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收”与“放”

时间:2019-05-13 03:2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堂教学的“收”与“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堂教学的“收”与“放”》。

第一篇:课堂教学的“收”与“放”

课堂教学的“收”与“放”

文章作者:陈爱萍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04A 2009-7-19 9:33:09 近日一连听了两堂公开课,听课的地点是一所薄弱校的高中部。两节课听下来,感触最深的是在课堂教学的“收”与“放”这一环节中两位老师的处理方式。

一 第一节是阅读指导课,执教者是一位有十年教龄的教师,选文是清冈卓行的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在完成了预习和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后,执教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赞同作者‘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吗?”

部分学生开始提出质疑,与作者的“必须失去”大唱反调,并言之凿凿地提出“没失去双臂其实更美丽动人”的观点。(这一拓展设计得不错:一方面,促使赞同作者观点的学生在反方的逼问下,“被迫”更深入地品析作者的感悟,从中找出坚持的理由;同时又不只停留在作者的认识上,还得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及平时在阅读中积累的知识从记忆中调出来,加以补充,从而培养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习惯。另一方面,则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质疑,有自己的思想与判断,这显然是思维中一个很重要的品质。教师在课堂上对此进行开发训练,意在促进高中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课堂上立刻分成两大阵营,各自陈词:一个阵营说“失去”造成的无穷想象丰富了人们的梦想,另一个阵营则说刚出土的维纳斯并没有失去双臂,又怎知当时的人们不惊艳于她的魅力?就如同大卫雕像的美感恰恰在于它保存完好„„开始还和风细雨,到后面越争越激烈,几乎要“吵”起来了。按惯例,教师此时应该出来制止这种混乱的场面,可是此时执教者依然不慌不忙面带笑容作观赏状,这显然鼓励了发言的学生,大家几乎是争先恐后地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真可谓短兵相接,火花闪现,让听课的老师暗暗吃惊:想不到这所学校的学生竟有如此的表现力!到后来,“群雄混战”演变成了两位学生的对决,而其他学生则变成了饶有兴趣的观战者,执教者这才叫了停。(此时辩论双方经过一场拉锯战后,已开始强词夺理,所举之例频频出轨,再辩下去,只能离真理越来越远。此时喊停正是时机。)

最后执教者作结:1.“美是难的”:因为美的标准很难界定。“失去双臂”的维纳斯与保存完好的大卫雕像同样有美的特质。(巧妙地引用柏拉图的名言安抚辩论的双方,同时又不失原则。)2.大家对这两座雕像美的评判,是由不同的审美角度产生的:人们对美的追求,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差异性。环肥燕瘦,各有所好。(这里指的应该是审美主体的差异性。其实人们对大卫这类雕像的喜爱,更多的是诉诸于视觉。而作者对断臂的维纳斯的赞赏,则更多是仰仗思维活动,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完成,偏重于审美意识。)3.残运会上,那些运动员身体的残缺是一种病态,并不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与失去双臂的维纳斯雕像无法相提并论。(明确界定,纠正学生发言中的偏差。)4.美感的产生与人的素质有关:有人面对具体可感的实体尚且无动于衷,有人却能从一花一叶中获得美的感悟。要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这个小结思路非常清晰:对学生的发言先肯定,再指出错误,最后积极引导。)

第二堂是作文指导课,由一位出道不久的老师执教,课题是“记叙文如何写出出人意料的结局”。执教者先是指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出人意料的结局”。(导入时用了刚学过的课文《三块钱国币》的结尾作例子,学生印象深,加上执教者启发到位,学生很快能联系到中学课文里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因此这部分完成得比较顺利。)接着,执教者又让学生谈一谈在课外阅读时还看到过哪些出人意料的结局,此刻出现冷场,于是执教者把自己准备好的一些例子拿来展开。在分析这些例子时,执教者总结了两点:1.结局与前文的情节应该有联系;2.结局应考虑到如何突出文章的主题。(由课内到课外,体现了知识的迁移,执教者希望藉此打开学生思维之门,想法是对的。

但作为薄弱校的普通班,这里的学生普遍缺乏阅读习惯,这显然已在执教者预设之中,所以事先收集的一些材料恰好用上了。)利用课内课外的实例铺垫之后,转入练习阶段。执教者要求学生为“发生在公交车上的故事”设计结局:

一位抱小孩的乘客上了车,尽管售票员再三提示“请给抱小孩的乘客让座”,但全车乘客漠然,无人理会。请你续写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

学生先是沉默不语,执教者提醒可以讨论。短时间的窃窃私语后学生开始发言。此时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场面。学生为了求奇求特,花样百出,完全不顾“结局无论多么出乎意料,都必须有前文的情节作铺垫,并顾及到凸显主题的作用”这一前提。(年轻的执教者有点沉不住气,每当学生设计的结局不合预设要求,就忍不住插嘴,力图把学生引导到“正道”上来。而学生正说得兴起,加上有阵阵笑声助兴,并不理会执教者的引导,还是自顾自地说下去。于是执教者便像拉着头犟牛,不时用劲拽一拽,显得有些忙乱。陈钟樑老师对这类做法有句妙评:“不该出手时也出手。”)

二 课后评点时,我想到了预设、生成与课堂的“收”和“放”的联系。教师备课时研读文本,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法,这是一种预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课堂教学又是灵动的,不可预设的成分很多,特别是现在的学生,思维很活跃,冷不丁就会提出一个“出乎意料”的问题来,而且他们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信口开河也是常有的事。这就需要教师既要引导他们学会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又要有足够的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述,从中分析问题的症结,及时找到调整的方法。这正是对一位教师教学机智和应变能力的挑战,教师的底气与功力也正体现在此。所以,课堂的“放”与“收”的确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

“放”,要有预谋:“放”的口子开得多大,教师要凭着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衡量一下。在“放”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审时度势的洞察力,还要具备随机应变的灵活与机智。何时“收”?时机的拿捏要恰到好处:早了,会中断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学生在思考时出现的问题无法暴露出来;迟了,会跑题太远,背离教学主轴,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如何“收”?一是对教学主旨要有清醒的认识,教师的指点要到位;二是要考虑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的评点应留有余地,能给学生台阶下。

从第一堂课来看,执教者在“收”与“放”的环节上是处理得比较到位的。拓展时定向比较清楚,是围绕“必须失去双臂”这一作者的感悟展开的。学生在争执时也有“出轨”迹象,比如联系到张海迪,讲到身残志不残,还谈到《边城》大结局的残缺也很美;但执教者并没有立即制止,而是让他们畅所欲言。尽管后来有的老师认为此处是败笔,但我以为关键要看面对的是怎样的学生。这所学校收的几乎是市区最低录取线的学生,要让他们开口并不是太容易的事。所幸执教者事先用多媒体展示了许多精美的雕像图片,为学生“反驳”作者提供了物证。当学生兴奋起来时,他们的积极性若不被好好保护,很快就会转为万马齐喑的局面。而执教者在学生发言后总结时,显然也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作了分析。此时学生已经冷静下来,听声入耳,效果显然比在争执时老师跳出来指正好得多。

而第二位执教者在“写结局”的训练中由于没有重申两点要求,结果“放”得太开,“收”又显得急了些。这一环节本该考虑到基础差的学生反应通常会慢半拍,一旦兴奋起来又往往收不住。最好利用“慢半拍”的空档,教师再次强调两点要求(板书提示亦可)。这两点要求可使“口”不致开得太大,学生也不会跑得太远;万万不能等学生兴奋起来,正急于把自己的构思结果表述出来时,教师才出来纠正。当时的课堂情形是:有些偏题的例子虽然一再被指正,后来发言的学生仍继续犯同样的错误。

出现这种局面时,执教者应该认识到:基础差的学生不是没有表现欲,只是苦于没有表现的机会和不知如何表现,现在好不容易“找到感觉”了,就应该尽可能地让他们倾诉,即使是错误的东西也应让他们暴露得充分些。此时教师若急于纠正,一则会出现上面的情形,就是学生不理会老师说什么;二则可能被老师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地批评一通后,变得小心翼翼起来,或者干脆不出声。所以这时执教者要沉得住气,等他们讲完后,再顺势肯定他们的设想够新、够奇,的确出人意料,转而再问:司机起身让座,合理吗?市长上了车,全体乘客都齐刷刷地让座,这样的结局是想表现什么主题?此刻学生已说得差不多了,正想听老师的评点,执教者若能把握这个时机进行正确的引导,会比中途强行纠正的效果好很多。

当然,这只是一个案例,并不代表所有课堂上出现的问题都要等学生讨论结束后再纠正,教师可根据学情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福建厦门市禾山中学;361000)

第二篇:追求“放”“收”结合的课堂教学

追求“放”“收”结合的课堂教学

摘 要:每一个“大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就是一次“放”和一次“收”的过程,构成了教学过程中“一放一收”的有机结合。数运算的知识在整个小学数学中所占课时数较多,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最能体现老师课堂上“放”与“收”的节奏。本文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为例,阐述“放”与“收”结合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

关键词:新基础教育;开放与回收;互动生成;重心下移

一、重心下移,有效点拨

追求教学过程中真正的“开放”,第一步就是强化“重心下移”,把大问题真的“放下去”。新基础教育强调:“真放是指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独立地面对问题,并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传统教学使老师习惯了提出问题由学生举手回答,让几个学生“接力”回答,代替没有举手的学生思考。其实这样的问答方式十分缺乏学生立场,只有个别学生参与了思考和表达的过程。要实现“真放”,首先要相信学生,要舍得给足够的思考和交流时间,其次要求老师要随着学生的生成情况进行适当的点拨,让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互动。

《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教学是在不进位和进位笔算乘法教学之后进行的,学生经历连续几天的笔算演练后,面对24×9要求计算结果时,第一反应自然是用竖式来计算,而且大部分学生都能用已有经验算出正确结果,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新课到底“新”在哪里。教师引导的作用在这里就十分重要了,“大家都能用竖式来计算,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像这样适当的点拨,能帮思维层次较高的学生打开思路,唤醒对口算、巧算等方法的知识储备。如果学生仍无头绪,教师甚至可以更明确地引导学生思考“9很接近几?”。在这个“放”的环节中,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生成了各种算法,成为“收”的最好资源。

二、回收资源,反馈提升

追求教学过程真正的“开放”,第二步就是强化教学“资源回收”。《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指出:“把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和相关资源采集上来,使学生生成的基础性资源能够成为生生、师生互动性资源。这样,教学就有可能对学生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传统教学注重结果大于过程,使老师为了增加练习时间,压缩了新知的探究时间,导致对资源“视而不见”,对探究过程“走过场”,课堂教学“为开放而开放”的现象。这些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行为,都是教学重心太高的表现。教师应“变只关注正确答案为重视各类生成,包括意外、精彩、不同、错误的回答,作出适当的分析和解读,把学生的不同生成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应“变只关注结果的呈现为重视学生思维状态中相关信息的捕捉,把学生思维过程的外显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变‘凑’多个学生的答案为使每个学生逐渐形成有序灵活结构的思维路径”。

在《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一课中,学生围绕24×9的计算探索中产生了正确和错误的笔算资源、不同的巧算资源、估算的尝试等不同生成。为了达成本课“掌握笔算方法”的基本教学目标,教师在“收”的时候分两个层次来处理生成资源。第一层次,每个学生掌握笔算方法。学生在独立动笔笔算的基础上,对笔算的方法有自己的认识,此时进行有效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纠错,反馈时简单点评典型错例(如进位没有加上去),把重点放在能正确表达乘的顺序、积的位置和加进位的过程上。而后不急于分析其他算法,而是枚举一系列具有“连续进位”特征的乘法算式,让学生巩固笔算方法,从而归纳笔算法则,达到基本教学目标。第二层次,让具有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能习得多样算法。24×9这一例题的数据有明显可“凑十”的特点,虽然学生没有学过乘法估算,但却有一个数乘整

十、整百数的经验,一部分同学在老师的点拨下能形成24×10-24或24×3×3的巧妙算法,他们就成为引领其他学生思维的生力军。在交流过程中,算理的清楚阐释,让大部分学生理解24×10-24的巧算原理,并通过枚举同样算法的算式,检验学生对“乘数接近10”这一可以巧算的数据特征有真正的认识。算法多样和灵活选择是运算教学课的高标要求,巧算要融入计算教学中,同时又不掩盖“笔算为主”的教学目标,靠的是老师的“真放”和“收”的层次的设计。

三、合作学习,高效互动

计算教学的课堂容量也是值得老师们注意的,量的积累有助于质的飞跃。课堂练习也是一次“放”,学生独立计算,那么如何“收”才能更高效?在多次磨课中,由于《笔算乘法》目标定位较低,一节课只围绕两道题进行单一的笔算,课堂低效。最后尝试用题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练习巩固的方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激发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同桌两人,一个完成“37×4、68×3、215×7”,另一人完成“92×8、46×4、824×5”(较快完成的可继续完成对方的题目),而后交换互评,由于对方的3题与自己的不同,因此评判前要一一算过,等于用不同形式做了6道题。这样合作学习的形式,不仅保证了练习量,也让学生体验了亦师亦生的双重角色,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促进了生生间的互动。

一节课的设计应有层次感和推进感。放,学生思考核心问题;说,学生交流想法;收,观察发现对比总结;练,高效练习巩固;长,方法多样思维提升。通过实践研究,让“重心下移”不再停留在字面上,而是真正落实到课堂中。相信学生,核心问题干脆放手让每个学生思考、动笔,教师关注学生思考的动态,灵活做出适当的引导,打开学生的思路,孩子的思维广度、深度才能得到提高。这样的“放”“收”结合的课堂教学不同于以往的“公开课”,少了许多作秀的成份,“放”“收”结合的课堂不再只是对听课老师展示优秀的教学设计,不再只是优秀学生积极发言的展示场,而是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真实有效的“活”课堂。

参考文献:

[1] 张向众.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2] 吴亚萍.“关于小学数学数运算”的专题报告[R].[3] 吴亚萍.算法多样化的背后――兼论数学教学的真实意义[J].小学数学教师,2006(1).作者简介:陈永岚,福建省厦?T市,厦门市槟榔小学。

第三篇:课堂教学中的机智— 收与放的策略运用

课堂教学中的机智— 收与放的策略运用

澧县盐井镇中学

鲁长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问题,如果过于放手,则会浪费学生时间,又让好学生觉得烦;如果都不放手,则又与当前新课程改革精神相违,这就是教学中的两难问题。

时下,在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中,尚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以“放”为主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其理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力,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种则以“收”为主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其理由是:体育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行为的服从性、划一性,重视追求以练习密度和运动量为核心的练习效率,强调严格的教学组织管理,以及课堂教学中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等。然而,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这两种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即这两种教学组织形式都忽视了体育教学的特点,违背了体育教学中应遵循的客观规律,两者都没有很好地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我认为,要上好体育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遵循适度“放”与“收”的原则,达到导与讲、教与练的有机统一,使课堂结构趋于合理,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放”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放”意味着让学生在尝试中自行摸索学习方法;意味着让学生在摸索中自己发现问题。那么,“放”应该怎样去做呢?

“放”不是指体育教师放手不管,任其自流,而是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放。一方面在学习目标和思维方式、练习方法上加强指导;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思想教育上的正确引导。比如,学生自己能够掌握、学懂的地方要放;学生自练虽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但通过集体练习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地方要放;某一知识、技术技能或某一问题,经教师点拨后需要加深理解或需要完善、巩固时要放;对某一问题,学生求同多,求异少,学得过死时,教师点拨后要放;为了调节学生情绪,培养主动性、创造性和互相交往的能力,如游戏教材、准备操教材、复习教材等,就可以给学生较大的自由,使其能充分表现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教师不要过份限制学生的行动。这样,教师放手让学生在自练过程中去思考、分析、质疑解难,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走进未曾到达过的知识境界,实现整个课堂教学的目的,达到教学目标。

“放”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追求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在获取新知识、技术技能过程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体育教学实践证明,兴趣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处于活跃、兴奋状态,强化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当时情况或教材内容,不断设计、变换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之积极地探究未知的知识、技术技能,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研究体育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体育教学方法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变学生“学会”为“会学”,授学生以“法”,从而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技术技能的道路上脚踏实地,练有所得,学有所获;切忌满天撒网,无头无序,纵不能拉,横不能收。比如,教师在给学生纠正错误动作时,总是先看正确动作,再把正误二者加以比较,然而让学生自己通过对比,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再有目的地去练。这样做,要比教师直接把问题的答案交给学生要好得多,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思维起着主动作用,学生真正理解了,掌握问题将更准确、扎实,同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可以独立地学习有关新的知识,对知识运用起来就会“准、快、活”。

体育课堂教学的“放”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有“纲”是根本,有“情”是关键,有“法”是保证,要把三个方面要机地结合起来。

当前,在一些地方的教改实践中,有人把“放”当成“时髦品”,大家只肯定活跃的课堂气氛,否定严格的课堂纪律;不分场合地肯定学生个性的极度张扬;教学中有章不循,有纲不依,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放弃对学生意志的培养;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不作全面的分析,简单地以学生喜欢不喜欢、主动不主动,来肯定或否定一堂课,甚至提出要为“放羊式”教学正名。这些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当然,“放”是前提,“收”是目的。实际上,“放”即寓着“收”,“放”得科学,“收”就会有效、有力。那么,“收”又应该怎样去做呢?

收要围绕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所谓“收”,是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疑难问题,教师进行必要的归纳和纠正,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术技能准确、系统、完整。收的根据主要有两个:一是体育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二是教材中教学重点、难点,学生的困惑难解之处。在“放”的阶段,学生的学习虽然有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来引导、规范,但学生的认知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带有肤浅、零乱的特点。这样,在“收”的过程中,教师就要依据体育大纲的要求,根据教材的内容,对学生所学知识、技术技能进行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进行点拨、突破,但也必须把握一定的“度”。比如,当学生对某个技术动作的理解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通过收的办法处理,或疏通思路,或传授学习和练习方法,或就某些方面进行必要的讲解,以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为度,不可节外生枝;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偏差需要教师纠正时,要针对问题的症结指出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学生锻炼缺乏应有的方法,练习的技术动作不协调,不正确,需要加以控制时,教师要通过示范、讲解,开阔思路。总之,收要做到条理系统,突出重点,点拨精当,简明扼要。

收要照顾到点和面的结合。体育课堂教学要从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根据教材的份量和难易程度,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依据大纲向学生提出适当的教学要求,使学习目标控制在既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而经过努力又是可以达到的水准上。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高有低,这就决定了他们接受新知识、技术技能的快慢不一致。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并在安排教学内容、教学速度以及教学方法上有所区别,使之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而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彻底抛弃“一刀切”,注重点面结合,分层讲解、练习。教师把预定的知识目标放下去以后,要把握学生认识和理解的过程,针对实际,个别指导、矫正。若是普遍问题,要进行统一点拨,指导迷津,导引方向。通过个别指导和统一指点,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得到最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一堂体育课对教师来讲可能同时有几个教学重点,对学生来说可能会遇到几个难题。教师收的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学习的体育知识上升到知识、能力、运用统一的高度,高屋建瓴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科学合理的传授,并对学生提出能力方面的要求,从而形成这堂课的主题观点,做到繁而不乱,放收有序。

第四篇:班级管理的收与放

班级管理的收与放

提起班级管理,是心酸的历程,也是饱满的丰盈,工作十年,只有2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而这两年是一种疼痛的蜕变,也是一种幸福的倘佯。

09年,我被迫成为一个问题班级的班主任,没有任何经验的我只是看身边班主任的经验来管理我的班级。

第一月里,当别的班级已经调整好,进入正常的学习秩序时,我的班级还是一盘散杀,焦头烂额的处理学生的问题,今天打架,明天逃学,今天上网,明天捣乱。那一段我迷茫无助差点放弃。

我向老教师请教,他们告诉我工作要认真,要严厉,要看守。说实话,我是个性格温和的人,让我严厉,还有些困难,但为了能够让这样的一个乱班好起来,必须有招就用。

我“严守死打”每天早上六点到校,在班级后面准备一张办公桌,除了吃住外,我每天守着他们,这回学生所有的情况尽收眼底。上课不认真听课者罚站,上课捣乱者请家长,班级的秩序真的有些好转。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现象由显性变成隐性,班级的好转只是表面,实质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比如吸烟打架,他们会在我不在的时候或是去厕所,涣散的班风依然没变,当你在班,鸦雀无声,当你离开时,骂人、吵架如市场。逐渐发现这种严守为我和学生建起了一道防线,捣乱破坏现象逐渐变成隐秘的,当我调查,他们如串联好了,都说“不知道”。每天弄的我筋疲力尽,孤军作战的力量日趋单薄。在生死挣扎中煎熬。每天,我都苦恼,怎么去面对这样的班级。

有几日,我看班级很稳定,欣喜严守的成功,相继有几个同学不想念,家长反映说班级暗地结帮成伙欺负同学,要钱打人,我听后简直要背过气去,这不是黑社会小地痞行为吗?任课老师也反应上课时,画猪头,向老师宣战。要崩溃了,全班同学联合起来和我作战。

必须反思自己,严守让我和学生建立了防线,我和学生成了对立军。一个班级不应该这样,他应该是和谐,温馨的,团结的,向心力,凝聚的,而班主任的自身建设和班级管理制度的建立比较重要。

我抛弃了一个多月的“严守死打”,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少给压力,多给魅力。”我专研家庭教育和心理学,先让自己有魅力,有影响力。我寻找到问题学生的症结所在,并让自己从内心深处去接受他们,并学会爱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慢慢的放手,一定是慢的,因为这样的班级缓慢的渗透润泽,才可以奏效。他们慢慢的接受了我,不喜欢学习,我们就不谈学习,提美好的未来,提心中的向往,逐渐沟通融洽了,我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他们在内心深处都有一座美丽的芳草地,由于外部的教育环境等因素,让这块阳光地带慢慢封闭了,我要开启他们,顺着他们的向往,我和学生商量为班级定班名、班旗、班徽、班歌,让他们有了向心力,然后班级同学每组六人,分成五组。为自己的组起名、组号、组徽等,我偷偷把以前成帮结派的分开,男女搭配,优劣搭配。这样有了竞争力和凝聚力。

当我和学生找到关系的和谐点,让师生关系平衡,日趋融合,我就为班级找一个管理的模式来完成班级的建设。我翻阅了大量中外班级管理资料。“自主管理”“分层管理”“制度管理”“量化管理”都是值得我借鉴和传承的资源。我为班级管理寻找科学的管理模式,一定要注重学生发展的规律。我可以把四种方法结合起来,按照本班学生实际,我做教、扶、放。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三层次建立班级管理模式。

因为这是一个问题班级,很多不良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都已形成,我要做到“教”,学生是“自我教育”,教学生什么?教学生习惯的养成,通过各种方式,利用活动,挖掘所有资源,用意念渗透正确的行为习惯和思维,唤醒“好孩子”意识

班级管理的收与放,并努力替换以前的习惯,初中生他非常注重同伴间的评价,所以利用班级集体评价来约束他的行为,达到自我教育,2年来,我用相机拍下了他们改变的每一个精彩瞬间,通过不断播放自己的影像,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变化。

第二阶段,教师“扶”学生“自我管理”一个班级管理,必须有法,必须有制度。我扶持了一批班干部,培训他们如何管理班级,民主为班级制定班级制度,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班级是他们,应该还给他们,他们针对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制定管理制度和惩罚制度,细到课上课下,全到寝室,班级的卫生和纪律。惩罚的方式先由自我反思,自我说明,自我惩罚,视情节轻重由集体商讨惩罚方式,而我帮扶学生完善管理,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有一次班级超迟到,因为他腿有些缺陷,站立不直,班委会用“站军姿”来惩罚他,而超认为同学们取笑他,我正面教育超,要承认错误,对自己的缺陷要面对,更要改正,然后教育其他同学和班委会要尊重同学,关心他,帮助他,每当超站姿不好时,每位同学都会善意的提醒他。

第三阶段,教师“放”学生“自我发展”。当制度逐

第五篇:“放”与“收”的教学智慧

“放”与“聚”的教学智慧

———听师傅《琵琶行》的教学有感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清楚、明白。其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常常只是停留在表面,没能得到很好的实践。

为什么会这样呢?

就是因为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都不能做到很好的“放与聚”。特别是公开课,往往为了避免学生答错,或怕学生答题出现偏离而无法控制课堂,一般都会把问题设计得“窄”而“小”,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控制在老师预设的范围内,学生回答的答案也在老师可控的范围内了。从而使老师的教学过程顺畅的进行下去。表面看上去这样的课好像还很可以,老师问,学生答,而且学生们都答了。好似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然而仔细思考就明白这样的课堂实际是老师“绑架”了学生的思维,不给学生思维的翅膀,更不给学生思维飞翔的空间和时间。长此下去,学生就不会长思维的翅膀,永远不会飞翔了。成了应试教育下悲哀的牺牲品。在这过程中老师自然而然的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抛之脑后了。

怎么做到“放”,放到什么程度,是我们老师常常很纠结的问题,或者干脆就“不放”。然而,周老不同,她敢放,也放得开,不仅放得开,还能恰到好处的做到“聚”。

说“放” 周老的第一个问题是:“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你读《琵琶行》读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没有任何得限制,是从修辞、用词、结构、情感等等的角度呢还是什么,都没有限制)

“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要朴素阅读文本,注重学生最原生态的思考和发现,同时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不受别人的思维干扰的阅读习惯。你读《琵琶行》读到了什么?把学生“放回到整篇《琵琶行》的阅读中,任学生去驰骋,给学生插上了思维的翅膀和飞翔的时间、空间。”学生的思维就打开了,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先后有9个同学回答问题,有的同学从“用词”的角度回答,有的同学从“结构的角度”回答,有的同学从“情感的角度”回答,等等,每一位同学的回答,周老都很快的捕捉到学生回答问题时闪出的“亮光”,并适时的给予点播,鼓励同学们要用语文人的语言表达,使整个课堂变得灵动起来。

例如:一个同学回答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侧面写出琵琶女弹奏得好,好似大家心里只剩下江中一轮秋月。周老提醒全班同学注意这位同学表达的“大家心里只剩下江中一轮秋月”,这句表达得很有语文味。周老把“以学生为主体”理念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恰到好处的做到“放”。不禁让我想起钱梦龙老师上学期给我们做讲座时提到的:“要让学生去文本中摸爬滚打”,学生才会思维。周老这样“放”的问题设计,就实践了钱老的这一理念。

说“聚”

在同学们都回答得差不多后,周老把它们“聚”起来了,聚成了“妙手”和“心曲”两个话题。完成了由诗的感知到写作技巧的过渡。

在妙手和心曲两个话题中,又扣住了“妙”字发问,妙手“妙”在哪? 一个“妙”字即是琵琶女弹奏得“妙”,也是白居易写得“妙”,两人为什么都那么“妙”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

“放”能放开,“聚”得拢。尽管放与聚之间不是那么顺畅,但是也就因为这样,才真正的给我们践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了:弯下腰来,慢慢的,稳稳的,和学生们一起成长。

下载课堂教学的“收”与“放”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堂教学的“收”与“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放”与“收”的班级管理

    “放”与“收”的班级管理“放'与“收'的班级管理什么是“放'?放就是“松'。但“放'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明“松'暗“紧',形散神聚。之所以“放',除了让班主任“走出庐山',为进一步反思和讨论......

    散文教学的“放”与“收”

    散文教学的“放”与“收” 黄文吉 散文,是镶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颗光辉灿烂的明珠,自先秦时候起,散文以其倔强的生命力,在文坛上大放异彩,这不仅是散文具有优美的意境、丰富的......

    “放”与“收”的班级管理-班级管理

    “放”与“收”的班级管理什么是“放”?放就是“松”。但“放”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明“松”暗“紧”,形散神聚。之所以“放”,除了让班主任“走出庐山”,为进一步反思和研究工作腾......

    班级管理的收与放-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的收与放文/李素怀提起班级管理,是心酸的历程,也是饱满的丰盈,工作十年,只有2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而这两年是一种疼痛的蜕变,也是一种幸福的倘佯。09年,我被迫成为一个问题......

    《课外阅读的“放”与“收”》(2683字)(投稿)

    课外阅读的“放”与“收” 重庆市城口中学 金清斌 405900 当前,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一部分老师仍然认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影响学业,因而不敢“放”。而一部分老师虽然也认识到......

    小学音乐课堂的收与放

    迎泽区第二实验小学 闫涛 2008. 7 小学音乐课堂的“放”与“收” 音乐使人感到轻松、愉快,不仅能从听觉上获得愉快的精神享受,还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因此许多人都很喜欢音......

    体育课中如何处理“收与放”的关系

    唐东亚教师执教的体育课《足球脚背正面踢球》,教学目标明确,内容选择符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教学过程清晰,教学组织形式新颖,教学方法具有创造性,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

    巧用“收”与“放”培养学生自育自学能力

    巧用“收”与“放” 培养学生自育自学能力 南充七中杜生高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光明的世纪,也是一个人面临着诸多危机和挑战的世纪。教育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