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赔偿法全面加强政府法制工作的通知研究与分析
国家赔偿法全面加强政府法制工作的通知
(湘政发[1996]5号)
各行政公署,自治州、市、县人民政府,省直机关各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以下简称国家赔偿法)于去年1月1日施行以来,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认真组织宣传,实施,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有的地方和部门还存在着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工作不力、进展不大的问题。为了确保国家赔偿法的顺利实施,促进全省各级行政机关和广大行政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政,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通知》(国办发[1994]106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深刻认识国家赔偿法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必须忠实地执行人民的意志、保护人民的利益。国家赔偿法根据宪法的规定,在行政诉讼法有关行政赔偿规定的基础上,对行政赔偿的范围、程序、标准作了具体规定,并增加了刑事赔偿的内容,从而确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赔偿制度。这既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制度,也是动员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向滥用职权、执法违法等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的有力武器。广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当从人民政权性质的高度深刻认识国家赔偿法的重要意义,增强严格依法行政、当好人民公仆的自觉性。
二、进一步加大实施国家赔偿法的工作力度
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应对前段宣传、实施国家赔偿法的情况进行一次认真的检查总结,针对薄弱环节,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组织好学习和宣传。经继续组织机关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国家赔偿法以及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条例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深刻理解和把握国家赔偿法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内容。同时,要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通过报刊、电视、广播以及其他宣传工具,向人民群众宣传、普及国家赔偿法。
要落实办理行政赔偿事务的机构。各级政府和其他有可能承担赔偿义务的行政机关,均应明确由其政府法制(复议应诉)机构为行政赔偿事务办理机构并承担如下职责:1.受理、审查赔偿请求;2.审查被认为侵权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适当;3.就具体赔偿方式、标准提出意见;4.指导下级政府或部门的行政赔偿工作;5.研究行政赔偿中的普遍性问题,提出改进本地区、本部门行政执法工作的建议;6.负责行政赔偿备案、统计和上报统计资料。
要加强行政赔偿案件的审核把关。所有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赔偿决定书、行政赔偿协议书,均应经本机关负责人审核签发。赔偿数额大或影响大的行政赔偿案件,以部门为赔偿义务机关的,应报同级政府备案;以政府为赔偿义务机关的,应报上一级政府备案。备案审查的具体工作由县级以上政府的政府法制机构负责。
要加强国家赔偿费用的管理。各级政府应按规定将国家赔偿费用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国家赔偿费用审批、支付、核拨、审计制度,切实加强国家赔偿费用的管理。省政府法制局和省财政厅应拟定国家赔偿费用预算方案和管理办法,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要依法认真办理行政赔偿案件。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积极受理、认真审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提起的行政赔偿请求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要认真做好赔偿费用追偿工作。赔偿义务机关依法赔偿损失后,应当责令造成该宗赔偿且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承担部分乃至全部赔偿费用。各行署和州市政府以及省直机关各单位应根据既有利于监督和促进行政工作人员恪尽职守、不滥用职权,又符合其实际承受能力、使追偿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本地区、本系统追偿的具体条件、标准和办法,并督促下级政府、部门认真执行。
三、全面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实施国家赔偿法,要实行政机关和广大行政工作人员更自觉、更严格地依法办事,真正实现行政行为的法制化、规范化。因此,必须全面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要进一步规范抽象行政行为,确保规范性文件合法。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必须严守法定权限,不得越权创设行政处罚、行政性收费、行政管理许可、行政强制措施等行为。凡制定规范性文件,必须经发布(或者批准发布)机关的政府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并经发布(或者批准发布)机关常务会议或者办公会议讨论通过,方可发布施行。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对已发布施行的规范性文件要认真清理,该修改的抓紧修改,该废止的坚决废止。特别是涉及处罚、许可、收费、强制措施等内容的,如无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据,必须立即废止。要认真执行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的通知》(湘政发[1992]41号)的规定,长沙市政府依法发布的规章,各行署和州市政府以及省政府各部门在权限范围内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必须于发布之日起30天内报省政府备案,备案工作由省政府法制局负责。各行署和州市县政府亦应参照上
述规定,建立对各部门和下一级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制度。对发现的问题,要依照法律的规定及时作出处理。
要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切实改善行政执法状况。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负责人应对本地区、本部门的行政执法状况承担责任,切实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确保政令畅通,维护政府权威。各地州市县都必须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明确执法主体、执法依据、执法要求、职责权限、法律后果,并建立健全监督检查、错案纪正、过错追究制度,促进秉公执法、严格执法。行政执法责任制由块块建立和实施,省政府各部门和实行垂直领导的省直部门应积极配合、支持各行署和州市县政府的这一工作。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还应认真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对政治业务素质差、有严重违纪违法行为的人员,要限期调离执法部门;在此基础上,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培训,经严格考核合格的发给行政执法证,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强化政府法制监督。一是建立重大具体行政行为备案制度。各级人民政府作出的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应报上一级政府备案;政府各部门作出的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应报本级政府和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发现有违法或者不当的,应当责令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机关纠正,或者直接予以纠正。二是要认真执行地方性法规、规章实施情况反馈制度。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发布的地方性法规和省政府发布的规章施行满半年,省直有关主管部门及行署和州市政府应向省人民政府书面报告实施情况。三是要进一步强化行政复议工作。各级行政机关都要按照行政复议条例的规定,健全行政复议机构,切实履行职责。凡符合法定条件的复议申请均应受理,并严格依照行政复议条例规定的时限和程序认真依法审理,解决行政争议,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
四、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政府法制工作队伍
实施国家赔偿法,对政府法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政府法制机构承担的任务更加艰巨和繁重,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法制机构,是各地区、各部门政府法制工作的主管部门,除承办同级政府或部门的法制事务外,还应负责本地区、本部门政府法制的具体业务指导工作。各行署和州市县政府以及县级以上各级政府有关行政执法任务的部门,均应建立健全政府法制(复议应诉)机构,配备与其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人员。要选拔政治素质好、法律专业水平高、有实践经验和较强综合协调能力的人员充实政府法制机构,并注意关心和培养他们,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跨世纪政府法制工作队伍。湖南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六年一月三十日
发布部门:湖南省政府 发布日期:1996年01月30日 实施日期:1996年01月30日
第二篇:政府法制工作与构建“和谐杭州”研究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政府法制工作与构建“和谐杭州”研究
卞军民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大中城市投资环境第一位”、“中国最佳商业城市第一位”、“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等桂冠相继“加冕”,“和谐创业”的和谐杭州模式应运而生,这是我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立足文化积淀、经济社会发展、新时期人文精神,探索出的发展模式。推进“和谐创业”,构建和谐杭州,对市民素质、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城市管理、生态建设、社会运行、民主法制建设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法治政府建设和政府依法行政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众所周知,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其特殊的双重性:一是由于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失调的始作俑者,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主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和确立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来理顺社会关系;二是由于政府又是公法制度变革、政府改革和法制建设的推动者,因此政府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有所作为,而不能消极无为。政府作为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机关,是最大的权利机构,其行使的公权力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政府能否正确行使公权力,直接关系着社会运作是否顺畅、社会关系是否和谐、社会交往是否融洽。因为公权力是把双刃剑,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必定有助于平衡社会关系、化解矛盾冲突、推进“和谐创业”。而违法行使公权力则必然会导致社会关系扭曲、社会矛盾滋生、公民权利受损。因此,政府及其行政机关应当按照法定程序、法定权限、法定职责行使公权力,建设一个透明、诚信、负责、理性的法治政府,这是推进“和谐创业”的重点所在,也是构建和谐杭州的关键所在。
政府法制是一个形成历史不长的概念,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的客观要求,是政府职能不断转变的必然产物。政府法制工作是各级政府在管理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活动中,依照法定职权所进行的立法、执法和对立法、执法实施监督的工作。1996年4月15日国务院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将政府法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制工作定位为参谋、助手。2003年9月28日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通知将政府法制工作定位为本级政府或者本部门领导办理法制事项的参谋、助手和依法行政方面的法律顾问。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进一步明确将政府法制工作定位为本级政府或者本部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国务院对政府法制工作的一贯要求,意味着政府法制工作承担着政府或者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全面推进,确保公权力和谐运行的重任。
本研究报告重点研究政府法制工作在政府依法行政中的地位作用,我市政府法制工作的现状以及政府法制工作如何保障政府依法行政,推进“和谐创业”、构建和谐杭州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法制工作在推进依法行政中的地位和作用
依法行政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复议、行政执法监督、法制宣传等方面内容。政府法制工作是整个政府工作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障,是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力量。政府法制工作通过政府立法、行政执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和行政复议、应诉、政府法制宣传等项工作,对政府的行政行为起到规范和保障作用,从而实现依法行政、依法决策和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依法行政工作制度建设的专门机构
依法行政,首先要求要有法可依。政府立法是国家立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政府法制机构则是政府立法的法定工作机构。政府法制机构根据依法行政的需要,统筹规划政府立法工作,拟订政府立法计划,报经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起草、审查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草案;按照立法法、杭州市地方性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的要求对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草案进行审查;督促、指导立法项目起草部门或单位的立法工作;承办政府规章的立法解释工作;提出修改或废止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建议等。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二)是对推进依法行政行为的监督机构
政府法制机构是政府办理行政复议事项的机构,又是受政府委托代表政府参加行政诉讼活动的机构,承担着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的职能,同时还承担着对本级政府和下级政府及本级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法律审查的职能。
(三)是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和协调机构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执法是法制建设的关键,监督是实现法制建设目标的保障。政府法制机构的监督和协调就是依法行政的内部保障。政府法制机构通过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和协调,保障了行政执法部门协调运转,保证了行政执法严格依法进行,保障了依法行政的实现。
(四)是推进依法行政的综合协调机构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工作,在这个系统中离不开综合协调和进行信息反馈与处理的组织机构。政府法制机构在推进依法行政的实际工作中,通过协调部门之间在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实施和执行中的矛盾和争议,通过立法调研、立法论证和协调、立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召开座谈会、听证会,通过组织或参与行政执法检查活动,通过行政复议和参加行政应诉和对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审查等监督活动,解决执行法律法规规章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争议,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及国家法制的统一,开创依法行政的工作局面。
(五)是政府法制宣传培训的组织机构
政府法制机构通过举办法制讲座、法律咨询、法律服务和依法行政报告会、依法行政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向政府及其部门的领导宣传普及法律知识,使其对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充分的认识,提高他们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为推进依法行政创造前提条件。通过行政机关行政执法资格审查和行政执法人员法律常识、执法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为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六)是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推进依法行政的法律顾问
要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必须提高政府依法决策、科学决策的水平;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作为民事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范围将不断扩大,处理的涉法事务也日渐增多。要有效地提高依法决策水平,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就需要有一个相对独立且超脱的专业机构为政府领导提供准确的法律意见。因此按照国务院对政府法制工作的定位要求,政府法制机构作为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法行政的法律顾问,承担着为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行政行为、合同行为等非诉讼法律事务提供法律意见,代表政府参加诉讼活动。
二、我市政府法制工作保障依法行政的工作实践
为了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几年来,我市政府法制工作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进程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还存在着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主要工作和成就
1、加强政府立法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据。几年来,我市的立法工作从保障和促进改革开放、营造有利于杭州经济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出发,紧紧围绕市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立足我市实际,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先后制定了一批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初步形成了与国家法律法规配套的城市行政管理法规制度。截止2004年底,市政府先后制定政府规章217余件,其中,规范和监督行政行为的政府规章9件。2002年,根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对政府规章进行清理,共修改或废止不符合WTO法律规则及我国入世承诺的政府规章14件,其中,修改13件,废止1件;2004年,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对现行有效地政府规章又进行了全面清理,共修改或废止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政府规章74件,其中,修改42件,废止32件。这对于保证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在我市的正确贯彻实施,维护法制的统一,规范和解决我市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促进、保障全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2、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与管理,规范行政机关抽象行政行为。我市严格按照执行《浙江省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加强对区、县(市)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审查工作。在此基础上,对市、区、县(市)施行的规范性文件进行认真的清理。2002年,清理市委、市政府规范性文件7503件,废止173件。清理区、县(市)和市政府各部门规范性文件89000余件,废止1362件;2004年,对市政府及办公厅1990年以来发布的3600余件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废止82件。通过清理,规范性文件中存在的不合法问题得到了及时纠正。为了加强规范性文件的管理,市政府在2003年8月专门修订了《杭州市人民政府规章制定办法》,对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市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必须经过市政府法制机构的前置法律审查,将对政府及其部门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关口”前移,促进了行政行为的合法有效。
3、清理执法机构,培训执法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1997年5月市政府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要求,市政府依法对全市380余个行政执法主体逐一审核,对其中的226个符合执法主体资格的行政机关予以登记确认。因机构改革,2003年重新确认了129家行政处罚主体资格。所确认的行政处罚主体,由市政府统一颁发了行政处罚实施主体资格证,并在《杭州日报》上予以公告,使全市行政处罚实施主体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我市从1997年开始,集中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综合法律知识培训,实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制度,具备《浙江省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条件的发给行政执法证。没有取得行政执法证件的,不得上岗执法。到2005年底,共培训考核行政执法人员2.5万余名。由于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不断加强培训考核力度,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4、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促进依法行政工作。一是,为了贯彻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和“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的要求,1997年12月,市政府发布了《杭州市行政执法责任制暂行规定》,1998年5月市政府与46个行政执法部门签订了行政执法责任书,明确各执法部门的基本责任和行政执法管理目标。2003年8月,在总结第一轮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又开展了第二轮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行政执法责任制作为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完善和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二是,严格开展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工作。我市在推行过程中,注重把执法责任制的有关内容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和要求纳入各执法部门的目标管理和公务员考核范围,与单位工作目标考核挂钩,使行政执法责任制得到了各行政执法责任单位的高度重视。三是,推行行政错案责任追究制。为了保证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实施,1998年8月,市政府颁布了《杭州市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办法》。办法对错案的严格界定、责任人员的追究等作了严格具体的规定,有力地促进了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
5、积极推进执法体制改革,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将多个行政机关行使的行政处罚权集中由一个行政机关行使,以解决执法队伍过多、执法力量分散、执法“扰民”的问题,消除多头处罚的现象,提高行政效率和水平。2001年,经国务院法制办和省政府批准,我市在城市管理领域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并于同年9月组建了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成功地进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2003年,萧山、余杭两区相继成立了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2004年,经省政府批准,富阳市成为我省第一个县级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综合执法单位。2005年,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市、区、县(市)成立了文化综合执法队伍,开展了文化领域里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目前,建德市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正在筹办之中。通过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营造行政执法和谐氛围,使我市行政执法工作质量和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6、清理行政许可事项,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工作方案的要求,全面清理行政许可事项。行政许可项目的清理方面:对54个市政府部门上报的897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了清理,梳理出645项审批项目。经审查,对符合行政许可法要求的360项行政许可项目,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定,予以确认并公布;对没有法定依据的220项审批项目予以取消;其余60余项属于非行政许可的行政审批项目。行政许可实施主体的清理方面:经过清理,共确认63个行政许可实施主体;对4个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实施主体进行了调整。行政许可收费项目的清理方面:共清理出122个收费项目,其中清理前已取消了2个收费项目;清理后,取消了市级部门自行设定的2个收费项目,根据省政府的清理结果,取消了上级部门设定的93个行政许可收费项目中的16个,依法保留了20个行政许可收费项目,对5个不属行政许可收费项目的按照国家法律执行。地方性法规、市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方面: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对现行有效的53件地方性法规进行了清理,依法废止了2件地方性法规和修订了16件地方性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法规。对现行有效的154件市政府规章进行了清理,废止32件市政府规章,修改42件市政府规章。对1990年以来市政府及办公厅发布的3600余件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废止了82件规范性文件。
为进一步加强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行为的监督,市政府制定了《杭州市实施行政许可工作制度(试行)》。该制度包括了行政许可的公示制度、申诉制度、听证制度等十项制度,构建起我市完整的行政许可配套制度体系。督促各区、县(市)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建立相关制度。目前,已有38个市政府部门、8个区、县(市)建立了相应的行政许可配套制度。为了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严格实施,两次对区、县(市)政府和市级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工作进行了监督检查。
7、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工作效率。自1999年10月开始以来,已连续进行了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第一轮审改,全市共减少行政审批事项463个,减幅达38%。成立了杭州市投资项目集中办理中心,市级行政审批职能部门实行了行政审批“窗口受理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第二轮审改,全市共减少行政审批事项121项,减幅达30%。转移、下放了一批审批内容较简单的事项到区、县(市)一级。把一批需要监管、统计的事项,改为备案管理。在审批方式上,继续强化了“一条龙”、“一站式”、“窗口式”服务模式。在审批时间上,缩短了三分之一的审批时限。在审批行为上,建立了“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第三轮审改,全市共减少行政审批事项110项,减幅为20%。审批时限再压缩了20%以上,进一步推行网上审批工作。同时,把放开非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批管理、提高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批效率、培育中介机构等作为审改重点。明确了行政审批重点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大事项。经过三轮审改,我市投资软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了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市政府先后制定了《杭州市审批制度改革若干规定》、《杭州市行政审批责任及其追究办法》和《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通过改革,我市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减少,行政机关办事效率明显提高。
8、加强行政复议工作,依法纠正违法行政行为。行政复议法实施后,我市各级政府及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地进行了学习和宣传,广大人民群众对这部法律越来越熟悉、并逐步学会运用行政复议这一救济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也从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的高度重新认识了复议制度的重要意义。实践中,各级复议机关通过依法办理复议案件,纠正和监督执法部门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切实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行政复议案件逐年增多。1996年至1998年三年间,全市各级复议机关共收到复议申请543件,平均每年180件。而复议法实施后,复议案件呈明显增多趋势,1999年271件,2000年375件,2001年395件,2002年460件,2003年360件,2004年646件。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市政府法制机构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全市依法行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政府法制建设有了显著的发展。但随着依法行政工作的不断深入,政府法制机构建设的制约因素逐步彰显,成为政府法制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樊篱。主要表现在区、县(市)法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配与依法行政工作的任务和要求不相“匹配”。推进依法行政要求政府法制机构完成依法审查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抽象行政行为、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规范具体行政行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务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强化行政执法协调、解决行政执法争议,评价依法行政状况、完善依法行政工作等,任务重、时间紧、事项多,这就需要设置合理、编制科学的法制机构以予保障。但目前大部分区、县(市)政府法制办只配备了1~2名法制工作人员,影响了政府法制工作的正常开展。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成因是少数党政领导的法制观念相对滞后,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政府法制机构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到位,在工作实践中遇到涉法问题才想到法制机构,平时很少过问依法行政工作,更谈不上切实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的作用。
三、政府法制工作推进依法行政的对策与措施
为实现推进“和谐创业”的目标,政府法制机构必须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以推进依法行政为核心,进一步加强行政立法工作,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从立法、执法到监督的全过程强化政府法制工作,促进政府行为的规范化、法治化,加快“和谐杭州”建设的步伐。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一)提高制度建设质量,为推进依法行政奠定基础
推进依法行政,制度建设是基础。法律、法规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准则和规范,从根本上促进或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市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十八个“较大的市”之一,享有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制定权。同时,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为了行政管理的需要还要制定必要的规范性文件。要充分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赋予的立法权限,立足我市实际,加大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力度,从源头上制定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规范政府行为的规章和文件,使行政管理有章可循。
第一、要正确把握制度建设的原则。政府立法和制定规范性文件要按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群众关注的需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统一安排,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城市管理制度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制度建设;要处理好制度建设及时“跟进”社会实践和适当“超前”的关系,将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制度建设项目加以考虑,使制度建设充分体现民意、反映民愿;要坚持实体与程序并重、目标要求与措施办法配套的原则,加强制度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增强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要把握制度建设规律和时机,正确处理好制度建设与改革的关系,做到制度决策与改革决策相统一,制度建设进程与改革进程相适应,充分发挥制度建设对改革、发展、稳定的推动、引导和保障作用。
第二,要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一是要完善立法程序,增强立法工作透明度。在科学制定立法计规划,增强立法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加强立法调研和协调工作,通过调查、召开立法听证会或座谈会、发布立法草案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提高立法民主化水平。二是要加强立法审修工作。在突出地方特色的同时,本着权力与利益脱钩、权力与责任挂钩的原则,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公民、企业的关系,行政管理与社会自律的关系。注意克服立法中的部门利益倾向,使权责相统一,在规定行政管理部门权力的同时,必须明确其相应的责任;设定管理相对人义务的同时,必须赋予其具体的权利,做到有权就有责,用权受监督。三是要加强规章和文件的清理工作。进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一步清理与市场经济体制和世贸组织规则不一致、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保证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
第三,要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审查备案工作。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出台的为数众多的规范性文件是广义上行政立法的一种,是法规的补充和延伸,直接影响着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影响着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因此,必须严格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审核、发布、备案程序,提高规范性文件的质量。市、区、县(市)政府及所属部门、各单位起草的规范性文件,在出台前必须报送同级政府或本部门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审查不得印发,以保证其合法性。政府法制机构要切实履行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审查和备案审查职能,发现违法问题及时纠正,从源头上防止因规范性文件存在问题而出现大面积违法行为。
(二)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为推进依法行政提供支撑
推进依法行政,执法是关键。制定出来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只有得到全面、正确的贯彻执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政府的行政管理行为都是执法行为,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只有严格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才能真正建成法制型政府。因此,要以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为重点,依法规范行政行为,确保各项法律、法规得到贯彻落实,为推进“和谐创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第一,要切实做到依法决策。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各级领导干部要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按照法定的程序行使决策权,做出的工作部署、指示、决定、批示和制发的文件等,不得与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相抵触。要建立重大决策法律分析和论证制度,涉及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决策事前要由同级政府法制机构或委托专家进行法律分析、论证;属于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重大决策,事前应召开听证会,听取相对人和专家、学者的意见。要建立决策信息公开制度,除国家规定保密或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政府对社会实施管理所做出的决策要向社会公开,市政府规章应在规定传媒上发布,应为公民查询有关文件和资料提供便利条件。要建立违法决策追究制度,发现决策不合法必须及时纠正并追究做出错误决策的主要或主管负责人的行政或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第二,要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健全行政执法责任体系,把各部门承担的行政执法职权和责任落实到岗位和执法人员,建立权力界定、责任明晰、权力和责任相挂钩的量化考评目标,使每个执法人员都知道依法有权做什么、怎么做、不依法做应负什么责任,以规范行政行为,确保依法行政。同时,加强对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检查考核,将执法评议考核制纳入对各级行政机关的目标管理考核之中,与公务员岗位目标责任制相结合,与违法执法责任追究制度相结合,认真对各级行政机关落实依法决策制度、规范抽象和具体行政行为、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等情况进行检查,做出优秀、达标或未达标的综合评价并严格兑现奖惩;对执法违法行为,要按照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规定追究违法者和主管领导的责任,使行政执法责任制在规范行政执法、促进依法行政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
第三,要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培训工作。把领导干部学法放在重要位置,认真落实各级领导干部学法制度,通过举办法制讲座、培训班或依法行政专题研讨班,使各级领导干部掌握本职工作岗位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基本内容,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认识到“一切行政权力源于法律、行政职权必须依法行使、不依法行使职权必须承担责任”,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同时,坚持不懈地做好行政执法人员法律培训工作,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培训,不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行政执法水平。要把培训与持证上岗执法制度结合起来,凡执法人员未经培训或考核不合格的,不准上岗执法;凡上岗执法的执法人员必须合法有效的行政执法证,并定期接受培训考核,使每个行政执法人员自觉做到“心中有法、虑必及法、言必合法、行必循法”,为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奠定基础。
(三)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为推进依法行政提供保障
推进依法行政,监督是保障。要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防止行政权力的随意放弃或滥用,做到依法行政,就必须加强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要在自觉接受人大的权力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以及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来自于政府外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部的各种监督基础上,不断健全政府内部的监督约束机制,强化监察和审计机关的专门监督,特别是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的层级监督,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监督的力度,使政府行为在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
第一,要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健全法规、规章执行情况报告制度,定期对已出台的法规、规章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解决执法中出现的问题,确保贯彻落实;要建立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审查制度和执法证件管理制度,对本行政区域内从事行政执法活动的单位是否具有合法的执法资格进行审查,并以政府的名义予以公告,同时,要求所有的行政执法人员必须培训考试后持证上岗执法,为规范执法提供基本前提;要完善一般行政处罚案件审核和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备案制度,一般行政处罚做出前应经本部门的法制机构进行审核,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做出后要报本级政府法制机构备案,以保证行政执法行为的合法性;要健全行政执法违法案件举报查处制度,接受群众举报,依法调查处理违法行政行为并反馈处理结果;要建立行政执法协调制度,依法协调部门间执法矛盾,解决相互推诿不作为或争权争利乱作为,损害管理相对人的利益、破坏行政管理秩序的问题。
第二,要加强行政执法检查。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针对执法问题多、社会影响大、群众反映强烈的领域,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经常性的执法检查,重点检查行政执法主体的执法行为是否规范、执法是否到位、有无不作为现象,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并提出改进执法的建议。要认真受理行政执法投诉举报案件,加强对具体行政行为的个案督查,及时纠正违法行政行为,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要强化对违法行政行为的责任追究,对行政机关不按法定权限、程序执法,行政执法人员滥用职权、徇私枉法或玩忽职守、不履行执法责任的,责任人及主管领导应承担相应的行政或法律责任。同时,加大对执法行为的规范和指导力度,通过开展行政处罚案卷质量评查等活动,查找执法依据适用、执法程序和执法文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行政执法整体水平的提高。
第三,要依法做好行政复议工作。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内部实施层级监督的重要法律制度,对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促进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开展广泛行政复议法的宣传,让社会各界都了解行政复议这一权利救济途径,并且将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宣传的重心放在容易受行政行为侵害的弱势群体上。同时,在政府机关内部各部门中,加大对行政复议法的宣传力度,让领导和行政人员既要严格依法行政,又要努力为老百姓寻求权利救济提供方便。二是建立行政复议人员的任职资格和后续培训制度。经过统一资格考试,使行政复议人员持证上岗;采取进修培训、定期培训和岗位培训等方法,不断提高行政复议人员工作水平。三是依法履行行政复议职责。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程序,建立行政复议的程序保障制度,坚持热情接待、积极受理、公正审理的原则,切实把好行政复议案件的事实关、程序关、法律关,认真查清事实,严格适用法律,对行政机关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坚决依法予以撤销、变更,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使行政复议在监督和规范行政行为、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加强法制机构建设,为推进依法行政提供条件
政府法制机构要实现高效运作,必须在政府领导下,相对独立又自成体系,区、县(市)政府法制机构的设置尤其要引起高度重视。政府法制部门只能隶属于同级政府,不宜隶属于政府办公室,否则,作为行政主体不仅在法理上讲不通,而且在实践中也不好操作。同时,政府所属部门也要设置法制机构,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府部门设置内设机构,应当优先设置法制机构,因为,政府部门的职能主要是管理和服务,而管理的实质就是执法。
健全法制机构最终要落实在编制、岗位上,编制、岗位必须与依法行政的发展相适应,才有可能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政府法制队伍,才能为政府法制机构的高效运作提供组织上的保障。
第三篇:关于县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职能定位研究
关于县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职能定位研究
一、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由来与发展
政府中设立法制机构,在国外并非绝无仅有。1885年日本创设内阁制时,就设置了内阁法制局。法制局于1948年至1952年曾隶属法务省,于1952年7月复归内阁直属,1962年改为内阁法制局。内阁法制局作为法律顾问,负责向内阁、内阁总理大臣等陈述意见以及对向内阁提出的法案等进行审查起草等事项。其主要任务是:审查、修改各部门向内阁会议提交的法律、政令及条约案,起草法律及政令草案;就法律问题,向内阁和内阁总理大臣和各省大臣提出建议;对国内外和国际法制及其运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其他有关法制的情况。
我国的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建设,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建国初,新生的共和国废除了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及其一切反动法律,面临着建立新的法律制度这一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为了适应法制建设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曾设立法制委员会,负责政务院的法规草拟和审查、修改工作。1954年政务院改为国务院后,又于当年11月成立了国务院法制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并颁发了《国务院法制局组织通则》,由国务院法制局负责法律、法规草案的起草和审查、修改工作,以及法规清理、汇编工作。1955年4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建议,国务院发出在各级政府设立法律室的通知,指出法律室是协助政府负责人正确贯彻国家法律和进行有关法律工作的专门机构,并明确规定了法律室的职责。这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起了积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当时的法制委员会、法制局、法律室虽然在任务和职责上不如现在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广泛,但就其性质和作用而言是一致的。但自1959年开始,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干扰,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受到削弱,在“文化大革命”中,随着社会主义法制被严重践踏,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被完全撤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党中央提出:“搞现代化建设要有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法制建设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政府法制工作机构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逐步得到恢复与加强。1980年5月,成立了国务院办公厅法制局。1981年7月,又成立了国务院经济法规研究中心。为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更好地为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986年4月,为了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国务院又决定把原国务院办公厅法制局和国务院经济法规研究中心两个机构合并,重新成立国务院法制局,作为国务院的一个直属机构,全面负责国务院法制行政工作,对国务院各部门的法制工作,通盘考虑,综合研究,组织协调,具体指导。1988年10月8日,李鹏同志主持召开国家机构编制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并原则批准《国务院法制局“三定”方案》。该方案明确了国务院法制局是负责国务院法制工作的办事机构,是国务院领导在法制工作方面的参谋和助手。1994年3月又被确定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1998年3月,根据《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设置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作为国务院办事机构。
省级人民政府重新设立法制工作机构始于1981年。在国务院设立经济法规研究中心之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纷纷成立了经济法规研究中心;贵州省人民政府则成立了办公厅法制处。1987年全国政府法制工作会议召开后,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将经济法规研究中心和政府办公厅法制处合并为政府法制局或政府法制办公室。目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设立了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名称统一为“政府法制办公室”。
县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设立虽然有先后之别,但总的来看,是向不断健全不断完善的方向发展的。1990年至1993年是县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大发展的一年。由于《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和实施,对各级政府的法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没有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市、县,纷纷设立了法制局、法制办或法制科;已成立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也进一步加强机构建设,有的提高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级别,有的扩充人员编制。特别是1990年12月24日国务院发布的《行政复议条例》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复议机构,应当设在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内或与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合署办公”,这就实际上要求县级政府的法制工作机构非设不可。后来,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许可法》,政府法制工作机构逐步加强。2001年机构改革,我省统一了全省政府法制机构的名称和级别,县级政府法制办公室设置规格为副科级。2004年,我省88个县、市、区除余庆县叫信访法制局、思南县叫法制局外,其余名称已统一为政府法制办公室,政府法制办公室设在县级人民政府办公室内,大部分县级政府法制机构设为正科级。全省地、县两级政府法制机构已经定编的编制数加上未定编但政府办公室同意配备的人员数共有328人,其中行政编制200人、事业编制128人,实到位250人,占应到数的76.2%,其中专职181人,兼职69人。47个县级政府法制机构无内设机构。财务独立管理的有3个(毕节市政府法制办、玉屏县政府法制办、正安县政府法制办),其它的均为政府办统一据实开支,人事管理权未独立。
综上所述,虽然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建设经历了一个较曲折的过程,但到目前为止,县级政府都成立了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基本上从组织方面保证了政府法制工作的开展。实践证明,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需要,是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是有生命力的,是一定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
二、县级政府法制机构履行职能情况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贵州省行政复议条例》、《贵州省行政执法监督规定》、《贵州省行政执法证管理办法》、《贵州省行政执法责任制与评议考核规定》等法律、政府规章的规定,政府法制机构是同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的主管部门,代表同级政府负责行政立法、行政执法监督、行政执法协调、行政复议应诉等方面的事务。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确立,政府工作法制化进程的加快,法制机构承担的任务愈来愈重。近年来,法制机构先后组织进行了应对入世履行承诺的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工作,适应新的行政许可制度的行政许可规定的清理工作以及相应的法规规章的修订工作。除了完成这些集中性的重大任务外,县级政府法制机构主要履行了以下职能:
(一)承担立法(此职能仅限于11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审核、备案及解释方面的工作。
(二)列席政府办公会和常务会,为县级人民政府领导作出重要行政决策和行政措施提供有关法律依据和建议。
(三)开展行政执法监督,协调行政执法中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对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资格进行认证、公告。
(四)开展本地区政府法制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工作。
(五)组织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
(六)承办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和国家赔偿案件。
(七)承担行政确权案件的受理、调查、调解、审核等工作(行政确权是基层政府法制机构履行的特殊职能,土地方面的法律、法规规定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纠纷由行政先行处理原则,即由政府行政确权,其性质是政府享有的行政裁决权。这些案件涉及的法律专业性较强,由政府法制机构承办,能保证居中裁断确权的公正性,也利于当事人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的应诉工作。由于森林、土地、矿藏等资源和房产纠纷在县级发生较多,此项工作在县级政府任务很重)。
(八)开展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国家赔偿、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涉及政府行为共同规范的法律、法规、规章实施情况的调研工作,为县级人民政府领导提供政府法制工作信息。
(九)承办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调研和方案起草工作。
(十)承担县级人民政府领导交办的其他法律事务。
此外,有些县级政府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还将群众来信来访、处理维稳事务、办理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等任务交由政府法制机构承担。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建设,提高了各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规格,但由于至今未对县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职能进行定位,导致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存在。
1、职能职责不统一,“三定”方案不落实。法制机构的定性和实际履行的职能不适应,地县两级政府法制机构性质和职能定位不准确,大部分是明确法制办设在政府办公室,没有把法制办定位为政府主管法制工作的直属机构。造成大量基层政府法制机构的负责同志和工作人员工作注意力无法集中,工作常常难分主次,长期处于应付状态。除玉屏县政府、思南县政府法制办和毕节市政府法制办等个别县级政府法制机构是相对独立外,其他均将法制办当政府办的内设机构看待。由于法制办设在政府办,且未对法制办的应履行的职能职责作出规定,因此,很多地方没有制定法制办的“三定”方案,目前,除铜仁地区和其他地区个别县、市共计21个政府法制机构有“三定方案”外,有相当一部分县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三定方案”不落实。在人员编制上,有的已落实行政编制,有的是事业编制,有的仍未定编。在法制办内设机构上,有的有内设科、股,有的没有内设科室。有的事业编制参公,有的事业编制没有参公,这在执法主体上也是不适格的,从根本上影响了政府法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2、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配备不到位,编制偏少。有相当一部分地县政府法制办只配备一名副主任主持工作,或机构升为正县、正科后,主任仍是副处或副科级待遇。由于法制办没有单列,导致很多地方没有确定法制办的编制,目前,全省有18个县级政府法制办未定编制,有编制但在3人和3人以下的县级法制办共29个,而且多与政府办混编,个别法制机构虽有编制但人员配置不到位,有名无实。明确了“三定方案”的县级政府法制办,也存在人员不到位,全省县级政府法制办在岗人员3人和3人以下的有63个。有的县政府办为保证政府工作的运转,把法制办的人员安排从事秘书等工作,导致法制办兼职人员过多,有的成了政府办解决干部待遇的地方,把政府办的工作人员明确到法制办当科长(股长),占了法制办编制却不在法制办工作。在领导分管方面大都明确政府办副主任分管法制办,形成有的地方政府领导分工中没有明确分管政府法制工作的领导。有的地县政府法制办主任由政府办副主任兼任,如毕节市、威宁县、赫章县、纳雍县、织金县、黔西县、松桃县等,主任、副主任大都负责有联系县市长的工作,牵扯了法制办主任的大部分精力,工作主次难分。这种政府法制工作人员缺乏的现状与政府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不相适应,对于下一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极为不利。
3、法制办专业人员少,业务能力还有待提高。由于许多工作人员进入法制岗位的时间短,在业务能力上离工作实际需要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由于县级政府法制办设在政府办公室,造成法制办进人的力度和速度上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使政府法制工作在实际中遇到许多困难,存在明显的不适应现象:一是政府法制机构的设置与法律所赋予的职能地位不适应。如办理行政复议案件是行政复议法赋予法制机构的重要职责,但由于法制机构的不健全和人员编制不到位,使法律赋予的职责无法履行。近年来,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公民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行政复议案件以50%的增幅逐年上升,有的地级政府一年要受理上百件行政复议案件,有的县要受理数十件行政复议案件。特别是行政许可法实施后,有关行政许可(审批)方面的行政复议案件将会继续增多。办理行政复议案件,既要有人力保障,还要有经费保障。有的地方人员配备不到位,有的地方未按法律规定列支行政复议经费,使很多复议案件无法按期审结,致使行政复议法赋予的行政监督纠错职能得不到很好的履行。近年来各级政府法制机构的任务逐年增加,现有人员的数量和素质已是疲于应付。随着我国行政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依法行政工作的全面铺开,政府法制的任务将愈来愈重,质量要求愈来愈高,程序规范愈来愈严,政府法制机构的现有编制和人员极不适应。二是政府法制机构规格与政府法制实际工作不相适应。国务院在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各部门的法制机构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做好综合协调、督促指导、政策研究和情况交流工作,为本级政府和本部门贯彻执行《纲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的作用”。但由于法制机构职能未定位、“三定”方案不落实,难以承担综合协调和督促指导的职能。
四、县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职能定位
设立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是为了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因此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性质和作用与其任务和职责是紧密关联的。机构的性质和作用决定机构的任务和职责,而机构的任务和职责体现着机构的性质和作用。在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系统工程中,政府法制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今年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所确立的八个方面35项工作中,法制机构的工作任务涉及七个方面22项,其中独立组织实施的8项,参与和配合其他部门的14项。再加上目前法制机构已经开展的工作,法制机构肩负的任务是相当繁重的。因此,必须切实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使其在编制体制、人员配备、职能设定、经费保障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与其在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中所承担的综合协调、督促指导及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的职能相适应。由于级别不同,行政权限不同,各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存在着一定区别。然而其基本任务和职责则是一致的,即全面负责本级政府的法制工作,对本级政府的法制工作“通盘考虑,综合研究,组织协调,具体指导”。
(一)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性质
1、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是常设行政机关。
根据行政机关设置时间的长短划分,可以将行政机关分为常设行政机关和临时行政机关。常设行政机关是基于行政事务管理具有经常性,长期设置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通常是根据有关组织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设置的。而临时行政机关是根据某一特殊的临时性任务的需要而设立,完成任务即行撤销的行政机关,往往没有组织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
政府法制工作是整个政府工作的基础,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任务和职责具有长期性、经常性和稳定性,绝不是临时性的任务,因而政府法制工作机构不是临时机构,而是依据有关组织法设置的常设行政机关。
2、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是本级人民政府主管法制工作的直属机构。
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全面负责本级政府法制行政工作,具有通盘考虑,综合研究、提出建议、清理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提供咨询、办理领导交办事项等任务和职责。这些都体现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处于本级政府领导在法制工作方面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的地位,是本级政府主管法制工作的直属机构。
一般而言,政府的直属机构是政府领导的附属机构,协助领导处理行政事务,原则上属于政府的内部机构,不能对公民和社会组织进行公共行政管理;不能对外发布命令和指示,也就是不能成为外部行政主体。但是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性质较为特殊,它既是直属机构,又是综合性职能部门。这种特殊性与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任务和职责的综合性有关。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具有组织实施监督执行立法计划,具体协调指导法制工作,监督检查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负责行政复议工作等多方面的任务和职责,这说明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具有独立的多方面的对外行政管理职能和行政权限,可以独立进行法制工作方面的行政管理,可以成为外部行政主体,是综合性职能部门。
作为直属机构,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对政府领导起着参谋、助手和顾问和作用;作为综合性职能部门,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又对本级政府的法制建设起着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的作用。正确认识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性质的双重性和作用的双重性是很重要的。忽视两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利于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建设,也不利于充分发挥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应有的作用。
(二)县级政府法制机构的职能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县级政府法制机构应该承担以下主要职责:
1、拟订立法工作(此职能仅限于11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计划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审查、修改本级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报送本级人民政府的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规范性文件草案;组织起草重要的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规范性文件草案,承办规范性文件的解释工作。组织清理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规范性文件,进行编纂和汇编。
编制立法计划,是有立法权的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一个首要任务,而编制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则是所有县级政府法制机构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制定规范性文件是县级政府在行政管理中根据实际情况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长期使用、反复使用的决定、命令、办法、规定等政策措施。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应根据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行政法制建设的需要,结合本行政区域内的实际情况,深入调查研究,开展立法或规范性文件预测分析,在全面征求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的意见的基础上,对各项立法或规范性文件进行可行性论证,分清轻重缓急,编制出立法或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以指导各部门、各单位的立法草案或规范性草案的起草工作。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自治县的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规范性文件草案的起草,都有政府各职能部门参与。因此,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要根据立法或规范性文件计划的要求,组织各部门各单位起草或联合起草有关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草案。同时在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的起草过程中,做好指导工作,使这些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草案,不同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相抵触,按时完成立法和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
各部门、各单位起草的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规范性文件草案完成后,都须上报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由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对这些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规范性文件草案进行审查、协调和修改。所谓审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其一,审查这些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草案是否同宪法、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相抵触;其二,审查立法技术上存在的问题,保证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规范性文件符合规范要求;其三,审查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规范性文件的条款是否切合实际。所谓协调,是指协调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规范性文件之间的关系。实践证明,由于有的部门和单位在工作和业务上有交叉之处,再加上缺少全局观念,表现在立法上,就必然造成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规范性文件之间的不协调,甚至矛盾和冲突。因此,协调各部门和各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消除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规范性文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在起草、审核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建国以来,县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颁布了大量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规范性文件。由于形势的不断发展,这些规范性法律文件中必然有一些需废除或修改,因此必须经常地及时地进行清理;对需废除的,通过本级政府明令废止;对需要修改的,及时修订;对继续有效的,整理汇编公开发行。同时,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规范性文件过多、过散、缺乏内部的有机联系,不仅不便于执行,而且会给工作带来混乱,因此,必须通过编纂,使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以利于自治条例草案、单行条例草案和具有普遍约束力决定、命令等规范性文件适用和遵守。这也是县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
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规范性文件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不可能也不应该对一切事务都作出详尽无遗的规定,为了使这些规范性文件能适应复杂的、具体的事件和关系,就需要进行解释。同时通过解释,可使容易引起争议的条款或原则性的条款的理解和适用更符合起草原意。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规范性文件,其解释权属该级政府,但具体解释工作通常由该级政府的法制工作机构承担。
2、办理规范性文件上报备案工作,负责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下一级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负责重大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的备案工作。
为了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监督和管理,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应当按照《贵州省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的规定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同时,县级政府法制机构还应该按照《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做好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的备案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议、命令。县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依靠政府法制工作机构通过对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来行使此项权力。备案审查主要审查规范性文件是否与法律抵触、矛盾,是否适当,是否符合法定程序及规范化要求。
3、根据需要拟定实施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配套文件,处理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实施中的有关问题;协调本级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之间在实施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协调、解决行政执法争议。
协调部门之间在实施法律、法规和规章中的矛盾和争议,接受同级政府委托或指派,对同级政府各工作部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就管辖、执行法律、法规理解不一致等问题进行协调处理。
4、参与本级人民政府重大项目决策论证,为本级人民政府重大经济和社会管理活动提供法律咨询、法律审核和法律服务;承办本级人民政府作为民事主体涉及的有关法律事务。
县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主要为本级政府的各项活动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进行法律论证;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5、组织、指导、协调本级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组织、协调开展行政执法检查,对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资格进行认证、公告和管理,负责对行政执法人员持证执法情况进行监督,负责相对集中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和开展综合执法试点工作的调研和方案起草工作,并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方案的实施。
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既要抓行政立法,又要抓行政执法。行政执法是负责实施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行政执法机关的职责,而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则有代表本级政府组织和负责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职责,即监督检查本级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和下级政府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的情况,发现和解决在行政法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法律、法规、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正确、有效、及时地实施,以达到严格依法行政的目的。
6、办理本级人民政府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和国家赔偿案件,指导、监督本地区的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和行政赔偿工作。
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县级地方人民政府的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应依法办理由本级人民政府复议的行政案件。同时,还要指导下级人民政府和本级人民政府所属各工作部门建立行政复议工作制度,指导行政复议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还应受本级政府的委托,承担行政诉讼案件的应诉工作和行政赔偿工作。同时,还要指导下级人民政府和本级人民政府所属各工作部门搞好行政诉讼案的应诉工作。
7、承办行政确权案件。负责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案件以及房产等其他依法由政府确权案件的办理。
行政确权是基层政府法制机构履行的特殊职能。土地、森林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定了土地、山林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纠纷由行政先行处理原则,即由政府行政确权,其性质是政府享有的行政裁决权。这些案件涉及的法律专业性较强,由政府法制机构承办,能保证居中裁断确权的公正性,也利于当事人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的应诉工作。由于森林、土地、矿藏等资源和房产纠纷在县级发生较多,此项工作在县级政府任务很重。
8、研究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应诉、行政赔偿、行政许可、行政收费、行政执行以及行政执法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向本级政府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由于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法律、法规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的执行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如某些条款过于原则,执行起来有困难;某些条款前后重复;某些权限划分不清;等等。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就应通过调查研究,使存在的问题能及时地反馈回来,以便进行修订或者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弥补。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法制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对体制改革中出现的而又需要法律予以调整的问题,及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供各级领导决策时参考。
9、组织对本地区政府法制工作人员、行政复议工作人员、实施行政许可人员、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人员进行培训。
县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要定期举办各种培训班,培训在政府各部门工作的各类法制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提高法制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同时,还要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工作,使政府各部门和各单位了解和掌握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精神和内容,促进依法行政。
10、指导本地区政府法制工作业务和法制机构队伍建设,开展政府法制理论研究和交流。
为确保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对下级政府法制机构和同级政府各工作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的工作进行指导,对下级政府法制机构和同级政府各工作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承办的各类法制监督方面的案件进行统计。根据工作需要,对下级政府法制机构和同级政府各工作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的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并进行表彰和奖励。
11、承办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政府法制机构交办的其他工作。
12、履行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文件规定的其它职责。
关于县级政府部门法制工作机构职能定位的思考
(湖北省松滋市农业局法制科,杨泽瑛)
随着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县级政府部门法制工作机构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行政处罚法》的颁布为标志的部门法制工作起步阶段(1996―2000年);二是以《行政复议法》实施为契机的部门法制工作发展阶段(2001―2005年);三是《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行依法行政纲要》的施行将部门法制工作建设推进到全面规范化建设阶段(2006年 以后)。由于受机构设置较晚,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职能定位散见于各单行法律法规和各级政府规范性文件中等因素的影响,部门法制工作机构越权越位或者不作为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部门法制工作机构职能的正常发挥和依法行政的全面推行,为加强县级政府部门法制工作机构建设,本文旨在对县级部门法制工作机构的职能定位作初步探讨。
一、县级政府部门法制工作机构职能定位的依据
县级政府部门法制工作机构职能定位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法律、法规、规章和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规范性文件的授权;二是各级政府编委下达“三定”方案时对其职能的明确规定;三是本级政府及其部门根据依法行政的工作需要,指定或设定新的职能。
二、县级政府部门法制工作机构的主要职能
县级政府部门法制工作是同级政府法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及其部门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在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工作职能应定位在行政执法的调研、协调、监督、指导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部门法制理论研究与探讨。对于部门普法、执法、依法行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深入调研,撰写出对实践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文章,为部门法制建设作出较大贡献。
(二)部门政策法规调研与论证。参与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组织的立法调研、法规修改、法规清理并提出建议;参与涉及本部门政策调研并撰写调研文章,为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决策当好参谋;对同级政府其他部门起草的涉及本部门所管理的事务的规范性文件的进行审查并提出修改建议;对本部门起草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清理并提出处理意见。
(三)部门行政许可的指导与监督。对行政许可实施程序和审批文件制作规范进行指导;对负责实施行政许可的机构和行政许可责任对象进行监督,对其在实施行政许可或者行政许可监管过程中违反《行政许可法》和其他有关规定,情节轻微,尚未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严重财产损失或者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作出责令改正的决定。
(四)部门行政执法的指导与监督。对部门行政执法的指导主要是在案由确定、办案技巧、法律适用、文书制作、成卷归档等方面;对部门行政执法的监督主要是两个方 面,一是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其内容包括对本部门起草的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上报,对其他部门起草涉及本部门职能的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对本部 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的进行清理并将清理结果公告,对法律、法规、规章的授权制定实施方案,并报告执行情况。二是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其内容包括对执法人 员是否适格,执法程序是否合法,证据是否充分,执法机构是否超越法定职权,是否履行法定职责,是否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等。
(五)办理本部门行政强制措施、听证、复议、应诉、案件移送和申请强制执行等相关事宜。
(六)依法负责本部门生产事故调查、鉴定、处理的组织工作。
(七)负责本部门行政处罚委托授权和执法证的申办、审验并公告,执法服装和标志使用的监督。
(八)负责本部门行政执法“四制”的制订、执行与监督。
(九)本部门法制宣教、法律咨询、法规培训、法律服务工作。
(十)本部门行政执法协调和统计备案工作。
三、县级政府部门法制工作机构职能的保障与监督。
(一)县级政府部门法制工作机构职能的保障
1、人员保障。要配备1-2名具有法学本科以上学历品学兼优的专业人员从事法制工作。
2、工作保障。一是部门坚持依法行政,二是纪检、监察等部门对法制工作机构履行监督职能提供强有力配合与支持,三是同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和上级主管部门法制工作机构对县级政府部门法制工作人员定期培训。
3、装备保障。安排必要的经费购置办公设备、取证设备、通讯设备、宣教设备以利工作正常开展。
(二)县级政府部门法制工作机构职能的监督
确 保县级政府部门法制工作机构职能充分而正确履行,是部门依法行政的需要,必须对其实行有效监督。监督形式主要表现在人大对部门法制工作的权力监督,同级政 府法制工作机构的工作监督,监察部门的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机关的司法监督,上级主管部门法制工作机构的层级监督,政协对部门法制工作的的评议监督,社会团 体、行政相对人对部门法制工作实行群众监督等。
浅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县级政府法制工作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各级政府法制机构面临着历史的机遇,也迎来了时代的挑战。面对新任务、新要求,政府法制机构必须适应形式发展需要,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将政府法制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一、准确把握法制机构定位,明确县级政府法制机构的职能
政府法制工作是政府的一项基础性、综合性、全局性工作,在贯彻实施《纲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实际上要求政府法制机构发挥牵头作用。为此,作为从事政府法制工作的人员应当认真研究 “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的内涵,并由此准确把握政府法制机构的职能定位和工作任务。要善于从党委、政府的全局工作中考虑问题,注意把政府法制的每一项工作都放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去研究、把握,努力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县级政府法制机构应当树立全局观念,增强大局意识,通过在党委、政府的全局性工作中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扩大对外影响,提升社会地位,从而创造政府法制工作发展的良好机遇,整体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二、加强法制机构建设,为政府法制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健全的政府法制机构是推进依法行政的组织保障。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任务重、人手少、经费缺、待遇条件差、机构不健全是一部分县级政府法制机构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县级政府法制机构人员多的有四五人,少的只有一二人;办公场所只有几十平方米;办公条件又比较简陋。这种状况很难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对此,必须进一步重视抓好政府法制机构建设并继续为之创造条件。在机构建设方面,建议法制办没有与政府办分开的要分开,并按上级机构设置要求升格。根据法制办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还必须增加人员编制,确保法制机构人数,并配备足够的领导职数。内设机构为综合股、行政复议股和行政执法监督股。政府常务副县(区)长分管法制工作。在人员选配方面,要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熟、作风硬的法制工作队伍为目标,建立准入制度,坚持“凡进必考”,尽可能将达到国民教育法律本科以上学历并通过司法考试的优秀专业人才吸收进来,并保持人员相对稳定。在创造条件方面,重点解决法制工作经费,并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安排,在办公用房、交通工具、互联网设施、法律资料等方面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保证法制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三、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扩大政府法制机构的影响力
当前正处在转轨时期,法制还不健全,法治环境还需要不断改善。有些地方的政府法制工作,党委、政府领导不重视,部门不理解,社会不了解,开展工作面临许多困难。面对困难,一定要有一种好的精神状态,主动争取,积极作为,努力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一是要确信和践行“有为才有位”,也即要通过努力工作,干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来赢得重视,争取地位。二是要主动汇报、积极宣传。工作要多请示,情况要多汇报,难处要多反映。为了工作,多找几次领导,多找几次部门,多反映一些实实在在的情况,没有什么可胆怯的。不论领导还是部门,只有了解了,才能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重视;只有重视了,才能支持。三是敢于处理问题,争取社会地位。在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行政执法监督、行政复议等是政府法制工作的同时,敢于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行政执法单位及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及时主动介入调查处理,积极履行职责,做到既让行政机关信服,又让群众满意,从而使政府法制机构在实实在在的工作中扩大社会影响面。
四、突出法制工作重点,提供高质量的职能服务
县级政府法制机构履行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的职能,是服务性工作。工作中重点应突出四个方面:一是认真履行职责,当好参谋助手。县政府法制办公室必须在县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切实担负起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突出抓好综合协调、督促指导、调查研究和情况交流等工作,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二是强化宣传培训,注重营造法治氛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领导干部是关键。要从加强法制宣传着手,继续实施好各级行政机关的学法制度,形成“领导抓,抓领导”的学法氛围,不断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继续做好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工作,推行业务骨干轮训制度,并进行法律知识考核,不断提高全县行政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三是严把文件审核关,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行政规范性文件是县级政府实施决策和指导工作的重要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讲,文件质量的优劣决定着政府法制机构参谋服务水平的高低。因此,凡是政府各部门认为需要制定县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在请示政府领导同意后,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并由县政府法制办审核把关。凡未经法制办审核的文件,建议政府领导一律不予签发。县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文件一律按要求向市政府报送备案,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四是强化执法监督检查,抓好协调落实工作。抓好执法监督检查是县级政府法制机构极其重要的职能和工作任务。政府法制机构要从维护法律权威、提高行政机关执行力、确保政令畅通的高度,把行政执法活动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加强法制监督。发挥行政复议作为政府层级监督手段的积极作用,不断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化解行政争议。抓好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评议考核,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解决。抓好领导批办件的落实,对群众反映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等问题,都应当及时协助领导依法依规妥善处理,让领导和群众满意。
五、创新工作思维方式,拓展政府法制工作新领域
政府法制工作已经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工作领域在不断拓展,工作内容在不断丰富,工作覆盖面越来越宽。我们不能停留和满足于文件审核、行政执法矛盾协调、培训发证等传统工作的层面上。要增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意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敏锐把握政府法制工作的发展趋势,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推进政府法制工作,不断拓展政府法制工作的新领域。对本县党委、政府及部门的中心工作,例如体制改革、制度建设、招商引资、发展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要积极参与,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对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中的一些新领域,如相对集中处罚权、政务公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要认真研究,积极出谋划策;对行政机关重大的行政决策要提前介入,主动把关,做好合法性审查工作;对法制工作的一些新领域,如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政务公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要认真研究,积极承担;对社会关注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要主动介入,发挥综合协调和法律把关作用,从法律的角度向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党委、政府排忧解难;对行政执法中的一些重大矛盾纠纷,要敢于大胆协调,树立政府法制机构的权威;对法制工作中的一些带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以及老大难问题,要及时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六、强化队伍自身建设,提高政府法制干部整体素质
目前,县级政府法制机构不但普遍人手少、任务重,而且工作面宽,涉及的法律事务纷繁复杂,人手少与工作任务重的矛盾比较突出,而且人员素质与工作质量要求的矛盾也比较突出,即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这种队伍状况应当尽快改变。因此,县级政府法制机构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一方面,要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切实抓好政治理论和政策的学习,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搞好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增强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同时,加大干部的培训力度,鼓励干部刻苦学习,攻读法律书本,熟悉多方面的行政管理业务;在工作中交任务、压担子,锻炼培育干部,使之真正成为既有较高法律素质,又有较强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加强法制机构内部管理。通过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并抓好落实,严格奖惩,进一步强化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改进服务态度,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总之,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形象良好的基层政府法制干部队伍,以适应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需要。
第四篇: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探讨与研究
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探讨与研究
作者:杨晓春 王玉
2012-03-12
——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外科综合病房楼工程为例
摘要: 后评价是通过对项目全面的回顾、分析、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提高完善投资决策管理水平提出建议,同时也为被评项目实施运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从而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本文通过介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外科综合病房楼工程项目,对如何做好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关键字:政府投资 后评价 研究
为加强和改进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规范项目后评价工作,提高政府投资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2008年11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发改投资[2008]2959号)。随后各省市发改委,如江苏省、湖北省、安徽省、重庆市等也相继出台了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
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以下简称项目后评价)是在项目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或运营一定时间后,对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审批文件的主要内容,与项目建成后所达到的实际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及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不断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国家发改委从2009年开始对部分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后评价,截至2011年已安排后评价项目29个,涉及农业、建筑、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民航、机械电子、通信信息等专业。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外科综合病房楼工程是国家发改委2009后评价项目之一,本文通过对该项目后评价工作进行全面介绍和分析,对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进行探讨与研究。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肿瘤专科医院。现址于1976年开始建设,1983
年正式投入使用,原总床位数600床,手术室14间,受建设年代条件所限,医院房屋基础设施落后、功能布局不合理、空间小、病房条件差等已严重制约了医院医疗事业发展。
外科病房楼项目1998年10月立项,2000年4月取得可研批复,同年10月初设概算通过评审并取得批复。批复项目总建筑面积41400平方米,床位数550张,总投资为26266万元,由原国家计委分年专项安排15000万元,由卫生部安排5000万元,其余6266万元医院自筹。
该项目于2001年10月开工建设,2004年12月竣工并交付使用。建成总建筑面积41706平方米,实际投资28574万元,实际到位资金27459.6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拨款20000万元,医院自筹资金7459.61万元。
二、项目后评价工作组织实施
2010年5月底受国家发改委委托开展对该项目进行后评价,要求同年11月30日提交后评价报告,其中6月-8月为项目单位自评阶段,9月-11月为中介机构开展后评价工作阶段。主要工作历程如下:
(一)接受委托制定工作计划
根据委托任务要求,及时确定了项目经理并安排项目后评价工作人员,并与项目单位负责人进行初步沟通后制定了工作计划。
(二)辅导项目单位开展自评工作并收集相关资料
通过初步踏勘现场,与项目单位负责人进行座谈,了解到项目基本情况,组织培训项目单位相关人员编写自评价报告,并进行及时跟进、辅导。在此期间,项目经理还组织收集、分析医疗发展规划、行业布局、建设标准、运营体系、效果效益指标等有关材料。
(三)组织成立后评价专家团队
根据项目具体情况,组织整合内部和外聘专家成立专家组,专家组成员均具有后评价及相关职业从业资格,并拥有一定的相关工作经验。提前将自评报告分发至专家组审阅,根据实际情况召开了项目预备会,提出补充资料清单。
(四)开展现场调研工作
1、调研启动会
在调研启动会上,后评价工作组介绍了详细工作安排、项目单位介绍了项目基本情况,设计、监理、施工等参建单位从各自工作内容和角度上介绍了有关工作情况。
2、组织踏勘项目现场
根据后评价工作要求,后评价工作组成员对项目现场进行了现场踏勘,初步掌握了项目实际情况,加强了对项目的感性认识。
3、查阅资料与座谈
专家分别查阅资料,并与项目单位有关负责人进行座谈,全面了解项目建设情况。
4、召开专家组内部讨论会
在专家对各自的工作内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组内讨论交流,初步形成专家意见,项目经理进行汇总和筛选后初步形成后评价专家组意见。
5、召开调研总结会
总结会上就专家意见与项目单位进行沟通交流,提出补充资料清单。
(五)开展社会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走访等方式了解项目对国家或地方社会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主要包括对社会稳定、居民生活条件改善、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等内容。
(六)撰写后评价报告
通过仔细梳理项目资料,在专家意见和社会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撰写后评价报告,在此过程中及时与专家或项目单位进行研讨,还就个别问题开展了必要的专题研究。
(七)成果审核与提交
在公司对后评价报告进行内部评审后,形成报告讨论稿,先后分别同项目单位和委托单位沟通,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后评价报告最终稿并提交委托单位。
三、本次后评价工作的特点
本项目为公益性项目,以谋求更多的社会效益为目的,具有规模大、投资额高、受益面宽、服务年限长、影响深远等特点,与企业投资经营性项目有本质区别。
根据项目特点,将项目社会效益作为重点评价内容,而经济评价则以国民经济评价为主,财务评价为辅。在对社会效益进行评价时,既要兼顾项目对国民经济整体的影响,又要体现项目直接服务对象的社会利益。因此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从多方面对社会效益进行充分论证,并对社会卫生资源布局与管理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四、本次后评价工作主要结论
通过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外科综合病房楼工程项目进行独立、客观、科学、公正的评价,形成以下后评价主要结论。
1、项目主要指标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建设目标,变化幅度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本项目建成后肿瘤医院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医疗供给,医院仅增加了扩建前1/4规模的床位量,为社会提供了扩建前2倍的住院治疗量;年增多收治1万多住院病人和近3万门诊病人。
3、项目前期论证充分,决策过程基本合理,前期工作手续齐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4、本项目设计与建设处于同期国内中高端水平。
5、项目未完成初步设计批复的全部建设内容,批复中的连廊未建设。
6、该项目医疗服务效益显著,同时客观上加大了医院周边社会管理压力。
五、后评价工作的延伸探讨
根据项目特点,对项目后评价工作进行了延伸探讨,形成了一些探索性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
1、进一步完善医院建设规模和标准论证方法,扩充前期论证内容和范围
“十一五”期间我国与医院建设相关的建设标准主要有:《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10-2008)、《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建标〔2008〕97号)、《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建标〔2008〕142号)等,这些建设标准是我国各类医院建设的全国统一标准,是审批、核准各类医院建设项目的依据。
这些建设标准基本上都是根据医院的日门(急)诊量来推算医院适当的床位数,再根据床位数的面积指标得到医院的总建设规模。
在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发展建设大型医院,与所处城市的社会、政治、经济、交通条件息息相关,需认真考虑医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周边配套服务能力和区域发展空间等因素,如单纯从门诊量来测算的病床数规模,必将增加局部区域的社会管理压力,造成人力、资源、交通、管理等一系列社会负面影响,甚至抵消部分项目效益,不能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
建议“十二五”期间在特大型城市建设大型医院(1000床以上)时,应对项目所造成的周边社会管理压力进行充分的论证,落实应对措施,并作为前期决策的限制性条件之一,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加以论证说明。必要时需征求居委会、派出所、市政管理等城市管理部门的意见。
2、合理谋划,有效实施区域卫生规划
该项目的建设提高了社会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供给量,但对全国范围内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无任何改善。肿瘤医院每年的就诊人员六成以上(约3万人)来自京外地区,陪同家属约为8万人,异地求医存在挂号难、住院难的问题,陪同家属所带来的城市管理压力及资源消耗也不容忽视。
正值本项目后评价期间,北京市成立了首都医药卫生协调委员会(简称“首医委”),首医委将整合优化所有在京医疗卫生资源,包括隶属于军队、武警、中央国家机关和大学执行属地化的公共卫生管理,在遇到大的应急事件时能统一调度,并将所有信息汇总、分析、评估后进行资源调控,以提升首都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此管理措施应进一步推广。
另外,建议卫生主管部门针对重大经济发展区(例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在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地区发病类型、发病率等统计建立相关数据库,进行区域经济发展与医疗资源匹配度等相关课题的研究,制定区域重大项目实施规划,以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减少异地就医,因病返贫等现象。
同时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各类大型医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利用其自身的技术资源,一方面使医疗技术向高精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以名院办分院的形式,向外输出人才、设备、医疗技术与管理技术,增加医院的社会责任,提高医院的医疗贡献率,使全国医疗资源分布更加合理,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结束语
通过本项目的后评价工作,我们充分认识到: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除认真完成常规的前期准备、现场踏勘、资料梳理、撰写报告等内容外,应特别考虑其公益性的特点,选用适当的工作方法,加强项目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力度,特别是要取得能够充分反应项目社会效益的基础资料,对项目进行独立、客观、科学、公正的评价。切实体现项目后评价工作对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监管的作用,实现提高完善投资决策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伟新,张三力,投资项目后评价[M],中国石化出版社,2001
2.姚光亚,投资项目后评价机制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白思俊,关于项目后评价的探讨[J],管理工程学报,2002
作者简介:
1.杨晓春:国家林业局工程质量监督和造价管理总站 副站长
2.王 玉:北京中设泛华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第五篇: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工作的意见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工作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进一步加强我市政府法制工作,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进程,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步伐,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加强政府法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政府法制工作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和依法行政的主体工程,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基础。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对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和构建和谐兰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纲要》确立了用10年左右时间建设法治政府的宏伟目标,这既为政府法制工作与时俱进、开创新局面提供了契机和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纲要》贯彻实施近两年来,我市的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政府法制工作也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制约政府法制建设的深层次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必须围绕贯彻实施《纲要》,切实加强政府法制工作。
二、当前和今后五年政府法制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我市“创业实干、打硬仗、建设创业型城市”的总体部署及“提前、升位、两位数”的发展目标,依照国务院《纲要》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程,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步伐。
(三)工作目标: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和方法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政府法制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和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使制度建设质量明显提高;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形成,行政执法活动明显改善;政府法制监督制度和机制逐步健全,行政权力得到有效规范和制约;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观念不断增强,执法程序进一步完善,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依法行政的能力不断提高。政府职能转变取得成效,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为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健全政府立法工作机制,提高制度建设质量
(四)加强立法计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完善政府立法规划和计划编制制度,围绕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按照条件成熟、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坚持法制统一和以人为本,坚持谨慎和制定与修改并重,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和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服务效能为重点,科学合理地确定政府立法计划项目。要把握立法规律和立法时机,正确处理好政府立法与改革的关系,做到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统一,立法进程与改革进程相适应,努力在政府立法中体现地方特色。
(五)建立和完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调研、论证和审查协调制度。各县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立法前期调研工作,逐步完善政府立法中的专家咨询制度。加强政府立法和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重大经济立法项目,法制机构应当组织相关单位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进一步完善政府立法中的审查协调机制,强化法制机构的审查协调职能。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法律审查制度,制定规范性文件,必须由本机关法制工作机构就其合法性、可行性、规范性进行审查,未经法制工作机构审查复核不得发布实施。制定其他涉及法律问题的文件,法制工作机构应依法进行审查。
(六)建立和完善规章、规范性文件修改、废止和定期评估、清理制度。要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及时对现行有效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修改或废止,切实解决法律规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规章、规范性文件施行后,制定机关、实施机关应当定期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实施机关应当将评估意见报制定机关作为修改和废止的依据。制定机关要定期对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并及时将废止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在指定媒体公布。
(七)完善公众参与立法机制。政府立法项目既可以由市政府各部门、各县区政府提出,也可网上公开征集,扩大公众参与立法;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规章和作为行政管理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要广泛征求社会各方意见。对直接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存在较大意见分歧的政府立法,起草部门应采取听证会、座谈会等方式向社会听取意见,并应建立对听取和采纳意见情况的说明制度。完善立法公布制度,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通过后,必须在政府公报和政府指定的报刊、网站上公布,便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知悉。
四、理顺行政执法体制,提高行政执法效能
(八)深入推进综合执法改革。按照国家和省上的有关要求,全面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加快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在总结我市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实践基础上,根据行政管理特点,进一步探索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权的相对集中,深化综合执法改革,将适合集中的行政执法权依法予以集中,减少权力交叉重叠的体制矛盾。在综合执法基础上,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科学配
置、合理划分,减少行政执法层次,下移执法重心;逐步实现职责、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
(九)完善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按照行政执法由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非行政机关的组织未经法律、法规授权或行政机关的合法委托,不得行使行政执法权的要求,认真清理、确认并向社会公布行政执法主体。严格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新增行政执法人员必须通过行政执法资格考试,取得统一颁发的行政执法证件后,方可从事行政执法活动。没有合法依据而行使行政执法权的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实行行政执法人员定期培训考核和审核制度,对已取得执法资格的行政执法人员每年要定期进行知识更新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对其执法证件进行年检。执法证件没有经过年检,仍旧使用的执法人员,一经发现要追究其责任并可取消其执法资格,以此不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
(十)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5〕37号)和《兰州市人民政府依法行政五年规划》,逐步完善实施方案并制定相应措施,依法界定执法职责,科学设定执法岗位,规范执法程序,明确执法责任,结合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制定评议考核方案,明确评议考核的具体标准。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制,使行政执法权力与行政执法责任真正挂钩,实现权力与责任相统一。
(十一)建立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相关监督检查记录、证据材料和执法文书都必须立卷归档,重点做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案卷的存档和整理工作。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每年由政府法制机构定期对各单位上一行政执法案卷进行检查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纠正,要高度重视通过案卷评查考核来提高行政执法部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质量。
五、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
(十二)加强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监督。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法规规章备案条例》和《兰州市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进一步完善备案审查工作制度,加强备案审查工作机构建设和人员配备,规范备案审查方式和程序。实行备案审查工作责任制,制定机关对其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负责,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负有监督责任。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要认真履行备案审查职责,坚持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将备案审查工作情况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对规章、规范性文件监督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受理、处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审查有关规章、规范性文件建议的程序。
(十三)进一步加强行政复议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充分发挥行政复议便捷、高效解决问题的优势,不断创新行政复议办理方式。各级复议机构要准确把握行政复议范围,审理行政复议案件要重事实、重证据,依法公正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对依法应当受理而不受理、应当纠正原具体行政行为而不纠正、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以及对申请人打击报复或者
违反行政复议法的其他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要在总结行政复议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应行政复议办案特点的方式方法,提高行政复议效率。建立和完善重大疑难案件专家咨询制度、行政复议统计制度、监督制度、听证制度、行政复议决定书备案制度以及行政复议实地勘察、质证辩论等配套制度和各项工作规定,探索建立行政复议简易程序制度和和解制度,逐步建立行政复议申请网上受理制度。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要求,落实行政复议专项经费、建立专职机构、至少配备2名以上办案人员,实行行政复议人员岗位津贴制度。各级政府要为行政复议工作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和调查取证的交通工具,核拨必要的办案经费。加强对行政复议人员的培训考核,提高行政复议人员素质,并在培训的基础上逐步实行行政复议工作人员资格制度。
(十四)加强行政应诉制度建设,切实提高行政应诉工作质量。要逐步建立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行政诉讼案件较多的行政机关在本行政诉讼案件超过5件的情况下,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数一般不少于2次;对重大、群体性行政诉讼案件以及涉及行政赔偿的行政诉讼案件,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必须出庭应诉。行政诉讼案件较多或行政执法任务较重的行政机关,每年应组织本机关工作人员或行政执法人员至少旁听一次行政审判。同时,为准确掌握全市行政应诉工作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甘肃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各县区及市政府各部门法制机构应当指定专人负责《行政应诉案件统计报表》的统计工作,在规定时间内上报市政府法制办。
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办法,降低行政案件的败诉率和撤案率。每年将各县、区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行政诉讼败诉率和行政复议案件撤案率纳入市政府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进一步增强各级行政首长或第一责任人对行政复议、行政案件应诉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十五)加强对规范政府共同行为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各县、区政府法制机构要加强对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规范政府共同行为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实施主体、实施程序等,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依法及时予以纠正和处理。加强对部门之间在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实施中的矛盾和争议的协调,确保法制统一,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十六)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完善落实经常性监督措施,建立健全定期执法检查制度。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结合我市特点,采取听证汇报、座谈会、专题研讨、调阅案卷、个案监督等形式,点面结合、深入实际,从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执法程序和执法环节入手,对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贯彻执行情况乃至行政执法书的制作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影响较大的行政执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要重点监督并依法纠正,严格落实执法责任追究制。各县、区人民政府及市政府各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要在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深入调查研究政府层级监督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完善制度和解决意见,不断创新执法监督方式。(十七)完善并严格执行行政赔偿和补偿制度。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实施行政赔偿。探索在行政赔偿程序中引入听证、协商和和解制度。
建立健全行政补偿制度,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得赔偿和补偿的合法权益。
(十八)加强政府法制监督网站建设。要把政府法制网站作为向公众提供政府法制信息、促进公众参与、宣传依法行政的重要窗口,利用网络媒体交互性强等特点,通过开展网上举报、投诉等,构建公众参与行政执法监督的有效平台,不断拓宽政府与公众间的信息沟通渠道。
六、强化政府法制宣传和培训工作
(十九)加大对《纲要》的宣传。贯彻落实《纲要》是政府法制工作的一项长期、根本性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法制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政府法制宣传工作的重心。各县区、各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把依法行政宣传作为政府法制工作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制定宣传工作方案,合理组织调配力量,加大对《纲要》及其贯彻落实情况的宣传力度。通过深入广泛的宣传,使依法行政的观念深入人心,逐步形成与建设法治政府相适应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十)建立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应建立领导干部定期学法制度。按照分级推进的原则,逐步建立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核制度。建立政府法制讲座制度,县、区人民政府每年应举办1次以上由政府及政府各部门领导参加的法制讲座。
(二十一)完善行政机关公务人员法律培训制度。政府法制机构和人事部门要协同配合,根据国家和地方新制定、修改的法律、法规、规章情况,对行政机关公务人员定期进行宪法、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法律以及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法律知识的培训,增加法律知识在公务员录用考试内容中所占比重,加强公务员岗位执法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的学习,促进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进一步确立依法行政观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七、切实加强对政府法制工作的领导
(二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人民政府及市政府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政府法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对政府法制工作的领导,把加强政府法制建设真正提到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程,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政府法制工作,每年至少听取2次政府法制工作汇报,研究、解决政府法制工作方面的重要事项和工作开展中的困难。各级政府法制机构负责人应参加或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各县、区人民政府及市政府各部门重大决策措施的研究制定,要吸收法制机构参与,充分发挥法制机构的法律参谋、助手作用。
(二十三)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有关要求,切实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建设,使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与其责任、任务相适应,与依法行政的要求相适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具有行政执法职责的部门,必须建立法制工作机构。县、区政府法制办公室应当配备负责行政复议、行政执法监督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专职工作人员。市政府各部门必须设立法制机构或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在经费保障方面,必须将政府立法、行政复议、行政执法监督、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等政府法制专项经费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各县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要逐步改善法制机构办公条件与任务不相适应的状况,必须为行政复议、行政执法监督等工作配备专用交通工具和专用录音、录像设备,为有效开展政府法制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各级政府法制机构要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自身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做好政府法制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十四)明确责任,统筹安排,加强督促检查,保障本《意见》贯彻落实。各县、区人民政府及市政府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制定政府法制工作计划和方案,完善配套制度和措施,做到年年有计划,逐级抓落实,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将本《意见》落到实处。各县、区人民政府应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政府各部门应向市政府每年报告落实本《意见》和开展政府法制工作情况。市政府对各县、区政府、市政府部门贯彻本《意见》的情况应当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对贯彻落实不力的,要严肃纪律,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并将此纳入市政府的目标责任考核中,不断加强各级行政机关的法制工作。发布部门:兰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年07月02日 实施日期:2007年07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