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环境艺术的共趋性(xiexiebang推荐)
论环境艺术的共趋性
-----景观与室内设计的兼容性
作者姓名:
作者单位:
摘要:环境艺术(Environment ART)有着宽广的内涵,除了包括为美化环境而设计的“艺术品”外,还应包括“偶发艺术(Happening ART)”、“地景艺术(Land ART)”以及建筑界所称的“景观艺术(Landscape)”等。
环境艺术设计(Environment Design)可以分为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其任务在于设计出最优化的“人类——环境系统”,这个系统将展现人类与环境的共存,人类与环境在新的高层次的平衡和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具体有空间形象设计,装修设计,室内物理环境设计和陈设设计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
On the environmental art of becoming a total of-----Landscape and interior design compatibility
Author’s Name: Ding xian jun
Author:Baiquan High School in Zhoushan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Abstract:
Environmental Art(Environment ART)has a broader connotation, in addition to including landscaping and design of the “art”, should also include the “accidental art(Happening ART)”, “landscape art(Land ART)” and claimed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Landscape art(Landscape)”, and so on.Environmental Art and Design(Environment Design)can be divided into physical shape and ideological aspects.Its mission is designed to optimize the “human-Environmental System”, the system will show the coexistence of mankind and the environment, human beings and the environment in the new high-level equilibrium and development.Environmental design specific space image design, decoration design, interior design and furnishings physical design of the following four areas.Key Words:(Environment Design)(Interior Design)(Landscape Design)
一.环境艺术设计概叙。
环境艺术设计,包括了城规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园林广场设计、雕塑与壁画等环境艺术品设计以及室内设计。室内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工作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所进行的理想的内容环境设计,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以至于迅速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十分实用的新兴边缘科学。对环境设计的理解
从设计角度看“环境”二字,主要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各种空间场所。广义来说,空间与场所可以涵盖我们所生存的整个世界。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生活方式日益丰富,从设计方法上看,建筑外环境设计具有其“公共性”的一面。除建筑师外,城市规划师、园林设计师和雕塑师都纷纷涉足这一领域。他们各自有其独特的侧重点和处理方法。现代艺术的手法更富于想像力和整体意义,这首先需要参与者整体的观念更新,这是发挥想像力,创造场所特征与整体环境相映生辉的基本前提。随时代发展的环境设计观念
后现代以来的城市环境景观,在首先满足功能性、技术性指标的前提下,强调了设计对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表达。注重追求城市空间的趣味性,与地方景观特征和环境特征相呼应,这样产生的新环境才能自然地溶入地方生活中去。强调设施多样化和完整程度,注重使技术的细节在应用中得到鲜明而有趣的表现。重视环境艺术作品的创作实施,使艺术与现实生活的界线变得模糊,从而表达出生活艺术化的理想。生态理论应用于环境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中写道: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不仅仅是绿化的问题,从创造生态环境考虑,需要对以下的因素进行规划:(1)分析居住区朝向和风向,开辟组织居住区风道与生态走廊。(2)考虑建筑单体、群体、园林绿化对于阳光与阴影的影响,规划阳光区和阴影区。(3)最大限度地利用居住区地面作为景观环境用地,甚至可将住宅底层架空、使之用作景现场地。(4)发挥居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区要创造青山绿水中的风水宝地。
二.环境艺术对室内设计的支持和影响。
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要求;而是要解决人类生存与行为的全面要求与提高生活的质量;充分地满足人们置身环境中的生理与心理需要。
1.环境的感知效应对室内设计发展的影响
作为室内空间主要在于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合理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其本质是人们为进行各种生存活动而对环境进行改造,以支持人类生存的各种意义。室内环境应当满足人们
在生理上、心理上的各方面要求,要想室内达到好环境,就必须使人的感觉效应达到最佳的状态。
室内环境是为人们室内活动提供的场所,它随着人们的生活而拓展扩大,并逐渐发展成为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环境整体,人们通过自身的感觉效应,在生存活动中不断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把人与环境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和谐,使人、环境、风格、形式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一种对人的关怀;一种环境的气氛;一种完整的、自由的个人空间。
2.环境创造的要求对室内设计发展的影响
从环境的创造要求来看,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不仅要创造一个对身体健康有益的和工作、生活合适的环境;而且还要求创造性一个文雅、舒适、美观的环境,以美化生活。它可以更广泛、更直接、更生动地传递各种信息。室内设计的发展也正是处于分化与综合的辩证过程。室内设计不再仅仅是对环境空间的美学要素或是主观情感的某一方面分析,而是在识别室内环境的各种构成要素时,不只是去分析情感的本身,而是在分析产生情感的复杂的刺激物,把客观对象的性质与人的心理因素结合在一起描述,并加以综合分析,形成主客观相结合及交*的研究方法。
三.室内设计的内容与要素。
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是人类本性的一种体现,是与人类生存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手段,即使最简单的建筑形式,也在力求其内容空间尽量合理、舒适、安全,使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实用。
1.室内设计的目的和内容
室内设计的要求和目的,从广义上讲,是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要求,从而对人的生产环境、生活学习环境、工作环境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改造,达到使用功能的必需条件和视觉环境的美好享受。从狭义上讲,由于空间条件的不同、业主要求的不同、室内设计的目的也随着客观条件的不同而不断变化,产生不同的设计风格,反映人们对功能和艺术的不同追求,以有限的物质条件创造出无限的精神价值。
室内设计根据人的流动特点可分三类:第一类是人居环境设计,第二类是限定性公共空间设计,第三类是非限定性公共空间设计,没有相对固定人员的公共空间。
2.室内设计的要素
2.1.空间要素。空间的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基本的任务。
2.2.色彩要求。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的用色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
2.3.光影要求。人类喜爱大自然的美景,常常把阳光直接引入室内,以消除室内的黑暗感和封闭感,使室内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多种感受。-
2.4.装饰要素。室内整体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构件、如柱子、墙面等,可以获得千变完
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效果,同时还能体现地区的历史文化特征。
2.5.陈设要素。实用和装饰二者应互相协调,求的功能和形式统一而有变化,使室内空间舒适得体,富有个性。
2.6.绿化要素。室内设计中绿化以成为改善室内环境的重要手段。
四.景观设计于环境设计的表现。
1.景观的概念
景观(Landscape),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景观是人类的栖息地,景观是人类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法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
2.景观的视觉美的含义:外在人眼中的景象
景观作为城市景象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创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的含义,经历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乡村土地的贪欲,即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其二则来源于工业革命中后期对城市的恐惧和憎恶,即景观作为对工业城市的对抗。
景观作为城市的逃避 景观作为视觉美的含义的第二个转变,源于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环境的恶化。因此。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也从欣赏和赞美城市,转向爱恋和保护田园。
3.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是指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共存。她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4.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景观设计具有广泛的领域,大到国土与区域规划设计,小到庭院,甚至室内的绿色空间设计;从纯自然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到城市中心地段的空间设计,都是景观设计多涵盖的领域。
5.景观设计要素
景观设计的要素包括景观设计的素材的特点和基本知识。
所有的景观都是通过景观要素来体现的,景观设计的素材和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体,铺地和景观小品。其中,地形地貌是设计的基础,其余是设计的要素。
北京申奥的成功、上海申博的成功、给景观设计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建筑景观、大地景观概念的逐渐成熟,景观房型、景观住宅等居住理念的家喻户晓,这些都为景观设计师这个职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所以,我们在研究景观设计的要素和研究方法的同时,景观设计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思考:
人的需求应该放在景观设计的第一位。
利用自然条件展现特色。
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特色。
着眼于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思想。
五.室内生态设计的必要性
所谓的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生态学功能单元”。
生态学将室内环境看成是整个生态链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环节。建筑与室内环境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对人的行为的规划,建筑与室内环境是人工环境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各个相对独立的人工环境构成了一级级的人工生态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时,始终考虑它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所以室内环境设计生态化被理所当然地提了出来,并迅速得到了现代社会的重视。
1、提倡节约的室内环境设计思想
我国当前把“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一个全新的社会发展战略,要求我们用有限的或者少量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地实现循环利用,来保证社会的需要。同时培养人们有节约资源的观念和节约资源的内涵。
2、注重安全的室内环境设计思想
室内环境设计的安全性应从生存安全、环境安全和材料安全这三个方面去考虑。
1.自有人类以来,生存始终是第一位的,人们都一直不停地和威胁人类生存安全的各种不利因素作斗争,从而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
2.环境安全是指室内外空间中的环境因素对生活在此环境因素中的人的相关安全性的影响,这个影响主要是健康和舒适性两个方面。
3.室内环境设计是和材料密不可分的,材料是室内环境设计的载体,所以材料安全也就成为了室内环境设计安全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3、追求高效的室内环境设计思想
所谓高效,是指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或者最低限度地使用资源和能源,并利用现代技术使之产生最大效能。以最低的能源、资源成本去获取最高的效益。采用高效的材料与采光设施,运用建筑的自身循环与生态效应达到高效节能。
4、以人为本的室内环境设计思想
“人”是现代生态系统组成的一分子,并对现代生态系统的盈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长期以来,建筑领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室内环境设计是建筑的延续,所以“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表现得更为明确和具体。
5、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室内环境设计思想
尊重自然是生态化设计的根本,是一种环境共生意识的体现。它首先要求人们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到自己是环境中的一部分,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给予自然环境更多的关心和尊重。人类生态环境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通过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创造一个清净、和谐、丰富的自然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发展变成稳步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生共存。
六.景观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兼容性
将景观用于室内装饰工程中,已在室内装饰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特别是在高层建筑和有室内空调的建筑中,将自然景物适宜地从室外移入室内,使室内赋于一定程度的景观气息,丰富和美化了室内空间,活跃了室内气氛,从而自然地增强了人们舒适感和自然和谐和感。
将自然景观和人工造景的方法进行组景,在室内形成了一定的景致,这种形式的园林和景观称之为室内景观。室内景观园林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是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和现代气息的需求,是室内装饰园林工程的一个新课题,作为一个室内装饰设计人员,应该首先了解室内景观的基本功能。
1.室内景观的基本功能
1.1、改装室内气氛、美化室内空间在建筑的大厅中设置景观,能使室内产生生机勃勃的气氛,增加室内的自然气息。
1.2、在大厅堂创造多层次的立体景观,常采用室内配景的手法来美化大厅的空间。
1.3、灵活处理室内空间的联络如在过厅与餐厅之间、过厅与大堂之间、走廓与过厅之间等。
2.室内园林景观的构成方法
2.1、以石为主的室内景园室内景园常常将山石构成石景,配以小水池和植物组景等。
2.2、以水局为主题的园林景观以水局为主,水池是主景,在水池边配以景石和绿色植物。
2.3、园林组景通常是用盆栽的植物,根据具体场合、使用要求来摆设组合成景。
3.室内园林的位置安排,布置要点人具有向往自然,接近自然的心理要求,因此在室内组景中大量采用景栽植物。在大空间的室内布置花木,可在大空间中创造出相对独立的小空间,使人们置身于室中,又仿佛置身于自然间。
这就是国际上目前一直在探索的绿色生态住宅环境。
结束语:
纵上所述,我们认识到,现代社会的发展使设计面临的课题越来越多因素化与复杂化,现代的环艺设计给予未来的设计师是一种能力 ;一种创造精神;一种把握环境空间的观念和方法。我们看到,对室内环境本质的研究就是环境如何体现人对环境的把握,如何创造人性化的空间。如何处理好人与环境的最佳关系。室内环境氛围的完善程度决定了人们生存空间的理想化程度。这也是21世纪赋予我们设计师的责任。
为了创造人们心中理想的而又美好的室内环境,需要设计师与人们心灵的沟通;需要设计师的艰苦创造。设计以人为本,21世纪的环境设计、环境氛围必将更有诗意。
主要参考文献:《绿色生态住宅设计作品集》蒋新林 主编
《中国造园论》
《日本庭园设计》三桥一夫著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日本庭院景致设计》高野好造著2006年
福建科学设计出版社
《景观设计》2006年第6期
《 生态环境与景观》《天津大学学报增刊》尚郭
《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王晓俊
《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学出版社俞孔坚
第二篇:论室内照明设计与光环境艺术
摘 要:室内照明设计是人与环境沟通的艺术设计。室内照明设计,既要执行照明设计技术标准和相应设计规范,以满足人们视觉功能的要求,又要考虑人们的审美需要,满足心理机能要求。运用现代人工照明的手段,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灯光环境。
关键词:照明设计;光环境艺术;灯具与气氛;
室内照明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就室内照明设计而言,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优秀的室内照明工程应是照明技术和装饰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所以室内照明设计不仅涉及到光学和电学、美学,也涉及到建筑学生理学及心理学,在设计中必须统筹兼顾,使灯光照明对室内环境产生美学效果,并获得满意的光环境意境。
室内照明设计应根据国家照明标准,严格执行《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J133—90),《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LT16—92)等现行规程规范,达到规定的照度,并使空间有适当的亮度分布,避免眩光,改善光色,以创造满意的视觉条件。室内照明设计还应做到实用、经济、安全,便于安装和维修,并与室内建筑结构相协调,根据环境条件如室内功能、装饰风格设计照明方式和光源的种类与灯具的形式等创造出最完美的灯光照明效果。
照明设计,应在注重照明作为室内空间的基本功能之一的同时,也要注重照明对室内环境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效应。在实际运用中不能厚此薄彼,只注重其美感及其产生的心理效果,而忽视照明这一基本要求。人工照明已不再是单纯地对自然光的延续,而是以其光环境特有的魅力和装饰美化作用成为一种艺术时尚。室内照明设计的任务不单是照明也不单是起装饰美化的作用,而是追求艺术主题和视觉、心理舒适性的完美统一,它是照明与装饰美化和主人心理的完美结合。因此,照明系统的各种问题都是围绕着建立室内照明环境这一目的来研究考虑的。而室内照明设计既要执行照明设计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以满足其视觉功能的要求,又要考虑人们的审美需要,满足人们视觉的心理机能要求。一个优秀的室内照明设计,在满足人对环境视觉功能的要求和电器设计要求的同时,还要着重对光照、光色彩与光环境、照明灯具等方面的照明设计。
一、照明设计
光照设计体现在室内空间中主要是亮度分布的合理性和创造性,要形成一个良好的使人舒适而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的照明环境。环境亮度应分布合理,被照面的各个角度观察材料的反射率选择适当,照度的分配达到要求,同时要考虑适度的亮度变化,这样才能使室内光照不单调,从而突出主题,使人感到舒适、愉快。
室内照明给人的视觉印象来自照明空间光和影的分布。在光照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建筑室内空间光通分布的选择来突出和削弱物体的形状显示和主体感,加强建筑室内空问的深度和层次。不同的建筑构造》》索取全文请下载信息回执表
第三篇:环境艺术发展综述
环境艺术发展综述
环境艺术乃是绿色的艺术与科学,是创造和谐与持久的艺术与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城雕、壁画、建筑小品等都属于环境艺术范畴。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关系卜分密切,人们对各类环境艺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的城市、居住小区以及住宅的室内外环境、工作区域的环境越来越美,越来越科学化、现代化,越来越有文化、艺术的内涵。中国当代环境艺术崛
起和发展,是我国近年来极为重要的科学文化艺术成就。
一、什么是环境艺术
环境艺术(又被称为环境设计),是一个尚在发展中的学科,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关于它的学科对象研究和设计的理论范畴和工作范围,包括定义的界定都没有比较统一的认识和说法。这里先引用八卷的环境艺术丛书主编、著名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的环境艺术定义。多伯说: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重实效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人影响其周围环境功能的功能,赋予环境视觉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和装饰水平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多伯环境艺术定义,是迄今为止我所见到的,具有权威性、比较全面、比较准确的定义。他虽然声言这只是从艺术角度讲的,是“作为艺术”的环境艺术定义,但是它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门类艺术的陈腐观念。该定义指出,环境艺术范围广泛,历史悠久,不仅具有一般视觉艺术特征,还具有科学,技术、工程特征。在多伯定义的基础上,我将环境艺术的定义概括为:环境艺术是人与周围的人类居住环境相互作用的艺术。“环境艺术是一种场所艺术、关系艺术、对话艺术和生态艺术”。(《中国美术报》,1987,16)人们对环境艺术化的需求国是世界上富有环境艺术遗产和经验的国家,尽管环境艺术这个术语是从国外引进的。但这方泽坛充分体现了环境艺术的场所性决系性、对话性、生态性。环境艺术是场所艺术。
二、环境艺术在中国
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各界人七携起手来,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创造中国当代环境艺术,保障人类健康永续发展而努力。“情绪球”的生物学值,北半球表示正的情感,南半球表示负的情感。赤道是中性的,没有生物学的紧迫性。
1.环境艺术在中国的崛起与发展
198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14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华沙举行,大会的主题是“建筑·人·环境”,首次揭示出建筑学的环境艺术与环境科学”的性质。大会的宣言明确指出:“建筑学是为人类建立生活环境的综合艺术和科学。”这一宣言对中国建筑界影响很大。我国环境艺作为学科和行、世,白1985年起步。1985年,中国建筑学会在北京召开了中青年建筑师座谈会。建筑作为环境艺术的性质,在会上引起广泛的重视,与会的建筑师重温了《华沙宣言》。1995年元月,中国建没文西环境艺术委员会等主办的“中国当代环境艺术优秀作品”(1984—1994)评选结果公布。近20年来,我国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空前的加速加大。城市建设宅区的建设速度与规模也是空前的。城市广场、街区、公共建筑、私人住宅开始加强环境设计与装修。环境设计与施工队伍急剧膨胀,每年的产值高达数百亿上下亿之多。这些环境建设都存在着十分迫切的艺术文化要求。
2.国内建筑、美术和环境界有识之士的推动
1981年,国际建筑师大会的“华沙宣言”是形成环境艺术燎原之势的火种。宣言指出:建筑学足为人类建立生活环境的“环境的综合艺术和科学”。此次大会首次把建筑的本质看作环境艺术。至此,进人环境建筑学的历史时期,开始r建筑学观念上的又一次革命。宣青还指出:建筑师的责任是,“要把已有的和新建的,自然和人造的因素结合起来,并通过设计符合人类尺度的空间,来提高城市面貌的质量,应保护和发展社会的遗产,为社会创造新的形式,并保持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建筑学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宣占中部得到了窄前的扩大和加深.建筑学观念开始进入一个新纪元。《学报》《美术》杂志和《中国美术报》,这些在《人民日报》、《光明时报》、《科技H报》、》《文汇报》、《中同环境报》、《中国城市导报》、《中国市容报》等等大量媒体上都有所反映。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环境艺术》专题版,受到广泛关注。
综上所述,如果说当代环境艺术在中国崛起的标志.开始}:1979年机场壁画的诞生,1982年城市雕塑的全面启动,1985年的美术运动;那么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1981年华沙宣言的传人,建筑界、美术界、环境界有识之士的呼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我国环境艺术的现状
我认为,我国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目前处“正在上路”的阶段。因为环境艺术在我国“有行无思”,还没有成业。近来年,我国虽然有大量环境是艺术实践,但是,环境艺术作为一个行业和学科,在我国尚没有公认的科学的行业标准、行业规范,更没有进行相应的学科理论建设。环境艺术处于“有行无思”、“有行无业”、尚未成熟状态。所以,规划师、建筑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主导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现在有些重要的环境艺术项目,因为对规划师、建筑师等作用不够,使这些项目完成得不够好,这是令人遗憾的,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规划师、建筑师在城市亲切柔和的感觉,满足远近不同景脱尺度的需求.形成亲切宜人、神圣悠远的意境。环境艺术刨作从脚底板开始,也意味着从阅凄大地、体验环境的需求和可能开始,从研究材料的优势和特点开始。在成都活水公园和合江亭两处的府南河边,我看到两处露天剧场,都没有很好地发挥当地滨水绿化富的环境优势,把舞台靠着河岸摆,屁股对着河心,形成义高又陡的河岸。我设想,如果能够把河岸边降下来,做成开敞式舞台,水陆两用的舞台,能进行水陆联合演出,那将是多么的精彩的情景啊!而且,两个舞台在材料和造型上考虑与环境的协调不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主导作用。
三、怎样提高环境艺术水平
要提高我国整体的环境艺术水平,最重要的是要从观念、理论上解决问题。够,前一个舞台用了不少不锈钢材料,后一个舞台造型上给人张牙舞爪的感觉,大有压倒对岸合江亭这一主景的气势,这些做法都值得斟酌。
1.认清环境艺术的概念
关于环境艺术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定义,也缺少概念性的叙述。1987年,我在《时代呼唤环境艺术——关于环境艺术的思考与建构》一文中关于环境艺术的性质、特点和种类曾提出:“环境艺术是场所艺术、关系艺术、对话艺术和生态艺术”。“环境艺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更宏观的、关乎总体效果的问题,它是总体设计的艺术。”“环境艺术依其具体对象的范围、层次的不同,可以分为许多门类:国土艺术、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室内设计艺术、家具艺术、雕塑、壁画、工艺美术等。凡需要考虑环境进行总体设计。
2.明确环境艺术创作的起点
有人问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大师菲利浦·约翰逊:你的建筑创作从哪里开始呢?约翰逊答:从脚底板开始。这不愧是大师的回答。大师是从脚下开始,体验未来完成的空间环境的主人角色的。中国园林、中国建筑是十分重视脚底板的感觉、接触的感觉的。作为景观尺度层次来说,这是“零层次”,不是视觉的感受,而是接触的感觉。特别是纪念性建筑,十分重视地面的作法、材料的选择。当你走在天坛、地坛大青石板铺成的神道上,你会有一种神圣的感觉。天安门前御河桥和北海大桥的汉白玉栏杆,远观有清晰的轮廓,近看有精美的石雕,可依可靠、接触人的地方都是圆润的线脚,给人计的艺术,可以说都有环境艺术问题”。当时,我是从现象学角度考察和分析环境艺术问题的。广义上讲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是使城市:“环境艺术化”的工作。狭义上讲,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是,使环境中的每个对象(环境艺术作品)环境化的设计。
3.环境艺术的评价标准与条件著名的城市设计专家诺伯特·舒尔茨提出的“城市意象”,我国建筑学家梁思成提出的“建筑意”,都是对环境艺术综合效果提出的高层次的目标。追求相应的意境。高水平的环境艺术作品,不能只满足了“艺术的环境化”,更要追求“环境的艺术化”,即不但要有“境环境艺术的评价标准具有模糊性和无定性。一个环境艺术作品,不能象一幅画、一尊雕塑、一栋建筑物那样,有简单而明确的评价标准。艺术作品的评价是比较复杂的问题。环境艺术作品的评价涉及多种评价标准。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才能协调多种标准各执已见的分歧。否则这些标准可能是社会标准、生物标准、功利标准、民族标准、地理标准⋯⋯以至于物理上的亮度、噪音、振动标准等等,会使人无法正确评价一个环境艺术作品的好坏。为了能在多种评价标准下做出适当的选择,我们要有多元化、多样化、一元化、主流化的辩证统一的思想。在这里,千标准、万标准,我认为,以人为本应该是第一标准、主流标准。和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一样,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也是有层次的。它会有由实用层次、千篇一律克意”,更要有“意境”,达到“精神家园”的层次。创新是艺术的灵魂,也是环境艺术的灵魂。创新又是有层次区别的。真正属于原创性的创新是十分罕见和殊为珍贵的。所以,不能苛求每一个环境艺术作品都是原创性的创新。
我认为,即使是引进克隆或者模仿、移植,也应当有所选择,应当在判断优劣的前提下决定弃取。总之,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建设上,人才培养、队伍建设规划设计等方面,当然很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从思想观念、理论概念上实现新的突破,才能够达到新的高度。
第四篇:《性学三论》读书报告
《性学三论》读书报告
l 对内容方面的分析:
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派先驱,一直坚信性的本能冲动是一切人类行为、成就以及神经症产生的根本原因。本篇目通过对“性变态”、“幼儿性欲”以及“青春期的变化”三部分的探讨进一步深化自己的本能理论,同时也对性变态的本质、形成原因、心理性欲发展等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
本篇读书报告根据自己的理解,分三部分来探讨弗洛伊德的性欲理论,没有按照原文的划分,而是在每一部分按照自己的阅读逻辑进行分块分析。
1.性变态部分
弗洛伊德将性的变异分为对于性对象的变异和对性目的的变异。
1)关于性对象
首先是性倒错现象,即“理想性对象不局限于和自己不同性别的人”。性倒错者分为若干种,包括完全性倒错者、两栖性倒错者、偶然性倒错者。第一种即现代社会中所说的“同性恋”,对异性有着强烈的性厌恶;第二种也就是“双性恋”,属于心理阴阳人;第三种是在特定条件下与同性性交产生性满足,即“深柜”。(我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观点判断,可能影片《断背山》之中的其中一位男主恩尼斯就是第三种——偶然性倒错者)
弗洛伊德认为性倒错的实质无法用单纯的先天性和习得性来解释,因为这两种观点都可以找到例证进行反驳——如在纯粹性倒错者身上很早就出现性印象这一事实否定了“习得性”;外部影响如监狱等诱发倒错行为否定了“先天性”。
弗洛伊德较为支持双性理论(我个人认为是一种“精神上的”双性理论,而非生理,因为其墙掉性倒错概念应该与性特征含混做出明显区分)例如古希腊时期男性与男妓发生性关系是看在男妓所具有的女性柔美特质,是一种冲动的协调。而男妓后来也会追求其他男性,将自己代入女性视角,符合自身双性特质。
其次是以性发育未成熟者和动物为性对象,前者即现代所说的“恋童癖”不同于性倒错者,弗洛伊德认为以未成熟者为性对象是一种失常变态,这种性变态者可能是因为由于性本能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同时又难以驾驭。同时在以动物为性对象的群体之中,性吸引似乎已经跨越物种的界限。
2)关于性目的在正常的性行为之中的附属动作如果任其自由发展,会发生可能会导致“变态”的变化。
首先是解剖学上身体部位的变化。对性对象的高估在性交过程之中使得性目的很难局限于性器的结合,使得身体的其他部位的活动也变成性目的。如嘴唇和口腔黏膜的性使用、肛门的性使用以及其他身体部位的性使用(如大腿根部、乳头等)。其次一旦发生性对象的不恰当替换,可能会出现恋物癖和崇拜物追求现象
其次是新的性目的的出现,观看和抚摸都有可能转化为性变态。而变态的性目的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其代表范例为受虐狂和施虐狂。前者通过性对象使得自己遭受痛苦获得满足,属于被动;后者通过满足征服欲使得性对象臣服,属于主动。弗洛伊德认为性变态最突出的特征是一个人同时兼顾主动和被动。
3)我的总结
弗洛伊德根据自己的本能理论,认为性本能必须与作为抵抗的某些心理力量做斗争,性变态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多种心理因素互相分离造成了性变态这一现象,与正常人和谐行为丧失了融合性。
同时弗洛伊德将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论应用到性变态的研究之中,认为神经症是性变态的负面表现形式。某些组元本能成对出现不断引出新的性目的,通过力比多(性力和欲力)与负向本能的结合,主宰人的行为。
2.幼儿性欲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包含性变态基因的先天体质只能在孩子身上发现。对幼儿期的遗忘的本质是意识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与童年时期被压抑的性冲动有关。幼儿在潜伏期整个过程形成一种阻止性本能发展的心理力量,性冲动脱离原来的性目标,转向新的目标——儿童有效地过度压制早期性欲唤起了某些畸形相反情感,造成被动升华现象,这也是造成性变态现象的原因之一。
1)性欲表现与性变态的联系
弗洛伊德认为直接作用于幼儿性欲表现的是自体性欲,早期婴儿的性冲动作用对象并非他人,而是自身,在自己身上获得满足。其中比较有代表的范例是吮吸拇指,刺激粘膜获取性快感。这种性快感和满足感直接受控于快感区,进而唤醒周围区域。同时这种满足一旦长期持续下去,会形成性变态接吻倾向。
总体而言幼儿的性冲动的目标,是通过对特定快感区的一定刺激,获得性满足。这种满足感是幼儿经历过的,他的内心中重复这种满足感的需求,这也对应了前面提到的遗忘现象。早期而幼儿本身具有适应性变态的倾向,而变态倾向之所以畅通无阻,是因为由羞耻感,厌恶感和道德感组织尚未成形。幼儿之所以容易性情残酷,是因为其自制心和同情心形成较晚,从而形成征服他人,从他人的痛苦中取乐的施虐倾向,这个时期与快感区过分紧密联系的暴力倾向可能伴随人一生。
2)幼儿对性的研究
幼儿对性的研究,是独立迈向人世的第一步,使得孩子对周围原本值得信赖的人产生疏离感。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求知本能由性本能唤起,求知欲是控制欲的一种升华形式,其能量来自窥视的欲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支持例证包括阉割情结、阳具崇拜和生育理论。孩子们对性的研究,是独立迈向人世的第一步,使得孩子对周围原本值得信赖的人产生疏离感。
3)幼儿性欲来源
产生性欲的重要原因是性兴奋,性兴奋包括对其他组织结构所感受到的快感的重现、对周边快感区的刺激、探求某些尚不了解的冲动(如窥淫欲)。
具体分为——机械性兴奋:荡秋千、特定的机械身体晃动令人产生快感;肌肉活动:肌肤接触获得愉悦感、如打架拌嘴是对象选择的结果,这也为日后的施虐倾向埋下了伏笔;情感过程:许多人都会从不太舒服的情感中的感受到的性兴奋。只要在在安全范围,强烈的痛苦也能给人带来性兴奋,照应了前边表述的受虐倾向;智力活动:精神高度紧张,性兴奋因此产生,如在进行推理活动时会产生一定快感。
3.青春期的变化
青春期开始生殖器开始统领所有快感区,男性的性欲延续了之前的发展,女性的性欲倒退。生理上的男性往往较为主动,他们肌肉发达,具有攻击性。女性由于童年时期的性器崇拜,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失去童年特征,加之阴蒂区放弃兴奋,故会产生更加强烈的性压抑,更容易患癔症。同时弗洛伊德根据发源于格雷的双性理论,认为这个阶段一个人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兼具两性的特征,也是集主动性和被动性于一身的混合体,也就是性取向并未十分明确。
青春期开始,决定一个人今后的性生活走向。幼儿期和青春期的对象选择不一致,常常会导致一个人所有的欲望无法聚集在一个对象身上,性生活也无法达到理想状态。
1)兴奋性与前期快感
外来的刺激来自三个方面——从外部对快感区进行刺激、产生快;机体内部尚不清楚的方式传导;精神活动、外来印象和内在的兴奋共同引起性冲动,在精神和生理两个层面表现出来。其心理指标表现为极度冲动的紧张感,身体指标为性器的准备活动。
弗洛伊德认为前期快感带来的兴奋是为了引起正式性行为的更大的快感需要。性行为的最后一步是一种经由泄身从而达到的满足,原欲所带来的紧张感也被暂时消除了。通过产生在婴儿期就已经获得过的前期快感,使最后终极的满足感得以实现。同时前期快感存在风险,会导致性冲动发生偏离,任由性生活的准备工作取代了正常的性目标。
2)关于性兴奋与性对象的联系
前文提到,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和性欲都属于一种心理表现。心理表现称为自我原欲,作用于性对象,原欲被称为对象原欲。自我原欲又称自恋原欲。寻找性对象,一种是幼儿时期的原型来寻找,另一种是自恋式的,试图在他人身上寻找自我的影子。
在幼儿时期,与监护人的互动成为其性快感的来源。同时当离开监护人时,由于力比多能量没有得到满足,会产生幼儿焦虑。由于此时父母对幼儿的感情在其未成熟的条件下唤起了性本能,其心理兴奋远高于生理兴奋,所以在生殖器期,基于生殖区的主导性在青春期开始确立,性对象的矛盾开始彰显,反对乱伦潜意识倾向的屏障开始建立,只有摆脱了乱伦固着,青春期最痛苦的心理过程才能摆脱父母控制。而有时即使摆脱力比多乱伦固着,也很难全然不受其影响。如弗洛伊德在《少女杜拉的故事》之中提到杜拉由于恋父情结,在其风流的父亲寻找情人K女士后,为报复而追求K女士的丈夫。
在其最初自恋理论中,弗洛伊德认为同性恋的自恋型选择是引导主体由自恋到异性恋的一个阶段:儿童最初选择的是生殖器官类似其生殖器的对象。所以其认为寻找异性可以有效预防性倒错,这种性变态是人类性冲动的本质属性,随着生理结构的变化和发育过程中心理防线的到位,逐渐演变成了正常的性行为。成年人的性冲动正是儿童时期各种兴奋感的结合物。
l 关于弗洛伊德性欲理论之我见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之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着性变态的倾向,按照精神分析理论,变态倾向处于主导地位,因为性本能受到压抑之后不得不转向正常的主流之中。简而言之在弗洛伊德的眼里,人人都是集合了变态和少部分常态的性变态,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
在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中,将把一切都归因于“性”这一话题。如做梦梦见雨伞是因为在潜意识之中对母亲的性幻想,因为长柄雨伞与性器官相似。这一点也是我所不认同的地方,在弗洛伊德生活的年代仅存在长柄雨伞这一种雨伞,所以在自由联想时存在局限。
在性变态方面的研究,弗洛伊德认为性冲动是精神疾病的重要也是唯一的源泉,而精神病患者无一例外都有同性恋倾向,他们的力比多停留在同性人群。而这一观点已经被现代性学证伪。
除此之外,弗洛伊德站在男性视角来分析女性的性心理,其中较为典型的是他认为女性身上青春期抑制更强对男性造成了性刺激,使得力比多活动增强,若女性洁身自好,男性对其估价更高。弗洛伊德认为,只有男性有原欲,女性没有原欲,因此将女孩手淫归结为男性特征。至于为什么女性就没有原欲这一点的解释也不甚明朗。弗洛伊德认为女性的性刺激成功阴蒂转向阴道,意味着女性开始形成新的性活动主导区。这在当下是完全不符合女性生理机制的,因为大部分女性很难达到阴道高潮。同时晚近性学研究,特别是马斯特斯和约翰逊的实验室研究发现,阴蒂快感和阴道快感在放入阴道的医用摄像头下,两类快感的反应周期被证明是一模一样的。
对于他的阉割情结和阳具崇拜理论我也不敢苟同——弗洛伊德认为,女性在早年都会羡慕男孩所独有男性体征,因为自己没有阴茎,就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女性的这种“阴茎崇拜”是“阉割情结”的具体表现之一。弗洛伊德继而将这一假设应用于女权主义,认为在阴茎崇拜的背后,是女性对男性的仇视,表示大部分女权主义者的诉求和文学创作印证了这一点。这种将女性对男权的反抗和争取男女平等归因于阴茎崇拜我认为是非常片面的。
同时在幼儿性理论之中,弗洛伊德指出当一个婴儿满足地离开母亲的乳房后,脸颊绯红、进入梦乡,这种状态像极了成年人性满足的表情;善吮吸者具有先天的 敏感性,长大后贪欲接吻,最终发展成为性变态接吻。我个人完全不认同这种为性而性的观点,因为新生儿存在基础反射,吮吸和抓握是一种先天具有的反应,而非后天形成,同时新生儿的潜意识并不是从出生就存在的。同时关于弗洛伊德的“乱伦说”,儿童在3-6岁会表现出俄狄浦斯情结,我相信在封闭性教育环境之下,大部分儿童对父母只是单纯的依赖,并没有产生强烈的力比多。
虽然弗洛伊德的观点有失偏颇,但是并不能以现代人的视角对其进行全盘否定。整体上来看,弗洛伊德理论还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性学三论》发表于1905年(这个时候换算到中国,大清还没结束,思想封闭可想而知),所以站在当代是无法对其进行批评的。
比如在弗洛伊德的性变态理论之中,性变态的取向由来已久,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相比于人们执着于对羞耻感、道德感、性隐私的偏见,性学家更注重的是性学、精神病学中的、关系到社会文化的见解。在这一点上,是值得当代人面对性意识缺陷群体学习的。
弗洛伊德的泛性论是对的也是错的,对是对在当时,错也是错在当时。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泛”。假设“泛性论”一共有五层,弗洛伊德的时代,在人们的认知中的“泛”在第一层,而弗洛伊德站在了第五层,那么在当时的人目之所及,“泛性论”都是正确的;而今天人们的认知中的“泛”高达五层之上,而“泛性论”的正确区域只有五层,所以当代人看弗洛伊德关于性的理论是不完全正确的。
总而言之,弗洛伊德是性学研究的先驱,为心理学后续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角度,其贡献不可磨灭。
第五篇:论性的吸引力(林语堂)(本站推荐)
论性的吸引力
林语堂
女人的权利和社会特权虽然已经增加了,可是我始终认为甚至在现代的美国,女人还没有享受到公平的待遇。我希望我的印象是错误的,我希望在女人的权利增加了的时候,尊重闺秀之侠义并没有减少。因为一方面有尊重闺秀之侠义,或对女人有真正的尊敬;另一方面任女人去用钱,随意到什么地方去,担任行政的工作,并且享有选举权——这两样东西不一定是相辅而行的。据我(一个抱着旧世界的观念的旧世界公民)看来,有些东西是重要的,有些东西是不重要的;美国女人在一切不重要的东西那方面,是比旧世界的女人更前进的,可是在一切重要的东西这方面,所占的地位是差不多一样的。无论如何,我们看不见什么现象可以证明美国人尊重闺秀之侠义比欧洲人更大。美国女人所拥有的真权力还是在她的传统的旧皇座——家庭的炉边——上产生出来的;她在这个皇座上是一位以服役为任务的快乐天使。我曾经看见过这种天使,可是只在私人家庭的神圣处所看见,在那里,一个女人在厨房中或客厅中走动着,成为一个奉献于家庭之爱的家庭中的真主妇。不知怎样,她是充满着光辉的,这种光辉在办公室里是找不到的,是不相称的。
这只是因为女人穿起薄纱的衣服比穿起办公外套妩媚可爱吗?抑只是我的幻想?女人在家如鱼得水,问题的要点便在这个事实上。如果我们让女人穿起办公外套来,男人便会当她们做同事,有批评她们的权利;可是如果我们让她们在每天七小时的办公时间中,有一小时可以穿起乔治绉纱或薄纱的衣服,飘飘然走动着,那么,男人一定会打消和她们竞争的念头,只坐在椅上目瞪口呆地看着她们。女人做起刻板的公务时,是很容易循规蹈矩的,是比男人更优良的日常工作人员,可是一旦办公室的空气改变了,例如当办公室人员在婚礼的茶会席上见面时,你便会看见女人马上独立起来,她们或劝男同事或老板去剪一次头发,或告诉他们到什么地方去买一种去掉头垢的最佳药水。女人在办公室里说话很有礼貌,在办公室外说话却很有权威呢。
由男人的观点上坦白地说来——装模作样用另一种态度说来是毫无用处的——我想在公共场所中,女人的出现是很能增加生活的吸引力和乐趣的,无论是在办公室里或在街上,男人的生活是比较有生气的;在办公室里,声音是更柔和的,色泽是更华丽的,书台是整洁的。同时,我想天赋的两性吸引力或两性吸引力的欲望一点也不曾改变过,而且在美国,男人是更幸福的,因为以注意性的诱惑一方面而言,美国女人是比(举例来说)中国女人更努力在取悦男人的。我的结论是:西洋的人太注意性的问题,而太不注意女人。
西洋女人在修饰头发方面,所花的功夫是和过去的中国女人差不多一样多的;她们对于打扮是比较公开的,是随时随地这样做的;她们对于食物的规定,运动,按摩,和读广告,是比较用心的,因为她们要保持身体的轮廓;她们躺在床上做腿部的运动是比较虔诚的,因为她们要使腰部变细;她们到年纪很大的时候还在打扮脸孔,还在染发,在年纪那么大的中国女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她们用在洗涤药水和香水上的金钱是越来越多的;美容的用品,日间用的美容霜,夜间用的美容霜,洗面用的霜,涂粉前擦在皮肤上的霜,用在脸上的霜,用在手上的霜,用在皮肤毛孔上的霜,柠檬霜,皮肤晒黑时所用的油,消灭皱纹的油,龟类制成的油,以及各式各样的香油的生意,是越做越大的。也许这只是因为美国女人的时间和金钱较多。也许她们穿起衣服来取悦男人,脱起衣服来取悦自己,或者脱起衣服来取悦男人,穿起衣服来取悦自己,或者同时在取悦男人和自己。也许其原因仅是由于中国女人的现代美容用品较少,因为讲到女人吸引男人的欲望时,我很不愿意在各种族间加以区别。中国女人在五十年前缠足以图取悦男人,现在却欢欢喜喜脱下“弓鞋”,穿起高跟鞋来。我平常不是先知者,可是我敢用先知般的坚信说: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女人每天早晨一定会费十分钟的工夫,将两腿作一高一低的运动,以取悦她们的丈夫或她们自己。然而有一个事实是很明显的:美国女人现在似乎想在肉体的性诱惑和服装的性诱惑等方面多用点工夫,企图用这方法更努力的去取悦男人。结果在公园里或街上的女人,大抵都有更优美的体态和服装,这应该归功于女人天天保持身体轮廓的不断努力——使男人大为快活。可是我想这一定很耗费她们的脑筋的。当我讲到性的诱惑时,我的意思是把它和母性的诱惑,或整个女人的诱惑作一个对比。我想这一方面的现代文明,已经在现代的恋爱和婚姻上表现其特性了。
艺术使现代人有着性的意识。这一点我是不怀疑的。第一步是艺术,第二步是商业对于女人身体的利用,由身体上的每一条曲线一直利用到肌肉的波动上去,最后一步是涂脚趾甲。我不曾看见过女人的身体的每一部分那么完全受商业上的利用,我不很明白美国女人对于利用她们的身体这件事情,为什么服从得那么温顺。在东方人看来,要把这种商业上利用女性身体的行为,和尊敬女人的观念融合起来,是很困难的。艺术家称之为美,剧院观众称之为艺术,只有剧本演出的监督和剧院经理老老实实称之为性的吸引力,而一般男人是很快活的。女人受商业上的利用而脱起衣服来,可是男人除了几个卖艺者之外,是几乎都不脱衣服的:这是一个男人所创造和男人所统治的社会的特点。在舞台上我们看见女人差不多一丝不挂,而男人却依旧穿晨礼服,结黑领带;在一个女人所统治的世界里,我们一定会看见男人半裸着,而女人却穿着裙。艺术家把男女的身体构造作同等的研究,可是要把他们所研究的男人身体之美应用到商业上去,却有点困难。剧院要一些人脱光衣服去嘲弄观众,可是普遍总是要女人脱光衣服去嘲弄男人,而不要男人脱光衣服去嘲弄女人。甚至在比较上等的表演中,当人们要同时注重艺术和道德的时候,他们总是让女人去注重艺术,男人去注重道德,而不曾要女人去注重道德,男人去注重艺术的(在剧院游艺表演中,男演员只是表演一些滑稽的样子,甚至在跳舞方面也是如此,这样说便是“艺术化”的表演了)。商业广告采取这个主题,用无数不同的方法把它表现出来,因此今日的人要“艺术化”的时候,只须拿起一本杂志,把广告看一下。结果女人自己深深感到她们须实行艺术化的天职,于是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这种观念,故意饿着肚子,或受着按摩及其他严格的锻炼,以期使这个世界更加美丽。思想较不清楚的女人几乎以为她们要得到男人,占有男人,唯一的方法是利用性的吸引力。
我觉得这种过分注重性吸引力的观念之中,有着一种对于女人整个天性的不成熟和不适当的见解,结果影响到恋爱和婚姻的性质,弄得恋爱和婚姻的观念也变成谬误的,或不适当的观念。这么一来,人们比较把女人视为配偶,而不大注意她们做主妇的地位。女人是同时做妻子和母亲的,可是以今日一般人对于性的注重的情形看来,配偶的观点是取母亲的观念而代之了;我坚决的主张说,女人只有在做母亲的时候,才达到她的最高的境地,如果一个妻子故意不立刻成为母亲的话,她便是失掉了她大部分的尊严和端庄,而有变为玩弄物的危险。在我看来,一个没有孩子的妻子就是情妇,而一个有孩子的情妇就是妻子,不管他们的法律地位如何。孩子把情妇的地位提高起来,使她变得神圣了,而没有孩子却是妻子的耻辱。许多现代女人不愿生孩子,因为怀孕会破坏她们的体态:这是很明显的事实。
好色的本能对于丰富的生命确有相当的贡献,可是这种本能也会用得过度,因而妨害女人自己。为保存性的吸引力起见,努力和奋发是需要的,这种努力和奋发当然只消耗了女人的精神,而不消耗男人的精神的。这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世人既然看重美丽和青春,那么中年的女人只好跟白发和年岁作绝望的斗争了。有一位中国青年诗人已经警告我们说,青春的泉源是一种愚弄人的东西,世间还没有人能够以“绳系日”,使它停住不前。这么一来,中年的女人企图保存性的吸引力,无异是和年岁作艰苦的赛跑,这是十分无意义的事情。只有幽默感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和老年与白发作绝望的斗争是徒然的事情,那么,为什么不说白发是美丽的呢?朱杜唱道:
白发新添数百茎,几番拔尽白还生;
不如不拔由他白,那得工夫会白争?
这一切情形是不自然的,不公平的。这对母亲和较老的女人是不公平的,因为正如一个超等体重的拳斗大王必须在几年内把他的名位传给一个较年轻的挑战者一样,正如一只得锦标的老马必须在几年内把荣誉让给一只较年轻的马一样,年老的女人和年轻的女人们争起来,必须失败,这是不要紧的,因为她们终究都是和同性的人们争。中年的女人与年轻的女人在性的吸引力方面竞争,那是愚蠢的,危险的,绝望的事情。由另一方面看起来,这也是愚蠢的,因为一个女人除了性之外还有别的东西,恋爱和求婚虽然在大体上须以肉体的吸引为基础,可是较成熟的男人或女人应该已经度过这个时期了。
我们知道人类是动物中最好色的动物。然而,除了这个好色的本能之外,他也有一种同样强烈的父母的本能,其结果便是人类家庭生活的实现。我们和多数的动物同有好色和父性的本能,可是我们似乎是在长臂猿中,才初次发现人类家庭生活的雏形。然而,在一个过分熟悉的人类文化中,在艺术,电影和戏剧中不断的性欲刺激之下,好色的本能颇有征服家庭的本能的危险。在这么一种文化中,人们会轻易忘掉家庭理想的需要,尤其是在个人主义的思潮同时也存在着的时候。所以,在这么一种社会中,我们有一种奇怪的婚姻见解,以为婚姻只是不断的亲吻,普通以婚礼的钟声为结局,又有一种关于女人的奇怪见解,以为女人主要的任务是做男人的配偶,而不是做母亲。于是,理想的女人变成一个有完美的体态和肉体美的青年女人,然而在我的心目中,女人站在摇篮旁边时是最美丽不过的,女人抱着婴孩时,拉着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时,是最端庄最严肃不过的,女人躺在床上,头靠着枕头,和一个吃乳的婴儿玩着时(象我在一幅西洋绘画上所看见的那样)是最幸福不过的。也许我有一种母性的错综(a motherhood complex),可是那没有关系,因为心理上的错综对于中国人是无害的。如果你说一个中国人有一种母与子的错综或父与女的错综,这句话在我看来总觉得是可笑的,不可信的。我可以说,我关于女人的见解不是发源于一种母性的错综,而是由于中国家族理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