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的思考
敬爱的党组织:
2011年6月7日—8日是我国高考时间,关注高考,关注中国的教育制度,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说的话。昨晚我在跟一个正准备考高的妹妹聊天时,很惊讶地发现对于填志愿这件事跟我当年一样的茫然,经过了一年高密度和高强度地学习,几乎已经把拿高分当成了自己人生追求,把握自己的命运并不仅仅是拿分而已,填志愿更是一件慎重的事情,我感觉命运还是体现在志愿上。是志愿让一起奋斗的同学天南海北,是志愿让我们聚在了一起,是志愿暗示了我的人生方向。最后我跟妹妹说了一句,当你觉得学得烦了,比较郁闷的时候,静下来想想自己最初的梦想,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到达的地方。
回顾高考几十年,给中国带来了太多的变化,也让曾经的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化。1976年,文革结束,十年的浩劫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人才断层,1977年成为中国才子们的狂欢年,关闭10年之久的高考大门终于重新打开,尽管当年的招生比例在29:1,跟现在比差太远了,但能满身疮痍的中国补充上新鲜的血液,也是大快人心的。而当代中国是由8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影响着,一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研究所研究员说道,他们是科学发展观、自主创新、以人为本等理念直接和有力的推动者,这代人的脱颖而出将使中国完成一次划世代的人才更迭与思维方式转型。记得听老师说过,现在的出题者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些经过文革,怀才不遇的人,他们并不是报着想考倒大家,想磨练考生的心态,他们只是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选拔优秀人才以为国家所用,他们没有经历过文革,他们对于公正有着更加客观的理解。而今的大学扩招,让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年年增长。现在每逢招聘会,黑压压的人海让人倍感压抑。大学课堂也不像过去那么积极向上,睡觉,吃东西的情况随处可见,自习室的人只有在考试来临才会体现出自习室的作用,出勤率也难得达到90%。对于在校园里无聊的人,与其荒废青春在象牙塔里,还不如早日感受社会的残酷。与其被动成为大学扩招的受害者,不如积极让自己成为受益人。
中国的教育在过去的日子里一直在逐步改善,逐步完善,尽管现在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国家注意到了,并积极思考其原因与解决方案,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我们身为大学生,尽管已经经历了高考,前面的道路还等待着我们,我们要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
第二篇:对新高考的思考
上海市和浙江省作为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为其他省(区、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据。上海和浙江两地高考怎么改、改成什么样,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全国高考改革的风向标。高考,是目前对大部分考生来说相对公平的一次选拔考试。高考改革,关乎千千万万考生的命运。
新高考,简单概括两地的高考改革方案,两个简称醒目形象——“两依据一参考”和考试科目“3+3”。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作为高等学校录取的基本依据。此外,高考不再分文理科,而且外语考试也由一年一次变为一年两次,可选择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新高考,考试科目排列组合的多元,以及志愿填报和录取的方式,都与以往有较大不同。
对学生来说,一方面,不再分文理科,有利于避开传统理化生、政史地文理文科的劣势科目,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又能取得相对高分的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自信心。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3门自主选择的考试科目又与大学将要学习的专业息息相关,这对学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对于大学来说,不同专业对于学生选考科目要求不同,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难度,要在自己的兴趣擅长与高校的要求之间兼顾和平衡。此外,英语一年两考,学生可选择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但是这种做法可能会加重部分学生的负担。
对教师而言,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下中,“走班制”与分层教学已成为学校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规定课时内既要完成高考学业要求,还要把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方法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解差异、针对差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层”而教、逐步提高,改变原有的、统一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分层教学,以保障课程实施的质量。“走班制”的实施在空间和时间上造成了班主任教师与班级学生的“分离”,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做好教学追踪,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这对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对学校而言,随着“3+3”实施,学生选课将变得多样化,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不再采取固定班级授课模式,变成了“教师不动学生动”,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班”概念将淡化。随着“3+3”实施,以往冷门的生命科学、地理、历史等科目,都在文理不分科的大背景下“热”起来,以至于一些学校地理等科目任课老师紧张,出现了几所学校资源“共享”、教师“走校”授课的现象。学校学科之间均衡发展将成为发展新挑战。在新“3+3”的考试模式下,高中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多样化课程体系,这势必会打破现有的课程安排,需构建多样化、适合学生的课程体系,学生自主选课走班之后,就必然要求学校由过去“单班班主任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向“单元组合、教师全员管理”转变,也必然影响到师资结构的调整。
第三篇:高考过后教育者的思考
高考过后教育者的思考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关于高考留给教育者的思考却从没停止过。
高考是一项综合工程,我们能为学生提供哪些帮助呢?
一、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学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只有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才可以培育出为国家做贡献的人才。“ 孟母三迁 ” 的故事就很好的说明了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有人觉得学校里有花有草,没有垃圾,干净整洁,这样的校园环境就足够了,其实不然,良好的自然环境只是良好校园环境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由师生良好精神面貌所构造的。同学们每天进学校时,面带微笑,然后轻声对校门口的老师打招呼,说老师好,让晨曦的第一缕阳光见证自己喜悦的心情,用一个微笑迎接一天的学习生活。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这些信息不仅包括知识方面,还有情感的蕴意。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的有效进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艺术、自信和魅力,能使学生坚信他们遇上了一位有能力的老师,因此他们对未来的学习就充满信心和勇气。这种情感和智力的双重影响,会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气氛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学校自引入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以来,每位教师在教学中设法使课堂弥漫着和谐、宽松、振奋、饱满的情感气氛,并积极设计情景,寓知识于娱乐,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良好的校园管理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有利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有利于学校与家长共同管理,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我们学校一直把养成教育当作学校管理的中心环节来抓。我们始终坚持一个理念: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单靠班主任教师是不能完成的,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领导和任课教师齐抓共管。同时,取得家长的支持,协同老师共同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此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在中学教育中只有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
第四篇:新高考思考与准备
“走班制”与分层教学已成为学校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规定课时内既要完成学业要求,还要把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方法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解差异、针对差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层”而教、逐步提高。
面对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每位教师、每所高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思变。《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2017年全面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2017已经来临,学校的组织管理、师资力量的配置等,教师的教学模式、班级管理理念等都需要改变,以应对高考改革的巨大挑战。
一、高考改革使教学发生新变化
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下中,“走班制”与分层教学已成为学校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规定课时内既要完成高考学业要求,还要把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方法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解差异、针对差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层”而教、逐步提高,改变原有的、统一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分层教学,以保障课程实施的质量。“走班制”的实施在空间和时间上造成了班主任教师与班级学生的“分离”,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做好教学追踪,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不同于当前的行政班,“走班制”要求教师进一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把握好自身教学个性与学生个性的结合点,充分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真正做到弥补学生知识缺陷、延伸学生知识、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能力。
二、高考改革对教师提出新挑战
高考制度的改变,对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班级管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的高考制度,教师现有素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丰富、加强、改进:
1、教学理念要改变。新的高考制度打破了唯分数论高下的高考、录取机制,取消文理分科,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科目。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应试教育模式走出来,要从单一的关注分数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强教师的学习与实践磨练,突破旧教学理念的局限性,以不同视角广泛地解读课程,将原有从既定知识的展开到既定知识的总结的教学思路,变为知识的各种生成、联系及拓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切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教学方式要改变。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理论,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建构学习共同体。要形成以教师为指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充当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充分挖掘整合网络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服务新课程。在可能的条件下,教师要多组织协作学习并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教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展现学科的价值,强化应用意识,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进课堂。
3、班级管理要改变。“走班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与“育”的分离,班级管理难以再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教育环境下,班主任教师需通过引领学生参与班规修订,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从实际出发,积极探求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关注班级网络平台建设,可结合网络平台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完备的考核、评价制度,实现教师实时追踪,通过线上与线下互动增加与学生的相处时间。
4、除此之外,新高考方案赋予了学生前所未有的选择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选择、规划人生。教师的角色担当不再是简单的胜任学科教学工作,还要胜任学生成长导师工作。教师应该丰富职业生涯教育知识与实践经验,提升学生选择考试科目和报考专业的生涯规划指导能力,助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兴趣、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并结合自身所长尽早学会自我选择、自我规划,安排好高中阶段所有学业进程,做学生高考这个关键渡口的“摆渡人”。
三、高考改革对学校管理提出新要求
在新的高考制度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关键因素之一,为适应新高考制度的要求,打造优秀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养是学校在新制度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校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1、强化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通过强化教师培训尽快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使教师具备新的教学技能,学习新课程理念,与时俱进,追求教学观的动态提升。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通过在教学教研中实践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学校应加强教学科研观念,让教师在教学反思、教学模式、校本课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搭建平台,重视教师发展。在新的高考制度改革下,教师面临着角色挑战,充当着学生人生选择的关键角色,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学校应为教师搭建广阔的成长平台,加强教师心理学、管理学、职业生涯教育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此外,通过平台的建设,使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研讨、交流,促进教师教研的网络化发展。
3、利用网络,整合教学资源。高考制度的改变,使得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考试科目,以往由学校统筹计划变为学生的自主选择,这一变化必然会造成教学资源投入的不平衡。为缓解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学校可以借助“互联网+”契机,在学校与学校之间整合教学资源,创设“精品课堂”,实现教师资源共享。
4、学校还应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完善教师考评机制,使其在新制度下真正发挥教师评价体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功能;优化人事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学校引导,学生选择”的全新教师聘用机制,顺利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
第五篇:对新形式下高考的思考
首届华中地区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
一、浙江高考改革方案的实践、困惑及对策
对新高考变量的分析 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决定: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直面遇到的问题:
1、家长、学生选课的责任还难以担当。
2、走班教学的观念还没有转变到位,组织方式一时还难以适应,评价机制急需重建。
3、学科间的不公平难以有效避免。
4、师资的潮汐性、结构性盈缺。
5、部分农村学校生存更加困难。几点建议:
一、1、从课程、教学、评价三个维度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应对新高考改革。
2、对学校管理机制、资源保障等作出全方位的梳理和改造。
二、必须加大课程整和力度,围绕学科核心,按照自己学校不同的生源层次的学校,如何进行必修课程的小本化整合和拓展延伸。一级重点中学主动接轨高校,开设一批大学选修课程,力争在名校的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招生中获取先机,生源层次较低的学校,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删去一些学生实在难以学会的知识,培育学习方法等内容,唤取学习力。一定要让学生自己选择,通过选择,让学生学会担当,增强责任意识。尊重学生的选择,确保学生通过科学合理的选择,扬长避短,学习自己喜欢的学科,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通过选择使学生从学习的“被动态”走向“主动化”。
三、创新教学组织方式,加大必修课的分类、分层走班力度,要克服单纯的“为考而分”,坚持“为学而分”,满足学生的选择性的需要。
四、还要加大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1、教学进度如何从快转向慢。
2、教学结构如何从“课堂教师讲授+课后学生作业”转向“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深度互动+巩固练习”。
3、努力将尊重个性差异转化为教学行为,使差异转化为教学资源。
五、教学管理该如何转变
重构选课制,分层教学和走班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方式 从问题解决式管理走向欣赏构通式引导 评价方式怎样走向增量评价
六、教研方式将如何转型
从以研究教学为主走向研究课程建设与研究教学方式变革为主。从“教的方式”的研究转型“学的方式”的研究。
七、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信息化的功能,依托“互联网+”构建每个学生学业和身心发展的数据化档案,为综合素质评价、学业诊断、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