第一篇:让学生大量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正途
青岛婚庆网http://www.xiexiebang.com 韩兴娥:以海量阅读超越一本教科书 对话韩兴娥:让学生大量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正途
韩兴娥,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学校语文教师。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被《中国教育报》等多家报刊报道,引发了“语文课能否从教材中突围“的大讨论。她把教女儿认字、读书的做法迁移到了课堂教学中,从而使学生没有家庭作业,而个个考试成绩优秀,全班没有一个差生。她的专著《我的语文实验故事》不到半年就全部脱销。现在她正带领着学生远离苦不堪言的作业,自由自在地畅游书海,为孩子们的书香人生奠定基础。她是第一届潍坊市名师,第二届山东省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
学生读得多了教学变得轻松
记者:为什么会想到进行这样一项实验?实验的动机是什么?
韩兴娥:2000年,潍坊市教育局选择了10位小学语文教师,开始实验性地试用《韵语识字》教材,我是实验教师之一。这个实验除了要教好原有的教材,还要试用《韵语识字》教材。从原来只需教一本指定的教科书,变为要教两本书,虽然开始的时候不是太适应,但在这个教学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非但没有学得很困难,反而学得相对轻松,原因就是学生在课上读的内容比原来多,由此我发现语文课上学生读得书越多学得就越轻松。
青岛婚庆网http://www.xiexiebang.com
回想以往的教学,自己教得累,学生还经常学不会。有的学生一篇作文老师给改了10遍,写得仍然不通顺,有的学生到了六年级,课文都读不熟。而第一次试用《韵语识字》实验、用两套教材教的那届学生,我从一年级带到了六年级,相对于以前的教学已经感觉到了轻松。由此,我就开始思考和尝试让学生多读书。比如从一年级起就尝试给学生提供一些好玩的儿歌,一首一首地带他们读,不管认不认识儿歌里面的字,先读通再说。坚持读了一年后,发现学生许多字都会认了,于是我发现:让学生大量阅读,读得多了,字就认得多了。到三年级的时候,学生的变化让我意想不到,有时候一个星期或者两个星期就结束教材的教学了。因为大量阅读使学生读书没有障碍,即使能力较弱的也没有问题,基本上一遍就读熟了,哪怕不听录音也会读。
当学生有了一定阅读能力后,到了中高年级,我选择的课堂共读的书都有一定难度。这时,让学生大量阅读也不是完全让学生自己去读,而是先提前布置学生自己读书,然后小组讨论,往往这种讨论已经解决了他们阅读过程中的大部分问题,最后到课上的时候,我再组织全班讨论。我的课堂上要处理的信息量非常大,内容非常多,但因为学生已经提前阅读并讨论过,看到学生恍然大悟的表情,我好开心。
选择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读物
记者:大量阅读需要很多读物,那么,学生读的书是从哪里来的呢?
青岛婚庆网http://www.xiexiebang.com
韩兴娥:刚开始让学生大量阅读的时候,一本《故事选集》,学生一个星期就看完了,需要新书。可是一本书往往需要二三十元钱,你总不能老让家长买书吧!上一届学生到三年级时,我就开始到处搜集小学生读物,包括学校少先队订阅的儿童杂志、教导处订阅的阅读指南等,为了支持这项实验,学校领导提供了许多支持,也配了很多书。
学生读的书要有选择性。低年级学生正学识字,就选择一些故事性较强的书,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是提升阅读能力的基础,同时,通过阅读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读书的快慢是根据所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来确定的。
通过大量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升,三年级学生差不多一个星期就能学完十几万字的故事书。一本故事书,阅读能力好的孩子可能一晚上就翻完了,像《中华上下五千年》,三本共五六十万字,第一届学生我带着他们共读了一年,而现在带的这一届学生只用3个月就读完了。
备课就是为学生准备阅读辅导材料
记者:作为教师,您如何引导学生读书呢?
韩兴娥:读书一方面要好玩,有意思,但在读书过程中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积累哪些内容,学生有时并不明白,作为教师的我就要
青岛婚庆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给他们准备一些引读与练习的材料,比如摘一些重要句子做成口头填空题让他们背诵等。
要求学生读的书,我都会提前读。我的备课都是提前一年就开始了,要读的书一般在一年前就准备好了,我一边读一边给学生准备辅导材料,我准备的题目一般都会标注出页码,方便学生查找答案。比如,带着学生读《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之前,我可能要读二三十本书,准备两到三本辅导材料,有重要知识点的填空背诵,还有生字词的注音解释,等等。为了准备这些材料,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全身心投入,单是准备的材料就足够编一套书。
学生读什么书,我就学习哪方面的内容。比如学生读唐诗,我就会读一批关于唐诗方面的书。遇到我认为比较好的书,我也会给学生或者家长推荐。比如在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时候,我推荐了《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这样故事性强的书,学生喜欢,所以绝对会看。我也给学生安排课外阅读,都是一些好玩的、学生喜欢的书,学生都会自发去阅读。我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回到学校都是要检查的,也会用星级标准进行评价。
进行海量阅读实验,我要阅读大量材料,白天忙,晚上忙,周六日也得忙,寒暑假更得忙。因为我假期内就得提前备好下学期的课。在13年的海量阅读实验中,以我的学历和能力,阅读《论语》等经典是最困难的。从念得通到念得熟,念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再查书,慢慢地,就读明白了。准备《论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买了很
青岛婚庆网http://www.xiexiebang.com 多书,也读了二十多本,有的精读,有些可能就是根据需要翻一翻。进行海量阅读实验,最辛苦最有价值的就是老师的海量阅读和给学生准备阅读辅导材料,也就是备课,只要这个功夫下到,学生就会在你引导下自主阅读。
整体规划学生六年阅读内容
记者: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读什么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你是如何规划阅读内容呢?
韩兴娥:“海量阅读”的核心词是“读”。让学生读什么,我心中会有一个大体的规划,最初从儿歌或小故事读起,理解上有难度的,读通、能诵读即可。比如一年级学生从最短的三字儿歌和简短的阅读材料读起,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读的文章也在逐渐加长篇幅。到三年级的时候,开始加入古文,从少到多慢慢加,到五、六年级课堂上读的大多是国学经典,基本都与古文相关。虽然对读书的内容有规划,但是具体书目不确定,因为有些书过两年市场上就没有了。比如,一、二年级要读千首儿歌及大量故事,三、四年级主要读唐诗宋词,现在这一届学生宋词读了二百多首,唐诗读了一百多首,有时是一边读一边讲故事、讲传记。
五、六年级读的经典多一些,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上一届学生还读了整本的《论语》、《老子》,这一届学生因为课时减少,《论语》只好有选择性地读了。另外,《三十六计》、《诗经》、《孙子兵法》等也是五、六年级读的内容。
青岛婚庆网http://www.xiexiebang.com
“海量阅读”的“读”与一般的课外阅读的“读”不一样,这些阅读材料,我拿过来之后会根据学生的情况,结合上一届学生的实验经验,加以选择、编辑和整理,以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我没有统计过13年来一共给学生准备了多少学习材料,有时因为没有书可买,我只好一个字一个字地敲进电脑,有时也会找学生和家长帮忙一起打字,然后我会再把这些内容整理与印发给学生。
读一本书和读很多书是不一样的
记者:经过两轮“海量阅读”教改实验,您自己有怎么样的体会与认识?
韩兴娥:两轮实验下来,我感觉自己对语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自己的学科能力及教学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感受到了教学的真正乐趣。同时,也认识到了让学生读一本课本和读那么多书最后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教师与学生一起在课内时间大量阅读才是语文教学的正途。
说句不知天高地厚的话,数十年以来,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还是一本课本一统课堂,老师讲得非常有激情,学生互动也好,可以说是学生当堂表现好,但并没有真正积累到语文素养。我们的学生三年级开始做填空和背诵,学生养成了好的阅读习惯,在读书的时候觉得哪个句子好,应该记忆,就会无意识地积累,自学的能力很强。学生知道自己应该从哪些方面自学,知道应该跟同学讨论什么,知道联想以
青岛婚庆网http://www.xiexiebang.com 前学过的类似内容进行思考,所以学生收获的是一种习惯,而不是单纯的知识。
我觉得语文的本质还是多读书。对于小学生来说,精读少一些,浏览多一些。其实海量阅读也有精读,比如说给几天时间预习,然后检查,还有讨论,这跟自己拿本书躺床上浏览一遍相比已经够精的了。我觉得现在的语文课,将课文拿来精读、细读的程度很过分,我初为人师的时候就觉得那种教法让师生都很痛苦。
语文教学诵读是根本。读什么书可能更多地跟老师的爱好有关,但是一定要走一条由浅入深的路,要读高品味的好书。海量阅读对培养学生好处很多,一方面是阅读、写作等语文素养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另一方面对学生做人也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因为阅读经典和伟大人物传记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态度都有积极影响。读书也能让他们静下心来,慢慢地、耐心地做一件事情。经过6年的海量阅读,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包括写字组词、运用句子等的能力会远远超过现行课标的要求,甚至可能超过初中学生的水平。
当然我们也发现这种做法也存在问题,那就是学生写字速度有点慢,因为写的作业少。但我的学生根据题目写作,不用打草稿就下笔成文,这对他们以后应该只会产生好的影响。
将基本训练贯穿于六年之中
青岛婚庆网http://www.xiexiebang.com
记者:带着学生在课堂中读书,需要大量的时间,课上的时间您是怎么挤出来的?如何达到课标要求?如何对待教材呢?
韩兴娥:不要让学生只是在课外读书,而是在课内读。我带学生进行海量阅读的时候,会先用一段时间把教材学完,然后才带学生海量阅读课本以外的读物。如一年级学生用两个月的时间把教材学完,二年级学生用两三个星期学完,中高年级学生基本上都是一个到两个星期学完教材。很多人奇怪我是如何做到的,实际上,我带学生学教材,基本上就是先通读,然后简单讨论,因为教材上的文章跟我给孩子选择的文章简单多了,不必花大量的时间。
一年级是学生学习拼音和写字的阶段,我们不到两星期就学完教材,相对于常规的教学方法,学习的速度还是非常快的。相对于读教材,学生学习写字的速度较慢,一、二年级这两年时间,除了写字的基本练习,连组词都没有,这样阅读的时间就加长了。一些学生家长会有误解,认为好学生才需要读很多文章,实际上差学生更需要读文章,尤其是那些读不成句的学生。
我采取快速教学的方式教学拼音,别的教师一节课可能就学几个拼音字母,而我则是所有字母一串教下来,并且坚持将拼音练习贯穿在后续教学中。我教学生学习拼音,并不一定让他们立刻就能会读、会写、会拼,而是先让他们跟拼音混个脸儿熟,然后在阅读过程中海量地读、海量地拼,慢慢就会了。我为一到三年级学生选择的共读书目,大多是全注音的,我班学生识字多,本来在二年级就能读不注音
青岛婚庆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的读物,但为了避免学生瞎猜读音,也为了多给学生练习拼读的机会,我尽量选择注音读物。四年级以后,共读的书大多不注音了,但我给学生编排的学习材料还把易读错的字注上音,尤其是多音字,我会反复注音。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拼音教学贯穿始终,我带出来的学生在发音上,包括多音字读音上的正确率很高。教学识字也是用同样的思路,每篇课文中的字,我不会花很多时间让学生必须当堂学会,因为在不断地学习和阅读中,那些生字会经常复现,学生会和这些生字混熟的,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训练和强化的过程。
要改变先从观念改起
记者:如果一般的老师和学校也想推行这样的实验,您有一些怎样的建议?
韩兴娥:推行海量阅读的前提是要转变观念,把教学生读课本变成教学生读书就行了。旧观念一旦改变了,要做到这些很容易。本着为学生成长去考虑,可以先试着做,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我这13年实践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找自己的问题、改正自己的问题、不断摸索的过程。学生不想学、没兴趣,或者学不会的时候,就说明方法不对,那就调整自己。目前,我校有部分语文教师跟我一起进行这项实验,我们会在一起研讨,但我不要求他们来听我的课,因为大量的工作都是课下的功夫。如果非要我总结教学技巧的话,那就是跟学生一起由浅入深地读,大量地读都会有所收获。在读的过程中,慢慢地该学会的就学会了。我上课提问不多,即使提问了,学生会不会回答
青岛婚庆网http://www.xiexiebang.com 都没关系,但是书必须读熟。高年级的时候,我才开始要求学生读懂,但这个懂也只是让学生做到文意疏通、理解大意就可以了。因为是同读一本书,这就要求所有孩子都要跟上进度,孩子之间存在差异,不能拿一个标准要求,但是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必须读通畅。我口才平平,文章写得满纸大实话,既无文字的美感,也无思想的高度,是名副其实的笨老师,但笨老师的学生融汇百科、贯通古今,他们的自学能力、民主意识、求知欲望使我体会到强烈的成就感。这是因为我所进行“课内海量阅读”实验是语文教学的正道。(记者 赵小雅)
第二篇:一年级怎么让孩子大量看书?
一年级怎么让孩子大量看书?
今年,童书妈妈的办公室有四位一年级家长。我也是其中一个。我们四家的孩子分别就读北京西城、海淀、朝阳和顺义的小学。孩子刚入学的头一个月,我们也牵肠挂肚了一个月。学校每天发生的任何小事,在我们眼里都变成了大事。每次凑在一起,我们就会聊起孩子刚上一年级的那些事。我们的孩子都在堪称“优越”的阅读氛围中成长,但四个孩子在上学前都没刻意练习过识字。这几个孩子都是在生活中、阅读中因为兴趣而自然认识了一些汉字,当然,识字量并不可观,多的在一二百,少的甚至不超过20个汉字。上个星期,我们聊起来:孩子识字量太小,上小学会不会很吃力?翻开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材,前面几课的确很简单,识字量和难度都不大。其中一课是象形字,很容易让孩子对汉字产生兴趣。后面慢慢加大了阅读量,但大多数一年级的孩子完全可以胜任。再打开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材,数学概念从最简单的开始教起,大部分的题目都是用图画呈现的,孩子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也有少量题目需要孩子有一定的文字积累,比如这样的题目:要读懂这道题,就要认得图上几个小朋友的名字,然后还需要知道“前”“后”这样的汉字是怎么写的。对于这种以文字叙述方式呈现的题目,数学老师通常会考虑到孩子的识字量,帮孩子读题,引导孩子回答。看过了小学一年级的语文和数学教材,我们不难判断,孩子即使识字量很小,如果能把课堂的内容跟住了,及时复习和预习,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但换个角度想一下,如果孩子储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在做数学题时是不是会更得心应手一点呢?毕竟,我们不想让识字障碍成为孩子读数学题的拦路虎。现在学校的老师都鼓励孩子多阅读。一些一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自己看书了,而没有识字积累的孩子只能对着优质的儿童读物望洋兴叹了。有没有方法,让没有识字积累的孩子早日走进阅读的世界?下面是我们四位家长总结出来的“识字攻略”。按照下面的方法,孩子不但识字量、阅读能力可以大大提升,还会对汉字文化乃至华夏文明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一步听故事就是在为阅读做准备 一般意义上讲,一年级是孩子正式识字的开端。但孩子识字的兴趣和热情不会都按照这个时间点来。有的孩子在4岁时就喜欢认字,比如同事舒老师的女儿可可。可可也是在超级重视阅读的环境中长大,在5岁时已经开始自主阅读图画书,读完了全套的神奇校车绘本。小丸子因为听读了很多遍的《不一样的卡梅拉》,几乎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后来,她自己看着书念念有词地读卡梅拉的故事,自然学会了阅读。5岁时的小丸子识字量就达到2000字。孩子识字的敏感期来得早或是晚,没有对错之分。当孩子想识字时,家长挡也挡不住。有些孩子在6岁时才认识寥寥的几个字,这也无妨,如果用恰当的方法和资源,孩子可以很快迎来一个识字爆发期。朋友的孩子悦悦在幼儿园里没有识字。家长在给她讲故事时,也很少指读。悦悦爸爸非常喜欢给孩子读书,悦悦也非常享受听爸爸讲故事。到了幼儿园大班,绘本故事已经跟不上悦悦想听更精彩、更复杂故事的需求了。悦悦爸爸开始给她读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他们花了两周的时间读完一本《木偶奇遇记》,又如饥似渴地读了《秘密花园》《夏洛的网》。五六岁的孩子,虽然识字量非常小,但他们的理解能力已经足以支撑他们听这样复杂的故事了。就在很多孩子读绘本认字时,悦悦和爸爸一起读了不少章节书。这些书以字为主,指读起来并不方便。等悦悦上小学时,她的识字量非常小,大约只认识50个字。但因为有了大量的听故事的积累,悦悦刚一开始认字就非常快。当她在纸面上读出脑海中早已出现很无数次的词汇时,她有着强烈的惊奇感,甚至有一种“我们终于见面了”的相见恨晚的感觉。识字以前,她就会在夜晚时指着月亮说“明月高悬”。当她刚刚学会“明”“月”“高”这三个字时,她在书上指着读出“明月高悬”这个词时,惊喜万分。也因为“明月高悬”早已是她词汇库的一部分,她可以借助“明”“月”“高”三个字,确信地读出最后一个“悬”字。这就是识字的滚雪球效应。她的词汇库里早就有了“有容乃大”“豁然开朗”的词汇,当她在书里读出来时,她惊奇地说“原来这几个字长成这样啊!”。虽然开始认字比较晚,但因为悦悦有着大量听故事的积累,她现在有着浓厚的兴趣去认识更多的字,读出那些早已烂熟于心的词汇和句子。有的孩子在没有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就开始识字,虽然读得出字的音,但未见得懂得这个字的含义及用途。就像有的孩子读得懂题目的每一个字,却理解不了题目的含义,那是因为他的阅读理解基础太薄弱。听故事,一直是在为阅读做准备。它是孩子阅读的重要形式,是智力构建的主要途径。第二步在生活中,识字可以自然地发生在孩子入学前的半年里,我开始有意识地让孩子多接触汉字。在进公园门口时,门口立了两个标牌,右边一个写着“入口Entrance”,左边一个写着“出口Exit”。我让昕宝带路,让她决定从哪里进,从哪里出。几次之后,她已经自信地读出“入口”和“出口”了。坐地铁时,我让她判断哪个方向是回家的方向。在地铁站等车时,常常有几分钟的无所事事的时间,也是孩子最爱和大人互动的时间。我借这个时机让她观察地铁站的标识。找一些比较简单的词句带着她读出来。我们生活的环境,是一个被汉字包裹的环境。我们所在的空间,就是一个立体的大百科全书。带孩子行走在这本大书中,走走停停,随时可以指读,随时可以有惊奇和发现。在生活环境这本大书中,识字可以自然而然地发生。第三步亲子共读是最温馨的时光,也是识字最微妙的时机在昕宝不到一岁时,我们夫妻二人就开始给她讲故事。打开亲子共读这扇大门之后,我们发现要读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我们常常需要抢夺孩子的时间,甚至因为讲故事时间太长耽误孩子睡觉而引发家庭矛盾。每读一本书,我们非常喜欢读封面。很多书名都蕴含了很多信息,读起来耐人寻味,乐趣十足。昕宝最早期的汉字启蒙乃至英文阅读都来自于指读封面。在给孩子读绘本时,我很少逐字逐句地指读给孩子。但如果绘本里出现几个很大的字,我会带着孩子读出来,她也非常乐意跟读。故事书里出现的一些由简单字词组成的句子,也可以带着孩子重复读一遍。我还发现,孩子非常喜欢优美的语句。如果在读故事的过程中,读到美到令人屏住呼吸的句子,可以带孩子多读几遍。享受文字的艺术之美,孩子会非常乐意。在和父母一起享受阅读的过程中,也是孩子对汉字,对词语、优美的句子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刻。这样的时刻,是带孩子探索汉字和汉字语言之美最微妙的时机。第四步识字前,探索汉字的来源我小时候学语文时,很少考虑过一个问题:汉字是什么?汉字,乃至文字,是怎样产生的?说起来,这恐怕是一个很长的故事,但这会是孩子非常喜爱听的故事。古代的人们,是如何记录事情的呢?本土绘本《记事情》或许可以帮孩子回答这个问题。这本书用幽默的方式呈现了人类几千年来如何记录事情的历史。结绳记事,在岩壁上刻画,再到甲骨等文字记录的方式。《学问猫教汉字》通过猎人留下的一组符号,演绎了从最早期的原始图像的记录方式,到逐渐简化成甲骨文、金文、篆书,让孩子理解汉字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演变成今天的样子的。中国颇具原创实力的动漫公司青青树创作了《学问猫教汉字》。青青树的创始人武寒清毕业于北大中文系。这套寓教于乐的国产动漫系统化地讲解了汉字的由来和演变,汉字是如何一步步简化的,为孩子解密每个汉字背后潜藏的故事。父母在陪孩子看学问猫时,也能看得津津有味,把自己当年缺失的那部分汉字知识体系补上来。▲作为知识类的国产动画,尽管《学问猫教汉字》的视觉效果并不完美,但知识结构严谨,非常有利于孩子将汉字的理解和认识体系化。▲从原始图像,到甲骨文,到金文,到篆书……这就是汉字的历史演变。知道了汉字的前世今生,再看今天的简体字时,就知道每个汉字背后蕴含的深意,以及它经历的历史变迁。第五步从图片到文字过渡,象形字或许是最好的方式今年,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发生了令人惊喜的变化。孩子不用一开始就学习拼音,而是先认识一些汉字,让孩子对汉字产生兴趣。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教材中,第四课专门带孩子接触象形字。▲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本第四课的内容。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除了生活习惯的转变,还有思维习惯和阅读习惯的转变——从图画阅读,过渡到文字阅读。象形字,因为是由实物演化而来的,可以借助图片、文字结合的方式识别。在识字初期,多接触象形字,或许可以成为孩子识字最轻松的方式。少数象形字的字形结构比较复杂,但大多数都比较简单,属于比较容易认的字。▲小象汉字甲骨文闪卡,就是这种以图片、文字结合来帮助孩子认字的方式。童书妈妈市集提供购买。▲林西莉编著的《给孩子的汉字王国》通过大量的图片,诠释汉字的源头和历史演变,让孩子彻底理解这些汉字。象形字让汉字变得活生生的,极容易理解。有了象形字做基础,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出更多的会意字,如看、香、臭、休、息。这样做不但不会让孩子产生畏难情绪,还能激发出孩子更大的好奇心,让孩子对识字、阅读更加自信满满,动力十足。第六步学以致用,从简单读物开始阅读识字如同认人,见得多了,自然就叫上名字了。认字以后,需要通过阅读来强化认字的效果,将初步认识的字运用到语句当中,真正活学活用。最初开始阅读的孩子很容易受挫,那是因为大部分儿童读物并不是为初学自主阅读的孩子准备的。这时,不妨试试拿起儿时的绘本。▲那些闲置多年、未来得及送人的绘本,这时可以派上用场了。把熟悉的内容通过文字叙述出来,对孩子而言也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三段式重复结构,让新识别的字词得以练习,现学现用。家里的这些绘本,父母已经讲过很多遍了,孩子对其中的内容非常熟悉。稍微引导一下,孩子就能读出来。再加上绘本往往是三段重复式的结构,非常有利于孩子把重复的语句读出来。一位书友告诉我,她的孩子是通过《丁丁历险记》的漫画开始自主阅读的。以漫画为代表的轻松读物,幽默、有趣,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兴趣。他们会非要下定决心自己读才觉得过瘾。还有一些专为初学阅读的幼童设计的入门读本,比如专门面向一年级孩子的《日有所诵》,为幼童设计的《开明幼童国语读本》。▲适合小学一年级孩子晨读晚诵的《日有所诵》,选取文字优美、趣味盎然的歌谣、诗歌,让孩子爱上诵读。▲为初入学堂的幼童编写的《开明幼童国语读本》。大号字体,很容易让孩子对识字感兴趣。这些初级的读物,只需父母稍加引导,孩子就能很快上手,不但不会让孩子受挫,还能让孩子享受自己阅读的满足感。熊亮创作的有关汉字的书《好玩的汉字》设计得很有趣。通过有表情的字、有感觉的字、正反字,让孩子和汉字玩起游戏来。每个汉字配一句简短、有趣又有料的文字,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开始阅读这本书。第七步突破高频字,让识字像雪球一样滚起来英语阅读中有个术语叫“sight words”,意思是高频词,那些你看一眼就要立刻读出来的词。英语读物中有大量的书是专门针对sight words设计的。虽然一些sight words是符合拼读规律的,但在英文阅读中,要求孩子不拼读而是一口读出来。熟练掌握这些出现频率极高的词,就能在阅读任何读物时扫清15%以上的阅读障碍,大大提高阅读效率。不管是哪种语言,阅读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中文的阅读中也有高频字,这些字在构词中最常被用到。比如,一些虚词、副词,在字形上不如象形字好认,在字意上又不如会意字容易理解,但在阅读中的出现频率又极高。掌握这些字、词最好借助一定的工具,也需要父母多一些耐心循循善诱,让孩子深入思考、触类旁通。如果熟练掌握这些在构词中最常用到的高频字、词,就能在阅读中带动其它生字的掌握,真正实现识字带动识字的滚雪球效果。▲北师大的钱志亮老师编著的《急用先学的140个汉字》《百尺竿头的140个汉字》专为孩子识字难而设计。从字频的角度选用最常用的高频字词,收录最重要的虚词、副词,帮孩子击破阅读路上的拦路虎。为了方便阅读,我将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归纳为以上七个步骤。但在实际中,无需严格按照这些步骤的先后顺序,而应该根据孩子的情况灵活应对。在小学一年级的课本里,每一课都会有两部分生字,一部分是要求孩子会“认”的字,一部分是要求孩子会“写”的字。要求会认的字,比需要会写的字要多,字形也更简单。识字不需要死记硬背,而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更不需要一认字就要求孩子写出来。用得多了,自然就学会观察汉字的结构,进而写出来了。“认”是第一步,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写”是水到渠成的事。林西莉在《给孩子的汉字王国》一书中写道:我惊奇地发现,即使一些受过很高教育的中国人对自己的语言的根也知之甚少。人们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机械地进行着汉语教学,却很少加以解释。汉字,不应该只是机械的背记、书写。每个汉字背后,有着无穷的奥秘。会识字,仅仅是阅读的一个方面。大量的亲子共读,看似高投入、低产出,实际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孩子受益无穷的无价财富。
第三篇:《浅谈如何让语文教学深入学生的心灵》
浅谈如何让课堂教学深入学生的心灵
-----对“90后”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要: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感动的情感体验。它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那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感动来自于互动,互动必然滋生感动。感动让教师更加热爱教学,更愿倾注心血和汗水;感动也让学生兴趣盎然,更加热爱和珍惜学习和生活的时光。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因素感动意识
今天在教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我问学生:“假如我们的国家正面临战争,我们的家乡被侵占,侵略者禁止我们学习自己国家的语言,而现在就是我们的最后一课,那么大家会怎么表现呢?”问题过后,在学生们议论纷纷中,我听到了这样几句话:“真是这样就好了!”“真要是不上课管他的呢!”“我们就自由啦!”虽然声音不大,可却深深戳进了我的心里。
下课了,刚才那几句话仍在我耳边响起,再回想之前教过的第一单元“长征组歌”,还有感人至深的《枣核》„„当我认真地介绍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时,总有些学生露出不屑的神情;当我满怀激情地渲染海外华侨的浓浓思乡氛围时,总会看到有些学生摇头耸肩地表示不解„„我耳旁听到的他们的怪味的笑声,我眼前所见的他们感情的麻木,让我觉得极度的反感与不解。要想让感动走入学生心中,怎么就这么难?他们真的难以感受爆发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亡国之恨以及爱国情怀吗?他们能熟练背诵课文,可是文章表达的感情他们是否能够感同身受呢?这不禁引起我的深思,在远离了战争与贫困之后,这些“90后”的学生成了很难感动的一代,甚至不相信历史的真实。
“90后”的学生对贫穷没有切身感受,对战争更是没有切身感受。和他们谈战争、谈贫穷、谈吃苦就好比是“对牛弹琴”。“90后”的他们显得思想单纯,缺乏吃苦精神和沟通能力。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他们成了很难感动的一代的最大原因。但是“90后”是追求自我,思维活跃,观念新潮的一代人。从他们的言语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很有想法的一代,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和领会意识强。时代环境变了,学生接受的教育也更加多元了。但是任何时候,在心中保持一份 1
感动的心境,却是不可或缺的。让学生学会感动,就是为自己构建一片心灵的精神家园,有了这片家园,他们的人生会变得更坚实、更充盈。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抓住“90后”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语文教学感动他们。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感动的情感体验。它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那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感动来自于互动,互动必然滋生感动。感动让教师更加热爱教学,更愿倾注心血和汗水;感动也让学生兴趣盎然,更加热爱和珍惜学习和生活的时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使感动发挥作用,又怎样让这些“90后”的学生感动,来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呢?今年我任教初二年级的语文,在教学中我认为,应以下三方面为切入点,让我们的学生学会感动。
一、优化教学环境,重视情感开发。
对教师而言,令学生感动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改变过去“教教材”的做法,语文课程是用教材教语文,不是教语文教材。在语文教材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爱国主义素材,犹如粒粒闪光的珍珠,但要串成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美丽项链,决不是教师在课堂上面无表情地喊几声令学生坠云入雾的“伟大、崇高、优秀”之类的言辞可以办到的。任何情感的渗透都是一种心与心的呼唤,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碰撞,硬性灌输是难以奏效的。在这种前提下,语文教师就必须根据自身的感悟认真挖掘教材的感动因素。而教材的感动因素往往源于文本的各处,只要教师处处留心,感动便会如约而至。
教师要做到这点就应当深钻教材,精心设计,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做到文道结合,水乳交融,情境自生。其实很多文章都饱含强烈的思想感情,若想使学生把握作品描写的人物事件和社会背景,倾听作者的心声,学会感受情感,就要打通时间空间带给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障碍,用简洁的语言让学生对文章有明晰的感受,进入文章提供的生活环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师告诉学生相关的时代背景,让学生知道,在那个环境中,他们的情感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之基础上的。如运用诗词进行对学生的爱国情感的激发就是一例:在杜甫的《春望》中,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诗的赏析,学生先理解诗句的含义后质疑:鸟语花香,明媚春光,往往使人心旷神怡,而为什么诗人却见花开而落泪,闻鸟语而心惊?我们只要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杜甫生活的那个时代,唐都长安被安史叛
军攻占,老师引导学生想象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人们有家难回,让人感到多么劳顿,也多么狼狈,就可以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让学生感同身受诗人思念家乡,为国破家亡,也为人民流离失所而痛苦的感情。教师用富有磁性的语言和极具感染力的表情来唤起学生共鸣,创设一种情境,制造一种氛围,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如临其境,深感其情。
在对文章思想感情进行分析体验时,师生也可以结合古今中外的事迹,进行欣赏甚至辩论,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情感的熏陶。
这无疑为成功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关注情感因素,唤醒感动意识。
“感动”是一种生命的诠释,一种心灵的震撼,一种人性的叩问。感动始终是一种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乳汁,对于感动,师生始终都是一个受益不尽的吮吸者。吸着它的精华渐渐长高,长大,健康,强壮,享有智慧和激情。但,我们的生活太现实了,现实得快要容不下一丝情感的蔓藤,人们与生活产生了太厚的隔膜,学生们被逼着以功利的心情学习,当然亦会以功利的眼光看待生活。而人们含蓄隐忍的情感表达着实不对学生们的胃口,现在学生们独子居多,生活大多一帆风顺,缺少人生体验,很多道理对于他们既熟悉又陌生,无法感同身受。而文章里的故事情节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因此,让学生了解过去,联系身边的事甚至自己,让他们身临其境,唤醒他们的感动,使他们感动于真知,使他们感动于真情,使他们感动于真心。
新时代的青少年,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大多却认为理所当然,很少真切体验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这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多加强感情渲染的力度。朱自清的《背影》中对父亲几次背影的描写,犹如电光火石,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聚点,因而文章闪耀着动人的力量。我们可以截取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本质的闪光的瞬间体会作者的感情。学生在文中整理出作者的四次流泪:徐州见父——难过的泪,望父买橘——感激的泪,父子分手——怅惘的泪,北京思父——心酸的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四次流泪,情思绵绵,强烈地撞击我们的心扉,在朦胧的泪光中,那份永恒的父子深情无尽地蔓延。学生感悟到人间最美好最动人的莫过于诚挚的情感和纯真的心了。四次“流泪”,让我们看到了朱自清先生对父亲深深地挚爱和他那颗水晶般透明的心。这时教师抓
住时机,加强感情渲染的力度,让学生透过朱自清先生那晶莹的泪光,去体会儿子对父亲永恒的挚爱。再结合对比感悟自己父母给自己的无私真挚的爱,进行口头表达,写作体验。
我们的教育如能触及学生内心世界最敏感迷惑最需要答案的部位,留下最深的的痕迹,在情感上所产生的磁化效应就最强烈。因此我们必须洞察学生内心,关注其情感因素,仔细寻找切入点,以此深入,逐步扩大深化,激发其情感。
三、利用网络资源,发挥感动能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了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可见,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课,就一定要使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我们的教育要有长远打算,应该着眼于孩子的前途和未来,着眼于孩子的终身发展,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调动学生的感动,发挥感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这是课改语文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又注重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同时,也是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有效途径。
信息全球化的社会,要求教师的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方法上的改进,更是思想观念的全面更新。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在备课时多搜集一些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或是相关文章,扩大学生阅读量,开拓学生视野,也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
如在“长城”专题的教学中,我就给学生提供了古代修建长城的资料,“孟姜女”的故事,指导学生进入“长城文化”网站,建议登录“中国长城网”,让学生浏览《雄关风采》,《历史事件》。因为今天我们研究长城,不仅把她看作一处文化遗存,因为她凝聚了中国历代王朝巩固国防的梦幻的破灭,更凝聚了历代人民的血和泪。所以,长城不仅仅是艺术品,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遗存的最敏感最易醒来的梦。而学生在学习这个专题时,就让他们暂时倒空大脑中的作业,倒空考试和其他思想压力,只要他们留一份中国人的自豪感,准备一份浓浓的为长城添光彩的豪情。学生通过我的指导,通过网络搜集关于“长城”的知识,并综合研究自己拥有的资料,得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并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思考
长城。我相信,只要能做到这些,学生一定会深刻了解长城这份厚重的文化,它蕴含了历史的不同时期,融汇了无数中国人的喜乐。通过阅读和上网,长城也一定会感染本来对长城所知甚少的他们,也许他们已经萌生某一天要去看一看长城的念头了,也或许有的学生决心将要为作为精神实体的长城做一些什么了。这些朴素而真诚的感动在师生间涌动,在互动交流中将会更得到尽情地发挥,也会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这样,就达到了既注重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又注重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就能让学生的学习在感动中积淀和发展。
感动的时刻就是幸福的时刻。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也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教学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语文教育者在教给学生们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
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教学的互动理念,是基于“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就为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深入探究和实践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感动就在其中凸显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为教师的感动,教学就不再是单纯的工作任务,而是一种真实的生命体验,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因为学生的感动,知识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点燃心灵的火花;课堂不再是监狱般的牢笼,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园。让我们以此共勉,开创新时代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严明,张晓书《情感教育:梳理与反思》
(2)敖敦《论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3)《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朱小蔓《当代情感教育的基本特征》
(5)杨叔子,余东升《人文教育:情感、责任感、价值观──兼论素质教育》
第四篇:让学生享受语文
让学生享受语文
有人说,能把工作当成享受的人是幸福的。我要说,让学习语文的学生享受语文,那这样的学生也一定是幸福的。让学生享受语文,就是让学生享受语文中语言的优美;享受语文中参与的乐趣;享受语文中习作的快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本身就是愉快的精神旅游,不仅可以使人智慧,而且可以使人享受温馨。所以,从教近三十年来,我总是时时处处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尽情地享受语文。
一、突现教材之精美,让学生在美读中享受
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选的,而每一篇好文章,总是以它的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读者,从而激发读者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使读者的感情受到共鸣而得以升华,变得更加纯洁、高尚。老师对经典名篇名诗示范美读背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和想象力,在顿挫有致、声情并茂中,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情到深处,先声夺人。同时再随着语言基调的不同变化,急与缓、轻与重、长与短、快与慢等,力求使变化的语言去真实、清晰、明白、亲切地表达好课文的思想内容。在读中突现诗歌语言的凝练,小说语言的生动,散文语言的优美,戏剧语言的传神,相声语言的风趣„„
在一遍遍的阅读中,我总是努力让学生看得见花开花落,听得到潺潺流水,悟得到灿烂人生„„篇篇课文,段段文字,让学生一遍遍咀嚼回味,就像一把犁耕耘在荒芜的心田,让他们的心胸慢慢被一种叫做享受的东西填满。不是吗?《桂林山水》告诉你桂林有多美,《西湖的绿》告诉你西湖有多美;《燕子》告诉你春天有多美;《第一场雪》告诉你冬天有多美;《林海》美,《草原》也美;《荷花》美,就连《丑菊》也美„„一本语文书就是一个美不胜收的世界。漫步其中,不仅享受文章中显现的美、蕴含的情,更重要的是享受着探索语文真谛的乐。伴着淙淙的流水声与动听的乐曲,朗读一段《可爱的草塘》,你心中自有一丝惬意;欣赏着大屏幕上播放的五彩池的神奇风光,聆听着画外音的朗诵,你心中自有一些快意;目睹着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动画演示,品味着老师精美的诵读,你心中自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满足。
二、搭建民主之平台,让学生在参与中享受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尊重每个学生,搭建民主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把讲台让给学生,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成功自我的平台,把我自己定位为一个他们学习活动的服务者。
学习一篇新课文,我首先让同学们汇报预习的情况,展示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让同学们结合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共同解决这些问题;最后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一起完成课后的练习。这其中,我只是在他们表述不清时加以示范,在他们思维受阻时加以开导,在他们碰到疑难时加以帮助。我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只要是学生切身体验,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对那些所谓的“差生”,给予特别的关爱,哪怕他们有些许的进步,我都让他们一样享受成功的欣喜,收获的喜悦。
为了使教学情景真切地再现学生面前,我还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景,模拟课文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使教材的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能很快地理解。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的,文中“话”好像是自己“说”的,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亲切。我分配课文中人物的角色,学生自由组合模拟角色,另外有一名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朗读,连缀角色之间的关系,使各角色朗读构成一个整体。这样朗读,学生可以听到教材各种人物不同的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我在教《军神》时采用此法,刘伯承、沃克医生等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眼前,使学生们感到书上的人物立体起来,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三、体验生活之甘甜,让学生在习作中享受
小学语文中无论是低年级的写句,中年级的写片段,还是高年级的作文,都是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书面表达的实践。其中的难度和教学中的个中辛酸就不言而喻了。在习作教学中我不但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让他们写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让他们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让他们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还努力使学生轻松表达,快乐作文。
我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走进都市,在这个大课堂里学习课本里没有的东西。春天,让学生去河畔看“依依杨柳青青草”,来一场咏春诗词朗诵会;夏天让学生去湖边观“接天莲叶无穷碧”,品万物郁郁葱葱的勃发;秋天,让学生郊外去 “望天上云卷云舒”,漫步万顷良田千层浪的田间,感受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冬天让学生登上山巅,去“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壮丽山河„„让学生用眼去寻找美,用心去发现美,去体验“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感觉,去品味“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情景,去享受 “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惬意。这样,不但实现了课本与生活的对话,而且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孩子们的笔下就会有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就会有快乐的童年,有多姿多彩的世界,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就有血有肉,丰富多彩了。我还常常让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交流作文的方法和感受。让成功者增强信心,让欣赏者产生兴趣,让不甘落后者奋起直追。
让学生享受语文,就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民主、和谐、温馨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心灵鸡汤,让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着终身学习
所带来的快乐。一句话,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享受!
生命的本质
夜幕降临,对门那人家又传出熟悉的或生疏的音乐,响起时紧时缓的舞蹈脚步。
那是一对才搬来的残疾夫妻,男的一双脚掌向后撇,女的是哑巴。那天初次见到他们时,一股怜悯之情在我心头升起:这样的人生、这样的家庭,怎样艰难!这不是我鄙视他们,我认为作为一个正常人,是应该有一点这样的怜悯之心的。
但接下来的事实却让我大吃一惊,这些天来,他们的那些残疾人朋友络绎在夜幕之后前来聚会,空气里传来他们的音乐、舞蹈和欢笑。我看不到他们的表情,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的舞蹈火一般忘情、热烈。
面对着这样的一群人,我感到世上所有的词汇都变得苍白、不贴切。说残疾人也爱生活,也需要音乐和舞蹈,这样的解释是那么的无力,词不达意。只有用火的舞蹈,才恰如其分。火在舞蹈,那扭动、变形的舞姿是火的生命的张力的表达。燃体在火的舞蹈中发出毕毕剥剥的吟唱,燃体不尽,火的舞蹈不停。
熟悉的或陌生的音乐像一支焰火,一下子照亮了我记忆的天空。我透过遥远岁月重又看到生命在另一种形式下的舞蹈:那是在一座简陋的砖瓦窑,我三十年前下放劳动的地方。窑师傅的小女儿才七八岁,就开始帮大人做事了。这个小姑娘一身衣服缀满补丁,正当读书和游戏的年龄,就过早地承担了生活的艰辛。当时我也以怜悯的目光注视这个小女孩,但艰辛的劳动在小女孩身上却成了舞蹈,她蹦蹦跳跳舞着工具,全无一点悲愁。她一下子就让我陷入对生命的沉思和叩问: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是什么让生命以这样欢乐的形式前行呢?
用童心无邪、用不谙世事、用乐观主义来解释都是不够的。上苍仿佛有意安排,让我看到不同形式的两次生命的舞蹈。生命从一降生,就穿上了一双红舞鞋。这是生命的本质,是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会歌唱、都会欢乐的原因。
人类的生命史穿越了数千年,其间战争、灾难、病痛、死亡都阻挡不了生命欢乐的舞蹈。废墟上一次又一次出现辉煌的殿宇,灾难之后,人类又一代代繁衍生息。没有畏惧、从不悲观,生命就这样一路舞着唱着前行,这一切都因为生命的本质就是舞蹈。
第五篇:如何让学生爱语文
没有什么好的经验,我只能用我做了七年语文教师的经历告诉你一些你应该注意的东西
1.首先你要了解你学生的情况,优生有多少,中等生有多少,学困生有多少,哪些基础较好,哪些一贯懒惰,学习习惯很差,这样来方便你的教学安排
2.在备课中,你的准备要比较充分,你要考虑到你课堂的教学步骤,每一节课你要让学生掌握什么,知道什么东西,但有时切不可盲目地为了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而硬性讲完
3.对于基础性的知识一定要让学生过手,例如词语的音、形、义,要求背诵默写的东西
4.在课堂教学中不要自己什么都给学生讲,关键是教给他们学习分析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分析,充分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你的内容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写作是语文的一个重难点,平时多注意学生说和写,例如课文中好词好句的理解,特别是仿写,还有课堂中也尽量让学生大胆说
6.学生的阅读面很窄,多推荐好的书籍,有条件的可以人手都有,安排一些自习阅读,教师可以自己谈,但一定要让学生多谈他们的理解啊,感受啊,看法啊等,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7.必要的检测应该有,但讲评时不可全评全讲,要根据学生的错误情况有针对性地点评
8.作业也没有必要全批全改,有时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去批阅,有一个大致了解,给自己减负
9.你自己也要常看书啊,同时还要要了解现在的学生他们的思想,便于和他们好好沟通交流啊
好了,我现在能想到的就这么多了,有什么具体问题你再来问吧,你会成为一名好老师的,要相信自己啊 如何当好一个语文教师
2006年4月14日,第二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南京东南大学如期召开。在这所知名大学的礼堂上,专家名师的思想之光在闪烁,学生与老师的灵感在迸发,台上台下千万颗心在猛烈碰撞。如何当好一个语文老师?我思索,我顿悟:
一、爱语文就是爱自己。
这句话是安徽省合肥第62中学小学部教师薛瑞萍作报告的主题。一句朴实无华的话却道出了一个语文老师对幸福的朴素理解,诠释了生活简简单单的真谛。薛瑞萍是一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她的头上没有任何耀眼的光环和头衔。但那不经意中流露出的洒脱与豁达、渊博与灵秀、从容与大度依着她的一语一字、一动一静,磁铁般吸引着台下的每一位老师。她说,课堂是语文老师的根,她庆幸自己是个有的老师。她“幽”了所有校长一“默”,却给了每位普通老师以信心和力量:三个小朋友做游戏。哥哥当老师,姐姐当学生,妹妹什么都不会,就让她当校长。的确,从某种角度来说,真正的好老师应该属于课堂,属于学生。如果好老师都去追名逐利,必然会带给教学、带给学生巨大的损失。因此,爱语文其实首先是要求语文老师能安心教语文,立足课堂这块试验田,保持语文老师人格的尊严,能有一颗淡薄之心去对待周遭的一切。
薛瑞萍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带着六十多个一年级的孩子,实践着自己的教育思想。她让孩子听古典音乐营造宁静的课堂;她带着孩子背儿童诗、读经典童话……凡要求学生背的,她自己也背了。因此,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她充实自己的过程,因此台上的她能把泰戈尔的诗、365日儿歌娓娓道来。她坚持写教学日记,里面记录着孩子们好的表现,读给孩子们听。她不但影响着学校老师观念的转变,还用“给家长写信”的方法教育了一批批家长,把教育的火炬传到了更多的角落,使教育获得最大的收益。
在她平静地耕耘一分心灵的家园时,她也享受着教语文的快乐:学生的作文集出版了,她和家长的通信集问世了,她自己在网上写的教学日记《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发行了。
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位普通语文教师“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境界,看到一个热爱语文的教育者不断追求的快乐和充实。这种水到渠成的充实是一位校长无法企及的。
就像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在报告中说的那样:语文老师要自尊、自信、自强。不断充实自己来保持自己的自尊。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价值是等同的。小学教的虽然是最浅显的知识,用的却是最高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不要妄自菲薄,而要因为自己是有根的老师而高兴。
因此,爱语文就是爱自己。
二、爱语文就要爱孩子。
商友敬——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他认为语文教师的基本修养是从“爱”出发。他说:
孩子是可爱的,他依附与你,期盼与你,崇拜着你,你能不爱他吗?小孩子纯洁,中学生的心灵受了污染,不再崇拜老师了。跟老师取外号一般是从中学开始。的确,小学生纯洁得像晨露,像朝阳,像春天初放的第一朵花。在那张纯洁得如同一张白纸的心灵上,你写下什么,她就留下什么。世上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孩子的可爱。
爱孩子是我们老师的责任。爱是一根链条:我的老师爱我——我爱我的学生——我的学生爱他的学生……如此轮回,爱的种子就这样一代代传播下去,这根爱的链条那个环节都不能断。爱的种子就是我们教师传播下去的。“爱”比知识重要。不能因为考分丧失了对孩子的爱。“恨铁不成钢”是不对的,孩子是人,不是铁、钢。老师要把孩子当人看。
他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理念:老师首先应该播撒“爱”的种子,其次才是知识。他在谈到“爱孩子”时,很尖锐指出:选择了教育就意味着选择淡薄名利,否则就不要当老师。
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物质、金钱、享受一再冲击着校园这片圣洁的天地。在我们身边不缺少淡薄名利的老师,可为金钱丧失人格的老师也大有人在。君不见,因为市场利益的驱动,各种培优补差班、名目众多的补习资料吞噬着教师的灵魂,扼杀着孩子的天性和灵性,同时也无情地剥夺了老师、学生的幸福指数。的确,欲望是个无底深壑。带给人幸福的往往不是物质的富足,而是精神的满足。
所以,一个合格的教师如果做不到淡薄名利是没有资格教育学生的,一个爱慕名利的老师是不会真正爱孩子的。没有一颗宁静的心焉能在这条朴素的林荫大道中走好、走远?
三、爱语文就要爱读书。
三天的观摩活动结束后,给我留下这样的印象:课如其人,人如其课。一节上得好的课不是因为处理教学的技巧,而是由任教老师的学识、思想、境界决定的。你对课文的理解有多深,你对语言文字的挖掘就有多深。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直接取决于老师的文学修养。于永正教的是《第一次抱母亲》,他朗读能力很强,普通话说得很好。他作了一次范读,读到最后一句时,于老师声音哽咽,台下的老师也忍不住热泪盈眶。于老师的朗读之所以这么感人,是因为他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很强,并从文章中读到了自己,因为感动了自己,所以才能打动学生。窦桂梅执教的是《游园不值》。她的文学底蕴极深。她从古诗的平仄中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吟哦中领悟诗词幽远的意境,从古人推敲词句的典故中引导学生从“怜、印、小扣、出、满”体会诗人对春天的怜爱,从人生的高度引导学生吸取“一支红杏出墙来”的精神力量。没有解释词句,没有要学生背诵诗句的意思;有的是学生对诗词的意境、含义富有创造的、弹性的、有活力的理解,有的是在老师无痕的引导中陶醉在古典诗词的美丽、空灵和悠远的意境之中。
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没有过人的理解能力,没有博览群书的“厚积薄发”,是教不出这样精美绝伦的语文课的。
教好语文不是一日之功。因此,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说:语文老师应该以一个学者的姿态站在讲台上。每个语文老师应该热爱读书、热爱写作、热爱思考。读儿童文学作品,读古代的文学经典,读教育经典。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放思想、充实自我、教好语文。
南京之行,受益匪浅。不再为自己是个小学语文教师而自卑自怨,不再为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彷徨。我的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宁静,但却燃烧着一团火——热爱语文,享受教育的快乐;热爱学生,与孩子一起成长;热爱读书,静听自己成长的拔节声。把语文教师这个角色当好,心满意足!
如何教语文
偶阅到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沉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细细揣摩,韵味十足。嚼之,眼前豁然开朗,茅舍顿开,解开我从教十一年来的最大困惑: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总觉语文课越上越难上,越上越不会上了。课上抓了朗读训练,却涉嫌不重视语言文字训练;抓重点词语品读理解,却抱怨丢了语文教学的“根”----朗读;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以学定教,难逃弱化教师主导作用的指责…….等等。对语文课赋予太多的外壳,开掘得太远,增容得太多,使语文教学变“胖”了,弄得学生头晕目眩,语文味变少了。语文课堂不正像郑板桥画竹一样必须“冗沉削尽留清瘦”;语文教学要减“胖”;要返璞归真;要简简单单地教,上出地地道道的“语文味”吗?
一、删繁就简一枝花----净化课堂目标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要完成语文任务,语文课必须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地结合起来,仍然需要有“语文味儿”。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净化课堂目标。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语文课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儿”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删繁就简一树花”,达到课堂目标最优化。
首先,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简化目标,抓住关键,训练重点。如教学《荷花》一课,文质兼美,文中的优美词句需要理解,但文章中有的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词句过细咬嚼,那就如同将一朵含苞欲放、充满活力的“荷花”,一片一片摘下,最终弄得瓣离花碎,留下遗憾。课上要做的是将更多的功夫花在朗读上,通过品读、评读、个性化朗读等方式,靠读感悟文章的美,借读领悟语言的魅力,达到读懂“荷花”,嗅出“花香”。
其次,根据年龄特点,扎实训练年段培养目标。同样是课文的学习,不同年段的课堂教学方式、训练侧重点大不相同。低年级学文重在鼓励美读课文,少些零碎评价与分析;中年级学文重在读通读懂课文,初步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而高年级学文不但要读懂学会文章,而且能初步感悟语文博大的内涵和丰富的美感,以实现“举一反三”、厚积薄发。
我们应该追崇的是崔峦先生说的:“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二、“读”占鏊头,课堂香溢着浓浓的 “语文味”
“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语文教学改到什么程度,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文本背后蕴涵着是海洋,是天空,是丰富的精神家园,要理解它,感悟它,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教师始终要把自己定位为构建精神家园的设计者与拾贝人,通过“读”,源源不断地往孩子们的精神家园输送养料,为塑造他们的精彩人生添彩抹绿。
1、把卧着的文本读“活”。如《山雨》一文教学,文章着重用细腻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山雨的声音,把山雨中的树叶、绿草、岩石写成奇妙无比的琴键,把飘飘洒洒的雨丝比成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在雨中,这些灵巧的手指弹奏出一首一首优雅的小曲。这是多么美妙的意境啊!
读到这里,应启发学生仔细品味:在山雨中,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棵绿草,都是琴键,每一丝雨丝都是弹琴的手指,那么能弹奏出多少美妙动听的声音呢?
“雨丝打在岩石上,那是钢琴发出的声音——丁冬、丁冬”;
“雨丝打在树叶上,那是小喇叭发出的声音——哗啦、哗啦”;
“雨丝打在绿草上,那是小提琴发出的声音——沙沙、沙沙”。
“是的,这么多的乐器在一起演奏,一定会奏出悠扬而婉转的交响乐。假如你就是这交响乐队的一员,有浑厚的大提琴,有清脆的小喇叭,有悠扬的铜笛,有婉转的小提琴,这么庞大的乐队,在一起演奏,那声音一定很美妙!我们来试试好吗?”
同学们兴致盎然,动了真情模拟似地读了起来。那声音的确好听,真像一支庞大的乐队在演奏一曲交响乐——山雨的丁冬、丁冬;山雨的哗啦、哗啦;山雨的沙沙、沙沙……整节课教学没有多余的辅助手段,教学环节简简单单,但课上却是书声琅琅,书香味浓浓。那静静的“山雨”随声而飘,润物无声。
2、把复杂的文本读简单,让学生学得轻松。“大道至简”,智者常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庸者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我始终简简单单地把“读”作为教学的核心与灵魂,把“读”当作文言文学习的目标,也当作学习的手段。文言文是汉语言的瑰宝,是独特的民族文化。它特有的语言结构令人费思量,更何况小学生。在指导朗读中,我引导学生找自己的感觉读,自由诵读,效仿古人摇头晃脑地吟诵。学生不仅读懂了“孰为汝多知乎?”的意思,而且在读中对两小儿及孔子的人物特征有了自己的表象,对文本有了个性的见解,课上“花”开的声音不绝于耳。
三、“语文教学是美丽的经营,需要你的万般情思”
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溶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之情产生情感“共鸣”,那么,这教学活动便是干瘪空洞,枯燥无味的躯壳。教师讲课冷冰冰,似三九天之冰雪;象机器人一样虽有声而无情,虽有行而无内涵。这无激情的教学,必然得不到有激情的听课。这样的教学活动,台上台下死水一潭,教学效果必然不尽人意。
教师是教与学活动的煽情人,要处处激活学生的喜、怒、哀、乐,荡起学生心中的涟漪。如在《鸟的天堂》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指导品读优美语句,达到理解大榕树旺盛生命力和大自然的神奇。文中“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句,每次读我都感觉眼前一亮,仿佛那片片绿叶像精灵般在跳动,愈读之愈爱之。我就把这种感受告诉学生:
师:“同学们!老师每次读到这一句时,仿佛那片片绿叶,已不是绿叶,那是一个个精灵!”(语调激扬)
生(高举小手兴奋喊):“老师,我也有同感。”
师(惊讶且兴奋):“太棒了,我找到自己了,一起读读如何?”
(师生合作激情朗读)
众生(鼓掌喝彩):“太美了,太美了,!我们也要读……”
师:“来吧,可爱的精灵们!”
(全班齐读,课堂气氛异常火爆)
因为教师的煽情,这节课:书声琅琅,高潮迭起,学生小脸通红。我乡“小脸通红”,说明孩子兴奋了,情绪被调起来了。“小眼发光”说明孩子的智慧之门开启了,学生的智慧火花
被我点燃了。“小手常举,小嘴常开”说明学生全身心地参与了学习的过程,不断表达他的所思、所疑、所乐、所获。教师的激情撩拨着学生的心弦。
“画到生时是熟时”,说得多好啊!画画是这样,课程改革何尝不是这样?当我们感到“不会教”的时侯,千万不要畏葸不前,灰心丧气,应像郑板桥先生那样“日间挥写夜间思”,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简简单单上,一定会上出地地道道“语文味”!作为一名教师,你首先要有基本的师德,热爱自己的学生,还得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等。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具备上述条件的基础上,你还得熟悉语文教法,对文学、历史、书画等也要懂得一二。楼上太专业了!我只知道:课前备好课,课上多和学生交流,课后多辅导,多问问学生接受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