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白蒲中学高二数学教案:圆锥曲线方程:13(苏教版)
求曲线的轨迹方程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掌握常用动点的轨迹以及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的归纳和介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
(三)学科渗透点
通过对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常用动点的轨迹,为学习物理等学科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1.重点: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
(解决办法:对每种方法用例题加以说明,使学生掌握这种方法.)2.难点:作相关点法求动点的轨迹方法.
(解决办法:先使学生了解相关点法的思路,再用例题进行讲解.)
三、活动设计
提问、讲解方法、演板、小测验.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大家知道,平面解析几何研究的主要问题是:(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我们已经对常见曲线圆、椭圆、双曲线以及抛物线进行过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今天在上面已经研究的基础上来对根据已知条件求曲线的轨迹方程的常见技巧与方法进行系统分析.
1(二)几种常见求轨迹方程的方法 1.直接法
由题设所给(或通过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而得出)的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列出等式,再用坐标代替这等式,化简得曲线的方程,这种方法叫直接法.
例1(1)求和定圆x2+y2=k2的圆周的距离等于k的动点P的轨迹方程;(2)过点A(a,o)作圆O∶x2+y2=R2(a>R>o)的割线,求割线被圆O截得弦的中点的轨迹.
对(1)分析:
动点P的轨迹是不知道的,不能考查其几何特征,但是给出了动点P的运动规律:|OP|=2R或|OP|=0.
解:设动点P(x,y),则有|OP|=2R或|OP|=0. 即x2+y2=4R2或x2+y2=0.
故所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为x2+y2=4R2或x2+y2=0. 对(2)分析:
题设中没有具体给出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但可以通过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而得出,即圆心与弦的中点连线垂直于弦,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由学生演板完成,解答为:
设弦的中点为M(x,y),连结OM,则OM⊥AM. ∵kOM·kAM=-1,其轨迹是以OA为直径的圆在圆O内的一段弧(不含端点). 2.定义法
利用所学过的圆的定义、椭圆的定义、双曲线的定义、抛物线的定义直接写出所求的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定义法.这种方法要求题设中有定点与定直线及两定点距离之和或差为定值的条件,或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分析得出这些条件.
直平分线l交半径OQ于点P(见图2-45),当Q点在圆周上运动时,求点P的轨迹方程.
分析:
∵点P在AQ的垂直平分线上,∴|PQ|=|PA|. 又P在半径OQ上.
∴|PO|+|PQ|=R,即|PO|+|PA|=R.
故P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是定值,可用椭圆定义 写出P点的轨迹方程.
解:连接PA ∵l⊥PQ,∴|PA|=|PQ|. 又P在半径OQ上. ∴|PO|+|PQ|=2.
由椭圆定义可知:P点轨迹是以O、A为焦点的椭圆.
3.相关点法
若动点P(x,y)随已知曲线上的点Q(x0,y0)的变动而变动,且x0、y0可用x、y表示,则将Q点坐标表达式代入已知曲线方程,即得点P的轨迹方程.这种方法称为相关点法(或代换法).
例3 已知抛物线y2=x+1,定点A(3,1)、B为抛物线上任意一点,点P在线段AB上,且有BP∶PA=1∶2,当B点在抛物线上变动时,求点P的轨迹方程.
分析:
P点运动的原因是B点在抛物线上运动,因此B可作为相关点,应先找出点P与点B的联系.
解:设点P(x,y),且设点B(x0,y0)
∵BP∶PA=1∶2,且P为线段AB的内分点.
4.待定系数法
求圆、椭圆、双曲线以及抛物线的方程常用待定系数法求.
例4 已知抛物线y2=4x和以坐标轴为对称轴、实轴在y轴上的双曲
曲线方程. 分析:
因为双曲线以坐标轴为对称轴,实轴在y轴上,所以可设双曲线方
ax2-4b2x+a2b2=0 ∵抛物线和双曲线仅有两个公共点,根据它们的对称性,这两个点的横坐标应相等,因此方程ax2-4b2x+a2b2=0应有等根.
∴△=1664-4Q4b2=0,即a2=2b.(以下由学生完成)
由弦长公式得:
即a2b2=4b2-a2.
(三)巩固练习
用十多分钟时间作一个小测验,检查一下教学效果.练习题用一小黑板给出. 1.△ABC一边的两个端点是B(0,6)和C(0,-6),另两边斜率的
2.点P与一定点F(2,0)的距离和它到一定直线x=8的距离的比是1∶2,求点P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图形?
3.求抛物线y2=2px(p>0)上各点与焦点连线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答案:
义法)
由中点坐标公式得:
(四)小结
求曲线的轨迹方程一般地有直接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待定系数法,还有参数法、复数法也是求曲线的轨迹方程的常见方法,这等到讲了参数方程、复数以后再作介绍.
五、布置作业
1.两定点的距离为6,点M到这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平方和为26,求点M的轨迹方程.
2.动点P到点F1(1,0)的距离比它到F2(3,0)的距离少2,求P点的轨迹. 3.已知圆x2+y2=4上有定点A(2,0),过定点A作弦AB,并延长到点P,使3|AB|=2|AB|,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作业答案:
1.以两定点A、B所在直线为x轴,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得点M的轨迹方程x2+y2=4 2.∵|PF2|-|PF|=2,且|F1F2|∴P点只能在x轴上且x<1,轨迹是一条射线
六、板书设计
第二篇:高二数学教案:圆锥曲线方程:02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及标准方程.(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与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探索能力,增强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三)学科渗透点
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的教学,可以提高对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材分析
1.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
(解决办法:用模型演示椭圆,再给出椭圆的定义,最后加以强调;对椭圆的标准方程单独列出加以比较.)2.难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解决办法:推导分4步完成,每步重点讲解,关键步骤加以补充说明.)3.疑点:椭圆的定义中常数加以限制的原因.(解决办法:分三种情况说明动点的轨迹.)
三、活动设计
提问、演示、讲授、详细讲授、演板、分析讲解、学生口答.
四、教学过程(一)椭圆概念的引入
前面,大家学习了曲线的方程等概念,哪一位同学回答:
问题1:什么叫做曲线的方程?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其中哪几个步骤必不可少? 对上述问题学生的回答基本正确,否则,教师给予纠正.这样便于学生温故而知新,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去探求新知识.
提出这一问题以便说明标准方程推导中一个同解变形.
问题3:圆的几何特征是什么?你能否可类似地提出一些轨迹命题作广泛的探索?
一般学生能回答:“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为常数的点的轨迹是圆”.对同学提出的轨迹命题如:
“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 “到两定点距离平方差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 “到两定点距离之差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 教师要加以肯定,以鼓励同学们的探索精神.
比如说,若同学们提出了“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那么动点轨迹是什么呢?这时教师示范引导学生绘图:
取一条一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画图板上的F1和F2两点(如图2-13),当绳长大于F1和F2的距离时,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就可以画出一个椭圆.
教师进一步追问:“椭圆,在哪些地方见过?”有的同学说:“立体几何中圆的直观图.”有的同学说:“人造卫星运行轨道”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椭圆的定义:
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焦距. 学生开始只强调主要几何特征——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教师在演示中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强调:
(1)将穿有铅笔的细线拉到图板平面外,得到的不是椭圆,而是椭球形,使学生认识到需加限制条件:“在平面内”.
(2)这里的常数有什么限制吗?教师边演示边提示学生注意:若常数=|F1F2|,则是线段F1F2;若常数<|F1F2|,则轨迹不存在;若要轨迹是椭圆,还必须加上限制条件:“此常数大于|F1F2|”.
(二)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1.标准方程的推导
由椭圆的定义,可以知道它的基本几何特征,但对椭圆还具有哪些性质,我们还一无所知,所以需要用坐标法先建立椭圆的方程.
如何建立椭圆的方程?根据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可分:(1)建系设点;(2)点的集合;(3)代数方程;(4)化简方程等步骤.
(1)建系设点
建立坐标系应遵循简单和优化的原则,如使关键点的坐标、关键几何量(距离、直线斜率等)的表达式简单化,注意充分利用图形的对称性,使学生认识到下列选取方法是恰当的.
以两定点F1、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2-14).设|F1F2|=2c(c>0),M(x,y)为椭圆上任意一点,则有F1(-1,0),F2(c,0).
(2)点的集合
由定义不难得出椭圆集合为: P={M||MF1|+|MF2|=2a}.(3)代数方程
(4)化简方程
化简方程可请一个反映比较快、书写比较规范的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完成,教师巡视,适当给予提示:
①原方程要移项平方,否则化简相当复杂;注意两次平方的理由详见问题3说明.整理后,再平方得(a2-c2)x2+a2y2=a2(a2-c2)②为使方程对称和谐而引入b,同时b还有几何意义,下节课还要
(a>b>0).
关于证明所得的方程是椭圆方程,因教材中对此要求不高,可从略.
示的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焦点是F1(-c,0)、F2(c,0).这里c2=a2-b2. 2.两种标准方程的比较(引导学生归纳)
0)、F2(c,0),这里c2=a2-b2;
-c)、F2(0,c),这里c2=a2+b2,只须将(1)方程的x、y互换即可得到. 教师指出:在两种标准方程中,∵a2>b2,∴可以根据分母的大小来判定焦点在哪一个坐标轴上.
(三)例题与练习
例题
平面内两定点的距离是8,写出到这两定点的距离的和是10的点的轨迹的方程.
分析:先根据题意判断轨迹,再建立直角坐标系,采用待定系数法得出轨迹方程. 解:这个轨迹是一个椭圆,两个定点是焦点,用F1、F2表示.取过点F1和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2a=10,2c=8.
∴a=5,c=4,b2=a2-c2=52-45=9.∴b=3 因此,这个椭圆的标准方程是
请大家再想一想,焦点F1、F2放在y轴上,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
练习1 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练习2 下列各组两个椭圆中,其焦点相同的是
[
]
由学生口答,答案为D.(四)小结
1.定义:椭圆是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
3.图形如图2-
15、2-16.
4.焦点:F1(-c,0),F2(c,0).F1(0,-c),F2(0,c).
五、布置作业
1.如图2-17,在椭圆上的点中,A1与焦点F1的距离最小,|A1F1|=2,A2 F1的距离最大,|A2F1|=14,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3.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是过F1的直线被椭圆截得的线段长,求△ABF2的周长. 作业答案:
4.由椭圆定义易得,△ABF2的周长为4a.
六、板书设计
第三篇:2013白蒲中学高二数学教案:数列:05(苏教版)
第五教时
教材:等差数列前n项和
(一)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并且能够较熟练地运用解决问题。过程:
一、引言:P119著名的数学家高斯(德国 1777-1855)十岁时计算
1+2+3+…+100的故事
故事结束:归结为 1.这是求等差数列1,2,3,…,100前100项和2.高斯的解法是:前100项和S100即Sn
二、提出课题: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1.证明公式1:Sn
n(a1an)
n(a1an)
100(1100)
2证明:Sna1a2a3an1an①Snanan1an2a2a1②
2Sn(a1an)(a2an1)(a3an2)(anan)①+②:
∵a1ana2an1a3an2∴2Snn(a1an)由此得:Sn
n(a1an)
2从而我们可以验证高斯十岁时计算上述问题的正确性。2.推导公式2
用上述公式要求Sn必须具备三个条件:n,a1,an但ana1(n1)d代入公式1即得: Snna1
n(n1)d
此公式要求Sn必须具备三个条件:n,a1,d(有时比较有用)总之:两个公式都表明要求Sn必须已知n,a1,d,an中三个3.例一(P120 例一):用公式1求Sn例二(P120 例一):用公式2求n学生练习:P122练习1、2、3三、例三(P121 例三)求集合Mm|m7n,nN*且m100的元素个数,并求这些元素的和。解:由7n100得 n
1007
14
∴正整数n共有14个即M中共有14个元素
即:7,14,21,…,98 是a17为首项a1498的AP∴ Sn
14(798)
735
答:略
例四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由此可以确定求其前n项和的公式吗?解:由题设: S10310S201220得:
10a145d31020a1190d1220
n(n1)
a14d6
∴ Sn4n
63nn
四、小结: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五、作业(习题3.1)P122-123
第四篇:2013白蒲中学高一数学教案:直线和圆的方程:09(苏教版)
圆的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特点,能根据所给有关圆心、半径的具体条件准确地写出圆的标准方程,能运用圆的标准方程正确地求出其圆心和半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会推导圆的标准方程.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利用求曲线的方程的一般步骤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科渗透点
圆基于初中的知识,同时又是初中的知识的加深,使学生懂得知识的连续性;通过圆的标准方程,可解决一些如圆拱桥的实际问题,说明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可以适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材分析
1.重点:(1)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步骤;(2)根据具体条件正确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解决办法:(1)通过设问,消除难点,并详细讲解;(2)多多练习、讲解.)2.难点:运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解决办法:使学生掌握分析这类问题的方法是先弄清题意,再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使圆的标准方程形式简单,最后解决实际问题.)
三、活动设计
问答、讲授、设问、演板、重点讲解、归纳小结、阅读.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前面,大家学习了圆的概念,哪一位同学来回答? 问题1:具有什么性质的点的轨迹称为圆?
平面内与一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称为圆(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问题2:图2-9中哪个点是定点?哪个点是动点?动点具有什么性质?圆心和半径都反映了圆的什么特点?
圆心C是定点,圆周上的点M是动点,它们到圆心距离等于定长|MC|=r,圆心和半径分别确定了圆的位置和大小.
问题3:求曲线的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其中哪几个步骤必不可少? 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为:
(1)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用(x,y)表示曲线上任意点M的坐标,简称建系设点;图2-9(2)写出适合条件P的点M的集合P={M|P(M)|},简称写点集;(3)用坐标表示条件P(M),列出方程f(x,y)=0,简称列方程;(4)化方程f(x,y)=0为最简形式,简称化简方程;(5)证明化简后的方程就是所求曲线的方程,简称证明. 其中步骤(1)(3)(4)必不可少.
下面我们用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来建立圆的标准方程.
(二)建立圆的标准方程 1.建系设点
由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直角坐标系,并问有无不同建立坐标系的方法.教师指出:这两种建立坐标系的方法都对,原点在圆心这是特殊情况,现在仅就一般情况推导.因为C是定点,可设C(a,b)、半径r,且设圆上任一点M坐标为(x,y).
2.写点集
根据定义,圆就是集合P={M||MC|=r}. 3.列方程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
4.化简方程 将上式两边平方得:
(x-a)2+(y-b)2=r2.
(1)
方程(1)就是圆心是C(a,b)、半径是r的圆的方程.我们把它叫做圆的标准方程.
这时,请大家思考下面一个问题.
问题5:圆的方程形式有什么特点?当圆心在原点时,圆的方程是什么? 这是二元二次方程,展开后没有xy项,括号内变数x,y的系数都是1.点(a,b)、r分别表示圆心的坐标和圆的半径.当圆心在原点即C(0,0)时,方程为 x2+y2=r2.
教师指出:圆心和半径分别确定了圆的位置和大小,从而确定了圆,所以,只要a,b,r三个量确定了且r>0,圆的方程就给定了.这就是说要确定圆的方程,必须具备三个独立的条件.注意,确定a、b、r,可以根据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来解决.
(三)圆的标准方程的应用
例
1写出下列各圆的方程:(请四位同学演板)
(1)圆心在原点,半径是3;
(3)经过点P(5,1),圆心在点C(8,-3);
(4)圆心在点C(1,3),并且和直线3x-4y-7=0相切.
教师纠错,分别给出正确答案:(1)x2+y2=9;(2)(x-3)2+(y-4)2=5;
指出:要求能够用圆心坐标、半径长熟练地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例
2说出下列圆的圆心和半径:(学生回答)(1)(x-3)2+(y-2)2=5;(2)(x+4)2+(y+3)2=7;(3)(x+2)2+ y2=4 教师指出:已知圆的标准方程,要能够熟练地求出它的圆心和半径.
例3(1)已知两点P1(4,9)和P2(6,3),求以P1P2为直径的圆的方程;(2)试判断点M(6,9)、N(3,3)、Q(5,3)是在圆上,在圆内,还是在圆外?
解(1): 分析一:
从确定圆的条件考虑,需要求圆心和半径,可用待定系数解决. 解法一:(学生口答)设圆心C(a,b)、半径r,则由C为P1P2的中点得:
又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
∴所求圆的方程为:(x-5)2+(y-6)2=10 分析二:
从图形上动点P性质考虑,用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解决. 解法二:(给出板书)∵直径上的四周角是直角,∴对于圆上任一点P(x,y),有PP1⊥PP2.
化简得:
x2+y2-10x-12y+51=0.
即(x-5)2+(y-6)2=10为所求圆的方程. 解(2):(学生阅读课本)分别计算点到圆心的距离:
因此,点M在圆上,点N在圆外,点Q在圆内. 这时,教师小结本题: 1.求圆的方程的方法
(1)待定系数法,确定a,b,r;(2)轨迹法,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
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圆半径为r:(1)点在圆上(2)点在圆外(3)点在圆内 d=r; d>r; d<r.
3.以A(x1,y1)、B(x2,y2)为直径端点的圆的方程为(x-x1)(x-x2)+(y-y1)(y-y2)=0(证明留作作业)例
4图2-10是某圆拱桥的—孔圆拱的示意图.该圆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时每隔4m需用一个支柱支撑,求支柱A2P2的长度(精确到0.01m).
此例由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巡视并做如下提示:
(1)先要建立适当直角坐标系,使圆的标准方程形式简单,便于计算;(2)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
(3)要注意P2的横坐标x=-2<0,纵坐标y>0,所以A2P2的长度只有一解.(四)本课小结
1.圆的方程的推导步骤;
2.圆的方程的特点:点(a,b)、r分别表示圆心坐标和圆的半径; 3.求圆的方程的两种方法:(1)待定系数法;(2)轨迹法.
五、布置作业
1.求下列条件所决定的圆的方程:
(1)圆心为 C(3,-5),并且与直线x-7y+2=0相切;
(2)过点A(3,2),圆心在直线y=2x上,且与直线y=2x+5相切. 2.已知:一个圆的直径端点是A(x1,y1)、B(x2,y2). 证明:圆的方程是(x-x1)(x-x2)+(y-y1)(y-y2)=0.
3.一个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等于5,底边两端点的坐标是(-4,0)和(4,0),求它的外接圆的方程.
4.赵州桥的跨度是37.4m,圆拱高约为7.2m,求这座圆拱桥的拱圆的方程. 作业答案:
1.(1)(x-3)2+(y+5)2= 32
2.因为直径的端点为A(x1,y1)、B(x2,y2),则圆心和半径分别为
所以圆的方程为
化简得:x2-(x1+x2)x+x1x2+y2-(y1+y2)y+y1y2=0 即(x-x1)(x-x2)+(y-y1)(y-y2)=0
4.如图2-11建立坐标系,得拱圆的方程: x2+(y+27.88)2=27.882(-7.2≤y≤0)
六、板书设计
第五篇:2013白蒲中学高一数学教案:函数:10
第十教时
教材:函数的奇偶性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并掌握判断函数奇偶性的基本方法。
过程:
一、复习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单调区间及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二、提出课题:函数的第二个性质――奇偶性
1.依然观察 y=x2与 y=x3 的图象――从对称的角度 .观察结果:
y=x2的图象关于轴对称 y=x3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3.继而,更深入分析这两种对称的特点: ①当自变量取一对相反数时,y取同一值. f(x)=y=x2 f(1)=f(1)=1 f(即 f(x)=f(x)再抽象出来:如果点(x,y)在函数y=x2的图象上,则该点关于y轴的对称点(x,y)也在函数y=x2的图象上. ②当自变量取一对相反数时,y亦取相反数. f(x)=y=x3 f(1)=f(1)=1 f(即 f(x)=f(x)再抽象出来:如果点(x,y)在函数y=x3的图象上,则该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x,y)也在函数y=x3的图象上.
111)f()224
111)f()228
4.得出奇(偶)函数的定义(见P61 略)注意强调:①定义本身蕴涵着:
函数的定义域必须是关于原点的对称区间――这是奇(偶)函数的必要条件――前提 ②"定义域内任一个":
意味着不存在"某个区间上的"的奇(偶)函数――不研究 ③判断函数奇偶性最基本的方法:
先看定义域,再用定义――f(x)=f(x)(或f(x)=f(x))
三、例题:例
一、(见P61-62 例四)
例
二、(见P62 例五)
此题系函数奇偶性与单调性综合例题,比例典型.
小结:一般函数的奇偶性有四种:奇函数、偶函数、即奇且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
例:y1x
y=2x
(奇函数)
y=3x2+1
y=2x4+3x
2(偶函数)
y=0
(即奇且偶函数)y=2x+(非奇非偶函数)
例
三、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x)(x1)1x1x
1x0
解:定义域:1x01x1 关于原点非对称区间
1x
∴此函数为非奇非偶函数
2.f(x)x11x 2
x210x1或x1解:定义域: 21x11x0∴定义域为 x =±1
f(x)x11x22f(x)且 f(±1)= 0 ∴此函数为即奇且偶函数
x2x3.f(x)2xx(x0)(x0)
解:显然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当 x>0时, x<0 f(x)= x2x = (xx2)
当 x<0时, x>0 f(x)= xx2 = (x2+x)
(x2x)
即:f(x)2(xx)(x0)(x0)f(x)
∴此函数为奇函数
四、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偶函数图象关于轴对称
例
四、(见P63 例六)略
五、小结:1.定义
2.图象特征
3.判定方法
六、作业:P63 练习
P65 习题2.3 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