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OEM战略的实施
本科生学年论文(设计)
(2007 级)
论文(设计)题目 论中国企业OEM战略
作 者 朱郑 系、专业 经济管理系 市场营销专业
班 级
0701
指导教师(职称)王春晓 论 文 字 数 7000字 论文完成时间
2009-11-5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教学部制
论中国企业OEM战略
市场营销专业0701班 朱郑 指导老师 王春晓
摘 要:
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中,应该把自身所拥有的成本优势与外国企业的品牌优势结合起来,实施OEM战略。但是我国企业目前拥有的成本优势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应着眼于规模经济、供应链管理、技术创新、企业文化等方面,打造可持续的成本优势。同时还要认清和分析OEM战略的利与弊,要借助OEM来培育和维护自己的品牌,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关键词: OEM;成本优势;利润最大化
On the OEM Strategy of Chinese Enterprises
Zhuzheng Instructor:wangchunxiao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enterprises, it should bring the cost advantages of its owned brands with foreign enterprises to combine the implementation of OEM strategy.However, now,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has a cost advantage of temporary and unstable, we should focus on economies of sca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rporate culture and create a sustainable cost advantage.Also understand OEM strategy to identify or analyze the pros and cons, must rely on OEM to nurture and protect their brands, build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achieved profit maximization.Key words: OEM;the cost of advantages;achieve profit maximization.目录
一、OEM战略概述„„„„„„„„„„„„„„„„„„„„„„„„„„„„1
(一)OEM战略概述„„„„„„„„„„„„„„„„„„„„„„„„„„„1
(二)OEM战略与国际化的关系„„„„„„„„„„„„„„„„„„„„„„1
二、中国企业OEM战略实施现状分析„„„„„„„„„„„„„„„„„„„„„1
三、OEM战略的重要性分析„„„„„„„„„„„„„„„„„„„„„„„„„„1
四、中国OEM战略存在问题分析„„„„„„„„„„„„„„„„„„„„„„„3
五、中国企业OEM战略的实施策略„„„„„„„„„„„„„„„„„„„„„„4
六、总结„„„„„„„„„„„„„„„„„„„„„„„„„„„„„„„„„4 注释„„„„„„„„„„„„„„„„„„„„„„„„„„„„„„„„„„„4 参考文献和资料„„„„„„„„„„„„„„„„„„„„„„„„„„„„„„4 附录„„„„„„„„„„„„„„„„„„„„„„„„„„„„„„„„„„„5
论中国企业OEM战略
市场营销专业0701班 朱郑 指导老师 王春晓
一、OEM战略概述
(一)OEM的概述
OEM原指由采购方提供设备和技术,由制造方提供人力和场地,采购方负责销售,制造方负责生产的一种现代流行的生产方式。但是,目前大多采用由采购方提供品牌和授权,由制造方生产贴有该品牌产品的方式。
OEM是社会化大生产、大协作趋势下的一种必由之路,也是资源合理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结果。在欧洲,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建立有OEM性质的行业协会,1998年OEM生产贸易已达到3500亿欧元,占欧洲工业总产值的14%以上,OEM生产已成为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加快,OEM需求商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挑选OEM供应商,特别是向加工制造成本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转移。OEM的战略地位在当今的国际舞台上闪烁着他自己的光芒,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和运用OEM战略。
(二)OEM与国际化的关系
国际化概述:指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寻找更好的资源、追逐更高的利润,而突破一个国家的界限,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从事生产、销售、服务等活动。
中国企业想要国际化就必须走出去,而想要走出去就必须实行OEM战略。但要实行OEM战略,中国企业就必须走出去。两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联系。张维新教授在《中国如何国际化》一书中明确指出过这点:OEM是中国国际化的手段和方法,中国国际化是OEM战略实施的目标。两者缺一不可,互相关联,互相作用,从而使中国企业向着良好健康的方向发展。OEM是后发企业国际化的必由之路,施振荣在近著《全球品牌大战略》一书中指出:台湾企业99%采取OEM方式参与国际化经营。
二.中国企业实施OEM战略现状
据有关资料表明:欧美日企业由于品牌的高附加值及对高利润的核心技术的垄断,获得了最大利益,而东亚“四小龙”、“四小虎”创造经济奇迹则主要靠做OEM。但是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加之中国成功入世,它们在国际分工中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将很快被中国内地所取代,全球的OEM生产基地已开始向中国内地推进。事实上,中国家电企业90%以上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OEM,作为全球最大的微波炉制造商,广东格兰仕有六成产品贴的是国外品牌微波炉的商标,美国通用电器向四川长虹下达10万台空调订单。一系列的信息表明,OEM战略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是无
法估量的,他影响着中国国际化的进程。对OEM战略必将有更深刻认识,以及更好的进行加工利用。
TCL号称“全球最大彩电企业”,超过一半的电视是以别人牌子出口。中国目前的自主品牌非常的少.宏基,它所走的就是一条典型的“从产品到品牌”的国际化之路。宏基从代加工做起,逐步过渡到代加工与自有品牌并重,到最后成功塑造了自有品牌的国际形象。
目前我国企业的产品出口,特别是消费品的出口大都通过加工贴牌。长虹在做,美的在做,格力在做,新科也在做。做贴牌做的最出色的当数格兰仕。《中外管理》(2002年3期)有篇文章标题叫“格兰仕的双面行动”,其中一个小标题就是“OEM第一!品牌第二”。格兰仕的副总俞尧昌认为“品牌是什么?品牌是黄金堆起来的。”他自问道“我们有多少黄金?”言外之意十分明显,我们没有钱到国际市场上去做品牌,我们只能做OEM。格兰仕因此把自己定位为全球最大的生产车间。让跨国公司经营市场网络,打造品牌去。
持有这种观点的企业远不止格兰仕一家。国内最大的影碟机生产厂家新科也是如此。美的老总何享健在接受记者的一次采访时更是明白无误地说:“我现在还没有看到一家在国外办厂打品牌赢利的企业。”其中包括海尔的美国公司。当然去年底已传出消息说TCL在越南的公司已经赢利。但这仅是个案而已,不足以让中国的品牌企业鼓足勇气到国际市场上去打中国品牌。
目前的中国自主品牌非常的少,很多企业都必须通过对其他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加工和生产产品。他们都在使用OEM战略来促使本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三.中国企业OEM战略的重要性分析
1、规模生产,降低成本
企业在现代化生产中普遍存在着规模经济效应,即随着产出规模的扩大而呈现出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来自于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固定成本的分摊。从而使生产规模上去了,并且成本也随之降低了,从而促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2、学习经验, 完善管理
中国的企业起步较迟,所以在经验和管理方面都很欠缺。而提供OEM的企业往往在OEM购买方的产品供应链中扮演重要角色,OEM购买方可以在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产品开发等方面具备较强实力,在合作过程中,OEM供应方可以在产品质量控制,成功控制,经营效率控制等的管理上按照购买方的要求组织生产,以先进的组织控制,不断的进行经验的积累,从而完善管理。
3、产品创新, 提升能力
如果OEM产品属于创新产品,供给企业除满足购买方的需求外,还可以以自己的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销售。或者增加产品线的长度,推出新产品;或者加深产品线的深度,增加现有产品的品种,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
OEM方式对买卖双方而言,除了共享产品整体竞争优势外,还具有一个最有特色的优势,那就是买卖双方进出市场的灵活性。只要买卖任何一方发现了更有利可图的途径,就可以随时终止合同。从这个角度而言,OEM市场是高度有效的。从而使企业掌握很多的技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4、节约销售投资
当企业面对国外市场时,由于地域广,各国商业习惯不同,很难建立完全的独立流通网。但富士,理光等都对其在欧美的厂商和经纪采取了OEM方式,这样就减少了企业间运转时的摩擦,消减了企业本应投入的大量销售资金,使企业能够适应在海外经营。对于资金比较缺乏的中国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减小风险和投资的最佳途径。
四、中国企业OEM战略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从事加工生产和出口的企业,多数是在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所以,其市场的绝大部分在海外。现在,随着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下降、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这类企业都普遍面临利润率下降、发展速度减缓等问题,许多企业正在作二次发展方面的尝试。
1、规模扩张需谨慎
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加工出口型企业的生产利润趋于下降,生产环节在产业链中的竞争地位也同时趋于下降;相反,市场环节的利润率和竞争地位在相对上升———所有的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都会出现这种现象。扩大的生产规模,虽然可以改善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地位,但由于并没能提高在产业链里的地位,而且还会造成对市场环节的进一步依赖,地位可能会更加被动。加工出口型企业考虑在原行业内发展时,对扩大生产规模问题不能做简单处理,在考虑生产规模扩张的方式上,尤其需要谨慎。毕竟中国企业的基础不是很稳定,最重要的是走一步巩固一步,不可一步升天。
2、成本优势的竞争
中国加工出口型企业成功发展的关键,在于其显著的成本优势。在形成成本优势的因素中,中国劳动力价格比较优势是主要的形成因素。但是,随着国内该行业的发展,加工出口型企业的成本优势正在受到一些相反因素的抵消:
首先,劳动力价格优势对一个具体的企业而言,不具可持续性,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劳动力价格比较优势肯定日趋减弱。现在,由于劳动力价格上升,很多企业已经受到利润率下降的困扰;其次,由于源于劳动力价格的成本优势,是中国加工出口型企业相对其它国家同类生产企业的优势,而不是中国某个具体企业的独特优势,现在,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具体企业的发展开始受到缺乏独特竞争优势的制约。显然,对具体企业而言,必须通过其它方式形成自身独特的、不易模仿的竞争优势。就成本而言,通过高效的生产组织能力、物流系统改善能力以及工艺创新能力等,获取的成本优势才可以持续支撑企业的发展。加工出口型企业长期依靠劳动力价格优势,不重视这类能力的培养,3、代理出口的盲目
根据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的调查,加工出口型企业对国外市场的依存度很高,有的企业90%以上的产品依赖出口。然而,伴随优秀出口业绩的,却是这类企业脆弱、甚至是残缺的市场功能。原因是,这些加工出口型企业,产品销售并不是通过企业自身在国外建立销售网络实现的,而是普遍采用出口代理的方式,只和国外少数几个一级代理商打交道,真正的市场对这些企业来说,完全是个“黑箱”,如何把握市场终极需求、建立高效的销售网络、灵活使用不同销售方式等能力,被长期荒废了。
4、反倾销的损失
由于贴牌生产出口产品的成本较世界著名品牌低廉,在发达国家销售,经常遭到反倾销,因而当地国的政府为保护其行业使中国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5、品牌缺失的考验
当中国企业为别人代加工的成分越来越多时,自有的品牌也就越来越少,这一点对中国的企业来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五、中国企业OEM战略的实施
所以在企业制定OEM战略实施时要深刻知晓OEM战略的优缺点,这样才能更好的让这战略向着有利于中国企业国际化方向发展。
(一)制定出企业长远发展战略
在企业经营中要制定出长远的发展战略,把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放到首要位置,而充分利用OEM方式将企业的生产结构转化成能对市场态势发展作出快速反映的弹性结构,这样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又有利于资产的合理化配置。从宏观全局来讲,可盘活现有资产,为实现资产优化优化重组提供新途径。“大而全”,“小而全”的投资模式只能降低投资的效能,而很难形成有效的竞争优势。
(二)提供品牌经营机会
企业出口普遍采取买断出口形式,外销的是生产企业的品牌,市场开拓费用大部分都转化为品牌价值。自营权企业的脱离,不利于外销的规模经营,容易造成多头对外,杀价竞争的局面。外贸经营权放开以后,生产企业完全可以以原有品牌,原有渠道外销,完全可以饶过外贸企业这一中间环节。出口企业根据生产动向,向生产企业提出产品制造要求,由生产企业设计,开发制造,再由出口企业以自己的品牌向外出口。出口企业的销售渠道优势,品牌优势和生产企业的研究——开发——制造优势,一起构成了产品的整体竞争优势。
(三)积极参与OEM代理
从OEM交易运做程序来看,购买企业能找到合适交易是交易达成的前提条件。然而,在这一寻找过程中,双方都要付出一定的搜寻成本,而且,由于国际范围内更加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找到的伙伴也不一定是合适的。市场的不完善性给出口贸易企业留下了较大的活动空间。出口贸易企
业即可以作为OEM进口代理,也可以作为OEM出口代理,以卖方代表的身份与购买企业进行谈判、签约。
(四)充分利用OEM 外部渠道资源
企业的经营者要树立全球的经营意识,用好国内,国际两个资源,利用OEM方式将自身的经营重点从产品生产等可控因素上转移到对渠道建设及对信息的综合利用等不可控因素上来,利用OEM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管理层次及对管理资源的耗费,在更广的范围上建立起顺畅的营销网络。
(五)以OEM产品供给者身份进入国际市场
采用OEM方式经营,不仅可以利用过剩的生产能力,而且能间接捕捉到国际生产的发展变化,同时,购买方随时终止合同交易的可能也给企业带来了压力,使得企业不得不开发出最好的产品来,努力降低成本。除了满足OEM 产品定单以外,条件成熟的企业也可以以自身品牌外销。
(六)OEM融合企业产品服务
要切实了解市场态势及消费需求,将产品与全系列的服务融合在一起,充分利用OEM方式使企业为最终消费者提供系统的集成化的解决方案,开拓视野,摆脱单一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限制。现代企业经营实践表明,一项产品或是技术,不论其有多么的高精尖,只要有市场就总会有别人仿制甚至超出的,而惟有向消费者提供服务是塑造独特经营形象的关键,是赢得消费者从而取得最终优势的关键
五、小结
我们的加工贸易大都还停留于初级模式———代加工(OEM)。虽说发展加工贸易是目前我们在比较优势下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客观需要,但要想进一步分享产业链分工的利益,必须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搞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逐步实现由OEM向ODM(代设计),直至OBM(自主品牌)的转变。现在不抓紧自主品牌建设,仅仅为眼前成绩沾沾自喜,最终必会在国际分工中被无情抛弃。眼下,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尤其是资金雄厚、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先进,并具备庞大海外销售网络的大型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这对加快外贸结构的升级同样也是一种助推力。当然,这种升级不必一步到位。现在可以加快加工贸易中间品的进口替代,使产品的价值链中有更多中间环节转移到国内,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创汇,同时扩大与上下游相关产业的联系,进一步提升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由于我国劳动力众多,劳动力成本偏低,一些劳动密集产业将长期存在。但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应始终摆在重要位置。要紧紧盯住中高端产业、产品,制订政策,完善措施,大力进行研发,创造自主知识品牌,为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坚定不移地朝着
经济强国、外贸强国的目标迈出坚实的步伐。同时还要了解相关的法律和制度,从而更好的实行OEM战略。
注释:
①ODM: 指由采购方委托制造方,由制造方从设计到生产一手包办,而由采购方负责销售的生产方式,采购方通常会授权其品牌,允许制造方生产贴有该品牌的产品。
②OBM: 法。由设计、采购、生产到贩售皆由单一公司独立完成,或者管理外判。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中国企业如何国际化,Co.公司,2003.10.P.25-35 [2]张红霞:浅析沃尔玛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及对中国零售.业的启示,华东经济管理,2003.8.第17卷.第4期.[3]万筱妍:OEM,看上去很美,Tsing 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Ltd.1995-2004.P.65-76 [4]徐志伟:OEM战略,利耶?害耶?企业管理,2003.10.P.34-43
附 录
OEM经营需注意问题
目前OEM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1)当事人缺乏合同法律意识 2)委托方提供的商标是第三人的商标
3)OEM厂商未经委托方同意擅自在市场上销售OEM产品 4)OEM厂商在销售产品时违反我国《商标法》中的的规定 5)OEM产品上标注了假冒的厂商、厂址、产地 解决方式
为了避免争议的出现,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双方当事人在进行OEM合同时,应注意下列事项:(1)签定详尽的合同
1、OEM合作双方应当根据合同法《合同法》的有关要求签订承揽合同。合同主要内容 包括合同双方各自的名称、住所、承揽的标的,标的物的数量和质量,原材料的提供及原材料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报酬、承揽方式,合同履行的期限、地点、方式,验收方法及标准,违约责任等条款,使双方的权利义务有据可依。
2、委托方应当提供合法有效的营业执照或营业登记证书等主题资格证明。提供复印件的,通过代理人签订OEM合同的还须提供合法有效的委托代理书。
3、OEM涉及使用注册商标的,委托方应提供合法有效的商标注册证书;提供商标注册复印件的,应由委托方所在地工商局或相应的机构出具有关的证明。(2)规范OEM中的商标标识的标注行为
OEM中的商标标注应严格遵守《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规定。产品标识应真实、准确,不得标注引人误解或虚假的产品标识,不得假冒或冒充注册商标,不得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OEM产品及内外包装上标注应当一致,不得互相矛盾。产品标识所使用的文字应符合法律规定。在国内销售的产品应严格使用中文标注,对出口的OEM产品可根据委托合同的约定使用相关文字进行标注。否则,违反法律有关的商标标注规定,将要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
总的来说,对于OEM委托方或OEM厂商来说,要解决好OEM过程中出现的知识产权等法律问题,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包括在委托协议中对相关知识产权问题加以明确约定,对可能涉及的知识产权情况进行查询,严格审查对方提供的知识产权证明文件等等。如果等到纠纷已经出现再考虑应对之策,对相关企业来讲,损失很可能就已经无法避免了。
第二篇: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竞争优势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竞争优势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步伐也逐渐加快,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在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优势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和提升。但与此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一是未完全摆脱粗放型外贸发展方式,出口产业的资源、环境压力大,能源对进口依赖程度高,外贸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二是贸易摩擦的压力较大;三是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四是出口产品的企业自主品牌建设仍较为薄弱,五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整体上看中国企业还处于“走出去”的初级阶段。目前,研究如何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使中国各类企业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对外投资实际效益,构建中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新的动态竞争优势,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完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加速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转化
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形成国家,社会金融机构与民间资本三位一体鼓励自主创新的投资机制。政府对重要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竞争性技术和战略性技术,要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投入支持。针对飞机制造、集成电路等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以及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等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关键高技术,建立国家重大创新工程,逐步摆脱在重要战略产业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局面。要设立企业自主创新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另外,还要完善支持和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政策,鼓励社会金融机构给予自主知识产权的支持,引导民间资本向自主知识产权领域流动,通过国家、社会金融机构与民间资本三位一体的投资结构,推进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研究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激发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创业投资的积极性加快完善相关措施,鼓励政策性银行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技术研发、产业化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项目等提供优惠利率贷款。
完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可以借鉴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的做法,建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研发经费凭专利部分报销制度,根据专利实际情况给予适当额度研发费用补偿。设立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与运用成果奖,对开发和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好的企业,予以奖励和税收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对专利发明人给予物质奖励,所发放的奖金,企业单位可以计入成本,事业单位可以从事业经费中列支。对不同地区,不同产品给予不同支持。对于近几年出口影响面大、出口量大,与消费直接相关的产品及地区要重点支持:对于知识产权预警产品及企业重点支持。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一是要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加速创新资源(人才、资金,技术等)向企业转移。二是要鼓励产学研联合研发,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新机制。三是要扶优扶强,加大力度,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提高企业的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四是建立开放的自主创新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国内企业到境外建立研发中心,鼓励外资企业研发活动本地化。五是大力促进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各类中介机构发展。
加速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转化。一是建立国家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中试基地,支持地方建设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中试基地,加速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二是对科研成果的评奖和专利的申报,应以是否具有国际水平和适应市场需求为标准,以成果和专利能否实现规模化生产、产品能否商品化、商品能否国际化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并设置量化的经济效益指标。三是在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科技等一些战略高技术产业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大力支持重大产业技术研发与重大技术装备研制。
加大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力度。一是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实时有效的知识产权预警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二是要采取措施,加快建立和完善国家标准体系,鼓励企业建立产业技术联盟,防止国外跨国公司滥用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进行打压。三是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并支持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外申请专利和实施有效保护。
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多方位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以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等多种方式规避贸易摩擦
“十一五”期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正处在超过2000美元的阶段,从国际经验看,在这样一个阶段对外投资将大幅上升,增速超过外资流入的增速,资金净流入额增长开始下降。从宏观经济环境看,中国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直接推动企业投资海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008年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9万亿美元。人民币升值使得对外投资成本下降,企业对外投资积极性明显提高。加之近年国际贸易争端频发导致中国企业出口前景不稳定,从出口转向对外投资便成为一些企业的现实选择。
建立跨部门的领导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商、协会作用,推进对外投资合作便利化。建立跨部门的领导协调机制,完善部门间联系机制,制定对外投资的整体战略,全面指导对外投资工作。实施“走出去”战略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有整体的战略。应成立由国家领导人牵头的领导协调机制,全面规划和指导对外投资工作,解决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的重大和难点问题。充分发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等商会、协会的作用,形成了全国和全球的网络,建设对外投资合作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境外安全信息、风险预警,投资环境等公共服务,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高效服务。
加快对外投资领域的立法步伐。中国政府一直支持企业对外投资,并制定了一批相关的政策规定,然而只有零散的政策和规定是远远不够的。《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目前刚刚实施,要以此为契机,加快构建和完善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法律体系,依法规范和促进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应尽早制定国家的《境外投资促进法》,将企业“走出去”纳入法律框架之下,一切以法律为指导,避免人为因素和很多的不确定性。完善的法律有助于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制定整体的计划和长远的安排。
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政策,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政府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深化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改善行政审批制度,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避免重复请示,提高行政效
率,在相关设备和商品出口的通关,检验检疫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便利。加强金融等政策扶持,在贷款,保险、担保、用汇,退税等方面尽可能提供多的支持,取消不必要的管制,提高用汇和汇出的便利化程度:加快外汇市场产品开发,方便跨国企业规避汇率、利率等风险;鼓励国内金融机构设立和发展境外机构,充分利用区域性金融平台,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同时,大力加强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把各项支持政策向有实力、信用好、负责任的企业倾斜。
引导企业有重点、有秩序的开展对外投资合作。中国对外投资与合作的领域应从贸易、航运和餐饮等传统领域向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农业合作,研究开发和咨询服务等领域拓展。中国对外投资的未来行业导向上应集中在重要资源、电信、家电、石化、纺织、汽车、中档技术水平的加工组装制造业和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等领域。对外投资的方式应由的建点办“窗口”向投资办厂带动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创办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形式转变。中国应与重点国家商签政府间经贸合作规划、投资保护条约、基础设施合作和劳务合作协定,制定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行为准则、社会责任标准,引导企业有序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对不同投资主体的对外投资项目应区别对待,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项目都应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对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项目,除少数大项目,一般项目原则不进行审批,只须备案即可。鼓励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有效提高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国际化经营水平。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在全球整合资源链,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开发技术资源,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全球品牌影响力,打入国际主流市场。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推动在资源富集地区进行能源资源开发、农业项目综合开发和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能源,资源供应保障。有序推动对外间接投资。以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等方式,拓展境外投资渠道,逐步形成以企业和居民为主体的对外间接投资格局。
拓展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规模和功能,积极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等合作方式,规避和应对贸易摩擦。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可以有效释放中国已经形成的充足生产能力,规避贸易壁垒,带动相关产品的出口。自2006年海尔在巴基斯坦建立的第一个合作区,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建立1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已成为中国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扩大对外投资的重要举措。目前,要进一步引导企业积极扩大参与境外经济合作区的投资,切实发挥其作用,从政策、资金,配套服务等方面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
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品牌的建设和发展,提升中国企业的品牌竞争优势
尽快制定和出台促进和保护自主品牌的法规。对于自主品牌的保护,国家虽然制定了一批保护品牌的法律法规,如《商标法》、《专利法》,《广告法》和《反不当竞争法》等,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有必要通过制定《自主品牌促进法》来补充,从而对品牌进行有效的保护,更好地为中国自主品牌服务。经营环境不是企业所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出面来调解,创建一个好的消费环境和消费文化。虽然国家对支持自主品牌的发展制定了一些优惠的政策,但是没有法律化和程序化,以法律的形式促进自主品牌的发展,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品牌建设的支持。
政府要通过投入专项资金、提供优先安排等为企业自主品牌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政府需要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名牌企业参加国际知名展会、在国外目标市场投放广告、设立营销机构、售后服务体系以及拓展营销渠道。在研发和自主创新方面,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名牌企业使用技术改造项目贷款贴息和出口产品研发资金:积极支持名牌企业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并优先安排技术进步项目,对名牌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设计及海外商标和专利注册、质量认证给予支持。另外,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优先安排名牌企业的进出口配额。
树立典型,帮助和引导企业对自主品牌进行宣传推广。通过制定标准、组织评比的方式,推出一批发展自主品牌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带动品牌建设工作全面展开。另外,可以通过举办展会和品牌节日等市场化的办法来宣传推广自主品牌。例如在国外,法国为了向世界推广自己的名酒和农产品,经常举办国际品酒大赛和法国美食展。中国可以根据市场的发展格局和变化趋势,在国内外举办自主品牌展会,专门推介中国的名牌产品,不断提高档次和水平,力争办成有国际影响的品牌性展会。在广交会等现有大型展会上扩大自主品牌展区。
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鼓励优先购买和使用自主品牌。政府需要完善品牌建设的有关服务政策,在国内正面提倡使用自主品牌。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让优先购买和使用自主品牌成为中国消费者的习惯。在政府采购、政府用车等方面,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自主品牌产品。在援外项目中,优先采购自主品牌产品,特别是名牌产品。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
第三篇: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16日 09:00 来源:《求是》 作者:李克强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温家宝同志作了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系统总结了2011年经济工作,全面部署了2012年经济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大政方针和主要任务。在此,我就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这一问题,谈些认识。
一、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处理好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创造良好环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在新形势下,统筹处理好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当前和长远发展,对于做好2012年经济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把控制物价总水平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势头。全年经济增长率9.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5.4%。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新的一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处理好速度、结构、物价的关系,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远未结束,一方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西方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明显减弱,风险因素增多,经济低迷可能是一个长期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主要国际组织都调低了对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当然,美国等国也出现了一些复苏回暖的迹象,对此我们也要高度关注。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物价上涨较快,一些发达国家通胀率也处于较高水平,宏观决策面临两难选择。目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互联互接,世界经济增长下滑、通胀水平抬升和发达国家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会通过多种渠道对我国发展产生影响。
从国内看,经济增速缓慢回落与物价涨幅仍处高位的问题相互交织,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经济增长存在放缓压力。在外需下降的同时,制约内需增长的因素也在增加,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企业投资能力和意愿下降,扩大民间投资还存在不少障碍。二是推动物价上涨的影响因素仍然较多。既有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等要素价格上涨造成的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也有国际市场部分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形成的输入性通胀的影响,还有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疏导突出价格矛盾的影响。三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内外需结构仍不合理,一二三产业不协调,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能源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重要因素。
2012年,处理好速度、结构、物价的关系,关键在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我们要保持的经济增长,是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条件下的增长,是总量平衡、结构优化的增长;同时,我们要保持的物价稳定,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下的稳定,是发展中的稳定。但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总体上往往是一对矛盾。只要增长速度、不顾物价稳定,或只要物价稳定、不顾增长速度都相对容易,难的是二者兼顾。当前,国际上流动性过剩和市场预期低迷并存,国内货币存量也较大,给“两个保持”带来很大压力。
处理好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结构调整,有利于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促进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转变,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有利于增加市场有效供给,抑制高耗能、高排放等不合理需求,消除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制约因素;有利于推动经济转型和模式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经济增长由内外需、三次产业协调拉动和科技教育管理支撑的新格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长期占优势的压力,其他新兴经济体要素潜力正在发挥的现实,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都要求我国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对结构调整也形成一种“倒逼 机制”。总之,发展必须转型,转型也是发展,是内生增长、创新驱动和结构优化的发展。我们必须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变被动为主动,下大力气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2年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推进改革开放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握好调控的重点、力度和节奏,根据形势发展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处理好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发挥规划、计划的导向作用,加强财政、信贷、产业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努力实现经济发展预期目标,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
二、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成为国际大趋势。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已高度融合,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不断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加快转方式、调结构。
调整经济结构最重要的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点。其一,扩大内需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举措。过去两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主要依靠扩大内需,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的影响,我国出口增长出现明显回落态势。据有关方面预测,2012年国际贸易增长仍呈放缓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更需要发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其二,扩大内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务。我们调结构、转方式,很重要的就是调整和转变需求结构。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出口大国,贸易依存度高于世界许多国家。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扩大出口遇到越来越多的摩擦、壁垒和障碍,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国际经验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国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内需。只有立足扩大内需,才能使我们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其三,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人口众多、国土辽阔,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市场空间大,回旋余地大,内需潜力大,对经济发 3 展具有持久的拉动作用。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总结经验做法,针对现实问题,建立健全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内需的一大源泉。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这是巨大的历史性变化。但总的看,我国城镇化依然明显滞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有关方面统计,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一般达到80%,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也在60%以上。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不仅可以扩大投资,而且能够促进消费,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国际上有经济学家曾经预言,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有关方面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4455元,城镇居民为15900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3.6倍。按此测算,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进而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而相应增加的投资需求会更多。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4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约1.5亿人,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富余劳动力,城镇化蕴涵的内需潜力巨大。在城乡之间二元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同时,城镇内部“二元结构”现象又在显现,后者既包括城镇居民与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属之间在生产生活条件上形成的差异,也包括城镇历史遗留的棚户区困难群众与大多数市民之间在居住条件上的差异。这是我们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也是潜力所在。推动解决这种“双二元结构”问题,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减少社会矛盾,释放出城镇化带来的需求潜力。
稳步推进城镇化,必须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严格保护耕地的基础上进行。要研究制定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出台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加强城镇规划和管理,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考虑不同规模和类型城镇的承载能力,合理引导人口流向和产业转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集约发展。要抓紧制定并有序实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政策措施,推动城镇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农民工并逐步实现均等化,帮助他们逐步解决就业、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等方面实际问题,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把在城镇已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要研究出台规范的市政建设投融资政策,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搞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城镇化布局体系的衔接,加强公共交通、污染防治、水电气热供应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当指出,房地产市场能否健康发展 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要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巩固调控成果,积极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效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城镇化稳步向前推进。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扩大内需的又一源泉。要进一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在推动东部地区转型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支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尤其是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扶持力度。区域发展与城镇化密切相关。欠发达地区发展滞后,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城镇化滞后。在那些发展条件好、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引导要素合理集聚、企业集中布局、土地集约利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国家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不能一刀切,要坚持分类指导、有保有控。对西部地区一些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严格节能环保、确保质量安全、科学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实行差别化政策。
扩大内需的最大产业潜力在服务业。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许多工业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未来发展有很大空间。相对来说,服务业发展滞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据有关方面统计,2010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1%,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3%左右的平均水平。应该说,无论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是生活性服务业,在我国都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发展潜力巨大。服务业绝大多数属于实体经济,同样能够创造社会财富和增强综合国力。服务业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是科技创新重要的驱动力量。工业化不仅要发展工业,而且需要发展服务业,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竞争力。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五年提高4个百分点,我们要努力工作,努力实现服务业发展的目标。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所在。要采取有效措施,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扩大服务业规模,提高服务业水平。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研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扶持中小型服务企业发展。同时,要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形成竞争新优势,开拓市场尤其是培育国内市场需求,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并举”。无论是稳增长、控物价,还是扩内需、调结构、推进城镇化,都要靠夯实“三农”基础来支撑。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严格保护耕地,继续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着力提高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全面发展。
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无论是从应对当前挑战的实际需要看,还是从长远发展的根本目的看,都必须把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放到扩大内需更加突出的位置。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投资率高,消费率低。按有关方面数据,2010年我国消费率为47.4%,远低于美国的87.7%、欧盟的80.7%、日本的78.6%,也明显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67%左右的水平。我国消费潜力巨大,但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在实际工作中,扩大投资的办法较多,扩大消费的办法较少,这种状况必须扭转。要完善鼓励居民合理消费的财税、信贷等政策,着力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尤其要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为此,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在初次分配中,鼓励群众就业创业,合理提高劳动者报酬;同时,发挥好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健全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筑社会保障安全网,为就业创业者解除后顾之忧。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消费是基础,稳定投资是关键,要善于发挥投资手段的直接拉动作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表明,方向正确的投资见效快、关联度大,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201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要重点保障在建和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积极有序地开工建设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要在保持投资合理规模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到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效益上来。要把投资与消费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增投资与扩消费的良性互动。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继续向“三农”、水利、欠发达地区、社会事业、科技创新、节能减排以及铁路、公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倾斜,释放内需潜力,拓展发展空间。
扩大内需,调整结构,需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当前外需疲软的形势下,要保持外贸政策的连续性和基本稳定,保持出口平稳增长,推动出口结构 升级,努力拓展新的市场。同时,要继续把扩大进口作为战略措施来抓,积极扩大进口尤其是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能源原材料进口,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要着眼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和要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扩大境外投资合作,并以此带动贸易、技术、能源资源等合作,积极防范境外投资风险。
三、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
民生连着内需、连着发展、连着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拉动消费,又增加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5000美元,人民群众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求日益增长,民生领域巨大的内需潜力会持续加快释放。加大民生投入,本身就是结构调整,是转方式的应有之义。要适应群众的新期盼和形势的新要求,把民生工作放到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把重大民生工程摆在发展工程的优先序列,努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实施好重大民生工程,要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做到积极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逐步扩大基本民生保障的覆盖面,并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保障的水平。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既关系民生也关系发展。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中央的重大决策,具有惠民生、稳房价、扩内需、促发展的多重作用。过去一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实现了新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目标,为“十二五”时期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开了一个好头。通盘考虑总体任务和各地情况,2012年将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700万套以上,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加上结转的项目,保障房在建规模大,质量要求高,资金需求多,任务更加艰巨。中央财政资金和预算内投资将继续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支持力度。地方政府债券的使用,要更多向保障房倾斜。允许符合条件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发行企业债券,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房的土地供应实行指标单列,由国家直接下达到地方。要抓紧落实2012年保障房建设计划,安排好所需资金和土地,确保按时开工和如期竣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分配。
棚户区改造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在棚户区的群众大多收入低、生活困难、住房条件窘迫。近几年各地区和有关方面棚户区改造取得积极成效,但随着工作深入推进,需要改造的量可能比原来预计的要大。2012年要继 续把棚户区改造作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重点任务,加强沟通协调,完善棚户区改造政策,搞好统筹安排,扎实加以推进。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新医改既是一项重大改革举措,也是一项重大民生和发展工程。医改实施近三年来,五项重点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惠及全国95%的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售价明显下降,改革取得了阶段性重要进展和显著成绩。2012年是深化医改新任务的起始之年,也是攻坚之年。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难点问题将集中显现,体制性矛盾将集中暴露,工作难度还会加大。下一步,要认真总结医改的经验和做法,抓紧制定“十二五”期间深化医改规划,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思路,加快推进各项重点工作。要推进基本医保由“扩大范围”转向“提升质量”,在继续提高参保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政府补助标准和报销比例,推进付费方式改革,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要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本药物定价机制,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要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重点实施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在大医院推行便民利民措施,优化诊疗流程,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公立医院发展新模式。同时,要推动形成多元办医格局,适应和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在实施重点民生工程过程中,要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和部署,全面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服务为先,通过增加政府投入、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等手段,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和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坚定不移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发展必须转方式,而转方式最大的瓶颈制约在体制机制障碍,许多方面不改革就难以转变和发展。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面临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要把发展与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统筹谋划改革思路和举措。要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研究制定改革的思路和政策,力求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
深化价格体制改革。价格是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信号灯”,是调节市场行为的有力杠杆。我国价格改革已取得重要进展,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 决定。但在能源资源、公共事业、环保收费等领域,价格不合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必须深化改革。我国能源资源短缺,同时消耗和浪费却很严重。2010年我国煤炭产量达32.4亿吨,占全球的48%;粗钢产量达6.37亿吨,占全球的45%。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消费第一大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破解资源环境难题,既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也要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从根本上还要靠体制机制改革。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理顺煤、电、油、气、水、矿产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使其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如试行居民阶梯电价制度,就是考虑兼顾公平与效率,促进节约与环保,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方向。与此同时,对水、天然气等产品的阶梯价格改革方案,也要抓紧研究。对居民基本需求范围内的价格,应合理控制,对非基本需求方面的价格,则应更多采取市场调节的手段。要继续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通过采取这些改革举措,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推动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需要注意的是,实施价格改革,不能把经济增长速度打得太满从而使经济关系绷得过紧,这样才能为改革留出空间。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要把财税体制改革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更好结合起来,加快构建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同时,要健全金融体制,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一是按照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二是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三是合理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率,研究将部分高消耗、高排放的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逐步扩大房产税改革试点;研究制定环境保护税费改革等方案。四是继续深化国有控股大型金融机构改革,积极培育中小金融机构,促进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健康发展,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扩内需、调结构的主体。要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权和积极性。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认真落实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新36条”,抓紧研究打破垄断、公平准入、鼓励竞争的具体政策,鼓励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社会事业等领域。还要进一步减少投资审批事项,国家只审批或核准政府投资项目 与关系国家经济安全、涉及整体布局和影响资源环境的事项,简化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强化服务监督,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五、在稳中求进中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不仅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而且要在转方式、促改革、惠民生上取得新进展。为此,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强社会建设,有利于扩大内需、优化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要合理划分“基本”与“非基本”的范围。我们所要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大致可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两个部分。从我国情况看,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公共就业服务、基本养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公共文化、基本环境质量以及公共安全等服务类别,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这是公共服务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公益性较强,政府担负着义不容辞的主体责任。非基本公共服务是指满足公民多层次、多样化发展需求的服务类别。如按比例划分,多数人的需求主要依靠市场提供,还可以通过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支持和引导社会互助来提供。这既能为社会资本开辟更大的投资空间,利用市场机制加快社会领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又能使政府腾出财力、集中精力,更好地履行保基本的职责。需要强调的是,基本与非基本的划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保障能力的提高,合理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调整标准。
加强社会建设,要正确处理社会领域事业与产业的关系。社会领域既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群众体育等主要由政府提供的服务型事业,也包括培训服务、非基本医疗、文化产业、体育健身等主要由市场提供的服务型产业,具有就业吸纳能力强、社会和市场需求潜力大以及能耗低、污染小等特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协调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既要维护社会事业的公益性,又要推进社会领域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例如,医疗服务业是一个大产业,应当也可以成为我国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据世界银行统计,一些发达国家的医疗服务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或超过10%,美国高达17.6%;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达到6%—8%,而我国目前还不到5%。如果与养老、保健、助残、家政等服务结合起来,潜力和空间更大。
加强社会建设,要重视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物价问题,直接关系老百姓日常生活,影响千家万户。要处理好推进价格改革与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关系,在出台价格政策和改革方案时,要把各种因素考虑得更周全一些,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努力把握好时机和力度,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努力把影响控制在合理水平。又如煤电油气运供应问题,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常常处于“紧平衡”状况。要从保民生、促和谐的高度,加强部门和地区协调,优化组织调度,采取增加生产、实行需求侧管理、推进运输通道建设等措施,提高煤电油气运供应能力;同时,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活,使内需特别是消费潜力持续发挥。
新的一年,发展改革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保持和发扬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再接再厉,扎实工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本文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2011年12月15日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整理而成。
第四篇: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推进城市化进程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推进城市化进程开创牧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党的十六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时代主旋律,牢牢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敢于争创一流的胆略,树立争先之志,练就落实之功,努力把阿克塞县经济社会发展推入快车道,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从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实际来看,经过建县50年的发展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02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916万元,比“九五”末增长36.6,年均递增16.9。全县人均GDP达到19650元,人均财政收入达到2997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48.3和21.3,年均递增21.8和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82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97元,比“九五”末增长12,年均增长5.8。经济综合指数在全省86个县市中排名第8位,在全省22个少数民族县中名列第1位,在全市县市区排名第3位。结合自身实际,我们提出在今后20年内,分两个阶段迈进,到2012年提前八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把阿克塞县建成全国一流的少数民族富裕县,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自治县的资源特点和区域发展优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仅是适应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和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
一、加快培植工业经济,构筑工业强县的新框架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强有力的工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是一句空话。阿克塞县的工业在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工业体系趋向多元,由单纯的石棉采选拓展到矿山设备、石材加工、炸药、包装材料、建筑材料等10多个门类;工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石棉工业集团公司万吨选厂扩建项目、神威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铵锑油炸药技改项目、塞阳石棉设备制造公司选棉设备生产项目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相继建成。市场体系逐步完善,西部石棉市场的建成有效地规范了石棉生产经营行为。工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到2002年底,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63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6776.9万元,比1992年翻了3番;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达到56;全县工业企业从业人数达到3430人,占县内从业劳动力总数的60;工业税收完成1568.4万元,工业直接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95。地方工业的稳步发展,不仅保证了自治县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同时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阿克塞经济要迅速发展,必须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因此,今后我县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思路是:围绕核心竞争力的发掘和培植,构建有竞争优势的民族地区县域特色经济,树立大农牧业观念,实行集约化经营,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加快石棉等工业矿产资源的开发和深加工,加快具有民族特色轻工业的发展,以争取较大的经济利益;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产业群落优势,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以减少地区经济发展风险,提高成功率。到201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9.2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4亿元,年均递增9.6,占GDP的52,个体私营经济成份占所有制成份的80以上,科技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5。适应时代发展变化,树立竞争优势观,沿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培育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工业经济强县。为培育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亟须将比较优势和跨越式发展思路结合起来,完善开发政策,制订竞争优势导向的跨越式产业发展战略。通过政策制订和战略规划,确定未来经济发展的路标,明确鼓励、支持的产业发展方向,为这些产业的发展进行制度安排(如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创业风险基金等)和组织构建(如建立民办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从而在充分发挥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结构创新等途径推动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迅速提高。加快工业化进程主攻“六个方向”:
1、以石棉为主的工业经济向股份制和集团化的方向发展。石棉工业是阿克塞县的主导产业。以石棉为主的工业经济向股份制和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就是各个骨干企业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本质上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选择股份制、公司制的企业组织形式,以资产为纽带,企业间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组建专业化的企业集团,对内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对外成为具有相当市场竞争优势的规模较大的竞争者。组建甘肃塞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力争早日上市,募集全社会资金,发展阿克塞经济。
2、以地方特有的牧业资源为基础的畜牧业经济向工厂化方向发展。一是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和群众的自愿合作,使畜牧业生产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源,主要是草场、牛羊以及耕地向放牧大户和种田能手集中,发
第五篇:论中国企业多元化战略转型的成功之道
论中国企业多元化战略转型的成功之道
绪论
市场营销实务中不乏外国企业实行多元化战略转型后,激发企业生命力,从而取得爆炸性发展的成功案例。而国内一些企业盲目转变管理策略,一味追求多元化扩张反而造成业务缩水的情况也不在少数。本文冀图通过分析中国企业多元化转型的现状和特征以及成功转型的管理经验,探讨决定多元化战略转型是否成功的根本因素,结合本国国情,总结出适合我国企业多元化战略转型的成功之道
多元化发展战略概念
《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的解释是:“多元化发展战略,也称为多样化发展战略,是资本主义垄断企业将其投资扩展到多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服务的经营方式。”在《辞海》中,多元化发展战略被解释成:(1)企业的一种经营方式,是指产品生产或业务涉及多种领域;(2)农业生产中指主要生产部门同次要部门相结合的经营方式。《现代经济词典》将多角化解释为一个地区产业(行业)的多样化或一个企业出售产品的多样化。Ansoff(1958)根据企业产品-市场构成的特定变化划分四种业务成长战略: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和多元化发展战略。多元化发展战略不同于其它三种战略,几乎总会导致企业结构发生物理和组织变化,从而与过去业务经验存在独特的差异。多元化发展战略,是企业同时生产或提供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劳务进入不同市场的企业经营战略。包括企业为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长期稳定经营而开发有发展潜力的市场或通过吸收、合并其他行业的企业,以充实系列产品结构或者丰富产品组合结构。多元化经营按其内容可分为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与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所谓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就是公司增加新的与原来业务相关的产品或服务,而经营对象仍为原有顾客。采用这一战略形式,企业主要经营的各种业务之间虽有区别,但有许多关联之处,这种关联具体表现在下述一些方面:共同的技术,共同的人员素质和要求,共同的销售管理,共同的原材料及其供应者,类似的经营方法,相似的管理技术,互为补充的市场销售渠道,交叉的顾客群,等等。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是指增加新的但与原先业务不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服务对象也是新顾客。这是一种互不关联的纯粹的多种经营。
国外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实践
美国企业的发展历程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企业多元化发展最具代表性,也是最“正统”的发展道路。在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末,美国总共集中发生了四次多元化浪潮,第一次兼并浪潮发生在 1883 年世界范围的经济萧条以后,开始于 19 世纪 80 年代的“托拉斯”运动,公司在一个托拉斯组织者的控制下进行联合,托拉斯组织者对托拉斯集团的产品进行决策。第二次较小的兼并浪潮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 20 世纪 20 年代初期。20 世纪 50 年代晚期和 60 年代年代早期,第三次兼并浪潮以多元化经营程度的增大和在多样的市场中进行多种产品的销售的联合企业的出现为特征。这次兼并浪潮导致了诸如美国铝罐公司的产生,该公司不仅销售铝罐,而且还提供金融服务;ITT 公司,该公司的业务组和包括人寿保险、汽车租赁、旅馆和自动售货机等。而 20 世纪 80 年代的兼并浪潮与前面的三次浪潮有很大的不同。许多现金丰裕的公司在低迷的股票市场中用优惠的价格购买其他企业。飞利浦·莫里斯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该公司从烟草行业中获得了大量的现金流,从而使其分别在 1985 年和 1988 年购买了通用食品公司和卡夫公司。这种寻求廉价公司的兼并活动伴随着一种新型的兼并方式,即“敌意接管”。1980-1990 年代美国企业为了应对来自日本同行的强大竞争,提高经营绩效,经历了所谓“归核化”、“回归主业”的浪潮,即大量剥离与主营业务无关的其他业务,将其出售给其他公司,集中精力做好公司主营业务。加上美国出现了其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繁荣期,在美国政府的发动下,知识经济逐渐走上前台,美国企业逐渐走出了经营困境,集聚了大量资金,于是在 20 世纪末和 21 世纪初,出现了第五次兼并浪潮。这次并购浪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同业兼并,兼并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企业的核心能
力。这次并购浪潮必将促进美国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竞争力的进一步增强。
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发展历程
市场经济意义上的中国企业成长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放后才有的。1978年后,随着企业经营自主权的不断扩大,我国企业开始了其多元化经营的探索。总体说来,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由“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过渡和企业经营体制的转变,企业的多元化经营表现出独有的特征。上世纪80年代,国家实行经济改革不久,国有企业刚刚脱离“大锅饭”,有了一定程度的经营自主权,企业可以对部分资源进行支配,企业的管理者们开始思考企业的经营战略。此时,由于整个市场呈现一种“卖方市场”格局,各行业的整体利润都比较高,因此,国内企业呈现出了一股多元化经营的热潮。这一时期的企业多元化经营方式主要是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相当多的企业把大规模跨行业的非相关多元化当作自己的基本战略,不仅追求“科、工、贸、金、房”的一体化,而且又在工业中同时涉足十几个不同的行业,造成多元化经营的非相关性非常大。中国企业在经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非相关多元化扩张热潮后,90年代中期许多企业开始进行强化主业,削减副业的业务重组,如深圳万科集团,剥离了一大批与房地产经营无关的业务,实现“主业回归”,这种趋势尤其是在巨人集团因多元化失败后表现得更加明显。在1997年中国证券市场的“资产重组年”中,实行资产重组的95家企业中,有14家企业实施了资产剥离。1998年,实行资产重组的200余家企业中,有50余家企业实施了资产剥离,并且这种趋势呈现逐年上升的势头。而今,随着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一批企业在稳抓主业、以核心能力为中心,不断拓展企业业务范围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取得的成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实行“归核化”的1转变。
我国企业多元化战略转型现状、特征以及原因
在世界多元化经营大潮的影响下,我国许多企业也纷纷融入其中。但就实际情况而言,目前中国的多元化经营总体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由于许多企业集团都把不相关多元化经营当作自己的基本战略,不仅追求“科、工、贸、金、房”一体化,而且有些企业集团在工业中又涉及十几个乃至几十个不同的行业。这其中包括巨人、海尔、TCL、美的、联想、春兰、创维、格林柯尔、五粮液、蓝星等著名企业, 他们开始放弃以前的单一化战略,转向多元化经营。目前一些企业集团都开始面临多元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像巨人、蒙妮莎、春兰空调等实行多元化经营失败的例子枚不胜举。澳柯玛曾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快速进入近10 个家电行业,多头快进的结果是澳柯玛拥有的剩余经营资源被过度分散在各项目中,每个类别的起点都不高,也没有实质性占领市场。实际上,中国的多元化热潮更多是企业的一厢情愿的愿景,而没有切实的考虑其中的关键因素,并深入思考与贯彻。
在较低的行业进入壁垒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利润越来越小,压迫企业走向转型或多元化。联想之于 PC 就是如此。它不仅成功地实现了由 PC 厂商向网络设备及服务提供商的转型,而且也在积极进军相关和不相关的领域,如 PDA、IT 管理咨询,甚至手机、房地产、教育等领域。但是新进入的领域依然缺乏高的壁垒,接下来的依然是价格战等等。联想的 FM365 已经失败;联想涉足的教育培训行业(新东方)已经回归;伸向证券行业赢时通领域的投资也已收回。这是多元化的怪圈。压迫企业进入——退出——再进入——再退出多元化。总结中国企业多元化过程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1.企业多元化经营起点规模较低。
2.企业实行非相关性多元化或弱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企业比重较大,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的短期逐利性特点比较明显,企业之间的多元化业务也呈现较大的相似性。
3.企业的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的经营绩效关系不明显,但是,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的程度与绩
效呈负的相关性。
4.企业的组织结构与多元化经营业务的扩展不相适应。
5.许多企业的多元化经营都不具备核心能力,或没有围绕核心能力实行多元化经营。
6.多元化进入方式上,一般采取自主投资的方式进入多元化领域。
而造成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独有特征的原因,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
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市场机制还不能很好的发挥其作用。在产品市场上,由于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机会较多,短期高利润产业大量涌现,对企业形成很大的诱惑力,造成国内企业在多元化业务拓展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如我国的上市企业中,有许多企业都进入房地产业务,我国的大多数大型家电企业,其多元化拓展方向几乎都选择了在IT业。另外由于市场机制很不完善,造成“我国市场交易成本过高(吴敬链,2002)”,从而导致企业的最优规模经济均衡点下降,所以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规模起点一般比较低;在资本市场上,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企业融资困难,企业的多元化进入方式一般采取内部发展的方式,而市场兼并等比较好的多元化进入方式在我国受到很大限制。在地区分割市场上,由于地区市场的分割,各地方的地方保护主义势力存在,企业专业化发展的空间较小,许多企业在规模比较小的时候就不得不选择多元化经营。
2.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渐深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即将进入全面开放后,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投资国内产业。在这种大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呈现出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态势。而我国多数产业相对弱小,技术落后,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这种竞争的威胁远大于机遇。
3.企业体制原因,企业仍没有完全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我国许多大型企业,要么是一个纯粹的国有企业,要么是国家控股企业,或者曾经是国家控股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或者是“所有者代表不到位”等,使得企业的决策机制存在较大的问题(对许多私人企业或民营企业也一样),决策目标带有许多政策性的因素,决策程序简单。
4.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和管理基础,缺乏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要求企
业具备相对较先进的理论及思想意识基础,而我国企业整体而言,经营管理理论素质与意识基础还都较弱,很多基础的管理工作都还没有做到位,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战略的应用就更还处于初步学习的阶段。
国内企业多元化战略成功案例分析
从上世纪80 年代初以来,我国企业也开始向多元化经营的方向发展,其中不乏有成功者。成功的典型范例如格兰仕、步步高、海尔,格兰仕的成功在于花大力气做强主业——微波炉,认真研究行业演变的内在规律,利用产业全球化的机会,在国际分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企业真正拥有从事多元化经营的能力和优势,当单一产品微波炉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然后再扩展到空调、电风扇、电饭煲等多种产品,但也不离家电行业。步步高公司在确定进入行业时,坚持新业务必须能够做到行业的前3 名,否则不考虑进入,这是因为多元化最忌遍地开花而过度分散资源,要在突出核心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发展2 ~3 个具有一定规模和相当实力的项目,形成对主业的强大支持。海尔集团的多元化之路有所不同,海尔集团坚持“亮了东方再亮西方”的原则,先做强做大电冰箱业务,然后将电冰箱业务中形成的“日清日高”、“零缺陷”等管理模式移植到洗衣机和电视机等业务之中,并通过不断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尔文化。虽然近几年海尔的多元化之路走的越发坎坷,但回顾之前海尔的丰功伟绩,还是很值得国内企业借鉴。通过对海尔的多元化之路,可以总结出其奉行的三条原则:
1.把自己最熟悉的行业做大、做好、做强,在此前提下再进入与该行业相关的产品的经营
领域;
2.一旦进入了一个新的行业,努力做到一定规模之后,一定要跃居这个行业的前列,取得
领先的竞争地位。
3.如终坚持以能否保护并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作为其选择新进入行业领域的最重要的标准。
同时,海尔的多元化经营还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
1.根据企业能力控制多元化的节奏,量力而行、步步为营地发展,其核心基础是海尔不断
提高的企业管理、品牌及销售服务能力。
2.根据行业相关度选择进入的新行业。多元化经营的成功率与新老行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呈
正相关关系,即:关联程度高,则成功率高;关联程度低,则成功率低。海尔集团的多元化道路正是依据了行业相关程度,从高相关,到中相关,再到低相关,稳步地发展起来的。
3.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进入方式。进入新行业一般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一是内部发
展,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经营资源进入新行业;二是外部并购,通过合并收购其它企业进人新行业;三是合资合作为主的战略联盟,通过与其它企业建立合资合作等形式的战略联盟,从面进入新行业。海尔集团综合运用了这三种方式进入不同的新行业。
4.进入某行业后,努力通过扩大产销规模,成为全国同行业的前三名,以确立其竞争地位。中国企业多元化战略转型的成功之道
通过对中国企业多元化战略转型出现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借鉴国内成功企业的经验,可以总结出中国企业多元化战略转型的成功之道是:
一、加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在现有资本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内部资源的调整(包
括提高生产率、控制成本、开发新产品、调整结构和提高管理能力等)把企业的技术和技能融进核心产品,从而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多元化经营成功的前提条件是:主营业务的充分发展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企业多元化发展必须与其核心能力紧密联系,并以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建立发展企业的竞争优势,以确保企业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多元化经营进入的新领域,应当以其战略关联产业为主攻目标。与原有业务领域战
略关联程度的高低,是确定多元化方向的主要依据。企业应该围绕主营业务,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通过多元化经营,拓展企业的业务范围和经营规模,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把握好多元化经营的市场准入时机非常重要。企业应综合考虑拟进入产业的发展势态,及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两个因素,并在两者之间寻找最佳切入点。一般而言,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如果企业能够把握产业变化的趋势,顺应产业演变的规律,抢先进入新兴产业,企业就会具有美好的前景。
四、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应当把握好节奏,形成合理的业务结构,避免冒进。在经营资源有
限的情况下,再好的多元化战略也会被过快的推进速度所摧毁。企业应当先集中力量培养核心能力及主营业务,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考虑进行多元化经营。并且对于新进入的产业或新开发的产品,均应将其培养到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确立了稳固的竞争地位后,再考虑进军其它领域。
五、企业在多元化经营过程中应加强横向统一管理。多元化经营使组织面临新的环境、目
标、对象和任务。在一个产业中取得的经验和技能,通常很难成功地转移到另一个产业。这就需要企业管理层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够及时调整管理机构,创造新型组织制度,驾驭新的业务经营局面,掌握不同的管理方法进行“权变管理”,并加强新老业务在资金、人才、机构等方面的协调与控制,使企业或集团各业务单元
成为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
六、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时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首先,企业应当具备充足的资源和实力。
即使如此,多元化的幅度也不能太宽,战线过长将使企业的资源消耗殆尽,无力应对市场上任何微小的变化。这样的企业很容易出现经营危机,甚至倒闭。企业应根据自己的资金规模和融资实力,确定合适的幅度。同时,企业还应当确保有限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保持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资产盈利性与流动性的有机协调,从而在资金上确保企业获得健康良性的持续发展。
七、调整组织结构,储备人才资源。钱德勒(Chandler, A.D)在其经典著作《战略和结构》
提出:企业组织结构变化受战略变化的驱使,而战略变化又与企业面临的外部状况相联系。他认为,战略具有前导性,结构具有滞后性,结构跟随战略发展。一般地:(1)与单一经营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是早期的层级结构;(2)与市场与产品多样化阶段相适应的是多部门结构;(3)以项目为中心的经营活动相适应的是矩阵结构;(4)与战略联盟发展相适应的是网络结构;(5)与企业更新业务流程要求相适应的是企业内部市场。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是一项重大的战略调整,如果没有相应的组织变革与其相适应,多元化战略也将受到影响。由于组织的相对惰性,其变革的难度往往非常大,因而对多元化战略实施效果往往起不到关键作用。国有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不仅仅包括机械的部门框架,而且还包括与此相关的运作规则,激励和控制手段。国有企业在进入新的多元化领域时,要着重要考虑新的行业在组织结构上有什么要求。避免自己以往旧的组织结构的束缚,为多元化经营成功打下基础。
结论
无论多元化还是专业化,都只是企业的经营战略,二者本身并无绝对的优劣好坏。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企业在多元化战略转型中不能盲目地照搬外国的经验,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谨慎做出选择。最根本的是要首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发展自己的主攻业务,其次再以战略相关产业作为主攻目标,把握好市场准入时机和节奏,掌握好资金和资源投入度。总之,企业在多元化转型中的每一步都要审时度势,做出最佳决策。参考文献:
1.康荣平、何银斌,《企业多元化经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贾晓蕾.多元化的成因与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模式选择分析.学术界.2003,(4):184~188
3.谷照明,闫红玉.海尔:中国的世界名牌.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12~143
4.段巧玲.证券投资组合收益与风险的理论研究.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0):98~99
5.海尔集团资料汇编,海尔企业文化系列丛书
6.王秉安,“核心竞争力观念对当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影响”,工业企业管理,2002
7.罗良忠,史占中,“企业如何选择多元化经营“,河北大学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