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教案 2 物质的变化 我们身边的物质大全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教案 2 物质的变化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
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四、总结: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第二篇:科版六年级下科学教案 2 物质的变化 我们身边的物质
科版六年级下科学教案 2 物质的变化 我们身边的物质
导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
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教学流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三、合作交流 让物质发生变化: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四、拓展延伸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物质的变化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导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流程: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及其特点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c、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
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
5、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及其特点 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引导比较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6、拓延: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
三、总结:
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物质的变化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导学目标:
科学概念: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
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
教学流程:
一、谈生活经验:
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 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品味米饭:
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
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
4、阅读课本30页资料。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
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4、思考:蓝色的物质还 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四、食物淀粉鉴别: 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
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 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
→
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
物质的变化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导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流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
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教案 2 物质的变化 铁生锈了
导学目标:
科学概念: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准备】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教学流程: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
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生答。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
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
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四、总结:
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阅读43页相关资料——铁为什么会生锈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教案 2 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导学目标:
科学概念:
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过程和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重点】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
【难点】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实验 【准备】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一枚铁钉,一把镊子
教学流程:
一、直入实验,观察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
1、介绍硫酸铜溶液。观察特征。
2、演示并说明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我们要用镊子夹住洁净的铁钉,浸入溶液中约2分钟,观察它们的反应,记录下来,注意不要全部浸入溶液,这样可以和铁钉的远原样进行比较。
3、各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示观察要细致,记录要清晰。
4、反馈交流:大家看到了怎样的现象?注重比较和推理。
5、引导思考:硫酸铜和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么?你能利用什么证据证明?生答补充。
6、小结:可以从溶液的颜色以及铁钉颜色的变化看出发生了化学变化,这也是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方法之一。
二、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观察37页图片:课本资料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判断化学变化的浅显方法。
2、回顾整理:随着这节课的实验结束,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化学变化呢?在变化过程中伴随出现了那些现象?列举填表。物质的化学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本质特征
拓展延伸
无论哪一种化学反应,在反应的同时都会有一些现象伴随发生,这也是我们进行判断的方法。课外续填表格:生活中你发现了什么化学变化?现象或判断理由是什么? 阅读43页:
在课本资料中的化学反应后,产生了哪些新物质。
→
物质的变化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导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
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过程与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用“科学讨论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以便更好的得出科学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重点】实验现象论证生锈条件。
【难点】设计合理的对比实验和逻辑推理证明生锈条件和生锈速度。
【准备】课前经历5课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作出观察和记录。
教学流程:
一、回顾导入:
在第五课中我们学习了铁生锈化学变化时,布置了课外的实践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
二、交流展示实验成果
1、各组回顾实验过程,整理实验结果,准备交流
2、集体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交流评价中注重实验设计中的对比,以及说明的问题)
3、出示38页实验记录表:
分析:根据这个问题设计的实验合理么?谈谈。现象的记录你可以看出什么结果?推理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 讨论:生锈究竟是空气或水的原因还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的原因?
4、可以怎样改进你们的实验?你的设计过程和记录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么?
5、小结: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铁生锈的快慢
1、和小苏打与白醋的实验相比,铁生锈化学变化的很慢,但是每年由于生锈造成的损失却十分巨大,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了解铁生锈的条件和快慢来控制生锈。
2、小组讨论:根据生锈条件怎样设计对生锈速度的探究?(可以参考课本资料)
3、制定研究计划,注意对比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4、布置课外活动:完成活动探究。
四、防治生锈
我们知道了铁锈的形成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那么该怎样防止呢?
1、说说你所知道的生活中的防止方法,说明其原因。
2、观察涂有油漆的铁片,思考说明其中的道理。
3、课外观察自行车,自行车是怎样防生锈的? 资料阅读:48页——铁锈的形成
物质的变化 物质变化与我们
导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过程和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开水
教学流程:
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
物质的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变化类型及特点 科学概念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的燃烧 加热白糖
米饭、淀粉和碘酒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
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
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
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
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
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
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
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制作
宇宙 地球的卫星——月球
导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教学流程:
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军行》(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板书课题)
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梳理板书: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7、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预设: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二、制作我的“月球卡”
1、师: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你们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组内将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轮流发言;发言者要说明信息的来源;有冲突的地方要记下来,然后分类整理。)
3、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4、师: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月球的运动;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有关人类登月的故事。
5、下面请大家根据各组交流的情况,完成月球基本信息卡的制作,将有关的信息填写在活动记录中。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6、小结: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三、拓展延伸
1、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2、在讨论中产生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 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料。板书设计:
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宇宙 月相变化
导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流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其他的说法也正确:
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
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
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
(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五、拓展延伸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教科版 宇宙 我们来造“环形山”
导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过程与方法:
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准备】
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
教学流程:
一、月球上的环形山。
1、谈话激趣:古人用肉眼观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阴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树,现在人们已经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了,让我们来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样的?
2、(教师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
4、提问:为什么人们将月球上的山脉称为环形山?
5、进一步分析图片,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何特点?
6、教师补充有关环形山的资料。
7、小结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制造“环形山”。
1、提出:我们来造“环形山”好吗?
2、讨论:怎样人工制作月球上的“环形山”模型?用什么方法?这个方法的根据是什么?
3、集体交流,并作出判断:哪些方法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
4、制订造“环形山”的计划:选择哪些模拟实验的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如何做好这个实验,才能使造出来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
5、根据自己设定的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造“环形山”。(实验方法:
1、喷水法: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
2、撞击法: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
6、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主要从相似性方面评价。(说明:学生模拟实验的环形山应体现出和图片中的环形山类似的特点:分布随机、大小和深浅不一等。)
三、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1、交流: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2、说说哪些方法能成功地模拟出月球上的环形山。
3、推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推测的理由是什么?在你的假设中,有哪些是需要进一步去寻找证据的?
4、你能搜集一些材料来证实自己的推测吗?
5、对学生的假说进行评价。
四、阅读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
1、谈话:刚才同学们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了大胆的推测,下面我们看看科学家提出了哪些假说?他们用了哪些证据来支持假说?有哪些证据是我们模拟实验中没有注意到的?
2、学生阅读课本52页环形山的成因资料(或播放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3、思考:你们需要重新修改自己的推测吗?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么? 板书设计:
3、我们来造“环形山”
一、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成因:火山喷发说、撞击说(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教学后记: 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第三篇: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科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授课,使学生认同世界是物质构成的,而且各种物质是不断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其中一些物质在变化中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能力目标:
结合生活中的事物,通过比较、举例、推理、分析、总结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明白世界是由物质构成及物质变化的道理。
教学难点:一些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变化的奥妙。
教学准备:
PPT、矿泉水瓶、火柴、纸、石膏静物、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渐入主题
1、导入:从实际生活入手导入主题;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评价;
3、教师展示身边事物的图片,引出物质的概念;(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4、拓展:我们的生活中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那么神仙、妖魔鬼怪这些它们是物质吗?利用这个环节教育学生崇尚科学、破除封建迷信;
5、学生阅读教材、教师通过展示图片、用矿泉水瓶、燃烧纸张、展示实物等方式讲授物质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特征?
6、小结: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物质在变化:
以水的三态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都是一成不变的吗?
1、教师展示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思考:二者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形状改变,但物质本身没有变)
2、火柴点燃纸张,燃烧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举例说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3、比较物质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铁丝变弯曲、热水、纸张、蜡烛的燃烧,它们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适当补充、纠正、完善),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动脑筋:现实中的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吗?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吗?。
四、总结:
物质构成我们的世界,而且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和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
五、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
一、概念
二、物质在变化
水的三态:
液态——固态——气态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四、小结
第四篇: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科版
我们身边的物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知道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能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4.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5.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三、教学用具
为学生准备:白纸一张、彩色笔若干、剪刀一把、火柴若干、水若干。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
【教学实验】蜡烛燃烧的实验.mp4。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观察我们的教室,说一说我们的教师都有什么?
【预设】书桌、黑板、粉笔、电风扇、椅子等。
【讲述】环顾我们的四周我们观察到书桌、椅子、电风扇等,我们还观察多媒体设备、课本等,这些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叫做物质。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们身边的物质,我们来研究我们身边到底有哪些物质?这些物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新知讲解】
知识点一: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提问】吊扇是物质,当我们打开吊扇的时候,随着吊扇的转动,我们感觉到了什么?
【预设】凉风。
【讲述】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
【提问】那么空气是物质吗?
【预设】是。
【提问】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我们通常需要手电筒或电灯帮助我们看清周围的物体,现在老师打开日光灯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灯光。
【提问】为什么灯泡通电后会发出光亮。
【预设】因为有电了。
【提问】那么电是一种物质吗?
【预设】是。
【提问】刚才我们说到黑板是一种物质,现在老师敲击黑板发出了声音,那么声音是一种物质吗?
【预设】是。
【提问】老师手里有一根蜡烛,现在老师将点燃,蜡烛燃烧,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预设】火焰。
【提问】火焰是一种物质吗?
【预设】是。
【总结】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叫做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知识点二:物质在变化
【展示】展示米变成米饭、钢笔写字、下雨之后水坑的水慢慢消失、岩石风化变成沙子。
【讲述】我们周围的物质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烧饭的时候,米变成了米饭,写字的时候纸上留下了字迹;下雨过后,路上的积水慢慢的变成水蒸气消失在空气中;自然界中的岩石风化变成了沙子等等。
【展示】展示面包变馊、天然气燃烧。
【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呢?
【预设】快慢不一样。
【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根据我们日常生活经验面包变馊其实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而天然气燃烧这是快速的氧化反应。这说明有的物质变化的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
【展示】展示易拉罐变瘪和水结冰。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种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预设】易拉罐变瘪是形状发生改变,水变成冰是状态改变。
【总结】这两种变化都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展示】展示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
【提问】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预设】有新物质生成。
【总结】火柴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铁锈是不同于铁的一种新物质。所以我们知道了物质的变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新的物质生成,另一种是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过渡】世界上有不变等物质吗?岩石、房屋、马路这些不动的物质也在发生变化吗?
【总结】岩石会受到风化,只是时间比较久,因而岩石会发生变化;房屋会变旧;重的卡车开到马路上,马路比较容易会变形,不过这些变化都比较慢。物质一直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只是有的快,有的慢。
知识点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展示】展示材料一张纸、一根铁丝、一瓶水、一根蜡烛。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让这些物质发生变化吗?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动手试一试。
【展示】展示一根铁丝的变化、一杯水的变化、一张纸的变化、一支蜡烛的变化。
【讲述】我们可以通过用力弯曲让铁丝的形状发生变化,可以通过加热让水变成水蒸气,可以通过折叠让纸的形状发生改变,通过点燃让蜡烛发生燃烧的变化;这些变化中,有的只是物质的形状和大小发生了改变,有的是变成了新的物质。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蜡烛燃烧到底生成了什么?
【展示】展示蜡烛燃烧实验
插入【教学实验】蜡烛燃烧的实验.mp4。
【总结】物质总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东西都是物质;物质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有的缓慢,有的剧烈,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七、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
物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叫做物质。
物质不断发生变化:易拉罐变瘪
水结冰
物质形态、大小发生改变
折叠纸张
铁生锈
产生了新的物质
蜡烛燃烧
第五篇: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1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2.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能分析和阐述一些物质发生变化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易拉罐两个;一个装有水的杯子和一个装有冰块的杯子;火柴一盒;两颗铁钉;
【教学过程】
安全教育:教育学生最近雨水频繁,上放学路上注意安全,更不要去攀爬山坡,以免发生意外。
一.导入,认识物质
1.谈话: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看看我们教室都有哪些物品?(学生各抒己见)
2、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物品,而且这些物体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实际存在的,我们把这些实际存在的物体称为物质。(多媒体出示课件2)其实我们的教室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声音、电、光等
(多媒体出示课件3)我们把这些间接能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物体也叫物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物质方面的知识。(板书:我们身边的物质)
二、学习新课:物质在变化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构成我们世界的物质是一成不变的吗?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下面的例子。
(展示课件:铁丝的变化、公路的变化、房屋的变化、岩石的变化、人生长变化、植物的生长变化······)
学生分析充分理解
教师总结: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其实构成世界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只是一种是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另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1、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多媒体出示课件6)
(把易拉罐压扁)
(多媒体出示课件7)(水结冰)他们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形状、体积、状态、······)
(这些变化只是物体的形状、体积、状态发生了变化,并没有改变构成物体的材料,即没有产生新物质,只是变化速度不同)这种变化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2、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
1.(多媒体出示课件11)燃烧一根火柴,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交流(形状、颜色、温度、产生光、产生二氧化硫气体)
2.(多媒体出示课件11)铁钉生锈,发生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交流(颜色、表面产生氧化铁俗称铁锈)
物质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就把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3.小结:世界上没有不变的物质,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些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的只改变了形状和状态,而有的变化不仅仅是改变了形状和状态,还产生了新的物质。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我们所说的这些变化,有些是自然发生的,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一下下面四种物质的变化吧。(多媒体出示教材27页四种物品的变化)
四.总结
世界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有的变化快,有的变化慢,有些变化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课后请同学们继续留意身边一些物质的变化,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五、课堂检测(多媒体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