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习作教学的问题和改进对策

时间:2019-05-15 02:2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习作教学的问题和改进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习作教学的问题和改进对策》。

第一篇:浅谈小学习作教学的问题和改进对策

浅谈小学习作教学的问题和改进对策

习作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效的指导,可行的方法是最重要的,作文教学是一个创造过程,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指导,保持儿童的天性最重要的。习作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最好的模式和方法,如何提高习作教学的水平,增强小学生习作的兴趣和习作信心,本文从习作目标、素材积累、习作兴趣等几个角度进行探讨。

习作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习作水平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水平怎样,作文是一个衡量的重要尺度。”然而,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小学习作教学尚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总地来说,习作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的本质在于表达和交流,即表现自我,达于并影响他人:表达和交流什么?是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收获或积蓄。用什么来表达?用语言文字。怎样表达?要根据日常生活即现实交际的需要,根据不同交际目的和不同的交际对象,创造性地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

由于知识本位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三无三假的严重倾向。

三无:一是无明确的表达动因,只知道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或应试而写;二无具体的对象,只把教师当成惟一读者;三无真情实感,只知道按照教师的要求,用自己的嘴讲成人想听的话。

三假:一是内容虚假,作文脱离生活实际。文中描述的生活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去甚远,甚至望风捕影、无中生有地编造故事。二是情感虚假,作文远离精神生活。表达的情感价值取向与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大相径庭,甚至掩盖、违背自己的真实思想和心愿,趋时附势套用时髦的观点,张扬高尚的情操。三是语言虚假,语言运用脱离交际实践。本应用来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语言,变得既与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搭界,又与现实的交际需要不相干,所写净是一些充满八股味的假话、大话、空话、套话。

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就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树立作文教学新理念,探索作文教学新途径。由知识本位转变为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把学生由作文的奴隶转变为交际的主人。

二、对习作目标及目的缺乏正确的认识

许多教师对各个阶段习作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缺乏正确的认识,这个问题由来已久。教师忽视小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征及小学生不同于成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一味的以成人的标准来评判小学生的习作水平或提出功利化的目标,例如:“你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借鉴吸收是可以的,但拿着学生的作文与报纸文摘上的作文相比,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独特的心灵感受,提出的目标要么过高,要么过低,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这些问题都存在于我们的习作教学中。学生对习作的目的不甚明了也是影响习作教学效益的一个原因。有调查显示:“小学生对写作目的的认识非常不理想,在对168名四年级学生和193名六年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对习作目的有较为明确的认识的学生四年级只有6人,占3.57%,六年级学生有15人,仅占7.77%,而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习作只是为了考试或者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①。

三、学生积累的习作素材贫乏

当前,习作教学一般都有字数要求,就连学生家校联系本上的心情日记,字数的多少也会是一些老师评定等级的主要依据,老师关注学生写出了多少字,写出来的作文是否有质量这无可厚非,却不问问学生为什么会写不出话,写的作文为什么会千篇一律,没有新意。究其原因是学生习作素材贫乏的结果。素材采集与积累在整个习作过程中占有很大的分量,并且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成功。学生在素材采集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加进了自己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运用于写作时,就不会感到没有东西可写。也因为感受的不同,所以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不同,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而是生命和情感的诉说,这时的习作是学生交流表达的自觉追求,而不再是为了应付考试、应付老师而不得不完成的作业。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就必须重视素材的采集和积累。

四、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习作教学中,向来都是老师教,学生写,学生周而复始地练,但却越练越没趣,越练越厌恶写作文。据抽样调查,小学怕写作文的学生比例是35%②,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一样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压抑其独具的匠心,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作起文章来却是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随着素质教育工程的全面启动,这种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太过单一,已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了,必须建立新型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五、习作批改与讲评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小学习作教学一般可简化为“指导——习作——批改及讲评”三个环节,其中作为习作教学收尾性工作的习作批改及讲评,在整个习作教学活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纵观目前小学作文的批改,或评语式,或评分式,或等级式,几乎是千篇一律,教师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两种:敷衍了事型和越俎代庖型。要么对学生的作文草草批阅,打个等级或分数便了事;要么对此字斟句酌,学生的作文本

上红红的一大片,小到一个标点一个符号大到整段的文字,这两种做法对学生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习作实践的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于习作批改之后。有课堂讲评、个别讲评等形式。对小学生的习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既是师生思想认识上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是学生期待的一次重要的信息反馈。但是目前,很多教师片面注重作文的指令性建议,而对习作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或者打个分数就把本子发还给学生完事,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讲评被视为可有可无的环节,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以下解决策略:

一、转变观念 树立正确的习作目标

改革传统的习作教学观,必须关注小学生独特的心灵世界。在每一个语文老师的心中都要树立这样一个标准“什么样的作文是好作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固然是好文章的标准,但是以此作为衡量小学生习作水平的唯一标准是有失偏颇的。我们的学生毕竟还是小孩子,在习作中流露出天真、稚嫩和童趣是本该有的状态。毕竟儿童的世界不同于成人,这是一个奇妙、梦幻而又充满灵性的天地;他们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游戏规则生活着,有着与成人完全不同的快乐、哀愁、憧憬、期盼与体验方式。明代的李贽说过:“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老舍先生也特别珍视儿童的天真,认为这是天下最可贵的,万万不可扼杀,最害怕看见“小老人”、“小老头”、“少年老成”。可见小学生习作追求的是我笔抒我心,不一定要立意高远,词语华丽,结构严谨,不应过早地被矫揉造作、拿腔作调、规矩法则所俘虏。这样,才能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才能少一些成人化了的“小学生作文”,少一些八股习作,无论从词语选择、句式结构甚至到语气、语调不仅都应具有儿童的特征,而且是具有儿童自我角色意识的童心之言、童真之言、童趣之言、童性之言,从而让习作成为儿童表情达意、书写真我、洋溢灵性、激发悟性、张扬个性的生命活动。

那么是不是实话实说的作文就是好作文呢?也不见得,例如三年级的一位学生写到:“今天是快乐的一天,早上妈妈带我去奶奶家吃了早饭,然后我就和小芳去玩了,我们玩的是吹泡泡,我们吃了很多。后来我们就回家了,今天真是快乐的一天”,这是“实话实说”吗?无可非议。但,是好习作吗?并不见得。“实话实说”是新课改理念下习作教学的时尚思路,因此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厌其烦地强调着“我口写我心”、“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怎么说的就怎么写”。这固然不错,它既尊重了学生,又是新课改理念的体现,但效果不见得乐观。树立正确的习作目标,必须关注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正确的习作目标对于学生来说就是适度的目标,是在当前的水平上通过努力能达到的目标。如果目标定得太高,学生达不到不说还影响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和自信心;目标太低,则失去了习作训练的意义。怎样的目标才适度?《新课标》中有:第一学段主要是写话训练;第二学段主要是学写简短的书信便条;第三学段主要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可见,不同的学段对习作有

不同的要求,教师提出的习作目标应以学生的年龄和现有水平为基础。另外,把学生的习作与报纸、文摘上的习作进行比较也是不可取的,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阅读量不同、表达能力也不同,在习作教学中以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是行不通的,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有一个相对于他自己来说是适合的目标,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不容忽视。

可见,一篇好的小学生习作不是“社会期待效应”下的“成人化”习作,也不是“账单”式的实话实说,一篇好的习作是小学生独特的心灵世界的写照、是小学生在对日常生活观察之后有重点的交流表达,是充满童趣的诉说。

二、关注生活 建立开放式的习作素材库

学生怕写作文,写出来的作文苍白空洞或者三言两语,是一个普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活单调,不善于观察生活,课外知识贫乏,习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众所周知,建筑需要材料,习作也是如此,习作素材源于哪?《新课程》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叶圣陶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见,习作与生活是相融的。它来自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独特的心灵感受。

建立丰富的习作素材库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关键。首先是要丰富学生的生活。从这点来说城里学生似乎没有农村孩子的生活丰富,城里的孩子周末很忙,各种兴趣班、特长班、补习班把学生生活填得满满的;而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和风俗习惯以及农村人的淳朴热情好客为农村孩子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是从阅读量来说农村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还是有差异的,因此,城乡结合是可行的。家长和老师要为学生多留一方空间亲近自然,把孩子引向多姿多彩的生活,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以活泼、开朗、热情的人生态度去直面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生活经验、丰富生活阅历。例如:春游、野炊,利用各种节日,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而在每次活动过程中,总有意料不到的收获,随时都会出现写作的素材,激起学生的写作灵感。比如,为了让孩子写好《我的母亲》这篇作文,可以先组织学生开展“走近母亲”系列活动。例如:让孩子观察母亲的一天,看这一天母亲都在做什么?然后是“今天我当家”活动,让孩子承担母亲的角色一天,并且写出自己的感受,继而,又开展了对父母的感恩活动:可以给妈妈唱一首歌,帮妈妈做一天家务,给妈妈洗脚,为妈妈买一件珍贵的礼物,为妈妈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观察妈妈的语言、动作、神情,将这些生活体验积累起来,写出来的作文不乏“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喜悦,也有“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个性表达,亲历的体验,丰富的积累,诞生了一篇篇的感人之作。

其次,以观察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③按系统论的观点讲,观察是作文中的输入系统,没有一定的输入,就没有输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观察是习作的第一道工序,观察的目的在于获取知识、获得素材。小学生的观察,由于其“无意性”占主导地位,他们在观察事物时,常常处于被动的东张西望的状态,他们容易被那些新异的对

象,鲜艳的色彩,突出的音响吸引;他们往往习惯于看个大概,而常常遗漏了重要的细节,他们更不会在观察过程中分析比较。例如,观赏桃花,只能说出它的颜色,却没看出它有几个花瓣。很多时候,他们会把一些很好的写作素材丢掉了,因此,对学生的观察必须加以有效的指导。明确观察要求,教给观察的方法,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和挖掘可以让学生观察的事情或景物,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持之以恒地观察,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素材才会越来越丰富。

最后,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记录观察所得。丰富的生活体验和观察所得来的素材要想长时间的保留,还有赖于学生的记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录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摘抄、随笔、日记等,不管何种形式的记录关键都在于持之以恒。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学生的心中有了丰富的资料储备,写作的时候就做到了厚积而薄发,学生作文才会写得顺畅。作文成了学生的一大乐事,再作文的时候,也就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了。

三、重视兴趣 激发学生的习作积极性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兴趣的魅力光芒四射,保持小学生对习作的浓厚兴趣需:

(一)用“下水”作文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习作之前,教师可以用“下水”作文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降低学生习作的难度,使学生从老师的“下水”作文中引发写作兴趣,一起评赏教师的作品,其中的乐趣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下水文可以自己朗读,也可以指名朗读,读后集体评议,可以说优点,也可以指出不足,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中既感受到教师的文学修养,又无形中提高自身习作能力。如学生在写“我最尊敬的人”作文时,教师先把自己写的“下水”作文读给学生听,听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些问题,如“老师最尊敬的认识是谁?为什么他是老师最尊敬的人呢?”等等,并让学生把好的词语记下来,然后自己再写。学生的作文兴趣在老师“下水”文章的引导下,逐渐迸发出来了。这样随着对作文兴趣的提高,学生写作文的信心就建立起来,作文教学的效果也就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

(二)习作批改中注重激励评价增强学生的作文兴趣

学生每完成一篇作文后,都希望从老师那儿得到鼓励,这种心理是积极向上的,也是正常的。那么作文批改中注重激励评价,肯定会增强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和信心。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所以他们的作文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无是处。因此,在作文批改中要注重分层批改:对好的作文进行“鸡蛋里挑骨头”,对差的作文则力求发现其“闪光点”是有必要的。习作批改要详略得当、褒贬得当,还要“快批快评”,因为人都有对未知事物早认识的迫切愿望,学生每完成一篇作文,无不希望尽快知道自己作文的优劣情况,教师只有“快批快评”,才能满足学生的这一愿望,保持习作的兴趣和积极性。有的教师等到学生

对上次作文的热情完全消退之后,才能把改完了的作文发下去。这样学生的热情,即使“死灰复燃”,热量也不会太多。(三)提供赏析交流的平台巩固学生习作兴趣

交流是人的本能渴望,小学生和成人一样,他们渴望交流,渴望在交流中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肯定,在交流中学习他人的长处,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平台以满足他们交流的需要,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对习作恒久的兴趣。例如:同桌交流、小组交流、自选伙伴交流等。另外,还可以通过建立习作档案袋,开展习作比赛,习作心得交流等活动催发学生表达的愿望,在欣赏感悟文字奥妙的同时,提高驾御文字的能力。

激发兴趣——增强兴趣——巩固兴趣是保持小学生习作积极性的三步骤,只有当学生积极的投入到习作中才会自觉的去写作、去探索,孔子在《论语·雍也》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

习作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效的指导,可行的方法是最重要的,作文教学是一个创造过程,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指导,保持儿童的天性最重要的。习作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最好的模式和方法,如何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益,增强小学生习作的兴趣和习作信心,这个问题的探讨永无止境。

第二篇:浅谈小学习作教学的问题和改进对策

浅谈小学习作教学的问题和改进对策习作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因为学生的习作水平往往是其诸方面素质的综合反映,如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而习作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习作目标缺乏正确的认识

许多教师对各个阶段习作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缺乏正确的认识,这个问题由来已久。教师忽视小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征及小学生不同于成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一味的以成人的标准来评判小学生的习作水平或提出功利化的目标。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独特的心灵感受,提出的目标要么过高,要么过低,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这些问题都存在于我们的习作教学中。

二、学生积累的习作素材贫乏

当前,习作教学一般都有字数要求,字数的多少成为一些老师评定等级的重要依据,老师关注学生写出了多少字,却不问问学生为什么会写不出话,写的作文为什么会千篇一律,没有新意。究其原因是学生习作素材贫乏的结果。素材采集与积累在整个习作过程中占有很大的分量,并且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成功。学生在素材采集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加进了自己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运用在写作时,就不会感到没有东西可写。也因为感受的不同,所以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不同,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就必须重视素材的采集和积累。

三、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习作教学中,向来都是老师教,学生写,学生周而复始地练,但却越练越没趣,越练越厌恶写作文。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一样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

四、习作讲评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习作实践的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于习作批改之后。有课堂讲评、个别讲评等形式。对小学生的习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既是师生思想认识上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是学生期待的一次重要的信息反馈。但是目前,很多教师片面注重作文的指令性建议,而对习作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讲评被视为可有可无的环节,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要么对学生的作文草草批阅,打个等级或分数便了事;要么对此字斟句酌,学生的作文本上红红的一大片,小到一个标点一个符号大到整段的文字,这两种做法对学生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一、转变观念 树立正确的习作目标

改革传统的习作教学观,必须关注小学生独特的心灵世界。我们的学生毕竟还是小孩子,在习作中流露出天真、稚嫩和童趣是本该有的状态。毕竟儿童的世界不同于成人,这是一个奇妙、梦幻而又充满灵性的天地;树立正确的习作目标,必须关注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正确的习作目标对于学生来说就是适度的目标,是在当前的水平上通过努力能达到的目标。如果目标定得太高,学生达不到不说还影响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和自信心;目标太低,则失去了习作训练的意义。怎样的目标才适度?《新课标》中有:第一学段主要是写话训练;第二学段主要是学写简短的书信便条;第三学段主要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可见,不同的学段对习作有不同的要求,教师提出的习作目标应以学生的年龄和现有水平为基础。另外,把学生的习作与报纸、文摘上的习作进行比较也是不可取的,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阅读量不同、表达能力也不同,在习作教学中以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是行不通的,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有一个相对于他自己来说是适合的目标,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不容忽视。

二、关注生活 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

学生怕写作文,写出来的作文苍白空洞或者三言两语,是一个普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生活单调,不善于观察生活,课外知识贫乏,习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习作素材源于哪?《新课程》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叶圣陶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见,习作与生活是相融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

三、重视兴趣 激发学生的习作积极性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兴趣的魅力光芒四射,保持小学生对习作的浓厚兴趣。

第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

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冲动和兴趣;其次是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在学生无意识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习作环境,并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在无意识中进行习作。这样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任务为兴趣。

第二、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防止无病呻吟,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对于学生来说,酸甜苦辣皆有营养,喜怒哀乐都是文章。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学生自身独特的经历往往能够令他的作文也别具一格,在作文中出现了说真话,表真情的内容,哪怕表现出了不积极的道德思想,或语言文字不规范的情况,教师都要指出表扬抒发真情实感的好苗头,在肯定了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再对学生在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改正。

第三、教给学生作文方法,落实作文指导——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一是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作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要细致地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在观察中会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有了表达的欲望。

二是要在教学中落实作文指导。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精讲范文,学习写法。模仿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方法,是人类从事学习必不可少的途径和方法,要想模仿写得好,首先要读得好。

三是要在长期的课内外阅读中积累优美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大脑仓库,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下笔如有神。

第四、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解决“写好”的问题

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一种认定,是习作指导的继续和深化。作为课程的具体落实者——小学语文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该如何有效落实课程标准,为这些孩子服务呢?我认为,老师的批改应当重视、理解、尊重、欣赏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个性体验,努力发现作文的闪光点,对学生多加鼓励,激发其习作的积极性。

我相信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空间,宽容对待每个学生的个性,一定会改变学生不愿意写作文的局面,使每个学生都乐于作文,乐于表达, 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一部分。再也不把作文当作负担去对待了。

第三篇:小学习作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曾经有这样一句话,“作文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李白坚教授更是提出了“快快乐乐作文,简简单单习作” 的习作理念,而叶圣陶的“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更是每位语文教师的经常性话题。这就使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深深地感到习作教学困难与机遇并存,挑战和希望同在,对于习作教学是又爱又恨,喜忧参半。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对作文是这样提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而阶段目标有了明确的要求,一二年级写话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兴趣,乐于表达;三四年级习作教学的目标是:自由表达,减少束缚;五六年级习作教学的目标是:表达真情实感,学生进行有个性的表达。

无论是哪个阶段的习作教学,通过多年来的实际教学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以下诸方面的问题:一是不知道写什么;二是不清楚该怎样写。这两方面应该说是所有教师读都感受到共性问题。其三是假话、套话偏多;第四是没有兴趣,遇到课表上的作文课,学生总皱着眉头说“哎,又是作文课。”五是写作思路狭窄;六是表达能力欠缺。

究其原因这既与学生的视野、阅读量、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教师有关:教师理念不够新、教学策略不恰当、不注重评改。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实际习作中存在以上的问题。

究竟怎样才能解决以上诸多问题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我自己的做法。首先是要引导学生多看书,必须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读书种类正如鲁迅在《给颜黎明的信》中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是引导学生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当然在这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食物,这并不与真话、实话、心里话矛盾。这可以减少对学生习作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

再次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兴趣,如:游戏活动——扳手腕、贴鼻子、抢椅子、写纸条、吹硬币„„可以用趣味自由的素材激活热情,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些命题作文等方式。也可以用鲜活的榜样感召写作兴趣,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对学生而言,显得“真”“小”,学生会觉得“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还可以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获得乐趣,例如让学生把自己的好习作读给别人听,从而产生自豪感、成功感。教师的及时鼓励,提供展示台展示,建立奖励机制等方式都可以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或的习作的乐趣。

最后是拓宽学生写作思路:可以采用让学生走向生活,丰富体验。例如学生习作《桔子》,就可以让学生首先观察外形、然后自然中品尝,运动后品尝,吃过糖后品尝,每一环节进行交流,最后记录下来稍做整理修改,加一个合适的开头和结尾就是一篇习作。可以采用同伴交流,引发灵感。“众人拾柴火焰高”,让优秀学生先说然后带动较差学生进行表达。还可以采用范文引路,抛砖引玉形式。像语文教师的下水作文、优秀范文、名家名文都可以在习作前、习作中、习作后进行赏析借鉴。

丰富学生想象能力是习作教学策略中必不可少一项。教育家张祖庆说过“学生的想象力不是培养而是牧养,更不是放养。语文老师就是还儿童一片牧养的想象草原。”我们可以采用老课文新演绎、旧故事谱新篇、新材料编故事、按提纲写故事、续写经典故事、图形作文、物品作文、音效作文、卡通作文„„通过这些形式“牧养”学生的想象力。

提高表达能力的策略在习作教学策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让让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语言;二是诱导学生以说促写,下笔成文;三是培养学生炼字炼句,学写章法等。这些行之有效的形式都能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策略,像课堂作文教学的策略,习作讲评的策略等,但只要我们语文教师伏下身来,认真引领,善于指导,勤于总结,学生习作能力是会提高的,习作教学的前途是光明的,或许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就是我们执教中的那一名学生呢!

第四篇:小学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杨田文

〔关键词〕习作教学 单一性 多样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作文就为的是要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此乃作文教学的本意。”在学生敢于“袒露自我,表白心灵”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性格、语言、行动、思维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对习作的浓厚兴趣和对生活无比热爱的思想情操。

多年来,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投入大而收效甚微。在新课改理念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其原因,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语文教学中对习作定位不准,要求过高。“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忽视学生生活的单一性,教师把学生锁定在成人生活的多样性中,造成了视觉错位。习作教学中只重视遣词造句能力,谋篇布局能力,而忽视情感兴趣的呈现,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导致了学生厌写,怕写。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习作焦虑症”。习作教学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独特个体、有着自由思想的“人”的表达的需要,过多地关注习作的内容和结果,就会忽视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情感的体验、表达的惬意、交流的快乐。超习作、超目标、超阶段的习作定位直接制约着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

二、习作教学中,命题作文太多,半命题,自由命题的作文太少,扼杀了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兴趣和信心,导致学生写些空话、客话、套话。作文是学生的意识活动的产物,是学生语言能力的综合体现,不管是现实生活的记实叙事,还是议论抒情,从根本上说都只能来源于生活外部和内部的刺激,这样才能激发倾吐的欲望、写作的动机和创造性表达的热情,获得持久的动力。而浓厚的兴趣,却是作文的一种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力的源泉。

三、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批改方法呆板,评价方式单一。学生从批改中得不到启迪,得不到收获的喜悦,只把习作看做一种任务,东拼西凑。习作批改与讲评,是习作指导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习作学习新的加油站。传统习作评改中,多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甚至教师全权代理,学生写完作文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了,习作评改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呢?

(一)淡化文体意识,珍视独特感受。指导学生在观察中积累并形成独立思考。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要使生活向充实的方向发展,有两个致力的目标,那就是训练思想和培养情感。如何训练思想,培养情感呢?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不放过点滴的琐事,并从中提炼形成自己的思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有淡化文体的要求,在第三学段提出“能写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只提“能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引导学生用心灵去观察和思考,逐步引导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明白作文并不难,只要把你做过的,看见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这样才会有写作的个性化 ,这才能促使学生喜欢写作文。

(二)鼓励自由表达,强调真情实感。自由表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使要写命题作文,也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这样才能让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从而有效避免学生写空话、客话、套话。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仿袭旧有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大多侧重于命题作文的指导,重形式,轻内容,导致学生“举一”有余,“反三”不足,这样不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来引导的作文教学模式,无异于“闭门造车”。此类奉命作文,学生的思想受到牵制,个性遭受制约,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这样的状态导致学生产生僵化的思想模式和机械的思维定势,当然谈不上作文的兴趣。作文教学应遵循以人为本,开放作文形式,采取规定范围的自己命题的方式进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三)批改方法多样化, 评价方式实效化。把批改和评价的空间还给学生一部分,从中有所交流,有所顿悟。知道了好与坏,得与失,也就明确了扬长避短的地方。

批改方法要多样:变教师评改作文为学生评改作文。叶圣陶曾总结自己一生给学生改作文所得到的深刻体会:教师给学生改作文完全是“徒劳无功”。学生作文教师评改,跟教师命题学生做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叶老再三强调“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而教师则研究怎样去引导和点拨。作文评改能力应该是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能力,必须变“教师评改”为“学生自改”,变“学生作文一交了事”为“学生自始至终参与作文训练全过程”。我认为,从四年级开始,就应该采取学生自改、互改、教师批改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己批改习作的能力。

训练学生评改作文须把握好几个要点。一是教给评改文章的方法。要让学生明确修改的内容。即修改什么?这当然要结合各学段的要求,不可一概而论。评改习作还要教学生学习独立修改,做到“三读三改”:第一遍默读,看看文章是否符合本次习作的要求,调整顺序,充实内容;第二遍轻声读,改正明显的病句和错别字;第三遍放声读,进一步调换、修正词句或认真誊写。二是将个人评改与小组互相评改、教师评改相结合。自己独立修改后,接着在小组中互评互改。第一步是每个人都要谈一谈自己文章的构思以及自己初次修改了些什么;第二步是读一读自己的文章,请小组同学评议、启发、补充;第三步是自己结合小组的好意见再次修改;第四步是小组交换后互相阅读、修改、写意见;第五步是学生阅读同学提的修改意见。写下自己的看法;第六步是上交老师评改。

评价方式要有“针对性”。(1)过程评价: 一件事是否写得具体;段落中,有哪些好词佳句;是否抒发真情实感;是否有创新精神。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习作的闪光点,及时给于表扬,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2)质量评价: 题材是否来源于自己的生活中;体裁是否基本符合常规。这里不能有过高要求,要因材施教,量力而行。凸显培优补差计划,一般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即可。(3)总结性评价: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和热情。

只有“蹲下来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才能正确的参与到学生的写作实践当中去,才能使学生高高兴兴看自然、看社会,轻轻松松学作文。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篇:习作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罗树琳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贵州 都匀 558000)[摘要]习作教学中存在学生“无米下锅”、活动积极习作兴趣低下、教师讲解多课堂习作时间少等问题,影响着教师习作教学的质量。本文以一节习作课为例,思考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学生习作“图式”积累不足,习作心理与语言表达脱节,学生胆怯习作积极性不高,习作缺乏迁移引导等方面。为此提出利用阅读选文让学生不断积累习作“图式”,规划小学六年专题片段习作内容,让学生不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从习作弱势群体出发重视习作评改指导等对策,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与思考。[关键词]习作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H19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1-0093-02 [作者简介] 罗树琳,贵州省都匀市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

一、问题的提出

连续听了某学校几节习作研讨课,这是其中一堂,执教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习作。习作要求是“如果问到同学们都会做些什么,大家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会画画、会游泳、会滑冰、会照相、会做饭、会干农活„„回忆一下,这些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在学会本领的过程中,有哪些趣事,有什么体会。选一样写下来。写的时候,要把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课堂呈现是这样的:

课前教师安排学生回家学习煮蛋花汤,上课开始,首先教师出示第一张幻灯片以第16课《绝招》中的一段话引入,让学生补充标题《我学会了_____》,顺势告诉学生这叫半命题作文,题目前半部分不能改,横线填写你学会的内容。接着教师和同学分享自己学会包馄饨的本领,并分别拿出馄饨皮、肉馅等材料开始包馄饨,顺势出示第二张观察小方法的幻灯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包馄饨的动作、神态,仔细倾听教师的语言。要求看清楚、听清楚。教师一共包了两次,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成功了。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包馄饨的过程,学生齐声说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总结之后再包成功了。教师追问第一次包成功了吗,第二次呢,第三次会怎样,并引导学生说出从不会到会再到熟练的过程。教师继续问学生能不能把包的步骤写出来,随机出示第三张幻灯片,给了包馄饨过程的一串无序句子,让学生编号排序,并找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接着让学生开始尝试习作《我学会了_____》,要求选择深刻难忘的,最有体会的,最有想说的本领来写。幻灯片出示了学习园地四的习作要求,教学生审题,试写。

10分钟过去了,发现很多学生不会写,有的学生虽然填写了标题,但是没有写内容,有的学生填写了标题同时写上了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但是没有具体内容。少有同学写完了,写作的标题大都是相同的,使用了教师指导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教师利用学习指南卡让学生帮教师填写完成《我学会了包馄饨》,很多学生填空填词比较好,教师再指导学生填写学生学习煮蛋花汤的过程时,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和句子就不会了。

这节课,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和丰富生活体验,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愿意表达。这也是时下习作教学中常使用的方法,目的是解决小学生习作困难,但是也存在着当下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本文以此课为契机,分析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思考一些对策,给一线教师一些借鉴与思考。

二、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问题一:小学生习作常出现“无米下锅”现象,这是学生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不够完善造成的。那么为什么有的学生“无米”的情况少,而有的学生总是处于“无米”的饥渴状态?在本案例中课前教师布置的任务是学会煮蛋花汤,有六个学生选择了这个题目,但是只有一个同学写得很细致、具体生动,加入了心理、神态、动作描写,而其他五个学生学煮蛋花汤的过程不会写,但是由于教师上课的时候提示了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所以学生简单地填写了先后顺序,并表达了学习煮蛋花汤的体会,更细致、具体、生动的表达却不能。

问题二:小学生参与活动兴趣高涨,但习作兴趣相反。这是学生胆怯作文的表现,对学生来说,习作是习作,活动是活动,二者之间有鸿沟。如何让学生能保持激情大胆写作呢?本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观察包馄饨的过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是让学生把教师包的过程先说出来,大部分学生不会,教师利用学习指南卡指导学生填写包馄饨的过程时,学生都会把较好的词语填写在相应的空格,但是自己组织语言和句子描写学会煮蛋花汤的过程则有很多学生陷入习作的痛苦阶段,不会写了。

问题三:习作课堂常出现教师讲解时间多,课堂习作时间少。教师往往喜欢讲清楚写作的内容,再让学生练笔,而结果是有限的时间内常常习作时间不够,习作的效果不够理想。本案例中教师示范、讲解用了近30分钟,而学生习作时间不到10分钟,教师评价学生习作不到5分钟。教师试图教会学生怎么表达,按照怎样的顺序写作,但是往往事与愿违,习作的效果不佳。

而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有的小学生在习作教学课堂上不情愿习作,不情愿是造成习作教学困难的重要原因,有的小学生虽然想写但是无从下笔,有的小学生无法将自己的思维和语言顺畅组织,导致无法表达,呈现在书面上就是无法表达。怎么解释这些现象呢?

首先,利用皮亚杰的观点可以知道,学生的习作基础应该由若干种对环境适应“图式”积累而成,即“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构成学生感知、记忆、思考自身与环境的关系,这就出现了在认知新事物的过程中如果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图式相似时,学生们会用以前的经验对待和处理新的知识,换句话说,如果习作内容和学生积累的经验相似或相近的时候学生习作的“无米”情况少,写起来比较容易,习作兴趣浓厚,有内容可写,感情较为真挚,这是一种“同化”现象,相反,如果习作内容和学生积累的经验不相同或者不相近的时候,会出现的情况则是学生要改变自己原本的图式或结构,就是要改变旧观念适应新情况,这是“顺应”现象,这种顺应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很多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似乎是不适应这个以旧换新的变化的,那么也就出现习作“无米下锅”的情况,或是习作标题千篇一律,习作结构大体相同,甚至习作语言类似或相似,甚至无话可写,无从下手。教师在课堂上开展习作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改变这种观念达到适应复杂环境,并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达到图式的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其次,利用维果茨基观点可以知道,对学生来说,说话和写话是学生看得见的能力,即学生具有初步的直接的低级的自然的语言表达心理活动的能力,而教师希望学生使用语言这个工具组织自己的心理活动,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这是学生的潜在能力,需要教师指导或是同伴中更有能力的人的帮助才能完成。习作要求学生把学习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内化为内部的能力综合运用。学生习作初始倾听他人的讨论并与他人交流,然后借助这些言语帮助自己解决习作中的问题,这是学生习作发展的一个阶段。“激发兴趣高涨,习作兴趣低迷”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可以感受习作活动和内容的乐趣,但是初步的直接的低级的感受,学生未能形成使用语言这个工具组织自己的心理活动,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教师来说如何帮助学生驾驭语言工具表达心理活动是另一个较为困难的事情。案例中教师通过自己演示包馄饨的过程让学生表达教师学会包馄饨的过程,但是学生感受不够深刻。再次,对于学生的习作心理水平来说,维果茨基的观点告诉我们,如果学生对习作的主动性、有意性越强,那么习作心理的发展水平就会越高,习作效果就会越好。但是习作课堂常出现教师讲解时间多,学生习作时间不够的情况,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潜力,让学生具有综合运用能力,对习作的主动性和有意性强烈呢?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可能性,通过提问、鼓励、建议等策略进行指导,在互动中不断观察,教师能给予学生学习最大的帮助,让学生将语言符号系统内化,达到在没有他人的帮助的情况下也能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独立习作。

最后,利用学习的迁移理论解释为:学生的习作基础应该是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影响学生习作的除了识字、阅读,还有思维的发展,案例中教师利用的是学会包馄饨的学习影响学生学会游泳、学会煮蛋花汤、学会滑冰,这是一种顺向迁移。教师面对学生习作中的种种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

三、习作教学策略思考

(一)教师应利用阅读选文让学生不断积累习作“图式”

我们的语文教材编写往往以主题为单元,阅读选文都与主题相关,习作的主题内容设计往往与单元主题相关,即习作的内容“写什么”与单元主题相关。按照这样的设计学生在阅读了若干选文后对“写什么”、“怎么写”应该有一定的思考,但是事实不尽如人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恋战于阅读文本的思想内容讲解,习作教学指导则是另起炉灶,注重分析给定的范文和习作技巧教学,呈现出阅读选文教学与习作教学隔离的局面,习作教学在架空的情况下指导,学生习作“图式”未能建立,学生自然不能习作。因此,教师要利用阅读选文让学生不断积累习作“图式”。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每篇选文的框架搭建的巧妙、思考阅读选文的主题选择的合理、品读阅读选文表达方式的唯美、审视阅读选文的观察角度独特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习作“图式”积累的内容,让学生在阅读选文的基础上感悟和理解习作的奥秘。

(二)教师应规划小学六年专题片段习作内容,让学生不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在习作课堂教学中一般让学生模仿阅读选文的某一片段开展专项练习,但是习作指导的思路较为零散,往往没有六年一贯的规划,结果是训练片段很多,成效不大,学生脱离片段后还是不能良好表达。对于片段专项习作指导,教师要通览六年习作主题要求,规划片段训练,发挥学生目前看得见的能力,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深刻理解和总结经验,寻找语言表达的规律,进行习作训练。

(三)从弱势群体出发重视习作评改指导

习作评改是帮助学生深入思考习作情况的一个关键点。学生不会表达和不知道如何表达,教师可以通过在习作课堂批改给学生一个比较直观的指导。但是很多教师都喜欢挑选课堂习作好的、完整的、表达清晰的学生习作来评改,对弱势群体习作者来说是望尘莫及的。根据学生习作的心理水平,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通过批改习作来实现。我们的建议是,教师从习作弱势群体中挑选一两个半成品,就其存在的问题,如习作思路的阻碍、习作中言语表达的障碍等方面,一一修改,指出学生习作中未意识到的错误,精心分析,让学生带着审视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习作,学会修改习作,甚至撰写习作。最后可以把班级中的优秀习作拿给大家欣赏,学生们自然心领神会。

下载浅谈小学习作教学的问题和改进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习作教学的问题和改进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小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和对策

    农村小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遂川县水南明德小学刘秋香 首先从我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我总结出了学生的习作中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其一是题材方面的问题:学生习作中的题材存在的......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白建东 (陕西省佳县坑镇白家甲小学陕西佳县719202) 摘要: 习作是根据某种题材,把心里合理的想象写出来。习作对于学生发展语言、运用......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的对策研究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的对策研究 当前中小学思想状况不容乐观,不良网络文化、滞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家庭溺爱、师生缺乏有效沟通等深刻影响着中小学生思想......

    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对策

    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对策 王彧 (通城县石南中学, 湖北通城437100) 1.问题的提出 在中学阶段,英语阅读课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新课......

    小学习作教学

    小学习作教学“生态化实施”的构想 作者:张祖庆(一)习作理念的确立——为了生命发展“作文是老师让我写的,因此我不喜欢写”成了目前学生作文积极性不高,作文水平低下的最直接原......

    浅析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析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定州市邢邑小学 李小燕 电话:*** 邮箱:24731780@qq.com 摘要:小学音乐教育是对小学生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够陶冶小学生的情操,......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研究与对策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研究与对策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长期以来,习作教学存在难教难学,师生畏惧习作的现象......

    中药材包装问题及改进对策

    中药材包装问题及改进对策 摘要:在我国现行的中药材流通体制下,主要存在中药材包装形式单一、地域特色不明显,包装方式及规格不统一,包装材料来源混乱、包装标识信息缺乏及无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