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时间:2019-05-15 13:3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第一篇: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作者:马锦华 转贴自:2001年7月安徽教育学院学报Jul.2001第19卷第4期JournalofAnhuiInstituteofEducationVol.19No.4 点击数:40

1摘 要: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它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通过对174名大学生进行BSRI(性别角色量表)、S—I(安全—不安全感问卷)、自信心测验问卷的测试,结果显示: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在自信心和安全感方面明显优于女性化气质和非男非女气质类型的个体,代表着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关键词:双性化人格;自信心;安全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116(2001)04-0087-03

一、引言

社会对男女两性的传统分类基本上是以人的生物学意义的性别为依据,且对男女两性存在着普遍的性别刻板印象,即认为男性具有勇敢、坚强、自信、独立、有成就等特征,而女性具有重感情、敏感、柔弱、顺从、被动等特征。事实上,这种男女概念化的看法存在明显的缺陷。后来有心理学家提出用连续统一体上不同等级来表示男性和女性,称为单维两极统一体模式(见图1),男女两性不同个体均能落在连续统一体的不同位置上。这一模式的问题是男女两性的特征是两极的,如果一个人的男性特征越多,其女性特征就越少,如果一个女性的男性化特征多,就必然减少其女性特征,这显然与现实生活中的男女两性特征的复杂性表现不符。接着有心理学家用M—F(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心理测验量表测试男女两性,结果发现,创造力和智力往往跨越性别定型,即接近女性一端的男性和接近男性一端的女性比普通男性和女性更富有创造性和智力水平。于是男女双性化模式(又称两维模式,见图2)应运而生。

图1 单维两极统一体模式

图2 两维模式

男女双性化(Androgyny)一词来自希腊语的(andros男性)和(gyne女性),双性化人格是指在同一个体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它既不是两性的混乱、错位,也不是异性癖。而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是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能力、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等,尤其是心理特征方面具有男女两性的优点和长处。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表现为自信、独立、合作、沉稳、敏感、热情、成熟等男女两性都具有的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最早用性别角色测验量表(BSRI)和人格归因量表(PAQ)测定男女双性化人格。贝姆等人通过对大量测试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双性人格类型的个体既能胜任男性工作,也能胜任女性工作,他们有高水平的自我尊重和更好的可塑性以及适应能力,被认为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

为了进一步探讨双性化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我们采用贝姆的性别角色测验量表(BSRI)对中国大学生进行测试,以考查中国学生双性化人格状况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对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洛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英语系、美术系、体育系的大

一、大二学生共186人,收回有效测验问卷共174份(前后三次问卷均有效者),平均年龄19.3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岁。

(二)测验材料

本研究共使用三套心理测验量表。

1.贝姆的性别角色调查表(BSRI),用于测试大学生不同的性别气质特征。该量表包括20道与传统社会对男性特征高度相关的题目(如支配的、勇敢的等)和20道与女性心理特征相关的题目(如柔顺的、温柔的等),还有20道题目是中性的。每一个被试均可得到两种类型分数,即男性气质得分和女性气质得分,如果一个被试男性和女性气质得分均高于中值,那么此人就具有男女双性化气质;如果一个被试女性气质得分高于中值,而男性气质得分低于中值,则为女性化气质,反之则为男性化气质;如果一个被试男女气质得分均低于中值,则为非男非女气质类型(男性特征与女性特征均不明显)。任何一个被试都可列入四大类型中的一种。

2.马斯洛的安全与不安全感问卷(S—I)问卷,用于测试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状况。安全感是决定人类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甚至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具有安全感的人主要心理特征是积极乐观,感到被人喜欢、接受、有归属感、对他人信任、友好、宽容、热情,将世界和人生理解为惬意、温暖、友爱,表现出以客体、问题为中心的倾向,而非自我中心。缺乏安全感的人表现为:悲观、紧张、对他人不信任、孤独等。该量表包括75道题目,可在10分钟内完成。

3.自信心测验问卷,由25道题目组成。自信心是个体自我独立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自信的人对自己的能力、人格以及自己的命运充满信心,对生活中的新观念、新体验、新机遇持开放态度,敢于面对挑战,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不自信的人则恰恰相反。选择后两种心理测验问卷,其目的是检验经过BSRI测试出的具有双性化人格的大学生与男女定型化、非男非女人格特征的大学生在心理安全感和自信心方面的差异。从而验证双性化人格是人类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

(三)测验方法

采取集体测试方式,要求大学生按照测验问卷上的指导语进行答题,并控制一定的时间。其中BSRI和S—I两套问卷实行单盲测试(学生不知道测验的真实目的,只告诉学生是测量其心理特征的问卷)。每隔两周做一套测验问卷,分六周做完。

三、结果与分析

(一)174名大学生经BSRI的测试结果见表1。

表1 具有男女双性化气质、男性化气质、女性化气质、非男非女气质的大学生的百分比

男女双性化气质 男性化气质 女性化气质 非男非女气质

女性 5 8 43.5 43.5男性 8.8 35.3 14.7 41.1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大学生具有双性化气质类型学生的比率是女性中的5%,男性中有8.8%,与贝姆对美国大学生的测验结果(女性中有27%、男性中有32%的学生具有双性化气质)相比较,其人数比例偏低;男性化气质的女性和男性的人数比率和美国大学生(其中女性中有14%,男性中有34%为男性化气质类型)基本相当;女性化气质的女性和男性的人数比例略高于美国大学生(女性中有32%,男性中有8%);而非男非女气质的女性和男性的比率(女性中有43.5%,男性中有41.1%)均高于美国大学生(女性中有28%,男性中有25%)。

表2 不同性别类型大学生自信程度与安全感程度的百分比

男女双性化气质 男性化气质 女性化气质 非男非女气质

自信心较高的(80分以上)90 69.6 27.2* 37.2*

自信心偏低的(70分以下)10 30.4 72.7* 62.6*

具有安全感的(25分以下)80 56.5 22.7* 29.3*

缺乏安全感的(31分以上)10 39.1 46.9* 60*

*代表男女双性化与女性化气质和非男非女气质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更小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具有双性化人格的大学生很自信的达90%,具有安全感的人数达80%,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的仅为10%;男性化类型的学生高自信的有69.6%,自信心偏低的有30.4%,具有安全感的有56.5%,缺乏安全感的有39.1%,与双性化人格模式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女性化气质类型中有27.2%的高自信者,高达72.2%的学生自信心偏低,22.7%具有安全感,46.9%的学生缺乏安全马锦华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感;非男非女气质中有37.3%的学生高自信,62.6%的自信心偏低,29.3%的学生具有安全感,60%的缺乏安全感,这两种性别气质类型与双性化人格模式存在明显的显著性差异(P<0.05甚至更小)。

四、分析与讨论

两性性别差异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的文献中,性别差异的问题始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虽然关于性别差异的理论研究与方法研究都在不断地发展,但是有关性别

差异的理论、实践研究仍然不断地受到质疑与修正。传统的心理学认为,性别定型化有益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即男性应该是多具有男性心理特征而不具备女性特征,女性应多具有女性特征而不具备男性特征,才是心理健康的。然而大量实验研究的结果却与此相矛盾。

本次实验研究的结果首先证实了贝姆关于双性化人格模式的个体在自信心、自尊感、独立性、安全感等方面比男性化气质、女性化气质和非男非女气质类型的个体要强,即在显著性差异检验中,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女性化气质和非男非女气质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具有双性化人格模式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是比较高的,无论是对男性还是女性来说,双性化人格都将代表着一种健康的心理模式。但是双性化人格与男性化气质个体之间未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可以认为男性被试在自信心、安全感等方面也较高,那么男性心理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如何,有待于继续探讨。

其次,如果按照大学生在自信心、安全感程度人数的百分比将各种性别气质类型进行排列的话,其顺序是:男女双性化、男性化、非男非女气质、女性化,这与贝姆和斯宾塞(1978年)的实验结果排列顺序有一点区别,他们的顺序是男女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以及非男非女。本研究中女性化气质被排列在最后,且具有女性化气质的个体自信心偏低的人数高到72.7%,缺乏安全感的人数有46.9%,说明女性化个体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其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也许这与中国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即男尊女卑、夫贵妻荣等传统观念有一定的联系。这一结果与我国有些学者关于大学生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结果有一致性,如有学者对北京大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现代大学生的性别观念仍是男性在能力工作上超过女性,且男性坚强、能干、成就动机高,女性则是重感情、善解人意、顺从、被动等。男女大学生在择偶意向上是男性大学生优选女性的外貌且要求学历比自己低,而女大学生则倾向于选择比自己学历高、收入多、能干有成就的男性。男女大学生的性别观念和择偶意向明显反映出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定位和自我价值的差异。女大学生的自我定位偏低与其自信心不高有密切联系。

再次,本研究的测试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人数明显低于美国大学生,而女性化气质和非男非女气质类型人数比例却偏高,且自信心偏低和缺乏安全感的人数比例都较镐,这能否推论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美国大学生?还是中国大学生对测验量表题目的理解与国外大学生不同?还是与中国传统的性别差异观念以及性别教育有关系?关于这一点仍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五、结论

(一)双性化人格模式的个体在自信心、安全感方面明显优于女性化、非男非女气质类型的个体,虽然与男性化气质未达到显著差异,但在高自信和安全感的人数百分比上明显高于男性化,在低自信和缺乏安全感的人数百分比上明显低于男性化(见表2)。所以双性化人格具有比较镐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女性化、非男非女气质类型的个体表现为自信程度偏低,缺乏安全感,从理论上讲,其心理健康水平偏低。

[参 考 文 献]

[1]范志强等译.妇女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2]谢小庆等.心理测量[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3]杨雄.关于性别心理差异研究的几个问题[J].心理学(人大复印资料),1997(12).[4]阿瑟·S·雷伯(美).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

在路上

大学,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在这里我们能畅游知识的海洋,为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里我们可以参加各种各类的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大学是我们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大学的好妙不可言。考上大学是每一个寒门子弟的一大目标,因为这是跳出农门的最佳办法,然而上大学的高花费也是现在许多农村家庭几乎不能承受的重担,幸运的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现在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加大,贫困子弟可以通过无偿助学贷款、助学金等许多政策优惠来解决求学路上的经济困扰。

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一名沐浴在党的光辉下的正在路上的追梦人。回望去年七月,当收到通知书的那一刻,我是既喜又忧,喜的是十八年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我又离成功近了一步;忧的是身为农民的父母不能担负我和已经大三的姐姐的上学花费。整个假期父母都在东拼西凑,为了我和姐姐下一年的学费做准备,母亲乘有空的时候到砖厂做苦力希望能给我凑点路费,父亲一年到头都在外打工。一切该做的都做了,可是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笔巨额的学费依然没有凑够,我想到了借贷款,在姐姐的帮助下,我积极准备,并把自己准备的材料上交到了县教育局,经过几天的煎熬等待,我终于等到了获得贷款资格的消息,学费的解决让我松了一口气。

到川大已经快有一年半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多次感受到国家对贫困学生的关爱,助学金、勤工助学、各种爱心活动等等。面对如此这般优待,我已没有后顾之忧,我积极面对生活,努力学习,积极参

加各类活动,特别是志愿者活动。因为从小到大得到了很多社会、国家对农村学生的帮助,如今的我只能做点力所能及的是来回报社会。我在感恩的同时也时刻反省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充实和完善所学知识结构,以争做榜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在大学里被党组织接收成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

接受国家资助的我更懂得珍惜。当拿到资助金发时,我的内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国家的资助对于我们这样的贫困子弟而言,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家和学校对我们经济困难学生的关爱,使我们变得更加自信、自立、自强。作为受助贫困生的我真的非常感谢国家的助学政策,是它让我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和希望,它就像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让我的生命充满希望与活力。除了感恩与感谢,我想不出来更好的言辞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

金钱有价,党情无价。我已无法用语言形容我心中的那份对国家,对党,对老师,对父母,对同学、对朋友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感激之情,现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感激伟大祖国的美好和谐的政策,感激国家资助政策为我们带来的帮助,感谢那些给予别人帮助却不图回报的人们。你们将引领我们成长,开创辉煌。

高材一班 罗本升

2013-10-20

第三篇: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现状分析及建议综述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研究综述

摘要: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认为,在现代社会里,尤其是在生活节奏加快、激烈竞争的信息社会里,传统的性别角色差异界定,将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一个有良好适应性的人应该具有刚柔相济的双性化人格特征。

关键词:双性化性别角色人际关系

大量研究表明“双性化”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然而,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认为拥有男性特质的男性与拥有女性特质的女性具有最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适应能力。这种模式把女性局限在女性化角色上,把男性局限在男性化角色上,无疑限制了个体的发展。又因为大学是性别角色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阶段,人们对性别角色的发展问题缺乏关注,培养双性化人格的思想没有得到普及。所以针对上述状况,分析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的现状与影响因素,从问题中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助于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

一、双性化人格的概观

(一)双性化人格研究史

在心理学上,双性化人格又称双性化或者两性化,是指在同一个体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目前研究成果主要是指优秀方面的男性和女性心理特征。自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以后,荣格提出了“阿妮玛原型”和“阿妮姆斯原型”,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说明人类先天具有的双性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1964年,罗西首次提出“双性化”这一概念,认为双性化是最适合的性别角色模式。1974年,贝姆根据双性化人格的概念,以社会赞许性为基础,制订了贝姆性别角色调查量表(BSRI),用这一量表测试,把人的性别角色分为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四种,成为这一领域研究最早,获得成果最为突出的心理学家。大量研究都表明了双性化人格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二)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现状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是男女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尤其是在气质方面具有男性和女性的优点与长处。在心理学上,它是指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特征,并按不同情况需要而作不同的表现。

研究者目前主要通过运用贝姆的(BSRI)性别角色量表、钱铭怡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 1

表(CSRI)、心理卫生自测量表(SCL-90)等测量工具对大学范围内的学生群体进行测试,结果发现拥有双性化人格的人在群体中所占的比重不高,但双性化的人在很多方面都优于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者。在人格发展水平上,双性化者明显优于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双性化的个体自我概念更加完善、更具有灵活性和更高的社会适应性,能够胜任更多的工作;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双性化个体在自信心、安全感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类型。双性化者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家庭婚姻更容易和谐,有更强的自尊心和更积极、肯定的自我评价。心理素质的两性化既不是性别倒错,也不是异性一体的同义语。双性化性度取向是最适合于社会发展趋势的性度取向。

在国内,由于传统的男尊女卑、男权至上的性别观念不可能从现存文化中彻底清除。被调查对象中存在较高比率的未分化人格,此类人格的形成主要影响因素除了传统文化,还有受到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年级、专业、性别、心理健康、个性气质类型等的影响。双性化人格的发展在国外的发展和形成比较容易,国外崇尚发展人的个性和独立性,这些恰恰是双性化人格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三)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发展趋势

已有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对大学生的双性化人格的培养存在很大的困难。

在国内,由于女性受到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比较多,男大学生在性别角色方面的变化较女大学生平稳,所以目前的很多研究结果都比较倾向于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变化。大学男女生性别角色类型的差异主要从二年级开始,随着年级的增高,男女性别角色类型开始明显分化。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文化环境的渲染下,来自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的影响就越深,即认为男生男性化和女生女性化是社会所期待的理想性别角色,认为男性化的男生和女性化的女生是最能适应社会的。而女生性别角色发展的这种传统趋势要强于男生,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学是社会的开始,社会对女性的标准是能够传递到大学的,所以到了大学后由于发现具有温柔等女性气质的女生更受欢迎,所以她们会模仿和努力形成自己的女性气质。至于男性的平稳性:根据比维尔的观点,男性首先追求的是一个正常人潜能的发挥,所以男人首先把工作和能力摆在首位而不是像女性把婚姻和家庭放在首位。所以,性别压力的不同使得大学期间男生的性别角色发展相对于女生来说较为平稳。

二、培养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建议

(1)在承认性别差异的基础上,不宜将性格特征区分过清。男女两性生理和心理上存在一些客观差异,性激素影响人的生理结构的成长发育,对人类的行为模式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有的研究者认为男性女性生来性情不同,男性较暴躁、女性较温和。但不少性格特征,如热情活泼、独立

自主、坚忍不拔、富有责任心、善解人意等等,应是男女两性都必须具备的,不宜被视为某种性别专有。

(2)注重和加强人际交往。在大学阶段,在和同性别交往的同时,也要注重与异性的交往,从而从同性和异性双方身上吸取其优秀的人格特质的营养,这有助于将这些优秀的人格特质内化为自身人格特质的一部分,从而有助于双性化人格的形成,并进而提升幸福感,增强快乐体验。

(3)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在活动中,女生要不囿于传统性别刻板印象中的所谓淑女形象,要注意积极投身于各种管理、竞赛和运动中去,从而汲取能动、独立、果断、勇敢、控制等优秀的男性特征;男生也不再讳言自己富于情感、充满温情的一面,要在服务行业、演艺活动中多出现自己的身影,从而汲取温和、善良、体贴、细心等优秀的女性特征。

(4)教师的期望和鼓励。我们都知道“皮革马利翁效应”,期待是一种力量。为此,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要超越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创造“双性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人文关怀,引导学生进行有利于双性化形成的人际交往,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使学生看到希望、获得鼓励。

(5)减缓压力,促成良性循环。良好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帮助个体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起到心理平衡,保护精神健康的作用。有研究得出:成熟的应对方式是双性化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之间的中介变量的结论,因此,大学要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加强应对方式的指导,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压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增强其心理防御能力,以促进其健康发展,进而达到有效提升幸福感的目的。

三、对已有研究结果的评价

众多关于双性化教育的积极性结果是毋庸质疑的。国内外的“双性化”研究由于过分热衷于探讨双性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往往忽略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如跨文化的双性化研究、男女双性化的人格差异、双性化与未分化的对比研究、双性化的负性心理问题等。双性化的研究之所以一度引起人们的热情,是因为其人格模式对心理健康具有较大的意义。国外后期研究对双性化与男性化的健康水平产生了争议,而目前国内的研究却表明中国双性化大学生具有最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未分化性别类型并非在男女总体所占比例最少,有时其比例还超过双性化,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那就是我们应该怎样来教育孩子?传统的性别特征模式限制了个体的发展,而双性化模式提醒我们不要让孩子过早地性别定型化,但这样既可能产生双性化的个体,也可能产生未分化的个体。

参考文献:

[1]盖笑松,王晓宁,张婵.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 [J ].北师大学报,2009.[2]王佳宁.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赵文进,茹欣欣.大学生双性化人格培养与和谐社会构建 [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4]李立娥.国内外“双性化”研究述评 [J ].江西社会科学, 2007,(6).[5]赵文进.双性化人格研究:回顾与反思 [J ].甘肃高师学报,2009.[6]付迎春,李娇丽,牛宏伟.大学生性别角色调查研究[J ].社会心理科学

[7]宋丽丽,邹萍.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研究综述[J ].东北财经大学报,2006.[8]王亚东.论双性化人格的培养[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9]马莹,王红瑞.双性化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宁夏大学学报,2001.[10]石艳玲.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相关因素研究综述[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9).[11]刘电芝,徐振华,刘金光,张姣,黄颀,李宇情.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J].教育研究,2009.[12]聂淼.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双性化现象 [J].社会心理科学,2008.[13]杨锦.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4]杜军,谢继红.双性化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5]王红瑞.双性化人格特质与情绪状态的相关研究 [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

第四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修养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修养

邵龙宝,同济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副主任,伦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他多年从事儒家理论与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相关性研究和中西方人格理论比较研究,曾完成《儒家伦理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体系的构建》、《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两项哲学社会科学国家基金项目。主编、合著学术著作6部、发表论文60余篇。邵龙宝教授近期在东方讲坛上作了题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修养》的演讲,受到与会高校师生的欢迎。

今天我想讲这样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实质以及维护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意义。第二个问题我想谈一谈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怎么来判定我们心理健康不健康。第三个问题来谈一谈如何维护心理健康,加强人格修养。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实际上不仅是我们大学生,全体社会成员越来越多的人现在开始关注心理健康的问题。据有关资料表明,心理健康的问题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普遍化的热点问题,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焦点问题。为什么会把心理健康的问题这样凸现出来呢?我想主要是随着我们社会文明进程的加剧,对人的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我们心理健康,心理承受能力,人格健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另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加大,人们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也日益加剧。所以我认为,现代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这样三个方面的,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最低层次的问题就是心理冲突。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能体会到,比如说忧郁、焦虑、猜忌、愤怒、烦恼这些东西可能会引发一些神经症,这是最低层次的。比这个高一点的层次就是精神困惑,所谓精神困惑指的是价值的冲突以及关于生命意义的理解问题。比这个精神困惑更高一个层次的问题,或者说更本源的问题,我认为那就是实存问题。什么叫实存问题?实在的实,存在的存。比如说我们人人都要面对死亡,我们在死亡面前都很无奈,这就是实存问题,但是有的人面对死亡很坦然,有的人面对死亡很恐惧。我们要面对自己的良知和良心,这叫实存问题,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会扪心自问,我欺没欺骗自己,我欺没欺骗别人,这是有良知的人的一种反思。另外我们有美好的人生的愿望,我们有人生的企划,也就是计划、目标,但是我们有美好愿望常常要受到许多障碍,不能很好地实现,所有这些问题,我认为是实存问题。相对于心理方面的这样三个问题,现在有三种对应的咨询。第一种,就是大家所知道的心理咨询,第二种现在在西方开始兴起,我们中国人还不知道,比心理咨询更高一个层次的是价值咨询,再高一个层次的是哲学咨询。由此可见,关于心理问题现在不是单一的学科,不是单一的心理学在研究它、关注它,而是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诸多学科都在关注心理健康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呢?实际上它是一个人的生存样态、生活状态、生活质量的问题。它是一个我们能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是一个能不能成人、成才,能不能创造幸福的人生,甚至可以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的人文指标,甚至是目的本身。心理健康问题就是如此地重要,因此马克思曾经有一句话,人类的历史发展实际上无非是人性的不断改造而已。丹尼尔·贝尔有一句话非常深刻,他说今天世界的最关键的问题不是在经济领域里面,关于经济的问题也不是在政治领域里面,关于权利平等的问题,而是在文化的领域里面人们要自我表达和自我满足的问题。自我表达和自我满足,我认为一个前提和基础性的问题,那就是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陆哥·赫婿勒,他有一段非常深刻的话,他说,如果让我去总结人类二十世纪历史的话,我将这样写道,人类在二十世纪最大的悲哀是什么呢?不是水灾、不是地震,甚至不是原子弹在时候广岛和长崎上空的爆炸,而是芸芸众生或者然后死去,却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潜能。人们只知道去玩耍卡通片的刺激,却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许多人生理上已经衰老,但是心理上还没有满月,许多人躯体已经接近走坟墓,但是人格还没有健全。所以心理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来讲,它是人的现代化的一个核心问题,人格健全的问题更是我们社会现代化,共产主义建设的一个根本的目标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光靠一些心理咨询的大夫,要靠我们全体老百姓,全体学生,全体成员,要懂得这个知识来维护我们心理健康。要靠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学校,包括我们整个社会大家共同来努力维护心理健康,来健全我们的人格。这样就成为一个系统工程,我们都知道中学生徐力,他为什么把自己至爱的母亲杀掉了呢?当然原因非常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徐力的母亲非常关爱徐力,她对他有一个要求,每个学期的考试务必要考到班里的前十名。徐力不堪重负,他达不到这个目标,因为达不到目标,所以母亲总是唠唠叨叨,总是责备、总是指责、总是批评,这样就引起了超限效应,徐力拿木把的锤子把自己至爱的母亲杀害了。我们知道,在普通高中当中有一个班主任,她非常非常地敬业,在高一年纪的学生刚一入学第三天,她就让他们要规划自己的宏伟蓝图,这没有错。结果五十名同学三年以后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呢?有二十名同学的目标是清华和复旦,其中有一个同学不会写复旦,写成了负担。所以这是我们在教育领域里面出现的一种超限效应,关于心理学的知识我们社会的所有成员,特别是我们师范大学的学生更要去关注它。

下面我讲第二个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诠释以及如何来判定健康不健康。另外,对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分析,我认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这样四个方面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由社会适应不良引起的一种负性的情绪,比如说嫉妒、忧虑、自卑、焦虑。这种情绪是有损于身心的,但是同时这个负性的情绪其中还有一种是有积极效应的。那叫成长中的困惑,就是自己对自己不满意所引起的。这是什么呢?这是我们在对自己的评价和在客观实际反馈回来的信息,和对自己评价有差异而引起的一种心理体验,我们从心理学上把它叫不愉快。这种深刻的不愉快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自卑,比较痛苦,但是我认为这是奋发向上的同学在年轻的时候必然会有的。一年当中有这么一两次,我认为是一种向上的动力,如果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这样的同学恐怕未必好。第二个层次就是亚健康状态,一般的心理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就会引发亚健康这个状态。这个亚健康的状态,第一种是灰色心理状态,所谓灰色心理状态就是情绪比较低落,自卑,心情有些苦闷、忧虑。好像什么也不感兴趣,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和这个生命意义的问题有关联。对这样的同学我们有的大夫会把他误认为是忧郁症,实际上这不是忧郁症。忧郁症我认为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至少要超过三个月严重的失眠,另外有三个月食欲不振,消瘦。另外对自己完全没有信心,什么事也做不了,还有一点就是性功能的衰竭,所以忧郁症不能随便给判定。第二种亚健康状态是学习的焦虑心理状态,所谓学习焦虑的心理状态我们每个同学都会有感受,特别是在高考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头痛、胸闷、失眠,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潜能不能很好地发挥。这些情况是一种学习焦虑。第三种情况是人际交往的弱势心理,所谓人际交往的弱势心理是指在交往过程当中退缩、敏感,觉得交往过程当中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说话总觉得自己不得体,往往后悔,这个原因也比较复杂。第四个亚健康状态就是情爱的挫折心理状态,这个一般是由失恋所引发的。一般来讲,是以失落感为主的这样一种复杂的情绪体验,也有以单相似,以忧虑为主的一种听情绪体验。绝大多数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以破灭感为主的一种情绪体验,觉得一切都完了,天好像都踏下来了,再活着也没有什么意思了。当然了我们理解这样的同学,实际上对爱情是非常真挚的。第五点亚健康的状态是过敏性的认知反应。所谓过敏性的认知反应是一种捕风捉影的,这一种夸大其词的。比如说有一个高中生,在高中阶段听化学老师讲过铝盐发酵的馒头吃了以后脑子会笨,所以他上了大学以后看到馒头他都认为是铝盐发酵的。他就不敢吃,他怕吃了以后变成弱智。有一次食堂里面没有饭了,只有馒头,所以他买了馒头以后寻思半天也不敢吃。在“非典”的时候,距离很远的地方有一口吐沫,他就觉得这个吐沫的病毒钻到自己的肺里去了。他猛洗自己的嘴,洗了一遍又一遍,总觉得还洗不干净。这种情况我们把它叫做过敏性的认知反应。过敏性的认知反应再严重了,不能得到很好的调节,就有可能真正变成心理障碍,所谓心理障碍那就是心理疾病。我记得在九十年代,教育部曾经对于全国12.6万名大学生关于心理健康问题搞过一个非常大的调查,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有20.23%的学生有心理障碍。我当时看了以后非常惊讶,是不是写错了。我觉得心理问题这么复杂,用一个数据来表示它心理到底有没有病,我怀疑它是不是科学。但是后是我看到一个资料,我就消除了这个疑虑。在美国,人格障碍的患者要比精神病患者多得多。在我们中国精神病患者比人格障碍的患者,也就是心理障碍的患者里面的一类要多得多。这使我有一个反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中国的临床测量对于人格障碍一方面恐怕经验还不足,另一方面好像测量出来也没有多大的价值。因为这个东西好像从生物指标的角度来讲,确实比较难测量,因为人家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关于研究病态人格,而我们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这样就事使我知道了,过去是大量的心理障碍没有被测量出来,现在我们测量水平高了,因此20.23%的我开始觉得有它的可信性。那么到底怎么样来判定心理健康不健康呢?我认为有这样几种标准,第一个标准是是关于个人经验的关于个人经经验的标准。比如说有一个同学他找我,他说邵老师,我有一件事情向跟你诉说,我有一件事情我想跟你诉说,我觉得非常苦恼。我白天担心晚上睡不着,现在非常苦恼,我白天担心晚上睡不着觉,我晚上看到枕头,我就恐惧,因为今天晚上又会睡不着觉。这样我们可以怀疑这个同学是不是得了神经衰弱。我告诉他,睡眠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重要,你这种情况邵老师过去年轻时也有过,你不要担心,我告诉你,你这样,睡眠睡不好不要紧的,只要你不焦虑,没有什么关系。睡眠和吃饭是一样的,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你不去注意它它就睡着了。后来这位同学几个月以后告诉我,效果非常好。另外我有一天去医院去做心电图遇到一个青年教师,他的心电图下来以后大夫告诉他你的心电图显示没有病,但是这位青年教师说,我肯定为心脏病,我二连率非常严重,我自己有这个感觉。他说肯定是机器坏了,换了一台机器以后他还是没有心脏病,这种情况当然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心电图没有能做出来,还有一种可能性我们怀疑他是疑病症。还有一位同学,他有一次因为忘了锁门丢了东西,这样就导致他以后每次锁上门以后总要推一下推两下,这是很正常的。但有这样一位同学,他走出去五、六分钟了又回来了,还要推一下,又走出去五、六分钟又回来。我们这一节课都上完了,他还在那里走来走去。这叫什么呢?我们可以怀疑这个同学是不是得了强迫症。我在南京路的商店里面看到有一个女孩,她不是进去买东西,他从第一面镜子开始照,看到一个镜子就要照,旁若无人的照,还做表情地照,把所有的镜子都照一遍以后,她就走出这个商店了。下一个商店她是不是还去转我就不知道了,这样情况我们可以怀疑她是自恋症。如果有人在外界根本没有声音的情况下,他耳朵里面有一种幻听,眼睛前面有幻觉,我们可以怀疑是不是得了精神分裂症,但是这些东西都不是很准确的。这是什么呢?这是个人经验的标准。第二是统计学的标准,所谓统计学的标准,那就是以这个心理特征的偏离正常值也叫均数值个程度来决定。比如说智商测验,高智商一般在5%,低智商也在5%,一般的中间状态就属于正常的状况。心理健康有没有这样一个基本的百分比呢?也有,在一年当中,在一生当中太长了。在一年当中有85%的时间是处心理健康的状态,而5%大15%是处在有心理问题,甚至亚健康,甚至有点心理疾病,这都属于正常,我是这样看的。因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它是一个连续谱,健康的人身上有不健康的因子,不健康的人身上有健康的因子。你要注意了,不健康会变得健康,你要不注意,健康也会变得不健康,这样一个理念我觉得非常重要。第三个标准是医学标准,所谓医学标准就是把心理疾病当成和躯体疾病一样来看待。当是至今还没有一个生物学的指标来测定,特别是对于人格障碍。第四种是社会适应的标准。所谓社会适应标准就是看我们的行为是不是符合社会的要求,是不是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这里面就有一个文化背景,有一个年龄特征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日本有一个心理学家,他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他说除了爱自己以外,至少要爱一个人,这是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标志。这是一种主动的爱,这是一种积极的爱,这是把自己融入到他人当中去,融入到社会当中去的一个表征,是对人性崇拜的一个表征,这种爱甚至可以作出自己的牺牲,不是为了支配别人,不是为了驾驭别人的一种爱。我也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第二点,还有一个就是“五快”的标准,所谓“五快”是吃得快、睡得快、排泄得快、反应快、适应环境快,这五快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五个标准就是发展的标准。所谓发展的标准,就是看我们过去的心理健康的状况,然后再看它今后发展的趋势,是往高水平发展,还是往低水平发展。比如说与人交往是更和谐了,对人是更豁达大度还是小气了,是更超脱了,内在的自主性更强了,还是依赖性更强了。这是一种发展的标准。最后一个标准是最近我在看一个同志的论文看到的,关于四个关系的和谐问题,这是哪四个关系呢?从哲学上来看,心理健康有这么四个关系。和自然和谐的关系,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也就是与人和谐的关系,以及和自己内心和谐的关系,最后一个是和神和谐的关系,这个神我们把它改为信仰。无论哪一种标准,最难判断的就是关于人格障碍,人格障碍也叫病态人格。最早这个名词是怎么来的呢?在1806年,距进将近200年,法国有一个农民,因为暴怒把一个和他无冤无仇的妇女扔到了井里。后来医学界就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不叫人格障碍,叫精神病理性卑劣。后来这个词用得时间长了,大家觉得不太好,就改成了病态人格,再后来就改成了人格障碍。这样的病态人格的行为在世界各地发生我多次,好多好多。据我所了解的,有一个妇女和一个十七岁的男孩在谈话过程当中,因为这个男孩没有认真地听它讲话,并且是睡着了,这个妇女就用绳子把这个男孩勒死了。还有一个17岁的男孩,因为他的同辈群体瞧不起他,他就去抢劫一家加油站,最后导致锒铛入狱。前一段报纸上登载了一个十多岁的孩子,他被寄养在他的舅舅家里。因为一次舅舅对他的批评,他用耗子药和赤豆混在一起,同学们都知道,因为耗子药是红的,他很聪明,他用小豆、用赤豆一起煮,煮完以后,结果舅母就这样被毒死了。舅舅在昏迷当中在医院里面抢救过来了。我和我们学校理工科的一些教授讨论这个问题,他们说这是什么现象呢?他们用力学的一个术语来解释这种现象,他们说这就叫非线性的原因产生小的解决,大的原因产生大的结果。这么小的原因产生这么大结果,这是复杂社会的社会学研究的一个课题,实际上我们的理工科教授所讲的这个现象恰恰就是病态人格的一个特点。这些病态人格它们的目的,做事情的动机和目的很不明确,他们缺乏自制力,他们冲动的时候会作出害人害己的事情。另外病态人格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来讲,一般是他的早年缺乏爱,特别是父母对他疏忽所导致的。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曾经受到多重大的精神创伤所引起的。日本有一个心理学的专家提出性格破产这样一个概念,什么意思呢?我们人人都有一定程度上的骄傲、自私、吝啬、暴躁、小心眼、敏感、忧郁等等这样一些性格上的缺陷,可以说人人都有。但是所谓性格破产是毫无所知,不想改正自己性格的弱点,在特殊的境遇当中就会导致自我毁灭的这种一种行为,叫性格破产。我认为这种性格破产和病态人格十分相似,病态人格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情感非常肤浅,有的非常冷酷无情。马加爵现在是法医,精神病的专家,已经确诊他不是精神病,他是犯罪的行为。我认为马加爵是介乎于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的病态人格。

下面我想对马加爵杀人原因作一下分析,由于我掌握的资料有限,恐怕只是一些推断,我认为马加爵这个案件的原因恐怕有二十个缺乏所导致的。第一个缺乏,马加爵缺乏和父母、同学、老师的沟通,这有资料表明,他父母说了,近些年缺少和孩子的沟通,如果有一条渠道畅通,马加爵的悲剧有不能不会发生。第二点,从心理学一般理论的常识来推测,马加爵人格障碍导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早期生活当中缺乏爱,但是这个我们现在还没有掌握充分的资料。第三点,是生存资源的贫乏,也就是贫困。这方面资料比较丰富。同学们都反映说马加爵四年当中就这么几件衣服,常常是两个馒头、一杯白水就是一顿饭。有的说,有一次助学金贷款没有下来,马加爵好多天待在寝室里没有出屋,原因是买不起鞋,可见经济压力对他是很大的。但是许多同学经济上也很有压力,但是他们穷则思变,我们历史上有多少人逆境成才。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可见要和其他因素结合起来分析。第四点,马加爵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的缺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第五点,法律意识的缺乏。马加爵经常上网,当然网上到底对他有什么影响,我们现在无据可查。但是我所知道网上有杀人怎么杀,怎么死不痛苦,基本上是无所不有。第六点,缺乏心理健康的知识。按照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理论来解释,我们之所以做坏事是因为对做坏事的无知。马加爵对自己病态人格肯定是一无所知,心理健康方面一无所知。这方面知识的缺乏不能不说诸种原因凑合到一起导致了他这样一个杀人的案件。第七点,自我统一性需要的缺乏。在审讯的时候,问他为什么要杀人,马加爵回答,在打扑克的时候,邵瑞杰同学说我,你这个人太不象话,连打扑克都作弊,怪不得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这对一个性格开朗,人格健全的人来讲根本就不会往心里去的,无所谓。但是对这样一个非常敏感和脆弱的,人格不健全的马加爵来讲,那就感觉到好象是一支箭射到了他的心脏。和这个相关的第八点,带来了马加爵对自己道德、人品的不自信,对自信的一种缺乏。他在审讯的时候回答,他们都在背后说我,把我的隐私,把我的生活方式,把我的生活习惯都说给别人听,他这时候是高度地敏感。第九点,马加爵的情感和理智不协调,协调的缺乏。人格障碍的人情感和理智相分裂,他们有两种发泄情感的途径,一个是犯罪,一个是精神病,而马加爵选择了犯罪。另外,与人联系的方式人格不健全的人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就是绝对地顺从某一个人,某一个组织,某一个团体,就成为受虐狂。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要绝对地支配、驾驭和统治另外一个人,这就成为施虐狂,这两种与人联系的方式都会导致失败。第十点就是缺乏周围人的爱。马加爵脆弱敏感的灵魂特别需要周围人的爱,但是周围的同学没有理会,老师也没有理会。第十一点,也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马加爵他缺乏生活目标,也就是生命意义的缺乏,没有了生存的希望。最后一点是教育的缺乏,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

我们通过对马加爵这个案件的分析,我们可以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下面我再分析一下我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缺失方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无非是这样五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由于我们学习的紧张和压力。第二个原因是人际关系冲突。第三个原因是情感的挫折,这个问题现在比较严重。第四个原因是求职择业的困惑。第五是最重要的,是意义世界的失落。这是最关键的,实际上就是理想、信念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几位同学不下于八、九位同学,这两年跟我非坦率地说,邵老师,我老实告诉体,我们没有什么理想,没有什么目标,我们一天就是上上网,一天打打游戏机。我们上课要是老师管得严,短信息过来了我们去签个到,要是老师管得不严,干脆我上课也不去,到最后考试一般不会不及格,我临时抱佛脚能搞定。但是这样的同学不能说很多,但是更多地同学是有一种价值困惑,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困惑。到底是一些什么困惑呢?我搞了一些调查。我觉得这是一种总体上来讲是成长中的困惑,我们是处在一个一千年来我们中国从未有过的这样一个大变革,一千年来从没有过向世界的开放,大开放。我们又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这样一个大变化,这都是有目共睹的。是这样一个大变革、大开放和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怎么会不出现一些问题,我们怎么会没有一些价值困惑,肯定有的。

总的困惑是什么呢?我认为总的困惑就是弥漫于整个世界的惟科技主义,惟物质主义,唯享乐主义,惟功利主义这样一个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资料,在1935的不列颠大百科全书里面记载了原子只有三个条目,而爱情有十一页,有多少个条目你就数不清了,仅仅过了三十一年,1966年同样是这部不列颠大百科全书,同学们有兴趣可以去查一查,给了原子整整十三页,而给了爱情薄薄地一页。我们下面来具体分析四个价值困惑,这是引发我们心理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第一点就表现为我们崇尚科技。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自觉地忽略或者丢失了背后支撑它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什么呢?求真的,那种勤奋刻苦的,那种执着地,锲而不舍的,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意志力。现在我们许多学生对我讲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毅力毅力,过去我们最崇尚的,现在毅力对我们有什么用呢?有了毅力我就会有我所愿望的东西吗?同学们知道剑桥大学是怎么来得吗?那是不满足于牛津大学的师生跑出来搞了一个剑桥大学,来和牛津大学媲美。大家知道哈佛大学是怎么来得吗?哈佛大学是不满足剑桥大学同时不满足于旧大陆的那些师生来到了新大陆,那时候美利坚合众国还没有建立,在一上岸的地方建立了哈佛大学,只有几名同学,几名老师。同学们知道耶鲁大学怎么来得吗?是不满足于哈佛大学的师生搞了个耶鲁大学来和你哈佛大学竞争。大家只有斯坦福大学怎么来得吗?斯坦福大学可有一个故事了。斯坦福大学有这么一天,有一对老夫妇,他们来到哈佛大学,没有预约要找校长,结果秘书告诉他,校长整天很忙。一对老夫妇说不要紧,我们等他,等了两个小时,秘书告诉了校长,校长很不耐烦地接待了这两个相貌平平,穿着平常的老夫妇,问他们有什么事。老夫人跟校长说,我的儿子在哈佛念过一年书,很不幸后来他在意外事故当中死了,我们为了纪念他,想在哈佛大学里面为他树立一座东西,校长说不不不,这不行,在我们哈佛大学念书的人很多,大家都想为他立一个碑,我们哈佛大学就成了墓园了。老夫人说不是,我们想捐钱为哈佛大学造一栋楼,校长说,你可要知道,我们哈佛哪一栋楼少了750万美元是造不起来的。老夫人起身跟哈佛校长再见,刚一出门两个人笑起来了,原来750万就可以造一座楼,我们为什么就不去盖一所学校呢?他们非常有钱,就这样他们来到了斯坦福,在西海岸建起了一个斯坦福大学。我说我们对于西方文化当中的那样一种标新立异,开拓创新的精神确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第二点,价值困惑。表现为我们在崇拜科技的神圣和伟大的魅力的时候,我们对它的的局限性认识地还不够深刻。托尔斯泰有一句话,科学是没有意义,他并不是说科学本身没有意义,而是说科学在价值领域,在信仰领域它是管不着的,它是没有意义。我们知道科技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它会对自然,会对社会,会对认得身心造成破坏。这要靠人文的反思和批判的功能来加以弥补,因此科学和人文要协调地发展。第三点,价值困惑表现在我们民对多元价值的世界产生了迷盲和困惑。这个多元价值包括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功利主义这样一个世界的多元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人的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在朝言政,在家言情,在朋友之间饱览人生百态,纵论天下是否曲直。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情境、各种情况产生了多项的价值,多维的价值,多层次的,立体化的这样一种价值取向。第四点,表现在我们在向往和追求财富目标的实现过程当中,我们有所忽略和忘记了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构建自己的人格,构建自己的意义世界。当然我们面对现代化的这样一个变换多姿的现代型的社会,我们要了解它的特点。比如说财富的积累和过去就不一样,现在财富的积累速度非常快,比尔·盖茨二十年的时间就激烈了比洛克菲洛几代人积累的财富还要多。现在我们搞项目,常常是一个点子,一个思路就可以赚大钱,面对这样一些新的现象,我们感到非常困惑。第五点,现在我们许多人在追求享乐的过程当中导致了精神家园的迷失,所谓人为物役,单面人。亚立士多德讲过一句话,叫前向的力在很大程度上被原始的,条件反射似的后向的力所取代。这是什么呢?这叫符号世界的崩溃,过度享受,过度地享乐就会导致一种符号世界的崩溃,也叫文化的退化,也叫人文道德的沦丧。

最后一个问题讲一讲怎样维护心理健康,加强人格修养。第一点我认为要建立大健康的观念。我们知道,著名的罗马医生盖伦早在公元二世纪就对健康下了一个定义,是躯体没有疾病的状态,影响人们一千多年。伴随着人们对于自我的认识,我们的心理健康认识水平越来越高,从单纯的生理模式过渡到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身心完满感这样一个整体化的健康模式。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十分之七个体的死因是身心疾病,所谓身心疾病也就是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当然我遗传因素相关联,癌症,许多疾病都是身心疾病。还有行为杀手,过度地吸烟、酗酒、吸毒,汽车事故,艾滋病等等,这些属于行为杀手。美国、日本和中国在大城市里面对正在看病的患者进行调查研究,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患者基本上患的都是身心疾病,和情绪有关。第二点,要学会选择积极心态。我们知道,著名的维也纳的心理学家弗兰克,在二战的时候,他家里所有的人都被杀了,只有他和他的妹妹幸存,他花十年写成的书稿被纳粹付之一炬,当时他都没有信心再活下去了。后来他利用他心理学的理论,经常想象自己在明亮的大厅里面,潜下心来,要把他和他生命一样重要的,花了十年心血学成的书稿重新回忆起来,把它写出来,这是他无视那个恐怖的环境。他也经常对难友们进行集体心理咨询,讲幽默故事,最后他发现,那些深强体壮的人因为他们忧郁,因为他们非常地恐惧,所以他们早早地死去了,而那些体弱多病的人由于受了他的影响,他们潜入到一个宁静的港湾当中,无视这个恐怖的环境,结果活了下来。第三点,懂得适度的自卑感是使人奋进的原动力。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同学们都知道吧,他有一个关于自卑是人类文化进步和我们每个人奋发向上的原动力的理论,他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无论是谁。为了摆脱自卑这样一种紧张焦虑的心理,人们有三种途径和方法。首先是为摆脱自卑而努力,如果选择的途径不对,就是导致自卑情结。马加爵选择的消除自卑的途径不正确,结果导致自毁灭。停留在第一点上不够,第二点还要为争取优越而努力,二奋发。但是也要采取恰当的途径,不然会产生优越情结,好支配人,非常骄狂,这也是一种人格的缺陷。第三点,为实现完满社会而努力。阿德勒告诉我们,人应该具备三种品质,第一种是合作的品质,第二种是社会兴趣的品质,第三种是奉献的品质。唯有这三种品质我们才能使自己保证自己的心理健康。第四点,懂得幸福的真意。八十年代有两位哈佛的心理学家,研究什么是使人真正幸福的原因。结果表明,和常人的看法不一样,不是金钱,不是地位,甚至不是成功,不是爱情,不是健康,是什么呢?有两点所有幸福的人都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有生活的目标、信念。第二点,他们都有可以感受到的,不断地趋近于、趋向于目标的这样一种感受。当我们有了目标和信仰的时候,我们就能很好地面对疾病、死亡、灾难和意外的不幸,甚至包括他人的误解和不公正的待遇。有了目标和信仰,我们才能活的充实,活的欢愉,活的宽容,活的幸福,活的坚强。第五点,我们要在社会实践当中来增强自己的实践,这我不多说了。第六点,要注重人格修养。同学们是否了解艾里克森的人格“八段论”,艾里克森讲我们人生分八段,每一段都有一个主题,每一段都是一个挑战。如果我们很好地应对了这个挑战,就为下一段铺平了道路。我觉得艾里克森的理论不仅对我们每个人有启示,而且对我们今后教育我们的子女,我们早晚要结婚,要成家立业,都是有启示的。第七点是注重道德健康。我认为大德必寿,大智必寿。尽管坏人长寿也不少,好人不长命这样的话在社会上经常可以听到。而实际生活当中我认为长寿的人一般都是心情比较开朗,道德比较高尚的人,因为道德健康有利于心理健康。你想一想,现在有人贪污了一百万、一千万,他晚上一有动静就心惊肉跳,这已经在损寿了。我们看到最近有一个报导,携带赃款在南美洲也被抓回来。孔老夫子所讲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被世界宗教大会看成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行为规范的一个黄金律。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就把这句话当成是自己的座右铭,他要求每一个法国人都应该把这句话当做座右铭。如果我们真正能身体力行做到这句话,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他人的身心健康。诚信为美,质朴求真,我们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这样的话我们就能感受到灵魂无纷扰这样一种幸福。

第八点我讲点养生之道。所谓中华文化之养生之道,我讲八个字,四个词。第一个词童心,儿童的童,心灵的心。永葆童心不泯灭,永葆好奇心不泯灭。每天都要活得开开心心,明朗。第二个词是蚁食,蚂蚁的蚁,食粮的食。蚂蚁吃东西并不一定少,在我们人看来蚂蚁吃东西很少。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吃东西要八分饱。当然根据年龄,我们大学生九分饱,九分半也不要紧。上了岁数以后八分半饱就可以了,但是要富有营养,维生素、蛋白质应该丰富。第三个词是龟欲,乌龟的龟,欲望的欲。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乌龟为什么会这么长寿?清心寡欲。不等于说我们不要事业心和进取心。不静无以致远,我们这里所讲的是不要有非分的欲望和邪念。最后一个词,猴行。猴子的猴,行为的行。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当然,我们运动要循序渐进,要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第九点,经常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中年妇女出了车祸成了植物人,三个月昏迷不醒,判为植物人。一个年轻的大夫要搞一个实验,请示院长给我两个星期的时间,院长答应了。他把他八岁的女儿凄惨的叫声录下来,在这位妇女的耳朵边每隔十分放二十分钟,一天放几十次,两个星期的最后一天奇迹发生了。这位妇女苏醒过来,为什么呢?她死不瞑目的是她的女儿,她在天国的遥远的地方听到她女儿的呼叫声,一点一点,一点一点,激活了她的脑细胞。最后,加强人文修养,这非常重要。我们尽可以要读一读《四书》,读一读我们传统的经典。我们去多听几门关于西方哲学,西方美学,伦理学方面的课程,这样对我们加强人文素养是非常有好处的。孔子的人格理论著名的修养说同学们一定会背,吾十有五有吾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六十而耳顺,要做到的话,不管是批评的话,赞美的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都能听。而且能辩证地、正确地进行分析。另外孟子大丈夫气概,大家都知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不是在今天这样的时代这样的话语就不之值钱了?不是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最后,我想马克思在1835年特利尔中学,十七岁的时候写的毕业论文,这段话同学们都能背诵。我们一起来背诵,这是最好人格理论。如果我们找到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那是为全人类的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好,谢谢大家。

第五篇:性与心理健康

第九章 性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电话:85168030 邮箱:xljkyyk@163.com 内容介绍

第一节 大学生性的一般问题

一、性、性别与性别角色

二、当代大学生性心理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大学生的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大学生性心理的表现

二、大学生的性行为

三、大学生中常见的性心理困扰 第三节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性心理的自我调适

二、大学生培养健康性心理的途径

第一节 大学生性的一般问题

一、性、性别与性别角色

(一)什么是性

性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融贯个体的全部素质,以性器官和性特征为主要标志,以繁衍后代为原始意义,既受意识形态、道德、伦理等制约,也受到个体心理因素的调节。

(二)性别与性别角色

在心理学上,性别是指个体对自己是男性或女性的感知和认同。性别角色是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有关自身社会性别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这是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而不是因为出生时的生理性别自然形成的。个体性别角色的形成还受家庭、社会期望、大众传播媒介和学校教育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二、当代大学生性心理的基本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带有校园文化的浓郁色彩,呈现出丰富多变、复杂多元的特点。(一)本能性与朦胧性(二)性放纵与性压抑(三)性别上的差异

第二节 大学生的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性适应:在性发育和发展过程中能愉快地接纳自身的性征变化,自觉地按照社会文化规范的要求,约束和调整自己的性欲望和性行为。

一、大学生性心理的表现(一)对性知识的渴求(二)对异性的爱慕与追求(三)正确对待性欲

二、大学生的性行为

性行为是在心理过程调节下对内外性刺激的反应。大学生常见的性行为有自慰、性幻想、性梦、边缘性性行为、性交。(一)自慰

自慰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性行为,是用手或物品抚弄刺激性器官或其他性敏感区,引起性兴奋并且获得性满足的一种独自性行为。

很多的研究都表明适度自慰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自慰可能产生的危害:一是心理负担,产生自卑、自责心理,出现焦虑情绪;二是过度自慰可造成一些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性神经衰弱等、中枢神经系统及全身症状;三是自慰方式不当,借助尖锐利器等对身体造成危害或者自慰不卫生引发疾病。

•大学生对于自慰的正确看法:不以好奇去开始,不以发生而懊恼,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多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发展正常的人际交往,避免长期封闭独处,有利于降低过度自慰的可能。(二)性幻想

性幻想指在意识状态下,脑海中出现带有性色彩的幻想,又称性白日梦。

•性幻想可与性自慰一样获得性满足,且不受时间、空间、现实条件等诸多束缚。但如果过多地沉溺于性幻想,以至于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休息,甚至导致不应当的行为,则应加以调节克制。(三)性梦

性梦是指具有性内容的梦,是性要求和性冲动被有意识地压抑后在潜意识中的显露。

•性梦是一种自然的宣泄,直接的原因通常是外界刺激引起的性兴奋。性梦中的内容不一定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可能是其他人生活中故事的积累,所以经常有意地接收有违伦理道德的信息容易导致相应的性梦。过于频繁的性梦也可能是某种不适的表现,如过度劳累、内裤太紧、自慰过频等,少数人也可能是生殖系统或泌尿系统有炎症,属这种情况则最好检查、纠正、调整。

(四)边缘性性行为

边缘性性行为一般是指男女之间的拥抱、接吻、相互抚摸、游戏性接触等性交以外的性行为。目前,社会对情侣之间接吻、拥抱等行为越来越宽容,能接受仪式性的接吻和拥抱。但是在公共场合以满足性需求为目的的爱抚行为,比如较长时间的身体抚摩、接吻,还是不为社会所接纳。(五)性交

三、大学生中常见的性心理困扰(一)性认知偏差

性认知的偏差是指在与性有关问题上基于自身认知结构所犯的谬误,包括有关统计、或然率的常见误解以及错误的决策和思维模式。

性是人类种族延续的本能,同时又与情爱、婚姻和家庭密不可分。既不把它当成洪水猛兽,也不夸大性本能的作用,把人与动物等同起来,学会思考辨别性观念的是非,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活中不能避免的性问题对所有人而言都是必要的。(二)性焦虑

性焦虑是对性行为产生焦急、忧虑和不安的情绪状态,同时还伴有心慌、出汗等植物性神经症状和肌肉紧张、运动性不安。

•性心理矛盾、冲突以及各种性适应不良都会引起性焦虑。总的来说,大部分性焦虑现象都是因为缺乏正确的性知识引起的,也有因曾受过性骚扰、性侵害而长期对性感到焦虑、排斥。

•缓解性焦虑的正确做法是寻求帮助,通过正确的途径获得性知识,充分认识性生理与性心理的一般发展过程。(三)性骚扰

心理学家通过对受害人自身经历的调查研究,认为性骚扰是指不受欢迎的有关性的言论与行为。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性别骚扰、挑逗行为、性贿赂、性要挟、性强迫(性攻击)。应对性骚扰办法:

1、清楚、明确、平静地告诉对方你的不悦,请对方尊重你也尊重自己。

2、寻求周围的帮助,否则尽快离开。

3、向信任的人倾诉,注意休息与饮食,多与家人、朋友在一起。

4、当受到要挟、强迫的时候,主动寻求法律的支持援助。(四)性罪错

性罪错是指个体做出违反道德甚至违反法律的性行为。性罪错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是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或民主权利罪; ②是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③是妨碍婚姻、家庭罪,如重婚罪、破坏军婚罪。

•性罪错者表现出心理功能的衰退,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社会支持也比较低,这可能增强了刺激的性唤起作用,降低个体对自身的估价和自我控制能力。

•大学生应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有益的活动中去,避免长期处于无聊空虚状态,自觉回避不良信息。同时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在遭受挫折或不幸事件的时候,寻求亲人朋友的情感支持,不要盲目地堕落毁灭自己。(五)性变态

性变态又称性倒错,指异乎常态的性行为,即采取偏离正常的方式来取得性满足。表现在性欲的唤起、性对象的选择、满足性欲的方式等几个方面。

目前,正常性行为的范畴已经有相当大的扩充,包括自慰、性幻想、性梦。

1.恋物癖

恋物癖是为了获得性满足而对无生命物体或是人体的一部分的依赖,通常开始于青春期,多见于男生。

•恋物癖是一个障碍连续体,处于从正常到不正常的连续变化上。对物品或异性某一特质的一般偏好是正常的,只有到了痴迷并且必须借助这些物品才能引起性兴奋的程度才算异常。异常者需要专业的干预和治疗。2.暴露癖

暴露癖是指通过向无意识观察者展示其性器官来获得性满足。

•暴露者本身的目的是在受害者的惊慌、震惊反应中获得满足,如果对他们表现得不屑一顾,暴露癖者就得不到性满足了。所以,对付暴露癖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理会这种行为。3.性别认同障碍

性别认同障碍是心理上具有与自身生物性别相反的性别认同或性别感。

•诊断必须满足两个标准:对自己生物性别的厌恶和变成另一性别的渴望。

•要确诊性身份障碍需要有显著的痛苦或者在社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的明显损害。如果个体仅仅热衷子异性装扮或其他异性活动,而没有反复发作的心理痛苦或功能损害,或者个体在躯体上具有两性症状(如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生殖器分化不良、雄激素失敏综合征),均不能诊断为性别身份障碍。

性异常的形成与幼年成长中对性欲的处理、性别身份的建立、自我形象及两性间的人际关系发展有关。性欲异常可对个人精神造成困扰,亦会影响恋爱婚姻的关系,甚至可能进一步导致刑事行为及伤害自己。性异常或者是曾受到过性侵害而存在心理问题的人,应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协助,走出阴影,摆脱心理困扰。

同性恋

同性恋是指在正一常社会生活条件下,对同性成员持续表现性爱倾向,同性成员具有性吸引力。

•最新修订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中,同性恋作为性指向障碍,归于性心理障碍一类。•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同性恋者中具有性心理障碍的人,需要给予医学帮助。

同性恋产生原因: ①生理原因

②成长环境的影响 ③替代满足 同性恋类型: 扮演男性角色——主动型 扮演女性角色——被动型

只对同性有性要求而厌恶异性——绝对型 对同性和异性均有性要求——相对型 同性恋者的自我认识: ①同性恋是罪恶。

②同性恋是疾病,需要治疗。

③同性恋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正常人无异。

第三节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性心理的自我调适

健康的性心理,应该具有系统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社会知识;能以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性生理和心理变化,消除个体在性发育过程中的恐惧和担心;在男女两性间的关系上有正确态度和责任感;能抑制性反应和损害性关系的恐惧、羞耻、罪恶感等消极心理因素。(一)关于性压抑

性压抑产生原因: 大学生体内性激素刺激引起明显的性生理和心理感觉。然而由于社会道德、法律和理智的约束,性冲动和性心理往往被限制和压抑着,形成了性本能欲望和社会性要求的矛盾与冲突。性压抑是相当普遍的一种性心理现象,既是合理、必要的,也是有害、应该解除的。

•性压抑必要性:适当地压制性冲动是符合社会安定和发展需要的,是人类和社会进步的前提,不论对社会还是对本人健康都是有益的。

•性压抑害处:第一,性压抑可引起躯体性症状;第二,在心理上压抑性冲动多伴有痛苦体验;第三,弗洛伊德认为性压抑会阻碍人格的成长、创造力的开发、大无畏精神的发扬和对人生的积极进取,过分的性压抑还会导致性冷淡,是神经症的根源。(二)关于性压力

性压力,是指由于来自性的困扰而形成的心理上的压力。

缓解性压力途径: 1.提高自身性素质 2.性转移 3.性升华 4.性代偿

(三)关于性纯洁

狭义的性纯洁,是指保持童贞,只与准备共度一生的人在婚姻关系下发生性关系。

•性纯洁对未来的婚姻和家庭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①性纯洁所造就的人格特征与生活习惯为婚姻家庭生活奠定良好基础。②性纯洁是建立夫妻信任关系的坚实基础。

③夫妻性忠诚是向子女提供父母之爱的最稳固基础。

二、大学生培养健康性心理的途径(一)以培养健全人格为根本途径(二)爱情教育(三)道德伦理教育

(四)以公开、健康、科学的方式和途径学习性知识(五)培养多方面的兴趣

婚前性行为可能的危害

1、对性本身造成伤害

2、性关系会破坏正常的感情

双方吸引力比过去逐渐减弱

男女平等关系错位

双方猜疑开始萌生

3、对心理和人格造成伤害

4、使分手产生更大的破坏力。

5、导致将来婚姻的困难。

6、导致怀孕和性疾病。

思考题

1.解释:性,性别角色,性心理,性适应,性行为,边缘性性行为,性罪错,性变态。2.当代大学生性心理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3.如何认识大学生的性行为? 4.举例说明大学生常见的性心理困扰。

5.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性心理。

下载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综述(精选)

    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综述 作者:1114108李晨晨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阐述了体质、健康及心理健康的定义、标准,探讨了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国......

    大学生演讲心理与人格

    大学生演讲心理与人格 演讲技巧的收获 演讲技巧,是演讲的道中之术。中国著名青年演讲家、政商界领导者私人演讲教练柏君老师曾经评论过演讲技巧。思想的崇高、使命感、高度、......

    城市管理网格化模式与社区自治关系刍议5篇

    城市管理“网格化”模式与社区自治关系刍议 田毅鹏 薛文龙 2012-8-14 17:12:47 来源:《学海》2012年第3期 内容摘要:作为当下中国城市日渐流行基层管理服务模式,网格化管理在......

    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心理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各种机能能够适应生存的需要,并在适应中不断发展的协调状态。心理卫生就是利用人类已经发现的身体和心......

    大学生消费决策风格及其与人格的关系研究(精选五篇)

    [摘 要]大学生作为网络消费的主力军,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网络购物群体,大学生的消费特点体现 了一部分主流的消费观,他们的网络消费问题代表了一部分消费者的问题!因而,通过调查问......

    论冰心的良知意识与人格模式

    论冰心的良知意识与人格模式 戚真赫 【专题名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专 题 号】J3 【复印期号】2000年12期 【原文出处】《福建论坛:文史哲版》(福州)2000年05期第25~2......

    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提要:本章讨论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是否能顺利完成学业和保持身心健康,还关系......

    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十一世纪健康教育的主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