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部编九上语文期末复习
-
九上期末复习(推荐五篇)
九年级语文学期期末复习模拟试题一、基础知识(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分外(fân)解剖(pāo)深邃(suì)余晖(huī)
B.忐忑(tâ)伫立(zhù)浩瀚(hàn)禁锢(j -
「最新」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教案第一部分:拼音与汉字教学目标1.复习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能熟练地拼读音节,能区分平翘舌音,能区分两拼音和三拼音。2.能给音节标调。能区别音
-
部编版一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教案
期末复习复习内容:1-3单元 教学目标: 1、复习字母表,能默写字母表。 2、复习拼读音节,能正确、熟练地拼读音节。 3、掌握本单元的汉字、笔画、笔顺 4、会看图写出相对应的词。
-
《醉翁亭记》教案(部编语文九上)
11.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壑、辄”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3
-
九上语文复习教案
九上语文复习教案 一、《沁园春 雪》(刘) 1 文学常识:《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是配音乐的。后
-
《论教养》教案(部编语文九上)
8.论教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贸然、疲惫不堪、自持”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
-
《你看》教案(部编语文九上)
5.你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丰润、红晕、翅翼”等词语。 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赏读诗歌,理解诗歌意境。 2.结合诗歌内
-
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教案
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一、复习课文内容 (一)齐读课文,抽背课文(二)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1.( )( )吹 ,夏( )落,( )霜降( )飘 池青山红鱼出( ) ( )入 2.你( )( )( )?我( )李。( )( )
-
2018年部编九上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
2018年部编九上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古诗文默写。(10分) ,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 ,万古惟留楚客悲。(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
《敬业与乐业》教案(部编语文九上)
6.敬业与乐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旁骛、亵渎”等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2.初步学习“
-
【人教部编版】2018年秋季九上语文期末复习(五)古诗文默写(含答案)(精选5篇)
专项复习(五) 古诗文默写 一、直接型默写。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其一)]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3.巴山楚水凄
-
部编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教案「全册」
部编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教案【学习目标】1.复习课文内容,及其生字词语。2.继续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3.继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
-
部编版二年级上语文期末第二单元复习检测卷
部编版二年级上语文期末第二单元复习检测卷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分数:一、读拼音,写词语。(10分)duìqítónɡhàoshēnchùxiónɡmāopénɡyouxīnkǔyá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要点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要点 第一单元复习 1、词语: 景色宜人 便宜 白色 中华 华丽 春华秋实 谷子 五谷丰登 金秋时节 金色 云层 层林尽染 丰收 丰富 山河壮美 壮丽
-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教案
一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教案 复习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1、知识能力掌握情况: 班中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拼读音节,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大部分学生具有
-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知识点(汇编)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知识点第一部分:拼音复习知识要点: 能读准声母、韵母,准确拼读音节,读准四声及轻声音节。 能背诵《声母表》。熟悉《韵母表》、和整体认读音
-
2014年九上语文期末调研分析
夯实学生基础提高课堂效率
——九上语文期末调研试卷分析
一、试卷总体评价:
今年初三期末考试试卷,跟以前相比,在结构、题型、难度等方面保持基本一致。坚持“得法于课内,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