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带着感情,变上访为下访做好信访工作
带着感情,变上访为下访做好信访工作
我镇信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信访局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高度抓好信访工作,切实维护了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化解了人民内部矛盾,实现了和诣信访。
一、落实“第一责任”,形成强大合力
一是领导重视,组织有力。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信访工作,把信访稳定工作上升到与农村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只要是镇里安排部署工作就不忘安排信访工作,做到了大会讲小会谈平时问。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坚强核心。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综治信访维稳领导小组,实行党委统揽,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牵头,班子成员分片包村包社区,形成一级抓一级、齐抓共管的格局,实行“村为主”的综治维稳格局全覆盖。
二、变上访为主动下访,形成优良机制
所城镇规定每周星期三,联片领导,驻村干部进村入户,村干部在村,主动下访,面对面听取群众的意见、愿望和呼声,深入地了解处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下访人员对群众反映合情、合理、合法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给当事人承诺解决时间;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与政策、法规不符而又一时解决不了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对个别要求过高和无理取闹的,理直气壮地做工作把道理讲清讲透。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用实际行动在干部群众之间架起了连心桥,铺就了通心路。通过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妥善解决了一大批疑难信访案件。
例如:
三、真情沟通倾情办理,创造和谐信访氛围 一是热情接待上访群众。群众上访反映问题,绝大多数是因为自身权益受到了侵害,他们找政府解决问题,本身反映出对政府的信任和期盼,所城镇接访都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热情的态度,认真接待好了每一名上访群众。
二是真情沟通思想感情。所城镇干部时刻牢记为民之责,平等对待上访群众,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盼,解群众所忧,能办的事情要马上办,不能办的要讲明情况。坚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上访群众考虑,解疑释惑,析法说理,明辨是非,多做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的工作,特别是对既无法律规定又无政策依据的上访诉求,把政策讲清,道理说透,以取得上访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针对不同信访问题、不同上访人员,有针对性地做过细的思想教育工作,面对面与群众交流,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教育,促使上访人员特别是老上访人员思想的转化。加强对息访群众的回访,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用真情感化上访群众,变被动解决信访问题为主动做群众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三是倾情办理信访问题。把处理群众上访反映的问题当作政府的重要工作,想方设法解决好上访群众的合理诉求,凡是法律法规和政策有明确规定的,落实责任,帮助协调办理;无明文规定但合情合理的,在不引发攀比和新的不公平问题的前提下,尽力争取解决;对疑难复杂问题积极向上级反应,加强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力争使信访问题件件有交待,事事有着落,给上访群众一个满意的处理结果。并尽最大努力解决好上访群众生产生活难题,关注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满腔热忱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发展生产,增收致富,最大限度地化解不和谐因素。
第二篇: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
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
马志明
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首先要努力关心群众,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中去,使群众的困难得到解决,生活得到保障,生产得到发展。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凡是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予以解决,凡是要求合理,但政策没有明确的,应该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可先部分解决,确实因客观原因无法彻底解决的,应向群众讲清道理,做好解释。凡是群众要求不合理,不合法的,坚决不开口子,不做不符合规定的许诺,防止产生以闹取胜的不良影响。
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就要真正依靠群众,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要充分相信群众,把政策交给群众,把事实告诉群众,既不回避问题,也不掩盖矛盾,既不避重就轻,也不敷衍群众,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深入了解民意,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在做出决策前、开展工作时,应认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倾听群众的愿望要求,特别是要听取群众的不同意见,以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工作和决策的标尺。要从群众的实践中寻找解
决问题的办法,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问计于民,向群众学习,真正把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好,保护好。
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还要悉心教育群众,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民意如水,宜疏不宜堵。只有做好疏导化解工作,正确引导群众,才能消除矛盾。对待苗头性问题,要提前做工作,尽早化解;对长期性问题,要经常做工作,逐步化解;对突发性事件,要集中做工作,及时化解;对周期性矛盾,要不断做工作,反复化解。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要把说服教育、释疑解惑和排忧解难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因时因地把握群众情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进行说服教育,另一方还要回答好群众关心的问题,帮助群众消除误解。同时,还要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得到群众的理解。
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要求我们各级干部要转变工作作风。要把群众工作站作为干部转作风的前沿阵地,进一步健全干部经常下访、领导定期接访的工作机制。各级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察社情、访民意,及时发现各种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消化在萌芽状态。要加强学习,学习好、掌握好党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科技知识和必要的专业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解社情民意的能力、做思想工作的能力、动员群众的能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实践中打牢做群众工作的坚实基础。
第三篇:带着“三心二意” 做好信访工作
带着“三心二意” 做好信访工作
在组织部安排下,我作为2017“五个一线”挂职干部之一,于今年4月开始,到市信访局进行为期10个月的挂职锻炼。一个月时间里,我在信访局领导、前辈的指导帮助下,接触了窗口接待、领导接访、集体访、重要时段维稳等工作,时间虽短,感触颇深。总结前段时间工作经历,我认为,做好信访工作,要有“三心二意”。
首先,要有为民服务的初心。初到信访局,领导就用几句话概括了信访部门的职能,它是政府与群众沟通的重要纽带,是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的重要渠道,也是检验政府政策、反馈民生民情的重要窗口。信访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从事信访工作,必须坚持为民服务的初心,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群众的立场出发,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
第二,要有换位思考的耐心。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我在接访工作中,听得最多的就是,“我们相信政府”。来走信访途径的老百姓们,总是遇到难处才向政府求助,相信政府会“为民做主”。不管群众的诉求如何,群众办事找不到门路,给他们指指路;群众心里有不平,听他们诉诉苦;群众有些难心事,帮他们想想法。一个微笑也许会换得群众的心安,一句热心的问候也许会让他们已冰冷的心变得温暖,一份付出也许会得到群众十分的拥护。最后,要有抽丝剥茧的细心。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群众工作错综复杂,群众工作多数就是一些家长里短的小事;作为基层干部,就是群众的“勤务员”,只有细心的把每件简单的“小事”当做“大事”千方百计千百次地做好,才能在不断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和群众增进感情,获得群众支持与信赖。
第四篇: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推荐]
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
感情决定态度,态度产生动力。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与人民群众感情相通、血脉相连,我们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群众利益和诉求多元、观念多样,更需要我们深入群众,融入群众,视群众为至爱、挚友、至亲,带着深厚感情做好群众工作。视群众为至爱,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当前少数党员干部工作存在机关化、贵族化、衙门化倾向,与群众感情越来越疏远,甚至站在了群众对立面。我们必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牢树群众观点,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找准立足点。对老百姓的感情深不深,关键看工作的立足点准不准。我们把发展与惠民生、促和谐结合起来,把优质资源向农村基层延伸,加快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等一体化进程,努力推进全县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坚持为了群众一切。时刻把群众所思所盼放在心头、抓在手中,视群众为“家人”,视群众反映的问题为“家事”,视群众工作为“家业”。我们从2009年起,在全县220个行政村设立“三农”工作站,每周二、周五干部驻村入户帮扶,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群众打成一片,落实好“农事村办”的各项要求,逐步建立向农村提供基本服务的驻村办事制度。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最高工作标准。我们时刻将百姓冷暖放在心上,优先增加民生投入,专门成立民生办公室,积极解决百姓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坚持小财政力挺大民生,每年谋划推进一批扩大就业、饮水安全、社保扩面、安居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农村环境治理、蓝天碧水等民生工程,百姓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视群众为挚友,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要坚持群众路线,真正贴近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零距离”,大力访民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坚持深入基层一线,走到群众中间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倾听群众呼声。我们探索实行了领导干部下基层蹲点调研制度,大力倡导一线工作法,各级干部定期深入企业、农村、社区、农户,建立民情工作台账,摸实情、办实事、解民难。坚持“零障碍”,认真听民声。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诉求,搭建起党群“连心桥”。我们创新工作方法,拓宽群众反映渠道,县级干部工作日轮流接访,带着问题主动下访约访,包村县直单位和乡镇干部走村入户,定期召开干群“夜谈会”、“恳谈会”,与村民拉家常、交朋友,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共同研究解决群众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坚持“零停留”,切实解民忧。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群众忧的盼的,就是党员干部抓紧办的。要时刻怀有忧民之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第一时间帮助群众解决难事忧事。我们在成立县联合接访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群众工作站的基础上,在乡村两级建立便民服务中心、矛盾调解室,并专设民生工作接待室,公布民生热线,健全民生接待、交办、督办工作机制,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第一时间解决。
视群众为至亲,真心服务群众。群众工作,说到底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要围绕群众多元化的利益诉求,把服务贯穿于群众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创新思路,搭建平台,真正把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把事办到百姓心坎上。坚持富民为要,做群众的“引路人”。提高群众收入是最大的民心工程。要把富民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第一要务,深谋富民之策,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带领群众致富。我们将薄皮核桃产业作为富民支柱产业予以推进,大力推行“龙头+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优质薄皮核桃生产基地,成功协办首届中国核桃节。坚持惠民为重,做群众的“贴心人”。群众工作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我们大力创建文明生态村,以新民居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为抓手,积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和德孝文化建设,推进文明和谐单位、村镇、家庭创建活动,积极打造邢瓷文化、赵云文化、核桃文化,弘扬新时期临城精神,造就新型农民。坚持安民为基,做群众的“呵护人”。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最基本要求。要以安民为重要职责,把群众安危放在重要位臵,积极化解社会中的不稳定、不安定因素,为群众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我们坚持稳定第一责任,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探索实行了以构建平安临城为重要内容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促进了社会和谐。
第五篇:变家访为“佳访”
变家访为“佳访”
沭阳县颜集中心小学方从明张飞
【摘要】
本文阐述了教师在家访过程中一些不当的做法和教师的心理活动,同时也分析了被访家庭成员对教师家访的态度和做法。教师家访时的不当主要有:不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带有告学生恶状性质,变相“借家长之刀残害学生心灵”的行为。这样的家访导致被家访的学生受到最深的伤害,从而给教师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阻力。文章还从“明明白白、合情合理、饱含热情、勤以致情”等四个方面规范教师家访时的行为,将家访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佳访”。
【关键词】
家访伤害佳访成功
【正文】
家访是教师对学生家庭成员的访问,或到学生家里去访问。是学校教师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而采取的和学生家庭成员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商讨、定计策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学校和家庭共同构建的教育平台,因效果较好,大受一些教师和家长的推崇。
但从目前的一些家访来看,在教师和家长都觉得获得双赢的同时,作为家访时被置于谈论中心的孩子来说,却有很多难言之隐。他们憎恨那些伤害他们的家访,究其原因,主要有:
(1)家访时教师大谈特谈孩子在学校的一些不良行为,口沫横飞,大快朵颐。老师显得抒情而放纵,报复之心直截了当。这样的家访,家长觉得无地自容,面子尽失。世故一些的家长为了给老师一些面子,大多会忍痛训斥孩子一顿。即使孩子是委屈的,也只好咽在肚子里,绝不敢有丝毫的不满或抗议之色。试想,这样的家访,老师的行为大违师德。即使孩子有千错万错,他是受教育者,老师作为教育人的人,也不该让这样的家访来伤及无辜。以自己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去伤害孩子,结下的恶果只有老师自己去品尝。
事实上,不成功的家访导致教育的失败,比比皆是。曾经有人说过:你种下仇恨,将收获风暴!
像上面的家访,确切地说,是“假访”,是借家访之名去告孩子的黑状。是促使孩子和老师及家长之间竖起对面墙的最为有效的行为。孩子对这样的家访,躲都来不及,还能希望老师再来一次家访吗?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些家访的老师的心理:假如孩子在学校犯了错,教师处理的及时、公平、公正,孩子又能很好认识错误,估计老师也不必再去家访;如果要家访,也实在是老师在学校对学生教育效果不好的情况下,在对学生怀有愤恨的心思下,在有借孩子家长之刀“杀人”的诡计下进行的家访,这样的教师能说他很有能耐、有一定的教育水平吗?诚然不是!这样的家访,自然不是“真”,而是“假”。说他泄私愤,说他无能,均不为过。
这样的家访多了,孩子在家里抬不起头来,一连多日精神萎靡。家长看着心疼。会教育的,反过来,给孩子打打气,消消怨,耐挫折的孩子兴许还能重振雄威,以此为动力。说我不行,我偏做给你看,做足了给你看,我有的是能耐。有的孩子还真禁不住打击,就如开水浇过的鲜花,甭指望还能萌发新芽,雄心再起。
还有一些家长为了防止老师积怨过深,影响孩子的学习,托亲人,拜朋友,拉关系,试图缓和孩子和老师之间的矛盾。招数使尽,好话说遍,孩子就是和老师敌视,他的课就是听不进。虽然孩子试图听下去,但老师家访时的“狰狞”,他就是挥之不去,久久萦绕在心头。
这是由老师家访不当造成的严重后果。如果,老师在家访时,肚量要放大,面色要柔和,语言再和缓一些,先不要揪着孩子的错误不放,采用一些迂回战术,旁敲侧击,重锤轻敲,家长和孩子大多会心有灵犀,心领神会。待老师走后,家长自会和孩子私下沟通,孩子也不会觉得家访是告恶状。老师赢得的是孩子的佩服,是孩子的合作,而不是敌对。
(2)家访时,家长的心态不健康。在农村,很多孩子家长,不愿意到学校去和老师沟通,也不愿意老师登门拜访。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老师无事不登三宝殿。既然老师到家里来,自是孩子犯了很严重的错误。庄庄邻邻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村里还有一些长舌头,左搅右和,巴不得别人家出点事,好在茶余饭后有点谈资。这样的环境也难怪孩子的家长犯怵。为此,这些家长对孩子管教相当严,有时甚至要求老师千万不要到家里来。一旦老师来家访,其后果是孩子会被
饱揍一顿。惹不起老师,揍孩子还不是手到钱来。像这些不明智的家长多的是。
家访的内容很多。如果是送去孩子表彰的,或是反映孩子在学校良好表现的,这样的家访还不多。即使有这样的老师,也确实是怀着高兴的心情去看望孩子的。但有些家长就是固执的很,老师你要不说出孩子的一点不是,他就认为你是不诚心,是对孩子的不负责,是对孩子的听之任之。总之,老师关心不够,那是很危险的。家长这样认为了,孩子成绩有一点点滑坡,他们轻的忧心忡忡,重的非要请老师聚一聚不可,弄得老师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
这样的家长,活得自然很累。要是用一颗平常心,凡事看得开,不要患得患失,不要心思过分缜密,让孩子自由,少一些多余的关照,多一些成长的空间,孩子自会成长起来。
说到家访,总有一个目的,要使孩子健康成长,而不是制造障碍。无论是需要解决问题,还是寻找对策,都不能脱离育人的主题。家访,老师要有精湛的技术,要捧着一颗爱心,尽管孩子固执、顽劣、无礼,使你伤透了心,但老师不能灰心。他需要你的呵护,你的大度,你的仁义;家长要有博大的胸怀,要有舐犊之情,尽管孩子放纵、偏执、过激,使你落尽了泪,你却不能丢弃他。孩子需要一个温暖的家,一弯温馨的笑容。
家访,不是“假访”,老师、家庭、孩子,三足而立,健康、和谐,才为“佳访”。
要使家访变为“佳访”,要遵循家访四要素:即明明白白、合情合理、饱含热情、勤以致情。
明明白白,就是指教师家访时一要明白学生的家庭情况,避免家访时触及学生家庭的痛处,伤及学生及其家人的感情。比如,一位老师在家访时,愤恨地对学生妈妈说,他爸爸是怎么教养他的!一句话使的学生家人显得非常尴尬,家访气氛一下降到了冰点。后来,这位老师才知道,该生的爸爸因为犯法在外地劳教,老师的一句不当言语使家访变成了“假访”。最终导致学生家庭和老师的沟通产生裂隙,使教育出现负面效应。二就是教师自己要明白本次家访的目的,并注重搜集学生在校的相关表现资料,以便于同家长交流时内容充足,避免语无伦次、无的放矢。
合情合理,就是指对学生的评价要合情合理。只要是人,其身上总有长处和
短处。这就要求老师家访时,要合情合理地评价学生,坚持实事求,反对夸大其词。在肯定优点的同时,也要指出其不足之处。一般情况下,家访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矛盾居多,因此,对那些所谓“差生”,不能一味批评,说得一无是处,防止其产生悲观失望的心情,要用心寻觅其“闪光点”,从而鼓励他们积极进取。饱含热情,就是指教师与家长交谈时要举止大方,亲切自然,分寸得当。多数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自己的子女爱多恨少,有一定的偏袒倾向。当说到孩子的优点时他们觉得脸上光彩,人前伟岸;当听到孩子的不足之处时,有的会形成一种“防护圈”,容不得别人对其孩子的小题大作。因此,当与家长交谈时,既要态度严肃,实事求是,又要轻言细语,留有余地,尽量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和家长都切实地体会到教师的诚心和善意。
勤以致情,就是教师家访的脚步要勤,以便于和学生家庭生成热情。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受到学校、家庭、社会很多因素的影响。教师不能指望通过一两次家访来彻底改变一个学生的性格,或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首次家访要与家长形成联系的纽带,以后再通过多次家访来增进感情。家访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如电话家访、通过QQ聊天家访、学生家长会议家访等等。家访的次数多了,与家长熟悉了,就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家庭,谈话自然会得心应手。家访时即使偶尔一次言语不当,家长也能够理解通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