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感动的人和动物的电影、场景比较美的

时间:2019-05-15 15:0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比较感动的人和动物的电影、场景比较美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比较感动的人和动物的电影、场景比较美的》。

第一篇:比较感动的人和动物的电影、场景比较美的

1、《心动奇迹》(日本,写的狗狗在地震中救人的感动事迹)、2、《艾玛》(一个小男孩和一头小豹子的故事)

3、《小狐狸海伦》(日本,讲一只耳聋、瞎眼、先天有残障的小狐狸的故事)

4、《象的故事》本来大象是个很善良的动物种群,会收养落单的小象,但有个旱季,连成年象都面临着死亡的危机,一直落单的刚出身不久的小象想要加入另一个象群,被象群无情的驱逐,还被踢进水坑,最后虚弱无力的它被一群鬃狼吃掉……(看的我心情沉重)

5、《白色星球》:北极熊养育子女的心酸故事

6、《阿鹦爱说笑》:一只鹦鹉寻找主人的旅途,用了一个小女孩变成美丽动人的女人的时间,有善意的停留,陪着一位弥留的老太太走完最后一段光阴,有悲惨的际遇,被关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室孤寂沉默,而最后的相遇,让人心酸、心喜着落下眼泪

7、《零下8度》:我相信让狗狗活下来的原因不止是本能,还有他们等待主人的执着

8、《猫狗在说话》(2集):影子(金毛)、机会(斗牛梗)、莎莎(喜马拉雅猫)两次和主人分散重新相聚的故事,一次是荒郊野外,一次是城市里,但情节都让人感动

9、《万里狂奔》(约翰R26;屈夫沃尔塔主演):讲一只黑市赌场的斗狗受伤被抛弃,然后被约翰的女儿收养。约翰要躲避B社会追杀,就带着女儿远离,这狗就沿路一直追寻,最后找到女儿,特别感人。

10、《丛林赤子心》:一只小狗为了照顾和母亲失散的一窝小豹子,甚至放弃和主人重聚的机会,还好是大团圆结局。

11、《小猫历险记》、《灵犬莱西》、《豚鼠特工队》、《狮子王》、《众里寻她兜错路》、《导盲犬小Q》、《我与狗狗的十个约定》、《别惹蚂蚁》、《小蚁雄兵》、《冰河世纪》、《神犬也疯狂6》、《新灵犬莱西》、《警犬追杀令》、《雪狗兄弟》、《大丹麦犬马默杜克》、《熊的故事》、《丛林大反攻》、《外星神犬》、《抢钱袋鼠》、《101斑点狗》、《102斑点狗》、《金刚》、《忠犬八公》、《马利与我》、《我不笨,所以我有话说》、《虎兄虎弟》、《熊》、《人狗奇缘》、《零下8度》、《狗狗心事》、《流浪狗之家》、《迁徙的鸟》、《丛林赤子心》、《我和狮子》、《野性的呼唤》、《黑熊维尼》

呼啸山庄 简爱 秘密花园(大力推荐 景色超美)

我觉得《燃情岁月:LEDGEND OF THE FALL》不错,美国西部田园史诗一般壮美的风景,非常煽情!而且剧情也很好,拿奥斯卡奖的影片啊。

《蝴蝶>>,法国的,很美

<月亮坪的秘密>有点奇幻,但风景绝对美

《通往特雷比西亚的桥》美得不可思议

《乖乖女是大明星》

《曼斯菲尔德庄园》也是简的,英国乡村田园风光

《恋爱假期》讲两个女主角交换房子度假一星期,一个在美国的豪华别墅。一个在英国的浪漫小村庄,在交换过程中她们互相在对方生活的城市找到了真爱,里面的场景很美

第二篇:美英政治制度比较

美英政治制度比较

李晓东

摘要:英美两国同属西方文明体系,两国政治制度是也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各国政治制度建设颇具影响。比较两国政治制度的异同,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西方政治文明,不断借鉴西方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加快中国现代政治文明建设。

关键词:英美 政治制度 比较

英国曾雄霸世界一时,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它已经雄风不再。但二战后,英国重振雄风的努力从未停止过,英国资本主义的活力也未丧失殆尽,及至今日,它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仍不容忽视。这些同几个世纪以来英国在行政、立法和司法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起的一套较为成熟的政治制度有极大关系,可以说,适应英国社会需要的政治制度是它雄霸世界的重要基础。美国自1789年成立联邦政府以来虽然只有 短短200 多年的历史,但己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超级大国。与此同时,在继承西欧民主思想的基础上,同时结合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从而促进了美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英美两国同是西方大国,又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的政治文明不仅对本国而且对世界各国政治制度建设颇具影响。今天,中国在不断加深“改革、开放 ”,并借鉴西方和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致力于现代化建设。英美两国在政治制度建设上的经验对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应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比较两国政治制度的异同,能够加深对政治文明的理解,更加有针对性的加于借鉴。

一、英美两国国家形式比较

国家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实现统治的工具。国家一经建立 ,统治阶级势必要随之建立起适应自身利益需要 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相应的国家结构。这种与统治阶级利益相适应 的政权组织形式及相应的国家结构就是 国家形式。国家形式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 国家政权机构的组织形式,即政体;另一方面是国家整体与部分、中央机关与地方机关之间的关系结构,即国家结构。

1、英美两国政体比较。

政体指国家政权机构的组织形式。各国政体在形式上的差别主要表现为国家权力主体的设置、产生、组织、运行方式等方面。比如、在当代西方国家,有以议会立法机构作为权力主体的政体形式,也有以国家元首作为权力主体形成的政体。

当代西方国家的政体主要分为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两种。英国是西方最早实行议会君主制的国家。其政体经历了从 1 7世纪末到1 8世纪上半叶数十年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英国资产阶级通过与封建专制统治进行长期斗争,于 1688年“光荣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确立这一政体的法律依据主要是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和1701 年颁布的《王位继承法》。其后,历经演变,直到18 世纪,行政权才开始从国王手里转到责任内阁手中。此后,英国议会、内阁、国王的地位及相互关系才最终确立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美国是实行总统共和制的国家。这一体制的特点是:第一,总统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直接任命并领导内阁,内阁对总统负责,内阁中可不设总理职位。第二,在总统制政体下,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权力分离,并相互制约。

2、英美两 国国家结构比较。

西方国家结构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单一制和复合制。

英国是单一制国家。它有单一的宪法,有统一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具有统一的国籍。国内各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均受中央政府统一领导,没有脱离中央实行独立的权力,对

外不具有国家的外部标志。在对外关系上是一个国际法主体。

美国是实行复合制中的联邦制国家。它由许多州结合在一起组成联盟国家。在内部事务 中,联邦和各个州自成体系。它有在全国范围行之有效的联邦宪法,有全国共同的联邦权力机关,各州也有自己的宪法及在本州进行活动的权力机构。联邦和各州依宪法划分各自的权力范围。联邦中央政府管辖全国的外交、军事、财政、立法等事务,各州必须遵守联邦宪法,并在不违反联邦宪法的条件下制定本地区的宪法和法律,管辖本地区财政、税收、文化、教育等项具体事务。联邦对外是一个国际法主体。

二、英美两国宪法比较

西方国家宪法中的基本原则是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政府以及民众等理论学说的总结,它主要包括:“主权在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治”、“分权与制衡”、“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等五项原则。这些原则在英美两国宪法中都得到了体现。但由于两国历史背景和国情不同,其宪法也不尽相同。

英国是典型的拥有不成文宪法的国家,它的宪法体系极为宠杂,主要包括了各种宪法性法案,判例和宪法性惯例。正如一位学者所说:“英国的宪法是一 种机构、原则和实践相结合的复杂的混合物”。它的特点是:成文与不成文相结合、人民通过法律规则取得他们的各种权利、议会的至尊、不明确的三权分立。

美国的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在发展的过程中,美国宪法形成了四项主要原则:分权和制衡,联邦制,权力有限的政府和司法审查。虽然这些原则依然是宪法的基础,但通过正式修正、司法解释、立法和惯例四种主要方法,宪法已有了很大改变。但正是这种改变才使它得以延续至今。

三、英美两国立法制度比较

英美两国的立法制度在大的原则方面大体相同,如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在立法机关的构成方面,英美两国都为两院制,但英国的两院制近乎徒有虚名,因为自2 0世纪初改革以来,英国上院的权利几乎被剥夺殆尽,成了一个摆设。上院又称贵族院,主要由世袭贵族、被封的终身贵族、上诉法院法官和教会主教等组成。下院称为平民院、众议院,议员由普选产生,每五年选举一次。大选中获多数议席的政党为执政党,其党魁由国王任命为首相,组成内阁,内阁对下院负责并受其监督。

美国立法机关是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国会每两年一届,众议院议员任期两年,到期全部改选,参议员任期6年,每届 国会届满时改选1/3参众两院议员皆由选举产生,参议员代表各州的选民,众议员代表的是各选区的选民。参众两院地位和权力平等,立法权由两院共同行使,任何一院通过的法案必须送交另一院通过,任何一院对另一院通过的法案都拥有绝对的否决权。

四、英美两国行政制度比较

在现代西方政治制度中,由于行政权力不断扩大,无论实行议会制还是总统制,政府都在现行政治体制中居于核心地位,议会的地位和作用较前下降了。

英法两国在其政治体制中,都是行政权力优先,但两国适应各自的国情,采取了不同的结构和方式。

英国实行的是二元行政体制。这种议会制下的二元行政体制是君主制长期演变的结果。原来由君主享有的权力逐渐转移到政府和首相手中。国家元首虽然体现了国家和政权机构的连续性,但没有权力也没有办法实施自己的政策,只能扮演一种象征性的国家元首角色。在英国,国王是世袭的国家元首,同时是政府首脑、国家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世俗领袖。

但国王是“有职无权的虚君,有象征国家、保障宪法和维持平衡三种职能”。

美国实行的是一元制行政体制。总统由普选产生,握有重要的否决权,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多数派政党代言人于一身。

美国总统的行政首脑地位一方面来自宪法、成文法和习惯的规定,同时也要来自民选代表和公众舆论的认可。美国宪法规定,总统由选举产生,任期4年,连任不得超过一次。

五、英美两国选举制度比较

选举制度是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民主化进程中的主要作用是 :第一,选举是目前西方民主国家的政府和议会合法存在的重要依据,也是表现公众意愿的最好外部形式。第二,选举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轮换制。这种在否定封建终身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对防止专权、专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轮换制也是实现国家权力和平转移的重要方式。第三,选举制度有助于形成广泛的民主意识,从而促进选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加强。

与美国相比,英国的选举制度有以下一些特点:

1、选举费用较少。英国的选举费用,包括各政党的总部和各选区的竞选费用,比起美国那种“有钱人的游戏”要逊色的多。

2、竞选活动简单。一般来说,英国的选举制和选举活动,倘以美国相比,都比较简单:在选举权方面,不存在美国那样的法律障碍,不必通过文化测验,不必付选举税,也没有居住的期限。此外,没有反对选举的社会和种族压力,选区的划分也比美国更加公平合理。在大选中,电视所起的作用不如美国总统选举中所发挥的作用大,对此政府有严格的规定。

3、选民的变动性增加。战后以来,英国选民在选举中的摆动呈现出不断加大的趋势,由此带来选举的不稳定性增加。

4、政治上的极端分子在选民中没有市场。英国选民具有强烈的“保守主义”倾向,渐进改良是他们的最优先选择。

选举是美国政治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美国选举制度的特点是 :

1、选举费用较多。通常的说法是:在美国,选举是“有钱人的游戏”,金钱是“选举的母乳”;“没有金钱就谈不上竞选”。竞选的职位越高,经费需求越大。

2、竞选活动复杂。如在候选人资格上,美国存在一系列复杂的规定。此外,电视在美国选举中起着重要作用,以至形成美国独特的“电视政治”现象。

六、英美两国政党制度比较

政党在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中具有特殊地位,它与选举、议会、内阁等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西方国家的政治又叫政党政治。政党作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中枢,联接着政治体制中的各种因素并广泛深人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政党在英美两国的政治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体制上来说,英美两国都属于两党制,但他们又各具特点。例如,,尽管英国保守党与工党在政策纲领方面在近年来己逐步接近,但两党的差别,要比美国两党更加明显。英国政党组织严密,党员众多;美国两党则情况不同,没有严格的投票纪律。美国的当选总统自动成为本党代言人。执政党掌握行政权,但不一定掌握立法权,国会中的多数议席往往被对立的政党占有。竞选失利的政党处于涣散状态,没有严密的组织和当然的反对党领袖。英国的议会内阁制的二元政党体制则情况不同,在选举中获胜的政党领袖成为当然的行政首脑,组织内阁,既掌握行政权,又掌握立法权。竞选失利的议会第二大党成为法定的反对党,组织“影子内阁”,为下次大选中获胜上台做准备。通过以上对比英美两国政治制度可以看出,英美两国在基本的政治价值观上有较为一致的地方,如政体与国家结构的历史继承制,立法和宪法原则上的“主权在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治”、“分权与制衡”、“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执掌权力上的选举制、轮换制,党派制度上的多党制,相对强权行政的制衡与限制等等;但基于两国历史和国情的不同,两国在政治制

度上也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区别,这些区别体现了两国尊重本国历史和国情的“求实”精神。两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既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一些普遍价值,又体现了两国依据各自历史与国情的独创性与创新性价值;它们既为世界其他国家政治制度建设提供了参照,又为自身政治文明发展和经济科技发展提供了保障。对于处于工业化、信息化过程中,并致力于政治制度、政治文明建设和创新的中国来说,英美两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明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 扬祖功等著《西方政治制度比较》 世界知识出版社

〔2〕 吴大英、张明澎主编《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剖析》经济管理出版社

〔3〕 周民锋等主编《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比较》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学号:200830106042班级:行政管理081姓名:李晓东

第三篇:中美战争电影比较

中美战争电影比较

战争电影:(百度百科)亦称“军事片”。是电影的主要类型之一,以战争史上重大军事行动为题材的影片,有通过战争事件、战役经过和战斗场面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树立英雄形象;也有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和军事原则;还有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多歌颂杰出的军事统帅、著名将领和军事家的战功和业绩。较常见的战争片有两种类型,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通过战争事件、战役过程和战斗场面的描写,着重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如美国影片《巴顿将军》。另一种以反映战争事件为主,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军事原则和战略战术,如中国影片《南征北战》。60年代以来,苏联和西方国家摄制的战争片中,出现了探索人与战争关系的描写,在反映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同时,如实地描写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和心灵创伤。人类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战争的历史,战争也在不断打造和开创着新的历史。身处战争中的人们,因生死存亡的考验而表现出其为人之核心品质,亦因之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内涵产生了最深刻的疑问和探究。战争电影,一方面可以重现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一方面可以对人性的另一面进行揭示和反思,纪录性、商业性、文化性并存。温情脉脉的面纱有时可以揭去,有时又不得不披上。

生命、死亡、爱情、战争等是人类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战争事关生死存亡,又往往伴有动人的爱情故事而成为最活跃的主题之一,被各种文艺样式竟相追捧。电影这门新兴的艺术形式,以其天然的影像优势后来居上,理所当然地成为纪录战争、表现战争、鞭挞战争的最佳途径。战争片因此长盛不衰,在类型片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世界电影史上,<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战舰波将金号)、《夏伯阳)、<桂河大桥)、(巴顿将军)、<现代启示录>、<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等经典战争片占据了世界电影史的重要篇章。

世界各国战争电影在创作上显现出许多方面的一致性,在具体的创作方法上因民族、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电影技巧、意识形态的不同又存在诸多不同之处。

中国战争电影简介: 中国战争电影,是指反映中国现代以来发生在中国土地上或与中国有直接关系的无以数计的对内、对外的战争、战役和战斗,尤其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抵抗外侮、平息战乱,那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威武雄壮的人民革命斗争。对此,我们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和三种审美风格。第一,30年代以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主要内容的悲愤型。如《八百壮士》、《塞上风云》、《风云儿女》等,它再现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处境,揭露日本法西斯的烧杀抢掠,努力唤醒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热情讴歌中国军民不屈不挠的抗敌气概,洋溢着前所未有的爱国主义激情。第二,建国后反映共产党领导的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赞颂型。如《怒潮》、《万水千山》、《八女投江》、《地道战》、《小兵张嘎》、《南征北战》、《董存瑞》和(t-甘岭》、《奇袭》等~大批人们至今交口赞誉的影片,它们生动再现了我军由弱到强的壮大过程,典型再现了我军将士的英勇善战,热情讴歌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第三,新时期以来的反映和表现人民革命战争的综合型:①史诗性的,注重再现革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如《百色起义》、《七七事变》、《血战台儿庄》、《大决战》等;②悲壮性的,反映我军失利、同胞被戮或正义善良遭误解,如《祁连山的回声》、《马蹄声碎》、《南京大屠杀》、《高山下的花环》等;③娱乐性,用近乎喜剧的方式表现严酷的战争,突出了枪战、武打、惊险等娱乐因素,如《烈火金刚》、《生死千里》、《飞虎队》等;④反思性;在主题开掘、人物塑造、叙事方式、镜头运用和画面造型等方面作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如《晚钟》、《一个和八个》、《战争子午线》、《红高梁》及《红樱桃》等。在2007年末上映的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却是中国电影史上一次完美的突破。电影中震撼的战争场面、突出的细节表现超越了以往中国战争电影,这部电影表达了一种新的战争观,一场战争表达,一种新的战争观,一场战争对所有参与者来说,均是两败俱伤。战败方固然要蒙受羞辱,战胜方也一定伤痕累累。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战争都是全人类的灾难,没有所谓的“战争胜利者”。除了看得见的物质财富和巨大的消耗外,同时战争还摧毁人类的文明。

美国战争电影简介: 作为类型电影的一种,战争电影在好莱坞占有很高的比重,美国战争电影表达着美国人对战争的独特思考,作为一种风格,它在世界各国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在短短百余年时间里,美国出产了大批优秀的战争电影,如早期的《党同伐异》、《一个国家的诞生》再到《野战排》、《猎鹿人》、《现代启示录》、《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等。似乎每经历过一次战争,美国人就会做出一次深刻的思考,这成为其创作战争电影永不枯竭的源泉。美国战争电影从影片的主题开始,就带有明显的美国风格。电影通过多个不同的方面来对战争进行思考,战争所带来的死亡、人性在战争中的丧失与回归、战争下的爱情悲剧以及对错误的反思,都成为美国战争电影所表达的主题。人是战争的主体,影片对战争的思考要通过人在战争中的遭遇来表现,美国的战争电影在银幕上塑造了大量战争状态下的活灵活现的人物彤象,通过他们的经历来评价战争。表达不同的主题就需要设置和塑造不同的人物,美国战争电影据其所表达的有关战争的特定主题,设置了各种各样特定的入物,并且通过各种手段塑造出了真实鲜活人物形象,这些“真实”的人物形象,也是美国战争电影的标志性特点之一。精彩的情节设置,使得美国战争电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戏剧冲突、悬念的成功构建,再加上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让影片非常“好看”,并且因此吸引了大批观众。作为观众获得影片内容的主要渠道,影像是美国战争电影区别于其他国家战争电影最明显的标志,更为写实的电影画面不断冲击着观众们的视觉,“带领”观众以特定的角度观察战争。美国战争电影在更大的范围中,接受着全世界观众的评判,许多影片在艺术和思想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多数美国战争电影都充满着美国人对现实的片面思考,带有十分明显的美国烙印。

好莱坞战争片对于商业价值的挖掘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牢牢吸引着观众的眼球。虽然出现了为了商业票房有些战争片使出了低俗的手段,但却也能够为优秀影片提供多种表现技巧以供借鉴。为出现符合美国主流价值又能赢得商业成功的电影奠定了基础。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均是叫好又叫座的范例。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无耻混蛋》也是美国战争电影史上的一朵奇葩。

关于中美战争电影的比较

为了便于比较两国的战争电影,我将从影片题材、影片主题、叙事结构以及电影技术等几个方面将中美战争影片进行比较。

一、中美战争电影不同的影片题材

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的进程是伴随着战争而发展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构成了中国现代历史前行的脉络。作为映画艺术的电影,用电影语言去全面表现中国辉煌壮丽的历史,去表现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去表现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对西方列强的英勇抵抗,去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在抗日前线浴血奋战,去表现毛泽东伟大的军事策略与军事路线,直到去表现中国人民取得解放事业的伟大胜利,这些历史艺术性的表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有反应鸦片战争的电影《鸦片战争》、《甲午风云》等影片,有反映辛亥革命的电影《武昌起义》、《孙中山》等。有反映抗日战争的电影《烈火金刚》、《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血战台儿庄》、《紫日》、《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等影片,还有反映国内战争的影片如《西安事变》、《大决战》、《开国大典》、《长征》、《集结号》等影片,以及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上甘岭》、《英雄儿女》、《奇袭白虎团》等影片。这些影片既是艺术作品,反应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记载了中国近战争的血泪史。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其本身经历的战争并不算多,但由于其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发达,其生产的战争电影题材涉猎之广令人惊叹。而美国战争电影的题材跟中国电影题材有很大不同,美国战争电影的题材涉猎广泛,除了美国本身的内战以及二战题材的电影如《一个国家的诞生》、《乱世佳人》、《冷山》、《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刺杀希特勒》、《硫磺岛家书》等,还有反映越战的电影《猎鹿人》、《全金属外壳》、《现代启示录》、《野战排》,以及反映中东战争的《出埃及记》,反映苏格兰人民反抗压迫战争的《勇敢的心》,反映二战时期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电影《兵临城下》,反映波黑战争电影的《深入敌后》、《无主之地》,还有所谓“反恐战争”题材的电影如《锅盖头》、《前进巴格达》《拆弹部队》等。由于美国以世界警察自居,以及其在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霸权主义扩张和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美国还出现了一种“干涉战争电影题材”,这些战争大致集中在非洲、中东、巴尔干,而这些影片都取材自这些美国干涉的战争,比如《新海豹突击队》、《哈迪赛镇之战》、《生死豪情》、《太阳泪》以及近期上映的《刺杀本拉登》。

二、中美战争电影之间影片主题的比较

“每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主题。”因此,战争主题是时代的、民族的及文化的。“母题乃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战争,既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电影艺术永恒的主题。从电影诞生以来,战争电影层出不穷,无论是上古时代的战争,还是近代的各种战争,甚至当代的美伊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都通过电影艺术形式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中国战争电影主题

主题上表现比较简单,直接作为政治的宣传与教育,激发起一代又一代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对共产党领袖的赞赏,对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的专制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愤慨。概括地说,中国战争电影在主题的表现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中国战争电影具有最强烈的爱国激情和英雄主义精神。“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国两千多年来一直提倡精忠报国的儒家爱国主义思想。无论是国内民族战争还是抵御外族侵略战争,为国捐躯献身精神是中国战争电影的主旋律。早期的电影《中华儿女》《鸦片战争》《重庆谈判》《上甘岭》《英雄儿女》《地道战》《小兵张嘎》《南征北战》《红色娘子军》《闪闪的红星》等一批经典的影片,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爱国主义的将领形象。电影中的主人公个性鲜明,具有典型的英雄事迹和精神。林则徐、邓世昌、许云峰、董存瑞、潘冬子都成了荧屏上的红色经典形象。他们的事迹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是中国红色意识形态的教育精品。

其次,中国的战争电影,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袖的高瞻远瞩与战略战术。新时期以来这种模式的战争题材电影如《西安事变》《大决战》《开国大典》《开天辟地》等。这些影片得到了国家大笔的投资,在规模上气势恢弘,注重领袖形象的智慧饱满,注重英雄的完美高大,注重敌人的狡猾愚蠢,内容结果是每次战役、战斗都是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取得了战争的伟大胜利,赢得了凯旋而归的大团圆结局。国家大投资、大拍摄的电影,无疑有一些具有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孙中山》《血战台儿庄》《直奉大战》《非常大总统》《巍巍昆仑》《百色起义》《开国大典》《大决战》《长征》《大转折》等无数电影,表现了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国领袖的英雄丰碑的塑造,是中国革命恢弘的史诗性电影再现。

再次,中国战争电影注重民族气息与民族风格。无论是国内革命解放战争还是对外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少数民族兄弟为了祖国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及中华民族的伟大荣誉,他们和汉族人民一样,奋不顾身,投入战争,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拍摄了不少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战争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描述了真假古兰丹姆与战士阿米尔的爱情,反映了边疆斗争的艰苦性,影片融入了新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抒情调子,再现了祖国西北边疆的绮丽风光和塔吉克族人民的风情民俗。由著名导演冯小宁执导的《红河谷》描写了藏族同胞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英勇行动,真实再现了英国侵略者的残忍,表现了藏汉两族人民的英勇反抗,表达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四,中国战争电影部分地表现了战场的残酷及对人性的探讨。1937年,费穆导演的《北战场精忠录》是第一部直接表现抗日战争的故事片,影片在故事情节中还插入了一些战场上的激战和残酷无比的镜头,让观众倍感战争的恐怖与无情。吴子牛导演的《南京大屠杀》,以大量的血腥、暴力、强奸、活埋、枪杀等特写镜头,再现了日本人的残酷兽性,激发起观众强烈的民族爱国激情。同时,电影让观众反思,为什么日本侵略者是如此失去了人性,如此变态与丧失人伦?《红高粱》是张艺谋的成名之作,通过“我爷爷”“我奶奶”的爱情故事与农民自发的抗击日本的战争,更多的是对中华民族的劣根性与中华民族的伟大的生命力的双重思考。北方农民的古朴、野性与自发抗日的热情,反映出中华民族坚忍倔强的生存意志和生命力,赞美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

美国战争电影主题

与中国电影主题的意识形态性比较,美国电影视野更加开阔,场面更加震撼,电影观念更加全方位反思战争本身。通过战争电影,让观众在除了对正义与非正义、爱国与抗敌、领袖与英雄这些二元元素之间的思考外,可以让人更加敏锐地思考战争。如对战争起源、战争根源、战争原因、战争本质、战争性质、战争目的、战争与相关因素的内在联系,因此,美国战争电影是一种深层次的人类终极关怀的战争思考型电影。

首先,对战争与人性关系的深层思考。西方的战争片即使场面很大,战场炮声震耳欲聋,尸体堆积如山,血流滚滚如河,但在影片的镜头里一定能找到温馨的场面,如战友之间的友情,战场上与战场外的爱情,战争中生与死的人性的关怀,甚至在战场上的美好生活的再现与欢乐。如电影《珍珠港》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的描写。对人性的呼唤,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从一个大发战争财的纳粹商人演变成一个人道主义者,这其中就是其人性中善的一面渐渐被唤醒的过程。在影片最后,辛德勒即将离开工厂的时候,面对前来送行的工人们,辛德勒一度失声痛哭,觉得自己可以节俭一点再救一条人命,在忏悔声中辛德勒的人性得到了升华,影片主题也因此得到了拔高。另外,如《拯救大兵瑞恩》,也是充满了对人性的呼唤。

其次,对战争残酷的思考与对战争的厌恶。西方战争与中国电影的一个区别是,西方战争可以大胆地表现战士们对战争的厌恶、恐惧甚至逃跑,非常客观地再现了战场的本来面貌。通过战士们在生与死时的情感剧烈震荡,来激发起人们对战争的更加愤慨。1994年由导演爱德华·兹维克和詹姆斯·霍纳继《光荣战役》之后又一次合作的《燃情岁月》,成为战争影片中最为纠结心情的反战、厌战的优秀影片。骑兵上校威廉厌倦了战争,他带着全家来到西部荒原,在一处偏僻的山区开垦牧场。威廉上校独自一人肩负起了养育三个儿子的重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三兄弟不顾父亲的劝阻,参军前往欧洲。但是,战争就是绞肉机器,年轻的生命又死在了战场。1930年美国电影《西线无战事》是厌战电影的杰出作品。反映了一群德国少年士兵对战争态度由兴奋、憧憬到反感的过程。他们怀着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战之中,不久却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之中。到处是阴森恐怖,鬼哭狼嚎,厮杀挣扎,想从死亡的威胁里解脱出来,却只能无力地倒下。另外,由弗朗西斯科波拉指导的电影《现代启示录》,也是一部充满着反战色彩,发人深省的电影。

三、中美战争电影的叙事模式比较 战争片作为故事片的一种,“讲一个好故事”便是其首要的生存策略,只有故事好,讲得也好才能吸引观众.成功即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并且,故事中人物的活动,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塑造乃至影片的结构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也就是说相对于影片语言等其他方面而言.以上一些叙事元素显得更加关键,更具决定意义,是衡量战争片优劣的重要因素。

中国战争电影的叙事模式: 一,“革命+爱情”模式

战争与爱情有着天然的依恋关系,通常并行不悖。尤其是好莱坞电影,“战争+爱情”是其战争片的垒科玉律,几乎无一例外。其实,中国的战争片,除了“文革”时期的样板 戏,也基本上遵循这个规律,毕竟爱情是人类最本质的生活需要,人须臾离不开爱的关怀。有所区别的是.中式战争片更强凋其革命立场、革命信仰、革命精神,既不单纯表现战争场面,也不刻意去描写爱情.只是把爱情当作衬托革命的元素,为塑造高大的革命战士形象服务,为表现革命的艰难、信仰的坚定和崇高的牺牲精神服务。

二,体英雄的成长模式

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的头二十年里,战争电影空前繁荣.是银幕上最常见的类型电影。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到1978年,战争片总数几乎占据了电影生产的大芈壁江山。战争片不仅数量可观,而且艺术成就非凡,产生了一大批家喻户晓的经典影片。在这些经典影片中,有一类集中塑造革命英雄光辉形象的“成长”片,因为人物性格鲜明,真实可信,事迹感人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到今天人们仍然可以数出这些英雄的名字。最有代表性的影片有《董存瑞》、《关连长》、《赵一曼》、《小兵张嘎》、《红色娘子军》。

三,群体英雄的传奇模式

不同于前一模式,该模式重在讲述一个小战斗集体的传奇故事,如果说前一模式以人物取胜,那么此模式则以事件取胜,尤其是以传奇性的故事取胜。这类影片的一个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把革命战争的复杂性和正义之战必胜的法则糅合到一起;都讲述一个跌宕曲折、悬念惊险、刺激火爆的情节故事,主人公往往不是单个的孤胆英雄.而是以群体性的集体英雄的整体形象出现,他们艺高胆大,神出鬼没,沉着冷静,克服万难,最终痛快淋漓地打败敌人,取得革命的胜利。比如汤晓丹导演的《渡江侦察记),它是继<智取华山》后又一部以惊险样式出台的战争影片.取材于解放战争的宏阔画卷,从侦察小分队的活动来反映人民解放军机智果敢的战斗精神和军民之间、战友之间血肉相连的情谊。影片描绘了渡江战役前夕,侦察连李连长带领渡江先遣队众勇士,在夜幕掩护下渡过长江.摸清敌人沿江兵力部署、火力配置、工事构筑等重要情报,为我军大部队成功渡过长江天险做好准备的惊险故事,并且全力展现了深入敌人心脏的侦察兵如何在敌强我弱的危险境地里,置生死于度外。

四,史诗性重大战争事件的对立斗争模式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规模宏大的决定性的战争场面,它不仅涉及到敌我双方残酷厮杀的场面,更重要的在于战争的成败直接关乎国家命运和历史走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属于此类模式的影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第一,史诗性。此类影片如《大决战)、‘大转折>、《进军》等,都是以历史上真实的重大战役为题材的战争影片,由于这些影片所反映的战役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作用,因此题材本身就使其具有了“史诗性”。第二,规模宏大。因为此类影片事关国家命运,民旗存亡,所以小股部队的零星作战不会成为它表现的中心,规模巨大、人数众多的集团军之间的战斗景象才是它描述的对象。《大决战》中长达数分钟的长镜头,真实再现了敌我两方在兵力投入、战局控制、行进方向、武器力量对比方面的宏阔场面;第三,破旧立新的斗争结果。敌我斗争仅仅有规模巨大的史诗性质还不够,战争的结果必须要显示敌败我胜、破旧立新的现实影响,战争的胜败必须对旧的国家形象的颠覆和新的国家形象的重建有积极和重大的作用。

美国战争电影的叙事模式:

1、寻找模式 一直以来,“寻找”都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大主题,如文艺复新对一个时代的追寻,卡夫卡、博尔赫斯等现代派小说家对人类终极意义的探求,文学中的寻根实验等。而这种寻找的模式也存在于战争电影之中。其在着力表现对战争的历史反思的同时,也昭示了一种赋予人类存在意义的存在状态和行为方式。《冷山》、《漫长的婚约》、《美丽人生》、《硫磺岛家书》、《现代启示录》、《猎鹿人》和《东京审判》等都是这类战争电影的典型。

2、英雄模式

自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以降,西方文学就有英雄中心主义的叙事传统,战争电影亦继承了该传统,为观众呈现了一系列富于传奇色彩的英雄模式作品,如将背景设在遥远的古代战场的《斯巴达三百勇士>、《勇敢的心>、《亚瑟王》、《亚历山大大帝》、《特洛伊》、<天国王朝》和《凯撒大帝》等;又如离我们所处时代较近的《征服者》、《辛德勒名单》、《拉贝日记》和《卢旺达饭店》等。

3、事件中心模式

称此类战争电影为事件中心模式战争片意在强调此类影片的事件性和故事性。与前两种模式相比,其故事叙述本身的意义在整体表达中所起的作用较大,在一战片、二战片和越战片中多有此类。又可将事件分为“大事件”和“小事件”两类。前者具有史诗型宏大叙事的特点,向观众展现了全景式的战争场面与时间历程,后者则多从个人视角或小事件切入,作为宏大整体而存在的战争成了烘托细部的背景。而具体作品的表达方式又有所差异,前者有如《帝国的陷落》、《战略大作》等通过时序中事件的串联逐步展开的,有如《最长的一天》、《珍珠港》和《黑皮书》等通过不同时间或空间中发生事件的交织共进,以多主线形式共同推进叙事的;后者有如《拆弹部队》、《风语者》和《兵临城下》等采取“扩述”的手法,使叙述时间大于事件时间,从而实现小事件表达的,亦有如《柏林的女人》、《战争与和平》、《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燃情岁月》和《拯救大兵瑞恩》等以个人视角而非历史视角实现叙事的。

四、中美战争电影中对于生存的不同理解

人性中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欲望。不管是交战的士兵,还是战区中的平民。但是真正面对生存和死亡的时候,东西方在价值观中显然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理解。

东方的生存哲学

古代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生命和道义都是我们想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兼得了,我宁可“舍生取义",因为东方人的价值观念中,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丧失道义。所以生存与死亡对于东方人来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正是如此,我们在影片《红河谷》中看到丹珠拉响了手雷,格桑用打火机点燃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烈火,安洁胸前始终挂着一枚手榴弹,而我们在更多影片中看到无数中国军人为自己准备下那枚光荣弹。同样,古时的日本军人在身上配一把长刀也必会同时配一把短刀,这并不是说他们就要时刻准备着去死,而是如果真正到了最后一刻,希望保留自己生命的尊严与价值,正因为有些事情是“有甚于生”的。

西方的生存价值

生存被西方人认为是人生的第一要事,无论胜与败,只要尽力就可以问心无愧,珍视生命并不认为是可耻的,求生是人的本能。在这一点上,美国表现的尤为明显,它对于本国在海外作战被俘士兵的回国,从来都是举国欢庆相迎的——“所以在苏德战争中从来都不乏大军团投降的事情,明斯克会战苏军被俘32万余人,1941年的基辅会战中就有66万5千名苏军向德军投降,整个1941年,德国人俘获了200万以上的俄军。口¨’在国外表现战争题材的同类电影中,人物的命运更多取决于他们在生存观念的选择上,而他们的选择,又都遵循于他们的生存价值观。在面对生命和道义的两难抉择上,西方人更看重的是生命,战争的结果往往退到了人性和生命的背后,位居次要。

第四篇:中西电影文化比较(爱情观)

爱情观——中西电影之比较

爱情,是电影永恒的题材,甚至可以说是电影中最大的一个题材类型。无论是纯洁正常的爱情亦或是猥琐畸形的爱情,电影里皆有反映。

但由于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历史情况、生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中国与西方的爱情观念的差别在电影里亦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首先,在恋爱与婚姻的关系上,中西方的认识就是不同的。

中国人的恋爱离不开婚姻,可以说是更看重婚姻。电影《非诚勿扰》中有句经典台词“一切不以结婚为前提的恋爱都是耍流氓”就很好地阐释中国人的恋爱与婚姻的关系。中国人的爱情往往是以婚姻为前提的,恋爱关系确认后的一段时间里就会选择结婚。随着时间的流逝,浓郁的爱情细化于生活的点滴。彼此习惯了对方,相爱变成了相知,夫妻间的情感往往变成一种融合了爱情和亲情的复合感情。如此,相濡以沫,白头到老。

与中国人相比,西方人更相信一见钟情并乐于享受恋爱带来的感觉,而不是婚姻带来的束缚。西方的恋爱往往与婚姻无关。电影《初恋50次》的中,男主角亨利·罗斯(亚当·桑德勒饰)一开始就是个不婚主义者,但却极其喜爱享受恋爱,所以我们能看到他大大方方与形形色色的女人们在初识之时就能不断表达爱意乃至发生各种风流韵事,但很快又急于摆脱她们。

可以说,在爱情上,西方人只要求曾经拥有,不要求天长地久。

其次,在爱情的表达方式上,中西方的方式也迥然不同。

中国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历来主张含蓄、拘谨、谨慎的。在古代中国的正常的婚姻嫁娶,必须是“父母之约,媒妁之言”,因而男女都被套上沉重的精神枷锁,在爱情表达上只能是拘谨的。

不得不强调的是,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一贯重男轻女,女子一直被“三从四德”所压迫,因而中国女性在爱情表达的含蓄性这一点上的表现尤为明显。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就算是具有反抗旧习俗精神的祝英台,也只敢在完成学业后暗中委托师母转递给梁山伯玉扇坠、让梁山伯去她家提亲,而不敢当面表明心意。

直至近代,虽然人人皆知自由恋爱,但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向喜欢的人表达爱意前总犹豫再三。爱情最经典的表达——“我爱你”,亦仍是比较难说出来。过于露骨的爱情表达方式,尤其是女子过于露骨的爱情表达方式,在西方很正常,但在中国,女子避免不了会遭受各种非议,轻则可能被指“这女孩一点都不矜持”,重则恐怕就背上了“不知廉耻”的骂名。

而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显得直白、开放得多了。西方人自古就特别崇尚爱情,很早就有了“平等爱情”“爱情至上”之说。西方男女交往相对自由,社会尊重自由恋爱,家庭干涉小。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舆论对此也予以容忍和支持。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无须顾忌是否会遭到社会的轻视、是否会遭到道德批判、是否会被他人指指点点。

西方人,不管男女,经常是第一次见面,眼光就离不开对方。往往会用直白的语言或是连绵不断的甜言蜜语,乃至用更具体化的行动来表达爱意——《恋爱刺客》中,三个女子为一个男子大打出手。他们甚至会为了心爱的女人决斗,比如电影《特洛伊》中麦尼劳斯和他的兄弟迈西尼国王阿伽门农就为了海伦兴兵讨伐特洛伊,引发特洛伊木马之战。

中西方的爱情观在一点上的差异尤其巨大——对性的看法。

中国的传统观念不仅羞于谈爱情,更是耻于谈性。中国的传统婚姻是以生育为基础,然后是婚姻,最后才是性爱。中国的传统观念是绝对反对非婚性行为的,认为那样是只求一时享乐不顾后果的行为,没有婚姻做前提的性行为是道德败坏的表现。而且,对女性的要求远比男性苛刻。未婚先孕的女子,往往被人指指点点,未婚妈妈往往被人轻视,结婚时不是处女的女子往往更会背负“淫荡”的罪名。男性顶多就戴上“花心”的头衔。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性爱观念还是稍微开放了些。

而在西方,次序却是完全颠倒的。西方人以性爱为基础,然后是婚姻,最后才是生育。他们认为性是生理要求,恋爱中的情侣发生性关系是亲密的表现,属正常现象。在中国道德中所不齿的一夜情,在西方却是很正常的事。《穿PRADA的恶魔》Andy Sachs(安妮·海瑟薇饰演)在有男朋友的前提下却也能与自由作家Christian Thompson发生一夜情。欧美电影电视剧中性爱场景的尺度也远比中国来得大得多,就像《Lie to me》,其中不仅男女关系混乱,其开放尺度也不是中国广电局所能允许的吧。

通过中西方电影中的爱情观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爱情观相差甚远:西方人重视恋爱,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西方人的爱情表达方式直白而热烈,中国讲究含蓄委婉;西方人对待性观念随意自由,中国则比较保守。

我个人觉得中国在对待男性与女性的爱情公平程度方面,应该向西方学习。学习其男女平等的观念,才能有利于双方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发展真挚的感情。我们也可以借鉴西方爱情观中的某些成分,如重视婚姻的同时也要重视恋爱,重视恋人间的言语沟通,男女都敢于主动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至于其他方面,没什么好强求的,环境不同,观念不同,自然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第五篇:中西电影论文比较(动画)

中西动漫文化(音乐)比较

动漫作为动画与漫画的结合体,两者有着紧密的关系。其实动漫大多都从漫画中发展出来的。其中,动漫作为荧屏上出现的漫画,具有色彩丰富,十足动感,当然是少不了音乐啦。音乐作为动漫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具有引人入胜,将情节适当推向高潮,触动人们情感等等。动漫音乐一般会有片头曲,片尾曲,插曲等,对于动画连续剧还会有剧场版主题曲等。其中心会有多种,有热血型、感伤型、催泪型、肝肠寸断型等等。

东西方动画的发展以西方动画发展为先,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化的发展,东方的动画也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尤其以日本的动画最为成熟。最经典的当属。获得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千与千寻》。对于东西方动画音乐的配乐,西方的迪斯尼动画影片无疑是具有很好的代表性。迪斯尼动画大都从周围的文化中寻找创意的源泉,比如《阿拉丁》改编自神话故事《天方夜谭》,《大力士》改编于希腊神话,还有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故事《花木兰》。当然还有别具一格的音乐让那些古老的故事变得分外耀眼,独树一帜。它抓住了人们对于文化娱乐和文化消闲的强烈需求,轻松幽默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看过迪斯尼动画影片的人都知道其带给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欢乐,原来一些题材中的恐怖和危险的元素在迪斯尼的动画里消失的无影无踪,比如在《木偶奇遇记》中,皮诺曹的爸爸被鲸鱼吞到肚子里,本来血腥的内容,变为皮诺曹的爸爸乐观地在鲸鱼的肚子里钓鱼吃。《花木兰》战场上大战匈奴,本来要激烈凶险的战斗场面变的并不凶险,还总有那只木须龙做出各种各样滑稽的表演等等。这些幽默的画面让我们对旧有的熟悉题材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感受。

迪斯尼动画中的音乐也是极其优美动听,让人产生愉悦的心情。在《花木兰》中配有好几段插曲,演唱地非常动人心弦,画面快速地交待了故事的情节,显得非常欢快与活泼,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视听效果。我在看迪斯尼的动画的时候,总是感觉到很强的美国味,特别是洋溢一种美国人不断进取的精神,一种热情勇敢的精神,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大无畏精神,我们很容易从这些影片中看到古希腊人生存精神的影子。不管迪斯尼影片讲述的是哪里的故事,里面总会有一个勇敢、坚强、拯救人类的英雄形象,场面宏大、有很强的速度、力度感,常让人产生一种崇高感、一种征服的喜悦感。这是很强的一种来自遥远古代的且融合在美国人骨子的美学精神。美国人总体比较有上进心,也比较热情,因而不管是他们的动漫主题曲还是动漫配乐中,那种热情奔放又带有些幽默的爵士乐一直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总的来说美国配乐的特点为:自由、通俗、幽默、随性,热情等等。

对于我们东方的动画来说,宫崎骏动画就很有代表性。宫崎骏动画与迪斯尼动画最大的区别就是在欢乐的同时多了一份对社会、自然的思考。还有那美好的田园风光,奇幻的世界,无不让我想起童年的快乐生活,想起小时候等待花仙子出现的傻傻的模样。在宫崎骏的动画中,令我印象很深就是《龙猫》,它是根据宫崎骏在家乡听到的传说,精心编织的精巧童梦。宫崎骏喜欢描写自然,整部影片带有一种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利用一些自然景物切入到主角的意识流中,让观众的心得到最大的共鸣。像片中的主人公一样,与龙猫一样的相遇,一起飞上天空,一起看着树苗一下子成长起来,一起坐在奇妙的汽车上穿梭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之中,可能是每个人的童年梦想,而宫崎骏的动画就抓住了观众的这一童年幻想的感觉,成功留住了观众的心。而在《幽灵公主》中,我们看到了宫崎骏先生对社会的不满,而且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对环境的破坏,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不断去破坏生态环境,残害动物,人类生活的地球正一步步走向灭亡,让人沉思。《幽灵公主》也是宫崎骏的一部得意作品,其场景描绘已是出神入化,配合这样一部巨作,久石让在电影中运用了大量弦乐,奏出交响乐般宏大的效果,让你一听就感到苍凉广阔,瑕想无边。同时,这部片子充满了浓郁的日本古代风情,所以在其结尾中,米良美一的假声独唱是极具民族特色,清澈浑厚的声音就象一个妇人在讲述远古时期的传说一般。宫崎骏将人生、梦想、环保、生存这些令人沉思的信息,融合到作品中,不但让全球人产生了共鸣,更让动画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总而言之,日本动漫配乐的特点有:淡然,平和,诗意,唯美,深邃含蓄,蕴含哲理等。这些跟日本的背景是分不开的,日本的动漫处处体现着武士道精神,其音乐也不例外。

通过选修这门世界经典动画与音乐,我对于东西方动画的差异有了新的认识,两者之间的文化背景的不同,造就了两者有着两种不同的音乐风格。了解了一些动画配乐大师,比如汉斯.季默,其用交响乐所奏出的音乐如史诗般常常令人赞叹不已,还有如久石让的大师,其那音乐所表现的感情细腻,属于充满史诗般的新世纪音乐。以前我们常常是被动画其本身的剧情和丰富的色彩所吸引而却忘记了其中音乐的美妙,正是这些动画的配乐才让其剧情得到了适当时候适当的升华。才让我们看到了如此美妙的动画作品。所以,当我们在欣赏好看的动画时,稍微注意一下其本身的音乐,或许会让我们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参考文献:

1.《谈谈东西方动漫音乐的差异》 2.肖华华:《东西方动画学风格之比较》 3.陆书恬:《动画音乐评论》

4.李新:《电影文学》2011年第14期。

下载比较感动的人和动物的电影、场景比较美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比较感动的人和动物的电影、场景比较美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美、日企业文化比较分析

    中、美、日企业文化比较分析地域差异带来的不仅仅会带来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饮食习惯,更深层次的,由于社会文化的不同,企业文化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本人在对相关专家对中、美、......

    中、美体育课程标准的比较

    中、美体育课程标准之比较 ——关于课程性质和设计思路的比较一、前言 伴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各国都在致力于培养新世纪的新人。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的儿童需要知道什么?是......

    《动物乐园——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动物乐园——大小比较》教学设计《动物乐园——大小比较》教学设计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 陈舟教学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

    《活着》――小说与电影的比较

    《活着》――小说与电影的比较 摘录:余华是 20 世纪中国先锋小说的代表,张艺谋则是先锋小说家的“杀手”。他们两人各自用不同的手段演绎了《活着》。从小说到电影,由个人创......

    数学教案-《动物乐园——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数学教案-《动物乐园——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动物乐园——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 陈舟 教学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

    一年级上册数学动物乐园(比较大小)

    一年级数学动物乐园--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读法和作用,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中日谚语中动物形象的比较

    谚语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学习和研究谚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中国和日本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但由于两国所处环境、历史背......

    《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版本比较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于1925年问世,奠定了作者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文学史上的大师地位。小说也受到好莱坞的青睐,从问世至今的近90年里,已被5次搬上银幕,今年迪卡普里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