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研究(共五篇)

时间:2019-05-13 18:04: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研究》。

第一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研究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研究 论文摘 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方面存在较大不足。SOLO分类理论以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为主线,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为考核对象,实现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思路清晰、简捷明了。为此,旅游管理专业基于SOLO分类理论进行了专业整体课程优化设计,对本专业的21种可观察学习成果进行分类,根据认知规律进行排序,获得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三个学年的课程和实践教学整体设计方案。

2011年3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十一五”教育改革发展及“十二五”教育工作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会上表示,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到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36%,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体育论文发表/tylwfabiao/平。如此大量的学生走入社会,各高校当务之急是专业建设,课程优化设计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系统性改革旅游管理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各开设院校普遍存在教学设置偏差、教学方法落后的现象。

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点等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接待、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要达到此目标,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及合理的知识结构,如具有较广阔的历史、地理、园林、建筑、植物、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知识素养,以及能够掌握旅游基本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但以上两方面都需要学生内化后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显现出价值来,其隐性存在的特点致使学习效果评价障碍重重。有些学校进行了PBL教学改革或项目化教学改革,这些大胆尝试的目的是打破旧有的知识体系教学设计,将目光转向能力培养,逐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知识传授型教育向能力训练型教育的转变。他们的积极探索意义重大,正确引导了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在单独的模块化教学方面优势突出,而在整体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方面略显不足。

二、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

(一)SOLO分类理论主旨思想SOLO是Structure of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缩写,译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此理论更加注重整个教学的系统设计。它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作为为教学和考核对象,将学习成果按性质不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习一门新学科时首先获得的分离的、互不相关的教学内容,其加总后形成量变。量变进一步深入之后,质变发生了,所学的内容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此类学习成果为第二类。当学生的思维建立起抽象体系后,就可以解决以前从未遇到的新问题,此类学习成果为第三类。以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为主线,即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表面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因此形成了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由于此分类理论,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为考核对象,以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学习成果的循序渐进培养为教学设计思路,使专业教学整体设计更具系统性。为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进行了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改革尝试。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思路医学论文发表/yxlwfabiao/课程优化设计焦点在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重新构建和组合,包括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两个向量,目的是使教学质量不偏移。为此课程设计步骤分为三步,一是找到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即学什么,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深入的企业调研来完成;二是对学习成果进行类别定义。定义原则为:分离的、互不相关的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一类学习成果;相互联系的、连贯的、一致的整体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二类;抽象思维后可以解决以前从未遇到的新问题的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三类。第三步是根据认知规律调整教学顺序,即怎么学,调整顺序的原则如下: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循序渐进。

第二篇: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论文

1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在国内,有51.3%的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本科毕业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其余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且各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方向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重庆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工程管理专业办学时间较长,且工科实力较强的9所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统计,其中相关专业课程学时的平均比重为51.54%;同时,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四大平台课程的平均学时比例为:6.6∶6.1∶3.1∶1。通过对国内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以下特点:

(1)与国外相比,国内相关专业课程的比重较低,也就是通识性课程(比如:外语、数学、体育等)的比重较高,体现出“厚基础、窄口径”的特点。

(2)与国外相比,平台课程中的工程技术类课程的比重低,注重工程技术课程与管理课程之间的平衡。

(3)核心课程不明确,相关专业课程比较分散,缺乏具体的特色。

(4)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实训的教学和培养。国内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学时比重一般在20%以内,而国外超过了35%。上述四种现象,在工科实力比较薄弱的财经、师范类院校内的情况更加突出,有的院校专业课程比重不足20%。当前,由于工程管理是就业热门专业,很多院校盲目跟进,然而其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不具备,在课程设置时往往很被动。根据2014年对全国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情况进行调研,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读研率、工资水平和工作胜任能力五个指标均低于土木工程专业。因此,优化现有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势在必行。

2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与知识的关联性分析

根据哈佛管理学者罗伯特卡茨(RobertL.Katz)对有效管理者的能力判断,作为一名工程管理人才应当具备三种技能,即技术性技能、人际性技能和概念性技能。且三种技能存在递进关系,与管理层级的高低正相关。同时,研究表明,作为职业工作人员,随着工龄的增长以及职业发展阶段的变化,其学习内容也在不断调整。因此,在大学阶段培养、发展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技术性技能更加重要。工程管理的技术性技能则指在工程管理中如何“处事”。也就是对工程管理中的某项活动、任务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专业工具和条例、规章、政策的熟练应用;尤其是在具体的、特定的活动和任务下对工程管理方法、流程、程序或者技巧的理解程度和熟练程度。职业工作人员具有三种职业发展通道,即“纵向发展”“横向发展”“综合发展”。随着企业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导致个人在职场中纵向发展空间受限。同时,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专业的毕业生相比,个人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比较弱,横向发展的通道发展缺乏比较优势。因此,走综合发展的通道,是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职场发展中更为理想的选择。因此,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类知识,而且还需要掌握工程管理、经济、会计、法律等相关知识,为后续职业的综合发展打好基础。

3以职业发展为基础的课程设置的特点

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应回归大众教育的特性。学校和学生都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观念。在课程设置上要与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工作岗位素质、能力和知识需求,按照“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高质量”的思路,以应用型、实战型教育为主,围绕工程管理对象本身,突出解决工程管理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和素质。首先,学习工程技术、施工原理,熟悉施工现场环境与管理范围、内容与目标,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在一线岗位上的生存技能。其次,学习工程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的知识,注重培训学习的分析、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让所学知识在工程技术工作中能融合运用和创新。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评价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形成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具备从管理岗位向领导岗位转变的能力。只有这样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才能培养出更加符合建筑领域需要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4课程设置优化措施及建议

(1)在设置和调整课程时,应重点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就业方向和岗位工作进行重新梳理,侧重于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经营管理知识的工程技术应用部门的从业人员,重点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具有发现、解决工程质量、进度、投资、安全问题的能力,体现出所学的有限知识的实用性。

(2)在学分、学时分配上应突出工程技术课程,兼顾管理、经济课程,适当加入工程法规课程,尤其是财经类、师范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适当控制工程力学、工程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比重。突出工程地质、工程材料、施工技术、工程质量、工程造价等运用性、实战性课程分量。工程管理面向的专业领域要从房屋建筑专业向市政工程、道路工程、隧道工程等方向多元扩散。

(3)要针对国内建筑领域内,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招标师、咨询工程师(投资)、造价师、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的知识、能力需要,开设相关课程,调整具体知识输出结构和内容,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和实操锻炼,具备工程项目所需“五大员”的上岗能力,为个人职业转向专业注册类人才发展打好基础。

(4)要在工程技术课程的授课中,融入管理、经济和法律知识,在管理、经济和法律平台课程中结合工程技术的专业背景。平时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复合性、交叉性思维模式和能力。

(5)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团队应更多地思考在工程管理中会面临哪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精心选择优秀案例,将工程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教室内、课堂上进行情景再现,让学生以工程项目管理者角色的身份对案例进行分析,在情景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发挥学生在课堂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5结语

由于我国尚未形成工程管理专业学位培养与职业认知相衔接的体系,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和职业的发展缺乏相应的认知。要提高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提升工作岗位胜任能力,必须大力促进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相融合,力求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上岗条件相对应,学位课程的知识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从而培养出更多满足市场需要和建筑业发展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第三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研究

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问题依然很多,特别是教学方法滞后,许多高职院校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严重地影响着我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使之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和旅游企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改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成为提高旅游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一、我国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方法现状

我国高职旅游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旅游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旅游教学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教学方法滞后等现象。很多院校基本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上,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和旅游企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迫切需求。这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在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师是要求学生熟练地完成课后练习题并通过等级考试? 还是引导他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答案不言自明。那么,如何授人以渔? 目前的现状是:经过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起来的学生非常习惯于教师对知识定论式的讲授,缺乏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缺乏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未必都能听得进去。结果必然是教学效果不佳。为此,教育部出台的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高职高专的教育一定要摆脱传统教育思想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跳出“学科本位”的误区,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主线,构建适合高职发展规律和旅游业自身特点的“能力本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因此,改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成为迅速提高我国旅游教学水平,提高旅游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基本原则

1.先进性原则。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与教学软件,还原真实的职业情景,模拟真实的职业任务和流程,让学生了解企业工作环境,感受职业工作氛围,加深职业体验。

借助网络平台建设师生互动平台和网络教学资源库,方便教师全程指导、跟踪、管理、监督,实现师生全程互动、资源共享。

2.能力本位原则。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要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实现从“传授知识、教师主体”转变为“培养技能、学生主体”。

3.一体化原则。按照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教育原则,教学中不存在完整的、单独的的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而是按照职业能力的形成需要补充“适度、够用” 的知识,将知识、理论、实践融于一体;将教学做融于一体。

三、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

在教学方法上,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教与学并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配合,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教学中要采用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角色互换法。根据不同课程及同一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多样而又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旅游管理大部分的专业课和某些基础课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针对某些课程中的某些教学环节,师生角色可以互换,教师将有关教学内容事先布置清楚,让学生有准备地进行“教学”,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讲解发挥情况,随机应变提出一些问题,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是课堂形式上的主导,教师则是幕后总导演。

2.情景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是在现有的校内教学中模拟规定情景,将学生与教师置身于虚拟情景中,结合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如“导游业务”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等辅助性教学手段,使学生面对相关画面进行景点、景区讲解;同时,学校与教师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将教学现场置换到真实的旅游工作环境中,按职业标准,由企业一线技术能手或专家现场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更有利于调动自身潜能。

3.项目教学法。按照行业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先由教师按职业能力模块细分为若干个项目,然后将每个项目分给学生个人或小组,以规定时间或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任务,达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的。在项目教学中,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是项目设计师及教练。师生在教学中充分互动,通过反复的教与练,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与理论的接受者,而是在一步步的思索探究、主动实践中理解理论,运用知识,熟练技能,形成能力。

当然,项目的选取非常重要。选取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以现实的对象为材料,选择难度适合的项目,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需要让学生有多种的机会在不同的情景下来应用所学习的知识,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的资源。

4.问题教学法。教学中教师对有关重点、难点和疑点提出问题,通过讲解和讨论加以解答,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加强了教学过程中启发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思维。问题教学法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学到的知识深刻难忘,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生动的、典型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实例入手,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关注,从而把学生引到课堂所讲授的内容上来,让学生的思维紧跟问题的发展去想象,教会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吴维军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61)

[摘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注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应立足于高等应用型物流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物流教学改革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必然要求,案例研讨、作业现场教学、准公司模拟实训、物流游戏、知识迁移等教学方法的创新,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思索、在思索中求知,对于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水平将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社会基本适应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要有较强的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由于高职教育教学任务的多方面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从辨证的观点来说,每一种方法都有优点和不足之处,所以,教学方法不仅要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而且要把多种教学方法优选结合,这样才有活力,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因此,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高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任何一种方法都只能有效地解决一些问题,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那种包罗万象的、适用一切的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坚持多元化原则,根据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要求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合本专业课程性质和特点的方法。伴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对于高职物流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与认识,并且逐步摸索和总结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1.案例研讨

实施步骤一,案例导入。将企业日常经营所发生的物流案例导入各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情境真实,让学生完全置身于企业实际的经营环境。案例所设置的讨论题目应覆盖较宽的专业知识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让他们以大的视野从多方面、多角度、多种途径去综合利用所学的各种专业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拘泥于局部或某一单一物流环节去思考问题,束缚自己的思维空间。步骤二,随机分组。讲授专业课很多情况都是上合班课,案例分析时要打破班级的界限,随机将合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例如采用属数分组法,随机从教室最前或最后排的学生座位开始,让坐在最边上的学生第一个属数,然后按照他所在的横排或竖排的顺序,依次属数,比如1、2、3、4、5、6、7、8,整排属完后下一排同学接着上一排的数字继续属数,直至教室所有同学都报完自己的数字为止,这样全体合班同学被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所在班级不同、男女生比例也不同,真正做到随机组合。步骤三,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出一位组长,由他主持小组的讨论活动。组长要负责任务分工、角色安排,对成员的参与度、贡献大小做出绩效评价,表现积极突出的成员,组长可以考虑给他加分;相反,对于那些投入不够、没有完成所分配任务、表现消极的组员则予以减分处理。小组讨论结束后,要将本组的主要观点和问题解决方案制作成PPT,并且选派一位组员作为小组的代表到讲台上做小组陈述。步骤四,成果展示。由各小组所选派的代表用PPT陈述

观点,进行成果展示。每位代表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陈述完毕,然后接受教师和其他小组的质询和答辩,最后由专业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为做展示的小组进行交叉打分,对每个小组的评价做到既客观又公正。这种案例分析方法,以企业的运营实际为背景,通过随机组合和团队协作的模式实施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帮助他们尽早熟悉和适应企业实际的经营环境,有效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同时又有助于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培养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作业现场教学

当讲授像《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国际货运代理》等核心专业技能课程时,可以将其所有的模拟实习和实训单元的教学场所由教室和课堂搬移至合作企业的物流作业现场,聘请企业的管理者或行业的技能专家为学生做物流业务流程的现场教学与交流。现场教学让学生身临企业实际的运营环境,对物流行业状况建立一个总体认识;了解物流企业沿革过程、营业项目、服务特色、设备设施的基本情况以及具体的作业流程和企业的战略规划和文化特征;从企业专家的讲解中获得最新的物流技术、职业技能需求、行业发展动态以及前沿问题研究等大量的相关信息,使学生能够进行真刀真枪的实地训练,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培养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缩短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对学校而言,企业现场教学模式是一种对校外资源的有效整合,符合“办工厂化大学”的职教理念。因此,这种教学模式代表着高职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必定会被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所推广和使用。

3.准公司模拟实训教学法

组织学生成立模拟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分设各职能部门,安排好角色分工,模拟专业物流公司的运营情境。“准公司模拟实训教学法”其根本目的是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虚拟的物流企业环境,使他们犹如身临其境,充当各个岗位职责的角色,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管理和经营各种物流服务项目,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比如在进行《国际货运代理》的教学中,就可以采用“准公司模拟实训”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组建虚拟的三方公司,由学生充当各个公司不同的岗位角色。所模拟的第一方公司是国内的一家专业外贸公司,在其公司内部设置外贸工作岗位,负责对外签订进出口贸易合同,并向货运代理人下达订舱位委托。第二方公司则为国际货代公司,货代人员负责向船方下订舱委托,并与堆场确定集装箱入场箱位,并向海关商检报关报验。第三方公司为第三方服务机构,分别扮演船方、堆场、报关行开展业务。这三方公司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进出口业务流程,并且相互合作形成一个具有价值增值性的工作链。扮演各种工作角色的同学,以任务为驱动,以业务流程为纽带,相互协作,以工作的高效率和周到的客户服务,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来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绩效。这种仿真的工作情景,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战”场所,对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将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

4.物流游戏

教师根据物流企业业务流程自己开发物流虚拟游戏。学生在游戏开始时,物流流程是不合理的,通过游戏发现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找出原因,并在下一轮游戏中对不合理的流程进行改进。通过游戏,使学生可以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事务处理能力。

5.知识迁移

介绍自动化电子货架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设计一个身边的可以利用EPC的系统。例如在物流信息管理教学中,学生们仅仅乐于学习一些物流管理软件的应用,而不敢也不能涉及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流信息管理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学生对EXCEL的熟悉掌握,设计一个针对小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这样,既打破了学生对软件设计的神秘感,又熟悉了企业生产与物流的流程,有利于学生以后学习企业的高级计划排程。

二、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1.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形象的画面、清晰的文字、甜美的音乐、亲切的语言,创设出新颖独特的教学情景,它能全方位吸引学生的感官,让他们集中精力,积极思维,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欢快、愉悦、充满活力的情趣中获取数学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监督者、咨询者,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媒体将成为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中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或协商讨论式教学,使学生在双向互动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

实践表明,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质量,不仅节省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时间,还扩充了知识的信息量。

2.视频教学

在讲授专业课的课堂上,安排学生观看3~4个多年积累和精心挑选的物流专业录像,以让学生了解实际的物流运作经典的视频教学资料,如日本大福物流管理运作中心、嘉里物流公司,供应链物流运营专题片,第三方物流业务流程和现场作业等资料。由于课时有限,故安排观看其中的3~4个即可,每个视频资料都提出了一些问题供学生观看时思考并组织讨论,辅以课堂点评,以达到高质量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沙.高职特色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J].北方经济,2013(8):40-45.[2] 莫高兴、张尔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12(5):3-7.[3] 王健.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2012(2):23-28.[4] 白世贞、陈化飞.物流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研究[J].物流科技,2011(10):15-18.

第五篇: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分析

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分析

摘要:旅游发展与区域传统文化关系极为密切。作为南京的职业学校,必须要重视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其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融合路径,创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争取培养出熟练掌握南京传统文化知识,适合南京地区行业发展的旅游专业人才,从而推动南京旅游发展。

关键词: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课程融合策略

一、引言

在全域旅游时代,旅游发展与区域传统文化关系极为密切,城市即景区,文化即资源。南京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六朝文化、南唐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等,都能在南京的众多文化资源中得到见证,如景点文化资源、语言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及民俗文化资源等。因而,发展南京旅游,应深深植根于南京区域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自身文化资源优势,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养。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导游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服务技能,但是对地区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这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十分不利。我们要带游客在南京看什么?对他们讲什么?其核心就是文化,南京的区域文化。南京商业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旅游行业人才的一线学校,必须要重视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其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融合路径,创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争取培养出熟练掌握南京传统文化知识,适合南京地区行业发展的旅游专业人才。而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他们不仅仅是学习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更要成为区域传统文化的宣讲者和传承者。所以如何把这些传统文化融合到课堂教学中,让南京区域传统文化得到发扬、传承,是值得每一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深思的。

二、南京区域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融合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师生对南京区域传统文化的认识现状以及相应课程的教学情况,笔者利用问卷星平台设计了《旅游管理专业南京区域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调查(教师版)》和《旅游管理专业南京区域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调查(学生版)》两份问卷,分别对南京商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和学生,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一)调查说明。1.调查内容。本调查针对教师和学生分别设计了两份问卷,从师生对南京区域传统文化的需求和兴趣、南京区域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现状、师生感兴趣的南京区域传统文化内容、师生愿意接受的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教学模式等四个方面,对南京商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2.调查方法。本调查利用问卷星软件设计电子问卷,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南京商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师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3.调查对象。本调查共回收了199份问卷,其中教师问卷33份,学生问卷166份,均来自南京商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二)调查结果及分析。1.南京区域传统文化课堂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有92.17%的学生表示对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有兴趣,其中有39.76%的学生表示对南京区域传统文化兴趣浓厚。然而,超过70%的学生却对南京区域传统文化了解不多。这里很明显产生了矛盾点,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多年的学习并未让他们对身边的文化有更深厚的了解,说明学习效果不佳。调查中,有80.72%的学生认为学习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学校的课程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学校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南京区域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开发建设更多的关于南京区域传统文化的课程。2.南京区域传统文化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因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南京商业学校区域传统文化教师力量相对薄弱,在对南京商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33名教师调查结果显示,54.54%的教师对南京区域传统文化了解度不高,即使是专业课教师,还有20%的人对南京区域传统文化不是很了解。正因为了解度不高,所以很多教师在课程中没有涉及过南京区域传统文化,只是在社会实践中偶尔组织过相关活动,但不具备延续性。有教师表示这样的专题教学活动设计有难度,操作也不易。3.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教材内容不符学生兴趣。目前所开设的旅游专业课往往是学校按照人才培养计划去安排教材,并没有针对学生兴趣点去开发区域传统文化教材。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学生对地域文化哪些方面感兴趣时,饮食文化所占比最高,达到89.16%,其次是风景名胜,占86.75%。另外社会风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艺术依次排后,排名最后一位的是体育活动,占比53.61%。由此可以看出,多数同学愿意挖掘南京区域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特别是感兴趣的是饮食文化、风景名胜、社会风俗等特色文化。4.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教学模式有待改进。目前学校有关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教学仅限于课堂,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导致教师可选择的教学方式也不多,多数是机械式的背诵,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现代学生的心理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及学生认为最好的教学模式是哪一种时,78.79%的教师和45.18%的学生选择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问及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哪一种时,45.89%的学生选择参与社会文化实践活动。由此可见,在教学模式和方式上,学生更倾向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更愿意走出课堂,亲身参与社会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三)调查结论。旅游发展与区域传统文化关系极为密切。自古“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南京又是十朝都会,“衣冠文物盛于东南和都市大气之特色,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透露出几分儒雅之气,豪杰之风,斯文秀美,亢朗冲融。”同时南京作为天下文枢所在,文化底蕴深厚。因而,发展南京旅游,应深深植根于南京区域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自身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养。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导游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服务技能,但是对地区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这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十分不利。南京商业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旅游行业人才的一线学校,必须要重视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其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融合路径,创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争取培养出熟练掌握南京传统文化知识,适合南京地区行业发展的旅游专业人才,弘扬南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南京旅游发展。

三、南京区域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融合策略探究

众所周知,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程的开发与设置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息息相关。基于上述调查结论,笔者所在南京商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通过查阅相关理论和资料,观摩专题课程,大胆探索南京区域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融合路径。(一)“课程思政”理念先行,构筑立体文化育人体系。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南京区域传统文化种类繁多,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其进行细分,梳理其文化脉络及其特征,最终确立以文化专题形式来开发教材。教师依照南京区域传统文化分类,定出了“南京地方名人文化”“南京茶文化”等教学专题,编写了系列校本教材。值得一提的是,专业教师在编写传统纸质教材外,还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开发了《行天下·南京——旅游专业VR全景教材》。目前,国家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以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该套教材便是基于现代VR技术开发,它打破了时间、空间、视角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们戴上VR眼镜,随着脚下步伐的移动,仿佛来到南京导游考证的10个景点,可以反复地看、听、模拟讲解,再把所学要点整理在活页式教材上,它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打造仿真式教学、沉浸式教学,增强学生的实地体验和课堂学习效率。(三)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互联网信息大发展时代,教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越来越成为主流。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一致认为对于南京区域传统文化的教学不应该拘泥于一种形式。研究南京茶文化的老师不仅开发了相关教材,还录制了相关微课,既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也供旅游职业相关人员培训、学习使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进一步丰富网络课程的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适量的生活化课程,从不一样的视角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特殊魅力,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开发了以“游然心动,行走金陵——商业学校旅游系教师带你爱上南京”为主题的在线教学项目。该项目由十个专题构成,囊括了南京最独具特色的10大景点,每个景点都采用视频播放、教师同步讲解介绍的授课形式,让同学们即使在疫情期间,也能借助在线平台网上授课实现足不出户游金陵,身临其境地感受学习的乐趣,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爱国爱南京的情怀。2020年6月,该项目被评为南京市职业学校优秀在线教学项目。(四)坚持行动导向教学,注重开展专业实践。行动导向教学是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引导学生完成某一方面“任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行动导向教学强调一种理念,根据方法复杂程度,分为项目导向、实验导向、问题导向的三个教学层次。结合南京区域传统文化背景,专业教师设计了一个主题为“跟着李白游金陵”的综合实践项目,要求学生以李白诗词为线索,开发相关旅游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分小组梳理出李白有关金陵的诗词。在分析鉴赏诗词的基础上,挖掘出相关旅游元素。为了了解这些元素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历史底蕴,教师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学术搜索平台查阅文献,并且实地走访勘查,最终各小组利用PPT或视频汇报项目成果。有的小组根据李白的足迹,设计出“跟着李白游金陵”的独特旅游线路,并撰写了相关线路导游词;有的小组依照李白诗词中提及的美食,开发了“李白美食汇”项目,撰写相关调研报告,筹划举办美食旅游项目;有的小组提取了李白诗词中独特美好的文化元素,如“青梅竹马”文化意象,策划了“青梅竹马”长干创意市集,并提交了相关文旅主题创意策划项目书。应该说,这样的教学便是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文化与专业学习是息息相关的。在仿真工作情境中,学生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当然,行动导向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不是零散随机的活动,而应该是有设计、有理念、有预期的行动过程设计。

四、结语

南京区域传统文化范围很广很大,在搜集传统文化资源时,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往往会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和擅长方向展开研究,导致区域传统文化相关研究的点比较分散。下一步,专业教师会深耕一种南京区域传统文化,深度挖掘该区域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研学旅行是现在的一个热门话题,未来可以考虑把南京区域传统文化同研学旅行相结合进行研究,又可以衍生出若干的研学旅游项目课程。比如,南京民国文化之旅、南京小茶人、南京佛教文化之旅、畅游南京园林,让学生不仅跟着课本去旅行,更是跟着南京区域文化去旅行,可谓意义深远。这样的结合不但有教育意义,也会带来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顾跃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区域文化课程开发设置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5-7.[2]鲍润华.地域文化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J].鸭绿江(下半月),2019,795(10):60.[3]肖飞.高职院校地域文化课程开发建设的调研[J].青年时代,2019(33):211-212.

下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研究(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研究(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刘迎辉 (陕西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 旅游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的设置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现在经过了近四十年的发展,相对进入到了一个......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心理研究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心理研究 【摘 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中顶岗实习是一项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本文研究了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心理特征......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建 设研究 [摘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建设,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总体实施方案包括确定职业岗位、分析......

    高职院校舞蹈表演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舞蹈表演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舞蹈表演专业的发展也取得了进步,但现在很多高职的舞蹈专业还只是单纯地模仿和依赖于本科......

    高职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创新设计

    高职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创新设计 课程设置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广告设计与制作这门与社会发展有着紧密......

    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引领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共5篇]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孙 奥 唐 勇 【摘 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探讨如何以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引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并以教学实践对改革效......

    浅谈高职涉外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研究

    浅谈高职涉外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研究 关键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价值取向培养层次和类型 论文摘要:分析了涉外旅游专业的特色-涉外性和地方性;阐述了高职涉外旅游专业要为社......

    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实践论文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北省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公办旅游高等职业学院。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自2006年开办以来,已连续招生11届,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8届、1760名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