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税源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思考5篇

时间:2019-05-14 17:44: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促进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税源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促进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税源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促进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税源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鲁政简039号]

山东地税情况

税收科研专刊(42)

山东省地方税务局

促进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税源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胶南市地税局

内容摘要: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地处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中心区,临海倚港,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是西海岸发展的重点。本文通过对临港区发展形成的家电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环保科技五大蓝色产业税源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培育壮大临港区税源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途径,以期对税源经济的发展起到借鉴促进作用。

关键词:临港经济开发区蓝色产业税源发展

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地处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中心区,临海倚港,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是西海岸发展的重点,是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的重要引擎,是助力大青岛发展的动力源。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经发展形成家电电子、能源新材料、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环保科技等五大税源经济产业。建设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给临港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税源经济发展现状

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建设面积56.1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2.37平方公里,到2013年5月末办理税务登记和注册登记的企业有723户,其中内资企业659户,外资企业64户。按照临港区产业结构导向,已经发展形成以家电电子、能源新材料、汽车零部件、装备机械、环保产业等为主导的五大产业集群,构成了以制造业为支柱、产品各异,结构合理的产业经济发展框架。

一是蓝色家电产业群规模不断壮大。以海尔家电、纬创资通、海容冷链为代表的蓝色家电电子产业规模和效益不断增长。其中,仅海尔工业园5家企业2011年实现地方税收总额就达到了1020万元,2012年实现地方税收总额达2157万元,同比增长111.4%。随着家电电子产业的逐渐扩大,配套企业相继增多,既带动了相关产业,又安置了劳动力,实现了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地方税收贡献率也随之增加。

二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临港区经济税源的支柱作用凸显。目前,临港区制造企业410户,2010-2012年分别实现地方税收3584万元、4837万元、6912万元,从行业上看制造业构成了该区的支柱产业和重点税源行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对税源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如青岛胜代机械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移动式破碎机、隧道挖掘机产品,专为设在美国、日本的小松机械公司配套。2011—2012年实现地方税收311万元、489万元,同比增长35%和57.3%。去年底,总投资15亿元的潍坊英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兴建的以生产各种挖掘机为主产业园项目,规划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配套建设营销中心及装配实验厂。预计达产后年可生产制造挖掘机3万台,产值30亿元,实现地方税收2000多万元。

三是汽车配件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以五顺汽车模具、盛博机电、海之冠汽车配件、瑞邦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构成了集汽车“零部件配套、进出口贸易”于一体的“汽车配件产业区”。根据目前国内汽车行业形势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用汽车需求逐渐增多,汽车销量自然增大,对零配件生产企业提供了市场空间。

四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对提升临港区税源经济具有重大的影响。2010年,投资20亿元的海霸新能源项目,在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开建全国最大的锂电池生产基地。目前,海霸工业园已完成所有厂房建设及设备采购,生产线经过安装调试陆续投产,预计可形成年产高倍率铁锂电池500万组和年产10米级1500辆纯电动客车的生产规模。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实现地方税收4200万元以上。该项目建成投产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税收效益将占据港区较大比重。

五是战略性新兴环保产业日渐兴起。2010年9月登记的青岛利物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生产环保设备及配件,其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一期工程按期完工并投产,2011—2012年实现地方税收5.24万元和159.8万元,同比增长295%。由山东临沂金锣集团进民水务有限公司总投资10亿元,兴建的民水务环保设备项目,规划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主要从事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生产与销售,其项目及产品具有环保、节约资源、低能耗、技术含量高等特点,预计2013年底建成投产,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49亿元、地方税收3400万元。上述产品填补了临港区乃至(原胶南市)该类产品空白,该行业的兴起对临港区优化税源结构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临港区蓝色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不平衡。一是从上述分析的情况看,在五大产业中,除装备机械、家电电子两大行业实现的经济指标以及地方税收增幅较快外,其他三大行业如:汽车零配件、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科技产业发展缓慢,各项经济指标以及实现地方税收占比均在10%以下,最低的环保产业仅为4%,较装备机械、家电电子低了43个和26个百分点,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随着临港区税源经济的快速发展,货运、仓储、包装、配送等物流行业以及商务服务、报关代理等服务业缺少布局和规划,发展滞后。

(二)应对风险能力差。虽然五大税源经济已经形成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五大产业中除了几家重点骨干企业发展较快并具有抗风险能力外,仍有部分中小企业仍停留在“作坊”式生产模式上,存在产品单

一、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以及人才匮乏的问题,缺乏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三)土地资源紧缺。一是当前临港区土地短缺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港区发展的瓶颈,该区工业用地指标已基本用尽,发展空间狭小的问题突出;二是土地资源浪费。对多年圈而未用占地面积较大的企业,缺乏制约措施,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三、关于发展壮大临港区蓝色产业经济税源的建议

(一)加大培育力度实现蓝色产业均衡发展。从目前产业发展项目上看,五大产业框架已基本形成,但产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税收贡献度较低的问题突出。因此,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一是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在国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应制定出台促进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鼓励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一至三年内,完成年度各项经济指标的给与一定额度的政府补贴或奖励;二是加大对地方税收贡献度的考核力度,要结合年度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加大对地方税收贡献度的考核,对税收贡献度大的企业或项目给与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以促进产业的均衡发展。三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在积极引进货运、仓储、包装、配送等物流行业以及商务服务、报关代理等服务业的同时,对现有重点规模企业所属的运输、仓储、加工、包装、配送等物流业务实行“三产分离”,成立专门的公司,总揽集团货运业务,扩大营业税税基。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应对风险能力。在大力扶持发展蓝色产业群的同时,政府和税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鼓励中小企业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一是对老企业要加大宣传扶持力度,从市场上引导,从资金和税收优惠上加以扶持,鼓励企业调整和完善产品和产业结构,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市场竞争力。二是对新办企业要提高入驻门槛,重点发展货运、仓储、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蓝色产业群配套产业,进一步优化蓝色税源结构,壮大税源经济。三是针对中小企业市场经济竞争力不高、应对风险能力差的问题,积极从人才引进利用、项目或产品创新上下功夫,做大做强壮大发展。

(三)“腾笼换凤”盘活闲置土地提高利用率。一是发挥政府牵线搭桥、统筹规划、服务协调的作用,对引进的企业和项目应加大落实力度,对那些以企业或项目为名只占地且在两年内未利用的,实施“腾笼换凤”二次招商,盘活闲置土地,让闲置低效土地真正成为“高产田”,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将盘活的闲置土地,用于引进哪些科技含量高、带动辐射强、经济效益好的蓝色骨干企业或项目,为产业发展注足后劲。三是对只占地未有效利用的企业或项目,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结合土地紧缺情况,采取强制收回措施,用于急需土地的企业或项目,真正做到物尽其用。

(四)改革征管模式,丰富征管手段。面对临港区蓝色产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及征管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地税部门要根据专业化税源管理的要求,积极推行分类分级管理,构建多元化税源控管体系,强化工作落实和风险防范。一是以专业化管理为基础,强化重点税源管理。对蓝色产业群税源建立分类分级管理体系,根据规模、行业、税收等情况,合理划分税源档次,根据档次制定相应的税源管理模式,再造征管流程。同时将管理职责在不同层级、部门和岗位间进行科学分解、合理设置岗位,并相应设置专业化的机构,配备专业化管理人员。通过分类管理,完善重点税源管理体系,调整管理职能权限,理清各层级事权职责,建立重点税源全程监控体系,对重点税源实施“精耕细作”。二是以强化岗位问责为重点,提高执行力。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对各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规定,细化责任,强化问责制,提高工作执行力,以保证各环节的有序运行;三是以风险防范为先导,提高约束力。对各征管岗位设置多个工作目标和风险点,明确每项工作的内容、质量、时限要求,开展措施、达到的效果及存在的风险点,做到每项工作有要求、有措施、有结果、有风险评定,工作开展要有发起人、责任人、监督人,加大税收风险防控,提高对征管人员的约束力。

第二篇:县级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县积极响应××省委井冈山会议的号召,在全省率先设立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经过五年多的发展探索,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增长极。截止到××*年10月底,××经济开发区已建成面积近4平方公里,共引进项目106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12个,超5000万元项目22个,外资项目8个,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

入资金约2亿元,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已达16亿元,安排就业人员2.2万人。今年1-10月,××经济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5亿元,销售收入14.9亿元,实现税收7600万元。近两年,先后被评为全省县级十大工业园区、六大指标综合先进单位、××省民营科技园。

××县××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实践,和大多数中部地区县级工业园区的发展一样,经历了一个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也面临着一个如何在更高层次上发展壮大的课题。

一、××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经验及反思

××经济开发区能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形成规模,并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主要经验是:

1、依靠优惠政策吸引,是××经济开发区快速发展的前提。要在××这样一个区位优势不明显的山区小县发展工业园区,政府必须有较强吸引力的政策。对在工业园区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我们在地价、电价、水价、税收及其它收费等方面均提供较大优惠。县财政还拿出300万元设立了园区信贷担保基金,凡符合条件的企业均可享受信贷担保。为了鼓励企业拓展外贸出口,我们设立了外贸出口奖励基金;为了增强园区发展后劲,我们设立了企业技改扶助基金;为了奖励税收贡献大户,我们把企业交纳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用于设立了企业发展奖励基金。这些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迅速吸引了一大批企业落户。

2、坚持优质项目推动,是××经济开发区快速发展的关键。要增强园区实力,关键是要选好项目,以项目促项目、带产业、强支柱。近两年来,我们自我加压,按照省级工业园区的标准建设园区。对意向性入园项目,组织实地考察,严把质量关,做到“三不引”,即有污染的不引、高耗能的不引、低水平的不引。重点引进规模大、技术强、效益好的项目,特别是境外、省外项目。对大项目招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谈判。仅今年1-10月,我县就引进8个投资超亿元的大型工业项目,极大地增强了开发区的实力。

3、打造优良环境保障,是××经济开发区快速发展的动力。新一轮区域经济的竞争,是环境优势的竞争。我们始终对发展环境保持高压态势,下狠心、出硬手、施铁腕,整治环境。同时,重点做好入园企业的服务工作。县四套班子成员每人挂点了2户园区企业,且亿元以上项目均由主要领导担任项目协调领导小组组长;所有入园项目都安排了责任服务单位,对大项目,我们还组织了财贸、农林等八个经济实力较强的系统进行帮扶,专设了项目协调办;凡与企业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和行业都在园区设立了相应的办事服务机构。在完善园区服务体系的同时,我们还把服务工作延伸到为企业破解用工、融资等难题上。通过“无边界”服务,全方位为落户企业解决生产生活上的问题,感动外商,让他们消除顾虑,安心放心地来投资。

经过几年的发展,××经济开发区已完成了初期的规模化建设,并出现了纺织、食品、竹木加工、砂轮、电子、机械制造等几个产业集群的雏形。××经济开发区的一些发展做法,在中部地区县级工业园区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随着工业园区的不断发展壮大,一些深层次的带有普遍性的矛盾也日渐显现:

一是优惠政策的吸引力越来越弱,招商引资难度加大。以××县为例,××曾是全国小水电试点县,拥有大量的富余电力资源,××经济开发区设立初期,一大批企业正是看中了××优惠的水电价格和地价、税收及其它收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所以才选择××投资。但是,随着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各地的招商引资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优惠政策的吸引力越来越弱,单纯依靠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已变的越来越困难,而且难以为继。

二是自然选择的产业梯度转移,不利于入园项目质量的提升。中部地区县级工业园的落户企业大多来自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市,企业周边市场己经接近饱和,竞争激烈。它们需要发展,需要降低生产成本,需要扩大市场。××地处中部,是东西部之间的桥梁,可以起到很好的辐射及连接作用,成了产业梯度转移的最佳地区。许多落户企业把生产重心向内地转移,内地园区企业成为加工基地,利用低廉的生产成本制造产品;原有企业成为销售基地,利用其已经完善的销售网络进行销售,并开发辐射新企业周边的市场。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企业不可能把一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规划在内地园区建设,入园项目的整体质量难以大幅度提升。

三是产业的过于分散,不利于园区的长远发展。在中部地区县级工业园成立初期,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遵循,摸着石头过河,大多数地区

对入园企业的门槛把握的不够严,造成园区产业过于分散。以××县为例,在××经济开发区投产的58家企业中,纺织类的有4家,食品加工类的有4家,建材类的有8家,机械制造类的有10家,砂轮制造类的有8家,电子类的有6家,金属加工类的有6家,其它类别(化工、包装、橡胶等)的有12家。产业的过度分散,制约了园区产业集群效应的发挥,发展后劲相对

不足。

二、中部地区工业园区的发展定位

在完成了初期的规模化之后,中部地区县级工业园区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是继续走目前的规模扩张的路子,还是有选择地引进和发展特定的产业,走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产业集群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这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特定领域中,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产业集群的崛起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趋激烈的新趋势,是应对新的国际竞争压力所提出的有效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考察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可以发现产业集群现象在西方国家已经非常普遍。例如,美国的半导体研究中心集中在加州硅谷和波士顿的128公路;大型计算机厂家的总部都在明尼波利斯及其附近;跑鞋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俄勒冈。意大利的时装集中在米兰;鞋类集中在马尔凯。德国的钢铁生产集中在多特蒙德、埃森和杜塞多夫;刀具车床集中在雷姆萨伊德,其它国家与地区也都存在这种经济现象。近20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浙江杭嘉湖地区、宁波温州等地区以一个市、一个县甚至一个镇为范围,集中某种产品的社会化生产,也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如海宁的皮革,绍兴的轻纺,嵊州的领带,诸暨的袜子,温州的皮鞋、打火机,柳市的低压电器等等。这些地区表现出极强的活力和竞争力,源泉也在于产业集群。

理论与实践都表明了产业集群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和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理想模式。由于产业集群具有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专业化、促进竞争与创新等竞争优势,使得产业集群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中部地区县级工业园区的不断发展,园区的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而且有限的土地资源和能源、劳动力供给也不可能支持这种不加选择地无限扩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提高入园企业门槛,不断调整入园企业构成,加大政府选择和引导力度,促使园区各类生产要素向支柱产业聚集,经过3-5年的努力,形成一个或几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中部地区县级工业园区的发展方向及举措

毋庸置疑,××经济开发区和大多数中部地区县级工业园区的发展一样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产业集群还只是一个雏形,今后一段时间,中部地区应进一步坚持工业强县的方针不动摇,按照大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加快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进而全面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1、抢抓机遇,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就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来看,绝大多数都是市场力量驱动下自发形成的,当地政府只是在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以后才加以引导,它属于自下而上的产业集群形成方式。按照这一发展规律,我们要紧紧抓住各地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这个难得的机会,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搞好发展规划,明确每个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和办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产业集群推进步伐。在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因势利导,不急于求成,不刻舟求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能发展的就发展,最终形成1-2个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2、大力引进骨干企业,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奠定基础。围绕产业集群的雏形,继续下大力气引进一批有实力的上下游大型骨干企业,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础。以××××经济开发区的纺织业为例,在引进了全国纺织行业知名企业——恒昌纺织集团、赣鑫纺织集团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又引进了投资超亿元的大型企业——金纶石化集团和三邦线业,这些企业全部投产之后,预计生产规模将达到50万纱锭,年产值将超过15亿元。通过努力,我们力争再引进一批与之相配套的大型印染和服装加工企业,使××经济开发区成为全国重要的轻纺和服装加工出口基地,产业整体优势将日益凸现。

3、发展一批配套中小企业,加速培育产业链条。调整入园企业构成。花大力气盘活一批效益不佳企业,促其嫁接、改造、重组。同时,引进一批和大型骨干企业相配套的专业化中小企业,使得区域内通过分工与协作,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生产,从而鼓励新的加入者和更多的专业化,加速产业链的形成。

4、加大扶持力度,促进生产力要素向优势产业聚集。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的重点企业,实行县级领导挂点帮扶制度,在用电、供水、用工、用地和县内原材料供应上优先保证,争创名牌优先支持,有关奖励优先兑现,资金扶持优先帮助争取。特别是要加大对重点骨干企业的信贷支持。组建行业协会(商会),加强行业管理,促使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壮大。

第三篇:关于实现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十二五规划目标的思考

关于实现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十二五”规划目标的思考

市国土资源局临港经济开发区分局课题组

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十二五”规划确立了“联动推进‘港、园、城’一体发展,加快建设大港口、培育大产业、承载大物流、实现大通关,全力打造通江达海、产业创新、山水宜居的长江第一新港城”的发展基本思路,以及“到2015年,临港经济开发区GDP突破200亿元(当年价,下同),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六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现代化港口建设迈上新台阶,申创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基本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首善新港城和成渝经济区内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发展战略目标。

从临港经济开发区现状和展望来看,产业园区用地、港口扩建用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城市发展用地需主要依靠新征农村集体土地来解决。因此,依法保障建设发展用地成为临港经济开发区“十二五”规划目标实现的要件。为此,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作一些探索。

一、依法保障建设发展用地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9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扩区更名后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成立,幅员面积95.67平方公里,经省政府批准的建设用地规模为25.9平方公里。今年经省政府批准的本轮(2006—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临港经济开发区可使用的建设用地总指标量为12.4654平方公里,此外规划布局了有条件建设区

9.7平方公里,其用地指标可在上述建设用地总指标量中调整;同时经省政府批准下达临港经济开发区到2020年的耕地保有量不能低于36.6平方公里(约5.49万亩),到2020年的基本农田保有量不能低于10.5平方公里(约1.58万亩)。

自2002年以来区内累计报征土地18165亩,其中临港经济开发区成立后报征土地7201亩,约占报征总量的40%;同期实施征地16694亩,其中临港经济开发区成立后区内征收土地7794亩,约占征地总量的47%;同期向各类建设提供用地5732亩,其中临港经济开发区成立后提供用地3507亩,约占供地总量的61%。

上述情况表明,临港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用地有一定的基础,但进一步依法保障建设发展用地还面临着以下主要问题:

(一)建设用地规模不足的矛盾。突出表现在“港、园、城”互动中,产业园区发展是核心,而今年省政府批准下达临港经济开发区到2015年的产业发展可使用建设用地总量指标为6.5平方公里,要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亿元的目标,则每亩产出率需达513万元,难度非常大。

(二)新征报批用地十分困难的矛盾。一是因保耕地红线目标要求,经济宏观调控,“天府新区”建设,指令性下达的征地报批农地转用指标量小(近年来省上下达我市用地计划指标年均约6300亩)等因素的影响,新征报批用地确属举步维艰。二是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严重不足。依照现行征地制度,报批征地必须符合三个要件,即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用地计划指标,须有新增耕地占补平衡(占一亩耕地补充一亩耕地)指标。

(三)征地拆迁工作推进难的矛盾。一是现行征地补偿制度滞后,征地补偿标准的确定方法按土地原用途补偿、按人均耕地计算补偿倍数不科学;这与改善民生民本的要求,与被征地拆迁对象期望值高,难达一致。二是我区安置房建设滞后。据我们调查:目前因征地拆迁和城镇拆迁而处于待还房过渡期的约579户、2129人;加上2012—2013年随建设推进拆迁后,我区安置房需求量约3609套、24.91万平方米,这给落实“先安置后拆迁”的要求带来了很大压力。三是

失地农转非后的人员再就业矛盾突出。经我们摸底调查,2002年至今区内征地农转非人员约10330人,多数失地农民因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较低,向非农就业转移困难,劳动力年龄段人员多以外出打工为主,一部分失地农民生活还很贫困。四是征地合力尚未完全形成,征地拆迁是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的事的认识还较普遍,实施大拆大建,快速推进还不能达到整体联动。

二、依法保障建设发展用地的对策建议

依法保障建设发展用地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来整体推动。

(一)以打造临港经济开发区成为市本级经济发展高地为目标,优化布局,力保区内建设用地规模。

一是以临港经济开发区申创国家级开发区为契机,再划入2—3个乡镇由其托管,进一步扩区。二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打造临港经济开发区战略支点,加快推进沿江发展的战略布局,在“十二五”期间用好区内现有建设用地规模,之后创造条件,争取其他县、区支持,将我区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有量委托其“有偿代保”,置换建设用地规模,以弥补临港经济开发区之不足,使临港经济开发区快速发展带动沿江“产业群”、“城镇群”和“港口群”的形成。

(二)奋力而为,借鸡下蛋,突破新征报批用地难的瓶颈。

一是以申创、发展临港国家级开发区为先导,以“两化互动”项目为依托,力争国家、省上对临港经济开发区的用地计划“戴帽”下达;同时着力将临港经济开发区重点建设项目列入省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的“盘子”,促使具规划、计划指标在省级或国家用地计划指标中解决。二是凭借我区“城乡统筹示范区”的优势,进一步挖掘土地综合整治的潜力,实施打捆资金搞新村综合体建设、“双挂钩”整治和新农村聚居点等项目建设,腾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增加新增

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三是继续强力推进临港经济开发区投资在其他区县实施土地整理项目的工作,通过出资购买指标、投资预购指标、指标分成比例保底等多种方式在其他区县取得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弥补自身土地开发整理后备资源不足的劣势,保障区内建设用地的报批之需。

(三)惜地如金,统筹兼顾,全力推动集约节约用地。

一是在招商引资上,应立足临港经济开发区可利用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的实际,力避短期行为而引入“高、新、大”项目,以及关联性、举动性强且贡献率高的项目,大力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土地开发利用上,应进一步完善并严格考核入驻企业的每亩土地投资强度、每亩土地税收贡献、每亩土地安置劳动力、项目建设周期等指标;探索将工业项目所需内部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占项目总用地7%的指标集中用于“总部基地”建设,而不再分项目供应的用地新路径;严格执行生产性用地比例原则上不低于总用地量70%,无行业特殊要求的新建工业项目一般应建3层以上多层厂房,集中建设标准厂房租赁经营,入驻企业应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等要求,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三是在盘活存量用地上,应加快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已建企业压缩超标绿地、辅助设施用地、内部空闲地,实施老厂房改造整理;并建立、完善老企业土地低效利用的退出机制,或淘汰落后产能或退地搬迁另建,为临港新区建设腾出空间。

(四)民生为本,整体联动,着力征地拆迁工作的和谐、快速推进。

一是密切关注正在进行的新《土地管理法》的修订和全省征地补偿政策的调整,通过扎实工作、反映呼声,力促征地政策上“同地同价”,配套细则上因地制宜,为征地工作的顺利实施争取有利的法律、法规、政策支撑。二是倾力解决好被拆迁户的住房安置问题。一方面,建议立即启动“龙顺家园”安置小区建设,并新规划落实2个以上安置小区选址逐年实施动工,达成对被拆迁户的现房安

置;另一方面,建议迅速修改、完善宜府发〔2010〕5号文件中的货币安置政策标准,使被拆迁对象的基本住房安置面积(人均30平方米)的购房补助费标准与市场普通商品房售价接轨,并建立、落实定期调整机制,引导被拆迁户通过市场自主解决安居问题。三是多渠道解决失地农转非人员的再就业困难。首先,应高度重视和落实失地农转非人员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免费推荐就业工作,保证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加快产业园区内基础设施配套和入驻企业建设,优先安排同等条件下符合要求的失地农转非人员就业;同时,将绿化、保洁、保安等工作岗位用于优先安置失地农民。第三,积极探索社区股份经济合作安置的形式。即在推行撤村改居的同时,将股份制机制引入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在不改变所有制的前提下,将部分集体资产量化折股到社区成员,并适当吸收社区成员现金入股或以承包土地折价入股,实行股份合作经济实体经营,风险共担、按股分红。第四,落实好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障待遇。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配套到位上,为失地农民系上“保险带”。四是依照实施系统工程的理念,构建保障发展用地的共同责任机制。重点是继续加强区管委会对征地拆迁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各部门参与、职责明确、分工协同、立足基层的联动征地体制;进一步完善落实征地拆迁工作的个案会商制度,提高征地绩效;探索创新成片推进、分单位包干的征地工作方法;完善、逗硬征地拆迁工作奖惩考核办法,确保征地工作效率和质量。

第四篇: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应对新的经济税源态势、提高征管质效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近年来,临沂市国税局按照省局有关部署,以搭建专业化的征管框架为依托,着眼本地税源结构和征管现状,以“完善税收岗责体系,优化征管资源配置,构建专业管理团队”为重点,积极探索和推进具有本地特色的税源专业化管理。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税源分级管理机制。在税源基础事务属地管理的前提下,探索明确层级管理定位,强化专业团队评估,取得一定成效。

1、确立分级监控对象。将全市税源划分为“市局、区县局、基层分局”三级税源监控对象。市局层面成立预警评估工作办公室,对全市纳税评估工作统筹管理,具体负责预警评估工作的专项考核和复审复核,全市行业税源、重点税源管理情况的集中分析。其他业务科室立足自身职能,开展征管数据分析,确定疑点企业清单,经评估办统筹后下发。区县局层面由税源管理二科统筹承接上级局下发的各类纳税评估任务,对下部署分配任务并负责指导和管理,同时直接实施对重点税源企业和高风险纳税人的评估。基层分局层面具体承担上级发布疑点企业的评估,并根据自身需要开展日常评估工作。

2、组建专业评估团队。成立市、县两级税源监控评估团队,推动市、县两级税源管理职能实体化。制订完善税源监控管理的相关制度办法,明确税源评估监控横向联动制度、工作例会制度、信息发布制度、风险应对反馈制度。市级机关负责全市税源监控、税收分析、遵从风险管理,市局整合各业务部门相关预警指标,完善税源监控指标体系,开发税源监控平台,由税源评估监控团队在充分采集数据的基础上,定期开展税源评估监控,对异常情况统一下达税源风险应对任务,监督考核任务完成情况。

3、健全完善岗责体系。一是优化税源管理岗位设置,重新设立企业基础管理岗、个体基础管理岗、调查核实岗、评估管理岗和评估实施岗。其中,企业(个体)基础管理岗为基础性工作岗位,调查核实岗、评估实施岗为专业工作岗位,评估管理岗为管理性岗位,同时规定企业(个体)基础管理岗与调查核实岗不得兼岗,评估管理岗与评估实施岗不得兼岗。二是细化明确岗位职责,其中企业(个体)基础管理岗全面承担管户责任,主要负责户籍管理、日常巡查和信息采集;调查核实岗主要承担重点执法事项和评估取证查证工作,负责资格认定、优惠政策兑现核实、出口退税核实、增值税专用发票增量增额等专项调查;评估管理岗主要负责评估事项的管理工作;评估实施岗负责具体评估工作的实施。三是健全岗责体系。重新梳理和归集具体业务事项436个(其中基层286个),并对市局、区县局和基层分局三级岗责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征、管、查、评和法律救济五大类业务序列之间的衔接关系,细化岗位操作标准、时限要求、应用模块、流转方向及相关手续,搭建新的岗责体系,并配有业务流程图129个、涉税文书339个,形成职能岗责的全覆盖。

(二)建立税源分类管理机制

以“规模+行业”为基础,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建立“重点税源精细化,中小税源标准化、个体税源简约化”的税源分类管理机制。

1、科学划分税源。根据纳税人规模,将纳税人分为大企业、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特殊类企业等类别。根据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行业分布、可以将纳税人细分为若干行业,进行专业化管理。遵循“管大、控中、规范小”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探索和把握管理规律,增强管理的实效性。一是大企业管理,侧重事前风险防范,促进自愿遵从。实施税务风险管理引导,帮助其在战略管理层建立健全税收风险内控机制。二是中小企业管理,实行按户管理与按行业类别管理相结合的办法,积极探索行业管理办法,加大小规模企业核定征收和督导力度,降低小规模企业零负低税额申报率。三是个体工商户管理,做好信息采集、典型调查、定额测算工作,实现税负核定公平、公开、公正,对零散税收,推行委托代征,实现社会化管理。四是特殊类型企业的监管,研究总分机构、网上交易、关联交易、恶意税收筹划等特定纳税人群体的风险发生规律,推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五是加强所得税管理,按照企业所得税分类分层管理办法,以分类管理突出重点、分行业管理突出规律、分项管理化解风险、分层次管理提高效能为目的,根据纳税人不同类别实施相应管理,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2、合理调整征管查职责。一是做实纳税服务。在税源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按基础性管理和专业化管理要求进行职能调整,合理界定好征收服务、税源管理、税务稽查职责。将申报征收、发票管理、税种日常管理、定额管理、欠税管理、档案管理以及其他日常管理,划为依申请的日常管理和依职权的日常管理,两类管理事项前移到办税服务厅。二是做专税源管理,以市局纳税评估办公室和县区局的税源管理二科为主体,深化以纳税评估为主的税源监控和风险应对工作。三是做强税务稽查。科学界定税务稽查与纳税评估的职责,规范评估案源移送和稽查结果反馈制度,建立评估与稽查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建立以税源管理为核心的征管资源配置机制

目前,基层管理力量偏弱,事务性工作繁杂,是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瓶颈之一。为此,临沂市局提出围绕税源抓管理、以税源管理为核心配置征管资源的解决思路,采取 “职能下移或征管力量下沉”的方式,解决机关与基层的力量配置上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一是对征管力量进行重新布局,通过将机关人员下沉到基层分局,充实一线税源管理力量,实现机关“瘦身”。二是通过建立工作机制的办法,将机关职能转向税源管理,实行区县局与基层分局在税源管理上的一体化分工,做到工作重心下移。如,区县局业务科室直接参与税收分析,并将部分评估职能上收到机关科室,基层分局只负责常规性的调查核实、催报催缴等工作,使区县局与基层分局在同一层面上开展税源管理。三是着力减轻基层额外负担,使基层能够将主要精力集中到税源管理上。要求除确需基层实地调查采集的数据外,不得向基层索

要系统内已有数据信息,并尽可能地简并基层报送的各类资料,减轻基层负担,减少对基层工作的干扰。

二、对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构建专业化组织,应以县区局下设的一线管理机构为重点。应逐步考虑将按区域设置的派出机构调整为主要按纳税人规模和行业设置、少量按税源管理功能设置的“专业化”直属机构。但从操作层面看,仍将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工作面广量大。既涉及观念更新、职能重置、流程再造、人力物力资源整合等诸多内部事项,又要争取所在区域各级财政主体、各类纳税主体的理解和支持,还要做好纳税服务网点和委托代征等配套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敏感性。二是实施要求较高。必须兼顾税源管理与纳税服务的不同要求,兼顾同向、同步提升征纳双方办税效能,兼顾发挥管事、管户制的优势,同时还不能因机构整合使纳税人办税不便、增加办税费用,或是形成管理漏洞和服务盲区。

(二)推行专业化应以税源科学分类为基础,并注重税源分类的科学性和适应性。从目前的税源管理实践看,按规模和行业对税源分类,适合于将基层现有的、区域化的派出机构转型为专业化的直属机构。因为按规模或行业对纳税人进行分类和归集,并以此为基础分别构建专业化的一线税源管理机构,不仅能够体现专业化理念和实践要求,而且能够保持机构功能和职责体系的相对完整,可以支持“一个头对外”执行任务。以税源管理主流程节点,或税收风险管理流程主环节等为依据对税源进行分类,并据以改造既有的、区域化的派出机构,似有一定局限性,主要是有可能造成机构功能零碎和职责界定不清。即使构成了专业化作业模式,也可能难以保证理想的效能,更重要的是可能难以避免“多头”直接面对同一纳税人处理涉税业务的问题。

(三)注重加快税收管理职能调整。应结合实际工作,认真梳理各类基础管理事项,尽量减少前置的无差别的形式要件审核要求,把确有必要的事前调查、核查、审批等控管措施转化为事后的风险控管事项,有选择地开展风险防控,把一些基础管理事项从管理员的基础管理职能中剥离出来。

(四)注意强化部门及各环节间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实施专业化管理,前提是分工、分责,核心是合作、协作。因此,税源专业化管理,对科室部门间、管理层级间及工作流程各环节的协作配合要求非常高,这就要求无论是“纵”还是“横”,都必须围绕核心目标,牢固树立并强化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找准、摆正部门和个人的工作定位,互相配合、互相协作,有效整合各环节、各层级的力量,形成专业化分工下的工作合力。

(五)稳步扎实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会对现有机构人事造成冲击,而且工作的统筹度高、对体系化的要求高,不仅需要转变思维方式,突破管理思维定势,而且各层级、各环节之间需要更长的时间,相互磨合,相互适应,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做好长期坚持的思想和准备,并本着“先难后易”的原则,结合实际,稳步推进,不能犯急躁情绪,更不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鉴于此,临沂市局目前采用了相

对稳妥的方法,即将专业化划分为“机构专业化、岗位专业化、人员专业化”三个层次,并在推行初期,要求各县区局结合实际,确定专业化实施的目标。条件不具备的县区局,可先通过实施人员专业化、岗位专业化,在条件成熟时再最终达成机构专业化的目标。

第五篇: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范文模版)

自2005年以来,随着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实施,为了加强税源管理工作,国税系统县级以下税源管理部门孕育而生。两年来,我局按照“属地管理,划区分类,户事相宜,权责相应,人机结合,动态监控”的原则,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优势,建立税源管理机制,强化税源管理责任的落实,促使税收征管效能的巩固提高。对税源按行业进行分类管理,以促进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加强了税源管理基础工作,规范了税收管理和纳税服务行为,初步解决了“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税收任务也上了新台阶,圆满完成了收入考核目标。

一、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背景

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我县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税源管理的征管模式已形成,新的征管模式的运行相对减少了税收流失,对增加税收收入起到了明显的保障作用。

但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外部因素,也就是税源所依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税源流动性和变化性的特点,造成税源管理不精细的问题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与之变化不相适宜的以下几方面的内部因素,也是实施税源管理精细化的主要障碍:一是税收政策因素,目前税收政策和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完善之处,使得税源管理实际操作难度加大。比如对福利企业、免税及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管理、废旧物资、农产品收购等其他抵扣凭证的管理、新办商贸企业一般纳税人认定的管理等问题,都是目前一线税源管理实践中的难点和焦点问题。二是税收管理中的弱点问题,如管理缺位而造成的税收管理员管事不管户,忙于事务性工作和上级安排的零时性工作,有些税收管理人员管户多、没有时间和精力真正落实执行相关的税收法规和制度,加之一些政策执行上的困难,使得部分税收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工作中多以被动的应付、静态的事后管理为主,对纳税人灵活的经营方式和多变的经营行为很少能够做到事前、事中进行主动、动态的分析监控,管理理念和方法仍然十分粗放,造成管理不互位。比如漏征漏管户、长期零、负申报的纳税人大量存在、小规模纳税企业低申报现象严重、违反税收政策的隐蔽性偷税案件的不断发生等。三是管理机制问题,主要是内部各部门职责不明或者相互脱节,外部其他部门配合不积极,同一纳税人税种之间的管理衔接不够,没有形成税收管理的合力,从而造成税源的流失。例如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减免税审批按规定是税源管理部门进行实地调查、政策管理部门负责审批,实际中往往存在税源管理部门认为有审批环节把关,调查流于形式且不真实,而审批环节仅仅就资料审资料的进行审批,与了解和熟悉纳税人情况的管理部门沟通不够,容易形成管理的盲区。四是信息共享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纳税人财务核算、纳税申报真实性相对较差,而我们的管理一定程度上过分依赖于纳税人申报信息,对信息资源的综合分析应用不够,信息不对称,纳税人隐匿收入、少报收入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从而造成税收的流失。

二、实施税源分类管理的实践及成效

税源分类管理就是根据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的不同特点,将其划分成若干类型,找出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在当前已经成为一项由多级、多部门参与的综合性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有多种形式,如按行业、按规模、按税种、按纳税人社会信誉等级、注册类型、类别以及特殊对象等等,这些方法也不是单纯的使用其一,往往是几个标准结合使用来划分。比如税种中分行业、行业中按规模等等。

1、积极探索,做好行业分类管理准备工作。在税源管理中我们基本是围绕着上述分类,主要是根据行业分类来进行的,这样既便于税收管理员针对不同类型纳税人管理侧重点的差异有效地开展工作,也方便对同行业同等类型纳税人相关信息的横向比较。我县目前税源管理是以生产、经营大类行业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全县纳税人的具体情况和行业特点,一是选择有代表性的行业,制定方案。明确税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我们结合所管辖的税源,运用相关指标和方法,选择相同或相近行业,分析行业特点,研究薄弱环节和问题所在,针对不同行业确定不同的管理重点。二要开展典型调查,探索行业管理规律。在确定行业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企业开展调查,了解行业生产工艺流程和他的特点,生产经营模式和活动的规律,从中探寻出与税收相关联的关键点和环节,找出税收管理的内在规律。三要梳理剖析信息,寻找主控、辅控指标,开展纳税评估。根据典型调查总结建立同一行业共性的控制指标和预警峰值,结合纳税人个性特点,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开展纳税评估。充分利用行业规律查找实际税源与潜在税源存在的差距,进而探索薄弱环节和形成原因。四是从行业管理向产业链管理推进。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是社会活动,它不是孤立存在的,纳税人与纳税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必定有一个固定的链条。为把税源真正管深管好,就应在实施分类管理过程中,进一步把纳税人放在这个链条中进行全方

位管理。即利用链条中的相关信息,来了解把握该纳税人信息,采取交叉比对措施,构建立体管户机制。通过上述准备,为行业分类管理奠定基础。

2、科学分类,实施按行业税源管理模式。我县行业税收分类管理情况为:将3708户(其中注册登记10户)纳税人进行归并分类,实行按组分行业进行管理,具体划分为:水电行业(包括发电和供电)46户,商贸行业(含批发、零售、购销)64户,加工行业(包括矿产、这产品加工及其他加工修理)49户,化工免税行业(包括制药、化工生产、化肥、林业种植)46户,建材及制造纺织行业(包汽车配件生产、酒类生产加工,棉纺工业、水泥生产)22户,房地产业及所得税(含非增值为主题企业所得税和个人利息所得税)12户,对出口退税实行购进实耗法,规定超过规定数量收购,未经实地验货而自行填开发票的,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对增值税企业分析各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发现异常,究其原因,并及时督导整改;对企业所得税实行辅导稽查,结合汇算清缴,规范企业建账建制,强化户籍管理;对车购税严格执行最低计税价格表,对应税车辆核实征收。对砖瓦窑实行窑室容量定税法;对煤球加工、预制构件等行业实行耗电量定税法;对粮油加工业实行设备功率定税法,对茶叶行业实行季节性核定法;对修理修配业实行定额发票预征法;对摩托车经营户实行以票控税法。由于人员缺乏和管理员素质以及行业规模小,户数多等原因,我们的行业分类基本按大类或相近归属进行,没有做到更细。各管理组根据自己的管理对象具体再划分行业小类,建立分户台帐。

3、明确行业分类管理的职责和要求。实施行业分类管理,有利于实施精细化管理,从当前形势看也是值得推广和探索的有效税源监控途径,要做好这项工作,对税收管理人员实施税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基于上述行业分类前提下,我们认为搞好行业分类管理要在实践中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依法、规范;二是科学、有备;三是深入、灵活;四是有力、有效。就是要求管理员在对税源实施管理活动中,要做到依法、规范管理行为;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做好相关信息的储备和分析;深入纳税人生产经营各环节、灵活分析和掌握纳税人相关涉税行为,才能达到有力、有效的实施税源监管,努力做到应收尽收。通过行业税收管理,就是要充分发挥管理员担当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涉税工作的调查员、税收信息的采集员、纳税申报的评估员、纳税服务的服务员、征纳双方的联络员等“六员”职能。最终实现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税源管理格局。在税源管理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分类管理新方法、新思路,把税源管理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后的税收征管工作,及时掌握税源变化规律,有效地堵塞了税收的跑、冒、滴、漏现象发生。

4、实施行业分类管理的成效。从两年的分类管理来看,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一是增加了税收收入,我们划分的十大行业分别由17个管理组48名管理员进行税源管理,除水电行业(自然降水量减少)和制药化工(受市场疲软)影响收入略有下降外,其余行业税收收入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实现了税收与经济的同步增长,特别是分类管理后,商贸行业和汽配、纺织行业税收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税收弹性系数都超过了1%。二是确定了区域行业税负预警值,建立了初步的行业评估指标,并在局域网站互动平台中进行发布,以便于税源管理部门掌握最新税负峰值,为强化纳税评估奠定了基础。三是加速了行业税源管理的精细化进程,建立了企业基础信息台帐,涵盖内容有:企业基本情况,主要产品及购销市场,资金周转及财务核算情况,销售收入及实现税金,发票使用情况,违法违章处理情况,纳税信誉等级,纳税事项记录等指标及相关内容,基本做到税源管理基础数据“一口清”。

三、加强税源分类管理的几点思考

税源管理既是税收征管的基础和重点,也是税收征管的难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税源分布的领域越来越广,纳税人经营活动的方式越来越灵活,税源的流动性和隐蔽性越来越大,加强税源管理工作就显得越来越复杂和重要。笔者认为要加强行业税源基础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更新税源管理理念。经济决定税收,税源管理部门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和质量,就要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切实做好税源管理工作,落实税源管理的各项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以聚财为国执法为民这个宗旨,全力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真正做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我们实施行业分类管理,首先要在执法理念上,必须由原来的只重视收入计划完成,逐步向以税源管理为重点的转变。工作中不能单纯的以计划任务完成情况论英雄,更要关注对税源的管理水平如何以及服务水平优劣,以税源管理质效的高低作为评判征管质量的主要标准。

2、加强税源分析和结果运用。要充分利用已建立的行业税源数据监控资源,把分析的结果应用到管理实践中,加强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交流,使其在纳税评估、日常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施行业分类管理后,要突出对行业管理中共性和个性问题的分析,对动态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找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不再孤立地把纳税人当作单户看待,而是把单户纳税人看成是同类中的一员,行业中的一员,把个性问题与行业规律进行比较,通过对同类、同行业单户企业的调查分析,总结行业规律,运用数据分析设定不同行业税负率预警值,确定上限和下限,对超出预警值的企业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分析和评估,求真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对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约谈举证或移交稽查部门处理,在此基础上由个案评估向开展行业评估形成对整个行业的全面管理。同时,加强行业税源收入分析,不仅为税收计划执行和分析提供参考,还能为领导提供组织收入的决策依据,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反过来指导税收管理人员加强税源管理。例如通过掌握行业纳税人财务、税收、经济指标与本地区同行业或其他地区同行业数据等全面信息,通过信息共享,传递到税源管理一线,减轻一线人员查找相关信息的工作量和困难,从而能够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实施管理。这一点,也是在今后工作中应该逐步得到加强。

3、建立良性互动体制。在现有条件下,实施税收精细化管理,必须要提高税源管理能效,必须全面收集、掌握纳税人的涉税信息,传统的单兵式、单部门管理已不能满足需要。要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及日常管理以及税务稽查良性互动体制,在分类管理中,必须做到管、征、查各部门之间的有机配合,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合力效应,但要突出税源管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做好税源管理的重任。税源管理部门要对重点行业的重点税源企业,推行领导管户责任制,从税收管理员到税源管理部门负责人直至县局领导,要层层把关,各负其责,相互监督和制约,不能把所有责任都甩在税收管理员一人身上。

4、提高科技信息运用手段。当今,信息步伐日新月异,信息是我们税收征管的耳线,在目前纳税人资金流难以有效控管,仅靠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信息又难以确保真实性的情况下,只有把纳税人放到行业和产业链中,全方位采集其货物流和部分资金流信息,结合企业自身提供的信息,如企业基础信息和纳税申报信息、行业信息、产业链信息,以及从行业主管部门、工商、银行、技术监督、海关、统计、审计等职能部门获得的第三方信息,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将这些外部信息与企业的纳税申报信息、一窗式管理信息相比对,剥茧抽丝寻找疑点和线索,从而加强对企业纳税申报信息的监控力度,最终提高对税源管理的监控手段。

下载促进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税源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思考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促进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税源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思考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税源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共5篇)

    加强税源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一、加强税源管理的实践近年来,湖南省国税系统对税源管理方法和途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对经济税源进行全面的监控和分析。一是......

    重点税源管理的实践与思考(精选五篇)

    做好重点税源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重点税源管理是组织收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税收征管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征管手段的改进,给税收工......

    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科学划分管理对象,优化配置管理资源,准确把握管理规律,施以专业方法进行税源管理的一种新的征管......

    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教育体育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5篇

    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教育体育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在坪上镇各小学征求意见和建议梳理情况报告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五督导组(教体局党支部):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

    关于促进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促进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全市人大财经系统促进工作经济发展考察调研会召开前后,县人大财工委联合有关方面组成调研组,围绕促进县域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这一主题,进......

    构建专业化税源管理新模式的实践与思考[本站推荐]

    构建专业化税源管理新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7日 信息来源:连云港市地方税务局课题组 字 体:【大 中 小】访问次数:173 在当前税收征管实现省......

    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精选范文: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共2篇) 根据县政协的统一部署,分三个专题组开展加快庆元工业经济发展专题调研。5月......

    县工商局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我局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工商局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三个意见”精神,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