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双中八 下川历史教学设计-第 15 课 建设现代化的人民军队
主备人:李才菊备课组长签字:教务处审核
上课时间:2014年2月日第周星期
教学目标:
科技强军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一些军事术语、武器性能。
课前准备:查资料、查练习题
教学方法:引导、讲述法、讲练结合、合作探究
学习方法:阅读、讨论、合作探究、练习法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采取多媒体手段,播放建国50周年庆典的录像。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自主学习】(A级)
一、人民海军、人民空军的建立和发展
1、人民军队从建国以来取得的成就有
(1)军种:,(2)兵种:
(经过50多年的努力,人民解放军实现了以陆军为主体,向陆军、空军、海军、第二炮兵四个军种和装甲兵、通信兵、防化兵、海军航空等诸多兵种合成的转变)
2、人民海军的建立(1)时间:,建立了,人民海军从此诞生。
发展是:先后建立了
(建立:毛泽东关于: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指示,在1949年4月23日,建立了第一支海军)(发展:1949年成立第一支海军——东华军区海军,1950年海军领导机关才正式成立,人民海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己发展成为一支拥有水面舰艇、潜艇、海军防空兵、海兵陆战队等多兵种合成的初具现代化水平的海上防御力量)
3、人民空军的建立,发展:①发展方式:,②兵种发展:,③作战能力提高:。
(建立: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成立,接着组建了空军航空兵部队)(发展:①发展方式:除自力更生研制了一批新型战机、军用运输机外,还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先进飞机②兵种发展:人民空军己发展成由航空兵、高射炮兵、地空导弹兵、雷达兵组成的多兵种部队③作战能力提高:空中作战、对空作战和空中对地面目标实施突击)
二、科技强军战略的实施
1、实施科持强军战略的原因,科技强军战略的内容是
(科技己成为战争取胜的重要条件,甚至成为战争胜败的关键)(内容:坚持走精兵之路和科技强军之路)
2、科技强军战略实施的措施是,目的是
(实施措施:经过两次裁军,削减了100多万军队,调整了军费开支,把有限的财力用于研制高技术兵器,发展高技术兵种,培养军地两用的高技术人才)(目的:进一步提高了军队的现代化程度)
3、科技强军战略的实施使人民军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①1966年7月导弹部队建立,己形成近、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装备系列②增加了新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务大大提高③人民军队装备的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
三、记葆人民军队的本色
1、人民解放军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人民解放军在和平时期肩负起的三重任务是
(第一、保卫祖国领土,第二、参加国家经济建设,第三、投入抗震救灾、森林灭火、抗洪抢险等工作)
【合作探究】
1、人民海军是怎样建立起来的?20世纪50——70年代,人民海军有哪些发展?20世纪90 年代以后,又有哪些提高?
2.新中国的空军怎样建立和发展起来?
3、我国什么时候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导弹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思考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
【重、难点解析】
1.为什么要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空军?
原因:历史教训:第一,近代史上,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外国侵略者都是从海上侵入中国的。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中国没有强大的海军,这是导致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第二,建国初期,国内、国际形势十分严峻。国内,国民党残余军队仍在负隅顽抗;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对华实行军事包围政策,妄图将新生的人民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
现实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海、空军力量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已成为世界军事发展潮流。对中国来说,保卫领海,保卫领空,创造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安全环境,需
要建立强大的海军和空军。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为什么要研制尖端武器?
新中国建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不断对中国施以核威胁和核讹诈,包括威胁用原子弹攻击中国境内的战略目标和朝鲜境内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给中华民族、给新生的共和国带来了严重威胁和压力。面对当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争取战略主动,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正式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56年,中央军委决定研制自己的导弹。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并于同年正式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三、测标(分层练习)
1、人民解放军现有的四大兵种是(C)
①装甲兵②防化兵③陆军④海军⑤空军⑥第二炮兵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②③⑤⑥
2、为什么要实施“科技强军”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给人民军队带来怎样的变化?(A层:
1、2、题B、C层:1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补标(作业)
1、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的第一支海军(A)
A、华东军区海军 B、北海海军C、东海海军D、南海海军
2、人民空军刚刚诞生就面临的战争是(C)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C、抗美援朝D、解放战争
3、导弹部队担任的主要任务是(A)
A、核反击B、攻击对方本土C、防空任务D、加强海防
【巩固提升】
达标训练
教学反思
第二篇:【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5.1 建设现代化的人民军队教学案(无答案)
建设现代化的人民军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民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部队的建立和发展;记忆人民军队在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绩和1998年夏抗洪斗争、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抗震救灾的史实。
2、理解科技强军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密切关系及其重要性。
3、通过学习增强爱国、爱党、爱军的情感,努力为国防现代化而勤奋学习。
二、自主学习探究
(一)填一填(回顾历史)
近代上列强侵华战争历史:
1840-1842年重大历史事件()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1856-1860年重大历史事件()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1894-1895年重大历史事件()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1900-1901年重大历史事件()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二)写一写
1、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确定了军队建设的总方针是。
2、第一支人民海军的建立时间、名称。
3、第一支人民空军的建立时间、名称。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解放军确立了 战略。
5、我国人民军队的宗旨始终是“全心全意 ”。
(三)说一说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毛泽东。想想:你是怎样理解毛泽东的话?
三、选择题
1.毛泽东说:“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的第一支海军是 A.华东军区海军 B.华北军区海军 C.东海舰队 D.南海舰队
2.下列不属于海军多兵种体系的是()A.水面舰艇 B.导弹部队 C.潜艇部队 D.海军陆战队
3.下列不属于我国现有的四大军种的是()A.陆军 B.第二炮兵 C.空军 D.防化兵
4.被称为“第二炮兵”的部队是()A.海军陆战队 B.核潜艇部队 C.装甲部队 D.战略导弹部队
5.中央军委决定组建战略导弹部队是在()A.1958年 B.1964年 C.1966年 D.1967年
6.被称为“空中保护神”的是我国四大军种中的那一军种()A.空军 B.海军 C.陆军 D.战略导弹部队
7.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成立于()A.1949年 B.1950年 C.1951年 D.1952年
8.人民空军首次参加战争便取得辉煌战绩是在()A.台海战役 B.抗日战争 C.抗美援朝 D.越南战役
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解放军确立的军队发展战略是()A.科技练兵 B.科技强军 C.科技兴军 D.精兵简政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会见巴勒斯坦海军参谋长时曾说过,我国当时海军力量薄弱,不能派舰艇访问,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只能乘飞机出国访问。材料二 2002年5月15日,由“青岛”号导弹驱逐舰和“太仓”号综合补给舰组成的中国人民海军舰艇编队,从青岛向黄海出发了,开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史以来的首次环球航行,是迎接21世纪海洋新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大军事外交活动。
请回答:(1)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起哪几支海军?
(2)我国海军力量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强大的海军有什么意义?
2、卜懂史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士兵都该复员回家搞经济建设。”史不明说:“打仗主要靠人民的支持和士兵的勇敢,现代化的武器装备耗资太大,真没必要,过去‘小米加步枪’不也可以打胜仗吗?”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3、阅读以下材料:
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减少一百万,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现。它表明,拥有十亿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愿意并且用自己实际行动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减少一百万,实际上并没有削弱军队的战斗力,而是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即使国际形势恶化,这个裁减也是必要的,而且更加必要。——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裁减一百万军队向全世界表明了什么?(2)你怎样理解裁军百万“实际上并没有削弱军队的战斗力,而是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四、回答问题
1、科技强军战略的实施使人民军队发生了怎样巨大的变化?
2、在建设现代化革命军队的总方针指导下我国经过50多年建设,人民军队建设取得了哪些巨大的成就?
军种: 兵种: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解放军确立了科技强军战略。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技强军战略?(举例说明国际、国内因素)
4、读课文P99—100,归纳概括:科技强军战略主要措施有哪些?这一战略的实施使人民军队发生了哪些变化?
五、讲故事: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国军民关系深厚,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在和平年代,人民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保卫祖国和参加经济建设中,还投入到抵御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写下许多壮丽诗篇,永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英雄本色。
例1:边防哨兵;公安战士;武警;消防兵等事迹 例2:; 1998年夏洪灾事迹
2008年5·12(汶川)地震事迹
1.A 2.B 3.D 4.D 5.C 6.A 7.A 8.C 9.B 10①华东军区海军、东海、南海、北海舰队②经济实力增强、科技发展等③维护国家领海主权、保卫祖国的海疆等
11、不同意,国防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而经济发展又为国防建设提供坚强的后盾必须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方针。
12、(1)表明中国不权愿意、而且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维护世界和平作贡献。(2)调整军费开支,有利于把有限的财力用于研制高科技兵器,发展高科技兵种,培养军地两用的高技术人才,从而提高了军队的现代化程度,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13.提高军队现代化程度,使解放军在现代化条件下特别是在高科技条件下诸军兵种协同作战能力提高。
第三篇:川教版历史教学设计
篇一:川教版历史八下《伟大的历史转折》word教学设计
第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法、学法:教师教法:活动法,课堂讨论法
学生学法:小组合作,社会调查,学会收集整理资料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关多媒体、图片
课前准备
1、教师: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
(1)课前预习,收集相关资料、图片(2)调查、访问经历过“文革”的人,了解文革前后的变化(3)结合政治课内容,谈谈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展
导入新课
复习有关内容: 1、“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毛泽东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毛泽东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 a.他对党内和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把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把主持调整工作的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 的当权派”,简称“走资派”。b.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夺取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的领导权,践踏了党内组织原则,破坏了民主法制,造成“打倒一切、全面内乱”的局面。)
3、“文化大革命”中出现过哪两个反革命集团?
教师讲授:林彪反革命集团于1971年“九一三”事件中覆灭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到1976年10月也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的**已经结束,但是“左”倾错误思想尚未彻底扭转。因此,当时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怎样打开新局面?就是本课涉及的内容了。(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人民再次选择了邓小平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关于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定》,邓小平的再次复出,是这次会议最重要和最具深远影响的成果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为纠正“文化大革命” 以来“左” 的错误,为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的大讨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这次讨论的影响重大,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了思想准备
十一届三中全会
1、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
2、组织学生细读46页课文和插图,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先在书上作出明确标记,(a.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组织学生根据填图册第11页第2题思考:党的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什
么共同点?(都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这两次会议各产生了什么影响?(a.党的八大召开于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国内三大改造进入尾声的1956年。它对国内外形势和主要矛盾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可惜受到“左”倾错误思想干扰,国民经济出现重大挫折。b.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你怎样看待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这是深得人心的举措,彻底解除了“文
化大革命”强加给广大干部、群众的枷锁,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2、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怎样加强?(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以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依法办事、有法必依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小结:“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人们可以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我国民族复兴大业走上了“快车道”。
布置课后作业:
建议学生收看cctv“今日说法”节目,了解“12.4”法制宣传日的由来,了解《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
篇二:川教版历史 九年级下册 第五课《伟大的十月革命》教学设计
第5课 《伟大的十月革命》
参赛老师:曾灵源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学习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历史事件的内容;知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时间、标志、领导人和首都。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采取分组合作讨论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团结协作的能力与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苏联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首创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和艰巨性。
【重点难点】
重点: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授课类型】 新课。【教学时间】 1课时。
【新课导入】
导入新课(2分钟):老师展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肖像图片,学生简介上述人物,俄语的简短导入,老师引入新课。
【教学过程】 学习新课:(20分钟)
相片导入完后,进入新课内容第一部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参赛单位:浈江区犁市大为中学
一、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十月革命前夕,俄国国内形势(即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老师小结:指出十月革命前夕的俄国国内形势,即十月革命,也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发生的原因。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
(3)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的筹备;(4)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
总之,十月革命前夕的俄国国内形势恶化,人民日益觉悟起来,要求“攻打冬宫”,革命形势成熟。
2、十月革命的爆发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十月革命开始的标志、革命的结果。(先由学生小组推选代表发言,然后老师点拨小结)
(1)十月革命开始的标志——1917.11.7.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依据: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揭开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苏维埃政权在各地纷纷建立起来。
(2)十月革命的结果——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对一对,比一比】让学生学会区分两次革命
学生答后,设问革命的果实是否已经到手?导入下面新课内容。
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1、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成立
2、巩固十月革命成果的措施:(1)经济上:
a 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行国有,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①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等收归国有,实行工人对企业的监督,使国民经济的主要命脉掌握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②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从而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铲除了封建制度的社会基础。
b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物力财力,为战胜敌人提供了保障。
(2)外交上:摆脱帝国主义战争,赢得了调整经济、建立红军、巩固政权的时机。1918.3.苏俄同德、奥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3)政治上:迁都,便于政府组织人民抗战。1918.3.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4)军事上:组建红军,粉碎了国内外敌人对苏维埃政权的进攻。
3、分析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a 对俄国历史的影响: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 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b 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它使世界进入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鼓舞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c 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人类的现代化进程中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对俄国历史和世界历 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便是这一影响的生动写照。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课堂练习】相见ppt(6分钟)
课堂结束语: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根据俄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制定了正确的革命方针、路线,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历史,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胜利后的俄国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教训。列宁不愧为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
十月革命使人类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社会主义的发展将具有长期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其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败。
篇三:川教版历史八下《朋友遍天下》word教学设计
第2课 朋友遍天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万隆会议;
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建交
教学难点 中美关系的演变,中国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条是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最后这两条线索合二为一,两者都为我国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我国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树立了崭新的国际形象。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学期的相关知识:中国是怎样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遭受外来侵略,腐朽的满清政府无力还击,被动外交,签定了《南京条约》、《天津 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断地丧权辱国。)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国民党统治时期,所面临的“弱国无外交”局面仍然十分尴尬。新中国建立以后,如何在外交上确立独立自主的形象?请大家看书。(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材料分析](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材料二)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①从这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新中国建立后我们采取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②在这个外交政策下,我国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绩?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万隆会议 1.这些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a.新中国刚建立时,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b.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哪个国家?(苏联)
c.当时美国怎样在外交上对付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
教师指出:当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所以对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新中国采取了坚决支持的政策。而美国却是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处于敌对状态之下,所以要孤立和封锁新中国。为了打破这种封锁,新中国 的缔造者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终于打开了局面。
补充资料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受到,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有里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1、周恩来与哪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缅甸、印度)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3、这些原则的意义怎么样?(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现在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 的基本准则。)
4、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什么?(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5、在这次会议上 遇到了什么困难?(这次会议的参加者是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都反对殖民主义的侵略,但因各国社会制度不同,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国家利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主张。)
6、在上述情况下,周恩来作出什么贡献?(他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7、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他坚决执行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丰富的谈判经验,外交能力出类拔萃,处理重大事情时既能从容不迫、风度翩翩,又能急中生智、灵活应变,及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平息了会议中的许多争论,扭转了会议航向。)
8、谈谈“求同存异”方针的意义。(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归纳周恩来在建国初期外交活动的主要贡献: a.访问印度、缅甸,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参加万拢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出席日内瓦会议,进行积极的外交努力,促成一系列和平协议的签定。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什么时候、什么会议上得到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2.你对这件大事有什么感想?(为祖国的迅速崛起和兴旺发达而自豪)
3.这件大事引发什么热潮?(许多国家纷纷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中日两国就是在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
中美中日建交
1.原先美国怎样敌视新中国?(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政治上孤立。)
教师强调:他们的国务卿杜勒斯甚至下命令,不许美国官员在外交场合同周恩来握手。可是后来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怎样改善关系?
a.美国总统尼克松承认了新中国的发展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b.毛泽东批准用“小球影响大球”,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我国。c.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同周恩来举行了会谈。1调整外交策略的原因是世界形势的急剧变化
(2)特别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建立不结盟的多边友好关系,增强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互助。
(3)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的共同发展。
练习:
以表格形式归纳新中国在三个时期的外交成就。
第四篇: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川教版
华国锋: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那是因为有些地方没有完全执行毛主席的路线。华国锋:你敢污蔑毛主席?
华国锋:毛主席的话就是真理,我们都坚决维护!华国锋:那你的意思是,你讲的都是真理? 华国锋:? ?
邓小平:凡是毛主席的话都是对的,那过去搞了十年的阶级斗争,怎么搞得国民经济几乎崩溃,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元,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提高,有的地方还倒退?
邓小平:全国各地除了香港、澳门、台湾,还有哪一个地方没有被“革命委员会”控制?十年来,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处处讲,真是无孔不入!“文化大革命”不仅破坏经济、科技、教育,民主法制也被践踏,冤假错案层出不穷!
邓小平:我们没有污蔑毛主席。我们在讨论到底什么才是真理。
邓小平:毛主席同志说,他自己也犯过错误。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的,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
邓小平:到底是不是真理,不是某一个人说了算,而是只有通过实践了才知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搞个人崇拜!“文革”十年的实践充分说明阶级斗争的路线是错误的!不能再走下去了,再继续走下去,我们广大干部不答应,老百姓也会不答应!!此资源为word格式,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感谢您的选用。
第五篇:历史教学中问题教学的设计
历史教学中问题教学的设计
蔡静丽
选用最佳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历史教学方法的设计,实质上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状况、课堂类型以及教师的素质等,对已有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或发展创新,从而使用最适当、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中学阶段在所有的教学方法中,利用率最高、渗透性最强的当属“问题式”教学方法。下面就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和实践略陈管见,欢迎批评。
一、问题教学的概念和地位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图示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等仍在广泛地应用着。此外,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及教学环境的改善,中学历史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方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电脑教学法(又称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历史情境创意教学法、历史探究教学法等。其实,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实际上很少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往往是多种方法交替使用,互为补充。为了更好地发挥各种方法的优点,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衔接起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课堂问题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问题的设计基本上是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的,但有时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也可以发挥想象的空间,设计一些看似与主题“无关”的问题,正如说评书的人讲到关键时候总要卖关子吸引听众一样,设置悬念,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我们也不妨在课堂中对学生一试。比如,我在讲述《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鸦片战争”具体内容之前,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有关“禁毒”的宣传资料,然后提出了有关毒品的问题,结果很容易地把学生带进了课堂,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很显然,这里的“问题”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有着较强的伸缩性。一堂常规的历史课,无外乎导入、教学内容呈现、小结、评价等步骤,课堂问题的设计就散见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此可见,所谓问题教学方法,并非完全分离于其他教学方法之外,单独操作便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起着统领和转承的作用。这种通过教师设疑,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再质疑,然后通过其他手段或解疑、或归纳概括、或展开讨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形式,就是问题教学方法。它最大的特征是教师设疑和学生质疑的统一。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认识活动的最重要动力。记得当学生时,几乎所有老师都在讲“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等等。在教育教改不断发展的今天,这种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一直使用的传统方法,特别是在历史课教学中,仍然有着谁也无法代替的地位和作用。
二、问题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近年来,很多教师都在探讨问题教学,但在实践中的效果却不一致,特别是那些流于形式的“启发式”和不分难易程度的问答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淡化了历史学科中的创新因素。采用问题教学方法,就必须着眼于如何设计问题?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无时不有,无时不在,一个匠心独具的教师设计问题,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学中提倡多问几个“为什么?”但又不能凡事都问“为什么?”。那么,历史教学中,如何才能设计出好的问题,使教与学结合地更为流畅呢?
首先,教师设疑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有悬念的设疑,可以诱发学生围绕着问题积极地思考,产生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欲望,从而巧妙地向学生引发学习任务,创造出探索知识的最佳情境,如前文提到讲授“鸦片战争”内容的案例,这种设疑往往使用于导入新课时。
第二,教师设疑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要充分估计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的问题必须明确具体,难易适中,不能太偏或太难,使学生回答困难。比如,在讲完“五四”运动的史实后,如果马上提问:“‘五四’运动为什么是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标志?”,这一问题显然超出了中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结果就会造成有问无答的局面;又比如,讲太平天国运动时,提问“既然农民战争具有历史局限性,为什么还要肯定农民起义的积极意义?”,这样的理论问题不仅偏难而且有很大的争议性,中学生是很难答出来的。不过,教师设计的问题也不能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即能答出的问题没有太大的价值,自然也就不具有启发性。第三,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能引发思考的内容设疑。如:在《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中,我针对教材中的两个子目提出以下问题:“欧洲经济发展”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为什么说商品经济不等于资夲主义经济?如何理解商业资本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巨大影响?货币地租在资本主义萌芽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是什么?这样,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环环相扣的若干问题,经过我的启发和学生的思考,既突出了教材的重点,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些问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起着积极的影响。
最后,设计问题时还应注意创造性。创造性的问题可以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可以引发学生之间的辩论,可以激发出独创性的见解,更会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升华。如:在《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的教学中,我设计过这样的几个问题:(1)既然但丁被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为什么他的作品中还充满着宗教的色彩?(2)既然马丁、路德在进行宗教改革,为什么还宣扬“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3)既然尼德兰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的革命,为什么不是世界近代史的开始?这些问题,虽然对历史知识比较薄弱、能力偏低的高一学生只有在讨论和积极思考中才能初步解决,但是教师不能避而不问。实践表明,这些问题正是教学中学生的质疑点,在这里采用问题教学方法,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老师点拔启发下,学生通过积极思辩,既加深了对历史概念(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
三、问题教学方法中的“引导”和“评价”
会不会学习?能不能学会?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两个最基本的问题。问题教学方法中的问题设计很关键,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方法,而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则意味着学生能不能学会;如何评价学生的思维成果,则意味着教学是否成功。因此,问题的设计还应该考虑对学生的“引导”和“评价”。
判别问题教学方法是否成功的标尺之一,是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积极活跃。因为现代教学主张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解决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时必然会进行辩论,因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角度不同,所以在辩论中会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对不同的结论或观点不能妄加评论,而是要积极肯定学生的思维成果。我们评价学生课堂活动的原则应该是:不怕学生观点有误,就怕学生没有观点,哪怕是提出了错误观点也要表扬。这种做法实际上也算是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养成教育,即培养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不会思维到敢于思维和乐于思维的思维习惯,这更符合学生历史思维的形式和发展规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总是在他们积极思考与激烈的争论中闪现的。
记得在“文艺复兴”教学中,我曾设计了一道看似简单的问题。“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什么?”,没想到引发出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文艺复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一场政治运动。我随即在课后组织了一场有关文艺复兴实质的辩论。结果,辩论双方振振有辞,难解难分,现将学生辩论的部分观点摘录如下:
甲方:文艺复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理由:(1)因为文艺复兴是为了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意识形态上打破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改变维护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2)人文主义是一股社会思潮,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中起了巨大作用。(3)因为教材中没有提到与政治目的有关的词语。
乙方:文艺复兴是一场政治运动。理由:(1)文化运动只是一种现象,一种变革社会的方式,其本质是一场政治运动。(2)既然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发起的,其目的肯定是想通过取得政治权利来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3)初三政治教材中说:当时是封建制度压制了资产阶级的发展,拥有大量财富的资本家的野心不能满足,于是只有在政治上取得统治权利,才能制定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法律”,于是便产生了革命与斗争。由此可见,在思想文化运动背后隐藏着资产阶级的政治目的。
对于双方学生的辩论观点,我并没有立即给予评价,没有肯定其中的某一方,也没有摆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因势利导,先对参与辩论的同学的学习态度进行了肯定,然后对两个观点进行了辩证地评价,并激励他们在课外继续讨论,在继续学习中验证自己的观点。综上所述,历史课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方法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可以说是每位教师都曾经使用也将不断使用的方法,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更好地结合,从而促进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改革,加强对问题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设计是我们从教者的义务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