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高中语文必修二三单元
-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二三单元名句默写检查
必修二名句默写过关训练
第二单元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__________。(《氓》)
2、送子涉淇,至于顿丘。_________,__________。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3、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 3,背诵并积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
高中语文 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
弋阳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备课组命制 弋阳一中2016届高一语文必修一 第一单元检测 共150分,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 罗强 一、基础知识(18分) 1. 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3分) A.
-
高中语文必修1单元综合检测1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 测试时间:__120分钟__ 试卷满分:__150分__ 老师评分:__________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峥嵘愤世嫉俗灰烬豆寇年华
-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 二.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三.学习
-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悲剧特点对比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臵人物来
-
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检测题
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检测题 1.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乘彼垝(guǐ)垣 咥(xì)其笑矣 其黄而陨(yǔn)采芙(fū)蓉 B.犹可说(yuè)也 于(xū)嗟女兮 靡(mǐ)室劳矣 淇水汤(shāng)汤
-
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教学计划5篇
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周晗 (一)内容标准 1.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来学习鉴赏中外小说,能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2.了解小说的基本特征,了解小说所涉及
-
高中语文必修3小说单元导学案
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 第一单元小说单元(导学案) 【教学说明】 本单元注重文学欣赏,学习中外小说。 从内容上来说,本单元的三篇小说,涉及古今中外,涵盖人类生活的多个层面。有展
-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第二单元默写训练
2021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必上册理解性默写押宝卷(高二语文)《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孔子在《论语·
-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实验高中 郭彦丽
一、本单元地位分析
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单元为议论文,体现了以文体为线索编排教材的特点。了解和 -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单元导语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单元导语 必修一 第一单元 认识自我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应该怎样做?„„在人的一生中,这些也许是伴随终身的叩问。尽管人
-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教案
第四单元学习教案 教学目的 :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本单元演讲稿的内容。3.结合本单元文章的结构,了解演讲辞的特点。第一课时 教学
-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必修5)
高中语文必修5 “第三单元教学方案” 一、教材分析:这个单元编选了《咬文嚼字》、《说“木叶”》和《谈中国诗》三篇文章,体裁属于文艺评论和随笔,题材设计探讨艺术表现的语
-
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上传: 陈敏更新时间:2014-1-8 9:48:50 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这个单元编选了《咬文嚼字》、《说“木叶”》和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二单元测试题(最终定稿)
语文
必修2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试卷共6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 -
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文言知识归纳
必修2第三单元文言知识归纳 8.《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 二、古今异义 ①是日
-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学纲07
利辛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学纲(七)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 一、学习目标 1、梳理课文的线索。 2、品味散文语言,体悟深层内涵。 3、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