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升创新能力助推跨越发展
提升创新能力助推跨越发展
裕安区顺河镇组织委员吴军
顺河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领导组认真贯彻落实裕安区组织关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战略部署,把提升创新能力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点,为加快转变顺河镇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跨越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一、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为平台,打造学习型、创新型领导班子
顺河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有效平台,坚持把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作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龙头工程,提高领导班子创新能力的基础工程,高起点筹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着力打造“学习型、创新型”领导班子。
一是顺河镇党委先后出台了《顺河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学习的意见》。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学习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划清“四个界限”》、《理论热点面对面》、《中国共产党历史》等理论著作。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 1
际,多次组织党政领导班子专题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并将讲话中的重要论断以学习摘要的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同时,邀请镇主要领导分析解读讲话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战略思维意识,提高领导者决策水平。
二是进一步加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对基层工作理论知识的学习。镇有关领导围绕顺河镇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当前集镇建设与招商引资等内容作了专题报告,开阔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发展视野,增强了基层工作的创新能力,提升了党员干部忘我工作的精神境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带头研究撰写理论学习体会,从而带动广大党员干部形成了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学有所用的良好学风。
三是围绕“一心一意谋发展,创新超越上水平”主题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努力探索加快顺河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以镇党委书记理论学习报告为依据,开展了诸多方面专题调研和研讨,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调研报告,进一步理清了制约顺河镇发展的“瓶颈”。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带头走上理论学习讲台,为各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上党课,紧紧围绕顺河镇“轻工纺织重镇、绿色蔬菜之乡、平顺和谐福地”发展目标作专题报告,清晰描绘顺河镇未来
发展的“路线图”。
二、以教育培训为抓手,为顺河镇自主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教育培训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有效抓手。顺河镇理论学习中心组不断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推进了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夯实顺河镇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崛起的自主创新人才基础。
一是坚持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教育培训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顺河镇在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中,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小组,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课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顺河镇的农业发展和工业管理实践。
二是坚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目的。以顺河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为主阵地,瞄准顺河镇发展的前景,组织各基层党组织书记进行学习培训。2011年共培训100多人次。为顺河镇融入皖江经济带的发展,打造具有发展经济战略眼光的领军人才。
三是坚持把提升农村管理水平和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
劲作为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着力点。通过举办管理研讨、组建教员团队、开展党课轮训等手段,在全镇普及推广农村先进管理经验,有力地推进了顺河镇农业发展的创新。
三、以李林森精神为引领,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与创新活力
先进示范、典型引路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有效途径。我们充分发挥先进典型人物榜样的带动作用,努力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应,不断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创新活力。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一位公正廉洁、无私奉献、为党的事业燃尽生命之火的基层组织部长李林森同志的先进事迹,激励着顺河镇广大党员干部在创业创新的征程中永不满足,不停探索。
我们在学习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的基础上,还在各基层党组织中开展了“五个一”系列活动,即“一部电影、一本书、一个专栏、一个主题活动、一个报告会”,深入学习李林森同志党性坚强、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坚持原则、公道正派的职业操守;与时俱进、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清正廉洁、一生坦荡的高尚情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奉献精神。
四、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助力器,推动顺河镇工业跨越发展。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我们坚持立足实际,学以致用,努力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成果转化为推动顺河镇新农村建设和工业跨越式发展的思路、措施和能力。
一是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成果转化为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的实际行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带来的最根本变化就是促进了广大党员干部的观念更新。我们立足于引导党员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结合皖江经济带的发展带动、六安城市西移带来的发展机遇,深入开展“顺河镇跨越式发展大讨论”,营造敢闯敢试、锐意进取的浓厚发展氛围,坚定了广大党员干部在推进顺河镇招商引资和集镇开发建设的信心与决心。
二是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成果转化为科学发展、加快崛起的正确思路。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科学谋划了顺河镇“十二五”发展思路,全力推进顺河镇工业发展的战略。加大了融入皖江经济发展区域发展的力度。在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引领下,顺河镇的工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以野马企业为代表,实现了顺河镇由农业向工业发展的跨越;以“和顺丽景”为代
表的房地产开发加快了顺河镇集镇建设的速度。
三是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成果转化为固本强基、执政为民的有效举措。我们以思想建设为根本、以能力建设为重点、以作风建设为基础、以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为保证,以强化“四种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提高“五种能力”(领导班子及成员的战略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顺河镇党委和各基层党组织感知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学习无止境,实践无穷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顺河镇将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和任务,努力学习,以科学理论的精髓,深入思考现实提出的问题,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为增强顺河镇发展的凝聚力、创造力,建设顺河工业强镇提供强大的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二篇:以科技创新助推公安经济跨越发展
以科技创新助推公安经济跨越发展
中共公安县委
公安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公安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深入实施科技兴县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县”、“国家葡萄产业体系技术示范县”、“2010湖北省科技创新先进县”,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为全县经济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强化科技意识,以“第一生产力”支撑科学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发展的首要推动力。县委、县政府在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举措来抓,不断强化科技意识,营造创新氛围。一是坚持科技创新与工业强县相结合。工业是县域经济的脊梁,科技是工业腾飞的翅膀。县委、县政府在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同时,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工业经济的“灵魂”,充分发挥科技对工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大力倡导以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发利用知识产权,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不断提升县域工业实力。同时,我们着眼未来发展空间,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到2015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家,高新产业增加 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努力以科技创新加快工业强县步伐。二是坚持科技创新与农业增效相结合。农业增效是“三农”工作的基础,科技创新是农业增效的催化剂和助推器。针对我县农业资源丰富,但农业技术含金量不高的实际,我们把科技创新注入传统农业,以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为着力点,培植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科学发展。三是坚持科技创新与节能环保相结合。节能环保是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科技创新是节能环保的基本途径。在发展中,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坚决不搞边发展、边污染、边治理,坚决摒弃传统的粗放发展模式,坚决把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项目拒之门外。同时,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万华板业公司成功研发出利用农作物秸秆制造甲醛零释放的中高密度板材,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司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零甲醛秸秆板材制造企业,创造了企业发展、群众增收、减少污染的“三赢”局面。
二、致力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提升工业竞争力近年来,我们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将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工业竞争力不断增强。2010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9.69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 到8.5亿元。一方面,外引活水,巧借攻玉之石。积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密切产学研联系,不断提高企业研发能力。目前,全县77家规模企业中有28家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等10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合作项目80多个。移栽灵公司与中国农大建立研发中心,开发出移栽灵、立丰灵、安栽灵等高新技术产品;与袁隆平院士的中国杂交水稻工程中心合作,将立丰灵应用于超级杂交稻和优质水稻上,已在全国推广使用。凯乐公司与北京邮电大学共同成立北邮-凯乐光通信研究院,成功开发出光缆、硅芯管、复合环保型材、土工格栅等五大类高新技术产品,公司成为中国四大电信主流运营商、亚洲通信硅芯管和土工合成材料生产基地;新生源公司与南京大学建立了研发合作关系,开发出氨基酸系列产品,成为亚洲最大的水解法氨基酸提取基地。另一方面,内挖潜力,狠抓自主创新。围绕我县汽车零部件、塑料新材、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出台优惠政策,积极支持重点企业进行技改,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目前,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家。以创建“湖北省知识产权试点县”为契机,对重点企业、优势产品,集中骨干力量,开展技术攻关。近三年,全县申请专利287件,企业自主研发新技术135项,开发新产品113个。自主创新为企业拓展了发展空间,带来 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索瑞电气公司近两年获专利权30项,企业销售收入由8000万元跃升至2.8亿元,税收由580万元增长到2140万元。
三、突出农技推广,以科技进步推进农业产业化 我县是传统农业大县,但农业大而不强,特而不优。为此,我们坚持走科技兴农之路,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培训、示范、推广和服务作用,有效提升了农业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6736元,同比增长22.2%,增幅位居全省县市前列。一是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始终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使广大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致富本领。近三年共举办农村科技培训班 750期,每年培训各类农民达25万人次,印发农业技术资料200万份。同时,开通“农技110”电话,及时为群众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邀请全国21名知名葡萄专家,连续两年在我县举办葡萄产业发展科技论坛。二是加强农技推广,调整产业结构。依托粮棉油、水产养殖、生猪、葡萄、食用菌等十大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创建农业特色科技示范基地,加快科技“渗透”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目前,全县建立了35个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依托埠河镇金秋科技园,推广新技术20多项,促进葡萄产业的提升和规模化经营,我县成为江南最大的葡萄生产地,并被列入国家葡萄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示范 点;依托80万亩优质稻示范区的示范带动,我县粮食产量稳居全国前50位,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大力实施并推广生猪养殖“150”模式,实现了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加快水产特色养殖基地建设,全县特色养殖水面超过10万亩,被评为全省水产大县。三是加强“研”“产”结合,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不断做大做强。双港公司在省农科院的指导下,研究出鸡粪转换有机生物肥技术,并建成有机生物肥场,不仅解决了养鸡场粪便污染问题,同时创造了经济效益,企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四、健全工作机制,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把科技工作与经济发展一同安排、一同部署,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努力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健全领导体系。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县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县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专班。乡镇和部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每个乡镇配备一名科技专干。建立了定期会商制度,每季度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办公会,研究部署科技工作,每年召开一次全县科技工作大会。先后出台《关于创新科技投入机制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通知》等文件,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二是建立投入保障机制。我们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县财政每年用于科技的投入不断增加。积极加强对上科技计划项目的衔接和申报,近三年来申报立项15项,争取上级科技项目经费400多万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对新投产科技型企业采取减税让利、土地优惠等政策,近三年引导全县企业投入研发资金2.7亿元。通过召开银企对接会等形式,以企业开展科技研发为准入条件,帮助县内企业获取银行贷款,助推企业提高科技竞争力。三是健全人才发展机制。强化人才是科技进步第一资源的理念,努力在培养和引进人才上下功夫。近三年全县共引进各类人才近800人,培养乡土人才近5000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良好的人才发展机制,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第三篇:优化发展环境 助推跨越发展
调研文章:优化发展环境
助推跨越发展
为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助推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县优化发展环境调研组,深入基层、群众、乡镇和企业,采取调查走访、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收集发展环境方面的意见建议,对我县近年来的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努力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在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增强行政服务效率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取得了一定成绩,各项优惠政策逐步得到落实,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我县发展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在优化发展环境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投资和经济发展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与形势发展的要求,与先进地区相比,发展环境差距仍然很大,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主要表现为眼界低、起点低、境界低、思路小、气魄小、力度小。有些干部观念陈旧、墨守成规,灵活性不够;有些干部改革开放意识不强,满足于现状,缺乏敢想、敢干、敢闯、敢冒的精神;有些干部大局意识不强,存在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想。有的领导干部眼里只有部门“小圈子”,不从全县发展的大局来思考工作,甚至认为与己无关;有的怨天尤人,畏难发愁;有的坐而论道、华而不实、急功近利。
二是涉企“三乱”问题时有发生。一些部门、单位缺乏群众观念、全局观念,巧立名目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管理就是收费,执法就是罚款”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个别部门检查比较多、比较滥、随意性大。个别部门有的干部把公共权力当成个人权力,把公共服务当成个人恩惠,利用工作职务之便千方百计谋私利。
三是服务效率不高。深入基层、企业主动了解情况不够,主动帮助基层、企业解决问题不够;工作拖拉,效率不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遇事相互推诿扯皮、不负责任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有的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履职不到位,不同程度存在衙门习气;有的部门和单位拥权自重,项目审批依然环节过多、程序过繁、周期过长,不会主动服务,只会死搬教条;行政审批部门和许可事项的进驻率还很低,审批事项“两头办理”、“体外循环”的问题仍然存在。
四是部门利益主义依然存在。一些部门和单位片面地认为,发展经济是党委、政府考虑的事,只顾自己发展、部门发展,不管地方发展、整体发展,只关注部门经济利益得失,视部门利益至上,只要触及到本部门、本单位,甚至是部分科室的利益,便“斤斤计较”、“寸步不让”。有的单位不顾大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阳奉阴违,对工作执行不力。
五是政策落实和规定执行不到位。有的部门对县里的政策规定,合意的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当面表态很好,会后我行我素,顶、抗、拖、磨等现象依然存在,导致了严重的“中梗阻”。有的口头上讲解放思想、顾全大局,一旦触及到部门权力和利益就执行不到位,就用系统的规定压县里的政策。
六是项目建设环境问题不优。企业周边环境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只要有重点项目、重大工程项目开工,一些霸头恶势力闻风而动,封门堵路、滋扰生事、画地为牢、强买强卖、强装强卸,非法收取建筑和经营企业“保护费”等,严重干扰了工程项目的实施。
三、问题对策和建议
针对专题调研发现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围绕源头治理,狠抓体制机制创新,力促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向纵深发展,努力营造一个开放、法制、效率、廉洁的政务和社会环境,着力打造我县县域发展环境品牌。
(一)围绕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优化社会环境。县委、县政府应把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高度重视,切实抓紧抓好。要把强化各级领导的优化发展环境意识作为重中之重,在全县干部群众中树立“抓环境就是抓机遇,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观念。在广大干部中开展一次“优化环境我该怎么做”大讨论,教育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服务至上、效率第一”的观念。同时,广泛深入宣传我县优化发展环境方面的方针和政策,对典型事例进行广泛宣传报道,为优化发展环境营造声势,加深广大群众对优化发展环境重要意义的认识,使优化发展环境的政策、措施深入人心,切实增强为优化发展环境做贡献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围绕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打造“诚信政府”,严格兑现各部门对社会的承诺,以维护政府威信和公信力。建立行政审批快捷通道,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对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涉及的县级行政审批事项及其优惠政策进行统一协调和集体研究,实行公开办事,杜绝暗箱操作。县行政服务中心要认真推行限时办结制和服务承诺制等制度,建立起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长效运行机制。县委、县政府要制定出适应新形势需要,具有前瞻性、建设性、长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更加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文件,并通过一定途径和渠道,向全社会公示,增强政策的透明度,确保大项目、大企业和外商投资在我县进得来、留得住。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严格禁止有关单位“三乱”行为,保护企业合法的经济利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围绕深化源头治理,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进一步深化涉企收费“一费制”工作,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扩大纳入费种和企业范围,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创新招投标管理方式,强化对政府采购招投标市场、建筑领域招投标市场和土地招投标市场监督,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重大项目服务效率跟踪、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监督和投资环境行政问责等制度。
(四)围绕深化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法治环境。加大依法治县力度,着力解决政府部门依法行政问题,对服务意识淡薄、组织观念不强、粗暴执法等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严肃认真查处,从根本上解决政令不畅、部门利益至上的顽症,为优化发展环境提供制度保障。采取高压态势,从重从快从严查处那些强揽工程、强买强卖、阻工闹事、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的人和事,净化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加大扫黑除恶工作力度,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和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盗窃、抢夺等多发性犯罪,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着力营造和谐的投资环境。
(五)围绕效能监察和行政问责,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建立“六位一体”的优化发展环境热线。在县直各行政机关设立热线联络员的“六位一体”投诉受理、办理、落实、反馈的联动监督工作模式,构建政府与群众快速沟通的新平台。开展专项效能监察,重点对整顿机关作风、整治施工环境、重大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效能监察,查处和曝光一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件。建立优化发展环境监测点,通过监测掌握企业在办事、生产经营、建设方面的环境情况。
第四篇:深化管理创新 助推企业跨越发展
深化管理创新 助推企业跨越发展
——芜湖市弘瑞包装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福槐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
秋风送爽,硕果飘香。在繁昌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领导下,今天繁昌县工商联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在这里胜利召开。我谨代表芜湖市弘瑞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全体员工祝大会胜利召开,并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嘉宾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
芜湖市弘瑞包装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年轻的企业,公司成立于2009年9月,注册资本一千万元,位于繁昌经济开发区。公司致力于食品类塑料包装行业的发展,主要生产各种类型的PS、PP、PET等塑杯,是国内乳品塑料包装容器三强制造商之一。公司先后被评为中国包装联合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乳制品协会会员、杰出华商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弘瑞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芜湖市瑞诚工贸有限公司于2005年4月投资创建。经2005年、2006年的扩建和2009年弘瑞公司一期的顺利投产,预计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公司客户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已基本形成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与蒙牛,伊利,达利园,君乐宝等国内知名乳品食品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弘瑞包装自2005年涉足食品塑料包装行业,通过短短5年发展一跃成为国内乳品塑料包装容器行业的前三强,我认为这与我们坚持落实管理创新是分不开的。
管理创新首先是理念的创新。一个企业要生存就必须要有利润,但在产品、技术、知识等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利润不再是企业追求的唯一目标。企业成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新的目标。要保持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必须围绕创造客户价值这一主题,对此,我们围绕客户的产品保质、保鲜和轻量化的需求,持续地进行研发投入,大力引进行业专门人才,通过与客户开展合作研发和自主研发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产品和技术研发。目前公司在低温乳制品包装容器方面拥有28项专利,并率先起草产品标准,在行业内起到引导作用,在技术上引领行业发展。在加大产品和技术研发投入的同时,我们还投资数百万元,进行乳品包装容器生产设备的制造和革新,通过对生产线的革新,逐步形成领先于行业的设备管理和控制水平,不仅提高了产品制造水平,更在行业内形成技术屏障,从而打造企业核心技术能力,为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其次,随着客户对产品个性化需求的日益丰富,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从传统的要素竞争转向企业运营能力的竞争。我们从事的乳品包装行业,产品千变万化,客户不仅在产品个性化方面各有特色,并且在品质方面也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原来的价格、资金、人力、设备等生产经营要素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企业整体能力的竞争,企业要在产品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必须要调动和整合企业的所有资源,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营能力,快速响应客户,对客户的需求及时准确地进行反应和满足。2009年以来,我们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功实施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公司的营销、生产、品控、仓存和财务资源进行整合,使各项业务活动和业务信息得以充分和及时的分享与运用,从而实现内部资源的集中、统一和有效配置,有效提升了企业整体反应能力,使企业成为一个全新的“敏捷型”经营实体。不仅能够对客户提出的个性化需求予以准确反应,并且实现产品即时生产、即时交付,使我们的产品库存大幅下降、产品交货期大大缩短,有效地提高了公司存货周转率和资金周转率,取得了较大的竞争优势。
另外,通过企业信息化,使我们的产品供应链与客户的供应链实现了有效的对接,我们与客户之间的合作,也从单纯的产品买卖关系转变成战略合作关系——即供应链协作。通过这种供应链的有效协作,及时、准确地识别客户需求,我们不仅能够满足客户的产品需求,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客户库存,帮助客户降低成本,提高其竞争能力。因此,我们与客户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买与卖关系,而是利益共同体。
我们的事业才刚刚起步,在管理创新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弘瑞人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持续地进行管理创新和管理变革,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包装行业先进的产品技术和管理模式,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企业发展的再次跨越发展。
目前,弘瑞包装的二期工程已经开工,该项目完工后,可年产聚苯乙烯片材及其制品5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同时,弘瑞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力争2014年实现IPO。未来弘瑞公司将逐步打造形成从包装装备-包装原料-包装设计-包装制品的完整产业链和规模优势,并以此为依托,建设繁昌包装产业园,使繁昌成为国内最大包装产业基地之一。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弘瑞包装还是个年轻的企业,它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离不开各界朋友的关心和支持。在繁昌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繁昌县工商联的关心和帮助下,弘瑞公司将继续发扬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精神,以“建设幸福弘瑞,包装甜美生活”为企业愿景,造“安全、健康、低碳、”的包装产品为己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繁昌经济的腾飞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刘福槐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五日
第五篇:人才引领创新管理助推五矿跨越发展
人才引领创新管理助推五矿跨越发展
一、紧贴矿井实际,找准人才工作定位 五矿作为一座老矿,受历史上两次瓦斯爆炸事故及自然地质条件复杂等因素影响,矿井发展一度滞后。随着近几年五矿发展提速,人才需求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解决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五矿立足实际,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在转变观念中找准人才工作定位。一是立足矿
情,认真反思。由于曾经连续14年经营亏损,企业效益较差,职工福利待遇跟不上,加上人才工作措施不到位,造成五矿专业技术人才匮乏,职工队伍结构不尽合理,职工整体素质偏低,致使矿井各项工作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效益低下,干部职工凝聚力不强。这些都深深刺痛着每一位五矿人的心,五矿决心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让人才成为扭转矿井不利局面,实现逆势发展的“引擎”。
二是结合形势,准确定位。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五矿发展步入快车道。特别是作为集团煤炭采选板块大型生产矿井,五矿以矿井产能升级改造为突破口,提出用3到5年时间建成集团最大焦煤生产矿井的发展目标。在专业技术人才方面,提出“四用”机制(用矿井发展愿景吸引人才,用优厚待遇激励人才,用真挚情感关爱人才,用美好事业留住人才);在高技能人才方面,提出落实“四个”措施(落实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措施,落实高技能人才使用、考核和激励措施,落实高技能人才培训提升措施,落实高技能人才发挥传帮带引领措施),力争把80%以上的班组长培养成技能人才,把80%以上的岗位工培养成高级工,切实提高全员职工整体技能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矿井安全生产。
三是着眼长远,明晰导向。从矿井长远发展考虑,改变以往增加员工要招农民工、技校生的招工渠道,增加大中专毕业生引进力度,同时,按照“大学生优先培养、技术人才重点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的工作思路,树立了清晰的选人用人导向。
二、健全人才管理体系,注重制度创新实用
坚持把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作为第一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理念,全面实施人才发展目标,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先后制定完善了《五矿大学毕业生及技术员管理办法》、《五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逐步形成了青年人才重点培养、专业人才充分使用、实用人才严格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格局。
一是让青年人才成长有平台。注重加强对历年进矿大学毕业生的管理,规定凡当年引进的大学生均要到基层一线锻炼。本科生采取培养加使用的模式,即本科生当年按见习技术员使用,一年后进行考评,成绩优秀者予以正式聘用;全日制大专学历遵循一年培养、两年使用的原则,即大专毕业生先按工人岗位使用一年,一年后经考核,决定是否聘用或在工人岗位继续培养。
二是让实用人才奉献有舞台。按照班组建设实施方案、班组长选拔培养管理办法的要求,在加强优秀班组长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方面下功夫、做文章,通过综合考评和采取职工选举、竞聘的形式,把思想道德好、工作作风正、管理能力强、技术业务精、群众威信高、身心健康的优秀班组长选拔到管理岗位上来,实行代理制,代理期为一年,工作业绩显着者可正式任命,不胜任者依据有关规定和程序随时解聘。
三是让德才兼备者脱颖而出有渠道。认真落实集团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积极践行“培养德才兼备的拔尖人才,培养能够走出五矿为集团发展所用的高技术人才”思路,根据集团相关政策规定,积极落实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等制度,在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聘任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聘期内享受副总师级待遇。
三、实施人才发展目标,注重工作业绩考评
制度是前提,落实是保证,考评是关键。在大力实施人才发展目标过程中,把考评作为重点环节抓好抓实,保证了人才发展的质量和效果。
一是把工作业绩考评引入大学毕业生管理工作。通过笔试、面试、测评相结合的形式,在大学生中选聘技术员,每年进行选聘一次。规定在一线工人岗位锻炼不足一年者不得参与选聘;没有被聘用为技术员的大学毕业生,仍继续按工人岗位使用,下一年继续参加聘任技术员选拔考评;连续3年没有被聘用的,取消参加聘任技术员选拔资格。同时,积极落实集团各类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制度,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取证”平台,鼓励到矿大学生向“双证”型人才方向发展,按照“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有方案、结构比例更科学、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岗位聘什么职务”的要求,对取得相应职业资格的人才进行聘任,并享受相应职务待遇。
二是把工作业绩考评引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以提高职教培训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目的,认真落实专业技术人员离岗任教制度。按照热爱安全生产培训工作、政治思想进步、具有煤矿相关主体专业本科学历、两年以上现场工作经历、在技术员考评中成绩优秀等5个标准,以竞聘上岗形式,从基层区队选拔技术员到职教中心担任专职教师。选聘专业技术人员离岗任教具备授课内容针对性较强,与矿井安全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等优势,让学员能学到想学的专业知识,培训质量和效果明显提高,有效提升了广大职工的自主保安意识和岗位技能。
三是把工作业绩考评引入科技攻关及技术革新工作。坚持人才强企、科技兴矿发展战略,实施科技攻关及技术革新,每月下达科技攻关及技术革新项目计划,月底评审验收,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给予奖励,每个项目最高奖励可达3000元,对月度不申报或完不成科技攻关及技术革新项目的单位,按照“四挂一保”给予负责人经济处罚。由矿总工程师牵头,每年对重大科技承包项目、科技成果和优秀科技论文进行集中评审验收,并召开科技工作大会进行表彰,重大科技承包项目最高奖励5万元,科技成果、优秀科技论文最高分别给予5000元和500元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