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利用游戏教学促进初中生化学用语学习的实践研究
利用游戏教学促进初中生化学用语学习的实践研究
利用游戏教学促进初中生化学用语学习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界定
游戏教学:游戏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尽可能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语言交际情景,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它把化学用语的学习与化学用语技能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娱乐活动中,既可以改变化学用语教学枯燥呆板的局面,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起到“以趣激情、寓教于乐”的作用。
化学用语: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
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教材看,出现的化学用语有:
1、元素符号;
2、化学式;
3、化学方程式。
二、课题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1、克服学生对化学用语的厌学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生对学习化学用语,一般认为枯燥难记,甚至产生畏惧,厌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用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学习化学用语的先决条件。
2、寻找适合我校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教学方法
激励教育策略,激发学生成功的信心,激起学生创造的欲望,激活学生发展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在不断被激励的状态中取得不断进步。
三、课题研究的政策或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兴趣驱使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华尔特·科勒斯涅克说过:“兴趣可以看成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正像兴趣是过去学习的产物一样,兴趣也是今后学习的手段。”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可以发挥智力潜能的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事情,则只能发挥智力潜能的20%左右。因此,对于求学之初的青少年朋友来说,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可以使自己注意力高度集中,观察力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激发灵感,增强自信心,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内容)
【研究内容】一年来,我将初三(7)班、初三(9)班的全体同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中初三(7)班作为实验班、初三(9)班作为对照班。对他们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监控,对自己的教学方案和评价方式作出调整,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帮助与指导。研究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理论研究:认真学习《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著);《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魏书生著);《好学生 好学法》(魏书生著);《校本教学研究》(刘良华著)、《引导激励孩子的技巧操作与例解》(杨静平著)以及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书,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摘录了其中的一些文字,对我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二)调查分析现状,初拟实施方案:通过与学生座谈、访谈并
分析1—4单元测试成绩等形式,了解目前学生对初中化学的认知,兴趣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困惑,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的不足,调查不喜欢学习第4单元或不感兴趣的原因。通过访谈发现:很多学生在第4单元学习后成绩急剧下降、对第4单元不感兴趣的原因是:没有实验、死记硬背的化学符号太多、枯燥无味。所以,在平常教学中,我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为基点进行游戏教学的实践操作和探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制定游戏教学对促进初中生化学用语学习的实践研究方案并付诸实践
1、利用游戏帮助学生记忆
案例1:巧记元素符号
游戏功能:巩固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
游戏玩法: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卡片 师:现在, 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们根据我手上卡片,看见元素符号说出元素名称,看见元素名称说出元素符号是什么? 如果你说对了, 你将会得到这张卡片。
师:“C”。生1:铜!
师:不, 请再猜一次。生2: 碳!
师:恭喜你答对了!给你!师:“铁”。
生:Fe!
师:恭喜你答对了!给你!„„
教师将卡片奖励给这位学生,然后带领大家一起拼读。以此方式将27种常见元素符号和名称猜出,巩固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为了让学生放松玩乐才安排游戏,归根结底,任何游戏必须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游戏。在游戏规则上也要体现对教学内容的操练,使游戏为化学用语的学习与运用服务。切不可为了游戏而游戏,否则就失去了游戏教学的意义。
本课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掌握27种常见元素符号和名称读写。记忆元素符号对初步学习化学的初三学生来说是一个大挑战,单纯的读写很容易使学生感到疲乏和困倦。如何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状态下当堂记忆元素符号和名称,从而不大量花费学生的课余时间?课堂游戏就是一个好办法。
案例2:巧猜元素符号
师:现在, 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们根据我的提示猜一猜我手上卡片上的元素符号是什么? 如果你猜对了, 你将会得到这张卡片。我说出第一个字母。
师:“C”。生1: Cu, 铜!师: No, 请再猜一次。
生2: Ca, 钙!
师:恭喜你答对了!给你!在游戏设计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听第一个字母来猜元素符号,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条理化、清晰化。在游戏实际操作中,我们还可以提供一个小写字母,让学生来猜元素符号和名称,以增加游戏的难度,使游戏更富有挑战性。
2、利用游戏提高学生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指的正是“兴趣”。一位化学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化学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化学乐学、善学、会学。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案,想方设法以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化学用语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实践告诉我们,丰富多彩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化学用语学习之中;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化学用语,其注意力和观察力都有明显的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所以,教师若能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可操作性游戏活动,可以让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兴趣,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1:找朋友
游戏功能:复习已学的化学符号,引出化学式的概念及各类化学式的写法、读法规律
游戏玩法:
师:请各小组(5—6人面对面坐)拿出平时积累的常见物质名称和物质的化学符号(部分同学手持化学符号卡片、部分同学手持物质名称卡片)的卡片放在桌面上,将名称与符号一一对应。比比哪一组最先完成。
生:互结朋友 师:评价各组完成情况
师:各小组进行物质分类(指单质、氧化物、其他),将各种物质对号入座;
生:将不同类别的物质归类
师:观察各类物质化学式写法有何规律? 生:总结出各类物质化学式写法规律
趣味性:把化学式的学习与游戏结合起来,体现了“玩中学”、“乐中学”的教学思想,目的在于让学生乐于动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敢于表现、善于合作的意识。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一种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肯定会好好表现、极力配合共同完成任务,也是兴致盎然,一个个都急于表现,想马上把自己手上的卡片和其他同学的卡片结为“朋友”。游戏的成功会让学生体会到团结协作给他们带来的成果。
知识性:该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常见物质名称和化学式的写
法及各类物质化学式写法规律。学生在游戏时练习并巩固了这些常见物质名称和化学式,在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案例2:接龙
游戏功能:操练化学式的写法
游戏玩法: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每小组从第1位同学开始„„依次循环,每次只能写2个,2分钟时间以各小组书写正确的个数累计小组成绩。每正确1个得2分,总分最高的小组将会得到一份小小的纪念品,而总分最低的小组将会得到小小的惩罚。
这个游戏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地参与到游戏当中去,享受到游戏带来的乐趣,刺激每个学生对化学式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在无意识中掌握了常见物质化学式的写法。
案例3:小品
游戏功能:比较镁、锌、铁、铜金属活动性强弱
游戏玩法:我们在学习金属活动性强弱时,可演示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盐酸反应,通过观察反应的现象来编一个小小的小品游戏,通过表情和台词表演出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盐酸反应快慢(经典台词:镁:God Save me!;锌: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铁:无所谓,我无所谓„;铜:我得意的笑,又得意的笑„),从而总结出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学生印象非常深刻。
案例4:弓箭射鸟
游戏功能:确定元素的化合价
游戏玩法:用FLASH动画模拟弓箭射鸟,按动鼠标射击小鸟身上正确的化合价。画面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紧紧地吸引着学生,我故意射不中,学生在下面着急得要跳起来,都举手要求自己上来射击,全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一下子“活”了起来,学生好像身临其境,本来很抽象、学生很讨厌的化合价内容,一下子迎得学生的喜爱。
3、利用游戏提高学生多种能力
相声、小品等都是一般文娱活动中常见的节目,对语言艺术、表演功力等有较高要求,从这点上说,和老师教学是相通的!学生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从事教学和学习活动的,我们都将其称之为“玩”,都是游戏的形式。
游戏是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形式,游戏教学法的巧妙运用,对新知的巩固和升华有着明显的作用。
案例1:学完金属的性质后,让同学们课后编排一个小品:“街头一景”,其内容就是真假黄金的鉴别。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排出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画面。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做化学”,使学生感到学习化学是一种享受,巧妙地利用实践操作的游戏作业,不仅掌握了新学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真可谓一箭双雕!
案例2:例如,学完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等化学用语,我们进行了一次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5-6人为一组进行以下4轮的角逐。
连一连:(比赛规则:根据前面答题得分的高低,按照由低到高 的顺序依次选择题号,再由老师抽签确定该组答题人。每答对一个加20分。)
快速判断:(比赛规则:每小组从右边第一个同学开始依次下去,每答对1题加10分。)
排一排:(比赛规则:根据前面三组答题得分的高低,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选择题号,再由老师抽签确定该组答题人。每答对一个加20分。)
快速抢答:(比赛规则:当老师宣布开始时方可举手,否则,作违反比赛规则处理,每人次扣5分。老师按照举手的先后顺序确定答题人,答对加10分,答错扣5分。)
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对成功的渴望,这种心理需求的满足带来的是一种自信,是学生对挑战未知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提供各种学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游戏中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在同学与教师的认可中轻松的走向成功,建立自信。游戏教学作为一种以生生互动为主的教学形式恰好能营造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发展表演能力;通过比赛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会团结互助;通过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养成良好的纪律习惯;同时,学生能通过与其他同学的对照,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逐步意识到自我提高以及完善个性的迫切性,并努力为交际积累素材。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1、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多种能力有所提升。化学用语教学中设计
了(1)卡片游戏(2)找朋友(3)接龙(4)连连看(FLASH动画)(5)小品(6)小组竞赛等游戏形式。通过研究和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化学用语学习之中;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化学用语,其注意力和观察力都有明显的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在游戏过程中还提高了学生合作、交际、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
2、学生化学用语应用能力有所提升。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利用游戏的教学班学生比不用游戏的教学班学生的化学用语成绩明显偏高。所选择的对照班和实验班在没有学习化学用语前1—3单元的测试水平没有明显差距,两班的均分每次相差不到1分,但在化学用语教学过程中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实验班的每节课课堂检测成明显高于对照班,每次均分相差都超过5分甚至接近10分(最低相差5.9分,最高相差8分)。在一年一度的化学用语竞赛中实验班均分高出对照班7.86分,且实验班的优分率(80分以上,满分100)达到57.7%,而对照班的优分率只有26.9%。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1、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
2、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3、任何游戏都有游戏规则,课堂教学中的游戏也一样。游戏之前要讲游戏规则,游戏过程中要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结束后要进行点评。除此之外,游戏法的运用还要注意如下几点:
(1)游戏的开展应有一定的目的性,即游戏目的要明确。游戏教学的目的是“教学”,游戏只是一种手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所以游戏要为教学服务,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重难点和其它教学要求。
(2)游戏应有一定的启发性。开展游戏是为了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但也应该在游戏中注意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
(3)游戏应有一定的层次性。同一个游戏或同一节课中不同游戏内容难度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参与。对那些后进生,游戏时可适当给他们提示,启发并鼓励他们在游戏中
获胜,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则要让游戏有一定的难度。
(4)游戏的形式应多样化。俗话说:“把戏不可久玩。”再好玩的游戏,玩过几次后就没有新鲜感了。所以要不断设计新游戏,不断翻新游戏。
(5)游戏评价应具有一定的的选择性。游戏教学不但要设计学法和玩法,还要适当选择评价、激励的方法。对于那些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好的同学或小组要给予奖励。
(6)在组织游戏时,教师还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如果只有几个学生玩,其他人观望,那么游戏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让大部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当观众的做法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游戏时,从游戏的角度、学生感兴趣的程度等多方面下工夫。学生是游戏教学的主体,任何组织形式的设计都必须有利于学生全面参与教学和实现教育目标为宗旨。
第二篇:初中版画教学的实践研究
初中版画教学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版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其艺术魅力源远流长。我国是世界上制作版画最早的国家。它以多种形式深深根植于人民生活,千百年来成为了文化、美术有力的普及工具。潍坊是闻名于世的三大木版年画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版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其艺术魅力源远流长。我国是世界上制作版画最早的国家。它以多种形式深深根植于人民生活,千百年来成为了文化、美术有力的普及工具。潍坊是闻名于世的三大木版年画产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积淀。教学中以地域文化特色为背景传承版画艺术并将其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加以实施。
一幅版画作品须通过画稿、制版和印刷三个程序才能完成。画稿可以发展学生的造型表现力,制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印刷后揭开作品的惊喜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制作版画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美术方面的熏陶,达到美育教学的目的,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他们通过动手表达自己的情感,并锻炼创造性思维,因此进行版画教学的实践十分有益于学生美术能力的锻炼。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美术学科的审美价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2、大部分学生掌握纸板画的制作技巧,并在学习制作纸版画的基础上了解掌握绘画的构图、色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一小部分基础好的学生掌握木刻版画等高难度版画的制作技巧,并能进行简单的创作。
3、形成以版画为特色的美术校本课程,并编写教材。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当前各国对中小学版画的教育都十分重视,很多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实际在中小学及幼儿园开设版画课。如:前苏联、保加利亚、德、英、法、加等国家的儿童版画教育都很有特点。被誉为“版画之国的日本,十分重视儿童版画教育,设有专门的儿童版画教育机构和定期的儿童版画期刊,开展以中小学版画教学为中心的展览、交流、陈列、观摩等一系列活动。我国的中小学版画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也已蓬勃发展。版画已成为当代国内外少年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预计有哪些突破
国外很多国家对中小学生版画的学习研究起步较早,成绩显著。我国起步较晚,但广大的美术工作者都意识到了版画对于发展学生美术素养的积极意义,因此在国内的一些中小学和课外美术辅导机构中陆续对此展开研究和学习。通过调查、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中学阶段版画研究较少。在小学阶段学习制作版画的相对较多,而在中学中开展版画实践研究的较少。
2、普及面不广。初中美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但很多学校的版画教学只局限在第二课堂中,只面向一部分学生。
3、学习内容、形式单一,难以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课题组将面向全体学生,结合社团活动,以点带面,通过对版画的拓展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推动整个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创立适合本学校特点的美术校本课程——版画,通过欣赏、表现、创作的版画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以版画为代表的美术这种艺术形式所蕴含的形式美感及意蕴。版画活动中穿插涉及的杨家埠木板年画又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层的体验与认识,有效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为其终生热爱艺术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打下基础。
理论价值
分层次、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掌握一个画种,并通过对这一画种的学习和拓展,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我校近几年来对科研教学的重视,并对组内课题设有严格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市区教科院的领导一直深入我校课堂教学进行指导,使教师们的科研及教学水平迅速提高,而且教师也从中受益很多,教师在科研和教学改革中成为市区的教学能手.2.课题研究人员均为中学高级或中学一级教师,有较高的科研水平。
3、学校十分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做的前期工作中,师生们的反映良好。
七、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课题界定
在初中阶段实施版画校本课程作为初中美术课程的有益补充。通过课堂教学和社团活动使学生掌握版画这一画种,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美术素养,激发学习兴趣、张扬个性、培养创新精神,为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打下良好的基础。
研究依据
以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基本理念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艺术实践、鼓励艺术创造。
八、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通过对版画这一个画种的学习带动学生对其他美术画种学习的兴趣,在掌握版画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进而学习了解与之相联系的美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2、在实施版画教学过程中与本地杨家埠木板年画相结合能更好的普及、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鼓励引导学生学习版画的过程中推动整个学校的美术教育,形成浓郁的校园艺术氛围
九、研究内容
1、形成版画校本课程并编写教材。
2、在课堂教学和社团活动中,版画教学的要求、制作步骤、技巧、技法的指导研究。
3、以版画作为特色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艺术素养的作用
4、以版画作为特色教学对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作用。
5、以版画作为特色教学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十、研究过程设计
本课题预期完成时间为两学年.即(2010年9月___2012年7月)共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年9月―2011年9月)为实践探索期 在初中三个年级和版画社团中探索版画教学.初一负责人:王晓洁,初二负责人:马桂兰,初三和版画社团负责人:郭晶晶。
第二阶段(2011年9月-2012年6月)成熟期 形成系统的初中版画教学体系,课题组以论文和总结的形式对课题成果进行汇报和交流。负责人:郭晶晶
十一、研究方法设计
1、研讨法: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开展活动:在实施过程中配合举办办画展、个人画集展等活动展示学生的作品,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3、知识拓展:将单纯的版画同实用美术结合起来,制作贺卡、台历、笔记本、书签等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
4、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随时了解关注学生对版画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想法。
5、观察法: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现,记录好典型案例。
十二、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组成员吸纳的是乐于参与研究的教师。2.组成员分工明确、任务具体。
3.课题组制定课题组成员考核办法,并征得全体成员的同意。4.课题组定期调度。
十三、预期研究成果
1、编写版画校本课程教材。
2、大部分学生掌握版画的制作技巧,并具备相应的基础性的知识。一小部分学生掌握高一点难度的版画制作技能,并能进行简单的创作。
3、搜集学生优秀的版画作品。
4、学校形成学习版画的艺术氛围。
5、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得到提升。
6、课题论文和总结,对课题成果进行汇报和交流.
第三篇:开展亲子游戏,促进父子和谐关系的实践研究
开展亲子游戏,促进父子和谐关系的实践研究
——浅谈父子女关系的重要性
提及“父亲”这一名称大概没人不知,就连刚会说话的幼儿也懂得其意思。如果翻阅字典便可得出下列的解释:“父亲,称谓的一种,是子女对双亲中男性者的称呼,一般较亲切的称呼是爸爸。在生物学上,子女体细胞中成对的染色体,有一半是来自父亲精子的提供,因此可借由DNA分析来辨别亲属关系;在社会学上,父亲可能代表了养育与教养子女成长的男性;在法律上,男性也可以经由合法的管道,领养子女,进而成为该子女的法定父亲。”在家庭中父亲是与母亲相对的,纵由中国传统观念认为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家里的大小事务都该由母亲一手包办,包括教养子女;而父亲只要负责好家里的经济来源就一切妥当。
其实这样的观念把家庭工作分工是不恰当也不合理的,教育子女不仅仅是母亲一个人的事。缺少了父亲的教育,孩子得到的爱不完全,为孩子带来的“后遗症”将不少。所以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很重要。
健康成长的孩子需要父亲的教育
孩子刚出生时所需要的关爱、照料一般从母亲身上可以得到满足。慢慢地孩子成长着,开始喃喃自语,此时孩子的需要就不仅是一瓶奶、一个抚摸和一首睡眠曲所能解决的,因为他们已经开始了对外部世界(除自己以外的周围的环境世界)的探索,通过自己的观察、聆听、触摸、品尝来发现世界,逐渐形成对躯体的自我意识,了解到原来“我”以外还有一个世界,而且“我”是必须要跟这个世界和睦相处的。
母亲是温柔、细腻、关怀的象征,她一直以母性的特征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但是如果一个孩子缺失了来自父亲的果断、坚韧、独立、大胆、自信等性格影响,孩子的性格就会倾向于母性发展,偏重的情况往往会表现出多愁善感、胆小怕事以及性格孤僻、自卑等特点。有一个男学生说话阴声细气,为人斤斤计较,男孩子都不喜欢跟他玩,女孩子也只取笑他的行为。此学生的性格形成是因为他从小父母离异,一直由妈妈抚养大,缺少了刚阳的父性教育导致他女性化的性格形成。所以父性教育恰恰弥补了母性教育的不足,在家庭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
父亲教育不是指要削弱母亲的教育,而是指父母间对孩子的教育如何协调的问题。从当前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孩子从幼儿园一直到小学接触到的都是女
性,男老师或者“男阿姨”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导致孩子缺乏阳刚之气。
一个家庭,两种角色:父亲的角色与母亲不同
父母是组成家庭的一个完整表现,缺失了“父”一方或“母”一方都不可能有下一代的诞生。教育子女也一样的道理。有些父亲总以“工作太忙,没时间管孩子”为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了母亲,自己管孩子的时间少了,也让孩子跟自己接触的机会少了,时间长久孩子会感到父亲对他的不负责任,到了有事时也不会主动向父亲征求意见,父亲在心中的地位也愈加渺小了。
父亲的角色不应该由一句“没时间管”来推卸的,自孩子出生的一刻,“父亲”的名称就彰显着一种高贵而神圣的责任,这份责任与母亲不一样。
“女性富于感情,男性长于理智.”从教育方式上看,父性教育更倾向于独立自主、坚强、自信等洋溢着阳刚之气的品质渗透,往往有以下特点:
1.父亲培养孩子的自立,不会包办代替,而是鼓励其独立处理。比如看到孩子摔跤了,母亲会第一时间把孩子扶起来又是安慰宝宝不哭,又是骂地面的不该,唯恐这一跌吓着了孩子,结果哄着哄着连孩子的泪都哄出来了。而大部分父亲会说:怎么那么不小心?站起来,继续走。我相信这次一定会走好。听了爸爸的鼓励孩子并没有哭,而是站起来就往前走,父亲在后面拍手说:真勇敢!真勇敢!从而使孩子充满了自信。
2.父亲冒险精神比较强,同样的跟孩子玩耍,父亲往往喜欢把孩子抱过来就往空中抛,也赢来孩子的一片朗声大笑。而母亲看到则会吓得一头大汗连忙阻止这样的危险行为。父亲从而教会了孩子勇敢。
3.男性比较富有探索精神。如果孩子把玩具拆了,母亲发现后往往会批评一顿,而父亲则截然相反,甚至和孩子一起拆玩具以满足其好奇心,然后再教孩子把玩具装好。
4.父亲的动手能力比较强。不同于母亲的让孩子帮忙打扫、擦桌子,父亲往往能跟孩子一起使用锤子、刀子等维修工具,一起对机器进行研究制作,培养了孩子多方面的动手能力。
5.相对而言,父亲较能接受劣性刺激,如劳累、困难、挫折等,他们认为这是人生必须有的经历,从而传达给了孩子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让孩子更能在逆境中成长。
实践证明,日常生活小事上孩子往往依赖于母亲,但是在生活的关键时期、重大问题上则依赖于父亲。母亲与孩子的谈话往往是细致的,而父亲与孩子的谈话则具有哲理性。
父子(女),良好关系的建立影响孩子成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亲子关系是人类中最具有情感色彩的关系。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和子女间的交往以及由此建立的稳定的关系。亲子关系对儿童的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儿童以后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父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与父亲的情感发展。僵硬的父子关系导致孩子对父亲的不信任和疏远,相反良好的父子关系不仅能使家庭关系融洽,更能促进孩子的多方面发展。
1.父子关系对于孩子行为的影响
在孩子接触外界以前,父母就是孩子学习的唯一榜样。孩子都很善于观察模仿,父母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孩子出生以来所接触的都是母性教育者居多,比如抚养自己长大的母亲,再到幼儿园里的教师、保育员,然后接触的是小学教师,其中大多都是女性,鲜少会见到有男教师和男保育员,所以久而久之孩子的行为表现就会倾向女性化、情绪化等女性特征。父子关系疏远,导致孩子缺失了从父亲身上学习的机会,失去了接受男性教育的机会。
2.父子关系对于孩子心理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和睦的家庭关系会让孩子产生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并且可以进一步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家庭分工的细化导致家庭教育出现了新的问题———父爱缺失。专家指出,“父亲角色的弱化和缺失,或多或少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缺少父亲关心和教育的中小学生,往往出现情绪不稳定、容易恐惧、紧张、焦虑,自卑心理严重,缺乏安全感等,并且将影响其将来的社会交往能力。”
3.父子关系对于孩子人格形成的影响
曾有学者指出,父亲有四种角色,对孩子的人格成长非常重要:
3.1 在孩子五岁前,扮演养护者角色,灌输子女力量,让子女觉得自己有价值,并充分与子女情感交流,让他们觉得安全,同时也以身作则,教导子女汲取他人观点的能力。
3.2 在子女读小学(六岁到十二岁)阶段,父亲是规范者,为子女道德规范的理想,以身示教,协助子女判断是非对错,同时为孩子树立多面的典范,并以自信的态度面对人生。
3.3 面对青少年(十二岁到十八岁)孩子,父亲转为战士与保护者,用积极进取的能力和子女并肩面对变化与挑战,并引导孩子走向独立、自我负责。
3.4孩子即将成人,爸爸是他们的精神导师,协助子女规划生涯,并不断的祝福、鼓舞他们追求梦想,并如何迎接挑战。
从中看出在不同阶段,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起着不同的作用,但是自始至终父亲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改善父子关系的重要途径——亲子游戏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形式的一种,而亲子游戏则是建立融洽和睦的家庭关系的好途径。亲子游戏不仅有益于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优化亲子关系,更有益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
有些父亲说不是不想跟孩子玩游戏而是不知道该怎么玩。其实亲子游戏不一定要做大量准备才能进行,真正有效的亲子游戏应该是随时能进行的,而且亲子双方都能得到乐趣的。比如父子两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可以来个两人赛跑看谁先到家。又或者家住二楼以上的可以选择一段楼梯来进行猜拳上楼梯游戏,看谁赢了就上一个台阶,先到家者自然是赢家了。还有转椅子、剪刀石头布、大脚抓小脚等游戏,都是易行且趣味性强的游戏。
我们把亲子游戏中较为力量冒险型的游戏称为父子游戏,比如转椅子、把孩子抛向空中的游戏,这些游戏跟一般母子玩的游戏不一样。由于父子游戏的刺激性、运动性较强,孩子能得到的乐趣比一般亲子游戏更多,对促进父子关系更有效。
新时代考验父亲新角色
过去对子女的管教大都是交由母亲来处理,因传统上的观念认为母亲和子女的亲密关系是与生俱来的,父亲和子女的关系则较为疏远,因此对于父亲的期望主要是扮演着家庭经济支持者的角色。但时代变迁,现代社会里大多数家庭都是夫妻双方同时在外工作,都有自己的事业,所以教养孩子的工作就不再是母亲一人的责任了。而且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来看,无论夫妻何方是经济支持者都应该尽一份作为父母的责任。
为人父母的心酸操劳都是为了孩子,孩子的人生底色将由我们打造,为了孩子的未来让我们共同打造一片亮丽美好的人生底色吧!
第四篇:开发民间游戏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实践与研究
《开发民间游戏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沛县五段镇俞庄幼儿园
戚传兰
一、课题背景
1、时代的呼唤。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民间游戏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发扬民族文化、吸取民间游戏精华势在必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
2、幼儿游戏课程的需要。《纲要》指出:“游戏是幼儿生活中的基本活动,游戏在幼儿整个教育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在当前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加强幼儿园游戏课程改革,丰富幼儿户外游戏活动的内容,对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3、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的需要。《纲要》提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整合利用各种资源,更好地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服务,是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
因此,我们开展了《开发民间游戏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希望让民间游戏来丰富现代幼儿的生活,让幼儿了解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让幼儿在玩民间游戏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同时,也为在当代传承和有效开发民间游戏做一点实践研究。
二、研究目标
对民间游戏活动进行收集、整合、拓展、改编,使民间游戏成为本园游戏活动的园本课程,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构建运用民间游戏活动促进幼儿综合素质水平提高的目标体系,探讨利用民间游戏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民间游戏活动是民族传统,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遵循继承、创新、发展的原则,挖掘民间游戏活动中的精华为培养幼儿所用,让幼儿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游戏活动中健康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研究方法上建构了以民间文化为背景、以幼儿民间体育游戏为主要内容,以民间艺术、节日、饮食文化为辅助活动的教学内容体系。根据幼儿认知与情感发展目标主要研究 :
1.民间户外体育游戏丢手帕、编花篮、抽陀螺、跑风车、跳绳、捉迷藏、跳皮筋、跳房子、老鹰捉小鸡、弹球、扔沙包、石头剪子布等。
2.对部分传统民间游戏活动进行改编,充实幼儿民间体育游戏的内容推铁环、抬轿子、跳竹竿、爬绳、爬竿、钻轮胎、踢毽子、荡秋千等。
3.民间玩具风车、布玩具、风筝、泥人等多功能的开发。4.幼儿室内民间游戏翻绳、打手背、抓子、过家家。
我根据本地区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本园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自行调整,补充和完善了很多的民间游戏活动内容来实施研究。
四、理论依据 1.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关于健康概念的界定中表明,人的健康是由四个方面构成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和道德健康。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五、研究的方法
因为幼儿民间游戏活动的开展,超越了各自领域的教育界限,因此在研究方法上,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观察法、测量研究法、文献分析法,边实践边研究,以全面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这一研究成果丰富了学前幼儿游戏教育理论体系,拓展了学前儿童民间游戏活动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学前幼儿游戏课程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文献资料法: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吸纳教育教学信息,为课题实施及调整寻找理论依据和可供借鉴的经验,提升教育教学理念;同时收集民间游戏的内容、玩法、材料等相关资料。
(2)行动研究法: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课题研究中的问题,通过进一步的实践、研究,不断反思、调整、解决问题。
(3)经验总结法:有计划地对课题实施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收集阶段研究的经验论文及活动方案设计,积累材料,推广经验,提高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
六、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2.9 ——2012.11
(1)调查、分析在社会上流传的民间游戏。(2)搜集各类民间游戏,并进行整理、归类。
(3)查阅资料,筛选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内容,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 2012.12 ——2013.11(1)制订实施计划。
(2)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兴趣实施课题内容。
(3)与教师及时沟通、及时交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成果共用。(4)撰写相关教学笔记、观察记录、论文。
3、综合整理阶段: 2012.12—-2013.11(1)整理、筛选、加工总结研究资料。(2)撰写阶段性报告。
4、结题阶段: 2013.11 ——2013.12(1)撰写结题报告。
七、研究主要成果
课题研究经过近两年的时间,在全体老师的努力帮助下,我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也有了许多可喜的收获。民间游戏的开展促进我园幼儿的多方面能力发展。
从幼儿发展来看:我们发现孩子们手、脚与全身活动类型的民间游戏中动作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在玩的过程中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语言、思维、情感、集体意识及社会性交往能力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促进。
一、学会了遵守游戏规则。
许多民间游戏带有竞争的性质,幼儿在游戏中自由自在,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干扰,他们的情绪是放松的,当他们能顺利地参与游戏时,就增加了自信心和成就感。然而如果在游戏中失败或者受到挫折,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处于不安与烦躁的状态之中。但是孩子都有好胜的心理,为了参加游戏,他们只能不断克服自身弱点,遵循规则,选择并忍受当前的不安,锻炼自己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才能继续游戏。如:在进行《丢手绢》的游戏活动中,刚开始玩时,当幼儿把手绢放在一个小朋友身后时,有的幼儿会忍不住去提醒别人,更有甚者有的幼儿还会忍不住喊:“丢在我后面,丢在我后面。”每次出现这种情况我都要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一开始孩子们很难遵守规则,每次都会不自觉的喊出声音,特别是我们班的朱子健小朋友,他特别喜欢在别的小朋友丢手绢时喊“丢在我后面,丢在我后面。”每次这个时候我都要提醒他遵守规则,甚至终止他游戏。渐渐地几次下来他能在游戏时有意识的遵守游戏规则了。后来在玩“丢沙包”、“踢毽子”、“老鹰捉小鸡”、“捉迷藏”等许多游戏中,每个幼儿都有面临失败的机会,而他们一般都能在等待中继续参加游戏,承受挫折的能力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在游戏中慢慢形成;因为幼儿对游戏规则的掌握,决定了游戏的顺利进行。、二、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特别是现在几乎每个班级都有来自外地的小朋友,学习用方言来念,他们会觉得更加新鲜、有趣,学的也更加认真了。我们班有好几个外地的小朋友都会用方言说简单的话了呢。这种用方言来念的形式不仅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总之,民间游戏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生活,更发展了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希望更多的幼儿能参与到民间游戏的活动中来,让我们的幼儿在玩游戏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高尔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游戏乃是儿童认知世界的途径。通过游戏,幼儿的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发展,再运用这些知识及能力来感知认识世界。确实如此,有的游戏如《造大桥》和《切西瓜》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边玩游戏边念儿歌,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拉大锯、扯大锯》的游戏,训练幼儿的语音辨识和清晰的表达,还可以利用汉语特有的声韵特点创造出了“绕口令”的娱乐游戏。游戏者稍不留神或舌头翻转不灵,就会出现吐字不准、四声不清的差错,引起人们哄堂大笑。如:绕口令:高高山上一条藤,藤条头上挂铜铃。风吹藤动铜铃动,风停藤停铜铃停。要求幼儿快速念出,反复练习,达到了语言方面的锻炼。民间游戏为幼儿创造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游戏中同伴的交流能使他们逐步学会表达。这种游戏形式的学习使幼儿觉得很新鲜、有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玩是幼儿的天性”,“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所以,游戏应该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纲要中还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进行幼儿教育的有利手段。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富有趣味地学习数学。如:巩固10以内认识时,我组织幼儿排队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我把1—10的数字卡片分别贴在孩子身上,让他们分别代表不同的数字,然后请小朋友按数字从小到大排好一队,玩开火车的游戏,再倒过来,从大到小排好一队,最大10当火车头开火车,让幼儿弄清10以内最大的数是几?最小的数是几?使幼儿在游戏的教学中加深理解对10以内数字的认识。如:在玩“大灰狼”和“小白兔”的游戏活动时,让幼儿数数有几只“大灰狼”、几只“小白兔”,抓到几只“小兔子”,一只“狼”能分几只“兔子“?这就让幼儿在玩游戏的时候不知不觉学会了等分。我经常选择找朋友、夺红旗、跳绳、踢球、赛跑等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让幼儿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解决问题,获得学习的快乐。
在游戏活动中,教幼儿知识,能够让幼儿玩的开心,学的积极快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全部使用游戏形式,也能够某一部分或某一环节使用游戏形式,幼儿在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习,不但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四、培育了互助合作能力。
民间游戏活动大多数都是以三五成群、结伴进行的,从与同班幼儿游戏,发展到与同龄幼儿玩游戏,再到与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之间玩游戏,在游戏中,幼儿之间的言语交往随时进行,它促进了幼儿社会性语言的运用。一开始玩游戏时,经常会出现几个人争一个角色,特别是“头领”这一角色。但是每个游戏都已经有了固定的规则,幼儿在游戏时必须自觉遵守这些规则,才能使游戏进行下去。所以民间游戏的规则还能帮助幼儿摆脱以自我中心,向相互合作发展。游戏对幼儿的诱惑,会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规则。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会遇到许多问题。如角色的分配不满意,人数与玩具不一致等。所有的这些问题都需要幼儿通过相互间的商量、讨论,游戏才能继续开展下去。这就要求幼儿要学会遵守规则,与他人友好相处,自己想办法解决矛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及行为,锻炼了组织能力,培养幼儿的相互合作、协调能力。例如《编花篮》、《咕噜锤》许多孩子竟然一玩就是个把小时,百玩不厌。
民间游戏是幼儿快乐的源泉,我们幼儿老师应该好好利用民间游戏这一宝贵资源对幼儿的教育作用,深入反思,使孩子们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更大程度地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
从教师的成长来看:课题组的老师们在每两周一次的研究过程中,不断的学习理论,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在一次次的活动观摩、研讨、交流中进行观念上的碰撞,提升了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老师们从过去的片面关注幼儿的基本动作发展逐渐过渡到关注幼儿的心理变化,理解幼儿,分析体察幼儿的心理变化。课题组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与研究能力得到不同的提高,知道运动一定要因人、因时、因地。教师的指导要针对不同的儿童,对待性格开朗、运动能力比较强的幼儿要注意把握适度的原则,过度的自信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适度才是最好的。大家的心理教育意识得到增强,通过研究自身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优化。
八、研究后的思考
总之,本课题在研究工作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幼儿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感受到幼儿民间游戏活动的无穷魅力,萌发了幼儿的兴趣,产生了强烈的内在动力,民间游戏活动的开展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研究,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对幼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的素质修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尤其在艺术修养上,尽管有不少教师在进行相关培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修养,但如何体现整合的有效性、合理性,如何对幼儿在民间游戏中的表现进行科学的评价还觉不够,还期待专家的引领,评价方式还要更科学合理。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部著
2、《幼儿园游戏教学论》 刘焱著
3、《学前教育学》
虞永平著
4、《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许卓娅著
5、《学前游戏论》 丁海东著
《开发民间游戏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沛县五段镇俞庄幼儿园
戚传兰
一、课题背景
1、时代的呼唤。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民间游戏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发扬民族文化、吸取民间游戏精华势在必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
2、幼儿游戏课程的需要。《纲要》指出:“游戏是幼儿生活中的基本活动,游戏在幼儿整个教育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在当前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加强幼儿园游戏课程改革,丰富幼儿户外游戏活动的内容,对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3、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的需要。《纲要》提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整合利用各种资源,更好地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服务,是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
因此,我们开展了《开发民间游戏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希望让民间游戏来丰富现代幼儿的生活,让幼儿了解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让幼儿在玩民间游戏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同时,也为在当代传承和有效开发民间游戏做一点实践研究。
二、研究目标
对民间游戏活动进行收集、整合、拓展、改编,使民间游戏成为本园游戏活动的园本课程,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构建运用民间游戏活动促进幼儿综合素质水平提高的目标体系,探讨利用民间游戏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民间游戏活动是民族传统,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遵循继承、创新、发展的原则,挖掘民间游戏活动中的精华为培养幼儿所用,让幼儿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游戏活动中健康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研究方法上建构了以民间文化为背景、以幼儿民间体育游戏为主要内容,以民间艺术、节日、饮食文化为辅助活动的教学内容体系。根据幼儿认知与情感发展目标主要研究 :
1.民间户外体育游戏丢手帕、编花篮、抽陀螺、跑风车、跳绳、捉迷藏、跳皮筋、跳房子、老鹰捉小鸡、弹球、扔沙包、石头剪子布等。
2.对部分传统民间游戏活动进行改编,充实幼儿民间体育游戏的内容推铁环、抬轿子、跳竹竿、爬绳、爬竿、钻轮胎、踢毽子、荡秋千等。
3.民间玩具风车、布玩具、风筝、泥人等多功能的开发。4.幼儿室内民间游戏翻绳、打手背、抓子、过家家。
我根据本地区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本园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自行调整,补充和完善了很多的民间游戏活动内容来实施研究。
四、理论依据 1.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关于健康概念的界定中表明,人的健康是由四个方面构成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和道德健康。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五、研究的方法
因为幼儿民间游戏活动的开展,超越了各自领域的教育界限,因此在研究方法上,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观察法、测量研究法、文献分析法,边实践边研究,以全面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这一研究成果丰富了学前幼儿游戏教育理论体系,拓展了学前儿童民间游戏活动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学前幼儿游戏课程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文献资料法: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吸纳教育教学信息,为课题实施及调整寻找理论依据和可供借鉴的经验,提升教育教学理念;同时收集民间游戏的内容、玩法、材料等相关资料。
(2)行动研究法: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课题研究中的问题,通过进一步的实践、研究,不断反思、调整、解决问题。
(3)经验总结法:有计划地对课题实施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收集阶段研究的经验论文及活动方案设计,积累材料,推广经验,提高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
六、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2.9 ——2012.11
(1)调查、分析在社会上流传的民间游戏。(2)搜集各类民间游戏,并进行整理、归类。
(3)查阅资料,筛选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内容,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 2012.12 ——2013.11(1)制订实施计划。
(2)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兴趣实施课题内容。(3)与教师及时沟通、及时交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成果共用。(4)撰写相关教学笔记、观察记录、论文。
3、综合整理阶段: 2012.12—-2013.11(1)整理、筛选、加工总结研究资料。(2)撰写阶段性报告。
4、结题阶段: 2013.11 ——2013.12(1)撰写结题报告。
七、研究主要成果
课题研究经过近两年的时间,在全体老师的努力帮助下,我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也有了许多可喜的收获。民间游戏的开展促进我园幼儿的多方面能力发展。
从幼儿发展来看:我们发现孩子们手、脚与全身活动类型的民间游戏中动作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在玩的过程中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语言、思维、情感、集体意识及社会性交往能力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促进。
一、学会了遵守游戏规则。
许多民间游戏带有竞争的性质,幼儿在游戏中自由自在,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干扰,他们的情绪是放松的,当他们能顺利地参与游戏时,就增加了自信心和成就感。然而如果在游戏中失败或者受到挫折,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处于不安与烦躁的状态之中。但是孩子都有好胜的心理,为了参加游戏,他们只能不断克服自身弱点,遵循规则,选择并忍受当前的不安,锻炼自己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才能继续游戏。如:在进行《丢手绢》的游戏活动中,刚开始玩时,当幼儿把手绢放在一个小朋友身后时,有的幼儿会忍不住去提醒别人,更有甚者有的幼儿还会忍不住喊:“丢在我后面,丢在我后面。”每次出现这种情况我都要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一开始孩子们很难遵守规则,每次都会不自觉的喊出声音,特别是我们班的朱子健小朋友,他特别喜欢在别的小朋友丢手绢时喊“丢在我后面,丢在我后面。”每次这个时候我都要提醒他遵守规则,甚至终止他游戏。渐渐地几次下来他能在游戏时有意识的遵守游戏规则了。后来在玩“丢沙包”、“踢毽子”、“老鹰捉小鸡”、“捉迷藏”等许多游戏中,每个幼儿都有面临失败的机会,而他们一般都能在等待中继续参加游戏,承受挫折的能力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在游戏中慢慢形成;因为幼儿对游戏规则的掌握,决定了游戏的顺利进行。、二、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特别是现在几乎每个班级都有来自外地的小朋友,学习用方言来念,他们会觉得更加新鲜、有趣,学的也更加认真了。我们班有好几个外地的小朋友都会用方言说简单的话了呢。这种用方言来念的形式不仅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总之,民间游戏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生活,更发展了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希望更多的幼儿能参与到民间游戏的活动中来,让我们的幼儿在玩游戏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高尔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游戏乃是儿童认知世界的途径。通过游戏,幼儿的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发展,再运用这些知识及能力来感知认识世界。确实如此,有的游戏如《造大桥》和《切西瓜》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边玩游戏边念儿歌,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拉大锯、扯大锯》的游戏,训练幼儿的语音辨识和清晰的表达,还可以利用汉语特有的声韵特点创造出了“绕口令”的娱乐游戏。游戏者稍不留神或舌头翻转不灵,就会出现吐字不准、四声不清的差错,引起人们哄堂大笑。如:绕口令:高高山上一条藤,藤条头上挂铜铃。风吹藤动铜铃动,风停藤停铜铃停。要求幼儿快速念出,反复练习,达到了语言方面的锻炼。民间游戏为幼儿创造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游戏中同伴的交流能使他们逐步学会表达。这种游戏形式的学习使幼儿觉得很新鲜、有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玩是幼儿的天性”,“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所以,游戏应该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纲要中还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进行幼儿教育的有利手段。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富有趣味地学习数学。如:巩固10以内认识时,我组织幼儿排队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我把1—10的数字卡片分别贴在孩子身上,让他们分别代表不同的数字,然后请小朋友按数字从小到大排好一队,玩开火车的游戏,再倒过来,从大到小排好一队,最大10当火车头开火车,让幼儿弄清10以内最大的数是几?最小的数是几?使幼儿在游戏的教学中加深理解对10以内数字的认识。如:在玩“大灰狼”和“小白兔”的游戏活动时,让幼儿数数有几只“大灰狼”、几只“小白兔”,抓到几只“小兔子”,一只“狼”能分几只“兔子“?这就让幼儿在玩游戏的时候不知不觉学会了等分。我经常选择找朋友、夺红旗、跳绳、踢球、赛跑等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让幼儿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解决问题,获得学习的快乐。
在游戏活动中,教幼儿知识,能够让幼儿玩的开心,学的积极快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全部使用游戏形式,也能够某一部分或某一环节使用游戏形式,幼儿在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习,不但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四、培育了互助合作能力。
民间游戏活动大多数都是以三五成群、结伴进行的,从与同班幼儿游戏,发展到与同龄幼儿玩游戏,再到与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之间玩游戏,在游戏中,幼儿之间的言语交往随时进行,它促进了幼儿社会性语言的运用。一开始玩游戏时,经常会出现几个人争一个角色,特别是“头领”这一角色。但是每个游戏都已经有了固定的规则,幼儿在游戏时必须自觉遵守这些规则,才能使游戏进行下去。所以民间游戏的规则还能帮助幼儿摆脱以自我中心,向相互合作发展。游戏对幼儿的诱惑,会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规则。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会遇到许多问题。如角色的分配不满意,人数与玩具不一致等。所有的这些问题都需要幼儿通过相互间的商量、讨论,游戏才能继续开展下去。这就要求幼儿要学会遵守规则,与他人友好相处,自己想办法解决矛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及行为,锻炼了组织能力,培养幼儿的相互合作、协调能力。例如《编花篮》、《咕噜锤》许多孩子竟然一玩就是个把小时,百玩不厌。
民间游戏是幼儿快乐的源泉,我们幼儿老师应该好好利用民间游戏这一宝贵资源对幼儿的教育作用,深入反思,使孩子们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更大程度地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
从教师的成长来看:课题组的老师们在每两周一次的研究过程中,不断的学习理论,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在一次次的活动观摩、研讨、交流中进行观念上的碰撞,提升了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老师们从过去的片面关注幼儿的基本动作发展逐渐过渡到关注幼儿的心理变化,理解幼儿,分析体察幼儿的心理变化。课题组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与研究能力得到不同的提高,知道运动一定要因人、因时、因地。教师的指导要针对不同的儿童,对待性格开朗、运动能力比较强的幼儿要注意把握适度的原则,过度的自信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适度才是最好的。大家的心理教育意识得到增强,通过研究自身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优化。
八、研究后的思考
总之,本课题在研究工作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幼儿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感受到幼儿民间游戏活动的无穷魅力,萌发了幼儿的兴趣,产生了强烈的内在动力,民间游戏活动的开展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研究,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对幼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的素质修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尤其在艺术修养上,尽管有不少教师在进行相关培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修养,但如何体现整合的有效性、合理性,如何对幼儿在民间游戏中的表现进行科学的评价还觉不够,还期待专家的引领,评价方式还要更科学合理。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部著
2、《幼儿园游戏教学论》 刘焱著
3、《学前教育学》
虞永平著
4、《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许卓娅著
5、《学前游戏论》 丁海东著
第五篇:民间体育游戏促进中班幼儿健康发展的实践研究
民间体育游戏促进中班幼儿健康发展的实践研究
[摘要]民间体育游戏是人们在自娱自乐中自己创编出来的游戏,这种游戏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能让幼儿在体育游戏中感受到自愿、自主、自由、快乐,易于学习。而且这些传统的民间体育游戏对促进幼儿的身体的发展、社会性发展、语言发展、情感性发展都有一定的价值。它简便、易行、经济、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它的材料十分简单、廉价,一般都来自日常生活和自然的料和半成品,甚至有的不用玩具也可以进行。
幼儿通过民间体育活动的体验更能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喜欢运动,同时能够促优化幼儿在自我适应、情绪情感与社会适应等各心理品质,为奠定健全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开展以幼儿体验学习为主的民间体育游戏,教师探索出能够增强幼儿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一、民间体育游戏对中班幼儿现有运动发展的促进。
小班的游戏以集体活动为主,孩子们经过在学期中参与民间体育活动中,动作发展上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和进步,运动中也培养了幼儿大胆、自信、勇敢的个性心理品质。但有部分幼儿在跳:特别是后期的单脚跳,左右行进跳,以及上下楼梯的协调性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及不稳定性。
分析:动作发展需要延续和巩固的过程,幼儿进入中班后走、跑的动作发展上相对平稳,而跳有待加强。究其原因:
1孩子的腿部肌肉力量不够是主要原因。
2动作不稳定上多源于家长对孩子的包办,虽然是进入中班的还但还是有抱
的现象。孩子腿部锻炼少。
中班加入了合作游戏,游戏的内容更宽泛,兴趣性,操作性强。幼儿在游戏嬉戏中基本动作得发展而且能够增强幼儿体能,开发幼儿智力,增进友谊,丰富幼儿生活,还能培养幼儿的机智、勇敢、坚韧、顽强的性格。
二、科学开展民间体育游戏,促进中班幼儿健康发展。
1、选择适合中班幼儿民间体育游戏中内容和材料。(1)适合的游戏内容为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准备。
在小班的民间体育活动中练习追逐奔跑的:踩影子、小孩小孩真爱玩;练习投掷的:扔沙包、小飞机;练习近平衡跳跃的:跳房子、跳格子;练习近平衡的:顶垫子,过小桥、;练习动作协调的:炒豌豆,炒蚕豆、小推车;练习反应能力的:猫捉老鼠、老狼几点钟-----。这些活动能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并能让幼儿体验到民间游戏的乐趣。进入中班,幼儿的合作、协作的能力大为提高。我有新增适合中班年龄发展的游戏如:练习灵敏和力量的游戏《城门城门几张高》;互相协作,共同才能完成的《两人三足走》;反映注意力、反应力及奔跑能力的游戏《切西瓜》;练习近平衡能力的踩高跷;练习跳的民间体育游戏《跳格子》。练习四人合作游戏《石头剪刀布》。等(2)丰富的游戏材料为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民间体育游戏材料具有简便性,往往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或自然材料及半成品,如水、石、沙、纸、棒废旧物品。这些材料没有固定形式的限制,幼儿在游戏中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对玩具材料进行创造性想象或创造性操作。民间体育游戏本身娱乐性较强,易学易玩,而且很多是徒手游戏,对身体、动作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游戏中可以运用羽毛或罐头等自然或废旧材料,让幼儿的手、脚都动起来,幼儿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促进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和大肌肉的发展。
操场上画上的大圆可以上幼儿做游戏“打鸭子”的池塘;操场上彩色漆画的格子或圆圈让幼儿更带有游戏性质的练习单脚跳或双脚跳,不会显得枯燥;走廊里地上可爱的脚印让孩子们踩着脚印来练习近平衡,走了又走;果奶瓶自制的火箭带着彩色的尾巴在天空中飞行;小雪碧瓶排成一排就可以打保龄球;气球、羽毛可以让孩子吹着玩;自制的塑料、纸质的小球可以满操场踢着玩。
随手就可以找到的材料变成重要的教育资源,它给幼儿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在自制“器械”的过程中,孩子们创造力得到了发展,在游戏中,幼儿的体能得到了锻炼,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对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总之,丰富的游戏材料为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2、有效实施途径和策略是开展民间体育游戏的保障(1)开放的游戏环境,促进幼儿合作交往能力发展。一日活动中有许多零散的时间,如来园活动、离园前、午餐前后、课间等时间段,在这些环节中,可以选择一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玩具携带方便,便于收拾与展开的民间游戏。在这个时间里,幼儿会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在这么宽松的时间里,幼儿把已经学会的“炒蚕豆、炒豌豆”、“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拿来玩,即避免了等待,又使同伴间的交往能力大大增强,合作能力也大大提高。有研究表明:积极的伙伴之间的社会强化可能出现在自由游戏中,而不是出现在成人组织或设计的活动中。民间儿童游戏使儿童三五成群一起游戏,通过相互协调、模仿,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使儿童助人、合作等心理品质得到发展,学会自己解决人际关系之中的矛盾,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有机会对那些不爱说、“不合群”的孩子大有帮助。
(2)利用民间体育游戏,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
中班下学期的孩子有了初步的竞争意识。“两人三足走”最能体现游戏本身的价值。互相协作,共同完成。比赛中由于求胜心切,导致幼儿频频出错,没有很好地遵守游戏规则,如果能有一些适当的惩罚,会让幼儿加强规则意识,以及带动幼儿的参与性,也能在出现问题后不断地想办法解决,进一步提高孩子的积极思维能力。所以我们每次游戏后应该组织幼儿讲评游戏。对获胜的幼儿给予适当的奖励。例如:小车推的稳的、高跷走的好的、跳的又快又好的等进行奖励,在分组比赛中,对胜利的一组都要进行适当的奖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失败的幼儿找出落后的原因,鼓励他们争取下次获得胜利,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正确对待失败,促使民间体育游戏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3)在游戏中感受团结、友爱、责任。
在民间游戏“老鹰捉小鸡”中,老师扮演“鸡妈妈”,一位幼儿扮演“老鹰”,其余幼儿扮演“小鸡”,当“老鹰”开始抓“小鸡”时,“鸡妈妈”会尽全力保护“小鸡”,而“小鸡”也会团结一致地躲开“老鹰”,在躲避时边左右躲闪还会时刻提醒同伴“往这边躲”、“不要被‘老鹰’捉到”等等。在游戏中,幼儿有了互帮互助、团队精神的意识,潜移默化感受着责任。只有师幼之间和谐、幼儿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才能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中去,全身心的投入。同时游戏中的规则是保证游戏的顺利开展前提,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三、实践结果:
1、促进孩子发展。民间游戏贯穿一日生活,它即培养了幼儿遵守游戏的规则意识。自由自主、开放的游戏活动中,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孩子的竞争意识、合作交往能力、自主能力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促进教师发展。在收集资料和运用的同时,让教师有反思、有创新、有整合。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能随时改变策略和方法,用符合幼儿发展的的方法来完成教学。
3、促进家长发展。家长的参与使民间游戏活动形成合力。帮助收集与制作的小型器械为幼儿的活动提供了方便,同时亲子游戏给家长、幼儿带来了更亲密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