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儿肌性斜颈科学治疗
小儿肌性斜颈早期科学治疗
小儿斜颈,医学称先天性肌性斜颈(俗称“歪脖子”),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导致缩短,颈部向一侧编斜畸形,同时伴有脸部发育受影响,小于对侧。该病在早期进行正确有效的非手术治疗,大多数患儿可以完全得以治愈。嘉兴市海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康复中心结合按摩,运动牵拉等治疗手段治疗20例(年龄均为6个月内)肌性斜颈三个月中,治愈16例,效果还是可以的。但一周岁后保守治疗效果较差,所以强调早期正规治疗非常重要。
宝宝斜颈的发病原因病因目前还不详,可能和下列因素有关:分娩时被损伤,一侧胸锁乳突肌因产伤致出血,形成血肿后机化,继而挛缩。宫内胎位不正,使一侧胸锁乳突肌承受过度的压力,致局部缺血,继而过度退化,为纤维结缔组织所替代。因产伤引起无菌性炎症,致肌肉退行性变和瘢痕化,而形成斜颈。出生时胸锁乳突肌内静脉的急性梗阻有关。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主要有宫内压迫学说:系胎儿在宫内胎位不正引起的压力改变所致。血运受阻学说:供应胸锁乳突肌的动静脉支闭塞引起肌肉的纤维化。遗传学说:约1/5的患儿有家族史,且伴有其他部分的畸。产伤学说:斜颈多发于难产分娩的病例特别是臀位产约占3/4。临床表现婴儿出生后1月后,被发现一侧胸锁乳突肌有梭形肿块,较硬不活动,至5个月后逐渐消退,胸锁乳突肌纤维性萎缩变短呈条索状。牵扯拉枕部偏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肩部,面部健侧饱满,患侧变小眼睛不在一个正确水平线,严重者导致颈椎侧凸畸形。诊断鉴别先天性肌斜颈的诊断无困难,但应与其他原因所致斜颈鉴别。如: 骨性斜颈、颈部炎症、眼肌异常。
辅助检查
B超检查对比二侧胸锁乳突肌厚薄,质地,有助于鉴别是否肌性斜颈。鉴别诊断
1.骨性斜颈:颈椎异常如寰枢椎半脱位,半椎体等X线继续检查可确诊,胸锁乳突肌不挛缩。
2.颈部炎症:遇见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及全身安排症状,胸锁乳突肌无挛缩。
3.眼肌异常:眼球外肌的肌力不平衡,斜视以颈部偏斜协调视物,建议眼科就诊排除。[2]6疾病治疗治疗原则
海宁二院康复科提醒:本病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婴儿期采用保守治疗,大多数疗效满意。1岁后,若非手术治疗无效则采用手术治疗。一般认为3岁以上,面部畸形难以完全恢复正常。
第二篇:小儿厌食症治疗体会
小儿厌食症治疗体会
张掖市中医医院内一科 李培源
独生子女在当今的中国家庭比比皆是,家长们都盼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够吃的香、睡的好、茁壮成长,但许多家长却在为孩子不吃饭而发愁、烦恼,可见厌食症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症,临床以长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拒食为特征,其病因主要为喂养不当,或先天禀赋不足,或病后失调所致,病机为脾胃运化失健。
中医认为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指小儿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发育不完善、不成熟,形态和生理功能均未完善,尤其表现为“脾常不足”、“肺常不足”和“肾常虚”;同时因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所以又相对地感到阴的不足,故中医又有小儿乃纯阳之体之说。正因为小儿的以上生理特点,所以小儿在其生长过程中易患“厌食”、“食积”、“疳证”、“佝偻病”、“感冒”、“咳嗽”、“肺炎喘嗽”等病症。
笔者通过近30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当今小儿多具以下特点:1.不食果蔬,厌食,大便干结、数日一行;2.夜间身热、拒衣被;3.易感冒并继见发热、咽喉肿痛、肺炎喘嗽等。对此,经过二十多年的潜心钻研,选用《金匮要略》麦门冬汤为主方加味治疗小儿厌食症,七日为一疗程,应用1~3个疗程,无不取效,现简介如下。
药用:麦冬12~24g,姜半夏5~13g,太子参5~12g,茯苓10~30g,山药8~15g,生地8~24g,玄参8~30g,石斛5~12g,芦根8~
15g,乌药8~15g,白豆蔻6~12g﹝后下﹞,山楂8~15g,神曲6~12g,麦芽8~20g,枳实5~12g,石菖蒲5~10g,桂枝3~8g,麻子仁8~20g,槟榔3~10g,甘草3~6g,粳米5~15g。药量根据小儿年龄不同酌定。
煎服法:每日一剂,冷水浸泡半小时后,武火煎沸后文火煎30~40分钟,并依据小儿年龄之不同煎取药液100~200ml不等,二煎混合后加入蜂蜜10~30ml分2~6次服用。
典型病例:秦某某,女,5岁,体重14kg。症见厌食,尤厌食蔬菜,大便干结,两三日一行,夜拒衣被,素易感冒,感则咽喉肿痛、发热、咳嗽等,面黄肌瘦,舌质略红,苔薄白腻,脉沉细。遂予上方治之,服一剂大便干结即缓解,三剂后夜间不拒衣被,厌食渐除,七日后食纳正常。三月后随访面色红润,体重增至20kg。
体会:如前所述,小儿厌食症其病因或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导致脾虚运化失健,胃阴不足濡养失职,从而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气阴两虚乃发病。方中生地、麦冬、玄参、芦根、石斛滋阴生津,润肠通便,在此基础上应用枳实、麻子仁、槟榔以导滞通下,太子参、茯苓、山药、甘草、粳米健脾助运,姜半夏、桂枝、乌药、白豆蔻、石菖蒲温通气机、开窍醒胃、和胃降逆,神曲、山楂、麦芽消食化滞,全方在《金匮要略》麦门冬汤的基础上针对当今小儿之特点进一步加强滋阴养胃和健脾之力,同时加用理气通下和消食导滞之药,共奏健脾养胃、消食导滞、理气通下之功效,故临床用之得心应手,屡屡奏效。
第三篇:针灸治疗小儿遗尿—论文
针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遗尿15例
李睿祯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 要:目的:观察针灸结合穴位敷贴法治疗小儿遗尿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针灸结合遗尿膏外敷神阙、关元穴的方法治疗小儿遗尿15例。结果:痊愈9例,痊愈率60%;显效6例,占40%。结论:以针灸结合穴位敷贴综合治疗小儿遗尿疗效明显。
关键词:小儿遗尿;针灸疗法;穴位敷贴
遗尿是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它是指3周岁以上,具有正常排尿功能的儿童,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自觉排尿而小便自遗的一种病症,亦称“尿床”、“夜尿症”,多为功能性失调。本病若经久不愈,可对小儿在精神上造成极大压力,应及早治疗,若迁延日久,亦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笔者在临床学习工作中,采用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小儿遗尿15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5例均为我院门诊患儿,发育及智力正常,且排除器质性病变,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最大7岁,最小4岁;病程最短9个月,最长4年。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①睡眠较深,不易唤醒,每夜或隔几天发生尿床,甚则一夜尿床数次;②发病年龄在3周岁以上;③小便常规及尿培养多无异常发现。2 治疗方法
针刺:选取升提穴(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水道、归来、三阴交、太溪。针前嘱患儿排空小便,以75%的酒精棉球消毒局部穴位后,选用1.5寸的毫针刺入。升提穴采用滞针手法,关元、中极、水道、归来要求针感向前阴部传导,三阴交与太溪刺激稍强,留针40min。留针期间体针每隔10min施以捻转补法1次,并以TDP灯照射局部以防受凉。穴位敷贴以关元、神阙穴为主,采用药物敷贴法,五倍子、益智仁、桑螵蛸、金樱子、远志各15 g,研末,用醋调成糊状,将其敷于指定穴位处,于睡前贴服,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间隔3-5天,开始第二疗程,三个疗程后统计治疗效果。3 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后遗尿停止,随访半年未复发。显效:治疗后遗尿次数减少,能叫醒排尿但易复发。无效:治疗后遗尿无明显改善。4 治疗结果
治疗1~ 3个疗程后,痊愈9例,占60%;显效6例,占40%;无效0例。5 典型病例
张某,男,5岁,于2014年9月16日就诊。自幼每夜尿床1~ 2次已2年余,曾服多种药物效不佳,伴神疲纳差、小便清长、多梦。体形偏瘦,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诊断为遗尿(肾肺脾虚寒型)。用针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1个疗程后遗尿明显好转,2个疗程后遗尿停止,共治疗3个疗程,随访半年未复发。6 体会
现代医学认为,遗尿,主要是由于大脑皮层及控制排尿功能的皮层下中枢,和直接控制排尿器官的神经功能失常所致。中医认为,下元虚寒,肾气不足,不能温煦膀胱;脾肺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膀胱气化失调,不能制约水道,则为遗尿。
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是平衡针灸里的重要穴位之一。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同时对生殖 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尿液贮存与排泄有赖于膀胱的气化正常,而中极为膀胱募穴,与膀胱俞为俞募配穴,针刺可振奋膀胱之气机,恢复其气化功能,同时配以水道、归来二穴,起到纠正水液输布失常之效;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的气化功能主要来源于肾阳的温煦养化,关元为小肠募穴,是强壮保健要穴,配合肾俞以培肾固本、温补下元;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疏里利下焦、调补脾肾;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之原穴,功用滋阴益肾,壮阳强腰,。最后再配以穴位贴敷,双管齐下,共奏补肾健脾、固摄下元之功。
另外治疗期间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白天不宜贪玩,防止过度疲劳,晚睡前少给流质饮食,少喝水,培养患儿按时排尿的习惯,夜间定时叫醒起床排尿。最后要注意本病有一定复发率,故在临床治疗控制症状后,应继续坚持治疗一段时间,随访观察远期疗效。
[参考文献] [1] 魏治中,王中林,鲍超,针灸结合穴位敷贴治疗小儿遗尿3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2)[2] 卢乐苗,针灸配合捏脊治疗小儿遗尿28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5)[3] 田建军,针灸治疗小儿遗尿症30例临床观察[J]中医中药2009.6(26)
第四篇:中医综合治疗小儿的脑性瘫痪例临床分析
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72例临床分析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继脊髓灰质炎后引起致儿童肢体残疾的最重要疾病。国内脑瘫患病率为
1.8%~4%[1]。近年来,脑瘫患儿逐年增多,国内外康复专家们公认,脑瘫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多数脑瘫患儿需终身康复,笔者近5年来采取中医综合干预手段治疗小儿脑瘫,疗效明显。现分析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7年5月~2017年12月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收治脑瘫患儿272例,其中男189例,女83例;6个月2例,6~10个月56例,11个月至4岁125例,5~6岁78例,7~10岁11例;城市90例,农村182例;272例患儿中,从未接受治疗90例,约占1/3,其余182例均接受西医的常规治疗,如神经节苷脂、鼠神经生长因子、脑活素、胞二磷胆碱等药物静脉或肌肉注射,康复训练或家庭按摩,均未接受系统的中医综合治疗。
1.2病例纳入标准按1988年全国小儿脑瘫会议制定的诊断与分型标准[2]。
(1)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
(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
(3)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4)有的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1.3病例排除标准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1.4临床分型
(1)痉挛型164例,其中低出生体重儿15例,早产儿36例,新生儿窒息42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27例,新生儿颅内出血21例,核黄疸2例,不明原因21例。瘫痪部位:
四肢瘫72例,截瘫16例,偏瘫27例,三肢瘫9例,双瘫12例,双重性偏瘫28例;
(2)肌张力低下型21例;(3)共济失调型17例;(4)混合型10例,其中6例手足徐动型并肌张力低下,4例手足徐动型并肌张力增高;
(5)分类不明型60例。
1.5伴随症状伴癫痫者39例,伴视力障碍、双眼白内障11例,伴智力低下者132例,伴流涎者142例,伴双眼斜视者78例,伴语言障碍者121例,伴耳聋者6例,伴小头畸型者2例,伴营养不良者13例,3例同时伴有视力障碍、白内障、语言障碍、眼球震颤、智力障碍或流涎等。
1.6头颅CT表现表现为脑萎缩,基底节病变,脑软化、外部性脑积水,灰质皮质异位,海马萎缩,侧脑室扩大,脑积水及胼胝发育不全等。
(1)痉挛型主要表现大脑运动区异常,如额顶部的低吸收区,侧脑室扩大及侧脑室中央部异常等,脑室越扩大,痉挛性脑瘫表现越重;(2)手足徐动型表现为第三脑室扩大,基底核损伤;(3)共济失调型以第四脑室扩大及小脑吸收区为主,并可见小脑萎缩;
(4)肌张力低下型可表现为侧脑室扩大,脑积水及胼胝体发育不全;(5)混合型脑瘫CT改变多种多样。个别患儿CT无异常改变,而临床症状较重。 1.7治疗方法
1.7.1针刺针刺以头针、体针结合。
(1)头针选穴:
百会、四神聪、智三针、运动区、言语二区、三区、运用区、平衡区;(2)面部选穴:
攒竹、阳白透鱼腰、丝竹空、承泣、四白、太阳;
(3)上肢选穴:
肩髃、臂臑、曲池、外关、阳池、合谷、八邪;
(4)下肢Ⅰ选穴:
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纠内翻、纠外翻、跟平、涌泉;
(5)下肢Ⅱ选穴:
髀关、风市、伏兔、阳陵泉、足三里、绝骨、申脉、照海、解溪(内、外解溪)、太冲;(6)腰背部选穴:
大椎、心俞、脾俞、肝俞、肾俞、腰阳关、命门、秩边。针刺方法:
统一采用毫针(直径0.35mm),留针30min,20d为1个疗程。其中仰卧位与俯卧位每日交替进行,仰卧位时头针、面针、双上肢及双下肢Ⅱ;俯卧位时头针、腰背部、上肢及双下肢Ⅰ。
6个月或四肢肌张力增高明显者,不留针。
1.7.2温针灸以上穴位针刺后,加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热敏灸艾条施以温和灸。临床辨证分寒、湿、瘀、虚4型,分别选用热敏灸艾条1,2,3,4号。
1.7.3穴位注射根据病情分别选择注射的穴位:
以大椎、曲池、足三里为主。双下肢剪刀状交叉选风市;双足尖点地选解溪、跟平穴;双大腿提腿无力,选伏兔、阳陵泉、足三里;双上肢举起困难,选臂臑;竖头不直选风池、天柱;腰软、坐立不直,选肾俞、腰阳关、承扶等。穴位注射用药:
神经节苷脂(齐鲁制药公司)、脑活素(锦州奥鸿制药公司)、丹参注射液(上海第一生化制药厂)等,每穴0.2~0.5mL,每日4~6穴。20d为1个疗程。
1.7.4推拿按摩
(1)头部用穴位点按法;
(2)背部用脊背六法:
包括推脊法、捏脊法、点脊法、叩脊法、拍脊法、收脊法;(3)四肢用循经推拿,异常肌肉按摩(对于肌张力高的肌肉通过按摩缓解紧张,降低肌张力;对于肌力弱的部位,通过按摩,提高肌力)、穴位点按等。
1.7.5外用药
(1)流涎者:
益智仁、吴茱萸、制胆星等份研末敷足心;
(2)肢体肌张力高者:
木瓜、鸡血藤、当归、川芎、地龙、桃仁、红花、伸筋藤、枸杞各20g浸白酒按摩或水煎浴足;
(3)脑积水、囟门未闭者:
制胆星、吴茱萸、益智仁各等份猪胆汁调敷囟门。 1.7.6内服中药脑瘫饮补益肝肾熟地、枣皮、淮山、云苓、泽泻、丹皮、木瓜、鸡血藤、钩藤、僵蚕、赤芍、甘草、杜仲、枸杞、续断加减,该方为院内制剂,以上各药水煎服,每袋150mL,口服,每次1袋,每日2次。每个疗程20d,休息15~25d左右进行下一个疗程以巩固治疗,5个疗程后观察疗效。2结果2.1疗效评定标准按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博爱医院拟定的小儿脑瘫疗效评估试行方案[3]。2.2各年龄段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见表1。表1各年龄段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表1结果表明,6~10个月肌张力低下型患儿的疗效显著,其中5例经3~5个疗程综合治疗,达到基本痊愈,上幼儿园后与正常幼儿比较,各方面均无明显差异。11个月至4岁疗效次之,其中2例视力障碍、白内障患儿,西医建议手术治疗,但通过综合治疗,视力随运动功能的改善而逐步进步,最后达到视物清晰。2.3各临床类型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见表2。表2各临床类型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表2结果表明,临床约25%为痉挛型患儿,而以肌张力低下型患儿的疗效显著,中医综合治疗临床各型的有效率均较高(90%以上)。3讨论272例病例中,来自农村患儿居多,且男孩为主。农村医疗条件差,围产期认识、综合发现、及时处理疾病能力差。而男孩就诊率高,是因为农村财力、物力、人力等因素,重男轻女,不能陪同女孩前来就医。又因脑瘫在6月龄之前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不易发现或误诊为其他病;故 6个月之前患儿比例少。针灸治疗小儿脑瘫是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理论,循经、远端及邻近取穴,具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醒脑健脾、补益肝肾、益气活血、解痉止痛、安神镇静、扶正祛邪等功用,以达到降低肌张力,提高肌力,增强智力,改善患儿运动功能和认识能力。与现代医学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理论结合,针刺治疗可刺激大脑皮质相应运动区,改善局部血液供应,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穴位注射(水针)将药物注入穴位,达到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以激发经络之气,营养神经肌肉组织,从而调整和改善机体功能与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使机体内气血畅通,达到治疗目的。推拿按摩具有调和气血阴阳,活血逐瘀,补益肝肾,疏通经络,恢复脏腑及肢体活动功能的作用。推拿按摩能直接刺激肌肉和神经组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营养神经肌肉,恢复肌组织弹性,改善骨和关节的活动性和稳定性,降低肌张力,恢复肌力,促进机体发育,防止肢体畸形出现。中药洗浴有致热和药物双重效应,起到疏通经络,缓解痉挛的作用,可降低肌张力,改善患儿运动功能。中药脑瘫饮滋补肝肾,肝主藏血,在体合筋,肝藏血正常,则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筋脉活动正常。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先天禀赋不足,肾中精气不足则出现小儿动作、语言、牙齿、头发发育迟缓等,髓海失养则发生脑发育不全、智力障碍等症状。心主神明,为智慧之源。《素问》说:素问》说》说:
“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内”。因此脾气健运,则机体的肌肉、四肢健康,能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若脾失健运,清阳不升,布散无力,则肌肉瘦削,四肢软弱无力,甚至萎软不用。小儿大脑皮质细胞的分化从胎生第5个月开始,逐渐形成分层结构,皮质细胞的增生、长大和分化在胎生末期和新生儿初期达到最高潮,以后逐渐减弱,3岁时,皮质细胞已大致分化完成,8岁时已与成人无区别,神经传导系统的发展是从胎生7个月开始的,神经纤维逐渐从白质深入到皮质,但到出生时不但有水平方向,而且有斜线和切线,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复杂起来,神经纤维外层髓鞘发育不同,脊髓神经在胎生4个月始,以后渐次为感觉神经系统(生后2~3个月)及运动神经系统,锥体在生后5个月至4岁时形成皮质则更晚。故小儿大脑皮质细胞的分化、神经传动系统的发育及神经纤维外层髓鞘的发育在胎儿期至4岁逐步发育,脑瘫患儿抓住此阶段的早期综合治疗,可进一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疗效明显,治疗价值高。中医综合治疗为脑瘫患儿带来希望,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72例临床分析就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朋友们!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本人专门编辑了“儿内科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研究”,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院内感染是指医院内获得的感染,院内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儿童时期是机体处于不断生长发育阶段,各系统器官尚未发育完善,功能未成熟,院内感染不仅影响原发病的治疗,发生院内感染延长住院时间;同时增加患者家属的经济负担与精神负担,加强护士管理及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有效控制儿内科院内感染势在必行。
一、儿内科院内感染临床资料:
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通过对湖北省综合性医院(某市三甲中心医院)儿内科院内感染的发生状况进行调查。样本为出院的儿科患者800例。笔者同该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和科室兼职人员,对800例的出院幼儿的医院感染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制作统计图,通过横纵对比对儿内科院内感染现状进行分析。
1、院内感染例诊断标准:
结合临床医师和护士的病史记录与各种化验检查结果,按照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院内感染例出现58例,感染率达7.25%,总计67例次,例次感染率为8.38%。
58例感染患儿中,0-3个月出院14例,感染数6例,感染率为43%。3-12个月,出院21例,感染数7例,感染率33%。2-3岁感染率5.76%,4-7岁感染率7.77%。8-14岁,出院507例,感染数27例,感染率5.52%,对数据进行横向对比,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免疫功能的完善,个体的感染发生率逐渐趋向于平稳地数值。
3、院内感染例性别:
女性为28例,男性为30例。
4、感染年龄:
出现感染的婴儿为0—2月龄居多。年龄最大的为14岁,最小的为刚出生的早产儿。
5、感染疾病: 主要是血液系统疾病感染率最高,达14.318%。消化系统疾病感染率7.42%。呼吸系统疾病感染率5.91%。过敏性疾病占3.53%。其他一些疾病中感染率占7.21%。
6、感染部位:
最多发生的是上呼感、下呼感和口腔疾病占47.28%。然后就是胃肠道的疾病占25.4%,再次是皮肤黏膜感染占11.23%。
二、儿内科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是伴随着医院的建立和发展而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医院的整体水平,幼儿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再加上自身的生理机能不健全、抵抗力差加之侵袭性操作较多、大量抗生素的应用等极容易发生院内感染。医生如果对医院内感染缺乏足够的认识,滥用抗生素,护士缺乏责任心,不能严格无菌操作,则会导致医院感染情况严重,延长住院天数;影响病床周转次数;致使患者产生严重后果,甚至死亡。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势在必行。
1、增强护理人员预防交叉感染的意识,严格实施无菌操作。
护士在整个的治疗护理过程中是主要操作人员,必须按照规程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在紧急情况的符合要求的操作处置,可以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医院感染意识,增强消毒灭菌观念,十分必要。医院要不定期的组织感染知识的培训学习、为了督促医护人员感染知识的掌握,需要定期考核。
2、按照病种分室收治。
对于不同疾患的患儿,实施分诊,并严格按规定时间,正确剂量给药使用抗生素,科学地使用激素类药物,观察疗效后,注意对患儿停药换药。
3、加强责任感,病房管理到位。
对于患儿的病情变化,减少交叉感染机会。尤其是隐蔽病灶,如皮肤、口腔等,及时发现患者病灶部位,采取隔离保护措施,控制和减少医院幼儿病例感染的发生。
4、加强病房的监控,防止内源性污染。
注意病区环境的改善,控制探视的时间,尽量减少室内人员过多流动,以免污染室内空气或带入病原体。每天必须要紫外线消毒,坚持每天三扫一拖清扫地面,保持病房的空气流通。控制病房的温、湿度等内源性条件。医疗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共工器具进行灭菌消毒处理,做好病区清洁。
5、降低外源性污染。
保持病房空气清新,合理布局、物品摆放整洁,加强陪护管理;患儿衣物注意清洁处理,医护人员要勤洗手,对感染病房及隔离病房随时检查、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儿内科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研究就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朋友们!笔者应用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终止中期妊娠10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孕14~27周,因医学因素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孕妇19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95例,引产前常规检查血、尿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心电图、肝、肾功能均正常、B超检查。所有孕妇均检查无依沙吖啶和米非司酮用药禁忌。观察组年龄16~46岁,初产妇36例,经产妇64例,孕周14~27周;对照组年龄17~45岁,初产妇33例,经产妇62例,孕周14~27周,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
1.2药物米非司酮(湖北葛店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每片25mg,依沙吖啶(青海制药厂有限公司生产)每支2ml(50mg)。
1.3方法观察组100例经腹羊膜腔内依沙吖啶注射前12h口服米非司酮片200mg,第二日晨8时经腹腔内注射依沙吖啶100mg;对照组95例经腹羊膜腔内注射依沙吖啶100mg,不加米非司酮,两组均自应用依沙吖啶后计算引产开始时间。
1.4观察指标观察胎儿、胎盘娩出时间、总产程、清宫率、引产成功率及产后出血量。
1.5统计学处理采用χ2验检或t检验。2结果 2.1引产情况观察组引产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最短为22h,最长为35h,平均27h;总产程(5.10±2.5)h;一次引产成功率为100.00%;产后出血量为(100.04±30.25)ml。对照组引产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最短为37h,最长为50h,平均42h;总产程(10.45±3.12)h;一次引产成功率为99.0%;产后出血量为(116.48±35.56)ml。两组比较,观察组自引产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及总产程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显著性(P 0.01)。产后出血量观察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 0.05)。
2.2清宫率产后因发现胎盘、胎膜残留,行清宫术,观察组17例(17.0%),对照组60例(63.1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3讨论 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是中期妊娠引产最常用的方法,其成功率高,应用方便且价格便宜,但引产发动多在24h、48h流产,流产时间长,产后出血多,胎盘、胎膜残留,宫缩较强烈,宫颈成熟与宫缩不同步。因此,宫颈成熟是引产的关键。正常宫颈组织主要由结缔组织组成,且胶原纤维为其主要成分。米非司酮可对抗孕酮的作用,使胶原分解加强,扩张和软化宫颈[1]。中期妊娠时米非司酮直接作用于子宫螺旋动脉上的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影响子宫螺旋动脉胎盘血供[2]。且可使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增加,导致蜕膜与绒毛膜板分离,胎盘、胎膜易于完全剥离,影响妊娠维持[3]。先口服米非司酮,12h后第二日晨8时经腹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分娩可在夜间9时之前结束,可解除患者深夜宫缩疼痛引起的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可计划分娩。在临床观察中可以看出,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尔用于中孕引产,使得中期引产的产程明显缩短,宫缩发动早,胎儿娩出快,胎盘、胎膜残留少,产后感染机会减少。此外,患者住院时间缩短,减少支出费用受欢迎。总之,米非司酮合用依沙吖啶其引产成功率高,引产所用时间短,出血量、软产道损伤、胎盘残留等并发症明显降低。效果可靠、安全,药物费用低廉,操作方便,可降低引产费用,值得推广。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终止中期妊娠100例就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朋友们!异位妊娠(ectopicpregnancy,EP)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近20年来,英国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异位妊娠发病率明显上升,我国异位妊娠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异位妊娠在妊娠中的发生率约为1%~2%[1]。常规的治疗方法是保守治疗和开腹手术治疗,对术后有生育要求的妇女多采用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治疗。近年来,腹腔镜手术广泛运用于临床,在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的治疗上多了选择方式。我科2017年1月~2017年12月共收治异位妊娠患者200例,其中114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86例行开腹手术(输卵管开窗术及切除术)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河南鹤壁煤业集团总医院妇产科手术治疗的200例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患者。患者年龄最大44岁,最小21岁,平均27岁;停经最长76天,最短42天,平均51天;阴道不规则流血7~15天,明显伴有腹痛39例,无腹痛161例,通过血β-HCG测定和盆腔超声等检查来确定,并全部为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所证实。其中114例行腹腔镜手术,86例行开腹手术(输卵管开窗术及切除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 采用德国电视腹腔镜。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切开术和输卵管切除术,步骤如下:
用单极电凝纵行切开妊娠部位输卵管浆肌层,清除孕囊,双极电凝止血,局部用生理盐水冲洗,创缘不缝合。输卵管切除术即用双极电凝钳沿输卵管峡部切断输卵管。开腹手术亦有输卵管开窗术和输卵管切除术,按常规手术。记录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患者术后一般状况良好且血β-HCG水平呈下降趋势被允许出院,在门诊随诊血β-HCG直至正常。开腹手术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腹腔镜手术患者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对症护理措施。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处理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腹腔镜治疗组与开腹手术组患者年龄、孕次、产次、术前血β-HCG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l略)2.2 不同手术方式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61±20)min,开腹组为(85±27)min,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P 0.01);腹腔镜组平均出血量(170.45±113.72)ml,开腹组平均出血量(689.75±243.00)ml,前者明显少于后者(P 0.001);腹腔镜组住院日(3.3±
1.2)天,开腹组为(5.2±
1.6)天,前者少于后者(P 0.05);两组术后宫内妊娠率及异位妊娠率差异无显著性(P 0.05)。
2.3 不同手术方式患者术后输卵管通畅情况见表2。表2两组患者术后输卵管通畅率比较(略)3 讨论 异位妊娠,特别是输卵管妊娠是妇科急诊最常见的,且每年有上升趋势,所以正确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迄今为止,手术治疗仍然是处理异位妊娠的主要方法,尤其适用于已经确认而不宜或药物治疗失败者,可开腹或腹腔镜手术。手术分保守性和根治性手术,采用何种手术取决于医院的设备、条件,医师的技术、经验、习惯,以及病人的基本情况,输卵管破坏情况和病人的意愿、要求等综合因素。在19世纪初,异位妊娠的死亡率达70%,自从对异位妊娠实施输卵管切除术后,异位妊娠的死亡率有了大幅度的降低,但这种方法不能保留生育能力[2]。由于本病大多发生于育龄妇女,且70%~90%有生育要求,所以对于有生育要求及未破裂型的输卵管妊娠患者,宜采用保守性治疗。
腹腔镜手术可以减少异位妊娠的破裂、大出血的发生,还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住院时间。但是否能提高宫内妊娠率和减少异位妊娠率仍有待探讨。综合考虑手术结局,腹腔镜手术替代开腹手术是安全和有益的,笔者相信随着腹腔镜操作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妇科医生可以通过腹腔镜进行异位妊娠的手术处理,腹腔镜手术必将为众多女性带来更多的利益。
做好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对治疗成功是非常重要的。术前护理包括:
(1)心理护理 告诉患者及家属手术的必要性,恰如其分地解释病情、手术经过等,以消除患者焦虑及恐惧的心理,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乐观对待疾病。(2)生命体征的观察 嘱患者宜卧床休息,勿外出,避免任何增加腹压的动作,如用力按压腹部,用力解大便等,因腹压增大可能导致孕囊破裂大出血。严密观察患者面色、神志、血压、脉搏、呼吸等。(3)饮食指导 除急诊外,术前一日应指导患者半流质饮食,术前晚流质,术前禁食、禁饮8h,以减少麻醉时恶心、呕吐导致窒息或吸入性肺炎。(4)皮肤准备 备皮范围:
上自剑突,下自大腿上1/3处,包括会阴,两侧至腋中线,因手术第一穿刺点位于脐下缘,注意脐孔清洁。
(5)其他准备 术前一日进行药敏试验,术晨备血,术前留置导尿管,术前30min使用基础麻醉药。术后护理包括:
(1)常规护理 术后去枕平卧6h,头偏向一侧,低流量吸氧6h,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6h。
(2)饮食护理 术后嘱患者禁食、禁饮6h,可用棉签蘸水湿润嘴唇,6h后改免糖免奶流质,以防腹胀,待肛门排气后改半流质,逐步过渡到普食。
(3)活动指导 术后6h协助翻身,并可取半卧位,术后一日可视情况下床活动,注意防止摔伤和体位性低血压。
(4)导尿管护理 一般留置导尿管24h后拔除,拔除后嘱其多饮水,促进自行排尿,留置导尿管期间,应每天进行会阴冲洗2次,保持会阴部清洁,并防止导尿管受压、扭曲而导致泌尿系感染。
(5)伤口观察 保持腹部伤口敷料的清洁、干燥,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血等,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6)血β-HCG观察 对于保守性手术患者,应监测血β-HCG下降至正常。对于根治性手术患者,出院前应监测血β-HCG均有下降,并应随访至正常。(7)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恶心、呕吐常与围术期用麻醉药物有关,一般遵医嘱给予胃复安肌注可缓解。腹胀及肩背酸胀多由于腹腔镜术前常用CO2进行人工气腹,术毕放气,仍可因残留气体使患者感到不同程度的腹胀及肩背酸胀[1]。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的护理就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朋友们!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本人专门编辑了“临床路径在妇科疾病应用的临床分析”,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临床路径是为了规范诊疗行为,使患者合理消费,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而采用的一种多专业合作的临床工作方法,是一种全新的医疗管理模式。为了规范临床诊疗,倡导合理消费,我院于2017年年底制定了临床路径,以优质的医疗服务,最低的诊疗价格回报社会。我科就妇科常见几种疾病制定了患者入科后医务人员必需遵循的诊疗流程,现将其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妇科病房患者,选择的病种有4种:
宫外孕保守治疗、盆腔炎、子宫肌瘤、卵巢肿瘤,诊断标准按《妇产科学》第6版[1],治疗参照《中华妇产科学》[2]。以上患者均排除高血压、心脏病、血液疾病、肾病、肝炎、结核、性病等疾病病史。每个病种患者的年龄、病情轻重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将几种疾病患者药费、住院总费用、药品比(%)、待手术日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指标以(±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各种疾病的2017年(未实行临床路径)和2017年(实行临床路径)的住院日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临床路径后2017年的药费和住院总费用明显低于2017年,两年的药费和住院总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017年的药品构成比低于2017年,待手术日明显降低(P 0.05)。见表1。
表1应用临床路径前后四种妇科疾病情况的对比(略)3 讨论 临床路径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遵循的是循证医学的理念,至今美国已有60%的医院应用临床路径。近年来引入我国部分医院,在我国发展时间短,尚无范本可参考。
我院自2017年底正式引入临床路径管理。明确要求每个专业选出四种常见病、多发病,参考国内的医学文献资料的同时[3],还借鉴国际通用的临床路径,来制定本科室的临床路径[4]。由医务科收集我院近3年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的住院人次、平均住院日、三日确诊率、该病种的治疗、辅助检查、化验、用药和可能并发症、医疗费用等常规性信息,同时检索国内外医学资料中报道的该病种医疗、检查、用药的最新进展等[4],并集体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类、讨论和分析,以时间为序对整个诊疗活动进行描述,拟定出临床路径文本的初步框架和内容。
本研究表明应用临床路径后患者住院总费用,住院药品费用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 0.05),待手术日明显降低(P 0.05)。其原因是应用临床路径后减少不必要的检查,避免了重复多项检查,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用药原则,因此患者的总体住院费用大幅度降低,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让老百姓合理消费。应用临床路径是规范诊疗过程,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降低医疗风险,保证患者合理消费的同时提高医院竞争能力。临床路径在妇科疾病应用的临床分析就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朋友们!
第五篇:浅谈小儿过敏性咳嗽治疗体会
浅谈小儿过敏性咳嗽治疗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过敏性咳嗽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60例过敏性咳嗽病例给予口服气管舒张剂与抗过敏药物治疗3~6个月并定期门诊随访,期间出现无感染征象反复咳嗽则及早给予原方案口服气管舒张剂与抗过敏药物治疗。结果:60 例中59例通过1~3个疗程治疗后病情控制;另1例仍有反复发作,最终出现喘息症状,进展为典型支气管哮喘。结论:联合应用气管舒张剂与抗过敏药物是治疗小儿过敏性咳嗽有效而简便的方法,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有助于减少典型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关键词 过敏性咳嗽 气管舒张剂 抗过敏 支气管哮喘
过敏性咳嗽(cough variant asthma, CVA)亦称咳嗽变异性哮喘,或隐匿性哮喘,是支气管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非典型哮喘,属儿科常见病,是小儿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多在接触过敏原或刺激性气味后发作,夜间及晨起明显,常规抗生素及镇咳药治疗无效,其特点以慢性咳嗽为主要症状,无典型哮喘发作及呼吸困难,多因呼吸道感染而诱发,故常被误诊为感染性疾病,造成滥用抗生素而贻误治疗。若失治误治,则可使病情迁延不愈,最终发展成为典型哮喘。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危害小儿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疾病。因此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对防止其病情传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内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CVA 方面已有长足进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防治及研究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自己治疗的病例略陈治疗体会。
一:诊断依据
(1)小儿时期任何年龄均可发生;(2)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1 个月以上,且不伴有喘息和呼吸困难,常在夜间即清晨发作,痰少,无发热,临床无感染征象,常因吸入冷空气、油烟、刺激性挥发性气味及运动或哭闹后诱发或加重;(3)抗生素及止咳药治疗无效,而支气管舒张剂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4)双肺听诊未闻及哮鸣音,胸部及X 线检查无明显异常;(5)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不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分类增多,血清总IgE 升高;(6)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荨麻疹、湿疹、过敏性鼻炎等),气道呈高反应性,变应原皮试阳性,肺功能测定可见气道阻力增加;(7)咳嗽季节不限于冬春季;(8)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如阻塞性肺疾病、肺癌、肺结核等。
二:CVA 病因病机的认识 小儿CVA 的病因比较复杂,多数以持续的气道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为其特征,是由炎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释放的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等引起的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也有认为由于支气管上皮因慢性炎症而受损,暴露的迷走神经末梢感受器易被微小刺激所激惹,引起局部小血管收缩,刺激末梢咳嗽感受器,直接引起咳嗽反射,因此没有喘息症状和哮鸣音;也有学者认为,CVA 与典型哮喘患儿因气道狭窄程度未达到引起喘息水平,故只出现咳嗽而没有喘息症状。小儿CVA中医古籍尚无明确记载,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介于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之间的一种虚实夹杂型咳嗽,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痰饮留伏是本病发作的主要内在因素,气候变化、饮食起居失常、接触异物、过食生冷咸酸常为诱发因素。其发病机制为: 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因而狭窄,气机升降不利,肺气宣降失常而致咳嗽。本病的发生,肺脾肾阳气阴液亏虚为本,外感风寒热等外邪为标,即在正虚的基础上复感外邪,引动伏痰而发病,是一个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慢性病理过程。
过敏性咳嗽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一般抗感染治疗无效;该病发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在儿童慢性孤立性咳嗽病例中占有一定比例,可反复发作,影响患儿的学习和起居生活。
三: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过敏性咳嗽患者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5~12 岁,5~7岁34例,7~12岁26例。以上病例的诊断均符合全国儿科哮喘防治组建议的诊断标准。60例患儿咳嗽均持续或反复1 个月以上,最长1 例咳嗽持续达6个月以上,咳嗽以夜间或清晨为著; 肺部听诊未闻及干湿啰音;曾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X 线胸片报告心肺无异常;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
60例患儿均有个人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其中,3例婴儿期有皮肤湿疹史或曾有食物等过敏史,16例有青霉素皮试阳性史,16例患有过敏性鼻炎,15例家属有哮喘史或其他过敏性疾病史,10例有应用阿莫西林等青霉素类药物后出现咳嗽加重现象。予气管舒张剂(盐酸丙卡特罗或氨茶碱)诊断性治疗,60例均有效。治疗方法:口服气管舒张剂(盐酸丙卡特罗或氨茶碱)与抗过敏药物(酮替酚、西替利嗪或氯雷他定)联合治疗,其中,25例口服盐酸丙卡特罗,剂量按1.25mg /(kg.次),每12小时1次;35例口服氨茶碱,剂量按2~4mg /(kg.次),每8小时1次;3个月后停用气管舒张剂,继续口服抗过敏药物3个月。
随访方法: 病情控制后每3~6个月门诊随访1 次,期间出现无感染征象反复咳嗽则及早给予原方案口服气管舒张剂与抗过敏药物治疗。
四:结果
盐酸丙卡特罗治疗25例中,25例治疗3个月后咳嗽控制,停用盐酸丙卡特罗,继续服用抗过 敏药物治疗3 个月;氨茶碱治疗35例中,35例治疗3 个月后咳嗽控制,停用氨茶碱,继续服用抗过敏药物治疗3 个月;以上治疗的60例均无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经上述治疗后病情控制的60例,随访至2012 年12 月。期间,盐酸丙卡特罗治疗25例中,22例有1 ~ 2 次咳嗽复发(无感染征象的反复咳嗽),复发率88%,21例给予原方案治疗后病情控制,另1 例最终出现喘息症状,目前予普米克吸入治疗。氨茶碱治疗35例中,10例有1~2次咳嗽复发,复发率28.57%,10例给予原方案治疗后病情控制。
五:讨论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指以慢性咳嗽为主要或惟一临床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哮喘。在哮喘发病早期阶段,有5%~6%是以持续性咳嗽为主要症状的,多发生在夜间或凌晨,常为刺激性咳嗽,此时往往被误诊为支气管炎。本组60例患儿通过口服气管舒张剂及抗过敏药物治疗,60例治疗1 ~ 3 个疗程后病情控制,随访1年无反复无感染征象咳嗽发作,总有效率94.04%,大部分病例取得了较好疗效,说明该方法治疗小儿过敏性咳嗽短期疗效确切,是治疗小儿过敏性咳嗽有效而简便的方法。根据有关文献统计,9%~75% 的过敏性咳嗽患儿发生喘息,平均有约30%最终进展为典型支气管哮喘,本组60例随访病例中有1例出现喘息症状,最终进展为典型支气管哮喘,占随访病例的1.6%,明显低于相关文献资料统计数据,可能与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关,因本组病例随访年龄局限于14 岁以内,时间仅1年,远期结果有待于继续随访。本组病例治疗随访过程中,口服盐酸丙卡特罗治疗的25 例中有22例咳嗽复发,口服氨茶碱治疗的35例中有10例咳嗽复发; 氨茶碱治疗病例的咳嗽复发率低于盐酸丙卡特罗治疗病例,也无发生喘息症状的患儿,可能与小剂量氨茶碱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有关。过敏性咳嗽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一般抗感染治疗无效,其发病原因复杂,有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环境气候及药物、食物过敏等; 本组病例中3例经追问病史发现应用阿莫西林等青霉素类药物后出现咳嗽加重现象,故过敏性咳嗽患儿如无感染征象,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如用药不合理还可能使病情加重。联合应用气管舒张剂与抗过敏药物是治疗小儿过敏性咳嗽有效而简便的方法,短期疗效确切,有助于提高过敏性咳嗽患儿的学习、生活质量。过敏性咳嗽反复发作最终可能进展为典型支气管哮喘,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有助于减少典型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但由于本组病例随访年龄局限于14 岁以内,时间较短,且盐酸丙卡特罗治疗组有1 例患儿最终出现喘息症状,远期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六:结语
总之,病因的高度复杂性是小儿过敏性咳嗽的一大特征,对小儿过敏性咳嗽的系统的研究不多,治疗的研究效果以及临床经验有待完善,日后在本病的治疗上不需要只针对其病因病机来实施治疗,必须进行多途径的探索,尝试多环节的综合疗法。参考文献 全国儿科哮喘防治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试行).中华儿科杂志,1998,36(12):747. 2 洪建国.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儿童慢性咳嗽.临床儿科杂志,2007,25(6): 431 - 434. 3 戴家熊,韩连书,主编.小儿哮喘.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203. 蔡幸生,余华斐,卢道奋,等.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不同疗法与预防前瞻性研究.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9):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