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与写犹如语文之双翼
读与写犹如语文之双翼
内容摘要:写作是学生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个难点?我认为首先就要借助文本,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从片段体会,从而化解写作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在写作中找到乐趣。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写作的方法,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文本、生活、读书
听、说、读、写都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写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说明了“读”与“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两个重要环节,也可以体现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因此,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且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的那样: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影响和制约着写,写反过来又促进了读。但是对学生来说,写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那就借助语文阅读教学了,通过阅读这一知识点,来引领学生感知知识,并让他们在感知的过程中培养写的能力。
一、结合文本习作练习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文本中的空白处,创设更多的写作机会。
1、写感想
每篇课文都有精彩的地方,这精彩的地方往往会与小读者产生共鸣,这个时候,就要适当地安排学生进行练笔,这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也是激趣写作的一个方法。
如:《爱如茉莉》这一文,文章以简朴的语言阐述爸爸与妈妈之间如茉莉般的爱,在细微处体现出来的,是那样的洁白、幽香、朴实。让学生受到了一次心灵的冲击。学生在文章朴实的语句中知道了爱不需要豪言壮语,而要用心去做。这样的一篇文章本来就是学生写作的一个很好素材,所以学习课文后,我设计了几个练习:排比句的仿写:爱如茉莉,平淡无奇。爱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爱如,;爱如,家长写读后感。学生把课文给家长看,并把自己写出读后感,与家长一起分享。很多家长读了此文也是心有感触,写出了心中激发的情感。有一同学的家长就这样写道:爱是平时的呵护;是失败的鼓励;是成功的赞美,在我的家庭中处处充满了爱。爱拥有一切,真爱就是阳光雨露,伴随人的一生,我爱我的家人,我爱我的朋友,我也要让我的儿子感恩于长辈,感恩于老师的教导;感恩于帮助过自己的人。另一同学的家长也写道:原来夫妻间的恩爱就是事事为对方着想。也有一同学的家长这样写: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这样才能受人尊重。在课堂上,我读出家长们的感受,与同学一起分享,也让学生一起体会家长对爱的理解,来激发学生写作的情感。通过这样的练习,家长作了一个言传身教的榜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教育,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写作机会,激起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也是激发学生写作的一个涌泉和动力。用几个动词写片段。根据五年级学生所写的文章欠缺生动、具体的描写这一情况。我以文
中有用上了如:抬、放、跑、蹑手蹑脚、拉等这几个简单形象的动词,却体现了爸爸对妈妈那无私的爱为例子。借此也设计了几个动词,让学生写一段话。如:扫、拖、擦、倒、搬、拿。使学生懂得文章多用动词表现,才能让文章具体、生动。
2、给课文补空白
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安排上都有独到之处,往往会给我们留下一些空间,给续写提供很好的机会。
例如《望月》一文中出现“我久久在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幻想的翅膀∙∙∙∙∙∙”这一句话后出现了省略号,舅舅在想什么呢?我让学生展开的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畅所欲言,把自己想到的写出来,学生想象是丰富的,奇特的。有学生写道:舅舅飞到天空与嫦娥谈宇宙的秘密;有的写道:舅舅很想念家乡父老乡亲;有的写道:他在回想自己的一生漂泊生活何时才能落叶归根。学生想的过程就是写的前提,是创作的一个基本环节。
对课文进行补白还是对中心深化处进行补白;对文本高潮处进行补白还是对标点符号处如省略号、感叹号等处进行补白等等,都有很高的技巧。
二、结合生活习作练习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积累生活就是积累写作的素材。文本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写的源泉,那生活就是学生的写作宝库。如果只是利用文章作为素材,那学生的写作素材就是枯燥无味,空洞无物,没有生动、具体可言。所以我们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素材。
课文《埃及金字塔》是一篇以空间变换顺序的文章,针对这一单元的习作要求,要写这类似的文章。学习课文中所表达的写作方法后,我让学
生现场进行观察,观察教室里有什么?即席就以《我的教室》为题写一个片段。教室是现有写作素材,让学生边观察边写,让学生有物可写。但是,仅仅观察身边的事物也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走出去寻找写作素材。结合本单元的写作要求,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公园里去走一走,记录下在公园里看到了什么?你是怎样去观察的?双休日休息回来,学生把记录得满满的本子交上来给我看,看到同学们的记录都很详细,每一处的景色、建筑物都记录很清楚,我很欣慰。当我再指导学生进行本单元写作时,学生结合已学的写作方法,把文章按照一定的空间变换顺序写了出来,很多同学的文章写得十分生动、具体。
生活是写作的基础,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写作才有本钱;只有让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用心去体验生活,真切感受生活,写出的文章才言之有物,有声有色。
三、课外拓展习作练习
鲁迅曾经说过:要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这里的“花”指的就是大量的好文章,而“蜜”指的是写作能力提高后写出的好文章。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
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是学生的一个写作平台,也是学生积累知识和拓展视野的基础。大量读书,可以提供写作的内容。所以我要求学生每周三个晚上的家庭作业就是读书,写读书笔记。开始时,学生读书的兴趣不高,写出的读书笔记内容空洞,不知要记录什么。我就向学生提供了范例:今天我读了什么故事或文章,这故事或文章主要讲了∙∙∙∙∙∙∙我喜欢的句子是∙∙∙∙∙∙∙(三句以上),我喜欢的词语是∙∙∙∙∙∙∙(5个以上)。
我读了这个故事和文章,我明白(懂得、知道、体会)∙∙∙∙∙∙∙∙∙∙∙∙∙∙例子是引路的,当有了范例,学生就能把读书笔记写得详细了。以后每次习作练习时,我就让学生把读书笔记作为参考依据,从中寻找可用的素材。
撰写读书笔记,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习了《谈礼貌》这一文后,我让学生写一写读后感,由于有读书笔记作为铺垫,学生写出的内容有条有理,文中还能用上一些生动的词语。可见,多读书对于学生的学习写作是很有帮助的,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阅读,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别一方面还让学生积累了词汇,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读与写的有效结合,是培养学生掌握和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是为学生铺一条路,让学生能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在写作这条路上尽情地发挥想象。
总之,阅读与写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语文不可分割的部分,就像是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因此,要同等视之,不可偏指,方能使小学生读写能力稳步提高。
第二篇:(定稿)阅读与写作---语文教学的双翼doc
阅读与写作——语文教学的双翼
当前,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害怕做阅读理解题,殊不知,这二者均为语文学习的重头戏,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心理,原因是多重的,笔者认为这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是否得当不无关联。读和写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古语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便是对二者关系的最好诠释。因而,要消除学生的这种畏难心理,并提出相应对策予以化解,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则需对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和分析。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阅读对写作起到决定作用
关于阅读,钱理群先生曾说,美好的阅读是为了给学生的精神打底。苏霍姆林斯基也说,阅读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语言的崇拜。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学生作文的重要源泉,搞作文教学离不开阅读,必须多读,这也是我们一直倡导的要求学生多读书,多好书。要想写出上佳的文章,其源泉还是在课堂中,在课外阅读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就是书本。在以阅读促进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用真情实感去读。调动自己日常生活中曾经有过的情感体验,对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感情予以细细体会,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通过对父亲买橘时候背影的刻画,写出了父子之间浓浓的情谊,对于这样一种亲情,学生一定有过切身的体会和感触,因此在学习本文时,学生便可调动自己的亲情体验,融于其中,细细体会,这样读的时候注入了真情实感,课后让学生练笔,写一则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故事便也不是难事了;
二、勤思考善提炼,注重吸收积累。这就要求读书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就是把阅读与思考紧密结合,利用教科书、课外阅读和习题中的阅读,引导学生发现写作知识、写作规律、写作技巧,诸如一篇文章或者一个语段,其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等,教师予以归纳总结,以此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素材和理论知识,从而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写作实践。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续写等训练,训练内容紧随阅读教学。如在教学《阿里山纪行》《蓝蓝的威尼斯》时,引导学生明确游记类散文大多是按照游人的行踪作为组织全文的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同时融入了多种修辞手法向读者展示自己看到的景色,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课后让学生尝试着用此种写景方法来介绍我们的校园;再如《背影》对父亲攀爬栅栏一系列动作的描写、《故乡》中对杨二嫂和闰土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刻画等等,这些细节描写都值得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予以借鉴,当然细节描写有很多种,写作方法也有很多种,在这里就不做一一记述,如此一来,学会用别人的语言和写作的技巧来发展自己语言和写作技巧。
三、留心观察,把阅读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写作的激情。阅读同样要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努力拓宽学生的生活空间,语文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它既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任何作家作品,甚至是我们平时写的作文、周记都源于我们日常的生活,没有生活中的这些“柴米油盐”是烹饪不出美味来的,但是柴+米+油+盐决不等于美味,之所以能构成美味,那是因为这柴米油盐都是经过精细的拣择和加工,从而以一种和谐的形态组合在一起。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看生活,在生活的大大小小的事件、片段中遴选出创作的“食材”,烹制出美味。具体操作的方法有很多,笔者简单列举其一详细阐述:在讲授课内外的阅读时,可以以提问的方式问学生“你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吗?换做你是主人公你会作何感想?又会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呢?你认为作者此处这么写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的话你会怎么写?等等诸如此类看似试探性的提问,逐层深入,学生便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如此便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写作的激情。依然以《背影》为例,父亲越过栅栏的一系列动词,你觉得用的准不准?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如果换你,你会怎么写一段刻画父亲或母亲背影的文字,150—200字左右,然后组内交流、班级内部交流,与文章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大多会会兴致盎然,欣然练笔。写作的反作用又能提高阅读的质量
物理学中,我们都知道这样的常识,那就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此笔者认为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亦是如此,既然阅读能够促进写作,那么写作是否对阅读有一股反作用“力”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如何通过写作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首先,写作有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具备了较强的语言能力之后,在进行阅读训练时,才能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妙处,进而能更好地把握文意。因为语言的情感色彩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能折射出人的心灵,把握了语言的妙用便能给文学作品把脉,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到文章的主旨、中心、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文本进行深刻的剖析。如果在不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的前提之下,盲目的、粗线条的对文章进行解读的话,只能是无本之木,甚至会曲解了文学作品的创作意旨,不利于思维形成以及语感的培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求学生每次在完成习作之后反复修改的原因,在这种反复修改中,提高了学生对字、词、句子、段落的领悟和感受能力,既调动了平时的语言积累也充实了自己的语言库,使得自己的语言更趋于精湛、凝练。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情感色彩、情感倾向、文旨、文风的感受力更加准确和敏锐。
其次,每阅读一篇文学作品都好似一次心灵的旅行,与读者的心灵和情感不断擦出火花。如果没有写作经验做铺垫,从来没有对文章内在逻辑、结构的解构体验,是无法破译通往作者心灵深处的密码,这样的阅读只能是断章取义、偏听偏信。写作是把片段的、瞬间的情感体验整合凝结的过程,它为学生的诸多情感体验搭建了一个表达的平台,写作的过程是一个理性和感性并存的思维活动的过程,通过写作使自己原本模糊的情感体验在表达中变得更加清晰和立体。在阅读相关文章时,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简言之,写作能拉近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有这么一个例子,同事W上了节校内公开课,学案上有几个题目的设置顺序是这样的:首先分析了人物形象,接着联系自己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以及对该人物的看法,最后揭示文章写作目的和主旨。结果评课的时候,八成的老师们认为练笔与主旨揭示这两个环节颠倒,他们一致认为只有理解了文意才有可能谈体会,也就是他们看到了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而忽略了写作的反作用之于阅读,笔者认为如此顺序设置也未尝不可,先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和情感体验,作用于写作,尝试着结合文意进行练笔,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解读文章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接下来揭示主旨和文章的写作意图便事倍功半了。
阅读与写作和谐结合,相互促进
以上我们浅谈了阅读与写作的相互作用。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去做,才能让写作与阅读相互促进?阅读的宗旨,就是汲取文章的遣词造句、思想内容、写作素材并同时训练作文立意、审题、布局谋篇,也就是说直接把阅读所得延伸到到作文中。为了更好地进行写作,我们把阅读进行分解。把阅读材料分为精彩语句赏析、人物形象分析、典型事例分析、写作特点分析等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想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文思泉涌,除了通过学生课内外的实践增加情感积淀以外,更多的还是从书本上获取写作素材。通过分析阅读,掌握拟题的技巧,并将这种技巧自觉的与写作接轨。通过仿写、续写、扩写,让学生凝练准确的斟字酌句,发挥想象。通过人物形象分析,把握人物性格来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借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构思情节能力,如泰格特的小小说《窗》,通过语言描写对两个病人性格进行分析,一个乐观、积极、向上;而另一个则自私、狭隘、阴暗,让学生在把握人物个性之后发挥合理想象续写靠近窗子的病人死后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如此一来,阅读和写作便能相互渗透。通过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写作提纲的拟写训练,使得写出来的文章言之有理、有序。
作文教学时,为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阅读,可以先从学生熟知的名著入手,如《水浒传》《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朝花夕拾》,选取其中的人物,以《我眼中的XXX》这样的评价形式,对名著中的人物进行评述。要想对人物做出全面的评价那么就务必对名著进行细致认真的阅读,查找相关作者作品资料,如此一来学生就有意识的参与到阅读中,使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得到更好的融合。
综上所述,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将二者紧密结合,才能让学生插上阅读和写作这一双翅膀,自由翱翔在语文学习这片天空。
第三篇:《读与写》杂志
国际刊号:ISSN1672-1578
国内刊号:CN51-1650/G4
邮发代号:62-297
本刊收录:
刊物简介
《读与写》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教育类期刊(主管主办:四川南充市文联,国际连续统一出版号:ISSN 1672-1578,国内连续统一出版号:CN51-1650/G4,邮发代号:62-297)本刊为旬刊,每月出版三期,创刊于1979年,由著名作家冰心提写刊名,在全国同类杂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内容主要以各类高等院校,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及研究生,教育科研工作者等读者为对象,旨在为其提供一个发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论文的平台。为教师职称评定提供重要依据。
开设栏目
教育创新、教育研究、教育管理、教育心得、实验教育、短篇报道、音体美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德育园地等。
征文范围
1.各类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幼教及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术论著。
2.有关学校的行政管理研究、治校方针、师资队伍建设等文章。
3.文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研究、教育经验、体会和方法等。
4.有关探索与研究新世纪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问题的探讨等。
5.各科学习方法的总结、教材编写、育人心得及国内外教育教学动态性的文章等。征稿要求
1.来稿时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职务职称、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必须写清楚。多作者署名时,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用通知后不再改动。
2.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真实性和实用性,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数据可靠、结论准确、层次分明、文字精练通顺。
3.来稿请使用网上投稿,网上投稿时请将论文用附件方式发送到本杂志电子邮箱即可,网上投稿不便时可以使用打印稿,将打印稿通过邮局寄送到本杂志通联地址,文稿以不超过2500字为宜。
4.文稿严禁抄袭,一律文责自负。根据《著作权法》,本刊对决定刊用的文稿可作文字修改、删减,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征求作者同意。
5.基金项目论文应在首页下角注明,并提供项目编号,本刊对基金论文优先发表。 投稿须知
1.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必要的删改,如不同意变动者请在来稿时说明。
2.所有来稿均经杂志社专家评审,合格准予录用者,由通联部统一签发录用通知,并告知有关事宜。
3.本刊具有技术实力雄厚的编辑队伍,聘用国内著名教育专家担任编委,从而保证了期刊的质量和水平。所有来稿在两个工作日内即能决定稿件采用与否,并以电子邮件通知作者相关刊载事宜。若稿件未被录用,均由责任编辑对该稿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或建议投他刊并协助刊用。一般作者从投稿到收到刊登稿件的当期杂志,最快的约一个月,最长的也不超过三个月。若作者投稿一周后仍未收到本刊的处理通知,请即来电来函查询。欢迎广大教育工作者踊跃投稿,同时希望您能向身边的同事和朋友推介本刊,以便本刊能有机会为更多的教育界朋友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
通联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64信箱
邮编:100044
在线咨询:1773517712
投稿邮箱:1773517712@qq.com
第四篇:爱与责任是教育的双翼
爱与责任是教育的双翼。
崇教厚德,提升职业追求。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严谨治学。
对学生多一份爱心,少一份偏见,多一份帮助,少一份责备。
奉献爱心,履行职业责任。
岗位是最好的课堂,同事是最好的老师,职责是最好的教材,业绩是最好的答案。
关怀细无声,爱生至始终。
弘扬学校文化,树立师德形象。
加强师德修养,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
教师是爱的使者。
品德比能力更重要。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人人讲师德,事事讲师德,时时讲师德。
为人师表,团结协作,求真务实。
为人师表,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
温暖的话语,如涓涓细流,滋润童心。
我们要善待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做到一个也不放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德立教,以德立身。
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做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
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进取。
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
用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
用我们的智慧去启迪学生,用我们的情感去感化学生,用我们的人格去熏陶学生。
响。
第五篇: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
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我的教学、科研体会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中文系 发布时间:2006-6-1 阅读:246次
大体说来,中国高校教师有四种类型:一是教学行型;二是科研行型;三是教学、科研皆行型;四是教学、科研皆不行型。众人皆知,第四类型的教师是不可取的(但在高校中又确实存在),而对前三类型的评价就要复杂一些,原因是具体每个高校本身的类型不同,那么对教师的要求和衡量标准也就应不同。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我所工作的单位皆是教学科研并重型高校,所以,做一个教学、科研皆行型的高校教师,一直是我人生的追求目标。现在,我对这一人生目标的追求不敢说实现与否,但却敢说我一直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着,其中也有一些心得体会。
要做一个教学、科研皆行型的高校教师,首先应把自己所教的课程讲好。讲好自己所教的课,这是每一个教师都懂得的道理,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教师真正要讲好一堂课,光从教材到教材是不行的,教师必须具有相关的大量丰富知识,而这大量丰富知识的获得,功夫要在课外,有时为了讲好一堂课,教师要用比一堂课多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时间来备课。我1985年3月步入高校做教学工作,所讲的第一次课是“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虽然这只是古代文学中一章内容,仅有4课时,但我并未掉以轻心,而是认真对待。为了讲好这次课,我不仅通读了游国恩等编写的《中国文学史》(1-4册),还看了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下)、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中、下)、萧涤非的《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编)中的有关内容、沈约《宋书》中的有关内容、李延寿《南史》、《北史》中的有关内容,并在阅读这些书籍时,摘录了与我所要讲的课程有关的东西,作为备课资料。由于占有了大量教学资料,备课充分,使我在讲课时得心应手。如在讲南朝乐府民歌思想内容、特色时就与汉乐府民歌进行了比较,从而使南朝乐府民歌的思想特征、艺术特点更加突出地显现出来,便于学生记忆。又如在分析南朝乐府民歌思想内容单调原因时,就结合《南史》中所记的一些史实,使学生对南朝社会有充分的了解,便于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我讲的这次课,学生听讲聚精会神,可时时看到他们的笑脸和听到他们的笑声。下课后,许多学生就围上讲台,和我攀谈起有关学习上的一些问题,并对我的第一次课给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赞扬。第一次上课的成功,增强了我做一个好的高校教师的决心和信心,从此我在教学上更加尽心尽力、认认真真地讲好每一门课、每一次课。现在,我在高校所做教学工作已有二十余年,讲过的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大学语文、普通话、汉字形,名作欣赏、钢笔书法训练指导、《史记》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导读等,获得多种教学方面的奖励,但使我最欣慰的还是学生对我上课的评价,他们说肖老师教学认真负责,听他讲课轻松愉快,能在不知不觉中学到许多有用的东西。
要做一个教学、科研皆行型的高校教师,其次要走教学、科研相结合之路。一名高校教师,在其打好教学基础后,一定要把自己的科研搞上去。不搞科研的高校教师,在其教学达到一定层次后,就不会再有大的提高了,要想教学有提高,就必须搞科研。高校教师要想搞好科研,最好走教学、科研相结合之路,因为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而且还可以节省时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过了教学关之后,就开始着手撰写科研论文,而我的最初几篇论文,都是在教学备课中发现的问题,用科研手段解决了它之后,又回过来用于教学。如“《上山采蘼芜》主题辨析”一文,就是我在备课中,发现一些影响较大的《中国文学史》和《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多认为它揭露了“故夫”喜新厌旧的丑恶灵魂,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被压迫地位。有的古代文学选本虽认识到了此诗隐约揭示了“故夫”的被迫离异心理,但也只是说它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在婚姻问题方面的悲惨遭遇。这两种说法,或误解了诗的主题,或对主题概括不够全面。此诗的主题应是通过对“前妻”“故夫”邂逅相遇情形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男女婚姻上的不幸,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冷酷无情。又如“汉乐府《妇病行》中‘丈人’考释 ”一文,也是我在备课中,发现对其中“丈人”一词,诸家有不同的解释。或曰:“丈人,指病妇的丈夫。”或曰:“‘丈人’一词解为邻居老人才较符合作者原意。”其实“丈人”一词在此诗中释为“病妇”的公公最恰当。再如“汉乐府《陌上桑》‘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解”一文,还是我在备课中,发现对其中“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的解释,有两种说法:第一,耕者、锄者彼此抱怨,只是因为看罗敷而耽误了劳作。第二,男子们因看了美丽的罗敷回家就嫌自己的妻妾丑陋。其实符合作者创作原意的正确解释应是“耕者、锄者彼此抱怨,只是因为看罗敷而耽误了劳作”。为了辩明和解释清楚以上所举三篇论文中所讨论的问题,我查看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中的一些人物传记、书、志等,又看了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中的有关章节,还看了有关中国古代婚姻、风俗的一些文章,从两汉婚俗、风俗、家庭生活、农事劳作等几个角度,对我认为合理的解释,分别进行了阐述论说。文章发表后,由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先后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编目索引。《上山采蘼芜》、《陌上桑》、《妇病行》是汉乐府诗中的名作,讲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两汉文学时,都要讲到它们,有的还要做重点分析讲解。由于我用科研手段解决了它们中的一些问题,充实了我的教学内容,使我的课讲起来更加生动有趣,使我的教学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另外,我的“曹操《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辍)’解”、“‘倾崖返捍’释”、“关于王粲《登楼赋》中所登之楼”等论文,也皆都是走教学、科研相结合之路的成果。
要做一个教学、科研皆行型的高校教师,在步入科研阶段之后,一定要有自己的科研方向。搞科研适合用“阵地战”,不适合用“游击战”。用“阵地战”法搞科研,可以使自己占有一方研究领域,然后在这一领域中由外到内、有浅入深地研究一些问题,问题不断被发现又不断地得到解决,科研也就有了系列成果,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此研究领域的“专家”。如果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战”法搞科研,虽然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解决一些问题,但对所研究的问题不成系统,对研究的问题也就不会精深,更不会有什么系列成果,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付出的努力不少,而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杂家”。我是在自己有了一定的科研基础后,选定司马迁的《史记》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的。我此研究方向确定后,经过一些年的努力,现在已取得了一些系列成果,先后发表《史记》研究方面的论文有“论《史记》取材于民间文学”、“《史记》叙事中的议论”、“论《史记》的戏剧美”、“《史记》人物性格论”、“《史记》中对人物哭的叙写”、“《史记》的对比艺术”、“《史记》对《左传》战争描写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史记》对《聊斋志异》的影响”、“《史记》人物传记开头方式简论”、“《史记》论赞的议论特点”、“司马迁的妇女观”、“韩信被杀的自身原因”、“刘邦的御臣之术述评”、“秦始皇姓氏小考”、“‘马童面之’解”等。在《史记》研究的一些系列成果基础上,我又参考了其他《史记》研究专家的一些成果,给学生开了“《史记》研究”选修课,收到了科研促教学之效。另外,我在高校虽然教过的课程有8门,但教学上的主要阵地还是讲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我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的二十来年中,觉得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分析鉴赏占教学课时的很大一部分,而教师对从先秦到清代的诗歌代表作的分析鉴赏,大体套路是一样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有鉴赏审美疲劳之感,收不到好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想讲授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对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我们把至今还没人搞的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史的线索理清,从中总结出人们对古诗的鉴赏方法,然后把分析鉴赏古诗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不是会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吗?本着这一想法,我决定把对中国古诗鉴赏史的研究为自己的第二个科研方向,2005年我以“中国古诗鉴赏简史”为题,申报了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并获得批准,现正在课题研究的进程中。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教学、科研体会,想法有一些,成果却不多,讲出来深感汗颜,但学院既然让教授们都写一写自己的教学、科研体会,我这“丑媳妇”也只能见“公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