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阻碍民警执行职务问题的预防和处置对策

时间:2019-05-15 13:3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阻碍民警执行职务问题的预防和处置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阻碍民警执行职务问题的预防和处置对策》。

第一篇:浅析阻碍民警执行职务问题的预防和处置对策

阻碍民警执行职务不但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安队伍稳定,而且妨碍了国家法律的准确实施,应当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对此,笔者就阻碍民警执行职务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预防和处置对策。

一、近年来我局阻碍民警执行职务的基本情况

2005年以来,共发生有稽可查的阻碍民警执行职务案件4起,其中2005年1起,2006年1起,2007年1起;刑事拘留6人,逮捕1人,移送起诉2人;治安拘留5人;未处理3起,未处理的原因主要是情节轻微、违法行为人主动消除危害而未予处理;或者证据不足无法处理;或者行为人未到案无法处理。另外,尚有一些案件因情节轻微未予处理、违法行为人当场逃脱后无法查清的此类案件未统计,这方面的案件多发生在交警部门和巡警在案件现场处置中。

(一)行为方式。发生在我局阻碍民警执行职务常见的行为方式主要有:

1、挑战权威型:民警执法具有权威性。行为人法制观念淡薄,出于好奇、自我表现等心理,对于民警的命令、现场指挥等,进行语言挑逗,行为上推拉民警,阻挠民警执法。

2、暴力攻击型:这种行为方式社会危害性最大。行为人出于自身利益直接与执法民警对抗,有的用棍、棒、刀等凶器攻击民警,有的向民警投掷砖头、石块、酒瓶等,有的甚至直接砸坏警用车辆。

3、酗酒闹事型:行为人酗酒闹事,对民警依法执行职务行为不予配合,张狂、蛮横至极,故意和民警“对着干”,阻碍民警依法执行职务。

4、煽动教唆型:违法犯罪嫌疑人及其亲属、或者利益相关人员煽动不明真相群众,对执法民警进行围攻,以各种借口阻碍民警执法。

5、辱骂威胁型:行为人采取谩骂、吐口水、泼污物等侮辱人格的方式,或者以扬言报复的威胁方式,阻碍民警执法。

6、不予理睬型:这种行为方式大多发生在交警执勤过程中,行为人对民警执法中发出的指令,暨不遵从,也不作明显的反抗,只是抱着不予理睬的态度,如对交警的指挥手势、对交警检查驾驶证照的指令不予理睬,仍然我行我素。

7、耍赖撒泼型:这种行为方式大多发生在老人、妇女身上,行为人自认为是弱势群体,警察不敢把自己怎么样,有的赖在地上不起来,有的拦住警车不让走,有的堵住大门不让进,有的自己抓伤自己然后说警察打人,有的损坏自己的物品后诬告民警损坏的等等,极尽耍赖撒泼之能事。

(二)诱发原因。发生阻碍民警执行职务案件的原因较为复杂,归纳起来可以划分为社会因素、内部因素和法律因素等三个方面。

1、社会因素。一是民警的执法环境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主要是非警务活动,引起群众与公安机关“对着干”,有些地方政府领导把派出所和人民警察当作为其“息事”的工具。比如:在有关项目开发中,政府既不依法办理征地手续,也不按政策足额给予经济补偿或不及时给予经济补偿,就急于破土动工,群众多次前来阻扰施工讨说法后,怕居民再“闹事”,就动用警察来“保护”;群众本来因为拆迁吃亏了,心里对政府有意见,再用警察来压制,造成群众与公安机关及其民警进行对抗。又如,当企业工农关系处理不好时,就动用警察来压制,要求公安机关以扰乱企业生产秩序为由拘留群众,等等。二是少数群众文化素质较低,法制观念淡薄。认为只要没打警察就没犯法,不懂得妨害(阻碍)公务也是犯法。还有的则认为人多犯法不要紧,法不责众。三是公安机关非警务活动的增加往往把民警推向社会矛盾的第一线,使公安机关处在风口浪尖上,一线民警在处置下岗工人、群体上访、转制工厂工人闹事、村民与外来施工单位利益发生矛盾纠纷等一些行为时,遭遇暴力抗拒的情形增多不可避免。四是宣传导向严重失衡,误导了群众的思维。近年来,各种传媒、宣传舆论过分强调公安机关要“文明执法” 和“人性化”管理,但对“民警执法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宣传几乎是空白。这就在社会公众心目中产生这样一种思维定势:“警察”就是“文明和蔼”的代名词,抓捕、处罚就是“执法”、“侵犯人权”,结果是给为非作歹之徒壮了胆,遇民警来传唤、拘捕或制止滋事时,以各种借口阻碍执法,轻者反抗抓捕、撕烂警服,重者动手打警察、砸坏警车。

2、内部因素。一是少数民警法律法规不熟,公安业务生疏,在处置现场说话不合法,行为不合公安业务规定,与当事人对话,说不到点子上,甚至理屈词穷,致使当事人蔑视民警,导致矛盾激化。二是少数民警没有处理好“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之间的关系,潜意识里以管人者自居,态度生硬、粗暴,文明执法做得不够,给行为人以口实,导致矛盾冲突升级。三是执法水平较低,业务技能欠缺,不注意执法策略和执法艺术,执法不规范,导致群众的异议和不满。四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取证意识,少数民警在执行公务时思想麻痹,没有佩戴必要的警械和装备,在遭遇不法分子的突然袭击时常常措手不及;案发后对现场有关证据没有及时收集或提供,导致事后

无法打击处理。五是执行职务时的简陋装备起不到应有的震慑和警示作用,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特别是对于凶器藏身的不法分子来说更是无所畏惧。近年来,公安机关加强了对警用枪支警械的管理,多数实行“刀枪入库”的集中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基本杜绝了民警涉枪事故的发生,但导致了许多本不应该发生的阻碍民警执行职务案件和妨害公务案的发生。六是对阻碍民

警执行职务案件和妨害公务案件打击不力,处理不及时、不到位、不严厉,从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此类行为的发生。

3、法律因素。一是法律对阻碍民警执行职务的行为处理明显偏轻,以法护警还缺少强有力的法律支撑。根据《刑法》第277条的规定,妨害公务罪的最高刑只有三年,且对妨害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还没有单独设定从重处罚的条款。《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0条第二款虽然对阻碍民警执行职务的行为单独作了从重处罚的规定,但其最高处罚仍只是行政拘留10日并处500元罚款。二是缺乏明确的司法解释,公、检、法机关认识不尽一致,给此类案件的打击和处罚带来难度,有的判刑较轻,有的往往只能将暴力阻碍民警执行职务案件降格为一般治安案件处理,难以起到应有的震慑和警示作用。近三年发生的阻碍执行职务案件中立刑事案件的较少,实际上作为行政案件处理的大多数采用了暴力,符合妨害公务案的立案标准,但因达不到检察机关的起诉标准,公安机关往往没有立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三是保障民警履行职责、执行职务的有关法律条文比较原则,操作性不强。警察行使防卫权只是归入正当防卫的理论体系中,没有特别的法律规定,警察在行使防卫权时无法判断适当性而缩手缩脚。四是武器警械的使用缺乏明确的、可操作性的规定,导致民警在执行公务遭到暴力侵害时优柔寡断,难以断然采取有效手段制止侵害。如《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规定可以使用武器的情形,有“危及生命安全的”这一限制条件,但执法实践中民警往往难以判断是否危及自己或被侵害人的生命安全,此条款缺乏可操作性。五是暴力阻碍民警执行公务案件的取证比较困难,证人不作证难以对违法犯罪嫌疑人进行处罚,导致对违法行为人打击不力。

(三)现实危害。阻碍民警执行职务的行为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亵渎了法律的尊严。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依照国家法律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阻碍民警依法执行职务,侵犯了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破坏了社会的公共秩序,妨害了国家机关对社会的正常管理,亵渎了法律的尊严。

2、损害了党和政府的权威。公安机关是党和政府的专政工具,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职能部门。民警作为政府机关的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受到不法分子的暴力或非暴力的对抗,极大地损害了党和政府的权威,损害了公安机关的执法形象,同时也使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受到质疑。

3、挫伤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许多阻碍民警执行职务行为的发生,直接损害了当事民警的身心健康,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特别是对阻碍民警执行职务不法分子的处理不及时和不到位更容易挫伤当事民警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波及到全体公安民警,影响公安事业的发展。

4、助长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近些年来,阻碍民警执行职务案件和暴力袭警案件直接致使部分违法犯罪人员现场逃脱,致民警不同程度地受伤,给我县社会治安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助长了少数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进一步有效预防和处置阻碍民警执行职务问题的对策。

(一)处置对策。

1、建立专门工作机构。在各级公安机关内部设置并完善民警权益维权委员会并调配专职民警,负责本级公安机关处置阻碍民警执行职务案件的督导和查处工作。公安民警认为自身的正当执法权益受到侵犯,或认为其正当执法权益未得到有效保护时,可以向维权委员会投诉,由工作专班及时予以查处,并将处理情况适时在社会上予以曝光,使阻碍民警执行职务的不法分子及时得到法律的严惩,让当事民警从心理上得到宽慰。

2、完善安抚制度。一是领导及时探望。凡民警因执行职务受到伤害的,公安机关主要负责人、政工部门和民警所在单位负责人都要及时进行探望和慰问。二是设立文明执法奖。对在执勤过程中遭受无理谩骂侮辱而又能保持克制态度、坚持依法妥善处置的民警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三是及时进行心理咨询辅导。将民警在执法中受到不法侵害作为民警心理咨询辅导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安排受到不法侵害的民警进行心理咨询辅导,消除其心理障碍和阴影,提高民警心理承受能力,使广大民警勇敢面对复杂环境,大胆执法。

3、设立民警保护专项基金。一是设立民警保护基金。为了切实保障人民警察正当执法权益,解决在执法过程中遭受伤害的民警及其家属所产生的经济困难,激励广大公安民警献身公安事业,按照公安部“各级公安机关要建立民警保护基金”的要求。各级公安机关均设立民警保护基金,设立单独账户,实行专款专用。保护基金的来源主要有:接受社会有关单位或法人自愿捐赠,公安机关自筹资金和民警自愿捐助的资金,向政府财政争取专项经费。二是建立民警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与人寿保险公司联系,投资一定保险金为全体民警特别是一线民警投保人身意外伤害和意外伤害保险,解决事后民警医疗费用问题。通过以上措施,努力使广大执法民警流血流汗不流泪,记永远保持旺盛的斗志。

4、依法从重从快从严打击。对各种阻碍执行职务的行为,要用足用活法律,依法从重从快从严予以打击处理。一是准确把握阻碍民警执行职务的行为界限。根据《人民警察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给予公安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是准确运用法律打击阻碍民警执行职务的行为。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对阻碍民警执行职务的行为可作如下处理:(1)追究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277条的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2)劳动教养,根据《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第十条第(五)项和《公安机关办理劳动教养案件规定》第九条第(五)项的规定,无理取闹,扰乱生产秩序、工作秩序、教学秩序或者生活秩序,且拒绝、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可劳动教养一至三年;(3)行政拘留,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的规定,阻碍民警执行职务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5、处置策略讲究灵活多变。导致暴力袭警案件发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公安机关在紧急处置时,要因情施策,依法采取“刚柔并济、缓急适宜”的处置策略,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处置违法犯罪重点嫌疑对象,应凸显一个“刚”字,体现公安执法的果断性与严肃性。具体制服过程中,既要“快”又要“稳、准、狠”,防止嫌疑对象反抗,争得执法工作主动权。二是处置违法犯罪嫌疑对象家属、亲友聚众围堵事件,应体现一个“柔”字,“以柔克刚”,用语谦和,体现人性感化,达到说服教育的目的,不宜将打击面扩大,以赢得家属的理解、支持,防止家属、亲友因误解而公然袭警。三是处置个体性事件方面,侧重一个“急”字,做到速战速决,在抓获嫌疑人员后,应将其火速带离现场,防止不明真相群众串联起哄、煽动闹事。

(二)预防对策。

1、加大对公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力度。一方面,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加大对公众普法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全方位、宽渠道、多领域强化对公民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使其明白任何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公务的行为都是违法犯罪行为;同时,民警将坚决依照法律赋予的权限,果断使用武器警械,对挑衅法律权威者严惩不贷。另一方面,加大对阻碍民警执行职务案的公开处理力度,在各种传媒上公开曝光关于阻碍民警执行职务的一些典型案例,达到现身说法的教育效果。

2、加强对民警的法治理念教育。一是加强对人民警察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教育人民警察确立正确的法治意识、坚持执法为民,正确处理法律与权力的关系。二是加强对民警法律知识和公安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民警的执法能力,切实做到拉得上,说得赢,显示警察权威。三是教育民警树立人权保障意识,实行人性化执法,即使是对违法犯罪嫌疑人,也要充分保障其应有的权利,让其依法行使权利,尽可能地减少其对立情绪,从而对减少阻碍执行职务的发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四是提高民警的防范意识,在处置聚众斗殴案件,侦破杀人、抢劫案件,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复杂场所查处公安行政案件和群体性事件,到有犯罪嫌疑人亲朋好友聚集地抓捕等易发生袭警案件的时候,要在心理、通讯、防护装备上做好准备,在行动中提高警惕,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3、依法严惩阻碍民警执行职务行为。惩罚是一种特殊的预防。对各种阻碍执行职务行为,要按照国家法律的规定严格查处,决不能姑息养奸。要对现有的处罚措施用足用活,依法顶格处理,达到惩一儆百的效果。对一些典型案例,事后要进行比较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处置对策,起到间接预防的作用。

4、建立新的警械武器管理制度。目前的警械武器管理制度存在较大弊端。公安机关要完善警械武器管理制度,加大警械武器配备使用力度,组织民警学习关于警械武器的使用规定,教育民警在文明公正执法基础上要加强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民警要正确果断使用警械武器。决不能以法律的尊严和民警的鲜血甚至生命为代价搞“刀枪入库”。加大适应实战需要的防护装备和各类警务实用装备的研发工作,例如给一线民警逐步配备录音笔等。

5、科学预警完善战略战术。为防止袭警事件的发生,执法一线民警在战略上要藐视违法行为人,战术上要重视违法行为人,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一要准确掌握当地带倾向性、苗头性的预警信息,事先向当地党委、政府请示汇报,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重要事件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消除人民群众与公安机关的对抗情绪,拉近警民之间的距离,减少群体性围堵、阻挠民警执法事件的发生。二要科学选准执法办案时间。农村地区由于居民点分散,白天人群易于聚集,最容易出现阻挠执法的情况,而晚上信息联络不便,发生围堵、阻挠执法的概率低,尤其对抓捕工作非常有利。在城区,则根据居民工作、生活规律灵活运用策略。

(三)立法建议。

1、建议公安部制定出台操作性强的《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实施细则》。

2、建议最高法出台《关于审理妨害公务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暴力威胁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以妨害公务罪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具体化。具体的建议是:对殴打人民警察致轻微伤的;殴打人民警察,造成群众围观、交通阻塞等恶劣影响的;毁坏警用装备、配备或者公安机关办公设施,阻碍人民警察执法或者扰乱公安机关办公秩序的;为了逃避检查、处罚,驾驶机动车辆强行拖、撞人民警察,或者使用非机动车拖、撞人民警察致轻微伤的;使用刀具、棍棒等,阻碍人民警察执法的;公然以杀害、伤害、毁坏名誉等言语相威胁 , 阻碍人民警察执法,造成群众围观、交通阻塞等恶劣影响的等六种情形,应以妨害公务罪追究刑事责任。

3、建议全国人大出台刑法修正案,将妨害公务罪的法定最高刑从三年提高到五年,并区分一般妨害公务罪和阻碍人民警察执行职务罪量刑幅度,增加“以暴力威胁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条款,或者增设“袭警罪”罪名。

4、建议全国人大将《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0条第二款“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从重处罚”的规定改为“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提高对阻碍执行职务的行政处罚幅度。

第二篇:浅析阻碍民警执行职务问题的预防和处置对策

阻碍民警执行职务不但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安队伍稳定,而且妨碍了国家法律的准确实施,应当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对此,笔者就阻碍民警执行职务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预防和处置对策。

一、近年来我局阻碍民警执行职务的基本情况 20xx年以来,共发生有稽可查的阻碍民警执行职务案件4起,其中20xx年1起,20xx年1起,20xx年1起;刑事拘留6人,逮捕1人,移送起诉2人;治安拘留5人;未处理3起,未处理的原因主要是情节轻微、违法行为人主动消除危害而未予处理;或者证据不足无法处理;或者行为人未到案无法处理。另外,尚有一些案件因情节轻微未予处理、违法行为人当场逃脱后无法查清的此类案件未统计,这方面的案件多发生在交警部门和巡警在案件现场处置中。

(一)行为方式。发生在我局阻碍民警执行职务常见的行为方式主要有:

1、挑战权威型:民警执法具有权威性。行为人法制观念淡薄,出于好奇、自我表现等心理,对于民警的命令、现场指挥等,进行语言挑逗,行为上推拉民警,阻挠民警执法。

2、暴力攻击型:这种行为方式社会危害性最大。行为人出于自身利益直接与执法民警对抗,有的用棍、棒、刀等凶器攻击民警,有的向民警投掷砖头、石块、酒瓶等,有的甚至直接砸坏警用车辆。

3、酗酒闹事型:行为人酗酒闹事,对民警依法执行职务行为不予配合,张狂、蛮横至极,故意和民警“对着干”,阻碍民警依法执行职务。

4、煽动教唆型:违法犯罪嫌疑人及其亲属、或者利益相关人员煽动不明真相群众,对执法民警进行围攻,以各种借口阻碍民警执法。

5、辱骂威胁型:行为人采取谩骂、吐口水、泼污物等侮辱人格的方式,或者以扬言报复的威胁方式,阻碍民警执法。

6、不予理睬型:这种行为方式大多发生在交警执勤过程中,行为人对民警执法中发出的指令,暨不遵从,也不作明显的反抗,只是抱着不予理睬的态度,如对交警的指挥手势、对交警检查驾驶证照的指令不予理睬,仍然我行我素。

7、耍赖撒泼型:这种行为方式大多发生在老人、妇女身上,行为人自认为是弱势群体,警察不敢把自己怎么样,有的赖在地上不起来,有的拦住警车不让走,有的堵住大门不让进,有的自己抓伤自己然后说警察打人,有的损坏自己的物品后诬告民警损坏的等等,极尽耍赖撒泼之能事。

(二)诱发原因。发生阻碍民警执行职务案件的原因较为复杂,归纳起来可以划分为社会因素、内部因素和法律因素等三个方面。

1、社会因素。一是民警的执法环境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主要是非警务活动,引起群众与公安机关“对着干”,有些地方政府领导把派出所和人民警察当作为其“息事”的工具。比如:在有关项目开发中,政府既不依法办理征地手续,也不按政策足额给予经济补偿或不及时给予经济补偿,就急于破土动工,群众多次前来阻扰施工讨说法后,怕居民再“闹事”,就动用警察来“保护”;群众本来因为拆迁吃亏了,心里对政府有意见,再用警察来压制,造成群众与公安机关及其民警进行对抗。又如,当企业工农关系处理不好时,就动用警察来压制,要求公安机关以扰乱企业生产秩序为由拘留群众,等等。二是少数群众文化素质较低,法制观念淡薄。认为只要没打警察就没犯法,不懂得妨害(阻碍)公务也是犯法。还有的则认为人多犯法不要紧,法不责众。三是公安机关非警务活动的增加往往把民警推向社会矛盾的第一线,使公安机关处在风口浪尖上,一线民警在处置下岗工人、群体上访、转制工厂工人闹事、村民与外来施工单位利益发生矛盾纠纷等一些行为时,遭遇暴力抗拒的情形增多不可避免。四是宣传导向严重失衡,误导了群众的思维。近年来,各种传媒、宣传舆论过分强调公安机关要“文明执法” 和“人性化”管理,但对“民警执法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宣传几乎是空白。这就在社会公众心目中产生这样一种思维定势:“警察”就是“文明和蔼”的代名词,抓捕、处罚就是“执法”、“侵犯人权”,结果是给为非作歹之徒壮了胆,遇民警来传唤、拘捕或制止滋事时,以各种借口阻碍执法,轻者反抗抓捕、撕烂警服,重者动手打警察、砸坏警车。

2、内部因素。一是少数民警法律法规不熟,公安业务生疏,在处置现场说话不合法,行为不合公安业务规定,与当事人对话,说不到点子上,甚至理屈词穷,致使当事人蔑视民警,导致矛盾激化。二是少数民警没有处理好“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之间的关系,潜意识里以管人者自居,态度生硬、粗暴,文明执法做得不够,给行为人以口实,导致矛盾冲突升级。三是执法水平较低,业务技能欠缺,不注意执法策略和执法艺术,执法不规范,导致群众的异议和不满。

第三篇:阻碍民警执行职务案件的原因及对策

阻碍民警执行职务案件多发的原因及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安执法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受一些负面社会因素的影响,基层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遭受不明真相群众围攻、诬告、辱骂的案件屡有发生,有时甚至遭到不法分子的暴力抗拒、阻碍和袭击,严重干扰了公安机关正常的执法秩序,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一、阻碍民警执行职务案件发生现状及特点

一是案件发生数居高不下。据统计,2004年至2007年4年的时间,灌南县共发生阻碍民警执行职务案件36起,其中2004年6起,2005年7起,2006年9起,2007年至今已发生14起,先后导致46名民警受伤、51名民警的合法权益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

二是犯罪行为逐渐升级。2004年灌南县发生的7起阻碍民警执行职务案件,6起表现为辱骂、撒泼等非暴力方式,仅有1起具有动手情节,但也仅限于对民警的服装进行撕扯。2005年,采用暴力殴打方式的案件猛增到3起,且暴力性明显加剧,先后导致5名民警受伤。2006年7月,灌南县公安局治安大队一名民警在执法过程中,被5名犯罪嫌疑人持砍刀砍伤。

三是案件类型相对集中。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阻碍民警执行职务的案件多发于群体性事件,醉酒滋事,阻碍传唤、抓捕,拒不接受检查、盘查等情况。2004至2007年,灌南县发生的36起案件中,因群体性事件引发的8起,占22.2%;因醉酒滋事引发的9起,占25%;因阻碍传唤、抓捕引发的8起,占22.2%;因拒不接受检查、盘查引发的6起,占16.7%;其他情况引发的5起,占13.9%。

四是案件衍生的后果较为严重。阻碍民警执行职务,从表现看是不法分子伤害警察“个体”,但警察是在正当执法和执行公务时遭受的侵袭,本质上是犯罪嫌疑人对法律的肆意践踏。阻碍执行职务案件的再三发生,反映了执法环境的恶化,致使民警的执法思想发生扭曲:多做多错,不做不错,宁可不做也不出错。这种消极思想的存在,严重地异化了民警的使命感和价值观,损伤了其职业荣誉感,进而削弱了警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民警执法权益受侵害的原因

阻碍民警执法等侵害民警执法权益的案件多发,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原因:

(一)社会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入高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因企业改制、工人下岗、劳资纠纷、农民土地被征用,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都伴随着大量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甚至会经常出现人民群众为争取自己的应有利益,与政府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而这时警察作为一支既有行政执法职能又有刑事执法职能的特殊队伍,在处置这些群体性事件过程中虽然本着“可顺不可激”的原则,但处置中必然也会受到一些攻击,不仅事中要承受从肉体到精神上的侵害,而且事后往往为了顾全大局还要忍辱负重。

(二)职责原因。社会治安形势日益严峻,警察同违法犯罪嫌疑人是一对矛盾的主体双方,警察的执法行为必然触及一些人的“切身利益”,在侦查抓捕、社会管理等执法行为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导致双方矛盾激化,甚至引发暴力冲突的因素,一旦处置不慎或不当,身处执法一线的民警受到身体伤害在所难免。建国以来,全国共有8000多名民警为国捐躯,十几万名民警光荣负伤。随着治安形势日趋严峻和社会管理职能任务的加重,警察作为执法主体的职业特点自然会引发越来越多社会公众的对立情绪,安全风险逐年加大。

(三)自身原因。公安队伍数量庞大,人员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一是训练不足,警务技能不强,民警在执法过程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抓捕犯罪嫌疑人、处置警情时,往往奋不顾身地勇敢向前,大胆捉拿,但麻痹大意,忽视违法行为人暴力抗法的可能性,当遭受到突发事件时又往往措手不及。如2007年6月,灌南县公安局孟兴庄派出所3名民警带领4名联防队员抓捕1名网上逃犯时,被逃犯20余名亲属殴打致多人轻微伤。二是部分领导狭义理解“从严治警”方针,为了使队伍不出问题,实行枪支、武器统一管理,基层所、队在平时工作中一般不再携带枪支,而是在抓捕重要案犯时,需经过严格审批才能领取枪支。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危险通常是隐藏在巡逻、走访或抓捕一些轻微违法犯罪人员的不经意之中。三是由于现实斗争的需要,民警休息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特别是基层民警长期工作在打击违法犯罪的第一线上,因为常年得不到休整,积劳成疾。2006年,灌南县公安局民警参加体检,全局348名民警,仅有11%的民警身体完全健康,89%的民警带病坚持工作。

(四)外部原因。从管理体制上看,一些地方党政领导指令民警越权参与非警务活动。今年以来,市局提出派出所恢复常态运作工作思路,在很大程度上使公安民警从非警务活动中解脱出来,但在征用土地、强制拆迁方面一时仍难以解决。由于近年来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部分政府领导为了一些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置生活在最底层老百姓的利益不顾,置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性于不顾,置民警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在政府与业主达不成协议的情况下,在未经法院的合法判决下,动用警力强制拆迁房屋,将公安干警推向了和人民群众基本利益对抗的的最前沿,不但使我们的警务工作丧失了合法性,更加剧了群众与警察之间的冲突。

(五)经济原因。受经济条件所限,民警的装备配备保障不足。当前多数地方财政还很难按照警务工作的需要,全面保障公安机关的装备配备。特别是身处在打击违法犯罪第一线的刑警、治安、派出所,辖区大、任务重,但相对装备仍然陈旧。简陋的装备,高负荷的运转,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执法民警的健康权利。

(六)立法原因。现行法律保障机制较薄弱,操作性不强。我国目前仍未将“袭警罪”写入《刑法》,只是对严重侵犯民警执法权益的行为才依照“妨害公务罪”定罪量刑,而且构成条件十分严格,把民警等同于一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缺乏特别保护。而在欧美国家,警察的执法权神圣不可侵犯。立法工作的不健全,导致近年来,公安民警在正当执法中遭遇无理取闹,被谩骂、殴打、恶意投诉甚至致伤致残的事件时有发生,因侵权人得不到应有的严惩,如今已呈日渐增多之势。

(七)其它原因。一是群众对警察期望过高。在老百姓心目中,“有困难找警察”的观念已根深蒂固,无论大小事都要找警察,比如自家下水道堵塞、女同志下夜班不敢回家、门打不开等等,把警察看成是万能的。一旦民警在解决处理某些事件中,不能满足其要求,或不能达到其目的时,便对警察的信任度一落千丈,甚至产生怨恨情绪;二是一些部门对公安工作重监督轻保障,重处理轻保障。个别部门和领导在查处涉警问题上,存在先入为主思想,从严处理有余,保障保护不足。三是个别新闻媒体出于追求轰动效应、迎合部分读者猎奇心理等因素考虑,抓住片言只语未经深入调查就草率见报,甚至虚构夸大事实。2006年7月,一名律师到灌南县公安局要求会见犯罪嫌疑人,因不满意公安机关的安排,无理纠缠、当场辱骂一位副局长,并与媒体联系,欲歪曲事实,对外宣传,给公安机关施加压力。该位领导从大局考虑,最后不得不委曲求全,向该律师赔礼道歉。此事反映出一名基层公安机关的领导都不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何况是普通民警。

民警执法权益受侵害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一是直接损害当事民警的生命健康、经济收益、精神名誉等权益;二是受侵害的民警如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保障,将严重挫伤民警的积极性,个别民警甚至因此出现“工作是领导的,饭碗是自己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想法和做法。三是暴力抗法,侮辱、殴打、诬告等侵犯执法干警正当履行职务的发生,从表面上看是对警察个人的人身侵犯,实质上是对国家权威、法律权威的公然蔑视,是司法权威遭受严重破坏的外在表现。

三、建立健全民警执法权益保障机制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执法为民观念。政治思想工作是公安机关在艰难困苦环境下克敌致胜的一个法宝。但当前部分民警的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忧患意识、群众意识和法治意识不强,对政治学习教育活动抱着应付走过场甚至抵触的态度。因此,公安机关必须结合当前思想作风教育整顿活动,和风细雨地做好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民警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观念,营造学法、守法、用法环境,打造和谐稳定的队伍。

(二)依法执法、依法维权,用法律保障执法民警权益。广大民警要树立起“依法执法”的法治观念和“只有维护好自己的权益才能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的维权观念,认真学法、守法、用法,严格按照法律和工作规范要求执法,并对侵害自己执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依照法律途径,追究侵权者的行政、刑事法律责任和索赔经济损失、恢复名誉。公安机关和部门领导要大力倡导民警运用科技武器维权。如:配备必要的取证设备,及时取证。一线执勤民警最好能配备录音笔和便携式录像设备,每逢执法,民警可打开录音笔,把执法的全过程都录下来。一旦发生不法侵害事件,肇事者如果耍赖,录音笔就播放全过程,使其心服口服。

(三)完善内部保障机制,强化维权组织建设。公安机关要以维护民警正当执法权益为己任,树立公安机关的执法权威为目标,建立健全警察维权组织,依法维护公安民警正当执法权益。公安机关领导克服先入为主的意识,客观评价民警执法活动,执法行为正确的,要及时确认;执法行为存在过错的,要及时处理相关当事人,做到:做得好的,褒奖;做得不好的,不袒护。客观维护民警的合法权益。

(四)加大业务技能培训力度,配备必要的武器装备。公安机关应调拨专款用于武器装备的配置,特别是保证一线民警配齐防护性装备以及约束性装备。通过配齐配足必要的防护性、约束性装备,确保处置事件中做到有备而来,减少和避免民警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针对目前民警执法水平不高,自我防范技能差的问题。应结合大练兵活动,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比武活动,加强针对阻碍执行公务的查处手段和技巧训练,适时举办民警执法语言培训班,帮助民警了解掌握执法语言技巧,训练民警调解、劝说口才,提高民警辩才和民警当场处置能力。

(五)建立健全警察职业心理辅导制度,增强民警心理健康。近年来由于超负荷的工作,巨大的工作压力,部分民警中已经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有的情绪抑郁、精神萎靡,有的神经衰弱、紧张焦虑等等现象。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势必影响民警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队伍的正规化建设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必须建立心理健康保护机制,借鉴国内外有关行业部门的成功做法,针对公安工作的特殊性,聘请职业心理医生,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及时疏导民警在工作、家庭、生活和情感上因调适不当而引发的不良情况。

(六)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赢得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一是充分利用报刊、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体,全面真实地报道对民警进行恶意投诉和不法侵害的案例、事例,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二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公安民警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先进事迹,对侵害民警执法权益的违法犯罪事实和处理结果及时公开曝光,努力营造民警依法执法的良好外部舆论环境;三是针对诬告陷害、恶意投诉、妨碍公务、袭击民警等违法犯罪行为,通过媒体广泛宣传其危害性、违法性,让全社会谴责,达到预防和警示的效果。

(七)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推动维权立法。近年来,社会各界日益关注民警执法权益问题,建议在刑法中增加“袭警罪”罪名和制订《人民警察权益保障法》。早在2003年初,全国人大代表就提交了《刑法》中增加“袭警罪”的议案。2005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在审议这部法律草案时有常委会委员建议,在法律明确了警察义务的同时,有必要设立“袭警罪”。为早日实现这个目标,公安机关必须先行一步,积极调研、探索保障、维护民警执法权益的新方法、新路子,完善现有警察法律和制订特别保护法律的立法程序,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民警应有的权利,为维护和保障民警的执法权益提供最有力的法律保护。

第四篇:论民警因公伤亡原因和预防对策

内容 摘要:公安队伍是和平时期为公众利益牺牲最多的一个群体,公安民警“天天有牺牲,时时有流血”,民警伤亡居高不下。本文 分析 认为造成民警伤亡既有 社会 治安和刑事犯罪形势日趋严峻,公安机关经费困难,装备不足,警务配置不尽合理等客观原因,也有部分领导和民警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不强,缺乏实战演练、执行勤务不规范等内在因素。进而相应地从领导责任,强化管理,教育 训练,更新观念,警务保障诸方面提出预防对策。

近几年来,在对敌斗争,打击犯罪,维护治安,处置突发事件和抢险救灾等工作中,公安民警“时时有流血,天天有牺牲”,因公伤亡的人数是呈逐年增多的趋势。据了解,建国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共有9000多名民警因公牺牲,10多万名人民警察光荣负伤。特别是近20年来,全国因公牺牲的民警就达6000多名。民警流血,人民心痛,为减少民警牺牲、关心民警健康,从公安部到各级政府、各级公安机关,都在想方设法采取措施,强化民警的安全防范意识,配备必要的武器,减少民警的伤亡。2003年4月,公安部下发了《关于今年以来一些地方相继发生公安民警在执法执勤时遭到犯罪嫌疑人袭击造成伤亡的情况通报》。通报指出,在新形势下,公安民警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 问题。现就民警因公伤亡的原因及对策做如下论述。

一、民警因公伤亡的原因分析造成民警因公伤亡数字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多层次的、复杂的,具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客观方面:一是近年来,随着我国 经济 体制转型,利益群体多元化,贫富差距拉大,社会治安形势日趋复杂,刑事犯罪的暴力化倾向日趋突出,涉枪、涉爆、绑架杀人等严重暴力犯罪,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犯罪分子持枪、持械、持爆作案,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使一线执勤民警遭到暴力袭击伤亡的情况不断发生,给一线民警执勤活动和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且犯罪分子成帮结伙,携带枪支、匕首等凶器,暴力拒捕,袭击甚至报复公安民警的情况也十分突出。二是公安机关作为维护国家 政治 和社会稳定的职能部门,始终处于社会矛盾的风口浪尖上,在执法管理过程中,首当其冲成了部分人发泄不满和报复的对象。再加上部分群众的法治观念淡漠,有些人片面认为只有杀人、放火等才是犯罪,至于对民警骂两句,打两下算什么,认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 法律。有人则是抱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乘机起哄、殴打民警。还有的不能正确理解对待民警依法管理行为,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和社会利益之上,只求民警为其提供服务与保护,不愿接受管理,认为民警管理是故意和自己过不去,激动之下容易采取暴力抗法和反管理行为。三是对袭警者的处罚大多偏轻。由于我国《刑法》中并没有袭警罪的罪名,一般情况下,袭警情节较轻的,大多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以治安处罚。影响 公务,造成一定后果的,才能按妨害公务罪论处。我国《刑法》规定的妨害公务罪,其量刑的尺度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罚金,也就是说,此罪处罚最重,也仅能判处3年徒刑。如果妨害公务行为,造成执法民警伤残,甚至死亡的,这时,行为人才会被以故意伤害罪或是故意杀人罪论处。这显然是不妥的,因为袭警行为妨害的是国家的执法活动,而故意伤害或故意杀人,侵害的则是公民个人的人身权利。妨害国家公务活动和侵害个人生命健康权,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分别视之,而不应等同对待。四是一些地方的公安机关经费困难,装备和训练经费没有落实。目前 相当多的派出所,巡警队、刑警队等基层实战单位,装备严重不足,有的基层科所队执勤民警连警棍都没有,更不要说防弹背心、防刺服等装备了。民警缺乏必要警械、武器和防护装备。即使有了,也会因为怕麻烦,怕出问题而不想用,不敢用。再有就是 交通 工具落后,车况不好,带病车,拼装车,报废车仍在使用,因交通事故伤亡的民警比例大,1999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533人,仅在执行公务中因交通事故牺牲的就有236人占民警牺牲总数的44.3%。最后是现有警力不足,配置不合理,警力资原浪费严重。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人口与警察的平均比例是万分之三十五,而我国是万分之五。警力隶属多头,难以集中使用。如在路上巡逻的警察,除了交警,还有巡警,甚至还有派出所的民警,三种警察分属不同部门,多头领导,警务安排各自为主,任务重复。警力严重不足再加上配置不合理导致民警长时期超负荷工作,一年一个民警工作量超过3016个小时,平均3周才能休息一天,也就是说一个一线民警一年干其他公务员两年半的工作量。致使民警得不到及时的休息和调整,大多数民警长期处于疲劳状态,长年劳累,积劳成疾,1999年至2002年全国公安机关每年因病殉职的民警都超过了牺牲民警总数的三分之一。(二)自身问题:一是部分领导和基层民警敌情观念不强,警惕性不高,缺乏必要的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在战术上轻敌,缺少最起码的安全防范知识。在一些情况下,民警已经明显意识到被盘查、检查的对象有犯罪嫌疑,甚至已经获取犯罪证据但没有按规定认真进行搜身、检查,并采取必要的约束或强制措施,对其控制不利,对其同伙未加防范,从而受到犯罪分子的伤害。二是对基层民警缺乏战术能力的培训。有的民警从警多年没有开过一枪,不会擒拿格斗的技能,不了解在围堵、检查中有关自我保护的技能。有的虽有培训,但培训教育与实战结合的不够,缺乏实战演练。一些民警执法,执勤战术动作不规范 在抓捕犯罪嫌疑人时,方法 简单方式单一,造成许多不应有的伤亡。三是在处置严重暴力案件或突发事件时,决策、组织指挥失误。处突预案形同虚设,方案考虑不周,或信息不灵,对敌方情况不明,仓促应战,或是协调不力,相互间配合不好,策应不及时,造成民警不必要的伤亡。四是在实战中,对警察职能认识上此重彼轻,过多的强调了警察的对敌功能,忽略了自身的安全防护,没有进行正确的“勇敢观”教育,对发生了民警与歹徒搏斗伤亡的事件后,整理其正面典型事迹多,总结 反思问题少,一俊遮百丑,一好百好。许多民警临战时没有携带警械、武器,也不懂及时找个有利的器具作为武器,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鲁莽行事,赤手空拳地对付穷凶极恶的持有刀枪的歹徒,在制敌过程中敌我之间力量或武器悬殊太大,民警往往处于劣势,致使民警前赴后继,盲目冒险,无谓牺牲。五是公安机关内部一些矫枉过正的管理机制。近年来警察的执法越来越讲究程序的公开、公正,“文明执法”也频频被提及,公安内部的纪律规范以及程序规定也越来越严格。行政复议案件程序、办理刑侦、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及“五条禁令”等规定相继出台。而公安机关内部一些矫枉过正的管理机制束缚了民警的手脚,一遇到矛盾激化的事情就批评处分民警,导致民警不会管、不敢管、不愿管,甚至出现了“多管事不如少管事,少管事不如不管事”的不正常现象,再加上民警的执法变得越来越文明和规范,一些不法分子就认为民警变的好欺负了,于是袭警案件不断发生。

二、民警因公伤亡的预防及对策(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强民警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减少民警伤亡是最高的从优待警。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民警伤亡不断上升问题,从根本上保障从优待警,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从关心爱护民警,提高公安机关战斗力和公安队伍的长远建设出发,把防止和减少民警因公伤亡当作一件大事来办。要克服麻痹思想,对本地发生民警因公伤亡的事件原因进行分析,认真吸取外地区发生民警因公伤亡事件的教训,举一反三。借鉴国外的好的做法,在教育、训练、装备、抚恤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民警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最大限度的防止和减少民警因公伤亡的发生,要建立和落实警务行动的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对民警因公伤亡情况实行责任倒查制,对于领导和管理上的原因,导致民警在执行任务时伤亡的要严格按照<<公安机关追究领导责任暂行规定&&要求,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要落实从优待警,关心民警,禁止安排民警参加非警务活动,合理安排警力,为一线民警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建立民警体检制度和在编民警健康档案,设立民警心理咨询中心,缓解民警的心理压力,科学 组织实施民警年休假制度,保证民警公休日、节假日能得到休息。

(二)强化管理,依法勤务,严格执行法律规定的警务工作规范。要严格按照<<刑事诉讼法&&、<<人民警察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警务活动。充分依靠和运用法律武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分子,切实维护民警合法权益。公安部2003年2月1日起实施的“五条禁令”中有四条与民警伤亡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要以贯彻执行“五条禁令”为契机,强化枪支,车辆等警械装备的管理,杜绝因枪支丢失、被盗、被抢造成民警伤亡。要进一步规范民警在执行任务时的装备,着力加强对民警日常训练和装备使用情况的检查。要加强对民警交通安全教育,严防因无证驾驶、酒后驾车,开“霸王车”,“带病车”发生交通事故。要防止和克服在贯彻“五条禁令”中,那种因怕枪支出问题,干脆“刀枪入库”的倾向,在认真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使用武器条例&&、<<公安民警违反公务用枪管理使用规定行政处分若干规定&&、严格警械、武器管理的同时,切实保证执法执勤民警必要时能及时的依法使用枪支、警械,避免无谓的伤亡。

(三)加强教育,严格训练,努力提高民警的战术素养和实战能力。实战训练是警察的生命工程。要坚持“练为战”的指导思想,进一步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民警教育训练的长效机制和规划,切实增强教育训练工作的针对性、实战性,不断提高民警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要始终将基本功和应变能力的训练摆在重要位置。对从事不同任务民警要进行具有针对性、突出实战特点的战术训练、技能训练、身体训练以及必要的心理训练,使一线民警都能真正掌握到搜身、盘查、堵截、缉捕等战术和警务驾驶等技能。例如对袭警的防范训练,犯罪嫌疑人可能袭警的时机:

1、在清查、盘查、抓捕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趁警察对其控制不严(或对其同伙未加防范时),发动突然袭击。

2、缉捕行动布置不够周密,被犯罪嫌疑人事先察觉,有所准备;或在追捕中,犯罪嫌疑人为脱逃主动攻击警察。

3、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警察在搜身、押解、看管、讯问中,麻痹大意,执法行为不规范,犯罪嫌疑人乘机袭警脱逃。

第五篇:疫情防控期间阻碍民警执行职务案件多发的调查与思考(定稿终)

疫情防控期间阻碍民警执行职务

案件多发的调查与思考

丰城市公安局

黄安

作为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接触群众最紧密的基层公安机关,丰城市公安局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全面落实各项防疫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筑牢社会面管控安全屏障,严厉打击赌博、非法组织公众性聚集活动等涉疫情违法犯罪活动。期间,发生多起阻碍民警执行职务案事件,也反映出全市公安机关在处理相关矛盾时存在过度执法、简单执法、粗暴执法的问题。笔者通过多角度对疫情防控期间阻碍民警执行职务案件进行调查,就如何有效预防和减少相关案事件的发生谈几点思考。

一、疫情防控期间阻碍民警执行职务案件的特点

阻碍民警执行职务案件发生后,丰城市公安局皆在第一时间启动战时维权机制,严厉打击相关违法犯罪行为,坚决维护法律权威和执法尊严,为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营造了良好的执法环境。通过对相关案件的调查,有以下特点:

一是前期爆发,后期减少。

从2020年2月1日至15日,短短半个月共查办相关案件12起,其中妨害公务案3起,阻碍执行职务案9起;2月下旬,共发生2起,均为阻碍执行职务案;总体虽呈减少趋势,但当前形势下,依然要紧绷规范执法弦。二是案情和执法对象较为集中。主要发生在处置违规聚众、督查口罩佩戴以及出入交通管控等执法活动中;随着经济生产经营活动以及社会秩序逐步恢复、流动性加大,多发生在社区、村组交通管控中;执法对象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三是共同犯罪人数较多。2月4日,石滩派出所在辖区查处赌博活动中,10余名村民参与阻碍、抗拒执法;其他案件的参与人数也普遍在4至6人。四是多发生在农村聚众地。12起案件全部发生在农村地区,有6起发生在查处聚众赌博中,3起发生在人员聚集中。五是情节相对严重。2月4日小港派出所在辖区查处赌博活动中,数十名村民以抓扯、殴打民警,拦截、围堵警车的方式抗拒执法,使得已经控制的10余名涉赌人员逃离现场,并导致部分执法人员不同程度受伤;另外,12起案件中共有10余名民辅警不同程度受伤。

二、浅析疫情防控期间阻碍民警执行职务案件多发的原因

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结合当前形势,找准诱发“袭警、辱警”的因素,才能直达“病灶”,为当前乃至今后的执法工作指明方向。

一是群众对相关防疫政策的排斥心理。

由于农村地区居住模式、文化观念的影响,村民长期以来形成了春节期间聚集扎堆、闲聊,甚至赌博的陋习。疫情防控期间,不让扎堆、不让打牌,多数村民认为固有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且受疫情认识不足、防控意识薄弱等多种因素影响,难以接受封村管理、封闭在家的方法;加上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更是容易引起群众的反感,最终导致矛盾激化,产生抵触情绪和行为。

二是群众法制意识淡薄。

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农村普法工作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还有待提高。例如,在疫情防控中,很多群众认为聚集行为不违法,却不知道违反了省人民政府发布的相关《公告》和省人大常委会相关《决定》,公安机关可以引用《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罚,容易引起群众的对立和反感;且由于事发地群众聚集人数较多,有的群众本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趁机起哄,导致更多人参与其中。

三是民警执法不规范,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

一方面,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大多数民警仍存在不佩戴单警装备、佩戴不齐全不规范等问题,对它实际应用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的认知甚少,出现不会用、不敢用、不想用的尴尬状况,且平时疏于学习和训练,不能熟练运用相关执法操作程序和技能;另一方面,部分基层民警业务不熟、法律素养不高,加之群众工作经验不足,现场处置能力欠缺,面对疫情特殊时期,执法过于急躁,态度生硬、简单粗暴,甚至采用了一些比较极端的方式,不注重执法环境的特殊敏感性,更加容易造成群众对执法工作的不配合。

三、如何有效预防和减少阻碍民警执行职务案事件的发生

阻碍执法案事件频发,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执勤、执法活动,影响了公安队伍的战斗力,社会负面效应也会不断显现。特别是疫情后阶段,卡口查控、居民小区(村组)封闭管理等严管措施引发的矛盾纠纷逐渐增多,基层公安机关在执法中要尽量化解掉旧矛盾,不产生新矛盾。

一是强化普法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守法意识。

要进一步加大普法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创新普法形式,提升普法宣传吸引力,揭批妨害民警依法履职、侵犯民警执法权威行为的违法性、危害性,积极争取广大群众更加理解、支持和配合民警执法,营造遵法守法的良好环境。疫情后阶段,既可以借助当地电视、电台等传媒手段和粉丝众多的自媒体平台,更可以利用关口前移,及深入社区、村组开展疫情联防联控的机会,打通普法工作“最后一公里”,以案释法,普及群众不熟悉、不常见的法律法规,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法治意识,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

二是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提高警情处置效能。

就当前来看,聚众赌博现象仍然多发,近一个月来,丰城市公安局各办案单位共查处赌博案件210起,行政处罚1111人;且根据阻碍民警执行职务案件多发生在处置违规聚众、督查口罩佩戴以及出入交通管控中的特点,民警在相关执法活动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既严格执法,又充分理解当事群众对疫情的焦躁恐慌心理,努力做到语言行为文明规范,理性平和文明执法。对于一些严重妨害疫情防控的行为,要严格贯彻落实《公安机关维护民警执法权威工作规定》,依法从严从快处理,严惩袭警、辱警行为,保障一线民警、辅警有效处置各类警情,依法维护民警执法权威。

三是抚平民警身心创伤,提高维权抚慰水平。

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的同时,作为遭受不法侵害的民警,更渴望得到组织的关心和重视,维权部门要第一时间上门开展抚慰,让每一位遭受不法侵害的民警、辅警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对受侵害民警,既要积极治疗身体的伤痛,第一时间实施医疗救治,也要强化心理疏导,防止“心痛”,帮助他们减负减压、消除阴影,提振一线民警士气,进一步增强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是加强公安业务培训,提高民警执法素养。

要不断健全标准、规范执法、强化监督,针对基层一线民警、辅警,定期组织开展执法教育培训,细化现场执法标准,健全完善覆盖各个执法岗位、执法环节的执法细则和实战指引;要让民警走出使用执法记录仪、单警装备的误区,不断提升对它们的驾驭能力,增强执法震慑力,提升自我防护水平;要让基层民警掌握应知应会的法律知识,提升处理群众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和应急处突的能力;疫情等特殊时期,更要注重工作方式方法,改变刻板的执法手段,严格执法的同时,要对群众疾苦感同身受,理解并帮助居民解决难题,进一步维护和谐的警民关系。

五是主动应对新闻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强化内部保密意识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新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更为复杂的利益诉求和全新的舆论传播格局,使社会监督力度空前加大;所以,执法民警要习惯在“镜头下”执法,让规范执法被看到,让公平正义被看见。面对阻碍执法相关案事件,要进一步强化舆情处置效能,发现舆情要迅速跟进、全程跟进,要充分把握关键时间节点,向网民释放公安机关处置进度、结果,用事实说话、以法律明理,正面引导舆论,还原事件真相,防止个别媒体、群众断章取义、形成炒作。

下载浅析阻碍民警执行职务问题的预防和处置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阻碍民警执行职务问题的预防和处置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警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

    民警心理问题现状及调适 ——从心理学的角度浅谈社区民警如何实现快乐工作、健康生活 王建华 二级心理咨询师 (开场白) 1、选题的原因:“浪费他人的时间就是谋财害命”,为了不......

    最新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立案标准及认定(2018)

    赢了网s.yingle.com遇到刑法罪名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点击>> http://s.yingle.com 最新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立案标准及认定(2018)一、概念 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刑法第368......

    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大全

    适应新形势 研究新对策 提高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能力预防处臵好群体事件已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困扰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

    浅析民警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浅析民警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随着治安形势的日益严峻,民警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这不仅给民警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社会压力和生活压力,同时也给民警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

    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工作预案

    预防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工业区茹店小学 2014.9 一、学校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为了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保障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影响,根......

    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工作预案

    预防和处臵突发事件工作预案 公司各部门: 为了及时预防和有效处臵突发事件,维护稳定,结合本公司实际制定本工作预案。 一、组织机构 公司设立预防和处臵突发事件领导小组 二、......

    基层林业管理部门职务犯罪案件特点、原因和预防对策

    基层林业管理部门职务犯罪案件特点、原因和预防对策 时间:2015-11-30作者:单珊 许海霞 刘芳兵新闻来源:中国职务犯罪预防网 【字号:大 | 中 | 小】 分享到: 林业管理部门是指对全......

    办理阻碍执行职务案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优秀范文五篇]

    办理阻碍执行职务案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阻碍执行职务案发生在国家机关和违法嫌疑人之间,处理起来相对棘手,处理不当极易引发复议诉讼上访等新矛盾,给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如何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