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党建为重点,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实施方法(范文模版)
以党建为重点,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实施方法
摘要:本文论述了学分制的实施,研究生的扩招,就业政策的调整使学生党建工作面临挑战,传统模式亟待改革,党建工作网络化成为一种趋势,通过实践,提出了党建工作网络化的途径和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学生党建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外来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很大,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
问题。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表现得十分明显,改变着社会生活的面貌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围绕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主题,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也正在不断扩大和深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变化,学分制的推行,网络的普及,学生自主学习和生活的自由空间增大,给学生党建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挑战。学生党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如何积极的应对挑战,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创新制度和方法,使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呈现一个新的面貌是高校学生工作者思考最多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1.党建工作的周期更短,流动性更大,从而呈现不稳定性。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周期短、流动性大。从我校本科生党建情况来看,学生党支部基本上是以各学院的一个或两个年级为单位。从党支部存在的时间来看,基本与学制一致,从诞生到解散,只有二年到三年时间。低年级党支部可能由于人数不足而无法单独建立党支部,这样一个年级的党支部存在的时间一般只有三年。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党支部的规模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特别是规模的扩大弹性学分制的实施,给党建带来挑战。一个支部每个党员均有自己的课表,学习成绩也各有差异,有的党员成绩优异,三年就顺利毕业,而有的要达到五年,这样就必须插入到另外支部,还有的学生党员因某种原因中途休学,诸多方面的因素促使学生党建工作的周期更短,流动性更大,随之而来的是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难度增加,譬如中途休学或外出打工的党员怎么管理、高年级因某种原因推迟毕业的怎么办等等。与此同时,往往由于工作的需要,部分高年级党员可能被安排到低年级党支部,因此,与其他单位的党支部相比,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成可能变化很大。应该说,弹性学分制下,这些不稳定性可能给有效地开展学生党建工作造成比较大的困难,表现为难以形成连续性的工作思路和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党支部的战斗力受到影响。
从研究生党建情况来看,由于各学院研究生规模差异很大,学生党支部有多种划分形式,以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一个专业或整个学院为单位都存在,各种划分方法均有利弊。我校研究生学制是两年半,最后半年由于答辩完成,忙于找工作实习,基本上处于流动状态,党支部存在时间最多只有两年。研究生党员的突出特点工作学习生活比较分散,时间难于统一,个体行为比较明显,情况与弹性学分制下本科生党建面临的问题相似,但是对于研究生规模大的学院,党员人数往往是本科生人数的3-5倍,所以党建工作的周期更短,流动性更大,不稳定性更加严重。
从就业形势和政策来看,近几年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出台了允许学生将档案挂靠学校两年的规定,有些学生党员毕业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往往将档案和组织关系挂靠学校,自己处于在家待业或实习状态,对于这部分党员通常也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这些党员平时很少与学校联系,基本也处于流动状态,很容易转变为隐性党员,而这种情况正日益严重。
2.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对党建工作也增加了难度。
随着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教学模式和手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分制的推行,网络的普及,学生自主学习和生活的自由空间增大,信息量更大,促进了青年学生思想的变化,呈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对成才模式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因为弹性学制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要求的就是要不同模式的成才。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漠视甚至反感。二是自主意识增强,在接受之前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不愿意被动地接受,希望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素质。三是求变创新的意识增强,对一成不变的形式感到反感,再也不满足于说教、报告座谈,希望形式的多样化。学生思想上的这些变化给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只有及时调整工作方法,才可以使工作更具针对性、实效性,争取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到我们党的队伍中来。3.支部组织生活数量和质量难以保证
由于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成才模式的多样化,弹性学分制的实施,支部各成员均有自己的作息时间,过组织生活难得碰上各个成员均有空,不是有课,就是考试,或者做实验走不开,时间无法保证。本科生党建发展任务重,虽然有辅导员参与支部建设,但往往讨论发展时间多,指导学习时间少。研究生党建发展任务相对较轻,但是由于党员数量大,支部书记往往有学12全文查看
第二篇:中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的比较研究
摘 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今世界各国的普遍要求,本文通过对中国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了两国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途径和方法的相同点和差异,对如何创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从而对中国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创新
一、中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中国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并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完善,形成丰富的经验。
首先,学校通过思想品德课正面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用说服教育的方法来提高受教育者的认识;其次是榜样示范法,用他人的高尚思想和模范行为来教育和影响受教育者;第三是实际锻炼法,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得到锻炼;最后是学校环境的影响,各级学校通过营造良好的班风、校风、学风,对学生进行“不知不觉”的教育。通过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中国家庭常用的教育方式主要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法。家庭长辈直接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示范给子女,用自己良好的思想情操、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影响和教育子女。
社区教育,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体现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精神。主要是结合社区风俗习惯、社区文化、社区风气、社区道德规范、人际交往而展开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众传媒中包含着大量的国内外时事动态报道和政策法规,不同时代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和众多的先进文化信息,它可以使青少年接受新闻信息传播的同时,接受时事形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日本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日本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网络化、体系化的“立体工程”,需要多层次,全方位来进行。
日本学校设置了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和活动时间,主要包括修身科、道德科、公民科、社会科和道德“特别活动”等。日本学校不仅要求各学科的教学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普遍重视实践活动环节,大力提倡并推行“体验学习”。
现代日本对家庭教育及其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从儿童到成人期道德发展的各阶段上应采取的方法;二是对不良和不法行为的防范方法;三是对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特点及其教育的研究。
日本政府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通过调查所反映的情况,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宏观规划、政策和具体的整改措施。在联合各界教育力量方面,日本广泛建立pta(parents teachers association)组织,即家庭教师协会,成员主要有学校教师和社会各界热心于教育的人士,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日本通过“宣传日”、“读书周”、“座谈会”等形式促进和强化受教育者对宣传内容的接纳,还经常采取措施整顿和控制大众舆论工具,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
三、中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异同点
(一)相同点
1、中日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均形成了由家庭、学校、社会的“立体网络”
在家庭方面。第一,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影响儿童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的形成。第二,建立温馨和睦、健康欢乐的家庭环境,以帮助儿童形成健康文明的社会方式、积极向上的社会态度。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文化活动,如旅游、集体踏青、家庭音乐会等陶冶家庭成员的情操和形成高尚的人格。
在学校方面。第一,中日都加强了学校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中日都通过各学科进行渗透教育。第三,中日都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四,中日都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寓于社会实践之中。
在社会方面。中日在各个社区都以各种社会组织、公共设施和活动为载体来补充家庭、学校的教育,使青少年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熏陶。另外中日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收音机等载体和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正面的道德观念。
2、中日两国均注重直接和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两国学校都开设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正面直接灌输思想政治观念。同时,两国也有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中国在与语文、历史、地理、劳动、社会发展史等教学活动中也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日本学校根据不同教育的内容和特点,有意识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发挥综合教育作用。虽然两国都注重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但是两者还是有所区别的。相比较而言,日本更加注重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不同点
1、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知识传递,理论教化”;日本注重“德性养成,实践锻炼”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课程都必须以考试和打分的方式来测评,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只根据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倾向来进行分析。中国教师往往满足于单纯的特定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传递,而忽视学生情感体验和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而日本提倡“体验学习”,他们认为许多的行为、意识都要通过实践体验才能逐步内化。
2、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化”;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化”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外在的灌输式的教育,具有明显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主要是在规定的思想政治课程中完成,对学生的内心和情感重视不够。日本则主要体现在“心灵教育”上,其着眼点在于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尊重生命之心,尊重他人之心,重同情、正义、公正之心,开拓新时代的积极进取之心,并培养青少年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传统之心,培养学生正确的伦理观。“心灵教育”已经成为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四、中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的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一)注重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方法相结合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显性和隐性教育在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贯穿始终,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对于中国而言,日本更加注重隐性的教育方式。因此我们在重视显性课程的同时,应该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包括校风校纪、物质环境、管理体制、社会实践等),将显性教育方式与隐性教育方式相结合,协调好课堂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变单纯“灌输”为平等互动,注重思想渗透,不断完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体验
日本非常重视学生的行为体验,无论是课堂的体验学习还是实际的行为操作,都要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体验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探究去理解和体会。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养成一种不需要外力监督和内部动机就能自然表现出来健康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
在体验教育当中,教师要提供一些理性材料和感受性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并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操;其次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班委会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富有道德创新的活动,在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最后还要把学生的体验教育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环境中进行,运用社会资源,并通过优化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健全家庭、学校和社会统一的教育网络
日本非常重视发挥各种社会活动和公共环境的教育作用,有遍及全国的pta跨行业组织,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只有构建和完善“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体,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全面渗透、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益,从全局上根本改变薄弱现状,为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为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提高教育实效性做出保证。
第三篇:增强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探析
增强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探析
摘 要:目前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本文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当前形势下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缺失进行了分析,并着重探讨了如何增强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几条途径。
关键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有效性
一、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青少年是网民的主体
据2009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止到2009年6月30日,网民中18~24岁的人为38.9%,25~30岁的人为18.4%,18岁以下的人为14.9%,30岁以下的青少年高达72.2%;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5.4%。另据调查,大学生中91.1%的学生上过网,其中,67.5%的大学生经常上网。还有18%的学生很想上网。上网已成为青少年经常面对的学习生活方式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1,网络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青少年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一方面网上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良莠不齐。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将全世界各个国家联系起来,形成不同的文化共享,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网络上交融碰撞,使得文化的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成为可能。这不得不能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2,网络影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网络的匿名性、虚拟化的特征使得一方面给青少年呈现真实的自我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也为非道德行为打起了保护伞。同样一个人,在网络虚拟环境下的行为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往往产生了强烈的反差,这势必会导致一部分青少年呈现出双重道德人格,导致他们伦理道德判断能力的弱化。
3,网络影响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网上的人际交往不是面对面的交往,网络在物理空间上隔绝和孤立人们,缺失人际直接交往固有的丰富的人情表达和密切的情谊,以致使青少年可能在虚拟的交往环境中,以一种符号化的方式和机械的操作伦理来对待真实的他人和社会,导致人际交往的数字化、非伦理化。这种人际关系的疏离使得一旦走出网络,面对直接现实的人际交往时,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不平衡。据调查,全球有6%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网络病。
二、当前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缺失
(一)教育者角色德转变跟不上网络教育发展,缺乏创新能力
网络具有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使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虽然网络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更为丰富、多样化和灵活化,但是网络教育中教育者的角色并没有完全从传统意义上转变过来。他们大多缺乏先进的教学思想和计算机应用技能,不具有网络教育者的有效监督能力,不能随时监控青少年的学习行为,因此受教育者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指导。
(二)网络弱化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缺乏鲜活的教育内容
在网络中,教育者多与受教育者相隔一定距离,只能根据简单的文字来分析对方的心理和思想状态,而不能通过对方的表情、神态来准确地把握其思想状态,客观上使两者之间的感情
沟通比较困难,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就导致了一部分青少年走向孤立和自私,性情变得冷漠,甚至难以拥有真实可信、安全的人际关系。网络社会中的内容杂乱无章,具有无规则性,且受教育者的自由意识泛滥,如果没有鲜活的学习内容吸引受教育者的兴趣,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会大打折扣,学习者的学习会任意而为,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三)网络交流具有不可确定性和不对称性使得教育机会难以把握
虚拟的网络世界、不完全的个人资料,使得工作对象的身份不可确认,教师的交流和辅导便不具目的性、针对性和主动性,完全处于盲目和被动的状态。一旦话不投机,青少年置之不理或索性溜走都很有可能,这可能会丧失一个宝贵的交流机会,甚至使青少年产生误解。同时,由于时间和空间的不对称,交流一方在线,另一方很可能不在线,会使交流成为焦急的等待和无奈的独语。且机会稍纵即逝,待我们发现问题进行补救时可能为时已晚矣。
三、增强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有效性的途径
(一)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的自身素质
教育者应顺应时代潮流,增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率的紧迫感,提高处理信息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建立有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者开辟师生思想对话天地,在网上进行思想交流,更贴近青少年的心理世界,更准确地把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进行正确地引导,从而增强教育效果。
(二)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地长效机制
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是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必然要求。第一,加大网络基础建设和投入的力度,建设数字化校园,为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创造良好的硬件保障条件。第二,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BBS、E-Mail、QQ等形式,及时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第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自觉的网络责任意识和优良的网络道德,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对青少年思想的侵袭。
(三)倡导高品位和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
要始终坚持服务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坚持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理念,强化信息资源建设。要让广大青少年自己积极组织并参与网上第二课堂活动,如网上辩论赛、网上学术沙龙等,使他们在参与中提高理论水平和组织能力。根据他们的需求与接受的规律体现不同的特点和层次,把健康、高雅的音乐、文学、绘画等作品,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资源和中国革命等内容搬上网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四)创建良性互动的教育平台
教育者工作要充分利用网络交互功能创建良性互动的教育平台,让青少年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多采用网上讨论、网上评论、网上答疑等形式,建立起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联系;通过网络,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根据学生不尽相同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提供充足的资源,创设宽松和谐的情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龙洲、廖志鹏.论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沟通问题[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3).[2]姚德利.论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2).[3]李爱民、张晓明.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的期待与实现———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情况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3(3).[4]康秀云.当代国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走向及其启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
(12):35—37
[5]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作者简介:林美,25岁,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区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前卫南区经信三公寓1019室 邮政编码:130012
发表刊物:《青年文学家》
第四篇:以体验式班会为载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以体验式班会为载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几个概念,即班会、主题班会和体验式班会。1.班会
班会是班级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和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班会主要分为临时班会,例行班会和主题班会。临时班会是因临时性工作安排或突发事件而开展;例行班会一般每周一次,总结上周工作、安排本周工作解决班级管理中的常规问题”。
2、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教育计划或根据客观需要为解决本班某一重要问题而进行的班会” 对主题班会概念的界定中都包含一些共同的因素:有确定的主题,实施主体包括班主任和学生,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活动等。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主题班会是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主题,在班主任的主导下,全班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围绕主题开展的教育活动。
3、体验式主题班会
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下,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由老师,学生共同设计活动,用团体活动的方式来组织班会,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交流分享,感悟提升的一种主题班会形式。与校外拓展活动不同,体验式主题班会是在校内有限的时间,空间和教学条件下组织开展的。这种主题班会少了传统主题班会的僵化模式,少了班主任的枯燥说教和一言堂,少了表演色彩,激发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在体验式主题班会中每个人都是课堂的主人,都充分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分享感悟和价值澄清是体验式主题班会的核心部分,活动完成后,让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感受,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相同活动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其实展现了同学们的不同价值观,在比较不同的感受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明白了道理,分清了是非,这就是价值澄清的过程。
一、活动背景
随着广播影视、网络媒体的普及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良的社会文化对学生品德形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当前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内容高大上,苍白空泛,脱离学生实际和学生青春期特点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不到学生思想深处。单一传统说教式教育方式在现实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找到一种能够走进学生内心、具有良好效果的教育方式就显得非常紧迫和重要。文法外语系从一直非常重视学生主题班会工作,把班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为了进一步提高班会效果和班会质量,充分发挥的实效作用。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几次问卷调查。学生在回答“在班级中,你们开过主题班会吗?”时,100%的同学回答开过,被问到主题班会的频率时,83.9%的同学回答每月开一次,7.8%的同学回答两周开一次,由此可见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主题班会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得到了普遍重视。当被问到“你认为进入大学以来开展的主题班会教育效果如何?只有 15.9%的学生认为效果好,76.8%的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可见主题班会质量不高,不能解决切实问题。主题班会作为思想政治的重要阵地,存在形式死板、学生课堂参与率低、师生交流不畅等问题,为开班会而开班会,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好。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文法外语系在郝连旺书记的带领下,积极探索班会模式,充分考虑的主观感受,将用教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理论应用到班会中来,创新性的开展了一系列,“情景体验式班会”在实际应用中起来的显著的效果。
二、开展体验式班会的意义
1、一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将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体验提高到重要地位,强调学生德育养成中的亲历亲为和体验。为实现新课程的德育要求,应充分发挥体验式主题班会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三、体验式班会基本理念
1、价值澄清理论,价值澄清(Values Clarificat ion)理论出现于 20世纪20年代,在 60年代逐渐流行的一种德育理论。在社会发展中价值冲突导致人们的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念,而预定的道德规范和要求不能通过简单的道德灌输进入到学生的心中。价值澄清理论强调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明智的道德选择。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各种传播媒体以及不同国家和文化间的交流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变的信息,使得形成固定的道德观念越来越困难。学校教育中,教师不是灌输道德规范而是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提高其道德选择的能力。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评价促进“知”、“情’’、“意
一、“行”的和谐发展。价值澄清理论重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和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负责任的判断是非。
2、体验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积极的、主动地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民主,轻松,愉快的氛围更容易激发大脑的活力,从而大大提高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体验式教学法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从形象的感知达到理性抽象的顿悟。
三、体验式主题班会的活动设计目标
主题班会的教育目标是主题班会出发点和归宿,它统领着整个主题班会,是主题班会的灵魂。
一是选择适当的组织形式。
改变主题班会僵化的组织形式,根据班会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可以由两名学生主持,也可以由班主任和学生主持,甚或辅导员自己主持。改变对发言讨论这一活动形式的过度依赖,避免使主题班会成为单调、沉默的发言会。要根据教育目标设计相应的活动,开展活动后再让学生有感而发。比如,主题班会《考试作弊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学生、家长和老师人,通过他们的表演和“现身说法”来培养学生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作弊后之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是选取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设计中要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和符合青春期特点的教育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避免班会内容空洞、脱离实际。比如,主题班会《人生百味—态度影响情绪》中,通过让学生体会周围同学对自己的笑脸、赞扬等积极态度和冷漠、挖苦等消极态度来体会不同态度对自身情绪的影响,培养学生正常交往,善待他人的习惯。
三、注重对班会中情景的分享
在活动中,一定注重对情景的分享,鼓励学生都说出对情景的感受、感悟,情景扮演的同学、和在场的同学都要进行分享,引起共鸣进而使情景内容深入人心。
四、设计方案(举例子)
主题班会方案是主题班会效果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班会的蓝图,体现了班主任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智慧。从主题的选定,到资料的搜集,到思路的整理最后形成主题班会方案的过程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式主题班会一般分以下几个部分:
1.主题名称 主题名称是主题班会最重要的信息。它体现了主题活动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是教育内容的高度概括。主题名称要意义深刻,生动活泼。表述的方式还要符合学生的语言表达特点。
2.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主体班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规定了主题班会要达到的教育效果。
3.活动要素 活动的时间、地点、对象。主题班会一般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操场和心理活动中心等场所,对象是学生群体。
4.活动准备 指的是为保证活动顺利开展而做的组织上和场地、器材的前期工作。
5.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部分是主体班会方案的核心部分,详细描述了主体班会的组织实 施过程,包括每个阶段的用时安排,确定主持人及其主持词,还有班主任最后的总结提升等。活动过程按照计划进行,同时要随时注意生成性的问题的出现,特别是户外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和拓展活动,要随时监控、预防可能出现的风险。
6.总结和反思 “反思是很好的发展方式,主题班会活动开展之后,对活动的反思、总结是我们应该完成的一项基本程序。通过反思,可以使活动的教育效果得以加强,从而使以后的活动得以优化,活动的拓展也可以使教育得以延续和深化。”
下面来请大家来看看我们召开的一次体验式班会的视频:
结束语:在我系主题班会设计、实施的实践基础上,通过体验式主题班会的成功举办,我们认为,进行主题班会教学要与时俱进,以素质教育、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并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积极的、主动地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民主,轻松,愉快的氛围更容易激发大脑的活力,从而大大提高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情景主题班会的开展过程也是把学科教学的综合知识和德育活动结合起来的过程。这更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主题班会的概念,主题班会既不是班主任的 “一言堂”,也不是学生的“表演秀”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准备和实施的。体验式主题班会既是活动也是课程。它的活动教育原则,情感体验原则,主体参与原则和认知升华原则规定了它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基本要求。情感体验是其显著特点,感悟分享,价值澄清之后的道德践行才是最终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真正目标。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教育者要关注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学生“三观”的变化。学生作为学生思想教育主要方式的主题班会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其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认真研究包括体验式主题班会在内的各种主题班会开展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根本提升思想作风建设水平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根本提升思想作风建设水平
思想作风是人们在思想方式、思想观念上表现出来的行为取向、风格和特点。思想作风建设深刻体现着我们党和军队的性质宗旨、反映着党的思想路线,关系到党和军队的形象及战斗力的生成发展,是我们党作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加强思想作风建设不能仅仅停留于找问题、讲措施的具体层面上来,而是要解决思想深处带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这就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建设的中心环节,通过有力的理论武装和思想引导,提升思想作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从而增强锤炼思想作风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打牢理论根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作风形于外而源于内,思想正才能作风纯,而理论恰恰是净化、指引思想的有力武器。必须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扎实的理论学习,用党的创新的理论净化思想作风,从讲政治的高度解决党性不强、宗旨意识淡薄的本质性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思想作风建设的相关内容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之中,突出搞好胡主席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思想作风建设重要论述和军委、总部有关法规文件的学习贯彻;要紧紧围绕加强党性修养,开展以坚定理想信念、牢记根本宗旨、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保持艰苦奋斗本色为主要内容的党课教育;要广泛开展党史军史教育,不断强化军魂意识,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等等。力求在打牢思想政治根基上下功夫见成效,从思想源头抓起,切实把树立和弘扬优良思想作风的根基搞扎实。
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端正价值取向。在思想作风建设中有许多问题,比如贪图享受、急功近利、崇尚庸俗、自由主义等等,都是与个人的价值取向有深刻的关系。这种价值取向是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决定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官兵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一个确立了正确价值准则的人,就会自觉地以它作为出发点去观察、思考、评价周围的事物,对符合自己价值准则的思想行为会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和选择,对有悖于自己价值准则的则会采取否定的态度。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有意识地针对思想作风问题中存在的错误价值观念进行批判与纠正,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正确的价值准则一旦确立,就会促使广大官兵自觉地摆脱日常的平庸与琐碎,摆脱物质生活的奢靡享乐,做到工作、生活中的不越“轨”、不碰“线”、不踩“雷”,从而在诱惑面前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澄清模糊认识。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大主题教育,开展划清“五个重大界限”、弄清“七个为什么”的讨论辨析,着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解决政治信仰不成熟、执行命令不坚决的问题。要注重开展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专题教育,扫除在学习观、政绩观、权力观、群众观、道德观等方面存在的错误认识,从根本上解决理想信念、群众观点、思想路线、政治品格等重大问题,真正做到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注重典型的激励与警示,通过典型事迹、剖析反面典型教训,做到思想启发与典型引导相结合,以活生生的、鲜明的人与事解决如何分清是非、荣辱、美丑的界限问题,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要注重特色军事文化的熏陶,用历史、荣誉教育和艺术、影视资源及各种文化设施,宣扬健康向上的军营文化,营造纯洁的政治环境和优秀的文化氛围,在“软实力”环境中构建“认识”的健康土壤。同时,要注重信息网络的建设,充分运用全军政工工作网和部队局域网,增强先进思想影响的覆盖面和时效性,以此消除模糊认识、错误思想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