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染病学教学面临的困境及我们的对策_西医学
关键词:传染病学感染病学教学改革对策传染病学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绝大多数医院的传染病科也处于病员不足、人才匮乏、学科萎缩、发展受限的尴尬局面。更为严峻的问题是:路还将越走越窄。医科大学教学医院的传染病科及其配套的传染病学教研室更是困难重重。笔者任传染病科主任兼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时间不长,但在短短几年的工作中所承受的压力、面临的困难,以及为抗衡这些压力和解决这些困难所付出的艰辛和劳动,时常让我产生一种无助的感觉。不改革,我们将无法生存!不改革,我们将误人子弟!不改革,我们将愧对后代!困境之一:经典传染病的病例数急剧减少,并将逐年减少。教学医院的教研室,没有相应的病人,让学生看什么?让学生学什么?起码,在学员见习和实习期间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常见”病例。可是今天,除了每天和大量肝炎病人打交道外,我们能见到几个“常见”传染病呢?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和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以及防疫、保健和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许多传染病的减少乃至绝迹,这本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结果,是一件幸事,也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追求目标。但是,传染病的发病有地区、季节、人种等差别,和受自然灾害、战乱以及生活条件等因素影响,传染病没有绝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不可能绝迹,何况还在出现更多的新的传染病种。因此,一个国家不可能没有传染病专科医生,医科大学也就不可能不设传染病学课程。目前尴尬的处境表现在不是无病可教和无病可学,而是有病难寻,教、学脱节。我们教研室每年都安排学员去上海郊县椖匣阆啬匣静∫皆杭吧鲎酆险鞒鲅龋⒃诮萄奔涞陌才派峡桃獾乜拷⒉「叻寮窘诘?/FONT>10月份前后。今年我们从10月初开始等待,直到11月中旬,才被告之有5名出血热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而且大多没有典型的? 俅脖硐帧5?998年的9-11份之间,该院却曾收治过150余名出血热病人,两年的差别已如此明显,再过两年、五年、十年„„,将是什么样的局面呢?传染病教学将成为典型的“纸上谈兵”。困境之二:新一代教员无传染病的实践经验。众所周知,医学是一门实践经验性很强的科学,名医、名教员一定是在长期的医疗和教学实践中产生的。目前年龄在40岁左右、从事传染病临床的新一代教员(包括本人)真正诊治过的传染病病种大概不会超出20种,与已经明确病因的、和在部分国家和地区散在流行的数百个传染病病种相比,显然谈不上“具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而年龄在30岁左右的教员更是无经验可谈。然而我们现在都是一线工作人员,或助教,或讲师,或教授,是承担大学本科学员教学的主要力量。今年我教研室承担着军、海医系两个班级250多名学员和50余名护理大专生的传染病学教学任务,其负担之重前所未有,我们不得不倾巢而出,老、中、青教员人人上阵。当然出此“下策”还不仅仅是因为教学任务重,让年轻教员上讲台也是培养后续师资队伍所作的必要举措。但是让这些既少有教学经验,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的新一代年轻教员上讲台,难免有“赶鸭子上架”的感觉。更严峻的是目前或今后已不可能通过实践来积累临床经验。[!--empirenews.page--]困境之三:教材内容滞后,教、学员无所适从。编写医学教材难,编写传染病学教材更难,难还是难在“尴尬”二字。一方面经典传染病发病率急剧减少,政府投资不足,研究人员对这些疾病的研究兴趣减弱,病原学、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问题的研究进展与其他疾病相比显得落后;另一方面新现传染病在不断增加,但成熟的东西不多。如何在一本负责任的教科书中既简明扼要又面面俱到;既介绍定性定论的学术问题又要兼顾当前发展动态,这的确是一件高难度的工作。我们军医大学传染病学教材的最新版本出自1994年,按照编写著作的一般规律,所介绍的内容大概不会晚于1993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霍乱一章中,这本教材对霍乱弧菌O139只字未提,这样一本教材用于2000年的教学显然已经很不合适。我们在备课时不得不基本脱离原教材,大量参阅一些新的大型专著和学术资料,并尽量吸收一些重要的已定论的内容。但是,学员意见很大,他们不反对接受新的东西,但他们需要有与教员授课内容基本一致的教材。在应试教学模式下的医科大学的学员不仅负担重,而且十分看重考分,基本无暇看更多的课本外书籍,尤其是传染病学参考书。对教研室而言,新编教材或发放补充教材,不仅有一个工作量的问题,还牵涉到一些“规章 ”、“规矩”的问题。可谓“难”!困境之四:教员梯队不稳定,师资质量不高,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由于文革造成了人才梯队断层,以及学科的萎缩使得传染病学学科缺乏吸引力,导致从事传染病教学和医疗的师资队伍趋于衰弱。教学医院的人员配备是一种双轨模式:医师兼教员。而求职者首先考虑的是做什么科的医生,真正乐于献身传染病医、教者为数不多。这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教师队伍的扩大和师资质量的提高,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否认这一点是不实事求是的。不仅如此,部分学员也或多或少地对传染病学的学习缺乏兴趣,甚至有人在入学时就已经确定了毕业后的求职方向。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学员大多把做外科医师、心血管内科医师、肿瘤科医师作为首选,问津传染科者几乎为零。这必然影响到教员和学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面对学而无欲的学员,再加上前面谈到的种种困难和实际情况,教员感到“没劲”,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困境之五:教学手段混乱,学员好恶不一,影响教学效果。近年来多媒体教学的冲击力和影响力都很大,其总体效果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不同教员、不同教研室、不同学校,在教学器材的配备和教学手段的使用等方面的差异非常明显。一堂课上,板书、挂图、实物、幻灯、普通投影仪、多媒体投影仪、录像,要么五花八门,什么都用,令学员眼花缭乱;要么形式单一,使人乏味。但这些年来,争议颇多的,或可称之为焦点话题的仍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与多媒体教学相关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作用,并提高它的使用效果,的确是一门艺术,对这个问题我们曾作过探讨。总体看来,多媒体手段使用不当是当前的主要问题,而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在教员。要么完全依赖,要么使用不熟练,要么干脆不用,这种现象已经在学员中产生很大反响。我们对去年传染病教学效果做过调查,其中针对教学手段的问题,学员反映的几点意见值得重视:第一、用Authorware制作的课件不受欢迎;相反,Powerpoint下的多媒体幻灯却大受青睐;第二、个别教员用的手写薄膜视觉效果太差,令学员不满;第三、使用机械幻灯时明暗切换显得杂乱。[!--empirenews.page--]困境之六:医学院校所在地区的差别导致教学效果的差别。第二军医大学地处上海市,本地区常见传染病以病毒性肝炎为主,伤寒、细菌性痢疾、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腮腺炎等均不多见。我科在近三年内只收治过一例恶性疟;没有诊治过一例乙脑。而其他三所军医大学分别在广州、重庆、西安,传染病谱和病种比例各不相同,与上海比较差异更大。比如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经常诊治到疟疾、立克次体感染等;第四军医大学的教员经常接触到肾综合征出血热。同样是军医大学,由于地区差别,见到的病种不同,培养出来的学员所掌握的疾病知识肯定有差异或多寡之别。但对于部队医学院校的学员来说,为适应将来的工作,似应当在传染病学这门课程中见到更多病种。可是,就读于第二军医大学的学员怎么办?困境之七:“感染”与“传染”的争论扩大到校园,教、学员均不知所措。迄今,国内没有感染病学教研室,但有感染病科,如我们科室就叫“感染科”,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也设感染科,而且都名副其实;也有大型著作名为“现代感染病学”、“感染病手册”。更有大型的、取名时采取折中方法的专著叫“现代感染病学和传染病学”。从事传染病专业的医、教人员,都明了“感染”与“传染”之争的原委,但绝大多数学员却不知争论的起因。问题是,“感染”与“传染”之争何时休止?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是否和何时干预这场争论?争论的结果将给教学产生什么影响?今后的课程设置向哪个方向发展?如果学术界能够在争论中达成共识,认为“感染病学”是今后的发展方向,那么,在当前转型期的“传染病学”或“感染病学”的教学计划如何制订和实施?可谓“惑”!传染病学教学的确困难重重。出路只有一条:改革。我校今年将吸取地方医科大学的经验和 参照他们的一些成功做法,组建临床医学院。未雨绸缪,前两年为这一改革已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并多次组织校内各教研室的教员座谈讨论。但是即将实施的这一重大改革措施还是在全校教员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最强烈的不是反对改革,而是害怕失败。无论是校、院领导,还是教员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认识:教学改革牵涉到一代人的问题,不可简单化和粗线条,只许成功不能失败。针对传染病教学改革的问题,在教员中也产生过不少疑虑和争论,对有些问题的争论甚至是尖锐和针锋相对的,焦点问题是课程设置:教“感染病学”还是“传染病学”?走出困境,最关键的一步是改变观念,观念是问题的源头。第一,应该明确本专业的教学方向和授课目的是什么?要求学员在完成本专业的课程学习后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和标准?我们为什么要抱着“传染病”这个老框框不放?是不可为,还是不敢为?“感染病”不论是名称还是内涵,从来就不排斥“传染病”,“传染病”是小概念,是传播能力较强和具有流行特征的那一部分“感染性疾病”;第二,我们并不是试图通过有限的课时,培养从事感染病或传染病工作的专科医师,即使将来学员毕业后从事感染病专业,那么他必须在工作中逐步积累,没有必要在本科学习阶段全面掌握传染病所有病种的知识;第三,无论从事哪一个专业,“感染”这一问题都是十分棘手和常见的。包括传染性疾病在内的各种感染病,其共同特点就是有明确的病原体和有许多相似的临床表现,把握感染的某些共同特征和某些感染病的特殊问题,就可以在临床工作中融会贯通,至于是否见过某一个具体传染病可能不成为理解和处理疾病的关键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从学生今后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应当大胆地把“传染病学”改为“感染病学”,并对课程设置作出相应的调整。[!--empirenews.page--]走出困境的第二步就是教材和课程设置的改革。观念变了,改革的具体问题就容易解决。建设临床医学院有这样一个整体思路:学员尽早深入病房、接触病人,实现边干边学、边学边干的医学教学策略。要大幅度减少课堂授课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员自学和接触临床。但是,“放羊”肯定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引路的过程。据此,我校给各教研室安排了临床前期的总论课程和进入医院后的有限的大班课程。课程内容由各教研室自行商定,但总体方针是少而精,并体现一个“引”字。传染病学的课程内容如何设置?有人提出把绝大多数经典传染病按发病率高低和所谓重要性分别在总论、大班课、小班课依次排列。这给人“换汤不换药”的感觉,没有改革的实质性动作,不符合临床医学院的教学模式和改革思路。经过激烈讨论和充分酝酿之后,最后形成的课程设计方案不仅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比较符合改革方向。具体思路是:①强调感染病但不排斥经典传染病,因此总论部分以“感染病总论”为题,内容包括经典传染病的共性问题。②以症状为主线讲解感染病学的临床问题,比如发热、出疹、腹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是许多病原体感染的共性问题,采取串联的方式讲授,这样做效果会更好,也更贴近临床。③用典型的病例和教员的实践经验去引导学员进入医生的角色,这是最需要的也肯定是最受欢迎的授课方式。④授课的侧重点放在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正确处理上;强调横向联系,启发学员的主动思考;不同的授课方式突出不同的侧重面,例如:临床综合课和大班课侧重于某些重要的系统性疾病的共性及个性问题;大组课侧重于一些常见的、危害较大的感染性疾病;小组课及床边教学则主要是结合临床实际工作,强调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一些少见病则主要由学生自学,教员辅导。⑤对临床少见的症状和体征以多媒体课件来补偿。我们在2000年本科传染病教学中,在课程设置上作了一次初步尝试,即增设了“发热的鉴别诊断思路”这一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并得到学员极高的评价。本课程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在于课堂上教员讲解得如何出色,更重要的是这一教学模式更易被学生接受;更贴近学员们的需要。课后几乎所有学生都希望今后多开类似的课程。他们表示这样的程课才真正是为培养临床医生而开设的,“听完课之后有一种马上就想做医生的冲动”。我们要高度重视传染病教学,要认真地下一番功夫,并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具体工作,才能使传染病学教学真正告别困境。其中,临床上改“传染”为“感染”是最艰难的工作,涉及的问题包括如何取得上级医疗管理部门对传染科转型的正面干预;其他学科对感染病科的理解、认可和支持;原传染病科医师如何提高诊治各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疑难感染病的水平;怎样将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的感染病分病区管理;如何让老百姓和病员了解感染病科在医院中的职能和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去感染病科就诊,等等。只有在完全理顺或解决这些问题之后,感染科的地位才能得以确立;感染病学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取代传染病学。我科更名为感染科已有10余年的历史,其间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不言而喻,但是我们坚持了下来,实现了科名与内涵的真正统一,形成了目前的局面:除了有肝炎门诊和肠道感染门诊外,还有一个“感染与发热门诊”;病区划分为肝病病区和感染病病区(收治非传染性的感染病);承担院内和部分院外各种难治性感染和长期发热的会诊;主治医师以上者具有独立处理、住院医师能够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处理各种常见内科急、重症的能力。有了这样一个坚实的临床工作基础,我们对感染病学教学模式在今后教学中的顺利运行充满了信心。[!--empirenews.page--]某些经典传染病尽管已经少见或罕见,但由于传染病的特殊性,我们还不能不在教学中介绍,采取的方式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但我们仍然有可能做得更好。去年,我们教研室为配合教学改革,也为解决缺乏示范病例的困难,用了近一年时间,构建了“感染病症状体征多媒体资料库”。该库通过翻拍、网上下载、现症病人拍照,收集了近600幅各种病原体感染后的症状体征、部分病原体的形态、部分感染病的病理照片等。教员备课时可以根据需要调用库中的任何一幅照片,并做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员充分利用了这个资料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我们还请具有丰富传染病学临床和教学经验的老教授串联地讲解资料库的内容,得到了学员的极高评价。该资料库还获得了学校的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代伟人毛泽东有这样一句名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向全体传染病学界的同仁呼吁:大家一定要改变观念,从现在开始,不要等待,要行动!无论是改革传染病教学模式,还是改变或丰富传染病科的内涵,只要我们能够舍得付出并大胆地实践,必定能克服困难,拓宽道路。
第二篇:传染病学教学面临的困境及我们的对策
传染病学教学面临的困境及我们的对策
作者:der
提 要:传染病学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表现在病种、病例数逐年减少;年轻授课教员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教材内容落后;传染病科向感染病科转型期的纷乱,等诸多方面。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是改革,而能否保证改革成功的关键是观念的改变,既要勇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闯出一条新路,又要真正高度重视,踏踏实实地做好各项具体工作。
关键词:传染病学 感染病学 教学改革 对策
传染病学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绝大多数医院的传染病科也处于病员不足、人才匮乏、学科萎缩、发展受限的尴尬局面。更为严峻的问题是:路还将越走越窄。医科大学教学医院的传染病科及其配套的传染病学教研室更是困难重重。笔者任传染病科主任兼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时间不长,但在短短几年的工作中所承受的压力、面临的困难,以及为抗衡这些压力和解决这些困难所付出的艰辛和劳动,时常让我产生一种无助的感觉。不改革,我们将无法生存!不改革,我们将误人子弟!不改革,我们将愧对后代!
困境之一:经典传染病的病例数急剧减少,并将逐年减少。教学医院的教研室,没有相应的病人,让学生看什么?让学生学什么?起码,在学员见习和实习期间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常见”病例。可是今天,除了每天和大量肝炎病人打交道外,我们能见到几个“常见”传染病呢?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和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以及防疫、保健和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许多传染病的减少乃至绝迹,这本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结果,是一件幸事,也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追求目标。但是,传染病的发病有地区、季节、人种等差别,和受自然灾害、战乱以及生活条件等因素影响,传染病没有绝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不可能绝迹,何况还在出现更多的新的传染病种。因此,一个国家不可能没有传染病专科医生,医科大学也就不可能不设传染病学课程。目前尴尬的处境表现在不是无病可教和无病可学,而是有病难寻,教、学脱节。我们教研室每年都安排学员去上海郊县椖匣阆啬匣静∫皆杭吧鲎酆险鞒鲅龋⒃诮萄奔涞陌才派峡桃獾乜拷⒉「叻寮窘诘?/FONT>10月份前后。今年我们从10月初开始等待,直到11月中旬,才被告之有5名出血热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而且大多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但在1998年的9-11份之间,该院却曾收治过150余名出血热病人,两年的差别已如此明显,再过两年、五年、十年„„,将是什么样的局面呢?传染病教学将成为典型的“纸上谈兵”。
困境之二:新一代教员无传染病的实践经验。众所周知,医学是一门实践经验性很强的科学,名医、名教员一定是在长期的医疗和教学实践中产生的。目前年龄在40岁左右、从事传染病临床的新一代教员(包括本人)真正诊治过的传染病病种大概不会超出20种,与已经明确病因的、和在部分国家和地区散在流行的数百个传染病病种相比,显然谈不上“具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而年龄在30岁左右的教员更是无经验可谈。然而我们现在都是一线工作人员,或助教,或讲师,或教授,是承担大学本科学员教学的主要力量。今年我教研室承担着军、海医系两个班级250多名学员和50余名护理大专生的传染病学教学任务,其负担之重前所未有,我们不得不倾巢而出,老、中、青教员人人上阵。当然出此“下策”还不仅仅是因为教学任务重,让年轻教员上讲台也是培养后续师资队伍所作的必要举措。但是让这些既少有教学经验,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的新一代年轻教员上讲台,难免有“赶鸭子上架”的感觉。更严峻的是目前或今后已不可能通过实践来积累临床经验。困境之三:教材内容滞后,教、学员无所适从。编写医学教材难,编写传染病学教材更难,难还是难在“尴尬”二字。一方面经典传染病发病率急剧减少,政府投资不足,研究人员对这些疾病的研究兴趣减弱,病原学、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问题的研究进展与其他疾病相比显得落后;另一方面新现传染病在不断增加,但成熟的东西不多。如何在一本负责任的教科书中既简明扼要又面面俱到;既介绍定性定论的学术问题又要兼顾当前发展动态,这的确是一件高难度的工作。我们军医大学传染病学教材的最新版本出自1994年,按照编写著作的一般规律,所介绍的内容大概不会晚于1993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霍乱一章中,这本教材对霍乱弧菌O139只字未提,这样一本教材用于2000年的教学显然已经很不合适。我们在备课时不得不基本脱离原教材,大量参阅一些新的大型专著和学术资料,并尽量吸收一些重要的已定论的内容。但是,学员意见很大,他们不反对接受新的东西,但他们需要有与教员授课内容基本一致的教材。在应试教学模式下的医科大学的学员不仅负担重,而且十分看重考分,基本无暇看更多的课本外书籍,尤其是传染病学参考书。对教研室而言,新编教材或发放补充教材,不仅有一个工作量的问题,还牵涉到一些“规章”、“规矩”的问题。可谓“难”!
困境之四:教员梯队不稳定,师资质量不高,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由于文革造成了人才梯队断层,以及学科的萎缩使得传染病学学科缺乏吸引力,导致从事传染病教学和医疗的师资队伍趋于衰弱。教学医院的人员配备是一种双轨模式:医师兼教员。而求职者首先考虑的是做什么科的医生,真正乐于献身传染病医、教者为数不多。这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教师队伍的扩大和师资质量的提高,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否认这一点是不实事求是的。不仅如此,部分学员也或多或少地对传染病学的学习缺乏兴趣,甚至有人在入学时就已经确定了毕业后的求职方向。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学员大多把做外科医师、心血管内科医师、肿瘤科医师作为首选,问津传染科者几乎为零。这必然影响到教员和学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面对学而无欲的学员,再加上前面谈到的种种困难和实际情况,教员感到“没劲”,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困境之五:教学手段混乱,学员好恶不一,影响教学效果。近年来多媒体教学的冲击力和影响力都很大,其总体效果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不同教员、不同教研室、不同学校,在教学器材的配备和教学手段的使用等方面的差异非常明显。一堂课上,板书、挂图、实物、幻灯、普通投影仪、多媒体投影仪、录像,要么五花八门,什么都用,令学员眼花缭乱;要么形式单一,使人乏味。但这些年来,争议颇多的,或可称之为焦点话题的仍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与多媒体教学相关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作用,并提高它的使用效果,的确是一门艺术,对这个问题我们曾作过探讨。总体看来,多媒体手段使用不当是当前的主要问题,而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在教员。要么完全依赖,要么使用不熟练,要么干脆不用,这种现象已经在学员中产生很大反响。我们对去年传染病教学效果做过调查,其中针对教学手段的问题,学员反映的几点意见值得重视:第一、用Authorware制作的课件不受欢迎;相反,Powerpoint下的多媒体幻灯却大受青睐;第二、个别教员用的手写薄膜视觉效果太差,令学员不满;第三、使用机械幻灯时明暗切换显得杂乱。
困境之六:医学院校所在地区的差别导致教学效果的差别。第二军医大学地处上海市,本地区常见传染病以病毒性肝炎为主,伤寒、细菌性痢疾、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腮腺炎等均不多见。我科在近三年内只收治过一例恶性疟;没有诊治过一例乙脑。而其他三所军医大学分别在广州、重庆、西安,传染病谱和病种比例各不相同,与上海比较差异更大。比如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经常诊治到疟疾、立克次体感染等;第四军医大学的教员经常接触到肾综合征出血热。同样是军医大学,由于地区差别,见到的病种不同,培养出来的学员所掌握的疾病知识肯定有差异或多寡之别。但对于部队医学院校的学员来说,为适应将来的工作,似应当在传染病学这门课程中见到更多病种。可是,就读于第二军医大学的学员怎么办? 困境之七:“感染”与“传染”的争论扩大到校园,教、学员均不知所措。迄今,国内没有感染病学教研室,但有感染病科,如我们科室就叫“感染科”,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也设感染科,而且都名副其实;也有大型著作名为“现代感染病学”、“感染病手册”。更有大型的、取名时采取折中方法的专著叫“现代感染病学和传染病学”。从事传染病专业的医、教人员,都明了“感染”与“传染”之争的原委,但绝大多数学员却不知争论的起因。问题是,“感染”与“传染”之争何时休止?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是否和何时干预这场争论?争论的结果将给教学产生什么影响?今后的课程设置向哪个方向发展?如果学术界能够在争论中达成共识,认为“感染病学”是今后的发展方向,那么,在当前转型期的“传染病学”或“感染病学”的教学计划如何制订和实施?可谓“惑”!
传染病学教学的确困难重重。出路只有一条:改革。我校今年将吸取地方医科大学的经验和参照他们的一些成功做法,组建临床医学院。未雨绸缪,前两年为这一改革已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并多次组织校内各教研室的教员座谈讨论。但是即将实施的这一重大改革措施还是在全校教员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最强烈的不是反对改革,而是害怕失败。无论是校、院领导,还是教员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认识:教学改革牵涉到一代人的问题,不可简单化和粗线条,只许成功不能失败。针对传染病教学改革的问题,在教员中也产生过不少疑虑和争论,对有些问题的争论甚至是尖锐和针锋相对的,焦点问题是课程设置:教“感染病学”还是“传染病学”?
走出困境,最关键的一步是改变观念,观念是问题的源头。第一,应该明确本专业的教学方向和授课目的是什么?要求学员在完成本专业的课程学习后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和标准?我们为什么要抱着“传染病”这个老框框不放?是不可为,还是不敢为?“感染病”不论是名称还是内涵,从来就不排斥“传染病”,“传染病”是小概念,是传播能力较强和具有流行特征的那一部分“感染性疾病”;第二,我们并不是试图通过有限的课时,培养从事感染病或传染病工作的专科医师,即使将来学员毕业后从事感染病专业,那么他必须在工作中逐步积累,没有必要在本科学习阶段全面掌握传染病所有病种的知识;第三,无论从事哪一个专业,“感染”这一问题都是十分棘手和常见的。包括传染性疾病在内的各种感染病,其共同特点就是有明确的病原体和有许多相似的临床表现,把握感染的某些共同特征和某些感染病的特殊问题,就可以在临床工作中融会贯通,至于是否见过某一个具体传染病可能不成为理解和处理疾病的关键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从学生今后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应当大胆地把“传染病学”改为“感染病学”,并对课程设置作出相应的调整。
走出困境的第二步就是教材和课程设置的改革。观念变了,改革的具体问题就容易解决。建设临床医学院有这样一个整体思路:学员尽早深入病房、接触病人,实现边干边学、边学边干的医学教学策略。要大幅度减少课堂授课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员自学和接触临床。但是,“放羊”肯定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引路的过程。据此,我校给各教研室安排了临床前期的总论课程和进入医院后的有限的大班课程。课程内容由各教研室自行商定,但总体方针是少而精,并体现一个“引”字。
传染病学的课程内容如何设置?有人提出把绝大多数经典传染病按发病率高低和所谓重要性分别在总论、大班课、小班课依次排列。这给人“换汤不换药”的感觉,没有改革的实质性动作,不符合临床医学院的教学模式和改革思路。经过激烈讨论和充分酝酿之后,最后形成的课程设计方案不仅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比较符合改革方向。具体思路是:①强调感染病但不排斥经典传染病,因此总论部分以“感染病总论”为题,内容包括经典传染病的共性问题。②以症状为主线讲解感染病学的临床问题,比如发热、出疹、腹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是许多病原体感染的共性问题,采取串联的方式讲授,这样做效果会更好,也更贴近临床。③用典型的病例和教员的实践经验去引导学员进入医生的角色,这是最需要的也肯定是最受欢迎的授课方式。④授课的侧重点放在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正确处理上;强调横向联系,启发学员的主动思考;不同的授课方式突出不同的侧重面,例如:临床综合课和大班课侧重于某些重要的系统性疾病的共性及个性问题;大组课侧重于一些常见的、危害较大的感染性疾病;小组课及床边教学则主要是结合临床实际工作,强调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一些少见病则主要由学生自学,教员辅导。⑤对临床少见的症状和体征以多媒体课件来补偿。
我们在2000年本科传染病教学中,在课程设置上作了一次初步尝试,即增设了“发热的鉴别诊断思路”这一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并得到学员极高的评价。本课程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在于课堂上教员讲解得如何出色,更重要的是这一教学模式更易被学生接受;更贴近学员们的需要。课后几乎所有学生都希望今后多开类似的课程。他们表示这样的程课才真正是为培养临床医生而开设的,“听完课之后有一种马上就想做医生的冲动”。
我们要高度重视传染病教学,要认真地下一番功夫,并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具体工作,才能使传染病学教学真正告别困境。其中,临床上改“传染”为“感染”是最艰难的工作,涉及的问题包括如何取得上级医疗管理部门对传染科转型的正面干预;其他学科对感染病科的理解、认可和支持;原传染病科医师如何提高诊治各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疑难感染病的水平;怎样将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的感染病分病区管理;如何让老百姓和病员了解感染病科在医院中的职能和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去感染病科就诊,等等。只有在完全理顺或解决这些问题之后,感染科的地位才能得以确立;感染病学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取代传染病学。我科更名为感染科已有10余年的历史,其间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不言而喻,但是我们坚持了下来,实现了科名与内涵的真正统一,形成了目前的局面:除了有肝炎门诊和肠道感染门诊外,还有一个“感染与发热门诊”;病区划分为肝病病区和感染病病区(收治非传染性的感染病);承担院内和部分院外各种难治性感染和长期发热的会诊;主治医师以上者具有独立处理、住院医师能够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处理各种常见内科急、重症的能力。有了这样一个坚实的临床工作基础,我们对感染病学教学模式在今后教学中的顺利运行充满了信心。
某些经典传染病尽管已经少见或罕见,但由于传染病的特殊性,我们还不能不在教学中介绍,采取的方式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但我们仍然有可能做得更好。去年,我们教研室为配合教学改革,也为解决缺乏示范病例的困难,用了近一年时间,构建了“感染病症状体征多媒体资料库”。该库通过翻拍、网上下载、现症病人拍照,收集了近600幅各种病原体感染后的症状体征、部分病原体的形态、部分感染病的病理照片等。教员备课时可以根据需要调用库中的任何一幅照片,并做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员充分利用了这个资料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我们还请具有丰富传染病学临床和教学经验的老教授串联地讲解资料库的内容,得到了学员的极高评价。该资料库还获得了学校的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代伟人毛泽东有这样一句名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向全体传染病学界的同仁呼吁:大家一定要改变观念,从现在开始,不要等待,要行动!无论是改革传染病教学模式,还是改变或丰富传染病科的内涵,只要我们能够舍得付出并大胆地实践,必定能克服困难,拓宽道路。
第三篇:中职数学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中职数学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数学是一门强调理性思维、重视逻辑推理的学科。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一些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课本,而没有对学生、对学科本身以及学科的应用深入思考,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难懂,从而给教学带来种种困难。
一、中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
现阶段,中职数学的教学内容仍然以课本知识为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所学专业并没有直接联系。如果教师在教课时完全着眼于教材本身的内容,过分强调学科本身的重要性,而没有看到它与其他学科以及日常生活、专业技能的内在联系,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就会导致学科越来越独立,并且容易使学生的数学成绩呈现出两极分化:喜欢数学学科当然是好事,但总有一些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由此而产生对相关学科诸如物理、电子等学科的反感。
2.教学方法过时
数学课堂现在的教学方法大多数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概念配例题”“公式配例题”,课堂上死记硬背,课后题海战术,期末一考了之,重讲解而轻自学。这种教学方式抹杀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思维限定在老师的思维框架中,碰到新的问题自然不能灵活、独立地解决。而讲、练、考的教学程序,重结果而轻过程,甚少揭示知识本身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功用,这使得学生不能发现数学的实际价值,并影响其对学习数学的信心。
3.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不可否认,数学这一学科本身比较抽象,很多人学起来感到难度很大,导致部分学生对数学心存畏惧。同时,在理论学习和具体应用之间,很少有自然融合的机会。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学了数学知识之后不知道如何具体运用,甚至怀疑学习是否具有现实意义。此外,中职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很多学校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基础文化课。很多学生也只有在课堂上才感到数学的存在,在考试时才不得不承认它的重要;而在课堂之外,学生认为学数学只要会基本运算即可,深入学习实在没有太大必要。
二、摆脱困境的几种方法
1.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因材施教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在职业能力方面,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那么,中职数学教学要想摆脱困境,首先就要把教学放在职业教育的大范畴中,在教学目标中突出职业性的特点。
中职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其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其一,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繁多,各个专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程度要求不一,即使相近专业,要求也不完全相同。其二,中职生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基础各不相同,并且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对数学的接受能力也有差别。其三,学生进入职校后的奋斗目标各不相同,有的是中考没发挥好,希望能通过对口升学进入高等学府,有的是为了学一门技术自立自强。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对于以上问题,教学内容的改革要遵从两个大方向:就业和对口升学。具体做法可考虑三个方面改革。一是基础数学教学,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内容是最基础的数学知识,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减轻学生对数学的畏惧心理。二是专业数学教学,这是在完成基础数学教学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内学科的要求所选择的内容。如建筑专业内的工程造价一科,对于排列、组合、统计应用比较多;数控专业的AutoCAD对几何的侧重甚至胜过财会专业;而烹饪、美术、汽车维修等对数学要求较低的专业,学生只需完成基础性的数学学习即可。三是深层次数学教学,这一部分是针对有数学兴趣、参加对口升学的学生,教学内容可以拓宽、加深,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2.以学生为主体,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关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很多学校和教师都在努力探索,好的方法层出不穷,但也出现过一些偏差。如有的学校看重师生互动,要求教师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有的教师一味求新求奇,效果反而不尽如人意。其实,所用的方法仍是讲解加提问,不同的是有些教师过于煽情,动辄为学生加油鼓掌叫好。例如,有一个环节是让两个学生上讲台比赛回答问题,对于胜者,教师配着音乐,声情并茂地唱着《你最牛》,带领全班同学对胜者鼓掌高喊“你最牛”。而两名被叫上台的学生,好不容易等到教师唱完,在刻意营造的一片热烈气氛中低着头快步走下台。结果一堂课下来,教师连讲带唱、手舞足蹈,学生随声附和、任人摆弄,何谈教学效果?
教师的初衷是想寓教于乐,让学生建立对数学的信心。但仅仅是正确回答一个中职数学的问题,不可能真正让学生有“我最牛”的感觉。教师稍微赞扬一下即可。如果学生没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就不要把课堂改造成个人表演的舞台。笔者认为,总的原则是要实事求是地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这种方法是否能够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否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
3.注重数学与专业课的联系,突出应用性
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用数学方法服务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加减乘除。对于不同专业的中职生来讲,数学最大的作用应该是对他们的专业技能有帮助,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所以,数学教师也应了解相关专业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与专业有关的数学知识点,应精讲、多练,将专业知识纳入习题解析,使数学知识能够与专业知识融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
4.改革成绩评价方法
针对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原有的考试成绩评定方法应该做出适当调整,将日常教学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全方位、综合性评定。尤其是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更应该在考评中有所体现。最终的数学成绩可以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期末的考试成绩,这部分的成绩在总成绩中可以占60%的分值。二是课堂成绩,这部分可以细化更多内容,比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堂测验、作业完成情况等。三是实践成绩,这部分是和专业教师联手,考查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一些对数学要求不高的专业,则可以给学生布置调研任务,让学生调查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写出报告来。
二、三部分分值共占总成绩的40%。
综上所述,若要解决数学难教、学生难学的现状,最直接的方法便是改革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紧密联系相关专业课教学,因材施教,帮助学生体味到数学的实用性、趣味性,从而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步实现自主学习。
(责编 王鹏飞)
第四篇:高校教师发展面临的困境及破解对策
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途径和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懂得学习是自身生存发展的需求,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更应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增强自己的知识涵养,做到与时俱进;在教书育人上不断探索,才能肩负起人民和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高教教师发展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过程的始终,分
析困境和矛盾无疑是解决问题和制定策略的基础。
一、高校教师发展面临的困境
1.培训机制滞后。现有的培训机制阻碍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淘汰速度加快,而有的教师毕业十几年,甚至更长,从未参加培训教育,知识结构显得陈旧,表现在课堂上教学形式呆板、创新不足,影响了教学质量,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瓶颈。
2.教师职业的倦怠。职业倦怠,是教师发展中的客观现象,每位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停滞与退缩期,周期长短因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异。通常表现对教育教学意义认识不足,不愿或不太情愿改变自己的生活、工作方式,不愿放弃自己固有的“二亩田”,排斥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的应用;对教学投入度不够,职业愉悦感降低;对职业知识进行创造、更新的创造感丧失,对传道授业解惑的成就感淡漠,对自己的职业权利、义务、责任缺乏清晰而一致的认同,工作时显得无所适从。致使教学活动沉闷、枯燥和程序化,缺少生机和乐趣,直接导致教育教学质量的低劣,严重地污染教育教学环境,给学生健康成长和教育的良性发展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害。
3.教师的发展与校规的矛盾。有些高校出台的校规,如讽刺、挖苦学生,教学内容陈旧,对实验过程不熟悉,指导实习不认真,教学出现常识性错误等等。凡涉及其中任一条,动不动就是“误人子弟”。并与教师的职务晋升,年终评定等挂钩,甚至调离教学岗位或解聘。教师每天教学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触犯校规,从而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又何谈教师的健康发展。
另外,从实践层面来看,高校教师的发展还存在诸多困境,存在着科学研究的专业化和教学所要求的多维知识结构、教师的内在发展需求与大学组织制度缺位、高校教师职业的稳定性与竞争性等多个矛盾。因此,解决高校教师发展在实践上存在困境和矛盾,提升教师的伦理道德水平、教学和研究能力,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教师的职业生涯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二、高校教师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健全培训机制,加大培养力度。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国家综合实力之所系,发展教育,教师教育应该优先。一些主要发达国家为解决现代学校教育面临的各种问题,都把师资队伍建设视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为了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以及优化师资队伍,必须从教师的培养、任用、进修各个阶段有连贯性地提高现代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资质能力,即从终身学习理念出发,有机地统合教师的职前培养教育和在职培训进修,使两者在“教师教育”的概念上得以融合与升华,建立教师培训和终身教育体系。
高校应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要有计划地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加大资助力度。要有计划、定期、分批将中、老教师进行“回炉”,充分保障教师进行培训的权利。另一方面,作为教师本人,在当前不可能每位教师都进行进修学习的情况下,要从社会责任感、紧迫感的角度来反思自己。要善于接受新事物,“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习是名副其实的发动机,因为无论何种类型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运用和创新,都离不开学习。一专多能,不断学习,使自己迅速适应新的形势。
2.增强责任感,与时俱进。教师的工作繁忙、琐碎具有压力,每日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做学生思想工作、处理班级事务等等,如果教师没有一个人生理想作为生活目标,没有一个教育理念作为行动引导,没有责任感,不知道自己终日忙碌为了什么,易形成职业倦怠。有人说,责任有魔力,人一旦被赋予责任,就马上开始注意自己的影响,并严于律己,开始变得伟大和神圣起来。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高校教师,更应肩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应以天下为己任,以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为荣,应该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行、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在教书育人上要不断学习,探索。随着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性格特点的不断变化,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要更新,要与时俱进,要按照形势的发展和学校的要求,实施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注重知识技能教育和德育的结合,注重情感教学,突出实践性知识的积累与构建等。
3.重视与营造教师发展的适宜环境。高校在制定校规时,要实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广泛听取教职
第五篇:村级财务面临的困境及化解对策
我们最近开展的一项审计调查显示,当前村级财务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应加以重视与解决。
村级财务所面临的困境
1.收入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后劲。从调查的10个行政村来看,目前,其收入来源主要为土地荒山发包的上交收入及“一事一议”筹资等,而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几乎空白。
2.村级非生产性支出比重居高不下。调查统计10个村全年支出中,村干部报酬占59.97%,招待费占15.67%,而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仅占15.17%。
3.债务沉重,化解能力降低。半数以上村的负债均超过百万元,主要是由于拖欠村干部工资、垫付农业税、村道路建设和为完成达标项目而举借的债务。
5.监督机制不健全,村级财务管理没有透明度,民主理财小组监督乏力。从调查情况看,许多行政村虽然设立有内部民主理财机构,但村民理财小组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村级财务公开也没有做到真正公开透明,有的村很少公开财务收支情况,只是在农经部门督促下偶尔做部分公开。
6.会计队伍不稳定,人员素质较低。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农村会计人员不仅年龄偏大,知识老化,而且随着村级领导的换届经常变动,且接受专业技术培训的机会很少,难以胜任新形势下的农村财会工作。
改进村级财务困境的对策
1.大力发展村级经济,扶持农民创业,这是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根本所在。继续坚持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原则,完善村办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特色优质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
2.规范支出,尤其是非生产性支出。对招待费、办公费、差旅费等实行从严核定,定额管理,限额包干,不得超支。对各项支出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严格控制杂支、补贴等非生产性支出,严禁招待费弄虚作假,移花接木,坚决杜绝白条列支行为。合理设置机构,大力压缩村组干部职数,节约开支。根据各村人口规模,核定村干部人数,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成员应控制在4至5人,村干部可以交叉任职,兼任所在组的村民小组长。
3.加大债务清理力度。按债权债务发生的时间,形成原因,分类研究化解方案,严格债务管理。对由于兴办集体企业形成的债务,可以通过股份合作、租赁、拍卖厂房设备等偿还;兴办公益事业举债的,通过集体经济收益或“一事一议”适度解决;垫付农业税形成的债务,清收尾欠主要通过宣传、耐心细致的给欠缴农户做工作,对有偿还能力而拒绝偿还的钉子户,必要时可以运用行政、法律的手段加以清收。同时,要严格控制新债的发生,各村不得擅自借债,确需借款的,要经村民主理财议事组和村民代表会议审议通过。
4.规范账务处理,建立健全与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对集体财产物资的使用和维护,要落实专人负责,明确责任,建立资产实物明细账,分名称、品种登记,定期盘点,确保账实相符。资产****、转让、租赁都要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所收资金也必须全部存入经管站或会计站账户进行专户管理。建立固定资产的折旧制度,使得固定资产核算更趋合理化。规范票据管理,对村集体和农户之间的资金往来要使用政府统一签发的付款凭证和收款凭据等农村收付款专用票据。严禁使用白条和不正规的发票入账。村级所有的支出发票经村支书、村主任审签后,经管站认真进行审查:一审收支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对不真实、不合理、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办理;二审是否经过集体审核、符合民主理财原则,对签字审核手续不健全的发票予以退回;三审票据的完整性,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要求更正或补充。
5.强化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把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有机结合,建立起一套便利、可行、有约束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村级财务的监控工作,把村级财务纳入镇审计对象,增强审计监督力度。规范民主理财程序,完善民主理财办法。由村民代表大会选出小组成员,监督村级各项财务制度的执行,执行与规范财务公开制度。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