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文化(5篇)

时间:2019-05-13 05:24: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彝族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彝族文化》。

第一篇:彝族文化

传承彝族古老文明,做优秀的现代彝族人

曲比兴义(马边)

“彝族”的来历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北至四川大渡河,南至云南南部边境,东至乌江,西达澜沧江的纵横千里的区域内,其最集中的地方是大小凉山,乌蒙山、无量山和哀牢山地区。总人口据2000年统计有700多万,据今己有800多万人口,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占第6位,目前在西南地区建有彝族自治州3个,自治县19个,还有若干个民族自治乡,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

彝族在历史上自称和他称很多,如自称:诺苏、聂苏、尼等;他称有夷、蛮、倮等,部分称胃带有侮辱性。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接见彝族代表时认为,新中国是由56个兄弟民族共同组成一个大家庭,不应该再使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称呼,各民族应该平等互爱,互相尊重,于是将“夷”字改为“彝”字,从此,彝族就成为全国各彝族支系统一的名称。

彝族是一个支系庞杂的民族,不同的支系间在语言、服饰、风情、习惯上都有不同的差异,各支系既有相对独立性,不是单一的民族,在云南尤为明显,因此,在民族分类上把这一现象定为民族的支系。彝族的支系有撒尼人、阿细人、阿哲人、他留人、尼泼人、阿乌人、罗米人、撒梅人等,据说彝族的支系当在50个左右。

许多民族之家,人类对彝族的支系现象感到神奇,认为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共同关注。

彝族的历史

彝族是一个县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的民族。早在公元纪年以前,彝族先民就生活在以横断山一带,当时被称为“夷系部族”。

大致从西汉中期开始,向云南中、东部和四川凉山迁徙,当时多以“叟”、“昆明夷”称谓。1936年,在云南昭通一古墓中发掘一颗铭为“汉岁邑长”铜印,公元76年,汉封昆明夷头人为“破虏傍邑侯”,这一发现佐证了西汉时期,彝族人就被册封为侯。

公元347年到公元581年,云南东部爨氏家族称霸云南中部,建立了爨氏政权。唐代出现了东爨乌蛮,西爨乌蛮、嶲(古读Süǐ现在读Xī)州乌蛮东爨乌蛮主要统治云南东北部、东部和贵州西部,洱海乌蛮分为“蒙舍诏、蒙嶲诏、越析诏等六诏乌蛮(此政权统治400多年)。738年南诏兼并其余五诏建立了南诏政权。

793年,南诏王异牟寻率大军北上,到南诏王丰佑暑期,向北攻陷了唐嶲州,邛洲及成都外城。

由于连年征战,南诏874年后走向灭亡,统治传位十三代。

南诏疆域:东接贵州,南括西双版纳,西抵缅甸北部,北达大渡河,东南至越南边界,西南至缅甸中部。

大理国也是由彝族和白族先民建立的西南政权,大理段思平依靠“乌蛮三十七部”建立大理政权。

明朝贵州水西彝族掘起,明洪武初年,授水西彝族首领霭翠为宣慰使,贵州都督马晔(Yè)不满,欲挑起民族矛盾,霭翠死后,其夫人屠香上书朱元璋,智诛马晔,维护了西南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后来朝廷勒索西南各族人民激起民愤,永宁、水西彝族欣起反明斗争,1621年,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发动兵变,攻占重庆,进围成都,建立政权,自称大梁王。水西彝族首领安邦彦起兵响应,率军三次进攻贵阳。1628年,明调五省大军将起义军镇压,明王朝在西南的统治也由此走向衰落。

清时期推行改土归流,导致大量彝族迁入大凉山,1855年,哀牢山久旱无雨,受灾严重,而清政府催租逼税,激起哀牢山地区彝族的愤怒,在李学东、李文学的带领下,起义反清,控制了哀牢山、巍山一带3万平方公里,1876年因清与帝国主义勾结对起义进行镇压,加之起义军内部叛徒出卖,起义失败。

辛亥革命时期,苏州水西安健东渡日本,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为第一批中国同盟会会员,后参加河口起义、广州起义。

1928年龙云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云南省主席,此时,云南在龙云王的控制之下,云南人民没有经受战争的创伤。云南处于半独立状态。

1945年12月,卢汉继任云南省主席,1949年12月10日,卢汉在龙云的策划和支持下,云南宣布起义,云南顺利回归人民政权,为新中国解放下了光辉的篇章。抗日战争期间,彝族将士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者立下了赫赫战功。其中国民革命军三十军长卢汉,182师师长安恩薄,184师师长张冲等都是彝族将领。

1935年,红军北上长征,在国民党围追堵截,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红总司令刘伯承与凉山彝人首领果基小叶丹缅宁彝结盟,北上红军在彝族果基小叶丹等当地彝族首领的武装护送下,顺利穿越大凉山,北上大渡河,取得了红军长征的胜利,彝族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为近代中国历史留下了一段彝汉民族团结的佳话。

彝族的文字

文字是一个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辬志,彝文是一种古老的具有独自特点的“自源文字”系统。

著名学者丁椿寿说:“彝文是我国民族古文中唯一使用全部‘六书’造字,但又未受汉字影响,具有独创性的民族古文字”。著名学者丁文江说:“东方的象形文字大抵与中国有关。如西夏文、如朝鲜文、如日本文,都是从汉文化出来的。我们细看倮文却没有丝毫汉字痕迹”。

彝文史称“爨文”、“倮文”、“韪书”、“夷文”、“白狼文”等。其历史悠久,产生年代无可考证。

在云南陆凉地区发现的“大小爨碑”“

爨龙颜碑”也及在曲靖地区发现 “爨宝子碑”是目前发现彝文最早期的碑载,距今有1600余年历史。

东汉初年史载的《白狼王歌》是彝文最早的汉音译读本,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1973年,四川省博物馆在郫县发现了一件春秋时期的铜戈,上有神秘符号,认定这是古代巴蜀文字,《凉山彝族奴隶制》编写组的同志前去辩认,却能用彝文破译。约3000多年历史

西安半坡等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刻画一种神秘符号,我国古文字学家郭沫若先生曾两次前,认定这是一种古老文字符号,但却无法破解。后现代著名彝族作家李乔经过该遗址时,认为与彝文极其相似,于是从云南红河请了一个不会说汉语的毕摩去辨识,结果识读其中28个,此举震惊学术界,人民日报发专刊报道,引起国内专家关注。(6500年)

近年三星堆的考古发掘震惊世界,出土大量如玉器、象牙、金杖、金面具等,成为中国最重大的的考古发现之一。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被誊为“长江文明之源”世界文明之谜,其出土的神秘符号与无人能解,最近凉山州古彝文专家对其中一件兵器上的文字用古彝文进行了破解。如果这些破解能够证明彝族文字产生的年代,那么彝族有文字的历史当在5000年到8000年左右。彝族文字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字系统,在外形上独立成块,外观上呈方形或圆形。汉史用“状如蝌蚪”或“如蛇形”来形容彝族文字的形状。

彝族文字的的字形结构十分简单,一画的字就有10个。最多笔画的字也只有8画。未规范前的古彝文字有8000余个,规范以后的彝文字只有819个,加上次高调章节,彝文共有1165个音节。彝文从一种带有表意的音节文字直接过渡到纯音节文字,成为人类创造的最为先进的文字系统之一。

彝文字一般没有偏旁,笔画分主笔和付笔,主笔一般只有一画,占字形结构的中心位臵。付笔一画到几画不等,是主笔的附加和修饰的符号。

书写时先写主笔,再写付笔,主笔和付笔在字意和字音上没有必然的联系。书写要求首尾齐头,横平竖直,粗细一致,笔笔成线,看上去整齐平直,自然流畅。

彝族的语言

彝语在语种上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藏语包括汉、侗傣、苗瑶、藏缅共四个语族;藏缅语族包括藏语支、彝语支、景颇语支、缅语支和羌语支。彝语支有彝语、僳语、拉祜语、纳西语、哈尼语等语种。

彝语分布辽阔,全国共分六个方言区,即北部方言、东部方言、南部方言、西部方言、东南方言、中部方言,据说这跟彝族最早的六祖分支有关。凉山彝语属北部方言区,其又分为北、南部次方言区。北部方言区含圣乍、义诺、田坝三个土语,南部次方言区,又划分为东、西部两个土语区。198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彝文规范方案》规定彝语北部方言统一以“圣乍语”为基础方言,以喜德音为辬准音,使彝族在语言上进一步得到了规范。“尔比尔吉”是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语中最广泛的一种体裁。涉及彝族生活的方方面面,生动、灵活、活泼,形式多样,语言精美,功能齐全。内容包含了格言、谚语、典故等,数量多,涉及的范围广。“尔比尔吉”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深刻的内涵,其修辞上更胜筹,听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古《华阳国志·南中志》说:今南人言论,虽学者亦半引夷语。“博帕”意为起源,或来历。是指涉及人类及自然界万物起源类的一种独特的文体。为诗体韵文、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内容上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形求多用夸张的想象和奇幻的色彩,突出表现一种“文字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想象的空间。

(千千万万年前,有个马蛋从天落。从青天落到蓝天,从蓝天落到彩云里,从彩云里落到白云里。大雁见了说:“这是我的蛋。”拣来孵了三年又三月,孵出雁儿来没有?没有孵出雁儿来。从白云落到黑云里,老鹰见了说:“这是我的蛋。”拣来孵了三年又三月,孵出鹰儿来没有?没有孵出鹰儿来。从黑云落到土鲁博俄山顶,从土鲁博俄山顶滚到土鲁博俄山脚下。云雀见了说:“这是我的蛋。”拣来孵了三年又三月,孵出小鸟来没有?没有孵出小鸟来„„

马蛋滚到泥土里,史果巴赫说:“这是我的蛋。”把它拣在地下孵了三年,在地上孵了三年,孵出崽儿没有?孵出一匹小马来。从蛋里孵出的这匹小马,呼吸很微弱,该长角的地方长耳朵来,耳朵终于成了角。鼻孔喷气似白雾,马鬃好似一排竹,马尾有竹杆粗,前蹄腾起尘灰,后蹄蹬起泥土。马属掌类物,生下无数后代,分成五个支系:一支是骏马,二支是骡子,三支是驴子,四支是草原上的大种马,五支是山里的花斑马。)

“克哲”:也是彝族口承文化里诗体文学中内容最丰富,表现最灵活,手段最风趣的一种语言形式。一般二人对说,或合唱,即可传承传统,也可即兴创作,手法丰富,气氛活跃。

彝语是一种非常有诗意和富有韵律的语言,不但在语音语调上富抑扬变化,而且表达形式丰富多彩,富有诗意美和韵律美。

彝族毕摩文化的神秘

彝族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具体表现在彝族社会中普辫存在的毕摩文化。毕摩文化是由毕摩们所创造和传承,以经书和仪式为载体,以神鬼信仰与巫术“祭仪”为核心,同时涉及包容了彝族哲学思想、社会历史、教育伦理、天文历法、文学艺术、风俗礼制、医药卫生等丰富内容的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

在彝语中 “毕”是指念诵经文;“摩”指使者或沟通者,即通过念诵经文与神鬼沟通的特殊使者。

毕摩文化的传承者,主要是毕摩和苏尼。毕摩主要以诵经、祭神、咒鬼和组织神断的文化传播人群。苏尼主要是一种特殊的以跳鬼为内容的一种宗教传播者。“苏即有鬼神附体,尼”即跳,“苏尼”即有鬼神附体的舞蹈者。

1彝族毕摩经书种类繁多,浩如烟海,从用途上可分“尼数”“尼吉”两大类,从文字上可分为“斯丘”“斯吉”两种,其数量之多,目前还没有精确统计,仅美姑境内的经书藏量就这336种,如果加上口头念诵的经书,约有420余种。马边毕摩的藏经量也颇为丰富,小毕摩也有十多二十卷,大毕摩的藏量至少也有数十卷到数百卷之多。这些毕摩经书承载了彝族的神话、典籍、历史、军事、政治、医疗、教育及事物的起源,鬼神的起源,记载了人与自然、人与鬼神、人与社会等各种包罗万象的哲学思想。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等方方面面。代表彝族古代的文字成就和哲学思想。在毕摩史上天毕章目、目毕史祖、曲普阿路、阿度龙普、央古书博、阿斯拉哲、拉哲格初都是毕摩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彝族经书重要的搜集整理和创作者。2鬼神文化:人类最早的文化源于鬼神的信仰。

所谓毕摩就是通过通过念诵经文与鬼神沟通的特殊的使者,没有鬼神的信仰,就没有毕摩文化。牛此、沙布、吉尔、库荷、地目、琴者、史神、战部、阿散、介诺、力日、哥神等。

彝族把鬼和神的世界描绘是丰富多彩、纷繁复杂。彝族认为万物有灵,这便构建了一个由鬼怪组成的鬼神世界,把人的的情绪变化、行为变化、身体变化、自然界变化等,都归为是无形的神鬼世界所造成和影响的。因此,如果人情绪暴躁,易动怒时,认为这 “介诺贝”,如果家中诸事不顺,人生病、畜禽死亡,就认为是“克俄务俄里”,如果是是村子里易受天灾,人易传染疾病,就认为“者普”作怪,就要举行阿依美格等。因此,鬼神文化成了彝族人的一种精神信仰和灵异世界。

为了把这个抽象的无形的灵异世界形象化,彝族毕摩扎草为形,塑造了众多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鬼神形象,用这一特殊的手法,将这种精神世界形象化。这些特殊的草扎的鬼怪成为人类又一种神秘而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美姑学者初步统计有300余种。这是人类又一丰富的文化种群。3神枝、神座(古、瓦)

彝族毕摩用松枝、树枝、桃枝等做成枝、杈、钩、条等形状,然后插成各种各样的奇异的图案和符号。用以驱鬼、咒魔、祭神、拜祖、祛病、辟邪、断案 等。这些神奇的符号和图案在彝族毕摩文化中称为“古”或“古瓦”。“古瓦”的式样和种类很多,毕摩们将“古瓦”和“日部”结合在一起,在作毕过程中,给人们演示着一个又一个极为神奇的图案和符号。这些图形、图案和符号记载的是什么?代表的是什么?至今还没人能够去解读和领悟。

比如“依此古”,用一根线,一头穿针,将其插在“库穆”里,另一头系一根灵草(日依)放在一只盛有水的蛋壳里,中间和枝条搭成山、桥、林等形象。毕摩作毕时,要求主人家牵着线、举刀劈掉中间的形如山、桥、林的枝杈,让后在毕摩的指引下,穿过这个神座回到家中。其实这一文化源自彝族神话,说天发大水淹死人类,居木乌吾揣一只孵化的蛋,住在木柜里漂在水中,等蛋孵出鸡来时,居木乌吾打开木柜,见洪水消退,露出了一个可以放脚的山顶,山顶上长了一颗灵草,乌吾抓住灵草上岸,最后娶了天宫里的美女,繁衍了人类。这一神话毕摩用“古瓦”的形式传承至今,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4毕摩经诵:毕摩经诵是指彝族毕摩作毕时念诵经文的音韵。彝族毕摩诵经十分讲究,每段经文都其固定的音乐或节奏,彝语毕摩认为经文错漏不要紧,经音错诵是大忌。因此,毕摩诵经所传承的是一种古老的洞经音乐。其音韵优美,为人类保存至今的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的谱碟

彝族的谱系是彝族记录历史和人的血缘关系的一种文化形式。它以父亲血缘为纽带,以父子联名制为形式形成谱系链条。谱系从彝族共同的祖先分支成为若干个家支,若干个家支又分出几个支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族谱体系,记载了彝族人的繁衍生息和发展变迁的历史。凉山居住的彝族有180余万,都是由古候曲涅两个部族繁衍分支形成,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分为兹、诺、吉三大阶层,无数个家支和家谱形成了人类社会上独一无二的谱系群体。

谱系从等级上可分为“兹”、“诺”、“吉”三个谱牒。“兹”谱是彝族社会的一个统治阶层,后演变成土司;“诺谱”指黑色谱系,是也族社会中的统治阶层。“吉谱”又叫“曲伙谱系”指白彝谱系,是彝族等级社会中的自由平民阶层。历史上白彝、黑彝同属一个群体,后因社会分工不同发生了等级上的变化,黑彝是世袭的统治阶层,白彝是被统治的自由平民。

彝族谱系的记载可以追朔到神话时代,据初步统计达300余代,约8000多年。云南贵州的学者可以追朔到400代。

彝族习惯法规定民族内婚,家支外婚,黑彝和白彝严禁通婚的制度,由此保存了彝族纯正的谱系历史,成为彝族社会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彝族婚龄和彝族妇女的地位

1、民族内婚:凉山彝族认为本民族是最优秀的,也是最纯洁的,视其它民族为低贱之族或敌对之族,因此,禁止本民族与其它民族通婚,若与其它民族通婚一是降低了自身的纯洁性,降低了自身在彝族社会中的地位,彝族以习惯法禁止与其它民族通婚。

2、等级内婚:彝族社会内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为维护等级的世袭权利,习惯法保护等级内婚制,如黑彝与白彝通婚,黑彝将降低一个等级,白彝与阿加、呷两通婚,则失去了纯正的白彝身份。

3、家支外婚:家支外婚是指婚姻不能在本父系血缘氏族集团的内部进行。这样有利于延续父亲血缘关系,维持家族的纯正和连续性,避免了近亲结婚。

总之,彝族的婚姻贯穿的都是一种纯洁的血缘关系。禁止混血、混种、混族、混等级、混家支的婚姻。

4、婚礼中妇女占主导地位。彝族的整个婚礼过程都围绕新娘进行,除婚礼前的订亲仪式外,新娘出嫁前家人要为新娘准备嫁妆,同村姐妹要在新娘出嫁前夜夜升歌,陪伴新娘。新娘出嫁时要举行对歌、摔跤、泼水、背新娘等仪式。新娘出嫁到男方后,送新娘的亲友要待为上宾,分发礼金,新娘要在果树上梳妆打扮,举行入门仪式,而新郎只在新娘进门仪式才出现。因此,整个婚礼中新娘是绝对的主角。

5、彝族妇女在15一17岁时,要进行换童裙仪式,将单辪分成双辪,将贝壳耳缀换成银耳饰,将短裙换成长裙,将鹦鹉帽换成千层头帕。姑娘完成换童裙仪式后即可谈情说爱、谈婚论嫁,可以说媒牵线,而在之前这一切都视为禁忌。

6、礼金象征妇女的地位。彝族妇女出嫁要给礼金,给礼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卖买,而是一种妇女身份的象征。等级、地位高的礼金自然高,等级地位低的礼金自然轻,不给礼金则认为一钱不值。这是一种文化习俗和婚姻观念,我们不能简单结论。

彝族习惯法保护彝族妇女的权利。彝族有句格言叫“打雁天要降罪,打女父兄要降罪,”彝族社会禁止男子殴打女子。如果女子受到外族男子或丈夫欺负,同族男子要为本族妇女撑腰,必按习惯法讨要说法。彝族认为姑娘嫁到男方后,身是男方的,人是家族的。同族家支仍然履行保护本家支妇女的权利;如果男方有不尊重或虐待行为,必遭到家族族兄弟的惩罚,保护了彝族妇女在男方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利。

彝族习惯法中,妇女有死刑的特郝权。彝族妇女杀死丈夫,男子死给妻子没有命价。一是说只有不中用的男子才死给妻子,为一个女人计较其命不值,因此无命价可讨。女子如果杀死了丈夫,就让女子披一身黑衣黑裙黑披毡扫地出门,不追讨命价。在战争或械斗中,忌杀女子,说杀女子要受老天的惩罚,自己要倒大霉,因此,在彝族漫长的历史中,还没有在战争、械斗中杀死女子的例证。

彝族家庭中,搬迁、运行、做祭祀必以女主人的生辰八字为准,测算祸福,说家中的女主人是“吉尔”,受到神的保佑和尊崇。

彝族家庭中,妇女作主的现象十分普辫,家务劳动男子同样必须承担,如推磨、挑水、割肉一般由彝族男子承担,认为这些活是男人应该做的,而女子一般做煮饭、蒸粑、切菜之类的轻活。

因此,过去说彝族婚姻是卖上婚姻,彝族妇女地位低下,这是不符合事实。但婚姻上,家长有时占主导地位、违背女孩子意见的事是存在的,但这不能在客观上否定彝族妇女在彝族社会中的地位。

彝族的礼仪

彝族人重礼仪,是十分讲究礼仪的民族。彝族人对没有礼仪修养的人喻为“没爹教的儿,没娘教的女”。正宗的彝族把修炼自己的品行修养作为人生的最重要的一课。彝族人还用习惯法严格规范本民族的道德辬准和行为习惯。彝族人见面要互致“执玛格力”即吉祥如意。如果是晚辈,见面时要主动报上自己及上辈人的姓名,如果遇上亲戚,还要记背家谱,弄清彼此间的辈份。

彝族有句格言:“汉人待客用茶,彝人待客用酒”,如你要拜访的是长辈,你得提上两斤酒(彝族人只有报丧的时候用独酒,因此忌用一斤酒访亲)。主客在就餐之前一般要饮酒庆贺,主客之间要互相敬酒,以示对对方的尊重。遇上有人酒敬,不能回绝,必须双手接着,如果自己酒量不好,就亲尝一口,并极时换杯回敬(如果不回敬表示你看不起对方)。有时为了向重多的客人展示你对你所敬酒的人的尊重,你要大声地对主酒司说,你要向某人敬酒,主酒司接到你的邀请后,要新上一杯酒,大声向对方说明,这是什么人敬来的酒,现场气氛一下被这种互敬的场面变得热闹起来。酒不能连续同一人敬三杯,彝人说,一杯酒是亲家,两杯酒是冤家,三杯酒是仇家。如果你是遇上正在喝酒的场面,在别人请你饮酒之时,你得问清,喝的是什么酒?彝族人不可无源无故地喝不明不白的酒。

彝族人接待客人,还有用兰花烟敬客的习俗。彝人说:姻亲客人来了,一杆烟,亲戚朋友来了,一杆烟,见面问候,一杆烟,吉祥如意,一杆烟。如果自己不抽烟就向主人说明,自己没有抽烟即可。

彝族人互相窜门忌敲门,一般在离家较近的地方,向主人家问:“你家有狗没有?”或“你家狗拴好没有?”主人家听到有客人在门外招呼,便答应:“狗已经拴好了,请你到家里来。”随即出门拦狗,或到门外来迎接客人。切忌什么招呼都不打,就直接闯进屋。这样主人家会马上变脸,将你赶出家门,认为这人没修养,受不到尊重。

彝族有严格的回避习俗。如果到自己的岳父岳母家或弟媳家(弟弟已分家),或姑姑家,锅庄右边主人家的位臵或主妇生活起居的房间你不能进入,必须回避。如果是女孩子,舅舅家男主人公及丈夫的哥哥、父亲所住的房间及火塘右边的男主人公坐的地方不能去。岳母不能进女婿的主位和卧室,公公不能进儿媳的主位和卧室,哥哥不能进弟弟主位和卧室。互相回避的不能开玩笑,这是一道十分严格的鸿沟,也是对人的伦理道德的一种维护,如果误闯了,你就必须以酒向主妇或主公道歉,并说明原因,争取主妇、主公的原谅。到彝族人家去,坐位的选择是最关键的,他体现了一个人的最重要的品行和修养。如果一同去有长辈,在坐次上必须让长辈坐上方,自己坐下方。说话或介绍时,必须让长辈先发言,切莫长幼不分。如果是年轻人,到别人家做客,主动帮助主人家做事,会受到主人家的表扬和亲朋的夸奖,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彝族人在火塘里烤粑,一般正面要朝火塘内,忌正反不分,还要主动翻动。烧烤好的粑从火塘里取出时要将灰拍干净,放进盛粑的器皿里。还要将火塘中烧烤的痕迹抹平。切忌从火塘的锅庄下边传递烧烤的粑。摆餐时要将汤放在近火塘的里边,将肉食放在靠火塘的外边。用餐时,也要用马食子舀二勺鲜汤喝后,将马食子挂在汤盆上,再取食物和肉食。忌直接取食,这样彝族人没人愿意和你一起出门,认为和这样的人一同到别人家做客是最丢脸的事。如果有长辈同餐,必须先让长辈尝汤,你才可也就餐。到彝族家参加过年或毕摩主持的祭祀活动时,必须要先等毕摩用餐,主人用餐后,你才可以用餐,用餐不能先于毕摩和主人,如果违背这一原则,认为神或祖就会降罪于主人或毕摩。如果自己已经不吃了,就将马食子从汤盆上取下放进盛食物的器皿中,并告诉其余人慢慢享用。遇上有人先于你放下马食子,正在吃的人主动移动一下各类食具,表示对不食者的礼节。遇上主人用鸡款待客人时,客人中最主要的人要取鸡舌占卜吉祥,以舌如鱼钩状为吉,以首尾相连无法分开者为凶,以舌呈波状向内弯曲者为进财,以向外卷曲者折财。如果主人家用仔猪作款待,主人会将猪头送给客人,如果是用牛羊类的招待客人,主人将会拿牛羊的膀子送给客人。彝族人用家禽或牲畜款待客人,一般要牵来当着客人的面前宰杀,表示对客人的尊敬。除鸡客人只说客气话,不能上前劝外,用牛羊等牲畜做招待时,客人必须上前劝,以表示对主人家的款待深感歉疚。

禁忌从火塘上跨过,妇女禁忌从火塘或火塘上烧的柴禾上跨过。禁忌从围着火塘坐的人面前跨过。火塘里放臵柴禾要分清头和屋,要将树梢方的一端先放进火塘,禁忌将树根一端先放进火塘里,彝族人认为这叫做本末倒臵,违背自然规律,犯了自然神灵。禁将指甲、头发、套成圈的东西丢进火塘里焚烧。送肉食给客人,忌不装食物。忌用脚踢(踏)锅庄。禁忌将梳子、针、扫帚一类的东西扔给对方,只能用手传递到对方手中。禁忌在公众场合、或当着应当回避的人放屁,彝族人说这是牲畜的行为。禁忌在公众场合或当着自己应该回避人说脏话、怪话,彝族人说样的人还不如牲畜。彝族习惯法对这些行有严格的制裁规定。一般轻则打酒道歉,重则按侮辱人格打酒道歉、还有给应回避者经济上的赔偿。

总之,彝族人是一个重礼仪、重行为规范品行修养的民族。作为现代的彝族人应该继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摒弃不良恶习,成为一个即有文化,又有传统修养的新一代彝族人。

第二篇:浅析彝族火塘文化

浅析彝族火塘文化

彝族是个崇火的民族,自视为火的子孙,认为是火给他们带来了光明、温暖、熟食,摆脱了野兽的攻击„„因而把火视为驱邪消灾和带来吉祥幸福的神圣之物。在节日里,人们烧起篝火,围火弹琴唱歌,踏歌起舞,尽情欢乐;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依靠火来占卜吉凶。活着时他们以火为友,离开人世时,也要有火为伴。按照彝族人的观念,人是火造就的,没有火就不会有人。有了火,才有世界。人生下来第一眼看到的是火塘里的火光,最后人死的时候还是交给了火,人的一生中都有火的陪伴,所以,彝族人把生死存亡都视为是火的作用。在历史长河中,彝族人对火的发明、火的运用、火的崇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火文化。火塘是彝族火文化的集中体现,他们对火的崇拜,多是围绕着火塘展开的。祖祖辈辈崇火、尚火,认为火是生命的开始也是生命的终结。大量民俗资料也表明,早期人类居所的中间部位都是火塘,人们在火塘边煮饭、议事、取暖、睡觉,形成环火而居的习俗。彝族谚语说:“生于火塘边,死于火堆上。”他们对火有特殊的认识和感情,于是有了敬火、护火的各种民俗。

一、火塘的设置与来历

火塘和彝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出现与彝族的居住形式及其居住环境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可以说,火塘是彝民在适应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并发明的极富特色的民俗。我们知道彝族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群峰耸立、江河纵横、气候寒冷。火塘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生存生活工具。彝族住房多为三间或五间,正中一间为堂屋,火塘就设在堂屋中靠左的地方。它在彝族居住民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每一户彝族家庭生活的中心,是饮食、取暖、照明、会客、议事乃至宗教活动的场所,既是家庭成员聚会之处,亦为接待客人之所。彝族人大都把火塘视为家庭的象征,认为与家人的命运祸福密切相关。尤其是火塘中的火的熄与燃,同家人的命运休戚相关。所以,火塘里的火长年不能熄灭,称为“万年火”。

火塘作为中外许多民族都有过的一种主要生活方式,它与各民族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紧密的联系,因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而呈现出各种形式。彝族火塘也因不同的地域呈现出各种形态。彝族火塘结构简单,这里以峨山彝族地区的彝族火塘为例,简要谈谈其设置过程:挖一个边长约2尺半,深7寸的土坑,四周用加工过的石条镶成,称作“火坑”。直接把木钩或铁钩悬于火塘上方,把煮水壶,或铁锅挂在钩上,烧水做饭。旧时,火坑中置有三个经过加工过的石头做火砖,汉族称为“三锅”,彝族称为“果倮”。“果”为“烤”,“倮”为石砖之意,意思是烤石。彝族火塘的锅庄石一旦埋下后,除非房屋需要拆迁,否则祖祖 辈辈都不能移动,有些彝族家庭中的锅庄石往往说不清已经传了多少代。在有的锅庄石上还刻有一些图案,它不仅具有装饰的作用,有的还含有宗教意义,显得精美而神秘。用石块围成火塘,不仅有助于保留火种,方便于支锅,而且可以在用火时使火力集中。因此,彝民即使在野外或田间地头临时用火,也习惯用石头围成火塘的形状。在铁器广泛使用后,铁三脚逐渐取代了锅庄石,这与铁三脚更方便于支锅和烧煮食物有关。铁三脚即在一个铁圈上安三只脚作为铁圆圈的支撑柱,而圈内有三根铁角斜伸向圈心,用来支锅或壶。铁三脚在彝民心中也和锅庄石一样具有神圣地位。

流行于凉山彝族的“祭锅庄石”中说:“山上有山鬼,石崖是山魂;彝家的锅庄,锅庄是家魂。”彝族认为火塘是火神居住的地方,彝族的“火神” 各地传说不一,其中比较普遍的认为“火神”就是彝族英雄“阿衣迭古”。相传“阿衣迭古”是“雷神”的儿子,他出生时很奇异:“生时风猛刮,生时雷声响。迭古是雷火,迭古雷生儿。”据说迭古是彝族第一个训狗打猎的人,也是第一个带兵打仗的人。迭古是彝族人中的英雄,“他活捉毒蛇猛兽,他铲除贪官污吏,他专门为好人办事,他专门跟坏人作对。迭古活着时,“不恶的不杀,不坏的不打,不弱的不扶,不穷的不帮。”在他死后,“尸体烧成灰,灵魂变成火,一千年不灭,一万年不熄!”就变成了彝族的“火神”。这个“火神”亦是彝人的保护神:“人有迭古火,成为万灵主。同火来做伴,如人和影子。黑夜走山路,山路多明亮。猎人带身上,山鬼不近人;妇女带身上,保佑一家人。烧火祭家神,邪恶驱杀尽。污秽不近人,鬼怪恶魔都怕火。”相传三块锅庄石就是迭古的骨髓,“三块白石来支锅,三块白石立火塘。”彝族认为火塘不仅是火神居住的地方,同时祖先的灵魂也时常在火塘四周取暖。因此,火塘也成为彝族进行祖先崇拜活动的主要场所。正如陈永香在《论彝族的火崇拜》一文中所说:“彝族是一个特别崇拜祖先的民族,祖先崇拜在他们的信仰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鬼魂观念和血缘观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产生,首先是氏族集团共同的祖先崇拜,然后是部族的共同祖先崇拜。随着个体家庭的产生,家庭的祖先崇拜也应运而生,彝族的祖先崇拜与人们朝夕与共的火塘密切相联,祖先仍在火塘边与在世的子嗣亲属在精神上沟通,活着的人与逝去的祖先以火为媒介,沟通情感,后代通过火而向祖先祭祀,祖先也通过火而了解后代的祈求,保佑后代子孙.他们以锅庄石象征祖先,后代以火塘上方的锅庄石代表祖先的神灵。”也正是这种观念引申出了一系列与火塘相关的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火塘禁忌”。

二、彝族关于“火塘”的各种禁忌

火塘最初是人把自然火引进居室的产物,它的基本功能是在物质生活上施惠于人,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复杂变化而逐渐有了丰富的文化内 2 涵。彝人把它看成是火神居住之地,是祖先神灵取暖的地方。他们把自己的愿望、祈求倾诉给火塘中肉眼看不到的神灵以及各种看不见的精灵们,并怀着惶恐的敬畏心灵祭祀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取悦鬼神,能够得到神灵的回报,得到自己向往的幸福。于是火塘在他们的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中便有了重要的作用,彝人对它怀有崇敬之情、崇拜之意、信赖之心,并通过它来寻求自我安慰和获取信心,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火塘的神秘色彩和神圣性的日益浓厚,人们对象征着火神及祖先的火塘、锅庄石、铁三脚等更加顶礼膜拜,惟恐不慎触怒神灵而失去他们的庇护,于是便生出了许多禁忌。

彝族认为,“汉人敬官,彝人敬火”,因此他们对火极度尊崇,绝不容许玷污、亵渎。家中的火塘从点燃那天起就从不熄灭,而且也是家庭里其他用火的取火来源,彝人认为常盛不灭的塘火,预示和象征着家庭生活的红火。家中老幼常围火而坐,共叙天伦之乐。民族历史和口头文学常在火塘边传播,所以火塘也成了彝族传递文化的场所。火塘也是接待亲戚朋友的地方,客人的饮食起居,都在这里。围坐火塘,尊卑长幼各有其位置,靠墙壁一方,正中为客座,最长者居中,其余的则依次排列左右;靠堂屋一侧为下方,位最卑,一般为小孩位;客人入室让上座,主人坐在客人左边,小辈坐在客人对面,不能相混。否则会认为是对主人的不恭,并会使主人家招致不吉利。在彝民心中,火塘是尊贵而神圣的,他们通过火塘来显示自己在家庭及社会中的尊严与地位。这种禁忌与彝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社会等级制度有关。仅仅从火塘边的坐序,便可清楚的看出彝族的社会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可以说,在这里火塘既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个中心,同时又是社会文化的—个缩影。

彝人认为自己是在火神的庇佑下生活的,地位远远在火塘神之下,如果跨越火塘,就意味着以下犯上,冒犯了高高在上的神灵,认为会得罪神灵。基于这种不能犯上、得罪神灵的观念,火塘的锅庄石被看成是神圣不可侵的。因而火塘的锅庄石或三脚架,禁止随便挪动和不能用脚去踩;禁止用刀、镰敲打三脚架;如果要搬动锅庄石,就要择吉日,祭火神,然后才可以搬动。禁止随意跨越火塘和朝火塘方向扫地,甚币禁止将脚伸向火塘烘烤和在火塘边放屁、骂人、说脏话、说不吉利的话。否则便被看成是对祖先的不敬不孝,会给家庭带来不幸,必须向神灵祈求宽恕。

在彝族的信仰中,神圣与洁净是统一的,污秽则被看成与鬼怪和邪恶有关。火塘是神灵及祖先的集聚之地,忌讳污秽不洁的东西,因而他们禁忌不干净的物品弄脏火塘,冒犯神灵。禁止往火塘里烧烤不洁之物,扔脏物,吐唾沫、擤鼻涕,并禁忌在火塘边裸露身体。禁止在火塘上方烤鞋、袜、衣、裤和在火塘周围放置污物;禁止将沾有粪便或脏物的柴火放在火塘里烧。他们认为如果发生这种行为,3 是对神灵的不敬和亵渎,会引起神灵的气愤和惩罚,会肚子痛或生疮。

旧时火塘边的座位和方位禁忌还突出地反映了彝族妇女地位的低下,他们把产妇和孕妇看成是不洁的象征,禁忌孕妇坐在火塘边,认为孕妇坐在火塘边是对祖先的不敬和亵渎,祖先将不会给出生的婴儿给予庇佑。

对于火塘的种种禁忌,不仅反映了彝族人民对于被神灵化的火塘的敬畏,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生计安康的渴望。尽管这些禁忌,有的实属迷信,更有的还暗含着对妇女的轻视。但是其中也不乏符合科学的地方,还有些是良好社会道德的反映。而所有这些,又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彝族人民对作为家庭之象征的火塘的虔诚崇拜,也反映了他们对家庭繁荣昌盛的殷切期望,同时,也由此衍生出丰富多彩、内涵深邃的火塘禁忌文化。

三、与火塘相关的各种仪式活动

火塘伴随着人们从远古走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由简单的火堆发展为多样的火塘,由单纯的烹煮取暖照明发展为闪烁着宗教信仰色彩和饱含社会文化内容的灵域。“火被引进人类家居火塘,浓缩进一个小小的空间,几缕火苗,几蝼青烟,伴以几块石头,或一个铁三脚,看去平平常常,远远没有它燃烧于莽原高山时的壮观。但它从此却与人朝夕相处,患难与共,与人的社会、文化融为一体.在火与人之关系发展的历程中,进入了一个更为奇幻瑰丽,内涵丰富,充溢着人文气息,闪烁着灵性之光的阶段。”彝民对火塘的感情不再仅仅是出于对它给予人们饱暖等物质性恩惠的感激,而是日益浓厚地渗进了各种神秘复杂的信仰思想。在他们眼中,火塘已不再仅仅是那几缕飘动的火焰,几块沉默的锅庄石,而是一个浓缩了的神灵世界。从生下来在火塘边进行的命名仪式,到死时举行的火葬,每个彝人的一生都与火结下不解之缘。他们对火的崇拜,衍生出许多仪式活动。

在彝族地区,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莫过于火把节了。火把节是由古代火崇拜发展而成的民族节日,人们把火视为吉祥的象征。云南的各民族都有关于火把节起源的不同传说,但颂扬火,把火视为光明、幸福和吉祥的象征,视为能驱邪镇恶的神奇力量,这一点是共同的。彝族火把节的传说因地域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方式,但所表达的内容大多反映彝族先民勤劳勇敢、热爱生活、敢于同自然灾祸作斗争、敢于反抗剥削和压迫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其中,他们在进行斗争的时候,不约而同地和火扯上了联系,如,用火消灭害虫、点火把纪念、火烧财主宅、火把斗天神等等。彝民认为是“火”保住了彝族人的家园,带来了彝族地区的年年丰收,因而年年过“火把节”庆祝,以此表达消灭害虫,祝祈风调雨顺,确保五谷丰收,人丁平安,六畜兴旺的心愿。如今的“火把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彝族人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又有浓郁的地域民俗风情。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节日到来之前,人们从山上砍回箭竹或割回蒿草,晒干扎成火把。火把节 4 头一天傍晚,父亲在自己的火塘为长子或长女点燃火把后,让其带出家门,为等候在坝子上的弟妹们点火。各村寨有约定俗成的草场、坝子,那里有许多堆好的柴禾,人们点燃火把在村寨田野山坡上游行后就来到这里,点燃篝火,举着火把,围着篝火唱歌、跳舞、饮酒„„尽情欢乐,通宵达旦。远远望去,火把游曳,篝火闪烁,笑声、歌声、鼓点声融在一起,正如元代诗人文璋甫诗所描绘:“云披红日怡含山,列炬参差竞往还;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

彝族每年正月初一早上和六月二十四日都要在各家火塘边举行祭火神的仪式,咏诵祭火词。祭火词首先颂扬火的功德:“春天来开荒,荒地你烧熟;夏天虫吃苗,恶虫你烧死。火伴行人走,火伴家人坐;火是衣食火,火光多热乎,火是人魂窝。”然后追述火的来历,最后表示对火的殷切祝愿:“今天来祭火,火光永不灭,火光像日月;火神藏家中,从畜得安宁。”从彝族的祭火词中,可以看到火在野外和人们的居住空间生活中的诸种功用,特别是与刀耕火种生产方式的密切联系,看到火在人们居家生活中那种神秘的灵性。彝人相信通过火可以将不洁的东西消除,获得心灵的平安。

云南禄劝一带的彝族在播种之前要举行“出汤”仪式。仪式由男人们在火塘边举行:选择一块晶莹光滑的鹅卵石,将之放在火塘中用蒿枝燃着的火上烧烤,待卵石发烫时取出,由一名有地位的男子举起一盆清水泼在卵石上,让其散发出水蒸气,随后,将当年要播种的谷种放在水蒸气上绕绕,同时众人口中念念有词祈求获得丰收。通过这一仪式,人们认为谷种已经得了火塘的灵气,定能顺利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实粒。同时,他们认为火塘也具有生殖繁衍的象征意义,认为火塘中不熄之火,预示着家中“香火”不断,每逢年节要祭祀火塘,以祈求人丁兴旺。

有的地区的彝族还有送火神的习俗,反映出人们对这既能赐福于人又能为祸于人的自然力神灵的畏惧心理。云南弥勒彝族支系阿细人在正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日举行隆重的送火神仪式,由祭师“阿吉苏”领着几个戴着面具象征鬼神的人,抬着纸马边走边舞。先绕房屋一周,然后进入各户家中,用木棍敲击反挂于中堂的神龛几下,表示将火神逐出屋外,同时把盛于瓦罐里的清水,洒于各户门口或是街心,表示灭除火灾。在某些村寨,送火神时要把灶火、火塘火熄灭,严禁妇女出门。每户家长手持一块破瓦片,上面放一点猪板油,旁边放栗炭火,将板油烤焦,使之发出臭味。同时,用蒿枝叶作扫火神状,口中念道:“火神!火神!你别留在家里,现在用火来烤你,用蒿枝来扫走你,你快出去。”然后众人集中在寨子的中央,由数人抬着盛水的瓦罐,纸马和戴假面具的鬼神,组成一支送火神的队伍。他们绕村而行,边走边用蒿枝叶蘸水洒向各户门口,表示灭火。各户家长和老人都边走边念咒语,表示将火神送出村外。他们在祭火当天都要举行隆重 5 而精彩的祭火活动,回归自然,如癫似狂,视火为万物之灵的神秘庆典,堪称“东方狂欢节”。他们用粗狂的跳动和呐喊,挥洒心灵的欲望,释放原始的激情,用近乎虔诚的传统方式,来表现古代先民生产生活过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同时用各种千奇百怪的不同姿式和体态语言来表达祭火的含意。

还有的地区的彝族把火灾归于火神作祟。云南富民县的彝族如碰到村里接连发生火灾,村民们就凑钱请巫师毕摩寻找“火星”。他们认为住房、畜棚等着火是因为得罪了火神,火神埋了火星进行惩罚.毕摩先在村中念《火神》、《灶神经》、《雷神经》等。次日,各家准备一碗米,一个鸡蛋,以及盛有一些钱币和清水的碗供在灶上,毕摩先到各家把火神咒贴在堂屋正墙上,然后在一只红公鸡脚上系上麻绳,驱赶公鸡到各处寻找火星,并边走边念《火神经》每到一家,看鸡会不会到地上去啄。如果鸡不啄,说明家中没有火星,反之则说火星在地下,毕摩立即在鸡啄的地方画圈,挖地尺余取出所谓的“火星”,它或是木炭,或是未经修整的火镰石(一种可以击打起火的黑石)。毕摩将“火星”拿给大家看,宣布“火星已找到”。然后用红布把火星包好,如果是木炭,则系于鸟脚上,让鸟带往他乡;如果是火镰,则埋到村口岔路上。事后,毕摩将各家供在灶上的米、鸡蛋和用来拽“火星”的公鸡一并带走,表示将灾祸彻底消除。

在云南玉溪峨山彝族地区,人们习惯观察火焰燃烧情况来占卜吉凶:如果火塘里的火焰旺盛,火星迸溅,就象征吉祥兴旺,并预示贵客来临或财富丰裕。在有重大节日、贵客来临或是家中有病人的时候,彝族家庭都习惯在吃饭前由一位年老的妇女“泼姜水饭”,将刚做好的饭食摆在桌上,桌边放好为祖先准备的碗筷,盛一碗白米饭,一碗清酒,取一碗清洁的冷水,一边把桌上的食物都夹放在清水中,用来祭祀祖先神灵,一边向祖先念叨着心中的愿望。彝民认为这样做可以消灾解难,庇护家庭平安,人畜兴旺。整个祭祀过程中,所有人都要回避,尤其严禁让狗进入房间。在把“姜水饭”抬出门时,要选一块烧得通红的炭火放在水里,认为这样可以除去食物中不干净的东西,给祖先享受最诚挚的心意。桌上的所有食物只有祭祀过祖先后,大家才能享用,如果有谁在祭祀之前偷吃,便会受家人责骂,认为是对祖先的不敬,会遭受祖先的惩罚,给家人带来不幸。

以上种种火塘文化活动,是彝族拜火的一个个片段的展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彝族对火的尊祟、依恋、敬畏及感激的种种心理,展示了彝民一生的火神膜拜情结。其深邃意义正如弗雷泽在其《金枝》中所说:“民间认为篝火与火炬能够消除一切灾害和不幸。篝火是用来驱除严重邪恶的。因而是一种巫术,这一点有重大意义。人民再三告诉我们,点燃篝火的意图是要烧掉或驱除邪恶,有时在火中烧化妖恶的偶像,更是形象地表明了这种意图。”

四、小 结

火塘,乍看去不过几缕或明或暗的火焰,一个乌黑的铁三脚,或几块经烟薰火燎的石头,毫无眩目的色彩和吸引人的特征,而正是这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方寸之地,在彝族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却是他们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的一个中心,在他们的心灵世界中具有奇特的凝聚力。这闪烁着火光和性灵的方寸之地,饱含着充满智慧的光芒和热情。不论从物质方面或是从精神世界发面来看,复杂的彝族人民生活,都被浓缩于小小火塘之内,被赋予社会精神文化、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发展成为具有多种功能文化寓意的载体。彝族火塘文化的形成、发展,可以称为是彝族人民生活的镜子。透过火光的折射,可以看到他们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现象。火塘,可以说是彝族“没有用文字书写的民族社会发展史和百科全书”。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彝族的生活方式有了变化,火塘文化产生了变迁。灶这种在火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烹煮形式已经进入很多彝民的居家生活。在一些坝区,火塘正在逐渐消失,灶已经取代了火塘。但在很多居住在山区的彝民家,火塘仍然很普遍,有些已用灶的,仍然没有放弃火塘,在他们的生活中灶与火塘并存。他们在岁月的沧桑中经历着风雨的冲刷,守护着彝族火塘文化的延续。

参考文献

[1]张建华主编.《彝族文化大观》,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9月 [2]张福.《彝族古代文化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 [3]陶立璠.《民俗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8 [4]唐楚尘.《彝族火神话与中华火文化》,载《彝族文化》,1985年刊 [5]何琼.《西部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6月 [6]王天玺.《宇宙源流论》,云南人民出版杜,1999年6月 [7]黄龙光.《彝族火文化》

第三篇:彝族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桂花中心完小彝族文化进校园

实施方案

彝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一员,拥有渊远的历史、古老迷人的彝族风情。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彝族人民养成了能歌善舞的特性,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民族节目灿烂多姿。桂花中心完小位于楚雄州第一高峰百草岭山脚下,是较为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彝族学生占90%。桂花中心完小所在的桂花乡是核桃文化之乡、是彝族文化之乡、是文明和谐之乡。这里丰厚而独特的彝族族文化环境,为我校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为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彝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桂花乡中心学校工作部署为指导,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开展彝族文化进校园工作。

二、领导组成员和职责

组长:杨从云

全面负责学校彝族文化进校园工作

副组长:邓从虎

负责学校彝族文化进校园的具体落实及检查督导及考核。

李世军

负责彝族文化进课堂的具体工作 成员:全校教师

桂花中心完小彝族文化进校园领导组下设办公室,邓从虎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彝族文化进校园资料的收集、下发,督导检查和考核等工作。

三、彝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目标

1、传承、弘扬彝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创建一所带有浓厚彝族文化特色的农村现代化小学。

2、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了解一定的彝族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民族技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3、充分挖掘彝族本土艺术资源,促进我校彝族特色教育长足发展。

四、实施内容

经讨论研究,我校决定选择以下几方面作为我校的实施内容:

1、彝族歌舞;

2、彝族体育运动;

3、彝族知识、历史、习俗、节日、故事等。

四、分阶段推进彝族文化进校园工作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校把彝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分为五个阶段进行推进。

(一)第一阶段:彝族文化进校园 时间:2012年2月份

实施主体:以各班级的教室、宿舍为装饰主体

内容及要求:涉及到彝族文化的图片、文字、手工作品等,根据各班文化建设的主体,把他们美观地展示在班级文化专栏内,已破损的要在2月份之内修补完成;学生宿舍的彝族文化氛围装饰,由各宿管教师在2月份自行完成。学校于3月初统一检查。各班文化主题如下: 六(1)班:火把节

六(2)班:虎文化节 六(3)班:孔子文化节

五(1)班:赛装节 五(2)班:

红军节

四(1)班: 三月会 四(2)班:牡丹花节

三(1)班:禄丰恐龙节 三(2)班:彝族歌曲

二(1)班: 百草岭登山节

二(2)班:插花节

一(1)班:核桃文化节

一(2)班:彝族十月年

(二)第二阶段:彝族歌舞进校园 时间:2012年3月份 实施主体:全校教师和学生

内容及要求:在3月份之内,全体教师和学生必须学会彝族圆形舞;教师会唱20首酒歌,学生会唱规定的10首酒歌。教师的圆形舞和酒歌按工会小组活动的时间来开展;学生的圆形舞由体育课教师在体育课上教授,学生的酒歌由音乐教师在音乐课上教授。

(三)第三阶段:彝族文体运动进课堂 时间:2012年3月份至4月份 实施主体:全校学生

内容及要求:按照学校彝族特色体育活动计划的要求,我校根据年级不同设定不同的活动内容,开辟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的彝族特色体育运动:一年级踢毽子;二年级打陀螺;三年级玩溜溜球;四年级玩跳棋;五年级玩象棋;六年级玩足球。由各班在体育课上教学,在大课间活动时间进行展示。为弥补课堂上学生发展的不足,我校在课外活动上也加强彝族文化的普及推广工作,有民族刺绣小组、彝歌小组、舞蹈小组等。

(四)第四阶段:彝族文化展示

展示时间:2012年6月1日(桂花中心完小“第二届校园彝族文化艺术节”上)

展示对象:各课外活动小组,各班级

展示要求:各班至少出一个与班级文化主题相关的文艺节目;各女教师辅导的课外活动小组至少出一个文艺节目参加展示评比。

(五)第五阶段:总结经验,整改提高 时间:2012年6月

内容:以会议形式,集中反馈我校在实施彝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广泛征求大家意见,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进一步丰富彝族特色教育内涵,进一步提升彝族特色教育质量,创彝族特色教育示范学校。

五、工作要求

我全面贯彻落实桂花中心学校关于彝族文化进校园的相关要求,为使我校彝族文化进校园工作顺利有效开展,对此项工作要求如下:

1、各位教师严格遵守学校拟定的排练时间,严格按排练时间打好教师的考勤。

2、各位教师,各位班主任必须严格完成学校规定的彝族文化进校园的工作要求,在推进此项工作不完成工作任务,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的将按失职论处。

3、在彝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中表现积极,工作实绩突出的,在绩效考核中将给予适当奖励。

桂花中心完小2012年2月21日

第四篇:彝族文化介绍词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金成外国语小学第六届民族文化节406班的彝族分会场,我是你们的讲解员王心怡,我将会带大家一起走进彝族的文化世界。

我们将从彝族概况、居住环境、饮食、服饰、文化艺术、风俗六个方面对彝族进行逐一介绍,相信在听完之后你会爱上这个智慧的民族。

•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彝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在中国有将近871万人。

• 彝族的房子非常有特色,他们特有的民居建筑是土掌房。土掌房大多依山而建,建于斜坡上,用土坯砌成,房顶平台可以作为晒场使用。彝族的“土掌房”大部分都是平房,不过也有建成两层甚至三层的。

• 彝族的主食为土豆、玉米、荞麦、大米等。他们最有特色的主食为荞麦粑粑。肉食类以牛、羊、猪、鸡为主,他们喜欢把肉切成拳头大小煮来吃,他们叫这为“砣砣肉”,坨坨肉是彝族人逢年过节及招待贵客的招牌菜。• 彝族常以酒招待客人,彝族谚语说“有酒便是宴,无酒杀猪宰羊不成席”,说明他们对酒的重视。彝族的酒主要有坛坛酒、桶酒、水酒等。• 彝族服饰是彝族的缩影和百科全书,彝族服饰以厚重、朴实、艳丽、多彩而著称。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单一民族的服饰种类能超过彝族,彝族服饰,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大体可根据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个彝族聚居区分为六大类。彝族服饰的款式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的区别,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战服等等。彝族男女老幼都会身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擦尔瓦”形状像披风,多为深蓝色。• 彝族人很重视头部,头部都戴头帕以示对老人的尊重。女子大都是用青布头帕或者绣花头帕层叠,辫子盘在头帕上面,再用一些饰品固定,层次丰富而又俏皮美丽。成年男子的头顶用黑色布条缠绕,做成帽子,帽子上都有一只高高扬起的角,显得英气十足,这个角被称做“英雄角。”据说“英雄角“这个名字还是周恩来总理给取的呢。

• 刚才我们有讲彝族服饰按区域分为6种不同类型,现在我们一一来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凉山彝族男女的服饰都为右衽大襟衣,下面穿长裤。佩饰“图塔”最有特色,“图塔”是斜挎于身上的佩带,用细牛筋编织成带,带面镶以白色砗磲(chēqú)片。一般女子穿百褶长裙,长裙分为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美若山中的仙子。

• 乌蒙山彝族男女大都穿青色或蓝色衣服,最特别的就是腰间系白色腰带,穿的都是绣花鹰头鞋。

• 红河彝族男子服饰大多是对襟、短衣、长裤。而女子的服饰款式却非常多,既有长衫,也有中长衫和短装,还套外套坎肩,系围裙,头饰也琳琅满目,尤其喜欢以银泡、绒线做花当装饰。图案以自然纹和几何纹为主。• 滇东南地区彝族女装款式为右襟或对襟上衣、长裤,个别地区穿裙子。以白、蓝、黑为底色,以动植物花纹图案和几何图案装饰。昆明地区的部分彝族青年妇女,头戴“鸡冠帽”,形状像鸡冠,都用大大小小各种银泡镶绣而成,做工精细;老年妇女一般挽发髻[jì]。

• 滇西地区彝族妇女大多穿前短后长的右大襟衣,下面穿长裤,系围腰,套坎肩。男子身穿右大襟长衫、羊皮坎肩、宽裤脚、头包青帕。

• 楚雄地区彝族女装主要是右大襟短衣和长裤,工艺以镶补、平绣为主,图案多为花卉图案。

• 彝族是一个非常智慧的民族,他们早有自己的文字彝文,彝族还有自己的历法——十月太阳历法。彝族十月太阳历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和最简便的天文历法,大概已有上万年的历史。彝族民间文学也形式多样,其中流传最广的便是叙事史诗《阿诗玛》。它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讲述了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阿诗玛》已经被拍成电影,也翻译成了多国文字,广为流传。

• 彝族漆器主要以餐具和酒具为主。制作要经过40多道工序。彝族漆器色彩形成了以黑为主,与红、黄二色相配合的彩绘艺术风格。彝族漆器髹(xiū)饰技艺在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彝族刺绣也是在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刺绣不仅展示彝族妇女深厚的绘画,刺绣功底,也全释了彝族多样的文化内涵。彝族刺绣色彩主要以黑、白、红、黄、绿、蓝为主。他们刺绣上的每种图案都有独特的寓意。比如:妇女衣襟上的绵羊角,表示生活顺畅,安康;衣服下摆上的旗盘,象征城廓,田地。

•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的民间舞蹈往往和歌唱、器乐的演奏分不开。彝族的民间舞蹈俗称跳歌或打歌。彝族民歌主要以表现爱情的为主,男女对唱,即兴创作。彝族乐器也多种多样,有月琴、口弦、葫芦笙和唢呐等。• 彝族两个重要的节庆日分别为彝族年和火把节。

• 火把节在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历时三天。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坝或缓坡上,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斗羊、摔跤、选美等,热闹非凡。早上,人们要杀牲祭祖;晚上,要举着火把在庄稼地中转游,意为烧死害虫,祈求庄稼丰收。

• 彝族婚姻自由,楚雄彝族姑娘年满16岁,父母就为她另盖一间小草楼,称做“姑娘房“,让她单独在“姑娘房”过夜,而年满20岁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爱姑娘的草楼谈情说爱。他们结婚时有背新娘的习俗,彝家山寨,山高路远,新娘必须在太阳落山前背回男家。

我们中国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我今天为大家讲解的彝族文化就到此结束了,但真实的彝族文化还远远不止这些。了解并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从我们做起,愿我们全国各民族团结在一起,建设美好家园,共创美好生活。谢谢大家聆听,祝大家民族文化节快乐!

第五篇:彝族的餐饮文化及礼仪

彝族的餐饮文化及礼仪

【关键字】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候就对历法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装文化,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地处川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境内有180多万彝族人口,散居在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的大小凉山,是彝族文化形态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这里物产丰饶,植被茂盛,山川雄奇,美不胜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都十分优越,自古便是民族迁徙走廊的要冲,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千百年来,凉山彝族文化已经形成了一道独具地域文化特征的彝族文化风景线,倍受国内外瞩目,其中凉山彝族的漆器工艺更是独树一帜、别具魅力。【关键字】 彝族的食俗、饮食文化、餐饮用具的文化艺术、餐饮的历史风俗及礼仪

一、食俗

彝族是西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几个省。云南彝族占

2/3,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极为丰富,以农业为基础的彝族多种植玉米、土豆、大麦、小麦和荞麦。蔬菜也较为丰富。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的彝族喜欢养羊,尤以小凉山的彝族养羊最多。

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吃羊时有一些特殊的习俗:羊肝、羊胃先用来祭祀祖灵,然后烧食,也有的生食;羊脑给老人吃;处于生育期的妇女忌吃公羊;牧羊人不能食羊尾巴;羊血用萝卜丝拌后腌做咸菜,放在饭上蒸熟吃,味道特别鲜美。

彝族吃鸡也有一些讲究。一般吃清炖,用陶锅煮,不用刀切。煮熟后用手将鸡撕成条块,蘸辣椒、花椒汁食。鸡头由老人吃,并要看卦(鸡脑的形状)。

彝族喜欢喝酒,酒分甜、辣两种,过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酿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酿制。有“客人到家无酒不成敬意”的传统。

彝族在过年过节时都要椎牛打羊,宰猪宰鸡,而平时一般很少动牲,除非款待客人。彝族有杀年猪的食俗,一半留给自己吃,另一半送给岳父岳母。年猪多用来腌制,挂起来,阴干后成为腊肉或火腿。过年节时还要吃砣砣肉、糍粑,喝坛坛酒、泡水酒、酒茶。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时,家家户户宰羊杀鸡,煮新荞麦饭。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泼撒,表示祭祀,祈求庄稼好,无灾无病。晚上,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以驱散虫蛇和害虫。广西彝族在九月初一过打粑节时有“尝新”习俗,即吃新稻谷。这些都是节日喜庆的食俗。

彝族有一套社交礼仪食俗。彝家好客,凡家中来客皆先要以酒相待。宴客规格或大或小,以椎牛为大礼,打羊、杀猪、宰鸡渐次之。打牲时,要将牲口牵至客前以示尊敬。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捶死,故称打牲,其手法极敏捷,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剥。

宴客时的座次顺序有一定的惯制,一般围锅庄席地而食,客人一般让坐于锅庄之上首,彝称“呷尔果”处;评价陪坐于锅庄之右首,彝称“尼木”处;帮忙者、妇女和亲友则坐于锅庄下首,彝称“呷基果”处。客人多时,顺延至右侧。

行酒的次序依据彝谚“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以上而下”。先上座而后下座,“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轻人的”,端酒给贵宾后,要先老年人或长辈,次给年轻人,人人有份。

在农村无论婚丧嫁娶,都有“早六晚八”的习俗。即早上六碗莱,如水豆腐、红烧猪肉、回锅肉、白菜粉条、猪血和花生米。晚上八碗莱,如黄条、红烧肉、,绉沙(炒肉皮)、千张肉、凉白肉、烩腊肠、花生等,经济宽裕的还要炖上一碗鸡。彝族擅长烤、炸、煮、拌等烹调技法,口味嗜咸、香、辣、麻,尤以制作乳饼而闻名。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饮茶之习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以烤茶为主,彝族饮茶每次只斟浅浅的半杯,徐徐而饮。

二、彝族餐具的分类及功能

彝族传统餐具与现代彝族餐厅的配套餐具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我们从彝族餐具的使用范围将彝族的餐具大体分为盘碗具、酒具与配套桌椅等。彝族的食具是木器和漆器工艺的结合,古代彝族漆器从材料的性质可分为皮制漆器和木制漆器两大类。以使用范围可分为餐具漆器,即圆盘餐桌、木盔、木盘、高脚木盔、木碗、木勺、皮碗等;酒具漆器分高脚酒杯、皮酒怀、鹰爪杯、牛角杯、猪蹄怀;酒壶漆器分宝塔形酒壶、鸽形酒壶、太阳形酒壶等。每一类餐具因为材质选择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三、餐具的制作工艺及文化内涵

(一)制作工艺

彝族漆器使用的原材料是用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寒地带的优质紫荆木材作为胚胎,采用土漆、银朱、石黄等珍贵天然原料,以传统手工技艺,经割漆与制漆、胎骨选择与处理、横旋木胎、上色与彩绘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由于仅选天然材料,十分考究,因而具有无毒、无异味,耐酸碱、耐高温等特点,堪称是“绿色生态漆器”。

(二)文化内涵

1、装饰色彩

漆器的色彩用彝族传统的黑、黄、红三色,庄重的黑色、明快的黄色、热情的红色,构成其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几何图案,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黑、红、黄三色错综调配、间隔使用。基调是红、黄两色在黑漆底上形成鲜明的冷暖、强弱、明暗的对比。色泽明快艳丽、粗放简略,花纹清晰,线条流畅,活泼自由,简练明快,刚劲豪放,典雅庄重古朴,形成一定的空间感,从而产生出和谐的韵律。

2、装饰纹样

彝族漆器的纹饰自然写实,繁丽精细,装饰手法上,常常以图案和线条动静结合,繁简搭配,形成简练明快、流畅活泼的格局。彝族漆器的纹样源于自然,来自生活。漆彩绘图案多为写意抽象的几何图案,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等,还有底蕴深厚的本土文化和宗教信仰中的人文图谱等。其纹饰组合饱满、乖巧,粗细、疏密兼顾,制作方法有彩绘、雕刻、镶嵌、堆漆等。

3、美学内涵

漆器所反映的彝人三色崇尚,有着约定俗成的文化象征意义。漆器还与彝族民间信仰有关,如漆器中造型风格突出的鹰爪杯、牛角杯、羊角杯等饮酒器具,其胎骨直接取之于动物体,经磨制彩绘而成,色绎自然古朴。既反映了凉山彝族先民的图腾观念,同时也反映了彝人纯朴尚武好勇的民族气质。

四、餐饮历史风俗及礼仪

(一)餐桌历史风俗

彝族是很注重礼仪的民族,彝族的社交礼仪表现在食俗文化中是很有特点的。彝家人用餐时讲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长辈坐上席,客人坐上席或上方,晚辈只能坐下方的座位;招待客人时,好酒好菜都先敬客人或长辈。吃饭不用桌椅,也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马勺子。吃饭时,大家围坐成一圈或一排,一簸箕饭和一木盘坨坨肉以及一木盆汤菜放在中间。每个人用右手握马勺,左手拿肉,并按或饭或肉或汤朝着自己方向的边沿依次动手,忌讳伸出手越过自己的方位去拿肉、舀饭和舀汤。彝族人用餐个个动作干净利落。客人吃饭时应注意的是,切勿将饭菜汤乱撒在地上,食肉时所丢弃的骨头千万不能朝别人的方向或朝他人面前丢,这是主人或用餐者特别忌讳的。长者或主客未放下马勺子或未离席前,晚辈要静坐等候;子女离席时,须向父母行礼致谢;饭毕,主客还需摆一阵话。彝族人招待客人有“先宾后主再邻居”的风俗,所以,你如到彝家作客则应等主人吃完饭后方能离开。

(二)餐桌装饰及摆放礼仪

各种餐具的摆放在彝人的习俗中同样约定俗成。餐桌是摆放餐具的地方,大型的漆绘圆盘餐桌一般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装饰,从圆心向外逐层扩展。

第一部分的圆心部分是整个餐桌的核心区域,也是餐桌彩绘的装饰重点,由中央图案加上1~3层较细的装饰带构成,非常名贵的餐桌甚至可以增加到4~5层。中央纹饰通常十分讲究,一般彩绘各种装饰的太阳纹。环带图案非常丰富,包括各种连续的波纹、点纹、草叶纹、眼纹、齿纹等。这一部分主要摆放各种菜肴,中央部分一般摆放较高的食具,如盛放各类主食、肉类的“则体”、盛各种汤的“枯组”等,环带部分则用来摆放一些较矮的餐盘等。

第二部分是中心区域外缘一道较宽的装饰区域,属于人们进餐时的活动空间,主要摆放各类木碗“司则”、酒杯等分食器具。装饰图案的构成方式主要由两种扇形图案间隔排列构成,每种扇形图案中对称描绘一些复合的花纹。第三部分是桌面边沿的一道装饰,宽度较窄,由马齿纹、折带纹或水浪纹等连续构成,对整个餐桌装饰起到呼应的作用。整个桌面装饰的图案部分均由红黄两色绘出,底色为黑色。布局严谨有序,但又不失繁缛华丽,给人繁而不乱的印象,气氛热烈恢弘。

下载彝族文化(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彝族文化(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探寻彝族文化美说课稿

    《探寻峨山彝族文化美》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同行: 大家好! 我曾听我校一位老师说,他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时,一位知名教授讲课时说云南是全国民族团结的典范。是啊!我也感同......

    论彝族文化的十大价值

    论彝族文化的十大价值 彝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系统而独特的文化,它是一座丰富的历史文化金山,也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彝族文化有着历史、政治、经济、文化......

    彝族虎图腾崇拜与虎文化(全文5篇)

    彝族虎图腾崇拜与虎文化 千百年来,居住在祖国西南边陲滇川黔桂的彝族人民,是一个忠实的崇虎畏虎敬虎奉虎的民族,从神话到传说,从敬畏到信仰,从崇拜到图腾,到名胜古迹、天文历法、......

    关于水西彝族文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水西彝族文化的调研报告 水西彝族在长达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实践中创作了优秀灿烂的文化,其中大方县为水西彝族政权的行政中心(慕俄格),保留了较为原始的彝族民俗风貌和彝汉......

    楚雄州城市特色定位:突出彝族文化(最终定稿)

    楚雄州城市特色定位:突出彝族文化 楚雄日报讯(周有方 李光辉)10月12日,州委、州政府专题听取楚雄市彝族城市特色研究暨街区改造规划汇报。州委书记丁绍祥要求,楚雄城市的特色定位......

    彝族导游词[范文大全]

    彝族导游词作为一名导游,可能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那么优秀的导游词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彝族导游词,仅供参考,希......

    彝族导游词

    彝族导游词 彝族导游词1 与玛雅文明相媲美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历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闻名世界的玛雅文化其精髓之一便是历法。以前,中国大部分地区都通行农历。但在我国的彝族,......

    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 作者:思念淡然若水 摘要:“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华夏民族璀璨的文化正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它仿佛一个巨大的花园囊括和包容着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