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决策——《关于科学制定重大自然灾害 救助政策预案的思考和建议(大全)

时间:2019-05-14 10:27: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调查与决策——《关于科学制定重大自然灾害 救助政策预案的思考和建议(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调查与决策——《关于科学制定重大自然灾害 救助政策预案的思考和建议(大全)》。

第一篇:调查与决策——《关于科学制定重大自然灾害 救助政策预案的思考和建议(大全)

调查与决策——《关于科学制定重大自然灾害 救助政策预案的思考和建议》总第315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205期

关于科学制定重大自然灾害

救助政策预案的思考和建议

中共眉山市委政策研究室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央和省、市出台了一系列灾后救助和重建政策,有力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灾后重建工作。但认真反思,由于政策滞后,缺乏系统预案,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抗灾救灾工作的科学有序开展。为此,我们结合汶川特大地震后有关救助政策制定和落实的情况,对如何科学制定重大自然灾害救助政策预案作了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制定重大自然灾害救助政策预案的必要性

(一)制定重大自然灾害救助政策预案,有利于对灾民进行及时、有效和有序的救助。从“5o12”汶川地震后的救助情况来看,国家在出台对“三无”、“三孤”人员的救助和农房重建补助政策之前,各地在第一时间上报的受灾情况中并没有“三无”、“三孤”和房屋重建的内容,即政策规定的救助对象的条件与灾后第一时间上报口径不一致,灾情统计在政策出台后又进行重新核报,既增加了工作量,也造成一些矛盾。如果能够提前制定自然灾害救助政策预案,明确在什么条件下,对受灾程度不同的群众进行相应的救助,那么一旦灾害发生,就能在救灾的同时,有专门人员按救助政策预案在第一时间确认受灾对象、记录损失情况等工作,不仅可以使第一时间上报受灾信息与救助对象的口径保持一致,还可以为下一步政策的落实打下良好基础。

(二)制定重大自然灾害救助政策预案,有利于很快确认救助对象。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各有关部门按传统灾害上报制度,将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情况、房屋倒塌损坏情况等灾害信息逐级上报。国家在出台救助政策之前,受灾群众几乎没有人关心自己是否被作为救助对象纳入到了灾情信息中、是否能得到政府的钱粮救助。从5月20日和6月29日国家出台对“三无”、“三孤”人员的救助和农房重建补助政策后,受灾群众这才十分关心自己是否被纳入了救助对象。随着救助钱、粮的发放,一些没有被纳入救助对象的群众出于各类原因,都纷纷找当地政府和基层干部要求享受救助政策,给基层政府造成很大压力,严重影响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如果提前制定自然灾害救助政策预案,把救助政策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先交给基层干部和群众,让他们知道在什么样的自然灾害后,国家对哪些受灾群众,通过哪些程序进行相应的救助,那么,一旦灾害发生,除基层组织核查确认救助对象外,群众还可以按政策预案主动向有关组织申请救助,这样就有利于开展救助对象的确认工作。

(三)制定重大自然灾害救助政策预案,是对整个灾害救助应急工作的补充和完善。自2006年以来,国务院相继颁布了包括《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在内的5件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已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我国灾害救助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得到了不断完善。但是,国家对自然灾害救助的政策预案还是空白,全国各地发生自然灾害后,是否出台救助政策没有统一的规定;即使出台救助政策也是各自为政,政策制定的时间不同、标准不一,常常会出现一些政策的缺位或者政策与政策之间不配套的问题。从汶川地震后出台的救助政策来看,都是针对一批救助对象出台一个救助政策,农房重建、过渡房安置、受损房维修加固等政策出台较快,但对城镇居民住房重建、维修加固等相关的救助政策出台较晚,很容易使部分居民产生不满。如果提前制定自然灾害救助政策预案,尽量明确灾后可能出现的不同救助对象,就能使整个救助应急工作更加系统和完善,各级政府也更容易比照救助政策预案,针对灾后的实际情况,及时完善救助政策,尽可能把灾前难以预料的情况纳入政策范围,尽可能使全部灾民得到有效的救助。

二、制定重大自然灾害救助政策预案的初步设想

(一)明确制定原则

1.分级响应、分级负担的原则。根据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可控性、所需动用的资源、影响范围等因素,分级设定和启动救助政策预案,并明确责任主体、启动条件。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将自然灾害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特别重大灾害为一级响应,由国务院及以下政府负担救助资金;重大灾害为二级响应,由省级及以下政府负担救助资金;较大灾害为三级响应,由设区的市及以下政府负担救助资金;一般灾害为四级响应,由县级及以下政府负担救助资金。

2.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公平,就是救助的范围、标准、条件要公平,凡是达到救助条件的受灾群众都能按不同受灾程度得到相应的救助;公正,就是救助的依据、项目、程序、期限以及实施过程与结果,都能平等地适用于每一个困难的灾民;公开,就是救助对象、救助标准、救助款物要公开,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3.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一是救助项目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设定哪些救助项目,既要充分考虑当地政府财力以及所能调动的社会资源等因素,更要综合考虑当地经济结构、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个体的受灾情况,尽量使救助项目能够覆盖绝大多数的灾民,确保社会稳定。二是救助标准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对各救助项目的救助标准,既要充分考虑受灾程度的不同,更要综合考虑当地城乡居民的收入、支出水平和物价、消费水平,使救助标准至少能够保障或略高于受灾群众的基本需求。此外,还应建立起救助标准与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水平相适应的正常增长机制。

(二)明确救助项目

1.衣被救济。主要救助灾后无换季衣被且无资金购置的灾民。重点救济御寒衣被,可以户为单位按家庭人口来确定救济衣被的多少。

2.口粮救济。主要救助口粮不足且无力自筹的灾民。在灾害过渡期间,可规定每人每天不少于0.5公斤口粮,并给予适当现金补贴。

3.过渡安置房补助。主要救助需紧急避险、转移安置的灾民。对因灾造成房屋垮塌或严重受损,经鉴定无法居住的必须拆除重建,而对修建过渡期安置房的灾民进行补助,可以户为单位按家庭人口进行补助。

4.住房恢复重建补助。主要救助住房倒塌或受损,自建能力不足的灾民。根据受灾的不同程度,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房屋全倒塌、需要重建的户进行补助;二是对房屋部分倒塌、需要重建的户进行补助;三是对房屋受损需要维修加固的户进行补助。房屋受损又可分严重受损户、中等受损户、轻微受损户三个档次。补助标准分层次和档次设定,对房屋倒塌需要重建的,可以户为单位按家庭人口来确定补助资金,或以户为单位按重建面积来确定补助资金;对房屋维修加固的,按房屋受损程度的三个档次确定补助资金。

5.医疗救助。主要救助因灾害引起伤、病的灾民。可根据灾民受伤程度进行补助,或由政府进行救治。受伤程度一般分为重伤、轻伤、轻微伤三个层次,也可按国家有关伤残程度的规定,分为十个等级。

6.教育救助。主要救助因灾造成上学困难的中小学学生。可将受灾的中小学生安置到就近的学校学习,减免其学费和书本费,并给予适当的食宿补助。

7.种养业补偿。主要救助因灾造成严重损失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种养业大户。可按其经济损失的一定比例进行补偿。

8.死亡补偿。对因灾死亡人员的家属发放补偿金,用于死亡人员的丧葬和家属抚恤,补偿金可按死亡人员的法定继承人顺序发放,并要求其(无行为能力人除外)承担相应责任。

(三)明确资金来源

1.财政统筹。一方面,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灾害救助资金,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另一方面,当自然灾害发生后,各级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整合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彩票公益金、预算外资金和其他财政性资金(含捐赠资金),建立专门的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在满足按救助政策规定所需资金的前提下,再用于灾区其他恢复重建项目。此外,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的地区和遭受特大自然灾害的地区,应按照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补助。

2.社会募捐。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各级政府可以开展救灾募捐并接受国内外的社会捐赠。受赠的财产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公益事业捐赠的规定使用。

三、落实救助政策预案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上级政府要给下级政府(乡镇除外)留有一定的政策空间。一是在救助对象的确认上要给下级政府留有一定空间。救助政策所规定的救助对象的条件,往往不可能将需要救助的对象全部涵盖,如果按救助条件“一刀切”,势必会将一部分确需救助的对象排除在外,就会引发诸多社会矛盾。所以,只要是下级政府按规定程序确认的确实需要救助的对象,就应该纳入救助政策规定的范围。二是在上报救助对象的时间上要给下级政府留有一定空间。救助对象的确认需要一定时间,往往下级政府不能在上级政府规定的上报截止时间内统计出十分准确的救助对象。所以,在上报截止时间后,经下级政府进一步核查重新确认的救助对象如果有增加,上级政府在核查后应该相应增加救助资金物资。三是在救助标准上要给下级政府留有一定的空间。由于救助对象在自身经济条件、家庭负担等方面存在差异,故在确定救助标准时,允许下级政府根据受灾对象的实际情况统筹考虑,这样有利于政策的落实。

(二)要建立救助条件的判别机制。一方面,基层干部在按救助条件确认救助对象时,往往会因其个人素质和认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就需要有一套对救助条件进行判别的指导细则,不仅可以使救助对象自己进行判别是否符合救助政策规定的条件,而且可以使基层干部在确认救助对象时更容易操作。另一方面,如果对救助对象的确认产生争议时,应该有一个比较权威的机构来确认救助对象是否符合救助条件。我们建议在乡镇一级设立判别机构,当救助对象有争议时,由乡镇政府(街道办)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复核。

(三)要有一套严密的政策执行程序。基层政府在落实救助政策时,要根据救助的紧急程度和灾情实际制定一套严密的执行程序,尽量减少因人为因素使救助政策落实出现偏差,而引发一些矛盾。对保证灾民吃、穿、医治等需要紧急救助的项目,可以简化审批程序,按第一时间上报并经县级民政部门核实的救助名单执行政策。对救助资金大又不是很紧急的救助项目,如过渡安置房补助、倒塌房屋恢复重建补助、教育救助、死亡补偿和种养殖补偿等项目,可在灾情稳定后,按照“灾民申请→群众评议→村组公示→乡镇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审批”的程序进行。实践证明,这样的程序能够保证公正和效率。

(提供单位: 发布时间:2008-11-27 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二篇:舞阳县重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舞阳县重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国务院有关部门“三定”规定及国家有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原则,制定本预案。1.3适用范围

凡在我县发生的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

1.4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3)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2、启动条件

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启动本预案。

2.1本县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因灾死亡1人以上;

因灾紧急转移安置群众2000人以上;

因灾倒塌房屋10间以上。

2.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造成1人以上人员死亡或紧急转移安置群众2000人以上或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10间以上。

2.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3、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县减灾委员会为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研究制定我县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开展减灾活动,指导各乡镇开展减灾工作,组织、协调全县抗灾救灾工作。

县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全县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设在县民政局。减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按各自的职责分工承担相应任务。

4、应急准备

4.1资金准备

县减灾委员会组织协调民政、财政等部门,根据我县发展计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安排我县救灾资金预算。

救灾预算资金不足时,县财政安排的预备费要重点用于灾民生活救助。

4.2物资准备

整合各部门现有救灾储备物资和储备库规划,分级、分类管理储备救灾物资和储备库。

4.2.1按照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建立健全物资储备库、点,并储备必需的救灾物资。

4.2.2每年年初购置救灾帐篷、衣被、净水设备(药品)等救灾物资。

4.2.3建立救助物资生产厂家名录,必要时签订救灾物资紧急购销协议。4.2.4建立健全救灾物资紧急调拨和运输制度。4.2.5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应急采购和调拨制度。4.3通信和信息准备

通信运营部门应依法保障灾害信息的畅通。自然灾害救助信息网络应以公用通信网为基础,合理组建灾害信息专用通信网络,确保信息畅通。

加强县级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指导建设并管理覆盖县、乡镇、村三级的救灾通信网络,确保县、乡镇政府及时准确掌握重大自然灾害信息。

4.4救灾装备准备

4.4.1县有关部门应配备救灾管理工作必需的设备和装备。

4.4.2县民政局应配备救灾必需的设备和装备。

4.5人力资源准备

4.5.1完善民政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4.5.2建立健全专业技术队伍。组织民政、卫生、水利、气象、地震、国土资源等各方面专业人才,重点开展灾情会商、赴灾区的现场评估及灾害管理的业务咨询工作。4.5.3建立健全与军队、公安、武警、消防、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

4.5.4培育、发展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4.6社会动员准备

4.6.1建立和完善社会捐助的动员机制、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规范突发自然灾害社会捐助工作。4.6.2完善救灾捐赠工作应急方案,规范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款物接收和分配以及社会公示、表彰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4.6.3完善社会捐助表彰制度,为开展社会捐助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7宣传、培训和演习

开展乡镇、社区减灾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灾害知识,宣传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人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5、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

5.1灾害预警预报

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及时对可能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相关地区和人口数量做出灾情预警。5.2灾情信息管理

5.2.1灾情信息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农作物受灾情况、房屋倒塌、损坏情况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灾区的需求。5.2.2灾情信息报告时间

(1)灾情初报。县民政部门对于本行政区域内突发的自然灾害,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及时向市民政局报告初步情况,最迟不得晚于灾害发生后2小时。对造成死亡(含失踪)10人以上或其他严重损失的重大灾害,应同时上报省级民政部门和国家民政部。

(2)灾情续报。在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县民政局须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县民政局每天9时之前将截止到前一天24时的灾情向市民政部门上报。特大灾情根据需要随时报告。

(3)灾情核报。县民政局在灾情稳定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核定灾情,向市民政部门报告 5.2.3灾情核定

(1)部门会商核定。县民政局协调农业、水利、国土资源、地震、气象、统计等部门进行综合分析、会商,核定灾情。

(2)民政、地震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评估小组,通过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专项调查等形式对灾情进行专家评估,核实灾情。6、应急响应

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灾害救助工作以地方政府为主。灾害发生后,乡镇和县人民政府相关部门要根据灾情,按照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原则,启动相关层级和相关部门应急预案,做好灾民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安排工作,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做好灾害监测、灾情调查、评估和报告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根据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国家设定四个响应等级。

6.1 I级响应

6.1.1 灾害损失情况

(1)某乡镇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生物灾害等特别重大自然灾害。

(2)发生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6.1.2启动程序

县减灾委员会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县政府提出启动Ⅰ级响应的建议,由县政府决定进入Ⅰ级响应。6.1.3应急响应

由县减灾委员会主任统一领导、组织抗灾救灾工作。6.1.4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县减灾委员会主任决定终止一级响应。

6.2 Ⅱ级响应 6.2.1灾害损失情况

(1)某乡镇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生物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

(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6.2.2启动程序

县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县减灾委员会副主任提出启动Ⅱ级响应的建议,由县减灾委员会副主任决定进入Ⅱ级响应。6.2.3响应措施

由县减灾委员会副主任组织协调灾害救助工作。

民政局成立救灾应急指挥部,实行联合办公,组成紧急救援(综合)组、灾害信息组、救灾捐赠组、宣传报导组和后勤保障组等抗灾救灾工作小组,统一组织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灾情发生后,派出抗灾救灾联合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需求,指导开展救灾工作,紧急调拨救灾款物。及时掌握灾情和编报救灾工作动态信息,向社会发布接受救灾捐赠的公告,组织开展救灾捐赠活动。

公布接受捐赠单位和账号,设立救灾捐赠热线电话,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救灾捐赠;每日向社会公布灾情和灾区需求情况;及时下拨捐赠款物,定期对救灾捐赠的接收和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告。6.2.4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县减灾委员会副主任决定终止Ⅱ级响应。

6.3 III级响应 6.3.1灾害损失情况

(1)某乡镇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生物灾害等较大自然灾害。

(2)发生4.5级以上地震。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6.3.2启动程序

县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县减灾委员会秘书长提出启动Ⅲ级响应的建议,由县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决定进入Ⅲ级响应。6.3.3响应措施 由县减灾委员会秘书长组织协调灾害救助工作。

县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县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及时与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灾害信息;组织召开会商会,分析灾区形势,研究落实对灾区的抗灾救灾支持措施;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听取有关乡镇的情况汇报。6.3.4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县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决定终止Ⅲ级响应,报告县减灾委员会副主任。

6.4 Ⅳ级响应 6.4.1灾害损失情况

(1)某乡镇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生物灾害等一般自然灾害。

(2)发生4级以上地震。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6.4.2启动程序

县减灾委员办公室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决定进入Ⅳ级响应。6.4.3响应措施

由县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县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主任组织协调灾害救助工作。县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县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及时与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灾害信息;商有关部门落实对灾区的抗灾救灾支持;视情况向灾区派出工作组。

灾情发生后,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需求,指导开展救灾工作,调拨救灾款物。掌握灾情动态信息。6.4.4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县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县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主任决定终止Ⅳ级响应,报告县减灾委员会秘书长。

6.5信息发布

6.5.1信息发布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原则。要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并根据灾情发展情况做好后续信息发布工作。

6.5.2信息发布的内容主要包括:受灾的基本情况、抗灾救灾的动态及成效、下一步安排、需要说明的问题。

7、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7.1灾后救助

7.1.1县民政局每年调查冬令(春荒)灾民生活困难情况,建立需政府救济人口台账。

7.1.2制定冬令(春荒)救济工作方案。

7.1.3灾民救助全面实行《灾民救助卡》管理制度。对确认需政府救济的灾民,由县民政局统一发放《灾民救助卡》,灾民凭卡领取救济粮和救济金。

7.1.4向社会通报救灾款发放情况,确保冬令救济资金在春节前发放到户。

7.1.5对有偿还能力但暂时无钱购粮的缺粮群众,实施开仓借粮。

7.1.6通过开展社会捐助、对口支援、紧急采购等方式解决灾民的过冬衣被问题。

7.1.7发展改革、财政、农业等部门落实好以工代赈政策、灾歉减免,粮食部门确保粮食供应。

7.2恢复重建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坚持“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救灾工作方针,灾民倒房重建由县负责组织,乡镇负责具体实施,采取自建、援建和帮建相结合的方式,以受灾户自建为主。建房资金通过政府救济、社会互助、邻里帮工帮料、以工代赈、自行借贷、政策优惠等多种途径解决。房屋规划和设计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充分考虑灾害因素。7.2.1组织核查灾情。灾情稳定后,县民政局立即组织灾情核定,建立因灾倒塌房屋台账。

7.2.2制定恢复重建工作方案。根据灾情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恢复重建方案、重建进度、资金支持、优惠政策和检查落实等工作方案。

7.2.3民政局会同财政局下拨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专项用于灾区灾民倒房恢复重建。

7.2.4 定期向社会通报救灾资金下拨情况和恢复重建进度。

7.2.5向灾区派出督查组,检查、督导恢复重建工作。7.2.6商有关部门制定优惠政策,简化手续,减免税费,平抑物价。

7.2.7卫生部门做好灾后疾病预防和疫情监测工作。组织医疗卫生人员深入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指导群众搞好环境卫生,实施饮水和食品卫生监督,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

7.2.8发展改革、教育、财政、建设、交通、水利、农业、卫生、广播电视、电力、通信、金融等部门和单位,做好救灾资金(物资)安排,组织做好灾区学校、医院等公益设施及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工作。

8、附则 8.1名词术语解释

自然灾害: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洪涝、干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等地质灾害,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灾情:指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

灾情预警:指根据气象、水文、地震、国土等部门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人口、自然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对灾害可能影响的地区和人口数量等损失情况作出分析、评估和预警。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8.2奖励与责任

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由县减灾委员会予以联合表彰;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追认烈士;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8.3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县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县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负责管理。预案实施后,县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县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应适时召集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评估,并视情况变化做出相应修改后报县政府。8.4预案生效时间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第三篇: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应急预案

钟 祥 市 中 医 院

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应急预案

为了应对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确保出现重大险情疫情时能够迅速出动人员投入到救护工作,把自然灾害引发的伤害和疾病流行降到最低程度,根据有关文件的精神,特制定自然灾害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护应急预案。

一、应急预案的运用范围

㈠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如严重的水灾、旱灾、火灾、风暴、地震、爆炸事故、建筑物倒塌事故、特大车祸事故、矿山塌陷事故、群体斗殴伤亡事故等。

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暴发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疫病、集体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以及重大放射性物质、危险化学品丢失、泄漏事故和自然灾害引发疾病等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急救领导机构与责任

1、急救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负责紧急动员全院医护人员参加急救行动,命令应急小分队和调集急救领导小组成员制定急救方案,并通过政府机关和新闻媒介向社会求助。

2、副组长由主管业务副院长担任、协助组长工作,负责急救工作的具体部署及急救方案的落实,指挥应急小分队开展急救工作,担任应急小分队队长。

3、成员由院务党务部部长、医务部部长、急诊科主任、护理部部长、供给保障部部长、药械科主任以及各临床科室主任组成,负责联络药品供应、后勤保障,协调各科,调配医务人员,制定急救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应急小分队的组成与责任

成立应急医疗小分队,队长由业务副院长担任,负责紧急动员应急小分队参加急救行动,成员由急诊科主任、外科、内科、传染科医师及护士组成,负责完成急救任务。

四、急救专科的任务及急救药品、器械的准备

㈠急诊科医务人员为院前急救小分队成员,任务是及时、准确地抢救、治疗急危重病人,各临床病区以科主任、护士长为主,组织急救专班,负责本病区病员的抢救。

㈡急救必备物品:听诊器、血压表、体温表、止血带、三角巾、绷带卷、人工呼吸气囊、一次性注射器、手电筒、压舌板、消毒纱布、棉签等。

㈢必备药品:强心剂、利尿剂、呼吸兴奋剂、升压药、止血药、抗过敏药、抗惊厥药以及处理外伤的应急药品和止痛药等。

㈣急诊科必备物品包括氧气、担架、夹板、绷带、气管切开包、清创缝合包、输液用品及抢救用药。

㈤由急诊科负责准备急救药品、器材,并装箱备用,各种急救药品及器材,应由专人保管,确保急救药品、器材足量齐全,器械完好率100%。

五、急救预案启动程序

急诊科“4120”值班人员接到急救电话或上级命令,了解事故发生地点、时间、伤亡情况后,立即通知急诊科主任,科主任立即向院长或副院长、总值班及医务部报告,由院长调集急救小分队和全院医务人员参与急救行动。

六、报告制度

副院长首先向院长报告,院长视事故性质、程度等决定是否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七、急救预案保障措施

1、全体医疗应急小分队人员及医疗救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及其他有关急救知识,以便迅速熟练地抢救危重病人。

2、保证急救电话“4120”24小时畅通,有一辆救护车(车牌号:鄂HB4120)24小时值班待命,必要时调用二、三线救护车或院内其他车辆。

3、急救小分队成员接到急救指令后,10分钟赶到急诊科待命,以便积极参加院前救助和接受大批伤员院内抢救。

4、后勤保障部必须保障院内抢救的水、电、物品、药品、器材的及时、足量供应。

5、院务党务部负责院外急救时的车辆保障。

6、需要消毒防疫处理时,由院领导上报卫生局请示市疾控中心协助处理。

八、有关纪律和要求

㈠实行业务副院长负责制,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应急救援救治组织、人员、药品、设施、设备常备不懈,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接到应急指挥部通知或指令后,对于院外突发灾害性事故,急救队伍迅速进入紧急状态,小分队成员必须10分钟内赶赴现场,并落实各种应急救治药品、器械、仪器、设施、设备等。

㈡医疗小分队队员必须无条件,不折不扣地执行队长的指令,对在抢救工作中不服从命令、执行不力、延误抢救时机以及临阵脱逃者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必要的政纪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㈢医疗小分队必须听从应急指挥部或上级部门的统一调动,未经同意,任何人不得擅自离开救援现场。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三日

第四篇:企业税负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

企业税负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

2013-08-26 第04版:市场经济

作者:许生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5406

企业整体税收负担近年来有所降低,尤其是2011年,F0、F1、F2口径税负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总体上高于大中型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较高。我国现行税费制度在企业规模层面存在比较明显的“累退”效应:企业规模越大,税负越低;企业规模越小,税负越高。结构性减税在政策层面应当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具体化,尽量避免“一刀切”。

近期,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我国宏观税负研究》课题组,联合国家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对浙江、广东、云南、陕西、山东5省1634户大中小微型4种规模企业体制内外各种税费支出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涉及行业420多个,注册登记类型30余种,纳税类型包括增值税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2009—2011年各年,样本企业增加值合计分别为1777亿元、2143亿元和3690亿元,占全国当年 GDP的 0.52%、0.53%和0.78%,三年平均为0.63%。抽样结果和样本分布基本反映了当前我国企业税负的总体状况。

企业税负总体情况

企业整体税负近年均有下降,尤其是2011年企业税负较上年有较大幅度下降。2009—2011年各年,样本企业纯粹税收负担F0(与GDP相关的“正税”——目前我国开征的18种税收中以GDP为税基的税收,相当于企业增加值的比率)分别为9.20%、8.99%和6.44%,三年降低2.76个百分点;样本企业国民经济税收负担F1(与GDP相关的“正税”、费、基金、其他类似政府性收费合计相当于企业增加值的比率)和国际可比税收负担F2(IMF和OECD的计算口径,仅与 GDP部分相关)分别为12.32%、12.03%、8.60%和12.62%、12.30%、8.78%,三年降低 3.72和 3.83个百分点。企业税负的变化,体现了结构性减税等积极财政政策的实际效果。

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总体上高于大中型企业。除2011年略低外,微型企业税收负担一直处于各种类型企业的最高水平,有的年份甚至超过企业增加值的40%。2009年和2010年,微型企业 F0、F1、F2的税收负担分别达到37.06%、44.66%、45.02%和28.43%、33.26%、33.85%,高出相应年份大型企业26.69、31.02、31.12和18.54、20.22、20.57个百分点。微型企业税收负担大约是大型企业的2.5~3.6倍。

2011年,小型企业税收负担总体上处于各类企业之首,F0、F1、F2分别为 15.05%、21.36%和22.40%,高出大型企业8.28、12.49和13.37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税收负担大约是大型企业的2.3倍左右。

增值税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总体上高于营业税纳税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总体上高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0年,F0、F1、F2口径的税收负担,增值税纳税人比营业税纳税人平均高出0.56、3.45、3.67个百分点,分别是营业税纳税人的1.06、1.29和1.30倍。2011年,这一差距陡然变大,三个口径的税收负担,增值税纳税人比营业税纳税人平均高出5.33、9.36、9.72个百分点,分别是营业税纳税人的1.90、2.25和2.28倍。

比较增值税纳税人的税负状况,2009年,F0、F1、F2口径的税收负担,小规模纳税人比一般纳税人平均高出10.73、10.20、9.81个百分点,分别是一般纳税人的2.23、1.68和1.63倍。2010年,两者之间的差距曾一度有所缩小。2011年,两者之间的差距再次扩大,三个口径的税收负担,小规模纳税人比一般纳税人平均高出10.53、11.21、10.87个百分点,分别是一般纳税人的2.00、1.70和1.66倍。这表明,从工商业等缴纳增值税的企业看,大中型企业的税收负担总体上较低,小规模企业税收负担总体上较高。

减税效果不均衡,微型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减税相当明显,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减税效果不明显且有反弹。2011年,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有了较大幅度下降,在三个纳税类型中从税负最重的位置下降到税负最轻的位置,是本轮结构性减税的重点受益单位。其三个口径的税收负担分别为 9.89%、16.99%和18.12%,比2010年大幅降低了75.04%、61.93%和59.92%,减税效果相当明显。

2011年,营业税纳税人的税负有所上升,三个口径的税收负担分别为16.07%、21.34%和23.76%,比 2010年提高了 8.13%、9.35%和18.24%,结构性减税对微型营业税纳税人效果不明显。

2011年,微型企业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税收负担比2010年也有较大幅度上升,三个口径的税收负担分别为13.54%、17.07%和17.95%,比 2010年大幅提高了 64.09%、38.07%和37.05%。

大中小型企业税负具有相同的分布规律,增值税小规模企业税负最高,一般纳税人次之,营业税纳税人最低。2011年,小企业中增值税小规模企业三个口径税负分别比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大幅高出64.89%、41.52%、32.95%;而大型企业中小规模企业三个口径税负比一般纳税人高出61.91%、36.01%和33.01%。中型企业中小规模纳税人的这种高税负现象表现得更加突出。2011年,中型企业中增值税小规模企业三个口径税负分别比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高出249.68%、201.96%和187.63%。两者差别十分悬殊。同时,中型企业中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近年来也有明显上升。2011年,其三个口径税负分别比2009年上升了47.95%、55.91%和56.01%,与结构性减税的政策背景不一致。

近年来,大型企业中的营业税纳税人减税效果非常明显。2011年,大型企业中营业税纳税人的三个口径税负分别比2009年下降了49.23%、47.51%和47.45%。

这说明,大型企业中的营业税纳税人是结构性减税的重要受益者。大型企业中的其他纳税人、中小型企业中的各类纳税人,近年来税负未有明显下降,2011年比2009年各口径税负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不同企业间税负千差万别,企业税负感受与其实际税负有些并不一致。这种情况在大中小微各种规模企业中均有存在,尤其是在微型企业中表现更为突出。有些企业税负很重,有的年份甚至高达其增加值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如2011年,单位代码53011172728637X的一般纳税人,三个口径的税负分别高达794.02%、830.19%和 845.30%,企业感觉税负很重;也有一些企业税负实则很轻,如 2011年,单位代码***的大型一般纳税人,三个口径的税负分别为-5.60%(政府补贴合计超过其实际缴纳税额)、0.44%和 1.60%,却仍然认为税负很重。这种情况说明,对于每户企业的税收负担,应当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原因分析

“正税”支出占比高是造成微型企业高税负的主要原因

2009年,所调查的431户微型企业(其中53户企业当年无经营活动收入,实际核算企业为378户)中,主营业务收入为74.65亿元,利润总额为 1917.52万元,净利润为 1488.25万元,实现GDP5.52亿元。实际开展经营的378户企业全年实际纳“正税”2.17亿元,占GDP的39.28%(F0口径该比率为37.06%)。其中,所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车辆购置税、关税等商品劳务税2亿元,占“正税”支出总额的92.45%;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所得税1248.22万元,占“正税”总额的 5.75%;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资源税、车船税、船舶吨税等财产财富税 198.09万元,占“正税”总额的0.91%;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烟叶税等其他税收191.25万元,占“正税”总额的0.88%。

2011年,所调查426户微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 20.86亿元,利润总额为 3250.81万元,净利润为2587.67万元,经核算GDP为3.83亿元。426户企业全年实际纳“正税”8288.72万元,占 GDP的 21.63%(该比率 F0口径为13.59%)。其中,商品劳务税4663.45万元,占“正税”总额的56.26%;所得税2658.73万元,占“正税”总额的32.08%;财产财富税699.44万元,占“正税”总额的8.44%;其他税收267.1万元,占“正税”总额的3.22%。

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微型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恶化,但是部分流转税却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是,无论企业是否盈利,均需要缴纳流转税。2010年,虽然微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实现GDP规模同比大幅下降 73.17%、31.54%、52.18%和20.55%,但是企业缴纳的消费税、关税、营业税仍然大幅增长796.03%、542.63%和36.92%,“正税”支出比重同比仅降低6.36个百分点;2011年,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实现 GDP规模同比大幅下降 41.74%、46.17%、40.9%和 12.65%,但是企业缴纳的消费税、车辆购置税、营业税却大幅增长3681.03%、72.04%和 26.8%,“正税”支出比重同比也仅降低11.29个百分点。

2009—2010年,“正税”支出在微型企业税负结构中的占比分别为83.78%和87.20%,其中商品劳务税收在税收中的占比分别高达92.45%和78.57%,可见,税收支出尤其是商品劳务税收占比过高,是其税负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1年微型企业税负有较大幅度降低,主要得益于通过税收补贴所实施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多年来,政府补贴一直是大型企业享受更多,微型企业享受较少。2009年,出口退税、其他退税、政策性亏损补贴、价格补贴、其他政府补助等占企业纳税支出的比重,大型企业为15.39%,而小型企业仅为4.13%。2011年,这一状况大有改善,政府补贴大幅向微型企业倾斜,当年政府补贴在微型企业纳税中的占比提高到 29.3%,这对有效减轻微型企业税负起了一定作用。大中小型企业非税支出不断上升影响企业税负稳定

近年来,非税收入占比在大中小型企业中有逐步提高的趋势。2009—2011年,非税收入在大中小型企业税负结构中的占比由2009年的5.47%、4.22%、4.25%提高到2011年的6.50%、4.94%和5.05%,分别上升了10.60%、17.06%和18.82%,影响了企业税负稳定,应当引起重视。

政策建议

结构性调整税收制度,降低税负与经济景气之间的关联性

现阶段,我国税收收入与GDP高度相关,与企业经营状况和社会财富分布状况缺乏关联性,这不仅导致财政收入严重受制于经济景气变化,而且也制约税收制度有效发挥调节功能。

结构性调整税收制度,一方面要降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商品劳务税收比重,适当降低其税率,调整其税目和征收范围;另一方面要调整和新设部分财产财富税种和具有特殊调节功能的行为税种,按照综合申报与分类扣除相结合的原则改革现行个人所得税,总结完善、加快推广房产税收制度,结合资源价格制度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加快开征遗产赠与税、环境保护税,建立健全环境补偿机制,为降低企业税负腾出财力空间。

强化税收地位,增强政府干预微观经济的法制性和规范性

现阶段,政府通过税收渠道从企业层面取得的政府财力不足企业实际支出的80%,另外超过20%是通过法律效力较低、规范性较差的社会保障和非税收入渠道获得。这既不利于提高政府筹资效率,也不利于公平企业税负,极易导致腐败寻租行为的发生。

增强政府收入的法制性和规范性,要和统筹改革财税体制有机结合,提高社会保障筹资的法制化水平,加快社会保障“费改税”步伐,大力削减非税收入,通过撤销、合并、削减费率等改革措施,进一步强化税收地位,严厉控制非税收入。

均衡企业税负,创造公平竞争制度环境

微型企业、工商业中的小规模企业税收负担总体上高于其他类型企业的税收负担,这是现阶段我国“累退性”税制的典型表现,与我国现阶段商品劳务税占主

体地位具有深刻联系,折射出新时期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关联性和高度综合性。

结构性减税应进一步增强针对性。结构性减税中所指“结构”,不仅指不同税种有增有减,同一税种不同纳税主体的有增有减也同样重要。要研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差别化税收政策。现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对微型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大型营业税纳税人产生了实际效果,总体看喜忧参半。微型企业中的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并没有得到太多实惠,而本来总体税负较低的大型营业税纳税人却得到了更多的政策优惠。结构性减税需要解决“误打误撞”问题,纠正目标偏差,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对“营改增”的减税效果应保持客观冷静的心理预期

对比增值税纳税人,营业税纳税人近年来税负一直较低。“营改增”固然可以消除“重复征税”,优化税种结构,但是否能够取得实效,防止改革后的税负“反弹”,尚需观察。

为了防止“营改增”实施后的税负“不降反升”和税负“反弹”,应当在现行已增加11%和6%两档低税率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降低现行增值税的平均税率,并与统筹降低现行商品劳务税收比重、优化整体税负结构一并考虑;同时,也可考虑适当扩大这些行业的抵扣范围,对超税负及时进行税收返还等,力求税收结构加速优化。

第五篇:关于开展弱势群体救助的调查与思考

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在身体、精神、文化、技能等方面存有缺欠、或由于经济、政治、社会某种机制的缺失、或由于所处的阶层等原因,造成经济收入底下,生活极端困难的城乡人群。虽然近年来,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经济发展跃上了新台阶,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从总体上看,广大人民群

众已经不愁吃穿,过上了小康生活。但仍然有一部分人群由于因病、生理原因(包括先天性的和后天性的残疾人群)、无劳动能力的,所产生的收入低下,还生活在贫困中,靠政府每月的救助来维持生活,也是平时所说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值得大家关注。

一、我镇弱势群体的类型和现状 弱势群体并非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阶层,而是一个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的社会群体,从我镇调查的情况看,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一是失业人员,由于自身年龄、文化、技能等因素,就业竞争力较弱,因而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整体上处于就业竞争的不利地位,而且事实上也处于社会生活的不利地位,他们中的许多人客观上沦为弱势群体。虽然我镇羊毛衫产业优势明显,个私经济也发展较快,但仍有一部分人找不到合适工作而失业。其中,有些是残疾人,有些是纯农民,祖祖辈辈靠土地过日子,他们中年龄大、要求高、文化低,不想跨出原来的圈子,因而失去土地后也就失了业。二是特殊人群,因病至贫的困难户、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2006年,我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244元,比上一年增长8.4%,但与此同时,全镇人均收入低于1932元(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农民有141户291人,其中残疾低保户41户,贫困户占全镇总户数的1.86%;三是遭受天灾人祸造成贫困的部分人群,由于原来生活比较贫困,再加上因病或意外伤害造成致残,家庭经济不堪重负而致贫的有23户62人。如泾桥村3组双残特困家庭金来观,家庭人口3人,金来观右腿截肢,儿子金海金96年患红斑狼疮,因常年吃激素药,造成二腿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金海金之妻看到家庭的状况,也早已离家出走,孙女在镇中心小学读书,由于该家庭缺少劳动力,使该家庭无正常的经济收入,经济条件较困难,平时的生活靠政府每月给予的266元低保金维持生活;四是外来务工人员,目前外来人员已超过本地人口的一半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已办证的有50000多人,他们已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规模庞大的群体,成为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这部分人口来说,基本生活需求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二、存在的问题

一、运作机制问题。目前的救助由于部门与部门之间还缺少沟通,协商不够,因而造成救助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前面讲到的金来观家庭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该家庭是镇里的重点救助对象,由于名声在外,所以许多部门去救助,出现多个部门救助一家,2006年,包括区残联养殖扶持、慈善医疗救助、生活补助、多个部门的慰问等约三万多元,出现重复救助。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由于保障制度出台中,没有进一步研究单亲家庭以及老人,儿童、残疾人等不同贫困群体,把贫困家庭的复杂情况简单化,不任贫困家庭规模和种类如何不同均按一个标准救济执行。如:同样一个农村低保残疾家庭,享受每月每人低保金161元,但个别家庭人员中有重病在身,需长期吃药维持,增加了支出。而有些家庭人员中只缺少劳动能力,但身体还可以,负担相当要轻。通过两者的对比,执行同一救助标准存在不公平。

三、部分残疾贫困家庭脱贫难度大。低保残疾家庭大部分是因病致贫、无劳动能力等家庭,特别是智力残家庭,如果父母均是智残,因受遗传的影响,所生的子女也有某些方面的缺陷,这样代代相传,势别影响到家庭的生存,这部分家庭要想脱贫比较困难。上述提到的这些弱势群体,均具有共同的特点:首先,综合能力“弱”,或者是身体有缺陷,或者是后天的技能难以满足日益变化了的社会需要。其次,收入水平低,就收入来讲,本文所界定的弱势群体是指人均月收入占我镇人均月收入20%左右的人群,他们中的许多人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生活极端贫困,一般属于特困家庭和社会救济对象。再次,由于无劳动能力、缺乏技术等原因造成贫困,他们位于社会的最底层,参与竞争的能力弱,融入社会的本领差,因而成了弱势群体。

三、已采取的措施 为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让他(她)们也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我镇党委、政府始终以党的十六届四、五全会精神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把关心弱势群体,开展扶贫帮困作为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来抓。从本镇实际出发,千方百计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建养老、医保、助学、住房等专项基金,形成政府救济和社会帮扶为一体的新型救助体系。

1、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根据《秀洲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坚持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并按照

市、区、镇三级出资的比例,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目前全镇有141户291名低保对象年发放低保金36.906万元,其中残疾低保户41户,发放低保金11.02万元。同时,为了改善五保老人和重度残疾人的居住环境,2002年,通过社会募捐和政府投资,出资80万元重建洪合镇敬老院的基础上,于2004年又投入50.229万元扩建敬老院,现总面

积1494平方米、总床位85张。为了是有限的资源能得到共享,于2006年又成立了残疾人托管所,并做好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目前在残疾人托管所居住的重度残疾人有7人,目前的残疾人托管所设施齐全,环境优美,供养标准达到全镇人均收入的60%以上。

2、完善城乡合作医疗制度,对弱势群体实行医疗救助。实施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引导农民参加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全镇城乡居民普及型参保比率达到96%,逐年提高他们的医疗保障水平。而对全镇280名残疾人,其合作医疗保险费个人出资部分全部由区、镇、二级负担,资助金额16800元。同时,根据文件精神,残疾人报销比例在2006年上俘10%的基础上,2007年残疾人报销比例再次提高10%,高于普通参保者20%的报销额度。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泾桥村3组金海金来说,他二次住院比常人多报销了5500元。

3、加大助学力度,对困难家庭子女实行助学补助。为了扩大救助面,确保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子女因贫困而辍学。一是建立洪合镇“爱心助学基金会”,自2000年5月建立基金会以来,先后收到社会各界捐款24.3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学生300人次,补助金额17.1万元。二是开展助学结对活动,开展企业、个人帮扶助学结对的同时,2005年镇爱心助学基金会与21名特困生结成对子,帮助解决他们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部学杂费。同时部分特困高优生也得到了机关干部的结对助学。如:2005年考上安徽财经大学的残疾家庭子女蒋萍,是我镇凤桥村10组高于低保20%贫困残疾家庭的子女,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面临初中缀学,在洪合派出所民警和镇爱心助学基金的资助下,顺利念完初中、高中,2005年高考被安徽财经大学录取,她的全部学杂费和每月的生活费分别有嘉兴一名不肯留名的王女士2000元和镇企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李云标提供,区慈善总会也给予5000元资助。三是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特困家庭子女和残疾学生的学费全部有区慈善总会和镇爱心助学基金会中给予解决。

4、实施百户住房改造工程,切实解决特困群体的居住困难。为切实改善特困群众的居住条件,实施区百户危房改造工程,我镇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2003年至今,通过5年时间,对59户贫困户危房进行住房改造。其中,残疾家庭改造17户。改造资金实行公助户筹的形式进行,区、镇、村三级共补助资金51.604万元,其中区民政局下拔资金30万元,镇支助9.5红砖55.1万块(折价14.854万元),现金1.9万元,各村也给予了一定的资金补助,补助金额4.85万元,由于资金到位及时,在每年的危旧房改造中,都在10月底前完成。总之,我镇在扶持和帮助弱势群体工作中,采取了许多措施,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保障程度、扶持力度、外来务工人员援助问题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四、进一步扶持弱势群体的建议

1、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改进扶持方法。一是对不可扶持对象,增加资金投入,改农村扶贫为农村扶弱,将农村扶贫范围由绝对贫困人口扩大到农村弱势群体;二是对可扶持对象,改生活救助为生产援助,使扶贫方式由现金和实物援助为主转变为培育自我发展能力的援助为主,扩大在技术、项目、培训、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有效援助。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多渠道的筹资扶持机制。一是政府拔款补助,设立专项基金,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因自然灾害等引起的特困群体实行专项救助,并接受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二是以区慈善总会为基础,建立多渠道筹措扶持资金的有效举措,明确政府引导、企业、个人社会各界参与,通过税收优惠的政策来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慈善公益事业捐赠的积极性。这种非强制性的筹资方式将筹集的大量资金,一方面补充政府资金不足,另一方面也能增强企业、个人的社会责任。

3、确定科学规范的救助标准。保障标准要分层次性,根据救助对象的特征和需求的不同,实行分类救助。

4、开展就业培训。针对弱势群体就业难、创业难的情况,免费为弱势群体进行就业技能培训,扩大就业空间,增加就业机会。同时,把弱势群体纳入到更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政府或国有单位免费或低价为弱势群体提供一些服务。只有这样,弱势群体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下载调查与决策——《关于科学制定重大自然灾害 救助政策预案的思考和建议(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调查与决策——《关于科学制定重大自然灾害 救助政策预案的思考和建议(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残疾人救助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按照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平湖市有残疾人3.1万人。到2007年底,持证残疾人有9800人。按残疾类别分:视力残疾占 13.57%;听力残疾占 33.96%;语言残疾占 1.06%;肢体残疾 占22.65......

    2020年基层重大政策落实审计重点方式方法思考建议

    2020年基层重大政策落实审计重点方式方法思考建议近些年来,国家的交通、水利、农业、扶贫、教育、民政等相关部门政策性资金,大批量、大额度的向地方下拨。目的就是解决民生问......

    调查与决策——《关于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初步思考》

    调查与决策——《关于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初步思考》总第357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25期 关于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初步思考 巴中市司法局副局长 王刚当前,由于社会转型、体制......

    调查与决策——《关于调动和提高乡镇干部积极性的调查与思考》

    调查与决策——《关于调动和提高乡镇干部积极性的调查与思考》总第119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8期 关于调动和提高乡镇干部积极性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南溪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

    旬阳县农民进镇情况调查与政策建议

    旬阳县农民进镇情况调查与政策建议 作者:邓邦才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迁移集聚的过程。在迁移过程中,率先迁移的人口对未来迁移的人们具有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因此,认真......

    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社会救助是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制度。孝昌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较多,建全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

    通榆县社会救助基层能力建设调查与思考

    通榆县社会救助基层能力建设调查与思考 摘 要:通榆县社会救助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救助工作人员睿智创新、务实开拓,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

    加强我县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加强我县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 调查与思考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社会救助是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制度。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较多,加强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