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课堂技巧:孩子课堂上不肯发言怎么办(推荐5篇)

时间:2019-05-14 19:13: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师课堂技巧:孩子课堂上不肯发言怎么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师课堂技巧:孩子课堂上不肯发言怎么办》。

第一篇:老师课堂技巧:孩子课堂上不肯发言怎么办

孩子课堂上不肯发言怎么办?

小学生发言不积极是个普遍的教育现象。其类型大致有含羞内向型、内心游离型、漠不关心型、爱出风头型、无话可说型等。

一、课堂发言不积极类型分析课堂发言不积极的类型多样,常见的类型为:害羞内向型;内心游离型;漠不关心型;爱出风头型;无话可说型等。

1.害羞内向型

这类学生大多性格比较内向,不太爱与同学、老师或其他人交往,不太爱参与集体活动。通常在上课时不会主动发言,但貌似很认真地听讲,不做小动作,更不讲悄悄话。他们有潜在表达的欲望,可同时又害怕表达。他们格外敏感,尤其在意老师与同学的看法,回答问题总是战战兢兢,显得楚楚可怜。如果老师提问到他,要么选择一言不发,要么平静地看着你,要么害羞地低着头,胆量稍大一点点的,就很勉强地用可以与蚊子媲美的声音支支吾吾地说出个答案。老师一般不忍心责怪,无可奈何地请他坐下,让他再好好思考。时间一长,老师一时忍不住火,很不小心地批评了,那好比是火上加油,那学生的嘴只会变得更加严实。

2.内心游离型

眼到,口到,心却没有到,游离于课堂之外。这样的学生对课堂本身不存在多大的兴趣,大多沉溺于自己的异度空间,要么一本正经地盯着你,那眼光都能在你身上盯出个洞来,营造出个认真听讲的状态。要么埋头苦记笔记,其实根本是机械操作,跟打字机没什么两样。这类学生不在少数。造成这种情绪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老师。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对课堂气氛的掌控,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这些任何一方面的失败都会成为学生不想听课,不想发言的根源。我们会发现,这部分学生并不是所有的课都表现出兴趣缺乏。至少,体育课,人人都活跃得很,踊跃得不得了。为什么?体育课好玩啊!那为什么语文、数学、英语就那么不好玩。其实,学生很现实,好玩的课我就愿听,我就想说。好玩的课大多气氛轻松和谐,师生之间没什么距离感。

3.漠不关心型

这类学生与上类有些相似,却又不同。他们对于课堂活动,想参与就参与,不想参与就不参与,全班那么多人不缺我一个,忽视自己的重要性。至于上课发言,乃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让别人去说吧。这些学生不是不会学习,是他缺少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兴趣,有点随波逐流,有很大的从众心理。这类学生成绩不上不下,就是我们所说的班级中游的学生,也是最容易被老师忽略的学生。他们没有像学困生和优秀生那样的关注度,自然对自我的要求也降低了,对自己在集体中的存在感也变小了。

4.爱出风头型

班里有这样的学生,他很少举手,却对任何问题表现得自信满满,胸有成竹。在不少人回答失败后,才两眼放光地看着你,暗示你,他知道怎么回答。这样的学生这大多是好胜心、虚荣心致成的。因为他们大多是班上成绩好的人,有时一个问题下去,他们都不举手,其他胆小些的更不用说了。而且,时间一长,这类学生变得骄纵,其他学生呢,一遇难题就眼巴巴地看着他们,等着听答案。有时老师也在无形中形成这种依赖,因此班上或多或少总有几个“难题专业户”的学生。这种情况下,老师的提问与引导就变得更为重要。过于浅白的问题学生不屑回答,过于难涩的问题学生难以回答。问题梯度的把握与表达,都是老师在备课中就应当反复考量,设计的。

5.无话可说型

课堂上有时会出现学生因为没有话要说而不主动发言的情况。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对所要探讨的学习问题还缺乏理解和发现,这可能跟学生课前的准备不足或缺乏生活经验有关。新课程倡导的是主动学习,提倡发现式和探究式学习方式,课前准备除了要预习课文,预备学习用具外,还要搜集与课题相关的信息和资料。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是探究问题的材料依据。可见,问题的提出是否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及在课前能否搜集到一定的信息资料很重要。

其实,课堂中学生不爱发言的类型还有,各人都不同。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爱发言的原因有许多:比如教学模式单一;教材远离学生的生活;教学评价比较专制等。另外,由于目前班级学生太多,一节课的四十分钟不可能全部叫到,即使都举手,能起来回答的学生顶多不会超过一半。所以长期以来,一些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受到了挫伤。

二、学生课堂发言不积极的对策

1、积极沟通

如果家长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课堂上不积极发言,可以通过平时与孩子平心静气的沟通多多鼓励孩子,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在课堂上,老师喜欢学生们积极回答问题,因为这说明学生思维敏捷,能够跟得上老师讲课的速度和思路。无论对与错,只要积极回答问题就有好处。如果回答得正确,说明你听懂了老师讲授的知识,说明你在认真地思考,你会博得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你内心的成就感就会被激活,从而提高积极性;如果回答得不对,也没多大关系。这时候,老师知道这个问题你没有理解,没有掌握,会及时给予你正确的指导。对你本人来说,你对这个问题的记忆会比其他同学深刻的多。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你出错的可能性就会小的多。发言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机会。它可以使你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胆量,自信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只要把握机会,就有收获。经过亲身体验,感受才会深刻,“感同身受”就是这个道理。

创设情境:

做为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为不善于发言的孩子创设更多的表现的环境和机会,比如家庭团聚,亲朋聚会,与小伙伴游戏,上台演出,演讲比赛等,启发孩子多思考,多发言,多参与。家长还可以陪同孩子多看些有关的影视作品或书籍,不放过任何一次锻炼孩子的机会。

联手学校:

家长可以经常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特别是在课堂上的表现,同时说明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取得老师的帮助,比如课堂上多提问孩子,给孩子布置一些任务让他多表现自己,给孩子创造一些出头露面的机会,让孩子多与老师同学交流,锻炼胆量,提高技巧。家长和老师都要多多鼓励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

第二篇:怎样培养孩子课堂上发言的自信心

怎样培养孩子课堂上发言的自信心

课堂上总有那么一些孩子,文文静静腼腼腆腆的,她们不敢举手,不敢单独地发表意见,你请他们起来发言,要么是半天不开口说话,要么是只是如蚊子般哼哼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启发和鼓励,收效都甚微,这让为师的十分地懊恼。如果每节课都和他们这样磨蹭,课上的教学任务又不能完成了。因为这个,老师会渐渐地忽视了他们。其实在老师的心里,并不愿意出现这样的结果。他们是一群特殊的孩子,智力再正常不过了,有的也心灵手巧的,听说有的在家里,也常常是口若悬河的,还有,他们下课了和同伴玩起来十分投入,那欢叫的声音可谓是铺天盖地,响彻云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怎么样去培养他们的胆量,或者说是发言的自信心,这是本人心中一直困惑的问题。

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又会为这些小家伙们开脱: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想成为焦点的,或者说是愿意去成为焦点的。特别是那些文静的,腼腆的孩子,其实让他们上讲台,让他们在全班面前发言可能是十分地为难的,他幼小的心灵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啊。想想现在我们成年人,如果要让我们上台表演或者是在大庭广众面前发言,也会是件难事吧。

那么到底要不要鼓励孩子们去锻炼?是不是要逼迫着学生锻炼这个!说来说去,又自相矛盾了,哎„„还望大家不吝赐教!

小学高段学生课堂发言不积极类型分析及建议

黄 欣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新华小学

【摘 要】小学高段学生发言不积极是个普遍的教育现象。其类型大致有含羞内向型、内心游离型、漠不关心型、爱出风头型、无话可说型等。教师应针对性地让孩子感到表达的乐趣,为他们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正确看待学生发言的差距,把握好学生发言的度。

【关键词】课堂发言 类型 对策 【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为达到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的目的,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言,将对课堂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许多教师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现今的小学课堂上,低段的课堂往往小手如林、学生积极踊跃,然而进入高段,课堂气氛明显沉闷,举手发言的学生也就那么几个。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也很少有学生反应热烈,没有举手被老师指名回答的也常常敷衍了事,显得百般无奈。很多教师对学生课堂发言少而发愁,苦于找不到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为什么学生课堂上发言越来越少,来来去去都是那几个熟得不能再熟的人?为什么许多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似乎不升反降?为什么会出现一、二年级学生抢着回答,三、四年级尽量少回答,五、六年级基本不愿回答的怪现象呢?本文从高段学生发言不积极的类型入手,对其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可供参考的对策。

一、课堂发言不积极类型分析

高段学生课堂发言不积极的类型多样,常见的类型为:害羞内向型;内心游离型;漠不关心型;爱出风头型;无话可说型等。1.害羞内向型

一二年级的孩子心智发育属于低级阶段,他们很喜欢说,尽管说得不怎么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高年级学生身心的过渡期,有些学生在众人面前讲话会出现羞涩心理,羞于开口、怕出错、不善于合作的心理就显现出来,他们不敢开口,不肯开口,有些学生还会因为发音不准而面红耳赤。

这类学生大多性格比较内向,不太爱与同学、老师或其他人交往,不太爱参与集体活动。通常在上课时不会主动发言,但貌似很认真地听讲,不做小动作,更不讲悄悄话。他们有潜在表达的欲望,可同时又害怕表达。他们格外敏感,尤其在意老师与同学的看法,回答问题总是战战兢兢,显得楚楚可怜。如果老师提问到他,要么选择一言不发,要么平静地看着你,要么害羞地低着头,胆量稍大一点点的,就很勉强地用可以与蚊子媲美的声音支支吾吾地说出个答案。老师一般不忍心责怪,无可奈何地请他坐下,让他再好好思考。时间一长,老师一时忍不住火,很不小心地开骂了,那好比是火上加油,那学生的嘴只会变得更加严实。2.内心游离型

眼到,口到,心却没有到,游离于课堂之外。这样的学生对课堂本身不存在多大的兴趣,大多沉溺于自己的异度空间,要么一本正经地盯着你,那眼光都能在你身上盯出个洞来,营造出个认真听讲的状态。要么埋头苦记笔记,其实根本是机械操作,跟打字机没什么两样。

这类学生不在少数。造成这种情绪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老师。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对课堂气氛的掌控,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这些任何一方面的失败都会成为学生不想听课,不想发言的根源。我们会发现,这部分学生并不是所有的课都表现出兴趣缺乏。至少,体育课,人人都活跃得很,踊跃得不得了。为什么?体育课好玩啊!那为什么语文、数学、英语就那么不好玩。其实,学生很现实,好玩的课我就愿听,我就想说。好玩的课大多气氛轻松和谐,师生之间没什么距离感。3.漠不关心型

这类学生与上类有些相似,却又不同。他们对于课堂活动,想参与就参与,不想参与就不参与,全班那么多人不缺我一个,忽视自己的重要性。至于上课发言,乃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让别人去说吧。这些学生不是不会学习,是他缺少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兴趣,有点随波逐流,有很大的从众心理。

这类学生成绩不上不下,就是我们所说的班级中游的学生,也是最容易被老师忽略的学生。他们没有像学困生和优秀生那样的关注度,自然对自我的要求也降低了,对自己在集体中的存在感也变小了。4.爱出风头型

班里有这样的学生,他很少举手,却对任何问题表现得自信满满,胸有成竹。在不少人回答失败后,才两眼放光地看着你,暗示你,他知道怎么回答。这样的学生这大多是好胜心、虚荣心致成的。因为他们大多是班上成绩好的人,有时一个问题下去,他们都不举手,其他胆小些的更不用说了。而且,时间一长,这类学生变得骄纵,其他学生呢,一遇难题就眼巴巴地看着他们,等着听答案。有时老师也在无形中形成这种依赖,因此班上或多或少总有几个“难题专业户”的学生。这种情况下,老师的提问与引导就变得更为重要。过于浅白的问题学生不屑回答,过于难涩的问题学生难以回答。问题梯度的把握与表达,都是老师在备课中就应当反复考量,设计的。

5.无话可说型

课堂上有时会出现学生因为没有话要说而不主动发言的情况。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对所要探讨的学习问题还缺乏理解和发现,这可能跟学生课前的准备不足或缺乏生活经验有关。新课程倡导的是主动学习,提倡发现式和探究式学习方式,课前准备除了要预习课文,预备学习用具外,还要搜集与课题相关的信息和资料。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是探究问题的材料依据。可见,问题的提出是否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及在课前能否搜集到一定的信息资料很重要。

其实,课堂中学生不爱发言的类型还有,各人都不同。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爱发言的原因有许多:比如教学模式单一;教材远离学生的生活;教学评价比较专制等。另外,由于目前班级学生太多,一节课的四十分钟不可能全部叫到,即使都举手,能起来回答的学生顶多不会超过一半。所以长期以来,一些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受到了挫伤。

二、学生课堂发言不积极的对策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多多思考学生课堂发言不积极问题与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有何联系。只有经常反思自己,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互动尝试,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1.为学生找到表达的乐趣

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课堂发言的意义,那些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同学是因为他们能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有思维敏捷的头脑,有在人面前表现的欲望,他们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只是想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越来越强,胆量越来越大,越来越想回答问题,他们尝到了回答问题的甜头。其实,这是一个能力锻炼的过程,当一个学生放下心理包袱,勇敢地站起来,他会发现一切并没有他想像的那么难,同学们的认真倾听,老师的鼓励,将使他们从中认识到,积极回答问题一方面是出于对老师的尊重,更多的是对自己能力的锻炼,这种能力是自己的一个本领,是谁也抢不去的,无论回答得对错,能勇敢地站起来本身就是对自己挑战的胜利,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他们会慢慢从中感受到表达的乐趣。

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发言不积极 的原因及对策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在中心校举行的为期一周的全镇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的示范观摩课。作为评课人在本次业务活动中我看到和听到几乎所有的高年级的老师课后都发出这样的感叹:学生越大,年级越高课堂发言越不积极。课堂成了个别学生和老师的“舞台”而更多的学生则成了“观摩者”。针对以上情况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认识。

一、原因分析

1、教师提问语言单一,缺少思考价值。

在课堂上,有些教师几乎篇篇课文都是雷同的提问,特别是民转教师,年龄偏大知识水平较低,老的教学习惯很难改变。新的教学理念和课改要求不能适应。每篇课文都是套用一个模式:全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各讲了什么?„„试想,长此以往学生怎能不厌烦呢?此外老师提问语言单调,问题缺少层次感。每个问题较独立单一,无问题转换,也是学生不愿发言的原因之一。

我在一次听课后问一位高年级的学生:“老师课堂上的问题你能回答出来吗”“能”那为什么不举手呢?”“问题太简单了,我不想举手”看来老师课堂上提的问题不在于数量 关键在于是否问到点子上。

2、提问对象过于集中,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为了保证在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有些老师往往叫一些回答问题“准确率”较高的学生发言,认为这样可以避免走弯路,有益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事实上长期以来老师的教学对象只限于个别学生,而大多数学生成了“陪衬”而且一些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就有了一种心理:即使我举手老师也不会叫我。因此课堂上多了一些习惯静听的学生。这也是使班内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这种现象日趋严重。

3、问题空泛,且难度大对学生启而不发。

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思维得不到训练,但问题过难,会让学生“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无从思考。加之现在的课本中部分课文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特别是农村学生,如果老师课堂上不做铺垫性的介绍而让学生凭空想象回答,这对学生来说只能是望洋兴叹。

4、部分学生有惰性心理,习惯静态参与。

在高年级教学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喜欢记文章的中心、段意、词语解释等。喜欢接受结果性的知识,就像我经常对学生所说的那样:“有的学生等着将别人摘下的果实放进篮子,而不愿亲手去摘,这样永远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有的学生认为只要把老师讲的重点记下来背会,照样能考出好成绩。如果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只能是高分低能,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语文学习并不是光记忆这些静态的知识,而在于学生归纳中心、概括段意、分析思路、推敲词语、揣摩语言的过程。

5、部分学生有羞涩心理,回答问题有所顾虑。

小学生升到高年级,生理、心理各方面和低年级比有很大的变化。他们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当然也希望课堂上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有的老师在教学语言上很随意,学生答错时缺乏耐心,往往简单的一句话:“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回答,你上课有没有注意听?坐下吧,谁会回答?”殊不知这样的语言大大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使得他们再也不敢举手。同样有些学生因为害怕答错闹出笑话被别的学生取笑有失面子而不敢举手。

二、针对上述存在的情况,解决的方法及对策。

1、创设和谐环境,给学生以畅所欲言的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自由参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课堂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双方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他们才敢想、敢问、敢说,才能活跃课堂气氛。

在真正操作上老师要力求做到:(1)、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老师的亲切当作一种鼓励,从中感到温暖,缩短了师生的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满足。(2)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才能,尊重学生,师生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课堂中老师也只是一个参与者,并起着积极引导作用。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用“铁杵磨成针”的耐心和辛勤细致的工作态度教会他们学习。决不可因一时收效甚微便枉下“朽木不可雕”的结论。(3)、民主评价学生。老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的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

2、提问注意分层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老师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要适时鼓励。出现错误时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善于启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的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提问讲究艺术,激发学生思维。

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一节课的优劣成败与老师能否从实际出发把握教材重点和难点,精心设问并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问题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窝里。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性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4、组织课堂争论,培养创新精神。

现在高年级的学生大多不满足于被动接受老师的问题和答案。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只有参与争论,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才会竟相迸射。要使学生善于争论,首先要教给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达到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的目的。

总之,不管什么样的学生,作为老师要用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以耐心期待他们的转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就如同丝丝春雨,定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定会为他们的进步发展提供合适气候和条件。

让小学高段学生积极举手发言

如今,高段年级中无论是常态课还是精品课,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现象:课堂上,学生不主动举手发言,教师怎么启发都不肯举手,甚至是即便一个很简单的众所周知的问题也不肯举手发言,出现所谓的“冷场”现象,课堂气氛相当低沉;然而我们也经常能在低段年级的课堂中看到这样一幕:孩子们举手发言争先恐后,一只只小手举得高高就象一片小树林,有的生怕老师看不见、不叫自己,还站起来,甚至跑到讲台前面,嘴里不住地喊着“老师!老师!”“我!我!”有的还没等老师把问题说完,就早已迫不及待地把手举了起来,甚至人都半个站了起来,随时做好了“待发”的准备,还有的会因为没有抢上而哭鼻子呢!

那是什么原因让学生有如此大的转变呢?为什么曾经那么喜欢举手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沉默?怎样的课堂是学生参与度很高的?中高年级学生不举手是否代表没有参与?如何让中高年级的学生始终置身与课堂活动中?

作为高段老师,这是个很大的难题,特别是在上公开课时,精心准备好了的一堂课,课上又使出浑身解数有时是“威逼利诱”兼施,有时甚至是用近乎乞求的目光期待学生们,然而什么招都使了,最后还是变成老师在唱“独角戏”。

为此,我在我们学校六年级一个班级中开了一个以“上课是否要积极举手发言”为主题的辩论赛活动,活动当中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肯参与,只抱着旁观者的态度,然而,很显然地,那些辩论言辞,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和内心的矛盾:

首先学生想到了回答错问题会遭到同学们的嗤笑;其次他会想到回答错误会遭到老师的批评;然后他们会觉得可能其他同学有比他更好的答案,自己说了显得自己的答案不够好;还有的会想,让他们说吧,我只要把他们好的总结一下就可以了;更甚者,一点都不思考问题,认为反正有人会说的;当然也少不了一部分百思而不得结果的人。

心也越来归结以上原因,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也不断增强,学生的自尊越强,因此造成不举手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自信心”或“自尊心” 方面出了问题。对于高段学生来说,“自尊心”已经是一个战胜其它心理的主要原因了。为了顾及自己的“颜面”大家情愿选择“沉默”。然而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举手参与课堂既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也是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励;既是教学气氛的标志,也是教学反馈的手段;既是教学互动的要求,也是课堂秩序的保证。应该想办法促进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一、推荐同学贡献他的思考成果。这一方法,主要针对第一类心高气傲的孩子。他们对普通的问题不屑回答,认为这没有思维价值,只有那些特别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这样,就可以充分考虑这些孩子的心理需要,当一个问题提出后,给独立思考的时间,请那些积极举手的同学回答后,再多一个照顾环节,请同学再推荐一下,还想听听哪个同学的“高见”,这时,孩子们往往将目光集中到班里那些“无冕之王”的身上。这些孩子一旦被推荐,往往带着些许自豪,非常乐于贡献自己的思维成果。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他们不举手是因为犹豫,他们犹豫是因为还没有思考成熟。那就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氛围,让他们把不成熟的思考大胆表露出来,充分肯定这些不成熟的思考,为成熟的思考搭建最初的框架。可以安排自由议论的时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孩子们不愿意举手,但经常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下面窃窃私语,小声讨论。那就让这样的议论“合法化”,当一个问题非常能引起孩子的兴趣,那就安排时间,让他们在下面自由议论,只要留给这样的时间,他们在这一段时间里的参与度是很高的,因为自由议论的平台比举手发言更为宽松,于是参与的人就多,观点的碰撞也很丰富。这种方式和正规的小组讨论不太一样,它不像正规的讨论那样规范,更像是一块孩子愿意耕种的自留地。不必太在乎有没有形成规范而一致的结果,而在乎这段时间大家都在参与着。根据需要调整课堂侧重点,当孩子比较有话可说的地方,是重点,也是兴趣点的,就深入,就研究得透彻一些,让孩子表达和思考的需要得到满足。相对而言,孩子不太感兴趣,也比较难的点,就不要强求一定要积极举手发言,可能老师适当的讲授来得更为高效。

三、适当调整课堂结构,多安排独立思考,动笔时间。

这条措施,对积极思考,却又不肯回答的孩子比较有效。因为他们往往有思维的能力,学习也比较主动,就是缺乏活跃表达的热情。适当地针对高年级学习的特点,增加课堂动笔时间,增加课堂独立安静思考的时间,让孩子们有比较充足的准备时间,能产生高质量的思维成果后,再鼓励孩子将自己的思考成果展示出来,他们会自信许多。并且,因为有了书面的文字记录,孩子发言就更有条理,不会语无伦次,既提高了发言质量,又能让更多的孩子打消顾虑。毕竟“读”自己的答案显然比“说”要容易一些。

四、为落后的孩子开小灶,给点提示性的帮助。

不知道怎么思考,或怎么思考都没结果的孩子是最需要关注的,也是最需要提供他们展示自己在思考,在参与的机会的。但是往往因为能力的差异,他们实在无法贡献自己的思维成果。我的做法是,多给一点帮扶,一点潜在的帮助和提示,让他们“先走”。利用下课的谈话,利用补习时间,事先有意无意地讲一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时是提前学习,有时预习提示,甚至有时就直接和孩子一起学习,并将正确的思路透露给他们。因为有了基础,就有了信心,上课时,他们发现自己竟然走在了前面。一种我也能为大家的思考提供帮助的惊喜感,让他们兴奋地举起手,在众人奇怪的眼神里,在老师佯装不知情的大力表扬中,这些孩子找到的是自信,是参与的快乐。慢慢地喜欢上这种感觉,也慢慢地喜欢上思考和发言。

五、积极鼓励举手。

这是一种对各类学生都有效的方法。能很大程度上调动孩子参与的热情。比如定期奖励班级里发言积极的孩子。看到班里举手不多时,我会说一句:“这个问题有不少思考的角度,有难的,有简单的,先举手的同学,选择余地大,后举手的同学就不怕被别人说去了?”这是,总会多一些孩子举手。我还尝试过一种有点偏激的做法,要求:“在思考的起立”,孩子们为表“清白”往往全体起立。“发言的先坐下。”为了先坐下,于是发言者甚众。当然这个方法非到万不得已还是少用为妙。

以上只是自己在教学中一点体会,一点做法,一点拙见。真的比较简陋,但还是很有效的,相信深究起来,它们一定有理论的依据可循。总之,还是喜欢热闹一点的课堂,喜欢孩子们用积极举手的方式表达“我思,故我在”。

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学生数学课堂发言不积极的对策 铜山县柳泉镇大冯小学 贺恒记

数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课堂发言不积极呢?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使用、课堂气氛及师生关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积极发言呢?

一、使用教材活起来。

课程标准对数学内容“强调从学生已有有生活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极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一系列数学体验活动。”而“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也是新教材的一个基本特点。教材中一些例题、习题,如果教师能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的前提出下,充分开发教材的潜在功能,结合实际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大胆用活例题、习题,不仅能促使学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统计》时,我改变教材中统计校园内花坛上每种颜色的花的数量,创设“小狗皮皮过生日”的情境,让学生统计“小狗皮皮的朋友”各有几只。生动有趣的动画情境很快吸引学生,使他们很快地投入到统计的学习中。再如:学习《位置》后,做练习中第4题,教师可以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把学生椅子进行整理,并给每张椅子写上座位号。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写有座位号的卡片,放手让学生排队进场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来。通过在实践活动中切身体验,使学生真正掌握“找座位的方法”。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不但很快投入到学习中,而且兴趣高涨,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二、让课堂气氛活起来

教育是人的教育,课堂中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换钱”的游戏。

师:老师手中有1元钱,想和你们换角币。你们愿意吗? 学生个个举起小手齐声说回答:愿意!师:怎样换才能使双方都不吃亏呢?

组织学生同桌讨论,各组纷纷汇报自己的想法,都愿意举手发言。生1:我要用2张5角的和老师换。

生2:我用10张1角和老师换1元钱,因为1元=10角。生3:我拿5张2角的钱和老师换1元钱。生4:我先拿1张5角,再拿2张2角、1张1角和老师换,行吗? „„

在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使所有同学都受到了感染,同学们各抒己见,毫不相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换钱的过程中,不仅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而且元和角的关系也在换钱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种开放的情境中,平等地交流,使这样整个课堂变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学生的个性、以及对事物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展示。可以说课堂为他们提供了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是一种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三、促学生思维活起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的例题时,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兴趣,并列出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计算“15-9”,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小组交流讨论,得出多种不同的方法:“15减5等于10,10减4等于6”,“10减9等于1,1加5得6”,“6加9得15,所以15减9得6”——教师不急于评价各种算法,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思维也得到了拓展,使学生对计算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如:学习《找规律》一课,教师先出示二组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这二组图都是两种不同颜色的图案反复出现),之后出示一个苹果、一个桃子(其他的用纸盖着)。这时老师让学生猜:下一个会是什么水果?此时学生的思维开始动起来,活起来,而且兴趣盎然,经过猜测,出现不同的答案。学生在猜测的情境中,兴趣被引发,思维被激活,探索意识被提高,既培养了能力,又体验了创新,感受了乐趣。

四、师生关系活起来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为此教师必需进一步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活中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建立新型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和谐、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才能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进而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的体验,以便更好地学习。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教学《分类》时,我们创设一个情境:电脑屏幕出示一个刚刚开业的商店,商店的东西摆放较乱。教师及时提出问题:如果让你来当这家商店的经理,你准备怎样做呢?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这样老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自主地进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中只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才能实现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共事,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种气氛中得以培养。

总之,教师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多给学生自由选择和参加体验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见解的机会,多关注“学生会怎么想”使他们的个性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挖掘。活起来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们求知、做人的乐园,成为师生施展个人魅力与才华的天地;活起来的数学课堂将是充满人文气息、富有挑战性与激情的课堂;活起来的课堂学生将不再沉默,那种个个充满笑容,高高举起小手的情景,令人欣慰。那时,你不再为课堂死气沉沉而发愁。关注教材,关注气氛,关注师生关系吧,他将为你打造“减负增效”课堂而添加光彩。

第三篇:别让孩子在课堂上难堪

别让孩子在课堂上难堪

“这是一堂一年级的数学课,教学内容是8以内的加法。当教师讲授完新课让学生练习时,一个没有同桌一直在课堂上一言不发的男孩被老师„特别关照‟起来汇报„8+8‟的答案。这个没有举手的男孩,有些腼腆地站起来小声说等于17。没想到,话一出口,就遭到了旁边同学的嘲笑。也许是立于讲台上的老师没有听到,她提出请这个已经无辜承受了同学嘲笑的男孩再说一遍,这个男孩显得比先前更紧张,声音更小地说出了„17‟,结果又得到同学的一阵哄笑。当老师从一个学生那里打听到了小男孩的答案,马上就请全班学生判断,异口同声的„错‟,结束了男孩仅有的一次发言……”

“这是一堂三年级的语文课,教学内容是富有童话和诗意气息的《小露珠》。当老师教学到最后一个环节,请学生对小露珠说说心里话时,一个踊跃发言的小女孩站起来,天真地说:„我想给小露珠打个电话,请它到我们家来做客。‟小女孩的话音未落,就遭到了众多同学的哄笑,小女孩只好羞红脸坐了下去,而老师却依旧继续着自己的课……”

“这是一堂五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正在讲课的老师发现有位平时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趴在桌子上,就当众问他为什么没有精神。„不舒服。‟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老师却不假思索地冲口说:„下课还是活蹦乱跳的,现在完全是找借口。‟随着课堂的一阵嬉笑,那位学生终于失去理智地站起来大声顶撞老师,老师也愤怒了……”

……

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就这样轻易地在本该充满关怀、享受愉悦交往、体验智力挑战的课堂上让孩子遭遇难堪,使幼小的心灵不得不去承受着本不该有的精神压抑、冷漠与放逐。倘若我们的第一位老师能够主动走近说错答案的小男孩,牵着他的手来到讲台上,鼓励他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引领着下边的同学一起帮助他走出思维的误区,那么这个无助男孩的心里一定会充盈温热而灿烂的阳光;倘若我们的第二位老师是一位有心人,能从女孩的回答中倾听到一个孩子诗意的天真,那么老师就会真诚地为这个孩子喝彩,从而排解掉女孩不应该得到的尴尬哄笑;倘若我们的第三位老师不高高在上,而是主动蹲下身来,轻轻拍拍孩子的肩膀,微笑着聆听孩子的诉说,那么师生都不会在愤怒中使彼此难堪……遗憾的是,这几位老师就这样沦为了漠然的“看客”与“法官”,不仅损伤了师者的威严与形象,更重要的是让本该充满生机与活力,会把愁烦转为微笑、会让溪流汇成大河的课堂演变成了散发着压抑、沮丧、惶恐等气息的“心灵屠宰场”。为此,我们的课堂需要倡导一种简单的精神:别让孩子难堪。只有这样,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才会想学生所想,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从而让我们的孩子真实地感应到老师最纯朴、最敏锐、最温柔、最真诚的情怀。(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 刘成伦)

第四篇:课堂上孩子为什么不举手

课堂上孩子为什么不举手

钟桂莲

课堂作为学生的天地,应是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可无论在讲课或听课中,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有的学生能够积极地去解答,而有的学生却在那里默不作声。这让很多教师感到困惑,课后我也不断地在思考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部分孩子不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呢?我大致概括了以下几种原因:

一、从众的心理

有些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能够积极的思考并且能够想出问题的答案,但是一看到其他学生都在那里默不作声,自己也失去信心,怕出丑,从众心理让他们加入到大多数人行列之中。

二、问题的难易程度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可能会根据所学内容对问题进行拓展与延伸,如果老师的问题相对较难,会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够对问题进行及时的梳理,加之时间紧,部分反应慢的学生就有可能还没有思考成熟,而教师有可能会因时间关系,只关注那些头脑灵活思考积极的孩子了,无形中损伤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这同时也给我们教育者提了一个醒,课堂上一定要给孩子们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

三、胆怯的心理

有些学生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思考后不敢举手回答,问其原因大部分学生会说,不知道自己想得对不对,不敢回答,害怕回答错了,同学们会笑话他。其实这不仅是孩子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原因,更是孩子缺乏自信心的表现,细心的教师就应该积极地抓住这点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正确的鼓励与引导,让他们找回自信。

四、环境的改变

这里所说的环境的改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上课位置的变动。学生有可能对刚刚变动的新环境不太熟悉,比如到多媒体教室去上课,去了以后就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新鲜感,或者是周围有什么吸引眼球的东西,导致孩子们上课的精力不集中,结果对老师的问题就有可能有所忽视。这也是孩子上课不举手的一个原因。再者是教师的改变,尤其是换老师上课,由以前比较熟悉的老师换做成一个比较陌生的老师上课,新老师的脾气、性格等学生不是很熟悉,回答的正确与否,不知道教师会作出如何反应。这也会导致部分学生虽然很想回答问题,但由于教师的改变又会有一些胆怯的心理。

五、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我这里所说的外界因素主要指的是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包括许多:比如父母吵架、离异或者是家中发生了灾难等,这都有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导致孩子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所以上课分神,精力不集中,这也是导致孩子上课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原因之一。

六、自身身体的因素

比如学生在上课时突然发生了肚子疼、头疼、发热等症状而又不愿意给老师说,虽然表面上在听课,但由于身体不适,学生也不能积极地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孩子们的表现,以便及时做出调整。

以上是我几年来对学生进行观察、了解所得。当然影响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的因素还有很多,作为教师要不断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学生动向,以便课堂上能有的放矢,更加有效地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让我们的课堂变成人人参与的课堂,变成百家争鸣的课堂,变成更加精彩的课堂。

第五篇:课堂上教给孩子识字方法

课堂上教给孩子识字方法

教师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我们教给孩子识记的方法。我常用的方法如下:

1. 形象记忆法。

在识字教学中,通过简笔画、动作、语言等,创设情景,使汉字与事物形象地联系起来,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效率。如教“哭”字时,学生比较容易写漏一点,老师可以出示一幅小妹妹哭的图画,再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她哭的样子,老师指出“哭”上两个口表示眼睛,一点是哭的眼泪。这样,学生写“哭”字时,就会想到这滴眼泪,就不会漏写这一点了。在教学“轻”的时候,学生就意外的自己找到了识字的技巧--他把工上面的想成了货物,工人用车搬货物就更轻了,瞧!多聪明的学生啊!接下来就有好多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发现,我相信这些学生想忘记这个字都难了。

2.猜谜识字法。

学“碧”字的时候我就编了一个谜语:王子和白雪公主坐在石头上说悄悄话。这个谜语利用了学生喜欢童话故事的心理编的,这样学生就高效率地记住了这个生字。如“午”也可采取类似的方法:远看像头牛,近看牛无头,时间正是日当午。

3.顺口溜识字法。

遇到难、易错的字,借助顺口溜教学。如教学“美”字: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金”字:一个人,他姓王,口袋装着两块糖。顺口溜识字教学,幽默风趣寓教于乐,琅琅上口,易学好记,学生印象深刻,既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

4.找规律识字法。

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寻找规律的方法。加一加:如方加一个反文旁就成了放。减一减:如:学了园,减一减就成了元。换一换:如底和低就可采用换一换的办法。

5.故事识字法。

小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在识字教学中,若能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他们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生字,更能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如教学“ 望”字时,我给孩子们讲了个小故事:从前,有个小王子,他的妈妈死了,他很想念妈妈,人们告诉他妈妈到月亮上去了,于是他常常抬头望月亮想妈妈。同时教儿歌“王子望月望、望、望”。这样孩子们很快就记住了。

6.用比较法识记。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了多数,因此掌握好这类字的造字规律将对今后提高生字的识记效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形声字有两部分组成:形旁(表义),声旁(表音)。教学时,要将汉字音、形、义三者结合起来识记。如教学“青、请、镜、睛”,告诉孩子们“青”是声旁,所以这几个字的韵母都是后鼻韵母ing, “请”跟语言有关,部首是言字旁,“镜”是金属,部首是金字旁,“睛”是眼睛,所以部首是“目”旁。7.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创新者,他们喜欢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得到肯定后往往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并会用更高的情趣,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新知。教师要想方设法保护他们这种热情,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识字,不要强求统一。如:认识“玩”字时,有的孩子用“元”字加“王”就变成了“玩”,有的孩子用“王”加“二”再加“儿”;学习“挂”,有的说把“蛙”的“虫”变为“扌”,有上说“扌”加两个“土”等;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有利于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

8.生活中识字,课外阅读识字。

语文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发生联系的学科。因此识字教学也应该是开放的,不只局限于课堂,我们要运用好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我们要让孩子们主动认识出现在身边的字,如:学校的标语,街上的广告牌、店名,食品上的名称等。我们可在班上开展“读故事讲故事”活动,既扩大了识字量,丰富字词积累,又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下载老师课堂技巧:孩子课堂上不肯发言怎么办(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师课堂技巧:孩子课堂上不肯发言怎么办(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堂上偶发事件的处理技巧

    课堂上偶发事件的处理技巧 每位教师都希望每节课都顺顺利利地按自己所设计的方案进行教学,但有时,却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顺利,会时常有些小插曲、小意外。如:当你刚走进教室时,......

    老师课堂上遭三年级小学生扇耳光 称不怪孩子

    老师课堂上遭三年级小学生扇耳光 称不怪孩子 上海市浦东新区某知名小学内一小学生“拳打”老师的事件,被家长在网上披露。据称,该班同学贝贝(化名)脚踢同班同学,班主任张老师出面......

    课堂上管理学生的方法与技巧

    课堂上管理学生的方法与技巧 学校和管理是分不开的,学校要管理,班级要管理,对于我们每个教师来说,在教学当中,要对学生进行管理,尤其是课堂的管理。能否管理好学生,直接关系到我们......

    在学日语的课堂上,遇见安宁老师

    在学日语的课堂上,遇见安宁老师------------------2010-01-18 14:09:50作者:戎煜来源:新东方点击数:129写在前面:安宁老师之所以会受到学生的爱戴,源于她对日语教学这项工作的热爱......

    窦老师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

    窦老师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闪现着智慧的光芒。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兴趣,从而形成了敢思、敢说、敢辩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品格。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身......

    老师课堂激励孩子用语100句

    老师课堂激励孩子用语100句 1、你的发言让人振奋! 2、看他多勇敢,今天发言的声音真响亮!3、你的发言让大家赞叹不已! 4、你回答得真完整,让大家听得明明白白! 5、你的回答真精......

    课堂上突发情况的处理技巧及心得

    课堂上突发情况的处理技巧及心得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一次在课堂上发生的突发事情的处理的过程分析,来思考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和处理这些情况的一些对策和产生这些处理方......

    课堂仿写大有可为仿写课堂上的小古文

    课堂仿写大有可为仿写课堂上的小古文课堂仿写大有可为仿写课堂上的小古文乡村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水边杨柳数(许多)株,中夹(夹杂)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