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德风险大全
浅谈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道德风险
摘要:道德风险始终存在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并成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探究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道德风险产生和加剧的原因,分析道德风险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提出风险防范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道德风险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道德风险产生及加剧的原因
道德风险是当事人签约后,代理人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和委托人信息不足的缺陷,在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损害委托人利益,而又不承担行为后果的行为,其产生和加剧的原因如下。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
1、内部道德风险。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利用自己掌握的私有信息,为获取自身利益,做出不利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决策,导致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出现风险。另外商业银行无法确定信贷人员的忠诚度,如果信贷人员工作不努力,不尽职,也将导致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道德风险。
内部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形式为:一是拥有信息优势的信贷人员控制商业银行,出现 “内部人控制”现象,信贷人员利用拥有的信息优势,增加成本费用,隐瞒利润,从事高风险业务活动,“故意”做出有利于自己,有损于商业银行的行为。二是在不确定性信息条件下,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存在强烈的机会主义倾向,往往为一己私利,违规发放高风险贷款。三是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偷懒”、不尽职责或违规操作。
2、外部道德风险:商业银行处于私有信息缺失者的地位,无法对已发放的贷款进行有效监管,无法全面了解借款人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而借款人利用自己掌握的私有信息优势,隐藏自己经营的实际问题,并可能在将借款挪作他用,导致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出现风险。
外部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形式为,借款人隐瞒其经营及盈利方面的真实信息,企图违反借款合同、改变借款用途、投资于高风险项目、逃废商业银行债务,导致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道德风险。
(二)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道德风险加剧的原因
1、利率的提高。商业银行提高贷款利率,将会降低借款人既有项目收益,借款人获得资金后,可能将资金挪用到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以求获得更大的收益,上述行为将会加剧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同时,较高的利率水平也会产生激励效应,使经营较差,融资难度大,愿意支付高额利率的借款人,通过提供虚假信息,骗取贷款,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
2、市场环境的恶化。当市场激烈竞争或过度竞争时,投资风险提高,获得平均利润的投资机会减少,保持稳健投资难以获得理想利润,因此借款人往往倾向于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另外,激烈竞争的市场也会蕴藏获取暴利的机会,诱使借款人进行高风险投资。
3、产品价格水平下降。产品价格水平下降,将导致借款人获利减少或出现亏损,为获得理想的收益水平,借款人可能将借款挪用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投资,获取超额利润。
4、商业银行同业竞争激烈。在同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发展业务,拉拢借款人,往往会放松借款人准入条件,弱化借款资金使用的监控,增加借款人改变资金用途的可能性。
二、道德风险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中的道德风险导致商业银行资产状况恶化。
在商业银行内部信贷管理的“委托—代理”关系中,股东是初始委托人,信贷人员是最终代理人,自上而下的委托代理链为:股东—总行— 一级分行— 二级分行—支行—信贷人员。商业银行内部,由于各级委托人同时又是上一级委托人的代理人,均有自身的利益目标,特别是在当前上级行对下级行实行严格考核的情况下,下级行难以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委托人的要求。此外,由于管理链条长、管理面积大(一个委托人通常要监督许多代理人),委托人难以对代理人实行完全的监督和控制,且各级代理人均不同程度的存在隐藏信息的机会主义倾向,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采取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动,导致商业银行资产状况恶化。
(二)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导致商业银行资产状况恶化。
由于贷款的利率基本固定,借款人会表现出强烈的机会主义倾向,如果投资项目(尤其是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成功,就会获得相当丰厚的利润;如果失败或者遭受损失,就会千方百计逃避债务。商业银行始终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加之自身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难以对借款人实施有效的约束和控制,为借款人出现道德风险行为提供可能。为获得贷款,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有的借款人,在经营亏损、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通过提供虚假的财务数据和不真实的贸易背景夸大经营实力,虚构抵押物变现能力等方式,骗取贷款并挪做他用,甚至直接用于补亏;有的借款人本着借款不还的心理,在提供与签订贷款合同等法律资料时故意留下瑕疵,加大商业银行债权追索的难度;有的借款人利用各项重大变故或法律法规的变动等有利因素,直接向商业银行施压来降低其偿债义务;有的借款人以旧贷款为筹码向商业银行提出新的贷款要求进行高风险项目投资。上述借款人的行为将导致商业银行资产状况恶化。
(三)道德风险导致商业银行经营低效率
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和经营效益的高低,取决于商业银行外部借款人是否严格履行合同和内部各个层次的工作人员是否尽职尽责,努力工作,是否把个人利益和商业银行利益统一。如果道德风险得不到控制,借款人违背借款合同约定,将导致商业银行无法按期收回贷款本息;如果商业银行信贷人员违背稳健经营原则,置商业银行利益于不顾,发放高风险贷款或进行高风险投资,将导致商业银行遭受重大损失;如果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不负责任、偷懒、服务态度恶劣,将导致商业银行信誉受损,竞争能力下降。上述借款人和信贷人员的行为都会导致商业银行经营低效率。
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道德风险的防范
(一)加快金融市场的制度改革
1、改革现行的利率制度。当前利率有利于为商业银行创造租金机会,刺激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加剧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道德风险。因此大力推进利率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商业银行防范信贷业务的道得风险。监管当局一是试行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下浮动的范围,使银行有更大的利率管理自主权,实现信贷资金由信贷市场交易双方自由定价;二是存款利率允许向下浮动,降低银行融资成本,为商业银行采取低利率支持投资低风险、低收益的借款人提供可能;三是进一步增加利率放开的品种,鼓励商业银行创新行为,采取“渐进式”利率改革的方式,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2、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银监会要充分发挥特殊地位和监管方面的信息优势,建立各商业银行信息沟通平台,完善借款人征信系统,为各商业银行获取借款人信息提供便捷的渠道。银监会可以以现有的信贷信息登记系统为基础,会同工商、税务、海关、司法及有关社会中介机构,建立和完善涵盖借款人注册信息、股东信息、纳税、融资信息、偿债信息、银行授信信息功能的信息查询平台,并对存在不良记录的借款人、恶意逃费银行债务的借款人及主要股东,进行“黑名单”管理,联网运行,定期发布,不允许商业银行为其办理信贷业务。同时督促商业银行在调查、审查、授信、贷后管理时,上网查询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防止借款人多头、重复、过度授信的发生。
(二)加强对借款人行为的监管和约束
1、加强抵押担保。对于贷款来说,抵押是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抵押物是借款人允许一旦发生违约便提供给银行作为赔偿的财产,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抵押物的选择和价值设定,来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或风险,有效约束高风险借款人获取商业银行贷款的道德风险行为。
2、监管借款人披露信息。商业银行贷款发放后,应要求借款人接受对其资金使用、财务、经营、项目投资等情况的监管,并要求借款人定期提供财务报表,产量、销量、产销率等信息,对财务、经营出现的重大变动做出解释。同时如果借款人发生重组、并购、改制、对外投资等不利于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安全的行为,应要求借款人事先征得商业银行同意。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和内控机制
1、建立信贷业务风险责任评议制。建立信贷业务风险责任评议制,自上而下规范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防范责任,将风险防范纳入经营目标责任制及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做到权、责对等。对形成风险的贷款要全面清理,划分责任人,由责任人负责清收,对造成重大风险和损失的贷款实行个人赔偿制度,并追究责任人法律责任。
2、确保信贷“三查”制度的质量和效率,切实落实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等“三查”制度。对贷款调查、评估、审查、审批、发放、管理、清收等制定标准化操作规范,使所有信贷人员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知道怎么干,何时干。
3、完善银行内部的审计制度。商业银行应该实行垂直领导模式,在总行成立内审委员会,分支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向内审委员会负责,各级分支机构稽核人员实行派驻制,从组织上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权威性。另外,还要规范审计制度,发现问题,即对有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保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银行道德风险,是指银行从业人员违背职业道德,给银行的资产、信誉乃至业务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员工的不道德行为往往又同违规违纪、违法犯罪行为联系在一起,成为诱发案件、事故的直接原因。
由于我国银行业在现阶段具有一定垄断性,一旦出现道德风险,将会直接导致人民群众对国家、银行信任程度降低,甚至引起挤兑,造成社会治安混乱,影响安定团结的稳定局面,其破坏力很强,危害性极大。银行道德风险的几种表现
银行经营管理的每个部门、每道环节都会有道德风险,但是最集中、风险最大的还是在管钱管物管人的部门和“权、钱、人”这三个主要环节。一是权力行使中的道德风险。银行的各级经营管理人员,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如:贷款审批权、资金调度权、大宗物品采购及基建装修工程项目招标投标决策拍板权等等。正确地运用好这些权力,对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提升银行自身的地位和竞争实力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权力被思想动机不纯、道德素质不高的人所掌握和运用,就很可能产生滥用权力、逃避责任和以权谋私的风险。二是业务操作中的道德风险。银行的各项业务几乎都同金钱有关。员工天天面对的是钱,接触客户谈论的是钱,业务操作盘算的是钱。在这方面存在的道德风险主要为:见利忘义,贪财损德;弄虚作假,失信毁德;违规懈怠,无视公德;好人主义,纵容恶德。三是人事工作中的道德风险。选人不当,重才轻德;用人不公,难以服众。
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
从近年来银行业发生的多起案件来看,笔者认为,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长期、有效的学习教育机制。个别基层机构管理者没有正确处理好加快业务发展和加强员工教育之间的关系,忽视和放松了对员工思想道德的关注,与员工之间缺少沟通,对员工的学习教育内容不够全面,方式呆板低效,导致员工对本行的企业文化缺乏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难以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一致的目标追求,甚至产生抵触和叛逆情绪。特别是近年来面对银行分配制度改革、经营模式创新、后勤保障社会化等问题,部分员工心理失衡,思想产生极大波动,如不及时加以疏导这种情绪将不断累积和激化 从而埋下道德风险祸根。
(二)无法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影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上一些不健康思想的冲击和侵蚀,部分意志薄弱、缺乏自制力的员工容易产生严重的不平衡心理,人生观、价值观迷失。个别员工逐渐背离了应有的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道德观念,爱慕虚荣,贪图、迷恋灯红酒绿的生活方式,崇尚不劳而获,导致出现挪用公款用于大额博彩、经商办企业,甚至参与非法集资等违法违纪行为,给银行的资金和声誉造成巨大损失
(三)内控管理不到位,责任追究力度不够
部分基层机构内部控制薄弱,制度执行不到位,而且内部监督部门对制度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监督,对不执行制度规定者查处不力、处理偏松,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缺乏严厉的惩戒机制,从而导致员工遵纪守法、依法合规经营的观念淡薄,玩忽职守、见利忘义等行为时有发生。
防范道德风险的对策
(一)坚持依法治行与以德治行相结合。法律和道德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全体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防范银行道德风险,必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法律约束、纪律约束与员工的道德自律相结合。首先,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道德建设,把它们同各项业务建设一道,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切切实实地抓紧抓好。其次,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治行先治官,治官先治德。银行的各级领导干部既是法律、纪律和道德建设的倡导者、组织者,又首先是法纪和道德的信奉者、示范者,我们的干部必须真正做到像温家宝总理所要求的那样:“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慎之又慎,为人民用好权,管好钱,”以德示人,以德服人,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带动全行业的道德建设。
(二)深入开展员工道德教育。一是要坚持不懈地开展理想和信念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和侵蚀。二是要结合岗位培训,开展全面系统的员工职业道德教育。要把学习《员工职业操守》和《员工行为规范》作为培训教育必修课,通过培训学习,使员工熟悉和牢记银行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从而自觉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银行职业道德准则。三是要结合日常的工作实际开展经常性道德教育。银行的各项业务工作和经营活动中,处处都蕴含着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应该与不应该等等道德关系。利用发生在员工身边的这些人和事,适时地开展道德评价和舆论褒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实施奖励的时候,配合以道德方面的赞誉和表彰,惩罚人的时候也不为罚而罚,给以必要的道德评论和警示,也可以使员工受到正反两方面教育和引导,见贤思齐,防微杜渐。
(三)强化制度执行,规范员工操作行为。坚持业务发展制度建设优先,根据业务发展情况,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在强化制度执行上下功夫,不断强化内部监督机制。要建立举报制度,依靠和发动社会各界和一线员工,鼓励检举违法违规问题,对举报查实的案件,要予以奖励。对坚持规章制度,勇于斗争而制止案件发生的一线员工,要有特别的激励机制和规定。要加大对制度执行不力的查处、惩戒力度,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对出现大案、要案,或措施不得力的,要从严追究管理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反复发生案件,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机构,要对班子成员进行问责。要建立员工行为日常排查制度,对于涉嫌赌博、经常迟到早退、交友混乱、收入与支出明显不符等“问题人员”要重点监控,实现员工相互之间横向纵向的有效控制。
(四)、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环境对员工的道德养成与提升,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环境可以使“近朱者赤”,而污浊的环境也能使“近墨者黑”。社会、单位、家庭是员工道德形成的主要环境,三者相互衔接、密不可分。我们不仅要关注员工在单位的道德教养,而且要关注他在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潜移默化中所受到的影响;不仅要看他八小时以内的道德表现,还要看他在八小时外与什么样的人交往,有什么样的业余兴趣和爱好,要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单位教育紧密结合。要充分利用新闻报道、行内通报、黑板报、宣传栏等舆论工具,大张旗鼓地宣扬好人好事,批评不道德行为,弘扬正气,抵制歪风邪气;要提倡员工读好书、唱好歌、看好戏,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摈弃那些低级、庸俗的文化垃圾,使员工在真、善、美的文化熏陶中不断提高道德修养。
(五)、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加强道德建设离不开严格的制度保障。首先,在用人机制上,一定要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把那些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人放到重要岗位上,决不能让那些无德无能或者虽然有才但却德行很差的人占据各级领导岗位。其次,在利益导向上,一定不能让老实人吃亏而让那些投机钻营的人有利可图。对于那些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扎实工作、默默奉献的好员工、好典型,要给予大力的宣扬和适当的物质奖励,使他们成为实际利益的获得者。而对那些违反道德、不守信誉、弄虚作假的人和事,必须给予处罚,让他们付出沉痛的代价,以儆效尤。三是要建立员工道德档案,把它作为评先、考核、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要使每一位员工都认识到:道德也是一种宝贵资源和财富,是我们银行员工在未来的事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中的立身之本、成功之源,从而珍惜自身的道德记录,规范自己的道德言行,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员工。
汇通网6月20日讯——消息人士周四(6月20日)透露,中国银监会近期下发通知要求国内银行业重点关注外部风险的五个主要来源,即小贷公司、典当行、担保机构、民间融资及非法集资,要采取名单制管理、资质信用评级、分级管理与授信等多种措施,切实防范来自这些机构或行为的外部风险的传染。此外,银监会还要求各银行应对小贷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由总行统一确定合作机构准入标准,分行根据总行标准提出合作名单并报总行批准或向总行报备,对该名单动态管理,每年至少评估一次。
消息人士引用该通知称,银监会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对有业务合作的小贷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进行评级,评级考虑因素包括注册资本、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合规、信用记录等。各银行根据评级情况,实行分级授信,授信额度随着信用等级降低而递减,严禁向典当行和非融资性担保机构提供授信。
在防范民间融资和非法集资风险方面,银监会要求各银行加强信贷资产流向监测;密切关注信贷客户动态信息,对于存在明显迹象或已查实参与民间融资的信贷客户,一律不得新增授信;要对分支机构和员工行为排查,防范分支机构和员工参与民间借贷和非法集资。
上海证券报和第一财经日报周四亦有提到上述文件,指银监会要求各银行业机构高度关注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融资行为的潜在风险,并要求各银行将外部风险防范纳入全面风险管理。
第二篇:道德风险和意向选择
“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辨析所谓信息的不对称指的是相关各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均等。信息不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的交易达成(或正式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交易达成(或正式签约)之后。我们将前者称为事前的信息不对称(亦称隐藏信息);将后者称为事后的信息不对称(亦称隐藏行动)。事前信息的不对称可能造成逆向选择的后果;而事后信息的不对称则可能造成道德风险的问题。无论是逆向选择还是道德风险,都将使得相关市场的资源配置丧失帕累托最优的特性。
一、逆向选择
所谓逆向选择,指的是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市场所成交商品的质量总是低于某一方交易者(亦即相对缺乏信息的那一方)的期望的现象。由于逆向选择,相应市场的资源配置发生了效率扭曲。
例如,在一个商品质量良莠不齐的市场上,卖方比买方更为了解所销售商品的质量,买方只能根据商品的平均质量报价,这就使得相对优质的商品因为价格被低估而相继退出市场,结果在这个市场上只会剩下劣质品待售。这就是产品市场的逆向选择现象。
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G.Akerlof,1970)首先提出旧车市场模型,从而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不难理解,在旧车市场上,买方和卖方对汽车质量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卖方通常知道所售汽车的真实质量。而买方只能通过外观、介绍及简单的现场试验等有限的几种途径来获取有关汽车质量的信息。仅凭这些信息很难准确地判断车子的质量。实际上,买方只能大致地判断出旧车市场上所有待售汽车的平均质量。在这种情况下,买方将只愿意根据汽车的平均质量来支付价格。但这样一来,所售汽车的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方就会将他们的汽车撤出旧车市场,市场上将只留下质量低于平均水平的汽车。
不过,汽车平均质量的降低将进一步地压低买方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从而迫使那些在新标准下变得高于平均质量的汽车也退出了市场。依此类推。在旧车市场上,只有那些质量不高于平均水平的汽车成交,且待售汽车的质量越来越低。在极端情况下,旧车市场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发生交易,市场由此消失。
可见,在旧车市场上,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高质量的汽车在竞争中失败,市场选择了低质量的汽车。这就违背了优胜劣汰的市场选择法则,因此叫做逆向选择。
我们再举一个信贷市场逆向选择的例子。由于金融机构无法准确判定贷款客户的资信条件,所以它只能根据其潜在贷款客户的平均信用风险程度来确定贷款的利率水平。这一贷款利率水平自然要高于那些信用风险程度较低的借款人所能接受的水平,使得这些优良客户不愿意借贷,从而退出信贷市场。而金融机构所设定的这一贷款利率水平一定会低于那些信用风险程度较高的借款人所能接受的水平,使得这些劣质客户产生追加申请贷款冲动。其结果是,真正拿到贷款或者更多地获得贷款的恰恰是金融机构本来并不愿意贷出的那些劣质借款人。这就是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在逆向选择严重的情景下,由于信贷市场上只剩下那些信用风险相对较高的贷款客户,从而导致金融机构的呆帐增加,净现金流入减少,所适用的基准折现利率提高,金融机构的企业价值由此减少。
二、道德风险
所谓道德风险,指的是已签约的一方为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而做出对签约对方不利的行动的可能性。或者说,所谓道德风险,是指已签订合同的一方所面临着的签约对方可能采取损害本方利益的行为的风险。一般地说,道德风险是由于已签订合同的一方难以观察或监督到签约对方的行为(亦即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
需要注意的是,道德风险并不等同于道德败坏。在道德风险的定义里,施加损害的一方只是基于自身的利益而理性地选择自己行为,它并没有施加损害的主观意愿。而且道德风险
强调的是一种可能性;道德败坏强调的则是一种事实。
2001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斯蒂格里茨曾给出一个经典的道德风险例子。他说,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里,自行车的被盗率大约为10%。有几个头脑灵活的学生于是决定开展保险业务,向自己的同学提供自行车保险服务。保险合同约定保费为保险标的的15%。按常理,作为保险人,这几个学生应可获得5%左右的利润。但该保险运作一段时间后,这几个学生便发现校园里自行车的被盗比率迅速提高,很快就突破15%,保险人因此亏损了。这几个保险人经调查才发现,原来参加投保的那些同学对自行车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措施都明显地较前减少了。
在这个例子中,参加投保的学生由于不完全承担自行车被盗的风险后果,因而“理性地”采取了对自行车安全防范的不作为行为。而保险人则由于无法控制这种不作为的行为,从而面临着产生损失的可能性,这就是道德风险。也就是说,这几个保险人尽管头脑灵活,发现了商机,但却忽略了其中的道德风险,从而对自己的保险经营的前景过分乐观了。
我们再举一个信贷市场也存在道德风险的例子。由于金融机构无法完全跟踪监控那些已经获得贷款的客户的资金使用效率及其风险管理决策,这就使得贷款客户有机会采取理性、但不利于金融机构顺利收回其贷款本息的行为,徒增信贷风险。这就是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所面临着的道德风险。
在道德风险严重的情景下,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上升,呆帐增加,净现金流入也会减少。同时,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严重的情景下,由于金融机构的风险增加,其所适用的均衡市场期望收益率也将相应提高。这样一来,伴随着净现金流量的萎缩以及所适用基准折现利率的提高,金融机构的企业价值势必减少。
说到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这两个概念,人们最喜欢举医疗保险市场的例子。
在现实生活中,身体状况越差的人,其对医保越感兴趣。但身体状况差的人却不是保险公司所钟情的目标客户。由于无法准确判断投保人的身体状况及其患病的可能性,保险公司
只能根据其潜在参保客户身体状况的概率分布来统算出保费标准,设计出格式化的保险合同。这种格式化保险合同下的保费价格肯定要高于身体状况很好的那些潜在客户的期望水平。这些身体健壮的客户就会放弃投保,退出医保市场。于是医保市场只剩下那些身体状况不属于最好之列的客户。这种状况反而促使保险公司进一步地提高保费的收取标准,进而再逼退一部分身体状况较好的客户。依此类推,优质客户进一步流失的结果促使保险公司再一次提高保费的收取标准。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保险公司客户的质量逐步降低,保险市场趋于萎缩。这就是医保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另一方面,参加医保后,被保险人有可能因而降低保健的急迫感。诸如戒烟的意愿、注意饮食的意识、锻炼身体的意愿都会降低,或者更疏于体检等等。被保险人减少健康预防的措施势必会提高其患病的概率,从而损害到保险人的利益。这就是医保市场的道德风险问题。可见,如何应对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是保险机构实现有效经营的关键。
另外,在医保实践中,被保险人无法对医生的处方做出科学的鉴定,所以经常喜欢医生开“大处方”和对自己实施“过度的治疗”。同样也是由于专业的局限性,保险人对于被保险人拿到的是否就是“大处方”、是否正在接受“过度治疗”也难以做出判断。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保险机构面临着“大处方”或“过度治疗”的道德风险。但在这个过程中,医院拥有完备的专业知识,医生应该最明白什么是“大处方”、什么是“过度治疗”。因此,开“大处方”、做“过度治疗”的医院就涉嫌道德败坏了。
三、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克服
只有尽量地完备信息、克服信息的不对称性,才能够避免出现逆向选择,并有效地规避道德风险。
例如,在贷款实践中,金融机构特别乐于向信用历史记录良好的借款人贷款。这就可以理解为金融机构基于弥补信息不对称而采取的对策。再例如,对贷款设置担保也是一种克服信息不对称,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有效手段。但其最大的问题是,假若金融机构的担保条件过于苛刻,则也有可能进一步地加剧逆向选择的程度。而且,担保的另外一个缺点是,金融机构并不能因为担保的设置而减轻对贷款客户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因为担保的质量同样会由于不当的决策而发生变化。这就属于道德风险的范畴了。因此,担保的效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银行和企业间的亲近程度。在这方面,与大型金融机构相比,具有草根特性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很可能相对更有优势。可见,在克服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危害方面,建立“关系贷款客户”的模式要明显地优于设置贷款担保的模式。
金融机构也可以主动地向新客户表达建立长期资金合作关系的愿望,并在其第一次贷款合同中就主动地提供优惠的贷款条件。然后再根据第一期合同完成的情况来修正对该新客户的风险判断,从而确定其第二期贷款合同的信贷条件。具体地说,如果企业的第一期贷款能够按时还本付息,则在第二期贷款合同中就允许该新客户继续享受较低的贷款利率和抵押要求;反之,则将承担较高的贷款利率和贷款抵押,甚或排除继续合作的可能性。由于第一期贷款合同的执行情况将要决定以后各期的信贷条件,所以贷款企业就很有可能不会采取损害其资信条件的行为,从而有效地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
在金融机构资金充裕的前提下,假若金融机构通过某种形式的制度创新有效地解决了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的问题,则可吸引优良客户重新返回信贷市场,从而明显增加信贷资金的投放规模,增加金融机构的贷款利息收入,并相应降低加权均衡期望收益率的水平,最终提高其企业价值。
第三篇:道德风险排查报告
道德风险排查报告
中行龙岩分行监察部:
我部门于3月1日至4月14日期间,积极响应省行“长青2012——内控联合行动”的号召,认真学习《关于开展员工职业道德行为风险排查的通知》(闽中银发
【2012】177号)及其补充通知(闽中银发【2012】222号),严格按照排查内容的要求先后进行了个人自查及部门排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我部门于2012年3月5日至3月20日期间组织全体人员开展个人自查工作。首先,我部充分结合员工合规教育活动,认真组织员工学习《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职业操守指引》、《员工守则》和《员工违规处理办法》等规定,对照排查内容进行自查。自查结束后,每位参加自查人员提交了《个人自查报告》,总计41份,自查覆盖面达到100%,已提交你部留存保管。
自查工作结束后,我部于2012年3月21日至4月15日进入部门排查阶段,在员工自查基础上,对重要岗位、重要人员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经过以上的个人自查与部门排查,我部全体人员均未发现排查内容所列违规事项。
通过此次的道德风险排查,我部全体人员进一步了解了内控的规章制度,充分认识到增强主动防范风险意识的重要性,并明确表示要严格执行总行省行的规章制度,珍惜自身职业生涯,为自己负责,为家人负责,为银行负责。
中行龙岩分行公司业务部
二零一二年四月十六日
第四篇:基金经理道德风险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基金的道德风险
张礼庆
摘要:基金管理人行为的信息不对称是产生道德风险的根源。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存在于基金投资、交易、销售、信息披露等各个环节。具体风险表现为: 净值操纵、操纵市场、关联交易、内幕交易、群体思维的危害和羊群行为、基金销售中的道德风险、基金交易中的道德风险、信息披露中的道德风险等形式。
关键词: 非对称信息基金道德风险
作者简介:张礼庆,供职于平安证券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F830.39文献标识码:A
非对称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是指在交易活动中,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外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1在基金市场中,非对称信息是指在基金的买卖交易活动中,基金管理人拥有但基金投资者不拥有的信息。基金市场的非对称信息可以从内容、时间两个角度划分。从非对称信息的内容来看,非对称信息既可能是指基金管理人的行为(action),即基金管理人是否在为基金投资者尽职尽责工作;也可能是指基金管理人的知识(knowledge)和能力(ability),即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资产的能力。从非对称信息发生的时间上看,发生在达成交易之前的称为事前非对称信息,发生在达成交易之后的称为事后非对称信息。在基金市场上,事前非对称信息主要是有关基金管理人的能力和知识的信息非对称,如基金管理人的市场判断、风险控制、投资组合、选股等能力是高还是低。事后非对称信息主要是指有关基金管理人行为的非对称,如基金管理人是否尽职尽责、是否偷懒、是否利用公司信息为自己牟利炒股票等等。非对称信息导致两个问题,即道德风险(moral hazard)和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其中,事前非对称信息导致逆向选择,事后非对称信息导致道德风险。由于基金投资者购买的是未来,其未来的收益完全取决于基金管理人的行为,因此,基金管理人的行为对基金投资者就至关重要,事后非对称信息是基金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主要矛盾。本文重点分析存在于基金投资、交易、销售、信息披露等各个环节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
净值操纵
基金管理人以获取管理费收入最大化为目标2。由于目前我国基金管理费的提取比例是固定的(封闭式基金为1.5%,股票型开放式基金为1.5%,债券型开放式基金为0.6%-0.8%,货币市场基金为0.33%等),作为外生变量,基金管理人自己无法控制。基金管理人能够控制的变量是基金净值。使基金净值增长的途径有三种:一是增加基金的净销售;二是通过研究、分析、价值挖掘等实现基金净值增加;三是操纵基金净值。其中,第一种对投资者是中性偏有利的,因为基金净销售增加,基金规模扩大,有利于净值上升;第二种是和投资者利益相一致的。第三种操纵基金净值则是与投资者的利益相冲突。
操纵净值的主要办法是操纵股票价格,特别是操纵基金重仓持有的股票价格。基金在交易日的最后几分钟,用不多的交易量将股票价格拉上去,使基金净值大幅增加(前提是基金的资产价值以收盘价计算)。比如,一只基金持有某只股票500万股,在收盘前的最后几分钟,用50万元的资金,将股票价格拉高1元,其净值可以增加500万元,所用资金与净值提升的比例为1:10。
净值操纵对投资者的影响是:增加了基金运营成本(包括管理费和交易佣金),降低了投资者的回报率。操纵净值的结果是基金资产的流动性下降,而抛售股票直接影响个股走势,影响基金净值。
3操纵市场
操纵市场是指基金以获取超额利润或减少风险为目的,利用资金、信息优势,影响股票价格,制造市场假象,诱导投资者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做出投资决策。基金操纵市场的手法主要有:(1)合谋。是指基金与利益相关者串通,由一方做出交易委托,另一方知悉对方委托内容,在相似时间,以相似价格、数量做出相反委托,并达成交易。这种做法也属于下面讲到的关联交易。(2)对倒,又称连续双向交易。是指基金在同一时间对某一只股票进行又买又卖的操作,故意制造繁荣交易假象,以抬高或者压低股票价格。4(3)拉托。是指基金借助于市场咨询机构或股评人士散布谣言或不实资料,使公众投资者对股票价格走势产生错误判断,自己趁机获取利益或避免损失。
对基金投资者而言,操纵市场面临操纵失败的风险和法律风险,即操纵市场被查处的风险。基金的上述操纵市场行为,属于我国《证券法》第71条禁止的交易行为,5我国《证券法》第184条规定,“任何人违反本法第七十一条规定,„„,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第53条规定,“有操纵市场价格、内幕交易、虚假陈述等证券欺诈行为的,由中国证监会依法给予处罚。”因此,表面上看,操纵市场对投资者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为,但本质上说,是使投资者承担严重违法成本的错误行为。对整个市场来说,则扭曲了市场价格信号,导致无序和紊乱,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关联交易
基金的关联交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基金与基金管理公司控股股东之间的交易,另一种是同一基金管理公司内部各基金之间的交易。基金与基金管理公司控股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行为包括三个方面:(1)基金与基金管理公司控股股东自营盘之间的交易,通过这种交易转移利润。在基金设立初期有一种说法,基金是证券公司的第二自营盘,即指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股东证券公司之间的利益从属关系。(2)基金管理公司动用基金资产为其控股股东证券公司在新股承销、增发和配股过程中提供某些支持,减轻控股股东的承销风险。(3)基金管理公司将基金的交易席位分配给控股股东。正常的市场交易原则是基金管理公司租用证券公司的交易席位,证券公司为基金管理公司提供研究成果。基金管理公司分配给证券公司的交易量与证券公司提供的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数量相匹配。但是,在关联交易的情况下,二者之间就未必匹配。同时,作为对基金管理人的关联交易的回报,控股股东可能在基金的年报和中报统计日前,大幅拉高基金重仓股股价,抬高基金净值,为基金提取管理费、基金排名等方面提供支持。
关联交易的另一种形式是同一管理公司管理的不同基金之间的交易行为。一般表现为用一个基金的盈利来填补另一个基金的亏损。这种关联交易既可以发生在同一基金管理公司所管理的不同基金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与所管理的代客理财账户(比如全国社保基金的专户)之间,还可以发生在同一基金管理公司所管理的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之间。
这种关联交易行为通常是以基金之间的相互“倒仓”形式表现出来。所谓“倒仓”是指甲、乙两只基金通过事先约定的价格、数量和时间,在市场上进行相对交易的行为。6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两只基金相互倒仓,既可以解决先上市的基金的流动性问题,又不影响甚至提高基金净值。目前我国基金市场中开放式基金不断推出、而封闭式基金出现“边缘化”现象,为了保证开放式基金的净值或者应付赎回资金需要,有可能出现将开放式基金的大量股票倒仓给封闭式基金,反正封闭式基金不存在流动性风险问题。基金管理公司为树立品牌
形象,可能选择一只开放式基金作为公司品牌,将其流动性差、亏损的股票倒给公司旗下其他的基金,以确保“品牌基金”的净值在市场中处于领先。如果遇到某一只基金需要扩募或续期,其他基金可能通过集中拉抬这只基金重仓股股价的方式解决基金扩募需要的净值增长率问题。为了吸引和保证获得代客理财客户,基金管理公司也可能以牺牲公募基金投资者的利益确保定向的代客理财账户的收益率。
2001年6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证券投资基金运作中证券交易行为的通知》,其中要求,“证券交易所在日常交易监控中,应当将一个基金视为单一的投资人,将一个基金管理公司视为持有不同账户的单一投资人,比照同一投资人进行监控。”7这一规定对防止同一基金管理公司内部各个基金之间的倒仓行为有着积极意义,但是难以防止基金与其控股股东或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倒仓行为或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对投资者利益产生机器不利的影响:(1)利益损失。将基金利益转移给基金管理公司的控股股东,或者将一只基金的利润转移给另一只基金,或者将基金的利润转移给代客理财账户,或者将封闭式基金的利润转移给开放式基金,或者全部是反向转移,都必然会损害基金管理公司客户的利益;(2)扭曲基金净值和盈利信号,扰乱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基金净值和基金盈利是基金管理人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投资者选择基金进行投资的重要指标。如果出现关联交易行为,净值和收益的价格信号功能就会扭曲变形,基金投资者无法准确判断基金的真实情况,进而给投资者的投资决策造成困难,导致基金市场资源配置混乱。
内幕交易
内幕交易是指内幕人员和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内幕信息的其他人员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泄漏内幕信息,根据内幕信息买卖证券或者向其他人提出买卖证券建议的行为。基金的内幕交易行为有三种:第一,基金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内幕交易。基金凭借其代理股东地位,迎合上市公司的特殊需要,比如行使投票权支持上市公司管理层提出的某些议案(如有损股东利益的“毒丸”等反收购计划),以换取上市公司内幕信息,或者优先得到某些内幕信息。第二,基金管理人的内幕交易。基金管理人可能利用基金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内幕信息为自己谋取私利。最典型的例子是“前置交易”(front-running,其含义相当于中文的“老鼠仓”。)即基金管理人先为自己或利益相关者买入某些股票,之后再为基金买。这样的行为会使股票价格攀升,抬高基金的成本。在适当的时候,基金管理人再将股票在高位抛出,甚至可能用基金的钱去高位接盘。第三,基金与其特殊投资者之间的内幕交易。基金本身产生的内幕信息比如基金业绩、基金投资组合、基金重仓股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幕信息,这些信息在公布之前具有重要的投资价值,基金可能利用这些重要信息与其特殊关系客户作交易,从而损害其他基金投资者的利益。
内幕交易对基金投资者的影响是: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内幕交易看似为了投资者的利益,其实这种行为面临着极大的法律风险,最终承担风险的还是基金投资者。基金管理人的内幕交易直接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基金与其特殊投资者之间的内幕交易损害其他基金投资者的利益。另外,各种内幕交易均违背“三公”原则,不利于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
群体思维的危害和羊群行为
我国基金投资目前实行的主要是投资决策委员会制度。在基金投资决策过程中内在的存在着一些缺陷。通常情况下,投资决策委员会的每一个成员在投资策略上存在着很大分歧,这些分歧一般情况下难以协调。结果往往是投资决策委员会在每个成员都最没有把握的地方达成一致意见,因为对每一个成员而言,在自己没有把握的地方,反对的意愿最小;而对整体投资决策而言,反对意见最小的方案最容易被通过。这样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被加总成集体的平庸。
另外,在基金之间,也会由于群体思维,而造成基金投资组合的趋同,我们可以称之为“羊群行为”或“同质化”。基金之间的竞争以及基金投资组合的公开披露,是羊群行为产生的前提条件。基金经理的羊群行为,主要是出于声誉考虑或者出于报酬考虑的羊群行为(reputation-based and compensation-based herding)。为了避免因投资失误而出现声誉风险,或者当基金经理的报酬是建立在同行业业绩比较的基础之上时,基金经理之间就有采取相互模仿行为的倾向。
基金经理出于对其职业前途的考虑,可能依靠也可能不采用他个人所收集到的个人信息,这取决于他个人的行为如何反映其所获得的个人信息。Chevalier & Ellison(1999)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基金经理采用非常规的投资策略,一旦失败,将比采用常规的投资策略更有可能受到离职的惩罚,而采用非常规的投资策略,即使能够成功,也不会受到明确的奖励,不会明显地降低离职的概率。对于年轻的基金经理而言,采用非常规的投资策略失败后所得到的惩罚比年长的基金经理要严厉,这说明对于年轻的基金经理,不仅根据其业绩而且根据其行为方式来考核,年轻的基金经理为了避免离职,遵从“羊群”行为方式的可能性更大。
基金的群体思维和羊群行为,在投机性的市场上其结果将是灾难性的,损失的最终承担者将还是基金投资者。如去年下半年多数基金在”价值投资”理念下集中持有股票。据统计,04年6月30日, 基金公司前五大重仓股的惊人雷同,在众多基金公司的重仓股列表中,长江电力、中国石化、宝钢股份等大盘蓝筹股比比皆是。统计显示,长江电力、上海机场、中国石化分别被16家、12家、13家基金公司重仓持有,这表明基金公司重仓股重叠现象极为普遍。
基金销售中的道德风险
基金在西方国家一般是通过投资顾问商自己的销售机构、专业基金销售商、证券商等进行销售,相似地,我国主要是基金管理公司自己的销售机构、代销银行和证券公司进行销售。由于利益导向和冲突, 销售机构或个人可能对投资者误导甚至欺诈。
另外,基金管理人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面对大型、特大型的客户可能私下做出一些收益保障性的承诺或者提供内幕信息的承诺(比如将基金建仓股票的信息提前告知)。这些承诺最终能否兑现先且不说,即使能够兑现,也是以牺牲其他基金投资者利益为代价的。
基金交易中的道德风险
基金在每日净值确定后(美国为下午4点,我国为下午3点证券市场交易时间结束),基金管理人和特定客户继续进行交易,这是所谓的“市后交易”。基金管理人提供有关信息予特定客户,客户利用可能存在的基金价格差进行快速的短期交易,这称为“短线交易”。上述非法交易行为的背后,是巨额的利益驱动、制度缺陷、自我约束机制弱化和道德危机。券商等经纪人帮助特定的大客户进行“市后交易”或“短线交易”,是为了收取频繁买卖的申购赎回费用;基金管理公司依赖券商等中介机构的客户关系,往往默许券商等机构的特定投资者采取不同普通投资者的交易方式,甚至提供基金单位净值波动的实时信息供特定客户进行短期套利。
2003年9月,美国基金业爆发了特大丑闻。纽约州司法部长斯皮策(Spitzer)指控4家基金公司涉嫌与金丝雀(Canary)对冲基金进行非法交易,在收盘后买卖基金。斯皮策向事件的有关负责人提起了民事诉讼,指控他们违反了纽约州商业法律,牺牲了广大个人投资者的利益。美国司法部业随后开始调查共同基金的买卖行为。这起事件沉重打击了基金投资者的信心,重创了美国基金业历经80多年所建立起来的良好形象。
我国的开放式基金交易中由于不存在类似股票交易的中央交易系统,基金登记结算完全由基金管理公司开发的系统进行,所以客观上不能否定“市后交易”和“短线交易”存在的可能。在开放式基金发展初期,基金出现交易中的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很大,这对于基金其他
投资者来说是不公平的。
信息披露中的道德风险
基金的信息披露包括招募说明书、公开说明书、基金年报、基金中报、基金投资组合公告(季报)以及重大事项公告(临时公告)。在每一种公告文件中都有可能产生道德风险行为,即做出对基金管理人或销售商有利而对投资者不利的公告表述。信息披露中的道德风险行为常常表现为基金管理人利用法律法规的漏洞,做出对投资者误导性的或遗漏性的信息公告。事实上,由于基金公布投资组合有15日、60日及90日的时间滞后,基金可以在此期间进行持仓调整。所以,基金的信息披露可能造成信息失真,并对投资者形成误导8。
以上分析了基金管理人道德风险行为的种种具体形式,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基金都会有上述所有的道德风险行为。有的基金比较规范,有的基金违规操作的成分比较大。理论研究旨在将各种可能性一一列出,以便于设计制度,堵塞漏洞,防患于未然。另外,这些道德风险行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基金管理人会根据具体的市场条件和监管环境的变化不断做出适应性调整,旧的道德风险行为会逐渐被淘汰,新的道德风险行为不断产生。基金行业就是在道德风险行为不断产生和不断治理之中向前发展的。
注释 1 关于非对称信息的定义和非对称信息的划分,参见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99页。目前中国很多新近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如银河、国联安等,明确提出公司的目标是“以基金投资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但从经济理性上说,并不能排除管理人自身利益最大化即管理费最大化的目标。比如2001年9月,“银广夏泡沫”破灭,基金景福、景宏重仓持有银广夏,结果基金净值产生重大损失。在2000年10月的《财经》杂志的“基金黑幕”一文详细描述了基金的对倒交易。其后,中国证监会对基金交易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博时基金管理公司的对倒交易最为明显,博时基金管理公司及其管理人员等受到了相应处分。我国《证券法》第71条列出了合谋、连续交易、自买自卖等操纵证券价格的行为。6 参见平湖:“基金黑幕”,《财经》杂志2000年第10期。中国证监会:“关于规范证券投资基金运作中证券交易行为的通知”(证监发[2001]29号)
第5条。2001年6月颁布。《基金黑幕》一文对基金信息披露的误导行为作了详细分析。参见平湖:《基金黑幕》,《财经》2000年第10期。
第五篇:农村信用社道德风险研究二稿(范文)
农村信用社道德风险研究
【摘要】21世纪我国的金融市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道德在金融系统中的重要性越发突出。
金融系统中的道德风险逐渐影响着我国的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农村信用是我国金融系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经营、管理的差异性和局域性,其面临的道德风险更为突出。为降低和防范信用社的道德风险,确保信用社健康有序的发展,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是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上为数不多的正规金融单位,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在目前信用社的管理体制下,我们要深刻理解道德风险的概念、道德风险的实质,本文从信用社的内部管理着手,根据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道德风险的现状、农村信用社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源,探讨目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道德风险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道德风险的概念
从经济学的角度,道德风险是指由于代理人和委托人的信息不对称,代理人签订合约后采用隐藏行为给委托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在经济活动中,道德风险问题相当普遍。从商业银行经营的角度,道德风险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操作风险,是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列的三大风险之一。
道德风险的概念最初源自保险市场。保险界有一个关于道德风险的经典例子:经测算,某学校学生自行车被盗比率约为10%,有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发起了一个针对自行车的保险,保费为保险标的15%。按常理,这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应获得5%左右的利润,但该保险运作一段时间后,这几个学生发现自行车被盗比率迅速提高到15%以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这是因为自行车投保后学生们对自行车安全防范措施明显减少了。在这个例子中,投保的学生由于不完全承担自行车被盗的风险后果,因而采取了对自行车安全防范的不作为行为。而这种不作为的行为就是道德风险。从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的角度,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也是较为普遍的,信用社内部人员假冒他人名义发放的冒名贷款就是道德风险最好的例证。
二、道德风险的实质
需要区别的是,道德风险并不等同于道德败坏。道德风险是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或者说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 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导致道德风险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当事人之间获取的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不完整,当监督成本太高以至超过监督收益时,在获取信息方面占优势的一方有可能为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在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采取不利于他人的行动,侵占他人的利益。当前农村信用社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监督工作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以信贷为主体的业务活动缺乏有效的监督,这也滋生了道德风险发生的空间。
三、当前农村信用社道德风险问题的现状
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当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时就必然导致道德风险问题的产生。道德风险在农村信用社内部主要体现为: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明知其作为或不作为不符合农村信用社的长远利益,但由于认为这种作为或不作为可能不被发现或即使被发现所带来的损失也小于所带来的收益,而做出决策所形成的风险就是农村信用社的内部道德风险。同时,农村信用社也面临着来自客户的信用风险,由于社会信用风险所形成的信用社信贷风险就是农村信用社的外部道德风险。
(一)农村信用社的内部道德风险.农村信用社决策层的道德风险:在目前农村信用社的产权体制下,决策层个人大多不拥有与其职权相适应的产权,事实上并无足够的经济能力对决策结果负责,或者只负有微不足道的责任,这是决策层仍然存在道德风险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决策行为的非市场化,对高级管理层的约束力软化,对违规行为反应滞后等方面。
2.农村信用社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决策层的道德风险增加了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如表达意见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迎合上意”,利益目标短期化,在决策层对高级管理层的约束力软化的情况下,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违法违规经营,内部经营管理混乱,不同形式的越权经营,对下级违规行为反应麻木甚至默许,账外经营,操纵会计报表,人为调整统计数据,报喜不报忧等现象都是管理层道德风险最突出的体现。
3.农村信用社经营层的道德风险: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层是信息的收集者,是微观信息量最丰富的层次,由于其获取的微观信息量最大,当管理层的监督不到位时,成为农村信用社内部道德风险发生频率最高的层次。如信贷操作人员违规超权发放人情贷款,会计出纳人员篡改帐目,伪造存单、汇票侵吞客户存 款或信用社资金,高智商人员利用电脑作案,信贷及不良资产管理人员删除不利信息或提供不实信息误导管理层等。2.农村信用社的外部道德风险(二)农村信用社目前面临的外部道德风险主要是由于社会信用风险导致。例如,社会信用程度低下,企业和农户套取信用社贷款、逃废债务,致使信用社资产蒙受损失。其形式主要有:企业编制假财务数据,骗取信用社信用,套取贷款;企业变更法人代表,“新官不理旧帐”,造成信用社贷款长期沉淀;连年亏损,资不抵债;多头开户,骗取贷款,躲避监管;贷款农户把信用社有偿贷款变为无偿扶贫资金;农户将小额贷款证借予他人贷款或贷款用于其它经营,以此达到“不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后果”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的目的。另外,政策性的企业改制、兼并、重组、破产导致信用社贷款资金悬空也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的信用风险。
如上所述,信用社由于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在信用社的经营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和客观存在。从最易滋生道德风险的信贷业务角度,信贷人员没有尽到尽职调查的义务产生信贷风险,导致信用社不良资产增加已经给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稳健发展带来较大挑战,特别是管理层变动后,随着一些信息公开化,这些不良资产出现剧增势头或者前清后增现象,甚至有信贷人员与借贷方相互勾结,骗取贷款等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信用社的稳定发展。另外一个更加突出的现象是当前社会的道德风险伺机侵蚀银行内部,以高利贷为代表的民间资本市场伺机将风险转嫁于风险防范意识与措施都相对薄弱的农村信用社,这对于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四 农村信用社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源
农村信用社道德风险的产生,与个人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思想认识有着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农村信用社内控机制不健全,其中最根本的因素还在于农村信用社没有建立起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产权理论认为,最优的企业制度安排应实现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统一,目前农村信用社企业制度远远达不到上述要求。农村信用社制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法建立起责权对等的现代企业制度。由于农村信用社存在根本性的产权缺陷,无法建立起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相统一的现代产权制度和 责权对等的委托代理关系,从而难以避免经营者只为寻求个人业绩而从事的短期行为。目前农村信用社以“三会”制度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也尚需完善,主要体现在监事会不能充分发挥相应职能,联社的重大决策缺乏民主,透明度不够高等方面。
(二)、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规章制度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对一些业务经营存在监控盲区;有些规章制度已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须重新修订,加以完善;在新业务开发推广或新的管理模式推行时,没有及时制订相应配套的规章制度。监察稽查以事后监督为主,往往是亡羊补牢,事后补救,缺少事前、事中的监督;职能部门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检查监督不力,无法达到内部制衡的目的。同时,相对于内部核算制度而言,由于业务经营过程中透明度较低,业务管理制度尚未建立起一个系统的制度体系,这对于当前业务发展也是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
(三)、制度落实不到位,内部员工违法违纪案件未能有效遏制。从目前信用社发生的各类案件来看,很重要的原因是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违规违章操作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在业务经营上,偏重于规模发展,对于内控制度的建立与落实重视不够。领导重视业务经营,忽视了员工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少数员工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发生了偏向,员工盗用客户资金、挪用库款、以贷谋私等违规违纪案件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信用社信誉和利益。
(四)、激励约束机制失衡。目前部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处于较为粗放的状态,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缺少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激励环境,员工自尊需求得不到满足,存在一定的寻租空间和滋长道德风险的土壤。
(五)、诚信理念缺失、信息反馈滞后。由于农村信用社存在的根本性产权缺陷,不能给守信者以激励,在公平竞争中增加社会的财富,相反却产生了大量不道德竞争等违反诚信原则的商业行为。信息不对称,借款人在内部信息、还款意愿等方面所占有的信息于绝对优势,企业财务报表反映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报表数据存在非动态、不及时、可信度不高等问题。同时,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手段落后,缺少有关借款企业诚信的信用风险管理的技术,对信贷风险的警、提示远远达不到管理的要求。
五. 建立健全内控机制,防范信用社道德风险
由于农村信用社存在根本性的产权缺陷,无法建立起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相统一的现代产权制度,难以避免经营者只为寻求个人业绩而从事的短期行为,这是当前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难题。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特别是农村信用社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是以自律为主要特征的单个独立法人,资产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弱。农村信用社内控机制的含义应该是农村信用社机构内部为完成既定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是由不同部门、不同人员和不同操作环节相互交织、紧密联系的动态过程,是按照一定控制目的而由有关控制所组成的控制体系。加强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建设,防范信用社道德风险,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规范化的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完善理事会结构,实行理事会下的主任负责制,本着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相统一的原则,联社理事长与主任要分设。强化监事会的监督作用,设立专职监事长,不得兼任,可由上级派驻或从内部产生。联社重大决策,必须经社员代表大会或理事会讨论表决,真正形成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主任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法人治理结构。
(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构筑有效的内控监督机制。要以完善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程、规范业务行为为标准,对现有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内控机制进行全面清理,查遗补缺,充实完善,并建立健全考核处罚制度,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同时,结合农村信用社实际,严格岗位分工,因事设岗,因岗定人,明确各岗位或员工在业务操作中的责权划分以及应承担责任,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使每项业务环节都纳入监控范围。
建立遵章守制和防查激励机制,提高员工防范案件风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建议仿效公安系统为公安干警设立廉政基金的做法,从每个员工效益工资中每月提出一部分存入到风险基金中,如果员工在工作期间无违章违纪行为,风险基金在员工退休后全额返还,否则不予返还,从而激励员工在工作岗位上能爱岗敬业、遵章守纪。
(三)、狠抓各项制度落实,建立合理的责任追究制度。有章不循,有法不依,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是目前一些信用社内控机制乏力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给绝大多数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提供了温床。在日常管理中要从提高全员的 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入手,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增强员工爱岗敬业的主人翁意识,强化道德意识,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针对农村信用社工作特点,进行普法教育,举办法律法规专题讲座,开展警示和“现身说法”活动,增强员工的法制法规意识,提高预防职务犯罪的免疫力。另外对违规经营及形成不良资产的责任人在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的同时也要追究单位领导人的责任,以提高领导层的责任心,保证农村信用社安全、稳健经营。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针对人的需求,尤其是利益需求展开的一种人性化的管理行为。按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理性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对爱和归属的需求,即社交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需求层次理论同时指出,已满足的需求对个人不再具有激励作用,只有未满足的需求对个人才具有激励作用。例如,在同一单位,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经历背景的员工有着不同的需求,一般来说,年轻员工对现金收入、未来发展机会及相关培训更为偏好,年龄较大的员工则对福利、保险、工作的稳定性等更为关注。为此,在坚持物质激励的基础地位的同时必须坚持物质和精神的结合,对不同员工采取差异化的激励策略。
(五)提高风险管理手段,重构诚信理念。农村信用社应多方获取借款人信息,尽量平衡借贷双方信息占有程度。提高信贷不良资产界定的预见性及信贷预警系统的灵敏度,以增加农村信用社防范风险的能力。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和守信增益机制,一方面对逃废银行债务的借款人采取惩戒措施,加强追偿力度,以儆效尤;另一方面通过大力支持守信企业和农户发展等多种方式,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信用意识。
从目前农村信用社整体经营发展的角度,结合当前农村信用社部分道德风险行为的诱因,还应合理确定信用社考核指标,如果考核指标远远超过实际操作可能,而基层信用社迫于压力又必须完成,此时占据信息优势的经营者在权衡得失后道德风险行为将不可避免。农村信用社考核指标的确定可以借鉴国有商业银行的做法,建立起以利润、不良资产控制为主,业务规模为辅的业务指标考核体系,实现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平衡,最终实现长期利润的最大化。
答谢辞:感谢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汪运栋老师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汪老师的细心指导使我在写作论文初期有了较为清晰的思路,并指出了论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使我顺利完成论文,在此特别感谢汪老师!
参考文献:
[1] 曾康霖 刘 楹 陈华芳:《道德风险与金融职务犯罪》
[2]束兰根,于亮.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形成机制与防范途径[J].新金融,2005,(4).[3]俞栋.道德风险:国有商业银行转型的困扰与挑战[J].金融论坛,2005,(12).[4]孙国华.商业银行改制后道德风险的多元化[J].理论与现代化,2005,(7).[5]刘军.金融风险防范的薄弱环节[J].金融与经济,2005,(12).[6]农信社如何加强内控管理防范道德风险,369信合网(www.xiexiebang.com)[7] 丹东市农行:《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成因和控制》,北方金融网(www.xiexiebang.com)[8] 黄国军,对当前农村信用社防范道德风险的思考,中国农村金融网
批语:文章结构尚可,主要是格式不符合文论要求,希望你认真阅读,检查存在的问题。及时提交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