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实施新教材中的现实问题的分析与思考2012-2013

时间:2019-05-13 07:36: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教师实施新教材中的现实问题的分析与思考2012-201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教师实施新教材中的现实问题的分析与思考2012-2013》。

第一篇:对教师实施新教材中的现实问题的分析与思考2012-2013

对教师实施新教材中的现实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2012--2013学年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几乎所有的学校和教师都面临着“如何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怎样改变教学方法以达到新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教师的行动研究。然而,传统的教育研究方法已无法满足广大教师的要求,迫切需要引入新的教育研究理念,以解决教育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行动研究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备受关注的问题。教师行动研究以其研究性、实践性赢得了广大教师的认同,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在新课程背景下,由于教师对行动研究的特点以及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缺乏明确的认识,因此在教师行动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教师行动研究并非基于问题性的研究,而带有较大的功利性。

教师行动研究的目的是问题的改善与解决,但许多基层教师在开展行动研究时,对于问题解决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估计不足。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一方面,有些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时,在认识和行为上存在着偏差。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开展课题研究并不是为了工作需要,更不是为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而是为了完成学校的“硬”性任务,或者是为了评定职称和竞聘上岗而进行的功利性研究。还有些人把参与课题研究当成一种负担,甚至四处找关系发表论文,这种功利性行为很难产生物化成果,也不利于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有些教师不是踏踏实实地做学问,而是为了求得理想的研究效果而随意编造数据,或是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采取选择性的态度,从而使研究过程受到扭曲。对于这些现象,个别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不仅不对教师的这些行为予以制止,甚至还愿意支付大量的费用鼓励教师去获得某些科研机构的奖励,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和学校科研成果的质量。

2.教师行动研究并非基于科研性的合作,而只是一般性的交流。

教师行动研究的合作性一方面是指与理论工作者的对话与合作,教师在与理论工作者对话与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教育理论、教学策略和方法,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提升自己的理论素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获得课题研究所必要的专业引领与理论支持。另一方面是指教师要学会和同事之间进行对话与合作,形成一种“经验分享、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研究团体。但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许多教师与校外专家的合作经常是基于表面现象,或只是一般性的交流,具有很强科研性质的交流却很少,更谈不上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有的教师甚至在业务上是处在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他们的思想仅仅是封闭在自己个人的狭小圈子内,不愿意听从同事和他人的意见,更不愿意与校外专家合作。但如果没有同行或专家的合作与交流,教师行动研究就不能摆脱个人经验的狭隘性。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果仅凭经验或者“固步自封”的方法开展研究,那么他们的研究和教学将缺乏创新性和开拓性,这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3、教师行动研究并非基于过程性的反思,而只是结果性的反思。

过程性研究是在对牛顿经典科学决定论范式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建立的,它的发展正在引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乃至人文科学领域研究范式的转变。所谓过程性反思是基于过程性研究的反馈。它是把对行动研究的过程性反思看成是一种研究过程而存在的,认为研究的过程是相互联系不可割裂的,与社会、环境等系统之间也是和谐统一的。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有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容易满足于以往的教学经验,机械地按部就班,把自己看成是机械的“教书匠”,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全然不顾,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同时,还忽视对各种新的教学情境及教学问题的反思,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敏锐的应变能力,从而影响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但是,有些年轻教师,为了满足自己工作晋级的需要,只注重教学结果的改进和学生成绩的提高,却忽视了对教育教学问题及其原因的反思,不能批判性地审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

依据的思想、概念和方法,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特殊问题缺乏改进策略,从而影响了教师行动研究的进程。

4、教师行动研究并非基于全面性的改进,而只是研究思路的窄化。传统的教学存在着“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以教师的教案为本位”的严重弊端。由于上述弊端的存在,使得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时,其视野被狭隘地限定于科目内容及其教学方式的改进上,而对科目内容以外的多种教学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连贯性,诸如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育教学与学校环境乃至与社会关系的改进却很少关注。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还有许多教师出现了改进措施与问题归因和定位不相匹配的情况,从而影响了教师行动研究中改进措施与问题归因一致性和连贯性的研究。这削弱了新课程改革中教育教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的研究,也阻碍了教师实践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教师后续性的研究。

二、针对上述问题,我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克服教师行动研究的功利性思想要想克服教师行动研究中的“功利性”观念,一是要提高实施课题研究的能力。课题研究只是学术研究的一种形式,但绝不是全部。如果只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评职称或竞聘上岗而做“课题”,那么就失去了课题研究的学术性意义。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应该提高课题研究的“含金量”,要通过对困扰自己教学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应按照科研程序进行深入的研究,让理论研究在实践的有力支撑下更加充实,同时,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的研究由“要我研究”变成“我要研究”。二是教师要走出撰写论文的误区,进入科学的研究范围,不能让功利性的研究,如论文、评职称和竞聘上岗等牵着自己的鼻子走,而应大胆地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通过写论文、发表文章,把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表达出来。

2、培养教师的全面合作意识新课程改革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的集体智慧。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加强合作。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孤立与封闭的做法,学会与他人合作,包括与同类学科教师的合作和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等。在研究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与教师

之间、教师与校外专家之间存在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之间应互相尊重,心理相容,要能容纳不同的意见和见解,提高教师之间的科研合作能力。此外,教师应积极参加校外专家的各种教育讲座,接触和了解新的教育观念和新的教育方法,提升自己在专业方面的水平。教师应养成与专家和其他同行之间沟通、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培养自己浓厚的科研兴趣,从而实现教师由“我要做什么”到“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怎样做会更好”等思想观念的转化。

3、提高教师的反思实践能力反思性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充分反映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面对反思性教学,教师理所当然要成为反思型教师。教师应将自己的教学活动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地批判、分析和再认识。在新课程标准下,反思型教师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又是教育理论的思考者和建构者,对于教育理论和实践、课程教材教法,他们要持一种“批判”接受的态度。进行教学研究是教师理解前沿教育教学理论、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过程并提出新的教学理论和观点的重要途径。通过理论思考和教学研究,教师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批判和反思的能力,从经验型教师转变成思维上更睿智、专业上更成熟的反思型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性教学实践,成为反思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反思型学习的学生,才能对教学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才能对教学的研究更为透彻,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4、扩大教师的研究视域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变化,给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视域。怎样开发校本课程,如何指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大班情况下如何照顾学生的差异,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怎样教好综合课程,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有哪些变化等,这些问题均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教师去探索和研究。新课程改革一方面要求教师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扩大自己的研究视域,充分关注教师、学生、课堂、课外四者之间的关系。目前,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与教法是他们的研究对象,而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关注甚少。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超越“课程即教材”的狭隘研究思想,形成把师生的经验、教材和生活环境等因素融合在一起的研究视野,即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日常生活、学习环境等都是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对象。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行动研究时,还应关注隐性课程的研究,关注学校课程文化对学生影响的研究。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扩大教师的研究视野。

第二篇:教师队伍现状及新教材现实问题分析报告

教师队伍现状及新教材现实问题

分析报告

北安乐乡南安乐小学

一、指导思想:

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从新课程实施到学校素质全面提高、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学校在加强师德建设的同时,依据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推进校本研修工作,立足教研,聚焦课堂,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研修机制,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二、现状分析:

1、学校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学校不断对师资队伍进行整体优化,并通过校本教研和培训,使得教师素质得到提高,高一层次学历教师日益增多,高级教师结构比例不断提高。现在岗教师12人中,全部大专以上学历,达标率100%。这些优秀的师资都为校本研修奠定了基础。

2、实施新教材中的现实问题分析:

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在理解新教材教学理念的同时,把理念转化为实践难度较大;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尤其是整合的能力差异极大;课堂教学改革步子迈得还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在新教材研讨培训中,对教师中的优势资源、教师间存在的差异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及利用。

新教材的设计中,不体现同步的练习.这些教师的备课以及学生的练习巩固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了教学效果。

师生观念的转变,新旧教法的互补,以及课堂教学的教法,学法指导等方面都还待于提高。

2、反思交流——积极开展多形式的教研活动

(1)发挥语文组“名学科”的辐射作用,规范其他教研组建设,提高教研质量。

(2)教研主题专题化。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我们要求事先定好计划、确立研究主题。

(3)教研行为自主化。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中间力量与基本组织。学校要求每一位要教师主动参与各类教研活动,主动与同事交流实验中的成功与失败。及时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撰写教学后记、教学案例,并在教研活动时进行交流分析。同时,学校将继续组织开展教学案例评比活动,为教师提供交流的空间。

(4)完善研讨周制度。稳步推进新教材的实施,继续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并完善各年级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研讨周活动,让教师在实践反思中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和行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将先进的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聚焦于课堂。

(5)教研科研一体化。教研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科研活动,它不是主观性的设想,也不是随意性研究。它要求以科研的态度、科研的方法对学校发展进行科学规划,构建科研总课题和子课题。所以,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我们要求事先定好计划、确立研究主题,做到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即学校各级教研活动要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要与课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

第三篇:对农业税取消后几个现实问题的思考

对农业税取消后几个现实问题的思

对农业税取消后几个现实问题的思考2007-02-02 21:56:00

今年以来,中央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在今春两会前夕作出了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的承诺,此后国家又出台了若干粮食、种子直补、限制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等措施。这一系列惠农政策直接带来了农民收入在今年上半年高达的增长,出现了自上个世纪年代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首次超过增幅的好势头。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已有个省(区)统一降低农业税率个百分点,个省(区)农业税率普遍降低个百分点。除吉林、黑龙江两省全部免征农业税外,有个省(市)自主决定免征或基本免征农业税。

可以肯定地预料,年内农业税这一在我国存续了上千年时间的税种将会彻底同亿多农民朋友挥手告别。农业税的取消无疑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一件,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农业税的取消,将直接导致与其相适应的诸多原有体制发生一系列重大而又深刻的重大变革。从笔者近年来对农村的调研来看,在取消农业税之前有以下几个现实性的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这些问题看似跟农业税没有直接关系,但如果解决不好,就有可能影响到农业税取消带来的成果,进而影响到整个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问题一:农业税取消后,人地矛盾纠纷怎么解决?

在今年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激励下,许多地方都掀起了一轮“要地热”,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人地矛盾纠纷。这些要地的农户有的是二轮土地承包时因嫌税费过高没有要地的,有的是外出打工后自动放弃土地承包权的,有的是新添

了劳力或出生了子女的,有的是按照二轮承包时的政策不应分地的等,尤其是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返乡要地的现象最为普遍。由于原来许多人不要地,导致年前后各地都出现了数量不小的抛荒地,而当时的村委会为了保证国家税费,不得不想方设法把这些抛荒地处理给一些人耕种,或是将抛荒地抵给债主,或是同一些种田大户签订承包合同。现在面对大量要地的农户,村里基本上没有耕地可给。由于要不到耕地,享受不到国家政策的实惠,无地农民与村委会的矛盾日益突出,有的甚至发生了械斗等极端行为。可以预见,在农业税全部取消后,如果这个问题还得不到解决,各种矛盾冲突必将愈演愈烈,进而影响到农村的稳定大局。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本着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的原则,不回避矛盾,不搞一刀切,站在保护农民利益的立场,想方设法满足要地农民的要求。对一些外出后承包地

被本组农民捡种的,要协调捡地户将这些土地交给还给原承包户;对一些已经被长期发包抵债的,依法终止合同,把耕地退还给回乡要地的农户;对一些由村委会出面将抛荒地集中承包给种田大户的,依法终止承包协议,由村集体和要地农户共同向现承包户适当支付一定比例的补偿金;对一些承包原抛荒地而又种植了林果等多年生作物的,在合同到期前或果树淘汰前,仍可以由现在的承包户经营,在种植经营期间由现在的承包户向要地的原土地承包权所有者支付一定比例的补偿金。总之,采取的措施只要不违反国家法律,又能让各方接受,就可以大胆探索和实施,尽快在农业税取消前圆满化解人地矛盾。

问题二:农业税取消后,农村债务怎么化解?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镇村债务还有上千亿元,如农村税费改革启动最早的安徽省目前乡镇负债还有亿元,镇均负债万元,村级负债亿元。在中西

部不发达地区,几乎所有的县乡都有负债而且债务逾期不能偿还现象比较突出。取消农业税前,由于有农业税附加,镇村两级在还债时都还可以在农业税附加上勉强做点儿文章;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做为一级财政,还勉强可以东拼西凑挤出一点资金用于还债,而对于村组一级来说,取消了农业税就等于彻底断掉了化债的资金来源。对于农村债务,不少地方出台了诸多具体措施,但随着近两年来降息、锁定债务、债务核消、拍卖闲置资产等办法的先后实施,虽然化掉了一部分债务,但还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债务无法化解。据许多地方的基层干部反映,上级出台的化债措施,如通过发展经济化债、清收债权化债等,在操作中都不切合实际,尤其是对村组债务而言,更不具有多少可操作性,因为村组一级有欠债的早就把集体资产用来抵债了,要通过发展经济来化债无疑是一句空话,“远水解不了近渴”。再如要求通过清收债权化债,实际上很多债权

都只是帐面数字,已经成了无法收回的死帐。如湖北襄樊市襄阳区东津镇近两年采取了多种办法,才化解了不到的债务,目前镇级负债还有万元,村组债务还有亿元,村平负债万元。按照现有的规定,目前村组一级债务化解已经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由于村组债务的债权人主要是分散的农户和村组干部,在索债无果的情况下,不少农民(包括村干部)选择了以债权抵交自己承担的农业税的办法,由此更引发了一系列纠纷,使许多地方完成的农业税也成了一个象征性的帐面数字。

农村债务尤如一个巨大的毒瘤,如果不能尽快切除它,必将对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对于农村债务的化解,广大的基层干部提出了不少建议:一是由国家出资核消一部分债务。由于目前的债务主要是过去“普九”达标、办集体企业和为完成税费而举债,因此,在债务化解上,按照“谁的孩子谁抱走”的办法,国家也

应承担一部分责任,凡是因国家政策(如“普九”达标)造成的负债,应由国家负责化解。二是以土地化解。就是在农业税取消后,应统一对现有土地进行一次大范围的调整,在征得绝大多数村民同意的前提下,首先按人头划分出口粮田,然后留出一部分机动地,以竞价承包的办法,既可以让拥有债权的农户来承包几亩机动地,待债务抵完后再将土地交还给村集体;也可以公开拍卖机动地承包权,以拍卖所得的现金用于清偿村组的负债。待所有的债务化解完后,不再保留机动地,将其统统均分给本村农民。这些建议虽然还需商榷,但却是基层干部包括广大农民的心声,是当前农村议论最多、干部和农民都最感兴趣的化债办法,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总之,不管采取什么办法,都应该切合农村实际,使农村经济尽快轻装上阵,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问题三:农业税取消后,乡镇干部干什么?

客观地讲,在广大中西部地区,我们的乡镇干部多年来一直扮演着“收税者”的角色,不少干部反映自己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在抓农业税,不管是领导班子成员还是一般干部,基本上都有包村任务,而包村的首要任务就是完成农业税,并且往往把这一任务指标同干部的工资、福利待遇挂钩。在这样的制度下,乡镇干部都很忙,也有动力和压力往农村跑,积极协助税务部门征收农业税。在剩下的的工作时间里,乡镇干部也愿意把精力投入到帮助农民搞调整、跑市场上,因为只有农民的腰包鼓了,干部才容易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税收任务。而农业税的取消,无疑会使乡镇干部的工作对象没有了,这样的变革无疑会给广大乡镇干部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有些专家认为这样以来,乡镇干部会腾出更多的精力帮助农民抓调整、奔市场。从笔者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事实未必如专家预料的那么乐观。且不说乡镇干部习惯了传统的催种催收式的工作,对农业结构调整没有足够的经验;更应当看到,人的行动受其动力机制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愿意不愿意做一件事首先取决于能不能给其带来物质或精神收获。取消了农业税后,乡镇干部帮助农民抓调整,首先就丧失了动力机制,因为农民收入增长的快慢跟乡镇干部尤其是一般干部没有直接的利益联系,这样以来,乡镇干部就不会像过去那样有那么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农民群众谋利益。与此同时,由于各项配套改革的加快,治安有公安部门,计划生育有计生部门,不少公共事业都不再需要乡镇干部,必定会使不少干部在一段时期内产生盲目感,对农业税取消后自己该干什么心里没底。前不久,媒体报道了陕西山阳县小河口镇以镇文件方式要求无执法权的干部下乡罚款增加财政收入的事件,这还仅仅是在当地农业税略有降低的情况下发生的行为,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已经给我们提了醒。因此,怎么来未雨绸缪,及早着手帮助乡镇干部搞

好工作定位,应当引起当前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从这几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是要加强引导,使乡镇干部的工作由直接干预生产、催种催收向为农民和农村提供市场信息、生产技术、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全程服务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要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允许乡镇一般干部、鼓励分流干部通过组建协会、充当经纪人等形式,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获得正当的经济收益。三是引导乡镇干部把工作精力向抓项目、谋发展上倾斜,通过大搞招商引资,盘活现有资源,为财政增收开辟更多税源,从而在地方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的同时,使乡镇干部的福利待遇逐步得到提高。只有这样,乡镇干部才能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为农业农村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四篇:一个企业教练对HR中几个现实问题的思考

一个企业教练对HR中几个现实问题的思考

一.绩效管理导入阶段的困惑案例

A公司原来的工资制度较落后,欲引进绩效管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现推行了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将原有的工资总体水平整体提高了15%,但拿出了工资总额的30%作为绩效工资进行考核,结果部分干部和员工的意见都比较大,请分析可能存在的主要原因和解决办法。

原因分析:

1.员工负面心智模式起了作用。关注的重点是没达到指标时,个人收入将减少0—15%;良好心智模式被压制住了,他们不愿或不敢考虑超标时会增加0—15%的收入。

2.没设置导入心理适应期。

3.没有导入理念宣惯、接受期。

企业教练的解决方案建议:

1.各级管理人员成为教练型领导,改变原来正常列车火车头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列车的尾部,去推动整个列车的前行。方法上则是,从建立良好的心智模式入手,靠有效聆听—正确区分—动力对话—合理挑战—实时鼓励—及时支持,这样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过程支持员工去争取高绩效,拿高工资。

2.根据公司现有业绩导向理念的接受程度,重新设置1——3个月的心理适应期,其间,有模拟不实施。

3.在心里适应期内,广泛宣惯绩效导向理念。方式很多,不一一枚举。

对绩效管理的深入思考:

1.绩效管理之所以在我国推广起来举步维艰,根本原因是我们的绝大多数企业只有不超过30年的历史,我们的企业没有真正经历过西方300年工业革命的洗礼和积淀,所以,对这个以工业革命科学化管理为基础的有效的管理工具,没有全面接受的土壤。可惜的是,很多企业在某些不求甚解的理论家们的谆谆诱导之下,花大价钱导入这些工具,结果是浪费了资金、浪费了时间、更牺牲了最宝贵的员工人力资本。

2.为什么要搞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控制”与“激励”,其原因是“信息的不对称”。大家都觉得,越高层越掌握更多的信息,如企业战略、发展方向、项目进展程度等,其实这

是很大的误解。其一是这些本来大多数应该员工知道的信息,被领导据为己有,并成为领导的资本之一来统帅属下。其二是上层永远没有属下更了解事情的现状和实情,只能通过属下的请示汇报来了解情况。这是真正的信息不对称!所以,科学管理学派发明了绩效管理的工具来消除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实现“控制”与“激励”。如目标管理、KPI、工作目标等等。

3.结论。

实现“控制”与“激励”的方法其实很多,教练型领导的工作过程就是拨开当局者迷的迷雾,冲破人为设定的对事情演绎了的看法的束缚,打开传统心智模式的牢笼,发现更多的可能。关于绩效管理个人案例,欢迎登陆“王晶华的个人空间”赐教(可在各大搜索引擎中按上述文字搜索得到)。

二.问题:民营企业普遍存在招聘优秀核心骨干员工难的问题,甚至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请你提出解决优秀员工人才瓶颈的办法。

企业教练的建议:

1.治本的做法是自己培养。教练型领导的根本职责之一,就是支持你的属下成功,就像孙海平教练刘翔成为世界冠军一样。领导人拥有教练、发动团体的能力;管理层拥有教练、发动部属的能力;员工拥有教练、发动自我的能力,最终形成上中下协调平衡、整体互动的运动发展态势。这要成为一种企业战略来实施,人才瓶颈不难突破。

据本人的经验阅历,某高科技上市公司,现有总监、副总以上管理人员至少在企业工作3年、5年以上,甚至在创业初期进入公司,而当初他们进公司时,有的是部门经理、有的是科长、有的是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在这里没有管理人员的人才瓶颈问题。关键技术岗位也都是以老员工为主,实行以老带新的机制。

2.兼顾企业急需。适当采用挖角、猎头、公开招聘方式引入急需人才,但关键要看和企业文化的锲合程度确定取舍。有种说法,选人一种是选择和企业文化完全锲合的人,另一种是选择和企业文化完全不锲合的人。这是书生的说法,有道理,但不可全信。

3.机制上建立重要岗位首选内部员工的机制,为人力资本提高的员工打开发展的通道。

三.问题:A企业提出要率先建立先进的职业化环境,您认为衡量先进的职业化环境的标准是什么?关键实施点在哪里?如何建立及推广?

企业教练的建议:

1.职业化是目前方兴未艾的提法,各种职业认证也都在大力推出。有的高校专家学者甚至提出:各类人才都需要职业化,包括职业化的公务员、职业军人、职业律师、职

业教师、职业经理人,在企业内部,不仅要有职业经理人,还要有职业化管理团队和职业化员工团队,更需要职业化投资人(老板)。

这种现象的实质,实际上是在全社会恶补前面提到的300年工业革命科学化管理的空白与差距。职业化的实质是拥有科学化管理的模式、理念、技术、工具,然后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工作的效果或个人的信念取向靠职业素质来支撑!但在我国企业内的真正成效如何呢?以职业经理人为例,这个外企很平常的做法,用在国企或民企,能成功的职业经理人却凤毛麟角。原因是什么?不符合我们企业的真正现状。职业化的公务员、职业军人、职业律师、职业教师都可以在我国实行,但唯独职业经理人要暂时下课,现在国企、民企还不是你们的舞台,暂时委屈下替外国人服务去吧。也许有一天这里会需要你们。

2.在企业内部应该提倡职业化,先把管理制度化、工作流程化、流程规范化、规范标准化的科学化管理工作做好,下一步推行侧重于人本管理的制度合理化工作。这是因为我们面临的信息革命知识经济时代所决定的。为了生存与发展,我们不得不改变我们的管理模式,在重视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工作重心逐渐转到以人为核心上来。(详细内容烦见本人博客上的文章《现代企业呼唤教练型领导演讲提纲》,欢迎赐教!)

3.建议企业直接提出并推行“事业化”的理念。既然企业内部“职业化”是过渡的说法,何不直接提出“事业化”的理念呢?!

首先,事业化是真正的以人为核心,是更高层次的职业化。所以与职业化并不矛盾。其次,怎么才能让员工把现在的职业当成事业来做呢?就是改变员工的身份。在提倡事业化的企业,员工不再是打工者,而是“投资人”,是把自己的“人力资本”投资到企业里来的合作伙伴关系。(详细内容烦见本人博客上的文章《人力资源称谓何时休》欢迎赐教!)

4.关于先进的环境标准问题,答案其实很单纯,就是适合知识经济时代“快速、剧变、个性化”的人文环境,加上企业承受范围内的硬件环境。

四.问题:中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这几年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果,未来五年应重点解决那些关键问题?

先说成果:总体概括,是在探索适合中国的人力管理道路。具体反映在下面几个方面:

1.成功导入了中长期激励技术,并在部分上市公司得以实施。

2.人力资本的理念逐渐进入人心。

3.企业教练在企业内部不再陌生,先驱者们已经在全国范围培训了数万名教练型领导。

4.以曾仕强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式管理”哲学已在很多企业得到探索和实施。

5.以德鲁克学派为代表的“科学管理”也在孜孜不倦地探求科学与人性的结合。

6.宽带薪酬方案的提出。

未来五年的重点:

1.管理制度化、制度合理化、工作流程化、流程规范化、规范标准化的具体落实。

2.科学化管理的实用化改造。

3.非上市公司的中长期激励机制的建立。

4.运用企业教练技术,培养教练型领导,用教练技术落实“学习型企业”战略、实施“人本管理”、激发企业的“创造力”。

第五篇:对教师听课记录的分析与思考

对教师听课记录的分析与思考

我于2006年9月25日,对39位教师(21名徒弟18名师傅另2名师傅未交)开学以来三个星期的听课记录进行了比较细致的阅读和分析,借此机会向老师们做简要汇报。

一、听课情况统计:

师徒听课情况记录表(九月)

篇数 2+12/2 14+2/2 7+5/1 5+8/4 7+6/? 8+5/2 10+1/2 7+6/5 7+2/2 6+6/3 6+6/3 12+1/2 8+3/2 6+3/3 12+6/4 6+6/2 1+9/7

点评

有总评/评议和总评 师徒均有评议总评 师徒均有评议和总评

记录详细点评简要/一课两上评价简单 记录详细仅有一句评议/ 有总评和简单的评议/有评议总评 有简单总评/有简单总评 师徒均有评议总评/一课两上

无目录,4节有简单的总评/有简单总评 无目录无评点/无目录有简单评议、总评 无目录无点评/有简单的评议和总评 师徒均无目录无点评

无目录有个别简单的点评/无评价 无目录、表头有个别点评和总评/无评价 师徒均有评议总评

有3课简单总评/无目录有评议总评 师徒均有简单的评议和总评,一课两上。

备注

A/B A/B A/A A/A A/? A/A A/A A/A☆☆ A/A B/A/? B/A B/B A/B A/B A/A☆☆ A/B A/A☆☆ 7+4/3 8+4/6 9+3/3 6+6/3 师徒均有评议总评/一课两上评议详细。有简要总评/有简单的评议和总评 师徒均有评议总评 有总评/全无

A/A☆☆ A/A A/A☆☆ A/B

二、听课情况分析: 1.值得肯定和发扬的

⑴从统计数据看:普遍听课较多。21名徒弟累计听课254 节,人平均听课达到12.1节。最多的听课18节,最少的也有9节。⑵从听课记录情况看:普遍听课比较认真,记录较详细。

⑶从听课后的个人评议看:85.7%的老师写有或详或简的听课评议。

⑷从涉及的学科和年级看:听课的范围较广、面较宽。不仅是听指导老师的课,也听别的老师的课;不仅听同年级的课,也有跨年级的;甚至有小学听中学的、中学听小学的;不仅听同学科的课,也有跨学科的。尽管各学科各有特征,但毕竟有一定的统一性,受共同的教学规律制约,有相通、相融的共性。倘若跨入多门学科听课,就能从多种角度来审视课堂教学,领悟教学的普遍规律,并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获取改进自己所教学科教学的方法。2.需要改进和完善的

⑴有些老师的听课记录存在几无,即:无目录(一篇一篇地数三次)、无听课时间、无听课科目、无听课班级、无课题、无执教者姓名。(不能确定是否听够徒弟的课)关于“几无”现象,我想不算什么问题,只要提醒大家引起注意,养成习惯就好了。

⑵少数教师只是听和记,而不评不议;多数教师即使有评议,也是极其简单或空洞的,几乎没有自己的见解和建议,看不出他与讲课人有没有值得交流和探讨的地方。我想主要原因有三:有的可能是个人的认识和态度问题,有的(比如跨学科的)也可能“ 听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而无从下笔评析,有的可能因为“有言必录” 造成没有时间思考和分析。

三、几点思考: 结合上述分析,我有三点思考要和大家做个交流。1.为什么要听课? 首先解决认识和态度的问题。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讲了一则故事:有个人到了建筑工地,看到人们都在忙碌着搬砖,他上前询问第一个人:这个人没有好气地说:“没看见我在搬砖吗?服苦役呢!”又走了几步,问第二个搬砖的人:“你在干什么?”回答说:“我在砌墙。”接着问第三个同样是搬砖的人:“你在干什么?”得到的回答是:“我在盖一座教堂。”

于丹教授把这三类人分别叫做悲观主义者(认为搬砖是天底下最差劲的事)、职业主义者(虽然无聊,但足以养家糊口)、乐观主义者(觉得自己是何等幸运,可以建筑教堂,参与一项伟大的工程建设)。

我们也不妨扪心自问:为什么要听课? 我很难说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去听课,可能听每节课的目的并不完全一样,但至少不是悲观主义者。我认为自己讲课是实践,听他人讲课也是一种实践。头脑里多装几部他人上课的“电影”,可以增加若干参照坐标,使自己学有方向,及时改进教学。既然听课是教师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经常性任务,那我们怎样听课才有效? 2.怎样去听课? ⑴课前充分准备,明确目的。(同学科)

做事的盲目性是效率的大敌,听课也是如此,教师盲目进行听课与有所准备去听课的效果大不一样。打算听谁的课,应该事先知道他教什么内容,把课本找来自己也设想一下,粗线条勾勒大体的教学框架,听课时带着“蓝图”进教堂,才能在“他教”与“我教”之间构建对比的态势,有利于在观摩中找异同。如果不准备,匆匆忙忙走进教室,不理解上课教师的教学意图,不熟悉教材,就不会有较大的收获。

⑵课中翔实记录,积极推敲。

听课是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听课者多种感官和大脑思维的积极参与。①听看结合,详细记录。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看,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教师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对熟悉的教师、班级,可着重就其课堂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做跟踪式的动态分析;对一般的研究课,就着重看其在研究方向上的达成度;对于名家的课,宜着重领略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

②集中精力,认真分析。

在鲜活的课堂中,有些细节转瞬即逝,过去的不可能再“回放”。听课者如忽略某些细节,感知就会出现断裂,影响对教学的整体认知与评价。听课者要全身心地投入,积极思维,认真分析,做到前瞻性与对照性兼顾。前瞻性是指听课者的思维要先与教学进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进行多种合理预测,摸索课堂发展的趋向,为分析评价赢得时间,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对照性是指在听课过程中,将实际教学与课前预设的方案及以往经验(听过的优秀课)进行对照,以便寻找课堂中突出的亮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③剖析问题,归纳小结。

对于课堂教学中发现的优缺点,应依据教育教学理论和课程标准给予过程性评价。即指出优点在于体现了课标哪一方面的理念、依据什么教学原理等,同时指出缺点与不足怎样改可能效果更好,依据什么等,并将这些环节点评及时纳入听课记录。

⑶课后思考整理,客观评析。

俗话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要对课堂实况过几遍电影,应进行反复的琢磨。思考的办法有很多,或翻翻听课记录、或与执教者交流切磋,或将几节“互相牵连”的课做比较,或写一篇听课体会,或干脆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试试等。

对课堂评价应从两个方面去看: 一看教师的教,主要关注以下四个维度:

①组织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②调控能力,看教师能否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与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教学环节,保证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③教学机智,观察教师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是否能灵活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果断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激活课堂教学。④练习设计,看教师能否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具有弹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题,达到巩固、拓展、提高的目的,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二看学生的学,主要观察学生学习中的四种状态: ①参与状态,看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参与的面有多大。

②看课堂上是否有多项信息联系与反馈,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交往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技能怎样。

③看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看学生提出 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探究问题是否能积极主动、是否具有创造性。④看学生是否具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能否自我调控学习情绪。3.如何做好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是重要的教学研讨资料,是教学指导与评价的依据,它应该反映课堂教学的原貌,使听课者依据听课记录,通过合理想象与弥补,在头脑中再现教学实况。

听课记录既有别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又与课堂的教学实录有所不同。它应该是对课堂教学一种简要、合理的再现,又是对课堂教学环节、方法、效果的一种记录和思索。

⑴听课记录的基本内容

在我们的听课记录簿上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实录(包括:听课时间、学校、班级、科目、内容、执教、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二是教学过程右侧的评议(对教学各环节的评议)和最后的总评。

教学过程记到什么程度,要根据每次听课的目的和教学内容来确定,通常有三种形式:

①是简录,简要记录教学步骤、方法、板书等。例:《走一步再走一步》 ②是详录,即以第三人称记录课堂情景,这种做法较易把握教学的重要环节,比较详细地把教学步骤都记下来。例:《紫藤萝瀑布》

③是实录,尽可能地将课堂情况全面记录下来,较“忠实”地反映原貌。这种做法可以让听课者从全局的角度分析课堂的设计和流程,对提高自身的课堂设计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有帮助。但这种记录没有经过筛选,也缺乏比较深入细致的思考,更多的是师生的言语记录。

评议,是记录听课者对本节课教学的优缺点的初步分析与评估,以及提出的建议。写教学评议分两种形式:

① 是简评,把师生双边活动后所产生的反馈感应,随时记录下来。

*教师的讲述照本宣科太死板,缺少趣味性,因而学生们没情绪。说得再多,讲的再细不如动笔一画。一画见效,一画生趣。*读例题读得声音响亮清晰,全都是众口一声的唱书

② 是总评,就是对简评综合分析后所形成的意见或建议记在记录本上。待课后与教者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课堂节奏慢、密度小,这样的课很容易把学生上懒,上散漫。

*总体来说,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老师最大限度的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给学生提供了一片自由发展让思维火花任意点燃的空间。而且可以看出,学生的习惯养成非常好,回答问题积极、思考认真,语言表达规范。因此可以看出老师的确是进步了。

*本节课尽管最大限度的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但这还仅仅是一种形势,实质上一些问题并没有深入学生心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做听课记录时许多教师偏于记课堂实录或简录,而不做评点。显然这种听课记录其价值是不太大的。好的听课记录应是实录与评点兼顾,特别是做好课堂评点,记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和零星评析往往比实录更重要。以此记录为档案,长期积累,必有益处。

(2)好的听课记录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堂课的内容很丰富,但并非要面面俱到地去关注课堂的每个方面,事实上,我们要非常详细地记录每一细节,是很难办到的。因此,应该有选择地做好记录,着重点应放在体现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方面,避免记成“流水帐”。①记教学的各个环节。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任课教师、不同的课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只有把教学的各个环节用标题式记好,听后才能对一堂课有一个整体感受。

②记执教者情况。执教者对课文重难点、详略以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是如何处理的;执教者如何处理课堂上生成的东西以及课堂应变能力;执教者的教学艺术、体态、语言;执教者在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创新方面是如何做的?这些都是值得记录的。例如,教师的导入和过渡语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的设计和构思,经验丰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课的导入以及不同教学活动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力求流畅、自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再如,记录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完成情况的反馈,可以看出教师是否贯彻了有效教学的一些原则。

③记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程度,如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及在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写)方面表现如何。记录学生的回答和表现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记录上课开始的时间和各项活动实际占用的时间则有助于了解教学结构和时间分配。

④记对这课的简要分析。在听课的过程中,听课者要善于及时地将课堂教学分析和听课心得简要地记于听课内容之侧,以备后查。听课的目的不是听课之后,照搬照抄,而是在于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接受别人失败的教训,用别人的方法指导自己教学。听课记录不需拘泥于一定的形式,只要记录的内容有利于课后的思考。

4、整理听课记录

整理听课记录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理清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思路。整理听课记录的同时也是听课者集会教师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活动安排的过程,听课结束后,作为听课者,虽然说出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思路不成问题,但是重新看一遍课堂记录,对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思路进行再次梳理仍然是必要的,有利于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结构安排作出统筹考虑和评价。二是把重要的细节补充完整。听课时,由于来有及把细节记录下来,只是大概地记

一、两个擦去雾水性的关键词,所以听课结束后要及时整理,时间一长就回忆不起来了,就会损失很多有意义的内容。

尽管各学科各有特征,但毕竟有一定的统一性,受共同的教学规律制约,有相通、相融的共性。倘若跨入多门学科听课,就能从多种角度来审视课堂教学,领悟教学的普遍规律,并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获取改进自己所教学科教学的方法。

下载对教师实施新教材中的现实问题的分析与思考2012-2013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教师实施新教材中的现实问题的分析与思考2012-201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广东省广雅中学 苏科庚 广州市从2005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对初中语文教师能力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对初中语文教师能力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综合能力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改革亦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教师在教......

    对教师听课记录的分析与思考(5篇可选)

    对教师听课记录的分析与思考 我于2006年9月25日,对39位教师(21名徒弟18名师傅另2名师傅未交)开学以来三个星期的听课记录进行了比较细致的阅读和分析,借此机会向老师们做简要汇......

    对“一把手”腐败现象分析与思考

    对“一把手”腐败现象分析与思考 一、“一把手”腐败的现状及特点近年以来,党政一把手违法违纪的案件不断增加,在领导干部犯罪中所占的比例居高不下,而此现象也引发了民众的热......

    对中美关系的分析与思考

    形势与政策论文对中美关系的分析与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论文 1 形势与政策论文摘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多方面与不同的发达国家存在联系......

    对一年级数学新教材的实践与思考(精选多篇)

    对一年级数学新教材的实践与思考从初涉课改的喜悦与激动到如今的理性对待,我们在课改中走过了一年有余,在与新教材“亲密接触”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发现新教材在教学目标、内......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五篇范文

    我与新课改——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与现实问题 海南省文昌中学历史组于琳 摘要:高中历史新课程设定了“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

    关于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分析与思考 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的少年,他们大部分是初、高中在校生,也有少部分辍学待业或提前就业的。人们常用“花朵”来形容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