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检察机关案件管理路径选择
2、案管部门自身功能发挥
(1)繁琐事务性服务工作影响监督职能履行
根据高检院的指示精神,案件管理部门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应当为“案件质量”。然而,从全国各地实践情况来看,有些检察院或者因为对案管部门职能认识不足,抑或对畏于改革阻力,错误的将案件集中管理操作为集中从事院内内勤事务服务和数据管理统计。如,有的院把案卷卷宗装订也纳入了案管部门的工作范畴;有的院把业务部门的事务性工作纳入到案管部门,比如告知、换押。课题组认为,在目前案管部门人少活多的现状下,上述将案管部门的职能偏差的运用于为业务部门后勤服务的做法实有不妥。
诚然,案件管理部门履行管理监督职能时,不可避免的要承担一些事务性服务工作,但应限于从事对有效实施监督管理有帮助的事务性工作。案管部门从事事务性是有效实施监督管理的载体。为案件质量服务是案件管理部门最根本的服务内容和非常重要的职能,这也是高检院主张成立案管部门的初衷。将精力过多分散于为业务部门从事内勤事务,势必影响案管部门为检察长和检委会提供客观公正的数据、评查考核结果,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精力,影响案管部门的核心服务职能的履行,检察业务统筹管理监督作用将大打折扣。
(2)案件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一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必定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工作机制。案件管理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必不可少的需要完善的案件管理体制。因此,各地区必须结合地区实际建章立制,优化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为案件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浙江省在案件管理机制做了不少工作,为了抓好案件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先后出台《关于加强案件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案件管理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规范性意见,对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提升案管工作规范化水平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案件管理仍处于初期,覆盖案件管理工作全面内容的案件管理工作办法仍未出台。浙江省不少检察机关也为制定配套的案件管理工作细则。
四、浙江检察机关案件管理路径选择
纵观浙江检察机关案件施行集中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管理、监督、服务等方面的问题,课题组从现代管理学的视角,深入探索,认为集约化管理将是浙江检察机关案件管理的必由之路。
(一)定义
1、集约化管理
所谓集约化管理,是指通过不断的优化各种所必须的生产要素以及内设部门,整合各工艺流程,以期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从而取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系统化流程。
2、检察机关案件集约化管理
检察机关案件集约化管理是指在各级检察长以及检委会的领导下,通过遵循刑事诉讼规律以及法律监督工作相关规律,设立案件管理相关机构等方法措施,优化各级检察机关内部的各类资源,通过合理安排、分工协作、风险控制以及流程改造等新型的系统化发展模式,从而达到提升执法公信力这一目标。检察机关案件集约化管理是促进检察工作科学、合理、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之一。
3、检察机关案件集中管理与集约化管理区别
检察机关案件集中管理与集约化管理有所不同。顾名思义,集中是相对于分散而言,而集约则相对于粗放。集中管理只是粗放式管理和集约式管理的中间阶段,或者说是过渡阶段。
集中管理具有汇合以及聚集的意思,但是,集中管理相对于集约化管理而言,仍然缺乏现代管理的思想和理念,缺乏一个完整的要素体系。
目前,浙江检察机关绝大多数都已成立案件管理部门,实现了案件集中统一管理,随着不断规范化管理,必将从案件管理逐步提升为案件集约化管理。
(二)检察机关案件集约化管理产生背景
1、为进一步满足社会文明进步产生的推动型发展需求
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全社会对于提高执法公信力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检察机关作为执法办案的主体之一,其办案理念、方式方法、办案质量以及办案效率效果等都与社会的期待值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检察机关自身优化内部管理以及进一步强化自身监督显得尤为迫切。
2、为进一步满足案件总量剧增产生的集中型管理需求
量变引起质变。当某一事物的总量发生巨大变化,其管理的方式紧接着也必然要求不断自我调整来满足这种变化。这种数量级的变化从而成为了改变管理方式方法的重要推动力量。
全国检察机关向法院提起公诉人数[12]
年份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人数 255000 599000 596624 708836 950804 1148409
上表是全国检察机关从1985年到2010年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的数据,其递增趋势明显。这些数据是全国范围,而某些地方比如杭州萧山区则增长的更为明显。检察机关人少案多的矛盾不断显现。如果继续采用集中管理的案件管理模式,则在不久的将来,则很难保障正确、高效的行使检察权。
3、为进一步满足由执法办案不规范问题产生的遏制型需求
全国检察机关在执法办案过程中,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的典型问题,最高人民检察院针对这些典型时期的典型问题,出台了相关措施,加强了对检察权运行过程中的控制。
近年来,更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例如,出台人民监督员制度,从而加强外部监督,提升办理职务犯罪的执法公信力;出台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录音录像措施,进一步防范刑讯逼供,加强规范执法;新刑事诉讼法出台,进一步规范了检察机关执法办案。
无疑,这些举措对于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办案公信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措施的出台不代表实施,目前,系统化、合理化的案件监督管理体系存在某方面甚至是某些方面的空白,仍需要不断的填补。
4、为进一步满足现行案件管理模式缺陷产生的调整型需求
浙江检察机关现行的案件管理模式为集中管理,集中管理改变了传统的“纵强横弱”局面,即纵向管理强势,横向管理相对薄弱。但是,集中管理也有缺陷,它过分强调了横向,忽视了纵向。
集中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一直以来的“各自为政”现象,“部门主义”色彩有所淡化,不仅强调部门的重要地位,也对检察工作整体进行了考量。
即便集中管理解决了传统案件管理模式的一些缺陷,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课题组成员通过调研,有不愿透露单位的案管同行提到,“设立案管跟之前没什么区别,就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也就是说,浙江检察机关顺应趋势设立案管中心或案管部门,有的并没有发挥设想的功能,有的甚至丢掉了传统案件管理模式下一些优秀的做法,有的只是流于形式,当然,也有的确实是发挥了其应有的功能。究其原因,是设立的案件管理部门缺乏系统性、统筹性以及全面性的方式方法。
5、为进一步满足检察机关内设机构特殊性产生的统筹型需求
与公安机关和法院不同,检察机关内设机构基本上走的是流程关系,有清晰的流程线路;而公安机关和法院的内设机构则是以业务部门为主,流程只是单纯的辅助。
以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为例,走的程序主要是:职务犯罪受理举报--立案、侦查--审查批准逮捕--审查提起公诉--出席法庭--抗诉--受理申诉、赔偿等。
公安机关以及法院的内部制约明显较少,其案件管理过程控制的需求明显大于检察机关;相反,检察机关的案件管理在集约型统筹方面的需求要明显高于法院以及公安机关。
(三)案件集约化管理的作用
案件集约化管理对于检察机关来说是一项重大改革项目,甚至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案件集约化管理在检察机关日常管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直接关系到检查管理现代化水平。
1、案件集约化管理在检察管理功能中的作用
在检察管理体系中,案件集约化管理机制占据着重要位置。案件集约化管理的理念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构建案管平台,全面深化内部监督,从而提供优质高效的检察决策服务。浙江检察机关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要求,实现了全国检察机关统一的执法办公管理软件;但是,后两个要求有待进一步完善。
全面深化内部监督指的是,搭建全面、动态以及全生命周期的监督体系;优质高效的检察决策服务指的是案管部门为检察机关各内设部门的检察工作提供优质高效的参考资料。
这三者的关系是一个基础、两个重点。即构建平台是搭建基础,而提供服务以及内部监督则是重点。没有基础,重点将难以实现;有了基础,没有重点,也不成目的。
2、案件集约化管理在检察机关工作方式方法中的作用
案件集约化管理在检察工作发展方式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内涵式发展上。发展方式可以分为内涵式发展方式和外延式发展方式两种。
外延式发展表现为外部扩张,它强调外部的力量,即外因。通过财力、人力的投入,从而实现数量增长,进一步扩大规模,最后是空间的扩张。
内涵式发展则强调事物内部的某些因素,即内因。它通过理念的不断更新,从而进一步整合内部资源,达到激发生产活力,实现最大化效能的目的。
在检察工作中,增加工作人员以及提高经费是外因,只依靠外因远远不够,还需要内因助力。案件集约化管理是检察机关工作开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主要体现,是日常检查机关工作合理、科学开展的重难点。
3、案件集约化管理在检察机关案件管理模式中的作用
目前案件管理的基本模式可分为横向管理和纵向管理,而检察机关案件集约化管理则是横向管理和纵向管理的结合,即具有交叉关系。
传统的案件管理模式中,纵向管理比较强势,横向管理相对弱化;集中管理则是弱化纵向管理,加强横向管理;集约化管理的趋势是横纵并重,进一步达到以横向管理为基础的案件管理模式。
浙江检察机关目前采用的是集中管理模式,因此,仍需要进一步弱化纵向管理,加强横向管理,从而达到横纵并重,再进一步延伸到以横向管理为基础的检察机关案件管理模式。
4、案件集约化管理在检察机关日常决策中的作用
案件集约化管理作为检察机关日常科学决策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它的作用是通过对检察机关执法办案进行科学的管理以及监督、服务,通过与检察机关办公室、研究室、控申部门等的合作沟通交流,通过数据挖掘,逐步成为以检察长为中心的党组、检察委员会以及其他业务部门的“思想库”“智囊团”,甚至是“参谋部”。
5、案件集约化管理在检察机关执法办案运行中的作用
案件集约化管理的理念中,检察机关案件管理部门在执法办案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检察机关案件管理部门是作为检察机关日常执法办案工作的控制阀、思想信息库以及运行总枢纽;其二是通过保持原有执法办案中的优秀做法,进一步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案件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全程管理以及动态监督整个执法办案过程,达到为整个检察机关的党组、检察委员会、执法办案业务部门以及人民群众提供各类有价值的服务。
6、案件集约化管理在检察机关内部监督中的作用
本文所说的案件管理机构在现实工作中与检察机关执法办案部门所进行的内部监督属性不同。执法办案部门(以自侦、批捕、公诉为例)之间的内部监督主要表现的是各个连贯环节之间的相互制约;本文提到的检察机关案件管理部门同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监督则是管理机制方面的监督,这种内部监督的优势在于动态、全程,贯穿在案件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这种优势是普通自侦、批捕、公诉之间很难实现的。
检察机关案件集约化管理要实现一种新型的内部监督内部制约体系。即,保留原有业务部门的优秀工作机制,通过案件信息管理平台,将自侦、批捕、公诉等业务部门之间的内部监督以及检察机关管理部门的内部监督巧妙的结合起来。这种新型的内部监督控制体系能有效过滤或者防止问题性信息,及时给党组、检察委员会提供准确、全面、有价值的信息。
7、案件集约化管理在检察机关检察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检察机关存在的前提是正确行使国家赋予的检察权,而衡量一个检察机关日常工作效果的依据则是检察机关在行使法律设定检察权的具体情况,其中法律包括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
检察机关的执法办案工作作为法律监督的最基本手段,是整个检察机关的中心任务,也就是说,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铺陈开来,为执法办案服务。其他各项工作都要以办案效果为标准来检验自身检察工作。
检察机关案件管理部门主要承担着对本院检察业务部门以及检察人员、下级检察机关的日常工作所进行的考察、考核,这种考核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一个检查机关的检察队伍基本素质。
8、案件管理机构在检察机关部门属性上的作用
案件集约化管理将案件管理部门的机构属性定位为综合性,也就是检察机关内部常提到的“综合线”,以最基础的管理、监督、服务三大职能为依托,根据客观需要,不断衍生其他具体功能。
这些衍生功能一般较为细化,例如根据法律法规的修改不断制定和完善执法办案流程、案件统一受理、统一送达、案卷统一管理、涉案赃款赃物统一监管、办案质量评查、数据统计、考核考评、典型案例监督以及宏观政策把握等等。
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浙江检察机关在设置案件管理机构时,忽略了一个细节。根据案件管理部门的功能需求及定位,案件管理部门具有监管的职能,那么监管机构的相关规则理应大于被监管机构,也就是说,案件管理部门的部门属性要高于其他业务部门。诚然,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待进一步努力。
(四)案件集约化管理应处理好几组关系
1、案件集约化管理应处理好内部资源管理与检察规律之间的关系
检察机关要想实现案件集约化管理,首先要整合内部相关资源,而整合内部相关资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检察机关进行案件集约化管理,必须明确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得公平和效率、运行和监督、成本与效率等关系达到平衡。要达到这些关系的平衡,首先需要遵循检察规律,这样才能放手去整合检察机关内部资源。
课题组认为,检察机关内部资源可供整合的主要分为四大类,其一是通过合并、分裂、设立等方式调整组织机构;其二是通过完善和优化各类工作机制,例如决策、运行、过程控制、考核考评等等;其三是对检察机关内部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合理的配置;其四是对检察机关内部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
检察规律反应的是检察机关行使检察权与审判机关行使审判权、公安机关行使警察权等权力之间的必然联系;同时,它还反应不同类目检察权之间以及各级检察机关之间的必然联系。由此可以看出,检察规律依据的是法律赋予的诉讼规则以及监督规则,是整合检察机关内部资源的重要或者说是基本依据。
2、案件集约化管理应处理好全程管理与动态监督之间的关系
前文提到,集约化管理是现代管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全过程管理(即贯穿整个生命周期)以及动态监督则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全过程管理,就是将管理贯穿于事物发展的整个生命周期。虽然各地的检察院会因为地方特色侧重有所不同,对于全过程管理的要求也不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全过程管理的发展势头不可抵挡,管理倘若不能做到全程性,那么何以能称为有效的管理。
同理,内部监督需要动态性才能保证其监督的效能发挥到极致,否则就会打折扣。
案件集约化管理需要将全过程管理以及动态监督充分、合理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检察机关案件管理的水平。这也预示着检查机关案件管理应该朝着全过程管理以及动态监督方向不断的拓展、延伸。
3、案件集约化管理应处理好程序监督与实体监督之间的关系 对检察机关执法办案质量进行考察时,主要考察的是实体和程序这两个方面。目前,检察机关内部并没有对案件管理部门充分重视,甚至有的认为譬如控申的举报受理,随后的立案侦查、批准逮捕、提起公诉外加申诉控告等之间早已有了相关的制约机制,并且办案人员也会有意识的进行自我监督和防范,根本不需要案件管理部门来进行实体监督。
课题组通过调研、分析,认为案件集约化管理应同时注重实体监督和程序监督。首先,案件集约化管理要求案件管理部门对于整个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监督是全方位的而不仅仅是某一部分,也就是完整的而不是残缺的;其次,检察机关执法办案过程中,实体和程序是相互交织与糅合的,好比一面镜子的两面。例如刑诉法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适用时导致的无罪判决就涉及到程序和实体两个方面,其中无罪判决对应实体,非法取证对应程序;其三,从浙江各检察机关的监管实践来看,某些案件实体质量问题则是通过案件管理部门发现的,虽然数目不多,但从侧面反应出案件管理部门能够查缺补漏,对原有的监督制约方式进行修正;其四,需要指出的是,案件管理部门对案件实体质量进行监督并不意味着替代办案部门在监督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对其进行的补充,当然案件管理部门重点针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件进行实体监督,例如自侦案件、不批准逮捕、不提起公诉、无罪判决、典型案例、重大疑难复杂案例、上级交办案件等等。
案件集约化管理应处理好纵向管理与横向管理之间的关系
检察机关案件管理可分为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长期以来浙江检察机关在管理中横向管理处于弱势,纵向管理过于强势,经过很长时间的不断认识和发展,如今浙江检察机关案件管理采用的是集中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纵向管理一家独大的局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纵向管理的格局在浙江检察机关管理中并没有完全改变,因此,横向管理是案件管理集约化的重中之重,只有打破横弱纵强的局面,重新建立横纵平衡的案件管理模式,才能称得上是完整意义上的案件集约化管理。
4、案件集约化管理应处理好个案监管与宏观研判之间的关系
案件集约化管理中个案监管是日常工作。个案监管主要的重难点在于如何判断案件实体质量以及程序质量,同时要考虑案件办理完毕后的综合效果。
个案监管的过程中,会发现类案,那么对类案进行分析、研判,通过对这些类案的分析结果进一步提升检察机关整体工作质量,从而提高检察质量和效果。
个案监管和宏观研判结合起来,可以快速把握执法办案的发展方向,进而把握社会治安的发展趋势,对社会上的苗头性问题、倾向性问题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和提出改进意见,从而进一步加强执法办案力度,创新社会治安管理模式,为本单位以及相关机关服务。
5、案件集约化管理应处理好案件管理与完善办案流程之间的关系
案件管理并不单单对案件进行管理,还包括对在管理过程中发现的各类问题进行解决,同时包括对执法办案过程中所遵循的各类流程及制度存在漏洞的修补和完善。
案件集约化管理中,要求案件管理机构必须具备制定并不断完善执法办案这项工作的职能。课题组在查阅最高检案件管理办公室的职能中发现,其中一项就是“制定并修改执法办案工作基本规范”。
案件集约化管理的思想在于将管理案件和完善执法办案规程完美的结合起来,这样方能体现案件管理机构的价值和作用。
案件集约化管理应处理好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之间的关系
6、现代管理学思想中,监督是对具体工作内容进行监视以及督促,从而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管理活动。
监督包括内部和外部,一个有效的监督,需要内外部结合,也就是内外兼修。内部监督是自身监督,或者是本系统进行监督;外部监督则是各级人大、政治协商会议、各类媒体、社会各界人士等的监督。
对于检察机关来说,做好内部监督才是关键,案件集约化管理中的案管机构,具备进一步强化内部监督的功能,通过与本系统内部其他的监督机构相互协调、配合,不断优化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内部监督的价值。
7、案件集约化管理应处理好案件管理与信息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在案件集中管理阶段,浙江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已作出了成绩;在案件集约化管理阶段,信息化仍旧相当重要,将最新的信息技术糅合到案件管理过程中,通过信息挖掘、垂直搜索等新技术、新方法,转变传统的只是对电子案件进行简单保管的局面,整合内外部可用资源,对案件信息进行捕获、处理、专题挖掘、提供利用,为决策者以及工作人员提供服务,提高办案质量。
8、案件集约化管理应处理好创新发展与统一规范之间的关系
检察机关案件集约化管理是对检察案件工作的重大创新。一直以来,浙江检察机关一直都致力于在案件管理上推陈出新,力求做到更好。但是,囿于管理理念以及检察机关层级、规模、所处地区的不同,浙江各地检察机关对案件管理的认识以及所起作用也不同,因此在设置案件管理机构时,其设立的机构职能也有所差异,并且案管机构的模式也有所不同。比如,有的检察机关将案件管理机构单列出来;有的则是将检委办糅合在案管办里,不一而足。
课题组认为,检察机关案件管理集约化要建立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相关规范,同时又适当留有空间,依据不同的规模和工作量、地方特色,积极开展业务工作。
9、案件集约化管理应处理好现代管理学理论与案件管理工作实际之间的关系
现代管理学思想是建立在社会各行各业宝贵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之上,体现了社会各类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则。现代管理学思想发展迅猛,甚至呈现爆炸式发展,但是,在检察案件管理这块,却显得有些无力。检察机关案件集约化管理需要将现代管理学思想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现代管理学思想为案件管理服务。
(五)案件集约化管理具体做法
1、建立健全案件集约化管理机制
当前,建立健全案件集约化管理机制是为了满足检察机关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督、保障执法办案公正廉明的迫切需求。浙江检察机关在案件管理方面,积极探索符合浙江省的案件管理模式,不断实践,从传统粗放的案件管理模式逐步转变为集中管理模式,从手工管理转变为信息化管理,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浙江省检察机关案件管理模式离案件集约化管理的要求还有些差距,那么如何联系实际工作,建立健全检察机关案件集约化管理机制,是浙江检察机关案件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案件集约化管理要求浙江检察机关变静态为动态,变事后为同步,变结果控制为全程控制,从而把集约化思想渗透到具体的案件甚至是环节中去,全局把握案件办理流程,规范执法,保障办案质量。
(1)建立健全案件集约化管理机制,需要不断完善内部机构设置
检察机关自恢复以来,随着职能的扩大,其内部机构便不断的得到拓展,有些地方存在着机构冗余、监管混乱、职能交叉、效率低下、人员不多的局面。这些问题很快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捕捉并出台了相关政策来科学规划检察机关内部机构,对业务机构进一步加强,对非业务部门进行适当调整和精简,达到业务归口。这种调整业务部门职权范围,精简内设机构的做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完全解决冗余问题。
2009年,最高检再次提出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内部机构,强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有生力量,逐步形成相互合作、制约且权责分明、运行高效的人民检察机关。
但是,到目前为止,检察机关内部仍然存在着机构繁冗、职能混乱、部门相互掣肘、运行效率低下的状况。
案件集约化管理需要做的是通过整合内部机构设置,达到优化职能、监督制约的目的。目前,检察机关案件集约化管理仍处于摸索阶段,具有现实意义的有湖北省2009年11月所做的尝试,主要做法是将湖北省规模较小(编制在40人以下)的基层院进行试点改革,施行批捕公诉、职务犯罪侦查、诉讼监督、案件管理、综合管理等五部制;2012年6月,江苏省也做了相应的改革实践,主要做法同湖北省具有相似性,对于规模较小的基层检察院,同样采用五部制,创新点在于通过整合内部机构,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通过精简机构来强化工作效率,二是将综合线上的部分职能整合到案管部门来构建案件集约化管理基础。
(2)建立健全案件集约化管理机制,需要不断整合内部机构职能
检察机关设置案管部门的初衷是解决机构冗余、职能交叉以及部门掣肘现象,它的本质是对现有检察机关业务线、综合线的职能重组。案件管理集约化思想较早出现并付诸实践的是广东、江苏等地。
广东、江苏等地的主要做法是将检察机关业务部门、综合部门的一些跟案件管理有关的职能进行重组,形成案件管理部门的职能,并根据地方特色增加一些新的职能。最高检成立案件管理办公室后,其职能也随之增加,同样吸收了业务线、综合线的部分职能。
浙江检察机关案件管理集约化过程中进行内部机构职能重组,既需要借鉴其他省市的优秀经验,也要推陈出新,结合浙江特色。
课题组经过调研、论证,认为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尝试。
第一,将检察机关办公室的案件统计职能以及法律文书用印管理职能、人民监督员等职能归入到案件管理机构。这样等同于剥夺了办公室的很大一部分职能,因此可能会存在人事上的变动和调整。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广东深圳、江苏的镇江、南通等地;甚至有些检察机关的案件管理部门掌管法律文书印章。
第二,将研究室的部分职能(如制定或修改办案流程、执法办案检查以及法律文书等)归入到案管。
第三,将检察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能归入案管。这种做法在浙江检察机关也出现,比如永康市院、杭州桐庐县院将检察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案管。
第四,将监察部分中的执法监督职能归入案管。此种做法明确了案件管理部门有权对案件的程序质量以及涉案款物进行有效监管,满足了案件管理部门的监督职能。课题组查阅最高检发布的《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规范》规定,基层检察院监察室的执法监督同样是案管部门的职能。
第五,将基层检察院的行政装备部门的部分职能归入案管部门。这部分职能主要是保管涉案物品。课题组查阅最高检有关规定,找到《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扣押、冻结涉案款物工作规定》(2010.5.9),其第2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内部专责财务、行动装置的机构是扣押款物的管理部门,该机构负责对扣押的款物进行统一管理”;第50条规定“设立案件管理部门的,可以根据有关规定确定案件管理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财务装备部门在扣押、冻结款物的保管、处理、监督工作中的职责与分工”。
由案管部门保管涉案物品始于江苏、广东。广东、江苏检察机关特地拨款,对涉案物品采用条形码技术进行专门管理。如果由行政装备部门保管涉案物品,那么成立案管部门后,就形成了比较尴尬的局面,案管部门在案件受理时接收的涉案物品,需要移送行政装备部门,这样直接增加了流转环节,因此课题组认为由案管部门负责管理涉案物品较为合适。
第六,将政治部(处)的考勤考核考评、检察人员执法档案、执法规范等功能归入案管。课题组访问最高检网站发现,2010年,《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由政治部牵头编写,2012年后,随着刑诉法修改,该规范的修改由高检案管部门组织牵头进行修改。第七,将刑检线、自侦线上案件受理以及裁判文书送达、涉及人身及财产方面的法律文件的开具,归入案管。这些职能以前由刑检线、自侦线的内勤负责,现在统一由案管部门负责。
(3)建立健全案件集约化管理机制,需要不断完善案件管理工作机制
检察机关案件集约化管理需要完备的案管工作机制相配合,那么各种制度建设必不可少。其中包括,案件管理集约化管理机制、案件管理集约化运行机制、案件管理集约化服务机制、案件管理集约化监督机制等等。
(4)建立健全案件集约化管理机制,需要不断调整案件管理方法
2013年末,浙江省院全面推广运用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要求对案件管理从事后转变成为全程跟踪、从静态转变成为动态管理,系统全面上线运行后,检察机关受理和办理的各类案件,包括控申部门、自侦部门受理的案件线索,除绝密级的以外,从起始阶段就要进入统一业务应用系统,案件的受理、办理、流转、审批、监督、用印等各个环节都要在网上操作,所有的文书都必须在系统内产生,所有的审批都必须在系统内实现,不得以任何借口增减范围、放宽标准。从2014年开始,浙江全省检察业务考核,都以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审核认定的数据为依据,凡是没有从初始阶段纳入系统运行的案件,一律不列入考核。
诚然,这些想法符合案件管理集约化思想,但是是否真正付出实践有待考察。检察机关在建立健全案件集约化管理机制时,需要根据遇到的问题和情况不断调整案件管理方法和思路。
2、建立案件集约化管理监督机制
浙江检察机关案件管理主要实施的是集中管理模式,集中管理模式主要是为了解决检察机关执法办案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或者环节;而集约化管理模式则强调全程控制和动态管理,在事前、事中、事后均有应对措施,强化了检察机关执法办案过程中的管理、控制、监督。
(1)建立案件集约化管理监督机制,需要配套的全程跟踪监督机制
全程跟踪监督机制是一个动态监督的过程,也是案件集约化管理的必然要求。课题组在调研现有案件管理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上海、深圳、江苏等地的做法,认为浙江检察机关案件管理全程跟踪监督机制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首先,从案件管理机构来着手。案件管理机构成立后,会相应配备工作人员,指定专人对案件进行全程跟踪。例如,刑检线上的案件一般走批捕到公诉环节,那么各个环节均需填写《xx检察院案件质量监督表》,由专人进行初步审查并得出结论,实时查看案件具体进展情况;若最终审结时的处理结果与初步审查结果有出入,那么通过分析缘由,意见不一致时还可以向承办人发出问询表;案件整个诉讼程序终结后,送达档案室归档前,案件管理机构需要对案卷的装订情况、文书是否齐全完整等方面进行检查,检查无差错后,将《xx检察院案件质量监督表》附在整个案卷后面,然后移交档案室。
其次,从案件评查方面来着手。在案件集约化管理之前,惯常的案件评查分为上级评查和自身评查。案件承办人员将案件办理完毕后,一般由本单位分管领导进行评查,对有问题的方面予以纠正;还有一种是上级对下级,上级检察机关每年都会对下级检察机关的案件予以抽查。案件管理机构成立后,增加了对案件进行管理和评查职能。这种做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诉讼环节的滞后以及案件经过侦查监督科作出批准逮捕后公安机关不及时移送公诉科审查起诉等问题。
(2)建立案件集约化管理监督机制,需要配套的预警和纠错机制
预警方式有多种划分方式,在办理案件过程中,笔者将其划分为时限、流程以及违规三种预警方式。从字面意思也可以看出,时限预警针对的是办案期限到期前,系统发出的时限警报,例如侦查监督科以及公诉科有办案时限的限制,发现超期及时通知相关承办人;流程预警针对的是整个办案流程中,系统会将不符合程序的事件发出流程警报;违规预警针对的是案件办理过程中的违规行为。
案件管理机构在其中起了监督的作用,发现有超期、违规、流程错误等行为,及时向有关业务部门发出催办通知或警报,如有必要,通过质量问询、纠错建议书等书面方式向相关业务科室及承办人预警,并向检委会定期报告。当然,案件承办人员具有独立审查权,可以参考案件管理机构的意见和建议。
(3)建立案件集约化管理监督机制,需要配套的案件督查机制
案件管理机构成立后,有必要对拟不(予)批准逮捕等八大类案件以及其他被列为大案、要案进行系统的审查以及追踪,案件管理机构有义务督促业务部门将上述案件移交案管备案。
案件管理机构根据刑诉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进行审查,重点对业务部门容易出错或者模棱两可的问题进行审查,审查完毕后,案件管理机构提出意见并独立提交督查报告,与业务部门有不同意见的,需要与业务部门的意见一并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后作出最终决定。在这个过程中,案件管理机构有义务对发现的问题或者瑕疵及时作出纠正并在本单位通报,必要的时候追究办案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
3、建立案件集约化管理服务机制
设立案件管理机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服务的方式多种多样,对于检察机关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建立案件集约化管理服务机制,需要整合对外窗口
集约化管理思想的理念主要在“集约”二字。检察机关自恢复重建后,由于各时期的需要,先后设立了检务公开宣传栏(或称“阳光检务”)、申诉控告接待大厅(室)、案件管理中心、行贿档案查询中心等等。集约化管理就是要将这些窗口整合起来,成立检察机关对外服务总窗口,既要展现检察机关文化氛围,又要突出重点,注重功能和实效。
课题组讨论认为,检察机关在整合对外窗口,构建多功能型窗口需要努力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理念、统一名称、统一布局、统一管理、统一文化。统一建设案件集约化管理窗口的理念;统一名称,名称要涵盖窗口所具有的功能和内涵,例如“阳光检务中心”;统一窗口布局,做到事前规划;统一管理,将之前的多头管理化整为一,统一设置一名主任管理;统一文化,设置对外总窗口是展示检察机关文化的一个新型平台,那么这个平台所展现的文化需要符合检察机关的性质、功能,又要与时俱进,利用LED显示屏或者滚动字幕屏,彰显检察文化。
(2)建立案件集约化管理服务机制,需要创新交流方式
整合对外窗口后,总窗口可以利用微信、微博、qq等网络媒体方式,积极与律师、案件当事人、相关人等沟通交流,也可以根据自身特色,研制适合本单位的交流平台。例如浙江临海市院开通律师接待QQ号,律师阅卷会见预约专线,并在检察门户网站设立了律师预约通道。律师只要通过简单的两步就可以实现快速案件咨询、预约服务,方便了律师与检察机关交流及双方工作的开展。
再比如,富阳市院针对案管中心成立后每年要接待1200余人次的突出问题,自行研制开发网上案件查询系统。犯罪嫌疑人家属、被害人及其家属、律师等相关人员可通过搜索www.xiexiebang.com,进入富阳市人民检察院页面,找到右下角“案件查询”栏,输入要查找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身份证号码,点击“确定查询”,即可查阅到案件在检察机关办理的各个诉讼阶段,极大地提升了查询的速度和效率。
(3)建立案件集约化管理服务机制,需要整合信息管理
整合信息管理源于目前检察机关执法办案信息散落在各办案部门以及信息共享渠道不畅通。
课题组调研检察机关办公室信息、宣传、统计工作人员时发现,信息不共享问题相当严重,特别是业务部门有新亮点案子,但是承办人觉得没必要或者没有敏锐的捕捉到,而办公室做宣传、信息的人员不知情,很容易就错过了;与此同时,检察机关对于信息的利用程度较低,统计人员接触到大量的数据,但是并没有及时得到利用,或者敏感性不够,都影响了检察工作的开展。
[12]数据来源: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
第二篇:检察机关预防刑事错案的基本路径选择
检察机关预防刑事错案的基本路径选择
作者:曹宣祥
发布时间:2013/12/12 9:24:55 浏览量:
【摘要】近期曝光的冤假错案,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也给司法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带来了质疑,引起党中央、中央政法委和“两高”的高度重视。但检察机关如何运用检察职能预防冤假错案,是摆在检察机关面前的现实问题。为此,笔者结合检察工作实践,对如何预防刑事冤假错案谈点个人认识,与各位同仁商榷。
【关键字】刑事错案 预防 路径
近段时间以来,数起冤假错案相继曝光,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也给司法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带来了质疑。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要求司法机关“„„严防冤假错案发生,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司法权威。”曹建明检察长在全国检察机关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为什么冤假错案仍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特别是,这些案件几乎都经过了侦查、批捕、起诉、审判、执行等诉讼的全过程,为什么仍然会一错再错、一错到底,必须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和警醒。”
“检察机关的职责不是简单的追诉犯罪,检察机关的性质也不是单纯的公诉机关。从本质上讲,检察机关就是法律监督机关”。由于冤假错案都经过了侦查、批捕、起诉、审判、执行等诉讼的全过程,检察机关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必须从自身做起,在严格依法办案的同时,要充分运用各种检察职能,严把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和适用法律观,简单的讲,就要把好案件的入口关与出口关。
一、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防止在职务犯罪侦查环节出现错案
针对近期曝光的冤假错案,中央政法委出台了防止冤假错案指导意见,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也下发了《关于切实履行检察职能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的若干意见》。笔者认为,预防职务犯罪冤假错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办案理念
预防职务犯罪冤假错案,首先就得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执法理念和办案模式。一是学会换位思考,从内心尊重证人和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利;二是要坚持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三者的有机统一,不能一味的追求完成任务或惩处犯罪而忽视犯罪嫌疑人人权的保护;三是加强法律知识、侦查技巧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进一步提高依法办案的水平,不规避法律、不打 “擦边球”,严格规范执法。
(二)转变办案模式和工作方式
预防冤假错案,应转变 “重口供,轻外围证据”或“先口供,后调查取证或调取书证”等不良办案模式。一是应全面调取和收集与案件有关的外围证据,依照法律规定,结合证据间的印证力,认真研究涉嫌罪名的犯罪构成要件,对案件线索认真进行研究评估后再确定侦查方向;二是在询问被初查对象、证人,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应先耐心听其陈述、供述及辩解,再结合调取的其它证据辨别其言词的真实性,从而细化案件事实细节;三是应全面收集犯罪嫌疑人有罪、无罪、罪轻的证据,查明案件客观事实,不得为形成案件而忽略犯罪嫌疑人无罪或罪轻的证据。
(三)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
检察机关应在有案必查的基础上,从完善扩展案源工作机制,侦查终结率、有罪判决率考核机制,办案安全和错案责任追究机制等方面来实现任务考核机制的完善。为了尊重和保障人权,切实防止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过程中出现错案,许多地方制定和完善了如案件管理办法、办理自侦案件流程规定、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工作规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有效防止在查办职务犯罪过程中出现冤假错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建议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和严格规范执法
应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对“必要休息时间”进行解释,对询问证人的时限进行明确,同时应加强检察机关内部各环节的监督制约,促使职务犯罪侦查部门规范执法行为。这不仅是为了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证人在侦查过程中应有的人权,也是预防冤假错案的有效措施,从而体现检察机关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
二、严格把握逮捕、起诉条件,严把入口、出口关
检察机关侦查监督、审查起诉部门处于刑事诉讼的中间环节,承担着刑事案件审查批捕、审查起诉职能,以及法律规定的由此职能引申的侦查监督、立案监督、羁押必要性审查、追捕追诉漏罪漏犯、提请抗诉等职能。所以。在检察环节把好刑事案件的入口、出口关,对于预防刑事冤假错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准确把握逮捕条件,严把案件入口关
检察机关审查逮捕环节在审查侦查机关提请审查逮捕案件时,除认真审查犯罪嫌疑人是否符合逮捕条件,作出是否逮捕的决定外,还是检察机关对刑事案件行使法律监督权的第一道窗口。所以,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在防止冤假错案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分三个层次对逮捕条件作出了规定:一是适用逮捕的一般条件,二是适用逮捕的特殊条件,三是可以转捕的条件。《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一百三十九条对《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五种社会危险性也进一步作了界定。我们只有准确把握上述逮捕条件,才能正确的处理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对提请检察机关审查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有证明其是否有社会危险性的义务。但根据笔者的司法实践,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公安机关提请逮捕的案件,大多数没有收集犯罪嫌疑人社会危险性的证据。所以,要提高逮捕案件的质量,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检察机关必须督促公安机关建立报捕条件证明机制,严格按照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规定的逮捕条件收集不逮捕会发生社会危险性的证据在案,供检察机关审查。否则,检察机关可以依法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并写出补充侦查提纲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
(二)严格把握审查起诉条件,杜绝带病起诉,严把案件出口关
检察机关的审查起诉工作相对审查逮捕环节,时间较长,容易接触案内或案外大量的信息,对于正确依法审查案件提供了重要参考。所以,公诉部门防止刑事冤假错案的发生,应象防止洪水猛兽一样,筑起大坝围栏,扎紧出口关。
在审查起诉工作中,要注重证据的综合审查和运用,审查证据的客观性、真实性,尤其是重视证据的合法性。在审查起诉的过程中,应当认真审查侦查机关是否移交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无罪、犯罪情节较轻、较重的全部证据。检察机关经过审查认为辩护人申请调取的证据已经收集并且与案件事实有关联的,应当予以调取;对于指控的犯罪事实,经过审查只有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得认定犯罪嫌疑人有罪。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能审查证据之“实”,又能判断证据之“真”,识别证据之“伪”,纠正取证之“错”。
(三)全面、客观、公正地运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在审查逮捕过程中,要坚持讯问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规定的六类犯罪嫌疑人,其他类型的犯罪嫌疑人也要制作审查逮捕阶段权利义务告知书并和听取意见书,让犯罪嫌疑人在了解权利义务的同时,亲自书写意见告知办案人员。公诉环节应依照法律规定,自收到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材料之日起三日以内,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并告知其如果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聘请辩护人的,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对于属于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情形的,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获得法律援助。通过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如果发现犯罪嫌疑人曾受到刑讯逼供的,检察机关应当调取同步录音录像进行核对,有知情人员的要询问知情人,查阅看守所健康检查记录、出入所检查记录等,必要时还可要求侦查人员对其收集证据的合法性进行说明。对于不能确定为非法取证,又不能合理排除怀疑的,应当作存疑处理,不能作为逮捕、起诉的依据。
此外,应加强对实物证据的审查,实物证据的取得如果明显违反法律规定,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应当要求侦查人员补正或作出合理解释,否则该实物证据(物证、书证)不能作为审查逮捕的证据。修改后刑事诉讼法没有对“可能影响公正审判”、“补正”、“合理解释”进行界定,在司法实践中不好把握,有待立法、司法机关对此作出解释。
(四)加强批准逮捕后的羁押必要性审查
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对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于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检察院。实践中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与监所检察部门的联系,建立捕后信息共享平台,实时掌控批捕后犯罪嫌疑人的相关情况;二是定期到侦查机关了解批捕后的侦查取证情况,听取侦查人员意见,审查批捕后的犯罪嫌疑人是否存在不符合逮捕条件的情况,是否还存在社会危险性,有无不适宜羁押的疾病,必要时可以听取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和被害人的意见。如果发现犯罪嫌疑人不必要、不适宜羁押的,应当向侦查机关提出书面意见,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并要求其在十日内书面回复处理情况。
(五)排除考核指标干扰,依法使用存疑不起诉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四百零三条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二次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经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人民检察院对于经过一次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且没有退回补充侦查必要的,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基层检察机关往往受到上级检察机关考核指标的限制,决定存疑不诉的案件少之又少,原因是如果案件捕后不诉,侦查监督部门在考核时要被扣分。此外,迫于维护稳定、国家赔偿等原因,个别案件不在审查起诉环节作存疑不起诉决定,而是勉强诉至法院。因此,要改变传统的非法治思维意识,树立全新的现代刑事司法理念,该不诉的案件一律不诉。
(六)要正确认识新闻媒体、网络、报刊等对案件的评论乃至炒作
一些重大、敏感案件发生后,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以及一些社会“多事”之人可能会通过QQ、微博等媒体把其了解到的相关信息传播出去,导致许多围观者跟帖和评论,使这些案件很快成为社会热点,有的当事人甚至会亲自到检察机关提出各种要求,甚至采取一些极端措施来施压。面对这些情况,检察机关要通过开通微博等形式予以正面回应,在不违背保密规定、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实时向社会公开案件相关情况。此外,要在充分考虑被害方态度的同时,严格遵循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逮捕条件,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绝不以牺牲法律尊严来换取社会舆论和当事人的认同。
三、加强监所检察工作,及时发现刑事冤假错案
驻所检察人员接触在押嫌疑人时间最多,最能全方位的了解在押嫌疑人情况,在工作中要切实转变观念,多看,多听,多想。从日常工作着手,发挥职能优势,深入了解每一个在押人员的情况,使刑事冤假错案早发现、早纠正。
(一)做好收押检察
收押检察是监所检察工作中接触在押嫌疑人的第一步。一是在收押检察的过程中要检察被收押嫌疑人的法律文书是否齐备,程序是否合法;二是在押嫌疑人进入监管场所后,要对其身体体表进行检查,察看是否存有明显伤痕,如嫌疑人身上有明显伤痕的,要查清其伤痕的来源,因为其身上有伤痕可能意味着嫌疑人被刑讯逼供。一旦发现是刑迅逼供所致,监所部门将对刑迅逼供情形制作笔录,移送本院控告申诉部门由其移送反渎职侵权部门,或由监所部门直接将材料移送反渎职部门,由其依职权对是否存在刑讯逼供事件展开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由办案部门决定其证据是否予以采用。
(二)坚持约谈制度
一是让嫌疑人充分了解监所检察职能,在法律框架内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二是让嫌疑人有机会向监所检察部门反映情况,包括案件上是否存在刑迅逼供等。监所检察部门是检察机关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嫌疑人的部门,如果预防错案的意识入脑入心,就能够将诸如赵作海一案中可能存在刑迅逼供的情形告知本院办案部门,使办案人员在审查案件时能够对证据的合法性有更好的审查,就能有效地防止刑事错案的发生。
(三)开展巡视检察
巡视检察是监所检察中最常接触在押嫌疑人的方式,巡视中一旦发现在押嫌疑人有异常的行为表现,就需要对其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寻找其行为异常的原因,从而综合各方面情况,确定在押嫌疑人是否存在身理上或者心理上的特殊性,是否有可能导致刑事错案的发生,从而及时发现刑事错案。
(四)发挥检察信箱的交流和沟通作用
因为看守所关押的嫌疑人很多,检察人员不可能一一与其谈话,设置检察信箱便于驻所检察人员与在押嫌疑人通过书信沟通。所以,犯罪嫌疑人被收押时会告知其可以在关押其间将其要反映的事情以信件形式放入检察信箱,便于让检察人员了解情况。只有让在押嫌疑人有充分的话语权与维权意识,才有可能从蛛丝马迹中发现刑事错案线索,让监所检察工作成为预防刑事错案的一道坚实防线。
四、充分保障律师的诉讼权利,重视律师反映的情况和提供的证据
律师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询、为被告人辩护在预防冤案错案中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在刑事诉讼中侵犯律师权利的直接后果,就是侵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基本诉讼权利。检察机关案件管理部门是对外联系和接待的窗口,是为律师提供服务的重要部门。笔者认为,在案件管理工作中切实维护律师的权利,也是预防刑事错案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保障律师会见权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只要律师提交了法律规定的手续,就应该安排会见。但是,现实中却存在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无正当理由拒绝律师合法会见请求权或者故意刁难的情形,这不仅损害了律师的执业权利,实际上也侵犯了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基本诉讼权利。也就是说,如果律师的合法会见请求未能得到保护,以致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诉讼权利产生不利影响时,将成为排除非法证据、或请求重新审理的法定事由。案件管理部门在律师接待中如发现有上述问题,应当及时予以纠正。对于其他机关办理的案件,可以告知律师向本院监所检察部门(驻所检察室)申诉,也可以通知本院监所检察部门(驻所检察室)向相关部门提出纠正意见。对于本院正在办理的案件,应当直接通知相关部门予以纠正,确保律师的会见权得以实现。
(二)充分保障律师阅卷权
案件管理部门在认真贯彻落实新刑诉法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关于保障律师阅卷权利的要求,切实保障律师阅卷权对于预防冤案错案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案件管理部门对于前来阅卷的律师,应当认真核对其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委托书或者法律援助公函等身份资料。在查阅相关证明文件后,案件管理部门应与案件承办人联系阅卷时间,并主动向律师反馈信息,以确定准确的阅卷时间,如遇变故更应加强双方的沟通,主动说明理由并确定再次阅卷时间,切实提高律师阅卷接待效率。对于无正当理由拒绝律师阅卷的,案件管理部门可以向相关部门填发《流程监控通知书》,及时予以纠正。作为履行内部监督职责的部门,案件管理部门还可以在律师阅卷室摆放了意见簿并公布投诉电话,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同时接受监督,进而完善律师阅卷接待工作。
(三)结案审核时要求提供对律师意见的审查结果
为保障案件的依法公正处理,对律师或其诉讼代理人提出的辩护意见、建议或其他申请,案管部门应当及时反馈给案件承办人知悉。同时,承办人应将律师意见写入案件审查的相关文书,结合案卷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是否采纳的意见并详细阐明理由。部门负责人和分管检察长在审批案件时对律师意见、承办人对律师意见的采纳情况要进行审核。案件审结后,案件承办人应及时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律师。案管部门在结案审核中,要特别审查承办人对律师意见的采纳情况。没有对律师意见进行分析、提出是否采纳意见的,结案审查不予通过。
五、加强刑事申诉检察,坚持有错必纠
检察机关刑事申诉检察部门,是检察机关零距离接触刑事申诉人及其辩护人、代理人、近亲属的窗口,除了控申部门人员的日常接待外,还有检察长接待日、个案联合接访、参与党委信访部门联合接访等形式。检察机关的这一职能,决定了检察机关在纠正生效刑事错判案件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其他机关无法替代的。
(一)在接访中善于发现刑事冤假错案的蛛丝马迹
从已曝光的刑事错案来看,多数案件的被告人在被逮捕、被公诉,甚至被判决后仍不断申诉,否认司法机关认定的犯罪事实,但都被司法机关一次次地予以否定,有的检察机关甚至还对已曝光的冤假错案提起抗诉。这说明检察机关各环节承办人员责任心不强,无罪推定的执法理念不够牢固,不能从证据间矛盾之处、细微之点,发现可能出现冤假错案的蛛丝马迹,不能将可能出现的错案及时纠正,造成被告人被羁押时间较长。为此,要高度重视在押和服刑人员的举报和申诉,发现有疑点、有错案可能的,在及时提请原办案部门处理。
(二)进一步完善控告申诉检察工作机制
控告申诉检察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对生效裁判的立案复查,停留在事后监督的层面。要把刑事申诉检察由“事后监督”改变为“事中监督”,变被动为主动。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可以探索建立控申检察工作全程介入到刑事案件办理的各个环节,随时就程序性、法律适用性等问题实施有效监督,以期将可能出现刑事申诉的一切因素消灭在初始状态,尽量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三)积极探索通过公开审查的形式复查刑事申诉案件
对于案件事实、适用法律存在较大争议,或社会影响较大的刑事申诉案件可以采取公开审查的形式进行复查,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院、公安、信访局等与案件无利害关系人员参加的案件听证会。参会人员可以对相关证据进行了质询,同时发表各自意见。刑事申诉检察工作公开复查,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可以从多重思维、多种角度面对案件的复杂问题,有利于检察机关广纳众贤,对案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达到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冤假错案的目的。
第三篇: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的工作机制及路径思考
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的工作机制及路径:
作者:李守勤
【关键词】检察机关社会管理工作机制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从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出发,着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宪法定位,决定了检察机关
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肩负重大责任和使命。基层检察院作为检察机关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是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社会管理的提出及当前社会管理面临的形势
社会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党和国家为形成和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2月,中央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对社会管理及其创新进行了全面系统阐述;7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是适应的,我国社会大局稳定,社会形势总体是好的。同时,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社会管理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表现为,社会管理任务较以往更加繁重;交叉错位和断层缺位现象并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影响社会管理效率的提高,而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方法、手段等方面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党中央、国务院正是在深刻分析、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发展全局出发,作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的法理基础及现实意义
(一)参与社会管理是检察权属性的应有之义。从检察权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检察制度是国家政权架构与社会治理格局中的一项重要的权利救济制度。随着社会的变革发展,检察权作为政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不仅仅是通过个案的处理来维护利益的平衡,而是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现代意义上的西方检察制度将检察权认定为一种行政权,赋予其社会管理职能;我国社会主义特色检察制度将检察机关定位为法律监督机关,本身就肯定了其社会管理属性。
(二)参与社会管理体现了法治建设的价值追求。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和公民实现人权的基本保障。社会管理是重要的政府职能,涉及到多领域、多部门和公民切身利益。法治建设和社会管理是相辅相成的,检察机关通过准确适用法律来实现公平正义的法治价值,保障社会发展呈现良性趋势,其“加强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工作主题完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
(三)参与社会管理与检察监督具有趋同性。检察机关作为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为整个社会运行提供法制、秩序和公正的保障,自产生之日起就是作为广义的政治管理范畴参与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它作为一种对社会公共管理的间接方式,通过约束监督公共权力,保证其沿着法治轨道运行来实现社会管理。强化社会秩序和人权保障,不仅是法治进步的标志,也是检察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共同的发展趋势,两者在目的价值上具有共同追求。
(四)参与社会管理具备了回应型法的特征。法律的目的就是更全面有效地回应社会的需要。回应型法的特征表明,法律应对社会改革发展起到指导、保障和推动作用,也就是说法律要针对社会发展变化及时作出适当的回应。检察机关在参与社会管理中,积极主动为社会主体搭建实现公平利益的平台,在关注个案和个体法益的同时,更加关注背后的体制性因素和深刻社会意义,为实现社会体制转型和社会的普遍正义发挥积极作用。
(五)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检察机关虽然并不直接承担社会管理责任,但是检察权的社会管理属性,决定了检察机关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主动服务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各项检察职能,主动应对社
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促进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维护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和谐,促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三、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的工作机制和路径
(一)以执
法办案为中心,不断提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深刻认识用刑事法律手段促进社会管理的重要性,严厉打击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秩序的犯罪。依法打击影响农村稳定、破坏农业生产犯罪以及侵犯农民工、农村留守老弱妇幼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和人身权利的犯罪,确保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努力做到严到位、宽适度、求精准、重化解、讲效果,切实减少社会对抗。积极查办和预防社会管理领域的职务犯罪,严肃查办征地拆迁、住房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环境保护等领域发生的职务犯罪,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建议,充分发挥预防工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积极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着力加强对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等问题的监督。坚决监督纠正执法不严、放纵犯罪,以及动用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刑讯逼供等执法违法、侵犯人权的问题。加强对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体罚虐待被监管人等问题的监督,巩固和完善纠防超期羁押长效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机制建设,努力形成促进社会管理的合力。
(二)完善专群结合的新途径新机制,不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健全“三问”工作常态化机制和民意收集、研究、转化机制,完善落实人民监督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络等制度,把群众的意见建议作为检察工作决策的重要依据。转变等案上门、坐堂办案的作风,着力加强执法办案中的专群结合,依靠群众拓宽案件线索来源,深入查办和积极预防职务犯罪。着力构建便捷、顺畅、高效的群众工作网络体系,充分发挥民生检察服务热线、民生检察联系点和联络员的作用,积极开展送法下乡、巡回检察等工作,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不断深化检务公开,广泛开展检察开放日、回访当事人等活动,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实现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
(三)完善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增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建立健全检察环节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结合执法办案定期分析社会稳定形势,加强对突出矛盾纠纷的排查、处理,努力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建立健全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防止因执法不当激化矛盾或引发新的矛盾;建立健全处理涉检信访工作机制,全面推行“涉检信访评估预警管理系统”,着力推进涉检信访工作由“治”到“防”的转变;建立健全检调对接工作机制,对符合条件的民事申诉案件、轻微刑事案件,探索以调解、和解的方式处理,最大限度地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建立健全不批捕、不起诉等说理机制,加强心理疏导,依法释疑解惑;建立完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落实机制,推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品行调查、分案起诉、回访帮教等制度,完善规范量刑建议、附条件不起诉、轻微犯罪案件快速办理和刑事和解、刑事协商、继续羁押必要性审查等机制,增强运用法律政策为黄蓝战略顺利实施创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的能力。
(四)完善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参与社会建设的能力。积极参与平安建设,充分发挥打击和预防犯罪等职能作用,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刑罚执行监督和社区矫正监督,加强对服刑在教人员特别是监外执行罪犯、刑满释放人员的帮教管理。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法律咨询等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加强“两新”组织、新兴媒体的服务管理。紧密结合执法办案,注意及时发现社会管理机制制度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提出完善政策、创新管理机制的对策,及时向发案单位及其主管部门提出消除隐患、堵塞漏洞、健全制度、强化管理的检察建议,不断延伸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参与社会建设的触角,协同有关方面共同推进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完善推进公正廉洁执法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在全面推进队伍思想政治建设、领导班子建设、专业化建设、规范化建设的同时,以检察信息化建设为依托,系统整合、提升、优化现有案件集中管理系统,着力构建集立案、办案、审批、查询、监督于一体的执法办案网上监督管理新机制。进一步健全和规范“一案三卡”、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等制度,全面落实执法办案内部监督实施细则、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及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不断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努力实现对执法办案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促进公正廉洁执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作者为山东省广饶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第四篇:城市园林绿化规范化管理路径选择论文
摘要:在低碳绿色城市发展中,城市绿化作为提升城市空气质量并美化城市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性入手,着重分析了现在我国在城市园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实际,深入探讨了提升我国规范化管理城市园林的有效途径,从而全面实现我国城市园林的规范化管理。
关键词:城市园林;规范管理;实现路径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发生了从追求温饱到追求审美的转变。城市园林做为城市人民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对于提升城市人民生活水平以及使人民在劳累的工作中放松心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在绿色规范化的城市园林管理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城市园林的规范化治理的实现,因此,解决城市园林的管理规范化问题对于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审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我国城市园林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者法制意识的缺乏
在我国的城市园林管理中,管理者自身素质相对较低,甚至不具备完整的法制意识。人们在对城市园林进行恶意破坏或者对其草坪进行踩踏时,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游客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而是在管理中凭借自身常识对其破坏者进行教育。甚至存在管理者自身管理行为不规范,在管理中凭借自身暴力行为执法,而不是通过法制约束游客,从而影响城市园林规范化管理的行进路程。
1.2管理法制的不健全
我国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尤其是对于城市园林绿化,法律上还没有形成健全的法制体系,因此规范化的依法治理的城市园林管理很难实现。管理法制的不健全很容易出现游客在违背公园治理时没有可靠的、可行的管理方法对其进行约束,而只能通过口头行为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种管理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游客恶意破坏城市园林的恶意行为。法制体系的不健全也使懂法着很容易钻法律的空子,并对其进行恶意破坏。
1.3管理者不能按照既定程序进行园林管理
在园林管理中,管理者由于自身管理知识的匮乏,不能按照规定的法定程序对其进行规范化的园林管理,从而减少了城市园林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可能性。管理者在对现代的城市园林管理中,只是在城市园林出现问题时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不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案对其进行适当的规范化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受人的情感因素影响较大,而不是以规范的法律程序做为执法标准,从而不能实现规范化管理。
1.4管理者绿化意识的缺乏
管理者在对城市园林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管理者绿化意识的缺乏,在对园林设备进行检查时很可能自身就会违背园林管理条例,例如出现践踏草坪、折取树枝等不当行为。管理者带头违背园林管理条例,这样就很难在公众面前实现规范化的管理,并且自身行为的不当很容易引起孩童的效仿,从而不能实现规范化的园林绿化管理。
2、实现我国园林规范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2.1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要想实现我国城市园林的规范化管理。首先,必须提高管理者自身管理水平,只有管理者自身综合素质得到相应的提升,才有可能实现现代化的规范管理。管理者自身知识结构对于规范化的园林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升,也会在管理中合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对园林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最后,管理者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才能在管理中对现代的城市园林进行相应的保护,从而实现现代化的园林规范管理。
2.2健全绿化管理体制
健全的管理体制在一方面会约束管理者的自身行为,使之按照既定的法制程序对城市园林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从而提升现代化的园林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健全的绿化管理体制也会对游客进行相应的约束,从而减少游客不适当行为的发生。一旦在现代园林出现管理问题时,管理者可以有参考依据,并按照相应的法制法规对违反者进行相应的惩罚或教育,从而减少个人情感的融入,实现真正的规范化的城市园林管理。
2.3对绿化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
为了保证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有效进行,政府应设立相应的绿化管理监督体系,对现代园林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借助外界约束力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规范化程度。监督体制在设立时要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对于按照规范化的管理者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形成良好的鼓励规范化管理的氛围,同时,对于违背规范化管理者要实施一定的惩罚手段,从而使管理者认识到自身错误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使之改进自身不当行为,从而做到规范化管理。另外,公民也是监督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也是最有可能接触管理者的人,设立适当的举报机制可以让广大群众执行自己的权利,从而进一步约束管理者自身不当行为。
2.4打造特色绿化,实施程序管理
对于城市园林管理首要任务是实现规范化的管理,从而提升现代化的园林管理水平,其次,在打造城市绿化时,管理者要注重对园林的现代化建设,尤其是绿化建设。因为城市园林做为城市居民休息的场所,也是放松心情,修身养性的重要基地,更是吸引外来人员打造自身品牌的重要指标。因此,管理者要对现代的城市园林进行特色设计,在凸显自身城市特色时,融入身后的历史情怀,从而打造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深厚的城市园林。另外,在园林管理中,为了保障管理人员执法的公平公正,在园林管理中,管理者应严格按照既定的程序制度,对其进行程序化的管理,从而实现规范化的园林管理。
3、小结
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园林管理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城市园林管理中存在着管理者法治意识缺乏,绿化意识缺乏等问题。为提高城市园林管理水平。我们必须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健全绿化管理体制,对绿化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打造特色绿化,实施程序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浩,王祥荣,包静晖,闫水玉.上海与伦敦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及管理对策比较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02)
[2]薛静,尹娟,杜富德,冯存良.园林与绿化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14(18)
第五篇:论通过案件集中管理实现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
论通过案件集中管理实现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
摘要 案件管理部门是检察机关统一化业务的重要窗口,通过发挥其内部监督职能以来收效逐渐显现。本文通过泾阳县检察院案件管理部门的相关经验探析了案件集中管理在内部监督中的意义、优势、方法以及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能够推动案件管理工作不断发展。
关键词 基层检察院 案件管理 内部监督
泾县人民检察院依托全国检察机关和陕西省检察机关案件管理改革的实践,在不断探索、推进和深化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了案件集中管理。泾县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中心于2013年12月26日正式筹建成立,按照案件集中管理要求进行部门职能调整,依托于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的优势和便利,及时配备了案件管理工作人员,对接各项检察业务,积极搭建了本院案件集中管理模式。
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关于成立最高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办公室的通知”中明确规定:案件管理办公室,在案件管理中主要承担管理、服务、参谋、监督职能。新的案件管理方式以案件流程管理系统为依托,构建新的监督模式,与检察机关原来的监督模式形成互补,对办案流程加强监督,构建多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强化了内部监督实效。通过对案管部门内部监督职能的强化,能够增强检察工作的公
正性和透明度,对于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以及实现廉洁公正执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强化案件管理部门内部监督职能的重要意义
检察机关案件管理,是与执法办案工作相伴而生,有案件办理就 必然有案件管理。而案件管理往往伴随执法监督。监督是案件管理的题中之义,是更好地履行案件管理的有效手段,抓住了监督就抓住了案件管理的基础。
(一)强化内部监督能提升案件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建立检察机关案件管理机制,对本院案件实行统一集中管理,可以改善传统检察机关业务部门案件办理较为分散且相对封闭的做法,规范案件的来源渠道、立案环节和办理程序,建立统一受案、全程管理、动态监督、案后评查、综合考评的执法办案集中管理新机制。“管理”一词包涵着监督的内容,强化监督是为了更好的管理。案管部门如果仅是进行程序性工作,不对业务部门办案过程进行动态、及时、全面、有效的内部监督,就不能发挥案件集中管理的作用,必然背离设立案管部门的初衷。因此,强化案件集中管理的内部监督作用,是提升检察机关案件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提高办案质量和执法规范化的必然要求。
(二)强化内部监督能有效保障公正廉洁执法
目前,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保障司法公正、依法惩治腐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期盼越来越大。检察机关自身的公正廉洁执法便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仍有部分检察机关执法办案不公正不规范的问题发
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对执法办案活动全过程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通过案件集中管理,强化内部监督是保证检察机关公正廉洁执法的重要举措。
(三)强化内部监督能够保障办案质量
在传统形式上,对案件质量的管理有两种形式,一是本院案件质量的管理,主要通过案件审批进行;二是上下级检察院对口业务部门之间,通过开展案件质量评查、抽查或者通过对疑难、复杂案件的汇报、讨论、研究、复核等程序进行的案件质量把关。但在实践中,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及上级院对办案过程缺乏及时、动态、全面的监督。在案件集中管理中,打破各业务部门的封闭管理,强化案件管理部门的监督职能,发挥案管的约束、预警、纠错职能,对改变检察机关目前“纵强横弱”的管理弊端,规范执法行为、提升办案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通过案件集中管理进行内部监督具有的优势
案件集中管理是以人为中心来行使权力的监督,通过管办分离实现过程控制,通过集中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对加强检察院内部监督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
(一)案件集中管理在内部横向监督方面的优势
案件集中管理就是将横向组织管理强调的流程管理贯穿于检察办案的全过程,有效统筹协调办案的总体进度,实现检察工作的与时俱进。案件集中管理系统中横向的线性结构打破了检察工作各环节中各部门封闭的办案、管理、监督模式,串联了各诉讼环节,使得各诉
讼环节的进程更加流畅、信息传递更加透明;在流畅、透明的信息传递和共享中,为内部监督提供了全程、同步的便利。同时,由于案件集中管理并不否认和排斥检察机关内部通过逐层审批进行的金字塔式管理,两种形式能够相互补充、互为辅助。
(二)案件集中管理在内部信息监督方面的优势
案件集中管理要求对原有的案件分散管理模式进行重组,重新设计和优化检察业务流程,使各业务环节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传递能够更加流畅。同时,着重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对各办案节点、关键环节进行有效监控,使得办案环节的信息能够同步发展,进而实现横向化流水线的管理;通过对信息化流程的实时监督,细化并完善每个办案环节的网络化操作,保障领导和管理人员可以随时调用案件各环节的所有数据,第一时间实现对案件进程的把握和监督,从而确保案件质量。
案件集中管理制度通过融合网上运行、网上管理、网上监督、网上考评相结合的案件集中管理软件系统构建了实现内部监督的信息平台,其中包括流程管理、涉案款物管理、案件综合办理等。通过案件集中管理系统这一信息平台,内部监督与检察业务相互融合、与案件的循环动态过程相互融合,实现了案件管理与内部监督的融合,从而在信息数据共享中实现了内部监督的实效。
(三)案件集中管理在内部集中监督的优势
集中是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在集中的过程中获得高效。泾县人民检察院在成立案件管理中心 的同时,配备了案件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其工作人员由来自公诉部门、预防部门、办公室等部门的人员和新进人员组成,同时配置了信息化操作设备包括计算机、视频显示器、摄像工具等,正是对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集中,使得泾县人民检察院案管部门工作高效高质的完成。
案件集中化管理能够提升各部门的专业化程度,在各部门协作的基础上对部门功能进行再次细分,真正做到各司其职、提升效能,并且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的办案数量、降低错案率、缩短单个案件周期。上述检察机关办案效能的提升对维护检察机关的司法权威、履行保障人权的职责具有积极意义。
三、案件集中管理中进行内部监督的方式
泾县人民检察院自实行案件集中管理以来,从根本上改变了办案者与管理者、监督者混同的状况,通过案件集中管理实现内部监督,起到了规范运作、强化监督、提高案件质量的实效。内部监督是案件集中管理的重要职能,泾检察院通过制度构建明确规定了在案件集中管理中进行内部监督的内容和方式,依托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以多种方式实现了内部监督,形成了动态、实时、全程、全面的内部监督体系。
(一)通过统一对案件进行进出口管理从而实现动态、实时监督
受理案件、文书送达、法律文书的开具和登记备案、涉案款物的管理是办案从受理到审结诉讼的关键环节,现作为案件管理模式下案
件管理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在办案的关键环节上可以实现对办案部门的内部动态、实时监督。
第一,对案件进出口进行统一审核。在案件集中管理模式下,案件集中管理部门负责统一案件的进出口。在统一进口方面,案件管理部门在受理案件后将案件及时分流给各办案部门进行办理。在统一出口上,案件管理部门统一接受侦查机关、审判机关送达的法律文书,对需送达侦查机关、审判机关、和其他检察机关的案件材料,案件管理部门负责统一审核,对符合送达要求的统一送达。在案件集中管理模式下,案件管理部门作为独立于办案部门、独立于案件承办人的机构,能够更加客观、中立地审核法律文书,这样不仅规范了检察机关重要法律文书的开具、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诉讼权益,也体现了检察机关内部之间的制约,从而实现内部监督的制度功能。通过对法律文书的统一登记、编号,不仅实现了案件的有序归口管理,还实现了案件关键环节的实时、动态监督。
第二,对办案期限进行预警监督。在分散式案件管理模式下,对于犯罪嫌疑人在押的,监所监察部门通过对羁押期限的监督可以同步实现对办案期限的监督,但对于犯罪嫌疑人没有在押的,则缺乏监督。案件集中管理后,对于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案件,其办案期限的监督则由案件管理部门进行。在案件集中管理模式下,案件管理部门为了对所办理的案件进行有效监督,通过信息化设置,根据各类案件的法定办理诉讼期限要求,对即将到期的案件以红、黄两种颜色标识(红色代表已经超期的案件,黄色代表进入预警期限的案件)进行预警,监
督和管理案件管理系统中显示的当前预警案件或超期案件。
(二)通过办案流程监控实现对案件全程、全面监督 案件管理部门从受理案件开始对案件进行监控,在案件办理过程中监管案件的流程是否完整、文书的制作是否规范、案卡填写是否准确等,发现办案部门或办案人员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办案的,提出纠正意见,从而实现对业务部门办案过程的全程、全面监控。
第一,对案件实行流程监督。针对个案在系统中流转的不同情形,在以下各环节的办案信息上予以动态监控:案件是否超期,文书审批是否规范,文书使用是否有不当或明显错漏,文书归档是否及时,案卡填写是否规范完整,有无侵害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诉讼权利的情形,查封、扣押、冻结、保管、处理涉案财物是否符合有关法律和规定。
第二,将赃证款物纳入监督范围。统一管理涉案款物,即对侦查机关随案移送和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扣押、冻结的涉案款项、物品进行管理。分散式案件管理模式下涉案款物的管理主体是财务部门,案件集中管理模式下,对于涉案物品,由案件管理部门负责管理。
第三,对案件质量进行事后监督。统一开展案件质量综合管理,包括对执法办案质量进行综合分析,对案件质量进行预警,组织开展案件质量评查和执法规范化检查等内容。案件管理部门开展案件质量综合管理工作,建立在对案件处理结果的事后管理和监督上,偏重于对案件的事后监督,对案件质量进行分析和客观评价。案件质量综合管理的开展可以采取听取情况介绍、调查审查、座谈、走访等方式,对案件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发现程序存在问题的,应当向办案部门提出纠正意见;发现案件实体出现错误的,提出纠正意见,报请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
(三)通过信息管理为其他内部监督的实现提供条件 案件集中管理把强化内部监督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信息化系统管理,抓住容易发生问题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岗位,通过强化对案件信息的研判分析、统一接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等手段,凸显检察一体化的检察职业属性,为其他内部监督提供条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统一进行业务统计和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统一进行业务统计和分析,即案件管理部门统一负责本院的检察业务统计和汇总工作,对执法办案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领导决策和业务指导提供参考。具体说来,案件管理部门定期对各办案部门的办案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研判各业务部门办理的案件在诉讼过程中的数量、态势和规律,形成报表或是数据分析图,提出加强和改进的对策建议,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
第二,通过统一接待辩护人、代理人为内部监督提供信息。统一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接待,即对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提出的案件查询,查阅、摘抄、复制案卷材料和对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投诉等事项由案件集中管理部门统一接待。传统模式下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接待由各办案部门进行。案件集中管理模式在与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沟通和建议反馈中改进了案件管理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在受理和
意见转达交流中实现了案件管理和内部监督的规范有序,为实现内部监督而纳入了第三方的意见和评价标准,进而提高了案件管理的水平和内部监督的客观性。
四、加强案件集中管理内部监督工作的建议
案件管理工作是一项崭新的、创造性的工作,既要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案件质量和效率,又要防止滥用监督权影响正常办案工作。在强化内部监督时,应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案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关系
案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是横向并列的关系,同属于检察长领导下的工作部门。职能划分上,案管部门是综合业务部门,而业务部门是按职能分工承担检察机关某个方面的办案任务。性质上有一般与个别、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因此案管部门在强化内部监督时,既要大胆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出,保证办案的规范与公正,又要防止滥用监督,干扰或影响办案;业务部门在办案中要树立“监督者也要接受监督”的意识,对外代表检察机关开展法律监督工作,对内要善于接受内部监督,从而提高案件质量和效率。
(二)正确处理程序监督与实体监督的关系
案管部门对案件的审查,更多的是一种程序上的形式审查。但这并不否认对个别案件进行实体的审查和监督。案件管理中通过对案件的统一受理、登记、分流、送达文书、统计案卡等,把住了案件的“入口”和“出口”,通过强化程序监管,对执法活动的重点环节实施监督制约,规范执法办案行为。通过对个别案件,例如撤销案件、不批
准逮捕、不起诉、撤回起诉等案件的实体审查发挥内部监督作用,保障检察权的正确运行,促进公正廉洁执法。
(三)正确处理强化监督与服务办案的关系
服务办案是监督的基础,强化监督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办案。只有把监督立足于服务上,才能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与效果;在服务办案中只有强化监督作用,才是更好地履行服务职能,才能更好的发挥案管职责,才能更好的保障案件质量和效果。因此案管部门要监督、服务并重,既做到帮忙不添乱,又要严格执行不走过场,坚持热情服务,主动承担事务性工作,同时严格履行监督职能,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坚决纠正,提高监督效果。
(四)建议充分发挥案管职能统一管理执法档案,加强对检察官的个人监督。
统一管理检察官执法档案,即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对从事执法办案工作的检察官的执法质量、执法效果等进行检查、评议,评议结果纳入检察官执法档案进行管理。检察官执法档案原先采取的载体是纸质形式,由研究室归口管理。案件集中管理后,在系统中单独设置一个模块,以案件集中管理系统为平台,由相关部门按照不同的职责分工和系统授权,直接在案件集中管理系统中填录相应的执法信息,案件管理部门每年汇总一次后,报政工部门作为考核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