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穿透式”监管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穿透式”监管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摘 要:近年来,我国金融业高速发展,跨行业、跨市场的交叉性金融产品爆发式增长,使得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之间的风险传递增加,凸显出现有金融监管体系与金融发展的不适应性。通过“穿透式”监管,消除监管真空、监管重叠和监管套利,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已成各方共识,但在具体执行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本文对国际主要经济体“穿透式”监管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进行了梳理,并对我国“穿透式”监管体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穿透式”监管;金融监管体系;系统性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8(2)-0064-03
一、“穿透式”监管的理论基础
所谓“穿透式监管”,就是指透过金融产品的表面形态,看清金融业务和行为的实质,将资金来源、中间环节与最终投向穿透链接起来,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甄别金融业务和行为的性质,根据产品功能、业务性质和法律属性明确监管主体和使用规则,对金融机构的业务和行为实施全流程监管。穿透式监管的提法由来已久,主要是由功能监管理论和行为监管理论衍化而来。
20世纪90年代,针对美国金融业分业监管的体制,哈佛大学商学院默顿教授第一次提出通过功能监管理论解决其固有缺陷。他认为,随着金融业的日益发展,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范畴日益增加,由此产生了金融监管的空白地段以及相关金融监管套利的问题。要解决这一困境,可以对现有监管主体的范围按照不同产品的属性以及开展业务的特征进行整合,通过确立相对统一的监管规则,有针对性地对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产品和业务进行规制,从而减少了因重复监管而产生的监管漏洞,有效遏制监管套利。
同一时期,针对金融机构审慎性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英国经济学家泰勒提出了针对系统性风险的审慎监管和金融机构机会主义行为的合规监管“双峰”设想。他认为在金融市场上,不论是何种形式的行业设置,其本质区别应当是其所作出的行为本身。通过对金融机构行为模式的监管,以达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市场健康长效发展的作用,因此被称为行为监管理论。
因此,无论是功能监管理论还是行为监管理论,都想要突破金融监管桎梏的藩篱,填补监管空白,维护金融稳定。为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就需要结合上述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理论,采用穿透式监管模式对金融机构的业务和行为实施全流程监管。
二、世界主要国家“穿透式”监管的实践
(一)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出台相关法律规定的国家,美国尽力将穿透式监管应用至多部法律法规当中。194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投资公司法》,其中第2(a)28条就规定了“看穿条款”(Look-through Provision):如果某一投资公司持有第3(c)(1)条下基金10%以上份额,则该投资公司所有受益人也被计入合格投资者人数限制。
2010年7月,《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 Act)的出台,对美国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设立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FSOC),对美联储、消费者金融保护局、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财政部、证券交易委员会、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等多部门进行统筹协调,维护金融稳定。同时成立金融研究办公室,专门为FSOC提供相关金融支撑(如每年金融机构压力测试的数据等);通过法案扩大了美联储金融监管的权利,不仅对社区银行全权监管,同时对所有可能对金融市场稳定产生影响的大型银行类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对冲基金、证券机构、保险公司等机构进行全方位监管。
(二)英国。2008年金融危机后,英国对金融监管也开始了强有力的改革,发布了《2009银行法案白皮书》《改革金融市场白皮书》《金融监管新方法:改革蓝图》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将原先金融服务管理局(FSA)分拆成英格兰银行内部审慎监管署(PRA)和金融政策委员会(FPC)两个机构,分别执行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职能,对金融市场进行全方位的监管。
从P2P的监管来看,英国FCA发布的《关于通过互联网众筹及通过其他媒介发行非易于变现证券的监管方法:对于CP13/13的反馈说明及最终规则》中就有涉及到穿透式监管的规定。其中,PS14/4确立了对P2P网络借贷进行监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建立了七项基本监管规则。监管当局要求所有P2P网贷平台必须明确告知消费者其商业模式及延期或违约贷款评估方式等信息,同时网站和贷款的细节被归为金融推广纳入监管,网络借贷平台要定期向FCA报告相关审慎和财务状况、客户资金、客户投诉情况、上一季度贷款信息等。
(三)欧盟。2010年欧盟率先通过《泛欧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将欧洲系统性风险管理委员(ESRB)和欧洲金融监管者体系(ESFS)作为欧洲各国金融监管机构的高层协调者,由欧洲中央银行进行统一监测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转和监控。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美国、英国、欧盟都通过建立高位阶的中央监管机构,采用穿透式的监管方式对金融机构的业务和行为实施全流程监管。一方面,强调宏观审慎管理机构与微观审慎监管机构的信息合作,将相关领域的各个环节穿透链接起来。如建立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ESRB)同欧洲其他成员国中央监管机构之间的政府间信息蹉商机制,将分散的金融监管信息集中起来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欧洲各国间的互联互通和金融监管协作,如意大利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由经济与财政部联合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多家金融机构跨市场、跨行业的金融产品及相关业务活动进行强有力地全覆盖监管,防范交叉性金融风险的发生,??现对金融市场的常态化监测和有效监管。
总体来看,穿透式监管在各国监管实践中已初现雏形,针对当前各国金融监管模式所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手段,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金融领域,尤其是时下火热的互联网金融领域监管,都有着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价值。
三、我??实施“穿透式”监管的必要性和“穿透式”监管的原则
(一)我国实施“穿透式”监管的必要性。市场乱象凸显穿透式监管的必要性。近年来,在资产管理市场出现了一些具有交易结构复杂、交易链条较长、信息不透明等典型跨市场、跨行业特征的新业务模式。从当前分业监管的模式看来,虽然这些新业务模式都符合法律规范且风险可控,但是纵观全局,其在资产、市场、信息公开等环节都难以达到监管要求,导致市场乱象频繁发生,引发交易风险。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穿透式监管的需求。与目前我国分业监管模式不同的是,互联网金融本身存在的道德风险、资金流动风险、行业链条风险等让互联网金融天然地就带有混业监管的特点。因此,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打破互联网金融经营过程的层层壁垒,降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就迫切需要进行穿透式监管。
混业经营发展趋势对穿透式监管的需求。在混业经营发展的市场环境下,各监管机构“自扫门前雪”的情形往往导致缺乏必要的协作机制,从而致使资本在杠杆作用下产生泡沫,资金在市场上的流动急负风险,从而扰乱金融市场秩序,逃避监管。
综上所述,不管是资金“脱实向虚”、以钱炒钱,还是大量结构化产品通过互联网金融绕道进入高风险行业和领域,都凸显出加强金融监管、弥补监管短板的紧迫性。因此在目前分业监管不变的大背景下,可以通过穿透式监管的方式打破监管的多重标准,填补监管空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二)“穿透式”监管的原则。“同一”原则。“穿透式”监管需要一个“同一”标准,即对同一行为有同一对待,对不同领域间的相似业务要探究其本质属性,从事实质相同或类似业务时要遵从相对统一的监管标准,从而降低系统性风险。
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相结合原则。功能监管的实质是对现有监管主体的范围按照不同产品的属性以及开展业务的特征进行整合,通过确立相对统一的监管规则(即“打破身份标签,从业务本质入手”)。而行为监管则更多关注重点金融机构行为模式本身。因此,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以达到金融市场全方位监管的最优成果。
防范金融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相结合原则。金融监管的核心,就是要多管齐下达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服务实体经济的目的。因此,“穿透式”监管需要将防范金融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结合起来,促进金融稳定健康发展。
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原则。在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中,消费者不仅面临各类交易信息如身份信息、账户信息、资金信息等个人隐私被盗取、恶意泄露等可能,而且还存在着被勒索、被欺诈的风险。所以在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同时加强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筑牢金融信息安全的防线。
四、启示及建议
(一)健全法律制度体系。要构建穿透式监管的法律制度体系,首先应当加强法律顶层设计,通过进一步完善配套法律制度,明确跨市场行业的监管主体,制定对应的监管规则,落实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建立健全问责机制,让监管真正“长牙齿”。其次,参考美国功能监管理论的内涵,穿透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的表象制定相对统一的监管标准,最大限度地消除监管套利。
(二)加强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相结合。微观审慎监管的目的在于控制个体金融机构或行业的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而宏观审慎监管的首要任务就是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促进实体经济的稳定健康运行。因此,穿透式监管应当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最优监管效果。
(三)强化全流程监管。穿透式监管的关键在于打破传统金融行业的层层阻隔,穿透金融服务的表征,彰显金融服务实质,将资金来源、中间环节与最终投向穿透联接起来,明确对于跨市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监管规则。因此,需要强化对金融机构的业务和行为全流程监管,填补监管短板,防止监管套利,实现金融风险监管的全覆盖。
参考文献
[1]董国红,封美霞.混业经营条件下的金融监管[J].现代金融,2005,(9):22-24。
[2]董龙.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和监管[J].现代经济信息,2011,(7):38-40。
[3]苟文均.市场乱象凸显穿透式监管的必要性[J].新浪财经,2017,(3):32-33。
[4]黄志强.英国金融监管改革新架构及其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2,(5):51-53。
[5]雷萍萍.浅析互联网金融监管[J].现代商业,2016,(5):40-42。
[6]李利平.以美国金融危机为例分析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的对立统一性[N].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5-8(5)。
[7]吕红星.穿透式监管为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保驾护航[N].中国经济时报,2016-10-16(10)。
[8]潘功胜.互联网金融应实施穿透式监管[N].中国经营报,2016-10-5(3)。
[9]王晓平.浅谈我国金融监管[J].财政监督,2010,(12):85-88。
[10]张久琴.金融弱国向金融强国迈进――入世十年我国金融业发展及展望[J],中国经贸导刊,2011,(6):22-25。
[11]中国人民银行赤峰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基层央行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存在的困难及建议[J].华北金融,2005,(8):64-70。
[12]周炎.采取穿透式监管方式整治综合经营互联网金融机构[N]金融时报,2016-7-30(10)。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Penetrative” Regulation Theory to China
Research Group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China’s financial industry has developed rapidly,and crossed financial products that cross industries and markets have increased explosively,which increases the risk transmission among the credit market,bond market and stock market,and reveals the inadaptability of the current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to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Eliminating regulatory vacuum,regulatory overlap and regulatory arbitrage by “penetrative” regulation and effectively being on guard against and dissolve the systemic financial risk is the common view of all parties,but there still exist som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in practice.The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the “penetrative” regulatio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major economies,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China’s “penetrative” regulatory system.Keywords: “penetrative” regulation; financial regulation system; systemic financial risk
第二篇:国际电子银行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电子银行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金融》2007年第21期
国际电子银行监管的现状分析
在电子银行领域,风险管理的基本步骤和原理同一般银行业务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监管机构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出不同的电子银行风险管理要求。目前,许多国家都接受巴塞尔委员会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步骤,并加以本土化,针对本国银行的特点,制定出本国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巴塞尔委员会的风险管理原则和新资本协议
2001年5月,巴塞尔委员会出台了《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原则》,这一文件反映了当时对电子银行监管的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该文件明确了对电子银行的监管中董事会和管理层的重要性,并主张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应纳入银行整体风险控制策略中,注重电子银行服务的持续性、法律和信誉风险的管理和电子银行第三方的管理。
当前影响全球金融界最为深刻的风险管理原则,当属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巴塞尔委员会把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分为三个步骤:评估风险、管理和控制风险、监控风险。评估风险实际包含了风险识别过程,不过,识别风险只是一个最基础的步骤,识别之后,还需要将风险尽可能地量化。经过量化以后,银行的管理层就能够知道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究竟有多大,对银行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风险发生的概率有多大等等。在此基础上,银行的管理层要确定本银行究竟能够忍受多大程度的风险。管理和控制风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各种各样相应的控制措施、制度的采用。监控风险是在系统投入运行、各种措施相继采用之后,通过机器设备的监控,以及人员的内部或者外部稽核,来检测、监控上述措施是否有效,并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加以解决。
美国电子银行监管现状
目前,美国的三大主要银行业监管机构——联邦储备银行(FRB)、货币监理署(OCC)和存款保险公司(FDIC)都把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技术的监管作为全面风险监管的重要组成内容。
在电子银行方面,美国有如下监管措施:第一,制定了《计算机安全法》、《数字隐私法》、《电子商务加强法》和《银行用户身份认证体系》等法规,实施了ISO/IEC15408-1999和IS017799-2000等信息安全国际标准。第二,监管内容制度化、规范化。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FFIEC)颁布了一整套信息技术检查手册,共涉及12个方面的内容,对监管者、银行机构和信息技术提供商应关注的风险,及如何识别、分析、预警和控制,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第三,银行业监管信息化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同步推进,并做到监管机构之间信息共享。第四,监管方式多样化,包括现场检查、非现场分析和评级、技术提供商准入管理、发布IT技术规章和指导、推动外部评级和审计、IT风险信息披露等多种手段。
如其他国家的做法一样,美国也将巴塞尔委员会电子银行风险管理本土化,并制定出基本程序。如美国货币监理署负责监管美国的国民银行,随着大量国民银行采用各种各样的电子技术向客户提供电子银行服务,国民银行将与技术有关的风险管理分成了计划、实施、检测与监控三个步骤。
欧洲电子银行监管现状
欧盟对电子银行的监管主要目标有二:第一,提供清晰、透明的法律环境;
第二,坚持适度审慎和保护消费者的原则。与电子银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包括《电子商务指导》、《远程销售金融服务指导》、《布鲁塞尔公约》和《罗马公约》等。欧盟各国国内的监管机构负责监管统一标准的实施。它要求成员国对网上银行业务的监管保持一致,承担认可电子交易合同的义务,并将建立在“注册国和业务发生国”基础上的监管规则,替换为“起始国”规则,以达到增强监管合作、提高监管效率和适时监控网络银行风险的目的。
欧洲对电子银行监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问题,包括银行业的合并与联合、跨境交易活动等;二是安全问题,包括错误操作和数据处理产生的风险、网络被攻击等;三是服务的技术能力;四是随着业务数量和范围扩大而增加的信誉与法律风险。
在具体的规则上,英国金融服务局(FSA)的观点较有代表性。FSA认为:第一,金融监管的基本准则不能随金融服务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电子银行虽然改变了银行业务的媒介方式,但并不意味着过去传统的金融监管基本准则会发生改变,资本充足率和适当的管理层要求,依然适用;第二,保护消费者利益是金融监管的根本所在,但监管机构不能因担心电子银行的安全问题而限制或阻碍电子银行的创新与发展;第三,在网络时代,监管当局应努力保持监管的透明度和一致性;第四,监管当局的合作应当加强,以促进信息共享;第五,金融服务媒介仍可能发生变化,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应留有余地并可进行相应调整。国际电子银行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由于欧美的法律制度、市场文化等迥异,其具体的监管措施和模式有一定的不同。尽管如此,电子银行业务的根本属性决定了这些不同的监管措施中又体现一定的相同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电子银行的安全性和运营的稳定性是电子银行监管的首要目标
由于电子银行交易的虚拟化、交易方式非人格化、运行环境开放等特点,使得电子银行极易受到黑客、病毒等的攻击,而电子银行的系统一旦出现差错,导致交易无法进行,对银行的信誉造成的损害是无法估量的。而电子银行迅速的交易方式又可能造成银行短期内的流动性危机。在现代信息时代,各银行的网络若相互连通的话,这一风险将以极快的速度传染出去,造成整个金融交易系统的瘫痪。银行开展网上银行业务,需要设计一套完整的安全框架。为了能够安全地开展网上银行业务,必须采取不同的安全技术规范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能。强调银行董事会和高管对电子银行监管的重要性
电子银行具有标准化运营的特点,往往是整个银行都使用同一套电子银行的操作系统。这种整体性和惟一性的特点,造成了银行董事会和管理层在电子银行运营中的极端重要性。错误的电子银行发展战略、不当的风险控制策略、存有隐患的安全策略、不完善的内部控制程序、失误的专利标准选择,对银行来说,可能都是灾难性的。
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银行的业务战略,在开始提供电子银行交易服务之前,应该对是否希望银行提供此类服务作出明确的战略决策。特别要提出,董事会应该确保电子银行计划与公司战略目标明确地结合起来。并对拟开展的电子银行业务进行风险分析,对已识别的风险建立适当的风险缓释和监控程序,以及按照银行的业务计划和目标不断检查评估电子银行业务的成果。
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原则
尽管在网络时代,消费者获得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但是相比较金融机构而言,仍然处于信息的不完备方。同时,在电子银行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备的情况下,金融机构有动机利用法律漏洞为自己谋利益。因此,保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就成为金融监管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正是因为此,美国才推行所谓的“100美元原则”,即消费者若无明显不当的行为导致其账户发生损失,他最多承担100美元的损失,其余的损失由金融机构承担。
强调对第三方的监管
电子银行的业务延展性较大,业务范围较广,涉及的第三方较多,例如,网络运营商、证券交易商、保险经纪人、网络设备运营商、系统开发商等。而这些第三方如果存在不当行为,也可能给银行带来较大的损失。
由于银行日益依赖合伙方和第三方提供服务来履行关键的电子银行职能,银行管理层的直接控制能力有所下降。因此,为了管理业务外包和其他对第三方依赖所带来的风险,银行必须制定全面的管理程序,此程序应该涵盖合伙人和服务供应商的第三方的业务,其中包括可能对银行产生重大影响的外包业务的分包合同。
注重对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的管理
声誉风险的直接表现是:外界对银行的未经证实的负面消息导致客户流失、收入减少或被拖入费用高昂的诉讼。总的来说,市场的传言和公众对网上银行的认识都是决定此种风险大小的重要因素。在互联网时代,便捷、迅速的交易方式将无限放大银行的声誉风险,因此对银行来说,管理声誉风险是十分重要的。而法律风险多是由于电子银行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形式,其业务特点、交易方式都与传统银行不同,且其市场交易模式还不成熟。现有法律必然在规范上留下了空白。例如,如果恶意第三方假冒客户名义进行网上银行交易,导致客户利益受损失,银行须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如果系统外包商将其他银行的系统出售给本银行,造成本银行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侵权时,如何依法处理版权问题?当网上银行跨境提供产品和服务,应遵守母国还是服务发生地的法律?这些问题都反映了网上银行业务的法律风险,即因为合约不履行、诉讼或不利判决导致银行经营受负面影响的风险。
跨国监管
电子银行可以轻易地突破地域限制,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对外国银行或者分支机构的电子银行进行监管,就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由本国监管当局对在本国设立的外国银行分支机构实施监管,即按“国民对待”的原则,一种是按照“所属国原则”,由母银行所在国的监管当局负责对设在国外的分支机构进行监管。(田强上海银监局)
第三篇:内外资银行监管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内外资银行监管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金融》2006年第23期 2006-12-30
随着我国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银行业对外开放进—步加快。与此相应,内外资银行监管政策的调整也提上议事日程,《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已经公布,其实施细则也即将修汀。监管政策的变化一方面要反映我国对外资开放政策的变化,同时也有必要借鉴国际上好的经验和做法,创造有利于促进我国银行业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持市场稳定的政策环境。
内外资银行监管措施的比较
—国或地区对银行的监管主要包括市场准入政策、监管指标、税收政策和市场退出政策等方面,各国对本国及外资银行监管在这些方面也有所区别。
市场准入政策
市场准入政策包括机构准入、人员准入和业务准入三方面。市场准入标准影响银行业市场功能、竞争结构,也是—国或地区从源头上管理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这—政策是反映一国或地区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基本指标。各国对内、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监管政策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鼓励外资银行政策、限制外资银行政策和对等互惠政策。
鼓励外资银行政策,对内、外资银行准入要求基本相同,采取这种政策倾向的国家或地区大多金融法制健全、金融开放程度高、金融业发达,如美国、欧洲、中国香港等地。—些地区甚至采取比国内银行更优惠的税收或准入政策,吸引外资银行进入,比如为了建成离岸金融中心的卢森堡、巴林等,作为改革开放试点的中国沿海开放城市也曾经实施类似政策。
限制外资银行政策,严格限制外资银行的准入和发展,以保护本国或地区银行业免受干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这个做法,个别发达国家也对外资银行准入有明显限制。如加拿大对外资银行进入当地市场的绝对数量以及外资银行资产在当地银行资产的比重加以限制。
对等互惠政策,一国或地区是否对外资银行开放市场,取决于外资银行的母国是否对东道国或地区同样开放了银行业市场。这类政策实际上有限制外资银行进入的取向。
监管指标
各项监管指标的设定体现了监管机构对银行业审慎经营和风险管理的要求,并确保银行机构不断提高其经营能力。监管指标可分为业务发展指标、风险控制指标及回报水平指标三类。业务发展指标监管包括对银行分支网络的扩张、业务发展规模的扩大、业务类型的扩展等方面的监管;风险控制指标监管包括对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授信集中度、流动性管理、贷款损失拨备、关联交易及操作风险等方面的监管;回报水平指标监管包括对银行成本收入水平、ROA等的评价和比较。由于各国金融发展的差距,对内、外资银行实施各类监管指标要求会有差异,但将随着金融发展水平和监管水平的提高而趋于统一。
业务发展指标监管。部分国家尽管开放了金融市场,但对外资银行在业务规模、分支网络及业务类型上有—定限制,以保护本土银行的竞争力。一般说来,发展中国家对业务发展的监管多一些。例如,在分支网络上,韩国规定外资银行在同—个城市只能开设—家办事机构、分行个数不能超过两家;在业务规模上,俄罗斯规定外资银行的资本占整个银行业资本的比重不得超过25%;在业务类型上,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禁止外资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和信托业务。
风险控制指标监管。这一指标体现了审慎性监管的原则,要求各银行机构控制经营发展中的金融风险。这些指标的监管,在各国也有所不同,例如资本充足率,大多数国家要求外资银行至少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而有些国家从谨慎角度出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英国要求外资银行核心资本的充足率最低达到6%,大多数情况下为8%左右,对总资本充足率要求一般达到12%~15%。再如贷款集中度,美国规定商业银行对任何单—客户的贷款不得超过该行资本的15%。德国规定任何银行对单一客户的贷款超过该行资本的 18%,应立即向金融监管当局报告,任何一笔单一贷款最多不得超过该银行资本的7.5%。
回报水平指标监管。关于经营成果的指标主要由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决定,是监管机构无法控制的,但在有些国家,某些指标如 ROA也被纳入了对银行的监管评级体系,监管当局对评级较低的机构会提出改进的措施。对于监管评级体系,有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种是对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实行相同的评级体系,如CAMELS评级体系,盈利指标被纳入评价体系;另一种是区分外资银行和国内银行,对国内银行采取CAMELS评级体系,对外资银行采取另—套评级体系,如美国对外资银行采取的ROCA评级体系中,重点放在风险评级上,评估风险管理、营运控制、合规性和资产质量,盈利指标是不纳入监管评级的。
税收政策
金融税收主要包括流转税、所得税和其他税收。总体上,国外对金融业一般不征收或少征收营业税;大多数国家对本土银行和外资银行只征收同样的所得税。各国对金融业税收政策的差异,以及对本上银行和外资银行税收政策的差异,主要决定因素是一国经济发展程度、经济结构、税制结构以及对外资银行的鼓励或限制政策。—般来说,发达国家以所得税为主体,发展中国家以商品劳务税为主体,这决定了两类国家税制的重大差异。发达国家市场化程度高,发展中国家金融业不发达,因此在对待国内和国外银行税收方面存在差异。
市场退出政策
银行市场退出机制是维护公众信心和金融体系安全的重要制度保证。银行市场退出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存款保险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缓银行经营失败对社会造成的冲击。存款保险制度是影响银行经营运作成本的一个因素。在有些国家也是影响本土银行和外资银行业务范围的重要依据,如美国1991年颁布了《外国银行监管加强法》,该法案对外国银行分行的较大影响是,规定1991年以后新设立的外国银行分行不能加入美国存款保险体系,因此不能吸收10万美元以下的存款。
内外资银行统一监管原则的比较
由于国情的差异,不同国家对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实施的监管政策往往是有差别的,尽管如此,但仍遵循一些共同的规则:
保护本国银行原则。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下,大多数国家采取务实的态度,既坚持开放,同时,也会辅以相应的管制措施,保护本国金融业以及金融市场的稳定,防止本国金融体系受到外来机构的控制。
对等互惠原则。外资银行监管领域,对等互惠原则的核心内容是只对准许本国国民进入其金融市场设立机构的国家的国民开放本国金融市场,准许其设置外资银行。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条件、经营范围等,以其母国如何对待本国国民为参照。
最惠国待遇原则。外资银行监管领域中的最惠国待遇是在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确立的。在包括金融服务在内的服务贸易领域,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应无条件地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在诸如市场准入、经营的业务范围与地域范围、经营的条件等方面应给予所有成员国同等的待遇。但也有一些国家要求对等的有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原则,比如美国。
国民待遇原则。给予外国银行一定范围内国民待遇的国家,多为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开放、金融体系发达、金融管理机制健全以及外国金融机构有发展余地和潜力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具有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国家和地区。它们除了在市场准入方面对待外国银行同当地银行有所差别外(一般外资准入要求较国内申请者严格),在具体的经营方式、经营范围及受到的监督与管理上,内外资银行基本上是同等的。
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各国监管政策的弹性
从国际经验看,各国对本土和外资银行的监管政策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国家会充分地考虑到本国的市场发展程度、机构的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状况需要,通过立法的方式、总量控制的方式,甚至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执行更严格的、审慎的措施,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和运作进行监管。
从具体实施过程来看,有些隐性规则也会影响到外资银行的准入或业务发展:如有些国家在对外资银行实施监管时,会考虑母国的监管政策和监管水平,如英国对欧盟区外在英国设立营业性机构的银行监管分为发达国家的银行机构和发展中国家的银行机构,对来自发达国家银行在英国设立的分行,按照分行实施监管,资本充足率等指标按照其母行的资本和资产进行计算,英国金融监管局认为这类国家的监管水平与其监管水平基本相同,可以信赖。对这些国家银行在英国设立的营业性机构,一般是每两年一次现场检查,平时通过非现场数据进行监管。对于发展中国家在英国设立的分行按照子行监管,英国金融监管局认为不能依赖其母国的监管来代替自己的监管。显然,对发展中国家银行会采取更为严格的监管标准。
另外,有些国家对银行IT系统、信息管理技术以及反洗钱等方面有严格的标准,往往成为监管、审查外国银行机构的重要理由,在实际操作中,也可能成为影响外资银行业务开展的重要原因。
可见,各国在制订银行监管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相当的灵活性。对于灵活性的把握反映了各国审慎监管政策的实质。
我国监管政策调整的方向
一是主要调整经营业务范围和税收政策。到目前为止,我国对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实行的是差异监管,具体情况见表中所示。我国对国内及外资银行机构的监管区别,主要体现在经营业务和经营监管指标上对外资法人银行和外资分行有所不同,同时,在税收方面,又采取了特殊的优惠政策,外资银行享受了“超国民待遇”。随着我国实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承诺,将放开外资银行的业务种类和经营地域,自2006年12月11日起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在税收政策方面,我国应该统一税收,这样才能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
二是在设计或执行某些制度和政策时,需要考虑内外资银行发展差异及实际经营运作成本状况。由于发展水平的差异,即使在同样的竞争条件下,银行经营运作成本并不一样,实际上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未必能够在同样的起跑线上竞争。如对于产品创新,外资银行只需复制,而中国的银行业则需从头开始,成本差异很大。在我国,银行机构在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方面起重要作用,由于内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在执行利率市场化政策和资金来源的成本不同,银行在落实窗口指导政策方面承担的义务不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对银行经营成本也会造成差异(如 2004年、2005年国内银行各项贷款增长比率为-0.81%和12.65%,同期,外资银行的增长比率为14.91%和28.3%,反映了宏观调控政策对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不同的影响程度)。此外,存款保险制度一旦实施,会成为影响银行经营的又一项成本,在此方面,应该考虑到不同机构的信用等级,特别要考虑到我国银行隐含的国家信用背景,对内外资银行适当区分。
第四篇:马歇尔的需求理论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马歇尔的需求理论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对于需求理论,首当其冲的就是需求规律的研究,马歇尔从边际需求价格递减规律和市场需求律来说明,前置表示人对物品的需求受边际效应的支配,后者表示它又受市场价格的支配。
另外效用理论是马歇尔对需求规律分析的出发点。他认为,需求就是欲望的满足,而人的欲望由物品的效用来满足,一物对任何人的全部效用,将随物品数量的增加而减少。边际效用只表示购物者对物品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是一定的,存在保和点。通过分析可得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价格越高,需求量也就越来越少。
而这个理论在我国却有很大的误差,比如奢饰品价格虽然很高,但是我国对奢饰品的需求却是最大的。这说明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并不完善。还有我国目前物价非常的不合理,通货膨胀导致钱越来越不值钱。这是为什么?
在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里,一直流行着这样一种观念: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正如资本主义不可能搞计划经济一样,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完全不相容的。如果社会主义国家搞市场经济,那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而变成资本主义了。
而事实证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计划经济只有在生产力非常发达的时候,目前我国不符合这个条件。所以只有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出路,充分利用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使得价格趋于合理。而马歇尔的需求理论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本身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充分市场竞争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五篇:国外多式联运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多式联运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财经学院国本0802乔文静0713080213
摘要:国际多式联运是一种以实现货物整体运输最优化效益为目标的联运组织形式,因此受到了国际航运界的普遍重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飞速发展。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开展集装箱运输业务以来,我国多式联运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问题。借鉴美国、加拿大两国多式联运发展的先进经验,提出我国发展多式联运的建议和启示。
关键词: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问题对策
目前,国际大港集装箱多式联运所占比重都比较高,如德国汉堡港铁路集输运比重达30%,荷兰鹿特丹港铁路集输运比重达13%,而我国港口多式联运的比重仅有2%左右,发展空间很大。作为世界上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之一,我国的集装箱多式联运必将成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服务需求的关键。针对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落后的现状,有必要借鉴他国先进的经验,改善我国多式联运的发展策略。
一、我国多式联运的发展现状
(一)组织形式
⒈国际铁路联运
我国的国际铁路联运主要指与俄罗斯、蒙古、朝鲜、越南等国之间进出口货物的铁路运输,其中包含过境陆路口岸操作(如换装、报关、结算和最终发运等)。
⒉ 国际海铁联运
我国外贸集装箱的国际海铁联运主要分海上运输、海运口岸操作和国内铁路运输等3 个阶段。海上货物运输遵守全球性海运规则,由国际海商法协会进行指导,国内铁路运输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和《铁路货物运输规程》进行规制。
⒊大陆桥过境运输
大陆桥过境运输主要指日本、韩国、俄罗斯、蒙古和越南等国从我国过境的进出口货物运输,例如日本与哈萨克斯坦之间过境我国的货物运输,包括海运段、国内铁路段和中亚地区铁路段等3个阶段。过境运输有一定的复杂性。
(二)主要线路
目前,我国开辟的多式联运线路已到达欧洲、美洲和非洲港口及内陆城市,主要包括从我国往返日本、美国及非洲、西欧、澳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海运线路,经蒙古或俄罗斯至伊朗和往返西北欧各国的西伯利亚大陆桥运输线,以及东起我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途经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
国和荷兰等国的新亚欧大陆桥。
(三)存在问题
⒈国家政策制约
我国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运输分别由不同部门管理,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缺乏协调有效的分工合作,这是制约我国多式联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⒉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相对滞后
(1)发展缓慢与水路和公路集装箱运输相比,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速度差距较大。据统计,2000—2008 年,我国集装箱运量年均增长率海运为20%,公路为32%,而铁路仅有15%。(2)海铁联
运比重较低。近年来,我国铁路80%以上的货运能力用于保障煤炭、石油、粮食、化肥、农药等重点物资的运输,无力支撑快捷货运。发达国家海铁联运的比重一般为20%~40%,北美国家一般为30%~35%,而我国这一比重约为1.5%。
(3)占铁路货运总量比重低。铁路集装箱运量占铁路货运总量的比例,英国为30%,德国为20%,日本为33%,印度为35%,而我国仅有2.6%。
⒊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铁路系统有20英尺集装箱办理站约420个,40英尺集装箱办理站约130个,另有代办点约240个。这些办理站普遍存在站点分布不均衡(平均站间距102 km),规模较小,站内设备落后以及集装箱维护、修理能力不足等问题。站点分布不均衡导致站与站之间箱源争夺激烈,直达运输难以组织,运输效率低,周转时间长,人员和设备浪费,铁路参与集装箱多式联运受限。此外,还存在货运中转站数量较少、集货功能不强、疏散能力不足等问题。
⒋转运设备落后
国内集装箱装卸设备的技术水平较低,集装箱运输工具也比较落后,铁路、公路专用车辆和内河专用船舶较少,特别是长江干线的集装箱船多为改造船和通用驳船,吨位偏小,运输效率和效益难以提高。
⒌信息技术系统发展缓慢世纪90 年代,国内航运领域开始使用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但发展比较缓慢,至今仍处于发展初期,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二、美国、加拿大多式联运的发展经验
美国早在20 世纪60 年代就开展多式联运,加拿大多式联运量占社会总运量的80%,其中集装箱多式联运量占50%。这两个国家发展多式联运的经验值得国内借鉴。
(一)美国
⒈ 加强立法
美国联邦政府在20 世纪80 年代通过一系列鼓励发展多式联运的法案,消除或部分消除多式联运的操作限制,消除班轮公司与其他运输企业合作中的障碍,并进一步削弱班轮公会的垄断地位,从而推动了美国多式联运的快速发展。
⒉ 实行大交通管理体制
美国联邦运输部是联邦政府管理水、陆、空运输的机构,主要工作是制定运输政策,实施运输扶持计划。运输部下设联邦铁路局、联邦海事局、联邦公路局等部门。各州政府、县、市、镇等地方政府都设有相应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州、县运输主管部门与联邦运输部独立平行,各司其职。当各州制定的运输规则出现矛盾时,由联邦政府与各州通过对话协商解决。
⒊班轮公司作用明显
在美国,客户在与集装箱班轮公司签订运输服务合同时,要求“门到门”运输的比例较高,因此集装箱班轮公司成为美国多式联运主要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作为多式联运承运人,集装箱班轮公司需要在海运或海铁联运之后,组织和协调公路运输以完成多式联运。
⒋ 铁路运输地位重要
铁路运输在美国集装箱多式联运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东西海岸港口到内陆的铁路运输网络完善,海铁联运发达。铁路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国联网,数据的动态采集、分析和处理能力较强。
(二)加拿大
⒈各种运输方式配合紧密
加拿大的铁路、港口、仓储运输设施及配货中心围绕国际集装箱运输形成与之相匹配的标准体系,实现高效运输。铁路在加拿大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一端连接港口,另一端连接北美内陆铁路网,铁路内陆中转站是加拿大多式联运中的重要节点。
⒉ 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较为完善
加拿大联邦政府和省政府对运输业实行2 级管理,联邦政府的运输管理部门为运输部和运输署。运输部的职责是为保障各种运输方式的安全和有效竞争而协调有关部门,形成法律提案,上报议会形成法律。运输署负责对行业中的经济问题进行裁决,组织实施运输法规,并与政府其他部门和机构合作,实施其他相关法规。此外,运输署还负责全面协调、规划和建设加拿大国内综合运输网络,以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
⒊多式联运和物流业发达
加拿大的多式联运企业大多是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其主要业务是为客户选择优质的运输服务和最经济的运输方式,代客户订舱、报关、报检、运输、仓储、包装和结算等,力争使客户的运输成本降到最低。加拿大多式联运和物流企业的经营服务呈多样化发展。
⒋ 信息技术发达
加拿大各铁路公司之间及其与收发货人之间的信息交换通过EDI 完成,一级卡车运输企业均建有EDI 系统。物流配送中心与大型连锁企业全部联网,配送中心能及时掌握每个连锁店的商品需求情况并及时送货。
三、我国多式联运发展启示和建议
针对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加两国多式联运发展经验,对我国发展多式联运提出以下建议:
⒈完善法规体系
政府的支持和完善的法规体系是多式联运发展的有力保障。在制定多式联运发展政策的同时,应尽快完善法规体系,保障多式联运健康、快速发展。建立统一的运输管理体制在政府层面上,建议我国设立类似交通委员会的综合交通协调部门,使相关政策协调统一,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盘考虑、协调发展。在民间层面上,建议成立交通协会,既代表运输企业和个体的利益,又发挥市场导向作用。政府在进行决策和政策调整时, 也应考虑交通协会的导向作用。拓展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业务
⒉增强铁路运输能力
(1)积极推进双层集装箱运输通道建设我国铁路运输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采用双层集装箱运输方式是缓解运力供求矛盾的重要举措。
(2)加强与公路、水路运输的协调和合作,充分认识全球多式联运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公路、水路集装箱运输迅猛发展的形势,推进中西部地区与沿海主要港口之间的铁路集装箱运输通道建设,为铁路集装箱运输成为我国多式联运中的重要一环打下基础。
(3)改革铁路运输生产管理体制改变原有铁路运输生产管理办法,新办法应与集装箱运输业的特点相匹配,达到提高铁路集装箱运输生产效率的目的。
⒊提高铁路集装箱技术装备水平
(1)加快车辆和箱型的更新针对铁路集装箱专用车辆数量少、发展速度慢、箱型分布不均等现状,采取措施加快专用车辆和集装箱箱型的改造以及非国际通用集装箱箱型的淘汰,尽快适应国际、国内集装箱运输发展的需求。
(2)加快专业站点建设加快铁路集装箱专业站点建设,改变现有铁路运输经营模式,使其与其他运输业务分离。
(3)注重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加大资金投入,组织铁路集装箱管理信息系统和EDI 系统的研制和开发,争取早日实现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全程跟踪,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⒋开辟我国国际贸易运输走廊,着力打造多式联运大动脉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结构和区域发展情况复杂,运输通道更需多样化。但是,从全国经济发展和区域特点看,有必要集中力量打造三个国际贸易通道。一是构建更加完善的以沿海港口为主的东部运输走廊。东部门沿海地区是我国对外贸易最为活跃的地区,交通运输相对发达,特别是港口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二是借助东盟“10+1”机制,建立完善以广西、云南等地为基点的南部运输走廊,为与东盟开展贸易往来的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三是以新疆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以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新疆一类口岸为基点,依托上海合作组织平台,切实解决新亚欧大陆桥而不畅通的问题,构建我国铁路国际大通道。
参考文献:
1.《物流技术》2009年09期,王艳玲;王和平;郎茂祥;乔瑞军
2.《跨世纪》2008年12期,刘胜勇
3.发展我国多式联运业的思考,《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周宁
4.快速扩充铁路运输能力推动集装箱多式联运加快发展,2008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