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科研功能之导正论文

时间:2019-05-15 11:4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科研功能之导正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科研功能之导正论文》。

第一篇: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科研功能之导正论文

[摘要]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既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又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诉求。但是,在学校教育科研实践中存在着对学校教育科研的价值认识偏颇、教育科研脱离教育实践、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单

一、虚假研究和课题研究不规范等现实问题,导致学校教育科研的价值异化、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成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障碍等误区,这需要学校通过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根植于学校的真实生活、采取恰当的研究方法、坚持实在性的研究在教育科研价值、性质、方法与过程等方面予以导正。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育科研;学校管理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诉求。引导教师开展有效的教育科研,可以清晰洞察教育现象的本质,提高教师素养和生活质量,有利于转变教师教育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课堂生活世界的价值和意义。但在学校教育科研实践中存在着对学校教育科研的价值认识偏颇、教育科研脱离教育实际、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单

一、虚假研究和课题研究不规范等现实问题,导致学校教育科研的价值异化、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成为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障碍等误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育科研的信度和效度,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一、学校教育科研。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建立良好的教育科研机制。让教师成为追求教育幸福生活的主体

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坚持正确的教育科研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开展教育科研,形成教师反思文化,促进研究主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诉求。教师能否成为研究者?这与学校的教育科研机制及运行的效能有关(包括学校教育科研组织机构、职能、制度等的作用),也与教师教育科研的思想和意识密切相关。徐州市第八中学通过行动研究,开展教师集体反思,研究新课程标准的理论背景和教材中知识存在的方式,名特优教师案例分析,引领教师形成反思习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以生成教育机智、形成教育智慧,来增强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生命力。在反思中坚持寻求理论的支撑,理解教育科学的理论,增强对教育教学问题、教育现象的批判力和解释力,以沟通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实践。反思文化的形成,使一批教师从“技术熟练者”逐渐成长为“反思性实践家”,成为学校教育科研骨干。

二是开展教育科研,变革师生的生活方式,回归生活世界,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研究的幸福之路吧。”徐州市第八中学通过建立教师反思机制,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体察到这样的道理:学校教育生活是教师整个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教师教育生活即通过教书育人,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同而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教师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主体,教学研究是教师对教学工作进行价值反思和意义追问的探究活动,使教师教学工作真正具有人文关怀品质。教育即生活,工作即研究,在教育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反思、成长,应该成为新时代教师的生活方式,研究的过程应回归教师的生活世界。长期以来,在徐州市第八中学存在着这些现象:部分中小学教师脱离了科学研究,把自己的生活方式窄化为做“教书匠”和“传递知识的工具”,有人认为,教师每周要承担十几节课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承担繁重的教育工作,哪有多少时间用来进行科学研究!甚至有人认为让疲惫不堪的教师做教育科研如同让穷人捐款一样是不道德的。针对这些现象,徐州市第八中学一方面通过发挥部分教育科研骨干的引领与示范作用,改变教师的教育生活观念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教师课题研究档案和个人发展规划,让教师尝试在课题研究中体验教育改革的动力和教师职业价值的升华,体验作为“人师”的幸福。

三是通过教育科研,发展学生,成就教师,促进学校的改革和进步。一直以来,在一些教师观念中存在着这样的逻辑,要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就要进行应试,就不可能进行教育科学研究。这种思维基于长期以来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置于二元对立的两极。通过教师的科学研究,让教育教学行为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这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重要的价值,也是学校教育科研的“存在性”问题。徐州市第八中学对本校实际作具体分析和诊断后,开始对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模式的研究,鼓励教师敢于变革和创新,以分析性思维检视教育教学现象,找出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为核心目标的优质课题,进行持续不断的系统、深入探索,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积累有意义的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找出符合规律的做法,再实践,再总结提升,如此反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不仅逐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教师的研究水平,而且还激发了教师研究和创新的热情,在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笔者认为,这是学校教育科研的重要使命之一。

二、学校教育科研,根植于学校教育现象。应直面教师真实的教育生活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教师们产生了这样的理念: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这表明教师对学校教育科研的理解力显著增强。徐州市第八中学教育科研课题产生的背景是来自教育教学实践中师生的教学困惑、需求或矛盾。尽管学校教育科研的研究范围较大、研究内容丰富,但徐州市第八中学教育科研紧紧围绕提高教与学的质量,采取多种视角,深入探析几个领域的问题。一是研究课堂教学及其师生的生活状态。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的场所,是师生生命存在重要方式,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师生学校生活的生命质量状况,一个班级,一堂课,一个学生,一个教师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二是研究学生日常生活中身心发展的评价、保障机制的建立。三是学校教育教学创新管理与改革发展研究,突出对学校发展模式、内涵发展与特色建设的探讨。

在这些研究中,徐州市第八中学采取“教学研同期互动”研究模式,直面教师真实的教育生活,组织和引领广大教师理解和体察教、学、研三个环节的同时共存和共同达成。教是教师活动的场所、过程和生活的内容,是教师知识参与、情感参与的一种方式;学是知识产生和积累的一种方式,也是教师知识参与、行为参与的一种方式,在科研活动中知识的拓展是通过学习活动达成的;研是教师自主发展、持续发展的运行过程,是发展的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坚持三个环节的同期互动,在结构上,学处于中间位置;从时间上看,现有研的启动。然后学相继启动,没有研,就不会有学的发生。学运行后对教和研提供能源的作用,即发挥能源系统功能。笔者通过引导教师实施这种研究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使一批教师从技术型(教书匠)向实践研究者(专家型)的角色转变成为现实。正如叶澜在“面向2l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课题实验中的结论:“只要真实的、有质量的、有力度的学校改革实践,就会在改变、发展学校的同时,改革、发展教师。”

三、学校教育科研,坚持科学思维。应采取多视角、探讨适合的研究方法

学校教育科研应通过多维视角,突破目前就教育而研究教育的单一视角和方法。学校教育科研应有广阔的、多维的视野,从经济全球化下多元价值观视阈中,从现代教学论、解构—建构主义、现象学、解释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文化学、教育生态学等视角,适当进行定量研究,增强学校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又有定性研究,增强学校教育科研的适用性与信度。采取观察法、调查法、实验研究法、案例研究等方法,多维度、多层面地观察与分析学校教育教学实然,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探讨和大量数据资料的统计,整体观照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及其生活状态,探讨激发教师、学生生命活力的积极因素,为提高师生生命质量提供合理的解释与分析。同时,这种科研会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合理的解释,为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教育生活提供鲜活的实践性知识。

毋庸置疑,教育叙事研究作为教育研究中一种新兴的质的研究方式,以其关注个体性的、情景性的、偶发的特殊事件的故事描述,深入地分析所隐含的重要理论价值,便于掌握而倍受学校教育科研者推崇。在应用适得其所的时候,确实易显示其所长。值得人们关注的是,在“一片教育叙事研究”的热潮中,叙事研究尤其是叙事行动研究成为教育科研领域一种普遍的期待,似乎教育叙事研究作为教师教育生活的唯一方式,以此可以解决和拯救教育中一切问题。教育叙事研究能负如此之重吗?笔者以为,在学校教育科研中,研究者不可能只钟情一类方法,绝对否定或拒绝另一类方法,需要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研究对象与任务以及问题在整个研究结构中的位置,来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正如有研究者在对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比较时指出:“不要人为地夸大两者之间的差别,其实,即使在量的研究中也不可能排除主体间的成分……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与其说是两种对立的研究方法,不如说是连续统—体,它们之间有许多相辅相成之处”。这对正确认识教育叙事研究与量的研究关系、突破学校教育科研方式的狭隘性会有所启迪。

四、学校教育科研。蕴含学术操守。应秉持实在性的研究与探索

目前学校教育科研的两种倾向值得人们关注,一是虚假研究,即缺乏规范的课题实施实施、理论学习、实践性研究活动和阶段性专题会议,少数研究过程的实证性资料收集与积累甚至出现研究者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行“信息加工”形成所谓的研究成果,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导致了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的“两张皮”现象,这必然使教育科研成了研究者的负担和累赘,使教育科研失去其应有的功能。二是重视研究结果轻视研究的过程。学校教育科研只重视研究结果,是急功近利和研究浮躁的表现,何况学校的研究成果一般具有较强的情境性、针对性,而普适性较差。因此,对学校教育科研效度的评价,既重视研究过程、研究品质,又重视研究结果、学术水平。

为避免出现上述两种倾向,徐州市第八中学将学校教育科研的主旨进行定位,通过教师实在性的研究,使其理论素养、问题意识、研究意识、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培养本校的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建立教育科研团队,营造和谐、宽容、民主、严谨、敢于怀疑和求真的学术氛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完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徐州市第八中学通过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开展课题学术沙龙、基于课题研究的教学论坛、教师课题研究报告会等,引领每一位参与者在课题研究中,确立终身学习理念,增强自主发展意识,制定并落实教师个人生涯发展规划,基于教育教学实践,扎实研究与探索,拓展理论视域,使教师在研究中实现视域的融合、观念的碰撞与冲突,以便能够理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生成教育智慧,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特色和艺术,在发展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

因此,学校教育科研应在正确的价值引领下,直面教育生活的实在性问题,采用灵活而有效的研究方法,基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与教育现象,让教师成为尊重教育规律、善于勤于探索的专业化实践者和研究者,发挥学校教育科研在促进学生、教师与学校和谐发展中的功能。

第二篇:课改背景下职教教师办公区域设置的研究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

职教教师办公区域的设置能体现学校的工作指向及管理思想,基本上决定了教师的工作组织形式和工作情景。课改背景下教师办公区域的设置必须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融为一体,为学校育人团队和专业建设团队共同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论文关键词:

课程改革;职教教师;办公区域设置;工作组织形式

办公区域设置在大多职业学校是一件普通的常规工作。通常根据现实条件,根据工作岗位需要方便布局、阶段调整,设置的基本准则是利于协调关系、便于管理。有的学校注重办公区域的内部布置(文化建设)及日常管理;有的学校将之与教研室建设相联系,视其为专业教研室建设硬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都是对于办公区域设置的有益实践。但职业学校教师办公区域究竟应该如何设置,特别是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办公区域设置如何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学相契合,至今鲜有研究。

课改背景下职教教师办公区域设置的内涵

教师办公区域设置决定了教师工作的组织形式,展现出教师的日常工作情景。它受教师工作的性质、目标、特点、重点等相关因素制约。

职业学校教师办公区域的设置是建立在学校总体工作思想基础上的,它体现了职业学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突出了职业学校工作的指向和工作重点。

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涉及学校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教师办公区域设置也是课程改革总体工作的一部分。教师办公区域设置必须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必须与课程改革融为一体。

课改背景下职教教师办公区域设置的思路

(一)符合职业教育教师的工作特性

职业教育本质上是大众教育,是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合格的社会人的教育。职教教师既肩负着国家基本公民素质教育的任务,又承载着职业启蒙者和专业领路人的职责。因此,职业学校教师的办公区域设置不能完全等同于普通学校教师的办公室设置,职业教师工作任务的多重性决定着办公区域设置的丰富性。既要具有一般教育文化功能,又要具有职业(专业的)文化功能。办公区域设置的工作情境要从单一的教育情境设置优化成融行业企业工作情境与教师教书育人工作情境为一体的典型的职业教育工作情境。

(二)适应目前职业教育生源的特点

目前,职业学校生源素质偏低,小学、初中的应试教育体系和初中后的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妥善科学的接口。因此,目前职教教师还要担任矫正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和重新开发学生的责任。学生的管理开发和专业教育在职业学校成为两大主题,完成这两大主题任务应该是整个教书育人团队的共同使命。但目前这两大主题任务分别由以班主任为中心的育人团队和以教研室主任为中心的专业教育团队来承担。因此,在现实工作中往往存在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缺乏统筹协调、互不融通的现象。要达成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使这两支团队同心协力,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有利于形成两个团队融合的教师工作组织形式(办公区域设置)。

(三)适应职业学校建设层次的提升

职业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教师办公区域设置与学校整体建设所处的阶段层次有密切的关系。当学校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常规建设层次)时,学校的主要工作是维持日常教学秩序和常规管理的稳定,教师主要倾力于学生的常规管理,教师办公室设置与之相适应,必然以管理为重点而配置,以年级组为单位是其典型。当学校各方面的常规管理已经走上正常轨道,学校步入高一层次的发展阶段(特色建设层次)时,职业学校的工作中心围绕学风建设和专业课程建设展开。此时,教师工作组织形式也必须从以管理为中心的设置思维模式提升到以建设为中心、以建设带动管理的设置思维模式上来,按照全新的办学需要设置教师办公区域。

(四)促进工作过程导向课改的深入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办公室的设置必须满足课改的需要,加快课改进程,必须符合职业教育课程特有的工学结合特征。要有利于工作导向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教师的专业实践,有利于教师把握能力和技能的不断提升,为学生的职业素养潜移默化地生长提供最大的便利。

职教课程改革是一次课程的革命性变革,它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学科体系的解构和行动体系的重构,更深刻地体现在职业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工作以课程的升级换代为轴心,进行有深度的全方位课程变革。课程改革是系统化的工程,教师办公区域的变革是课改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教师办公区域设置时,一定要将其与课程内容、课程设施、课程师资、课程评价等改革联系在一起考虑,全局统筹,使之满足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要求,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改背景下职教教师办公区域设置做法

(一)宏观筹划,灵活设置,体现企业情境

职业学校在规划过程中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将教师办公区域设置与教学工厂、专业教室的配置结合在一起,宏观规划,侧重于专业建设。根据专业、师资的现状和发展需求,灵活设置,适时调整。

理想的职教专业办公区域应该模拟企业办公区域,根据行业企业的工作情境,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特点来进行设计、布局,可以是集中的企业式大面积的办公区域,也可以是前店后厂式的作坊式结构,也可以是工作室式的温馨布置,而不应千人一面,仅是封闭的单间式设置。室内外环境都要尽量模拟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境,具有很强的专业特色。参见图1。

(二)打造团队,兼顾管理,努力优化效果

一个专业若有两个年级四个班级,这四个班级的班主任、专业教师、通识课教师、培训师都集中在同一办公区域。区域内采用透明的半封闭办公桌。可以相对进行分组,如以班级为一个群落,或者以课程为群落。群落之间办公桌摆放的格局可以灵活,也可以适当以透明玻璃隔断。

在这种布局下,以教研室为中心的专业课程团队和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育人团队可以随时交流、共同研讨,促使专业技能教育和思想素质教育工作相互融通,达成职业教育目标的最优化。同时,也能兼顾到班级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班级的日常管理。

(三)贴近学生,便利实践,利于专业浸润

理想的职教教师办公区域应该建设在专业教学工厂之内(或附近),距离班级教室也应很近。既要有利于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又要有利于班级管理。教师、培训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实践操作和教学实践研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通识课教师、培训师也在同一办公区域办公,能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和教研活动,可促进“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的形成和建设。

办公区域设置一定要充分体现行业企业的特征,具有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和一定的教育氛围,让师生在模拟的企业的氛围内工作和学习,使教师、学生产生很强的专业归属感。促进教师的专业把控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加深专业浸润度。

(四)分区设置,完善设施,提升研讨能力

理想的职教教师办公区域应由办公区、教研活动区、深度会谈区、休息区等区域构成,每个区域根据功能用途完善相应的设施配备。

(1)办公区:模拟企业办公区域的半封闭特点,配备教师办公桌椅、打印机、复印机、电脑、办公平台、书柜、饮水装置、室内绿化等;

(2)教研活动区:配备会议桌椅、多媒体投影仪、黑板、小型专业阅览区、教具、教学模型陈列柜等;

(3)深度会谈区:比较安静、封闭的小间,配备人性化的沙发、软装饰布置,优雅的盆景、饰物点缀,供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深度会谈。

(4)休息区:配备沙发、躺椅等供教师小憩。其中,最重要的是配套的教研活动区域——简易的围坐式会议桌椅,配备多媒体投影仪、黑(白)板、专业阅览书籍、教具、教学模型放置柜等设备,使教师可以共同开发课程,开展教研活动。

(五)注重建设,和谐管理,构建学习型组织

办公区域管理过程中也要尽量引入企业文化,如用“5S”管理、ISO2008质量管理理念来引领和要求,使教师在执行优良管理理念的过程中培养出良好的工作品质。管理过程中处理好专业建设和常规管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课与通识课的关系,使之成为课程改革的推进力之一。

办公区域建设要追求和谐的人性化环境,不要用冷冰冰的戒律式办公室管理规章制度来束缚教师。要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贯穿于职教教师办公区域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努力营造既有职业文化氛围又有教育文化氛围的工作情境,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

第三篇:课改,教改背景下生物教学的体会(反思)

课改、教改背景下生物教学的体会(反思)

乐东中学生物组邢宝妹

我是刚毕业不久的老师,仅有两年多的教学经验,所以只能浅浅谈一下对我市新课改和我校新教改的一点体会。

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生物科学作为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是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只有在教师设计的探究问题下通过教师的引导并给学生有独立活动的充足时间和发挥想象的思维空间,让他们精心设计实验过程,收集分析实验数据,再由数据进行实验推论,高质量地完成实验预定目的。揭示了教材内在的注重学生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理念,以及让学生了解科学认识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得出概念,而不是把概念灌输给学生的教学理念,并且从研究性课题课的新实验类型的出现,还可以看出新教材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强调合作精神及团队意识的新理念。

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呢?我觉得有以下三点:

一、要重视初高中的衔接

1、课标要求的衔接

要去通读初中、高中的课标,了解学生初中所储备的知识范围,是否与高中的内容自然过渡,所以在设计每堂课学案之前,要充分考

1虑到学生在自学中可能会遇到哪些知识的障碍。并适时用各种方法清除这些障碍。例如《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一节中,学生对血浆与血液的区别,课文中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图理解上可能存在障碍,在学案上展示血液的组成图、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示意图,从而帮助学生理解。

2、学习方法的衔接

由于初中学校的师资、实验条件设备缺乏,而生物是一门重视实验的科目,会考只要求笔试,没有考察实验能力,所以大部分学生为了参加会考,采取死记硬背,“背多分”,对知识间的来龙去脉全然不解。到了高中再采取这种方法肯定不行,所以先要介绍高中生物学习方法,不能只靠背,更重要的是锻炼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加强自主、合作学习和思维训练。

3、教材的衔接

要通读所有教材,知识常常是螺旋式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知识的拓展,不能过渡,有些内容在选修会滚动出现,否则会影响课程进度。例如必修2基因工程只是简单介绍基本步骤,详细细节在选修3再出现。

二、让教师和学生同时认清新课改新教改的优越性

经过学校一年多来的新课改下的教改活动。大多数教师都已经认识到我校新教改的巨大优越性,但是据我和学生交流了解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新课改、教改的实质和作用,他们都认为这种模式根本就是“过家家 ”,只利于同学间的说话和小打小闹,不利

于学习。从而导致学生学习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课改教改的新课堂。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以加强合作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里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行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为现在的中学生同样也有这种需求。要善于改变传统问题回答式、讲授,倡导学生探究性学习,鼓励合作性学习,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做到以下方面:

1、在学案导学问题中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不是老师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而是通过情景引导学生该怎么做,培养学生的思维训练。

2、引导学生提出假设,让学生对问题本质大胆做出尝试性的展示。

3、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一个探究活动计划,版面展示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各组之间进行质疑讨论修改来完善过程内容。

4、让学生小组实施活动方案,充分使学生体会合作精神。

5、诱导学生参与推理的活动过程,通过表达和交流,论证或修正他们自己的解释,培养学生动手和交流能力。

总之,只要教师勤于钻研,敢于创新,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第四篇:课改背景下语文教研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论文

【摘要】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研当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之势,百家争鸣、畅所欲言带来的是对语文本质认识的加深及对语文教学实践能力训练的增强。然而,繁荣的背后语文教研也存在不少问题:或失之观念僵化,思维狭隘;或失之行为策略不当;或失之态度与动机不纯。这是因为没有处理好语文教研中的若干重要关系的缘故。语文教研如果能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预设与生成、课内与课外、民族视野与国际视野、吸纳与创新、自述与引用、赞扬与批判、成功与成名的关系,就能形成语文教研的真正繁荣,并最终实现提高全民族母语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教研;素质教育

21世纪伊始,我国百业俱兴的势头更劲,语文课程改革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之势。繁荣体现在百家争鸣、畅所欲言中对语文本质认识的加深以及对语文教学实践能力训练的增强。然而,在繁荣的背后语文教研也存在不少问题:或失之观念僵化,思维狭隘;或失之行为策略不当;或失之研究态度与动机不纯。这是因为一些教师没有处理好语文教研中的若干重要关系。实际上,如果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等八大关系,就会取得符合课改精神的有较大现实价值的教研成果,就会使语文教研步入专业化、科学化的轨道,就会使语文课程改革真正繁荣发展,并最终惠及素质教育。

一 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这涉及到对语文教研最核心理念“语文本质”及由它衍生的相关理念的正确理解问题。在这对关系上,现在的一些语文教研工作常出现僵化、狭隘的错误。具体表现在一些人是“工具派”,认为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一些人是“人文派”,认为语文的本质属性是“人文性”;还有一些人是“文学派”,认为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审美”等。这些偏执一端的做法,显然犯了思想肤浅、思维狭隘的错误。而正由于这种肤浅、狭隘,导致语文核心概念不明,学理不清,以致一些教研不仅浅薄,而且与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南辕北辙。因此,搞好语文教研工作首先必须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语文课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本质关系”就在于语文的基本性质是“言语形式的工具性”,而这种“工具性”又是附带“人文”的工具性。换句话说,“语文课程的本质,是言语形式的工具眭,语文课的人文性和科学性特征,都基于工具眭,均是工具性的派生功能”。这很重要,因为一方面它是语文课程区别与其他课程的标志,另一方面确立了此属性就会派生出一系列关于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正确理念,像“语文教学是附带人文性的言语教学” “语文教学要加强双基训练”“语文课程应立足于言语形式”,等等。不然,语文教研就会轻视“言语形式”“言语应用”,过分强调“言语内容的人文性”。但这里要明确的是:语文教研强调语文言语形式的工具性,但绝不排斥语文“言语内容的人文性”(当然也包含不排斥“审美性”)。语文教研是既强调“工具性”又强调“人文性”。因为语文里毕竟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轻视“人文性”是不现实的。

二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当今语文教研的一个热点就是“讨论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因为这牵涉到“传统教学的弊端”和“现代教学和传统教学如何结合才能产生优长”的问题。在这对关系上,现在的一些语文教研也常出现偏执一端的错误,即认为“预设的就是传统的,传统的就是不好的”,或认为“生成的就是现代的,现代的就是好的”。这些人忽视了一个事实:传统预设有优点而现代生成也有缺点。他们只看到了“生成”发挥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好处,没有看到“预设”规范学生学习行为、夯实学生知识与理论基础的好处;只看到现代课堂有“生成”,没看到传统的预设课堂实际上也有生成。

事实上,无论在传统教学还是在现代教学中,在很多情形下,预设都是不可少的,甚至是主要的。因为任何人在学习中都有“生成不了”的时候,这时就需要教师指点,而这“指点”就可能是早就预设好了的。因此,对文化素养、语文水平处于发展中的学生来说,科学预设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应该多于即时生成的。不然,教师的“主体性”和“主导作用”如何发挥?教师完全不预设指导,让学生“低水平生成”,实际上是“忘记了教师的职责”而使学生处于“放养”状态。但是,在这里,我们强调“预设”一点也没有忽视“生成”的意思,相反认为语文教研中要尽可能多地鼓励生成,因为“生成”毕竟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好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和教研中正确的预设和生成关系是“预设和生成共生共荣”。换句话说,预设是为了这一次好好生成,生成是为了下一次好好预设。预设和生成不是教师和学生任何一方的事,而是共同的事。

三 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这是一个关系到语文课程范畴本质的问题。在这对关系上,现在的一些语文教研也常各执一词,争论激烈。一种看法是“语文课就是和语言文字打交道,只要仔细研读文本就行”;另一种观点是“生活处处有语文,应走向社会学语文”。前者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课文”’,后者是“如果学语文,工夫在文外”。显然这种各执一端的做法是有违语文课程范畴的本质与规律的。

关于这对关系,争论的实质主要在两方面:1)我国基础教育中的语文到底是“大语文”还是“小语文”?2)语文教学中应怎样施行“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要正确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就必须回答这两个问题。

目前就这两个问题主要有两种回答。“有限开放的语文观”的回答是:学校语文是“小语文”,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内文本,有限联系课外,如余应源先生就是坚定的“小语文”论者。他说: “我们要认识和研究的不是与整个生活相连的泛语文,我们的对象是现代学校教育分科课程体系中独立的专门的语文课程中的‘语文’。”另外,王富仁先生虽提出了“大语文” “小语文”的概念,王荣生先生虽提出了“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 “语文科课程”和“具体形态的语文课程”等4个概念,但实际上就语文基础教育而言,他们也是认同“小语文”的。“无限开放的语文观”的回答是:学校语文是“大语文”,要立足课外,大量利用课外语文资源来学语文,对课内文本可以简便处理,因为“课内文本只是大干世界万千例子中的一个”,大千世界到处可学语文。因此,在具体实施“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时候,“小语文”论者主张要把握课内文本的言语形式,精析课内文本涵容,只是在有必要联想佐证时才适当延伸课外;而“大语文论者”则简化处理课内文本,或日只做“蜻蜓点水”般的处理,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延伸拓展”上。这样的例子在课改背景下的公开课和示范课上是很多的。为此,语文教研者要关注各种关于“语文范畴”的观点,品评不同语文范畴观的优劣,明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小语文”的性质,进而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四 处理好民族视野与国际视野的关系

这是一个既牵涉到语文教研的行为策略(视角)问题,又涉及到语文教研观念是闭塞还是开放的问题。语文教研既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语文教育研究的优秀传统,也要吸纳国际母语教育研究的有益经验和理论,这是语文教研工作者都知道的浅显道理。但在具体的语文教研中由于观念的僵化、视野的狭窄却会发生一些偏向和争执。例如:有的人在语文教研中一味强调西方课程理论,把西方理论一股脑儿地搬过来,津津乐道,似乎不知道我国也有行之有效的教学理论,甚至丑化我国的教学理论。又如:还有一些人在语文教研中一味宣扬儒、墨、道家的教育思想,对国际的教育理论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甚至有意抵触,好像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是唯一的。这两种做法都没有处理好语文教研中民族视野与国际视野的关系。

怎样才能处理好这对关系呢?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提出:要在“广阔的国际教育视野下采用多元对话、多媒体等新理念和形式进行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观点将国际视野与民族视野结合起来,较好地处理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优秀的语文教研成果都表明,要处理好这对关系,正确的态度是:民族视野与国际视野并重。首先,要弄清楚我国的语文教育现象与理论,总结有益的经验,供语文教育运用。其次,对国际上行行色色的教育现象与理论予以“占有与挑选”,将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符合语文素质教育需要的、能促进语文教育健康发展的理论梳理出来,目的也是供语文教育运用。

五 处理好吸纳与创新的关系

这是语文教研的行为策略问题,是关涉到语文教研是价值小还是价值大、是在低水平重复还是有创见的问题。然而,当下的一些语文教研没有处理好这对关系,要么只吸纳不“创新”,惯用“搬运之术”,使研究在低水平上重复;要么只“创新”不吸纳,凭空杜撰,使研究缥缈如海市蜃楼。显然,这都不是明智的教研行为。

语文教研中对待这对关系正确的策略应该是什么呢?那就是:既大胆吸纳,又勇于创新;在吸纳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再吸纳。创新要以中外有益的教育经验为基础,避免“凭空捏造”,使创新丧失根基;吸纳要以创新为目标,避免照抄照搬,“炒剩饭”,以致阻碍语文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也就是说,吸纳与创新的本质关系是:吸纳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吸纳是为了继承与创新,创新是为了在吸纳中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一言以蔽之,发扬本**语教育的优良传统,吸纳外**语教育先进理念的目的是“在继承吸纳中促进母语教育的发展创新”。

要注意的是:改革创新不是除旧布新,另起炉灶;改革创新是从旧中立新,在继承吸纳中发展。语文课程改革固然要有“新”东西,但不能丢弃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来创新;不要以为“讲授”就是“满堂灌”,“满堂灌”就是不好的;不要以为改革都是新的,实际上许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传统中都可以找到踪迹。例如:当下流行的“在语文课中言语形式处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是语文课独立与其他课程之外的根据”Ⅲ的观点,就是对叶圣陶先生“语文就是语言(口头和书面语言)”观点的推陈出新。就“语文选点突破模式”而言,从“选点突破法”到“选点突破模式”也是一种继承与创新。另外,还要注意“创新中的创新”。也就是说,创新与其他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也是无止境的。因此,创新者不可故步自封,而要在平衡“稳定与发展的关系”中不断进步。六处理好自述与引用的关系

这是语文教研的行为策略问题,涉及题材选择和文字表达的方式方法。语文教研最后要落实到教研成果上,任何一种教研成果都离不开材料选择和表述。但怎样选材和表达才合适,当下的语文教研也存在分歧:有的人认为多引用、‘掉书袋”(凡事有出处)好,因为这样才显得学富五车,言之有据;有的人认为多自述、不引用好,因为这样才显得有真知灼见,不人云亦仁。实际上,这两种做法都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掉书袋”固然有学问,但如果多了而又没有自己的见解在里面,那就成了老生常谈的文章,会被认为是抄袭剽窃;自述原创的东西固然有识见,但如果其中没有一点引用的事实和理论根基,那就成了信口开河,会被认为是胡说。因此,在语文教研里头,正确的选材和表述策略应该是:既要重自述又要重引用,不过要以自述为主,引用为辅。也就是说,论文的绝大部分篇幅要用自己的言语来摆事实、讲道理,只是在自己的言语表达苍白无力的时候才应该引用“经典言论”来佐证一下。

现在的语文教研没有处理好自述与引用的关系,固然与教研者的素质和观念有关,但也与语文教育期刊杂志的导向有关。现在的学院派期刊(特别是大学学报)是非常讲究“参考文献”的,没有参考文献似乎就不是论文了,使得作文者竞相引用,大掉书袋。而一些非学院派期刊(像一些面向基础教育的、面向中小学的期刊)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要参考文献”,只要谈感想、经验就行,这就导致了教研论文简单重复的很多,可以说这些文章中的很大部分是低价值或无价值的。有鉴于此,迫切希望不管是学院派还是非学院派的语文教育期刊都要在“自述为主,引用为辅”的原则之下确立一个“引用规范”,不仅是格式规范,更重要的是自述与引用分量的规范。这样做,不仅可以促进“自述与引用关系”的正常化,还可以极大地促进科学求实文风的形成。七处理好赞扬与批判的关系

这牵涉到语文教研者的科研态度和人品问题。作为一个语文教研工作者,应该有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不但自己谦虚谨慎、锐意进取,还要为同行的精彩研究喝彩,当然也要对同行研究中的缺点和错误提出善意的中肯的批评,帮同行改正缺点错误。语文教研中往往要引用前人、同代人的观点材料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这些观点材料或作正证或作反证,因而难免有赞扬或批评之声。现在语文教研中的赞扬基本是中肯、名实相符的,但有些赞扬动辄“大师”“第一人”“开创者”,近于谄媚。当下的语文教研批评也基本是中肯、实事求是的,但有些批评成了“批判”,火药味太浓,恨不得把不同意见者一棍子打死,失去了学术争鸣的那份儒雅和温和。我这里要举一个非常好的赞扬和批评的例子,就是绍兴文理学院王松泉教授关于“语言派”和“文学派”之争的议论,他说:

“据我所知,有些被称为‘语言派’的,并非反对文学;有些被称为‘文学派’的,也未必否定语言。但若依据‘主要倾向’定要分为两派,那么,我既非‘语言派’ ‘工具论’,因为语文中除了语言因素还有文学艺术,除了工具运用还有个性理念;也不是‘文学派’ ‘人文论’,因为语文中除了文学形象还有逻辑思维,除了人文因素还有科学基础。照我看来,语言与文学、工具与人文,在‘语文’这一范畴中是可以互相弥补、辩证统一的。——从本义出发,从本质着眼,我主张‘语言派’和‘文学派’互相兼容,‘工具论’和‘人文论’辩证统一。究竟是什么派、什么论?一言以蔽之,我是‘语文派’,主张‘素养论’。”

你看这段话多么儒雅。赞扬起来那么雍容,批评起来又那么含蓄,而自己的观点也明确地表达出来。作为一个长期从事语文教研的宽厚长者,他为我们在语文教研中处理赞扬与批判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范例。八处理好成功与成名的关系

这涉及语文教研工作者的科研动机和人格问题。语文教研的动机与日的是什么?显然应该是促使教学高效、教育成功,而不是单纯的教研者自己的扬名。然而,现在的学术研究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急功近利、追名逐利。一项研究三天两头就想出成果,而没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精神。现在的学术研究很多不是顺其自然,瓜熟蒂落,而是定任务、下指标,涩瓜强扭。十年才能出的成果硬要一年出,焉能不导致急功近利、追名逐利?现在的科研论文众多,但作文者扪心自问自己到底有没有一篇足以服人的益世之作?现在的科研课题甚多,但科研工作者扪心自问自己到底有没有一项推动社会进步的项目(哪怕是一点点进步)?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无愧于“科研人”。如果相反,那么你就要反省,还要认罪,因为你不仅用科研来沽名钓誉,更可恶的是你浪费了老百姓用血汗换来的纳税钱。而现在真正的“学术大师”不能出现,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太“急功近利、追名逐利”。

这种不良研究风气固然和低俗的人格有关,但也跟功利的社会科研环境即“项目论英雄”(不是先看成果后论英雄)的科研政策有关。有项目就意味着有名利,这招致不管是有科研实力还是没有科研实力的人都对项目趋之若骛。而项目一旦到手,是真研究还是假研究可就由我了,至于项目鉴定终究是可以应付的。如果不信,请科研诸君观察一下自己单位的科研项目鉴定,可以说绝大多数是顺利通过的。但一些通过鉴定的成果是什么成果啊!科研管理者们如果能真正用科学的方法来衡量我国科研中发生的一切,会发现“黑洞之大”,浪费之惊人。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个人格高尚、胸襟阔大的真正的教研者应该取这样的态度:个人成名以自己促进教育成功为前提,如果教育不成功(或日自己的研究没有产生较大的实际的效绩),自己成名就应感到羞愧。因为你成名了,可你的实际价值在哪里呢?很显然,在学术界,包括语文教研界,这种“研究没有产生较大的实际价值”的名人是存在的。当然,他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其研究一定是有点价值的,但我取的标准是“较大的实际价值”,也即“能推动社会某些方面进步的价值”。这也许有些高调,但我想作为一种真正的成名标准,不妨高调些。至于用抄袭、剽窃、地位、权势等手段达到成名目的人,那不是“感到羞隗”而是可耻。这种人也是有的,像领导侵占下属研究成果,导师侵占研究生研究成果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我们尤其要注意“抄袭” “剽窃”这两种写作中的痼疾,也许不是为了成名,但在不经意间我们也许就成了“抄袭者”和“剽窃者”。规避的方法是:1)检查一下自己以前是否有抄袭和剽窃的行为或倾向;2)发誓改正自己的错误;3)在以后的写作中,细心谨慎,严格区分引用和抄袭、剽窃的界限。总之,在低层次上,我们远离抄袭、剽窃等不良习惯;在高层次上,我们要有一颗促进语文教育发展的拳拳之心(当然也迫切希望国家有净化学术研究的好的政策出台)。

综上所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果我国语文教研既吸取了它**语教研和自己百年语文教研的经验和教训,又处理好了上述“八大关系”,就会产生真正的有较大实际价值的语文教研成果。如果这种势头不减,这种成果源源不断,那么语文教研才算真正步入了专业化、科学化的轨道。而当语文教研专业化、科学化之时,我国的语文教育就会专业化、科学化——顺风顺水、蓬勃兴旺。

第五篇:对当前课改背景下某些教学行为的反思

对当前课改背景下某些教学行为的反思

对当前课改背景下某些教学行为的反思

[内容摘要]: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重视主体失主导、合作学习的形式化以及频繁使用多媒体、对文本内容发挥不切等行为。究其原因正是教师所为,是教师对课改的理念和精神理解欠透彻。因此,教

师应科学、理性、冷静地作出反思,恰如其分地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在反思和实践中将新课程的理想变为现实。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进。广大教师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但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理解不到位,对课改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颇。如有的教师对新课改中的“新”字过于看重。为此,出现了许多本末倒置的现象;有的教师过于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促使自主学习自由化等,主观上抑制了新课改的落实。本人认为教师应对课改观念进行深入理解和再认识,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理性、冷静地进行反思。在反思和实践中逐渐将新课程的理想变为现实,在此本人就以语文课堂教学中发现的有关问题试作分析,愿与各位同行一起探讨。

一、重视主体失主导

在传统教育中,由于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当今教育界强调尊重赏识学生。但是在阅读课中,我们会发现,一些教师只管让学生尽情说,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学生说得如何,教师总是以“好”进行笼统评价或不评价,生怕自己不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以至于学生误认为自己怎么说都是有道理的,只要说出来就是对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会使学生主体地位夸大并异化,这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其实,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中,只有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各种活动指导,研究性学习指导,包括提问、讨论、表达、交流等技能,都得从头开始一点一滴地培养。当学生迷失学习方向时,教师要当好“指南针”使学生辨清方向;当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时,教师要找到“兴奋点”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投入;当学生陷入学习困境时,教师要成为“领头人”,和学生一道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究。

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科学地思维,保持课堂的张力。特别是在导入新课时,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在不断思考和讲座的过程中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二、多媒体的运用过于频繁

在现代教育技术方兴未艾的今天,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优势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时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尤其是公开课,许多教师都错认为不用课件就不是一堂好课,有些地方赛课,不用课件就评不上奖。在课件热的氛围下,无论哪一级的公开课,只要有条件的就一定会用课件,而许多课件无非起到小黑板和挂图的作用,可有的教师媒体的运用却过于频繁。纵观整堂课,多媒体的运用基本上贯穿始终。学生对教师的观注少了,事必影响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力。而且媒体应该是因需而要,适时知度,恰到好处。要用在关键之处,用在点子上,使复杂的简单化,抽象的形象化。

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够撇开教师的作用而单纯依靠多媒体课件,课堂是变化的,学生随时可能提出意料不到的问题,而多媒体课件是固定的,如果教师只知道围着电脑转,就剥夺了学生创新的能力,变成教师事先画好了一个圈,学生只能在圈内活动,这和限制学生思维没多大区别。

因此,我觉得,运用多媒体教学同样讲究师生的互动。教师在课堂中要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牢记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是促进教学优化发展的手段,而不是一根捆住学生思路的绳子。

三、合作学习形式化

眼下,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确“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我们会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很多,有效性很低。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用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少组织教学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如何提高有效性的指导……

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原理,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习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但如果运用不当,合作学习的这些作用就无法发挥。因此,领会合作学习的精髓,正确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应当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准确掌握合作学习的规则。教师应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采用相互的策略:或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

2、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的内容要

考虑学生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不同的发现等等,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性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

3、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是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教师还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导他们,从而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个活动。

四、对文本内容的发挥

课标指出:文本的内涵非常丰富,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一时间,个性化阅读教学在新课堂成了一种时尚,不可否认它使课堂热烈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了,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出乎异常的张扬。然而,在这似乎繁华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一种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浮躁和浅薄,令人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发展深感忧虑。

我曾看到这样一则案例:人教版第五册13课《亡羊补牢》,当教完第一自然段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师:文中的那个人发现少了一只羊后,他是怎么做的?

生1: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生2:(补充)他不愿去修羊圈。

生3:后来他把羊圈修得严严实实的。

师(赞扬):能通过下文说,真不错!如果你们是文中的人,你会怎样做?

生1:我会把羊圈修起来,不让狼把其它羊吃掉。

生2:我会扮演大老虎,用老虎的声音把狼吓跑!(全班同学大笑,课堂气氛热闹起来,学生发言更加积极)。

生3:我会躲在窟窿旁,等狼来了,用铁棍打死它。

生:……

学生想出了种种对付狼的办法,老师不断地点头赞许,课堂热闹非凡。这是目前教师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情景了。它的误区在于:学生全文内容还没有作整体的理解、把握,对文本的寓意还没有作出自己的感悟、体验,与文本的作者也没有作深入的对话、交流。就急着让学生作出个性化的解读,以求得课堂的活跃。这种与个性化阅读教学貌合神离做法看似活跃了课堂,实质失之于浅薄、浮躁,应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钱正权老师在《把个性化阅读引向正确轨道》(2004年11期《小学语文教学》)所说:“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是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维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建的感悟”,也就是说,读者的感语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作出个性化的阅读。

总之,课堂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对课改的理念进行深入理解和再认识,在反思和实践中逐渐将新课程的理想变为现实,在轰轰烈烈的改革过程中,我们除了满腔热情外,还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理性、冷静地进行反思,以期少走弯路,使教师的教育活动组织者的主导作用在新的教育模式中,不应被削弱,而应有待完善与加强。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下载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科研功能之导正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科研功能之导正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