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评价当代艺术作品(911)
今天的观众甚至于策划人、批评家都会在当代艺术作品面前表示出“失语”状态,以为只要是当代艺术就是好的,也就是说艺术史还从来没有象现在那样,变得如此地不对作品好坏负责,它或多或少地导致了这样一种结果,重要的是艺术家有没有勇气在做差的作品的时候不怕难为情,而批评的“失语”正好助长了这种艺术家不怕难不情的激情,所以这样一种提问在现在就变得很有必要:我们如何去评价一件当代艺术作品。
我把批评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赞美的批评”,一是“阐释的批评”,一是“检验的批评”,依次对应艺术史的是古典形态(延伸到浪漫艺术)、现代形态(延伸到后现代)和当代形态(从观念艺术开始)。艺术在古典的形态时期,因为它的标准只有一个,而且其题材是明确的,所以作品好与坏很容易被辨别,那么批评就是对好的作品的赞美,这种赞美的方式往往就是面对作品而用文字进行生动描绘。艺术到了现代形态,由于艺术的实验将原先的固定标准给破坏了,所以标准是相对的,又由于艺术为反对含义的确定性而带来了作品的意义模糊,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说批评是二度创造,即批评是批评家个人的感觉阐释,面对同一幅作品,不同的批评家可以作出不同的阐释,这是对古典批评忠实于作品的固定含义的突破,也是现代艺术对古典艺术的突破。而当代艺术是在现代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艺术形态,它仍然克服了艺术的题材与内容的超级所指,而且强调了艺术的语境指涉,所以这种艺术又使它从现代艺术的“意义的模糊”转到当代艺术的“意义的明确”,但这种意义不是古典艺术的含义,而是超越了固定所指的能指之间的意义生成,这就使得批评转到了对艺术作品的意义是否真正有效的检验,所以三种不同的批评类型其实也就是三种不同的艺术形态的反映,在现代艺术时期,批评以“阐释的批评”取代了“赞美的批评”,而对当代艺术来说,批评以“检验的批评”取代了“阐释的批评”。
由于当代艺术这种作品与意义有效性之间的不分彼此――这是当代艺术从形式主义发展而来的结果,所以批评家就成为艺术家内部的敌人,即他时时要与艺术家的作品作对,来讨论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赖以存在的观念是否能够成立,当然,“阐释的批评”这个时候已经显得很不重要――这是当代艺术对艺术家的要求,因为艺术家被要求为在完成自己作品的时候也要完成自己作品的阐释,用我的“批评性艺术”的概念来说,当代艺术家是艺术家与批评家双重身份的体现,因为这时的艺术家不但要做出作品来,而且还要有这个作品从思想、态度和立场上体现出来的观念。
当代艺术的创作与批评正在这样的艺术史逻辑中被重新作了安排,因为艺术家同时也有了批评家的身份,所以批评家的职业身份变得更加独立,而且由于批评家的介入,艺术中更体现出了“意义有效性”的争论倾向,尽管我们说当代艺术家的身份同时兼有批评家的身份――就我所主张的“批评性艺术”尤其如此,但这只是对艺术家所提的要求,而事实上我们很难看得到真正具备批评家素质的艺术家,而且艺术家的观念也是要在批评的情境中检验的,所以从事“检验的批评”的批评家在当代艺术中就具有非同一般批评家的身份,对艺术作品的评价方式既与“阐释的批评”不一样,更与“赞美的批评”的不一样,或者可以这样说,如果在当代艺术中没有“检验的批评”,那就等于没有批评,“阐释的批评”不属于当代艺术批评的原因是因为对作品的阐释已经是艺术家的工作,反过来说艺术家如果没有完成自己的作品阐释,那么他就等于没有完成作品。所以我们现在的批评一直在发生着严重的错位,即将现代艺术的创作与批评当作当代艺术的创作与批评,而导致的结果是艺术家说不清楚作品,批评家乱说艺术家的作品,这是现代艺术时期艺术家什么都不说,而批评家只顾自己想象地去说的残余作风,而这种作风仍然在被认为是当代艺术的艺术家和批评家不停地效法。
我们现在喜欢说批评的缺席,而所谓的批评缺席,就等于说“检验的批评”是一个空白,因为对当代艺术来说,批评既不是“赞美”也不是“阐释”,而批评史上的三种类型――就我说的“赞美的批评”、“阐释的批评”、“检验的批评”,在当代艺术领域变成了没有“检验的批评”而只有“赞美”和“阐释”的合而为一,以至于我们的批评界多了很多的“坐台批评家”和“舒服批评”,它比起古典时期的“赞美的批评”来说,这种赞美因为没有了古典的固定标准而可以无边地阐释乃至实现无边的吹捧,它与现代艺术的阐释批评也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在现代艺术时期,艺术还是一个自主的概念,这种艺术自主所带来的题材上的审美性,就自然会限制阐释批评的过度阐释,而进入当代艺术以后,由于艺术的自主性彻底打破,什么都可以成为艺术和艺术在表达上没有任何的限制,使得艺术立即变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没有了标准,在这样一个没有标准的艺术现场,用“阐释”的方法进行“赞美”的批评和这种“阐释的赞美”就是我们现在的批评主潮,用这种方法工作的人可以作为批评家身份介入批评活动,这就是一个做了差的作品而不怕难为情的艺术家和做了差的批评同样也不怕
难为情的批评家合伙的年代,因为在现在的无标准的艺术领域,任何的差的作品都可以借助“阐释”的技巧而达到“赞美”的高潮。
所以,“检验的批评”首先针对艺术的观念而言的,它足以能克服“阐释的赞美”批评的地方即在于“检验的批评”是用概念和分析的批评,它将艺术与批评置于一个论辩的情境之中,当然就目前而言要找到这样的批评范例不容易,我可以就徐冰的近作,获得英国“世界艺术奖”(Artes Mundi)的<9·11尘埃>进行分析,以说明“阐释的批评”与“检验的批评”的不同性质,和具体到艺术作品的批评的时候的具体要求。
我的结论是:徐冰的<9·11尘埃>是一件很“丑陋的中国人”的作品。徐冰从“9·11事件”后的双塔楼废墟附近收集了一些尘埃,洒在博物馆的地上,并在尘埃上写上两行中文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还没有看到徐冰对这个作品的阐释,所以只能由我来代劳并可以替徐冰的这个作品作出三种可能性的阐释,这三种阐释都源自于徐冰所用的两行中文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因为这段话是禅宗中的名言,对中国人来说不难理解,即人的精神上的“四大皆空”,而徐冰将这句话与“911事件”结合起来以后,就会引申出这样几种“阐释”:其一是一种反思――这是从徐冰作品的最深刻的角度去阐释的,而且很符合禅宗的“四大皆空”精神――即如果纽约的世贸中心高楼不造起来,就不会有“911惨案”的发生,这可以纳入到我们的“新左派”批评,即反现代化批评,其二,徐冰的作品可以体验为和尚作道场对“9·11事件”所作的超渡仪式,成为中国艺术家利用中国宗教并用艺术的方式来安抚死亡者的灵魂。其三,徐冰的作品只是用<9·11尘埃>与禅宗中的古老而又有名的一段诗简单地结合起来,因为它们都涉及到“尘埃”这个词,所以让人们知道徐冰做的是中国的艺术。
尽管上述三种“阐释”对我来说都是假设,但对徐冰来说,这个<9·11尘埃>已经被“阐释”得很全面了,徐冰即使有“阐释”也不会超出我所替他“阐释”的范围,这样我就可以问,<9·11尘埃>作品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当然也有观众会说徐冰的这个作品的现场感很好,但现场感好并不能作为艺术好的唯一理由,因为让人感兴趣或者让人激动的现场感很多,当代艺术的现场感首先是要看它用这种现场说了什么观念,只有现场而没有观念那就不是当代艺术现场,如果就因为徐冰拿着<9·11尘埃>来吹成尘埃空间就是好作品的话,那我们还不如说沙尘暴的现场感很好,大家只要去看沙尘暴就可以了。因此我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我对徐冰<9·11尘埃>作品所作的三种阐释,从徐冰一贯的作品和创作方法来看,至少第一种阐释和第二种阐释已经超过了徐冰的深刻的程度,徐冰从来就没有这么深刻过,就是代表着徐冰最深刻的作品<天书>来说,也是一件让人越往深处看,就越会认清<天书>,包括被批评家阐释以后的<天书>就是一种“太监文化”的符码――面对具体的问题什么也不敢想,什么也不敢做,象<天书>那样装哑吧。所以我十年之前写的<“天书”时代与陪葬的“小红人”>中就指出了徐冰的<天书>的思想危机,现在我要进一步作这样一种比较,如果我用英文字母在电脑中编造各种各样的词,即可成为徐冰<天书>的英文版,英文版的<天书>从思想状况来说与徐冰的<天书>是一样的,只是徐冰的<天书>是中国文字,在中国新保守主义中有赞美汉字的传统,在西方的“东方学”视野中有汉字东方情调,这就是徐冰的文字作品的文化学轴线。
回到我的“检验的批评”,针对徐冰的<9·11尘埃>作品,就是我替他作的三种“阐释”,无论对哪一种“阐释”的“检验”都能证明徐冰的<9·11尘埃>作品所存在的问题。其一,“新左派”反现代化当然可以被美化为知识分子品质在思想界的一种反映,但这种思想无助于社会的自我批判中的自我更新,因为我们的社会所产生的问题并不能用“新左派”反现代化所能解决的。其二,如果是中国宗教的超渡仪式的意象性利用,那这种表现文化差异的方式也过于“唐人街文化”,从文化学上来讲也只是将文化当“名词”而不是当“动词”来使用的又一次体现。其三,其实,我对徐冰的<9·11尘埃>所作的第三种阐释更符合徐冰作品的原意,这与徐冰的近期创作中用汉字来图解含义的方法是一致的,我在<中国符号的劳动竞赛:徐冰与谷文达>中作了详细的分析。徐冰的<9·11尘埃>作品得到了评审员的青睐,在最后十个入围作品中脱颖而出,不为其它原因,就是因为徐冰是中国艺术家,徐冰的作品用了中国文字而且这个中国文字又可以讲一个古老的中国故事。“徐冰擅长表现语言的微妙对文化差异的影响”,这是报导徐冰获奖时对徐冰的一句评语,这个评语用在徐冰的身上也不是不可以,也是对徐冰用文字作艺术的一种很好的概括。但问题在于,艺术中的“文化差异”如何表现,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只是造成简单的不一样,并通过拼盘那样把它拼出来――徐冰将<9·11尘埃>拼禅宗诗中的“尘埃”一词――那就会变成我所说的“过时的文化学承诺”。
不得不再次说明的是,我实在是不愿意对徐冰<9·11尘埃>作品作第三种阐释,因为就第一种和第二种“阐释”对徐冰来说,只是在文化观念上缺乏积极的意义,而第三种“阐释”,就扣着禅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中“尘埃”一词,再拿<9·11尘埃>的“尘埃”(其实是文化冲突中的苦难事例)来雅玩雅玩,好象很中国,其实只是将自己的乐趣寄托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我曾经批评蔡国强的作品是“拿肉麻当有趣”,徐冰的<9·11尘埃>作品何止是“拿肉麻当有趣”。所以我要说的――这也是我所主张的“批评性艺术”的理论出发点,不要以为是中国艺术家就可以使自己的艺术无关乎“公共领域”的思想维度,只玩一些中国地摊旅游文化符号和风情性的群众娱乐活动,到海外就是去不断地扩充“唐人街文化”的阵营。尽管对西方的“东方学”来说,他们只需要“东方学”故事而不是中国艺术家的思想,但对我们来说是要反对西方的“东方学”,而要将思想不但体现在本土的艺术家中,还要体现在海外的中国艺术家中,尽管我们这样做会得不到“后殖民荣誉”。
“检验的批评”作为我的批评实践,也涉及到我所认为的如何评价一件当代艺术作品的方法,对徐冰的<9·11尘埃>作品的分析,就是我批评实践中的一个案例。“检验的批评”所以重要,不但是当代艺术的批评家只有从“检验的批评”入手才能真正对应于当代艺术和体现出批评的意义,而且也是艺术家与批评家“对立中互动”的生态关系的需要,我也一直用这样的一个故事来说明“检验的批评”的批评家的意义:曾经有个野生动物园,考虑到那里的梅花鹿经常遭到狼的追杀,所以就将狼驱赶到其它区域来保护梅花鹿,而结果是,梅花鹿不再受到狼的威胁,但也因此懒惰了起来,以至于肥胖而活动不了或早死。基于这种情况,管理人员只能重新召回狼群,虽然也有梅花鹿被狼吃掉,但更多的梅花鹿却又开始在狼的凶猛追杀中健美了起来。这个故事用在批评理论上特别经典,所以我每次讲到批评理论的时候都要先讲这个故事,转用到艺术领域――艺术家就是梅花鹿而批评家就是狼,批评家的工作就是要象狼追杀梅花鹿那样不停地去追杀艺术家,使活下来的艺术家更健美,我将这种批评称为“狼派批评”,而“检验的批评”尤其是这样。
第二篇:2008年武汉女艺术家当代艺术作品联展开幕式致词
2008年武汉女艺术家当代艺术作品联展开幕式致词时间:2009-11-06 15:51来源:口译网 作者:口译网 点击:402次
Opening Remarks at the 2008 Women Artists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by US Consul General to Wuhan Wendy Lyle
March 8th, 2008
在2008年武汉女艺术家当代艺术作品联展开幕式上的致词
美国驻武汉总领事 白小琳
2008年3月8日
A hearty welcome to women leaders and those who are here to honor the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各位在场的妇女代表,和支持国际妇女节的朋友们,大家好!
As a woman, I am privileged to attend the 2008 Wuhan Women Artists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on behalf of the U.S.Consulate General in Wuhan.作为一个女性,今天我特别荣幸代表美国驻武汉总领事馆参加2008年武汉女艺术家当代艺术作品联展。
Let me fist congratulate Hubei Institute of Fine Art for sponsoring this unique exhibit for us to appreciate the wonderful works of art by 24 Wuhan contemporary women artist at Wuhan Tiandi.We are here to celebrate their penetrating expressions, and colorful emotions.首先我向主办单位湖北美术学院和承办单位武汉瑞安天地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表示祝贺。通过他们的安排,24位杰出的武汉当代女性画家的作品出现在武汉天地,展示在我们眼前。她们的作品表现了女性敏锐的观察力和亲和力,抒发了女性多彩多姿的感情。
We recognize the significance of opening this exhibit on the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We, men and women from China and many other countries, gather together here today to pay tribute to the fact that women have increasingly gained respect internationally.We are proud that “Women hold up half the sky.”
在三月八日国际妇女节这一天展开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画展意义深长。在场的朋友来自四方,有男有女。这意味着妇女地位逐渐得到国际认可。相信在场的朋友们都跟我一样,为妇女能撑半天边,感到自豪。
Art has many dimensions.Life is art.Doing what you do well to make contributions is art.I woul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pay tribute to all artists, including leaders of Wuhan Women’s Federation, President Luo Ting who came all the way from Hunan Women’s University, Vice President Zhang Ying of Jianghan University, Ms He Donglan from South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nd above all, all the men who stood firmly behind all ladies.艺术是多元的。人生就是艺术。站好工作岗位,做出贡献就是艺术。除了表扬女性画家之外,我不敢忘记在场的其他艺术家,包括武汉市妇女联合会的代表,远道而来的湖南女子大学校长罗婷女士,江汉大学副校长张英女士,和中南民族大学的何冬兰主任。当然,我更不能忘记支持妇女的男士们。
“Women everywhere share the same dreams--to be educated, to live in peace, to enjoy good health, to be prosperous, and to be heard.As we celebrate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and Women's History Month, we honor men and women who work together to advance justice, dignity, and opportunity for women.” That was said by the U.S.First Lady when she and President Bush celebrated the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in the White House.I am honored to deliver their message to you today.Thank you!
美国总统布什和夫人为国际妇女节在白宫举行庆典。他们向全球各地为女性争取平等与尊严的人们致敬,并为全球妇女追求教育,尊重,和平,健康与繁荣的心愿表示祝贺。我再次将他们的信息带给各位。谢谢。
原文链接:http://
第三篇:书法艺术作品欣赏
书法欣赏要点《书法艺术作品欣赏[导读]
学习书法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它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
书法的书写方法主要可以有以下几种,描摹,临写,背临,创作 2010年04月02日
整理:书法欣赏要点
(一)(2008-02-29 13:36:43)
转载
标签: 杂谈分类:音乐艺术
单位的电脑还没好利索,没法一下子上很多图,只好把中国书法发展史的学习暂时搁一搁,分享一些书法欣赏的理念。
中国人和其他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民族,都十分钟情于黑白世界:首尾相交的太极图中的两条鱼,其一黑,其一白;风靡世界的中国围棋,有黑子,有白子;……书法的白纸、黑字,构成迷人的世界;加上优美的诗文、红红的印章,一幅书法佳作,它融入的是诗书画印,从而成为一个综合艺术的天地,让欣赏者畅游其中,各有所得。
流传的书体主要有真、草、隶、篆;细分有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楷、行书、行草、草书、大草(或曰狂草)等。史籀有大篆,李斯创小篆,程邈成隶书,王羲之大成隶、楷、行、草、因他的书体在书法史上贡献最大,最有实用价值,同时也最具审美价值,所以被后人称为“书圣”。如今能见到的最早的书法作品真迹,当为西晋陆机的《平复贴》,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近代人谁也没有见过,只见碑、贴、摹本传世。在王羲之以后,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出现了不少名家,像熟知的“颜、柳、欧、褚”,“张旭、怀素”,宋四家“苏、黄、米、蔡”,“赵孟頫、鲜于枢”,“文征明、詹景凤、祝枝山、董其昌”等等。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xiantiao)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指字的结体,外观,布局,留白等。质是指作品的用笔技巧,线条(xiantiao)只量,墨色变化等,形质是实的方面。神韵是指作品神采,韵味,情趣等,这是虚的方面。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
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高质量的线条包括厚实(立体感),圆润,力度,藏露等。而要有这样的效果,就要求书写者必须学会以中锋为主的用笔方法。我国古代对书法的线条质量有过一些很精彩的比喻,其中“锥画沙”指的是笔管必须与纸平面垂直,使笔端锋正;“印印泥”指的是在宣纸上留下的墨迹,向线条两边渗透的宽度应该大致相等,使线条圆润,“屋漏痕”指的是书写的墨迹有堆积的感觉,使线条厚实,力透纸背。“折钗股”指的是笔画在折转时应该干净利落,斩钉截铁。“壁坼纹”是指线条必须有力度感,苍劲老辣。我们在看字时,应该看看他的线条是否有上述感觉。
欣赏书写用笔美。众所周知,毛笔是与钢笔、圆珠笔等硬笔大不相同的软笔。东汉蔡邕论书法说:“唯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的毫接触纸面的角度、轻重、缓急,加上其蘸墨的浓淡、多寡,使写出的作品各具面目。也正是因为使用这神奇的软笔,历代书法家都相当讲究用笔的美。美的用笔,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骨肉相称”;既不能肉肥如猪,也不能骨瘦如柴。无论点画光洁、圆润、明媚、或者苍茫、刚劲、轻柔,它都应给欣赏者以美的质感——一种“立体”的、“刻”在纸上的美感。而失败的、不美的用笔,则使点画重浊、浮华、扁薄、黯淡,了无生气,毫无美感可言。不过,中国书法的欣赏讲究“中
庸”,用时髦的话说就是讲究“辩证法”:雄强刚健过头,则失之粗野;迅疾爽利过分,则失之生犷;轻快柔和过度,则失之软媚……
有的毛笔字,从纸的正面看有字,从纸的背面看无字,说明写字人行笔无力不能力透纸背。有的毛笔字,从纸的背后看笔划断续,说明写字人行笔用力不均匀。如“大”字,从纸背后看,起笔处是点,收笔处是点,交叉处是点,整个字的背面是6个点,这就是行笔用力不均匀所致。
1、力量感
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感
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3、立体感
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但是,我们不能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
(二)书法的空间结构
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
1、单字的结体
单字的结体包括工稳,正欹,呼应,向背,疏密,均衡,长短,肥瘦等,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这样,才能在乎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朽生,错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
2、整行的行气
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上下(或前后)相连,形成“连缀”,要求上下承接,呼应连贯。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虽然字字独立,但笔断而意连。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可字字连贯,游丝牵引。此外,整行的行气还应注意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奏感。这样,才能使行气自然连贯,血脉畅通。
好的书法作品中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和字与字之间的结构仿佛都有音乐的韵律。
3、整体的布局
书法作品中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并由此构成了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要求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参差错落,变化多姿。其中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以平正均衡为主;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变化错综,起伏跌宕。
“真、草、隶、篆”,每种字体都有自己的行笔的法则。行笔法则变了,字体也跟着有所变化,也许新的、更好的、具有审美性的字体就产生了。我们赏析一幅书法的好坏一定要从每一笔的起笔、行笔、收笔去看,看起笔是否有力,行笔用力是否均匀流畅,在写点、横、折、竖、勾、撇、捺、提等笔划
时,是否符合这种字体的行笔法则,这些行笔法则都是前辈大书法家千锤百炼出来的。每个大书法家在行笔都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其写的每一笔划都有功力,都有审美价值。书法家在行笔上没有功力、没有审美价值的笔划叫“败笔”。所以书法家不可不以前人好的行笔法则为学习基础,练好书法行笔中每一笔的基本功。
(三)书法的神采意味
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采。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说明神采高于“形质”(点画线条及其结构布局的形态和外观),形质是神采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书法艺术神采的实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书法中神采的获得,一方面依赖于创作技巧的精熟,这是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中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才能写出真情至性,融进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
字乃抽象的画,好的书法作品充分展示着画的意境。书法中内涵的势态包括大气还是小气,是潇洒、飘逸还是拘谨,是格调高雅还是低俗,是厚重还是轻浮等等。王羲之的字潇洒飘逸,颜真卿的字厚重,文征明的字格调高雅。总之,书法作品所涵盖的丰富语言,从某一角度来说,应是书法家人格的写照。
第四篇:蒙娜丽莎,父亲艺术作品评析
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刻画了一位典型中国老农父亲的形象。油画中老人脸上沟壑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像是在缅怀过去又像是在期待未来,让人感受到目光中的质朴与善良。干裂焦灼的嘴唇似被风干许久,仅剩下一颗门牙的嘴里不知饱尝多少酸甜苦辣,布满伤痕的大手捧着一个破旧的粗瓷碗在喝水,黝黑的皮肤不知经过多少日晒留下多少汗水。稀疏的胡须还有那象征着悲剧色彩的苦命痣无不打上了他艰苦劳动生活悲剧的烙印。还有他耳上夹的圆珠笔,让人感到心酸,同时更加体现出这是一个虽饱经沧桑却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的老农父亲形象。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创作于1504年左右,法国巴黎卢浮宫的镇馆之宝。它是直接画在白杨木上的,此画面积不大,长约77厘米宽53厘米。
是一副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代表达芬奇最高艺术成就,成功的塑造了资本主义时期一位城市资产阶级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神秘,背景山水幽深。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妙与含蓄的辩证关系,把这些部位画的若影若现没有明确的界限。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有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微笑”。
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下,着重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点略微上升,形成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端庄稳重。另外蒙娜丽莎的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及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画中左边地平线比右边低,蒙娜丽莎左边看上去比右边略低。
第五篇:关于艺术作品市场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0年11月18号
调查地点:上海
调查项目:艺术作品、画廊
今天一大早我们就赶去上海,天气很闷,还一直下着雨,去的匆匆忙忙,但回来的时候收获还是很大的,调查做的很好。
第一站到达的是上海美术馆,在里面看了许多艺术家的作品,这对我们学艺术的人来说,像是得到了甘露,那些艺术家的作品对我们而言是一种情操的陶衍。在美术馆看每个书法家或是画家的作品的时候,我都想从中去寻找他们自己的风格,想看懂那些画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借此来提高自己对画的观赏能力。而这里令我感到遗憾的是,我没能看到现代艺术的展览,我想像我们现在这样的年轻人对现代艺术应该多少都会有点兴趣,我希望下次去的时候能看到这样的展览(题外话了)。其中,我对一个摄影师里的作品感到很不可思议,我不知道为什么那样的作品也可以展览,因为我觉得我也可以拍出那样的东西。当然,这是因为我对摄影了解甚少,所以不知道它的可看之处,我也不知道它真正有的“东西”是什么?
下午,我们去了一个画廊,我对那里的第一映像便是很艺术,很美,虽然不知道用什么词形容,但当时想到就是艺术这个词。到里面就看到了很多画家风格迥异的画,各有各的优点,我都很喜欢。
我记得在那里有个艺术家用废铁的再利用,做出了很多希奇古怪的东西,很好看,我还在那里留影了呢。我真的很喜欢,那写用实体做出来的东西很有感觉,他们把他们的灵感,意境,作品背后的意义都融合在一起,把它们表现出来。有机会,我也真的很想尝试一下。
这次的市场调查很开心,收获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