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后现代视角下的开放教育导学教师非学术支持服务研究
后现代视角下的开放教育导学教师非学术支持服务研究
摘要: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包括学术支持服务和非学术支持服务两个方面。从后现代主义教育的视角出发,剖析当前开放教育导学教师非学术支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后现代主义对创新开放教育导学教师非学术支持服务的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开放教育 导学教师 非学术支持服务
中图分类号:G7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44-02
为远程学生提供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对远程教育意义重大。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包含学术支持服务和非学术支持服务两个方面。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开放远程教育实施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也给开放大学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后现代主义与开放教育导学教师非学术支持的关系,对创新导学教师非学术支持服务模式,更好地服务学生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开放教育导学教师、非学术支持服务概念辨析
(一)开放教育导学教师
英国开放大学的兼职教育指导顾问是“导学教师”称呼的最早来源。在英国开放大学,担任学习支持服务的人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兼职教育指导顾问,是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顾问,主要职责是提供非学术学习支持服务;还有一类是兼职课程指导教师,提供个性化学术支持辅导,主要负责学生的课程学习辅导。在我国,还没有对远程教育“导学教师”作出明确的定义。2004年中央电大评估文件中对基层电大配置导学教师的要求作出了规定,指出,电大导学教师的基本职责是负责指导学生学习等工作。但文件没有对“导学教师”的概念进行界定。在国内,大多数远程教育研究者都把“导学教师”直接对应于传统概念的“班主任”。北京开放大学《导学教师工作手册》指出,导学教师是为学生提供教务、学务等支持服务的教师,通常称“班主任”。这种称呼也在国家开放大学的正式文件《国家开放大学关于开展导学教师优秀论文评选工作的通知》中出现。本研究中的导学教师基于以上概念界定。
(二)非学术支持服务
远程教育的非学术支持服务是对学生完成学业必须提供的服务措施。这种支持服务与学科内容无直接关系,但与学生的学习成功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国外,贝那德特?罗宾逊最早提出了非学术支持概念。在国内远程教育界比较认可的观点是,非学术支持服务是与学生的学习有密切联系,但与学科内容无直接的关系,对完成学业起着帮助作用的服务措施,这种非学习支持服务偏重于情感关怀、学习环境提供、学习技能的培养和管理。《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中指出:为学生配备助学咨询教师,提供选课指导、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引导、学业咨询与提醒、学习资源获取、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等服务。综合以上观点,结合地方电大工作实际,将开放教育非学术支持服务内容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1)管理服务。包括组建班委、开展班级活动、评选推荐奖学金、助学金、优秀毕业生等。(2)互动交流。指应用各种社会性软件,加强开放教育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导学教师之间的互动。导学教师在新生入学后,着手组建班级QQ群和微信群,以及手机信息群等,构建起高效的线上师生、生生交互平台。(3)信息传达。是开放教育非学习支持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导学教师主要向学生传达开学报到注册、教学、考试、成绩等方面的信息,包括学业咨询与提醒等。有时还帮助学生联络专业教师等服务。(4)情感支持。包括关心和帮助学生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疏导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鼓励学生申请学位、专科升本科等。(5)技能指导。包括帮助新生了解学校相关的管理机构,讲解开放教育的理念,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学习方法的引导、指导获取学习资源等。
二、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x教育观
(一)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理解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整个西方以反传统哲学为特征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这些思潮主要有,以拉康、福柯、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以罗蒂、奎因、戴维森、里查德?伯恩斯坦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等。
后现代思维方式代表着后现代众多思想派别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的视角,其对现代主义的颠覆表现在:颠覆了理性主义,颠覆中心化的地位,消解了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否定科学主义,解构权威话语。
后现代主义建构的内容包括:崇尚非理性,主张去中心化,主张不确定性、同在性,尊重差异,强调多元性,鼓励创造,倡导关怀,主张平等对话。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分析
与现代主义主张培养精英、培养完人、培养模式化的人,一次性完成培养的人的教育目的相对应,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目标是培养公民,培养具有个性的人,培养多样化的人和终身学习的人。后现代主义认为,教育不一定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可培养片面发展的人,培养符合学生自己的特质和生活中的特殊性的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培养具有批判能力的公民。
后现代主义学生观的主张:学生是创造性的存在,是独特性的存在;教育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合理开放学生的发展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热情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出创造性的学生生命观,差异性的学生潜能观,主体间性的学生地位观,个性化的学生发展观和多元化的学生评价观。
后现代主义的师生观,强调师生关系是主体间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对话、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后现代主义崇尚非理性,主张“去中心”,消解教师的绝对权威和学生中心主义,建立师生平等对话的新型关系。
三、开放教育导学教师非学术支持服务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现代主义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对比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目前开放教育导学教师非学术支持服务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观念根深蒂固
后现代主义崇尚建立主体间、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尽管开放教育一直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但客观地说,我们的导学教师对这个角色定位一直不是很适应,在导学过程中,经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回到教师为中心,主宰教育管理活动。学生也习惯于充当教育活动中的客体和附庸者、顺从者和旁观者。这种师生关系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的培育和发展。
(二)对学生情感支持缺失
情感支持服务是为解决远程学习者时空分离带来的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等问题而提供的情感关怀。后现代主义倡导关怀。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教师与学生分离,学生与学生分离。远程教育具有学习资源丰富、突破时空限制、教学成本低等优势,但开放教育学生在远程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倦抵触情绪。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又得不到及时帮助时,更容易产生孤独感,更需要导学教师给予情感支持。目前开放教育导学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支持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学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表现为从入学阶段归属感的培养,到学习中的情感激励和支持,直至亲情、友情、师生情的建立等各个阶段的情感支持缺失。
(三)个性化的非学术支持缺失
后现代主义提倡多样性和差异性,崇尚个性化。受现代主义“整体性”“同一性”的影响,目前开放教育导学教师为学生提供的非学术支持服务是整体的,同一的,缺乏个性化。很少对学生个体提供个别化的指导或帮助。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аЫ淌Ω鲂曰?的非学术支持意识淡薄,忽视开放教育学生主体的差异性。例如,导学教师需要将某个事项通知个别学生时,普遍的做法还是在qq群或者微信群里向所有学生发布。
四、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开放教育导学教师工作的启示
(一)倡导主体间的对话交流,构建师生平等新型关系
后现代主义师生观主张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主体间的对话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彼此尊重的新型关系。在开放教育非学术支持服务过程中,有些教师有时以中心、权威者的身份自居,学生处于被支配和控制地位。在平时的导学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充分与学生交流对话,这种交流对话还应该在知识、思想、经验和情感等各个层面展开,真正做到从教育的权威者转变为“平等对话者”。
(二)主张多元化的民主管理,创新开放教育导学工作新方法
后现代主义在方法论上强调思维的多元化,主张从不同视角看待问题。因此,在创新开放教育非学术支持服务管理中,要提倡“去一元化”,由现代主义主张的权威统治、标准化、一元化走向民主管理、流动化、多元化,提高管理效率。导学教师要在班级实施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开放教育学生班委会的作用,让学生融入班级集体。
(三)给予学生人文关怀,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远程教育中,情感支持服务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很显然,积极的情感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促进学习进展,而消极的情感却可能造成学习者学习的失败。导学教师要强化对学生情感目标的培养,从关注学习者认知和情感发展出发。同时,通过组建班集体,开展班级活动等形式,融洽师生关系,让同学和老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经验。因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四)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创新开放教育导学工作理念
后现代主义承认主体的差异性,重视平等。因此在创新开放教育导学工作理念时,必须考虑到开放教育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从目前开放教育的生源来看,总体呈现低龄化、复合型结构的特点。在开放教育学生群体当中,有刚从高中或中专毕业的毫无社会经验的学生,也有在职的机关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人员,还有已经取得本科学历后再就读第二本科的专业技术人员等等。把这些具有很大差异性的人,纳入到单一模式化进行管理,从表面上看,提高了管理效率,也适应了现代远程教育规模效益的需要,然而却忽视了学生本身所具备的丰富性、独特性,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因此,在考虑大多数学生共性的同时,导学教师更应该给予学生个体有针对性的和个别化的的信息传达、学习技能指导和情感支持,以促进学生个体的更好发展。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为开放教育导学教师非学术支持服务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当然,作为一种发展中的理论思潮,后现代主义观点也有值得完善的地方,比如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内容还不够缜密,尤其是其解构主体性的同时对整体性的忽略,对此许多理论学派也给予了质疑和批判。因此如何借鉴,我们还应有清醒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孙艳萍,江小青,孙鸿飞,狄晓暄.远程教育导学教师的现状、问题与思考――基于天津、上海、安徽省级电大的实证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49-52.[2]江小青.社会学角色理论视野下的远程教育导学教师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3):51-57.[3]邹燕.社会性软件在开放教育非学术支持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2015(2):17-19.[4]顾静相,方慕真.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2007(6):39-43.[5]杨捷.后现代师生观及其影响[J].继续教育研究,2006(4):160-161.
第二篇: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英语课堂管理研究论文
教育生态学是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该理念给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但是我国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比较落后,直到近年来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才开始将教育生态视角引入进来。教育生态学是指将生态学理念和教育理念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思路,也就是说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教育和周围环境(如自然、社会、规范行为)之间的和谐统一,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总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目前初中英语教学在不断改革,因此将生态教育学理念应用进来也就成为必然。
一、形成生态取向的课堂文化
教育生态学应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首先就是要形成生态取向的课堂文化。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面临着新旧教学方式的冲击,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会影响当前充满活力、注重开放的教学过程,因此为了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发展,就需要形成生态取向的课堂文化。要在课堂中形成合作互助的教学风气,开展小组式的学习,这样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通过和别的同学共同探究来获得结果。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每天都留出一定的时间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让学生敢于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升。比如在学习牛津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6Naturaldisasters”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目前世界上的各种自然灾害,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放映有关地震、海啸、泥石流以及虫害等自然灾害的视频,最好是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比较近的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学生就会了解自然灾害和自己其实并不远,而这些自然灾害很大程度上都是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开发引起的。因此教师就在整个班级里面开展了“ProtectNature,ProtectUs”的活动,让学生收集有关保护自然的英文名言,然后写在标签上贴在教室后面的教学园地中,整个班级的文化氛围就发生了改变,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整个活动,学生增强了对自然了解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英语学习能力。
二、培养生态和谐的课堂共同体
在形成生态和谐的课堂共同体的时候,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思维观念,树立绿色的生态观,逐渐从课堂的独奏者向伴奏者进行转变,而引导学生成为整个课堂演奏的主角。为了在班级中营造出和谐生态的学习氛围,教师就需要对自己和学生交流的方式进行转变,放低自己的姿势,不要歧视任何一个同学,学生在犯错误的时候要通过恰当的形式给学生指出,否则就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是更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的。教师要在保证平等对待学生的基础之上来开展差异教学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初中学生处于不平衡的成长过程中,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是不同,因此教师就需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在学习牛津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4Wildanimals”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多了解“野生动物”,就让学生表演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的话剧,让学生将课本上学到的英文句子和单词应用起来,设计话剧台词和服装,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有的同学非常用心在准备,而有的同学则感觉整个活动跟自己关系不大,教师最后在对话剧的表演过程进行点评的时候,要对一些积极的同学进行表扬,也要指出一些学生在整个话剧准备过程中不良行为,比如消极对待、不参与等,要单独来对这些同学进行谈话,教师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在一个团队中,自己认真做事,而别的同学则消极怠慢的时候,自己会如何想呢?”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会逐渐产生一种集体的荣誉感。
三、构建动态可持续的评价机制
教育动态学中也提倡要对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机制进行优化,构建动态可持续的评价机制。要丰富评价过程的主体,在评价过程中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评价,还需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学生在对别人进行评价的时候,就会熟悉评价规则,自己再完成任务的时候就会按照标准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这样就加强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初中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学习,在学习中涉及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成绩的评价,还需要从情感、态度、合作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等多方面来进行评价,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在学习牛津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6Fashion”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对学生讲解课文内容以后,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解,就让学生针对自己对“fashion”的理解来做一个5分钟的报告,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学生需要自己来准备英文演讲稿,并且熟练背诵下来。初中学生已经开始关注“fashion”,因此每个人的理解也不一样,因此准备的过程也不尽相同,最后呈现出来的内容也不同。有的学生就是平铺直叙将课本上的句子引入进来,而有些学生就注重将演讲通过PPT的形式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将自己的演讲稿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自己认为流行的服装、流行的颜色、流行的偶像等,将课本内容进行了课外拓展,因此演讲效果就非常好。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就可以从准确充分程度、重视程度、演讲水平以及展示水平等多方面来进行评价,可以将这个学生的演讲过程作为一个标准,这样就能够对别的同学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促进整个课堂的和谐发展。
第三篇:ESP视角下商务英语教师发展策略研究
ESP视角下商务英语教师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商务英语,作为ESP(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受到了社会、高校及学生的重视,但是商务英语教师队伍的发展步调却相对缓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务英语的发展与前进。本文对ESP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师的发展策略做出了初步的探讨,希望对商务英语教师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ESP;商务英语教师;发展策略
一、引言
中国经济的发展令世界瞩目,令世人震惊。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到现在建立亚投行,中国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已占有了稳固的一席之地。相应地,多年来国内就业市场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加大了对国际商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作为ESP(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商务英语已突显出其实用性的特点,也得到了社会、高校及学生们的重视。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商务英语教学方法等的研究,为商务英语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我国商务英语发展时间较短,缺乏大量的商务英语教学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国内有关商务英语教师发展的研究以及相关政策少之又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务英语的发展和其特色的发挥,笔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如下的探讨。
二、ESP视角下的商务英语
专门用途英语(ESP),与通用英语(EGP)相对应,指的是与特定职业或特殊目的相关的英语,例如法律英语、科技英语等。其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习者就业等特定的需求,其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和目标为导向设置相关课程。
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特色分支,涵盖了庞大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词汇,诸如会计、金融、贸易、财务、管理等皆有涉猎,其目标是培养我国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注重在真实、特定的商务环境下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必须将英语、商务、跨文化交际三者有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三、商务英语教师
(一)国内商务英语教师的现状
据了解,我国国内商务英语专业的任课教师现可大致分为三类:(1)毕业于英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学等英语相关专业的通用英语教师;(2)曾经有过商务实践经历,或者参加过商务相关专业的培训或进修的教师,担任商务英语方向某些课程的讲解;(3)毕业于商科专业或非外语院校的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教师,担任商务英语专业课的讲解。
第一类教师语言功底较好,但是不具备商务相关专业背景;第二类教师,相对而言缺乏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连同第三类教师,有时不能行之有效地将语言与专业完美结合。而这样的商务英语教师队伍,很多时候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商务英语教师发展的重要性
教师队伍的差异导致了全国各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参差不齐,专业知识素养和语言能力各不相同。而商务英语的授课中,我们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教师的能力及素养对于教学的结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一个商务英语教师,不管在是语言能力欠缺还是专业知识不足,都不足以使学生信服,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想要取得长足的进步,商务英语教师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商务英语教师发展策略
(一)传道授业、自我学习――教学结合
商务英语教师,作为语言、商务、跨文化交际知识的传递者,课堂活动的设计者,教学方法的实施者,对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作?榻淌Γ?我们应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化改革,大胆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授课方式。小组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内容型教学法、跨文化视角教学法等都能从不同程度上促进商务英语教学,达到教学目的。
同时,商务英语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设计合理、生动、有效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切实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商务环境相结合,模拟工作流程及环境,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实践能力等,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然而,大多商务英语教师仅仅拥有语言或商科的单一学历背景,授课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商务英语教师应不断地自我学习,付开启“海绵”模式,“跨多学科”学习,大量地吸收外界知识,逐步建立、完善商务英语知识体系,实现教学目的。
(二)就业跟踪、需求分析――供求结合
商务英语教师,仅仅依赖书本的理论知识去培养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是不够的。真实的商务环境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具有革命性的产业、商务模式等,很有可能迅速“走红”,广泛发展应用,如电子商务B2B。而对于学生而言,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与学习的效果影响着他们的就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越强,适应岗位的周期就会越短,就能更快地独立承担工作任务,竞争力就越强。
因此,商务英语教师不能“闭门造车”,要密切注意商务环境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变化,就业市场的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在实际工作中,哪些知识与理论更加贴合实际工作任务,更加实用、有效;哪些是课堂中所缺失的。根据各校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定时跟踪回访学生在就业单位的工作情况,并组织相关人员成立调研小组,认真分析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以及授课内容。
(三)“双师双能”教师授课、互助合作――跨系联盟
“双师双能型”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具体认定为中级职称,同时还应有较好的实践工作能力,能够胜任专业性的实践活动并取得较好的成绩。
而商务英语得课堂需要真正的“双师双能”教师,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在校内进行跨系合作,―_-名英语专业教师,一名商科专业教师,如会计、企管、商贸等,将两个系别的优秀教师相结合,组成“教学联盟”,共同备课、授课,商讨方案并合理分工。在授课过程中,两名教师互助提高语言知识技能以及商科专业知识,共同进步,这也是进行“校内培训”的最佳契机,还可以使两个系别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此外,“双师双能教学联盟”亦可以共同申报商务英语学科相关研究项目,互助、合作的基础上完成项目,提高彼此的科研能力,互相借鉴先进的学科教学经验,革新教学方法,也能推动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
(四)校内基地、企业实践――校企联盟
商务英语教师的全面发展,自身主观因素很重要,但是外在的客观因素同样不可忽视,例如:学校为商务英语专业、商务英语教师加大投入,兴办校内培训实践基地,企业为商务英语教师提供顶岗时间机会等都将对商务英语教师的发展起到巨大地推动作用。
首先,校内实践基地,对于资源、生源充足的学校,十分有必要建立大规模、仿真度高的实践基地,建立仿真的商务英语实训室与实训软件,模仿真实的商务环境,提高学生、教师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并且应该将校内实践环节作为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中的一部分,利用任务、案例、小组等模式,模拟各种各样的商务工作,如商务谈判、市场调查、产品发布、组织会议、营销活动等。
而校外实践最直接的途径就是顶岗培训,外贸公司、海关部门、服务行业等为商务英语教师提供相应的岗位,在真实工作环境中体验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不足与缺陷。校园、企业结合的途径能最大程度上地帮助教师、学生尽快熟悉工作内容,提高各项技能。
五、结束语
ESP视角下的商务英语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顺应经济的发展,充满强大的活力。而商务英语教师的全面发展将极大地推动商务英语学科的进步,使学生能力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不再脱节。商务英语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努力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知识体系,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企业、同业等多样化的资源,实现自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提高,完成自我职业发展,积极探索学科发展的需要;同时,学校、企业、社会应该积极地为商务英语教师的发展提供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为我国商务英语教育事业贡献各自的力量。
第四篇:大数据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优化服务研究
大数据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优化服务研究
摘要:随着云计算、RFID无线射频识别和在线社交网络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数据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这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本文针对传统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中的若干问题,并结合一些图书馆的服务现状,探讨高校读者群体在大数据视角下的个性化需求,以便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关键词:大数据;图书馆;优化服务
随着cyberspace的兴起,云计算、物联网、社交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生成越来越快,需处理的数据爆炸式增长,国际数据公司的数据宇宙研究报告称:2011年全球被创建和复制的数据总量为1.8ZB,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1,2,3]。数据统计显示,每隔2年,全球数据总量会增长一倍,并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拥有35ZB的数据量。大数据,也称巨量数据,指的是数据量极其巨大(由TB跃升到PB级,甚至ZB级)、需要全新的数据处理模式才能进行处理的信息资产。大数据具有如下特点:(1)体量巨大(volume)呈爆炸式增长(2)类型繁多(variety)(3)要求处理速度(velocity)快(4)价值密度低(value)传统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情况
(一)传统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数据资源的组织结构
传统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源主要是文献资源,而且主要是纸质版,如光盘和磁带等。近十年里,许多高校图书馆的纸质文献采购量逐渐减少,绝大部分经费用于购买数据库,使得数据库里的资源呈指数级增长。借还书主要采用光电式感应技术(需光电感应扫描仪、纸质条码和索书号),其中几台检索机用于检索图书,几十台电脑构成电子阅览室。阅览室门口和图书馆门口有门禁检测系统和Opac系统或ILASS系统等图书服务系统。这些资源整合的数据和系统产生的数据都是结构化的数据[1]。
(二)传统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面认为:服务是使物品的使用价值得到发挥。类似的,图书馆服务可以认为是使图书馆资源(包括电子文献资源、场所资源和人力资源等)的使用价值得到发挥。自1990年便有国内学者在《中国图书情报工作实用大全》中将图书馆服务定义为:图书馆为了发挥入藏图书资料和其他资源条件的作用、广泛传播信息并满足社会信息需求而向图书馆使用者提供设施和条件的一切活动。美国图书馆学会将图书馆服务定义为:图书馆为了满足其某种目标群而从事的各种活动和提供的各种计划的一个类属词。
传统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为文献借阅服务、光盘借阅服务、文献或光盘上架顺架工作、打印扫描服务、图书查询服务、文献检索服务、新书荐购服务、新书通报服务、论文查重服务、毕业生的离校手续服务、留言建议咨询服务、新生培训和图书修补工作以及图书逾期费用缴纳等。
近十几年里,许多高校的图书馆由闭架式借阅转入开架式借阅,由手写的卡片式转换成光电感应式条码扫描仪刷卡号以及文献条码号的借书还书等。由于条码识别错误、条码数据错误或操作失误(经常需手动输入读者证号和文献条码号,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误还误借现象屡屡发生。图书馆工作人员在给读者借还书时需认真核对每一个数据,馆员付出繁重的劳动,读者的满意度却不高。
大数据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优化策略
(一)大数据环境下数据资源的变化
对图书、期刊、报纸、声像资料和电子期刊等信息资源进行集成比较容易,因为它们大多数是结构化的数据。用户信息资源相对复杂,包括用户的年龄、性别、爱好、教育背景、知识结构、用户的检索习惯和阅读习惯等。这些信息数据[2,3]大多是半结构化数据或非结构化的数据。通过借助大数据的一些新研究成果,并运用现有的无线通信设备,对多种类型的数据进行整合,高校图书馆可以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二)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变化
许多高校图书馆有了自助借还机和图书定位系统,借阅与归还可以由读者自主操作,从而一线服务工作人员从刷条码、检查借阅数据和充磁消磁等机械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轻松愉悦地服务于读者。从根本上以人为本,高校图书馆得以大幅度提升服务质量,并发掘更多读者需求。移动图书馆与微信图书馆的使用,便于读者把图书馆带在身边。
1.RFID无线射频系统的应用
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4],是非接触式自动识别的一种。无线射频识别系统通常由智能标签(射频标签)和阅读设备组成。借还书与防盗侦测均利用RFID。借还书时图书中的智能标签被自动注记为已借或已还。读者还可以使用自助借还书机完成借还书手续,管理员只需指导答疑。服务台工作站可以处理如图书延期和数据更改等。RFID无线电波式防盗侦测门十分稳定,同时检测率高,可以很容易地找出藏在衣物或公文包内的未借图书并提示给工作人员。馆员进行图书盘点、顺架和定位时,只需将便携式智能标签读取器在图书架上移动,并且可同时读取多个标签,这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图书定位后读者查书找书极为方便准确。采用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后,读者能自助借书还书、自助缴纳图书逾期费和自助打印扫描等,馆员只需指导提示解答疑惑,服务质量大幅度提升。图书能定位,书在馆里的具体位置精确到哪一个书架的哪一层,找书变得方便简单。门禁系统报警有文献数据提示,只需温馨提醒看着完成操作。随书光盘既可借阅也可网上下载,联创自助打印、扫描、缴纳逾期与赔偿费用只要刷一卡通,非常便捷。在线QQ咨询留言,随时解决馆内外读者疑问。移动图书馆随时随地查书检索资料、图书续借和纸质图书的电子版本阅读。微信图书馆可以及时了解图书馆动态、新书通报、借阅查询以及阅读交流与分享。
2.移动图书馆的应用
移动图书馆[5]是指面向移动用户提供的以智能手机、Ipad、PDA等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通过无线接入的方式访问图书馆资源、阅读电子书、查询书目和接收图书馆服务信息的一种服务方式。移动图书馆一般通过用户下载安装移动图书馆客户端的方式来实现。通过移动图书馆服务,用户可以使用各种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获取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包括:馆藏查询、借阅信息查询、图书到期催还、图书预约、图书荐购、图书馆书目到馆通知,讲座通知,在移动终端上直接浏览和获取图书、期刊、论文等电子文献的全文,进行视频资料点播,查阅在线资料等,移动设备可以享受到通过PC机能够享受到的所有服务。
3.微信图书馆的应用
微信图书馆,是指通过腾讯微信公众平台,来实现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对接,以实现基本的图书馆功能。微信在读者中的普及度很高,这为微信图书馆的推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读者特别希望通过微信实时收到与自己切实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且希望通过微信与馆员进行实时咨询,快速解决问题。微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更侧重与读者的交互,线咨询与互动,消息推送等。在平台上进行文献传递。
(三)大数据环境下读者服务方式的变化
基于共性需求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传统的WAP网络网站通信服务、移动式的网络电子书服务、移动短信通信服务等较为原始的电子移动服务已无法满足广大图书馆用户的需求。如今,大多数用户均希望能够获取更加先进、智能、物美价廉的移动电子服务。而正是这些用户的不断追求,才使得更加便捷、快速、智能、优惠的大数据移动服务应运而生。如:移动互联图书馆管理系统、移动定位服务系统、移动多媒体服务系统、移动专家咨询系统、移动用户增值管理系统等移动数据服务均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扩大用户群以及提升用户使用范围的强有力的措施。
1.个性化服务的环境需求
图书馆自身主要是从机制上改变,就是图书馆馆员要改变服务的意识,不能再以自己为中心为用户提供服务,而是要面向用户的信息需求来提供服务。图书馆通过加强信息资源管理和人员管理来促进和完善管理机制,从而改善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体系,具体可以通过培训,激励等措施来实现。另一方面从用户方面着手,图书馆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用户积极参与到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加强用户和图书馆员的交流,这样图书馆员就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通过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方式,可以使用户和图书馆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真正实现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2.个性化定制推送服务
个性化信息定制推送服务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这种信息服务是建立在对用户的信息的挖掘和分析的基础上,用户的信息包括用户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和行为信息(如检索工具的使用和经常搜索的网站等信息),实现用户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这就需要分散在某个领域或者相关的几个领域的知识以主题为标准对知识进行分类、整合和集成。在个性化定制服务中根据特定的用户信息需求,可以为用户提供定制的Web浏览页面、信息频道或信息栏目;也可按照特定用户预先选定的知识门类、学科专业、信息内容等信息需求方向,?用智能软件和人工干预相结合的方法,快速组织与定制检索式,把有针对性,专业性信息资源定时发送给特定的用户。专业教学产业园是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文献资源,主要面向高校师生的信息资源个性化需求,将科研信息、教学信息和数字化资源信息整合在一起,把教学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资源和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集成,展现出高校的数字图书馆参与教学、跟踪教学、服务教学的作用。用户登陆后通过导航获取教学参考资源、中外文电子期刊资源、电子图书资源及网络相关的学科站点资源。用户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需求实现专业期刊的定制、特定期刊的定制、电子图书的定制和中外文数据库中期刊论文的定制[21]。系统会自动将实时更新的动态信息通过Web技术提供给用户浏览,并通过电子邮件进行推送。中文期刊论文定制是系统基于对用户的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出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为用户提供定制表单,通过在线资源管理系统或个人电子邮件推送到用户的手中。同时保证读者信息的安全,保护读者隐私。
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随着RFID无线射频技术、移动图书馆、微信图书馆的使用,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随着建设发展而提升,读者满意度有很大提高。同时,数据资源海量化、多样化、快速化和价值化的体现,高校图书馆必须依靠大数据处理平台,挖掘数据资源价值,制定科学管理章程,对读者需求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预测,从而更好地提供高效、经济、安全、适合率高和个性化的智慧型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海燕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服务浅析[J].图书与情报,2012(4):120-122.[2]王珊,王会举,覃雄派等.架构大数据:挑战、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1(34),1741-1751.[3]马晓亭.大数据时代基于服务等级协议的图书馆读者隐私感知与保护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4):57-60.[4]张猛.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与发展[J].计算机与网络,2009(3):138-141.[5]黄浩波,何卫华,叶青.微信及其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刊,2013(1):62-64.
第五篇:终身教育视角下我国教师教育的困境及改革研究教育论文
【摘要】我国教师教育的困境主要表现在管理模式上的“部门条块分割”;教学论教师的“专业发展缺失”;课程设置上的“学科比例失衡”;教学方式上的“学生主体缺失”及人才评价上的“考试初衷异化”五个方面。在终身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实施教师教育一体化;促进学科教学论教师的专业发展;大幅度地进行学科比例的调整;凸显教学方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人才评价机制,这已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路。
【关键词】教师教育现实困境终身教育
尽管随着我国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原先的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的顺利完成及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师教育较大的发展,但同时也激化了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之中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的日益凸显。如不及时地梳理、研究及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不仅教师教育的改革将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而且就连高等师范院校的生存都会成为一个很大的现实问题。正如有学者所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师范院校以改变专业设置;重视学术研究;调整学科结构及院校更名与合并来应对教师教育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之际高等师范院校的生存危机。①本文以终身教育的视角来对教师教育的现实困境给予梳理与探究,并且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终身教育的视角下我国教师教育的现实困境分析
(一)管理模式上的“部门条块分割”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横向的角度来看,我国教师教育(原称师范教育)的职前培养部门如师范院校以及非师范类高等院校的教师教育专业之间没有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关系,而是“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事实上,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尤其是在终身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开始推行教师教育的新战略,如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鼓励综合性高等院校和非师范类高等院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试办师范学院。这样一来,培养教师的部门和权限就打破了原本只由师范院校独享或垄断的局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教师教育的开放式和竞争式发展,但随着改革的全面展开和深入推进,教师教育的培养部门之间的无序竞争导致了我国教师教育中的资源浪费现象异常严重的弊病,如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在招生方面就存在着严重的忽视市场需求的弊病,从而导致人才培养上的严重“供过于求”现状。
从纵向的角度来看,我国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的各部门与职后的中小学以及各级教师继续教育部门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协调现象,即严重的“部门条块分割”现象,也就是说师范院校或综合性高等院校和非师范类高等院校的教师教育专业只负责教师的职前理论培养,而中小学则事实上成为教师任职后弥补实践运用能力的“实验场”,至于各级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只负责中小学教师的假期培训任务。所以,笔者认为一个教师教育专业的大学生的培养过程是被人为地分割为三个独立的培养阶段。尽管这些大学生在读教师教育专业期间需要深入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与见习,但是,为期4至6个星期的实践时间实在无法形成一定的实践智慧,因此,“蜻蜓点水”式的实习和见习也只能说明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各自为政”、“老死不相往来”。②此外,中小学教师的假期继续教育培训也存在着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与中小学教师实际需要之间相互脱离的弊病。显然,教师教育专业的各培养部门之间存在着的“条块分割”现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未来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困境之一。
(二)教学论教师的“专业发展缺失”
客观地说,目前,各高校从事教师教育的师资力量不强,甚至于还有弱化的趋向。因为,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在于各学科教学论。但是,各学科教学论的教师配备情况及他们自身的专业发展状况是个非常令人担心的问题。一方面,学科教学论教师普遍年轻化,尽管,这些年轻的教学论教师有着高学位、高学历,但是却又大多是非教师教育专业出身。正如有人所言,当前,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状况远远不能适应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集中体现在“先天营养不足”(非教师教育专业出身)和“后天发育不良”(理论偏低及实证缺失)两个方面,③另一方面,各高校教学论教师又面临着一个专业发展缺失的境地,除了带学生进行短暂的教育实习或见习外,他们几乎没有时间与精力到中小学进行实践学习,年复一年的脱离实践的所谓理论讲解所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教学论教师的理论僵化与学科教学理论生命力的缺失,从而也就导致学科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缺失,而教学论教师的专业发展缺失又最终导致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理论与社会实践严重脱离弊病的必然产生。因此,教学论教师的专业发展缺失不能不说是终身教育视角下我国教师教育的一大现实困境。
(三)课程设置上的“学科比例失衡”
一般来说,教师教育的课程知识应当包括三个部分,即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在终身教育的视角下,这三类课程之间不仅应当有一个比例平衡的问题,而且还应当着力培养起学生的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条件,如终身教育的意识、终身学习的能力等。但是,我国现行的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存在着严重的比例失衡问题。如有人就我国现行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与英国、美国、埃及、印度及德国进行了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学科教育时间无论是和发达国家英、美等国,还是和发展中国家印度相比都是最长的,而教育理论时间和教育实践时间却是最短的。这就充分说明了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过分注重学科知识而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却严重不足的现状。
(四)教学方式上的“学生主体缺失”
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表现在:一方面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理论讲解过多,导致学生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和质疑辩论甚至于思考和消化的时间缺失;另一方面是多数学生缺失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在教学中依赖教师讲解的心理过强。⑤笔者在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论》课堂教学中,就大胆地采用了“学生讲解+师生讨论+教师总结”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但在实践中,笔者也遇到了种种阻力,尽管其中有部分督导组成员和院系领导的不理解,但最大的阻力却是来自于学生的不适应和不配合甚至于不理解。事实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主动性、自主性、创新性及社会性四个方面。而就现行的教师教育来说,教师满堂灌的现象相当普遍,他们往往把主要的精力与时间花费在教材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上,而全然不顾学生的个性天赋、专业兴趣、探究欲望、实践反思与创新的内在动机的有无。从而也就造成了多数学生的被动学习与厌学状况普遍存在的现状,当然也就谈不上知识的创新与发展了。所以,教学方式上的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不仅直接导致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脱离,而且还是最终导致学生丧失社会实践意识和专业反思与创新能力的根源之一。
(五)人才评价上的“考试初衷异化”
现行教师教育中,人才评价还是依靠理论课程的静态考试模式,即以学生所通过的校内课程结业考试的门数及学分来评价学生的合格与否,不仅忽视了理论的实践运用能力的测试,而且还忽视了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关注。这种人才评价无异于考试初衷的异化,即把考试的手段与工具性当做教育的目的与归宿。在这样的人才评价观的影响下,学生很可能会把目光聚焦于理论考试的过关与否上,而全然不顾其实践运用能力的磨炼和终身学习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笔者认为目前的教师教育的人才评价机制忽视或排斥了社会实践评价项目和学生学习品质的内容。
二、教师教育的改革走向
首先,实施教师教育五个方面的一体化。教师教育一体化包括纵向意义上的、横向意义上的、发展意义上的、研究意义上的和整体意义上五方面的一体化。⑥就纵向意义上的一体化而言,就是要打破现行“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实现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双向交流的一体化,走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之路;对于横向意义上的一体化来说,就是把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的教师教育进行一体化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基础教育的城乡之间的教师之间也应当加强交流与合作;而发展意义上的一体化是指充分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为教师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学习、进修、研讨、交流环境;至于研究意义上的一体化,则是指引导教师角色从“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使教师把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整体意义上的教师教育一体化则是指在教师教育之中,把宏观的和微观的、纵向的和横向的、理论的与实践的、校内的与校外的各种教师教育资源有机的整合起来,充分发挥系统优势以促进教师教育的一体化。
其次,促进学科教学论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科教学论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就在于充分运用教师教育的实习基地,以半年或一年为期限,把各科教学论教师组织起来深入中小学进行实践学习。可以采用分批分阶段地实地任教的方式来促进教学论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教育的教学理论不断获得实践检验、修正和创新。显然,这不仅需要高校出台利于教学论教师实地任教、外出进修等的政策以及对原有教师管理制度做出相应的改进,而且还需要高校和中小学进行必要的合作以确保这些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
第三,大幅度地进行学科比重的调整。教师教育的学科建设应当以教师教育专业实践化为导向,而走向实践整合型的教师培养则是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内容,⑦这是2006年全国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中学者们的共识。由此可见,鉴于我国现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学科教育比重过大,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严重不足的现状,应当大幅度地调整学科比重的调整,把原本90%-92%的学科课程缩减至40%左右,而教育理论课程由5%-6%增加至20%左右,教育实践课程也由3%-4%增加至40%左右。
第四,凸显教学方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激发与引导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新性及社会性作为教学方式中衡量学生主体性地位是否得以尊重和体现的重要参考指标。为此,笔者建议,高校教学中应当围绕着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来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这就需要高校在确保教师教学自主权和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改革方面做出实质性的努力。其中,最为主要的在于改变现行的教学评价与教师评价模式。把评价理念由关注教学结果向关注教学过程转变,把评价方式重在关注教学外部向关注课堂内部转变,把评价内容由关注教案书写、作业布置数量与批改次数、课堂板书情况、教学态度等转变为对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是否尊重与具体落实情况上。总之,学生的“成人”与“成才”只有在其主体地位得以凸显的前提下才有实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