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案《长江三角洲》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
第二课时
嵩县大章镇中
张柏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长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理解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知道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及重要城市如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具体位置。3.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大致描绘长江三角洲水运线路,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通过讨论,理解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3.通过生活实例分析,理解同城效应的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有发现身边的美的地理眼光。2.培养热爱家乡的自豪感,使学生树立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和谐的人地观。
学情分析
通过七年级和八年级一年半的地理学习,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方法已基本掌握。八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随年龄的增长也有大幅度的进步。因此学习中国地区域理相对世界地理比较容易。由于是借班上课,班级性别构成均为女生,因此一方面要拉近师生距离,另一方面要突出空间能力、人地关系和家国情怀的地理核心素质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地理,会学地理”,并且进一步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并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2.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难点: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并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2.同城效应的含义。
教学过程 全课设计思路
地理新课程标准一直提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利用学生身边的地理,苏州市刚刚成功举办第九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我校刚组织完学生去园博会春 1 游,学生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利用这一契机,结合此活动,设计本课主线,以园博会的吉祥物园园为导游,带领同学们畅游长江三角洲,一路游览,一路完成任务,在愉悦的心情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更利于师生间的教学互动,从而构建有效的、最优化的地理课堂。
教学活动
知识回顾:快速记忆上节知识点,学生回答。
【导入】激趣导入:展示苏州园艺博览会吉祥物园园。<慧眼寻找>园博会吉祥物园园身上的江南元素。
<依次解读>园园头上的花是苏州市市花——桂花;园园的衣服上的图案代表苏式园林窗花艺术;
园园淡蓝色的衣服与太湖水相映衬……
今天我们就请园园做导游,带我们去领略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好地方。根据图片,大家猜一猜,园园要带大家去哪儿? <引出课题>长江三角洲(板书)
设计意图:视频中动感的音乐和美丽的画面勾起学生美好的回忆,通过图片合照拉近师生的距离,引出本节课的主线,围绕刚刚在苏州举办的第九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为本课切入点,跟着园博会吉祥物“园园”来畅游长江三角洲,以欢快的气氛进入到课堂的学习。
【活动】活动一:自然风光游
<学生活动>把书打开到第51页,请朗读好的同学高声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静静地听。<老师点评>你的朗读让我们情不自禁的想去探个究竟。就让我们追随园园的脚步,开始长江三角洲的魅力游吧。
<热身运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大致包括哪些省份? <判地形>出示长江三角洲地形图。得出结论:地势低平,平原为主。
<观气候>出示中国气候类型图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降水量图。得出结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寻河湖>出示长江三角洲河湖图。找出主要的河流和湖泊。得出结论:河网密布,湖泊星罗。
<感悟>阶段小结长江三角洲的自然条件优越(板书)<插播广告>用江南地区吃鱼时间表点明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典型的鱼米之乡。
设计意图:以图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一步一步分析出长江三角洲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的认知实际,再通过饭桌上鱼类菜肴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到鱼米之乡的名副其实。【活动】活动二:水上休闲
<劳逸结合>出示游览古运河和长江1号邮轮的图片,水上游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项目,我们吹着江风,听着小曲,好不惬意。这时园园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请你找一找长江三角洲重要水运线路,并用不同颜色水笔将线路大致描绘出来。
<我绘我图>学生讨论,并用不同颜色的水笔描绘。同学用电子白板上台绘制。
<教师反馈>通过描绘得出结论。内河航运沟通东西部地区;沿海航运联结南北方地区;远洋航运加强对外经济交流。如果把东部沿海地区比作“弓”,长江比作“箭”,那么长江三角洲就位于“箭头”的位置。
<结论>江海交汇,得天独厚。(板书)<畅所欲言>同学们,我们通过游览已经发现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水运价值,你知道河流对长江三角洲的还有其他影响吗?以围座一圈的小组为单位,小组内成员交换意见,得出小组的共同想法,并记录在书P51的活动区上。
<教师反馈>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灌溉、养殖、水运、工业、农业、生活用水…… <反向思维>刚才讨论的都是优势,有没有不利的影响? <继续讨论>洪水、水污染……
<情感升级>如果你是园园,看到我们的家园遭到破坏,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学生所思>爱护河流,保护水资源……
设计意图:以任务式菜单,用园园在带领我们游览中的口吻,提出问题和假设,水运线路的绘图活动体会长三角独特的水运优势,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记录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引申出人地关系和谐的价值观。
【活动】活动三:城市探索游
<航拍图>如果我想了解长江三角洲城市的分布,我会用什么样的图?会用白天还是夜晚的航拍图最能展现长三角城市的分布状况呢?接着展示夜晚灯光图,得出结论城市密集。(板书)<圈一圈>再出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分布图,分类别让学生在图上圈出来,掌握城市的相对位置。
<大数据>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呢,出示2015年中国城市GDP排行榜前11位的城市以及2015年百强县前5位的城市。找出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得出结论经济发达。(板书)<新闻眼>城市经济发展带动了房价的上涨,以我们苏州2015年房价上涨为例,出示新闻背景资料和抢房团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调查来苏州买房的有一半左右是上海人,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上海人通过便捷的交通,能接受苏州的房价和每天的通勤方式。
<出示图片>长三角“1小时”生活圈,高速铁路和公路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哪些影响?听听我们班同学怎么说!请两位同学介绍自己家庭的生活方式。
<同学1>大家好,我叫张志彬。我出生在南京。原来一家三口是住在南京的,爸爸原来在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随着时间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将视野转移到像苏州、无锡这样的二线城市。我爸爸也被猎头公司挖到了苏州工作,我也来到了苏州上学。现在家 在苏州,但是南京还有亲戚朋友。我们有时会坐高铁回南京,现在高铁真的很方便,从苏州到南京只要一个小时,基本上我每次回带一个ipad,一般一部电影还没看完,我就到站了。现在我经常往返于两地,可能周五还在苏州吃生煎包,周六我就在南京吃鸭血粉丝汤了。
<同学2>大家好,我叫李浩。我们一家人分居在三地,我在苏州上学,爸爸在昆山一家沙发公司工作,妈妈在上海一家外资企业工作。我们一般周末在苏州相聚,爸爸驾车40分钟就到苏州,妈妈开车也只要2小时到家。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比如上周末,外婆出去旅游,家里没人做饭了,爸爸就接了我一起去上海和妈妈过周末。虽然看上去很远,但因为有了便利的交通,我们其实真的很近。
<引出概念>同城效应。借助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长三角地区的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就像是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板书)
设计意图:以航拍图,形象的展示长三角的城市分布状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密集程度;以大数据,搜集最新的城市GDP数据,帮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达;以新闻眼,当地城市的房价迅猛上涨,引出同城效应的话题,再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方式,理解同城效应的含义。【练习】
《基础训练》p32-35 【活动】总结全课
播放音乐《烟花三月下扬州》
今天我带着大家一路旅行非常愉快,你们积极热情的发言和扎实的地理知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下节课我将带着大家长三角特色文化游,大家可千万不要错过哦!
设计意图:地理课上游览长江三角洲,美的开端导入,美的全程游览,美的音乐结尾,美的悠远遐想……
【活动】板书设计
第二篇:长江三角洲教案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的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辐射作用。
4、了解长江地区的文化特色和著名的旅游地。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教学难点
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
赤壁怀古》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中下游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
二、新课讲授
(一)江海交汇之地
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2、鱼米之乡
3、江海交汇之地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历史上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3、上海
4、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同城化
(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1、独具特色的水乡文化(1)世界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2)水乡风貌(3)人文旅游资源
2、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旅游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的原因(1)有独具特色的水乡文化(2)人文旅游资源丰富(3)便捷的交通(4)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优势,知道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分布着我国最大的城市群,了解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发展状况,以及本区密集的旅游景点。
四、作业布置
第三篇:《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1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运用长江三角洲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读图分析和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江海交汇之地的地理位置优越性。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长江三角洲的视频资料,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展示一段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风光片,激发学生关注。问:影片中所描述的区域在哪里?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自然环境优越物产富饶,经济繁荣发达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的“金三角”,本课就让我们走进这里来一个深度了解。
一、江海交汇之地
1、学生观察图7.1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⑴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和位置(长江几角洲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地区。)
⑵该地区的地势如何?(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
⑶该地区的气候属于什么类型?有何特点?(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2、结合图7.14“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景观”,说说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南方亚热带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湿润。最适合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大米产量高,加上这里河网密集水域面积大,淡水养殖在生产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这里的人们生活主食以大米为主,喜食水产,因此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之称。)
3、结合图7.13读图找到“海”“江”,理解“江海交汇之地”的含义,结合图7.15,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4、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有些什么优势?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提示学生从自然地理优势、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自然地理优势: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部地区,是长江的入海口,河海相连,水上运输便利,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水源充足,适合居住和发展农业;社会经济:农业发达为工业发展作支撑;交通设施发达,人口众多,市场广阔,产品能通过便利的交通出口到世界各国和国内的大部分地区。)
5、活动: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⑴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补充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⑵根据图文资料认识河流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①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利与弊。(利——为成都平原提高充足的水源;弊——水量大的时候闽江会泛滥成灾,对成都的农业造成损失)
② 说说都江堰工程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有效的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灌溉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由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⑶讨论:长江下游和上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上游:主要体现在农业、发电和运输上;下游:主要体现在农业、运输居民生活和旅游,对外交流、城市规划和发展上。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优势并将长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进行了比较,了解了河流对区域发展 的影响。下节我们将继续讲解长江三角洲。
承转: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优势明显,气候宜居,农业发达,这里也是城市密集地带,有著名的古都——南京、杭州、苏州、扬州、无锡等,更有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学生读图7.19“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了解最大的城市群及主要城市(1)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我国著名的古都南京、杭州,还有苏州_、扬州等许多的历史文化名城。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和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很多城市都是沿江、沿河、或者沿海分布,大城市多,人口密集)
(3)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人口2300万,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学生说说对上海有哪些了解?(让学生阅读阅读材料“崛起的浦东”并读图7.21“浦东新区”,了解浦东新区的崛起过程和感受上海的发展。)
小结:
上海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特别是浦东地区的开发,使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
2.区域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生活工作在一个地方,但经济的发展、城市功能的日益扩大,给人们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的空间,交通时间的缩短使得人们在不同的城市生活工作成为可能。
读上海与杭州的“同城效益”图与资料,回答问题:
同城效益:此图反映了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口益密切,交流日益频繁。借助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这里的人们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就像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⑵阅读资料:张予墨的家在昆山,爸爸在上海工作,妈妈在苏州工作。张予墨的爸爸、妈妈每天晚上都回到昆山的家。7.1表列出来昆山到上海、苏州的不同交通方式所需要的时间。
探究•思考
①与传统的生活方式相比,张予墨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利弊呢?在外城工作家庭收入会高一些,居住地没有工作地经济发展水平高,生活成本也就低一些;这样可以提高家庭收入的水平;这样的生活方式也会导致城市归属感降低,家庭成员间的交流减少,本城人际关系生疏;由于家庭成员接触的环境不同,还可能导致家庭成员观念上的分歧„„
②这种生活方式依据的条件是什么?(高度发展的交通)
③你身边的人们有没有类似的生活方式呢?如果有,请给同学讲一讲。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带的苏杭地区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著名的旅游地。
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1、学生观察图7.22:“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了解主要景点及特色文化(1)世界文化遗产:长江三角洲众多的旅游景点中,苏州园林建筑精巧别致,文化内涵丰富,是我国园林艺术的典范。杭州西湖以其秀美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驰名中外,他们都属于世界文化遗产。
(2)水乡风貌:江苏的周庄、同里。浙江的乌镇、西塘等,因为保存着传统的水乡风貌和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现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3)特色文化:长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和饮食文化,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
2、学生欣赏图片并看图片旁的文字说明,了解相关的旅游景点的特色和文化底蕴。
3、学生课堂展示:课前收集整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著名旅游点图片和资料,制作PPT进行现场展示和介绍。感受本区更多的旅游文化。
4、同学间交流和讨论:家乡旅游业发展后带来的影响。(利与弊)
第四篇:长江三角洲发展的规划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渤海湾三区域沿海港口建设规划(2004年~2010年)》内容简介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渤海湾三区域沿海港口建设规划(2004年~2010年)》于2004年经国务院审议通过。该建设规划范围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渤海湾三个区域的沿海港口,以煤炭、原油、铁矿石和集装箱四大货类为主,具体内容为: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江阴、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舟山等16个城市,大陆海岸线、岛屿海岸线分别占全国的21%和39%。2010年前长江三角洲地区需新增港口吞吐能力7亿吨以上,其中:集装箱码头能力3000万标准箱,进口铁矿石接卸能力9000万吨,进口原油接卸能力2500万吨。重点建设集装箱、进口铁矿石、进口原油中转运输系统和煤炭卸船运输系统:以上海、宁波港口为重点,由苏州港等长江下游沿江地区港口共同组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运输系统;以宁波、舟山为主,相应发展上海、南通、苏州、镇江等港口的进口矿石中转运输系统;以宁波、舟山为主,相应发展南京等港口的进口原油中转运输系统;以上海、舟山和电力企业自用码头为主的煤炭卸船中转运输系统。
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佛山、惠州共9个城市,2010年前,珠江三角洲区域地区需新增吞吐能力4亿吨,其中:集装箱码头能力3100余万标准箱,进口原油接卸能力2400万吨。重点建设集装箱、进口原油(含成品油、LNG、LPG)中转运输系统和煤炭卸船运输系统:以深圳、广州港为主的集装箱运输系统,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努力巩固和保持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采购中心和结算中心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两地港口的资源优势,相应建设珠海、东莞等港口的集装箱码头,形成各展所长、共同发展的局面,尽可能减少港口资源的浪费;以惠州、深圳、珠海等珠江口外港口的进口原油、成品油、液化天然气(LNG)接卸码头为主,相应建设珠江口内的广州、东莞等港口的成品油、液化石油气(LPG)进口油气中转运输系统;以广州和电力企业自用码头为主的煤炭卸船中转运输系统。
渤海湾地区包括辽宁、山东、河北三个省和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2010年前渤海湾地区需新增港口吞吐能力7.4亿吨,其中:集装箱码头能力2400万标准箱,大型进口铁矿石接卸能力9000万吨,大型进口原油接卸能力3000万吨,大型煤炭装船能力23300万吨。重点建设集装箱、进口铁矿石、进口原油和煤炭装船中转运输系统:以大连、天津、青岛港为主,相应发展营口、丹东、锦州、秦皇岛、京唐、黄骅、烟台、日照等港口的集装箱运输系统;由大连、青岛、日照港和京唐港曹妃甸港区组成的深水、专业化进口铁矿石中转运输系统;以大连、青岛、天津等港口组成的深水、专业化进口原油中转运输系统;由秦皇岛、天津、黄骅、京唐、青岛、日照港等组成的煤炭装船运输系统。
上述三区域沿海港口建设的规划与实施,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服务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在工作中要坚持以下原则:一要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二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建设为目标,建立政企分开、市场化运作的建设和管理机制;三要完善港口功能,处理好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四要注意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加强港口建设和改造,扩大港口吞吐能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五要保护海岸资源,提高岸线使用效益。
三区域以外的其他地区及大型厂矿企业所需的港口、码头建设规划,国家将根据区域社会、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进行建设或在“十一五”规划中进一步研究确定。
广东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
广东省交通厅2008年11月5日
一、规划背景
广东省沿海港口不仅是广东,而且也是我国华南、西南等广大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对外交往的门户。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在国家“三主一支持”交通发展长远规划和《广东省沿海及珠江三角洲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的指导下,全省沿海港口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腹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广东省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发展目标。腹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全省沿海港口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规划是根据腹地经济社会发展对港口的要求,国际、国内航运发展趋势和港口发展实际,从分层次、分系统等不同角度对全省沿海港口的布局进行规划,明确未来的总体发展方向和各港口的功能定位,为指导全省港口发展提供依据。
二、沿海港口的发展定位
根据《全国沿海港口发展战略》和《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对我国沿海港口的总体定位,腹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广东省的实际特点,未来广东沿海港口发展的战略定位是:
——是腹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十分宝贵的战略性资源,是腹地承接国际生产要素和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
——是促进腹地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优化产业布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保障;
——是腹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经济和国防安全的重要基础;
——是广东省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强泛珠三角合作,维护香港繁荣和稳定的重要依托;
——是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枢纽,国内外客货流、信息流、资金流多重网络汇集的关键节点。
三、规划目标
根据未来沿海港口的发展定位,本次布局规划的目标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世界港口的发展趋势,通过优化布局和资源整合,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港口体系;合理利用沿海的港口资源和条件,充分发挥港口对腹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四、港口布局方案
(一)分层次布局规划
规划全省沿海港口分为主要港口和地区性重要性港口两个层次。
规划广东省沿海将形成以广州港、深圳港、湛江港、珠海港、汕头港为主要港口,潮州港、揭阳港、汕尾港、惠州港、虎门港、中山港、江门港、阳江港、茂名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的分层次发展格局。其中,广州港、深圳港、湛江港分别是我国珠江三角洲沿海港口群和西南沿海港口群的中心港口,也是国家综合交通大通道的出海口,是连接华南和西南等地区与国际市场的重要门户,是腹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作用和影响,将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性枢纽港口。
(二)分系统布局规划
1、煤炭
未来广东沿海港口接卸的煤炭以满足本省需求为主,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供沿海电厂、钢厂等大型企业所需的煤炭,二是供应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区以及粤东内陆地区的工业用煤和部分小型电厂用煤。
由于沿海电厂、钢厂等大型企业的煤炭需求量大、分布相对集中,而且与周边港口的交通联系便捷,采用直达运输、分散接卸的运输组织是最经济的。因此,为满足这部分煤炭需求,沿海港口应根据本地需求特点,相应建设大型专业化的煤炭接卸码头,承担本地所需煤炭的接卸任务。规划沿海煤炭一次接卸港分别是:潮州港、汕头港、揭阳港、汕尾港、惠州港、深圳港、虎门港、广州港、珠海港、江门港、阳江港、茂名港和湛江港。
根据预测,未来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区和粤东内陆等地区所需部分煤炭调入和外贸进口仍需要采用中转运输的方式。为满足这部分煤炭运输需求,规划形成以广州港为主、珠海港和虎门港为辅的煤炭中转港布局,为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区提供煤炭中转运输服务;同时,为适应未来煤炭到港船舶大型化的发展特点,煤炭 中转港应重点建设10~15万吨级的大型煤炭接卸码头以及相应的中转配套设施。对于粤东内陆地区需要经沿海港口调入或进口的煤炭,规划主要由汕头港接卸。
2、外贸进口原油
广东沿海外贸进口原油主要为本省石化企业服务,以直达运输为主。规划沿海主要原油接卸港为惠州港、茂名港和湛江港。同时,汕头港等沿海其他具备建设20~25万吨级以上大型原油接卸码头条件的港口,可结合新炼厂布局或者扩建的新增能力需要,配套建设大型原油接卸泊位。
3、外贸进口矿石
规划沿海外贸进口铁矿石的主要接卸港为湛江港。未来拟建的东海岛钢铁基地以及西南地区所需的外贸进口铁矿石由湛江港集中接卸;未来京广铁路沿线已有钢铁企业所需外贸进口铁矿石应考虑集中接卸,并应抓紧开展有关港址的比选及其它前期研究工作。
4、集装箱
规划沿海集装箱干线港为深圳港和广州港,其主要功能是以远洋集装箱运输为主,兼顾近洋和内贸集装箱运输,重点发展满足停靠远洋干线集装箱船舶的大型专业化集装箱码头;汕头港、惠州港、虎门港、珠海港、湛江港等为集装箱支线港,主要功能是开辟内贸和近洋航线,同时也承担向周边集装箱干线港的喂给运输,有条件的港口可逐步开辟并发展远洋航线;其他港口为集装箱喂给港,以喂给周边港口和内贸航线为主,根据运输需求相应发展等级适宜的专业化或多用途码头。
5、成品油及液体化工品
未来全省沿海大型成品油接卸码头应适度集中,二次接卸码头布局相对分散;液体化工品码头布局应根据全省石化产业基地现状和规划发展情况,采取适度集中布局。规划形成以汕头港、深圳港、惠州港、广州港、珠海港和湛江港为主,虎门港和茂名港为补充的成品油和液体化工品转运体系,主要满足各地成品油、液体化工品进口和转运需求。
6、LNG(液化天然气)
由于LNG运输具有专业性强、危险性高、运输船型较大等特点,因此LNG码头必须与LNG接收站配套建设。根据广东省LNG接收站的布局需要,规划近期沿海LNG码头布局以深圳港和珠海港为主。未来随着广东LNG需求的增长,其他具备条件的港口可根据新的LNG接收站布点配套建设LNG接卸码头。
7、商品汽车
广东省是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和消费地,根据未来汽车产业、消费的发展需求和布局特点,规划广州港为沿海商品汽车的主要装船港,商品汽车的卸船港以广州港和虎门港为主。
8、旅客
根据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规划以深圳港、广州港、珠海港为主布局国际邮轮运输设施;以汕头港、惠州港、深圳港、虎门港、广州港、中山港、珠海港、江门港和湛江港为主布局国内、外旅客中转运输设施。同时,沿海港口可根据本地居民生活需要和海上旅游发展要求,相应建设陆岛滚装和小型游艇码头。
五、规划的实施
(一)分阶段规划目标 1、2010年规划目标
到2010年,沿海港口总体能力不足和大型专业化码头偏少的问题明显缓解,港口功能基本完备。形成以深圳港和广州港为主的集装箱干线港布局,沿海集装箱支线港专业化、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煤炭、原油、油品、铁矿石、汽车等港口布局初步形成,基本满足未来运输需求和船舶大型化的发展需要。沿海港口航道基本适应到港船舶的要求;港口与铁路、公路、内河、管道等运输方式的衔接更加通畅,集疏运通道的能力基本适应港口发展需要。形成以规模化港区为依托的临海产业带,港口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更加突出。2、2020年规划目标
到2020年,形成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港口体系;沿海港口总体能力适度超前国民经济发展要求;港口与城市和环境和谐相处,在临港工业、商贸活动和综合物流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港口技术装备水平、管理体制和市场运作机制和服务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港口与铁路、公路、内河、管道等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在沿海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临港工业基地和大型物流园区,使港口逐步发展成为集运输、商贸、临港工业和物流服务为一体 的综合性服务中心;充分满足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对港口的要求。
(二)近期建设重点
首先,以集装箱干线港、煤炭中转港、大型原油和铁矿石接卸码头为重点,兼顾集装箱支线港、煤炭一次接卸港、成品油和液体化工品转运基地和商品汽车装/卸船港的发展需要,加强港口建设和功能结构调整,完善和优化港口布局。其次,根据海运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趋势,加快沿海主要港口以及与全省煤、油、矿、箱等重要运输系统布局相关的港口(区)航道建设。第三,根据腹地经济、产业发展和布局调整的需要,进一步推进沿海集约化、规模化的临港产业的发展。
第五篇: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1、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2、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3、长江三角洲的旅游文化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乡土地理,用自己身边的例子阐述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时代发展,领略各地文化特色,【重点】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难点】
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
一、辅助环节
1.创设情境 2.揭示目标
①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会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②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出示自学指导
阅读教材49——52页思考:
1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形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范围
2.读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类型和地形特征? 3.读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 4.举例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完成P51-52 活动 5分钟后找学生回答
二、先学环节
1.学生自学 2.检测效果
三、后教环节
1.更正讨论 2.拓展延伸
四、当堂训练
1.课堂练习2.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