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政治教学与信息化技术整合的策略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与信息化技术整合的策略研究》
实施方案
课题负责人:韩延鸿
2011年2月25日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初中政治教学与信息化技术整合的策略研究”,为培养现代化人才提供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当今时代需要的是有自主能力,协作意识,问题意识,团队精神的人才。“初中政治教学与信息化技术整合的策略研究”,旨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利用信息技术为政治课服务”,从学生兴趣、能力入手,以“培养学生政治课综合能力为核心”,它对学生“自如地掌握、利用信息技术”,“学好政治课、培养问题意识”,“提高适应文科综合高考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为学习其它科目
定良好的思维基础”等方面将其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2、“初中教学与信息化技术整合的策略研究”为实现初中政治课改革,转变初中教师角色,培养教师教科研能力创造条件。通过“初中教学与信息化技术整合的策略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初中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更重要的是提高我校初中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促使他们转变较色,探索初中课教学改革有效途径,为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
定基础,同时,它对提高初中课教学效率,突出初中课的基础功能,也具有重要的实现意义。
3、“初中政治教学与信息化技术整合的策略研究”为打造现代化名校贡献应有的力量。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我们采取相应措施,适应高考改革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需要的人才。通过课题研究,为学校培养政治学科教学科研骨干教师,培养教师协作精神的需要,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奠 定基础,为探索政治学科教学模式,探索学校办学特色而努力。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关于认得全面发展学说指出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现代素质教育思想强调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终身教育理论其核心内容是:教会学生学,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网络教学理论基础指出要把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构建注意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因此现代政治教学也要以以新课程改革为标准,坚持科学发展观,紧跟时代脉搏,适应学生的发展。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1、科研目标:站在理论的高度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不断深化,使之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不断在研究中总结出适应初中教学的欧式,为以后的教学
定基础。
2、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利用信息技术为掌握政治课知识服务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文科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学会写教学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他们学号其他科目
定良好的思维基础。
3、工作目标:在探究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有效整合过程中,有效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设计教学思路,从而达到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研究方法。
2、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查阅学习我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文章。
3、调查研究法:通过已知的信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调查,综合信息,得出结论,并制作电子课件,共享信息。
4、经验总结法:同伴之间将自己的经验及时地总结,总从理论高度提炼为案例、论文。
5、案例研究法:主要结合时事热点案列展开,形成政治课堂独有的辩论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开展理论学习和培训:采取校内校外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每学期到校外听取专家讲座3人次,按照学习要求每位参研教师定期自学相关理论,根据这些要求,组织本组教师,专门学习了政治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题理论及与课题相关的技术方面的结论。
1、开展业务培训,包括“案列的写”、“论文的写”、“电子课件制作”等,促使教师了解整合内涵、课题意义和研究方法,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必备条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教师的课件制作能力,特别是课件制作,案列、论文写作能力。
2、开展技术培训。包括: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钟绍春教授的信息平台技术培训,达到充分利用该校资源,实行资源共享。开展教育培训,转变教学理念,学会熟练制作课件。开展研究性学习操作培训,为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服务。
(二)、通过常规教学实施:备课、上课、评课。
在集体备课中讨论整合理念,整合思路,整合问题,整合技术。为了上好一节课,要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整合的特色与优势,结合整合理念进行评课,经过反复修改反思深化,不断升华理念,再回到实践。
(三)、开展教学观摩课推进。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在整合实践中,坚持走出去向兄弟学校学习,我们将积极参加鸡西市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观摩课,与兄弟学校相互交流学习,并开展各学科、各年级之间相互借鉴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课件制作方法的活动。
六、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2年8月)认真查阅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组建课题小组,酝
课题方案和相关措施等。
2、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3年3月)坚持从实践入手,分段开展研究工作,努力把课堂研究落实到实处。
3、、总结阶段:)2013年3月—2013年12月)总结整理各项资料,写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方法选择:
1、经验总结法。
2、文献研究法。
3、个案研究法。
4、行动研究法。
5、实践反思法。
八、课题组织机构与分工
课题组组长:韩延鸿:全面课题的研究进展工作 成员:宿艳秋
九、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课件
3:、案例、论文
《初中政治教学与信息化技术整合的策略研究》
实施方案
课题负责人:韩延鸿
2011年2月25日
第二篇:初中政治教学与信息化与信息化技术整合的策略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与信息化与信息化技术整合的策究》
课题准备阶段工作总结
课题负责人:韩延鸿 2012年3月4日
《初中政治教学与信息化技术整合的策略研究》
准备阶段工作总结 课题负责人:韩延鸿
我校自2011年3月《政治教学与信息化技术整合的策略研究》课题组成以来,在近半年的准备工作阶段,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2011年3月1日顺利地举行了开题仪式。这标志着此项课题研究工作正式进入了实施阶段。在准备阶段中,课题组教师群策群力,为课题的顺利开题好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做好了良好的铺垫,现将准备阶段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阶段性成绩和成果
1、学校管理层和课题研究人员基本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达成了共识。
2、课题组成员通过认真的学习,积累了相关的知识,为下一步时实施阶段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二、好的做法和经验
1、反复调研,前后多次开会,反复讨论斟酌,征求了专家和教师的意见,是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建立在扎实的调研基础上。
2、领导重视,研究人员配备合理。校长亲自过问课题的准备情况,在人力、物理、财力上确保了为课题研究提供力所能及的最好资源。同时,根据人员特长,分别安排了不同研究任务,有利于早出成果多出成果。
3、实行了行政例会制,建立了工作责任制,完善了分工协作作制。通过制度管理和责任约束,促使课题研究迅速启动步入正轨。
4、聘请了既有教管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又有很高学术造谐和研究水平的刘丽雅校长为指导顾问,将使课题研究少走和不走弯路,早日开花结果。
三、组建课题组,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具体分工。
作为课题组成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第二,必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善于研究,只有经常发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并且将这些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才能深入地探究和思考;第三,必须具有勤奋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具有团队合作的意识。在研究过程中,会出现诸多困难和问题,会遇到挫折和失败,所以要求课题组成员应该具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毅力。因此精心挑选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组长:
韩延鸿
全面课题的研究进行工作
课题组成员:
宿艳秋
负责课题实施中的研究工作
四、组织课题组相关人员开展理论学习,明确研究方向。
要想使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地实施,首先要提高课题研究教师的思想认识,使他们能够从心里赞成课题研究,愿意课题研究,这是做好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最为关键的一环。
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虽然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具体分工,但个别人员的研究主动性不强。
2、课题组外的教师心存疑虑,支持配合不够。
六、下一步研究计划好保障措施:
1、对实施方案反复推敲,精益求精,确保实施阶段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2、争取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与配合。强化研究工作的监督与考核。
3、进一步落实责任制,
第三篇:信息化技术与(定稿)
信息化技术与“四环八步”课堂教学的融合反思
竹溪县城关中学 鲁静
【摘 要】本文从信息技术与四环八步课堂教学方面对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的错误进行详细地阐述分析,并提出纠正措施,力求引起反思,达到有效的信息化教学。
【关键字】信息化教学 四环八步 信息技术 主导 主体 教育部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作为新课改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竹溪县城关中学是教育部在十堰市指定三所的中小学信息化试点学校之一。城关中学积极组织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探索,于2013年秋季推行信息化与“四环八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我们的社会已开始进入数字化时代,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教改的必然趋向。所以要更新观念,放远目光,抓住机遇,抢先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现代教育改革的主动权。城关中学在硬件方面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校园WIFI全覆盖,应用优课、颂大集团开发的课内网软件进行网络备课,为教师信息化教学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教师使用“四环八步”教学(创设情境 呈现目标、自学探究 交流展示、难点释疑 延伸拓展、反思小结 当堂测评)、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我们在实际应用信息化技术与“四环八步” 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错误理解以及实践中的机械、盲目地操作。这些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易使教育信息化偏离正确的方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分依赖信息技术。部分老师认为,一堂课如果没有用到网络,或者只用了几分钟的计算机,那肯定不是一堂好课。事实上,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目的,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通过信息化达到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技术用的好坏是看其是否用得恰当,在于质而不在于量。“四环八步”的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呈现目标”,应用网络技术声音、图片、文字以及视频等导入课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但并不是每个环节都要使用网络技术。有些环节是可以不用多媒体的,如“自学探究、交流展示”环节,我们可以出示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展示,这里由于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不同,我们尽量不统一安排。这样的分层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认为必须制作非常完美课件。部分教师认为制作课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既要追求精致、又要保证功能齐全,结果学生的注意力全被华丽的课件吸引而忽视学习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以下三点:首先,课件要和网络教学平台良好的整合,教师只要用PowerPoint、Flash等一些简单的工具做一些动画即可,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教学内容的研究上,完全没有必要学习复杂的开发工具;其次是要给课件“减肥”,设计课件时把精力集中花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上,每一堂课突破一、二个难点,不要面面俱到,只要真正能把教师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讲清楚就可以了;再者要采取“拿来主义”,目前国内面向课堂教学的课件逐渐多起来,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当然现成的课件不一定适合教师的教学意图,要重新组织、加工。总之,课件制作只要突出重点,简明、实用即可。
三、认为课堂教学就是以课件为中心。很多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在课件制作上,而忽略对文本的探究,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课件的形式固化起来,它几乎包括教师所能想到的和所能表达的所有内容,就像一篇电子教案,以至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教师-课件-学生”的教学方式,从而割裂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忽视了文本的引领作用。过多的多媒体展示会造成负面的影响,降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势必将教师和学生沦为媒体的奴隶,更会剥夺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尤其是想象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不仅替代了学生的思维。也制约了“自学探究、交流展示”环节地展开。制约信息化教学深层次地发展,这样的课堂是机械的,冰冷的,更可怕的是教师最终会退化成鼠标手。
四、信息技术的使用和课程容量的错误处理。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为“拓展延伸”环节增大教学密度,令学生应接不暇。虽然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可将声音、图像、动画集成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并在设计者的优化组织设计下,增大信息传播速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益。但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堂课如果内容太多,进度太快,学生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呈现的信息切换过于频繁,学生的注意力很难及时地转移。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一味加大教学密度,即使图文声情并茂,学生也经常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只能使一些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忽视实质。所以教师一定要科学地处理技术使用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关系,重视启发性原则,给学生留出时间去思考,安排适量的活动去发现,使“拓展、探究”落在实处。可以考虑以活动为单位进行课时安排。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安排,一节一重点,但一节课不一定非要完成八个环节,要会根据内容适当调整。有时可以分两节课完成“四环八步”,这样才有可能将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落实下去,而不流于形式,学生也有时间从容地思考,把外界信息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凸显“四环八步”课堂教学的完整性与合理性。
五、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在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过渡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很多教师都没能把握好度,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自学探究”完全交给学生,不作启发和引导,在课堂上放任自流。事实上,学生不具备、也不可能完全具备自主建构的能力和独立的创造性人格特征。不管如何强调自主学习,都不能理解为完全自己的学习,应该保留某种层面上“学”的意味。如果不求师受教,过分夸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贬低教师的主导作用,就等于反对外因决定论而陷入内因孤立决定论。因此,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时候适当地点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难点释疑”环节显得尤为重要。使得“主导-主体”新型教学结构和谐发展。
六、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课堂往往受时间的限制,易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受环境的影响,学生四处走动既浪费时间,又影响课堂秩序。要明了合作要有明确的主题,教师一定要清楚地说明小组合作所要解决的问题;合作要有分工,有差异,比如男女搭配,不同个性的学生搭配,只有组员之间、组与组之间有差异,才会有互相学习的机会和兴趣;合作要有评价,不仅要有组与组之间的比较,还要有小组内部的比较,避免出现“吃大锅饭”的现象;合作要有教师指导,中小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一定要融入到学生当中,及时地给予引导,以防学生合作方向的偏离;合作还要有思考,任务完成后一定要反思,想想哪些地方做的比较好,哪些地方还有待改进,这样才能达到深层次的、有意义的合作。
七、差生游离于群体之外。信息化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对于学习成绩好,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会很自觉地进行。而对于一些差生来说,就容易出现走神、不参与的现象。在很多课上教师也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经常激励他们,让他们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表现自己,而不管差生。我们认为,在信息化教学课堂里,教师应更多的关注差生,鼓励他们,让他们重新融入集体,找回自信,否则会对差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出现两级分化。教师对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学,这样才有可能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基本的理念。
八、应用小组计分评价内容和方式单一。小组计分评价,能激励学生比学赶超、小组竞争。但学生和老师觉得不便于操作,易分散了教和学的精力。有时显得有些做作。因此评价内容要多元化,不仅要有对学科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还要有对知识实际应用能力、试验操作能力、参与活动的态度、创新精神等各方面的评价;其次,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在评价学生时,不仅要关注结果,更应注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要有机地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实现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课堂,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出发点,是推进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一线的教师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从自己实际的教学中做起,避免出现文中提到的现象,努力实现有效的信息化教学与 “四环八步” 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课改在路上,我们每个授教者都要结合自身的教学,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力争我们的教学更切合实际,发挥其最大的能力,教育出最适合时代的学生。
第四篇:初中政治教学创新策略跟新版
初中政治教学创新策略
[摘要]
政治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对初中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课程。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政治学习的兴趣,让政治教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正确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思想政治
创新策略
教学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管理制度的执行过程要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既要做严师,树立自己的威严,亲其师而信其道。作为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本身就要有一桶水,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把握好教育的改革方向,在学习的路上不断摸索前进。
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多样化的管理方式,教育要承认差异性,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优点,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不能生硬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行为特点,进行有效的差异教学,做到因人施教。充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
教师心中要有民主公平的心态,确保尽可能做到无论是学霸还是学渣,都要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看待他们。同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需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做到我想学,我要学,树立学习的主人翁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积极参与政治课堂组织的各种活动,学生应当铭记尊重教师,爱戴教师,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地提高政治教学效果。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首先班级环境的营造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制定必要的课堂规则,古人有语: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的制定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规则的制定要合理、可行。
并且在班级中要始终如一的执行,在规则面前做到师生平等,同时在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为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班级氛围打好基础。教师要首先要营造那种充满爱的氛围,爱学生是教师的义务,也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充满爱、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氛围,感受到班集体的亲和力。
情感教育不必刻意的提出处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案例让学生自由讨论,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结合日常,把有关的精神建设渗透到其中,做到教师可以利用课程教材知识来教育学生,例如在学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课时,教材中的举例有:公交车上你推我搡,互不相让的不文明行为;遇到困难时向人求助时,无人理睬现象;个别人在网络聊天室里肆意满骂人,这些都是不文明社会生活现象,都不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要培养和形成文明行为习惯,需要每个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鼓励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和同学的交流,在知识学习和生活上互相帮助,共同努力营造一种温暖、互帮、互爱的班级环境。
同时教师在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和下课时间都应当和学生进行一定的交流和沟通,当学生在政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及时的帮助学生解除困难,学习上有所进步时,教师应当给予鼓励,与学生共同去分享那种进步的快乐,充分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有利于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心境下全身心地投入到政治课程的学习当中去。
三、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初中阶段的学科知识难度有所加大,对学生的学习也是一个考验。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下多沟通和交流,不会的问题可以集体讨论,进行合作学习。
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不但可以解决疑难问题,而且启发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极好方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多种思维和观点的碰撞,能够使知识共享,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减小学生学习的阻碍,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有裨益。
四、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要达到政治课程的有效教学,教师需要把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的教学手段有效地结合,传统的教学工具主要是黑板、粉笔和一些纸质材料,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教学工具来展开教学,但是政治课程内容多是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还有些知识内容学习起来比较单调乏味,学生的阅历浅,影响了他们关于政治观点的理解。
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需要把通过一些直观的、有趣的材料来表达这些知识内容,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外,需要借助现代的教学手段,赋教于乐,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政治课程的教学,例如在学习《承担社会服务社会》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收集一些材料,用多媒体来播放一些英雄人物的视频,如焦裕禄的英雄事迹,让学生通过观看真实的画面来感受这位英雄人物如何为兰考人民谋幸福的,如何真实实践为人民服务的,这些画面能够直接显现教学的主题,在视觉和听觉上有强烈的震撼效果。学生会从中学习到如何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如何用自己的行动去服务社会,正确处理自己与集体、与国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轻松实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一些图片的展示和音乐的播放来辅助教学,利用这些手段来增加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使课程内容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五、有效开展课程实践活动
课程实践活动是有效教学的延伸,通过课程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的理解课程知识,并利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来感受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随时不断地学习知识,例如在学习《满怀希望迎接明天》这一单元课程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采访活动,让学生对其他学生进行访谈,谈一谈自己的生活中理想是什么?有没有实现?没有实现的话,自己有何感受?教师要求学生采访后进行总结,这些学生在走向理想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处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问题,听过这些故事后自己的总体感想是什么?
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后加上对访谈实践活动的展开,学生能够领悟到理想是美好的,但不是所有的理想都能够实现,在通向理想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的问题,我们应当树立一个良好的心态,树立一个我们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现实地理想。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能够正确的理解知识内容,领悟知识的真正内涵,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政治实践活动的展开,学生能够真正学习到知识,并能把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
六、客观公正地进行自我评价
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自我评价,学生能够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对一个阶段的学习进行自我反省。
例如在学习《诚信做人到永远》这节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要鼓励学生多看到自己的优点,对自己进行积极的暗示,提高对自己采用的学习策略的认识,并思考将来做得更好的方法。通过自我评价,能够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对课程内容的学习不再畏惧,并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心理抗压作用,学会学习,学会拥抱自己,塑造良好的品格。
总之,政治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位政治教师都要正确看待政治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政治学习的重要性,把政治课堂教学放在其应有的位置之上。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效果,让政治学科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出其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旭东,周国韬.自我调节学习的若干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
[2]贾金怀.把握生成性资源提高思品课实效[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9).
[3]郭红芬.试论如何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J].吉林教育,2011,
第五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东洞初级中学 秦彩花 735005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一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大力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变革,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在这个变革中,教师无疑是需要迅速调整甚至改变其教学行为的群体,这要求教师必须学会使用信息技术,以及在教学中应用这些技术,时刻寻求面向教育信息化的专业发展机会。为更有针对性地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提出可行策略,本文根据理论研究和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探讨了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教育技术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以及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策略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关键词: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教学能力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导致了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整个社会出现了“信息化”的潮流。信息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标志。所谓信息化,首先是一个“化”字,是指一个过程。就是人们在一个系统中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和依此信息技术推动信息资源的传播整合和再创造的过程[1]。信息化社会是以知识信息为战略资源,依靠知识和智慧求生存、求发展的社会。它所要求的生产者和管理者必须是用知识信息和信息技术武装的信息化人才。在信息化社会里,信息技术革命的空前发展,使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越来越快,这一切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时代的发展预示着教育的走向——开放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是教育从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方法、模式等的根本性变革,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发展趋势[2]。那么如何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也成为目前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教育技术能力
1.信息化教学能力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信息社会的基本生存手段,也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时代赋予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责任,是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信息化教学能力即包括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又包括教师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管理,在教师转变了教育思想和观念基础上,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促 [] 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载《中国电化教育》,2001(2):67-82 2[] 祝智庭:《教育改革与教育信息化》,载《教育信息报[理论研究]》,2002 12(4):12-15
1进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3]2.教育技术能力
教育技术能力是属于教育类这一方面的,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能力。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是把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桥梁科学;它要依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进行科学而具体的规划;要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套有效而且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这就表明,教育技术能力是任何学科(包括文科、理科、医科、农科„„)的教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是大、中、小学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也就是“如何进行教学的能力”(它相当于医生“如何进行治病的能力”、律师“如何帮人打官司的能力”)。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正是从“如何教”的角度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规范的要求,而实施“全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这一计划的核心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则是要保证这一要求能真正落到实处——使每一位教师都具有这方面的专业技能。达不到这一要求,不具备必要的教育技术能力,即使你有大学毕业文凭,也没有资格当教师。
3.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的区别
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这两种能力的内涵并不等同,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异,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性。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在信息化的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处理的能力,偏重于技术方面的,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教学过程,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的能力;而教育技术能力则属于教育类这一方面的,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合适技术,包括现代技术、传统技术、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是指信息技术,但是决不应把这里的“合适技术”仅仅理解为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又有一定的联系性。在很大程度上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还要依靠教育技术能力的辅助和支持,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提高和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反的,只掌握教育技术能力,那么就很难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注重一方面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必须将二者很好的联系起来,共同提高,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学校的要求,达到教学的最优化效果。
[] 赵国栋.信息化改变着学校的容颜[N].中国教育报2005:5-28
3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主动适应学科课程进行深层次地融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毫无疑问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评价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与此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4]1.课程开发、整合、设计能力
随着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知识综合化趋势和面临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实践性,(如通过“网上浏览”、“资源下载”、“文字、图像处理”、“合作学习”、“探究发现”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获得亲身感受和直接经验,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实践能力。)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自主支配空间很大,教学的内容也比较广泛,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为此,教师应形成强烈的课程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执行的做法;应有敏锐的观察力,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媒体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会话、交流和有意义建构,并将更多的时间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揣摩学生的心理感受,捕捉每一点教学信息,从而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和调整教学活动;应具备创意思考能力,教师要将创造力运用于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新的教学想法、方法及策略,使教学的构思和行动更富创意,以增进教学成效能力,教学创意思考能力是教师创造能力的一种具体表现,教师的创造力运用是教学创新的关键因素,也是激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因素;应具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向博学或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2.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的能力
这主要表现为:(1)信息技术技能
熟练操作常用信息技术工具。(2)教学设计能力
能根据教学、学习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评价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局限,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有效地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
(3)教学实施能力
[] 宋修岩.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及培养[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4(2)
4能运用有关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营造有利于学习和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并能在不同教学模式和不同教学环节中熟练运用有关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
(4)教学评价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前的准备阶段、具体教学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等不同环节,将教学评价与教学的全过程有机整合在一起,发挥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作用。
(5)辩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工具使用习惯
结合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的影响;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引导学生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并能在教学活动中以身示范;利用技术资源使全体学生都能公平受益。
(6)自我职业发展能力
能对自己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反思、总结提高;能够借助信息技术与同事、学生、家长、专业人员等进行交流、合作;能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
3.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在信息化学科教学中,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自主地探究问题,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由此,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要达到以下目标:一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即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三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4.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各个任务,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一起进行学习,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5]。在合作学习中,学习者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实现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并利用必要的共享学习资料,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意义建构获得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习者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互动性,教师的角色从“讲坛上的圣人”变成“身边的指导者”。
5.探究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5-37 5
在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三个方面来发展探究意识与解决问题能力。一方面,深入思考运用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策略——在教学设计每一个环节上,通过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以及教学资源和媒体使用策略分析,重点思考如何运用媒体和资源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一方面,深入思考情境式教学环节在教学中的运用——按照建构主义教学观构建有效的教学情境,努力探究和设计如何通过巧妙的情境模拟、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生问题探究和解决的意识,以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另外一方面,仔细研究教学活动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信息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参与交流讨论中,对于学生来说,可获取的信息源要多得多。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准备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
6.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评价侧重于对学生知识水平的考核,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认知能力的单一表达[6]。它缺乏对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了解,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具有无法避免的狭隘性。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由封闭式学习转为开放式的学习、由系统专业化的学科知识的学习逐渐向课程整合化发展,学生的评价也由学校单一化逐步向社区、家庭及社会资源的不断开发而成为多元化评价。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借助信息技术综合评价每一位学生,促使学生的发展与教育的既定目标不断融合。一方面,通过电子档案袋、网络教学互动平台等信息技术使用方法,实行过程性评价。电子档案袋、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反映了学生在一个时期的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反映了学生的进步状态。其纪录可以是日志形式,也可以是阶段或单元式,内容包括教师和家长以及同学的意见和建议。电子档案袋等技术手段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及时有效地指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改进今后的学习,并提出诊断性、形成性的评价。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实现评价角度的多元化。教师要善于建立各类学科学习网站、网上学习评价资源库、学生网络评价量表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通过网络交流、课堂对话等方式,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三方面,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评和他评,强调参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教师不再是评价的唯一发言者,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评价之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因此,教师要注意建立评价团队,通过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在形成团队成员共识基础上,对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以减少在 [] 孟琪.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解读与对策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8(1):58-61 6
对评价信息分析中产生的主观性和个人偏见。
7.反思能力
教师的反思能力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教师要增强对专业自我的观察、判断、评价、设计的自我监控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和过程进行计划、安排、评价、反馈、调节的教学监控能力。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急剧变革,教育改革将更加频繁、广泛和深刻,以及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教师将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资源、模式、过程、手段与方法,对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要求更高了,促使教师具备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的能力不断提高。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策略
教学是以知识、技能、道德伦理规范等为媒介的、师与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决定教师在其中的地位、作用的核心因素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效果,明确教学能力的性质、构成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动态过程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既有宏观层面的外部条件策略,也有中观层面的方法论策略,还包括微观层面的直接条件。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既可以通过职前教师的学历教育获得,也可以通过在职教师的培训获得;既可以通过教学实践和协作交流获得,也可以通过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方式获得。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形成过程是一个有层次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具体如下:
1.进行短期培训
通过进行短期培训,可以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由于很多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未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培训,无论是现代教育观念的树立,还是实际的操作能力都很差。办短期集训班的方法可以使教师在短时间内系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计算机信息操作技术,使其信息能力和认识得到提高,特别是在操作技能方面收效明显。
2.举办教育技术专家讲座
通过举办教育技术专家讲座,有助于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认识的提高和教学观念的更新,通过聘请教育技术专家到校举办专题讲座,让全体教师了解有关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和发展趋势,使其接受新的教育观念,自觉树立信息教育的意识,自觉投入到信息化教育的改革中去。
3.组织教师参观和观摩教学
通过组织教师参观和观摩教学,可以开阔教师的眼界,树立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信心。对多数教师来讲,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他们有强烈的愿望要看
一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从中受到启发。因此,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走出去了解别的学校的成功实例,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示范教学,这样能鼓励并带动更多的教师自觉投入到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去。
4.开展创造性的教育课题研究
通过开展创造性的教育课题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信息技术素质。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全球性的教育新课题,如何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改进教学,并没有很多先例供我们参考。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都在开展创造性的教学研究和实践,特别是通过小组或个人形式开展的教学课题研究,探索信息化教育的规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水平,而且还能大大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既取得教学研究的成果,又达到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目的。
5.加强政策引导
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它与教师所教课程的不同、年龄性别的差异和个人的爱好习惯有关。学校要激发教师学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可经常组织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整合方面的公开课并在年终总结、考核聘用和评优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刺激教师的学习动机,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
6.注重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信息能力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是一个人的重要素质。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对学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同,效果也不同。因此,要想全面、深刻的研究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那么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7]。
(1)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获取、加工和整合信息,给学生创造有利于信息化学习的环境,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
(2)运用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构建信息化学习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运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具体有:
①基于高效展示的模式
充分利用电子信息进行高效的大容量传播,给学生创设了有利于学习的信息化环境。信 [] 李群.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A].理论与实践月刊.2006年第六期 7
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人们习以为常的文本输送和人工检索方式,向我们展示出全新而高效的超文本、超媒体输送和自动化检索方式。在“知识爆炸”挑战面前,电子信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们阅读和检索速度,在电子信息中,知识间的联结不再是线形结构,而是网状的,可以有多种联结、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从而打破了传统文本单一的线形结构。让学生借助计算机,下载网上适用的信息,也可以查阅电子读物,然后深入研究。
②个别化学习模式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将给学生创设更为广阔的信息环境。现代信息技术硬件设备日臻完善,为师生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通过交互式手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就能实现个别化学习。电子信息具有表达方式多样化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有利于选择适合个人实际的环境,而且学习的内容越丰富,越能迎合每个人的特点,就越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种信息时代全新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个体创造性学习能力,成为新的学习模式[8]。
③协同学习模式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结构得到优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资源广泛,教师的教学设计、考试、评价等一系列教学环节都可以设计成软件,输入计算机资料库,以后教学信息的设计、加工、整合和输出都十分方便,这样教师就能从大量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将精力集中用于更具创造性和个性化的师生交往与共同探索活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跟广大同学、老师甚至其他社会成员一起,形成一个学习活动群体,通过信息通道就能获取和发送信息,在群体中进行交流、讨论,集群体的智慧协同攻关,形成共同发展。
④研究性学习模式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成了开放式探究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生结合化学课程订立的小课题有:防腐剂在食品业上的应用调查、不锈钢的使用调查及其性能研究、加碘食盐的社会调查与检测方法研究、化肥使用的调查与研究、氯气在自来水中应用的调查、乙醛银镜反应条件研究、香烟烟雾有害物质测定、电镀实验研究等,这些课题都是学生在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提出来的,并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所订课题展开研究,至今还在进行。在这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参与,利用查阅书籍报刊、电子图书、浏览网页及采访等多种途径,[] Deborah L.Lowthe等著.丁兴富译.准备好应用网络技术的明日教师.开放教育研究,2003(1-2)8
获得了大量信息包括相关资料、数据等,在此基础上学习分析、整合与运用信息,如整理资料、处理数据、撰写实验报告和小论文,这样学生的信息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结束语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新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心愿。我们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一个利用信息技术催化教育革新、促进教育现代的过程,而信息化教育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颖教育方式。教育信息化给教育发展带来了空前巨大的机遇,也使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挑战,我们每位教师更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及教学能力,达到教学的最优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