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数千年来中国社会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是历史,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同样,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我国现代化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从而团结全国人民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伴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形势和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党的领导面临全新的任务。
面对这样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长期执政的考验,我们党要以改革的精神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更好地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从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任何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现代化所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世界现代化的历程表明,一些非西欧国家的现代化虽然起源于殖民地、半殖民地时代,但只有在自己国家产生了对现代化的追求、特别是取得国家独立之后,才能真正走上健全发展的道路,才能建设现代化的国家。马克思在总结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的作用时曾指出:“在大不列颠本国现在的统治阶级还没有被工业无产阶级推翻以前,或者在印度人自己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完全摆脱英国的枷锁以前,印度人民是不会收获到不列颠资产阶级在他们中间播下的新的社会因素所结的果实的。”13由此可见,是否获得国家独立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能否独立开展和全面实现本国现代化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亡国灭种的民族生存危机与政治衰败、国家四分五裂的乱世局面,为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的前提条件,扫除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障碍,打通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政权保证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普遍经验表明,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是非常关键的。而“外源性现代化,特别是延误了的晚近现代化,在其启动阶段非经济因素的作用大于经济因素的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国家即中央政权在推动经济增长与社会变革中的重大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领导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这是一个能够将政令推及全国范围的享有足够权威的中央政府,有力量对现代化所需要的资源进行有效合理调动与配置的强有力的政权,能够促进现代化发展的全新政府,从而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全面深入发展提供了政权保证。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回顾和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对于我们党更好的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二篇: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摘要: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这驱使必须有新的革命来取代它。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迅速扩大,为实现革革命转变打下了经济和阶级基础。十月革命使中国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新文化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无产阶级开始领导革命。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资产阶级的改良和共和国方案都行不通,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落到了无产阶级身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为现实。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旧民主主义、新文化运动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脱离了群众基础,再加上领导阶层是软弱的资产阶级,人民又愚昧无知,帝国列强不准中国强大„„
从客观上说,辛亥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而帝国主义是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使自己失去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1/4的剥削、奴役的对象和市场的。因此,它们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齐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从主观方面来说,这场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的营垒。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左右和妥协退让思想的支配,革命党人最后甚至还把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后来,孙中山在回顾辛亥革命的历程并总结有关教训时说过:“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在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也曾经联合新军(多数是穿起军装的农民和学生)和会党(以游民和破产农民为主体的秘密结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动员了群众的力量,但在清政府被推翻之后,他们便把群众抛弃了。他们不但不去领导农民进行反封建的斗争,反而指责农民“行为越轨”,并派兵加以镇压。正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这个革命的根基就显得相当单薄。“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①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甚至有人主张“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有的还另建党派,自立山头。孙中山指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之涣散”。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二、近代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及资产阶级领导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均未能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决定其不是先进阶级)已证明旧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革命必须走一条全新的路.革命的领导权是区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
辛亥革命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结束。辛亥革命的失败,客观上是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联盟的力量大大超过革命派的力量;主观上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所致,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说明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中国仍然需要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革命的领导权不能再由软弱的资产阶级掌握,而必须掌握无产阶级手中。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具备了条件:
①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实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阶级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中华民族工业发展较快。中国工人队伍由辛亥革命前的五、六十万人增加到“五四”运动前的二百多万人。工人运动也有新发展,其表现是:斗争规模扩大,罢工次数剧增;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目的日益突出,影响、作用越来越大。这表明中国工人阶级将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来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
②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实现新旧民主革命的转变在思想上扫清了道路。
辛亥革命失败后,伴随着封建余孽的复辟帝制和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在文化领域里掀起一股复古尊孔的逆流。为了反击这股逆流,我国知识界一些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发动了一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封建势力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有重大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道路。
③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为实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作了理论准备。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先进分子看到的“曙光”。他们开始钻研马克思主义,使新文化运动迅速发展为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运动。《新青年》变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这就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理论条件。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指导中国革命。
④“五四”运动是实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爆发的,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在这场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这场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证明它满足了历史的要求,是历史的正确选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30年,是翻天覆地的三十年。此间,中国革命历经国共合作的国民
革命、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土地革命、抵御民族侵略的抗日战争和赢得民主革命最后胜利的解放战争。最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战胜了三大敌人,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革命的异常艰巨的历史任务。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必然结果。
三、总结
总之,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不能担当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由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那么,民主革命的重任必须由更为先进的阶级领导,这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原因。
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迅速扩大,为实现革革命转变打下了经济和阶级基础。十月革命使中国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新文化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无产阶级开始领导革命。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是必然的,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是必然的。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此,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重任,真正地实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转变。
第三篇: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当时处于迷茫的先进分子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结合的基础上,中共于1921年7月23日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后的28年间,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革命斗争,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现代政党产生的内在规律看,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结合的必然产物。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成立的。一方面,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它所接受的,是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者、本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具有坚强的革命性。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四个历史阶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赢得了抗战胜利。但1945年,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最终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三次统一战线。一为反帝反封建革命统一战线:由于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革命统一战线。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由于国民党右派的破坏和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统一战线被破坏。二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于日本不断扩大侵华,国共又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战的最终胜利。抗战结束,内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破裂。三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期间,初步形成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文革期间,一度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重新落实统一战线政策。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武装抗日的爱国主义主张,率先吹响了抗日的号角,主动履行抗日救国承诺,迅即担负起号召和领导中国人民武装抗日的历史责任。它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回答了人们头脑中存在的种种疑虑,极大地增强了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正确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决定性贡献,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这个决定性贡献,奠定了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基础。没有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核心、中坚,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想象的。
抗日战争之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继续斗争,致使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了最终的成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它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致使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锻造了克敌制胜的三个法宝。
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三、加强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始终站在斗争最前线,以行动证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裕牺牲精神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在中共的带领下,革命胜利也是必然的。
第四篇:国外养老经验对中国养老的启示
国外养老对中国养老的启示
1欧美国家
法盛全球资产管理公司根据各国财务状况、物质福利、健康和生活质量等指标评出全球退休指数。评出世界上最适合养老的十大国家,位居榜单前十位的国家,其中7个欧洲国家,1个北美洲国家,2个大洋洲国家。
(1)瑞士是全球公认的、名副其实的“最适合养老的国家”。居住环境一流:面积不大,但星罗棋布地盘踞着山川、河流、湖泊、森林……它包含了太多我们所能想象的美。还有各种高尔夫、登山、滑雪运动,让老人退休生活更精彩。这里的人平和、朴实、包容,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相处融洽。较高的人均收入水平、全民医疗保健体系和强制性养老金制度等让瑞士成了“最适合养老”的国家。
一是时间银行。
“时间银行”由瑞士开发的一个养老项目,即人们在退休以后,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去照顾需要帮助的老人。其服务时间将会存入社保系统的个人账户内,“时间银行”会将服务时间统计出来,并颁发一张“时间银行卡”,在未来自己需要他人照顾时,可取出使用。另外,对于那些已经把时间存起来,但最后由于种种原因不使用“时间”的老人,“时间银行”便把义务服务的时间折合成一定的金钱或物质奖励,返还给老人。
二是,先进贴心的养老院。
瑞士大概有1700家养老院,其中60%为公立,40%为私立。瑞士养老院的规模都不大,每家通常设有几十至三百张床位不等。虽然容纳人数不多,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瑞士养老院基本可以做到1个专业护工照顾1个老人。
(2)挪威建立的石油基金(2006年更名为养老基金),目前资产达到10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养老基金。除以挪威520万人,相当于每人拥有19万美元的养老财富
在挪威并没有“养儿防老”的说法,他们更乐于去到养老院养老。挪威养老机构的环境静逸、空气清新,关注老人的身体心灵。很多养老院都会为长者开设演讲比赛、歌舞表演、电脑课程、外语培训等活动,甚至连心理医师、音乐理疗师、牧师等工种都配备了!
2亚洲
在亚洲也有养老很好的国家,比如我们的邻居,日本和韩国。
(1)韩国的社会保障做的很好,社会保险(四大保险)、公共扶持(医疗保障等)、社会福利服务。
韩国现代养老金体系的发展起源于1960年设立的公务员养老金计划。1963年,韩国从公务员养老金计划中分离出军人养老金计划;1975年,韩国设立了私立学校教师养老金计划;1988年,韩国建立覆盖全民的国民养老金计划。公务员、军人及私立学校教工等特殊职业养老金与国民养老金计划形成了第一支柱的公共养老社会保障制度。1994年和2005年,韩国分别引入了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计划和第二支柱退休养老金计划作为国民养老金计划的补充。2008年,韩国引入基础老年养老金计划,资金由财政拨付,用于保障低收入老年家庭,构成了零支柱。至此,韩国形成了以第一支柱为主体、第二和第三支柱特色发展、零支柱保障低收入老年家庭的多支柱养老金体系。
(2)大家都知道日本的老年化特别严重,社会中的各个行业都有大量的高龄工作者。
日本的养老保险有三个层次,国民年金,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厚生年金基金和企业年金,这些福利几乎包括了社会中所有年龄及阶层的人,所以说日本的养老机制福利,社会福利都是很好的。
日本的养老体系经历了多次改革并具备了有以下特点,多结构形式的制度、养老保险基金的金融上的运用。
3我国
我国的养老机制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在制度不断完善改进的过程中,我国老年人的福利也在不断改进,比如我们身边的例子,在我们家乡老年人出行就享受了很多福利,公共交通上老年人有很多优惠,有老年免费卡和老年优惠卡,对老年人出行有很大的便利。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特别惊讶于瑞士的时间银行制度。因为我国较大的人口基数,在这种双刃剑的条件下,我感觉这个制度能很好的弥补劣势并把它转为优势。因为养老对于我国比较大的一个问题是护理人员,比如很多敬老院都存在人手不够的情况,这就导致了部分老人得不到足够的照顾,以及必要的聊天谈心的精神照料。在家的老人虽然能得到儿女的照顾,但是儿女都是有工作的,对于一个孩子的老人,必要的照顾更是不够的,也会给孩子加大负担。而如果实行这种制度,创建这么一个组织,参与这个组织的很多刚退休身体健康的老人都可以安排照料年纪更大的老人,这些老人在一起也有很多共同的话题,爱好,能更好的省去一大部分护理人员,甚至可以几个老人配备一个有医学知识的护理人员也是可以的。
另外,我国国家综合实力的增长,国家富强,虽然还没达到发达国家但已经全面脱贫。在这种情况下,老人的福利也在不断上升。国家可以再接再厉,吸取日本挪威等国家高福利的经验,继续增加老年人的福利。
第五篇:菲律宾劳务输出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菲律宾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劳务输出国,自90 年代末期起,菲律宾每年向海外输出的劳务人员达80 多万,且输出量逐年增加。海外劳务人员汇回菲律宾的收入占菲律宾GDP 高达10%。我国是拥有13 亿人口的大国,但是劳务输出比例却不足国际市场份额的1.5%。从菲律宾的劳务输出中探寻经验和启示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菲律宾;中国;对外劳务输出;解决方案;利国利民
中图分类号:F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243(2009)8-0088-2.5
一、菲律宾和中国劳务输出的现状
菲律宾海外事务委员会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截止2008 年底目前菲律宾共有海外侨民900 万人。菲籍劳工遍布世界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集中的地方有沙特阿拉伯、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日本和意大利。每年圣诞节和新年前,源源不断的美元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方式流向这个太平洋岛国。菲律宾海外劳务包括海外合同工人、持工作签证工人和持其他非移民签证但已就业的人员。海外合同工人是菲律宾海外劳务的主体,按工作地点划分,可以分为陆上劳务和海上劳务两类。陆上劳务人员约占菲律宾劳务输出总量的93.7%,占每年劳务输出量的四分之三。2008 年,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依然有137.6 万菲律宾人到海外工作,比2007 年上升了近30%。新出国就业劳务人员中女性比例上升较快,平均占新出国就业劳务人员总数的71%。在服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中,女性所占的比例尤为突出,平均分别占到91%和85%;在中高层管理人员、制造业和农业生产行业中男性居多,而办公室职员和销售人员则男女各半。从菲律宾海外劳务人员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服务人员,占劳务输出总量的37.8%,其中家政服 务(俗称“菲佣”)是最重要的行业;专家和各类技术人员;制造业工人和职员;贸易、销售人员;经理和高级管理人员;农业工人;在外籍船只上从事客货运输和渔业捕捞的菲律宾海员,以及在外国轮船公司工作的职员,这部分海上劳务人员占菲律宾海外输出总量的20%左右。
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中国劳务输出的现状。目前中国大陆人口总数超过13 亿,其中15~64 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1%,全社会进入劳动年龄人口的高峰,中国境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而目前全世界约有1.4 亿人境外就业,但是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境外就业人口总量却不足国际市场份额的1.5%。同时,中国的劳务输出发展极不平衡,劳务人员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增加,但是质量却始终不能得到保障。而我们知道,菲律宾的劳务人员之所以能够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工较高的素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正是由于中国劳务输出的质量差,普遍综合素质较低,制约了中国劳务输出的发展。当然,这种情况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府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没有安全保障等等诸多因素,这一问题将在下面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
二、菲律宾对本国劳务输出的组织和管理
菲律宾能在劳务输出方面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是与很多因素息息相关的。
(一)菲律宾劳务输出完善的立法制度
1995 年《海外劳工与海外菲人法》(No.8042 共和国法)是菲律宾关于海外劳工派遣与管理的主要法规,包括以下内容:1.利用网站、出版物等大众传媒,提供充足的海外就业信息。菲律宾所有
驻外使、领馆都要通过海外就业管理局定期发布有关所在国的劳动就业条件、移民情况和特定国家遵守人权和劳工权利国际标准等的情况,每月至少在报纸上公布1 次。以外交部牵头建立的政府信息共享系
统,将有关菲劳在海外的数据资料通过计算机联网在相关机构间自由交换实现共享,以便于海外菲劳的管理。2.加强海外菲劳的就地管理,菲律宾在有2 万以上菲劳国家的使领馆设立劳务管理机构,由来自不同政府部门的人员组成,至少包括劳工专员、外交官员、福利官员、协调官员各一人,在被菲列为高问题国家派驻律师和社会工作者。海外劳务管理机构保持24 小时办公,并与外交部设立的24 小时信息援助中心相联,以保证总部与各中心联络畅通。3.促进回国工人再就业。1999 年6 月菲劳工部为回国 劳工成立了再就业中心,促进回国劳工再就业。再就业中心通过与私营企业协调,为回国菲劳工开发谋生项目;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将有特长的回国劳工的信息提供给国内所有公营或私营招工机构和雇主;为回国劳工提供定期学习和求职的机会。
(二)菲律宾对海外劳工的保障制度
菲律宾政府十分注意对海外劳工的保护,其保护是全方位的:外交部的国内机构或国外使领馆有保护移民工人和海外菲律宾人的义务,外交部下设移民工人事务法律助理,由总统任命,负责提供所有的法律授助服务;劳动和就业部注意海外工人在东道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下是否得到公正待遇,帮助劳工得到法律援助和推荐适当的医疗中心或医院;由于海外劳工的事务涉及到同有关国家的关系,菲外交部专门设有海外劳工事务局。在海外劳工比较集中的国家,菲律宾使馆设有劳工事务参赞和秘书,帮助劳工寻找工作、解决困难和纠纷。海外工人福利署(OWWA)给予菲律宾移民工人及其家属力所能及的帮助,负责与代理人或雇主联系。
(三)菲律宾对劳务人员高效的培训体系
菲律宾政府非常重视劳务输出人员的培训,在劳动和就业部下设海外劳工就业署、海外劳工福利和技术培训中心,各省、市、县也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培训中心和管理人员。每个出国人员都要参加由招募机构或劳务人员所在实体单位举办的免费出国前定向学习班,学习方案均由海外就业署审查和批准。根据劳工所去的国家和所要做的工作,安排他们参加不同类型的培训,包括有关国家的风俗习惯和基本的工作要求等,争取派出的劳工都能找到和适应工作。正是这种高效的培训体系,使得菲总统阿罗约曾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夸口说,人力资源培养是菲律宾“保守得最完好的商业秘密”。
(四)菲律宾对劳务输出的财政支持政策
菲律宾政府还在财政上支持本国劳务输出,如设立了紧急遣返基金、海外移民工人贷款担保基金法律授助基金、国会移民工人奖学金共计4 个海外工人基金,最初总规模为5 亿比索。此外,从1998 年开始菲律宾政府规定海外劳工免交个人所得税,并设立专门机构为回国的劳工在国内就业方面提供方便,并在不同程度上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简化劳务人员出国手续,加强对劳务的社会服务保障工作等。
(五)菲律宾给予劳工崇高的政治荣誉
1995 年拉莫斯执政时,确定了“菲律宾海外劳工”(缩写为OFW)这一称谓。这一名称的确立体现了菲劳的菲律宾公民身份,这是政府保护他们合法权利的一种努力。当然,与之相应的还有各种立法工作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菲政府将每年的6 月7 日定为外籍劳工日,以资纪念和表彰,政府给予菲劳崇高的荣誉,将他们称为“现代英雄”。
三、增大劳务输出对中国来说利国利民
对于中国来说,重视和增大劳务输出,将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因为劳务输出将对我国的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增大劳务输出,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如果我国增大劳务输出,那么海外劳工的工资外汇收入将会成为我国外汇的重要来源之一,对我国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本国货币汇率和推动国内经济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济学原理认为,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具有增加输出国收入的宏观经济效应。中国是劳务输出小国,又是拥有世界1/5 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决定着中国劳动力的边际报酬率过低,这也在中国人力成本的低廉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向高边际报酬率国家进行劳务输出,即提高了我国劳动边际报酬,增加了我国的福利和国民生产总值,也能促进输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虽然外派劳务只占世界劳务输出的1.5%,但劳务输出投入少、见效快的特征依然清晰可见。
(二)增大劳务输出,可以缓解中国巨大的就业压力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丰富的劳动力不仅没有成为强有力的比较优势来创造财富,相反,大量剩余劳动力已成为中国发展的桎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有必要增加中国的劳务输出。劳动力“推拉理论”创始人拉文斯坦认为,人口流动是在“推力”和“拉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拉力包括劳动力的需求、在新居住地改善生活的可能性、获得更多的经济机会、优惠的劳动力政策等。劳动力流动是个人经过估算经济机会而实施的行为。所以作为劳动力富裕的中国,输出劳动力,可以减少现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保证社会稳定、有秩序的和谐发展。
(三)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素质,规范输出渠道,树立中国的大国形象
目前中国在外的劳动力,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偷渡等非法方式进行的对外输出,普遍存在英语水平差,文化水平不高的现状。这些输出的群体虽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由于文化水平受限,大多从事高危甚至非法的作业,自身的人身权利得不到保障,多数人的行为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因此有必要提高输出劳务的素质,同时构造方便快捷规范的输出渠道。劳工较好的英语水平,较高的文化素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等无疑在向世界做起了中国文化的免费广告,向世界展示中国人勤劳、聪颖、善良的一面。而这些劳工,就像中国的形象代言人,会在无形中帮助中国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潜在的利益将是巨大的。
(四)增大劳务输出,可以推进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但是由于语言,历史和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导致很多国家对中国有着莫名的偏见和恐惧。而通过劳务输出,一方面为国家增加外汇收入,另一方面更利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可以说,以经济形式传播文化理念,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精神,提高中国的软实力。
四、从菲律宾劳务输出经验中,体会中国该如何解决劳务输出的问题
笔者通过查阅多方资料和文献,发现中国缺少一个全面有效的劳务输出管理体系,笔者认为,要想解决中国劳务输出的根本问题,有必要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劳务输出服务机构,专门负责对外劳务输出的组织管理,并从各个方面解决和促进中国的劳务输出发展。笔者考虑,劳务输出管理机构需要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完善的劳务输出相关法律
到目前为止,我国对外劳务合作还没有统一的立法。立法的严重滞后导致政府主管部门管理和调整对外劳务合作关系法律依据不足,处理外派劳务法律纠纷时适用法律困难。我国现有对外劳务输出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全与国际社会接轨,立法工作亟需加强。我国需要对海外就业的目的、宗旨、战略方针,招募机构的管理,出国程序的办理,海外工人的保护与遣返以及回国人员的再就业政策与措施等尽快作
出相关规定,并给予实施。完整、合理的法规将能有效地推动劳务输出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全面的对外劳工保障体系
前文已经分析了菲律宾在对外劳工方面所采取的保障措施,笔者认为,中国也必须建立这样类似的体系。我国有必要在中国劳动力输出的主要国家设立专门的机构,来保障中国劳工在外的合法权益,并且要积极地与当地劳动力管理部门取得联系,争取到给中国劳动力最切实有效的医疗、法律等相关服务。只有劳工的安全和各方面权利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才能让他们在国外更加安心、安全的工作,同时,这也将反过来促进我国的劳务输出比例。
(三)建立高效、优质、低廉的劳务输出培训体系
笔者认为,这个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展开。首先,要充分挖掘国内有关高校的潜力,在专业设置上注重考虑国际劳务市场需求等因素。与此同时,要把外派劳务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遵循新国际贸易理论关于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规模经济、技术优势和创新发展是国际分工真正动力的思想,切实抓好技术成熟,生产能力强,且有竞争力的大项目的向外转移,以此扩大高技术劳务输出队伍,带动高技术劳务对外输出。其次,可以参考菲律宾关于劳工的培训体系,给输出劳工提供免费或者低廉的培训服务,从各个方面提高我国劳务输出的质量。这将解决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根本问题。
(四)积极参与国际相关问题的会议,争取更多的劳务输出便利
我国要积极参加国际相关会议,积极与主要劳务输入国政府签署协议,以推动外派劳务的发展。考虑到建立在双边基础上的劳务合作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容易受到政治经济波动的影响。因此,如果有条件,最好与关系密切的国家达成多边自由经贸协定。这样,就可以因制度的约束而减少对劳务合作的限制。不仅如此,还要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谈判,争取得到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劳务输出较为优厚的待遇。
(五)建立完善的劳工素质考察体系,争取得到国际认可
这只是笔者的设想,就如同托福、雅思考试一样,中国可以建立这样一套考察体系,只有成绩达标者方可申请出国劳务。如果这项考试足够全面,可以争取到国际的认可,那么将对我国高质量的劳务输出提供极大的国际便利。这份“成绩单”就好比一张国际贵宾卡,让中国的劳务输出在保证数量的同时也保证了质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在劳务输出上中国任重而道远。但是,笔者相信,以中国人民的勤奋和智慧,定将在对外劳务输出方面闯出一片新天地。尤其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越来越紧随世界经济发展的脚步,中国劳务输出与国际的接轨将在不远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王玉娟.菲律宾劳务输出对中国的启示.对外经贸实务,2006.8
[2]刘昌明.菲律宾海外劳务经营模式研究.亚太经济,2008.4
[3]杨云母.中国对外劳务输出分析.人口学刊,2006.6
[4]王艳红.劳务输出,利国利民.经济与管理,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