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联理论下言语交际中的谎言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下言语交际中的谎言研究
摘要:本文以关联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从说谎原因和谎言的运作机制两个角度,以及说谎者和听谎者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并从关联理论的三方面:交际观、语境观、关联性来分析谎言。从日常生活、书籍、剧本等方面搜集谎言实例,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在对谎言的生成、识别及关联性进行分析后,结合实例对善意谎言和恶意谎言的语用功能分别进行阐述。利用关联理论的优势,探讨了谎言在日常交际中的成因和理解,对于提高人们对谎言的认识,深入理解谎言背后的动机和意图,防止上当受骗和改善交际技巧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谎言关联理论面子
一、引言
谎言是一种以刻意隐瞒事实或提供虚假信息来达到目的的言语,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从认知角度为谎言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谎言研究是一个跨学科课题,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的交叉研究领域。从语言学角度研究谎言始于Coleman和Kay的谎言原型分析。Galasinski从语用的角度对谎言进行了研究。之后大量的研究集中于运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经典语用理论对谎言进行分析。然而这些理论研究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合作原则从谎言的信息出发,揭示了谎言违背质量原则,但无法深入分析说谎原因及说谎者与受谎者的互动过程。而礼貌原则仅能解释部分善意谎言,无法为谎言研究提供完整的理论框架。目前,关联理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教学、翻译、广告等方面。关联理论试图从认知角度解决人类交际中的共同问题,因而也适用于对谎言的研究。从关联理论的视角下研究谎言,一方面拓宽了关联理论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从关联理论视角理解谎言的产生和识别,有利于增强听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有利于犯罪侦查中的谎言识别,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文献综述
(一)谎言的定义和分类
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等从不同方面对谎言进行了研究。然而,对谎言的定义和分类仍未达成统一的标准。谎言研究始于Coleman and Kay’s对谎言原型的研究,指出谎言的组成有三个条件:内容的虚假性,说谎者对谎言的认识和传播意愿。Leekam将这三个因素分为两类:说谎者明知为假,并有意传达。因此,说谎者知晓话语的虚假性是谎言的必备条件,而非话语内容本身的虚假性。但有时,说话者说了他知道是虚假的内容,但无意欺骗听话者。例如,邻居家生了新小孩,尽管你认为并不好看可仍会对抱小孩的母亲说很可爱。这种情况下,说话者无意欺骗听者,但是为了保持礼貌或维持听者的面子,说话者仍会选择恭维听话者来让她相信自己的孩子很可爱。从目的角度来看,每一种言语都有自己的目的性,谎言也不例外。Masip,Garrido 和 Herrero在2004年指出说谎者是为了“让他人相信自己所明知的虚假信息”。李先昆也认为“谎言是说话者明知为假而有意向听话者说的假话,即谎言就是说话者有意骗人的话”。综合这些定义可以发现,谎言具有一个前提、三个特点和两个结果。一个前提:听话者并不知道说话者的谎言行为。三个特点:说话者知晓话语的虚假性;说谎的目的是为了欺骗听者;谎言的定义与听话者是否意识到谎言的存在无关。两个结果:谎言被揭穿或谎言成功地欺骗了听话者。
故意性被认为是谎言的本质属性。Kant指出“谎言终是谎言,不管说谎言的人是出于好意或恶意”。“恶意”可以被认为是欺骗性的目的,而“好意”则指对听者没有欺骗的目的。因此,根据说话者动机的不同,谎言可以被分为两类:善意性谎言和恶意性谎言。两类谎言之间的界限为谎言是否会威胁到听者的利益。恶意谎言的目的是欺骗和危害听话者利益,而善意谎言不会损害听话者的利益。
(二)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主要研究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的产生和理解,属于对交际和理解的认知语用学探索。关联理论第一次被Sperber & Wilson正式提出。关于关联理论的最新解释发表于2004年。关联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系统试图将交流最大关联化。关联理论将语言理解看做是认知过程。认知环境与互明,语境和语境效果,明示-推理交际及关联原则被认为是关联理论的四个关键概念。
认知环境与互明理论指出,即使所有人都从同一物理世界获取信息,不同人对信息有着不同的建构方式。由于认知方式不同,对同一信息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同一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并不共享相同的认知域。那么,交际双方彼此如何理解对方话语而成功完成交际目的呢?Sperber 和 Wilson 把交际看做是获得明示刺激的过程。交流者尽最大努力推测说话者提供的刺激信息。因此,说话者传递的信息会影响听话者的认知环境,并使听话者跟随说话者话语的意义和目的。语境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客观存在并固定不变的。但是Sperber和Wilson却认为在交流发生时,语境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动态的。他们指出,“语境是心理构建,是听者对世界理解的子集。”说话者通过明示刺激,改变听话者的认知环境,同时与听话者之前大脑中的语境交互,因此在交际过程中听话者的语境发生了改变。明示-推理交际是指说话者产生使彼此共通的刺激,对听话者的理解产生明示或更加明示的改变。从名称和定义可看出,这里有两层理论:明示和推理。从说话者的角度来看,交际是明确传达信息意图的过程。然而,在听话者看来,交际是推理过程,是在理解说话者明示意图的基础上对认知做出的改变。因此,在交际过程中存在着理解和相信的问题。谎言能否成功取决于听话者是否选择相信说话者。关联原则指出,认知过程的改变需要听话者的努力。信息与听话者越关联听话者所需付出的认知努力就越少。即,听话者付出认知努力的多少代表了信息的关联程度,所要付出的努力越多,关联程度越低。因此,说话者的目的是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以满足最佳关联。
关联理论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作为言语行为的一种,谎言同样适用于关联理论研究。关联理论为谎言的阐释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进一步拓宽了对谎言的研究。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谎言分析
谎言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可能故意说谎,也可能无心说谎。根据关联理论,交际是认知过程,是说话者-听话者相关联的信息交换过程。关联理论的四个理论可以被用来解释人们说谎的目的与产生,谎言的分类和语用功能,以及怎样识别谎言。
(一)谎言的目的和产生
Austin 在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中提出,说话是做事。交际都具有目的性,区别在于交际的目的有明显和隐含之分。在交际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但真正的交际目的并不总是与信息传递出来的目的相符合。“信息目的是所传达句子意思的自然表达,与语言的明示作用相联系,为听者的推理提供直接的证据。但交际信息是在另一层面上的信息,与对话语的理解推理相匹配。”因为信息目的和交际目的分属于不同的层面,这就为说谎者提供了机会。说谎时,说谎者首先隐藏了自己真正的交际意图。接着,在明示阶段,说谎者给受谎者提供的直接推理信息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与虚假信息目的相匹配。例如,当警察调查一件谋杀案时,凶手可能按照如下方式假造信息:
警察:昨晚九点时你在干什么?
凶手:我在家里看电视。
凶手隐藏了真实的交际目的以免引起警察的怀疑。但是,如果警察在之后的调查中发现了说谎者隐藏的信息,谎言就会失败。因此,要想实现欺骗的目的,说谎者需要隐藏真实的交际目的,并传达错误的信息。说谎者根据错误的信息目的为听话者提供明示信息,明示信息构成了听话者理解的语境背景。但是,如果听话者能从其他因素中推理出真正的交际信息,即使不能确定说话者真正的交际意图,谎言也会失败。
语境在话语的产生和理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交际是动态的过程,这也决定了交际双方语境选择的动态性。说话者提出的新的信息会被听话者与他目前的语境相联系,产生语境效果。在交际中,听话者和说话者没有共享相同的内容,却共享了相同的明示过程。每一个交际者都是独立的个体,所做的语境假设也并不相同。在诚恳的交际中,交际双方分享的语境为对话提供了可能。而在谎言中,说话者利用未共享的语境特征制造谎言。例如《红楼梦》中凤姐欺骗宝玉的例子:
“宝兄弟大喜!老爷已择了吉日„„”凤姐笑道:“给你娶林妹妹过来,好不好?”宝玉却大笑起来。凤姐看着,也断不透他是明白,是糊涂,因又问道:“老爷说:你好了就给你娶林妹妹呢。若你还是这么傻,就不给你娶了。”
宝玉的认知域有两个内容,一是娶黛玉,二是这桩婚姻是由他的父亲、贾政决定的。但在凤姐的认知语境里,第一,宝玉是有点糊涂的;第二,宝玉的愿望是娶黛玉;第三,这桩婚姻在宝玉的认知中是由贾政决定的。事实上,宝玉娶谁这件事是由贾母、王夫人、凤姐操纵的。凤姐在对话中故意提到贾政和黛玉,是根据她自己的认知域和对宝玉认知域的熟悉。凤姐提供的新信息与宝玉的认知域重合,因此产生了谎言。然而,宝玉对凤姐的认知域一无所知,因此谎言成功,宝玉相信了凤姐说的话。
总而言之,要想实现谎言的目的,说谎者必须提前了解听者所处的语境范围,并找到与之共享的认知域,来产生没有明显破绽且易于被听者接受的新信息。
(二)谎言的识别
在对谎言的讨论中,只讨论谎言的产生是不完整的,因为谎言包含说谎者和听话者两个部分。有时说谎会给受谎者的物质和精神都带来严重的伤害,因此谎言的识别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基于关联理论,识别谎言有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听者可以推断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在谎言中,说话者隐藏了真正的交际信息,所传达的明示信息是与欺骗意图相对应。因此,听话者能否通过明示信息发现说话者真正的交际意图是识破谎言的关键。在交际的过程中,如果A感觉到B存在没有说实话的可能性,A会从B是否刻意回避一些对自己的不利的信息,或为自己谋利的角度检查B所说是否属实。大多数情况下,当交流的一方怀疑自己遇到谎言,会对说谎者的话语产生疑问。这是一个正常的思考过程,会减少被欺骗的风险。
第二,听话者可以通过隐藏自己的语境信息或扩大自己现有的语境来增加识别谎言的机会。语境在关联理论里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是说谎者欺骗听话人的重要假设因素。如果说话者想使谎言起作用,首先说谎者必须正确地判断听话者的语境。如果听话者在发现谎言初露端倪时就隐藏了自己语境的关键信息,听话者就能阻止谎言的发生并能在交际中掌握主动权。
第三,听话者可以灵活运用其他方式来识别谎言,如“以谎识谎”,是公安机关进行嫌疑犯审讯时常用的一种手段。例如,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警察审讯嫌疑犯,会用“我们已经掌握了你犯罪的全部事实,请如实交代”这样的谎言来威胁犯罪嫌疑人,打破其心理防线,主动交代实情。有时,利用同伙信息制造谎言来警告也是警方常用的手段。例如,当团伙案犯都拒不交代时,警察用“不要再耍花样了,你的同伙已经都交代了”或“据你的同伙说,你才是主谋”这样的谎言来引起嫌疑犯之间的矛盾,便于警方侦破案件。
(三)谎言的分类和语用功能
谎言经常被认为是有害的,实际上,谎言也有许多积极的语用。按照说谎的不同目的,谎言可分为善意谎言和恶意谎言两类。恶意谎言是说谎者企图欺骗他人来达到自己受益或避免危害的目标。因此,恶意谎言的首要任务就是达到说谎者欺骗的目的。有时,恶意谎言也能实现从受谎者的言后行为中获益的目的。例如在皇帝的新衣中,两个骗子裁缝编造了完美的谎言欺骗皇帝和大臣,骗取了皇帝大量钱财。善意谎言常常作为语用手段来实现对说话者或听话者面子的维护,从而建立或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如表达情感、安慰,甚至是教导等。例如,基督教等宗教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世界,与物质世界的观点相悖却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
四、结论
谎言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关联理论对谎言的产生和如何发挥作用做了全新的阐释。说谎者隐藏自己的真实目的,并传递配合虚假意图的明示信息给听者。同时,在交际过程中,说谎者需要提前推测听者的语境,以便通过重叠的语境部分制造谎言,实现欺骗目的。在日常交际中,当一方感到自己可能遇到谎言时,应冷静分析另一方真正的交际目的,从而运用多种方法识别谎言。谎言也有善意和恶意之分,善意的使用谎言可以维持人际关系,增进理解。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谎言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是选择了一些方面对谎言做了分析,所提识别谎言的方法也只是尝试性的,但是这也能够为谎言的语用研究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 Coleman,L.&Kay,P.Prototype semantics:The English word lie[J].Language,1981(57):26-44.[2] Leekam.S.R.Believing and deceiving:Steps to becoming a good liar.Cognitive and Social Factors in Early Deception[Z].NJ:Erlbanm,1992.[3] Kant,I.Lectures on Ethics[M].New York:Harper and Row Press,1930.[4] 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5] 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6]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7] 李先?j.谎言――一种典型的符号学现象[J].第一届、第二届东亚符号学国际会议论文集,1998.
第二篇:关联理论下食品广告双关语汉译策略的研究
关联理论下食品广告双关语汉译策略的研究
摘要:在现代生活中,广告作为经销商宣传产品信息,劝说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一种重要手段。双关语,是为了修饰广告语,能够更好得传达信息,在食品广告的应用中也是越来越广泛。本文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从四个汉译策略方面对食品广告双关语进行了研究,以求达到更好的产品宣传效果,进而提出有效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食品广告;双关语;汉译策略;关联理论
一、引言
毋庸置疑,广告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欠缺的一部分。在世界各国中,食品广告充斥着每一个角落,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消费模式。成功的广告可以让消费者耳熟能详,印象深刻,广告语自然而然得深入人心。而一则失败的广告会让消费者对其产品和品牌毫无印象,甚至可能会引起反感。因此,人们越来越致力于研究如何撰写效果非凡的广告语。修辞手法是广告中最常用的方法,双关语的运用往往能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因此备受青睐。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商品的互通有无已经是家常便饭了,翻译的重要性也就凸显而出了。中国市场上流通着许多外国品牌的食品,此时这些食品要如何引起中国消费者的兴趣呢?外国食品的翻译不仅要具备中国的思想观念,还要抓住中国消费者的眼球。因此,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向导,从契合译法,分别表意法,侧重译法,补偿译法四种翻译方法对食品广告的双关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让中国消费者听到广告后心情愉悦,留下难以磨灭的品牌印象,产生购买欲望。
二、关联理论与双关语
法国学者斯珀伯和英国学者威尔逊提出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交际者评估听众的认知环境和认知能力之后,以话语形式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听众解码后再运用话语中表达出的信息以及语境假设,推测出交际者的交际意图(张贵芳2003)。近年来,关联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翻译学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给译者提供了理论框架,对翻译活动进行了有效的解释。关联理论本质上就是要在正确理解语言本身的情况下深入明白跟语言有所关联的东西,推测出说话者真正想要表达的目的。这跟双关语在某种意义上是不谋而合的。
所谓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或者语义的条件,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手段(李中行,1992)。从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双关语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题材,然而双关语的翻译却是很困难,这值得探讨。广告双关语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字游戏,一明一暗,从而达到与众不同的产品宣传效果。双关语的使用,在食品广告中,不仅可以美化广告语,给听众幽默感从而美化食品本身,还可以使听者读起来朗朗上口。广告设计者基本上会采用一词多义、一词多音、同形异义等的方法。即发音和拼写一样,意义不一样;拼写和意义相同,发音不同;发音相同,拼写和意义也不相同等。因此,译者也需要根据双关语的特点,在广告的语境下进行翻译,译者的翻译需要做到既保留其原本的意思,又要翻译出其深层意思,既要保留源语言的意思,又要让消费者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精妙之处。关联理论给译者研究提供了不一样的新的视角,译者一定要先分析广告语源语言本身,其次考虑到听众的认知环境与观念,从而表达出基本信息以及关联信息。
三、汉译策略
由于英语和汉语不是同一种语系,有很大差别的语言特征,加之中西方生活环境,思想观念,消费习惯的不同,在汉语词中一一找到相对应的英语词是不可能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做到完美翻译出食品广告双关语,既保留原意又能让消费者体会到广告的奥妙。恰恰相反,本文总结了四种广告语的汉译方法,让译者有规律可循,要学会推敲和对比。关联理论下的翻译区别于只重视翻译结果的传统翻译,翻译出比原文更恰到好处的广告。
1.契合译法
契合译法是指在译文找到与原文相对应或基本对应的双关语。在双语耦合的基础上,兼顾了广告双关语的内容和形式,使译文与原文达到最大限度的相似(汪冬梅,2010)。
(1)Which larger can claim to be truly German? This can.译文:哪种啤酒能称得上地道的德国货?这罐能。
这个larger淡啤酒的翻译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完全体现了契合译法。首先,larger在英文中有更大的意思,同时也是larger这个品牌的名称。译者在翻译时没有把它翻译成更大,而是翻译成了啤酒,这就符合了具体的语境。其次,真正双关的是can这个词,表面是情态动词可以,能够的意思,深层是指装啤酒的罐子。末尾的一个can字既指出了是larger?@罐啤酒,又说明了larger这罐啤酒才是地道的德国货。同时,can也符合关联理论的推理过程,表达了广告设计师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激发了消费者的购物欲。
2.分别表意法
顾名思义,分别表意法就是把双关语分别拆开来表达,以达到更好的食品广告宣传目的。
(2)Try sweet corn.You will smile from ear to ear.译文:请尝甜玉米,包您穗穗开怀,笑口常开。
Ear to ear的双关让我们感到妙不可言。一个是指一穗,是玉米的一个量词。一个是发音的双关,ear即year,一年又一年的意思,在中国的寓意里,暗示消费者吃了甜玉米,能够岁岁平安,这十分迎合中国消费者对美好事物的喜爱的心理。这个译者对中国的习语十分了解,穗穗开怀四个字让中国人感到满满的祝福,充满了人情味,吃甜玉米不仅嘴巴甜,心情舒畅,而且身体健康。
(3)Fresh up with 7-up
译文:君饮七喜,提神醒脑。
美国七喜汽水的广告深入人心。不仅仅是因为广告本身简洁通俗,同时它的译文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7-up直接了当得指出了七喜汽水的品牌,让消费者铭记于心。同时,7在美国人心中,又是一个吉祥数字。这是典型的分别表意法翻译策略,把7-up拆开来,先是直接翻译成七喜品牌,其次up有积极向上的意思。译文翻译成提神醒脑,不仅表达了喝七喜汽水可以使人精神抖擞,也暗含了人会有向上的精神,物质与精神层面都得到了满足。
3.侧重译法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并不是每个双关语都能够完美得表达双关语的字面意思和暗含意思。往往在这种时候,我们就会采取侧重译法,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突出广告商真正想表达的关联意义。
(4)When the wind has a bite,and you feel like a bite,then bite on a whole Nut.??寒风刺骨而您又想吃点儿什么的时候,请咀嚼全营养坚果。
这句坚果广告语的经典之处就是用了三个bite,一词多义。首先是刺痛,寒风刺骨的意思,其次是宾语,食物的意思,最后是动词咬的意思,同时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的。原文bite别出心裁的单词在对应的中文中找不到合适的一词三义的词语,在翻译时只能分开成不同的词语,这也是语言的不同所带来的缺陷,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译者只能采取侧重译法,翻译出核心部分。译者所翻译的广告语侧重突出了最后一个bite,重心就是咀嚼坚果。
4.补偿译法
补偿译法通俗点来讲,就是为了防止消费者不明白广告语所表达的意义,译者和经销商借助一些多媒体形式来补救,使得更加直接清楚得表达广告语,达到消费者一看到或听到广告语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这肯定也需要关联理论的指导,充分了解受众者的水平。
(5)Spoil yourself and not your figure
译文:尽情大吃,不增体重
看到这个广告语的时候,很多人都是一头雾水,不知道卖的是哪种食品。其实这是一种为节食者设计的一款冰淇淋广告语。spoil一词体现了双关所在,是尽兴与破坏的意思,表达了充分享受美食又不会破坏体型,与这个产品的理念是相同的。经过译者的翻译,我们就能够明白这原来是一款热量极高,容易增肥的食物,冰淇淋虽然高热量,容易增肥,但现在我们却能尽情得吃,也不会增加体重。这个思路极大得消除了体重肥胖者的顾虑,正中下怀,极大得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因此也是非常成功的一则广告语。
四、结语
食品广告商为了让自己的产品能够大卖,必须设计出让人过目不忘的广告语。双关语作为食品广告设计者最喜欢的修辞手法,值得我们去研究。本文结合不同种类的食品案例分析,得出在双关语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有关联理论的指导思想,不能死板得套用一些方法,要学会在具体语境中,结合听众的认知能力。同时,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契合译法是最能对应原翻译格式的一种翻译,分别表意法看似把双关语都拆开了,其实运用得当也能让消费者感受到广告的吸引力,侧重译法最能直接突出广告设计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补偿译法需要一些图片等媒体手段去修饰广告语使得更加清楚明白。因此,译者不仅仅要灵活运用关联的思想,了解他国文化,还要学会对症下药,使用正确的翻译策略,使广告语让消费者眼前一亮,翻译出最能够激发消费者食欲的广告。
参考文献:
[1]洪静静.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英汉翻译策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03):113+115.[2]李中行.广告英语[D].北京:外国语研究与教学出版社,1992.[3]饶凡,王斌,吕小玲.食品广告语特点及其翻译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版),2014,11(08):115-116.[4]汪冬梅.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与翻译[J].考试周刊,2010,(49):134-135.[5]王瑛.广告语篇中的双关语翻译策略[J].中国科技翻译,2009,22(04):20-22.[6]杨士花,黄雁鸿,姜梅,李永强.食品广告语的语言特色及翻译技巧[J].英语广 场,2015,(07):32-33.[7]张贵芳.关联理论与翻译:从关联理论角度研究翻译[D].电子科技大学,2003.[8]张莉.基于关联理论的广告翻译策略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12):36-38.
第三篇: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从自我认同角度再析《简爱》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 Wordsworth’s Nature Poem and One by Tao Yuanming 3 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评析《夜色温柔》中美国梦之破灭 4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中文菜名英译的失误与分析 浅析儿童自然英语教学法的心理学优势 二元对立模型在伍尔夫《达洛卫夫人》中的应用 On Wisdom of Tao in Tao De Jing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Based upon Translations of Wu(无)and You(有)9 《阿Q正传》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11 论美国文学中的自然主义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12 On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Speech Act 13 Racism in Heart of Darkness 14 汉语公示语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5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 A Tentative Study on Metaphor Translations in Fortress Besieg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17 欧美电影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的影响 18 从美国新闻理念的发展看例外主义的嬗变 19 电影字幕汉译的归化与异化 20 紫色中女人意识的觉醒 日用品广告语言中中西方价值观差异比较研究 22 大学生英语听力两种辅助活动实证研究 23 论苔丝悲剧的成因 中西文化中婚礼的对比研究 25 论远大前程中皮普的道德观 “垮掉的一代”没有垮——简析《在路上》中年轻人的生活观 27 从中西传统节日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28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 29 中外汽车文化对比研究 欧内斯特•海明威《雨中猫》和田纳西•威廉斯《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的女主人公的对比分析 31
中英颜色词内涵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个案分析 33 对黑人妇女在民权运动期间争取教育权的背景分析
An Analysis of Virginia Woolf's Androgynous Vision in To the Lighthouse 35 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
The Blacks’ Soul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White Culture in The Bluest Eye 37 论《哈利波特》中的情感结构 38 对英语影视片名翻译的研究 39 汉英翻译中文化传递的可接受度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A Study of C-E Translation of Tourist Materi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e 41 浅析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在求职面试中的应用 42 机器翻译回顾--案例分析谷歌 43 浅谈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4 车贴中的语言污染现象研究
用合作原则分析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会话含义 46 英语中的汉语词汇
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 48 从目的论角度看公司网页误译
An Analysis of Racism in Of Mice and Men 50 美国牛仔形象演变和西部电影发展的研究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Oxymoron in Advertising 52 试从大卫•科波菲尔分析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53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54 论汉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sert Island Literature from Lord of the Flies 56 论《爱玛》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观
从莎翁作品透视伊丽莎白时期女性社会地位
An Analysis of Humor and Satire in Mark Twain's The Million Pound Note 59 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mpersonal Sentences 60 On Allan Poe’s Application of Gothic Elements and His Breakthroughs — Through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61 论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及应注意的方面——以美剧绝望主妇为题材 62 《我的安东尼娅》中女性人物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 63 动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64 Olympic Economy 65 Cultural Impacts 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66 论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战略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中餐菜单的英译 68 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对比 69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拼写差异
关联理论在《老友记》幽默言语翻译中的运用 71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植物隐喻 72 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浅析 73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应用 74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中式菜单英译
论《教授的房子》中圣彼得教授对自我的追求 76 从唯美主义角度解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 77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策略研究
浅析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 79 中式菜肴名称英译的功能观
埃兹拉•庞德意象派诗歌解析:以《在地铁站里》为例 81 归化和异化在汉语歇后语翻译中的应用
从“绯闻女孩”与“我的青春谁做主”中浅析中美青年婚姻爱情观的异同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谈双关语的翻译
设计中国际主义风格与民族主义风格的平衡
浅论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老友记》为例 86 商业广告英汉互译的审美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幽默 88 海明威的矛盾性格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89 论性别歧视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91 浅析《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象征手法 92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资产阶级特征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94 论英汉翻译过程
Perseverance in Belief—On the Death of Martin Eden 96 布什总统演讲词中幽默话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97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
模因论视角下的中国网络新词翻译策略
浅析哈代的悲观主义哲学对徐志摩诗歌创作之影响 100 《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 101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技巧分析 102 中美人际关系分析
唐诗中比喻修辞格的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本为例 104 论《霍华德庄园》中的象征主义
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以《阿Q正传》的两个译本为例 106 论被动句的翻译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仿拟翻译的应用分析
圣经对J.K.罗琳创作《哈利波特》的影响——对《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写作手法及其宗教主题的研究
从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的诗歌看女性文化差异 110 英语系动词语义属性及句法行为研究 111 论《喜福会》中家庭观的中西差异 112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
Who Was to Blame: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on Pecola 114 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象征主义解读 115 从功能对等理论来看委婉语翻译 116 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若干信息处理手段 117 英语X-ful词的形态与认知构建 118 幻灭的美国梦:《夜色温柔》的象征意义解读 119 “适者生存”——浅析飘的主题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现状与对策 121 分析西方末世论在美国电影中的体现 122 情态人际意义的跨文化研究 123 论功能对等原则下的商标翻译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杨氏夫妇《聊斋志异》英译本个案研究 125 Irony Art in Orwell’s Animal Farm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An Analysis of Snobbery in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 Sense and Sensibility, and Mansfield Park 127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128 汉语中英源外来词翻译研究 129 析《喧哗与骚动》的写作手法 130 苔丝的反叛精神
中小学辅导机构英语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与小班课堂教学教案的比较分析 132 网络英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 134 《觉醒》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过程 135 论“老友记”中的幽默翻译
语言变体的翻译——《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的两汉译本的比较 137 Influence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on Ezra Pound 138 On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Subtitle of Ashes of Time Redux 139 An Analysis of Middlem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140 论《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性与和谐性 141 英语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
评《傲慢与偏见》中卢卡斯小姐
从花语的不同含义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Comparaison entre l’Histoire d’A Q et l’Etranger
质本洁来还洁去 —— 解读茶花女玛格丽特的悲情人生 146 比较中美民事诉讼文化的价值取向 147 英汉状语语序修辞对比与翻译 148 流行语的翻译
中西称谓文化的对比研究
浅析《还乡》中爱格敦荒原的象征意义
151 Analysis of the Personality Change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Grapes of Wrath 152 礼貌原则与中西文化的差异
153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悲剧原因分析 154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 155 浅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156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人物象征主义的运用 157 探讨中英文化差异——以宗教习语翻译为案例
158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ese and American Education 159 论非言语交际行为与外语教师素质的关系 160 《荆棘鸟》之宗教观
161 从“硬汉”角度分析《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皮拉尔 162 《还乡》中哈代的自然观
163 目的论视角下的公司简介汉英翻译 164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礼仪的文化差异
165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Approach in Reading Instruction 166 Advertising Language: A Mirror of American Value 167 从消费文化角度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68 约翰济慈的女性化倾向分析
169 跨文化营销策略研究--以宝洁为例(开题报告+论)170 中西方身体语言的差异的研究 171 解析《简爱》的帝国主义意识 172 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对比研究
173 在经济全球化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管理 174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看《蝇王》中杰克的形象 175 英汉自谦语的对比研究
176 《红色英勇勋章》主人公刻画手法分析 177 从弗洛伊德理论解析《呼啸山庄》
178 人格、环境与命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还乡》中的主要人物命运 179 三星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180 A Humanistic Study on Charles Dickens’ A Tale of Two Cities 181 浅析合作学习在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82 试析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183 打破沉默——接骨师之女中“沉默”主题的解读 184 从任务型教学模式谈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预防策略 185 个体取向与集体取向对中美商务交流的影响
186 福克纳眼中的美国南方—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例
187 Translation Strategy on Culturally-loaded Expressions in Prison Break 188
189 浅谈英汉人体部位的隐喻
190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91 王尔德戏剧作品中的道德观
192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nd Influenc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93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194 A Survey on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Oral Performance 195 是什么在作祟?—论保罗爱情失败的原因
196 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意境英译——基于萨皮尔-沃夫假说 197 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198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
199 论《少奶奶的扇子》中的扇子 200 广告中的熟语模因探析
第四篇:从关联理论的视角解读《生活大爆炸》中的言语幽默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中英身势语中的文化差异
从翻译审美分析食品品牌名称翻译的原则及策略 跨文化交际中旅游英语菜式的翻译
A Study of Hawthorne’s Notion of Science as Shown in “Rappaccini's Daughter” 从《刮痧》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儿童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教育语言学重估 少儿英语语言学习策略调查与研究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
Imagery Transla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中美人际关系分析
目的论视角下的幽默性语言翻译研究—以刘炳善汉译《伊利亚随笔》为例 从认知语境的角度解读《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隐含意义 《永别了,武器》的意象分析 《小妇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论“美国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英国喜剧电影和美国喜剧电影的不同特点分析 “超人文化”的起源和会视角下的分析
基于认知语境的英语动物习语的理解策略研究——以“狗”的习语为例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声声慢》英译研究 解读《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小品“卖拐”中的幽默 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归化与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融合应用——评《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习语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从《喜福会》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看身份的寻求
Strategies of Vocabula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 分析广告英语中的修辞手段
论中美饮食观念与餐桌礼仪的差异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外贸行业的影响—以CR法案为例 论《喜福会》中女性的反抗精神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 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初步研究 从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看美国文化价值观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研究 从概念隐喻看寓言的语篇连贯
浅议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Society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
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紫色》汉译本对比研究 英语中无意歧义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从《纯真年代》中的女性角色看伊迪斯华顿的女性意识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从《红楼梦》两个译本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44 《外婆的日常家当》中女性形象象征意义
从语境视角看英译汉字幕翻译——以《梅林传奇》为例 46 《呼啸山庄》中哥特式特征探析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Gratitude Expressions 48 “哈利波特”系列与儿童心理学
从电影《碟中谍》系列探讨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 50 从“三美”原则分析中国古诗词英译技巧 51 《紫色》中的女性主义解读 52 论修辞格在英语广告中的运用
从人文主义角度解读《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
Angel’s Face, Devil’s Heart—The Degeneration of Dorian Gray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55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交际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
莎士比亚悲剧人物的海明威式英雄特征——以《哈姆雷特》与《奥赛罗》为例 57 浅论中文商标的翻译(开题报告+论)
初中英语写作课堂中的教师书面反馈:教师自我评估与学生感知 59 教师角色的转变与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61 教师在农村初中英语游戏教学中的角色分析--以某中学为例 62 笛福《鲁宾逊漂流记》中鲁宾逊形象解析 63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三次婚姻
伟大理想的毁灭——《远大前程》和《了不起的盖茨比》 65 “白+动词”的语义及其英译
跨文化视域中的英汉动物隐喻比较研究
比较《西游记》与《哈利•波特》中的英雄形象 68 从目的论看汽车广告的翻译策略 69 《吉檀迦利》中的泛神论思想 70 从跨文化角度看电影标题汉译英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幸福》中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无助与反叛 72 不同国家的商务谈判风格及其对策
解读托尼•莫瑞森小说《所罗门之歌》中黑人身份的迷失与回归 74 《在路上》:垮掉一代的反叛与追求 75 斯嘉丽:独特的新女性
从《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文化差异 77 商务英语信函中的礼貌原则
如何培养初中生开口说英语的习惯
对《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人物的圣经原型解读
活动教学法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新安中学为例 81 A Study of Neo-Classicism 82 从精神分析法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成长
论《莎乐美》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他们分别所代表的的社会阶层 84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爱伦坡哥特式小说探析
论亨利•詹姆斯《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两次选择
被忽略的人群--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 88 商标翻译的本土化研究 89 鲁迅对翻译理论的重大贡献 90 从文化角度谈动物习语的翻译
从《透明的东西》探讨纳博科夫的时间意识 92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93 《简爱》中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94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研究
On Emily Bronte's Self-realization Through the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 96 从“啃老”现象看后啃老族的生活态度 97 浅析不同文化中的身势语
从《篡夺》中看辛西娅奥兹克作品中的反偶像崇拜精神 99 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101 中西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研究
从动态对等角度分析中国旅游景点名称英译——以中国庐山网为例 103 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对比研究 104 会计英语缩略词特点及翻译研究 105 探析英语新闻报道中的委婉语
从海尔的品牌成功探讨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环境下的品牌战略 107 从美学角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108 中英日委婉语语言特征
The Inharmonious Elements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110 The Charm of Female Independence in Jane Eyre 111 美国体育运动词语对美国英语的影响及语用分析 112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反叛精神分析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 114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Idioms Translation 116 国际商务英语合同翻译策略研究 117 从圣诞节和春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18 《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人物分析 119 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 120 《周六夜现场》的幽默剖析
言语行为理论在戏剧翻译中的应用:以《雷雨》为例 122 《我,机器人》中苏珊•卡尔文的女性角色分析 123 中西方酒类广告的文化互文性研究
从《红字》看霍桑对清教主义的批判与妥协 125 浅谈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劝导》中的体现 126 杰克的悲剧与海明威的世界观 127 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128 从曼诺林角度研究圣地亚哥形象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乌托邦主题 130 《理智与情感》的现实主义特征 131 从翻译美学探究散文英译
矛盾与挣扎的悲剧——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主人公艾米丽 133 《动物农庄》的极权主义的研究 134 《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 135 英文电影名汉译中的功能对等 136 论《科利奥兰纳斯》的政治悲剧 137
从功利主义角度分析查尔斯•狄更斯《艰难时世》中露易莎和汤姆的教育悲剧 139 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论李白诗歌的翻译 140 《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回归 141 玛莎•诺曼戏剧中的母女关系研究
简析《卡斯特桥市长》中亨查德的悲剧命运 143 论狄更斯《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翻译“忠实”新解——兼评《傲慢与偏见》译本 145 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147 论现实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 148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沟通中的语用功能
从礼貌原则分析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的语用特色 150 爱默生的自然观--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论自然》 151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152 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 153 浅析中国时政术语的常用英译方法 154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意象分析
155 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女性角色的地位分析 156 浅析“苹果”广告中的文化因素 157 《红楼梦》杨霍两译本建筑名比较
158 从E.B.怀特的三部儿童文学作品看模糊叙事艺术
159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基督教对美国黑奴的精神救赎 160 对《斯佳丽》中生态女权主义的解读 161 模因论指导下的英语习语汉译 162 浅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挣扎 163 论《宠儿》中象征主义的运用
164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165 现代社会的荒诞性——从黑色幽默解读《毛猿》 166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 167 Foreign Brands Translated in Chinese 16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car Wilde and Dorian Gray 169 寻找自我——从女性意识角度解读《觉醒》 170 论中文电视栏目名称的英语翻译
171 A Brief Study of the Causes of Emily’s Tragedy in A Rose for Emily 172 《好人难寻》的冷漠主题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3 英语委婉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74 论礼貌制约下You-attitude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用法
175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Darwinism 176 项目教学法在英语写作课中的应用 177 论模糊语言在广告英语中的功能与运用 178 年世博会吉祥物所体现的中国元素 179
180 阅读中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181 抽象名词词义内涵及其翻译策略
182 A Study on Chinglish of EFL Learn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China 183 从校园暴力看美国枪支文化
184 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 185 NBA和CBA的文化差异分析 186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18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8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汉语成语的英译 189 论贫困对简爱性格发展的影响 190 英语委婉语及其翻译
191 《论语》中“孝”的英译——基于《论语》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192 试论英语学习中的动机
193 浅析中文商标词英译的原则和方法
194 从美国电影中透视个人主义:以《当幸福来敲门》为例 195 基于关联理论的英式幽默研究--以《哈利•波特》为例 196 论广告定位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
197 The Same Experience, Different Life—The Comparison between Jane Eyre and Lin Daiyu 19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99 试论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与翻译
200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惨命运
第五篇:言语交际教学辅导5:修辞格的运用(下)
四 川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言语交际》单元辅导(5)
责任教师:吴会灵 第五章
修辞格的运用(下)
一、修辞格的区别
(一)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有相似点和不同点: 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的一种比喻方式。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表现的对象,而用与这个对象密切相关的其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相似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②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只代不喻,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这是构成借代的基础,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思考:什么是相似点?
“什么是相似点”这个问题教材上并没有直接讲述,但其意思在教材中已经有所体现,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归纳出来。我们认为,相似点是作者引起联想并构成比喻的基础,是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事物能够联系在一起构成比喻,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二者的相似性,这是构成比喻的基础。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相似点不明确,就不能构成比喻,即使构成比喻别人也无法理解。
(二)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比喻俗称打比方,就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甲事物。比拟就是比物当作人,把人当作物,或者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的修辞方法。
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
1、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而比拟却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请看如下例句:
(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老舍《骆驼祥子》)
(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2、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诲”(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常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
(三)对比和对偶的区别
对比和对偶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对比就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加以对照、比较,突出双方面的特征。对偶就是把结构相同相近、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平仄对立的两个句子或者短语,排列组合在一起的修辞方法。
对比的特点是比较,它注重于不同事物和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的意义上的比较,而不管其结构形式换言之,对比突出的是内容上的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形式上的对称,它注重结构相应,字数相等换言之,对偶突出的是形式上的对称。对偶必须是两两两对,而对比有时则可以是多项相比。如上面提到的《凤阳民歌》。
如果从形式上看,是对称的,而从意义上看又是比较的,那么就是对比对偶的兼格。在许多情况下,对比对偶都存在于同一客体之中。例如:
①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行》)②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四)层递和排比的区别
排比是连续使用三个以上结构一致、语气相同、意思相关的句子或短语的修辞方法。层递是连续使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语、短期培训语或句子构成的项目,按照表达内容的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等逻辑顺序排列的修辞方法。
排比如:这是一幅多么令人辛酸、令人恻隐、令人悲痛的情景,又是一种多么令人羡艳、令人神往、令人敬仰的品格。(排比)(范曾《梵 高的坟茔》)
层递如: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对比、逐层递进)(梁启超《论毅力》)
层递和排比往往都由三项以上构成,各句之间往往都有共同的词语,两种修辞方式十分相似。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其区别主要表现在:
1、二者的表达内容不同。
层递叙述或者说明的各项事物,在内容的排列上是逐层递升或递降的,各项内容具有层级性,呈纵式阶梯关系;而排比所叙述或说明的各项则是相关相似的几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它们之间是横式并列关系,没有明显的层级性。
2、形式不同。
层递不要求结构形式的相同或相似,也不必一定使用提挈语;而排比的结构必须相同或相似,不相似的要用提挈语串联起来。
3、修辞作用不同。
层递的作用是使语言产生层级美,增强语句的深刻性;而排比的作用在于增强语势,加强节奏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着重点不同。
层递着重于内容意义关系的特点,而排比着重于结构形式的特点。
5、层递的内容可以用排比的形式表达,但排比不一定有层递的内容。如果从句式结构上看是排比,从内容上看又有明显的递升或递降关系的,这种情况可以看作是排比兼层递。如:
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五)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衬托就是把两个相关或者相对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互相衬托、互相对照、互相比较,以突出事物特点、说明道理的修辞方法。
对比就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加以对照、比较,突出双方面的特征。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
1、构成的基础不同。
衬托由有主从关系的两个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构成;而构成对比的两个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则无主从关系。
2、修辞作用不同。
衬托的作用是以陪衬的事物来突出被衬托的主体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中心思想;而对比的作用则是通过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两个方面的比较,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3、衬托可以不出现本体,只出现衬体,如《祝福》中的最后一段;而对比的双方必须都出现。
(六)反复和排比的区别
反复就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重复使用同一词语、短语、句子以突出强调语意信息的修辞方法。例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排比是连续使用三个以上结构一致、语气相同、意思相关的句子或短语的修辞方法。“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
反复常与排比合用,但反复和排比毕竟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它们的区别是:
1、着眼点不同。
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的相同,而排比则着眼于结构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当然语句相同的,其结构必然相同,但结构相同的,语句却不一定相同,这是区别反复和排比的基础。如果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平行句中,有相同的词或短语,那相同的词或短语是反复,几个平行的语句则是排比。这应该看作是反复与排比的兼用;没有相同的词语的则是单纯的排比。
2、对象范围不同。
构成排比的各项必须是连续的,反复则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隔的;排比一般有几个短语或分句构成,而反复则没有这个限制,可以是一个词语的连续反复,还可以是隔句隔段的间隔反复。
3、作用不同。
反复的主要修辞作用是强调或突出,排比的主要修辞作用是增强语势。
有时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方法也可以交织在一起。例如:“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这个排比句,描写松树顽强的生命力,其中“它”也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
(七)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设问是言语表达中为了强调信息或者引人注意而故意设置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回答的修辞方法。
反问是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的修辞方法。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
2.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3.设问一般是需要发话人自己回答的,反问不需要发话人自己回答。
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这几句话中,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问(后一问)
(八)顶真和回环
顶真就是用前面句子末尾的成分作为后面句子开头的成分,前后相续,上递下接,环环相扣,以突出事物之间的联系的修辞方法。
回环也叫回文,是用前句的材料,颠倒顺序,构成后一个句子的修辞方法。
两者在头尾顶接这一点上相似,但又有根本上的不同。
顶真是反映事物间的顺接或联结关系的,它从一个事物到另一个事物,顺连而下,不是递升或递降的关系(这又与层递不同)。
回环是在词语相同的情况下,巧妙地调遣它们,利用它们不同结构关系的不同含义形成回环往复的语言形式,从甲事物到乙事物,又从乙事物到甲事物。有的反映事物之间相互依存或密切关联的关系。
顶真如:上级精神有一半听不懂,听得懂的有一半不理解,理解的有一半不会做,会做的有一半没效果,有效果的有一半没受表扬,受表扬的全都遭到群众坚决反对。(手机短信)
评:这是一则流行的手机短信,虽有一定的调侃色彩,但是其利用顶真往深层推断,虽然推断的结果出乎意料,可它对于一些领导干部只善于发号施令,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做法所进行的善意的讽刺批评,还是引人深思的。回环如: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每一个句子完全可以顺读倒读,前一句倒读构成后一句。
(九)双关和歧义有何区别?
双关与歧义不同。双关是一种表达技巧,是发话人主动设置的,是有意地在表面上表达一种意思的时候,暗地里还有另外一种意思,而后者才是表达者的真正用意。不过不能理解后一层意思的人,不影响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义。但歧义不同,它是表达者无意产生的一种消极现象,它所表达的两种意义存在于话语表面,而且这两个意义会让接受者无所适从。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如欺骗等)的话,歧义是应该避免的。
例1: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洒。但老乡们就不那么浪漫,人们说,这猪不正经。(拟人、语意双关)(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二、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一)修辞格的兼用
修辞格兼用是修辞格综合运用的形式之
一、同一个语言片段如果同时使用两个以上的辞格,几种辞格就会形成交叉关系,表达效果也会彼此融合。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中有这样一句话:“天气热得发了狂。”夸张和拟人兼用。这句话用“热得发了狂”形容天气热,用了夸张的手法;说天气“发了狂”又把天气当作人来写,是拟人。这个句子是修辞格的兼用的典型例子。下面这些句子也都运用了修辞格兼用的方法:
①哗哗哗,浪花跑去又跑来,像一群淘气的娃娃。(《浪花》)
②背上的枪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喘不过气来。(《草地夜行》)
③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林山水》)
例句①把浪花当作人来写,是拟人;浪花“跑去又跑来”与娃娃的“淘气”相似,通过“像”构成明喻,是拟人与比喻的兼用。例句②把战士背上的“枪和子弹”比作“山”,这既是形象的比喻,也是战士负重感觉上的夸张,是比喻与夸张的兼用。例句③把桂林的山比作老人、巨象、骆驼,是比喻,一连串的比喻又构成排比,是比喻与排比的兼用。
(二)连用———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联用。
(三)套用——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其它辞格。例如: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泰山极顶》)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张。
三、怎样从综合运用的角度分析语句中的的修辞格。
首先应掌握辞格综合运用的知识。辞格的综合运用方式有三种:辞格的连用、套用、兼用。(具体内容看教材详述)
其次要注意答题的技巧,也就是分析的方法、叙述的顺序。
第一步,拿到一段文字,先看一看,能不能用上面三种方式中的其中一种方式概括。如果不能概括的话,应划分为几个语段,使每个语段都能用一种方式概括。
第二步,概括之后分别详细叙述。如果是辞格的连用,要指出是什么辞格的连用。如果是套用,要指出从总体看是什么辞格,里面又套了什么辞格。如果是辞格的兼用,也要具体指出是兼用的什么辞格。
下面举些例子加以分析,请大家在阅读时注意分析的方法。
(1)《于无声处》是以何是非目睹诸人走出和接着来到的一声响雷终场的。亲属“走了”,群众“走了”,他们横行霸道的历史也“走了”,剩下的只是“四人帮”这样一伙立刻就要被人民审判的向隅而泣的可怜虫。
历史‘走了’”是拈连,“可怜虫”是比喻。这是拈连和比喻的连用。
(2)提高要有一个基础。比如一桶水,不是从地上提高,难道是从空中去提高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从整体来看是比喻,但比喻中又包含反问。这是比喻中套用了反问。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这个语言片断中“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是比拟里套用回文。后一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由三个明喻构成的排比,属辞格的兼用。
(4)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了大洋,大洋又成了叠。(鲁迅《阿Q正传》)从内容上看是层递,从格式上看是顶针,同时也形成了排比。因此这例是层递、顶针和排比三种辞格的兼用。
(5)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是对偶,“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引用,“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是排比,“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是比拟。从整体来看是辞格的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