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法师2012新年开示(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5 15:1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净宗法师2012新年开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净宗法师2012新年开示》。

第一篇:净宗法师2012新年开示

净宗法师2012新年开示

南无阿弥陀佛!大众师父及所有护法居士新年好。

旧的一年过去了,大家都长了一岁,希望道心、爱心、慈悲心也都随着增长。新的一年,有阿弥陀佛守护,愿大家道心、爱心、慈悲心与年俱增,与月俱增,与日俱增。

每到过年,亿万生灵被屠宰,虽然这种现状难以改变,但我们还是要在这特别的年关,虔诚祈愿人类少造杀业,众生少受杀戮,天地恩护祥和,愿一切众生得生净土,长享安乐。

每到过年,世间人便忙碌、兴奋,洋溢着一种过年的气氛,道场是修行地,我们是念佛人,可适当随俗,而不被俗染,仍然要持守一颗平静的心,念佛为所有人祝福。

过年代表了时间的流逝,拜一年所赐,让我们更加了解无常,所以念死无常,就是最好的拜年。过去的一年,提供了种种因缘,拜诸种因缘所赐,个人身心、弘法事业皆有成长,所以感恩一切的逆顺人事因缘,就是最好的拜年。

年复一年,时轮不止,生死无穷,要彻底斩断轮回的羁绊,唯有称念无量寿佛,所以念佛就是最好的拜年。

愿新的一年,无量光中,茁壮成长。

南无阿弥陀佛!

第二篇:净宗法师:家庭佛堂请佛像要不要开光

家庭佛堂请佛像要不要开光?

有人问:“家庭佛堂请佛像要不要开光?”

一般来讲,所谓“开光”,就是称诵佛菩萨名号、经咒,以我们的虔诚心献花供果,做一定的法事,启发大众对佛产生景仰之心和敬信之心。

如果认为说“佛菩萨像不灵,要凡夫为佛菩萨像开光才灵”,这种想法就是罪过的、不正确的。这也是世间不了解佛法的人讲的。因为佛是大觉圆满、彻证无量光明的,我们凡夫都在黑暗当中,黑暗怎么能为无量光开光呢?

就像这个房间,是一片黑暗。早晨起来,我们把窗帘一拉开,光就照进来了,这就是我们每天早晨的开光。阿弥陀佛就是外边的无量光,我们的心就是这个黑暗的房间,因为我们不信佛,对佛缺乏虔信之心,那么,通过佛菩萨名号、经咒,让我们能够接受佛法。我们如果心中信仰佛法,等于我们心里这块疑惑的窗帘就拉开了,这才是开光的真实意义。

至于我们在家安立佛堂,可以买一些鲜花、水果,请一些莲友来家里恭敬礼拜,念一堂佛。念完佛,大家如果愿意,在一起吃一顿素斋,这样就皆大欢喜,这就可以了。

第三篇:香港文化交流净雄法师发言稿

师吉祥!

末学不但才疏学浅.且浮躁,逢遇年末,更是俗务缠身,以此之心不可能为师写出什么好稿子,仅为尊师参考撷取一二已!

各位xxx(请师用词妥当)

《六祖坛经》记载,当五祖传衣钵给六祖惠能大师时,要他快走,否则命若悬丝!其经文如下: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惠能启曰:“向甚处去?”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自古就有门户或宗派之争,是因为不能随喜功德。

《宝积经》有说到不如法的修行者:“于诸众生憍慢瞋恨;于他利养起嫉妒心!诃骂菩萨,广其恶名。”不能随喜功德,看到比自己殊胜的人,就会生起嫉妒,嫉妒以后就会扰乱众生,批评、毁谤、诃骂、破害等等,而宗派之间就是贡高我慢,自高自大,瞧不起其它教派,从部派佛教,到空有之诤,实在难以融合和谐。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说:“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

团结之口号,人人会喊,但付之行动,实非易事。因为人人要别人和我团结,自己郤不肯与人团结。不团结,一盘散沙,没有力量,怎能和平?

佛教乃世界上最无排他性之宗教。和尚和尚,和谐高尚也。佛陀组织教团,“四姓出家,同为释民”;刹帝利之王子,首陀罗之贱民,佛陀同样看待。拜火教的大迦叶,好玄论的迦旃延,佛陀皆能摄受为僧团中的中坚。因为佛陀容纳异己,故十大弟子各有专长,才有千二百五十人皆能得道之美谈。“万花齐放,百鸟争鸣”,人类真能做到,必能成为美好人间,“容纳异己,罗致十方”,大家有此心胸,必能发挥团结力量。

佛教要团结!一笔怎堪两佛字!

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如鸟之双翼!我们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出家众与在家众要互相尊重!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互相包容!汉藏之学难道不也是吗?佛教是真正唯一能促进世界和平的宗教!

但是普遍的佛教仍然是自立门户,各行其道。有些自认顺应时代潮流,大行其方便之道,而不屑于传统守旧之固步自封,大乘教区认为上座部是自了汉,上座部认为大乘非佛说。大众场合,也能满脸笑容,互相尊重包容,但骨子里,不知到了,哈哈啊哈对其他教派还是有些不以为然嘛,这对全世界佛教的力量,以及集体创作的未来发展,实在令人担忧也!

佛教有谈到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如今是处在末法时期,邪说纷纭,奇奇怪怪的新兴宗教,不断出现,人性好奇,一旦接就会着迷,无法回头,而这些新兴宗派教性很强,手段也很强悍,对佛法信心不坚,正见未成者,往往被吸收进去。

想想身为三宝弟子,特别是出家众,对于真正修行或弘扬佛法的宗派,不论是强调文化教育,或偏重社会慈善,总之都是佛教,都应随喜功德,虽不能做到称扬赞叹、随喜功德,也不要生起嫉妒或批评打击。“胜鬘经”胜鬘夫人对佛陀说:“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他身色及外众具不起嫉心。”凡我佛教徒,对其他宗派都能不起嫉心,甚至“外道”....佛教必能和谐!强盛!

“当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基督教、伊斯兰教诸圣人难道不可以作此解吗?《圣经》说:“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和谐也是一种包容与爱心,上帝要人“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亦正因为此,基督教把和谐看作是做人做圣的最高圣洁境界,古希伯来有书:“你们要追求与众人和谐,并要追求圣洁,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同样,在伊斯兰教世界里,和谐也是穆斯林追求的最高目标之一,伊斯兰的意思就是“顺从”、“和平”,其中就包含了和谐的思想。在《古兰经》里,穆圣要求穆斯林善待万物,善待每个人,鼓励大家相互友好相处,“你不要互相憎恨,互相嫉妒,不要互相图谋,互相断绝,你们都是真主的仆人,穆斯林彼此之间都是兄弟。”穆圣教导穆斯林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强调“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把和谐的理念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正确地表述了爱国爱教的思想。

《梵网经》里面有两条。第一条,「不作国贼」,这是佛法决定不许可的,这个国主欢迎佛教了,对国家、对教徒不是有大利益了吗?第二,「不谤国主」,国家领导人纵然有过失,不可以毁谤。为什么?他是全国人信赖的中心,如果对于国家领导人毁谤,引起全国人的猜疑,这个国家就危险了。所以可以规劝,不可以毁谤。我们想一下,这是不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领导人所欢迎的现象。

《璎珞经》里面也有两条。这第一条,「不漏国税」。现在多少人想尽方法逃税,这是佛法不许可的。佛弟子不尽义务纳税,这就大错特错了,犯戒了。你虽出家了,身子不还在这个娑婆世界,不还在这个国家吗?纳税,是做人应尽的义务。国家靠税收,以这个收入来建设国家。政府国库空虚,没有钱从事许多建设的事业,人民就没福了。所以纳税是什么?纳税是造福社会、造福人群,这是慈善事业里面第一个,我们应尽的义务。第二条,「不犯国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国语》就有“神人以和”的说法,也就是说不管是天的世界还是人的世界,都以“和”作为天地人物万行的标准,天和地利,人和生财,家和万事兴的思想自古就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佛从做人开始啊!

再看中国传统的宗教——道教也继承了和谐的理念,道教的宗《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用中国传统中的阴阳五行的学说来解释万物生长的规律,阴阳和谐,万物长成。用这种天人一体的整体观来思维,则可以说明整个宇宙都是处在一体变化的过程,“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所谓的“玄同”,就是说要承认万物不同的存在事实,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尽可能找出各种事物的共同点,使整个宇宙处在和谐的一体观之中。

《佛说决定总持经》说:“假使有人皆取众生好斗争者,和谐别离,广令安隐。”这是佛教告诫众人,不要与那些好斗的人相争,要与他们和谐相处,远离是非,过一种安心隐居的生活。佛陀还将和谐的思想作为佛教戒律的辅助手段,《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第十四云:“又处中人亦具十六法,谓持戒等有慈爱心。亲往二朋,和谐诤事,有德有能,异此,便非应。”用慈爱心来作为和谐思想的基础,用和谐思想来处理与他人的纷争,这也是佛教特有的思想之一。僧伽持律,善用和谐,处理诤事者,方显出有德有能的聪明才智,也做到了戒律的要求。正因为和谐的思想对构建整个僧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佛陀在行将圆寂离世前,特地立下了要“以戒为师”的遗训,要弟子们在他圆寂之后,当依法行事,不搞依人治世。而在这“以戒为师”之中,和谐思想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隋代天台山修禅寺智者大师在《四念处》卷第一中总结“以戒为师”四字时,专门说到:“佛之遗嘱,以戒为师,师训七支,弟子奉行,莫令污染。仁让贞信,和雅真正,战战兢兢,动静和谐,故言以戒为师也。”“动静和谐”是指宇宙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高度统一。由兹可见,和谐既是佛陀慈爱的表现之一,也是处事的原则之一,还是一种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统一思想。当和谐的思想普及人间以后,整个世界也就安全和平了,故《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二说:“王之国土,休泰和平,无为无事,众生富乐,化及万方,近益身心,远同解脱,由王慈福仁惠所成。广说我王妙行无尽:人以王为命,王以法为身。世道既和平,佛法由兹始。政暴人思乱,刑疎于不行。恩威不爽时,万国常休泰。多生事多佛,福德胜为王。悲深惠益深,亿兆同康乐。”岂不乐哉...自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情况相结合后,衍生出中华民族化的佛教,以和为贵的传统中国思想也被吸纳进中国佛教的思想理论之中,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佛教僧伽的“六和敬”的主张。所谓“六和敬”就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此“六和敬”是中国佛教僧团道德的最基本原则之一,它是在印度佛教主张的“动静和谐”之“以戒为师”的思想基础上,又把中国传统“以和为贵”的思想充分吸收到佛教僧团里面,使之变成了僧团的日常生活理念,并且弥漫在整个佛教界里,保证了佛教慧命相续,僧伽有人的历史发展延续,也使中国佛教有了制度上的指南。所以“六和敬”的思想在中国佛教中非常重要,历来受到了祖师们的重视与颂扬,其所蕴含的和谐思想又成为僧团的指导思想,《释氏要览》卷下说:“常修七事:一欢悦和谐,犹如水乳。二常共集会,讲论经法。三护持禁戒,不生犯想。四恭敬于师及上座。五料理爱敬阿练比丘。六劝化檀越,修营三宝住处。七勤加精进,守护佛法。若比丘行此七法,功德智慧,日就增进。”在僧人日常修行的七事,把“和谐”列为第一要事,足以说明和谐对僧团建设的重要性,僧团也只有在和谐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水乳交融的特殊关系,最终取得大家共同进步,共得解脱的最高境界。所以,和谐思想在共建僧团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小看的,《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八特意提到:“住山只贵众和谐,表里通明应整齐。折脚滥儿幸无恙,相凭出手共提携。”由此可见,和谐思想是僧团的行动指南,僧人只要重视了和谐的僧团利益,就能做到整个寺院通明整齐,全体僧人的素质也可以得到相应提高。出家的僧人是人天师、佛教徒众的佼佼者,僧团的和谐对整个佛教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佛教僧团不同于一般家庭,是不同种姓、不同地位的人生活在一起的。所以佛教特别强调平等。大家来到僧团,就像很多河水注入大海一样,大家一律平等,都姓佛祖释迦牟尼的“释”。这就消除了社会上的弱肉强食现象。佛教的理想君王转轮圣王管理的社会,大国小国一律平等,互不攻伐,和平相处,人民安乐,风调雨顺.和谐高尚,和尚也...以上仅为素材,有些部分特意赘述,以便师之撷取,师阅览之时末学已汗颜....雪阳居.刘东生惭愧合十

第四篇:净宗讲话

净宗讲话

徐恒志居士著

一、念佛往生是怎么一回事

二、持名法门的三大特点

三、持名法门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四、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一。它的教义是以念佛往生净土为目的,所以称为净土宗。净土宗的主要依据是三经一论——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大乘无量寿经、往生论;此外,千经万论也都处处提示。在佛所说的无量法门中,念佛是最方便的一种,其中持名念佛,是一种特别法门,称为易行道。所以历来禅、教、律、密各宗大德,发愿回向,求生极乐,以迅速圆满功行的很多。现在我们就教言教,站在净土宗的立场,按照净土宗的教义、观点和方法来浅谈持名念佛法门,对广大净业学人来说,是有普遍实践意义的。

一、念佛往生是怎么一回事

学佛的目的,可概括为四句话:断烦恼,了生死,度众生,成佛道。释迦牟尼佛为了救度在生死大海中挣扎著的一切苦难众生,针对惑业的轻重,根机的利钝,敷演无量法门,或顿或渐,或权或实,各随所宜,依法修持,出生死大海,登菩提觉岸。在无量法门中,禅净二门,最有代表性,可以普摄一切法门。因为禅宗主张离心、意、识,直指本性,灵光迸露,当下悟入;净宗也正是彻证自心清净之土,心土不二。下手方法,虽各有不同,但都很简要,都是法门中的瑰宝。但禅宗全靠自力,要人在‘不思议处’拈取,一旦触及,体认不误,便可开正法眼,得大受用。正像永嘉大师证道歌说:‘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然而谈何容易!从前有一位姓张的居士作的一首偈:‘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遍参无一事,始知虚费草鞋钱。’意思是说:赵州从谂禅师为了心头尚未悄然,八十岁还去行脚参访,但遍参归来后,却又了无所得,徒然花费了草鞋钱!可见宗下意在言外,每使人无从下手,更谈不到解黏去缚。即使伏惑发悟,破参见性,而习气仍在,离了生死尚远。总之仗自力比较困难。所以永明寿禅师语重心长地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它去。’

净土宗就不同了,除自力外,兼仗他力。大乘无量寿经上,载有阿隬陀佛所发的四十八个大愿。其中第十八愿说:‘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就是仗佛慈力,伏惑往生。我们无量劫来起惑造业,还没有解脱,但只要从今以后不造现(新)业,(现业刹那便成过去,故实质上,现业与夙业不二。且业由心造,上根人悟三心不可得,业从何起?虽然如此,仍须顶礼十方诸佛,忏悔余习。中下根人,心地未明,更须‘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正如服药必须忌食,否则难以愈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就可往生极乐净土。佛说阿弥陀经上,开宗明义地指出:‘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二个‘有’字份量很重。佛是戒妄语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金刚经)这说明西方极乐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像我国古代玄学家庄子,常喜以空阔的言词,来论证他的学说:说什么‘有个名叫混沌的人,生下来就没有七窍,有人很怜悯他,替他凿了七窍,结果虽然有了七窍,但混沌却死了。’意思是说:天地未分以前,人是无知无识的,等到知识多了,有了七窍,就促使人们早亡。这是一种寓言,实际上没有这回事。

但是佛教所说十方有无量世界,其中有西方极乐净土,这不但不信佛教的人不会相信,在已信仰佛教教理的知识分子中,也往往表示怀疑。他们的目光始终没有超出所居的地球。他们不知道宇宙在时间上的无限性和空间上的无边性。七十年代以前,人们认识宇宙的边缘还只有一○○亿光年。一九七二年发现了距离地球一六○亿光年的类星体,那时又有人认为一六○亿光年将意味著宇宙的边缘。但近年来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天文学家又发现了一颗二○○亿光年远的类星体,代号为PKS二○○○—三三○。天文学家预料,新的发现又将引起科学家们关于宇宙范围的新的争论。实际上,时间是无始无终的,空间是无量无边的。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为佛学作了注脚。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要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根据华严经所说:华藏世界海的每一世界种高二十层,每层中有无量诸佛国土,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同在刹种第十三层。如果我们只相信佛说的义理,而不相信佛说的事相,这就叫‘执理废事’,既废了事,那么理也不圆。因为事与理是对立的统一,从来是不二的。又要知十万亿佛土,并不在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所以古德说:‘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因为心性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也不能以大小、内外、远近来衡量,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凡夫的分别情见。心性既没有界限,佛土也原无定向,佛说:‘从是西方’,是为我们指方立相,使能系心一处,易成念佛三昧。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说:‘不颠倒处,全身坐极乐莲台;颠倒才生,应念住娑婆国土,即心即土,即土即心,西方去此不远。’这是理事圆融的微妙开示。

释迦牟尼佛了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惑业深重,愚昧无知,无常执以为常,无我执以为我,苦恼执以为乐,不净执以为净,种种颠倒,根深蒂固,要大家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很不容易。所以从同体大悲心中,无问自说,开示这个持名念佛法门,善巧地将一颗清净佛珠安放在众生染著心中,念念消除烦恼习气,净化心地,往生净土。我们必须不辜负佛的悲心,实践、护持这一广大微妙法门。莲池大师说:‘假使驰骋狂慧,耽著顽虚,于自本心,曾未开悟,而轻谈净土,蔑视往生,为害非细。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遭殃祸”者也。’这段开示,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持名法门的三大特点

持名念佛既是一种特别法门,那么特别在什么地方呢?根据历来祖师大德的教导,大致有下列三个方面:

(一)下手简单,不碍众务

就是说,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人人会念,随时随地,提起便是。一念提起便一念是佛,念念提起便念念是佛。虽目的不在见性,见性也自在其中,真可谓‘妙契实相,暗合道妙’啊!只要我们在行住坐卧、日常生活之间一句弥陀不离心口,至诚恳切,专精用功,便能逐步从有念入无念,即凡心为佛心。即使在人事纷繁,八面应酬的情况下,这一句佛号,仍不妨见缝插针,‘竹密何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确是很好的描写。从前湖南衡州地方,流传一个故事:有一位姓王的打铁老,大家叫他王打铁,一家四口,靠打铁度日。他为了生活,终日在炉旁忙个不休,觉得做人没有什么意思。有一天,有一位出家人,从他的门前经过,王打铁忙上去施礼,要求出家人慈悲,教他一个解决痛苦的方法。那位出家人见他十分诚恳,便到屋里坐下,对他说:‘这很简单,你只要一心念阿弥陀佛就是了,你可随著打槌和拉风箱的动作,手里一槌、一拉、一推,口里跟著念起佛号。天天这样,痛苦自然可以解除。’王打铁听后十分高兴,觉得既不碍工作,又可使精神有所寄托。从此一面打铁,一面念佛,不但不感到打铁的辛苦,而且感到很快乐。因为他把全副精神集中在佛号上,整个希望也寄托在极乐世界上。这样念了三年佛,临终时预知时至。一天,他对妻子说:‘我今天要回家去了。’他妻子惊异地问道:‘这里不是你的家吗?还要到什么地方去!’他说:‘我的家在西方。’这才使他的妻子知道原来他要往生净土了。不一会,他又站在炉边煨铁,并高声念佛。当把铁煨红取出时,说了一首偈:‘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举槌念佛一声,敲下时便去了。异香芬郁,面不改色,从此衡州念佛的风气很盛,可见净土法门,真是难信易行之法啊!

(二)可浅可深,三根普利

这就是说,其他法门往往只适宜于惑业较轻、上根利智的人,对中下根性人不易相应。持名法门却是利钝普摄,三根齐收:

1.下根人往往表现为烦恼惑业重,分别执著深,甚至多造恶业,不知惭愧,以致众苦逼迫,无法摆脱。这种人如果改过为善,忏悔既往,勇猛回头,并以深切的信愿,执持佛名,从朝至暮,念念相继,久久纯熟,妄想便能逐步减少,执著便能逐步放松,虽没有完全断除见思烦恼(即贪、嗔、痴、慢、疑、恶见六种根本烦恼,或分而为十种惑),但由于依靠真信切愿和自他二力,命终时就能带惑往生极乐的‘凡圣同居土’。观经中说到即使是五逆十恶的人,临命终时,由于生大恐怖,听从善知识的教导,至心念佛十声,也能往生。正像有人被贼追赶,前无出路,后无退路,一心寻船渡江,这时只此一念,更无二念。这样便能伏住惑业,顿出生死。大智度论说:‘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迫,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但这种不断惑业,而得往生,绝不能侥幸而得,如没有平时笃实念佛功夫,绝不可能有临终往生的效应;就是那些作恶多端,能临终十念往生的,也是夙因成熟,故能碰到善友安慰劝勉,便生信发愿,至心念佛,可见仍不离因果的网络。但这种情况,实是万中没有一个二个啊!

2.中根人惑业较轻,一般说来,能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具足五戒、十善等道德规范,不谋私利,助人为乐,至诚仁厚,表里相应,净化心身,完成人格;并逐步学习四摄六度,实践大乘佛教,打好成佛基础,同时一句洪名不离心口,前句后句,相续不断,在一切顺逆境界上锻炼打磨,日积月累,能在事上念到粗垢脱落,一心不乱,见思烦恼逐步由伏而断,命终便能往生极乐的‘方便有余土’。

3.上根人般若气氛较厚,智慧猛利,深信因果,对于实相妙谛,心不惊动,有的参禅明心,有的说法利生,并以清净心,执持名号,回向极乐。他们在念佛名号中,即念即观、即观即念,观念合一、理事双融;了知能念心外,别无所念之佛,所念佛外,别无能念之心,能所不二,心佛如一,在理上念到一心不乱,做到了‘恰恰念佛时,恰恰无佛念,无佛恰恰念,当念恰恰无。’这种于念而无念,于相而离相,正是实相念佛和禅净不二的境界。功夫到这一地步,便能破无明,见佛性,了知一句弥陀,即是本觉理性,即是法界全体。也就是说,正当念佛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何等直捷,何等痛快!所以幽溪大师在净土生无生论上说:‘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这种人因平时已智慧花开,本性佛见,一期业报终了,便生极乐的‘实报庄严土’,因已分破无明,故也分证‘常寂光土’。

众生根性万别千差,修证也有许多层次,三根只是大致的分类。以上总的说明,下根人可以伏惑往生,中根人可以断见思惑往生,上根人可以破无明惑往生,随各人功行的深浅,所生虽有四土不同,但是生到‘同居土’,就可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就是说生同居土,就已横生上三土,极乐四土圆融具足。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赞叹净土法门‘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以上讲到五逆十恶临终十念便可往生,这不是可浅吗?华严经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以后,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指导他和华藏世界诸大菩萨,求生极乐,早成正觉;还说到破无明,见佛性的十地菩萨,一切所作都不离念佛。这说明念佛法门正接上根大器,旁及中下根人,这不是可深吗?所以念佛法门是可深可浅的。

(三)即生成办,圆证不退

按照一般的修持法门,要经历多番生死,才能脱离三界流转。像初果圣人——须陀洹,断见惑后,要经历天上人间七番生死往返,才能断尽欲界中的九品思惑,然后再进断色、无色界共七十二品思惑,才证第四果——阿罗汉,了脱生死。这是竖出三界,而净土法门就能在这一生中带著惑业往生。往生后,由于境缘殊胜,就不会退转凡夫之位,叫做位不退;并能不断进修,断除见思、尘沙等惑,利济众生,悲愿无尽,叫做行不退;进破无明,中道正念永不退失,叫做念不退。像经中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就是说,往生人中,还有很多已成就了等觉菩萨果位。这说明从凡夫十念成就,带业往生,虽居下下品的位次,但都能即生成办,圆证三种不退,可见净土法门的优越性是无以复加了!

三、持名法门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佛说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其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里,已开门见山地将持名念佛法门的要领,和盘托出。其中‘善根’(因)‘福德’(缘)是条件;‘执持名号’是方法;‘一日至七日’是过程;‘一心不乱’和‘心不颠倒’是目标;‘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和‘即得往生’是效果。具体说来,修持名念佛法门,有下列一些基本要求:

(一)积储三种资粮

这譬如远游,必须准备资粮。信、愿、行则是往生净土的三种资粮。所以这部阿弥陀经以实相为本体,以信、愿、持名为宗旨,以往生不退为力用。在信、愿、持名的宗旨中,以信居首,因为‘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有了真信,必能发起切愿和笃行。一个人如果一直怀疑极乐世界是否真有?自己念佛能否往生?他就不可能发起真正的愿行。另外大乘无量寿经说上、中、下三辈往生都要发无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观经中则说九品往生,其中包括五逆十恶的下下品人,至心念佛十声,命终便得往生。既能‘至心念佛’,必定具足信愿,既有信愿,即是发菩提之心。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又说:‘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可见修此念佛法门,必须具备这三种资粮。

(二)具足正助二行

这就是要求福慧双修,凡是发菩提心,修念佛行,即是正行——善根(亲因);孝养父母,尊敬师长,积极工作,见义勇为,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等等,即是助行——福德(助缘)。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主要是指示我们要具足正助二行,来达到往生的愿望。

(三)依靠自他二力

实践佛法首先要依靠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要以‘八苦’为师,把修学佛法与人事的磨练结合起来,与痛改习气结合起来,在种种障碍中忍得过,越是在困难中练成的,功夫越靠得住。但净土法门还可兼仗他力,因为阿弥陀佛曾发临终接引的大愿,只要念力猛利,就能感应道交,使我们多障凡夫,十念、一念都可以往生。(在大乘无量寿经、观经和念佛三昧宝王论上都有说明。)称赞净土经还说:‘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北京黄念祖老居士在大乘无量寿经解中,把‘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二句,看作是‘净宗的心髓’。因为佛力加被,行人心才不乱,于是十念相续,便得往生。所以称净土宗是他力法门,是易行道。当然,如果我们不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而误认为念佛法门,轻而易举,留恋尘缘,心存轻慢,正不知何年何月才得解脱哩。从根本上说:众生是弥陀心中之众生,弥陀是众生心中之弥陀,自他二力,正是二而不二的。

(四)达到一心不乱

持名念佛要求念力集中心不散乱,久久烦恼便能圆伏圆断,证入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所谓一心就是无心,这时便无心可乱了。‘一心不乱’有事理二种,念到触境逢缘,妄心不起,叫‘事一心’;念到心契实相,心佛不二,叫‘理一心’。这二种‘一心’是断惑一心,是往生净土的正因。但一般人要做到‘一心不乱’很不容易,净土宗就有一个特别的办法,就是‘伏惑’往生。——伏住惑业,使无量劫来习气种子不起现行,心得不乱,便生净土。可见伏惑亦能一心。不论断惑、伏惑,只要‘一心’便能往生。世亲菩萨往生论说:‘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净土。’当代净宗大德李炳南老居士,曾有偈说:‘净土难信却易行,全由二力正助功,必得一心方有效,方便伏惑即感通。’正说明这个道理。

要达到一心必须生死心切。从前有个国王,看到出家人整天只是念佛,很不以为然。有一天,他问出家人:‘你们修行人,只念佛,不刻苦,怎能成就?’出家人说:‘修行不在刻苦不刻苦,而在生死心切不切。如果生死心切,虽整天六根对六尘,也不会影响正念。’‘你这话能用事实来说明吗?’出家人答道:‘可以。明天请安排两班宫廷美女,一班在东街跳舞,一班在西街唱歌。另叫一个判死刑的犯人,持著盛满了油的罐子,绕街走去,后面跟著拿大刀的力士,如果犯人落下一滴油,立即斩首。’国王同意照办。到时犯人想:‘今天是我生死关头,不能丝毫大意。’绕街结束,果然没有落下一滴油,便赦他无罪。国王问他:‘你绕街一周,见到什么?’犯人答:‘大王,我什么也没见。’国王大怒说:‘你在我的面前,还敢胡说八道,这还得了!’犯人说:‘我在生死关头一心管著油,哪有心思去顾到歌舞?’国王这才相信。所以念佛人如果生死心切,一定能做到‘一心不乱’,往生极乐。

至于念佛的方法,由于根性、环境、忙闲等种种不同,功课的繁简,佛号的多少,可以因人、因时、因地而制宜。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就是说,念佛时,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切放下,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摄在一句佛号上,心声相依,相继不断,自能于不知不觉中转化其颠倒妄想,从事持达理持,转染心为觉心,这真是持名念佛的总持法门!所以说:‘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译为正定。摄持六根,净念相继,这是得念佛三昧的第一妙法。所谓‘净念相继’起初是以六字名号作为净念,念念相继,随著念佛功夫的深入,六字净念转化为无相、无住、无念的清净心态,根尘脱落,寂照同时,无相净念,相继现前,正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了。

祖师大德们对念佛方法,也有很多开示。如1.随息法,即随著呼吸的长短、不急不缓、自然、安详而念。由於呼吸出入的自然规律,佛号也随著念念不断,心息相依。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心念越来越细,呼吸也若存若亡,佛号仍绵绵不绝,渐渐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地。2.计数法,即当念佛时,要至诚恳切,从一句到十句,或从一至五,从六到十,分二气念;或从一到三,从四到六,从七到十,分三气念,要句句相续,字字分明。(不必二十、三十连续计数)。做事时,则可恳切直念。这种方法能使妄念无处落脚。此外事务繁忙的人可用朝晨十念法,借气束心。发心勇猛的人,可打精进佛七,克期取证。元音老人说得好:‘念佛如能像推车上山一样用力,句句相接,字字分明地随著呼吸细细缓缓地念去,虽下下根人,亦不怕念佛不能成片。’净宗大德夏莲居老居士,昔年将念佛经验和受用,写成四偈,现恭录二偈,借花献佛,普作供养:

(一)念佛最忌 精神涣散 字句模糊 先快后慢 既无音节 又不联贯 心不应口 声不摄念 轻忽养识 古德所叹 如此念法 永难成片

(二)声和韵稳 字正音圆 恳切绵密 沉著安闲 声合乎心 心应乎声 心声相依 妄念自清

四、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一)带业往生还是消业往生

这是净土宗的关键问题。过去在教友中,曾有人提出不同看法,现在根据佛言祖语,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就教于净宗大德:

(1)执持名号,至心恳切,可以带著惑业往生净土,这是净土宗的重要特色,是释尊悲智双运,为头出头没、速生速灭、浮沉于生死大海的迷妄众生,指出一条出路——横超三界,使一切利钝诸根,都得度脱。所以大乘无量寿经说:‘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悯,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如果说必待惑业消尽,不许带业往生,这便同一般的竖出生死,不成其为特别法门了。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上,曾经指出净土法门是‘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大师所谓‘胜方便’就是不断惑业,带惑往生。大师说:‘依余宗修,直至惑尽,始得出离。唯兹念佛,带惑往生,以己念力及佛摄受大神力故,一生彼国,即超三界,不受轮转。’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也说:‘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此外历代祖师大德,也都处处阐明这一要点。

(2)有人认为,既有惑业障住,如何往生净土?这一方面是弥陀如来‘十念必生’大愿的感应,譬如把巨石放在船上,便可不沉;一方面由于此人临终‘至心’念佛,便能暗契一心,顿出生死。譬如千江万水,只要没有狂风巨浪,虽有微波,也能显出月光。莲池大师说:‘今谓至心者,即一心也。此之至心,正属理一心。一心既朗,积妄顿空。’这里指出‘至心’念佛的重要,也正显弥陀本愿的不可思议。

(3)观经所说九品往生中,下品上生是‘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随化佛后生宝池中。’下品中生是‘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下品下生者是‘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观经所说下品三种人,都是造恶众生,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念佛,消除了五十——八十亿劫的生死罪业,而得往生。可见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只要信真愿切,心力坚强,便能于念念中,消除罪业,往生极乐。但正像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所说‘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可见这些人虽得往生,但必有余罪未消,如罪业都已消尽,那么二位菩萨为什么还说‘除灭罪法’呢?又如果罪业都消,往生者个个断除了见思惑,生方便有余土,那么生凡圣同居土的又是何人?再看观经九品往生中,前四品或悟无生法忍,已破了无明惑,或得阿罗汉道,已断尽见思惑,都是断惑往生;而后五品有的要经半劫或一小劫成阿罗汉,有的要经十小劫才入初地,可见往生时,都是带惑而生。由于带惑有深浅,故证果有迟早。所以经典中虽没有‘带惑往生’的提法,但实际上对‘带惑往生’的涵义,已作了具体表述。总之,博地凡夫,惑业尚在,而能横超三界,长谢生死,非带业而何?严格地说,在没有证到妙觉位以前,都可名为带惑,阿罗汉虽断见思惑,还未断尘沙惑,未破无明惑。圆教初住菩萨,虽破一品无明,尚有四十一品无明待破。所说虽是教相,但教相正说明理性,性相原是圆融一体的。

综上所述,带业中有消业,消业中有带业,不宜说只有消尽惑业才能往生,以免使人畏难,摧人善根,这才好啊!

至于另一些人,听说只要具足信愿,可以带业往生,临终自有佛来接引,即使下下品也于愿已足。这是走到另一极端。由于依赖心强,平时不重视老实念佛,临终怎能至心念佛,伏住惑业,往生净土?只有随业漂流去了!

(二)怎样理解‘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凡是信愿具足,一心念佛,心不散乱,自心光明显发,与佛光光融通,就‘生则决定生’了。正像每一电台发射的电磁波,遍满虚空,这比喻佛的光明无处不照。如果我们能转动接收器的旋钮,调准波长、频率,世界各地声音,立即就在当前。这比喻念佛到心不散乱,也能起感应作用,在刹那间,由佛接引生到净土去了。那么为什么又说‘去则实不去’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真性广大无边,周遍法界。正像楞严经说:‘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又说:‘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可见十方世界,无不在自性包含之中,极乐净土,也正是自心本具之土,哪有来去之相可得?‘生则决定生’是说事,‘去则实不去’是说理,而却理事无碍;知佛无来去,而见佛来,明本来无生,而现往生。正像一座大圆镜中,显现数十层楼阁、山水,层次分明,但镜光并没有去来。有些行人喜谈理性,厌说事相,但理事不二,本来交彻,又何必舍事就理,离相觅性呢?如果我们以生为生,这是常见;以无生为无生,这是断见,生而无生,无生而生,这才是第一义谛啊!

(三)为什么说‘禅净不二’

禅净二门,归源都是一样,但门庭设施有异,下手方便不同。禅是主张即心是佛,直下无念,顿悟清净心体,空寂灵明,妙用恒沙。净是从第六意识下手,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久久功纯,念到根尘脱落,自然寂照现前,这就是所谓‘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所以古德说:‘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二门不但是分无可分,而且是合无可合;分合都谈不上,还论什么同与不同,二而不二呢?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又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净宗行人,应从这里死尽贪心!

第五篇:净老开示:教师必读——传统文化教学次第

净老开示:教师必读——传统文化教学次第

一、教育的第一个理念,也是最高的原则:“人之初,性本善”,要承认人性本善。

二、教育是什么?我们人已经不善了,要回归到本善,教育成功了。本善是圣贤君子,中国有三等,本善是上上的本善,圣人,孔子做代表;中等的本善,贤人,孟子做代表;下等的本善,君子,第三等是君子。要把他们教得符合这个,教育成功了。所以人性本善,人人都是圣人。

三、为什么要教育?“性相近,习相远”。性是本性,本性大家都一样,本性本善,可是如果要没有教,染上的习性,习是习惯,这个年轻人跟好人在一起,他就学好了,跟坏人在一起他就学坏了,这就习性。因为有习性,所以如何将本性本善,永远保持而不会产生变化,那就需要教了。教学的目的是教人成圣贤君子,不是教别的,不是教你升官发财,不是教你赚钱养家。中国教育的精神要搞清楚。

四、教育怎么教法?“教之道,贵以专”,要专。

五、私塾教学,老师教学生背诵古文、背诵经典,念这个有什么用?中国的教育是以智慧第一,是以清净心为枢纽。教学的教材教法,要能达到枢纽、达到目标就是智慧现前。

六、复兴传统文化从哪里开始?从孝敬开始。孝是根,敬是本。孝是性德第一德,敬是第二。我们的根是什么?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根在我们自己心里头,我们要把它做出来,才能自救救他,救社会,救国家,救人类。要从自己开始,这真正是有生机,自己没有开始,假的,这死东西,不会开花结果。

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哪里做起?从格物。格物是什么意思?放下万缘,格除物欲,就叫格物。中国古人读书是开悟、是明理、见义。

八、圣学最重要的,一个孝,一个敬,一个信。孝敬是根,信是缘,因缘具足,果报就现前,果报是圣贤、君子。孝是性德的根,你看中国文字这个写法,你看这个形象,这个字属于会意,让你看到就懂它的意思,上面是个老字,下边是个子字。这个意思是什么?老和小是一体,不能分。九、十遍会背,再背一百遍到二百遍。背书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让小孩少打妄念。教学生开智慧。终极目的是从定开智慧。

十、孝敬是先天的。一切毛病的发生全出于不孝,不懂得孝。老师着重悟性。老师有种种善巧方便,你问他,他不答复你,他旁敲侧听让你悟,这是好老师,叫你去悟去,悟出来之后给你印证。家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头,它是核心的地位、关键的地位。

十一、智慧怎么求?清净心当中求,清净心生智慧,平等心生大智慧。童蒙的教学教什么?教他规矩,教他的心定下来。背书最重要的是培养他的根本智,不让他胡思乱想,懂礼,守规矩。

十二、《礼记》里头告诉我们,学记,七年小成,九年大成,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从习性回归本性,这就教育成功了。怎么教法“教之道,贵以专”学生的条件不一定是大学毕业。越讲他就越愣住了,他说那你要什么样的条件?我说我的条件就是德行,没有德行的人不行;第二个要诚敬,真正想学,用真诚恭敬心来学,这是第二个条件;第三个就是文言文。

十三、老师最高明的地方,让学生开悟。《弟子规》那是最基本的,共同必须要遵守的,家家都不能离开的。《弟子规》不是小孩学的,是一生都不能离开的。生活的规范,是处事待人接物的规范。不能一天没有规矩,一天没有规矩就乱了。

十四、读书是快乐人生,教学是快乐人生。儒释道的三个根。字字句句你老老实实做到,这是圣贤的根基,一生不能违犯。学生上台讲给我听。

十五、苟不教,性乃迁回归自性,中心的理念帮助一切众生从习性回归本性。

十六、道是大自然运作的规则。随顺自然是德,人与人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合作的教育,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人与大自然万物的平等博爱、共存共荣生态平衡的教育。第三个讲修身为本,反求诸己,怎样做一个好人的教育。

十七、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如何从他不良的习性,帮助他回归到善良的本性,这就是教育,这是道德教育。

十八、教育的目的:办教育一定有一个正确的理念。第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这种亲爱,如何能保持到一生不会改变。这是教育的目的。第二个目的希望将父子有亲这个亲爱发扬光大,他知道爱父母、爱兄弟、爱家族、爱邻里乡党、爱社会、爱国家,再扩充到爱一切众生,把这个爱扩大。所以整个教育的核心就是这一个字,现在讲爱的教育。

十九、教育的原点:这种爱的天性就是教育的原点,中国教育的起源从这开启。第一个目标,一生不改变,父慈子孝,这是中国教育的根。

二十、教育的内容: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的教育。二

十一、中国传统的特色实在就是家教,家庭教育。二

十二、教学目标的次第:好人,君子,贤人,圣人。二

十三、教材的次第:三四岁学方块字,认字,中国文字的读音总共有420个,平上去入,第二步学《说文解字》六七岁就可以读四书五经。懂不懂?不需要懂。教你读书千遍,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修定,所以不必学很多,读很多样,不需要,书只学一种,每天上午上课,下午带你玩,琴棋书画,都是你喜欢的。中国真是寓教于乐。

二十四、第一个阶段扎根,深于文字,不能不认识字,写毛笔字,一天至少要写一百个字。写字是修定。三个基本的条件,真诚、恭敬、专注,你能得定,你能开悟。

二十五、我们把传统的东西分作四大类,经、史、子、集。经是最主要的,真实的智慧、真实的学问全在经里头。史是经验,里头都是讲因果的,你把史看懂了,你才真正相信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子里边是学术思想,今天讲的哲学。是以这些为教材,千年万世永恒不变的教材,太难得了。防微杜渐,二十岁之前,最主要的是学经,经学、史学。

二十六、中国有一套教学的基础,《千字文》是认字,每个字的意思,识字;《昔时贤文》那是格言,很好的教训,从这儿开始。这些东西学会了之后,才开始读经。读经一般都是选《孝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要让学生念得能够背诵,要背的很熟,然后要讲解,怎么样把它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应用在工作当中,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学以致用才能成就。为我们这一代的人缺少扎根的教育。童蒙养正里边最重要的两样东西,《弟子规》和《三字经》。《弟子规》是德行,行门。《三字经》是解门。《弟子规》修学的目的是真正的扎坚实道德的根基。要个人自己发心,勉强不得,世出世间圣贤,没有一个是勉强成就的。学《弟子规》跟学古文可以同时。

二十七、我认为能够拯救这个社会、拯救这个世界,我讲了四部书,印光大师讲了三部,我说了四部。《弟子规》、《五种遗规》、《了凡四训》、《四书》,加上印光大师倡导的,绝对不能疏忽《太上感应篇汇编》跟《安士全书》,合起来六种。这个六种能救世界,能救世界,能就这个劫难,要认真努力向全世界介绍。二

十八、《三字经》是中国传统教学的总纲领。

二十九、教育的原则:孝自然表现出来就是敬。孝是根,敬是本。教学的内容次第:先小乘(戒定慧)后大乘。

十、文言文从哪里学?从文字学起,先要认识字。讲小学要身教!大学的老师着重在言教。小学老师是着重身教,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是学生的榜样,使学生的模范,这个根扎得紧,所以它能安住。三岁这个根扎下去了,大概五岁都不离开母亲。六岁有的上学了,最晚七岁上学。上学就交给老师,老师做孩子的榜样,都是做给他看。这个时候要教他为什么要孝顺,讲故事给小朋友听,将古圣先贤的故事。他都记得了,这好榜样。教他学规矩,教他学做人,他懂事。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三

十一、什么叫学问?博学、审问,就叫做学问。

十二、私塾里面教学最重要的一个课程:德行、言语。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弟子规》和《太上感应篇》真落实了。

十三、教学方法的次第:先专精,后广博。佛法教学的原则要记住,戒定慧三学,什么是戒?守规矩就是戒。因戒得定,因定生慧。这个教学方法概括起来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为什么他会懂?一千遍念下去心定了,没有别的,定生慧。所以东西最怕的是杂、是乱,你修学的东西太多、太杂了,你的成就是常识的丰富,与开悟毫不相关。我们学佛的目的是要悟、是要证得,不是要常识。一经通,一切经通。

十四、《弟子规》是正法,是世出世间伦理道德基础的基础,它怎么会不通?《弟子规》是深根。三个学派都着重主敬存诚。训练初学教什么?生活教育,那就是《弟子规》。《弟子规》是你从生下来的时候,你的父母教你的,家教。家教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只有中国人重视家教。三

十五、把你所有的精力、精神、时间,着重在应当要背诵的东西全被背过。这是训练根本智。中国的小学不着重知识,着重在定,着重在生活教育。小学里边所学习的就是扎根,是伦理道德的教育,是处事待物日常生活的教育。背书用意在修诚,在修敬。教育是分成两个阶段。真正保护你的心地清净,不受外面的污染。私塾里头教学生,重要的是启发他的悟性。悟性摆在第一。三

十六、戏剧,内容是什么?忠孝节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它总的指导原则,思无邪。

下载净宗法师2012新年开示(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净宗法师2012新年开示(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圣严法师开示】如何把握当下,自我安顿?(推荐阅读)

    【圣严法师开示】如何把握当下,自我安顿? 时间是生命中很重要的元素之一,可是许多人却往往把时间浪费在过去或未来上,而没有把握当下。 对于过去,不是悔恨,就是沉溺留恋;对于未来,不......

    倓虚法师佛七开示简介 净空法师主讲(合集五篇)

    倓虚法师佛七开示简介 净空法师主讲 倓虚老法师早年在香港佛七期间开示的这个录音带,是由旧金山甘居士处得到的,感到非常希有。··· 倓虚法师佛七开示简介净空法师讲于圣......

    《地藏经》的全新诠释----净慧法师讲(大全)

    《地藏经》的全新诠释----净慧法师讲 《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净慧法师讲诸山长老、诸位同仁: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正值清明节,清明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又是节日。在......

    净慧法师讲述《佛说大乘金刚经论》

    佛說大乘金剛經論 后赵天竺僧佛图 澄译 淨慧法師講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外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诸位法师、诸位居士:......

    上净下界法师宣讲 佛法修学概要 复习提纲

    上净下界法师宣讲 佛法修学概要 复习提纲 (013) 第十三讲主要内容  正见篇  别示教理之差别内容  人天业果(安乐道)  业果自性(第十三讲)  业果决定(第十四讲)  业果种类  业果轻重......

    对第十二期净宗培训班学员讲话

    对第十二期净宗培训班学员讲话 释昌臻 各位老师,各位学员同修,大家好! 今天有这个缘法,同大家一道,学习有关净土法门的问题。我感到非常高兴。想谈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净土宗是......

    《入菩萨行论》济群法师开示3、4讲学习笔记

    《入菩萨行论》第003讲 内容摘要 三、本论的作者——寂天菩萨 1、寂天菩萨是南印度梭罗史吒国国王善铠的儿子,从小就得到过文殊锐智成就法的传承,依此修行亲见文殊菩萨,得到文......

    《入菩萨行论》济群法师开示1、2讲学习笔记

    《入菩萨行论》第001讲 内容摘要 前言: 一、《入菩萨行论》的地位、内容和特点 1、《入菩萨行论》在大乘佛法的修行中,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它对于我们修学大乘佛法,对于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