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化产业新格局——天柱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原动力

时间:2019-05-13 21:1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打造文化产业新格局——天柱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原动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打造文化产业新格局——天柱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原动力》。

第一篇:打造文化产业新格局——天柱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原动力

打造文化产业新格局

——天柱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原动力

贵州日报新闻 时间: 2011年10月20日 来源: 贵州日报

访谈背景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生活幸福安康,需要经济发展,更需要强大的文化支撑。中央领导到贵州视察,多次提及贵州文化对于贵州历史性跨越的意义,要求对贵州文化进行系统梳理,特别强调文化跨越式发展对于贵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意义。

天柱地处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确定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十大旅游胜地之一的黔东南,位于黔东南湘西结合处。县名源于县城的“石柱擎天”胜景,素有“黔东第一关”之称。以侗苗为主的少数民族占人口98.3%,繁衍于此的苗侗民族一直传承着重教兴学的传统,是我省有名的“文化大县”。境内的清水江文化历史源流可追溯到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是荆楚文化与侗苗文化碰撞融合形成的独特文化,吸引着海内外众多的文人墨客和旅游人士。

天柱县委、县政府充分调研,了解当地人的文化诉求,以县内外学人为依托,浓缩清水江苗侗文化的精华,着力打造“清水江文化”集群品牌,并以之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力点,促进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展示与交流,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兴建天柱县文化产业园区,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加快现代化转型,建构文化自信、自觉,将文化作为跨越式发展的精神动力,必将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第一章文化体制改革为

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主持人:这些年来,天柱县文化建设取得很大进步,通过改革创新推进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以打造清水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品牌走出贵州,走向全国,以三门塘、抱塘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发展势头大好,文化建设亮点多、局面好,为实现历史性跨越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可否解读一下天柱县委、县政府是如何抢抓机遇,深入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社会保障的?

文松波: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随着社会经济的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对市场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文化进入市场,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以来,天柱县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

发展文化产业的指示精神,先后编制了《天柱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纲要》、《天柱县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全县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科学布局。

天柱县委、县政府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中,大胆创新,借鉴学习外地发展文化旅游的经验,解放文化的商品属性,用现代经营理念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积极开拓省内外文化市场,注重文化产业和旅游、城建、县域经济发展的结合,着力打造奇石文化、宗祠文化、木商文化、考古历史文化、矿产文化、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等为特色的文化品牌。

在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上,转变发展思路,转换政府职能,从“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在宏观上对文化产业发展给以引导,在细节上对文化企业给以服务。解放思想、抓住机遇、突出特色,整合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采取政府扶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文化转型,分阶段、分层次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理顺机制、调整结构、合理布局,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天柱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多渠道筹集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的路子,总结出财政拨一点、部门支持一点、向上级争取一点、贷款解决一点、引进企业对文化发展贡献一点的“五个一点”的筹集方式,有效解决文化产业资金投入不足。成功打造了三星岩文化苑、便桥头文化街、奇石文化艺术节等项目,为天柱县文化产业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主持人: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正在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经济现象。文化体制改革配合县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和成功做法,在经济发展中的引导、推动作用不可忽视,天柱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和经验?

杨光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要解放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比如天柱县观赏石“贵州青”,以前一直是爱好者的个人把玩之物。而我们通过举办奇石文化节扬其名,通过奇石文化街项目惠其实,就是循着这样思路的一个成功尝试。

但是这样的尝试仅是个案,如何激发大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这样的思路拓展得更宽,将更多领域、品类的文化资源发挥出来,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动作、大发展,是一个更加值得深思的课题。为此,我们将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总体规划。有了计划和设想,如何调动各方面资源来实现更是关键,所以我们积极探索一切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和经营运作方式,探索实行股份制、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合作制等改革。

天柱县大胆改革文化体制,国有独资组建的天柱县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于今年5月正式挂牌运营。以公司制模式经营管理全县的旅游景区服务、旅游交通投资、旅游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大型节庆会展的策划等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在未来几年,将投资10亿元重点打造“三星岩”文化产业园区、“便桥头”奇石文化街、淘金文化展示与体验、“百姓”宗祠文化建筑群、“四十八寨”歌会传承基地建设、白市“辞兵洲”侗苗文化影视拍摄基地、“金凤山”景区及“金山溶洞”建设项目、白市水电站淹没区精品民居抢救修护建设等12个项目。目前,“便桥头”奇石文化街已基本完工,下月即可正式营运。“金凤山”景区及“金山溶洞”建设项

目、“三星岩”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天柱县稻鱼并作生产习俗示范基地等已进入测设工作,可望今年动工建设。

第二章以清水江文化品牌为核心价值打造文化名城

主持人:天柱县委、县政府深入研究、挖掘、塑造特点鲜明、影响突出的清水江文化,打造全新的天柱“文化灵魂”,以清水江文化线路为核心价值,以点带面,以文化品牌为主导,以增强品牌影响力、竞争力为着力点,集中打造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符号,让天柱的形象焕然一新。天柱县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是如何打造天柱县文化品牌的?

文松波:清水江在天柱县境内长77公里,流经六个乡镇,濒江五十多个村寨。作为我省的黄金水道,清水江至其形成奔流之势以来,经历两千多年的文化沉淀,延续至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亚文化现象,即“清水江文化”。她是几千乃至万年以来,主流文化和地域文化不断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产物。

天柱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资源丰富,清水江沿线有来自天柱坌处段至瓮洞段的“贵州青”奇石文化,矗立在清水江下游黔湘北侗社区的数十处古建筑家祠文化,静守河畔古朴独特的清水江三门塘侗寨、抱塘苗寨村落文化景观,侧卧江心悠远神秘的青铜器文化、木商文化,氤氲江面余音缭绕的侗族山歌、苗族古歌等。清水江文化是天柱文化的基石,也是天柱文化在现代发展视野中最具特色的亮点。

天柱县依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旅游大省建设的有关政策规定,紧紧围绕把天柱建设成为“对内连接黔东、黔东南,对外连接两湖、两广的区域性文化旅游枢纽”的目标,充分发挥清水江丰厚的历史遗存、独特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族民俗等组合优势,以“山、水、歌、舞、乐”为主线,兴办清水江生态人文之旅。借清水江流域内形式多样、特征鲜明的文化符号打造“人文大县”,以底蕴深厚的清水江核心文化为依托建构本土文化品牌。

主持人: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天柱县作为黔东南地区通往湖南的重要门户,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和宜居的环境资源带动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在当前国家积极主导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天柱县做了哪些措施来传承侗苗人民的清水江文化、彰显天柱魅力、提升天柱品位?

杨光杰:处于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前沿地带的清水江流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延绵江岸衍生出绚丽多姿的民间文化形态。关上听潮、白市访古、三门塘聆歌、旧家祠赏月,一颗颗现代人迷恋沉醉的文化符号串联成丰盈艳丽的“清水江文化线”。明清以来,木材贸易将清水江流域经济带入全国市场,经济行为带来文化的交流、碰撞和传播,使清水江凝汇成一条多元民族文化交融、传播的文化路线。

清水江文化形式多样,从历史源流到民俗文化都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奇石文化、民俗民风、民间歌舞、青铜器文化、家祠文化、木商文化、村落文化景观等文化元素构建了迷人的清水江文化形态。天柱县挖掘本土文化核心内涵,以清水江文化线为地标,大力张扬本土文化效应,打造文化品牌,积极推动天柱向“人文大县”迈进。

清水江沿岸的民族文化形态保存完好,各族人民用多种语言自由演唱的“四十八寨歌会”,四五百年沧桑岁月未曾中断,却在20世纪80年代后,在现代生活的激荡中,转入冷落、沉寂期。至2003年以来,“四十八寨歌会”经天柱县政府发掘、抢救、继承、弘扬,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周边各县及湖南等地的数万人欢聚各个歌场,玩山、唱歌、交友、恋爱,消隐于山野的“四十八寨歌会”复苏重兴。2010年,天柱“四十八寨歌节”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水江下游,水流急,河滩宽,急流峡谷坡度大,各种岩石经过亿万年河水的淘洗,孕育出具有较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的清水江奇石。经过多年的打造,天柱县逐步将奇石定位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产业。为塑建“天柱清水江奇石”这一文化品牌,确立在县城新区建设了一条奇石文化街。既为发展和弘扬文化产业找了一个载体,又推动了城市建设的新区打造。2010年,又举办了“首届贵州·天柱奇石文化节”,展出奇石五千多方,精品石500块,规模之大、品位之高,全国少有。今年7月,我县又成功申报为“中国观赏石之乡”,是为全省第二个国家观赏石之乡,这为扬“贵州青”之名,又添了一把火。现在,漫步天柱街头,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观赏石专家及爱好者随处可见。

此外,天柱县还大力打造了展示文化建设成就和民族文化资源的三星岩文化苑文化产业园区;推进文化交流活动成立的清水江文化论坛;抢占清水江文化研究制高点的清水江文化研究中心;总投资三个多亿的环形阶梯式斗牛场、文昌阁、体育馆、金凤公园;已竣工的县城鉴江风雨桥、风雨长廊和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这些文化基础设施的建成,必将成为天柱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载体。

第三章推动特色文化产业

发展战略实现历史性跨越

主持人:文化是体现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文化旅游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市场前景广阔、可带动其他产业快速发展的“朝阳产业”。学习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讲话精神,“十二五”期间天柱县委、县政府将如何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天柱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文松波:天柱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工业长期受土地、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发展空间有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我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城乡建设品位、增加就业、拉动消费、繁荣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期间,天柱县将坚持“打造文化教育新优势、推进特色文化产业新发展、建设文明和谐新天柱”的科学发展理念,围绕以建设“黔东湘西区域性次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大文化旅游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力争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不低于30%,将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为强县战略的支柱产业之一。

天柱县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目标通过五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一个投资多元化,特色鲜明,结构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的开放的文化发展体系,发挥文化对三个文明建设、增加全县综合经济实力的积极作用。

随着旅游交通网络的逐步完善,城市功能的日益健全,文化旅游基础条件日趋成熟,天柱县文化产业的可进入性大幅提高,天柱县通过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的实施,充分挖掘侗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奇石文化、宗祠文化、木商文化、考古历史文化、矿产文化、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等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完善政府引导、培育、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配套激励制度,完备文化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在2015年前建成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产业突破历史性跨域,带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把天柱建成为具有深刻历史内涵、鲜明时代特征、浓郁地方特色。充满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名城。

主持人:文化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天柱县委、县政府如何倾力打造具有天柱特色的文化产业,力争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本地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杨光杰:天柱县选择最具特色和市场前景的文化产业项目进行开发,发展优势产业。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集中打造奇石古玩、酒店餐饮、娱乐休闲、度假旅游等文化产业集群。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便桥头文化街、教场斗牛城、四星级东方大酒店等一批重量级文化产业,初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文化产业投资格局,建设不同类型的文化企业相互依存互为补充、产业规模领先全州的省级文化示范园区,其中仅文化产业龙头项目桥头文化街的建设投资就达1.3亿元。

为推动天柱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县委、县政府组建了天柱县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开发公司,专门负责全县文化旅游产业投资融资和开发经营,建成以“三星岩文化苑”为核心,以百姓宗祠建筑群为主题,集养身保健园、五星级酒店水上娱乐城为一体的三星岩文化产业园区。这将带动县城乃至整个天柱县及黔湘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为做细做精文化旅游产业,县委、县政府整合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优势,修建旅游环线公路,建设景区旅客服务中心,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构建全县“六大旅游级”,引导开发“北侗农家乐”,着力打造了清水江民族文化旅游、库区移民搬迁集镇休闲度假旅游和家祠文化旅游、瓮洞“黔东第一关”乡村特色风光旅游三大旅游路线。

为把本土特色的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县委、县政府连连出牌,扶持推动了一系列文化产业项目的出台: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策划特色节庆重大会展活动,重点复苏“四十八寨歌节”、“注溪社节”等民族民俗节庆,扶持斗牛、斗鸡、斗鸟、斗蛐蛐等文化娱乐场地的兴建;进一步挖掘清水江奇石资源的潜力,建成“便桥头”奇石文化街、邦洞奇石文化展览馆,促进观赏石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大力开发天柱考古文化和史前人类文化,招商引资复建古城,启动白市辞兵洲苗侗影视拍摄基地,吸引大型剧组剧团拍摄演出;认真编制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库,采取招商引资、项目资金整合等多种形式,找准结合点,实现项目推动战略。

发展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是使大部分文化形态尤其是经营性文化产品进入市场。因此,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市场法规运作,深化文化旅游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对文化产业的调节作用,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的文化产品,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天柱县城新貌

第二篇:推动全市旅游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定稿]

挖掘文化的旅游资源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

推动全市旅游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全市宣传文化系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不断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推动文化旅游相互融合,取得了一定实效。市广播电视台、定西日报、中国定西网等市内主要媒体在黄金时段和显著位置积极宣传旅游资源和精品线路,使我市旅游知名度明显提高。积极争取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专项资金支持,建成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罗会议纪念馆、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等一批红色旅游项目。大力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积极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景点文化品味。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旅游文化业发展才刚刚起步,“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任务还很重,还需要创新思路、加大力度、加快进度,进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一、着眼于营造良好氛围,在扩大宣传上取得新突破 宣传是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器。要牢固树立大文化、大旅游的理念,以“文化定西、多彩陇中”为主题,不断加大对定西旅游文化资源的宣传推介力度。要综合运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宣传媒体,构筑立体宣传网,加大宣传力度,以最短的时间、最好的效果提升我市旅游知名度。积极组织编绘介绍定西旅游文化的书籍、刊物、画册、地图,制作介绍定西旅游文化的光盘、影碟等,在主要公路沿线再建一批旅游宣传广告牌。拍摄制作以定西风光、定西史话以及定西民间故事为素材的专题片,精心创作和广泛传唱歌唱定西系列歌曲,进一步提高定西旅游文化产业在外界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着眼于夯实发展基础,在项目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推进“红色旅游基地建设”。要以此为契机,科学谋划,主动出击,力争我市更多的旅游文化产业项目能够进入国家和省上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大力挖掘定西丰富的文化资源,积极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着力抓好临洮马家窑(彩陶)文化产业园、陇西李氏文化产业园、岷县文化产业园规划和建设,不断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尽快完成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罗会议纪念馆、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陈展工作,积极争取安定区扶贫精神纪念馆、临洮县陇右革命纪念馆、漳县红军盐井会议纪念馆免费开放补贴项目。着手论证、规划综合性文化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尽快形成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增长极。

三、着眼于满足游客需求,在产品开发上取得新突破 旅游购物是游客获得完整旅游感受的不可或缺因素,丰富的旅游工艺品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体现。我市的书画、剪纸、洮砚、奇石、根雕、麦秆画以及复仿彩陶等文化产品,都颇受游客欢迎,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开发前景。要紧扣旅游工艺品市场需求,加大对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旅游工艺品开发的扶持,资助具有自主创新产品的旅游工艺品企业做大做强。民间工艺品开发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注重创新,要认真研究产品开发方案和制作流程,不断推出能够满足消费者求新、求知、求乐的旅游文化产品,着力提高其艺术性和实用性,使游客在我市旅游时能够便利地买到满意的旅游纪念品,能够在精神和物质上获得“双丰收”。

四、着眼于丰富文化内涵,在提升品味上取得新突破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特别是定西这样一个文化底蕴厚重、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旅游业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要积极探索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的有效模式,挖掘文化的旅游资源,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形成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资源共享、互为支撑、共同提升的良性发展机制。要加强对景区、景点的历史演变和历史文化信息研究,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全市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迹、重要文物进行挖掘整理,尽最大努力争取搞清它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从而为开发历史遗迹文物观光旅游景点和线路提供历史依据。要对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完善景点历史文化、历史典故资料,撰写高水平的景点导游词,加大对导游文化知识的培训,提高

导游人员的讲解水平,让导游能把旅游景点文化内涵尽善尽美的介绍给游客,使游客真正享受到文化大餐。要围绕临洮老子文化节、岷县花儿会等,发展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节会旅游项目,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要在历史故事再现、歌舞晚会打造、娱乐项目开发等方面大作文章,努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进而将文化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从“卖景点”向“卖文化”转变。要着力加强旅游景点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居民、商户、服务人员文明素质,美化社会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使懂礼节、重礼仪、讲礼貌蔚然成风,形成诚信、友爱、热情、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让游客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

五、着眼于加强统筹协调,在强化服务上取得新突破 作为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作为领导小组的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在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负有重要责任。我们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按照市上的总体要求和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加强统筹协调,落实目标责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良好的服务。要加强调查研究,完善工作思路,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要充分发挥市旅游文化产业开发专家组的智囊作用,组建专门的旅游文化产品研发队伍,做好重大决策的参谋、咨询工作,努力把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

可以预见,以文化为驱动力的旅游产业,将成为我市未来发展的新引擎。加快旅游文化产品的深度开发,加大参与型、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高起点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和旅游亮点,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将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对我市旅游业的宣传力度,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为推动全市旅游文化业跨越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和行动纲领,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任务,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把握正确导向、增强宣传效果,推动兴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激励和动员干部群众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科学谋划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全会的胜利召开,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为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指导。各级要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实质,进一步统一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形成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要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为动力,扎实做好经济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等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全年和“十一五”目标任务。要按照全会要求,把握重点,加强研究,进一步修改完善好的“十二五”规划,科学谋划好城市的长远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对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全会关于文化产业的提法尤其引人注目。文化产业的理念在“十一五”规划中已经被提及,但在五中全会公报中,文化产业用了219个字加以阐述,要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制造业,第三产业是服务业,目前也提第四产业是高科技产业。我国在农业大国的基础上建立工业化国家,需要减少第一产业人口的比重,大力发展服务业。而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中,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的经济能不能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作支撑。

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打造。美国文化产业正成为美国政府执行对外文化战略乃至全球战略的重要工具。我国不少地区也先试先行,努力发展文化产业。深圳特区成立30年来,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继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改写了“只有经济,没有文化”的历史。2010年,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国家将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性发展,正迎来一个历史性拐点,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周期。

第四篇: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党和国家从全局工作出发,对文化建设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河北是文化大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壮大。但也要看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我省文化产业投融资仍存在渠道少、贷款难、方式单一等问题,远不能适应现代文化产业发展要求。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创新投融资模式,完善投融资机制,形成资金合力。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文化产业相比于文化事业,具有商业性、营利性的特点,所以文化产业发展总体上要以市场为导向。但由于目前文化产业还是一个相对弱小的、成长中的产业,而且文化市场体系发育尚不健全,所以仍需要发挥政府财政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一方面,要加大财政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投资结构上,财政资金主要是支持文化产业的一些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充分发挥其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支持培育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投资方式上,引入市场机制,改善政府投资方式。对于政府不宜直接投资经营的项目,可采取政府采购等方式,鼓励民营资本以及其他社会力量进行投资建设。另一方面,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税收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对文化产业投资、捐赠与赞助。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可通过贴息、补助、配套性资金等方式进行扶助。对于符合国家认定的高科技文化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并优先安排政府性贷款以及企业用地指标。

健全信贷担保机制,加大金融资本支持力度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应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完善担保机制。一方面,建立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为金融机构处置文化类无形资产提供保障。对于具有优质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的企业,可通过权利质押贷款等方式,逐步扩大收益权质押贷款的适用范围。另一方面,加快信贷产品的创新和开发。根据文化产业的性质和特点,开发更加灵活多样的信贷产品。对于经营模式稳定、经济效益较好的文化企业,要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对于具有稳定物流和现金流的企业,可发放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贷款。此外,积极探索适合文化产业项目的多种贷款模式。对于融资规模较大、项目较多的文化企业,鼓励商业银行以银团贷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对处于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中的中小文化企业,鼓励商业银行以联保联贷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

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

一方面,要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并对投资者提供土地、税收、财政、信贷、投资准入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民营资本投资竞争性文化产业项目。另一方面,发挥民营资本投资带动效应,拓宽社会融资渠道。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社会投资,产生投资的“蝴蝶效应”。例如,承德市依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大量民营资本介入文化产业,由民营资本打造的将军国际健康城、《鼎盛王朝》文化产业园、热河展演中心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既推动文化产业提档升级,又带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建立产业基金,增强文化产业资金聚合力。基金投资已成为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文化产业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政府应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的同时,对文化产业发展与运营给予资金支持,并对基金投入主体、投资规模和运作方式进行规范和引导。首先,发挥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的龙头作用。基金投资主体可由政府财政、金融企业和产业公司发起。现阶段,应坚持“政府注资引导,鼓励多方参与”的原则,积极发挥政府产业投资扩大效应,合理配置文化资产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克服地区利益和部门利益的局限,避免“大而全”、“小而全”的盲目投资与重复建设。其次,优化基金投资取向。在基金投入上,要充分发挥基金的专业优势,将基金投入到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中,降低交易成本,做到投资“专而精”。再次,完善基金运行机制。建立科学的投资体制以及投资项目法规制度,强化预算约束和风险管理,保障基金安全运行。

创新投融资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

目前,我省文化产业融资手段还比较传统,主要以资金方式投入为主,缺乏现代化的筹资方式。单一的投融资方式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社会化融资。资本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必须创新投融资方式,不断为文化产业注入资金活力。在企业经营方式上,可以采取独资、合资、合作、合营等多种途径聚集资金,壮大文化企业联合体;在投融资方式上,既可以以资金投入,也可以以土地、技术、专利权和无形资产等投资入股,还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筹措资金。要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多样化、投资决策科学化和投资建设社会化,合力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本文章由山东牛皮癣医院http:///整理发布,欢迎分享!

第五篇:做大文化产业推进跨越式发展

做大文化产业 推进跨越式发展

肖旭明

2011年第6期 ——文化建设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对于“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湖北武陵山试验区和全国先进自治州,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恩施州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近几年来,文化资源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文化产业发展具备了一定基础。但是,由于基础差,开发起步晚,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恩施州巴楚文化交融,民族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是距今200万年左右的最古老的人类——“建始直立人”以及古代巴人的发源地,有土司皇城、抗战时期临时省会等历史遗址,自治州首府——恩施市被列为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民族文化绚丽多彩,以哭嫁、跳丧、摆手舞为代表的民间艺术独具特色,是列为世界25首经典民歌之一《龙船调》的故乡,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艺术之乡;红色文化弥足珍贵,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战斗足迹,有叶挺将军囚居地、红三军政治部旧址等革命遗址。

文化开发初见成效。近年来,恩施州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关于加快民族文化大州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文件,文化不断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感染力进一步增强。一是文化精品不断涌现。以“五个一工程”项目建设为龙头,推出一批具有恩施特色和较高艺术水准的民族文化精品。电影《沉默的远山》、大型歌舞《比兹卡》、地方戏曲《西兰卡普》、民族歌曲《巴山谣》等众多艺术门类的优秀作品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来凤《土家摆手舞》获得全国广场舞“群星奖”,“土苗兄妹”、巴东“土家撒叶尔嗬组合”先后获得中央电视台青歌赛原生态组金奖,歌舞《山乡春来早》走进央视2009年春晚。二是旅游与文化的结合更加紧密。以利川“龙船调民歌节”和恩施“土家女儿会”、来凤“土家摆手节”、巴东“三峡纤夫节”等“一歌三节”为代表的旅游节庆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丰富了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内涵。利川腾龙洞景区大型歌舞《夷水利川》历经三次改造,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展示恩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三是文化产业逐步壮大。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全州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个,民间职业剧团5个,歌舞等娱乐场所136家。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出宝石花竹筷、西兰卡普织锦、土家绣花鞋等一批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产业项目和旅游工艺产品。积极推动国有文化单位体制改革,恩施报业集团组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湖北民族歌舞团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湖北民族歌舞团代表中国艺术团赴巴基斯坦进行为期10天的文化交流活动,受到巴基斯坦总统、总理及三军参谋长等政要的亲切接见,赢得巴基斯坦各界一致赞誉。

产业发展刚刚起步。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前景较好,势头良好。但是,与全国、全省发展差距较大。一是文化体制改革不够。体制机制不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还没有彻底分开,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足。乡镇综合改革后配套管理没有跟上,基层文化干部积极性受到影响。二是文化资源深度开发不够。文化精品少,特别是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文化品牌还不多。三是文化市场发育不够。书报刊、电子音像、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规模小、实力弱。全州现有文化企业不足1000家,文化产业发展与先进市的差距较大。综合分析,我州民族文化产业整体上处于起步、培育和探索的初级阶段。加快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既不能超越特定阶段,提不切实际的目标,又要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发挥资源优势,抢抓历史机遇,走出一条符合恩施实际的发展新路子,推进跨越式发展,使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二、妥善处理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几个关系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好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几个关系,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推动全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妥善处理广泛借鉴与因地制宜的关系。在恩施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还是一个全新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要自我探索,积累经验,又要增强开放意识,拓宽发展视野。把世界的拿到恩施来,把恩施的拿到世界去。向国内外发达地区学习,把他们的先进经验与本地的实际结合起来,既融入现代理念,又彰显民族特色,在更大的空间,以更高的标准,谋划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思路,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妥善处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传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对传承的扬弃。没有创新,传承就难以延续;不注重传承,创新就失去了根基。要以建设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目标,加大民族文化保护抢救、开发利用和传承力度。一方面,以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为抓手,挖掘、整理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发掘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通过艺术表现形式和现代传播手段,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永久传承和延续。另一方面,要体现时代要求,推陈出新,以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创造出更多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紧密融合、相得益彰的文化产品。

妥善处理产业升级与突出特色的关系。针对我州文化产业“软、小、散”的状况,坚持转变发展方式,把产业结构升级与突出民族特色统一起来,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个性特色,增强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研究制定政策,引导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改造提升传统业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积聚文化要素,整合文化资源,培植壮大文化市场主体。组建文化产业集团,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由数量型向素质提升型转变。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改变文化产业发展层次低的状况,促进可持续发展。

妥善处理内部搞活与扩大开放的关系。把文化产业放在国际、国内产业发展大格局中去谋划,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坚持“引进来”,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解决资金、技术、人才等瓶颈问题。坚持“走出去”,发挥开放的“倒逼”作用,推进文化产业市场化进程。认真总结推广湖北省民族歌舞团到巴基斯坦等地演出的经验。大胆“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分工合作,有效宣传推介恩施,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妥善处理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把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统一起来,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加大文化资源的抢救和保护力度,建立文化资源永续利用保护机制和法规体系,把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在牢固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三、积极探索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途径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恩施文化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期。国家对民族地区、西部地区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支持恩施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和湖北武陵山试验区,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平台。我们要抢抓机遇,抓住关键,着力推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植市场主体。以湖北省民族歌舞团为龙头,加快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培养一批更具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抓好文化招商,吸引外来资本;鼓励全民创业,激活民间投资;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形成多方投入、共同发展的局面。重点培育广电传媒、文化旅游、演艺娱乐、新闻出版、印刷发行、网络信息、体育休闲等文化企业,组建州广播影视集团、恩施日报报业集团、恩施新世纪电影院线集团、恩施印务集团,扩大文化产业的集群效应。扶持培育民间文化传人成为文化产业“专业大户”,在继承民间艺术绝活中开发文化产品,成为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引导和支持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寨、乡镇作为文化产品生产“专业村镇”走向市场,带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办好民俗节庆活动,让文化与旅游融合。巩固发展“一歌三节”等旅游文化节会品牌。以腾龙洞、大峡谷、神农溪、坪坝营、龙船水乡、仙佛寺等旅游景点为基础平台,以正在建设的“恩施旅游港”、“中国女儿城”、“中华茶城”、“三峡纤夫文化旅游公园”等旅游文化项目为延伸载体,整合节会资源,创意发展以“女儿会”、“龙船调”、“摆手节”、“纤夫节”为重点的民俗节会,挖掘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发展商业会展,延伸旅游链条,促进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扩大旅游文化的经济社会效应。传承传统工艺,继承开发土家织锦、刺绣、竹编、藤编、石雕等民间工艺产品,加强“民族特色购物街区”建设,发展旅游文化商品。打造民族饮食品牌,发展民族餐饮业。加快特色民居建设,构织旅游文化“风景线”,促进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

整合各类文化资源,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着眼于我州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生态文化等优势文化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文化艺术创意,打造一批彰显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加强文化旅游示范县(市)、旅游文化名镇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建设。组建“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演艺集团”,发展有品位、有特色、大众化的歌舞娱乐节目。打造民族歌舞精品,借助国内外巡演,展示推介民族文化。大力推广宣传《直尕思得》、《比兹卡》、《撒叶尔嗬》、《土家女儿会》、《黄四姐》等具有广泛影响的民族文化演艺节目。依托清江流域,策划山水实景演出《神话恩施》;依托重点旅游景点,建设民族歌舞演艺场所,打造摆手舞、堂戏、撒叶儿嗬、傩戏等具有土苗风情的商业演艺队伍。加大影视作品创作力度,与旅游发展相结合,推出《大水井》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电视、电影作品,打出恩施文化名片。

完善文化市场,引导文化消费。科学把握文化市场消费的新趋势,拓展群众文化消费新途径,引导文化消费朝健康时尚的轨道发展。坚持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文化市场体系。科学合理布局,发展文化产品专业市场;繁荣中介机构,发展文化服务市场;积聚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发展文化要素市场。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吸引更多的文化投资者到恩施创业发展。■

(作者系中共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书记)

下载打造文化产业新格局——天柱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原动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打造文化产业新格局——天柱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原动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推荐五篇]

    宋艳琴 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河南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摘要:河南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是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积极探索,对......

    科技创新引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合集)

    科技创新引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张华文化产业作为当代人类社会新的财富创造形态及其所产生的巨大的乘数效应,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竞相争抢的战略高......

    (集邮博览用稿)打造特色集邮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推荐)

    打造集邮特色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共泸州市委副书记 杨文杰) 泸州市位于中国四川省东南部长、沱两江交汇处,地处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因出产闻名遐尔的泸州老窖和郎酒,成为中国......

    推动文化产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全省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经验交流会发言摘登编者按6月14日至15日,全省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张家口市蔚县召开。会上,4个设......

    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李雪 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近5年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以各种平台建设为抓手,充分彰显了转变......

    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

    科技信息 0本刊重稿0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2010年第25期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以秦皇岛为例魏玉亭(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 河北秦皇岛066004)【......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文化产业秩序发展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文化产业秩序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继往开来、......

    加快推动新时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心得体会[合集五篇]

    加快推动新时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心得 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