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与思考(五篇范例)

时间:2021-02-28 13:0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银行业“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银行业“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与思考》。

第一篇:银行业“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与思考

x银行业“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与思考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实体经济对高质量金融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脉,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要系统总结“十三五”以来推动银行业回归本源、专注主业的经验,进一步聚焦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数字化转型、持续完善自身公司治理和激励约束机制、构建可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健全完善银行监管和风险处置机制等一系列关键改革举措,以更加便捷、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银行业金融产品和服务切实支撑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在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中实现银行业自身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深化银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服务新发展格局质效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深刻变化提出的重大战略抉择。要服务好“双循环”发展格局,银行业应找准定位,将自身“十四五”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当前新发展格局面临的难点,以针对性、高质效金融服务助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一)继续推进零售转型,稳慎布局消费金融,服务好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要释放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需要以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为重点,多措并举鼓励居民有序扩大消费。“十三五”时期,银行业持续推进零售转型,住户部门贷款占境内贷款余额比重持续攀升,20xx年底提高到xx.xx%,同比提高x.xx个百分点。在“十四五”继续扩大内需的背景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围绕客户不断升级的新需求,积极创新业务模式,深挖旅游、医疗、教育、养老等有效消费场景,推进差异化竞争,不断提升产品吸引力,以更丰富多样、成本可控的消费金融产品支持居民消费升级。

(二)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疏通双循环堵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我国“两头在外”的产业链布局遭遇外部冲击,供应链外迁等脆弱性凸显,形成双循环的堵点。要以落实八部委近期出台的指导意见为契机,准确把握供应链金融内涵,推动其在规范和风险可控前提下发展创新,拓展新型产业链条,探索与核心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方、互联网供应链平台的全产业链合作新模式,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支持,严格监管约束,切实提高金融与供应链的协同性,精准服务,有效支持产业链在稳定、完整的基础上迭代升级。

(三)以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支撑科技创新,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补齐双循环短板。“十四五”时期要推动建立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对银行业而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服务科技创新的手段与工具。在政策性金融领域,研究设立专事支持基础领域科研创新的政策性银行或基金,提供更多中长期资金支持。在商业性金融领域,坚持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快推进银行业内外部投贷联动政策落地见效,在银行系金融控股公司框架下整合旗下各类机构特长,协同完善全周期精准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

(四)提升银行业支持制造业发展质效,锻造双循环长板。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20xx年制造业增加值超过排名第二、第三的美国与日本之和。但大而不强,低端无效供给过剩与高端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利润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打造银行业与制造业良性循环的机制,基于产业生命周期,发挥金融对制造业价值发现、风险定价、激励创新、分担风险、并购重组等功能作用,完善政策体系,研究设立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健全社会担保体系,适当提高制造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引导银行发放中长期贷款,实现银行业对制造业金融支持规模稳步提高,期限合理延长,结构明显优化,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五)统筹安全和发展,以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支持新开放格局和双循环发展。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新发展格局并非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际国内双循环。“十四五”时期,对外开放仍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们将致力于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银行业要在统筹开放发展和自身安全基础上,以高水平双向开放支持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继续鼓励有特色和专长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市场展业,稳步提高银行业外资占比。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支持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综合运用各类金融工具,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多层次高水平的银行业金融服务。

践行新发展理念,提高银行业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结构和融资需求适配度

“十三五”时期,主管部门坚持引导银行业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宏观调控、银行监管与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信贷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前x个月新增房地产贷款占比从20xx年高点时的xx%降至xx%。与此同时,银行业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小微企业贷款支持为例,截至2020年x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xx万亿元,同比增长xx%,增速比2019年末提高了xx个百分点,支持小微经营主体xxxx万户,同比增长xx%;

前三季度新增xxx万户,与20xx年同期增量基本相当。2020年x月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xx%,较2019年xx月下降了xx个百分点,实现了量增、面扩、价降。“十四五”时期,要践行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聚焦区域发展战略重点领域和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薄弱环节,进一步提高银行体系的适应性和普惠性,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与实体经济结构和融资需求更好地匹配。

(一)落实落细金融服务重大战略,大力支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议金融主管部门强化顶层设计,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统筹,明确区域金融改革主体责任,在细化、实化基础上,提高差别化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区域金融体系构建、特色金融产业发展、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等政策措施落地起效。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充分考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海南自贸港、黄河经济带等事关长远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区域板块的特色和发展定位,研究制定更“接地气”的金融支持整体方案。

(二)加大“三农”、小微、民营经济支持力度,推动普惠金融提质增效。继续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投放,实现金融支持农村实现脱贫攻坚到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无缝链接。拓宽抵质押品范围,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和季节规律,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农业农村经营主体融资需求。统筹运用差别化信贷导向、宏观审慎评估参数微调、监管评价与绩效考核监管、税收支持等政策工具,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增加小微、民营企业信贷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单列信贷计划、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等方式保障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的必要资源投入,在先行推动缓解融资难的基础上,坚持风险定价和商业可持续原则,循序渐进缓解融资贵;

推动有序实现“一二五”目标,提高银行业对民营经济信贷支持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贡献的匹配度。推动修订《商业银行法》,修改银行发放贷款应当提供担保的相关规定,推动“信易贷”平台升级改造,支持银行业稳步、合理提高信用贷款比重,降低对抵质押品的过度依赖。

(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造超越绿色金融的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银行体系。“十四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以此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十三五”时期,绿色金融虽有较快发展,但多数银行业机构尚未将其提升至发展战略层面,公司治理框架很少包含绿色金融配套制度体系和激励机制,实践中多停留在经营层面,支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和意识很容易被绩效考核压力和经营指标冲淡。“十四五”时期,要完善绿色金融支持政策体系,在进一步完善绿色投融资体系基础上,建立健全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环境、社会、公司治理(esg)三大核心价值因素纳入银行经营管理体系,细化esg产品体系,延伸esg风险管理内涵,融合esg高质量发展理念,从授信全流程管理、产品研发创设、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推进esg银行体系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全面提质增效。

在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中,推进银行业数字化转型

“十三五”时期,伴随现代科技的快速演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迭代速度加快,使得消费互联、产业互联与金融服务更紧密结合,信息流转与信用流转更有机联动,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非接触服务”更深入普及。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倒逼之下,我国银行业把握四重机遇,数字化转型进程明显加快。一是政策机遇。疫情以来银保监会、央行等多部门出台系列文件,政策导向明确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线上业务布局,优化“非接触式”服务渠道。二是以渠道网络化加速下沉为代表的社会机遇。疫情催化下,大量场景从线下迁移至线上,各行业“线上”商业模式变革步伐加快,居民消费、企业生产、政府治理数字化进程明显加快,数字经济高速发展更加势不可挡。三是技术机遇。回顾技术发展史,银行业一直是尖端技术应用的先行者。“十三五”期间,以5g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日益成为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四是新兴业态逆势暴涨催生新业务增长点的经济机遇。疫情催化下,新线上零售、在线娱乐、在线医疗、在线教育、远程会议办公等一系列新兴业态蓬勃兴起,居民消费模式、企业运作方式和社会运作范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并将继续快速迭代演化。

“十四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展望未来,已经箭在弦上的央行数字货币大概率在“十四五”前期落地发行,数字经济在为银行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带来新的理念变革、模式创新、流程再造、组织重塑的同时,也在支付脱媒、资金脱媒、数据和系统安全等领域带来诸多严峻挑战。银行业要深刻体认金融和科技深入融合的发展趋势,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这一系统工程。为此需要结合每家银行自身的特点,通过清晰判断未来的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基本保障等要素,建立自身比较优势。

(一)明晰数字化转型战略。坚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基因”确定具体的数字化转型步伐、节奏、目标和重点,推进产品、营销、渠道、运营、风控和决策等全面数字化转型与线上线下一体化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自我赋能。

(二)建立高适配性柔性组织架构。通过打破行内部门藩篱,支撑高速迭代和快速决策,形成实时响应市场的轻型化、敏捷性组织。

(三)秉持客户为中心理念,加速开放生态平台化发展。以市场需求为驱动,平台为载体,形成与客户直联互动的双向机制,依据金融服务频次,构建开放型获客、活客体系,借助金融科技手段搭建多功能综合服务平台嵌入银行应用,方便客户在一站式平台获得全方位服务,实现用户个性化金融需求与金融产品服务实时匹配对接。

(四)打造协同整合生态圈,构建未来竞争“护城河”。以利益共享机制和中后台整合,推进银行内部产品、风控、客户体系协同。与拥有技术和流量等资源优势的外部机构,构建互利共赢的战略合作关系,打造协同生态圈。

(五)严守风险底线,把握好效率与风险的动态平衡。数字化使得金融机构相关性提高,风险隐蔽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系统复杂性更高。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要始终以到位有效的风险防范为前提。通过多措并举,力争更多的银行成为“更好的或全新”的银行,而避免被整合、被降级、被脱媒。

完善银行业公司治理,健全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

良好有效的公司治理是银行业长期稳健运行的基石。“十三五”时期,金融监管部门先后出台《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银行保险业公司治理监管评价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我国银行业公司治理制度规范体系不断完善。但包商银行、恒丰银行等高风险机构处置案例表明,实践中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银行公司治理还存在诸多缺陷,成为一些重要风险事件的“策源地”。表现为:部分机构党的领导弱化缺失;

股权管理不规范、透明度偏低;

主要、控股股东行为不审慎、不合规,大股东控制现象较为普遍;

“三会一层”等关键治理主体履职有效性不足;

绩效考核激励短期化倾向明显,延期支付、追索扣回等约束机制难以完全落地。

“十四五”是我国银行业加快转型升级,以自身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有效支持国民经济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应进一步牢牢把握公司治理这个“牛鼻子”,以落实《健全银行业公司治理三年行动方案》为契机,标本兼治、分类施策,力求从源头防范控制住各类风险,构建符合银行业金融机构特点的权责对等、激励相容、风控严格的银行业公司治理体系。

一是以中小法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重点,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切实发挥好党的领导“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核心政治优势。

二是全面加强股权管理。本着资质优良、公开透明原则,实现股权结构动态优化;

细化股东资质审查,落实对股东和实控人的穿透管理;

持续规范股东行为,依法依规治理股权代持、隐形股东、非法获取银行股权、违规关联交易等乱象,坚持依法保护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合法权益,防止大股东和一致行动人操纵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

三是加强“三会一层”建设,提升关键治理主体履职质效。更好地发挥股东(大)会权力机构作用,提升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独立性和专业化水平,以优化“两会一层”履职评价为抓手,进一步做实监事会,明确高管层履职边界。

四是以强化信息披露为抓手,更好地发挥金融市场、债权人、中介机构等利益相关者监督作用。

五是优化绩效考核与薪酬机制。建议相关部门修改《金融机构绩效考核办法》和《商业银行绩效考评监管指引》,完善风险与收益平衡兼顾的考核指标体系,细化小微、“三农”、绿色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专项激励机制。进一步优化高管人员薪酬结构,建立市场化的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坚持绩效激励与风险损失挂钩原则,落实延期支付、追索扣回等管理制度,强化薪酬费用管理。借鉴科技企业做法,稳步推进员工持股试点。

构建可持续的银行业资本补充机制

20xx年以来,银行业内外部监管环境明显趋严,在监管部门“回归本源,专注主业”的政策引导下,资本消耗相对较高的信贷资产增速持续明显高于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速(见图)。20xx年x月资管新规实施后,银行业积极推进表外和“表表外”业务回表。加之经济增速回落叠加疫情冲击影响,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明显加大。2020年全年计划处置不良资产x万亿元,较20xx年的x万亿元增长近xx%。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需求上升,中小法人银行资本补充压力更是骤增。针对上述问题,“十三五”时期金融主管部门及时出台一系列支持银行补充资本的政策措施,既覆盖永续债、优先股等创新资本工具,也涉及扩大包括保险机构在内的投资主体范围。银行资本补充政策环境有所改善,资本补充渠道得到拓宽。

“十四五”时期,要多措并举构建可持续的银行业资本补充机制,使银行业通过“减费降息”让利和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提高服务新发展格局质效。

一是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保持银行业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相对稳定,净息差稳步、小幅收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非息收入占比,维持银行业适当的利润规模,夯实内源资本补充基础。

二是引导主要、控股股东适应高质量发展新要求,适当下调回报预期和分红要求,增加利润留存,增厚核心一级资本的安全垫。

三是坚持分类施策,完善银行资本补充政策体系。“十四五”末期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将要满足金融稳定理事会更高损失吸收能力(tlac)要求,建议主管部门适时出台政策,鼓励大型银行探索推出合规的tlac创新资本补充工具。探索转股型永续债、转股型二级资本债、附次级条款的可转债等工具创新,尽快破解发债机构条件、政府股东资格等难点,推动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补充中小银行资本政策尽快落地起效。

四是简化审核程序,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取消“一行一债”等限制,引入类似“储架发行”的制度安排,以更灵活的发行安排提高资本补充效率。

五是有序拓宽资本补充工具投资者范围。鼓励保险资管、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中长期资金增加银行资本补充债券配置比重,探索将资本补充工具纳入主流债券指数,吸引被动投资,多措并举尝试解决长期存在的银行体系资本补充工具互持的难题。加强对外推介,鼓励境内银行在离岸市场发行资本补充工具。

六是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鼓励信贷资产转让市场和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使银行业得以适时盘活、降低风险加权资产。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一是增强资本管理水平,做好资本规划,努力实现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动态匹配平衡。二是优化盈利能力,夯实内外源资本补充基础。把握政策窗口,拓宽自身资本补充渠道。三是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稳步推进低资本占用的零售业务转型,拓展零资本占用的中间业务,提高单位资本消耗产出效率,最大限度缓解资本压力。

完善监管体制,健全市场化风险防范处置机制

第x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逐步建立起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一委一行两会一局”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在国务院金融委统筹领导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明显进展,金融风险从快速积累逐步转入高位缓释,以包商银行、安邦集团为代表的高风险金融机构得到有序处置,守住了系统性风险底线。

“十四五”时期,我国银行业风险总体可控,但新冠肺炎疫情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将会持续,一些长期累积的风险矛盾会继续显现,并可能与新的金融风险点交织。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技术创新的高速迭代演变,金融产品和业态必将更加复杂,潜在风险更容易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跨地区乃至跨国界传递。与此相对,我国金融监管的整体性、协调性、适应性有待完善和提升,宏微观审慎、央地监管职责边界有待进一步厘清,监管措施差异化、精细化、针对性均有待提升,金融科技的快速兴起使得传统监管手段越来越无法满足监管实践需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问题银行仍然“易生难死”,零售和对公债权人刚性兑付预期依然普遍存在,处置实践中过度依赖存款保险等公共资金救助,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仍未完全确立,接管、重组、撤销、破产等处置程序的顺序和衔接机制亟待细化。

(一)要直面“十四五”时期金融风险演变特征的变化,与时俱进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金融特点的金融监管体系,实现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业务“全覆盖、无遗漏”。在此进程中不断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一是在国务院金稳委领导下,加强监管协调配合,进一步理顺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央地监管职责分工,构建跨省区市区域监管协作机制。二是加快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及时消除监管空白,补齐制度短板。三是强化功能监管。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不同监管机构监管下的各类金融机构提供的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实施公平统一的市场准入和持续监管,防止监管套利等各种逃避监管行为。四是加强行为监管。维护市场竞争秩序,进一步完善保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为核心的行为监管体系。五是运用监管沙盒等柔性监管方式,使金融科技创新有章可循。加快监管科技发展,保持与金融科技创新至多“一步之遥”,避免出现技术代差。

(二)要全面总结“十三五”金融风险处置化解的经验教训,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精准有效防范化解银行业各类风险。一是加强银行业风险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在现有压力测试框架基础上,建立问题金融机构预警模型,提高风险预警的敏感性,完善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现有风险评级和预警体系;

从资本充足率、流动性、资产负债率、商业模式可行性和重大风险事件等角度入手,按照定量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的原则,明确高风险金融机构的判定标准。细化不同风险等级的早期干预措施,对风险迅速恶化、接近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迅速果断采取处置措施。二是完善市场化、法治化风险处置机制。首先,建立健全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法规,实现市场主体有序退出,为银行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序处置“过剩产能”奠定基础。其次,在厘清责任内涵、明确分担和追责机制的基础上,压实金融机构自救主体责任、地方政府风险处置属地责任、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责任,落实金融监管问责制。再次,明确对高风险银行业机构接管、重组、撤销、破产处置程序和衔接机制,推动有序退出。最后,更好地发挥存款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健全不良资产处置、注资重组、同业并购、处置基金、过桥银行、引入战投及市场退出等多种方式,健全市场化风险处置和救助机制。

第二篇:“两山论”引领“十四五”高质量绿色发展学习讲稿

“两山论”引领“十四五”高质量绿色发展学习讲稿

今年8月15日,是“两山论”提出15周年,“两山论”丰富发展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一套完整的自然观,“两山论”是其自然观的具体体现。经过十几年的打磨,其表述更为系统全面,即“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两山论的提出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年8月15日,是“两山论”提出15周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为著名的科学论断之一。

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15年再次来到浙江安吉县余村,习近平总书记说,“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回顾15年来“两山论”孕育、诞生、发展、完善和走向成熟的历史进程,可以说,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标志的“两山论”,自其诞生起,就是一部鲜活的关于什么是绿色发展、坚持什么样的绿色发展、怎样绿色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坚持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统一,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美丽中国的统一,是关于解放绿色生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的绿色经济学思想、自然辩证法和严密的实践范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谋篇布局“十四五”规划之年,必须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两山论”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更加系统把握“两山论”科学完整的实践范式,以“两山论”为引领,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全面推动“十四五”高质量绿色发展。

如何理解“两山论”的科学论断

“两山论”体现党建设生态文明的意志基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为著名的科学论断之一,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倡导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理念追求。“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进了十九大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增加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的表述,彰显了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新的发展观、历史方位的价值取向。恰如“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历史性里程碑意义一样,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背景和愿景下,“两山论”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

“两山论”体现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是人类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的共同财富。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属性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本身是对工业文明发展理念的科学扬弃,同时必须深刻认识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是一场前无古人的创新之路,是对工业文明传统模式下原有发展观、价值观、财富观和生态观的突破,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两山论”的科学论断,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观,促进形成了生态文明发展的中国范式,改造和提升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它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朴素的道理正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同。

如何以“两山论”为引领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

以“两山论”为引领,全面探索并走出一条生态脱贫的新路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但也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由此带来的区域差别、城乡差别的问题仍然存在。既面临许多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面临因自我发展能力培育需要一个过程而可能发生的返贫现象,尤其是实现脱贫帮扶由“输血式”向“造血式”机制的转变,任务依然艰巨。因此。要以“两山论”为引领,在山水上做文章,探索一条生态脱贫的新路子。关于生态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在生存条件差但生态系统重要、需要保护修复的地区,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生态脱贫,比如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等等,都为我国走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得益彰的生态脱贫之路指明了方向。

以“两山论”为引领,全面践行让城市融入大自然和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构想。“十四五”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改变着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总格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城市发展必将面临城市迭代和创新。“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代表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十四五”时期必须探索走出城市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发展之路,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必须以“两山论”的重大战略理念为指引,城乡互动、区域一体,使美丽乡村成为鱼逐水草而居的绿水青山之地。

以“两山论”为引领,全面推动“十四五”高质量绿色发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基础上形成的重大发展战略,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绿色是题中应有之义;绿色发展,就其产业体系而言,其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两者相互一起,逐步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促进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性要素和力量。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在信息产业、智能化应用、新材料、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态修复、生态技术、循环利用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已经成为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第三篇:关于银行业信息科技与业务发展融合的思考

关于银行业信息科技与业务发展融合的思考

信息科技部门在银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伴随着金融信息化发展的过程而不断变化的。随着银行信息化建设从业务的电子化到逐步建立全面的金融信息服务体系,信息科技部门也在进行从满足业务需要到引领业务创新的转变。

银行业信息科技建设之初,科技部门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基本的业务处理,管理报表等传统银行业务和管理工作的电子化。按照手工处理时的业务流程和方法,以计算机处理模拟代替手工处理,从而带来业务以及管理方面效率和能力的提升。在这个阶段,信息科技部门更多地是以满足业务需求为主要目标,扮演着服务和支持的角色。

一、信息科技支撑业务发展

金融业已经跨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科技管理对银行业务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显著。在IT时代,消费者办理业务必须要去银行柜台,寻求柜员的帮助,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自主端、移动端、PC端等新型入口大幅度提升了银行的服务能力。信息科技管理既代替了柜员的手工劳动,降低了营业网点成本,又多渠道服务客户,为客户提供了更好的体验,并提升了客户黏度。

另外,银行不断创新一些业务产品,不得不需要信息科技部提供系统开发、运维服务。科技部门的支持会让银行业务流程规范、过程精细化、可视化管理,并提升协同效率,加速开发过程,保障软件质量。

二、信息科技引领业务发展

信息科技不单单是支撑银行业务发展,IT软件开发完全以业务部门的要求为准,容易产生风险。银行业务部门的发展与成熟度需要一个过程,现有业务运作过程中会出现流程不规范、过程不可视、管理不科学等问题,如果IT开发只是按照现有业务模式进行,那么系统上线后,业务量的增长反而会放大银行的潜在风险。

因此,从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看,信息科技管理应该是起到对银行业务引领的作用。科技开发人员应该积极充分地了解、分析业务需求,减少重复建设、维护,在现有业务模式的基础上、在对风险与效益进行有效平衡的前提下规划系统开发。系统上线后,科技运维人员也要主动反思IT系统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系统改进、业务提升提出建议。

三、信息科技与业务发展的融合

实现业务与信息科技的融合协同,需要从银行发展的需求出发,在体制和机制方面进行改革,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中心,通过流程的再造和优化从过去的部门管理模式转变为流程模式,业务部门与科技部门按照流程管理成为金融产品设计和建设流程中的不同环节,各自按流程中的职责完成系统建设不同阶段的任务,提交工作成果。

当前,各银行已经陆续完成了核心业务、管理、客户关系等系统的建设,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系统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能力差、互联互通难以实现等问题,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得银行信息系统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削弱了管理系统的作用。应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在规划建设方面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数据标准打破信息孤岛的隔阂。

Visual ALM+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立足于金融机构科技项目管理的角度,帮助银行业构建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银行运行管理能力,实现银行业资源整合、提高项目成功率,通过对银行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控,实现项目进度、成本、资源、质量、沟通、采购、风险&问题的管理。

Visual ALM+ 是维普时代推出的一款内容级的全生命周期(ALM)管理平台,通过项目管理流程融合,实现银行业科技项目管理能力的标准化、流程化、显性化,使得项目管理全生命周期过程可视、可度量、可控,提升管理效能。

第四篇:国有企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国有企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宣示了新时代党领导国有企业的重大主张,深刻揭示了搞好国有企业的科学规律,为做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纲领。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稳高质量发展方向

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一方面,要始终突出政治统领。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工作中。不断强化国有企业的政治属性,想任何问题、做任何决策,都要对标对表党中央,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企业落实落地。把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作为政治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努力实现正气充盈、政治清明。

另一方面,要强化党的全面领导。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将党的领导融入到企业治理的各个环节,把党组织的教育、管理、监督等职能渗透到企业发展全过程,使党组织作用的发挥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严格落实党组织研究讨论前置程序,对事关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必须通过党委常委会集体研究,确保党的领导在制度上有规定、程序上有保障、实践中有落实。

二、育强干部人才队伍,筑牢高质量发展支撑

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培养一支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

一方面,要坚持党管干部。认真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突出政治标准,切实把组织放心、干部服气、职工群众满意的干部精心培养起来、合理使用起来。做好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着眼于今后5年、1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重

点培养选拔一批素质高、潜力大的优秀年轻干部,确保企业改革发展后继有人。同时,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严格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指示,持续完善激励约束和容错纠错机制,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的干部撑腰鼓劲。

另一方面,要坚持党管人才。积极推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技能大师选拔,努力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同时,大力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引进战略,围绕企业规划的重大工程和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增加高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数量。

三、抓牢基层组织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聚焦基层抓党建、抓好党建强基层、建强基层促发展,紧紧抓住党的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三基建设”不放松。

一是建强基层组织。

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坚持抓常、抓实、抓细、抓长,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尤其是必须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回头看”,努力打造自身建设强、群众工作强“双强”型党支部。

二是育强基本队伍。

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关键在人,必须全面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和党员职工“三支队伍”建设,着力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骨干输送到重要岗位,切实让党员教育管理更好融入生产经营、融入党员需求、融入群众关切。

三是增强党建活力。

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党建品牌创建,努力将品牌创建融入到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改革创新、和谐稳定等中心工作各个环节,使党建品牌的示范导向和辐射带动作用更强,品牌创建服务发展、服务党员群众的成效更加明显,以品牌建设理念打造基层党建特色。

四、纵深推进从严治党,营造高质量发展环境

国有企业必须坚决扛起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一以贯之、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压实“两个责任”。

党委主体责任是核心和前提,纪委监督责任是关键和保障,两者只有形成合力,才能保证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党委必须担

负起主体责任,定期研究和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纪委必须履行好监督责任,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二是整治作风之弊。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实施细则,坚决把作风建设抓到底。坚持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倡导抓落实的鲜明导向,敢抓落实、善抓落实、真抓落实,在真抓实干中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实事求是开展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开展调研,增强调研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调研成果转化,对调研情况进行系统性梳理分析,科学制定问题对策和整改措施,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工作成效、发展成效。

三是强化纪律监督。

纪律不严,从严治党就无从谈起。坚持以严明的纪律管党治党,对无视纪律的行为,必须动真碰硬、发声亮剑,让制度“长牙”、纪律“带电”,使广大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五、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汇聚高质量发展合力

职工群众始终是企业前进的力量源泉、坚实根基。无论任何时候,国有企业都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依靠职工、切实关心职工、广泛凝聚职工,汇聚起万众一心的强大正能量。

一是充分依靠职工。

围绕主要目标任务,扎实开展形势任务宣传教育,把广大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企业决策部署上来;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深入开展“五小”实用技术、合理化建议等创新创效活动,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投身企业发展的主战场。

二是切实关心职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在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稳步提高职工收入,还要在保障职工身心健康、满足职工精神需求上下功夫,不断增强职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维护职工权益。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凡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一律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大力推进党务公开,丰富公开内容,拓展公开形式,切实保障职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严肃查处克扣截留、分配不公等侵害职工利益行为,让公平正义得到充分体现。

第五篇:对推进xx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对推进xx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省委、省政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的指示要求,紧扣贵州发展实际,提出围绕“四新”抓“四化”,续写新时代贵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新型工业化摆在“四化”之首,成了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经济开发区作为工业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引擎、主抓手,只有把经济开发区建设好、发展好,新型工业化才有出路、才有希望,高质量发展也才能真正实现。非常有幸能参加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聆听了XX等领导作的专题辅导报告,让自己认识更深、思路更清、激情更足,对如何抓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一、经济开发区发展现状

(一)基本概况。

XX经济开发区于2012年10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位于铜仁市XX自治县峨岭街道小云村,距XX县城9公里、铜仁凤凰机场130公里、铜仁火车站110公里、大龙高铁站170公里、思南乌江码头11公里,杭瑞高速公路XX东、西互通出口均设置在开发区内。规划总面积22.17平方公里,首期开发面积9.75平方公里,先后荣获“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贵州电商扶贫示范基地、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配套设施情况。

开发区自2011年3月正式启动开发建设以来,已建成道路网络6.2公里、标准化厂房12.5万平方米、职工住房1622套,配套幼儿园、小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1所,完成了园区绿化、亮化、供排水及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水电路气讯等覆盖全园区。设立了县医院分院、农商行分行等配套服务机构,开通了县城至园区公交线路。

(三)产业发展情况。

开发区坚持“特色、绿色、科技”的产业发展理念,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原则,充分发挥XX生态农业优势,突出茶叶、食用菌等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围绕主导产业上下游引进和建设项目,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水平,初步形成了以农特产品加工、电子装备研发制造、服装鞋帽、电子商贸物流、建材装饰、旅游商品为支柱的产业集聚区。

(四)经济效益情况。

累计引进企业80家,建成项目66个,在建项目3个,累计到位资金50亿元。共有入园工业企业6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家,提供就业岗位5800个。2020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亿元,税收1.72亿元,进出口贸易260万美元。

二、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一)规模效益不够明显,发展竞争力不足。

一是能级规模较小。开发区起步建设较晚,规模总量较小,产业层次较低,承载能力很弱,集群发展不优,对县域经济的带动引领作用不强,未能真正成为全县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二是首位产业偏弱。开发区产业定位不明晰,没有突出首位产业,产业发展规划不科学,没有紧扣地方实际,在产业选择上“摇摆不定”,常因项目更替而调整,产业布局零散、规模不大、效益不高,集聚效应弱。三是产城融合不够。开发区距县城较远,在规划发展中重产业集聚,轻教育、医疗、住房、商业等功能配套,无法满足产业工人在园区游购娱及子女入学,产业工人的工作和生活不得不“两地分离”,居住在县城,上班在园区,导致园区企业招工难,也造成开发区人气不足。

(二)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发展推动力不足。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开发区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管理体制未理顺,加上开发区建设规模和区域边界逐渐扩大,大量社会管理职能涌入,开发区承担了繁重的社会事务,导致主业模糊、主责弱化。同时,由于开发区受编制、人员不足等制约,在招商引资、用地报批、手续办理等很多方面需要政府部门落实,而相关部门支持配合有待加强,未能形成推进合力。二是人事体制不顺。开发区编制类型为事业编制,受行政事业身份限制,原行政人员保留身份逐步过渡,新进人员按事业人员管理,而实际在岗行政编制人员,却无法享受公务员职级晋升待遇。开发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干部内部成长空间非常有限,加之与政府部门交流不多,导致干部队伍结构老化,干事创业激情弱化。三是事权体制不顺。“三定”方案中明确了对开发区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土地规划等管理职责,而实际情况是有责无权,因为开发区没有行政执法部门,工作只能发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开发区范围内夹杂着部分村寨,而对该范围内村居群众的安全教育、用地审批等管理职能不够明晰,导致在工作中存在推诿现象。

(三)要素保障不够到位,发展支撑力不足。

一是建设用地紧张。由于缺乏资金收储土地,只能一边努力引进项目,一边努力做好征地和报批等工作,导致一些项目无法落地或落地缓慢。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国土空间规划已不适应当前工业发展需求,一些适合白酒等优质项目落地的地方之前又未纳入工业用地规划,以致用地无法获得上级审批,造成项目无法落地。二是专业人才匮乏。开发区自成立以来,干部都是从行政事业单位调入,队伍结构不合理,大多属于“行政管理”型干部,缺乏抓园区建设和工业经济的专业人才,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要求极不相称。三是财政投入不足。政府财力非常困难,对园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投入有限,造成开发区功能不配套,承载能力较差,无招商引资吸引力,高质量发展瓶颈制约短期内难以打破。四是企业融资困难。开发区内企业普遍缺乏流动资金,多数企业自身实力不强,无有效抵押,融资能力非常弱,在提供担保、贷款贴息等方面,也无特殊的扶持政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较为突出。

(四)考评激励不够科学,发展创新力不足。

一是考核机制不健全。省、市、县都在对各地开发区进行考核,但不同开发区发展规模、发展阶段不尽相同,用同一套指标考评与实际不符。特别是在县级考核中,没有侧重于招商引资、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等经济职能,综治维稳、精神文明建设、扶贫等方面仍要进行考核,导致开发区承担行政管理职能过多,挤占了抓经济主业的时间精力。二是薪酬制度未完善。开发区薪酬制度改革未实质性推动,没有推行企业化年薪,而实行固定的财政工资,与省内外国家级开发区普遍推行高于市、县2倍以上的企业化年薪制相比不具优势。受薪酬激励机制不健全影响,没有与市场相匹配的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和机制,致使人才引不来、留不住。三是创新能力差距大。开发区内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十分有限,致使大量企业难以建立起专业的技术孵化体系。政府对企业的激励政策也十分有限,能及时落实到位的主要是厂房租赁优惠措施,其它在招商引资中确定的激励措施,要么是兑现不及时,要么是难以兑现,形成了许多遗留问题,影响着园区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规划引领,着力在科学布局、集聚发展上实现新提升。

一是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开发区应确定发展主攻方向,集中精力打造首位产业,培育潜力产业,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在确定首位产业时,必须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和亮点,避免同质化竞争。修订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制定首位产业培育提升方案,集中力量推进首位产业发展。积极采取“一区多园”发展模式,明确各产业园产业发展主攻方向,推进白酒等重点产业发展取得突破。二是做好建设用地规划。抢抓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机遇,将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将更多适合新型工业项目发展的土地纳入工业建设用地规划,从源头上做好项目建设用地保障。三是做好节约集约利用规划。坚持“亩产论英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率。充分发挥开发区集聚效应,除对资源、环境、地质等条件有特殊要求外,原则上新引进企业必须集中到开发区,确需在开发区外安排重大或有特殊工艺要求的工业项目,要按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关要求进行科学论证,加快促进园区集聚发展。

(二)强化配套建设,着力在设施完善、要素保障上实现新提升。

一是加快完善配套设施。按照生产加工、商务办公、生活配套“三位一体”模式,加快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破除水、电、路、标准厂房、环保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进一步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和产业吸纳能力。坚持“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推进园区和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环保一体化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发展环境。二是强化建设用地保障。大力做好工业建设用地申报等工作,千方百计加强资金筹措,超前做好土地收储,有效保障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建立工业用地收回收储机制,严格执行低效用地、闲置土地处理规定,对经济效益较低、闲置的土地和空置的厂房进行“腾笼换鸟”,积极盘活闲置资产,多形式增加用地供给。三是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建立地方财政资金稳定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基金和世行贷款,多形式保障开发区建设发展资金投入。探索推行开发区“管委会+公司”运行机制,“管委会”作为开发区的管理机构,“公司”作为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市场主体,盘活利用开发区各类资产资源,把开发区土地、标准厂房、公共配套设施、环境设施等有形资产和经营开发权、使用权、广告权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注入开发区经营公司,由经营公司负责开发区开发、建设和管理,增强开发区自身“造血功能”。

(三)强化精准招商,着力在招大引强、龙头带动上实现新提升。

一是创新招商机制。围绕园区产业发展需要,树牢精准招商引资理念,从“唯商是招”向“精选优商”转变,从“全民招商”向“专业招商”转变,严禁不计成本、“血拼式”招商。建立完善领导带头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组建招商引资工作专班,采取产业链招商、区域招商、多元化招商等方式,着力引进一批产业链关联配套的大项目,培育一批带头性强的龙头企业。二是完善招商政策。结合园区自身承载能力和财力条件,按照国家法律和相关政策要求,修订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明确享受条件、适用范围、优惠内容、兑现流程、执行期限等内容。严格做到守约重诺,不折不扣履行招商引资协议,确保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及时兑现到位。三是优化投资环境。大力改善营商环境,强化公共服务,为优质项目落地、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经营提供全方位服务。建立完善招商引资项目事前评估机制和联席会议会审制度,加强项目落地后续服务、跟踪问效和督查考核,对重大项目签约、注册、开工、投产、运营全程领办代办,对一般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积极打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

(四)强化运行调度,着力在服务企业、助推发展上实现新提升。

一是建立定期调度制度。高度重视企业的生产发展,全力做好生产要素保障,在企业用水、用电、用工等方面积极做好服务,尽最大努力给予支持帮助。开发区管委会每月召集区内企业进行座谈,了解企业生产运行情况,及时掌握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协调对接政府有关部门帮助解决,促进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二是建立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班子成员,应主动担当作为,强化对企业的服务意识,树立企业至上的理念,对区内的企业实行定点联系,每月至少走访联系企业1次以上,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建立政银企协调制度。积极搭建企业融资担保平台,有效解决企业无担保问题,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加强对企业融资的协调对接,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政银企座谈会,及时了解企业资金需求和银行贷款投向,促进政府部门、园区企业、金融机构通力协作,最大限度给予企业资金支持,推动园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五)强化改革创新,着力在理顺体制、转型升级上实现新提升。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机制。紧紧抓住全省推进开发区体制改革的机遇,对开发区的机构设置、职能职责、人员编制等进行调整优化,将开发区管委会从事业单位调整为行政单位,并设置相应的内设机构,赋予对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土地规划等管理职责,有效解决有责无权的问题。进一步明晰开发区与所在地乡镇(街道)的管理职责,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突出经济管理职能,社会服务职能由乡镇(街道)政府主抓,管委会重点抓好企业的管理和发展。二是优化考核评估制度。加强对开发区考核的统筹,既要有各类开发区普遍适用的共性评价指标,也要根据开发区固有的差异性研究设置差别化的考核评价指标。考核内容应侧重于招商引资、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等经济职能,减少对综治维稳、精神文明建设、扶贫等方面内容的考核,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激励经济发展的作用,促进开发区集中精力抓经济发展。三是改革人事薪酬制度。创新探索更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赋予开发区中层干部任免权,探索推进开发区全员岗位聘任(用)制和绩效考核机制,打破现行的行政事业编制约束,激发干部人才队伍活力。研究出台开发区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措施,推行差异化薪酬,探索实施绩效工资制、年薪制等,建立开发区内部薪酬分配激励制度,充分发挥收入分配的杠杆和导向作用,建立“以实绩论英雄”“凭能力定岗位”的管理机制,打破平均分配的思维定式,建立实绩导向差异化工资制度,让开发区成为干事创业的标杆和旗帜。

下载银行业“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与思考(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银行业“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与思考(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