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台商投资区 与 以台引台模式(绿谷模式)

时间:2019-05-15 14:5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泉州台商投资区 与 以台引台模式(绿谷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泉州台商投资区 与 以台引台模式(绿谷模式)》。

第一篇:泉州台商投资区 与 以台引台模式(绿谷模式)

“国”字号台商投资区向泉州走来

2009-07-13 10:41:54 来源:福建日报

“如果今后泉州台商投资区能够涵盖黄塘台商创业基地,这对企业发展将是重大利好。”6月25日,泉州宏汉制衣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杨月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宏汉制衣是最早入驻黄塘台商创业基地的企业之一,今年5月,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曾亲临企业实地考察。实际上,宏汉在大陆的人工成本已比其在越南的工厂要高,之所以选择泉州,除了工人的熟练程度普遍较高外,生活习惯、文化氛围相近相通是主要的考量因素,“这里说着闽南话,而在越南投资,出门可是要带翻译的。”宏汉制衣董事刘凤娇说道。刘凤娇的一家之言,事实上道出了泉州市创立国家级台商投资区的优势之一,即借力两岸关系趋暖、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大环境,发挥“五缘”优势,以“情”引台。今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适时推进厦门、福州台商投资区扩区和新设立泉州台商投资区”。至此,泉州市终于拿到了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准生证”。

然而,作为台胞主要祖籍地之一的泉州也曾在“台商投资区”争战中失意而归。1989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福州、海沧、杏林台商投资区,三年后集美也拿到“许可证”,此番浪潮中并没有泉州。

如何才能让更多来自海峡彼岸的台商们,把创业地点选定在充满活力的“民营经济特区”泉州?一番苦苦思索之后,泉州市提出了打造“全国新的台商投资聚集区”的战略,推动泉台企业合作。泉州市工商局的资料显示,自1983年首家台资企业落户,泉州累计批准设立台商直接投资企业1341家,投资总额近30亿美元,实际到资13.4亿美元。

泉州市台商协会会长郑建良在分析泉台产业合作前景后认为,泉台两地经济发展轨迹十分相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的鞋业、纺织业、服装业、石材业在世界市场上举足轻重,如今这些产业已逐渐淡出台湾,取而代之的是电子、石化、机械以及生物制药等高新产业;而泉州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产业集群效益明显,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具备相当优势。一个典型的案例是,2007年12月的首届泉台产业合作投资洽谈会上,全国73个台商协会会长、台湾10余家工商团体率领数百位台商,浩浩荡荡开赴泉州开展产业合作投资洽谈。这届“产洽会”,泉州收获近百亿元的项目投资订单,媒体惊呼这是泉州打造新的台商投资聚集区的热身运动。

一批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平台如黄塘台商创业基地、绿谷台商高科技产业基地也相继设立。创办于2003年的黄塘台商创业基地目前已入驻台资项目33家,涉及服装、机械、鞋业、箱包、高新材料等产业;绿谷基地则由泉州市台商协会会长郑建良亲自提议设立,开创了大陆台资企业协会创办台商投资工业园区的先例。

而在5年前,泉州市申报国家级台商投资区的工作悄然加速,泉州市政府先后3次向省政府请示报告,省政府分别于2005年1月、2006年3月两次正式行文向国务院报告,2006

年3月国务院批转商务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办理。商务部则分别于2007年4月、9月和2008年5月派出调研组到泉州调研。

泉州市发改委主任吴群德表示,设立泉州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有利于泉州产业、港口、城市发展,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实现泉州在海西建设中走前列的目标。

按照泉州市的规划,泉州台商投资区位于中心市区以东的洛秀组团区域,该区域东与惠安七一围垦接壤,西临洛阳江,北有沈海高速公路、324国道和福厦高速铁路,南面是美丽的泉州湾,并通过后渚跨海大桥与中心市区相连,交通便捷,位置十分优越。

新的国家级台商投资区设立之后,到时肯定会在引资、税收等方面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希望我们也能够享受得到。”尽管新台商投资区尚未最终落定,黄塘台商创业基地的泉州凯睿五金机电总经理黄光恒还是充满了期待。(记者 龙友情)

泉州以“绿谷”模式吸引台商落地

2008年04月08日 06:35 中国经济网

本报讯(记者黄小玲林绿波实习生黄小燕)今年,全市利用外资工作的重点环节是产业链招商、深化泉台产业合作及以推进出口加工区为主的投资载体建设,而“绿谷”模式作为成功例子将被推广。

事实证明,与产业链现状脱节的招商是盲目无效的。今年,各行业商协会将抓住产业链关键环节,以填补空白和丰富现有的产业链为目的,逐一理清所在行业的产业链现状,提出“产业链”招商计划。我市将在去年泉台合作投资洽谈会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与台湾各工商团体、全国各地台资协会的联系,瞄准台湾100大,大力引进能促进“5+1”产业加快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自主知识产权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关联产业兴起。至于投资载体建设,我市将加大台资载体的建设力度,建设好惠安黄塘台商创业基地、惠安绿谷台商投资高科技园区、石狮台商创业基地、泉州开发区洛秀园区等承接台资企业载体,继续跟踪泉州台商投资区的申报。

其中,“绿谷”模式成为重点推广模式。“绿谷”模式即“以台引台”模式,该模式来源于惠安绿谷台商高科技产业基地。台商回大陆投资兴业有聚集在一起创办企业的习惯,绿谷台商高科技产业基地不少项目就是通过台商将台商吸引过来。该基地去年奠基,将引进150家以上的高科技企业,引进外资20亿美元以上,年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为承接台湾高科技企业的转移提供优质的平台,目前正在吸引更多台商入驻。“绿谷”模式成为“以台引台”的成功例子,我市鼓励更多“绿谷”模式的台资聚集园区扎根泉州。

四大优势“以台引台” 泉州惠安打造台商创业园

最早进入惠安台商创业园区的台资企业——泉州宏汉制衣有限公司将于今年11月开工投产,据了解,像泉州宏汉制衣公司这样的台企,预计年内有5家将在惠安台商创业园区内投

产。这表明我省第一家由民营企业投资创办的台商创业园——泉州惠安台商创业基地进入了实质性运作。

据悉,惠安台商创业基地总体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主要吸引无污染的轻工、五金机械、电子等高科技的台资企业入驻,以期5-8年内形成年产值1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中型现代工业基地。首期工程规划1500亩,可容纳30-50家企业,计划建成年产值30亿元人民币的工业基地。

创业园区像个大花园

惠安台商创业基地创办于2003年,位于惠安县黄塘镇,福厦高速公路惠安互通口旁,记者近日来到创业基地,第一印象就是这里风景迷人,像走进了一个世外桃源。

惠安台商服务中心的卢先生介绍,服务中心请了台湾专家一起来规划基地建设,因地制宜,适合台商对工业园区的环境要求。创业基地投入了大量资金保护和改造以黄塘溪、龙山为主的自然地貌和景观,把基地中心的一个杂草丛生的小山丘,规划成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南坪山公园,公园绿化植物有316种,包括千年铁树等珍奇植物。

位于基地东北区的龙山公园占地500多亩,绿化面积近10万平方米,总预算资金投入1500万元,现投入800多万元。南坪山公园和龙山公园的建设,使整个工业园区像个大花园。

黄塘溪是惠安的母亲河,溪流横穿台商创业基地,自基地设立以来,逐步改造溪流,已建成4个拦水坝,整治两岸达4公里多,成为惠安水利工程的一大亮点。在此基础上,利用溪流自然风貌建设了100亩的溪滨公园,数公里长的溪滨两岸绿色走廊,种植了古榕树、樟树、木棉、刺桐、洋紫荆、红竹、紫竹、海枣等50多种植物。

“这里的投资环境真的很不错!”去年8月首家入驻基地的宏汉制衣公司负责人黄春田说,他去过上海和广东的一些工业区,惠安黄塘的环境给他印象最好。

四大优势“以台引台”

入驻园区的台商表示,除了环境美,还有三大优势吸引他们前来投资兴业。一是交通便捷,黄塘镇北接福厦高速公路,南连泉三高速斗尾支线,城西310线道路与324线国道相通,不论到港口还是到机场都非常快捷。二是基地设立了台商服务中心,为入驻企业提供办证一条龙服务。三是民营特色优势,基地是省内第一家由民营企业投资创办的台商创业园区,有利于吸引更多台资民营企业过来投资。

泉州台资企业协会会长郑建良称,惠安台商创业基地开创了大陆台资企业协会创办台商工业园区的先例,开创了由民营企业负责投资基础设施、台资企业协会负责招商的先例,真正实现了“以台引台”。

“创业基地已在台湾名声远扬。”郑建良先生说,去年以来已吸引了近百位台湾企业家前来参观考察,今年10月初,台湾长荣集团副总裁带队来基地考察。郑会长介绍,为了做好“以台引台”,泉州市台商协会会所也落户创业基地。

在此创业的富邦公司董事长吴富翔称赞,创业基地不仅硬件好,软件也跟得上。富邦公司1998年在泉州设厂时,厂址位于泉州展览城,2002年迁移至泉州洛江高科技园,2005年又决定在惠安台商创业基地建设一个更大规模的现代化工厂。

绿色园区人才园区

创业基地台商服务中心负责人郭先生说,这里厂房未建,绿化先行,南坪山公园、龙山公园和滨溪绿色走廊已经建成,主要为了吸收无污染的轻工、五金机械、电子等高科技企业。目前33家台资企业签约入驻基地,16家企业已开工建设,无一为污染企业。

惠安县黄塘镇黄副镇长强调,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为了保护基地环境,工业排污一律不准从黄塘溪排出,而是通过地下管线进行达标排放后排入大海,对惠安水土不造成污染。泉州宏汉制衣公司是一家在台湾经过20多年发展的制衣公司,该公司在台商创业基地征地70亩,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因11月份开工在即,正在向社会招聘1200名操作人员。黄塘镇黄副镇长说,为了帮助台商企业解决用工问题,台商创业基地与黎明大学等泉州高校和技校联系,成立了人才输送中心,解决企业员工紧缺问题,同时黄塘镇镇政府也准备对周边村民进行职业技术培训,让他们加入到园区就业。

惠安县台办工作人员介绍,台商创业基地的影响力已经显现,截至目前,全县台资企业已达158家,在今年9月第十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惠安县签约台资项目9个,其中签约的台湾长照太阳能科技项目总投资3亿美元,是泉州市目前利用台资最大的项目。来源:海峡导报

第二篇:蒙台梭利课程模式

蒙台梭利课程方案 廖丽娟 广州大学

一书本知识的的大致梳理 概念:

冯晓霞老师在教材中说到:所谓的各种课程模式(方案),主要就是课程设计者对三大关系的不同处理而形成的,这三大关系是指——一指社会需求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它制约着课程目标的确定;二指知识价值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它制约或影响着课程内容的选择;三是教与学的关系,它制约或影响着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策略。在简楚瑛《学前教育课程模式》中,对课程模式的界定,引用的是伊文思的解释,其是指教育计划中之基本哲学、行政与教育成分之概念性的表征。它包含了内部一致性的理论前提、行政政策和教学秩序,以达到所预期的教育成果。当决策转换成行动时,就称为模式的应用。要素:

课程模式包含有两大要素:

(一)理论基础。即设计者的教育观,尤其是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看法。

(二)课程要素(教育目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鉴)——简楚瑛《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蒙台梭利课程方案的理论基础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有关儿童观呢?蒙台梭利说到,(一)儿童具有“吸收的心智”,所谓吸收的心智是指6岁前的儿童本身具有一种吸收知识的自然能力。借助于这种能力,儿童能通过与周围环境的密切接触和情感联系,于下意识、不自觉中获得各种印像和文化,从而塑造自己,形成个性和一定的行为模式。因而没有人是被别人所教导,每个人都是自我教育而成的。(这未免夸大了儿童的自我成才能力)儿童吸收心智可分为两阶段(0-3)为无意识的吸收性阶段,即机能创造阶段;(3-6)为有意识的吸收性阶段,即创造机能阶段。(二)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对于环境刺激有一定的敏感期,这种敏感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年龄相适应。这敏感期又分为

1、感觉发展敏感期(出生—5岁)儿童不仅有选择的注意周围的环境,而且开始建立并完善各种感觉功能。

2、语言发展敏感期(出生后3个月)即对人的声音产生极大兴趣,然后对词,最后才对语言产生兴趣,并逐渐掌握复杂的人类语言。

3、秩序感发展敏感期,这里的秩序感指的是对物体摆放的空间位置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

4、肢体协调发展敏感期:1-4岁,5、群体发展敏感期(2岁半—5岁),儿童产生对社会团体生活的兴趣,希望被别人接纳、肯定,也开始学习与人相处的方法。(三)儿童的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

蒙台梭利认为工作比游戏更适合儿童,因为工作能培养儿童严肃、认真、准确、求实、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和行为习惯,促进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而游戏,特别是假想的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蒙台梭利课程方案的课程要素

有关教育目的,蒙台梭利将其归结为两方面:

1、帮助儿童形成健全人格

因为蒙台梭利最初是研究智障儿童,所以她渴望那些精神有疾病的儿童能够拥有健全的人格立足于这角度,她的健全人格也许只界定在希望孩子能正常,那么当其教育理论在智障儿童 1 身上得到成功的运用,并进一步成熟完善时,蒙台梭利便将其教育理论迁移到正常儿童身上相信这时的健全人格又会另有新意,知情意行 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和谐发展。

2、建设理想的和平社会

这主要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给蒙台梭利带来了极大的内心创伤,内心存有对“人类和平”的强烈的期望和追求,因此把建设理想的和平社会作为教育追求的目的,但是她的“和平”绝非是单指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大的国际问题,而是属于一种更深层意义的人类学的观念,而是将正义和爱深入人心,使得人类与世界处于一种真正和谐的状态。在蒙台梭利看来,真正的和平意味着正义的胜利,也就是人类都具有爱的表现。课程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再在考察儿童观的基础上,蒙台梭利将教育内容定位:日常生活练习(基本动作、社交动作、关心环境的行为、照顾自己的行为)、感觉教育(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数学教育(10以内)、语言教育(读的教育、写的教育)和文化教育。教育方法

有了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之后就会涉及如何实施的问题,也就是教育方法问题,在教育方法上,蒙台梭利非常注重环境的创设,她的有准备的环境要求(1)秩序,物品摆放、规律的作息时间、地点、例行活动采取相同的步骤(2)自由(3)真实与自然(4)美感与安全

教师的作用,蒙台梭利把“儿童之家”的教师称为“导”师,而不是“教”师,在她的教育理念中,教师是环境的提供者、示范者、观察者、支持者和资源者。教具分为生活训练教具、感官教具、学术性教具和文化艺术教具。她的感观教具具有刺激的孤立性,每一种教具只训练一种感知能力,操作的顺序性。工作的趣味性和教育的自动性。评鉴

综合以上,对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案进行简要评价,因为她最初的教育理念来自于智障儿童,而后再迁移于正常儿童,那么她的课程势必会在某种程度上低估了儿童的能力,就好比孤立的感观训练,也许适合智障的孩子,用到广大正常的孩子身上,效果可能就不会那么明显;其次教具操作步骤和方法的固定性,势必会限制儿童的创造和想象力;再次是蒙氏方案强调 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教具、材料,自己进行操作,自我教育,要求环境的安静性,这就限制了孩子同伴间的互动交流,不利于孩子社会交往技能和语言的发展。

二 课外的阅读书刊的一点小小体会 就蒙台梭利教育阅读了一些相关书籍(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法2002,9出版、蒙台梭利教学法:理论与实践,高岚、申荷永著、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简楚瑛),那么我所获的一种体会就是:

(一)埋藏于历史深处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因为在博大精深的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背后,处处都留有早期幼儿教育家思想的印迹。诸如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法理念”,经过不断雕琢,到了蒙台梭利这儿,就变成了感官教育;卢梭的重视儿童体能训练的思想,启发了蒙台梭利日常生活练习的教育内容,其中基本动作(走、站、坐、跑、跳)的教育与练习就是最好的体现;裴斯泰洛奇的“教学心理化,”在蒙台梭利里看来,就是“吸收性”心智,敏感期,所以要抓住最适宜的时段教授儿童最适合的东西。

(二)阅读有关蒙台梭利儿童观的期刊文献上,想进一步了解我国学者是如何解读蒙台梭利儿童观。文献内容无不表明,在蒙台梭利看来,一个婴儿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在不断的学习。孩子的成长是孩子自己的功劳,它们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地去塑造并完善自己。

学者霍力岩在《试论蒙台梭利的儿童观》中提及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在适宜环境中的自然表现。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在适宜环境中的自然表现,表现在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潜在生命力,心理或精神胚胎期,肉体化过程和吸收性心理。1.具有“潜在生命力”

蒙台梭利认为人生来具有潜在生命力,它是儿童自我成长发展并形成独特心理的内在源泉的基本动力,正是这种潜在生命力的分化和发展,使儿童逐渐出现各种心理现象并形成复杂的心理现象系统。具有“心理(精神)胚胎期”

蒙台梭利认为人有“双重胚胎期”。一在出生之前,与动物相同。一在出生之后,是人类所特有的。双重胚胎期的第一期是在母亲体内的生理胚胎期,这个胚胎期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是由一个细胞分裂为许多细胞,然后形成各种器官、发育成胎儿的过程。第二期是心理或精神胚胎期,是出生以后一年间形成最初心理萌芽的时期,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自出生至能够掌握表明人类特征的独立行走和语言大致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这段时间是婴儿从心理或精神方面,一无所有到形成心理或精神胚胎的时期。它经历着和生理胚胎的形成发展同样的路线,从出生时的精神空白一无所有,经过吸取外界刺激、信息不断地积累资料,形成许多感受点和心理所需要的器官,然后发展成一个心理或精神胚胎,有了心理或精神胚胎,才有以后儿童心理的发展,蒙台梭利认为与生理胚胎的发展相同,心理或精神胚胎的发展无论其质量还是数量都以一种以后所没有的令人惊异的速度发展,同样与生理胚胎的发展相同每个幼儿的心理或精神胚胎各不相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如同生理胚胎需要在母亲的子宫内才能生产一样心理或精神胚胎的形成也需要一个特殊的环境这个特殊的环境既要为心理或精神胚胎提供精心的保护更要为心理或精神胚胎提供足够的养料主要是各种刺激 3 具有“肉体化过程”

蒙台梭利认为对于婴幼儿来说身体的各部分能够随自己的意志而运动自如是很重要的,然而婴幼儿身体不能运动自如的原因不在于身体孱弱,而在于感觉器官与脑、脑与肌肉联结的神经组织尚不健全。也就是说由于神经系统不发达,大脑不能支配身体,所以身体不能运动自如,蒙台梭利所谓的肉体化过程就是基于此而提出的。蒙台梭利把肉体化过程,说成是婴幼儿的身体逐渐在自己意志的支配下发生行动和逐渐运动自如的过程。蒙台梭利亦把这一过程说成是儿童逐渐形成人格的过程。她一再强调身体随着意念而行动虽然从表面上看是得益于身体的发展,然而其本质却是精神的发展,即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得身体的各部分能够动作,是大脑的发展支配着身体各部分的运动。蒙台梭利认为新生儿的身体手足虽无法自如活动,即他的精神还不能对身体各器官起到支配作用,但由于新生儿眼耳鼻手足的外形都已具备,所以新生儿已经处在自如活动的准备状态,即新生儿具备肉体化的可能并进入了肉体化的准备状态。婴儿最先开始启动的机能是感觉器官,他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从环境中吸收必需的东西,并通过所吸收的东西促进指挥各器官运作的人脑中枢及联结中枢与各器官的神经逐渐发达,从而使儿童的精神得到发展,随之身体也就开始随意志而运动。4 具有“吸收性心理”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吸收性心理,这是一种受潜在生命力驱动的儿童所特有的无意识的记忆力、吸收环境并加以适应的能力。它表现为,虽然儿童对所经历的事情不加思考,但他所经历的这些事情都将自然地成为其心理的一部分,蒙台梭利认为吸收性心理在使儿童形成特定体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儿童形成了特定的心理面貌,蒙台梭利把吸收性心理说成是儿童吸收所处地区的气候自然地理条件,吸收所处地区的风俗等民族文化传统,并将自己塑造成具有适应当地条件的体质和心理的的人的原动力。蒙台梭利认为正是通过吸收性心理的作用,儿童才能够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无论生活在哪个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例外。不仅如此,3 蒙台梭利更认为吸收性心理帮助儿童吸收抚育自己的双亲家族教师等社会关系的人格。吸收了社会环境中的有效成份并形成了自己的心理。在蒙台梭利看来,在生命的最初几年里儿童正是依靠这种吸收性心理获得了关于周围世界的各种印象和文化模式,使之成为自己心理的一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和行为模式。蒙台梭利进而以语言的获得和发展为例说明了这一问题,她认为在潜在生命力的驱使和支配下,儿童的这种吸收性心理具有明确的选择性,他们可以在周围的千百种声音中,只选择人的语言进行模仿,而且他们能不自觉地吸收自己的地方语言包括复杂的文法句法以及发音的最细微的差别,蒙台梭利认为吸收性心理所要吸收的是环境因素,儿童的心理发展正是他们积极主动地吸收环境的过程,儿童利用他周围的一切塑造了他自己,所以她主张在儿童具有吸收性心理的时期为他们提供有准备的环境,使他们大量吸收有准备的环境,中有益的能够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成份。蒙台梭利关于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在适宜环境中的自然表现的观点,是她儿童观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基本部分。

在《华德福与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中了解到华德福教育认为教育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独立,注重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保护孩子的天性,让教育成为孩子的教育;教育就是要帮助孩子准备面对生活的挑战和自己的成长。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一个发育的有机体和发展着的心灵,儿童期是人的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幼儿处在不断生长和自然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儿童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其生命活动不仅通过自发活动呈现和发展,还表现为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同时,蒙台梭利也相信环境对儿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强调要为儿童创造“有准备的环境”来保障儿童的自我活动。在儿童观方面,两种教育模式都认为儿童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天性;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离不开环境的作用。不同之处在于华德福教育重视儿童个性的养成,蒙台索利教育则比较重视儿童发展的关键期。

在《论蒙台梭利的儿童观》中学者王方写到: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独立的不断发展着的完整个体, 他们存在着与生俱来的“ 内在潜力”。他们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 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和泥, 他们是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儿童在出生之前已经孕育了一种“ 心理胚胎”,也就是一幅心理发展的蓝图, 它的发展必须依靠吸收其周围环境中的营养, 犹如“ 生理胚治”在母体内吸收营养一样。所不同的只是儿童的生理器官在母体内已开始形成, “ 心理胚胎”则是儿童出生时才开始发育, 这时儿童的大脑空无所有, 但它有一种积极的能动的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事物印象的能力。因此, 我们必须设置一种适合儿童内在需要和兴趣的, 能够诱发儿童自发学习、自动作业的环境。儿童在其心理发展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着“ 敏感期” , 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儿童表现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或产生一种特殊兴趣和爱好, 学习也特别容易而迅速。因此, 蒙台梭利提倡教育家、教师和父母都应该仔细观察儿童, 研究儿童, 了解儿童的自然发展进程及规律, 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期, 及时给儿童以引导、帮助和鼓励。

《幼儿的智力潜能开发——蒙台梭利儿童观的启示》该文中提到蒙台梭利的儿童观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儿童作为“精神实体”通过真实生活和秩序寻求自的完美发展。

2、儿童天生具有“吸收性心智”,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能自己教育自己。

3、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敏感期。

4、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不同发展阶段应该为儿童提供不同的教育。

5、儿童的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工作不仅能让儿童愉悦身心,还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第三篇:泉州模式与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的崛起与泉州模式的形成

郭宝琛 许振煌 黄春辉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是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侨乡,历史上曾是“海上丝路”起点、有过“梯航万国商贾云集”的辉煌时期,但是明王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延伸,泉州逐步走向衰落。直至解放前夕,早已辉煌不再。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由于地处海防前线,国家投资少,没有大工业,加上人多耕地少,经济总量小,发展缓慢,基础十分薄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一直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泉州市才获得勃勃生机和活力,特别是1985年以来,国务院、省政府多次赋予泉州市多方面先行试验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使泉州蕴藏的多种发展潜能不断得以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20年来,泉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大力弘扬“爱拼才会赢”的勇于创新精神,闯出一条“以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新路子,使泉州成为成功实践邓小平理论、经济发展最快、最具实力和活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快速发展的地区之一。

(一)20年泉州经济的腾飞,得益于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壮大发展。20年间,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泉州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和最强音。1997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1232亿元,占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的1/3;改革开放的20年中,平均年递增40%,其中“八五”期间年递增达70.9%。乡镇企业工业产值988亿元,占全省乡镇企业工业产值的38.49%,占全市的工业总产值的91%。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277亿元,占全省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的43.69%。乡镇企业年营业收入1111.43亿元,缴纳税金21.24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57.84%。乡镇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泉州经济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促使国民经济连年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经济总量和主要经济指标全省前列。国民生产总值在1992年比1980年实现翻两番,1993年再翻一番后,1996年又实现了第四个翻番,从1993年在全省率先突破200亿元大关起,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前列,经济总量占全省的1/4。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536.82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1978年增长31.03倍,年均增长20%;工农业总产值943.78亿元,比1978年增长39.86倍,年均增长21.56%。

乡镇企业的发展之路,就是泉州经济的发展之路,乡镇企业的发展反映了泉州模式的内涵和特征。从发展阶段看,泉州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79-1985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泉州市的晋江、石狮等沿海平原地区在80年代初期就充分发挥侨乡的优势,在全省率先摆脱单一公有制和“三就地”(就地办厂、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的禁锢,多形式、多层次、多成份地创办乡镇企业,特别是利用“三闲”(闲资、闲房、闲人),以群众集资合股的新型的合作经济形式创办企业,承接“三来一补”业务;企业按照“市场--技术--原料”的程序进行生产和经营,较早地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从而,闯出了一条在全国独具特色的发展乡镇企业路子,到1985年底,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16.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80年增长近4倍。

2、扩充阶段(1986-1990年)。沿海县(市、区)乡镇企业步入外向型发展轨道,乡镇企业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1990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46.7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85年增长1.82倍,乡镇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70.08%;累计创办乡镇“三资”企业581家。

3、快速发展、壮大提高和增强实力阶段(1991-1995年)。进入90年代,泉州市乡镇企业基本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蓄势待发。特别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发表后,乡镇企业发展出现了空前的好势头,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和企业迅速增多。1992年和1993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工业产值、出口崐交货值连续两年实现翻番。199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比1990年增长13.5倍,年均递增70.8%。1990年组建全省乡镇企业第一家集团公司--由57家企业组成的石狮新湖工贸集团公司之后,乡镇企业集团迅速发展,至1995年底,全市乡镇企业集团已有82家。4、大跨越阶段(1996年以来)。至1997年,纳入统计的乡镇企业97674家,乡镇企业职工143.8万人。主要行业有服装、针纺织、制鞋及皮革制品、建筑陶瓷、石板材、工艺雕塑(石雕、瓷雕、木雕、竹藤编织)、食品、日用工业品、玩具、汽配、水暖与消防器材、电子、机械、冶炼、化工、水泥、建筑施工以及交通运输、商贸、旅游等近30个行业,产品达5000种之多。

20年来,乡镇企业总量的迅速增加,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对我市经济发展和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由单一的自然经济逐步向多元化商品经济的方向转化,为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农民不仅难以涉足乡村工业,而且不得从事建筑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等其他非农产业的经营活动,因此,长期存在自给自足的单一农业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 业的发展,获得了“一业兴、百业旺”的显著成效,缓解了泉州长期以来耕地不足,劳力过剩,国家投入有限的矛盾。农村进一步改变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经营结构,形成了农工商综合经济的新格局,第一产业由1978年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8.59%下降到1997年的9.94%,二、三产业所占比重由61.41%上升到90.06%。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批劳动力从土地转移出来,目前,全市乡镇企业就业人数达144万人,占当年劳动力总数的40%。众多的侨眷属也从过去“靠侨吃侨,快乐逍遥”的消费者,变为“进厂务工,自食其力”的生产者或经营者。这种植根于农村的乡镇企业,可以使农户在承包经营耕地的同时,腾出部分富余劳力从事非农产业,实现“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做工兼务农”。转移出一支有较高素质的二、三产业大军,为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二、促进了农民生活从低水平温饱向小康方向迈进。

改革开放前,由于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发展速度很慢,因此,农民的收入水平还很低,1978年,农民从集体中分配的收入人均不足50元。乡镇企业发展起来后,家家户户有人进厂做工,每年从乡镇企业中获得可观的工资收入,农民的生活逐步向小康方向迈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强了泉州经济综合实力,有力地支持了泉州市委、市政府“翻两番、奔小康、建新村”的战略决策的实施。至1997年,全市涌现出工农业总产值超40亿元乡镇3个、30-40亿元乡镇1个、20-30亿元乡镇20个、5-20亿元乡镇60个,超亿元的村220个,其中超6亿元村1个、5-6亿元2个;乡镇企业总产值连续5年保持全省第一,1997年达1232.4亿元;全市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县级财政自1990年晋江市率先跨越财政收入亿元大关后,到1995年全市8个县(区、市)财政收入全部超亿元,其中晋江市财政收入实现超5亿元,1997年全市财政收入达36.72亿元,比1978年增长45.48倍,年均增长22.39%。全市乡镇财政收入平均达520万元,村财收入平均达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75元增至1997年的3700元,比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2.81%和77.03%。1996年,全市36个市定贫困乡(镇)提前一年消除绝对贫困,全部摘掉贫困帽子。省定贫困县安溪也于1997年通过省验收摘掉了帽子。1997年底,原市定36个贫困乡镇有32个乡镇及495个村基本达到小康综合指标,占原贫困乡镇和行政村总数的88.9%和90.2%。1996年,泉州市成为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小康的地级市。

三、促进农业从单一粮食生产和粗放经营向多种经营和适度规模集约化经营的方向转变。

1978年以前,农村普遍只强调粮食生产,忽视发展多种经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由于双层经营体制不完善,乡村集体经济实力还很弱,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致使普遍出现耕地粗放经营的现象。乡镇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注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行“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稳定了粮食生产,而且促进了多种经营和集约化经营的发展。1997年底,全市粮食规模经营实体达730个,经营面积达3.915万亩,其中,晋江市550个,2.98万亩,分别崐占实体个数和经营面积的75.3%和76.1%。晋江陈埭镇通过实行“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大力建立高产良田,积极探索和完善耕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的“五统一”服务(统一机耕、管水、农技指导、供应良种和农田基建),有力地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全镇规模经营实体达273个,经营面积15200多亩,最大的达1500多亩。

四、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低水平向较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乡镇企业发展步履维艰,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农民收入低微,闲人闲时多,致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诸多问题:文教卫生、公共设施等公益事业建设发展滞慢;农村旧貌难以改变;打架斗殴、宗族械斗、偷窃、赌博等歪风邪气时有发生,陈埭镇群众所描述的“农业学大寨,打架‘学’陈埭”正是当时社会风气的一个缩影。而今,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向高层次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精神文明建设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乡镇有中学,村村有小学,普遍实现了“一无两有”;幼儿园、敬老院等农村社会福利设施到处可见;山、水、田、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处处办工厂,人人有工做,闲人变忙人”,生活节奏紧凑有序;“六提倡、六反对、活动蔚然成风;集体经济实力雄厚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大大提高其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五、促进了农村新型小城镇建设,加快了农村城市化进程。随着乡镇企业工业小区及商住区的配套规划和建设,在农村形成了一个个工商业聚集的小城镇。带动了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进了二、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小城镇已成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如晋江安海镇在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时候,及时抓好镇区的规划、建设、管理。1985和1992年先后聘请同济大学、洛阳工学院进行总体规划和修改、调整;把旧镇区的改造、整治与新区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生活区、沿街商住大楼建设与市级安开开发区、6个镇级工业区、商住区、七大专业市场以及3个公园的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几年来投资4亿多元进行基础设施和文明标志工程建设,使镇区范围由原来的3.66平方公里扩至现在的10.3平方公里。重新规划的城镇建设,街道拓宽、楼房鳞次栉比,公路四通八达,程控电话方便快捷,呈现出地地道道的新型城镇景象。

(二)泉州乡镇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壮大,也逐渐形成和充实了泉州独具特色的模式特征。即“以侨资侨力为依托,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股份合作为主体,以外向型经济为取向,以科技为动力,以专业化、区域化为经营格局”的发展模式,从其经济特征看,主要有几点:

1、形成了以股份合作制乡镇企业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

股份合作制是泉州模式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是它区别苏南模式的乡办、村办集体企业和温州模式的个体企业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泉州乡镇企业一开始即选择了股份合作制这一形式,有其社会和经济背景。改革开放初期,泉州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没有象苏南地区较为雄厚的集体经济基础。因此乡镇企业的起步无法选择苏南社队集体经济模式。但是泉州是著名的侨乡,全市海外侨胞众多。占福建省一半以上,占全国十分之一的海外侨胞。每年汇入侨汇数量可观,民间积淀资金雄厚,加上闲人(侨属)、闲房(侨房)多,“三闲”使乡镇企业起步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这是它没有选择温州的个体家庭企业模式的原因。最先出现乡镇企业的晋江、石狮的农民选择的股份合作联户集资办厂形式,适合了泉州农村的实际,体现了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相结合、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的生产关系。企业经营者、劳动者和投资者同为一体,生产要素优化组合,资源合理高效配置,产权明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激发了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企业具有高度的经营自主权,经营方式多样,经营机制灵活,企业发展充满了活力。因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很快蔓延开来,成为泉州乡镇企业的基本形式。其中农户入股联营型是泉州市股份合作企业最早出现的一种形式,其数量约占全市股份合作制企业总数的3/4。它是由三五个、十几个农民集资兴办起来的企业,往往是由几个能人牵头,并参加经营、管理和劳动,若干农户以资带劳或以劳带资,按照劳资双联,自由结合、合作经营、对等分红崐的原则,合股办厂。据统计,目前我市乡镇企业中股份合作制企业数量和总产值分别占全市乡镇企业单位数和总产值的33.5%和77.6%。近年来,股份合作乡镇企业股本积累不断扩大,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经营行为逐步规范,其中一部分企业通过自身的发展壮大或实行新的联合,演变成为内容更加丰实的股份合作组织形式。如中外合资企业、多种所有制联合经营企业、股份集团公司等等。而这种演变,正体现着股份合作企业向规范化发展的方向。

泉州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股权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股权结构多元化。一是以个人股为主体的股权结构。个人股股金一般占企业总股金的80%以上,其资金积累增加迅速,往往在短短的几年内成倍甚至几倍地增长。二是以集体股为主体的股权结构。就是乡(镇)、村集体企业,经过清资核产、资产评估,作为集体的原始投入资金,由若干管理者承包经营。承包者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合股追加资金投入,形成新的股权。三是以法人股为主体的股权结构。即由具有法人地位的不同所有制企业和单位以法人股的形式在经济上联合起来,组成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乃至企业群体、企业集团。

(2)股权形式多样化。泉州市股份合作制企业允许以土地、厂房、技术、劳力、信息等要素折价入股,并拥有与资金股同样的权利。如全市乡镇股份合作制企业具有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达14056人,其中一半以上采取技术入股的形式。

(3)企业管理制度民主化。一种情况是,不论以何种股权形式入股,只要是合股成员(股东),一般都享有同等权力,实行一人一票,少数股从多数的管理制度,真正体现了管理的民主化,另一种情况是,在以法人股为主体的企业中,往往由各成员企业的法人代表组成联合企业的权力组织机构,实行民主与集中的管理制度。

(4)同股同利,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泉州市股份合作制企业股权一般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两种。优先股得息不分红,不拥有决策权;普通股要承担企业经营风险,年终根据企业经营效益按股分红。其收益分配一般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的原则,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利益。据对部分企业的调查,国家税金、企业积累、劳动工资和资金以及股份分红等四个部分的分配综合平均比例为7.6∶19.1∶8.1∶1.0。在按资分配方面,基本实行同股同利的原则,即年终按股分红,以股金计息,多投多得,少投少得。

2、形成以轻型加工业为主的专业化、区域化生产格局。目前,我市以服装、鞋帽、食品、日用工业品、玩具等轻加工行业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泉州市乡镇企业的发展之所以选择轻型加工业,原因之一是适应当时国内市场的需要。改革开放初,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轻、重比例失衡的时期,人民生活日用品非常稀缺,乡镇企业的轻工产品正好填补了市场空白。当时晋江、石狮的服装产品可以说是生产多少、卖多少。原因之二是我市乡镇企业靠“三闲”起步,与海外侨胞在资金、技术、设备提供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产业选择上与海外侨胞经营上有很大的趋同性。原因之三是企业起步时当地的资金、资源相对有限,走的是“两头在外”(即原料在外、市场在外)的路子。所以乡镇企业起步时投资自然而然集中在投资少、见效快、市场需求大、劳动密集型的轻型加工行业。如鞋帽、包袋、电子等行业。由于当时处于卖方市场,企业积累快,一个企业往往在很短的时间由“裂变”出更多的企业,逐渐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商品化、多样化生产格局,成为区域性的生产基地,出现了如石狮服装、陈埭鞋业、磁灶陶瓷、仑苍水暖器材、江南汽配、石井石板材、东石纺织、青阳食品罐头、崇武石雕等全国闻名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在支柱产业形成的同时,以成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逐渐向上游的半成品、原辅材料和下游的包装、运输等服务行业延伸,扩展为“一业为主,配套协作”的生产方式。专业化分工呈现出“小而全、小而专”的特点,如晋江陈埭鞋业在形成规模的同时,专业化分工更细,原来的一些生产环节逐渐分离出去成为独立的生产企业,每一个环节的生产企业经受了优胜劣汰的竞争选择,使成品鞋的质量更有保证,成本更低,更具市场竞争力。据统计,仅陈埭镇为成品鞋配套的鞋楦、鞋扣、鞋底、鞋面等企业就有200多家。又如晋江“陶瓷之乡”磁灶镇,陶瓷工业的发崐展,带动了采掘(高岭土)、运输、包装材料以及其他生活服务行业的发展,形成了瑶琼、东山、山仔等运输专业村,官前建筑专业村,曾岭包装材料村。有了产前产后的服务,企业不劳动手,就有人把原材料、燃料送进厂来,把产品按交付的托运单送往全国各地,大大节省了环节、时间和费用,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3、形成以专业市场为依托,面向国内外的大流通网络。

市场发育早、发育好是泉州模式的又一重要特点。我市人才、资源缺乏,乡镇企业发展一开始就被迫在计划经济夹缝中找出路、求生存。逐渐探索出一条“市场--原料--生产”的路子。几乎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从市场获得的,劳动力、技术、生产资料、资金、产品市场逐渐发育完善。其中专业市场的形成和完善最具特色。从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看,可以说,每一个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都伴随着一个专业市场的形成和壮大,专业市场与专业产业基地如影相随,两者互为依托、互为促进,联动发展。专业市场的形成,使市场的作用日益凸显。一些市场在服务本地企业的同时,逐渐辐射开来,成为辐射周边地区乃至国内外的大市场。如以“铺天盖地万式装”著名的石狮服装市场,“侨乡鞋城”的陈埭鞋原辅材市场、“陶瓷之乡”磁灶的陶瓷市场、“石雕之乡”的崇武石雕市场等,年成交额都在亿元以上。专业市场的形成,使乡镇企业获取快捷全面的市场信息、丰富多样的廉价原辅材料以及方便周到的销售运输服务,从而确立了泉州乡镇企业产品“款新、质优、价廉、样全”的优势。泉州模式在市场方面的另一个特点是建立了一支60多万人的供销大军。这支供销大军有较高的素质、信息灵通、经营灵活、渗透力和应变力强,长年在外,“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面向千家万户,费尽千思万索,道尽千言万语”,为乡镇企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被项南同志誉为“金凤凰”。目前我市乡镇企业供销队伍主要有四种类型:1、企业供销人员,约占乡镇企业供销队伍的20-30%;2、社会供销人员,约占60-70%;3、网点商贸人员,约占10-20%;4、境外供销员。其中以社会供销人员人数最多、最具特色。这种供销人员一般不隶属那一家企业,可以同时为几个或十几个企业服务,其工资和经营费用不由厂家支付,而是从他的盈利中取得。他们通过为企业开展供销活动,获取一定比例的产品推销费,其个人收入直接与经营效益挂钩。他们既是产品推销员,又是商市场信息员和原辅材料采购员,成为我市乡镇企业产品进入全国各地市场以及外地商品市场信息和原辅材料进入我市的主要媒介。也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供销费用。随着供销专业户活动范围扩大,其能量也逐步增加,如磁灶镇的供销员不仅推销该镇的瓷砖以及陶瓷卫生洁具、琉璃瓦等建筑陶瓷产品,而且为广东佛山市等地经销瓷砖;仑苍镇供销员除了推销该镇的水暖器材外,还为浙江、温州、河南郑州等地配套推销高、中压阀门等。这些供销人员已跨出了地域界限,真正成为某一全国性流通市场的经销者。对乡镇企业产品大流通大网络的形成,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这也是泉州农民经营乡镇企业的一个创造。

4、形成了以侨资侨力为依托。有侨乡特色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

泉州的乡镇企业与“侨、港、台”有着讲不清、道不白的关系。乡镇企业一开始就打上“侨”字的深深烙印。无论是起步时的“三闲”企业,还是“三来一补”加工企业,其资金、技术、设备等都与海外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初期,许多海外侨胞对祖国大陆政策仍心存疑虑,不敢以海外客商的名义投资,往往采取或委托大陆亲友投资或汇款支持大陆家人投资的方式办企业,所以当很多称为“乡镇企业”的,企业资金、设备都是来源海外,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海外对祖国大陆的政策渐渐明了,大量的海外侨胞纷纷至沓来,名正言顺地以个人名义投资办厂;或注资内地企业,是谓“嫁接”乡镇企业。创办了大量的乡镇“三资”企业。“侨”字号“三资”企业发展步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小洋货、大创汇”的外向型经济特征。迄今,全市乡镇企业嫁接外资创办乡镇“三资”企业已达3237家,总投资243.9亿元,合同利用外资外资、30.26亿美元,全市乡镇企业出口生产企业3000多家,其中出口超百万元企业2077家,外向型乡镇企业的发展,一是引进了大量的外资。二是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人才。如石狮市现有的服装三资企业的生产设备几乎全部是进口货。三是获得了国外市场信息动态和流通渠道。海外侨胞的投崐资,为泉州市乡镇企业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乡镇企业在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的生产要素,加速了资本积累进程,泉州市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从发展看,92年、93年泉州市经济连续二年翻番,也正是外资涌入的高峰时期。这使泉州乡镇企业与内地同行相比较,获得了宝贵的先行优势。

(三)20年来,市委、市府对乡镇企业的发展高度重视,从政策、资金、信贷等方面大力扶持。在乡镇企业发展初期,就按照“先发展后规范,先扶持后收益”的原则,采取“放、帮、促”和“联、扩、带”的办法,积极鼓励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并根据各个时期乡镇企业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推动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特别是近五年来,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紧紧围绕两个根本性转变,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新的战略思想,全面组织实施六大战略,推动了乡镇企业再跨新台阶。

一是实施规模战略。全市规划创办工业小区400多片,建设标准厂房8000多幢,面积1200多万平方米,引导乡镇企业8000多家,推动乡镇企业向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发展,目前小区创产值约占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的1/3。与此同时,市政府制定一系列措施,重点扶持一批效益好、潜力大的企业发展,推动规模化经营,从而涌现出一大批产量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发展后劲足的规模企业。至1997年全市已组建乡镇企业集团110家,集团成员企业1500多家,集团年产值超100亿元。年营业收入超1000万元企业954家,其中超亿元企业23家,5000万元-1亿元企业78家。乡镇企业年营业收入超5亿元乡(镇)45个(按旧口径统计57个),其中超30亿元镇3个,20-30亿元镇14个。规模经济占全市乡镇企业经济总量的30%。

二是实施科技兴企战略。通过增加科技贷款规模、广纳人才、引进技术、推广新技术成果、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等措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仅“八五”期间,就引进各类专业技术、管理人才3万多人,其中高中级专业人才3000多人;申报省级以上科技开发项目449项,完成项目鉴定163项,申请专利300项,进行技术改造1万次,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4万多台(套),累计用于科技投入的资金95亿元,新增产值210亿元,科技进步对乡企增长的贡献率达40%。1997年以来,乡镇企业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大。在1997年固定资的投入中,65%以上资金用于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据抽样对20家调查,1997年全市乡及乡以上平均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中,工业设备属90年代出厂的达77%。特别是1994年开始泉州市大抓建筑陶瓷技改,目前基本上淘汰了设备落后、污染严重的倒焰窑、多孔窑,实现治污与效益同步发展。为了培植乡镇企业新的增长点,市委、市政府建立了清蒙科技工业区,比照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为了解决企业科技含量低、人才匮乏的问题,市政府今年发起了“企业找科技行动”,组织乡镇企业先后在福州大学、华侨大学举办两次洽谈会,当场签定合作项目12项,拟签70余项,为企业和大学间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桥梁和管道,受到了企业科研单位的欢迎。目前乡镇企业中技术密集型企业达3000家,科技型企业53家,民办科研所317个。

三是实施市场拓展战略。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培育和完善石狮服装、陈埭鞋业、磁灶陶瓷建材、石井石板材、官桥粮行米市、仓苍水暖器材、崇武石雕、东石纺织、青阳食品罐头、江南汽配等各具特色、辐射力强的商品专业市场,“建一个市场、带一块产业、兴一方经济”,使企业和市场联动发展。同时,为了拓展海内外市场,各级政府搭台,领导带队,组织生产经营单位到全国各地举办商品展销会和组织“大蓬车”到内地、下农村,从而提高泉州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市政府还在泉州南大门筹建了泉州展览城,为泉州商品增添了一个展示的窗口,每年邀请国内外厂商、地区举办大规模、多层次的贸洽会,推动了泉州与国内外的联系和商贸往来。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侨台”优势,通过嫁接外资,以侨引侨,积极拓展国外市场,至1997年底,全市乡镇企业有出口生产企业3650家,其中有自营进出口权的8家,出口超百万元企业1914家,形成了25个、20大类2000多个品种的出口产品,销往世界60多个地区和国家。

四是实施结构调整战略。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家和省的产业政策,立足于“调大、调高、调外、调优”,通过市场合理优化配置资源,狠抓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崐,着力培育在市场竞争企业中具有优势的产业,引导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外向化、合理化发展。积极鼓励乡镇企业通过外引内联,引进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填补乡镇企业产业空白和不足,壮大支柱产业,促进乡镇企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体,拥有冶金、煤炭、电力、化工、建材、机械、纺织、服装、电子、食品等行业的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五是实施创名牌战略,树立乡镇企业产品新形象。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强化质量意识,坚持以质取胜、力创一批‘闯天下’,名优特新产品”的要求,制订了名牌产品战略规划和目标,明确提出“九五”期间要实现 30个销售收入居全国同类产品第一的畅销产品,新增30个质量居全省第的一名牌产品,并在资金、能源、进出口等方面制定了8条优惠政策,扶持“闯天下”产品企业的发展。在被确定为我市第一批争创“闯天下”产品的108种产品中,乡镇企业占68种。其中,在乡镇企业中培育全国著名、国际知名的名牌产品3个,创国家级名牌产品20个。市委、市政府认真吸取了1985年晋江陈埭镇涵口村假药案以及前个阶段个别地方出现假冒伪劣现象的教训,确立了以质量求生存、靠信誉求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强质量检验监督,坚决纠正发展中存在的重数量、轻质量的偏向,切实引导企业讲求职业道德,提高产品质量,重视社会效益,鼓励和引进乡镇企业以名优产品为龙头,走联、扩、带的路子,逐步形成名优产品专业村、专业片,促进乡镇企业向高层次发展。各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各乡镇纷纷建立了产品质检机构,配备先进检验设备。晋江市陈埭镇建成了全国橡塑质量检测中心。随着乡镇企业质量意识的增强,产品质量水平大为提高,不少名优产品在省内外开始崭露头角。据统计,全市乡镇企业有1000多个名优新产品在省级以上评比中获奖,其中21个产品被评为“中国乡镇企业名牌产品”,29个产品被评为“福建省乡镇企业名牌产品、,31个产品获部、省级优质产品;104个产品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优秀新产品奖,培育出“安乐”、“安尔乐”、“匹克”、“利郎”、“爱乐斯”、“七匹狼”、“富贵鸟”等著名商标和产品,构成了一个面广量大、驰名中外的名牌产品群体。

六是实施制度创新战略。通过股份制试点和股份合作制规范化试点,促进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根据泉州市股份合作制企业存在着不够规范、不够完善的问题,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于1991年对乡镇股份合作制企业进行规范化试点工作,主要依据是农业部颁布的《农民股份合作企业暂行规定》。1992年以来,一些县(区、市)工商部门还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福建省股份合作企业登记管理办法》,打破所有制界限,对部分股份合作制企业进行登记。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较早较快的晋江市,1997年制定了《晋江市实行股份合作制实施办法》,鼓励支持发展股份合作制企业,仅1年时间新办这类企业1870家。全市乡镇企业中90%以上的中外合资企业、内联企业和企业集团实行了股份合作制组织形式。

中共福建省泉州市委政研室

1999年

第四篇:ktv公关管理与台票分成模式

中国最专业的ktv管理公司——迪迈娱乐管理有限公司

ktv公关管理:

1.支持公关考勤功能

2.支持一卡通管理

3.支持公关防串台功能

4.包厢支持图片或视频点公关

5.支持灵活的台票分成机构

6.支持公关平分

7.拥有智能报表机制

ktv公关台票分成机制:

1.台票全部归属于营销经理

2.台票全部归属于带台人

3.台票全部归属于订房人

4.台票全部归属于订房人、带台人、领队人与公司比例分成中国最专业的ktv管理公司——迪迈娱乐管理有限公司

第五篇:基于网络学习的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基于网络学习的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摘 要: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理念和实践案例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广泛探讨和关注。基于“课堂派”在线学习的平台,以《教育传播学》为案例开展了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发现翻转课堂教学中如果学习者在线学习的参与性、知识建构水平较高,则能获得较好的协作学习效果。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网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6-010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6.039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技术和教学整合,催生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把制作好的微课资源发布到网络学习的平台上,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围绕课程主题,进行师生、生生互动,展示学习成果,完成教学目标[1]。国内外许多学校和科研机构展开对翻转课堂的研究,美国学者J.F.Strayer[2]以“统计学导论”课堂教学为例进行了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的对比实验研究。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然而目前翻转课堂的实施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微视频的开发,翻转课堂的组织等[3]。笔者借助于“课堂派”网络学习的平台,以《教育传播学》课程为例,探究网络学习的平台与翻转课堂的有效结合。

二、基于网络在线学习的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在翻转课堂的实施中,课前主要是教师进行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教师在对学习者需求与学科特点分析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研究与开发教学内容。在制作微资源时,以知识点为单位设计多元化的资源。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主要设计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学习支持服务等。在教学设计阶段为学生准备良好的问题或项目,以促使学生在课前学习阶段能够带着问题或围绕项目开展学习活动。教学微资源设计开发好之后上传到网络学习的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学生进行测试,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中学习。

在课中,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课堂讨论,讨论可以围绕学生和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学主题、项目进行。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学生主要开展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教师应鼓励小组之间进行协作交流。在课中的交流讨论中,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小组之间或学生个体之间开展学生自评和相互评价,这不仅扩大了评价主体,还使评价比较客观真实。在这一阶段,教师应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学习,完成学习目标。

在课后,根据课中的学习测验和评价验证课堂教学效果,反思课堂实施效果,思考课堂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探讨结果问题的办法。在课后的反思不仅有利于改进教学设计,改善课堂教学活动,还有利于教师学习教学策略,获得教学管理方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综上分析,我设计出基于网络在线学习的平台的反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三、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分析

笔者利用“课堂派”网络学习的平台,基于《教育传播学》课程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实践教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一)学习者的参与度分析

在《教育传播学》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不仅在网络学习的平台上积极观看视频等学习资源,还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讨论话题能够围绕教学主题开展,较少有与课程学习无关的话题产生。统计发现,每一次课堂教学前,在网络上参与讨论的学生比例达到95%左右。学习者参与话题讨论和交互主要受到问题驱动、教师引导和学习者支持三方面的影响。在教师引导下学习者发言的积极性提高,参与交互的积极性提高,能够认真参与话题讨论,和其他学习者进行富有思考性的交互。

(二)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水平分析

利用古纳瓦德纳提出的交互分析模型分析网络学习的平台上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水平,对学习者的作业和讨论文本内容进行编码统计。古纳瓦德纳的交互分析模型将网络交互环境中学习者交互分为五个层次:信息分享层、深化认识层、意义协商层、新观点的检验与修改层和应用新知识层。由分析结果可知:低于6%的学习者在交互过程达到了知识建构和应用的程度,达到了最高层次,48.45%的学习者达到了意义协商层。可见,虽然学生高阶层知识建构水平占比小,但是大部分学生都达到了中等以上的知识建构水平。

(三)学习者的协作学习效果分析

对课堂中学习者分组交互和完成任务的情况看,绝大部分小组内成员都能做到相互交流、协商,共同参与任务完成,问题解决,共同学习每一个知识点。部分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观点、心得,共同解决问题,促进资源流动,也促进学习者融入学习共同体,加强学习者交互。

参考文献:

[1] 黄兰花.地理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2016(2):172.[2] Jeremy F.Strayer.How learning in an inverted classroom influences cooperation,innovation and task orientation [J].Learning Environ Res,2012(15):171-193.[3] 杨玉芹.启发性挫败的设计研究――翻转课堂的实施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 111-115.Abstract: Flipped classroom’s concept and practice draws general attention and discussion in educational circles in China as a new model of teaching.Based on the online learning platform of “Ketangpai”,this article conducts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with Science of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s an example.The results turn out that of learners’ participation and knowledge construction remain high in onlin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better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ffect will be reached.Key words: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network learning

[ 责任编辑 张 宇 ]

下载泉州台商投资区 与 以台引台模式(绿谷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泉州台商投资区 与 以台引台模式(绿谷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蒙台梭利的教学模式[优秀范文5篇]

    蒙台梭利的教学模式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从蒙台索利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入手,具体阐述了蒙台梭利的教学模式,将其与中国的幼儿园教育现状紧密联系得出这是一种值得推广和......

    以联东U谷模式看产业园区节约集约土地利用

    以“联东U谷”模式看产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 徐州市 卓 磊近年来,在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工业化发展极为迅速,工业化水平已达60%,在全国大建、扩建开发区、新城区的背景下,人均......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在一体化教学的改革中,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开展与实施,并以车刀体设计制作为例,讲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专业技......

    以“轻资产模式”实现企业的稳定与发展

    以“轻资产模式”实现企业的稳定与发展 轻资产模式又称轻资产运营模式,是指企业紧紧抓住自己的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轻资产运营是以价值为驱动的资本战略。用有......

    浅论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教学方法与模式论文

    摘要:现在大学教育比较强调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但目前较多情况是大学教育停留在中小学阶段,停留在单纯传授知识的层面上。其实这与大学阶段的学习特征是不完全相符的,大学......

    中学美术设计与应用类课程观讨引探法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美术设计与应用类课程“观讨引探法”教学模式初探 一.课题缘起 随着新课标的学习与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已成为教师发展一定要做的一项具有挑战而又极其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幼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幼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一、幼师职业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幼师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突......

    蒙台梭利、瑞吉欧和华德福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比较研究(共5则范文)

    蒙台梭利、瑞吉欧和华德福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2-11-10 作者:陈海霞 单位: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湾幼儿园 【摘要】:在当今世界,影响最广泛的幼儿教育课程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