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直观感悟在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19-05-12 05:3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充分发挥直观感悟在教学中的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充分发挥直观感悟在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篇:充分发挥直观感悟在教学中的作用

2009年度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封面

论文题目: 充分发挥直观感悟在教学中的作用

姓名: 梁 福 木

作者单位: 江门市新会区司前镇华侨中学

学科: 物 理

学段: 初 中

联系电话: 6577372

充分发挥直观感悟在教学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受到了社会、家庭及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目前中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较少,个人的理解和思维能力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感觉到物理极为难学。在这样的情况下,应通过直观的物理现象感受物理氛围直观感悟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直观感悟教学方法的作用,结合各种有利的因素最大限度的引导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兴趣。

直观感悟教学方法指的是以学生为课堂中心、主体,通过直观的物理现象感受物理氛围,从而在其中悟出物理知识和规律的一种教学策略。也即通过教师运用多种直观的方式传递信息,以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领悟知识,使学生较全面、较深入的投入学堂,掌握相应的知识,并能以此为基础拓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是充沛热情,容易动感情、容易感染,对周围的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同时,中学生的认识逐渐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学生此阶段也有些初浅的理解力,但意识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现行的教材顺应了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及结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教材的知识难度明显降低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例如:从“致同学们”“引言”到各章中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等都以活动的形式出现,教材总是企图更换课堂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教师只是起了一个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同时新编教材文字精炼,语言准确,层次分明,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尤其是教材图文并茂,直观性强,完全适合初中学生阅读和理解。特别是新大纲对教材的难度几次进行了调整,应该能使学生学得更加轻松。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却发现现在初中学生仍然普遍感到物理难学。特别是进入初二下期以后,两极分化就开始明显,部分学生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并直接影响了今后物理的学习。

虽说现在的初中学生是生活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一代,电视、电脑经常接触,还有其它科技产品也满街都是。但是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理解能力和对

科学的兴趣并没有随着生活中高科技产品的增多而有所提高,有的甚至是下降了。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受到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感情色彩较浓厚。但理解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由于电视、网络和漫画及社会各种新鲜娱乐的影响,近年中小学生兴趣,爱好和习惯出现了很大变化,不少学生已经不习惯通过阅读报刊、教材来获取知识,或大家聊天讨论。而是选择卡通书籍,电视,上网,而上网更多的是为了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他们只会按照游戏的设计,安排操作,感受一些较为肤浅的乐趣,不会暗下思索“为什么?”长期如此他们只会受到直观感情现象的影响形成定性生活经验型思想,再也不喜欢思考问题,所以理解能力,思维发展也大大受阻。

2、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影响。

尽管近年来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开始被老师们接受,但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并没有根本的改变。从小学入学开始,我们的老师们就是围绕着考试而教,学生们也是为应付考试而学,几乎每科每天都有作业,不完成的第二天“以鞭相见”,学校的时间安排也很紧,就我们学校吧,学生早上七点前回校到晚上五点十分,有时为了成绩,学校提倡上第九节,那可就是六点了。试问又有多少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接触大自然?没有了这些机会,学生怎么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在大自然中观察和接触到那些最简单的物理现象和自然常识?又怎能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学习物理的兴趣呢?例如:在讲到惯性里,我举了“锥头套紧在锥柄上的方法”,还有在杠杆中提到“用锥子拔钉子”的事例,这些都是最常见的事例。班上知道的居然不超过5位同学。更可恶的是我在解释音调时,我先在讲台上将1、2、3、4、5、6、7、1唱出,然后问哪个声音的音调高些,有大部分同学是答不上来的,更不用说叫他们理解声音的越尖越细音调越高了。我想这完全是因为学生没有机会接触造成的。可以想象这些学生在理解和应用相应物理知识时会有多大的困难。

从以上情况看来,要想让初中生的学好物理科,却不可操之过急,必须从学生的直观感悟入手进行教学,因为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面对这样底子薄、能力差的学生。在教学中过于的追求学生的理解能力、物理思维能力,不注重学生的直观感悟性,而越升为培养客观抽象理解力,想搞一步登天,只能是

徒劳无功。所以,面对物理学习的起步者,要把学生的直观感觉放在重要地位,因为:

1、注重直观感悟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特殊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直观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必要条件。

2、直观感悟是认知能力的起点,也是培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直观是一种发展学生观察力、思维力的力量,它能使学生同时看到、听到、感到和思考,留下深刻印象进而联想有关事物,使审美对象在感知中显现更鲜明更生动,使感知的内容更丰富深刻。观察是人认识世界的窗口,是获得一切知识的门户。观察是形象思维的直接来源。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感知活动,通过敏锐、细致、准确、深入地观察,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形象思维的功能。

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的培养固然比学生的情感色彩重要。但如果不重视学生的学习直观感受,在初中阶段,为引起物极必反的效果。因为没有学习的感觉、乐趣,那么能力的培养就无从下手。目前首要的任务是揽住学生们学习物理的心,至于对较深问题的解决及对较深的科学道理的理解,今后会随年龄增长和知识积累,自然会“水到渠成”。

3、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好奇是中学生的天性。所以,我每次上课之前都会做些小实验或者讲述些生活当中奇妙的物理现象来引入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物理课堂氛围。例如,在讲到升力时,首先提问:“飞机为什么像小鸟那样在空中飞翔?”学生想了想:“不知道”。“那么老师来做个小实验给大家看看”。接着做“用漏斗吹气,乒乓球不会下落”的实验。学生一下子被眼前这不可思议的物理现象给吸引住了,此时课堂上呼声一片,围绕在浓浓的物理气氛之中。

实物直观具有鲜明性、生动性和真实性,有利于学生确切地理解教材、掌握教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较快的掌握知识,也不容易忘记。实物直观的缺点是,事物的本质特征难以突出、内部不易细察、动静难以控制,不易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那么在物理教学中

如何体现直观感觉的作用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完善学习效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法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现行教材虽然降低了难度,但我认为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却有了更高的要求,照本宣科显然不行了。素质教育旨在“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情感观。传统的教学方法较陈旧,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现行教材的特点。应大刀阔斧地改革教学方法,把注入式教学方式和题海战术教学方式改变为注重学生直观感受及兴趣的探究式教学。通过直观感悟方式引导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我们的教材同样也突出了物理知识的趣味性,旨在创造意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自觉学习。教学方法也应该体现出这个意图。所以知识的传授应该是引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议一议”来扩大教学效果;教材中的漫画或插图也有着丰富的内涵,相关的物理知识和含义尽在其中,切不可走马观花,一晃而过。

2、加强物理实验的教学作用和充分体现探究式学习的意义。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的定义、定理、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探究性活动的基础上。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是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几十个分组实验和探究性活动,几十个演示实验和若干个探究性活动。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后;可以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用自备自制的教具,更多的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水瓶做物体的沉浮条件的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用纸、橡皮筋做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验,用小遥控玩具车来做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验,用二胡、吉他来探究声音的特性等,这些器材学生最熟悉。这样的直观现象更有利于使学生理解。而且,通过这些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可以使学生积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的积累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勤于探究、敢于探究和按科学办事的良好习惯。

3、加强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物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是现行教材的主要指导思想,在这套教材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每一节课上我都要与学生们说说课本上和生活有关的插图,解释一下科学世界与对应物理知识联系的内容。在课后也适当地安排了网络互动这个内容,提供了有关知识的Interne网的网址,让学生们开阔了视野,丰富了业余学习生活。不仅利用了教材上这些内容,我还经常和学生们探究一些生活小问题,例如:“如到野外活动时,登上一座高山发现饭煮不熟怎么办”,“自行车下波时,假如先刹前轮会怎样”,“用吸管喝饮料时,不吸气,反而向里面追气会怎样”,“自行车有多少个地方使用了杠杆”等等。使学生能在有趣的讨论中学会相应的物理知识。

4、组织学生多参加课外小制作和小发明等探究活动。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物理第二课堂就是给以学生自我展示机会的一个平台。学生们通过自己亲手制作的小发明,小制作展示出来,让大家都来观赏,让老师来帮助评价。不足的学会不断改进,追求进步;优秀的能够感受到探究科学的成功美。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的过程当中,学会了团结,感受到了物理知识的奇妙,悟出了物理规律。在这样直观而又有感觉的环境下学习物理,就会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会对所学的物理知识有着深刻的理解。比如:在组织学生表演皮影戏时,使得全班同学都明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学生在制作望远镜时就会掌握凸透镜的作用;在制作简单温度计时他们就应深知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学生在制作自动报警器时就会知道电磁续电器的原理与作用。这就是让学生直观感悟的奥秘。

5、教师应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个人魅力。有人说:“初中的教师不必要多高学历、多高素质的人才,随便到大街上找几个,只要有点文化知识,能凶则行”。我听到这样的话感到很可笑。所谓“名师出高徒”,“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我始终相信人与人之间的言行举止、文化素养是可以互相影响的。记得我在学习C级心理学时,一位讲师说过:“我把孩子送到某某学校,主要不是因为该校的环境如何,而看中的是该校里的一位教师——这位教师有极高的教学水准及有很大的个人魅力,对班里每位学生的成长都很大的影响。”

6、呼吁教育界同事从小学应当重视自然科学的培养。

现行的小学科技活动课和自然课选题丰富,内容也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另外配套使用的套装器材也非常适合小学生动手制作。但是在课堂提问中发现,很多涉及到科技和自然课中学过的知识及做过的小试验,小活动,学生却没有印象或者根本没做。这说明小学对科技和自然课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或者受课程安排和师资力量的影响,没有落到实处。也有的个别老师上课照本宣科,自己就缺乏对自然常识的理解和兴趣,又怎能使学生对生动活泼的科技和自然充满好奇呢?

教无定法,首先要做到分析所要面对的学习者,分析教材,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使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人的形象思维的发展,而形象思维却是创造思维的一个决定因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直观教学,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至关重要。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培养新世纪的科技人才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充分发挥造句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充分發揮造句在作文教學中的作用

王 凱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作文也是如此。孔子雲“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可見語言表達對於作文的重要性。然而許多初中生在寫作時,常常敍述不清楚、描寫不生動、說明不準確、論理不精闢,要麼詞語匱乏,要麼詞不達意。

在實踐中,我們認為:“造句”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一種好辦法。

造句,即在一定的語境中理解和運用詞語,是學習和掌握規範化語言的重要途徑,對鞏固所學詞語、發展思維有著重要作用。在小學階段,造句訓練是受教師重視的,然而進入初中後,造句卻遭到冷落,很難看到有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專項造句訓練的。在學習新詞時,教師大多只讓學生理解詞義,至於這個新詞在寫作表達、口語交際中是否運用了,卻不放在心上。初中三年所學習的近千條新詞、成語大都如過眼雲煙,真正學以致用的為數寥寥。

那麼,如何有效發揮造句在作文教學中的作用呢?

一、把握詞語特點,有序進行造句專項訓練:

1、緊扣詞義,造完整的句。

新課標教材每一課後都有“讀一讀,寫一寫”欄目,那裏出現的大多是新詞,這些新辭彙就是很好的語言訓練資源。如: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學生新接觸了“訓誡、啜泣、納罕、心驚肉跳、小心翼翼”等詞語,教師首先要重視詞義教學,把這些詞的意思深入淺出的講清楚、講準確,把使用範圍交待明白;然後指導學生緊扣詞義,運用單個新詞分別口頭、書面造句,教師根據學生表達情況,及時回饋矯正,直至熟練運用為止。

為使學生所造的句子結構完整,避免出現病句,教師還可調換詞語出現的順序讓學生造句。如:把“訓誡”一詞分別放在句首、句中、句尾等不同位置,進行造句訓練。還有一些詞語不僅有本義,還有比喻義、引申義,使用範圍較廣,能充當多種句子成分,這時就不僅要求學生會根據本義造句,還要結合具體語境,根據其不同意義進行多角度造句。另外,還可根據句子的不同用途,把單個新詞運用到陳述、祈使、疑問、感歎等不同句式中造不同類型句子,以達到活用新詞表達情感的目的。

對所造的句子,教師應及時指導學生作比較,比較造句的不同方式、不同效果,看哪些句子更具體、形象。對那些造的不完整的句子,提醒學生可通過擴充句子成分、運用修飾限定詞語去補充完善等。

2、多片語合,造通順的句。

每一課所學習的新詞都不止一個,除了單詞造句外,我們還可適當增加難度,展開聯想,把幾個新詞進行組合,連詞成句,造通順的長句(複句),表達一個相關的主題。

如把“訓誡、啜泣、納罕、心驚肉跳、小心翼翼”等詞語先不按順序,優化組合,融入一段話中;然後再提高要求,教師指定詞語出現的先後順序,再讓學生按序造句。由於難度的增加,學生不僅要考慮單個詞語的意思,還要統籌考慮部分與整體的協調,考慮詞語出現的邏輯順序。這樣既訓練了他們的詞語運用能力,又提高了佈局謀篇的能力。由於這種連詞成句(特別是不按順的連詞成句)造句的方式,能造出許多不同效果的優美句段,所以學生很是歡迎這種造句方式。

3、拓展思維,造精彩的句。

使用新詞,僅僅造完整的句、通順的句是不夠的,最終的目的是要造精彩的句子。

這裏有兩種途徑:首先,在學生能熟練運用新詞的基礎上,要鼓勵個性化的表達,對不拘泥例句,自出心裁,巧妙運用詞語造出通順優美句子的要多加讚賞,以打破思維定勢,嘗試創新。其次,重視仿寫(因為仿寫也是造句),尤其是對課文中優美句段的仿寫。長期以來,我們忽略了課文精彩語句這一作文最有效資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應引導學生選擇那些句式結構清晰、語言優美、難度較小的短句進行仿寫訓練;然後由句的仿寫提高到段的仿寫。如七年級上冊《紫藤蘿瀑布》、《山中訪友》等課文中就有許多優美的片斷可供模仿。仿寫前,教師要引導學生細細揣摩仿句妙處所在,擷取語言精華,推敲句式,最好下水提供範例。

另外,還可以指導學生利用這些方法進行仿寫訓練:大詞小用、仿詞、褒詞貶用、諧音雙關、反語等。由於在靈活多變的仿寫過程中不斷注入自已對新辭彙、句子的理解,當仿寫達到嫺熟的程度後,自然內化為自已的語言,也必定會有精彩的“翻版”出現,語言表達也就異彩紛呈。

二、加強指導,充分發揮造句實效:

1、造句先釋義。

運用的前提是理解,要想造出佳句,理解詞義是第一步。每造一個句子之前,教師都要直接釋義或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語境理解該新詞的本義、比喻義、引申義,體會感情色彩和使用範圍。只有把新詞的多種含義及使用範圍熟記於心,才不會出現誤用詞語現象。

2、形式要多樣。

單一的造句形式難免枯燥,教師可採用以下方式靈活訓練:

①即興口頭表達:課堂教學中隨時接觸新詞,就應及時口頭造句。這種方式耗時少,形式靈活,見效快。

②書面表達:課後及時佈置書面造句作業,在大面積造句中掌握學生運用情況,解決共性問題。

③小組合作:在小組交流中,聽其他同學是如何運用新詞的,再看自已所造的句子有哪些不足,討論切磋,合作交流,引發思維碰撞,再把優秀成果(佳句)展示共用,品嘗樂趣。

④課前3分鐘演講:每節課前規定學生運用上節課所學的新詞演講,引導他們把“說”和“寫”結合起來。為使用新詞造句演講,必然促動學生課前尋找資料,構思造句,養成運用新詞的習慣,同時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3、診斷不能少。

造句時難免出現造出病句的現象:有誤用詞語的、有成分殘缺的、有搭配不當的等。通過診斷、修改病句,師生共同分析問題所在,找出補救措施,在糾錯中提升詞語運用能力。

4、積累需加強。

造句離不開語感,語感的形成離不開積累,沒有詞語的積累,就不可能造出精彩的句子。平時要指導學生背誦課文中精彩語句,及時摘抄好詞、佳句,有意識有計劃地積累語言。隨著閱讀量的增加、辭彙的豐富,語感就會不斷加強,很多辭彙便會慢慢積澱在腦海中,日積月累,一旦需要,就會“脫口而出,信手拈來”。

5、指導應有序。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師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有序進行造句訓練。充分利用好教材資源,養成習慣,使學生一見到新詞,就想到在寫作、口語交際中如何運用。還要指導他們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會觀察,用所學的新詞去描繪它,培養活學活用的意識。

洪鎮濤說“感受,是學習語言的前提;領悟,是學習語言的關鍵;積累,是學習語言的基礎;運用,是學習語言的目的。”實踐證明:只要我們充分認識造句在作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遵循“感受、領悟、積累、運用”等步驟,科學、有序地進行專項造句訓練,那麼學生的語言一定會豐富起來,表達一定會靈動起來,我們的作文教學也會步入一片嶄新的天地!

精品文檔

精品文檔

第三篇: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本站推荐)

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韦庄中心学校 党茹

内容提要: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在任务化的学习环境中,将小学信息课程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语文课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不单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对语言信息的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和删改、编辑能力。通过信息技术课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信息技术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新的资源,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学生能自觉地,有效地使用各种基本的信息工具,进行简单的信息加工处理,并能使用这些工具去完成语文学习任务。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误区

原则

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放眼现在的各级各类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几乎没有不使用多媒体的。如果有谁不循此道,则大奖、好评可能就会与之失之交臂,而一提到传统教学,很多人不屑一顾。可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一下,就会发现在这股潮流中我们丢掉了很多传统教学中优秀的东西。笔者并不是说因此而不使用多媒体,甚至否定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而是希望我们能正确地看待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本文拟就多媒体技术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原则、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等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教育教学也只有真正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和手段,把当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才能让我们的教育事业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否则,我们的教育事业就不能实现“三个面向”,就不能与时俱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就不能实现。

笔者认为,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有其无法达到的优势:

1、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课堂容量大大增加,学生单位时间所获取的知识和信息量得到更大的拓展。众所周知,单位时间内多媒体给我们展示的知识容量是传统教育教学无法相比的。通过多媒体技术,我们教育工作者可以把自己所掌握的东西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

2、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能得到更好的体现。由于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在教学手段上比较单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感,学习兴趣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因为画面的不断切换和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学生的情绪一般说来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得到可能。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无论是在多媒体技术教学还是在传统教学中都不可缺少。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方式、手段等无疑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上能得到很好的熏陶和教育,增强其在各方面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二、目前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存在的误区

有的教师认为,这是一个信息时代,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越多,则其教育思想和观念则愈先进。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多媒体无知或者至少对多媒体的本质和作用不甚了解的表现。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我们在应用多媒体时存在一些误区。具体表现有如下几种:

1、简单的把多媒体作为黑板的替代品。我们经常看到有的老师常常是把平时应该板书的内容全部搬上了多媒体,整节课没有亲自板书。这种做法失去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个性难以发挥。教师的基本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2、课件过于花哨,杂而不精。有的教师认为课件越漂亮越好,于是过于重视课件的观赏性,导致课件颜色过多,背景过于复杂,整堂课课件画面变化频繁,其结果极易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对画面的欣赏上,而忽视知识和能力的接受和培养。

3、重视人机对话,而忽略了师生对话。有的教师的多媒体课往往是这种模式:教师把指令输送到多媒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画面进行思考、学习,然后教师又通过多媒体画面来提供答案。这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发挥语文人文特点,忽略了教师生动的演示作用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交流的能力培养。

4、答案的单一性使原本丰富活泼的课堂变得简单划一。由于教师事前已经把答案输入计算机,教师为了求得“最佳”答案,让学生的回答尽可能与自己一致,就会想方设法把学生往既定的思路引导,其结果把应该是活泼丰富、学生主体的课堂变成”唯师独尊”的一言堂。

5、多媒体的不恰当使用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很多课文,特别是经典散文,需要我们慢慢去咀嚼、品味,语言的朦胧、模糊美如果用具体、生动的画面去代替,会破坏作者给我们创设的美妙意境,给人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红楼梦》、《水浒》经那么知名的编剧、导演之手出来也招来许多非议,不是很好的例子吗?

总之,在多媒体的使用上,我们存在一定认识上的偏差,这种偏差对我们的语文教学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审美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应用的原则

笔者认为,要真正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使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发挥其功效,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合性原则。所谓整合性,简而言之是学科之间课程教学相互渗透,互相补充。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不可能完全独立于其它学科的,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必须进行有机整合,才能使语文学科教学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才有利于学生更大限度地获取新的知识,使语文教学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所以,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和优势,让二者有机、融洽地整合。

2.服务性原则。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势在必行,但并不是说语文教学就完全可以由多媒体代替。在当前条件下,多媒体技术有其致命的缺陷:缺乏人文性、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明显不如传统教学„„。因此,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必须完全服务于语文教学,根据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形式设计相应的多媒体课件,绝不能因为多媒体使用而改变语文的教学常规,否则,就是本末倒置,无法实现语文学科功能。3.工具性原则。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听、说、读、写等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其中包括了对信息的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删改和编辑等能力,在这些能力的培养中,多媒体技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多媒体作为一种知识、信息传递的载体,在语文教学中如能得到合理的使用,就能更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使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4.合作性原则。前面已经说到,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形成了新的课堂模式——人机对话。这种人机对话直接明了,但缺乏情感交流,因此,在语文课件制作时,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在制作课件之前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要征求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谈对课文学习的看法,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件制作之中来,让学生认识到在多媒体教学中,他们不仅是接受者,还是制作者,参与者。

5.探究性原则。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信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把与课程有关的信息和知识存入资源库,让学生带着问题到资源库进行查阅,并在教师设置的留言板上留下自己相关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意见。这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

四、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1、运用信息技术,培养识字能力。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要内容,因为识字是小学生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培养读写能力的前提条件。现在使用的语文九年义务教育试验教材对识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年级识字1300个,小学阶段要学生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众所周知,汉字本身较为形象,其中又有很多形近字、多音字,真是纷繁复杂。而由于年龄的关系,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比较差,对事物关注的时间更为短暂,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整节课教学生字,往往是教师教起来感到枯燥,学生学起来觉得无味。所以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巩固识字教学的效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1)运用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直观演示。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直观演示指导学生看画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无意识记变为有意识记,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教学七十三课《学上网》,“网”字时,屏幕上出现一张大大的网,慢慢地缩小,成了一个“网”字,此时无声胜有声,字的音、形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教学实践证明,直观演示识字,学生的印象特别深,掌握的生字比较牢固,教学效果较好。2.游戏法。识字的“机械化”,枯燥无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一年级孩子好玩,百玩不厌,故利用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有选择地设计各种与生字联系起来的游戏,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例如:(1)小猫钓鱼。画面上一只小猫在钓鱼,水中小鱼在游来游去,每条鱼身上有一个生字。钓上一条鱼,指定一个学生读字。读对了,鱼会安然地进水桶。反之,鱼就溜回水中。(2)打气球。气球飞起来了,每个气球上有一个生字。请一个学生起来读,读对了,气球就会爆炸,生字掉下来,掉一个生字得10分,十个读对就100分。它也可以作为全班的练习,游戏开始,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操作,结束后,教师用大屏幕展示同学的学习情况。(3)贴苹果游戏。A:电脑上出现一棵苹果树,下方有本课的生字。指定一个学生报字,其他学生就将报到的生字贴到树上。B:苹果树上有很多带有字的苹果,让学生摘下苹果,组成词语放在下方的篮子中。(4)找朋友。画面上左方有带有汉字的食物画,如:小虫、竹叶、青草、萝卜,右边有几种带有汉字的动物画,让学生分别读出各种动物和各种食物的名称,然后帮助动物找出它们各自喜欢的食物,相对应地连在一起。在这类游戏过程中,学生通过连一连,贴一贴,猜一猜等活动,不时产生一种新鲜感,增强了识字欲望,充分激发了他们的识字兴趣。

(2)运用媒体,拓宽学生的识字空间

利用多媒体识字,能帮助学生尽早学会识字方法, 解决了识字教学中最基础、最难突破、最重要的部分——看图识字。为了使学生掌握字的结构,制作课件时要充分显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在教学中很好体现形声字的特征。如教“”青、请、蜻、清、情、晴、睛”一组字时,第一幅画面先出示基本字“青(青草、青蛙)”,第二幅画面仍先出示“青”字,然后让学生结合屏幕上显示的小河流水的画面,让学生想一想,清水的“清”字在“青”的基础上加什么偏旁呢?学生会很快地答出加三点水旁,教师在“青”上用鼠标一点,一个活灵活现的三点水旁就飞了过来,与“青”字组成了“清”字。操作时也可让学生自己来完成。以同样的方法教“蜻、情、晴、睛”几个字。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制作课件时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红色。一组教学完毕,大屏幕上再次出现这一组字的整体内容:

清(清水)

晴(晴天)

青(青草)

蜻(蜻蜓)

睛(眼睛)

情(心情)

请(请坐)

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观察,这组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记住这一组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能找出这组字的异同点,自己总结出记住的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记住这些字,而且记得尤其深刻,在以后就不会混淆了。学生逐渐地了解、理解了这一识字方法,对识字就会越来越感兴趣。形声字的特点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学生认识和掌握,并逐渐学会运用这一规律自己去识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校园网是一个识字的“海洋”,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识字信息。学生通过网络这一信息仓库,及时而主动地去认识各类字,在无意中扩大了识字空间。阅览课上,我们充分利用电脑的优势,开展网上识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低年级阅读素材库中的生字,短文。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图文结合,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巩固生字。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实施了个别化教育,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因材施教。以往学生对新字的组词范围较为狭小,而网络大大拓展了他们识字、辨义的空间,学生可以一下子学习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生字。另外,网上信息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的识字环境。学生在平时上网过程中,可以接触到大量丰富的生活词汇。他们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联系实际,培养独立识记生字的能力,提高识记效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后,教师可以打破以往先集中识字,再学课文巩固识字的教学模式,借助于多媒体把识字与学课文融为一体,在学课文中识字,在语境中进一步巩固、理解、运用所学的字词。学生一直处于一种有趣的气氛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一批批常用汉字,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由此,学生对课外阅读也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些学生已开始阅读简单的课外读物了。通过网络将语言文字的学习与游戏活动有机结合,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使学生更轻松、更快乐、更主动地走进课堂,更热爱快乐的语文课。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运用媒体,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二期课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要求必须具有很强的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而这正是被传统语文教学所忽视的重要环节。正是基于这种世界范围内的深刻变革,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上了日程,提出了要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并在“教学设备”中对学校的硬件建设作了具体的要求。

2.运用媒体,丰富课堂教学。

校园网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有教师在上《军神》一课时,先请同学看教师事先搜集的一段文字和图片,看看学生能从中捕捉到哪些信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再深入学习课文,品词品句,中间插播电影片段——特殊的手术,使学生感受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最后是拓展延伸,教师布置了两项作业:

1、刘伯承还有很多尊称,你能从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说说每个尊称的含义吗?

2、从网上搜集有关刘伯承的故事,在十分钟队会上交流。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小学生阅历有限,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直观的内容感兴趣,抽象思维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培养起来。如《黄山怪石》一文,文中作者尽管非常详尽地描写了黄山的奇石、怪松、云海与温泉,但大多数学生没有游览过黄山,没有深切的感受,无法和作者产生共鸣。先通过观赏《黄山怪石》录像,情境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再通过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黄山有个总体的印象,为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然后通过引导学生登录教师课前制作的专题网页,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在网站上自主查找、搜集资料,讨论交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自查、讨论等形式,尊重学生个别的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一节课接近尾声时,学生已有倦意,教师却要对本课进行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的知识。此时,发挥校园网的优势,给学生以新的刺激,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拔苗助长》一课的结束环节,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事先制作的图文并茂的动画课件,然后将画面定格于“禾苗都枯萎,种田人无可奈何”。教师转而向学生提问:“你想对这个人说什么?”让学生从中表达锻炼能力并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语文教学还应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外,把学生带向知识的海洋。校园网中有大量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富有生活情趣的童话故事和科普知识等,它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也为思维训练拓展了时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

有教师在上《琥珀》一文时,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了解琥珀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价值;课中让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穿插演示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琥珀的形成,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理解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课后延伸,学生利用搜集的图片和文章,进行排版和粘贴,制作成电脑小报和知识卡片。对于学生的作品,师生一起进行网上评比。对优秀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尝试说明,阅读教学在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

语文阅读的“认读—理解—鉴赏—评价”的能力养成过程,必然会与信息处理的“判断—选择—整理—处理”过程相整合,为学生提供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双重智力支持。我们必须给予网上阅读模式更多的关注,并使其与传统的语文阅读形式结合起来。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写作能力。1.营造氛围,激发写作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激发学生的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极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营造一个毫无顾忌、放胆作文的和谐氛围,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学生敢说真话,敢于表现个性。让他们真切地体验,自由地抒发。多媒体集声音、图象、文字、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图象直观、色彩鲜明、音响逼真、动静结合的特点和优势。以往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出一个作文题目或一段材料后学生们便静坐下来冥思苦想,这样难以激发灵感,收效不大。将信息技术或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运用于作文教学中,有效的缓解了这一矛盾。教师可在课前收集、整理与本节作文训练主旨有关的文字、图象、声音等相关的资料,将枯燥的材料、题目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库”,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写作兴趣,为动笔写作打下基础。学生在电脑房里上作文课时,再也见不到学生“咬笔头、皱眉头”的情景,学生个个思想集中,精神抖擞,兴趣昂然。

2.运用多媒体,优化作文教学(1).发挥多媒体优势,培养观察能力

无话可说是一些学生写作文时的最大苦恼,怎样才能解除他们的苦恼?对小学生来说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观察。观察是一个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人的许多感知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思考得来的。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只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感知事物、认识事物,把众多的表象,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使之按照特定要求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表象,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是至关重要的。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既能演示静态图像,又能模拟动态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突破时空限制,展示课堂内不易看到或不可能看到的事物。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多媒体观察目标集中统一的特点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观察,把观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抓住事物的特点,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就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与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想象能力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作文教学中,一个教师怎样才能像一位高明的导游那样,顺理成章地把学生引入到美的境界中去,让他们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联想去欣赏美、体验美,从而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呢?我认为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优势去想象,教师须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创设这种情景,而运用多媒体就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3).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训练思维方法在语文教学法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发展思维与发展语言是统一的。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是思维活动后的具体表现形式,学生只有说得“清”才能写得“通”。而现代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既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又便于教师指导学生说话,在练习说话时,教师借助课件,创设情境,在观察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复述课文,编故事、想象说话等多种训练表达方式,启发学生动脑,合理想象,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强化语言与思维的训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写作就是人们把客观事物的表象和对其本质特征的认识,用文字符号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过程。写是说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检阅。小学生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虽然有一定的说写基础,但把握不好尺度。通过声、图、文并茂的情境引导,激发学生去说,然后再将心里想的,准备说的写出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4).巧用多媒体批改、评阅作文

以往批改作文是语文老师最辛苦的工作,往往是根据作文要求、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感触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修改评判。在作文课教学中以网络信息技术设备为工具,会使作文的批改、审评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如:进行作文批改时,教师可将范文录入Word文档中,再通过投影大屏幕进行点评、修改,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也可以同时看到。在运作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Word 的剪接、复制、粘贴、删除等工具对文章进行修改,使字句的增删、段落的重组变得轻松自然,并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师生协作意识。学生的作文训练也可通过视频投影仪、大屏幕投影等供全班师生一同阅读、分析、修改,达到作文批改、评阅的较高境界。传统的讲评课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进行评议,由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时间较短,所以效果很差。重视培养学生自改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实施作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采用计算机教学手段批改作文,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充分的感知。教师每次批改作文时,都将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优美文章选出1—2篇,将一些具有共同性的典型病句、错别字汇集在一起,经过精心设汁,制成课件,通过教师点拨、交互式练习,让学生修改,其他同学直接观看,这就比传统的课堂教学要节省时间,速度要快得多。然后学生再对照自己的作文进行自改,同学之间相互交换、检查、评论,在改正别人不足之处的同时,学到别人的长处。在自改过程中,我还组织学生开展“文章病院”、“小医生会诊”等活动。这样修改,不仅使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作文修改的全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的认识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网络的互动性使语文学习更为快捷、方便。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扩展了学生的“视域”。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由原来划一被动的“不得不学习”变为了主动、多样的“要求去学习”,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及“发现学习”。它将改变学生的交流方式,使他们从封闭的师生小圈子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我们把校园网作为教学的工具、教学的资源、教学的环境,把握好网络学习运用的时机和限度,就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使语文教学达到优化。综上所述,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说写能力和自改能力上都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是优化作文教学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总之,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教育教学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会用、善用多媒体,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多媒体的优势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各取所长。诚如此,我们的教育教学会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1]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3 [2] 走进新课程[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 [3] 马迎春:强化教师信息素养,促进学科课程整合[J],网络科技时代 2002.(8)[4] 许静: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

菊苑

2002.(9)[5] 周立夏《使用多媒体授课优化课堂教学探讨》《现代教育技术》

[6]《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陈至立

[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何克抗

[8]《学习的革命》

美国 珍妮特•沃斯 新西兰 戈登•德莱顿 著 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12月

2、[9]《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个误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中国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充分发挥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充分发挥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有一幅或几幅精美的插图。它们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材料。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兴趣,解释文本的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训练语言表达,从而发挥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 插图 简笔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32

最近听了三位同事的课,他们共同之处是都运用了简笔画来辅助教学。简笔画是采用最简单的线条来概括地勾画出物体的主要特征,具有概括、形象、幽默、简练,成形迅速等特点,便于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位教师是如何运用的。

案例呈现

第一位教师执教的是《狼和小羊》一文。课前,教师对黑板进行了精心的布置,画上一条弯弯的小溪,小溪两侧还画一些花草进行点缀。随着课堂教学的展开,教者又相继在小溪边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了凶猛的狼和温顺的小羊。寥寥几笔,勾画出两者栩栩如生的形象。可在下午评课的时候,一位教师提出这样的疑问:“教者把狼和小羊分别画在小溪的两侧,那狼岂不是要跃过小溪才能吃到小羊吗?”教者快速打开课本,插图中的狼和小羊是站在小溪的同一侧。简笔画再精彩也因为小小的失误而适得其反,文中现成而又准确的插图却被束之高阁了。

第二位教师执教的是《小松树和大松树》一文。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教师依次在黑板上画上耸立的大山爷爷,自以为是的小松树,谦逊的大松树和循循善诱的风伯伯。当教者画完简笔画时,一个调皮的小男生高高地举起了手。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崇拜,大声嚷道:“老师,你画的画太好了,跟书上的一样!”我们后面听课的教师都笑了,不知是为这位学生的可爱而高兴,还是为同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而喜悦。但静下心来想想,既然书上都有了现成的插图,教者又何必把精力浪费在简笔画上呢?

第三位教师执教的是《詹天佑》一课。课中所涉及的“两端凿进法”“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是学生理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人’字形线路”那段文字中包含着好几个方位词,学生理解起来难度更大。如果教师只是紧紧抓住语言文字来展开教学,反复地读,学生听起来乏味,对重难点还是稀里糊涂地,那么这样的教学显然是违背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只见执教者挥动手中的粉笔,在这里以画代讲,边讲边画,与学生共同商议如何画图。最后,只凭借几幅简图,学生便可以清楚明白地理解这几个问题。

教学思考

我是一名80后的语文教师。回想起自己小学语文学习生涯,那时没有课件,甚至连挂图都少见,教师教学的内容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课文中的一些经典插图却留在了我记忆的深处――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时英勇无畏的形象,伏尔加河上纤夫凄惨的生活场景,列宁与养蜂人亲切交谈的场景……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有一幅或几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有照片、绘画,形式不同,风格各异,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辅助材料。有时一幅立意角度与视觉效果俱佳的插图留给我们的印象甚至超过文字所表现的内容。遗憾的是一些教师忽略了这些插图的存在,并没有让它们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插图具备文字所不具备的一些优点与功能,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那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这些插图呢?在执教《宿新市徐公店》一课时,我就多次结合课本插图来展开教学。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图激趣

刚开始教学时,我就让学生打开课本,观察插图,说说图中哪些景物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课文中的插图描绘了幽静安逸的田园风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蝴蝶的生动画面。有的学生注意到了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有的学生关注到一个小孩子高举着捕蝶网追逐着一只蝴蝶,可淘气的蝴蝶飞进了黄色的菜花中不见了踪影……结合这样一幅充满童趣的图画,孩子们对古诗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在这里,我充分利用插图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所谓表达能力,不是简单地说出图画内容,而是指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顺序有组织地用书面语言把插图内容清晰完整地表达出来。当然,这种表达能力并非通过一两次简单的练习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在教师长期不断的训练下才得以逐步提高。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低年级起就要有意识地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培养学生这种观察表达能力,从简单地说一两句,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再到说一段完整的话,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二、自主是最好的方法,以图释意

在说说诗句意思时,学生们进入了插图所创造的意境中,一个个说得绘声绘色。这样不但帮助学生品词析句,还能让他们更好地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使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综合发展。当一个女生对“疏疏”一词不理解时,另一个聪明的小男孩立即举手告知她是“稀稀疏疏”的意思。我本来以为他采取的是组词理解词义法,谁知他竟指着插图说:“你看,这篱笆上的洞这么大,不就是稀稀疏疏吗?”对“未成阴”的理解也是本首诗教学的一个难点。从字面看,可以理解为“没有形成树荫”,可这样的理解太过于抽象。指导孩子观察插图后,他们明白了这是暮春时节,树叶长得还不够茂密。这就是插图辅助功能的作用。当孩子们对“疾走”中“走”的意思是“走”还是“跑”产生分歧时,我让他们观察插图中的孩子,答案便一目了然了。其实,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是个开始,我们还可以拓展到利用生活、利用大自然这样的大“插图”来学习语文。

三、投入是最妙的体验,以图悟情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要想理解作者的诗,就要走入作者的生活。作者早期的官运还是亨通的,但当被推荐为临安府教授时,未及赴任,即遭父丧,服满后改知奉新县。他劝谏孝宗姑且放下不急的政务,专心准备对敌之策,坚决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放弃两淮、退保长江的误国建议,主张选用人才,积极备战。宋高宗驾崩,他因力争张浚当配享庙祀的事情,指斥洪迈“指鹿为马”,惹恼了孝宗。杨万里见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就辞官归隐,从此不再出仕,朝廷几次召他赴京,他都坚决推辞。因为他长期居住在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当我们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便可体会到此时的杨万里不再苦苦追寻自己的梦想,而是愿意隐居田园,对乡村田园风光充满了喜爱之情。

四、写作是最后的收获,以图练笔

教学至此,本课的插图作用还没有发挥到极致,因为这首古诗内容浅显,再加上插图的辅助,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因此,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让孩子进行写作练习。孩子们将观察课文插图和自身捕捉蝴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用文字描绘一幅“儿童捕蝶图”。学生描写的片段如下:

在百花盛开的美好春季,正是蝴蝶们出来采花的时节。这时候孩子们总是想着捕捉它们。我们看到并且常捉的是一些白色的菜粉蝶。瞧,这里有一只正歇在花上的菜粉蝶!哥哥轻踩步伐,以小碎步慢慢走向可怜的蝴蝶,然后趁它不备用两根手指捏住它的白色翅膀。有时,哥哥也在蝴蝶飞舞时捉它们。他或是直接扑上去抓住,或者脱下外套拿去罩住它们……

总之,课文插图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视。它能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美丽,更有实效。

(责编 韦 雄)

第五篇:充分发挥插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现行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富于趣味、可读性强,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课本中插图的教育功能,提高教学质量,下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利用插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虽然已会看图,但观察时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往往只注意插图中较明显或自

己感兴趣的部分,观察也比较肤浅。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有序、有目的的观察能力。如在教学第一册准备课的“开学图”时,可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个插图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按图中人物的年龄、性别、活动情景和不同的景物进行分类观察,渗透分类思想。在以上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图中有几个学生?几个老师?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几个人?几棵树?……引导学生通过数数,渗透自然数的概念,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学生通过看看、数数、想想,有目的地观察画面,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利用插图直观形象的特点,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数学概念是对事物数、形特征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大都是在对具体事物的操作和直观图形的观察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如在教学“基数”和“序数”概念时,教材在认识数“4”时安排了“乘客排队上公共汽车”的插图。教学时可结合插图进行提问:“共有几个乘客在上公共汽车?谁排在第一?小朋友排在第几?”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数在表示数量多少和先后顺序时所代表的“基数”和“序数”这两种不同的含义。“0”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单凭语言讲解很难使小学生建立起“0”的概念。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对一组插图的观察比较进行教学:插图中第一个集合圈里有2只杯子,就用数“2”表示;第二个集合圈里有1只杯子,就用数“1”表示;第三个集合圈里一只杯子也没有,就用“0”表示。虽然不要求学生说出“0”是空集的基数,但通过对插图的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到“0”这一概念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教材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绘制出实物图、线段图,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因此,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说图以及据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学生解应用题的基本功,也是降低应用题教学难度,提高应用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比多”、“比少”问题时,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插图中上、下两排图形一一对应部分,认识到“同样多”的含义;从多出或少出的部分,认识到“多”和“少”的含义;从而明确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寻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

三、充分利用插图,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结合有关知识的学习,向小学生渗透集合、函数、统计等现代数学思想。教材大量采用直观形象的集合图、对应图等向学生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在渗透这些思想方法时,不能出现抽象的定义、名称,而只能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图形的观察,感受到这些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例如,在教学“2+1=3”时,结合教材中的插图渗透并集思想:一个圈内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用小圈圈住),然后把这两个圈用一个大圈圈起来,表示原来的2个小朋友加上新来的1个小朋友,一共是3个小朋友,使学生领悟到把两个部分量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通过如准备课中的“萝卜、白菜图”渗透对应思想;通过如渗透函数思想等。

四、通过几何图形的提前渗透,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新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出现长方形、三角形、圆、正方形等几何图形。教材编入这些几何图形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认数,数数、计算,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些几何图形的表象,为进一步学习这些几何图形打下基矗例如,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的操作,既让学生学习了数的概念,又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几何图形的表象和基本特征。同时,教材从一年级起就及早安排了几何图形认识的教学。如第一册认识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二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这些几何形体教学与认数、计算和应用题教学同步进行,相互渗透,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五、充分利用插图中的美育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刚入学的儿童求知欲和好奇心强,教材中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画图正好符合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对称性、思想性等美育因素。如“从卡片上剪下有关图形,按下图拼一拼。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六、通过孕伏,从实物图过渡到线段图随着学

下载充分发挥直观感悟在教学中的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充分发挥直观感悟在教学中的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充分发挥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精选合集]

    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生物新课程的实施 内容提要:用好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突出生物教学的直观性,使微观世界宏观化,使课本知识能化难为易、化繁......

    浅析如何充分发挥历史教科书在教学中的作用

    浅析如何充分发挥历史教科书在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历史的学科特点决定,历史教科书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备课时、讲课时都要要以教科书为依据,依据教科书激发学生......

    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反洗钱中的作用(最终定稿)

    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反洗钱中的作用近年来,洗钱犯罪活动日益猖獗,给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对国家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造成了较大的危害。反洗钱已成为金融部......

    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

    关于如何充分发挥工会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调研近两个月,无锡市锡山区总工会采取问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深入90家企业和1700名职工中进行了调研,了解企业......

    充分发挥团组织在班级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团组织在班级中的作用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一直注重充分发挥团组织的引领作用。通过对团员的高标准、严要求,树立团组织的光辉形象,让班级成员以积极上进、努力向团......

    充分发挥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最终5篇)

    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225000) 杨婷 [摘 要]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有一幅或几幅精美的插图。它们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课文的......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中的带头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中的带头引领作用 文昌中学 云霞 经过学校和科组长的层层推荐,我有幸参加了这一次的骨干教师培训。十年来,我始终努力要求自己成为一名学生喜爱、家......

    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制教具的作用

    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制教具的作用 随着教育事业的日趋发展,目前已有很多学校配备了音乐教具,但教具仍不齐全、不完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想办法,动脑筋,亲手制作、自己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