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板理论的问题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19:52: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短板理论的问题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短板理论的问题与思考》。

第一篇:短板理论的问题与思考

短板理论的问题与思考

———2011-3-30 前言

短板理论是目前在管理领域非常流行的理论,原指一个木桶能容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所决定的。在管理上,很多专家及培训师把它进行引申,即一个组织或个人,要关注自己的弱势并不断的提升,修整,才能更好的发挥综合素质能力并创造绩效,所以个人或组织更要关注并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短板理论本义上是没有对错之分,从静态的角度考虑是有一定的道理,如针对于个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十全十美,在各方面表现都非常优秀,一个组织也是如此,但毕竟人或组织所能运用的资源有限,人的精力也有限。追求完美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当今的社会,人的竞争或企业的竞争越来越容不得你有多少时间来调整自己,竞争从某种角度讲是以结果论英雄。看似完美的短板理论,我们需要重新来认识,来思考它。如用此理论来指导我们人生职业的追求或企业的管理实践,会把我们带入误区,深深受到不言尽的伤害。短板理论的应用范畴

短板理论如此受到人们的追捧,一定有它自己的可行之处,但它的理解和应用应该是有一定范畴的。比如针对学生的学习,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短时间就能有效果,特别是中小学的教育,我们国民素质要提升,所以国家和学校也把培养德智体全方面发展作为学生的培养方向。所以当我们处在学生时代就必须要关注自己的不足,进行提升和修行。学习本身就是一项长期的个人投资,不是一个商业行为。再比如在一个企业从事工作的职员,当我们不能进行选择自己的职业或岗位的时候,我们也必须要按照企业赋予该职位的一些要求来训练自己,从这点来看也是无不有道理。或对一个新进入职场的人士来说,也有实用性。因为刚步入职场,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但一旦我们可以进行职业的选择时,我们如果还是那么顾虑自己的种种不足,不自行,种种担忧,那我们该如何面对,如何调整新的职业呢?工作了一段时间,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我们是否予以很好的关注了呢?

再来思考短板问题,用一种动态并考虑环境的因素来分析,为什么我们只关注自己的板呢?为什么不能去借用其他的长板,这样又节省时间,让我们有更多的经历去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呢?

当今的市场经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管理思维

中国真正的市场经济也已经运行了近20年,市场经济其实没有绝对的管理真理,一切都在变,无论是理念还是方法。创新成为不变的真理,也是竞争的必然。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我们所拥有的资源和欲望造成必有竞争的格局。这些年来很多的管理理论在这样的大舞台上风骚不已。如多元化,专业化,低成本竞争,虚拟企业,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等等。每个企业或每个人无论你是否愿意,都被深深的纳入到浩浩荡荡的竞争格局中。指导我们企业变革发展,指导我们个人职业规划和成长,我们是不能用短板理论来说服和解释的。变革多元化,竞争速度化,规模化,商业模式高度创新,还能容我们在慢慢的修复自己吗?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或个人的业绩如何,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而是市场,是客户,一切结果由外向内看。这也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所决定的。一个公司是否有品牌,是否真正创造价值,是有企业的下游客户决定的;而我们每一个职业人士,我们的工作是否有效也是由相对应的内部或外部的组织或个人来评价的。对方需要我能做什么,这是管理中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如果仅仅关注自己的不足,醉心与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修炼自身的不足,而不利用优势并关注对方,从结果或业绩导向来看,那又有什么实质的意义呢? 关注优势,整合运用

为什么有些企业会进行外包服务,比如生产外包,渠道外包等,这点用短板理论是无法解释的。正因为这些企业善于发现和运用别人的长处,并整合自身的优势,发挥极致。自从接触了管理学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先生的管理学著作后,我发现他多次在不同的书或言论中一直强调我们要关注自身的优势,要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也深深的被感动。再从个人职业生涯来看,以前关注自己的弱势太多,就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所以当他提出这样的思考问题: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这些看起来简单的问题,其实是有大智慧的。我们茫茫职场中追求的伙伴们,又有多少次这样思考自己的呢?

关注优势,不仅要关注自己,也要关注他人。在一个企业内部,特别是作为管理者,我们该如何发挥他人的长处,并予以运用呢?比如一个营销经理必须要善于发现销售员的长处,并总结他的经验予以推广。在管理上,对员工也要进行合理搭配,特别是当今强调团队合作的年代,因为团队本质上必须是有技能互相弥补的成员构成的。

作为企业更要关注自己的优势。前短时间,亲自聆听了阿里巴巴支付宝总裁彭蕾女士的讲座,颇深启发,她认为企业战略就是取和舍,就是决定做什么,决定不做什么。做和不做就是从自身优势出发,整合资源为我所用的过程。结语

在竞争环境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变革速度越来越快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关注优势,关注自己的长板,关注别人的长板,才能从思想上把握准确,从而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管理实践,为企业创造卓越的业绩。

第二篇: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思考的几个理论问题

文章标题: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思考的几个理论问题

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入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和谐社会建设实践做出了明确部署。这标志着我们

党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基本形成。其中包含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这里谈一点学习体会,就教于大家。

一是关于和谐社会理论提出的历史必然性问题。国内外都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是因社会不和谐问题太多,不得不解决。这有一定道理,但只是一种消极的理解,不免有些片面。我认为,应当从积极的方面全面理解之。事物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是由其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共同决定的。六中全会告诉我们,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人民的呼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也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而成为可能,还因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制度安排等条件而可以将人民群众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变为现实。

二是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含义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提出后,人们对它的内涵、外延以及与其他理论的关系不太清楚,六中全会文件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了。我理解,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态、新境界,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整体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科学理论。狭义的和谐社会建设理论主要是相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理论而言的社会建设理论,重点是要发展社会事业,从根本上改善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福利事业,如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家庭收入、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大众文化、公民道德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六中全会所确定的今后15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来看,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应当作广义的理解,但对其中所蕴涵的目前重点要落实的发展社会事业的思想,可作狭义的理解。

三是关于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问题。在和谐社会研究中,国内外都有一种观点,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事业很好,社会发展很和谐,甚至比社会主义还好。我认为,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北欧国家,社会福利事业搞得比较好,社会比较和谐,甚至可以说这些国家有不少社会主义因素,但这些都是自发发展起来的,是一百多年来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斗争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迫使资本家不断让步而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不能归功于资本主义制度。直到今天,西方的工人罢工或新社会运动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还应看到,西方许多国家的社会福利事业是在长期的经济积累包括对外殖民掠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党和政府能够自觉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断推进社会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我们的人民能够靠自己的辛勤劳动以及对外和平交往来积累财富并逐步建立自己的社会福利体系。尽管这个过程还很长,但我们相信这个理想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在这里我们同样应当历史地全面地看问题,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

四是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看法不完全一致,但六中全会文件讲清楚了,即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区别,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发展的哲学理念,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强调的是发展的目标和状态。它们又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又是科学发展观的展开形式,有着更加丰富的内容。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

五是和谐社会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关系问题。和谐社会建设与小康社会建设也是辨证的关系。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区别,即小康社会建设主要是想解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问题,使人民群众逐步摆脱贫穷,尽快富裕起来,强调的是社会发展的经济指标;和谐社会建设主要是逐步化解社会矛盾,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保证社会的健康稳定有序发展,强调的是社会发展的人文指标。二者之间又密不可分,小康社会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和谐社会建设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全面展开。和谐社会建设并不是要替代小康社会建设,更非另起炉灶,而是要使小康社会建设更上一层楼,使之更加全面,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六是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如何处

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近年来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六中全会对此说清楚了,强调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就是说,我们长期坚持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没有变,但因目前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平问题比较突出,所以要

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这是十分正确的。在社会系统中,效率与公平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社会要正常运行,就要经常调整二者的关系,使之处于基本的平衡状态。改革开放之初,平均主义严重,效率问题突出,所以我们集中力量解决效率问题,主要办法是拉开收入差距,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今天的情况有了很大不同,利益差距较大,公平问题凸现,所以要集中力量解决公平问题,主要办法是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建立适当的财政税收制度等逐步缩小利益差距,使利益差距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也应当注意,效率与公平毕竟有主从关系。效率反映生产力的状况,公平反映社会关系的状况。效率是主动轮,公平是从动轮。所以必须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调节公平问题,也就是要在保证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发展解决社会关系的不和谐问题。还应当明白,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统一于适当的社会利益差距。差距太小,效率低下,动力不足,社会不能正常发展;而差距太大,有失公平,矛盾突出,社会同样难以正常发展。差距太小,会出现平均主义,对有能力者也不公平;而差距太大,影响多数人的积极性,同样会降低效率。在这里,效率与公平又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所以,过分强调拉开差距或缩小差距都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深入研究社会利益差距的阈值,以此制定科学的政策,保证社会系统健康稳定地发展。

完全可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蕴涵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话语,也提出了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新问题。对此,我们应当深入学习研究,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思考的几个理论问题》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思考的几个理论问题。

第三篇:工程造价管理基本理论问题与探讨

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湖南函授站二〇一一届《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论文

工程造价管理基本理论问题与探讨

张文涛

【摘要】:工程造价管理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后, 以期做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我国目前尚处在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起步与过渡阶段,但不管是工程造价管理还是造价体制改革,预算定额体系、量价分离等几个问题都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

【关键词】:工程造价,工程管理,研究现状,体制改革

工程造价管理是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造价管理的目标就是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合理地确定、控制工程造价,提高建筑安装施工企业的经营效益。从工程招投标开始,至合同终止,工程造价管理应始终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体现在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和初步设计阶段设计概算的合理确定上。只有合理确定工造价,通过有效手段控制好各阶段建设费用,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确保建设项目保质按期完工。

经过近十年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我国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改革仍处于起步和过渡阶段,“市场形成造价”(这实际是价格法的要求)的机制尚未建立,这也和大的经济背景有关:我国虽然从1992年起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一些基本的市场经济意识如等价交换、平等竞争、依法经营等还没有深入人心,相应的法制环境也很差,这些都阻碍着真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工程造价领域看,虽然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将工程定价权交给当事人,但不仅施工企业仍依赖于现存的预算定额体制去计价,一些建设单位由于内外审计等原因也愿意按照定额规定支付工程价款,或者以定额为基础浮动计价。另一方面,由于施工企业队伍膨胀过快(市场准入制度不严,管理不力),建筑市场供需失衡,运行不规范、不平衡,有时也导致造价不合理,甚至造成质量事故。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与经济运行的现状存在着矛盾,这是工程造价体制改革的背景。工程造价管理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里,工程造价管理业已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英国从16世纪就开始出现工料测量师帮助工匠来向业主计取报酬,这是最原始的工程造价管理。到了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工程造价管理从对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到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实践推广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1951年,澳大利亚工料测量师协会宣布成立;1956年,美国造价工程师协会正式成立;1959年,加拿大工料测量师协会正式成立。在这一时期前后,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的工程造价管

理协会也相继成立。这些工程造价管理协会成立后,积极组织本协会的专业人员,对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工程造价确定、工程造价控制、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等许多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开展了全面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人们对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进入了综合与集成阶段。各国纷纷改进现有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理论和方法,借助其他管理领域在理论与方法上的最新成果,对工程造价进行更为深入而全面地研究。计算机应用软件、完备的工程计价程序与方法广泛应用于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理论研究、先进管理手段应用都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形成了目前国际上通行并公认的英联邦国家的管理模式、美国的管理模式、日本的管理模式三种模式。在这一时期,以英国工程造价管理学界为主,提出了“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工程项目投资评估与造价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稍后,以美国工程造价管理学界为主,提出了“全面造价管理”这一涉及工程项目战略资产管理、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概念和理论。美国造价工程师协会为推动全面造价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发展,还于1992年更名为“国际全面造价管理促进协会”,从此,国际上的工程造价管理研究与实践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对于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1.2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学者和工程人员也对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探索开发了工程造价系统从而实现对工程造价的全生命周期确定与控制,减少工程费用、提高管理效益和水平。工程造价CALS的建立,对于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的有效管理,降低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成本,提高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模式所必不可少的信息支持工具。在工程建设的投资决策方面,我国国内已经有人把人工智能、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等理论用于工程建设的投资决策。在应用已完工程造价信息对拟建工程进行造价模拟和仿真方面,应用已完工程造价信息对拟建工程进行造价模拟和仿真的理论研究现在还进行的比较少。总体而言,我国学者和工程人员对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已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是在设计方案优化方面,仅限于提出概念阶段,深度还远远不够。

2几个问题的认识

近几年,价格法、合同法、招投标法陆续颁发实施,这些法律的相关规定也构成了造价体制改革的背景和依据。不论是研究工程造价管理还是造价体制改革,以下几个问题是应该予以关注并探讨的。

2.1关于预算定额体系的作用

预算定额体系,包括预算定额、价格、费用定额、调价规定的作用是造价体制改革首先面对的问题,也是近几年一直在争论中的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定额的作用是指令性还是指导性。

实际上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再强调定额特别是其中价格的指令性作用显然已是不合适的,也不符合价格法等的要求。整个定额体制,除了材料消耗量的标准(不考虑材料代用)可以是普遍适用的以外,其他包括人工、机械消耗量及其价格、材料价格、费用定额、价差调整等都应是一种参考标准,不再有强制效力。这一点可能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如果只考虑定额作用的指令性或参考性,那么应该是参考性的。

但是,如果进一步分析,关于定额体制作用的定位不能只是局限于指令性还是指导性。首先应该明确的是,迄今为止,预算定额体系仍然是建设工程主要的(也几乎是唯一的)计价依据,目前还没有特别的标准可以代替。其次;定额体系对于工程承发包双方的作用是不同的,对发包方是了解工程投资额的依据,对承包方是报价的参考。对于一个具体工程,定额的作用是由承发包双方决定的,如果他们选择以定额为依据确定工程造价并且在合同中约定,那么定额体系便具有了法令性。合同中可以约定完全执行定额体系,也可以约定在定额基础上做一些调整。同时,工程造价越来越多地通过招投标形成,招投标过程实际应该包括计价依据的选择(包括在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中),所以说,定额体系的作用不是由定额发布和管理部门规定,而是由工程承发包双方选择决定的。根据合同约定,定额可以具有法律效力,也可以没有任何约束力。当然,在现阶段,不论其作用如何,预算定额体系还是建设工程最主要的计价依据。

2.2关于量价分离

量价分离是近几年造价体制改革的议题,也是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和目标之

一。量价分离是对预算定额而言,主要是对省(专业部)级造价管理部门颁发的适用于本行政(行业)区域的预算定额,因为建设部颁发的全国统一定额(包括土建工程基础定额、市政、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只应是生产要素的量的消耗标准,不应包含价格。省级造价管理部门颁发的定额随着造价信息采集与发布范围、频度的扩大、计算机软件计价系统功能的改进和工程计价过程的个别化,是否含有价格已不再重要,因为每个工程的计价过程都需要生产要素价格的个别取定和输入,这有赖于造价信息工作的完善和计价软件功能的改进。

目前计算机在工程计价中已有了广泛的应用,工程量计算软件开发也有一定的进展。但与预算定额体系配合,现行计价软件基本循着计算(输入)工程量—

—计算分项工程直接费——直接费汇总——取费——工料分析的思路。如果将这个思路改为计算(输入)工程量——根据选用定额分析出所需人工、材料、机械数量并汇总—输入人工、材料、机械价格——计算并汇总直接费——计算各项费用——汇总造价,那么每次计价都可以采用不同的生产要索价格,借助于计算机,这一过程也不是很因难。具备了价格信息和计算机功能改进的条件,预算定额中有无价格不再重要,造价管理部门“生成基价表”的过程将转变为每个工程的个别计价过程。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量价分离完全可以做到。造价管理部门发布的定额仍然可以以基价表的形式存在,它们和定期公布的工程造价指数一起作为投资者估算工程造价或编制标底的依据。

2.3关于造价确定的合理化

定额体系的作用自由化后,由于不再有惟一的衡量尺度,工程造价的确定是否合理、如何保证造价的合理确定是一个重要问题。理论上,如果招投标过程规范,施工企业投标报价不低于企业成本,中标价是通过投标竞争并在合同中确定,其合同造价应该是合理的,它反映市场竞争形成造价。关键是这一过程的公正、合理性如何保证,招投标过程的规范涉及到法律制约、从业人员素质、职业道德、管理分工等问题,不是造价管理所能解决。但从造价方面要求,以下几点是保证造价合理确定的必要条件。

【1】招标文件中要有足够的正确引导投标人报价的内容。

按照招投标法要求,应包括“投标报价要求、评标标准等所有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以及拟签订合同的主要的条款”,这其中关键要具备两条,一是列出工程量清单,这给不同投标者提供了一致的报价基础,二是明确工程价格形式,是固定的还是可调的,采用单价合同还是总价合同,造价调整的条件和原则,这规定了报价可遵循的形式,可以使报价具有可比性。招标文件中关于造价内容应符合合同法等的要求,特别是要与合同示范文本相对应。

【2】投标者即施工企业自行报价,这是价格法、招投标法的共同要求。

企业报价应根据企业定额(或参考预算定额)、可承受的生产要素价格、费用支出水平、市场供求状况进行,即主要依据本企业的情况。招投标法要求“投标人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报价竞标”,这里成本应指企业的个别生产经营成本。但一个企业的个别成本水平只有企业自己掌握,他人无从得知。所以招投标法的这一规定难以控制。企业低于成本报价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建筑市场竞争秩序,也损害了自身的利益。当合同的定价约束力越来越强时,这种作法将使企业付出较大的代价。企业按个别成本报价是造价形成竞争的体现,也顺应市场经济体制。企

业要达到经营目标,在市场中发展,合理的报价是重要因素。企业应在分析研究基础上制定成本费用控制标准并落实到生产经营各环节,为投标竞标和内部管理提供依据和手段。

【3】关于造价纠纷处理的依据。

工程承发包双方产生造价纠纷是难以完全杜绝的。纠纷处理有协商、调解、仲裁、起诉四种形式,但在定额失去结算依据的作用后,纠纷处理依据问题便显示出来。

根据今年颁发的建设部74、75号令,造价工程师可以进行“工程经济纠纷的鉴定”,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可以“出具工程造价成果文件”,也应包括纠纷的鉴定。但目前条件下,造价工程师个人和造价咨询部门出具的造价鉴定意见能否作为处理造价纠纷的依据,恐怕意见还难以统一,尤其是法院审案、仲裁机构裁决。造价纠纷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与合同的关系看,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合同本身存在异议,二是执行合同存在异议。无论何种纠纷,现阶段由造价工程师和造价咨询单位出具法律判决依据还不是完全可能。考虑到我国目前工程造价领域的现状,由各级工程造价管理协会来为造价纠纷提供鉴定最为合适,因为造价管理协会由有关专家组成,具有较深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对造价纠纷作出合理的处理。同时,造价纠纷以仲裁形式处理为宜,因为仲裁较为简便,而且仲裁委员会本身包括各方面专家,能更好地发挥专家在纠纷处理中的作用,也能使得纠纷处理更为合理。

3结语

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自始至终贯穿于施工企业整个生产过程中,它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工作,需要有关部门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作为一名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者只有不断学习,掌握先进科学的施工技术,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才能保证做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夯实企业管理的根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宋光云.建设工程造价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3-31.[2]范秀兰.工程造价管理的历史、现状与改革[J].洛阳大学学报,2002(11):71-74.[3] 郝建新.工程造价管理的国际惯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110.[4] 贾雁梅.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J].山西建筑,2008.

第四篇:行政效能学习心得-关于行政效能监察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

行政效能学习心得-关于行政效能监察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

行政效能监察是行政监察机关的一项职能,这是毋庸臵疑的。但是,对行政效能监察是否是与廉政监察并驾齐驱的重要,执法监察与两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议。相当长时期内,我国行政监察理论与实践的重心一直围绕着廉政监察而展开,忽视行政效能监察,行政效能监察的定位问题始终未能真正解决。其结果使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行政监察工作的发展空间受到极大束缚,行政监察职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标本兼治的监察模式不能落到实处,腐败行为并未得到有效遏制,行政机关效能低下,政府形象经受着严重的考验。

行政监察的发展历程与严峻现实均向我们提出这样问题:行政监察工作的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监察手段、监察方法等改良措施上,也不应苦于监察体制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而怨天尤人。而应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审视行政监察在政府管理中的位臵,理性思考行政监察的本质特征和职能内涵,立足现实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监察工作总体战略思路。

一、行政效能监察的客观依据

以行政效能监察为重心开展行政监察工作,是行政监察工作的内在规律和市场经济的外在环境的双重要求。

(一)开展行政效能监察是行政监察本质特征所决定的行政监察工作发展到今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行政监察工作呈现一种高位低谷的状态,造成这一状态的原因固然很多,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行政监察机关没有真正抓住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这一根本宗旨来开展监察工作,没有充分应用《行政监察法》所明确赋予的行政效能监察的职权和手段。其结果是没有真正发挥和体现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行政监察的本质属性究竟是什么?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国家意志性、纠编性和惩戒性是行政监察的本质属性。如果涉及到行政监察机关的行政性,也仅仅从行政监察机关不能享有司法手段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而却严重忽略了行政监察机关作为政府职掌监督的管理机关所具有的管理监督性的本质特征。管理与监督是行政监察本质属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行政监察的本质属性既不是单纯是监督性,也不是单纯是管理性。而是管理与监督的有机结合。单纯讲管理,行政监察也就缺乏其特色;专门讲监督,行政监察也就被局限了发展的空间。管理监督性体现为:行政监察以过程管理与过程监督为手段,以行政组织的科学化、行政行为的合法合理和公共产品的效益最优化为目的,以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惩戒和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为补救的本质属性。表现为:第一,行政监察作为政府运行机制中的监督要素,通过监察权制约行政权,防止行政机关管理社会事务中权力的滥用和越权,即侧重于监督性;第二,通过建立和督导建立保障政府行为勤政高效的制度体系,并监督这一体系实现来实施对政府行为的控制所体现的控制职能;第三,行政监察机关以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通过协调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相互关系而体现出越来越强的综合协调的力,以实现行政管理机制的运转协调。

可见,行政监察的管理监督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行政监察不单纯是政府管理体系中的监督要素,行政监察职能还渗透到政府管理体系的控制与协调活动之中。政府能够有效地实现其行政目标的基础是勤政高效。那么,行政监察的管理、协调和控制所承载的客体只能是行政效能,可以说,从发挥行政监察的管理监督属性的角度而言,实施对行政效能的监察必然是行政监察机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行政效能监察是实现政府管理功能创新的有效机制

当前,政府主导型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模式客观要求政府管理功能实现创新。而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深化是推动政府管理功能创新的有效机制

1.由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对国有资产实现最终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分离;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实现国有资产的流向、保值和增值。因此,政府在维持宏观经济持久稳定的同时,更为注重国有资产运营的盈利性,而盈利性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微观经济领域中企业法人的经营。故此,政府行为的价值取向和企业法人的价值取向逐步趋同,政府在利益驱动下,必须改变其低效和僵化的管理机制,提高其行政效能,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行政监察机关通过开展行政效能监察,为政府提高行政效能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外在保障。

2.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权利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市场主体都应遵循公正与效率的市场规则,行政主体也不应例外。市场经济本能地排斥行政权力不受限制的过度膨胀,反对行政权力至上,市场主体从义务本位转变到权利本位。政府已不是消极的守夜人和掌舵人,而应是促进市场体系孕育和服务于市场的划桨人,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中生产、交易、分配的公正性和效率性的内在要求,这就迫切要求政府更多地以平等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中,而平等主体的确立,不是构建在权力之上,而是架构在效能之上。

3、行政效能监察是政府企业化的重要组成。政府行政的企业化是当代政府管理的发展趋势。政府在行政调节中要耗费一定的资源,政府如何以较小的资源耗费达到最优化的行政目的,是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问题。政府行政企业化的主要内容是以效益为标准,通过挖掘政府自身的管理潜力来提高行政效能。政府行政企业化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政府运作系统和运作规则,政府运作系统以行政,组织资源为基础,在一定的行政组织基础上对行政物质和行政资金按企业化的方式进行配臵,最终达到用最小的行政资源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行政效率的目标。

政府企业化的实现客观要求建立一个监督体系与之相配套。行政责任体系建立的前提是行政职责划分科学合理,行政权限明确具体,履行职责程序具有操作性。而作为行政效能监察基础性工作的行政效能保障体系(另文论述),同时也是政府企业化的基础性工作;随着以行政效能保障体系为主要依据性标准的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推行和深化,致使在实现行政效能监察目标的同时,实现政府的企业化。

二、行政效能监察的法律依据

行政效能监察的法律依据渊源于三方面:

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总纲第二十七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监察工作,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纪律,促进廉政建设,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实现对国家公务员的科学管理,保障国家公务员的优化、廉洁,提高行政效能,根据宪法,制定本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切立法的基础和依据,同时也是各级政府履行各项行政职能的依据所在。宪法规定的国家机关应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工作,工作效率,其实质涵义就是提高效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是我国行政监察工作的第一部基本法律,是行政监察机关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的重要法律依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是对公务员进行科学管理的行政法规,它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国家公务员行政行为的基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均在总则中明确,提出了提高行政效能。可见提高行政效能是两法的立法指导思想。曾有人认为立法指导思想不能称为行政效能监察的法律依据,这实质是形而上学的立法观,是对法的精神的曲解。既然立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行政效能,那么,实质上隐含了为提高行政效能而开展的行政效能监察是遵循法的内在精神的。

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第十八条,第-款规定:行政监察机关有权检查国家行政机关在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和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中的问题。该款实质是行政监察机关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具体法律依据。进一步而言,该款与《行政监察法》第一条保证政令畅通,……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相联系,我们可以清楚地得出结论:行政监察机关检查国家行政机关在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和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中的问题既包括廉政问题,同时也包括效能问题。如果我们忽视了效能监察,严格他说是违背了职权法定原则的充分履行职责的基本内涵。

所以说,任何指责行政效能监察没有法律依据的说法都是荒谬的。

三、行政效能监察的涵义

(一)行政效能的含义

要理解行政效能,首先应了解什么是行政效率。行政效率是指行政管理活动中投入的工作量和工作成果之间的比率。行政效率是一个相对的、量的概念,它只能反映行政行为完成的快慢,而不能反映行政行为完成的质量。它仅仅是是行政效能的一种体现形式。效能是指事物所蕴藏的有利的作用。行政效能含义所指的事物是指行政组织结构、行政行为和相关制度供给的集合。蕴藏的含义是指蓄积或潜在的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而并未显现的意思;有利的作用是指应达到的理想状态,在这种秩序状态下,能以较小的行政资源的投入实现最佳的政府工作目标。可见,常态情况下,行政效率高,行政效能就高;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效率高,但反映出来的总体行政效能并非是高的,行政效率反映的是一种局部状态,而行政效能反映的是一种总体状态,行政效能不等于行政效率。行政效能统帅、制约行政效率,而行政效率服从、服务于行政效能。

(二)行政效能监察的涵义

关于行政效能监察的基本涵义有多种表述,行政效能监察的涵义包含以下四方面内容:

1、从事物属性方面。行政效能监察是一种行政监察活动。以区别行政效能监察与其他监督活动的差异。然而,行政效能监察主体和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承担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行政效能监察主体,是指享有行政效能监察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效能监察活动,并能独立地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行政效能监察主体除人民政府行政监察机关,法律法规明确授权的派出监察机关和派出监察人员;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承担者,是指受人民政府监察机关委托的行政机关各部门的内设机构(非监察部门)。即由于行政监察机关的书面委托,行政机关各部门的内设机构可以在监察机关委托的范围内,履行行政效能监察方面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监察主体和受行政监察机关委托的其他组织共同协作,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而廉政监察的主体只能是行政监察机关和法律法规明确授权的派出监察机关和派出监察人员,廉政监察主体差异所在。

2、从内容特征方面。行政效能监察的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第十八条第-款规定:行政监察机关有权检查国家行政机关在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和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中的问题。相一致)。具体而言,是指行政机关的组织、职责、程序、措施与资源和监察对象的行政行为。以区别行政效能监察与专项执法监察、廉政监察在内容上差异。行政效能监察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件。即组织、职责、程序、措,施与资源;二是软件即行政行为:可见,行政效能监察是依据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针对监察对象的硬件和软件所实施的监察。由于行政主体的多样性和行政行为的复杂性,单纯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行政机关的组织、职责、程序、措施与资源,监察对象的行政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部门性规范的设定和监督这类规范的实现,才能真正实现在行政活动中以效率和质量为价值选择的首位来配臵和使用资源:而专项执法监察是依据特定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不包括其他的规范性文件),针对特定的事项所实施的特定监察;廉政监察则是追究行政监察对象违纪行为的法律后果为内容的监察活动,它所依据的往往是否定式的法律规范。

3、从形式特征方面。行政效能监察是一种整体性的监察活动。以区别行政效能监察同单纯的案件和检查的差异。所谓整体性,包含三方面:

一是行政效能监察方法和技术的多样化。即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效能评价标准和可操作性较强的监察方法和技术;

二是效能监察对象的双重性。即行政机关的组织、职责、程序、措施、资源及和监察对象的行政行为;

三是效能监察结果的综合性:既督导行政机关对其组织、职责、程序、措施与资源作出相应的改进,又对造成效能低下,违反政纪的责任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4.从价值特征方面。揭示行政效能监察是一种整体配臵效益和效率与质量均衡性的监察。整体配臵效益是针对组织结构、职责、程序、措施、资源及与之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而言。行政机关硬件的整体效益取决于组织结构、职责、程序、措施、资源及与之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的有效配臵。也就是说,在行政成本不变和遵循法律规范的条件下,通过对组织结构、职责、程序、措施、资源等要素的合理性与各要素之间关联性的调控,使硬件的整体效益达到最优化;效率与质量是针对监察对象的行政行为而言。有最优化的硬件,并不意味着行政效能是最优化的。监察对象能否遵循硬件,履行行政行为是行政效能高低的另一决定因素。更何况硬件和软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互动关系。质量和效率是行政过程中行政效能提高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任何一方面的偏废都将影响效能。如果一味强调质量而忽视效率,将使行政过程缓慢。反之,强调效率不讲质量,使得行政过程快而粗糙,结果只是一种效能形式而无效能实质。质量与效率的完美结合所产生的均衡状态,是行政效能监察所要实现的根本目的。

综上所述,行政效能监察是指:行政监察机关及其受行政监察机关委托的组织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的整体配臵效益及其行政行为的效率与质量所进行的整体性监察。

四、行政效能监察与执法监察和廉政监察的相互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行政效能监察与执法监察和廉政监察的三者的关系,既是行政效能监察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行政监察工作的形成合力前提条件。笔者认为:要解决行政效能监察、执法监察和廉政监察三者的关系,首先要从理论上界定执法监察的概念。

为什么要对执法监察的基本涵义要作出界定?这是因为当前对执法监察涵义的把握,存在着模糊化和两极化的倾向,而这种倾向直接影响行政监察职能的定位和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开展。

一方面将执法监察作为一个筐,泛化执法的涵义,致使行政监察机关承担了许多本不应该由它承担的工作,疲于奔命,找不准自己的位臵,而导致荒废了自己的地;另一方面,用双重标准来界定执法监察。一是将执法监察概念最大化,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均包含在执法监察这一大概念之内。即执法监察包括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以执法监察代替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抹煞了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的本质特征,用执法监察的方法手段来实施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二是将执法监察概念最小化,即指专项执法监察。即依据某一个具体的法律、法规或政策,通过执法监察,查处违纪行为,其结果越俎代庖,超越职责范围,管了一些本应由行政机关其他职能部门应该管理的事。笔者认为,执法监察的概念应包含以下几方面涵义:

第一、执法监察,其实质是行政监察的一种工作方式,而不是与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并列的一项监察内容或监察任务。也就是说,对行政监察对象的廉政状况与效能状况的监察,可以通过执法监察的方式来实现的。认为执法监察是监察方式与监察目的统一,在逻辑上是错误的。

第二、执法监察所称的法是广义概念上的法,既包括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和地方性规章,也包括各级人民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但是,前提是该法不能与效力等级比其高法相抵触或超越法定授权范围。

第三、执法监察是开展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的基本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它不能涵盖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的其他监察方式。如廉政监察中的案件查办,效能监察中对行政机关内部管理行为的规范等。

归纳而论:行政监察由两部分工作内容构成,即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而执法监察是行政监察的工作方式和实现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两者目的的工作手段。它们之间既不是包容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基于上述原则,在行政效能监察工作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行政效能监察的主体并不等同于执法监察的主体。执法监察的主体只能是行政监察机关。而行政效能监察的主体要广泛的多,既包括人民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派出监察机构、派出监察人员,同时,受人民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委托的人民行政机关各部门的内设机构由于行政监察机关的委托,可以在监察机关委托的范围内,履行行政效能监察方面的具体行政行为。

其次、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依据标准不仅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还包括人民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和行政机关各职能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在行政效能监察的实践中,往往更多的是依据后者为标准实施行政效能监察。可见,行政效能监察的依据具有多样性特征。这就要求行政监察机关在制定效能监察标准的同时,应注重对行政机关各部门制度建设工作的指导,尽可能地使行政监察机关的效能监察标准与各部门的制度要求具有一致性。

第三、既然执法监察是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一种工作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效能监察工作中,用好用活执法监察的各种方式方法。如开展针对效能问题的执法检查;以监察决定书和监察建议书的方式强化行政效能监察的强制力等。

五、行政效能监察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的核心涵义即为根本规则,行政效能监察的基本原则的效力贯穿行政效能监察的始终,是行政效能监第工作者在行政效能监察活动中所奉行的政策选择。它既是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特征的体现,同时也是行政效能监察调整对象的本质特征的集中反映,(一)过程控制原则

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征,随着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推进,我们对行政效能监察本质特征的把握也就越来越清晰。然而,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有时呈现显性,有时却呈隐性。行政效能监察具有行政监察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之外,在诸多方面与廉政监察和执法监察有较大差异。由于长期以来行政监察机关一直以廉政监察和执法监察为工作重心,故此,在行政效能监察工作中往往容易形成某些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因此探寻和把握行政效能监察本质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过程控制是行政效能监察方法论的基础,它贯穿于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始终。过程控制是指通过实施行政效能监察,确保行政监察对象的行政行为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符合以效能提高为出发点的制度安排,纠正和消除影响行政效能的各种因素,使行政目的遵循效率和质量的双重标准。过程控制的基本内涵包括:

1、过程控制的首要条件是建立和完善制度体系。制度体系的设计和建立必须是以效能提高为出发点;制度必须是体系化的,是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制度所构成的,而不是孤立的某一方面制度;制度体系与行政机关的实际运行状况必须是一致的。

2、设立关键的控制点。制度体系是对整个行政管理活动的包容,而控制点是指衡量行政效能时有关键意义的因素,它们可能是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一些限定因素,也可能是使行政监察对象更好地发挥行政效能的一些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控制,行政监察主体就能够管理较多的行政监察对象和增加监察的幅度,更有效地发现造成行政机关效能低下的关键因素,及时予以纠正。控制点的设定,既是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难点,也是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重点。当前,很多行政监察机关制定的考核办法中的考核指标实质就是控制点。

3、控制必须具有前馈性。有效的控制必须是具有前馈性的,即它会告知行政监察主体及时采取纠正措施,而且告知他们现在不采取措施就将会出现的效能问题。行政效能的前馈监察系统是指行政效能监察主体对行政目的的设定和实施行政目的的全过程进行监控,以查明行政目的本身是否正确和实现行政目的过程中对行政效能的影响,及时调整行政目的和影响行政目的实现的效能因素,以保证行政管理活动的高效。

(二)监督指导与制度供给行为相结合原则

行政效能监察的方法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解决行政管理中效能低下的实际问题,其演绎归纳的原理与方法指向实用。行政效能监察在公正和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的结果,也只是在整体上确定了其目标模式的选择,而通过具体的方法指导和制度供给,来解决行政效能低下是行政效能监察所不可回避的。这是因为,一方面,行政效能监察是对行政行为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监督,然而由于行政行为是复杂多变的,而行政主体有享有一定自由裁量权等因素客观要求,行政效能监察只有提供方法指导和制度供给,才能解决行政行为运行过程中随时出现的问题,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以效能为标准的管理的再管理;另一方面,行政效能的不可定量性决定了行政效能监察的特征之一就是对行政过程的监督来保证行政结果的正确性、有效性和合法性,而不同行政主体的行政过程千差万别,行政效能过程中只有随时随地地提供方法指导和建立相应的制度,才能确保行政效能监察的有效。可见,行政效能监察必须是制度化的可操作体系,即公正和效率有赖于一系列方法和制度的设臵实现价值的平衡;因此,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在依据法律规范对现行的行政管理活动行使监督权的同时,通过方法指导和制度供给使行政主体自觉的(诱导式)或被迫的,(强制式)进行行为规范和制度创新,使行政资源得到更有效、更合理的配臵,建立有利于行政效能提高的新的行政法律关系,变更的原有行政行为,消灭阻碍行政效能提高的行政行为。从这种意义上说,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者不仅是代表国家行使监督权的执法者,而且应是提高行政效能的管理者。

以上仅对行政效能监察的一些理论问题作了初步的探索。由于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实践性很强,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应用性研究,如构建《行政效能保障体系》,建立科学的行政效能监察程序、系统应用适合行政效能监察开展的措施等,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五篇:对当前党的执法监督工作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对当前党的执法监督工作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中共绵阳市委政法委执法督查督办室

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是党委领导、管理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执法监督是其主要工作内容。执政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和监督不但是我国宪法赋予的光荣历史使命,也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法工作的客观需要。党的“十五大”以来,尤其是随着对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加强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的意见》的贯彻实施,党的执法监督工作的作用得到了重视和体现,通过几年的实践,党委政法委对各级政法部门的执法监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由于对党委政法委履行执法监督职能的地位和作用存在不同的认识,在实践中缺乏规范化的机制保障等原因,使执法监督工作尚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执法监督实践中确实存在若干急需我们认真研究的理论及工作操作的问题。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际,我们就如何规范党的执法监督,提出一些观点和认识。

一、党委政法委开展执法监督工作的基本情况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的作用得到初步体现。我们通过各种执法检查、个案监督、对上级业务部门和领导批示交办事项的督查督办、办理群众来信来访等渠道,对各政法部门的执法情况都起到了较好的监督作用。如我们对超期羁押、案件的审理时限、取保候审、减刑假释以及调处信访老户等进行了专项执法检查治理;对典型个案的跟踪督办;对重大疑难案件的协调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各政法部门均采取了措施进行纠正,促进了各政法部门的严格执法。由于我们的监督方式得当,措施有力,取得的效果也较好。特别是我们在工作中坚持了既依法监督又主动服务的工作思路,对各政法部门在执法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地给予帮助和协调,将监督和服务两者较好地结合起来,使各政法部门对党委政法委的执法监督有了新的认识,甚至实现了从过去消极对待监督到现在主动要求监督的转变。因此,我们切实认识到,党委政法委的执法监督,对保障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司法公正,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将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当前执法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党委政法委对各政法部门的执法监督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的一定的效果,但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执法监督缺乏规范化的机制保障。党委政法委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在立法上没有相应的具体规定和有效的措施保证。特别是缺乏具体的规范化保障机制。既使发现执法中出现了问题,要进行纠正,也只能由执法部门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因此党委政法委的执法监督工作的力度无法体现。这与人大、检察机关的执法监督从法律上讲是根本不同的。虽然从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角度讲,党委的监督力度应当更大,但党的执法监督既缺乏规范性的刚性规定又缺乏具体条文化的程序规定,这给实际的操作带来很大难度。如果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又与执法部门相对独立的执法产生冲撞。因此,无论从法律还是实践上都存在问题,而且特

别是在法理上有些问题还应深入研究。

2、监督的力度依赖于上级领导的批示。特别是对个案的监督,没有领导的批示,监督就很难奏效。而件件都要见领导的批示又与党委政法委的执法监督作用相悖。这种现象不但在党的执法监督中存在,在其他的监督中也同样存在。这与我们思想中还存在的人治观念有很大关系。因此出现监督的效果与领导有无批示紧密联系的不正常现象。

3、执法监督工作呈现个案量不断增大的趋势。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的范围定位,应当是重点监督政法部门在执法当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和突出性的问题,通过对这类问题的监督,来促进规范执法和严格执法。即使对个案的监督也是为了从中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带普遍性的问题。如果党委政法委对个案监督过多,特别是在目前还没有一个刚性的规范的情况下,过多地实行个案的监督,不利于实现依法治国的进程。但是,通过最近对我市执法监督状况的调查了解,党的执法监督却主要体现在对个案的监督上。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通过司法渠道解决各种纠纷已成为主要的手段,涉及个案的反映越来越多,当事人寄希望于党委政法委通过对执法部门的监督来解决个案问题,使党委政法委的执法监督部门成为了申诉机构,大量要求再审的案件集中反映到党委政法委的执法监督部门,使执法监督工作的主要精力用在接待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上。

4、对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的认识不足。有相当部分人认为,现在是法制社会,各政法部门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是法律的规定,即使政法部门在执法中出现问题,自身不能纠正,法律也都赋予了人大、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的职能。而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只能是宏观上的领导,不宜对具体的执法活动进行监督。对具体案件的监督会形成要么干涉了司法的独立性,要么达不到监督的效果的情况出现。这不但会影响政法部门执法的严肃性,还会影响党的形象和威信。

5、政法委的执法监督自身还存在业务素质上的问题。执法监督工作的机构设置虽然经过几年的努力,大部分县(市、区)按照规定和要求建立起来了,但是实际上的工作情况并不理想,个别地方执法监督的机构和人员的配备出现了虚设的现象,远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对所涉及问题的理论思考

(一)、执法监督任务。党的执法监督既要保证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又要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只有兼顾政策与法律,才能发挥好职能作用。首先,从法制的历史看,执政党监督与法律共同承担着制衡权力的使命。孟德斯鸠曾指出:“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执政党的监督是制衡权力、实现法治的强有力监督形式。其次,从法制的现状看,党的执法监督任务十分艰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立法滞后、执法不严、司法不公、政令不畅、权力滥用等问题较为突出,必须强化监督。再次,从法制的未来看,党的执法监督在依法治国历史进程中任重道远。实现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党的执法监督理想目标,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

(二)、执法监督依据问题。党的执法监督的依据首先在于我国宪法在其序言中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因此,党的执法监督无疑是保持党领导政法工作权威性的要素之一。这种依据还在于我国宪法不仅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且赋予人民以广泛监督的权利,中国共产党集中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党对政法工作的执法

监督,是实践人民监督广泛性原则的体现。

(三)、执法监督定位问题。法律监督可分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党的执法监督属于社会监督范畴。而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政法委员会,则是实现这一监督的主要职能部门。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其执法监督在我国法律监督体系中居于重要位置。当国家机关监督无力限制某种特权,其他社会监督不能有效制止司法权滥用时,就需要党的执法监督。从这种意义上讲,党的执法监督具有终极保障作用。

(四)、执法监督属性问题。党的执法监督作为一种社会监督,明显不同于国家机关监督。其属性:第一、监督的政治性。它以党组织的名义进行,代表党的利益,反映党的意愿。第二,监督的广泛性。宪法和法律未明文规定党的执法监督的具体权限与范围。其职能部门对所分工的各政法机关的执法情况,均可实行监督。第三,监督的灵活性。党的执法监督并不依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而是遵循党的监督工作程序进行,形式更加灵活,基本要求是:适时、适度、合法。因此,“不依法定程序”,决不等同于任意干扰独立司法和公正执法。第四,监督的间接性。党的执法监督并不必然或直接引起法定监督程序,而是可能启动法定程序的重要原因。第五,监督的权威性。党的执法监督虽不具有国家强制力和法律效力,但由于政策对法律的补充、引导作用,因而极负权威性。

(五)、执法监督机制问题。强化执法监督,应在构建科学的监督机制上下功夫。

1、党的执法监督与国家监督相结合。目前,人大监督、法律监督和法院内部监督,已体系完备,工作有序。党的执法监督应紧紧依托其开展,适时提出监督意见,启动法定监督程序,通过司法程序实现党的意志,并赋予其国家强制力。

2、重点监督与全面监督相结合。按照“微观抓典型、宏观抓共性”的思路,加强对大案要案的监督,重点疑难案件的协调处理,把指导寓于监督。全面掌握政法各部门执法情况,找准面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研究对策,集中加以解决。

3、党的执法监督与政法队伍建设相结合。执法监督部门积极主动参与对政法队伍建设的考评,将执法监督案件的办理质量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强化对执法监督中发现问题的处理程序。通过“三个结合”,构建较为完整、合理的监督机制。

(六)、执法监督职能问题。党的执法监督实践中常见的三种情况:一种侧重于信访,面对社会和群众开展工作;另一种偏重个案监督,有的每年开展个案监督数百件,甚至聘用律师搞个案监督;还有一种紧抓领导交办和案件协调,被动地开展工作。应当肯定,三种做法均有成效,但也均有失偏颇。党的执法监督部门必须从执法监督的任务与属性出发,始终贴近党和国家工作重点与大局展开。为搞好宏观监督,要深入开展执法调研,增强宏观意识、大局意识,找准共性问题。

(七)、执法监督限度问题。应在执法监督的时间上和行为上解决好依法监督与独立司法的关系。在执法监督的时间上,理论界一般认为,司法程序的每一环节或阶段在未完成前,应当是独立的。“独立”意味着封闭、保密和不接受指挥。“程序为实体之母”。干预司法程序犹如干预孕妇分娩,正常状态下,干预行动是危险的,结果也往往是有害的。在程序进行中对司法人员说三道

四、指手画脚,被视作干扰独立司法。综上,在司法程序未终结前一般不应启动执法监督。在执法监督的行为上,法学理论认为,司法权具有绝对的排他性,即司法机关依法分别行使法律监督权和国家审判权,其他任何机关无权行使。因此,个案监督目前只能以建议方式进行,而且只能对政法部门执法活动是否符合程序性规范进行审查督促,对民事案件的事实认定、责任划分,刑事案件的罪与非罪、科刑轻重等实体处置,均不宜作出

决定或发出指令。否则,即为监督“越位”。

(八)、执法监督的操作层面。首先要充分发挥政法委员会例会和各位委员的作用,定期向委员会通报执法监督的重点和突出问题,对例会议定的事项形成纪要或决议,由既是政法委委员又是政法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列会人员负责落实;其次,执法督查督办室负责执法监督日常工作,明确监督内容,规范工作形式,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再者,市县两级党委政法委应根据诉讼程序和地方政治经济的特点,确定不同的监督内容,形成不同的工作重点,突出工作特色。

下载短板理论的问题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短板理论的问题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想理论问题调查报告

    干部群众当前关心的思想理论问题调查报告为了进一步了解十六届四中全会后,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问题、理论问题和社会问题,以便更好地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根......

    高级会计学若干理论问题探讨

    高级会计学若干理论问题探讨阎达五 耿建新( 2002年03月12日) 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会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级会计学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出现在我国各高等院校会计专业......

    成本会计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成本会计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发布时间: 2003-6-6作者:栾甫贵 1993年7月1日实施“两则”“两制”以来,“成本会计”已从原来的行业会计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会计学分支,在高校中作......

    报业“短板”与“数字化”创新

    报业“短板”与“数字化”创新 2005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预测,“未来三五年内,加快战略转型、向‘数字报业’发展将在报纸出版业形成共识”。时间过......

    浅论补短板与促发展(精选5篇)

    浅论补短板与促发展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引领中国朝向全面小康目标冲刺,为补齐发展短板奋力攻坚悄然间日历已翻过了新的一页,中国正式踏入了“十......

    社会保障体系进展与短板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架构雏形已现,但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文/李欣欣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来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党的......

    关于统战工作破解“短板效应”的思考5篇

    关于统战工作破解“短板效应”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对照党委、政府要求和群众期待,其中的区域“短板”、领域“短板”、队伍建设“短板”......

    焊工、钳工面试理论问题

    焊工、钳工面试 1、请用2分钟时间介绍自己的工作经历,受过哪些教育?(知识修养) 2、你认为自己应聘该职位的优势是什么(语言表达) 3、你基于何种原因应聘本岗位(求职动机) 4、焊工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