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化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深化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的调查与思考
本文作者:安陆市司法局孛畈司法所 吴波 好范文原创投稿
【内容摘要】为强化法律援助便民服务工作,按照孝感市司法局的要求,在我局的统一安排下,孛畈、烟店、南城三司法所全体人员,对我市法律援助便民服务进行了调查研
究。本文对法律援助的概念、意义、我市法援便民服务的现状等进行了调查分析,找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了如下调查报告,以期对法律援助便民服务工作有所裨益。
一、法律援助的概念
法律援助是在国家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的组织、指导和统一协调下,由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志愿者等法律服务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当事人提供义务法律帮助,以保障实现其合法权益,保障国家法律正确实施,保障人权以及社会福利保障机制的一项法律制度。法律援助是一项扶助贫弱、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社会公益事业,也是我国实践依法治国方略,建设小康社会,关注民生,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可以说,法律援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主要的制度之一,这个制度弥补和完善了我国法律制度方面保护公民权利的内容,是实现法律赋予公民保护自身权利,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司法救济制度。
二、法律援助工作的意义
(一)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党的十六大“积极开展法律援助”要求的具体体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把关心群众生活、代表群众利益落实到解决具体问题上,特别是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疾苦,为困难群众谋利,为他们解决好没有钱请律师、打官司难的问题。开展法律援助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心系群众利益,关心群众疾苦,努力排忧解难,合乎民意,顺乎民心。
(二)法律援助是依法治国得以实现的有力保证。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只有人民的权利得到了保障,党的合法执政地位才能得以确认,依法执政才能得以实行。法律援助行为以宪法和法律为武器,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保证了依法治国的顺利实现。
(三)法律援助有助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党离不开人民,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所在。只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才能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不竭的智慧和力量,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
(四)法律援助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和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有的利益格局发生变化,从全体人民利益一致,转向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存在着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协调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维护合法权益,打击不法行为,倡导社会正义,营造社会公平。
三、我市法律援助工作在便民服务方面的举措及成效
(一)健全组织机构,法律援助机构和网络不断健全。我市采取积极措施,不断延伸法律援助工作网络。目前,全市共有法律援助机构23个,其中:市法律援助中心1个,依托司法所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16个,依托工会、共青团、妇联、老龄委、残联、关工委等部门设立工作联系点6个。在村、社区确定了法律援助联络员446人,有了比较健全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法律援助专业人员队伍数量也有了较大的增长,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法律援助专业人员43名,其中:法律援助律师3名,社会律师15名,社会法律工作者15人,司法所法律服务者10名,从法律援助工作者数量上基本满足了群众对法律援助的需求。
(二)多渠道解决法律援助经费问题,为法律援助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当前,财政拨款是法律援助的重要资金来源,辅以社会捐赠,争取项目基金等。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法律援助案件的不断增加,我市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法律援助的财政经费由2004年建立之初的3万元增加到目前的15万元,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另一方面,其他社会保障方式也应广泛参与,真正做到多渠道筹集法律援助经费,2011 年10月份,电信部门为推动法援工作深入开展,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法律援助经费1万元,为法援工作的资金来源的不断拓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年初,我市列入中央彩票基金项目,也解决了部分法援案件经费问题。
(三)法律援助对象范围不断扩大。在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中,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和受援面,争取做到应援尽援。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还上门提供服务。自2006年以来,我们将农民工纳入法律援助对象
第二篇:农村地区金融便民服务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地区金融便民服务的调查与思考
——以福建省永春县为例
林丽琴 林智能
2012-05-18 09:55:09
来源:《福建金融》2012第2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地区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与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缓慢矛盾突出。为加强对农村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金融服务,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便民化程度,本文以福建省永春县为例,具体分析该县农村金融便民服务工作开展现状,并提出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强化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调查与思考
永春县位于福建省中南部,面积1468平方公里,人口55万;辖内1个经济开发区、22个乡镇、27个社区、209个行政村;辖区拥有“牛姆林”、“北溪”、“云河谷”等风景区,及闻名海内外的“永春芦柑”、“永春老醋”、“永春佛手”等农产品。近年来,永春县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农业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上升,农民生活水平、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同时,新农合、新农保等政策措施惠及千家万户,对金融便民服务需求日益加大。
一、永春县金融便民服务成效分析
多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永春县支行(以下简称“永春支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高度重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环境建设工作,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深入开展创建信用村镇活动,积极引导辖区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要求涉农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全面延伸银行自助服务,向行政村延伸POS和固话支付终端,开展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等,稳步推进新农村支付结算畅通工程建设,实现了银行自助设备村村通,切实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环境与服务水平,推进农村金融便民服务的深入开展,有效降低了农民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从金融服务现状看,辖内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主要通过固定营业网点、POS机具、转账电话和ATM机具等四种方式开展金融便民服务。截至2011年6月末,辖区金融机构共布放POS机437台、ATM机82台、转账电话4586台。
(一)农户存贷汇等金融服务得到有效改善。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加强,网上银行、居家银行、电话银行、自助贷款等金融产品营销力度的加大,以及银行卡应用领域的扩大,银行卡联网通用工程、新农村支付结算畅通工程和农村信用工程的实施,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极大地方便农民存、贷、汇等业务的办理。农村金融服务环境的改善也促进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发展,“十一五”期间,辖区农户贷款余额稳步上升(见表1),有效缓解了农户贷款难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在永春支行的积极沟通协调下,辖区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低保、农村医疗保险补贴、救灾救济款、家电下乡补贴款等近20多种财政涉农补贴资金通过国库直接支付或银行资金划转,及时安全足额发放到农户手中,确保了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三)农户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明显降低。以永春县外山乡为例,该乡2008年前没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和任何银行自助设备,农户办理存取款或转账等业务要前往20多公里外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一次往返费用至少20元,以每年每户平均往返6次计,每年需花费120元。2011年,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在该乡的设立和农村信用社特约商户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的开展,大大方便了当地农民办理小额取现、缴费等业务,有效地降低了农户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
二、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淡出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非农产业崛起、农村劳动力流动增加、商品流通日趋活跃的现实相比,目前辖区的农村金融服务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享用安全、快捷、多样金融服务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21世纪初以来,永春县国有商业银行为实现商业化转轨,大量撤并农村地区营业网点,辖区大半乡镇仅有信用社1家金融机构,甚至出现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广大偏远地区的农村居民享受不到基础性的金融服务,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据调查,辖区金融机构布放的ATM、POS机大部分集中在县城和乡(镇),村一级仅有固话支付终端,银行卡特约商户也以百货、宾馆、饭店为主,大型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及中小商户基本不受理银行卡,金融服务的硬件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截至2011年6月,全县拥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66个,布放ATM82台,POS机437台,其中农村信用社固定营业网点31个,占固定网点总数的47%,在所有的镇都布放有POS机,在17个乡镇安装了ATM机,所有的基层网点已开通小额支付系统,但未开通大额支付系统;邮政储蓄银行固定营业网点12个,在6个乡镇布放有POS机,在7个乡镇安装了ATM机,所有的基层网点已开通小额支付系统,但未开通大额支付系统;农业银行固定营业网点11个,在9个乡镇布放有POS机,在9个乡镇安装ATM机,所有的基层网点已开通大小额支付系统(详见表2)。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仅在县城和部分乡镇设有营业网点和自助机具。可见,辖区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农村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矛盾比较突出。
(二)农民对金融便民服务工具的认可度低。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居民和个体工商户习惯于现金交易,对非现金结算不甚了解,加上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弱,对非现金结算工具、POS机具、ATM机具等金融便民服务工具的认可度低。如,2009年4月3日银联福建分公司在外山乡政府办公室安装了1台智能支付电话终端,但两年多来基本无人使用。
(三)金融机构便民服务功能不完善。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农村信用社承担着支农服务主力军作用,但是永春辖区农村信用社的ATM跨行转账业务还未开通,基层营业网点大额跨行转账业务需通过县级管理机构审批,信用卡未正式推出,部分金融服务功能缺失。
(四)金融便民服务渠道和服务形式单一。受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不足及农村群众文化程度较低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农村群众仍然通过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获取存、贷款、转账、取现等基础金融服务,利用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工具进行投资理财、贷款、转账的较少,农村金融便民服务渠道和服务形式相对单一。
(五)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仍显不足。受体制、人才等因素的限制,农村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创新不足,服务“三农”的动力不足,一些金融机构在推动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中内生动力尚未完全释放,金融业务同质化程度较高,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还无法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三、进一步改进金融便民服务工作的建议
(一)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加农村地区金融便民服务措施
1.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立足当地实际,制定出台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在网点选址、营业用地、农户小额贷款税费减免、布放自助设备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把服务网点、自助设备向农村地区延伸,增强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动力,增加农村地区金融便民服务供给。
2.金融机构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主动承担对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职能,以城市反哺农村,把高额利润中的一部分拿出来回馈社会,尽量降低或减免涉农金融服务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
3.涉农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人民银行有关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政策措施,加大软硬件投入,完善金融服务功能,推进新农村支付结算畅通工程建设,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让广大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在助农取款服务点领取养老金、缴纳保费、查询账户信息等金融服务,实现金融服务“不出村”。
(二)加强金融创新,满足农村地区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金融机构要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满足农村地区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1.涉农金融机构要针对农村地区贷款担保资源欠缺问题,探索开展林权、农房使用权、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推广农户联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农户异地创业贷款等业务,简化贷款流程,提高农民贷款可获得程度,满足农民发展生产资金需求。
2.深入开展信用乡(镇)村创建活动,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
3.扩大农村地区银行卡应用领域,创造条件鼓励粮食、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各类专业市场使用银行卡;支持农副产品收购机构使用非现金结算工具;在农村大型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百货、医疗卫生、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领域发展银行卡特约商户,布放POS机具,提高银行卡的使用率。
(三)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提高广大农民对新型金融服务工具、金融产品的认知度。各金融机构要结合新农合、新农保等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采取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广泛深入开展金融知识宣传,向广大农民宣传推介银行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工具以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投资理财、农民工银行卡等金融产品,提高广大农民对新型金融服务工具、金融产品的认知度;鼓励有条件的农民通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办理金融业务,在日常经济生活中使用方便、安全、快捷的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同时,要加大对制贩假币、银行卡犯罪等金融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金融服务环境。
第三篇:深化社区服务的调查与思考
区服务大有所为
——关于车站街道深化社区服务的调查与思考
孝南区车站街道党工委刘海东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基础、龙头和骨干,是社区的生命力所在。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我们按照上级部门统一要求,对我街社区服务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街道社区服务的基本现状
车站街道地处孝感城区北大门,紧靠京广铁路线孝感火车站,国土面积2.6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辖区有十五军装备部、后勤部、飞机场、铁路等单位和市区直单位46个,以及高中1所、初中1所、小学3所、区级医院1所。2009年,辖区4个村全部实现村改社区,12000多名村民由村民改为居民。街道现有民主、胜利、鸿城、车站、郑阁、黎明6个社区,6个社区都完全承担着社区工作职能,其中车站社区获评全国敬老模范(村居)社区、全国防灾减灾示范社区,民主社区获评全国充分就业社区,且是全省9个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之一。近几年来,我们始终把社区建设作为街道的重点工作之一,按照“小街道、大社区,重管理、强服务”的要求,以维护群众利益、方便群众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拓展社区服务,着力改善社区服务环境和服务功能,使社区服务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是社区服务设施有所改善。完善了社区服务“一厅(社区事务综合服务厅)、四室(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维权咨询室、警务室)、一校(市民学校)、一点(社会捐赠接受发放点)”的社区配套功能。2009年,车站金北华城小区新增全民健身路径一处,健身器材11台套。2010年8月,争取省级项目资金60余万元,完善村(社区)图书室建设5个社区,包括新增图书1万册,以及摄像机、照相机、录相机等文娱器材。至此,辖区社区机关、学校、单位的文体活动设施(场地)基本配套到位。标准规范的基础设施
为社区服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社区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先后投入850万元,在全市率先建成了“全区一流、全市先进”的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成车站、民主、胜利3个社区便民服务站,实行“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办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的运作模式,打造为群众办事的绿色通道;成立了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个社区均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站,启动了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组建了社区老年服务队,6个社区均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成便民利民服务店164个,街、社二级社区服务网络基本成型,便民利民和福利服务设施延伸布点到社区,从无到有、从有到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建立街道信息服务网络,初步实现街、社二级联网、资源共享。2009年10月,率先在全市启用街道劳动人力资源服务大厅,这些服务窗口多次接受了省、市的参观检查,受到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三是便民利民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充分利用驻街单位共驻共建的优势,采取税费减免的优惠政策,引导社区单位、民营组织、辖区居民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积极开展家政、配送、中介等便民利民服务,社区服务已由原来由街道举办的针对特殊和困难群体的福利服务和就业服务发展到由企业、集体、民间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覆盖全体社区居民的系列服务。先后建成了“红英家政服务车站分部”、蓝光液化气站配送网点、劳动就业服务站、开水供应点、煤碳配送热线等社区服务机构,有力地促进
了社区经济和社区发展。目前,全街共有社区服务网点294个,从业人员达2000多人。
四是社区公共服务不断强化。在原有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配备情况下,近几年来,每个社区新增社工30名,同时对社区治安巡逻队进行了调整充实。目前,由社区工作者、社区义务服务人员和社区中介服务从业人员等组成的社区服务队伍达1200人。此外,中百超市等大型连锁超市已入驻辖区,社区商业服
务网点越来越多,从业人员数量激增。
二、我街社区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街道成立了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并要求各站组、社区按照“帮老、优抚,便民、利民”的宗旨,强化社区服务意识,拓展社区服务内容,加强社区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社区服务工作中依
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从思想认识上看,各方对社区服务的意识还比较淡薄。一是社区居民在单位逐渐改制、“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的今天,群体归属感仍在单位,社区意识不强,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主动性不强。二是由于社区居委会管理职权不明确,对属地单位没有约束力,造成少数属地单位对社区服务工作配合不够、支持不力、工作不到位,街道、社区召开会议、安排活动很难进行,存在门难进、事难办的现象。三是少数社区认为社区服务不能生产物质,出彩不生财,对该项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够,社区服务资源匮乏。
(二)从经济份额上看,社区服务业在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偏小。现代经济中的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发达国家已超过70%,其中社区服务业占到了34%以上;一些发展中国家超过40%,其中社区服务业占到了15%以上;而我国社区服务业不足12%。我街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9:42.5:56.6,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2%、44.7%、55.1%。初步看来,我街三产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大且
成长性高,但仔细分析,社区服务业在三产业中占比非常小。
(三)从服务需求上看,社区服务需求与供给矛盾比较突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社区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家政服务、社区养老、修理维护、医疗保健、体育健身、康复护理、文化娱乐、教育培训、法律咨询等方面的内容愈加显得重要和迫切。一方面服务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精细化、新型化的趋势和特点。另一方面,由于街道社区服务设施不完善,加之社会中介组织不发达,没有形成综合的服务实体,虽然开展了一些服务,但是贴近群众、群众最迫切的服务还没有开展起来或开展得不到位,相关服务理念跟不上形势发展,服务领域、服务质量、服务内涵、服务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政、托幼、接送、家教、养老、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区中介、配送服务等
社会需求非常迫切。
四是从体制机制上看,存在体制不顺管理混乱的问题。一方面,社区管理与服务“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还没有完全落实,目前社区承担着政府部门的大量工作,各部门应拨付相应的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但实际上有的部门没有拨付或拨付极少,加之我街6个社区的经济收入不平衡,一些收入低的社区由于经费不足,影响了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目前社区服务仍流于部门倡导,社区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规划、整体的协调;社区服务作为服务业中的一项产业刚刚提出,既没有行业的标准,也没有行业的管
理,更没有行业的规章,只能各显神通,各行其道。
五是从人员素质上看,社区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我街社区服务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社会工作者和管理人员严重缺乏,一般是无其他就业选择的人员,甚至很多是失业人员加入到社区服务队伍中来,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没有接受比较正规的社区服务专业培训,服务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还没有从行政工作人员转变为到社区服务人员的角色上来,很难适应社区服务发展的需要。
三、进一步深化社区服务工作的思考
经过多年的发展,社区服务已成为城市社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它在社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须随着社区建设的加快,进一步深化我街社区服务工作,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
(一)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把深化社区服务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社区服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商业餐饮、文化娱乐、医疗卫生、教育培训、法律咨询、卫生、配送服务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空巢家庭的增加,家庭的服务功能和邻里互助作用越来越削弱,迫切需要发展社区服务业来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仅如此,社区服务还是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大量无单位归属的“社区人”,以及民营企业人员和大量的“农民工”和流动人员等,都加入了“社区人”的行列,都需要社区来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而且,社区服务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行业,成本低、风险小,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不是太高,非常适合下岗职工再就业。因此,大力发展社区服务
业,也成为了扩大再就业的一条重要渠道。
(二)广泛发动各方参与,促进社区服务发展的社会化。社会化是指广泛的社会参与。今后的社区服务在经费、项目和服务管理等方面要坚持社区服务社会办,主要依靠社会力量,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社团、志愿者组织和居民将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指导下各展其长,各显其能,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一是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坚持社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多渠道投入,社区服务机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二是服务对象的公众化,坚持在为特殊、弱势群体提供福利服务的同时,为社区普通居民群体提供便民、利民的生活服务,为辖区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社区服务对象扩展到社区所有成员。三是服务方式的多样化,社区服务将针对不同服务对象、不同服务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服务方式,无偿、低偿、有偿服务并存,定点、上门、包户、邻里互助、志愿服务并重。
(三)建立多元筹资模式,促进社区服务发展的产业化。一是可以建立社区服务发展基金,接受企事业单位、居民捐赠,对资金给予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二是鼓励社区结合社区服务兴办经济实体,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开展家政、物业、信息等居民大量需求的社会服务,确保社区和社区中介组织收入不断增加。三是出台政策,明确驻社单位按照共驻共建的原则,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社区建设给予支持,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四是探索落实“费随事转”的有效途径,明确政府部门将工作任务承诺到社区,而不是把自己承担的工作推给社区,确需社区协助完成的工作,各部门要在下放任务和责任的同时,给足社区
权利和利益,确保“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四)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促进社区服务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决定供给,只有以需求为导向,才能提供个性化的社区服务。社区服务的发展应以人为本,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采用市场调节和行政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根据社区需求发展社区服务,避免造成无效供给或低效供给。推行个性化的社区服务,当前重点是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困难家庭、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社区服务的重点,使社区中的弱势群体成为社区服务的主要对象和最大的受益者。同时,社区是一个由不同社会阶层聚集的社会单元,不同社区之间存在不同的个性特征,这也决定了社区服务必须走个性化的发展道路,例如对于纯居民社区、单位型社区、混合型社区和高档社区,就需要不同个性的社
区服务与之相适应。
(五)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促进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一是选好配强社区居委会成员,采取公开选举等办法,经过民主推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二是加强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教育,加强理论、业务、岗位等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依法办事、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坚持从大学生中招聘社区工作人员,不断推动社区工作上水平。四是进一步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有效地组织、带动辖
区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服务。
第四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有益尝试(调查与思考)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有益尝试(调查与思考)——关于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党组创新干部调整配备工作的调查
路高信
《 人民日报 》(2011年08月12日07 版)
集中调整配备干部,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一支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环节。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从实际出发,按照中央有关精神和规定,不断推进和创新厅管干部调整配备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提供了重要借鉴。
重要意义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保障。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之所以打破常规、痛下决心,大范围、宽领域地集中调整配备干部,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推动国土资源事业科学发展。“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各省抢抓机遇、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服务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国土资源事业既要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矿产资源等的需求;又要有效保护国土资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有力保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建立一支结构
合理、专业突出、作用明显、事业心强的干部队伍,是推动国土资源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
加强国土资源系统干部队伍建设。自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以来,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从时代要求和实际需求出发,在职能任务、内设处室、人员编制等方面都作出调整,对自身干部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在队伍建设上,要想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能力结构、资历结构等,就必须加强干部的调整配备。
促进国土资源部门反腐倡廉建设。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土地、矿产等稀缺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多项管理职能,潜伏着巨大的利益诱惑,容易产生各种腐败问题。集中调整配备干部,加大关键岗位干部轮岗交流力度,有利于国土资源部门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主要做法
干部调整配备工作既是干部关心的事情,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问题。为了努力做到大调整、小震荡,大变化、小波动,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党组精心组织、统筹规划,采取了一系列相互衔接、互为配套的措施和办法。
摸底排队,内外考察,掌握实情。深入调研、摸准实情是集中调整配备干部工作的基础。为此,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对厅机关干部和市局及事业单位处级干部情况进
行摸底,按照现任职务、任职时间、文化程度、年龄状况等进行分类排队。二是先后赴10多个省级部门和兄弟省市同行管理部门进行考察调研、学习借鉴。三是制作发放《干部人事工作调查问卷》和《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调查问卷》,全面掌握干部职工的意见和意愿,为集中调整配备干部工作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
反复论证,制定政策,有的放矢。政策规定是集中调整配备干部工作的生命线。按照中央、省级有关规定和现行政策,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党组反复酝酿、权衡利弊、集体决策,出台《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厅管干部调整配备工作的意见》,对指导思想、遵循原则、范围和方式、具体政策、组织领导、工作步骤及工作要求等作出明文规定,并就相关重点问题进行专题阐述,为集中调整配备干部工作的稳妥推进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保证。
海选提名,差额推荐,党组票决。程序规范、广泛参与,是集中搞好干部调整配备工作的关键环节。为此,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提前半年公开职位空缺,科学设定提名条件,通过两轮海选确定初始提名人,并尽可能把海选得票数靠前的同志列入建议人选名单;提供登台亮相、自我介绍的平台和机会,尽可能使参会人员加深对建议人选的了解;按照1∶2的比例进行差额推荐,确定初步考察对象;经过充分酝酿,由厅党组成员以匿名投票表决方式,最终确定人选。
深入整改,交流轮岗,制度反腐。加强干部轮岗交流,是源头
治贪、制度反腐的一项重要措施。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把推动“权大钱多”的关键岗位实现交流轮岗作为厅管干部调整配备工作成功的重要标志,制定下发《关于厅管干部调整配备轮岗工作纪律的规定》,以处级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和一般干部“岗位任期制”为核心,按照“同一岗位3年可以交流、5年应该交流、8年必须交流”的任职时限要求,成功启动了国土资源系统干部的交流轮岗,拓宽了机关干部发展空间,促进了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基本经验
通过集中调整配备干部,有力地推动了陕西省国土资源系统的各项工作,干部队伍结构明显优化,机关作风发生可喜变化,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这项工作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四轮驱动,复式推荐。规范干部选任提名,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党组紧扣初始提什么名、谁来提名、怎么提名三个环节,坚持鼓励个人自荐、扩大群众提名、完善组织提名、规范领导提名的四轮驱动、复式推荐方式。这既弥补了对干部情况仅限于档案、印象等平面化了解的不足,又增强了领导干部对提名工作的责任心,从而提升了民主推荐的真实性和科学性。突出实绩,讲票不唯票。坚持“讲票不唯票”原则,是做好干部调整配备、选拔任用工作的有效方法。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党组在“讲票”上主要体现在尽可能把海选得票数靠前的同志列入建议人选名单;以文件形式严格设定会议推荐投票和个人谈话推荐票数“双过半”的“硬杠子”;等等。在“不唯票”上主要体现在按照1∶2的比例进行差额推荐;综合考虑岗位需求和近几年考核评价情况、工作实绩、发展潜力等因素。这既尊重了民意,又不简单以票数取人,从而保护了真抓实干、坚持原则、敢于负责、锐意进取的干部。
阳光操作,落实四权。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落实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是开展集中调整配备干部工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在工作中,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党组坚持工作安排、政策规程、提名推荐、调整意见、推荐票选、党组决策结果“六公开”,通过海选提名、民意调查、民主推荐、匿名票决、任前公示、实行试用期制度等,充分保证党员群众权利,努力做到阳光操作,在探索选任干部工作公开化、制度化、规范化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以人为本,思想疏导。以人为本,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宗旨。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党组尽可能将个人的所长、所愿、所能与所需结合起来,使80%以上的干部“得偿所愿”。同时,注重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采取分类制订方案、分类开会、重点会诊、有针对性地确定谈话领导等形式,与失意者进行谈话,不仅让“升了”的人满意,而且让“没升”甚至“降了”的人心情舒畅,从而鼓舞了士气,增强了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
第五篇:深化便民服务创新社会管理
深化便民服务创新社会管理
汪岗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穆正松
汪岗镇地处大别山北麓,政府驻地距县城9公里,全镇辖15个行政村,226个居民组,是商城县“一园四景”五大旅游景区的重要衔接地。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立足于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深入开展便民服务,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形成了“镇建便民中心,村设便民代办点”的新型便民服务网络,极大地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
一、顺势而为,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开展便民服务是乡镇政府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对自身管理机制进行的一次大变革。汪岗镇顺势而为,着力从三个方面倾力推进便民服务,转变自身职能。
(一)应改革之需,着力实现三大转变。为适应建设美丽新农村的需要,汪岗镇一是通过镇建便民服务中心,着力将镇政府工作由“抓事务、抓管理”向“抓产业、抓服务”上转变;二是通过整合服务项目,集中人力资源,将与农民联系最为密切的站所统一集中到镇服务中心办公,实现了从分散向集中的转变;三是通过组建统一办事的平台和公共服务的窗口,实行“一站式”服务,办事形式由暗变明,速度由慢变快,实现群众办事从无限期向限时、从串联式向并联式的转变。
(二)应群众之需,着力改进服务方式。为帮助农民提供脱贫致富和劳务输出的信息,镇党委、政府依托镇便民中心,开启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类热点、难点问题,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机关长期存在的“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话难听”的现象。群众由过去“进机关求人办事”变为“进中心接受服务”,初步找回了“上帝”的感觉。
(三)应发展之需,着力规范政府行为。一些农村基层政策由于宣传不到位、群众法制意识较淡薄、少数基层干部依法行政意识不够强、工作方法简单等,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设立便民服务中心,推动政府工作重心下移,改进管理和服务方式,提高基层组织依法行政能力,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基层执行力,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化解社会矛盾,保障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维护了农村稳定。
二、创新举措,全面编织服务网络
镇投资50万余元,新建成高标准便民服务大厅。大厅占地面积240平方米,配齐电子显示屏、空调、办公桌椅、电脑、饮水机等现代化办公服务设施,还设置了便民小药箱,硬件设施建设标准在全县屈指可数。逐步完善软件资料,通过印发《汪岗镇党务政务公开100问》、办事指南、便民服务卡,悬挂公示栏,电子屏显示等多种形式,公开便民服务项目名称、办事程序、申报材料种类、承诺时限、收费依据和政策依据,公开办事流程,在大厅还配设办事导引员,引领前来办事的群众到指定的窗口办理相关事项,让每一位群众办事时明明白白。村里设立村级服务代办
点为群众代理向镇中心申报的事项;镇中心为群众代办需向县申办的事项。只要群众提出代办需求,镇中心或村级代办点就及时办理,在全镇形成了完整的便民网络体系。
三、强化管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将与农民联系最为密切的民政所、社保所、财政所、农业中心、村建中心、国土资源所、计生中心、司法所、群众工作站等9个站所首批入驻中心,实行开放式零距离办公,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减少办事环节,让群众来大厅办事方便快捷。一是强化宗旨教育。增强工作人员的宗旨观、发展观、大局观、服务观、效率观,引导工作人员牢记宗旨,用好为民之权,尽好岗位之职,树立“把方便让给群众,把麻烦留给干部”、“群众有需求,干部有服务”的理念,爱岗敬业,办事公正。二是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工作人员经过培训上岗,岗位责任明确,能够胜任中心工作,能够满足群众对服务工作的需求。三是做到一专多能,一岗多能。根据农村实际,中心大多数工作人员不可能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在大厅值班,而是要围绕镇中心工作和临时性重要任务到乡村工作一线去。因此,大厅工作人员既能胜任本职岗位工作,适应大厅办公的要求,又能完成上门服务的任务。
四、注重延伸,拓展服务领域
镇便民服务中心在做好大厅窗口服务的同时,还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形式,延伸服务链条。一是服务向生产领域延伸。与金融部门联合,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政策信息服务,为农村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培训服务,如登记用工信息、发放
招聘培训简章。二是服务向科技领域延伸。多种形式送科技下村,为群众提供水稻、小麦良种良法服务,如发布科学种田信息、讲解预防病虫害知识、上门防治疫病等。三是服务向流通领域延伸。建立农副产品供求及价格发布平台,将信息网点延伸到便民服务中心,及时向社会发布产品需求和价格信息。
五、搭建平台,发挥便民作用 镇便民服务中心成立以后,规范运行,改善服务,方便群众,逐步将其搭建成为宣传法律政策的平台、教育群众的平台、服务群众的平台、密切干群关系的平台等“四大平台”,便民作用日益凸显。
(一)立足于为民,打造宣传政策平台。依托民政、计生、农业、惠农、法律援助等办事窗口,热情接待前来办事的老百姓,耐心解答政策咨询,让老百姓在办完事情的同时熟知相关惠民政策。另外,精心挑选新农保、民政、计生、农技、林业、司法等部门的惠农政策,制作成宣传手册,在群众前来办事时发放,还让前来办事的群众代发宣传手册,将手册发到左邻右舍手中,扩大惠农政策宣传覆盖面,群众对惠农政策的知晓率达到90%以上。
(二)立足于惠民,打造教育群众平台。结合镇便民服务中心第一大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及每天前来办事群众多的特点,将其作为宣传教育的基地,对群众进行多方面政策教育。另外,通过组建宣传教育分队收集近期热点惠农政策,进行集体备课,结合正在开展的“大宣传、大走访”活动,利用下基层联系群众之际,采取讲故事、举实例、打比方等方式通俗浅显地向群众宣讲
惠民政策,将政策精神落实到群众心坎上,增强惠农政策对群众的政策引导作用,让每位群众真正成为惠农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三)立足于便民,打造服务群众平台。镇便民服务中心按照“公正、便民、高效、廉洁”的服务准则,要求中心工作人员热情接待、耐心办事,坚持以办事方便不方便、公正不公正、群众满意不满意为工作标准,从受理到办结提供全程服务、规范服务,对受理的每一件事情都要认真对待,把各项事务的办理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杜绝暗箱操作,避免违规操作,防止吃、拿、卡、要现象的发生,推进了源头治腐工作。实践表明,采取“一个窗口办理,天天服务群众”的办事方式深受群众欢迎,群众再也没有以前那种只能定时办、分散办、节假日办不了的苦恼事了。自4月14日镇便民服务中心揭牌正式运行以来,共为群众办理各种事件278起,便捷、高效的服务得到群众的高度赞誉。
(四)立足于系民,密切干群关系平台。长期以来,由于办事不公开、不公正、不方便,加之“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话难听”问题的存在,群众意见很大。建成镇便民服务中心后,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各站所各自为战和惟我独知、惟我独办、惟我独揽的状况,进一步树立了镇党委、政府的良好形象,有效地改善了干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