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用地理性扩展的对策建议 ――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城市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承载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城市化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潮流。土地非农化是城市化的客观需求和必然结果,城市用地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平台和空间,成为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重庆市作为中西部唯一直辖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内陆开放高地,城市发展速度迅猛。重庆市主城区,作为重庆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核心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较大,特别是直辖以来,城市建设用地高速扩展,区内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引导城市用地合理增长重庆直辖以来,主城区新增城市用地效益并不高,仍存在城市用地的闲置和浪费现象,因此建议应建立健全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制度,科学设立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的评价标准,以提高城市土地的人口和经济承载力,提升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根据土地资源管理的动态化和信息化要求,利用在日常工作中累计的土地资源管理数据和项目用地信息,把土地利用绩效评估结果与用地供给相挂钩,对土地利用绩效高的项目优先供地,对土地利用绩效低的项目不予供地。根据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用地当前扩展特征来看,相对于城市人口增长,主城区城市用地扩展过快,因而建议将以增加城市用地为主的“外延式粗放扩张”方式,逐步与以挖掘存量城市用地内部潜力为主的“内涵式集约用地”方式结合起来,参照主城各区城市用地扩展的核心驱动因子,结合各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潜力,引导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对城市用地增长的合理调控,推进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二)合理引导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重庆市是“一个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城市直辖市,主城区城市用地扩展主要受非农业人口、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其中非农业人口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城市用地扩展正相关,是促使主城区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子,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市用地扩展负相关,反映了城市用地集约利用程度。集约化程度越高,说明城市外延扩展越缓慢。产业结构升级是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有效措施,以增强主城区作为重庆市市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价值。目前重庆市主城区的产业结构表现出“三、二、一”的格局,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持续上升,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持续下降。基于主城区作为重庆市政治
第二篇:重庆市主城区首套房退个税攻略(渝中区为例2016版)
重庆市主城区首套房退个税攻略(渝中区为例2016版)
一、需要准备的材料(见下面的图片)
二、材料准备
1、申请表填写模板(见下面的图片)
2、开个人纳税证明
到交个税所在区的地税服务大厅(带身份证复印件即可)。目前渝中区开此证明地址有变,就在日月光广场对面的渝中区行政服务中心(和平路1号星河商务大厦,较场口轻轨站3号出口的斜对面)。进门后从右手边上2楼,上楼左手有个税务的填报点,可询问领取一张申请表,此服务台旁边有取号机(可先取号,取号为地税)。然后根据号上的窗口进行办理。需注意,开此证明不仅要身份证原件,还要一张复印件,最好一起带往。如果没有带,可到1楼进门左手直走到头右拐的角落进行复印,一元一张。
纳税证明开完后需要将金额填到申请表上,包括40%的应返税金额。
3、贷款明细
首次提取需要开能反映放款月到提取月所有还款记录的还款明细(去个贷中心开更方便,不需要那些乱七八糟的流水,只要贷款放贷和还款的明细就行)。例如是2013年6月放款,7月还贷,就需要开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的所有放款及还款明细。
4、首套房证明
到房子所在区的房房管所开首套房证明。江北区是在建新东路鸿程大厦4楼,当天是拿不到的,需要过5个工作日。此办公地址2016年9月15号就要搬迁到五里店东方灯饰旁边。
5、房产证复印件
没有拿到房产证的,请注意申请表上第一行的填写。拿到房产证的只需要交复印件,不过请注意要能够看得清楚。
6、身份证复印件
交复印件,注意带原件,到时候要看一下的。
7、购房合同复印件
交复印件,注意带原件,到时候要看一下的。
8、借款合同复印件
交复印件,注意带原件,到时候要看一下的。
9、抵押合同复印件
交复印件,注意带原件,到时候要看一下的。
注意:以上指的均是首次提取,且购买的的新建房。二手房请注意还需要提供契税发票复印件。是否满足提取条件请百度。
非首次提取不再需要购房合同、借款合同及抵押合同的复印件。其他材料依旧!
渝中区办理地点已搬迁到渝中区政务大厅,进门右手财政局窗口(人少则不需要取号)。目前除了开首套房证明,其余均可再次办理完毕。
第三篇:重庆市奉节县油橄榄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重庆市奉节县油橄榄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基本情况
1.1 发展规模初具形象
按照“农户出地、业主出资、双方共管、收益共享”的产业发展模式,在甲高、五马、羊市、鹤峰、朱衣、康坪、汾河、康乐、青莲等乡镇累积种植油橄榄面积8万余亩,今年挂果面积1.7万亩。在鹤峰乡、甲高镇等9个乡镇打造了“1+10”油橄榄示范基地。
1.2 品种选育基本完成
经过十年试种时间,莱星、鄂植8号、奇迹、科拉蒂、豆果、皮削利等6个品种在该县表现良好的适生性。2016年,安家村1社、周全示范园单株产量达128斤。
1.3 本土人才领跑致富
近年来,奉节县与中国林科院、重庆市林科院、甘肃武都经济林研究院油橄榄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并每年邀请希腊、以色列等国内外专家开展实地指导,培养出了技术水平好、经济效益高、帮带能力强、群众认可度高“土专家”“田秀才”30余名,如甲高镇大坡村周全、五马镇三峡村夏道生。发展优势
2.1 生产区域最适宜
油橄榄适宜栽植在海拔800米以下、光照充足、偏碱性砂质壤土钙质丰富的土地。据中国林科院调查,当前全国适宜油橄榄生长的区域仅限甘肃省陇南市的白龙江低山河谷区、四川西昌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长江三峡低山河谷区,该县适合栽培油橄榄的土地有30多万亩。
2.2 政策扶持最给力
2016年,奉节县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奉节县油橄榄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5~2025年)》,将油橄榄列入“四大特色产业”重点发展,投资7.73亿元用于老基地改造、新基地建设、市场营销和建设补助等。规划到2020年,在全县种植油橄榄20万亩。
2.3 产品质量最上乘
2016年5月,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食品分析检测中心检测县内加工的特级初榨橄榄油,结果显示,奉节县特级初榨橄榄油酸值、过氧化值、紫外线吸光度、水分及挥发物百分比、不溶性杂质百分比等指标均超过国家标准,产品质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规划,栽植品种混杂
2007~2017年期间,散户种植普遍栽植以坡耕地为主,行间距不统一、随意性大,田间管理跟不上,补苗不及时、修枝不整齐,整体零散、缺乏规划。加上发展初期引入品种较多,适生性选育工作相对滞后,每户农户种植的品种达4~5个,除鄂植8号、莱星表现相对较好外,佛奥等品种都由于管理较差不开花或者开花不坐果。如甲高镇2007年栽植的27万株树开花结果的仅7万株,开花率为25%。
3.2 机构欠缺,技术推广滞后
目前,全县油橄榄种植主要依靠中国林科院、市林科院、甘肃武都等地的技术人员临时指导,仅停留在简单的栽培面上知识,本地有关从业人员的自主摸索,仅凭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的经验来操作。县、乡(镇)、村三级技术服务机构还未建立,以统防统治为主的农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油橄榄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3.3 见效期长,种植积极性减弱
2007年种植的油橄榄到2013年才少量试花结果,种植户多年没得到实惠,有的以套种玉米、红苕等大田作物为主,个别户甚至砍树挖树。部分农户发展信心不足,担心收购上存在问题,在生产管理上持“无所谓”态度,基本没有投入或不愿意投入,绝大多油橄榄树长得“一包笼”,枝多不结果,既不通风又不透光,树形差,造成花芽分化不够,处于自然生长状态。对策建议
4.1 建立一个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解决“种了不开花、开花不坐果”的尴尬困窘
一是建机构。成立专门的油橄榄产业发展中心或将脐橙、油橄榄、中药材、蚕桑、烟叶等科研机构进行整合――建立奉节县经济林研究院,专人专责从事全县特色农业的品种研发、改良,技术开发、引进等工作。二是引人才。完善技术人才信息库,选派一批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到国内外油橄榄产业发展较好的地方考察学习,培养2~3名油橄榄硕士和博士,或者引入有科研成果和技术实力的科研团队,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培养油橄榄领军人才,积极开展精深加工方向的产品研发。三是重推广。加大优良品种、前沿技术、先进设备等引进力度,强化科技推广,推行技术员驻村包户,深入田间地头的模式,保障种植环节科技支撑,创新培训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培养出一批会经营、善管理的技术人才和职业果农。
4.2 制定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解决各自为政的零散发展模式
根据奉节县境内流域和海拔高程,全面规划奉节县中山地带适合区域,集中连片发展油橄榄产业,实行连片发展、整流域发展、规模化发展。首先要做好三个基础工作。
4.3 出台一套连续的政策扶持办法,解决企业、群众发展的后顾之忧
一是基础设施跟着产业走。相关部门和辖区乡镇要统筹规划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布局应与产业发展规划相配套、衔接,保证农业产业耕种、运输、加工各个环节的顺畅运行。二是保护价收购稳定民心。建议产业发展起步阶段,参考市场行情,逐年?f增收购保护价,由企业分村分社制定收购时间表,按时、按保护价全部收购,保护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作者单位:404000 重庆三峡学院)
第四篇:《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以北仑为例
《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以北
仑为例
经济视野《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以北仑为例史冬元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800【摘要】《小企业会计准则》是针对小企业而颁布的新准则,该准则有多处条款针对小企业的具体现状在其适用性上进行了更新,对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五大类账目进行了调整,大大简化小企业会计处理。但准则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北仑地区小企业执行新准则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并就此提出了若干建议和对策,以期促进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内部环境培训力度《小企业会计准则》于2011年10月18日发布,要求自2013年1月是,这一做法,跟会计的基本目标相悖,不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经济决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实施,鼓励小企业提前执行。该准则的实施距策,也不符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还有关于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今已有11个月的时间,笔者对北仑地区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状况进和范围可以与税法统一,从而也减少企业会计人员的纳税调整项,简化行了调研,发现准则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其工作。些影响到了准则的执行。
(五)企业内部环境不理想一方面,企业的负责人本身并不了解会计政策的实施颁布和执行,一、企业分布基本情况包括选用,他们更多的是关注企业的经营投资决策,注重企业的经营根据《北仑区中小微企业综合调研报告》中数据显示,从9个基层业绩,对会计方面的关注往往仅限于平时会计做好记账工作,对外报商会收到的165份有效问卷中的企业注册资金和职工人数可以看到,税工作,跟大中型企业相比较,小企业负责人对企业会计的重视程度该区注册资本在2000万以上的企业有29家,占17.6%;2000万以下的企业依然不够。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规模比较小,企业在聘请会计人员有136家,其中500万—1999万有47家,占28.5%;100—499万有38家,占时往往对员工的要求也并不高,无论是对会计人员的职称要求、学历23%;100万以下的企业最多,有51家,占30.9%。再从企业职工人数划分要求或者是业务能力水平方面要求也并不高,因此也造成小企业会计看,企业职工人数处于100人以下的为57.0%,100—300人的为32.4%。从从业人员本身素质不高,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有部分是刚毕业的大中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该区的小企业的比重较大,而且该类企业大多是民专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对经济工作的了解度不深,也有一些半路营企业。出家的非会计人员,原本从事各行各业,改行后对会计业务也是一知半解,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加经验积累才得到专业能力的提升。这
二、北仑地区小企业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存些人员的专业素养影响到社会对小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还有部分在的问题企业没有专门的会计人员,而是把企业有关会计方面的账务处理交给
(一)培训推广涉及面比较狭窄专门的会计服务公司,而会计服务公司对企业的了解不够深,做账往在《小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后,区财政部门推行了各类培训和学往只是为了做账而做账,配备的会计人员素质本身也不高,造成企业会习计划,但是培训的着重点在涉税会计方面。主要针对新准则的变化计信息流于形式化。点、税会协调、税会差异等方面结合详细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但
(六)会计电算化衔接没有跟上是对准则的整体内容进行全面的培训方面尚存不足。《小企业会计准则》已经施行了接近一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二)社会对小企业的监管不到位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的小企业,大部分采用的用友或者金蝶财务软相关部门对小企业的监管涉及面不够广,主要针对的是会计证的件,因为财务软件本身昂贵的价格,因而很多小企业依然采用的是以前继续教育,实质性管理很少,监管不力,导致小企业的会计信息造假问题的版本的就软件,而会计科目、分录、报表格式等方面的变化,因会计比较普遍,所谓的审计基本上流于形式,审计与被审双方处于心照不人员对软件的不精通而得不到相应的及时改变或者更正,因此,在会计宣。企业的会计数据主要用于应付税务局的纳税要求,数据偏于混电算化方面的跟进依然不够及时。乱。
(三)新旧衔接没有明确的执行规定,选择性混乱
三、对北仑区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过程中存符合小企业标准的企业可以选择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也可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以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这对小企业而言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混
(一)培训力度和广度加强淆性,对于企业数据的横向可比性也缺乏统一的标准,准则规定,企业的财政部门加强对小企业会计人员进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培交易和事项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未作出规范的,可参照《企业会训,把培训的面扩大,让所有的小企业会计人员都得到这方面的配信,另计准则》执行。这些规定的界限不够清楚,使得有些小企业从中投机外,也要拓展准则培训的深度,不能仅从财税部门与企业的关联项出发,取巧,尤其是在会计从业人员本身素质不高的前提下,企业内部的账而应更多的应用实际案例对《小企业准则》进行适用性和内容的具务会处于混乱状态。况且,企业的状况每年都是在变动的,资产在不停体解释,让企业会计人员能够合理的合法的去应用准则进行企业的账的变化,人员流动性也很强,处于成长期的小企业,有可能迅速扩张成中务处理。大型企业。
(二)加强对小企业的管理
(四)准则本身存在的不足细化会计人员队伍管理,管理部门既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准入准则中不要求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该方法从一定程度上简化了门槛,加强各类会计资格考试的理论水平,也要扩大实践应用能力在考企业会计核算,对于仅以保税为目的的小企业而言是比较适用的。但试中的比例。会计继续教育也应分门别类进行,不同的企业规模和行2014.1EconomicVision227
财会研究业要求,其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也应分别内容和强度进行。系统的委托给会计服务公司的企业,要考察到会计服务公司人员的总体服务制定一系列的会计教育培训内容,及时对国家颁布和制定的新会计准水平,在经济业务方面要更好的与会计服务公司人员做好交流和沟则或制度进行消化吸收和应用。社会第三方监督力量,及审计部门也通。应切实担负起本身的社会监督功能,而不能对小企业的财务审计走个
(六)优化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形式。在大部分小企业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的前提下,新准则的实施,(三)新旧衔接做出明确规定就需要企业跟进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更新和优化,小企业应当及时升级符合小企业标准的企业到底该选择哪中准则或者制度执行,应做软件,而不是因经济支出的原因拖一时是一时。会计人员通过培训和出明确的规定,除了明确这方面的规定之外,还需明确各类制度准则之学习使得自身知识系统得到及时更新,也应及时的更正软件系统里会间进行转换的方法和制度,这样不至于让企业自身处于混乱状态,有据计科目、分录以及报表格式等项目,使得一系列的会计文档与新准则可循。也让一些会计人员素质并不高的企业不至于不懂何去何从,也能够很好的衔接。会计信息系统方面也可以通过与软件供应商的及杜绝了企业投机取巧的机会,各个阶段的衔接也会比较顺利。当企业时沟通与咨询来达到全面的更新与应用。的规模得到扩张时,可以顺利的从《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上转换该文章来源于院级课题NZ11029《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成《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上去。面临的问题及建议研究。
(四)准则规定的完善参考文献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准备的说法并不晚上,从会计基本目标的角度[1]陕西非公有制经济会计研究会课题组,蔺松元.《小企业会计准出发,不能完全简单化的取消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对于小企业的经常则》实施的难点与对策[J].西部财会.2012(11)性资产,比如应收款,不能完全遵从税法的规定,毕竟有很多小企业存在[2]陈丹朵.小微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时仍应注意其与税大量的应收款,资金的流动性方面本身存在不足,为了使小企业的会计法的差异[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6)信息更具真实可靠性,应该对应收款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小企业会[3]袁高峰.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对税收管理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计准则》在这方面的规定亟待完善。西部财会.2012(12)
(五)优化企业内部环境[4]吕均刚.小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编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一方面,对企业负责人也进行一些会计准则知识的普及工作,财税议[J].商业会计.2012(23)部门可以组织企业负责人大致的了解到《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5]王宝田.《小企业会计准则》解读[J].税收征纳.2012(07)内容,引起企业负责人的关注,同时也能促使企业负责人更加重视企业[6]杜闽军.小企业会计准则相关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2(16)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更多更好的发挥企业会计人员在企业日常经[7]戴亚芳.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外资.2012(13)营管理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企业在会计人员的招聘上应更多的关注作者简介到有会计实践经验积累的人员的聘用,若招收新手,那么企业应更多的史冬元,出生年月:1978.11,性别:女,籍贯:宁波,职称:讲师,学位:硕安排老带新的手段来达到新会计人员的迅速提升。部分把账务工作士,研究方向:财务会计。(上接第226页)培训,并针对财务工作人员建立完善的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实现财务管社会中介或第三方独立组织的介入开展好预算执行审计。重点审计理工作团队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财务管理工作在集团企业里高预算支出和预算执行。逐步增强预算的透明度,有效杜绝财务资金在质高效开展。使用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六是要建立财务预算岗位。财务预算岗位责任重大,任务量也很多。企业集团要有专门人员负责,有专门的预
七、要建立严格的财务审批制和责任制算办公室和办公设备来支持财务预算管理。七是明确预算考核和奖集团公司要对各企业授予签字管理权限,对在额度范围内授权签罚。有效地预算离不开考核,集团应该在每一个会计做一个对预字要充分信任。对超出额度的支付必须严格按照财务规定经过集团算执行情况的全面考核,奖励执行好预算的企业,对于完不成预算,成本公司批准后才能办理。对企业的资产购进和大额度投资及费用要由超支的企业可以进行相应的惩罚措施,如扣发年终奖。八是要做到对企业总经理批准。对企业的对外借款和对外提供担保要经董事会讨预算执行情况的对比报告表。集团公司应要求下属企业对执行过的论并由三分之二以上的董事同意并能够提供相应的担保措施才能予预算展开分析,通过对各企业在预算执行中的偏差进行分析对比,来确以实施。严谨合理的授权和加强对权力的监管是增强财务控制的重定以往的预算编制是否合理,预算控制是否到位,从偏差中找出原因,分要手段。集团公司应每年经董事会同意批准对全资和控股公司的总析原因,吸取经验并在以后的预算管理中采取措施。使下一年的预算经理及财务负责人的授权额度。在授权额度范围内的资金使用可以编制能更合理有效。由授权人签字批准。授权人要对签字批准的付款支出付责。
综上所述,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和控制体系不仅能够保
六、定期培训财务工作人员以及岗位轮换,建立证集团各企业实施贯彻总公司的各项经营决策和经营理念,保证会计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信息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和财务收支的有效合法,确保集团投资的安全集团公司要负责招聘及管理所有的财务人员。要根据企业规模完整,同时也能提升企业的业务运营效率,改善企业运营成本。有利于的大小设立相应的财务人员。要对财务总监和财务经理进行考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实现集团公司经营战略目标。核。要做到定期在集团内部进行财务人员轮换工作。不断提高财务参考文献人员的工作能力。要对企业集团的财务工作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培[1]黎明梅.姜铧倩.广西财经学院.浅析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预警结训。要让财务工作人员根据自身的工作需要掌握相应的国家新出台合.财会通讯.2013年10/中.总第613期:P66-67.的相关政策和会计制度准则以及税收政策和法规。使财务工作人员[2]刘昌林.浅析财务预算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中国集体经济能够及时掌握财务新动态,新法规。除了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方2013.26:P88-89.面的更新技能培训,同时也要加强对集团财务人员进行管理上的培训,[2]项继云.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问题探使其更多了解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在实际工作中能结合工作需要为讨.财会通讯2013年10/中总第613期:P123-124.企业发展献策献力。同时也要加强对财务人员在职业道德水平上的228EconomicVision2014.1
第五篇:重庆市“村改居”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重庆市“村改居”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日期:2008年7月20日 | 来源: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 | 国公网 本文纠错或补充 | 建议投诉 | 加入我的书签
“村改居”是我国现行城乡二元体制下,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村改居”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从经济结构、村民就业方式和文化生活需求等方面发展到城镇水平或者接近城镇水平的条件下,自身产生的从农村到城镇社区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变革。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现有117 个街道,969个乡镇,9979个行政村,1992个社区居委会。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重庆经历了两次大的发展机遇,为村改居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时机。一是重庆直辖的重大发展机遇。97年重庆直辖,确立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建立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目标,为“村改居”工作开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二是三峡工程的动工建设。三峡工程上马后,重庆承担了16个区县(市)、237个乡镇、103万移民的搬迁任务,移民安置为村改居工作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重庆还是一个市情比较特殊的直辖市,大农村包围大城市,农业面积大,农业比重高。以2005年重庆市政府统计数据来看,农村人口2351.88万人,占总人口3169.16万人的74.2%;而同一时期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847.30万人,仅占总从业人数1707.62万人的49.6%,农业户口比例与农业从业人口比例存在着巨大的冲突,“村改居”工作势在必行。
一、基本情况
我市“村改居”工作始于2000年。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有472村实施了“村改居”,其中,撤村建居287个,撤村并居185个。
(一)基本做法
1、加强指导,认真部署。综观我市村改居工作,一般都经过了“调查摸底、宣传发动、组织实施、总结完善”四个阶段。各级党委、政府都加强了指导协调,民政、劳动、国土、公安等有关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加强了协作联动。在具体工作中,各地本着“积极探索、平稳有序”的原则,注重讲清讲透“村改居”的重要意义和主要政策,切实做细做实“村改居”居民的服务工作,有重点、有步骤地组织实施,逐步实现了社会事务的顺利移交和平稳过渡。如江北、渝北等地通过先试点、后推开的办法,平稳有序地推进了村改居工作;大足、长寿等地结合村组规模调整开展了村改居工作,使村改居工作实现了顺利过渡。
2、因村制宜,分类改建。从全市调研情况分析,全市“村改居”主要有三种类型:撤村建居型、撤村并居型、村居混居型。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分类实施“村改居”工作,对行政村整体性拆迁安置,村民全部农转非的,在撤销行政村建制、实现村民农转非的同时,建立新的社区居委会进行管理;对在城乡地域区别不很明显,行政村的村民大多为插花安置或散居在其他村(居)的,撤销村建制后,将农转非居民就近归并或挂靠到居住地社区进行管理;对由于历史、地域、债务等原因,村或村民小组暂时不宜撤销的,在村组规模调整过程中,建立或合并为新的社区居委会,新社区既管理部分居民,又管理部分村民,成为村居混居型。
3、制度规范,政策引导。“村改居”是一件新生事物,没有现成政策和做法可以照搬。各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一些规范“村改居”工作的文件。如云阳县出台了《关于农村乡镇建立社区居民委员会标准的通知》,对“村改居”的条件及申报程序作出了明确规定。一些地方为了顺利推进“村改居”工作,还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如梁平县制定了村改居“两不变、四优惠”政策,“两不变”,即村组集体资产由原村组人员享有不变;剩余土地的经营权、使用权、收益权不变。“四优惠”,即城区农民农转非后,常住户口办理在册人员公证手续时只收工本费;原有合法建筑物办理土地房屋产权证书,免收行政事业性规费;三年内免收生活垃圾处置费;三年内对新从事经商、办企业人员,享受下岗职工经商、办企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二)主要成效
1、加快了城市化建设步伐。通过近几年的“村改居”工作,农民变市民,旧村落变新社区,城市基础设施延伸到城市周边地区,城市管理和服务覆盖到城郊结合部,极大地推进了我市城市化建设步伐。据统计,我市城区面积由2000年的439.22平方公里扩大到2005年的647.78平方公里,全市乡镇的数量由1497个减少至969个,行政村由20569个减少至9986个,街道数量由87个增加至113个,社区居委会由2002年1667个增加至2001个。
2、理顺了城乡基层管理体制。城郊结合部农居混杂是新形势下城市管理的一大难点。征地农转非“村改居”后,划清了原农村村民委员会与城镇居民委员会之间对插花居住的村(居)民的管理范围,统一了农村和社区的管理主体,明确了村委会和居委会的管理职责,减少了村居之间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
3、提高了“村改居”居民生活质量。不少地方“村改居”后,农民变居民,村民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随着城市环境的改善转变为城市居民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村民的生活服务、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村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公共安全意识、医疗健康意识日益增强,村改居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村改居”工作虽然迈开了较大一步,但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组织指导力度不够
当前我市“村改居”工作主要由各区县(市)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由于区县(市)一级政务繁忙,实际工作也下放到了各乡镇(街),工作指导力度明显不够。参与此项工作的相关职能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换牌子、清房子、配班子”上,对改制后社区怎样适应新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指导较少,使一些地方工作出现脱节。同时,我市撤村的政策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而《村组法》和《实施办法》对撤村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如对撤村设居的条件和程序;村集体资产处置和人员安排等都没有明确规定,使基层在“村改居”过程中缺乏规范的政策指导。
(二)盲目改居现象严重
在调研中了解到,我市有的地方为追求城镇化建设政绩,不顾是否达到“村改居”条件,盲目实施“村改居”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区县不顾地方实际情况和老百姓利益,实行了失地农转非和身份农转非(没失土地),对身份农转非的村民进行了“村改居”,虽然改为居委会名称,实际管理的80%以上甚至全部是从事农副生产的村民,给社区管理带来了极大问题。有的区县还出现新社区建立了,旧的村委会却撤不了的现象。如九龙坡区九龙镇杨坪村、九龙村、上游村等地在城市化进程中,虽然土地全部被征,人员全部转非,由于村债务较多,无法解决,村民不满,却仍然保留着一副空的村委会建制,为新社区工作开展带来了一定难度。
(三)管理体制运行不顺畅
“村改居”后社区管理运行机制不顺畅。目前我市完成“村改居”工作的部分社区,其运行机制基本还按原来的村“两委”体制,思维观念、管理方式、工作重点、工作方法等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新社区职责不清,功能模糊,社区服务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混乱。这在贫困地区表现比较突出。改制后的社区居民认为,“村改居” 对他们来说,跟原来没有什么大的分别,不同的只是挂着的牌子从“村委会”换成了“居委会”。此外,“村改居”社区和以前老社区之间明显保留原来的各自为政,与城市整体规划建设、社会资源共享等需要极不协调,对社区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四)集体资产处置难度大
集体资产处置是“村改居”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实行征地农转非“村改居”的,村(组、社)的集体资产和债权、债务如何处理,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有的村由于集体债务较多,无力偿还或无处挂落,致使征地农转非建居后,原村委会无法撤销,空挂牌子,保留班子,继续扩大债务。有的区县村改居资产处置基本是“一村一政”,对户籍迁移、生老病死、计生优惠政策、“出嫁女”参与集体资产分配权益界定等重要问题意见不一,处置各异,从而影响“村改居”社区稳定。
(五)“村改居”居民就业困难
征地农转非“村改居”后,村民变居民,失去了从业载体,重新就业更加困难,收入和生活水平下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部分区县(市)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就业提供的优惠政策,“村改居”后的居民不能再全部享受。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各界提供或资助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资金使 “村改居”居民不能再全部享受,使他们对村改居抵触情绪很大;二是对改制居民就业没有优惠政策。目前国家对城镇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在就业政策及相应待遇、社会保险等方面有所不同,城镇人员在就业待遇及保险落实方面要高一些,因此,部分企业为减少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宁愿招收农民工,而不愿招收“村改居” 居民,客观造成“村改居”居民就业难;三是失地农民的生存方式改变。一直以耕种为生存方式的村民没多少文化,没有技术,缺乏在城镇竞争就业和生存的基本技能,一时难以适应社区居民的生存方式。如果仅仅靠“低保”维持生存,他们将不可避免地沦为新的“城市贫民”,给城市管理增加新的沉重负担。
(六)社会保障配套措施不完善
由于我国农村村民和城镇居民在享受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政策上不一致,所以“村改居”对农民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在于他们转变成居民身份后,能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事实上,对已完成“村改居”的社区来说,这个方面的工作远远不够。村改居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在政策执行上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是城市低保。《重庆市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办法》第八条规定,“申请人或其家庭成员从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取得的一次性收入,减去按规定应扣除部分后,根据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月分摊计入家庭收入,计完为止”后才能申请低保,按此规定,征地农转非居民的土地补偿款和安置补偿费,使村改居居民至少要在三年后才能申请到低保补助。而实际情况是相当部分“村改居”居民把土地补偿款和安置补偿费用于购买安置房和生活用品后,已所剩无几,生活陷入困境。二是社会保障还未将“村改居”居民纳入社会养老范围;三是医保没将 “村改居”居民纳入医保范畴,同时“村改居”居民又失去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资格,客观造成“村改居”居民医疗保障缺失;四是军队服役士兵的优待金补助和复退安置政策,“村改居”农转非后,各地执行不统一,产生了新的社会矛盾;五是“村改居”居民子女受义务教育失去了新农村建设减免学杂费的优惠政策,而作为城镇居民,其子女受义务教育远比是农村村民时付出的教育成本高,引起村改居居民的不满。
(七)市政设施建设管理混乱
不少地方“村改居”后,市政建设没有同步跟进。按照城市管理办法,“村改居”后市政基础设施,如道路、路灯、环境、卫生、绿化、水电等应纳入市政管理统一范畴,经费应由政府解决。而目前的状况是,改制的社区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管理经费支出仍存在由社区自行承担的现象,使新建社区经费陷入捉襟见肘的困境。从调研了解到,有的“村改居”后,既纳入了市政建设规划,又纳入了新农村建设实施项目,享受了两方面的优惠政策,产生建了又撤、撤了再建的浪费;有的“村改居” 后,既没有纳入统一的市政建设规划,也没有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范畴,成为城市建设管理的“空档”,客观上影响了这些地方的发展。
(八)“村改居”后社区干部待遇落实难
“村改居”后,新社区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干部待遇等方面没有统一规定。市里对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报酬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即不低于当地职工平均收入水平。有的地方对“村改居”后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报酬福利待遇实行了不同的标准,有的仍实行村干部待遇标准,有的实行低于城镇社区高于农村干部的待遇标准,这些现象客观上影响了“村改居”社区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他们认为既然同样是社区,工作辛苦程度也都差不多,待遇应该是相对等的。
三、对策建议
“村改居”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农村发展到城镇的必由之路,也是一项能让广大农村居民最终受益的举措。针对当前我市“村改居”工作存在的种种问题,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全市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规范“村改居”工作的相关文件和政策,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明确“村改居”的条件和程序。目前,全国的《村组法》、《居组法》以及重庆的两个《实施办法》对撤村设居都只是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对“村改居”的条件和程序没有明确,建议市委、市政府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明确。一是明确“村改居”的条件。重点从村(居)是否处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范围、农业人口或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村(居)民从事农业和其他产业的比重等几个因素来考虑。二是规范“村改居”的程序。“村改居”必须符合民主、公开、合法的程序,由当地村民委员会所在街道办事处(镇乡)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民主协商的基础上提出方案,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在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同意的基础上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二)积极稳妥处置农村集体资产
对村集体资产进行处置,应坚持“促进集体经济发展、有利社区建设管理、保障群众基本权益”的原则,逐步建立产权清晰、运作规范、利益协调的新型社区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建议集中力量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该问题:一是清产核资。清产核资应以每个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以帐面价值为基础,以产权归属为主要内容,按有关规定全面清查核实各种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界定权属,明确产权关系。建议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审计和清产核资。二是量化资产。按照“依据法律、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界定好资产所有人产权资格。明确“生老病死”、“出嫁女”、“户籍迁入迁出”等权属认定情况。资格认定后,必须张榜公布接受广大村(居)民监督,经居民代表会议确定。三是理顺发展。政府应从保障村民长远利益和有利于社区发展的角度来合理规划“村改居”社区的发展。第一,建立村民保障储备金,将集体资产中的流动资金剥离出来,建立村民保障储备金,专款用于支付村民“土地换社保”或教育、医保等个人保障性费用支出。第二,成立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将集体资产中的固定资产总额作为总股本金成立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村改居”后原集体经济的载体,明确集体股和个人股比例,其收益主要用于现行村(社区)的正常经费开支、公共设施建设开支、社会保障开支和股(村、居)民的个人收益。第三,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要以现代公司制为方向,逐步完善法人治理机构,设立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管理组织,并以市场化运作开展各项经营活动,最后在政府给予的优惠期限结束后平稳过渡到完全公司化运作企业。四是政策扶持。针对少数区县个别村出现土地全部被征、人员全部转非、集体资产为负、又无发展空间的现状,建议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对拖欠、占用村集体资产的进行及时追债,能变现的尽量变现;协调相关金融单位,核减其债务,并协调征地开发单位适当承担村级债务或纳入征地成本。在可能情况下,政府应出资购买原村集体的公益性资产(如办公服务用房等),既帮助村资产变现抵债,又可转为对以后社区建设的投入。
(三)妥善安置村民生产生活
失地农民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作出了重要贡献。建议政府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从“留地安置”、生活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充分考虑失地农民的长远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一是实行“留地安置”政策。改变过去单一货币安置政策,探索留地安置政策。参照广东东莞、山东青岛、浙江杭州等地的成功做法,对征地村预留10%左右的发展用地,将这些预留地按城市用途,统一规划,规模发展,由集体进行集中管理和使用,鼓励、支持和引导当地失地居民集中开发办企业、办商业以及从事其它实业,既吸纳当地失地居民再就业,也为失地居民保持一份长远的收益来源。二是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实施就业服务管理,把失地农民纳入城市就业服务管理体系,有计划地组织对“村改居”劳动力和劳动预备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预备制培训;建立劳动就业信息平台,组织对“村改居”居民的就业知识进座和信息交流活动,帮助失地居民就业;对失地农民就业实行优惠政策,失地居农民在经商、办企业和参与其它方面就业时,享受下岗职工创业有关减免税和免费技能培训等优惠政策,卫生保洁、门卫等公益性事业岗位优先考虑“村改居”居民;开展就业宣传教育工作,帮助“村改居”居民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城市就业竞争;积极兴办工业及三产项目,发展社区经济,建立适应居民投资创业的平台,引导“村改居”居民积极创业,三是解决村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建立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集体资产处置中,应确立社保和医保优先原则,建议从土地级差收益、征用土地的安置补助费和集体资产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建立村改居社会保障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建立集集体统筹、个人存缴、财政补充相结合的社会保障筹资机制;失去土地的“村改居”居民,属企业在职职工的,在理顺劳动关系基础上,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不属企业职工、但有合法职业和固定收入且符合参保条件的,按城镇自由职业者参加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其他无收入来源的,由各地建立相应养老、医疗等补助制度;符合城镇居民最低保障条件的,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四)加强“村改居”社区管理
村改居后,如何把原村委会的责、权、利顺利地过渡到新的社区居委会,加强对新社区的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应重点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理顺社区管理体制。建立适应新社区需要的“两委”工作机制,明确社区“两委”的职责是管理社区、服务居民,不再承担经济管理等职责;妥善解决基层组织名称变更及相关手续衔接等工作,避免出现“村委会”已经不存在,有些部门还只认“村委会”公章的现象。二是提供社区管理经费保障。制定政府对“村改居”财政投入的长期规划,财政部门要将“村改居”工作经费纳入预算,在“村改居”完成改制后,逐步加大投入力度,最终达到“财政为主,村(居)财补充”的目标;推行社区物业化管理,借鉴沿海某些成功的“村改居”社区经验,社区可组建物业管理会,推行物业化管理,按规定的标准向居民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管理费专款专用,以“收”抵“支”,减轻财政负担。三是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村改居”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及其他组织的职数配备、成员生活补贴待遇等,全市应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经费应全部由财政负担;开展“村改居”社区工作人员的专项培训教育,加强“村改居”社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村改居”干部社区工作意识,确保“村改居”后的社区工作者能按新要求、新标准正常开展各项工作。
【转自】 国公网 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