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组织嵌入与功能调适执政党基层组织研究
组织嵌入与功能调适:执政党基层组织研究
【内容提要】 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体系是独具特色的。由于组织禀赋和政治使命的要求,执政党运用基层组织嵌入社会的方式,获得强大的动员和组织力量。改革以来的社会变迁,为执政党的基层建党策略提出新的问题。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提高基层党组织活力,需要培育和统筹发展多重政治功能,包括动员、组织、利益聚合与协调等。在各种利益冲突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基层党组织应当着重发育利益协调功能。在利益协调中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基层组织活力,为执政党谋求政治支持。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 基层党建 组织嵌入 政治动员
在当前执政党的党建方略中,增强基层组织活力日益成为基础性工程。回顾中共自建党以来的基层组织建设历程,基层党组织与基层社会的结合方式,是影响基层党组织功能与活力的重要因素。本文将探讨基层党组织嵌入广大社会的历史道路,在此基础上对基层党建的关键议题进行学理分析。
一、政党基因与组织特性
在组织的创立和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塑造组织文化和组织行为的理论、原则、信念和价值,即所谓组织基因。组织基因在组织的成长和演变中被保留和继承,并对组织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一种政党组织,共产党从创立伊始就获得无产阶级政党的独特组织属性。列宁主义的政党原则,对共产党的组织定型和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共产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受到列宁主义政党基因的深刻塑造。
第一,作为阶级先进队伍的政党组织。列宁在经典文献中提出:“党是阶级的先进部队,是阶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整个运动及其根本和主要目的的代表。”①他还进一步提出,“把作为工人阶级先进部队的党同整个阶级混淆起来,显然是绝对不行的”。②由于共产党的先进性,使其在功能上有别于一般政党。其功能不仅仅在于聚集和表达民意,还应当发挥政治领导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党必须动员和领导工人积极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夺取政权后,“共产党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在劳动者的一切组织(工会、合作社、农业公社等)中起决定性的影响和掌握全部领导。共产党特别要力争在当前的国家组织苏维埃中实现自己的纲领和自己的全部统治”。③
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夺取政权后,要承担重要的政治领导任务,这就给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必须成为政党领导党员、工人阶级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堡垒。众多而强固的党的基层组织深深扎根于基层社会,既可以保障党与政治精英的联系,又可以把广大普通民众统领到党的旗帜下来。
第二,共产党的高度组织性。在列宁的建党原则中,高度的组织性被提到至高的地位,并作为重要特征,使无产阶级政党和其他类型政党区别开来。早在1905年列宁就提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而外,没有别的武器。无产阶级所以能够成为而且必然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统一是用组织的物质保证来巩固的”。④为了把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组织化的新型政党,列宁提出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以及政党组织内铁的纪律,对政党进行系统改造。并对党员提出具体要求,“凡承认党纲,在物质上支持党并亲自参加党的一个组织的人,可以作为党员”。⑤这些原则将党锻造成为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战斗队伍。组织化建设使共产党克服了一般政党组织涣散的弱点,明显提高了政党的斗争能力。
共产党的组织性,最集中地反应在基层组织的特性上。高度组织化的政党特性,要求基层党组织成为组织和管理党员的机构,成为政党深入社会,开展战斗的堡垒。
第三,运用政党体系组织阶级和改造社会。列宁提出:“党是无产者的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它的政治领导应当普及到无产阶级的其他各种组织中去。”⑥“只有工人阶级的政党,即共产党,才能团结、教育和组织成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群众的先锋队„„也就是说在政治上领导无产阶级,并且通过无产阶级领导全体劳动群众。”⑦因此,党的基层组织形式不仅是政党本身的组织基础,而且是政党组织和改造社会的一种途径。党的基层组织是工人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通过党的基层组织形式来组织本阶级和整个社会。因此,共产党基层组织不只是一种外生的领导力量,而且还需要将其组织体系内化到阶级队伍和社会机构中,使党的组织成为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的组织形式,以实现政党组织与社会空前的结合。
列宁主义的政党基因,是共产党具有阶级先进性、高度组织性的特征,以及运用政党组织体系重组和改造阶级的历史使命,对共产党基层组织的设置和建设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共产党的基层组织秉承了列宁主义政党的组织特征。同时,由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状况的特殊性,在马列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共产党基层组织又被赋予新的使命。下面将分析在几个历史时期中,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如何通过嵌入社会的方式,实现了组织社会、动员社会和领导社会的重要政治功能。
二、组织附着与嵌入:革命战争时期的基层党组织
中共一大发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规定:“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承认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⑧到1927年6月,从中央到基层已经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五级组织,即全国中央委员会、省委员会、市或县委员会、区委员会,以及最基层的支部干事会。在一些党员人数较多的工矿企业,支部下还设立支分部,支分部以下设立组织小组。⑨中国共产党在军事斗争和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中,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共产党组织建设模式,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开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与军事单位的结合。在党与军事组织的关系上,确立“党指挥枪”的政治原则,以及“支部建在连上”的基层组织原则。1927年红四军第一次在各级军事单位中建立党组织。党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立党小组,在连以上单位设立党代表,营、团、军单位建立党委。这种在军队组织中逐级建立党组织,强化党对军事斗争的领导的做法,很快被党中央肯定,并在红军部队中推广。
将党的组织建制与军事组织建制相互结合,把党的基层组织附着于基层战斗单位,这是中共组织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做法的积极效果,在后来的军事斗争中明显表现出来。这一创新的目的不仅在于加强军事力量,还在最基层的军事组织中渗透进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意图。毛泽东曾经明确指出:工农红军绝对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红军的目的除了取得军事胜利之外,还肩负着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的任务。同时,也肩负着建立共产党组织的任务。⑩事实也是如此,“支部建在连上”,将基层党组织的建制嵌入军事组织,不仅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而且使党的基层组织获得了发育和成长的根基。
第二,与根据地各级政权的结合。1931年11月,中央苏区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与各级政权相契合,中共建立起组织系统,从中央、省委、县委直至党的支部。同时通过党团的组织形式,在思想和政治上对各级苏维埃政权实施领导。陕北根据地时期,中共各级领导机关更加严密和规范化。《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决定》中规定:在敌人后方各中央局、中央分局之下,设下列各级党的委员会:区党委会、地方党委会、县党委会、市党委会、分区党委会、支部委员会、支分部委员会。与根据地基层行政组织相对应而设立的党的基层组织,使党组织的运转和发展获得了坚实的基础。关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河北地下党基层组织状况的研究发现,由于党的基层组织运转缺乏可靠的组织基础,在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难。“基层组织的实际运作与其理想状态尚有较大距离„„党组织涣散,支部往往有名无实且干部缺乏;中央的指示亦很难达到组织末梢,信息传递效果并不十分敏捷;其经费不能自给,上级又不能予以充分满足,因而长期处于短缺状态。”(11)这可以从反方面说明,依托根据地政权的基层党建模式,在强化党对政府行政组织的领导,强化和规范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活力等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第三,与各类群众团体的结合。中共六大通过的党章规定:“在非党组织(如职工会、农会、社会团体及文化组织等)之各种代表大会和会议上及机关中,凡有党员三人以上者均成立党团,其任务在于非党的组织中加强党的影响,实行党的政策,并监督党员在非党组织中之工作。”通过在社会组织中设立党团组织,中共加强了对非党组织的影响和领导。虽然不直接指挥非党组织的具体活动,党的核心领导作用,还是通过党团的组织方式完全体现出来。(12)同时,中国共产党找到与社会充分结合的途径。党的基层组织发育,在社会组织中也找到了获取资源的组织基础。
综上所述,在军事、政权、社会等基层单位之中,与其建制相对应地设立基层党组织,并由基层党组织掌握各类组织的领导权,这个创新是中共党建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并对后来的党建发展历程产生重大影响。这一做法后来经常被形象地概括为“支部建在连上”,它所反映的是基层党组织嵌入军事组织、政权组织以及非党团体的制度安排。
这种相互嵌入式的组织设置方式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党的基层组织建立在各类基层单位,有效地传递了党的领导意志,保证了党对广大领域的政治领导;第二,基层组织能够动员和团结基层单位内的党员,加强了各类基层单位内部团结,提高了基层单位的战斗力和组织行动能力;第三,将党的基层组织与各类基层单位配套建制,并掌握基层单位的实际决策权,极大地提高基层党组织在党员群众中的威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基层党组织涣散无力的通病。可以说,“支部建在连上”不仅加强了基层单位战斗力,保证了党的领导,而且还为党的基层组织生存发育找到了最好的栖身之所。
三、从嵌入到内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基层党组织
共产党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强大的组织能力。在革命成功后的现代化建设中,如何通过党的基层体系将社会组织起来,成为共产党引导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要完全实现渗透社会和组织社会的政治任务,党的基层组织需要进一步深入社会,寻找新的组织基础以建立发展基层党组织建制。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造,为政党进入社会提供了历史条件。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意识到在广大农村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迫切需求。基层党组织的建制和运转在老解放区情况较好,在广大新解放区则有明显差距。存在建制不完整,组织活动能力较弱等情况。其中,50年代前期新解放的农村地区,相当一部分乡由于党员人数不够等问题,还没有建立起党的基层组织。
农业生产的社会主义集体化进程,尤其是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的普遍成立,将基层党组织进入社会推向一个新的顶峰。全国所有乡镇都建立起党的基层组织。而在此之前,虽然党的基层结构也延伸到乡镇一级,但是党的组织机构覆盖到所有的乡镇政权,到人民公社制度开始后才完全实现。这一时期,在公社层面以下的行政村,虽然有的也设有基层党组织,但是这种设置缺乏统一性和规范化。从当时湘南的情况看,有的行政村和其他行政村一起联合成立一个党支部。(13)
执政党要实现领导国家,组织社会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将组织影响力施加到乡镇一级仍然不够。60年代初人民公社制度的调整中开始了社队分权的尝试,行政村获得了一部分组织生产的权力。国家为了继续保证对行政村生产和生活的领导,通过执政党的基层结构向行政村延伸来渗透国家的影响。例如湖南衡山县在1961年5月的调整中,在全县各个大队设立党支部,(14)保证执政党对生产单位的有效控制。至此,“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原则移用到农村党组织建设中,完全实现了“支部建在村上”。
从政党的组织扩散原则来看,将组织体系向社会基层扩展在逻辑上是可能的。但是,要使党组织建制覆盖农村基层社会,而且保持基层党组织对普通党员和一般民众的政治领导力,使乡村社会团结在基层党组织周围,还要求具备严格的现实条件。中共基层组织在农村社会中拥有极大的活力和凝聚力,其奥妙何在呢?首先,在农村经济集体化运动中,农民的经济、社会生活被全方位地整合到集体经济组织中。从公社、大队到生产队,构成农村经济、社会、政权一体化组织体系。在“单位化”的农村集体经济中,个体完全被笼罩在集体组织之下。其次,政党基层组织在各级集体组织中普遍建立,并完全掌控集体组织的领导权。这种政治领导不仅仅建构起了乡村基层和现代国家的抽象政治联系,使基层政治权威获取合法性,同时基层党组织还掌握了基层组织的日常行政领导权,使党组织获得了“基础性权力”(15)。例如,在人民公社时期公社党委对重大工作做出决议,提出指导性和原则性的意见,各个条线贯彻党委的工作精神。而在大队一级,党的支部委员会不仅要谈“肥攻水促,选种留种”,还要谈到各个生产队使用种子的情况以及具体的选种留种的方案。(16)事实上越到基层,党组织对行政和管理权的介入就越深。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人,就是党的领导和第一行政负责人的结合。在这种安排之下,政党基层组织与集体组织以及农民个人之间,就构建起稳固的领导关系。基层党组织通过集体组织这一中间环节,获得了对农民最为有效的政治和行政领导能力。
同样,城市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也表现出类似乡村的特征。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工矿企业均转为国有或集体所有。国家不仅承担着政治领导的功能,还担负起负责企事业单位日常运作的领导职能。从此时开始,党的基层组织领导基层单位的政治运动,体现党和国家的宏观意图,同时领导所在单位的生产(行政)工作。刘少奇曾经撰文指出:在工厂中实行一长制是难于管好工厂的。而以党委方式来实行集体领导,则既可补足厂长的某些缺点,又可统一各方面主要是党、政、工、团的领导。(17)这一时期基层党组织对国有企业的政治功能,在口号上从“政治领导”转变为“统一领导”。“统一领导”蕴含深意,旨在将企业的行政及经济管理工作,与政党组织传统的政治功能融合在一起。
到60年代初,政党基层组织对企业及个人的领导机制进一步深化。政党基层组织的影响范围已经从政治功能和企业行政功能,逐步扩大到对个人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18)这一时期政党基层组织已经实现对企业和个人的完全领导。由于党的基层组织对个体的影响能力,已经超过了传统的政治和经济(管理)意义,有学者将其归纳为“超政治”功能。(19)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建设,单位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备。在城镇社会空间中,企事业单位和各类党政机关不仅是一种生产和管理组织,而且成为组织社会的基本单元,行使政治领导与监督、社会管理和服务等职能。“单位中国”成为这一时代社会结构的形象概括,个人完全生活在单位体制的笼罩下,个人、单位、国家之间形成资源依赖的链条。(20)应该指出,资源依赖是一个比较宽泛抽象的解释,是什么样的具体工作机制真正将个人和单位,将单位与国家联系在一起呢?这就是设立在单位中的基层党组织。一方面,基层党组织掌握了单位的决策和管理权。党组织对于党员和非党群众的领导能力,不仅源于意识形态合法性和政治影响力,而且还来自于日常管理中树立起的权威。单位成员对党组织的依赖,使党组织能够得心应手地引导个体行为,调动党员和非党群众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执政党完备而发达的组织体系,党和国家的政治和政策意图可以凭借党的基层组织,迅速有效地贯彻到单位和成员之中。正是由于个人、单位和国家之间,存在着经济资源、政治合法性的依赖关系,党的基层组织得以对单位和个人实施“超政治”和全方位的引导和监督。
综上所述,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支部由建立在“连上”、“村上”,一直发展到建立在车间,其组织逻辑是统一和连贯的,即通过基层党组织的嵌入式设计,实现政党对政权机器和社会空间的有效领导。新中国成立以后,党支部的建制普及到农业集体组织、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等。农村地区的人民公社体制和城市的单位体制,成为结构城乡社会的基本细胞。它们不仅仅是经济生产单位或管理组织,而且成为实施政治监控和社会服务的基本国家单元。党的基层组织设置,保证了这种社会单元与国家和执政党的有效政治联系。同时,基层党组织为这些社会单元赋予了政治属性。在单位社会的体制下,单位笼罩着个人,而单位的行政权力又掌握在基层党组织手中。在这种设计下,基层党组织对个体的影响力,不仅来自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合法性,也源于日常管理的权威。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和地位达到空前的地位。其工作方式也从“政治动员”和“政治领导”发展到“政治掌控”。同时,在单位体制中基层党组织与单位之间也发生资源的交流。基层党组织在日常管理中从单位获得权力资源,这也是党组织能够具有极高影响力和组织活力的根本原因。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历史,可以发现政党强大力量的重要源泉,来自于独特的组织属性,即基层组织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这种模式可以概括为嵌入式的基层建党模式。组织嵌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标准化的组织附着。标准化建立党的基层组织,通过支部建在连上、村上,以及车间等基层单位,实现基层党组织对社会空间的覆盖。
第二,基层党组织掌握领导权。党组织不仅掌握了权力合法性资源,而且控制基层单位的生产和管理权力。
第三,嵌入与内化。基层党组织已不能视为从社会外部介入的政治组织,而已经深深嵌入和内化到各类基层单位之中。这种嵌入式的组织建制方式,使政党组织与政权组织、经济组织、军事组织充分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表里。
四、功能调整与策略转向:改革开放以来的基层党建创新
建国以来基层党组织通过组织嵌入的方式,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城市各类单位紧密附着。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单位形成资源交换,使党组织的活力和领导能力达到历史高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的历程。改革所引起的社会变迁,极大地改变了执政党基层组织运作的社会环境。这表现在“单位社会”瓦解、社会流动性激增以及社会新空间出现。社会转型使单元区隔的蜂窝状社会模式逐渐消解。单位的资源分配功能和对个人的影响能力大幅下降。继续附着在单位组织上的基层党组织,仍然延续传统的组织方式、运行模式和观念等,基层党组织开始逐步显现出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单位体制的改革,基层党组织所依托的单位组织发生了重大变化。基层党组织无法像在传统单位体制中,完全掌握基层单位的主要资源分配和决策权力。部分基层党组织权威性和领导力下降,一些甚至陷入瘫痪和停顿状态。其次,由于基层单位的主要任务在于生产和管理,部分单位的基层党组织尽管能够继续掌控单位决策权,但是基层党组织也必须承担起具体的管理和事务操作。关乎执政党在基层的根本政治利益的党务工作反而处于边缘,游离出“党要管党”的原则。第三,由于单位对个体的影响力下降,尤其是流动社会中个体与单位关系的重大改变,基层党组织对普通党员和群众的影响力也明显下降,部分党员对基层党组织的认同度不高。第四,在新出现的社会空间中,按照传统的政党基层组织建制方式,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和扩展遇到实际的困难。即使按照传统建制方式建立起来的基层党组织,其传统的运作形式也与新社会空间的结构和运作特征无法相容。
改革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土壤,给基层党建提出全新的课题。世纪之交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传统大党,纷纷在选举中落马。由此,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状况成为关乎“执政安全”的大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将基层党建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在实践中也开始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工作,进行一系列工作机制和制度的创新。
第一,功能调整。在传统的政治领导、动员和整合的政党功能之外,如何开发新的政党功能,成为提高基层党组织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手段。在功能调整中最具影响的创新是强调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职能。政党基层组织为普通党员提供各类服务,其目的在于关心党员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需求,加强个体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日常联系,进而提高基层党组织的运作能力。上海等地率先建立“阳光驿站”、“党员服务中心”等。组织和工作机制的创新,不仅对基层党组织功能调整产生了重大影响,“党员服务中心”网状结构的推广,也将影响到基层党组织的垂直建制模式。
第二,空间覆盖。基层党组织的建制扩展,追求“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空间全覆盖。对于改革所造就的新社会空间,执政党沿袭了传统的组织建制模式。在新社会空间中,寻找基层组织依托,扩展党的基层组织。例如在各类公司聚集的商业大楼中设立楼宇党支部;在集贸市场、拆迁工地等设立党支部;在私营企业、民间组织中成立党组织等等。由于新社会空间不同于单位分割的社会领域,基层党组织的传统工作机制无法与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特点完全相容。因此,在“组织全覆盖”的基础上,又提出更具灵活性的“工作全覆盖”机制。(21)
第三,党内民主。近年来,重庆、深圳等地基层党组织开展的党内民主创新,例如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两票制”(22)选举、扩展党内选举的范围和层次、完善全委会和常委会工作机制等,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党内民主成为当前最重要的党建策略之一。(23)党内民主的设计初衷是将党内民主向社会民主扩展,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同时,从党建的角度看,党内民主的开展也改变了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激发党员参与和工作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工作活力。
目前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创新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活力,而提高党组织活力的基本途径又在于加强组织与个体,即基层党组织与党员和群众之间的各种联系。在强化基层党组织与党员和群众之间联系过程中,仍然常常落入传统模式的窠臼,即组织与个人的联系往往依赖对领导权和资源的控制。在改革后的社会背景下,完全依靠这种传统模式来施加对个体的影响力,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基层党组织需要开发新的政治资源,创造新的联系渠道,重建和强化与党员和群众的联系。
五、启示与思考:从“动员-组织”到“聚合-协调”
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上,政党无疑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亨廷顿在衡量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力量时,十分强调组织政党组织的复杂性和深度。他认为,有力的政党组织往往与工会、农协等社会、经济组织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具有较强的动员和领导能力。(24)基层组织的状况和发展方向,不仅关系到执政党的生命力,也是影响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
应当指出,当前执政党基层组织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并不是表层性问题,具有结构性的深层原因。历史转型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变化,其影响集中体现在执政党基层组织之上。革命战争年代的基层党组织基本上属于动员工具的范畴。建国以后的基层党组织则就更多地扮演了组织工具的角色。改革以来,社会基层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公民与国家的联系方式必将发生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必然对政党基层组织的功能提出新的要求。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共产党基层组织曾经是有效的动员和组织工具。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提高基层党组织活力,需要结合动员、组织、利益聚合与协调多重政治功能,尤其需要政党组织履行利益聚合与协调的政治功能。政党基层组织应当更充分地扮演利益聚合的角色,搭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桥梁。在各种利益冲突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基层组织可以更多地发挥协调作用。在利益协调中建设社会和谐,为执政党谋求政治支持。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页。
②《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73-474页。
③《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1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570页。
④《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0页。
⑤《列宁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38页。
⑥《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1页。
⑦《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5页。
⑧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5页。
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131页。
⑩《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7年,第84页。
(11)徐进:《“党、革命动员和地域社会:论中共河北党组织(1928-1934)”》,《河北学刊》2007年第12期。
(12)黄大熹:《中国共产党组织结构发展路径的历史考察》,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6页。
(13)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转变》,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73-274页。
(14)同上,第274页。
(15)[英]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2卷·上),陈海宏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68-69页
(16)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81-182页。
(17)刘少奇:《关于在国营工厂中建立党的问题给高岗的信》(1951年5月16日)。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2/16/content_2342548.htm
(18)企业党委对于生产行政工作的领导责任是:“(1)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保证实现上级行政主管机关布置的任务。(2)讨论和决定企业工作中的各项重大问题。(3)检查和监督各级行政领导人员对国家计划、上级指示、企业党委决定的执行”。对企业党委必须讨论和决定的重大问题,规定了9个方面:“(1)企业的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度计划和实现计划的主要措施。(2)企业的扩建、改建和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的方案。(3)生产、技术、供销、运输、财务方面的重大问题。(4)劳动、工资、奖励、生活福利方面的重大问题。(5)重要的规章制度的建立、修改和废除。(6)企业主要机构的调整。(7)车间、科室以上行政干部和工程师以上技术干部的任免、奖惩,职工的开除。(8)企业奖励基金的使用。(9)企业工作中的其他重大问题”。《国营工业企业条例(草案)》,参见梅丽红:《建国以来国有工业企业党组织地位和作用的历史考察》,《上海党史研究》1997年第3期。
(19)梅丽红:《建国以来国有工业企业党组织地位和作用的历史考察》,《上海党史研究》1997年第3期。
(20)李路路、李汉林:《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249页;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21)马西恒:《民间组织发展与执政党建设——对上海市民间组织党建实践的思考》,《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1期。
(22)王长江主编:《党内民主制度创新》,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林尚立:《党内民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23)胡锦涛:《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7月1日。http://cpc.people.com.on/GB/64093/64094/9571441.html
(24)[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第370页。
(彭勃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邵春霞系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第二篇:梯度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
梯度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
摘 要:
介绍了近年来梯度功能材料(FGM)国外发展动态,较详细叙述了梯度功能材料制备方法,如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放电等离子烧结法(SPS),复合离心铸造法(CDC)等工艺方法,并介绍了梯度磁性材料、封接合金、刀具材料及生体材料的制备、性能、特点及应用。
关键词: 梯度功能材料;性能; 特点; 应用 前 言
材料组成的梯度结构是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崭新概念,但真正进行研究开发及应用梯度功能材料则是80年代以后的事。虽说迄今梯度功能材料发展不到20年,但其研究开发却十分迅速,特别是日、德、美等先进工业国不论是对梯度功能材料组织结构、性能,还是它们的制备工艺、设备以及材料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进入90年代后,梯度功能材料受到国际材料界的广泛重视,为促进其交流与发展于1990年在日本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梯度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FGM),随后每两年召开一次,到1996年已开了四次。会议发表论文数量逐届迅速增长,从第一届的70余篇已增加到近200篇。论文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如在功能材料中的应用及制备;在结构材料中的应用及制备;机械性能;梯度结构设计等。从会议论文内容看,功能性梯度材料研究与应用论文数量越来越多,表明梯度功能材料开发研究是梯度材料发展的主流。本文主要介绍梯度功能材料国外最新发展动向,较详细叙述近年开发的梯度功能材料制备工艺及梯度磁性材料,梯度封接合金,梯度耐热、耐磨合金,生体用梯度材料等。梯度功能材料概述
众所周知迄今人们所熟悉的各种金属材料,不论是晶态材料还是非晶态材料的组成结构都是均匀一致的,因此对于某种确定的材料而言,其物理、机械、电磁等性能是一定的。但是梯度材料的组成成分浓度在材料的某个方向上是连续变化的,即形成梯度分布。这类材料因其内部成分、结构变化所以它的性能也是连续变化的,这种变化的性能正满足了不同工作环境对材料的要求。图1显示出了均质金属材料、复合材料以及梯度材料结构与性能的比较。
图1 均质、复合及梯度材料结构及性能比较
图1示出的是最早开发的耐热隔热陶瓷/金属梯度功能材料(c)与陶瓷/金属复合材料(b),陶瓷金属均质材料(a)的结构,性能比较。由图不难看出均质材料内陶瓷与金属均匀分布,其性能如耐热性、导热性、热膨胀系数均不随空间而变化。复合材料(b)有一明确的连接界面,在界面两边性能截然不同,即跨过界面性能发生突变。这种复合材料在高温下由于界面两侧膨胀系数差很大,容易由于热应力而引起剥离损坏。图1c显示了陶瓷/金属梯度功能材料,从左至右陶瓷浓度减小,而金属含量增加,左端为陶瓷右端为金属。这种结构材料的性能随成分变化而变化,热应力得到缓解,克服了复合材料存在的问题,满足了作为航天飞机机身耐热瓦的苛刻工作环境要求。其实,梯度结构材料在自然界早已存在,如人们熟悉的竹子,其直径虽不20cm却可高达十几米,挺拔而立,这是由于它的结构不同于一般树木。竹子由表皮、基本组织及纤维管束构成。纤维管束则由纤维管束鞘、管孔道等部分组成,其中纤维管束鞘具有很高弹性,且抗拉强度可与钢铁相比,从表皮向里纤维管束鞘浓度逐渐减少,表皮浓度高达90%以上,因此使竹子具有表皮坚硬、内部柔韧、整体质轻等特点。还有人骨也是典型的梯度结构,它由骨质构成,而骨质又分为致密质和海棉质两类。人骨从内部向表面是由海棉质向致密质变化,这样骨表层是骨质密度高的致密质使骨表面坚硬结实,而向里则是海棉质,使骨骼具有柔韧性。所以整个人身骨 2
骼就能支撑人身体,使其能进行立、坐、卧、跑、跳等各种活动。纵观自然界中植物、动物等生物体中的梯度结构,使我们认识到千百万年来生体为适应生存的环境,而逐渐进化形成最适应环境变化的梯度组织,这是一种高度进化的结构形式,可以说当金开发梯度功能材料正是受到生体结构的启发,有人还称梯度功能材料是材料开发的一种最终形态。制备方法的研究与开发
梯度结构材料的制备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浓度、流量、温度及压力等参数,因此是相当复杂的。目前按原材料形态可分为气相、液相(融熔态)、固相(粉末)等三种方法,具体详见表1所列。以下就表1列出的方法中,目前最常用的几种作较详细的介绍。
3.1 物理气相沉积法
物理气相沉积法(简称PVD法)是高温加热金属使其蒸发然后沉积于基材上,形成约100Lm厚的致密薄膜。加热金属的方法有电阻加热、电子束加热、利用空心阴极放电(HCD)的等离子加热及利用气体离子的溅射等方法。图2示出了HCD型 3
图2 HCD型PVD装置示意图
该装置由水冷铜坩埚、被蒸发金属、反应气体导入管、基板、加热器、氩气管、中空钽阴极等组成。为了获得金属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陶瓷,需加入氮气、碳氢化物等气体,使之与金属蒸气发生反应。该装置中氩等离子体直接加热被蒸发的金属,其温度可达2000℃,所以选用融点在2000℃以下的被蒸发材料。该加热方法适合于制备陶瓷材料。为了得到成分符合要求的梯度材料,在合成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反应气体流量,例如在钛基板上合成TiC/Ti系梯度功能材料,就应当使C2H2反应气体流量从零变化到能生成TiC的流量,这样在基板上便可得到组成连续变化的TiC/Ti梯度材料。
3.2 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是气相法生产梯度功能材料的一种化学反应方法,该法又分为热CVD、等离子CVD及光CVD。图3示出等离子CVD装置示意图。该装置由进气、加热、反应炉、排气、测温及控制等系统组成。CVD法是使含金属、类金属的卤化物气体加热分解,然后使金属、类金属沉积于基板上。这种方法沉积速度快,较物理气相沉积(PVD)法形成膜的速度快十余倍,因此可得到数mm厚的膜。该法也可使反应气体与卤化物气体混合,产生氮化物、碳化物陶瓷。采用等离子激发气体,较加热基材的热CVD更容易合成陶瓷。通常采用高频等离子CVD与高频和直流弧并用的放电等离子CVD来制造梯度功能材料。当选SiCl4、TiCl4、BCl3作为卤化物气体,与反应气体C2H2混合,混合比从零至碳化物生成的流量增加,图3 CVD装置示意图
3.3 喷涂法及复合离心浇注法
所谓喷涂法就是把金属、陶瓷粉末及它们的混合物用高温气焰或等离子加热使之熔融或半熔融,然后喷涂到基体表面形成膜层的表面处理技术。其目的是改善表面特性,使之具有耐腐蚀,耐热等性能。喷涂法有气式和电式两种形式。前者采用气焰喷涂,后者多采用等离子喷涂和高频等离子喷涂。等离子喷涂金属/陶瓷梯度功能材料常采用双等离子喷枪装置,其中一只喷枪喷射金属粉末,如Ni、Mo等,另一只喷枪喷射陶瓷粉末,如TiC等。两只喷枪与基板有一定距离,并成一定角度。作业时,一只喷射量逐渐减少,另一只则逐渐增大,至所要求量,这样在基板上就可形成金属/陶瓷组成变化的梯度结构材料。新日铁还开发出瞬时烧结制造CrSi2厚膜梯度材料的装置。实际上这是一台混合等离子喷涂设备。该装置设有3个直流等离子喷枪和1个高频等离子加热装置。原料粉末在等离体中加热,经喷咀高速喷射到基板上,为了得到均匀的膜,该板既自转,又公转,同时用高温气焰进行烧结。粉末的喷射速度及组成,喷咀至基板距离可以调节,这样便可得到CrSi2梯度厚膜,喷涂形成的膜中一般含有占总体积10%的气孔。喷涂工艺一般用于生体功能梯度材料的制备。除采用喷涂技术制造梯度膜材料外,也有采用复合离心铸造法制造耐磨梯度材料,其设备如图4所示。
该法是利用复合式浇注二种熔融合金,在高速旋转模子的离心力作用下在内壁上形成筒形铸件。大参达也制取的是Al-Cr合金梯度耐磨材料。作为铸型中第1种熔融合金是Al,第二种是高Cr浓度Al-Cr合金。第1种合金先喷出,第2种后喷出,两者有一时间差,且后者温度高,这样形成的复合层,具有梯度硬度分布。
3.4 放电烧结法
放电烧结法是粉末冶金的一种方法,最近也成为固相(粉末)法合成梯度功能材料的一种方法。该法是把金属或陶瓷等粉末置于用石墨制成的模中,然后加压,加热或加压后加热烧结的方法。一般采用通电加热。该法早在1933年已出现,当时加热方式是向碳模和粉末直接通直流电,利用其自身电阻直接加热,具有短时间固化的优点,但难以形成高密度材料,一般适合于制造多孔的(疏松)超硬质合金。到1962年开发出了采用脉冲电流加热的新技术,与此同时还有交直流叠加和半波整流电源等形式。这种脉冲放电加热方式,克服了多孔化的问题,可以制备稳定相、接合等材料。到1990年代初出现了智能烧结技术,他可以通过控制温度、应力、时间电流、脉冲波形等来制备纳米、非晶合金、金属间化合物、梯度功能材料等高技术发展需要的尖端材料。用放电烧结法制取梯度功能材料重要的一点是原材料粉末的粒径。例如合成金属/陶瓷梯度功能材料,因两者的烧结特性有很大差异,烧结条件也不尽相同。由于陶瓷没有象金属那样良好的塑性,所以烧结时看不出收缩,为了消除这种不平衡必须控制烧结用粉末的粒径,使其具有相近的烧结特性。经验表明陶瓷粉末与金属粉末的粒径比应为1比100较为合适。
3.5 共晶接合法形成梯度材料
共晶接合法也称为凝固偏析法,它是制备梯度功能材料的一种简便方法。该法的原理是使具有共晶反应的金属及其金属间化合物接触,并加热至共晶温度以上,在接触界面形成一层共晶熔液,然后冷却凝固产生偏析便得到梯度功能材料。如研究的Ti-Ti5Si3系,Ti-Ti3Sn系。使钛和Ti5Si3片(块)接触,并加热至1350℃,接触面发生共晶反应而熔化,当冷却凝固至室温时钛和Ti5Si3片间形成含有初晶的共晶组织的接合层,该层具有三段变化的梯度组织。该方法也存在一定问题,即由于共晶熔体能渗透达粉末粒子的表面致使其耐氧化性变差,为此不能采用粉末而必须用致密厚实的均质层。土田佑树采用改良型的共晶被覆法来制备梯度功能材料。在钛板或圆棒上先覆一层Ti-31%(原子)Sn粉末,然后加热至1888K,加热速度8.5K/min,然后以5K/min冷却,即得到Ti/Ti3Sn梯度功能材料。
4梯度功能材料的应用
如前所述梯度功能材料具有组成,结构从一种到另一种连续变化的特点,它可以把两种完全不同的性能,如耐磨性和强韧性融于一体。这种特殊的材料能在两种温差很大或环境截然不同的条件下工作。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火箭发动机、航天飞机机身,核反应堆中用的耐热材料、耐热冲击材料;能量转换器件中使用的热电子发电材料、热电发电材料;机械工具中使用的车、铣、钻等刀具耐磨、耐破损材料;在电子器件中用的梯度半导体材料、传感器材料;作为人体植入物使用的人工骨关节、人工齿根等。总之目前梯度功能材料已获得广泛应用。下面较详细地介绍梯度功能材料在切削工具、热电发电器件、变压器铁芯、封接元件以及人工骨、牙齿方面的应用。
4.1 梯度切削工具材料
梯度功能材料的应用开发中较早的是使用于切削工具、矿山工具、耐磨工具等,如车刀、铣刀、钻头等。在切削作业时由于刀具或工件高速旋转,刀头与工件摩擦产生大量热、使刀头迅速升温,其温度可高达1000℃,这时为了正常作业须加注冷却剂,这样刀具特别是刀头就处于急冷、急热的恶劣环境下,由于应力的作用,会产生裂纹最后破碎。因此作为切削刀具材料必须兼有表面高耐磨性和内部高韧性的特性。目前切削工具材料主要使用超硬质工具材料,常用的3种及其特点如表2所列。
表2常用的切削工具材料及特点比较
硬质合金作为切削工具材料其耐磨性较差而韧性良好。单硬质合金WC用目前的技术还难烧结合成,必须添加Co,加Co后的WC-Co强度和韧性均提高但硬度下降,这样耐破损性提高而耐磨性却降低。金属陶瓷材料恰与其相反。为了提高WC-Co烧结体的硬度,使之适合用作切削工具材料,1960年代末开发出表面涂层材料,这种材料表面耐磨而内部强韧,但是由于热应力而剥离脱落且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较难推广普及。
4.2 梯度热电能量转换材料
热电变换元件构成的直接发电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无可动部分的特点,因此这种系统可靠性高,易维修保养。热电元件发电原理与测温热电偶相同,其发电性能随温度变化,温度的选择应使热电变换效率达到最高。梯度热电变换材料的出现使这一目标成为可能。常用的热电材料有Bi-Te系、Pb-Te系、Fe-Si系、Si-Ge系。研究开发了PbTe热电材料,这种材料属于n型,即载流子为电子。这种材料使用于低温300K(室温),高温为700K,采用分割接合式Pb-Te构成的梯度热电材料发电系统较单一材料组成的热电元件输出功率高约20%。
4.3 梯度软磁硅钢材料
硅钢是用量最大,使用最广的一种软磁材料。据报道目前世界年产量约700万t。硅钢在电气设备(如配电变压器、电机等)中广泛使用,但始终存在着二个问题:铁损和噪声。减小铁损,降低噪声一直是硅钢研究开发的最重要项目。提高硅钢硅含量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研究表明,硅含量由3.5%(质量)提高到6.5%(质量)时,硅钢的磁导率达到最大,铁损减至最低,磁致伸缩近于零。含Si 6.5%的高硅钢性能不仅优于3.5%的硅钢,而且比非晶软磁合金磁伸更小和热稳定性更好。
4.4 梯度封接合金
封接合金是电真空器件如电子管、灯等中用于封接石英玻璃外壳及金属电极的材料。
在检卤(漏)灯的封接中,传统的方法是用一层钼箔夹层。但由于钼与石英玻璃两者膨胀系数相差大(400℃时AMo=5.6@10-6,ASiO2=0.55@10-6)所以封接作业或灯工作时封接处产生热应力,导致出现微裂纹,使壳内真空度下降,甚至灯体破碎,特别是对于大功率灯更为严重。梯度功能材料的出现解决了上述问题。Ishibashi H等研制的Mo-SiO2梯度材料既能与灯壳体达到匹配封接,又具有与钨极一样的导电性,且灯壳与电极间有良好的缘绝性。该种封接材料是经制粉配料y制浆y粉浆浇注沉积y压型y干燥y预烧y烧结工艺流程,制成(<1.5cm@2.5cm)制品,后经机加工便可作检卤灯的封接材料。
4.5 梯度生体植入材料的应用
生物体的组织、结构及性能是大自然经千百万年造就的最佳物质形态,它的功能、组织结构极其精巧,具有高效率、高精度自适应环境的能力,如人的骨、牙齿既耐磨又坚韧,这就是由于骨和牙齿从宏观生物组织到微观分子具有梯度结构形式。当人的骨、牙齿由于某些原因损坏或老化需要修复更换时,传统的方法是利用适应人体环境的材料,如常用的Al2O3单晶、羟(基)磷灰石(HA)烧结体及Ti合金等。当更换损坏的牙齿时,目前多采用植牙的方法,这需要把人工齿根埋入牙床。人工齿根通常为螺钉、圆柱或叶片型,以强度大的Ti为齿根基材,在其与牙床骨质接触的部分外侧面及底面覆一层羟磷灰石,虽然它与骨质有很好的亲合力,但因界面应力可能从钛基体剥落或被骨质吸收,当梯度材料出现后,就采用喷涂的方法在钛合金柱型齿根侧面及底面覆上一层从钛至羟磷灰石组成连续变化的梯度功能材料,这样侧面羟磷灰石就难以从钛齿根剥离,而且治愈时间可以缩短,而底部较厚的羟磷灰石层也可以短时间与牙床固实。治愈后即使羟磷灰石层被吸收,齿根也不会摇动,从而显示了梯度材料的优越性。另外梯度功能材料在人工骨关节上也得到应用。以往假肢体是用PMMA骨粘结剂连接到骨的软细胞组织体上,而这种组织是在骨粘接剂和骨之间。但新开发的梯度功能材料则是将100~300Lm的羟(基)磷灰石微粒置于骨和骨粘结剂中间,形成骨/羟磷灰石/骨粘结剂/钛合金人工骨(关节)顺序的梯度结构,其假体与骨之间具有很强的结合力,因此这种假肢不但适合于生体环境而且使用耐久,是优异的人工骨材料,目前梯度功能材料已大量用于骨外科手术中。
参考文献
[ 1 ] 姚素薇.纳米技术与电镀[J].电子电镀通讯,2001(2):6.[ 2 ] Larlsson L, Hultman L, Johansson M P, et al., Growth, microstructure andmechanical propertiesof arc evaporatedTiCxN1-xfilms[J].Surface and coatingsTechnology, 2000,126:1~14.[ 3 ] 文明芬,刘晓冰,张 晶等.功能梯度材料的新型制备法)))多层复合镀[J].电镀与涂饰, 1999,18(1):44~46.[ 4 ] 朱诚意,郭忠诚,刘中华.国内复合镀层最新进展及应用[J].电镀与环保, 1998,18(1):3~7.[ 5 ] 郑子樵,梁叔全.梯度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展望[J].材料科学与工程,1992,10(1):1~5.[ 6 ] Gabriel HM, KloosHK.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ion-platedTiN, TiC and Ti(C,N)coatings[J].Thin Solid Films, 1984, 118:243~254.[ 7 ] 王 鲁,李雪利,王富耻等.功能梯度材料表面分形维数的研究[J].材料工程, 2001,11:25~27.[ 8 ] 李臻照.梯度功能材料的热应力研究进展[J].宇航材料工艺,1997,6(6):1~5.[ 9 ] 许杨健,赵志岗.梯度功能材料板瞬态温度场有限元分析[J].1999,30(1):103~104:106.[ 10 ] 崔教林,赵新兵,朱铁军等.n-型梯度结构热电材料FeSi2/Bi2Te3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 2001,32(4)437~439.[ 11 ] Quaeyhaens C, Knuyt G, Haen J D 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growth evolution from random towards a(111)preferential orientation of PVD TiN coatings[J].Thin Solid Films, 1995,258:23.[ 12 ] 李金桂.材料表面改性与涂覆技术的新进展[J].腐蚀与防护, 1999, 20(2):51-55.[ 13 ] 赵文轸.材料表面工程导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1 [ 14 ] Xiang Xinhua, Zhu Jingchuan, et al.Fabrication and microstructure of ZrO2/NiCrCoAlY graded coatings by plasma spraying[J].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1996, 88:66-69.[ 15 ] 王富耻,王鲁等.金属陶瓷功能材料的颗粒界面断裂能量释放率的研究[J].功能材料,1999, 30(4):385-386
梯度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
学院:材料与冶金学院班级:金材2011-2
姓名:闫斯文
学号:120113208026 电话:***
第三篇:质量文化构成要素与功能研究
质量文化及其构成要素与功能研究
1978年我国引进日本的TQC至今,关注质量已经从开始的被动行为转变为多数企业的主动行为,质量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的关键管理职能。但是,也应注意到有相当多的企业质量管理的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忽视质量文化建设甚至造成质量文化缺位,是企业质量工作难以落到实处、抓出实效的主要原因。质量文化是企业推行质量管理的土壤,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质量文化,质量管理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企业投入再多的努力也难以结出丰硕的果实。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质量文化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但对质量文化进行系统研究的却少之又少。要避免质量文化成为质量工作的薄弱环节,必须应该对质量文化的内涵、构成因素、特征及其功能有正确的认识。
一、质量文化的含义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受日本产品横扫国际市场的刺激,美国人开始研究日本的全面质量控制无法在美国有效开展的原因,发现之一便是美国的质量文化还不能提供有效的支持。因而,一些质量专家对质量文化进行研究,出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论著。如Joe Batten的《建立全面质量文化》,Brian Thomas的《全面质量培训:质量文化与质量培训》,Robin L.Lawton的《创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文化:领导在质量、创新和速度方面的作用》,Linda Seifert的《创建全面质量文化》,Keith F.Holliday的《创建质量文化》,以及John A Woods的《质量文化的六大价值》。在这些论著中,关注的是如何建立质量文化,对质量文化的定义没有明确提出,其中John A Woods通过对文化的定义间接定义了质量文化:Here's a definition of culture: It's the shared beliefs, values, attitudes, institutions, and behavior patterns that characterize the members of a community or organization.意思是文化即表征社会或组织成员的共同信仰、价值观、态度、制度和行为模式。可以认为John A Woods所指的质量文化就是表征社会或组织成员有关质量方面的共同信仰、价值观、态度、制度和行为模式。美国朱兰质量科学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鲁贝斯勒也认为企业文化、企业作风、企业行为反映在全面质量管理(TQM)上,就是质量文化,企业文化在TQM中表现是作为质量文化的核心内涵。
在我国的质量管理论著中,有关质量文化的定义基本上也是对企业文化定义的延伸。如蒋冬青、刘俊学认为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质量文化,就是指企业和社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自然形成的涉及质量空间的理念、意识、规范、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水平、行动淮则、法律观念,以及风俗习惯和传统惯例等的总和。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是培育企业质量文化的重要内容。质量文化不仅直接显现为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作和管理质量,而且还延伸表现为消费质量、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等。马国强认为质量文化是企业员工的质量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质量规范、生存发展氛围等的总和,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与精髓。质量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质量管理实践的结果,是企业个性化的核心体现。尚鹏飞等认为质量文化是市场经济下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在长期的质量经营与管理活动中所形成并为全体员工达成共识的质量价值观、质量精神、质量目标、质量道德、质量教育、质量形象等。万力认为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分支,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文化是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与质量意识和质量活动密切相关的精神文化活动的总和,它对企业形成凝聚力、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及发展生产力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杨晓明、李淑华认为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
涵,蕴含在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及其结果之中,它崇尚以质量为衡量一切的理想尺度,以质量为情感的出发点,以质量为意志的推动力,以质量为生产经营的需求,以质量为理性思考的准绳,由此使质量管理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理念。培育卓越的质量文化是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2002年我国著名质量控制专家张公绪教授主编的《质量工程师手册》中对质量文化的定义为:是企业在长期的质量管理活动当中形成的,围绕质量问题所产生的一切活动方式的总和,这种活动方式体现了企业独特的质量价值观念。
综合以上定义,可以发现对于质量文化的阐述基本上大同小异,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可以归结为: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为企业的质量意识、企业的质量制度和质量形象的总和。
二、质量文化的层次结构
质量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许多人认为其层次结构同样包括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三个层次。如乔东在《试论企业价值观与企业质量文化》中提出企业质量文化通过三个层面体现:
一、物质行为层,表现为与质量工作有关的原材料、器具、环境、员工素质、质量行为和服务水平等;
二、组织制度层,表现为质量组织、质量标准、质量法规和质量体系等;
三、精神层表现,为员工对待质量工作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质量意识、价值取向、思想方式及精神态度和作风等。企业的质量文化从形态上可分为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其有形文化指可被人们观察到的实体或行为,它是质量文化的表层、表象形态,无形文化则是企业深层次的、抽象的形态,表现为人们的意识、思维、价值观念等,无形文化对企业质量文化的影响通常要比有形文化更为广泛、强烈和持久。
当然也有文章认为物质层不应属于质量文化的范畴。邵友和在《营造企业质量文化,推进企业持续发展》中将质量文化分为三类:
一、企业质量精神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被员工接受的质量价值观、精神理念、行为准则和质量道德观,这是企业质量文化的核心。
二、质量制度文化:是企业为约束员工质量行为用文字规定的必须遵循的企业规章制度。
三、质量行为文化:是企业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作用的结果,包括全体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是企业员工的风貌体现。
笔者认为,把与质量工作有关的原材料、器具、环境等因素列为质量文化的范畴是不妥当的,但因这些因素而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质量形象却是质量文化的重要表现,因而结合质量文化的定义,可以将质量文化分为形象层、制度层和意识层。
1.形象层:形象层又称外层。是指质量文化的显现部分,包括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服务水平、质量标志、品牌形象、质量行为和社会形象等,它是质量文化的外在体现。
2.制度层:制度层又称中层,也是质量文化的固化部分。这一层是指企业质量管理方面的各种规章制度、质量标准和质量法规等,制度层具有可操作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3.意识层:意识层也称内层。这一层包括企业的质量价值观、质量观念、质量态度、质量忧患意识、品牌意识和顾客意识等,是质量文化的精髓部分,是质量文化各层当中最为稳定、最具影响力的一层。
意识层决定了制度层和形象层,它是质量文化中相对稳定的层次,一旦形成就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制度层和形象层是意识层的外在体现,意识层直接影响制度层,并且通过制度层来影响形象层,形象层和制度层是意识层得以实现的途径和手段,三者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企业完整的质量文化体系。
三、质量文化的构成要素
根据质量文化的定义和层次,质量文化的构成要素包括企业的质量意识、质量制度、以及质量形象等内容。
(一)质量意识
质量意识是企业员工对质量重要性认知程度的体现,它包含了质量价值观、顾客意识、品牌意识和质量忧患意识。
1.质量价值观
企业的质量价值观是企业质量意识的核心内容,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企业的质量价值观影响着企业员工的质量态度和质量行为取向,也是企业质量文化独特性的本质所在。良好的质量价值观,能够对企业的全体员工产生内在的感召力和强烈的质量忧患意识,引导员工自觉地遵守企业的质量制度并维护企业的质量形象,在工作中主动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企业的质量伦理道德是质量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企业和企业员工的精神道德标准。与质量制度不同,它不是硬性的质量管理要求,而是通过长期培养和倡导而形成的群体的质量精神规范。质量伦理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是企业质量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质量观念是企业员工对待质量问题的观点,观念决定态度和行为取向。落后的质量观念必然产生消极的质量态度和不适宜的质量行为。
2.顾客意识
顾客意识,反映了企业员工对顾客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它决定着员工在处理与顾客有关问题时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对企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强烈的顾客意识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形成强烈顾客意识的企业,才会有强烈地探究市场需求、钻研顾客心理的冲动,才会有创新产品、丰富产品质量内涵的方向感,才会有创立品牌,维护品牌的紧迫感,才会有突出质量优势、赢得顾客忠诚的使命感,企业才会有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和不竭动力。
3.质量忧患意识
质量忧患意识是指企业职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深刻体会到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并清醒认识到本企业产品质量水平在同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存在的差距,由此形成提高质量水平和保持质量优势的强烈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在工作中自觉主动提高工作质量,以使企业取
得竞争上的质量优势而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
4.品牌意识
品牌意识是指企业员工对品牌价值和品牌建设和维护的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它决定着人们对待品牌的态度,最终必将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未来。
(二)质量制度
质量制度是质量文化的“固化部分”,它规定了企业在质量方面对企业以及企业员工具体要求,是企业员工必须遵守的准则,也是企业质量价值观的外在体现和落实手段之一,是企业实现质量目标的必要保证。
(三)质量形象
质量形象主要体现为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品牌影响和社会责任感给顾客和社会留下的印象。它是企业质量文化的外在体现,影响着顾客和潜在顾客对企业的评价,从而对企业未来的运作产生影响。
1.产品质量形象
企业的产品质量形象是顾客最为关心的质量形象,它是顾客在对产品的观察和使用过程中形成的有关产品质量好坏的印象,一经形成往往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因而,企业应把产品质量始终放在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不能有一丝松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产品在顾客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和优选地位。
2.服务质量形象
对于耐用品制造企业来说,服务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服务已经成为满足顾客要求的基本业务内容。服务质量直接影响顾客对企业的满意程度,优秀的服务可以弥补企业产品质量上的不足,化解顾客的抱怨。
3.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综合了企业的许多方面,包括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品牌的内涵与格调等,良好的品牌形象不仅有利于企业留住老顾客,而且有利于企业吸引潜在顾客。
4.社会责任形象
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反映企业对职工权利、能源与资源消耗、环保、社区以及慈善事业的重视程度和贡献大小。企业只有重视职工的福利与健康、节约能源与资源、重视环境保护、关注社区发展、支持慈善事业才有可能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广大潜在顾客的认可,否则,不仅无法获得未来的发展空间,更有可能遭致员工的抵制甚至是法律的制裁。
四、质量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一)质量文化的特征
1.客观性
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文化是与企业共生的。即企业质量文化依赖于企业的存在,没有企业就没有企业质量文化。企业质量文化的根源来自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根归结底是企业成员的主观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企业质量文化伴随企业的发展、变革而形成和演变,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其质量文化的内涵和成熟度也会存在明显差异,充分认识质量文化的这一客观性质,是自觉推动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前提。
2.独特性
质量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内容、管理体制、高层领导、员工素质以及历史变迁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这就决定了不同企业的质量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而且这种质量文化上的差异往往是难以消除的。质量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简单照搬优秀企业的质量管理经验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3.一致性
质量文化是一种以质量道德、质量意识为基础,以激发人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为手段,以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质量效益为最终目的的文化管理方式。质量文化理论基础的一致性表现在:质量文化都是以人为本的质量管理思想,突出员工质量意识的重要性,依靠员工质量意识的强化来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自觉性
质量文化是企业最高管理者倡导的文化,它是企业领导根据企业远景和发展规划、结合自身的质量管理经验,有意识地提出并逐步引导形成的。优秀的质量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强化质量意识,能够调整全体员工的质量行为,因此在质量文化的确立和培养过程中都加入了企业最高管理者的自觉意识。
5.实践性
培育质量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企业的质量经营提供相应的文化氛围,这种特定的使命使它不同于普通的文化,质量文化带有强烈的实践性。任何企业的质量文化在形成过程中都应该结合企业的经营战略需要、自身的特点和以往的质量管理经验,那些脱离本企业具体情况提出的质量文化是不切实际的,无法真正发挥质量文化的作用。
(二)质量文化的功能
1.凝聚功能
质量文化可以在企业内建立共同的质量价值观和质量目标,使员工在主观观念和客观目标上
有统一的准绳和方向,使群体的质量意识有正确的引导,使员工能够认同企业的使命和远景,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凝聚力是企业的宝贵资源,是协调员工质量行为的内在力量,可以有效引导企业员工在质量追求上齐心协力、步调一致。
2.激励功能
激励功能体现在企业质量文化一旦被全体员工接受并理解时,可以在很大程度以增强员工对质量的认同感和依存感,强化员工的质量忧患意识和顾客意识,激励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追求零缺陷的质量目标。
优秀的质量文化能够激励员工,能够使员工拥有使命感;优秀的质量文化能够激励员工,能够使员工拥有前进的推动力。美国强生公司的信条中有这样几句:“我们首先要对医生、护士和病人,对母亲、父亲及其他所有使用我们产品及服务的人负责”、“我们对我们生活和工作的社区以及整个世界负有责任”、“我们鼓励公民的发展以及更好的健康和教育”;希尔顿酒店则提出“顾客第一,员工也第一”的质量文化,体现公司对顾客和员工的极端重视,从而激发员工提高服务质量的主动性和热情。
3.规范功能
质量文化体现了企业员工的共同质量信念,这种信念体现了全体员工的共同利益。一切违背企业质量价值观的行为都会遭到员工的反对和抵触。因此,企业的质量精神对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使那些不符合质量文化的个体行为(包括领导的个体行为)难以存在下去。
4.反馈功能
质量文化一方面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影响着社会。企业员工同时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质量文化通过他们向社会传播进而影响社会,特别是大型企业的不断扩张,使其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企业的质量观念和行为准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文化,因此优秀的质量文化,不仅有利于企业发展,而且有益于社会进步。
五、小结
企业在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有明确质量文化的真正内涵,掌握质量文化的特征和功能,才能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质量管理的需要来改善质量文化的构成要素,从而确保企业质量文化作用的发挥,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使企业的质量工作能够生根、开花和结果。
第四篇:银行营业厅布局与功能分区研究
前言:几乎所有的银行产品和服务最终都要通过营业厅来实现价值的转换。银行营业厅必须要重视每一个与客户发生关系的路径与触点,因为任何一个与客户接触的触点都是改善客户关系、促进营销宣传的“黄金点”。
开始从客户角度思考
在中国,银行有90%的客户是零售客户,而这些零售客户群成为银行必争必夺之地,尤其是席卷而来的金融危机让众多曾经风光无限的投资银行陷入重重危机,就连历史悠久的雷曼兄弟和摩根士丹利也难逃厄运,这让中国以零售为主营业务的商业银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零售客户群资源的稀缺性和珍贵性。而几乎所有的银行产品和服务最终都要通过营业厅来实现价值的转换,营业厅对于客户来说就意味着一切。
星网锐捷DMB认为:银行营业厅作为服务客户的第一线,是客户服务和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营业厅不同的功能定位决定了银行的营销宣传体系、客户服务体系、VI规范体系,也决定了星网锐捷DMB银行营业厅整体解决方案的构架。显然这一点与中国银行界的想法不谋而同。
各网点转型期的银行营业厅包括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和其他十二家全国性商业银行都不约而同地根据各自核心产品、不同营业厅的定位、主要客户群的特征,对同一营业厅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客户开始规划、导入与之对应的营销宣传体系、客户服务体系和VI体系。
银行营业厅布局与功能分区研究
然而不同营业厅有不同的定位,同一营业厅也会存在着不同的功能分区、不同的客户规划,这些都决定了银行的营销宣传体系、客户服务体系、VI规范体系,也决定了星网锐捷银行营业厅整体解决方案的构架。
本着贯有的谦逊和对客户负责的态度,星网锐捷DMB与中国各大商业银行负责网点改造的业内人士进行了沟通,并亲临一线走访了诸多营业厅,对银行营业厅进行了分类概括,设计了简化模型,大致分成三类:
小型营业厅
中型营业厅
大型营业厅
除以上三类营业厅之外,还有少数营业厅属于特小型营业厅和特大型营业厅,不在这三类中,我们不再做另外分析和说明。
1、小型营业厅
商业银行的小型营业厅一般面积在100--200㎡。多临近社区,主要面向普通大众客户,以提供传统的交易服务为主,同时兼顾理财业务和公司业务。是中国商业银行扩大渗透力,抢占未来中产阶级客户的主战场。
小型营业厅布局与功能分区简化平面图:
2、中型营业厅
商业银行的中型营业厅面积多在200—300㎡。多处城市的主要街道区,面向广大中产阶级和公司客户,提供传统存贷、个人理财、公司业务等服务,是中国商业银行重要的收入来源。
中型营业厅布局与功能分区简化平面图:
3、大型营业厅
商业银行大型营业厅的面积多在300--500㎡。多处在城市的中心位置或者重要位置,为银行最先进、最有代表性的营业厅,是银行的品牌宣传中心,为大量高端客户提供服务。
大型营业厅布局与功能分区简化平面图:
停止随意无章地管理各类宣传信息
开始从客户路径与触点思考
[路径]:是指客户进入营业厅后活动路线(或流向),客户因为分类与业务需求的不同,活动路线不同,逗留的时间也不同。
[触点]:是指客户与银行工作人员或者物发生接触的重要点,银行的营销宣传体系、客户服务体系和VI规范体系就着重体现在这些触点上。
银行营业厅的营销宣传体系、客户服务体系及VI规范体系,归根到底是落实在客户的路径与触点上。否则摆放再多的LED屏或是电视屏或是海报、易拉宝都只能是做无效的客户接触。
星网锐捷DMB认为银行营业厅必须要重视每个与客户发生关系的路径与触点,因为任何一个与客户接触的触点都是改善客户关系、促进营销宣传的“黄金点”。
1、自助银行客户路径与触点图
推广自助银行是缓解人工柜台业务压力的重要举措,同时这也是提升营业厅服务效率和服务效益的重要举措。自助银行客户流通的触点包括橱窗、门楣LED屏、进门咨询台及其附近宣传区域等,这些触点连接起来就构成了相应的路径。同时,由于一些年纪大的人士对自助银行缺乏了解而导致不敢使用或者不会使用,急需在自动银行区域加强客户宣传教育工作和提示工作。
2、普通个人客户路径与触点图
普通个人客户是银行营业厅面对的数量最为广泛的客户群体,对提升中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服务效率具有重要作用。这些客户接触的重要触点包括:橱窗、门楣、咨询台及其附近宣传区、等候区及其附近宣传区、办理业务时的柜台等。普通个人客户群体在营业厅具有逗留时间长、涉及触点多等特点,对营销规范体系和VI规范体系的贯彻和落实及客户满意度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3、普通对公客户路径与触点图
随着理财意识的普及,银行对公业务尤其公司理财、法人理财的概念被越来越多企业和机构接受,银行对公业务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上升期。同时,中国商业银行在对公产品的营销上,难度远远大于个人业务,因为大多数企业的决策人员都显得相对理智,他们不局限于知道“然”,而且苛求了解“所以然”。这就对银行的营销宣传工作和客户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公客户涉及的主要触点包括:橱窗、门楣、咨询台及其附近宣传区、等候区及其附近宣传区、办理业务时的柜台等。
4、贵宾区网银业务路径与触点图
方便、快捷、高效无疑是网银业务的优势,现在,各大商业银行都纷纷主推网银业务,面积在中型以上的营业厅一般都设置了网银区。对于银行营业厅来说,抓好了网银区客户路径与触点的营销宣传和客户服务工作,对网银业务的推广和客户满意度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5、贵宾区现金业务路径与触点图
重点客户在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从新网点主义下营业厅纷纷加大对贵宾区的建设力度就能看出一些端倪。贵宾区在营业厅面积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同时也进行了更加细化的划分,贵宾区现金业务客户的重要触点包括:等候区、柜员,做好这些触点的营销宣传和客户服务对于留住贵宾客户和深度开发贵宾客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6、贵宾区非现金业务路径与触点图
对于银行营业厅来说,贵宾区中的非现金业务办理区是进行重点客户深度销售和交叉销售的好机会,客户等候时间、客户休息时间及办理业务间隙时间都是进行营销宣传和业务推广的绝佳时间。
第五篇:中学地理实验与实习教育功能研究
中学地理实验与实习教育功能研究 内容摘要: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是目前地理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地理实验与实习教学在地理技能教育、能力教育、地理知识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的功能。地理实验与实习对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具有独特价值。
关键词: 中学地理;实验与实习;功能
自古以来,地理在我国始终被认为是人们必备知识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理素养更是21世纪的公民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必备素质之一。但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是目前地理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地理实验与实习教学便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一种很好的途径。中学地理实验与实习教学活动,包括地理实验和地理实习两大类教学活动,是以学生实践为主,是以实践来带动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发展,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与地理实验、实习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专家学者关于地理实验与实习功能论述文献的调研和对自身的地理实验与实习经验的总结,我们认为中学地理实验与实习主要有四大类教育功能。
一、地理技能教育方面的功能
1.地图、图表的绘制技能。在地图的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绘制校园或家乡的平面示意图等,在把地物转化为地图符号的过程中,让学生归纳出地图的基本要素,并初步掌握绘图技能,使得学生对地图具有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主动地使用地图的意识;又如根据某城市12个月份的气温数据,绘制该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气温年变化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地理图表说明地理事物的能力。
2.地球仪的使用技能。学生在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时候,才会正确把握地球仪的转动方向,使用地球仪的正确姿势等。
3.天象、气象、水文、地震、环保等方面的简单测报仪器使用技能。如在月相观测的实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天文望远镜使用技能,在气温观测的实习活动中训练学生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在冷锋暖锋的实验过程中训练学生冷锋暖锋演示仪的操作方法,在降水量的测量实验中培养学生使用雨量器的技能。
4.地球、地形等模型的制作技能。如学习制作简易地球仪、三圈环流模型、内蒙古主要地形模型,利用橡皮泥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等,这些模型的制作,可以使学生学习到有关的地理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
二、能力教育方面的功能
1.地理实验与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自然界时,必须对山、水、动物、植物、土壤等要素进行仔细观察,还要从它们的细微变化或特点中发现要素间的联系,选择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而且还能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自然事物的主要特征与联系。不难看出,通过自然景观的观察,可以培养个体的观察能力。徐霞客是我国明代末年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他“在长期的实践中,培养了广阔的胸怀和精微的观察能力”[1]。《徐霞客游记》“不仅
是旅游见闻的记述,而且也是对地理事象的实地考察记录和自然界现象规律的探究,其中很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因而是一部具有科学意义的地理学巨著。”[1]这部巨著的问世,与徐霞客在长期艰苦的旅途中锻炼的敏锐的观察力是分不开的。可见地理实验与实习对于学生形成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积极观察品质(如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敏锐性、精确性、细微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2.地理实验与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在地理实验与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察不仅可以得到具体知识,在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前学生会对地理事物的过去情境、现在、未来发展产生联想和想像,只要教师方法得当,加以引导,就会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人们在观察中,想像力往往能纵横驰骋,游乎庙宇,超越时空。而闭目塞听,坐井观天,囿于一地,人的想像力往往会枯竭。
3.地理实验与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地理实验与实习可以使学生观察到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能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客观真实的学习环境中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王安石游褒禅山时,豁然顿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在地理实习中,训练学生有条理、有步骤、按顺序地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位置关系、空间形态、空间组成、空间排列方式和空间制约关系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判断,从而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4.地理实验与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地理实验与实习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直接经验,受到规范的实验与实习训练。如地理实验教学活动从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分析研究资料、得出结论等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方法。野外观察训练,要根据观察的目的任务,结合观察对象的特点,按一定顺序、整体和局部结合起来进行观察,还要对观察成果进行口头或书面的总结。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都是十分必要的。地理实验与实习还能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三、地理知识教育方面的功能
1.地理实验与实习可以模拟展现地理过程,有利于地理演变知识的学习。例如,地壳活动这样的自然过程,分布空间广大和演变时间久远,使我们无法直接观察,也无法把过程直接而又真实地引入课堂,但是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地壳演变过程,虽然这与自然界中真实的冰川侵蚀和沉积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可以给学生一个观察地理事物演变过程的机会。有些地理过程,我们可以缩小它的空间和时间,比较直观地引入课堂教学,如“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地理教师可以设计地理实验,模拟展现地理过程,把漫长的宏观的地理过程压缩介绍给学生。
2.地理实习可以展现地理景观,有利于地理景观知识的学习。“地理景观”一词用于学校地理学科教育中,一般是指综合的地理景象而言。例如反映平原、高原、盆地、沙漠、草原、森林等一类自然地理景象的知识,属于自然景观知识;反映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等一类人文地理景观的知识,属于文化景观知识。这些地理景观知识,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进行不同地域的实地观察,这对于形成学生的地理景观概念具有重要作用。
3.地理实习可以使学生直接接触地理事物,有利于地理名称和地理分布知识的学习。地理名称一般简称地名,它是个体地域的指称,它是地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分布知识能使人们获得关于地域的地理位置以及该地域的地理空间的概念。传授地名和地理分布知识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地图方法和实地考察方法是很有效的方法。
4.地理实习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地理表象,有利于地理概念的学习。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首先必须形成正确的地理表象,否则,抽象的地理概念犹如一座“空中楼阁”,学生不可能掌握它们的真正含义,而通过实习来实地观察观测是形成学生地理表象的最好方法之一。例如高中教材中的天文知识部分,概念抽象,距离感遥远,学生往往一下子难以适应,而单靠死记硬背是无法从根本上加以理解的。比如其中的“月相”知识,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困难,容易与其他知识混淆。这时可组织天象观测,指导学生记录不同月相的特征及变化规律,绘出天象位置图,然后加以总结,有利于他们对月相知识的学习。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功能
1.地理实验与实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喜欢学地理并初步认识到地理科学的价值。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地理实验给了学生实践的机会:地理实验无论在设计还是在操作、展示实验成果的过程中,均包含着无数的快乐因子。内蒙古地区的学生可以在草原上学习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的区别,云南的学生可以在当地的植物园、动物园中学习动植物的多样性。总之,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实验和实习的过程中,必定会普遍提高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而且使地理知识的掌握会更加扎实,地理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2.地理实验与实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如水污染、重金属污染、光化学污染等,严重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我国的基础地理教育是环境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在地理实验与实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让学生从切身的感受中体验出环境与人的密切关系,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地理实验与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地理教育具有进行国情教育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有着十分丰富的国情教育资源,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我国有着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遍布全国。例如位于海拉尔区的学生,在考察了海拉尔区地形之后,可以去位于海拉尔西山的“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进行人文地理实习。那里记载着日本军国主义对华战争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用血淋淋的历史来告诫学生:落后就要挨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和报国志。
4.地理实验与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地理实验与实习虽然充满了实践和探索的乐趣,但是,实验尤其在野外实习对学生毅力和体力都是一大挑战。地理实验与实习,可以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培养探索科学的好奇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可以使学生在地理实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环境监测中切身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与艰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做事严谨、认真和自觉地去发现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努力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
5.地理实验与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很多地理实验和实习需要小组合作来完成,需要学生具有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地理实验中,学生之间会有很多相互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他们的思想观念可以经常互相碰撞、融合、共振,形成一个动态的群体,可以培养学生之间友好相处、乐群外向的性格。在校外地理实习活动中,学生与社会成员暂时结成一种实践性的友好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优秀的社会成员所显示的人格力量,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打下烙印。在地理实验与实习的实践中,学生能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学会自觉与他人合作去解决问题。
6.地理实验与实习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自然美、人与自然间和谐美。如无论面对浩瀚深远的苍穹,缤纷多彩的点点繁星,还是在峨眉山金顶上眺望天际的大雪山,无论是观“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还是望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人们都可以体验到一种对伟大、崇高、神圣事物热爱的感情,获得勇气和信心。这些具有生动性、具体性和直观性的自然物,给学生以无限丰富的美感。当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些美的事物时,会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培养其审美能力和艺术情趣,陶冶其情操。在人文地理实习中,教师应将人文地理知识中赋有丰富的社会美和艺术美展现给学生。如名胜古迹、乡村聚落等等,与普遍的颇具生动性和物质性的自然美相比,往往更高级、范围更广、更富有情感性和思想性,这些是人类劳动创造的产物,是智慧的结晶,具有强烈的艺术和思想感染力,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和联想。总之,在地理实验与实习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审美教育,使学生得到地理美的启迪。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2]地理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理不是干瘪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环境。学习地理要让学生“因图识地,以地析理,由理释地,知地知理”。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带领学生做地理实验,进行地理实习。地理实验与实习集多种教育功能于一体,其中技能与能力教育功能是核心,知识教育功能是基础,兼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功能。因此,应该高度重视中学地理实验与实习教学活动,应该大力推行地理实验与实习教学方法。这不仅是地理新课程所倡导的,也是实现地理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2]
[3]
[4] 褚绍唐.徐霞客旅行路线考察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1.110, 94.褚亚平,等.地理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278.曹琦.中学地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16-123.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1.作者简介:
徐宝芳,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史利杰,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课程与教学论2004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