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乐学善学,点亮学生的数学思维(第一阶段)
乐学、善学,点亮学生的数学思维
姓
名:吴 拥 华
乐学、善学,点亮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如果教师注意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教学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正是这样一座桥梁,他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效”地应用信息技术,能使学生乐学、善学,点亮学生数学思维的火花,让数学课堂生动活泼、充满生机,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的基础,学习的动力往往被学习兴趣所左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精心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努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获取知识,让兴趣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一年级“统计” 内容时,我设计课件引入“钓鱼比赛”。色彩鲜艳的画面、生动活泼的卡通人物给孩子们以美的享受,在比较真实的展现钓鱼过程的同时,使他们体会到记录的重要、方法的多样。进而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又如教学一年级“确定位置”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确定位置的重要性,我设计这样的情境: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位置示意图),同时配合叙述“小鸡第一次去姥姥家,天
黑了不知道回家走那条路……”。问:“同学们,你们说怎么办呀?”“我们一起帮助迷路的小鸡找到家,好吗?”在充满童趣的情境中,孩子们深感帮助别人的责任重大,个个积极动脑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媒体凭借其特有的方式,为孩子们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掌握数学知识平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也增长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互动游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可以利用先进的“互动工具”软件进行教学,把游戏、生活与知识融为一体,较好地实现了教师、学生、机器三者的互动交流。由于操作简单方便,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己设置问题难度,根据信息提示获得帮助,进行个性化学习,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与合作伙伴,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与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巧妙搭配》时,上课伊始,利用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设置了互动游戏,大屏幕边展示课件边给出游戏规则:“羊村的圣诞晚会上,美羊羊要去表演节目,需要穿漂亮些,可是柜子里的衣服太多了,到底怎样搭配穿才最靓呢?今天老师请你们做小熊的穿衣顾问好不好?老师还特意请来了一个小帮手,这个小帮手很神奇,老师先介绍一下。”教师分别示范了1件上衣、1条裙子,1件上衣,2种颜色裙子的设置与搭配方法,学生很快掌握了操作方法,接着教师就设置问题:“现在衣柜里有黄、红2件上衣,黑、蓝2条裙子,下面请你们帮美羊羊思考一共可以搭配出几种穿法,哪种最靓?”随着问题逐渐深入,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过关测验等环节,学生在富有童趣的游戏活动中得出了“先穿衣服再搭配裙子”或“先穿裙子再搭配衣服”的分类、分步思想,得到了m件衣服,n条裙子可以有m×n种不同的搭配规律,锻炼了学生从多种视角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举一反三,完成了常规教学难以企及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设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主体,倡导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信息作基础,结合现实生活思考、探索,做到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真正成为知识形成的“参与者”和“发现者”,从而获取新观点、新认识、新途径、新方法等。当然这种“疑”可以是教师高屋建瓴地提出来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来,最好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则成为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进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因为“疑”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了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积极思维。可以说,学生质疑问难是创造性学习的基础,也只有当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时候,创造才有可能实现。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时,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师先请学生们观看《阿凡提的故事》电影片段:阿凡提给财主家做工,发工钱时财主刁难他:如果你把这袋金币抛向空中,落地后全都是正面朝上,那么这袋金币就归你所有,否则,你就得赔我一袋金币。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大家说说看,阿凡提能得到这袋金币吗?”课堂一下炸开了锅,众说纷纭:有的说阿凡提不可能赢,因为金币太
多;有的说阿凡提不一定能赢,要看运气;有的说阿凡提一定能赢,因为阿凡提很聪明,一定能想出办法;也有的说阿凡提不能接受这个挑战,因为比赛不公正……教师由此归纳出“不可能”“可能(不一定)“一”定”几种可能的结果,导出课题,并再次提出问题,设下悬念:“教师要看看通过下面的学习,你们谁能帮阿凡捉出主意,赢得这袋金币呢?”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丰富生动的问题情境,在关键处展示课件,设疑释疑,犹如雪中送炭,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更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形神兼备——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在新课程教材使用的过程中因为直观操作强调较多,有时则忽视了抽象的过程与结果,对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认识与研究不够,从而实践上很不到位。深入课堂还可以发现常态下的数学课堂呈现出这样一种普遍现象:低年级的课堂适当的抽象不够,中、高年级的课堂直观操作不够,抽象太早。我们知道一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三、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步提高,五、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继续发展,但学生的思维还是要靠形象来支撑。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的思维经历由“抽象-形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如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点的移动”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较吃力,往往对小数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的处理难以掌握。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我把抽象的内容变成了活动的画面,在课的一开始,通过小数点变魔术的导入,使这淘气的小数点
活动起来。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很清楚地看到小数点移动的过程,从而知道小数点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由于多媒体的直观性,连我自己也想不到学生竟然发现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小数就扩大10倍”的规律。
五、博客拓展——培养学生的探究活力。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数学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要在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成这个目标,必须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实例,使学生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活力。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师可以建立班级数学学习专题博客和学生进行交流,把数学课堂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他可以为我们建构了一个思考和交流的平台,突破了教师个人的小圈子,在团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展开充分的交流,为原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增添了新的活力。同学们通过在博客中的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自觉投入到知识求解和问题探究中,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将迸发出学生思维中崭新的思想火花。
如教学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时,教师利用网络课件,给学生展现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课件中除了课堂上学习的闰年常识、公历农历知识,还有一块栏目是课外资源。上完课,教师将课件链接在了班级数学学习博客上,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年月日”网站,并给出了一些思
考题,请有兴趣的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课外交流。另外,教师还可利用博客发布一些数学探究问题,让学生自由选择问题进行探究,并适时留言自己探究的结果。
实践表明,应用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要依靠自身智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恰当、适时、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激活数学课堂,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尝到创造、追求真知的乐趣,把学生带入自主探究的合作化学习空间。
第二篇:习作教学——教师善教学生乐学
习作教学——教师善教学生乐学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教师对语文教学方面谈得最多、觉得最苦的是习作教学,大班的教师更是辛苦,一篇习作还没改好,下一篇又来了,有时还感到对学生习作指导不得力,费力不讨好,学生习作水平上升缓慢,考试成绩也因习作水平受到影响……为此,学校组织语文教师对习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性研究,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习作指导公式化
通过听课了解我发现教师们的习作模式基本为“教师布置习作题目——教师划定选材范围——教师阐述习作方法——学生独立构思——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评讲”。单一的训练形式很难调动孩子的习作兴趣,习作公式化,毫无个性可言;作文教学缺少主动性。因此,学生写得苦,教师改得累,陷入了一种“高耗低效”的怪圈。
2、忽视交流,缺乏沟通
教师没有把习作看成是师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渠道,没有倾听学生真情实感的诚意和愿望。学生有话不想对老师讲,又不情愿对他人倾诉。久而久之,习作的原始动机“习作是与他人交流与自我表达的需要”消失殆尽。于是,学生以假话、空话、套话来搪塞老师,教师改得叫苦连天就不足为奇了。
3、重“作文”轻“做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学生学作文的过程就是学做人的过程。在作文指导课中,很多教师不是鼓励学生“我笔写我口,我笔诉我心”,而是过多地用范文示例,使学生形成对范文的盲目崇拜,认为自己经历的事没有范文中的“有意义”而不敢采用,自己的语言没有范文那么“规范”而不敢见诸于笔端,自己的思路没有范文上“有条理”而不敢打破其固有程序。“唯尊师言,亦步亦趋”,久而久之,形成学生思想方法上的偏差:“唯书”、“唯上”,不能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长此以往,学生看不到自己的潜力,不敢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更是无从谈起。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1、习作时空受限制,造成学生奉命习作,习作题目、内容、形式、思维方式
及评价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
2、习作指导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情感的激发,以及学生习作的个别差异。
3、习作评改过严、过细、过慢,评价语言缺乏针对性。
4、学生阅读量小,没有语言的厚积,因而没有博发。
5、学生习惯熟视无睹,不善于观察、思考,因而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习作
内容空洞无物。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无论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是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发展提供更广阔、更优质的空间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校把习作教学作为校本教研的重点,我们力求通过“现象——问题分析——方案构想——实践——反思——再实践”的研究思路,探索适应学生心理,符合习作教学规律,提高习作教学效率的有效教学。研究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加强习作指导的课堂教学的研究;第二层面是针对学生而言的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研究。
一、从教材入手建立读写结合的教学体系
读写结合符合阅读的心理过程。就阅读的心理机制而言,存在着两个心理“回合”:一是从语言到思想的过程;二是从思想到语言的过程;前一个“回合”是基础,后一个“回合”是提高,特别是后一个“回合”又恰好与写作的心理过程相吻合,因此,就这一意义而言,阅读教学已包含了作文教学的指导。这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卓有成效地推进作文教学。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求每一位教师认真钻研,开发与阅读教材中有效性习作资源,以满足学生凝聚生命情致的创作需要。怎样做到以每篇课文为例训练学生语言呢?有以下几点要求:首先是课前预习,强调每一位学生自主的学习,在读懂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完成教师有意识设计的思考练习。把它落实在预习作业本上。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进行讲评反馈。其次是课上训练,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年级特点、文章特点,精心设计有层次的语言训练项目。针对年级特点教材特点课堂上设计动笔写一写的环节,哪怕只是一句话几句话,让孩子动笔写写既是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又能够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训练表达能力,真是一举多得。再有就是读后积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有目的的积累语言。充分利用好课文这一例子,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培养语感。
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在这种前提下的高质量阅读教学,才能激发凝聚学生生命情致的创作需要,为习作教学平添大量有效的利于学生倾吐的教学资源。
二、从课堂教学入手提高习作指导能力
1、理论学习。我们利用校本培训时间组织语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新理论,聆听专家专题讲座,学院两次大型作文讲座我校都组织教师参加了,并要求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反思。努力用前瞻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同时,教导处还为教师们提供有关习作教学的信息、资料,还为教师们搜集优秀课堂教学实例供教师们参考。我们还组织教师开展读书活动,并坚持写读书笔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探索有效的习作教学
我们汲取了先进的作文教学思想,借鉴了成功的作文教学经验,结合学校的实际,有效地落实不同年段的习作要求。上学期我们还尝试着进行了习作研究课的活动。把教师分为了两个大组。(我校只有九位语文教师)低中年级为一组,重点研究看图写话的教学;高年级教师为一组,重点研究写人记事的习作教学。研究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阶段。我带领大家重新学习了习作的学段要求,使每一位教师清楚本学段的要求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目标明确。第二阶段:研究阶段,小组共同备一节习作课,共同研究教学方法,落实教学环节,群策群力,共同研究。第三阶段:做课阶段,每个组选出一名教师代表做课,全体语文教师听课。第四阶段:研讨阶段,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谈感受谈体会谈建议,各抒己见,共同提高。通过研究教师们达成了共识,低年级的习作教学,“趣”字当先,无拘无束地“说”在其后,“导”字贯穿始终。高年级的习作教学,突出一个“方法”。在具体操作层面我们还总结出了:低年级也可以说写结合,为学生将来习作打基础;中年级如何指导学生更细致的观察、引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高年级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习作注重细节描写的指导。走进学生,了解他们在习作中的困难之处,实实在在教给他们一些方法。
三、从兴趣入手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于表达,使学生具有实用的写作能力。但是对于学生来讲写作确实是件头疼的事情。我觉得最大的障碍来自三方面的原因,即怕老师否定、嫌写作麻烦、无写作素材,基于这些原因,我们觉得提高写作水平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教师们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
1、激励性的评价使孩子找回自信
我校是小班教学,学生少,学校要求每次习作教师都要做到篇篇有评语,每次都要有最少一半的学生面批。平时习作的等级教师可以给高一些,让孩子们有信心。每次的作文讲评和习作批语要求教师多鼓励少批评,采用激励式的评语找到孩子的进步之处,尤其是那些学困生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给与表扬鼓励。如,做到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你学会用成语了,真好!习作中鼓励孩子们使用学过的语言。
2、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对于学生而言最为头疼的是,写作时不知该写什么,总觉得没的写,这是平时没有养成观察积累的好习惯。其实他们身边天天都在发生着有意思的事情,只是他们缺乏意识没有注意积累,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培养孩子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习惯就尤为重要。训练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学校开展了快乐周记的评比活动。在周记本上每天记录下一件你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哪怕只是简单的几个字,简短的一句话。这样进行筛选,把你觉得最有意思的记录下来。周记的要求不要过高,只要能记录下孩子们的实实在在的生活,通顺即可。对于孩子们的周记学校要求教师要进行讲评,哪怕只是每次选出写的好的在班中读一读,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这里很重要。要求孩子是生活的有心人教师首先要做到。注意帮助孩子积累一些素材,比如学校开展什么活动了,指导孩子写一写,这学期到活动中心活动我校六年级的老师就给孩子们来了个命题作文“今天我当哥哥”多有意思呀,孩子们写下了真情实感。汶川地震更是触动着每个人的心灵,学校开展了以“地震无情人有情”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学生们的每篇周记都充满了对灾区人民对灾区小朋友的关爱,用他们幼小的心灵、稚嫩的文字写下了美好的祝愿。
3、加强阅读注重积累
学生的习作语言匮乏、平淡无奇就如同白开水一般索然无味,尤其是到了高年级这一现象非常普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孩子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语言积累。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书中作者的多样写作方法、优美的遣词造句、合理的构局谋篇、巧妙的表达方式……久而久之多读书的孩子就会被影响,就会去模仿。多读书的好处太多了。我校开展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活动,教师们为每个学生建立了“阅读档案”。档案中记录了学生的阅读心得、摘录了好词佳句、教师和家长的评价鼓励也记录在里面。开始学生还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读书,时间长了就成为习惯了,下课了、自习课上、就连操场上也经常看到孩子们拿着书读的场景。
3、开展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为了激发写作兴趣学校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 “快乐每一天优秀周记”评选活动。每月月末,教师推选出好的周记在学校进行展播并在宣传栏中展示。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积极参加作文竞赛活动,获奖学生在全校进行表彰;学校还与杂志社联系推荐好的习作;我校每月一次的校刊中也经常刊登学生的作品。教师们也想了很多办法,有的教师利用每周班会时间开展交流活动;有的教师与大队活动相结合,让学生记录下我做班长的经历,把每位小班长的一周经历真实的记录在一个册子里,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有的老师把每次学生好的习作积累下来每学期出一本习作集……有趣的活动激发了孩子们习作的兴趣。
习作水平的提高要靠师生共同的努力,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我们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习作的兴趣、优秀的成绩会伴随着我们的努力日趋提高的。
案例题目:
单位名称:崇文区花市小学作者姓名:贾静年龄:39岁任教学科:教导主任联系电话:***
习作教学——教师善教学生乐学
第三篇:“善教”与“乐学”专题
“善教”与“乐学”
李淑君
(广宗县大平台中心小学,河北 邢台 054600)
摘要:现代教学过程是“善教”与“乐学”的和楷共振。“善教”是前题、方法和手段,“乐学”是目的。如何“善教”,可从以下两发面入手:
一、教师要做“学而不厌”的楷模,讲学习,与时俱进。
二、教师要讲究教法艺术,并能灵活运用。在教法的选择运用中应注意多样化、统一化、形象化和情感化。“乐学”是教学成功的最重要标志,是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善教;乐学;教法艺术
“乐学”一词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中:“大学始教也,„„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这段话论述了在教学中只有注重课内和课外、劳和逸四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论语》开篇第一句就载有孔子对乐学的认识:“学而实习之,不亦乐乎。”这就揭示了学习过程本身应该充满乐趣而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
乐学的本质是通过合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来调动学生学习活动再老师的指导下,始终处于自觉、能动,活跃的状态。苏联著名教育家何芙纳什维利认为现代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的“亚研究”过程,它既不同于改造客观世界的成人(尤
其是科学家)的认识活动,也不同于传统教学论所规定的教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技能技巧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所以说,现代教学过程是“善教”与“乐学”的和楷共振。
学生是否乐于学习,与教师的“教”密切相关,既有教师的“善教”,亦有学生的“乐学”。反之,学生就会视学习为苦事,甚至产生消极对立,厌学情绪。在善教与乐学之间,“善教”是前题,“乐学”是目的。没有教师的“善教”,就不会使学生“乐学”。所以说,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研究如何“善教”,可从以下两发面入手。
一、教师要做“学而不厌”的楷模,讲学习,与时俱进。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把自己知识的百分之一用于课堂就够了的教师,才是真正热爱自己学科的人。”这就是说,要做一个称职的教师必须学识渊博,厚积而薄发,教学才会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常教常新。
我们不仅平时要注意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论,钻研教材,还要注意浏览报刊杂志,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尤其是国内外教坛上的新思路,新观点,新做法,整理记录下来。用于教学过程,会产生非常好,甚至意想不到的效果。举个例子,我上初中的一位老师讲“相似形比例线段”时,讲了拿破仑通过观看士兵的帽沿轻而易举地测出了河宽的故事;讲
黄金分割时,介绍黄金数的美学价值及其在工程上的应用:最和谐悦目的矩形和书籍、门窗等,其短边和长边的牢固,我至今记忆犹新。
一句古诗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的知识只有不断更新,才能讲时高屋建岭,活水涌流,在学生面前展示一个清新,明朗,开阔的知识天地,进而诱发学生产生不可遏止的求知欲,学生便会对学习乐此不疲。
二、教师要讲究教法艺术,并能灵活运用。
灵活多样的教法是“善教”的重要组成部分。魏书生说的好“老师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花园中,到处采集自己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自己课堂教学的蜜”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应该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各部分知识的“乐学”要素挖掘和显露出来。像孙悟空那样,面对复杂的环境,以“七十二”变本领去驾驭。课堂的情势不是死的,有时可能表现瞬息万变、急转直下的变换,这是我们应不失时机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手段,才能使“无崖的学海”变成“知识的乐园”。
从理论上讲,现代心理学以为“不愉快的是往往不经意识就为知觉抵制”,而且“凡是认为不愉快的事,总不如他们认为愉快的事记得牢”。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随着学生情绪反映的过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智力和非智
力因素共同作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改革正朝着寓教于乐的方向发展。
我们在教法的选择运用中应注意以下四点:
(一)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标志着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它有助于克服教学中的单调感和模式化给学生带来极消极影响,以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与精神生活需要。如在识字教学中可用讲故事的、猜谜语、作动作的方法。一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确”字的:一个小孩拿着一块石头去投牛,正好投到牛角上,放牛的老伯伯说:“孩子,你投的真准确,你的方法不正确,你的这种行为确实要改变。”他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了“确”字的音、形、意,学会了用“确”字组词造句。比简单地让学生读几遍,写几遍,组几个词,造几个句子的方法要好的多。
(二)教学方法统一化。
教学方法统一化即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要做到三个“符合”,即(1)符合教本人的个性特长,以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我在教学中喜欢用画简笔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在讲《春蚕》一课时,学生对蚕不熟悉,蚕的生长过程,学生在文学中也不易理解,影响学生对蚕的喂养过程和母亲辛勤劳动的理解,我用几副简笔画出了蚕种、小匾、大匾、分匾、上山五个重要的生产阶段。(2)符合教学内容 的需要,以利于教学内容潜在的教育因素淋漓尽致的揭示和披露出来。报纸上曾刊载过一位教师上生物课,讲《动物的趋食性》这一节时,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在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击败,星夜逃跑,当天亮到达与江岸边时,突然发现,江边有几个黑色的打字:“羽项必亡”。他走近是看,黑色全是由蚂蚁拼成的。顿时军中一片混乱。他们认为天公要灭项羽,项羽无奈,拔剑自刎。”这时,学生个个聚精会神,纷纷猜测其中的道理。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揭示了这个谜,原来是刘邦的军师张良利用昆虫趋食性的道理,黑夜派人用食油和米糖在江边写下了那几个大字。招来无数蚂蚁,造成了项羽军心的恐慌。教学效果如何,大家可想而知。(3)要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学习风格,以利于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我在讲《圆的周长认识》时用了“蚂蚁派行”的故事,就利用了小学生好奇的心理。以上三点“符合”是教学方法统一化的实体要求,也是一个教师形成自己的学风格的重要内容。
(三)教学方法的形象化。
所谓教学方法形象化是指教学中尽量多用形象化的材料和手段进行教学。因为形象化的东西易于唤起学生的乐趣,开发学生的潜能,能进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这里所说的形象化并非绝对的具象化,而是注意借助形象的表象化作为教学内容的表达和学生乐学服务的重要手段,它要求教师运用教
学方法时,能够深入浅出的将教学方法内容化为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图表模型、录音、录象、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方法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注意熟练而有效地运用表情、手势、姿态和语调等非语言表达手段,使教学信息通过多种形式诉诸学生的各种感官,增强教学效果。如南京师大附小的斯霞老师讲“饱满”一词时,先问学生,谁能做一个饱满的动作?有一个学生鼓起腮帮子,大家齐声说脸蛋饱满„„最后,斯霞老师作了一个从门口神采奕奕地走上讲台的动作,学生看了齐声说:“精神饱满”,老师会心的笑了。又如在教“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行程问题”时,学生理解相遇问题时,学生理解问题的数量关系较为困难,若用演示仪器或画图,观察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可能还是搞不大明白。若用多媒体进行分解演示,声形并茂,化静为动,又化动为静,学生就会很快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
(四)教学方法情感化。
所谓教学方法的情感化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增强教学方法中的情感因素,并使其潜在的教育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因为教与学的生动是人,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情感。在教学中忽视了“情”,则“理”无从渗透,“乐”无从何谈起?那种冷冰冰的异处是对人类情感的亵渎和摧残,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可取的。我的一个同学讲述他教
学时遇到的一个故事:一次他正上课,看见一个学生低着头吃面包,身边的同学看着他,老师停下讲课,没有批评,没有指责,轻轻的说:“王刚同学可能是昨天晚上熬夜学习了,今天早晨起的晚,饭没吃好,我们等他吃完再讲。”王刚吃完后,聚精会神地上完了这节课。还有一位老师一次上课提问,学生都举了手,一个学习差的同学也举了手,老非常高兴的说:“请你回答。那个学支支吾吾了半天才说:“我不会。”老师没有批评。课下,老师问明了原因是他觉的不举手没有面子,就对他说:“以后,你会就掌心朝前举,不会就掌心朝后举。”后来,那个学生掌心朝前的次越来越多。逐渐变成了一个爱学习的好学生。
此外,教师还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法,使学生“会学”,还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如一位青年教师一次听一位专家的课,正上着课,一个学生出去了,过了一会儿,又一个学生出去了,又过了一会,两个学生一起回来。课后评课时,青年教师问那位专家:这是怎么回事?那位讲课的专家笑着说:“他正讲着课,看见一位学生坐力不安,可能是要大小便了,就走过去示意他去厕所,过了一段时间,发现他还未回来,考虑到可能忘了带手纸了,就示意另外一个学生去送手纸。这一切都是悄悄进行的,丝毫未影响教学。
总之。“善教”是方法,是手段,不是目的,学生“乐
学”才是教学活动追求的目的之一,它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它是教学成功的最重要标志,是我们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李如密、孙元涛 :青年出版社 2001年版
新世纪教师教学艺术策略》,8
《中国
第四篇:思维数学
二年级思维数学题
55、数学考试成绩揭晓,小新、大维和泡泡在七进行成绩排名 小新说:“我比大维的排名高” 大维说:“我比泡泡的排名低” 泡泡说:“我比小新的排名低”
请问:他们中谁的成绩排名最高?谁的成绩排名最低?
56、甲、乙、丙、丁四人同住在一栋4层的楼房里,甲住的楼层比乙住的楼层高,且比丙住的楼层低,丁住在第4层。请问:甲、乙、丙三人分别住在这栋楼的第几层?
57、二年级有三个班进行数学竞赛,从三个班中选出小新、大维和泡泡参加抢答比赛。已知:(1)小新比一班的选手得分高;(2)大维和一班的选手得分相同。(3)大维比三班的选手得分高。
请问:小新、大维和泡泡分别是哪个班的选手?
58、在小新、思思和大维三个人中,只有一人会开车。小新说:“我会开车。”思思说:“我不会开车。”大维说:“小新不会开车。”如果三个人中只有一人讲的是真话,那么谁会开车呢?
59、在甲、乙、丙三个人中,一人是警察,一人是医生,一人是司机。已知司机的年龄比警察的年龄大,甲的年龄和司机的年龄不同,司机的年龄比乙的年龄小。这三个人分别从事什么职业?
60、在甲、乙、丙三个人中,一人是医生,一人是教师,一人是司机。
已知:(1)甲的体重比教师重;(2)乙的体重和教师不同;(3)甲和医生是朋友。请根据以上条件判断:谁是医生?谁是教师?谁是司机?
61、思思、大维和小新出生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城市。
已知:(1)思思从未在上海住过;(2)上海出生的这个人不叫大维;(3)大维不是出生在北京。
请问:思思、大维和小新分别出生在哪个城市?
62、甲、乙、丙三人从事不同的职业,其中有一人是教师,他们每人说了一句话: 甲说:“我是教师” 乙说:“我不是教师” 丙说:“甲不是教师”
他们当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那么谁是教师呢?
63、在小新、大维和泡泡三个人中,有一人在数学竞赛中获奖。老师问他们谁获了奖,小新说:“大维。”大维说:“不是我。”泡泡说:“也不是我。”如果他们当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那么是谁获奖了呢?
64、思思、大维、小新和泡泡在超市里排队结账:思思前面的人不是大维,思思后面的人也不是大维;小新前面的人不是泡泡,后面的人也不是泡泡;思思站在小新的后面。请列出他们的排队顺序。
65、在魔法学校举行的短片比赛中,泡泡、小新、大维和思思获得了前四名。泡泡说:“我不是第二名,也不是最后一名。” 大维说:“我是第一名。” 思思说:“我前面没有人了。” 小新说:“我跑的比大维快。”
如果他们当中有一个人说的是假话,那么是谁说了假话?请排一排他们的名次。
第五篇:国旗下讲话稿:善学乐学
国旗下讲话稿:善学乐学
善学乐学,顾名思义,就是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善学让我们事半功倍,乐学让我们永不止步。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善学”、“乐学”呢?
古语有云:“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学习活动有着自身的规律与原则,所以学习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学习,这个“善于”,就是要我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如何善于灵活有效的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技巧。因为好的学习方法,对于每位同学来说,就象一把万能的金钥匙,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能让我们顺利地打开知识宝库,掌握知识的真谛。
广泛阅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自身修养,是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所以,无论是关于哪方面的知识,只要有用,就应该静心地去学,而不应该只是死学教科书。英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所以说,学会阅读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宁静才能致远,只有心里平静,才能深入地思考。而想要沉得下心,就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习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让学习同一日三餐一样,少了它,心里就会觉得不舒服。而想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不时提醒自己,给学习留下足够的时间。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还是有的。”
而司马光曾经说过:“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我也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每天早上叫醒你的,不只是闹钟,还有你的梦想。这些话都是为了表达同一个意思:快乐地、主动地学习,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
试问同学们:每天回到家,你的爸爸妈妈是否会问你“今天学得快乐吗”。你或许觉得这个问题有些可笑,不过这是否也能够反映出人们对于学习的态度呢?细细想来,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若将学习视作痛苦之事,岂不是痛苦一生?相反,将学习视作一份乐趣,也便快乐一生——这绝不是谬论。乐学是一种态度,每个人的世界都取决于自己的态度。因而我们需要快乐地学习,也就才能快乐地活着。
在学习中寻找快乐,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最重要的,前面说过,就是态度——快乐需要自己寻找。所以,全身心地投入吧,行动不一定带来快乐,而无行动则决无快乐。
善学,学有所成;乐学,学以致用。让我们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走向成功!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