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问题的法理思考
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问题的法理思考
●陈旭光 朱建奇 常义才
《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于2003年9月1日、2004年4月1日相继施行,民办教育事业迎来了从未有过的良好发展机遇,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民办教育事业的春天来临了。但是,目前社会对国家财政性投入的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争 议颇多,公办学校能否举办民办学校?其准入资格是什么?限制条件是什么?享有何种权利和 义务?承担什么法律责任?本文拟从法理角度解析这一问题。
一、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的法律依据
从《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名称可以看出,国家制定这部法律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其立法宗旨是:确立民办教育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规范政府的管理行为,保护举办者、民办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因此,政府积极鼓励、大力支持任何符合举办者资格的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民办学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多样化的、特色化的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高涨,公办学校统一格式的培养目标和公平分配的公共教育资源很难满足受教育者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尊重受教育者选择权的民办教育可以补充公办教育这方面的不足,公办学校举办民办学校、“名校”办“民校”则应运而生。作为政府或政府的部门举办的公办学校,能否举办民办学校、是否具备举办民办学校的主体资格的问题就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公办学校是独立的法人主体,从主体资格上讲不属于国家机关,从经费来源上讲,公办学校除从财政部门获得事业经费外,还有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可以用于举办民办学校的资金,例如公办学校的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以及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教育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可以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各级各类民办学校„„”
因此,公办学校作为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具备作为民办学校举办者的主体资格。但是,公办学校是否可以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必须得到公办学校举办者的同意。公办学校的举 办者是政府或者政府的部门,涉及学校分立、合并以及重大出资等事项,学校的校内管理者 没有决定权,而应当经过有关政府部门的同意。这是必须履行的内部审批程序。政府部门审 查时,主要考虑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是否符合国家或者地方教育发展的规划和需要,是否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张,对公办学校本身可能产生的影响、能否实现相应的培养目 标等因素。
二、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的限制条件
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不同于其他的社会组织,除必须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外,《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设定了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的限制条件和法律禁区:
1、公办学校不得利用国家财政性经费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但并不排斥民办学校使用政府的资助经费。
《条例》第六条规定,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不得利用国家财政性经费。财政性经费投入到公办学校,是政府通过公办学校这个载体履行为大众提供公平的教育服务的义务,这个经费只能用在公办学校的运转和发展上,学校不能擅自改变经费的用途,挪用到举办民办学校上。否则就侵害了公办学校学生的合法权益。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十五条还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采取经费资助,出租、转让闲置的国有资产等措施对民办学校予以扶持。”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客观上减轻了政府举办教育的负担,民办学校有权得到政府的资助。政府资助民办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减轻民办学校中学生的负担,民办学校中的学生也有享受政府补贴优惠的权利。另外,民办学校还可以接受政府的委托,代政府履行义务教育的义务,政府应当按协议拨付给民办学校义务教育的经费。这里接受资助的对象是民办学校,实施资助的主体是政府,政府的资助进入了民办学校的法人财产,而非公办学校的出资。
2、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不得影响公办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但并不排斥公办学校利用其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闲置部分或者增量、余量部分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公办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完成自己的培养任务和办学目标,如果舍弃这个职责而求他,就是本末倒置,违背了出资人(政府)的意愿。公办学校只有在完成主要职责的前提下,才能拓展 其他领域的工作。从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公办学校决不能以牺牲自身学生的利 益来举办民办学校。在不影响公办学校自身的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损害自身学生利益、确保完成自身的培养任务和办学目标的前提下,为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张,不断满足受 教育者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公办学校可以用长期形成的无形资产 和有形资产的闲置部分或者增量、余量部分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将自己的品牌、管理、教育 教学经验等无形资产,以及富余的师资力量、管理力量、财政性经费以外的资金、闲置的校 舍场地、教育教学设施等向民办学校转移,充分发挥这些资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 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张。
3、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不得转为民办学校,但并不排斥不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转为民办学校。
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有多种形式。所谓将公办学校转为民办学校,是指政府通过出卖、置换等方式,将公办学校的财产转移给其他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实际变更了学校的举办者。在改革的实践中,与此相类似的还包括“国有民办”、“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以这些方式进行改革的公办学校是否已属于民办学校,则要根据学校举办者和举办资金的来源是否发生改变来进行判断。如果学校的举办者仍然是政府只是改变了收费的机制和标准,这种学校仍然是公办学校。但这样的改革仅解决了增加学校经费来源的问题,在法律属性和特征的层面,则存在相应的问题,也造成公共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因此,在公办学校的改革过程中,应当按照《条例》第六条的规定,明确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界限。《条例》第六条第三款明确指出:“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不得转为民办学校。”这是针对教育体制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而特设的法律禁区。这个禁区有两个构成要件,一是实施义务教育,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换而言之,不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则不在此禁之列,比如幼儿园、高中以上阶段的学校等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和新建的、闲置的不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学校均不在此禁之列。当然这些学校是否转为民办,还要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履行上级的批准手续。
已经界定明确了的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根据国家政策的规定,都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的多元化。公办学校可以引入民间资本的投入和接受捐赠等实行“公办民助”,民办学校可以接受政府的资助,实行“民办公助”。
三、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的基本条件
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有其特殊性,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民办学校。正因为有公办学校的参与,为了不影响公办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规范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的行为,《条例》对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规定了“五独立”的办学基本条件:
1、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应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应当是独立于公办学校的一个新的法人组织,而不能是
公办学校的内设机构或者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独立的法人资格,按照《民法通则》第三章第三十六条之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应当具备四方面的条件:一是依法成立;二是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三是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四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满足上述四方面的条件,就构成了独立的法人资格。
通常所说的法人代表就是法律上所说的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就是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组织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没有对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的法定代表人作特别规定。
2、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应当具有与公办学校相分离的校园和基本教育教学设施。
《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应当具备法人条件,而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场所则是法人组织的基本条件。因此,举办新的民办学校必须有相应的办学投入,形成独立的校园和必要的办学条件。此规定明确禁止了实践中存在的,采取一个学校两块牌子,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共用同一个校园和教育教学资源,以在公办学校内办“校中校”的方式举办民办学校的办学方式。
3、公办学校参与的民办学校应当实行独立的财务会计制度。
民办学校作为独立法人,其财产应当与公办学校的财产相分离,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实行独立的财务核算,并按照有关规定建立相应的会计制度,设置会计账簿。公办学校及其他举办者的出资行为完成,民办学校正式成立后,出资财产就应当与举办者的其他财产相分离,而属于民办学校的法人财产,特别不能混淆举办者以自己名义贷款投入民办学校的财产和以民办学校名义获得的贷款。公办学校只能按照法定的途径从民办学校中获得回报,而不能将从民办学校学生身上收取的费用,直接作为自身的事业收入或者经营收入。
4、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应当独立招生。
新设立的民办学校应当以自身名义独立开展招生活动。招收学历教育学生的,则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民办学校的名义制定相应的招生计划,进行招生活动。
5、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应当独立颁发学业证书。
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不能以公办学校的名义颁发学业证书,而应当以民办学校的名义制作并向学生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四、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的途径
公办学校具备举办民办学校的合法的主体资格,可以单独举办或者与其他符合举办民办学校主体资格要求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联合举办民办学校。
公办学校如何取得举办民办学校的资金是公办学校首先要解决的大问题。《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公办学校举办民办学校的出资不得使用国家投入到公办学校的财政性经费(这个国家财政性经费专指财政拨款、依法取得并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财政性资金),不得向学生、学生家长筹集资金或者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举办民办学校。除这两条之外的经费应该是可以用于举办民办学校的出资。其来源主要有:①无形资产。知名学校的品牌、先进的课程体系、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成果、系统的制度规范等等,具有无形资产的特征,这些因素经过相应的评估,可以体现为具体的货币价值。②有形资产中的闲置 部分或者余量、增量部分。③不属于财政性收入的收入。如:公办学校的经营收入、附属 单位上缴收入以及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
4、贷款。用贷款作为出资进入了民 办学校的法人财产,不得抽回。其还贷的责任人是出资的公办学校,而不是民办学校。公办 学校也不能用财政性经费偿还用于出资举办民办学校的贷款,因此,不宜提倡公办学校用贷 款作为出资举办民办学校,除非该校确有把握和能力用非财政性经费能够还货,即使这样,贷款也要有个度。《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的国家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支持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是用来创办民办学校,而是指民办学校成立后,以民办学校的 名义贷款,来帮助民办学校的发展。该还贷的责任由民办学校自身承担。另外,公办学校可 以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为其举办的民办学校获得国家的资助,但这个资助不属于公办学校的出 资,是国家对民办学校的扶持(《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十五条有规定),国家的资助是民 办学校的法人财产的组成部分。
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要解决的第二个大问题是校园和基本教育教学设施问题,《条例》规定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要具有与公办学校相分离的校园和基本教育教学设施。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办法有:一是选址建设一所全新的学校。二是利用不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转为民办学校后的现有条件。三是受让、承租闲置的资源。学校的布局调整和教育资源的整合产生出不少闲置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完全可以用来举办民办学校(《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十五条有规定)。
五、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应当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
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无论以何种方式,都应当根据其投入的资产数额或者评估无形资产的货币价值,享有或者与其他合作者分享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条例的规定可享有的举办者权益,包括:制定学校章程,推荐民办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决策机构的组成人员并派人参与、享有依法获得出资回报等权利。公办学校作为国有资产的占有者,其出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从民办学校的办学结余中依法获得的合理回报,则属于国有资产的投资收入,公办学校应当按照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用于自身的建设、发展。
同时,作为出资人,公办学校要履行国有资产的管理义务,包括要委派代表进入学校的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在学校的重大决策过程中维护自身的权益;对学校的重大财产管理行为、财务制度等进行监督、保证学校法人财产的稳定,防止由于其他举办者、其他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对民办学校财产的非法侵占和挪用,或者民办学校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民办学校资不抵债、无以维继,而带来国有资产的流失。
对于多数投资办学者来说,担任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比加入董事会更重要,《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民办学校的法定代表人由理事长、董事长或者校长担任。”在利益的驱动下,民办学校的内部管理结构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权力组合方式,第一种情况是由投资者(举办者)担任董事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他聘请专业人员担任学校的校长。第二种情况是,投资者(举办者)担任学校的校长,并且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他自己管理学校的财务,聘请其他专业副校长管理学校的业务工作。第三种情况是,对于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来说,主要投资者是学校的董事长和法定代表人,与之合作的公办学校选派校长,也有相反的情况,公办学校派代表担任民办学校的董事长和校长。
六、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的法律责任
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公办学校在民办学校的创设、办学、发展的全过程都负有重要责任,公办学校及其与之合作的举办者不仅在民办学校的设立阶段负有筹措办学经费、提供办学条件、建立学校组织机构及章程等一系列职责,而且在民办学校成立后,可以通过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直接决定、影响民办学校的重大事务,并对民办学校经费来源的稳定性有重要责任。履行这些职责时产生偏差或失误,同样要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乃至刑事责任。另外,作为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在民办学校的办学过程中,应该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在办学、招生、变更、管理等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法行为应负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擅自分立、合并民办学校的;擅自改变民办学校名称、层次、类别和举办者;发布虚假招生简章或者广告,骗取钱财的;非法颁发或者伪造学历证书、结业证书、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管理混乱,严重影响教育教学、产生严劣社会影响的;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骗取办学许可证的;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办学许可证的;恶意终止办学、抽
逃资金或者挪用办学经费的,都要承担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民办教育事业方兴未艾,《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施行时间还不长,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还有很多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许多问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求解并得到实践的检验。
(陈旭光朱建奇 常义才,盐城市教育局政法处)
第二篇: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区别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区别
大学毕业后,我在民办学校呆了八年,而在公办学校,呆了才不足三月。现在写这样一篇日志显得有些为时过早,也有些力不从心。但我还是决定写一写,比较一下二者的异同,也厘清公私学校间的一些教学理念的区别,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取长补短,提升自己。
讨论学校就离不开办学主体、教师、学生。我先从办学主体说起,这是老师和学生得以工作和学习的基础。
先说民办学校,因为我对民办学校的了解要比公办学校的了解多些。民办学校的兴起应该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那时正是打工热潮。一方面,家长外出打工,孩子不宜带在身边,在家里,又少人照管;另一方面,打工者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有了去高学费私立学校上学的基础;当然,在很多地方,公办学校教育的不景气也是家长选择民办学校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又加上国家结合我国的国情实际,鼓励社会力量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创办私立学校。在这种情况下,民办学校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民办学校的崛起,从利益上来说,受益最大的就是民办学校的办学主体----学校老板们----好多民办学校老板有了不错的回报。这些社会办学者若想取得丰厚的回报,就要能够招收到学生、留得住学生。为了这一目的,民办学校有了两极分化。急功近利的民办学校招生时,说的天花乱坠,开学后,只顾哄孩子开心,考试时,或自己出题降低考试难度、或弄虚作假提高学生成绩。纸里包不住火,这些学校也是最先倒下去的一批。有一定脑子或事业心的老板们呢,确实真抓实干,提高老师待遇,加强教师管理,不断深化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这里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民办学校的利益所在决定着它的企业性的特点,低投入、高回报,以市场为导向。高考是指挥棒,他们就狠抓学习成绩;家长们开始明白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他们便开始培养孩子的礼仪的各种素质。他们会有媚俗的特点,当然这些特点不一定是坏事,或很多时候会起到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民办学校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民办学校的管理很严格,类似于公司的管理制度,老板发了工资,老师就要对工资负责。第二,民办学校较专制,就是有了工会也是摆设,仅仅对老板负责。第三,民办学校的节奏较紧张----无论是老师的工作还是学生的学习,目的只有一个-----出成绩。第四,民办学校的生源很复杂,较难进行教学和管理。再说公办学校的办学主体。公办学校的办学主体是ZF。ZF办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公办学校有着不错的福利待遇,公办老师较少有打工思想,教师队伍比较稳定;其次,公办学校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培训资源,特别是在网络较发达的今天,公办学校的各种培训机会是民办学校所不能比拟的;第三,公办学校的工作、学习环境较宽松,有利于老师学生放开手脚发挥自己的特色;第四,公办学校的组织较健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较正规。
有了各自的基础,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老师也就有了区别。
在民办学校,教师实行的是真正的聘任制(公办学校虽然也提了好多年教师聘任制,可惜直到今天还是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优者进、劣者汰,老师的压力较大。特别是一些待遇较好、较容易招到老师的学校,竞争比较惨烈。这就要求民办学校里的老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成绩。大多数民办学校里的老师肯定不是最优秀的,怎么提高成绩?我见得最多的是挤、卡。一天将近十节课不说(这说的还是小学,中学更是达到十二节之多),就连课间时间,也能看到好多孩子在被老师补课,更不用说副科时间。学生的资料也是做了一摞又一摞。在这样高强度压力下生活的师生,其生活状态可想而知。
老师是成人,暂且不说,学生呢,成绩好的要经受一次有一次无意义的学习、锻炼(私立学校要照顾差生,要面向所有的孩子,交学费时谁也不比谁少交,差生学不好一样要流失,生源即是财源),因为这些知识他们已经学会了;中等及中下等学生在公办学校,老师不会花那么大的精力去这样要求他们,他们短期内会有一个提升。但学习,不仅仅是只有努力就够的,除非是在家老师管不住、又很聪明的学生。久而久之,成绩好的学生,在每年新招来的学生里不再崭露头角,中等及中下等学生在中游徘徊。
有人会说,那么为什么私立学校还那么红火?除了上面说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原因外,主要是家长有一个攀比心理,有一个“便宜没好货”的心理。前者是指,在私立学校里,按一般的消费水平,每生每年需六千余元。看见别人家的孩子在私立学校上学,我家孩子若不去好像低人一头。后者是指,在公办学校上学,不交学费,老师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老师会好好教吗?在私立学校呢,就可以花钱买放心(这一点有时也不全无道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受以上观点影响而盲从的心理。
写下以上内容只是为了对私立学校有一个全面地认识,并非说私立学校一无是处。恰恰相反,他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是责任意识。在私立学校,家长交了学费,老板就要对家长的学费负责。换句话说,私立学校要CS的是商品,它要使自己的商品合格,赢得客户的满意,进而赢得更多的客户,获得更大的利益。对家长负责,第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成绩。所以,在私立学校里,老师们都非常的有责任心,或者说被迫要非常有责任心。而人又是一种很奇怪的生物,这种“负责任”也会养成习惯,我见过很多在私立学校工作过的老师,就是到了公办学校,一样会尽职尽责。
其次,民办学校里也要搞教学研究。民办学校要高薪聘请一部分教育名人和教学能手,一是为他打造品牌,一是为他提高教学。有了这些教育精英的加盟,他们的教学研究就会展开,而且,如前所述,这些精英们要为学校的工资负责,搞教研会很卖力,哪怕是看上去卖力。在那里,听课是经常的事,公开课、过关课、示范课,层出不穷。一个老师若想在那里站的住脚,进而有所提升,他就需要既考好成绩,又讲好课。这样,那里的老师不想提高都难。很多初进民办学校很平常的老师,经过几年的打磨都成了教学能手。不是别人教给了他多少东西,是他自己逼着自己提高了自己。
第三,民办学校里的学生。民办学校里的学生情况很复杂,既有官员的孩子,也有商人的孩子,既有正式工作者的孩子,也有打工者的孩子,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家境不错。家境不错是好事,也是坏事。这样的孩子很多很娇气,很多很蛮横,很多很无理,很多很调皮。他们或是因为家长外出疏于管教,或是因为家长位高权重而过于溺爱。更多的是在别的学校收拾不了的孩子,当然也有很多怕在农村老家耽误了孩子的前途而送到私立学校的,成绩不错的孩子。管好这样一班孩子,是需要一定能力的。管好需要一定能力,留得住更需要一定的能力。所以私立学校的老师不仅有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还有很强的爱心,哪怕是被逼出来的爱心。我上面说过,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有爱心的习惯了。
写下这么多,回过头来看看,我有些文不对题了----私立学校介绍的偏多,公办学校提及的太少。我不是故意的,但也正好可以弥补人们对私立学校这个新生事物了解的不足。公办学校呢,我们了解的已经很多了,也籍着这个名字,希望大家都对公私学校做一个比较,取长补短,进而提升我们的教育。
第三篇:关于民办学校八个问题的思考
关于民办学校八个问题的思考
民办学校在中国实际上并不算什么新生事物,但由于建国后出现了数十年的断代空白,因而很多的人对它的出现尚感陌生,再者由于诸多原因,各地民办学校的发展情况差异也较大,从办学者来看,由于认识不同,目的、方法各异,其发展状况自不相同;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态度上、管理上、甚至认识上差别很大,自然也不能不影响民办学校的发展。从其实际情况观之,满腔热忱支持者有之;不冷不热,不闻不问者有之;等待观望,任其自生自灭者有之;表面支持,实则反对者,虽不多,但亦有之。民办学校发展除自我完善外,关键在于政府的态度。
近来,由国务院制定的《条例》对民办学校的方针政策,办学的基本原则,民办学校的地位作用,作了具体的规定这是适时而必要的。但在民办学校发展中最需要的具体政策上的支持则缺少明确,在许多统一性的规定中理论准备略显不足,故而,不一定有利于全部民办学校的发展。
此外,民办学校除政策的支持,法规的保护和自身的完善外,理论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诸多教育体制,教育机制,教育观念,教育活动等均需加强理论建设,只有如此,民办学校的管理,才能臻科学化,发展才能趋于规范化。下面想就学校特色创建、教师队伍、教育科研等问题谈一点粗浅认识。关于特色创建作为民办学校,是要创建特色,但特色不是“标新立异”,不是“人无我有”,也不是“刻意求新”,特色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反映和体现。作为教育思想,它是素质教育理论百花园中的一个新品种;作为教育模式,它是素质教育中多种模式,如成功教育、希望教育、和谐教育等的一种模式。它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具体体现在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等一些观念上。
特色教育思想认为,教育从实质上说是个性教育,共性是寓于个性之间的。从这种理念出发,特色教育思想对教育的三个元素,即学校、教师、学生分别提出了三个不同的发展目标。对学校而言其发展目标是“规范”加“特色”;就教师来说是“达标”加“特艺”对学生的培养则是“合格”加“特长”。学校的“规范”是学校的共性,“特色”是学校的个性。教师的“达标”,是依据素质教育的需要设计的教师岗位素质标准,它是教师的共性。“特艺”是教师的独特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它是教师的个性。学生的“合格”是学生的共性,即基本素质达到的基本标准,特长则是学生的个性。我们要用特色学校的建设,促进和推动学校规范化的建设;要致力于培养教师使其具有独特的教学艺术及教学风格,促进和带动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要努力开发学生的特长,促进和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三个发展目标,中心目标是“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因此,发现学生的潜能,并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兴趣、爱好、特长,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带动全面发展,使不同的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成长为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人才。这就是特色教育的育人模式。但这个育人模式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宏观上看需要一整套运行机制,微观上看则需要制定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但仅此还不够,还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要为学校定好位,找好坐标,二要把握时代脉搏和时代特征,抓住时代精神。深刻地理解时代,并对时代有一种疑重的历史感和庄严的使命感。应具有自己独特的办学价值观,以此构筑自己特有的学校文化形态,构建自己独特的富有特色的个性化的组织管理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特色”的形成。实践证明无论是教师或管理者,特别是管理者,如果不能把握时代脉搏,如果缺少系统的教育哲学、教育理论的指导,没有理智上的信念,没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必然会茫然无所适从,而只能
靠批示、指令过日子,或借助于别校与他人的“先进经验”来解决学校的重大问题。如是根本办不出学校的特色,更谈不上创建特色的学校了。
于师资队伍关于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是个始终困扰着民办学校的大问题。我们都知道,民办学校师资的挑选范畴有限,事实上多为离、退休的老年教师,他们能“发挥余热”已属不易,苦要他们全身心投入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则实为强人所难,少数年轻应聘者中,有的是以此作为遭逢人生难题后的暂避或过渡,因此,谈不上恒定的事业心,因而忽冷忽热。现有任教于民办学校教师中有的受着“利益驱动”原则的支配,多抱有临时雇佣观念,没有敬业精神和长期服务打算,更为重要的是很难激活他们对学生的爱心。这种情况的存在不仅制约着民办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民办学校的兴衰与存亡。
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民办学校如何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质量合格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就成为民办学校许多问题中的首要问题了。
数量足够,对于我们民办学校,其比例原则上较公立学校要宽松些,这是目前生源情况决定的。
结构合理是指系统各要素合理的联系与组合。教师队伍的结构,一是指智能结构,主要指教师适应教学并管理学生的任务的需要。二是年龄结构,应该老、中、青结合。从教师的整体队伍来看,必须形成一个理想的梯队。不然,就会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困难。
质量合格。教师首先应该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应该做到,热爱教育事业,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遵纪守法,热爱学校,关心集体,谦虚谨慎;团结协作,与家长、社会紧密配合,共同教育学生,处处以身作则,事事为人师表。
队伍稳定。稳定教师队伍,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但重要的是:
1、恰当的使用。首先是学用一致。其次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使之成为实现学校整体目标的积极力量。其三是职能相称。对教师来讲,教哪个年级,教哪个班,都是值得慎重研究的。谁适合做教研组长,谁适合做班主任应该慎重挑选。其四是信任鼓励。同时在工作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支持他们。
2、正确对待教师的需要。关心教师的需要,合理解决教师的困难,是稳定教师队伍的重要因素。对我们这类民办学校来说,除工资待遇、生活待遇外,就是要解决养老基金的问题、职称评定的问题等,如果这些问题能逐步得到相应的解决,那么,就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3、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发展。人际关系,是群体成员在共同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心理关系。这种关系,以直接交往为前提,以需要为依据,以情感联络为主要标志。不管什么人际关系,总是在一定情感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群体内聚的粘合剂,是群体和谐团结的保障,因此,必须创造一个能促进群体人际关系,和谐发展,以增强群体内聚力的条件,从而稳定教师队伍。
4、教师的培训与提高。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校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都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良好途径,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因而就必须对现有的教师进行认真的培训和考核。
一是在职自学提高;二是离职脱产进修;三是请讲师团到校进行培训。民办学校目前应该把在职自修作为培养提高师资水平的主要途径。当然,也可兼用第三种培养提高方式。可以是以老代新、经验交流、专题研讨,还可以是请专家来校讲课等。“要大力提倡和鼓励教师,密切结合教学进行自学和互教”。自学之
路是一条潜力最大、人才辈出之路,是一条提高师资水平,最实际和有效之路。关于教育科研我们东方明珠学校三年多的办学实践告诉我们,面对新的办学体制,新的教工群体,新的外部环境,新的生源变化等,走老路是没有希望的。只有从教育科研入手,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去探索其规律,才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根本途径。而要这样做,必须解决三个问题,注意五个结合,消除五种心理障碍。
一、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明确开展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使干部和教师认识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是组织广大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科学方法,转变教育思想的极好途径。例如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教师的责任是传授知识,但经过长期教学实践和研讨,广大教师已经认识到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能力同样是教育的重要任务。这种思想的转变,对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革以至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生了较深刻的影响,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依据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管理,可以改变单凭经验管理的状况,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
显然,开展教育科研这不仅是教育实践的需要,也是提高领导和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第二个问题是改变教师对教育科研神秘莫测、高不可攀,是额外负担的失当认识。参加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完全有条件参与教育科研工作,根本没有什么神秘,更不是额外负担,特别是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老教师,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而这些经验就是进行教育科研的可靠基础。所以热心于教育改革,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只要亲自“下水”,通过实践,是一定会取得成果并尝到教育科研的“甜头”的。
目前的确有很多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教育教学任务是相当繁重的,当然,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不少困难,可是,只要我们把科学研究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那么教育科研不仅不是与教育教学无关的额外负担,相反可以成为搞好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依靠,成为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动力。研究得越深入,工作的效果也就会越显著,教育科研能力也会在实际研进程中得以提高。
第三个问题是明确科研和教研关系。科研和教研既有密切关系,又不尽相同。教研可为教育科研提供原料和基地,首先教育科研的课题来自教育实践活动,很多教育科研的课题都是教师在教研工作中受到启发而提出来的。可以说离开教研工作,教育科研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实践缺乏理论的指导,这种实践就带着一定的盲目性,教研工作更是如此。教育科研对教育规律的探索每深入一步,教研工作的层次也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当然,教育科研与教研工作也有不少区别,最主要的有两点。首先是直接目的不同,教育科研的直接目的是探索教育的基本规律,教研工作的直接目的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搞好教学工作。如对“集中识字法和传统识字法”这个问题,教育科研所探索的是哪种识字法更好,为什么?教研工作则是研究如何把效果更好的识字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使学生提高识字效果。虽然,教研工作也有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但这不是它的直接目的。其次是作用不同。在教育活动中,教育科研起着创新、发展的作用,教研则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维持、巩固的作用。总之,教育科研与教研有不同的特点,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我们应该通过教研活动,总结经验,有所发现,为开展教育科研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又通过教育科研,提高理论水平,获取新的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研究的层次。
二、注重“五个结合”第一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即首先对本校教师、干部进行教育科研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努力建立一支具有教育理论素养、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能力和奉献精神的科研骨干队伍。
在科研课题设计上,先着眼解决学校当前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开发一批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又有一定理论高度的课题。第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学校的科研应以本校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矛盾为主要研究对象,但不管研究什么课题,都必须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狠下功夫。因此,开展科研的前提是要重视并进行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同时重视科研中产生的新理论、新知识的物化,注意成果的推广应用。
第三是研究与工作相结合的原则。科研必须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相结合,从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等工作实践中选择课题。开展研究,从而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等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第四是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学校教育未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在未来和现实的结合点上选择研究课题,努力做到以发展的趋势引导现实,促使现实向理想的未来转化。
第五是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原则。学校的科研,在规划课题时,当然主要是研究关于学校教育系统内的大量问题,不过,也要研究涉及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的一些问题。在研究力量上,必须重视外部的力量,争取外部的支持与帮助。
三、消除开展教育科研的五个心理障碍一是习惯心理。教师在学生时代就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熏陶,所学的专业理论课则是并未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教育学,执教以后耳濡目染的又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方法,轻车路熟不费力气,这就使他们对传统的东西产生适应性。“教了几十年的书,难道还不知道书怎样教吗?”诸如此类的思想,影响了教育科研的开展。
二是从众心理。一个新教师刚上讲台时,也许不无改革的愿望和抱负,但看看周围的同事,无论水平高低,教龄长短,授课方式大同小异,于是不由自主地向众人看齐。“跟着大多数人走总不会错”。这种观念足以使一些意志不坚定者对教育科研望而却步。
三是迷信心理。有些教师认为搞教育科研需要扎实的功底、丰富的经验、高深的理论,自忖不是这块料。这是教师不了解广义的教育科研,乃是变革传统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的种种尝试,人人都可以进行。即使从事某项科学实验,所需要的条件也是相对的,更何况,所谓“功底、经验和理论”,归根到底是要在实践中特别是变革现实和实践中才能逐步获得和提高。
四是保险心理。教师搞教育科研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这也会使一些教师产生后顾之忧:怕苦而无功,怕闲言碎语,特别是怕影响了升学率,与其搞教改冒险,不如老办法保险。
五是逆反心理。也有些教师对教育科研存在着不信任感,认为那些东西都是“赶时髦”、“搞花架子”。他们认为只要功夫到家,没有教不好的书。至于搞不搞科研无关紧要。
教师存在着这些心理障碍,淡化了他们的科研意识,消蚀了他们进取精神,浇灭了他们的创造火花,减弱了他们的科研能力,使得现代教育观念难以传播,先进教改经验难以推广,教育质量难以大面积提高。而消除这此心理上的障碍,作为民办学校的教育科研组织尤需作出努力,狠下功夫。
第四篇:民办学校的税收问题思考
民办学校的税收问题思考
国家税务总局扬州税务进修学院周开君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由于民办教育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对于民办教育的税收政策研究尚处于在探索阶段,所以不少民办学校对于自己在是否要纳税、如何纳税等方面存在许多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本文结合《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的有关精神,全面解读民办教育税收政策,帮助民办学校澄清错误认识,正确履行纳税义务,合法维护税收权益。
一、民办学校应及时办理税务登记,依法履行纳税义务
有观点认为,按《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条,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作为不要求回报或者只要求合理回报的非营利组织,应享受免税待遇。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按我国法律规定,任何经济组织、事业单位和公民均有法定的纳税义务,并不以是否是营利组织作为是否纳税的标志。从我国税收政策体系看,我国的主要税种有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以及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征税对象、计税依据、征税税率等根据国家税收的调节功能而定,不应简单地以自己是否是营利组织作为是否纳税的标志。其实,从《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十六条“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一规定看,就包含了民办教育应当依法纳税的立法精神。
既然是纳税人,就应当办理税务登记,接受税务管理。在税收实践工作中,有学校认为,只有发生了纳税义务才需要办理税务登记。理由是《税收征收管理法》以及《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应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持有关证件向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依据国务院的这一规定,有民办学校认为是否需要进行税务登记,以是否发生纳税义务为前提,也即只有发生了纳税义务,才进行税务登记。
这一观点也是错误的。依据国家税务总局《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均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办理税务登记。”同时,第二款规定:“前款规定以外的纳税人,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也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可见,《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直接规定“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都应当进行税务登记。所以,依据《税务登记管理办法》,民办学校应进行税务登记。
如果不办理税务登记,按《税收征管法》第六十条规定,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变更或者注销登记,则可能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当然,进行税务登记并不表示就要纳税,只有当有应税收入时,才依法纳税,税务机关才依法征税。因此,民办学校不会因为税务登记造成对自身发展的不利。
二、全面解读民办学校的基本税收制度与政策
第一,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学历性教育收入免征营业税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对于教育劳务收入有条件免营业税,具体免征营业税的条件是:一是从事学历教育而取得的收入免营业税;二是学生勤工俭学提供劳务取得的收入免营业税;三是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
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营业税;四是托儿所、幼儿园提供养育服务取得的收入免营业税。
根据这一规定不难看出,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其上述四类特殊教育劳务收入一律免征营业税。而以上四类以外的收入,则不在免税范围之内。特别强调的是,“提供教育劳务取得的收入”是指对列入规定招生计划的在籍学生提供学历教育劳务取得的收入,具体包括: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按规定标准收取的学费、住宿费、课本费、作业本费、伙食费、考试报名费收入。而超过规定收费标准的收费以及学校以各种名义收取的赞助费、择校费等超过规定范围的收入,不属于免征营业税的教育劳务收入,一律按规定征税。第二,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教育劳务收入不征企业所得税
对民办学校的教育劳务收入是否应当缴纳征收企业所得税,应当全面理解。按2004年2月5日发布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的规定是,对学校经批准收取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收费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学校取得的财政拨款,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用于事业发展的专项补助收入,不征收企业所得税。显然,按照这一规定,无论是否是民办学校,只要有关教育劳务的收费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应当缴纳所得税。但实际上,由于大部分公办学校的收费尤其是正常经费均是财政拨款或者收费是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所以,公办学校在税收实践中往往可以享受不征所得税的待遇。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办学校是否能享受不征税待遇,关键标准在于其教育劳务收费是否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但是问题并非如此简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对民办学校是否享受企业所得税不征税待遇进行了更具法律效力的明确规定。《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按这一法规,民办学校是否享受企业所得税不征税待遇,关键标准在于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是否要求回报。如果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合理回报,则民办学校应视和公办学校一样享受有关不征税待遇。
笔者个人认为,完整考察这两个涉及教育税收的规范性文件,可以看出它们在总体立法精神上并不矛盾:首先,如果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或者出资人要求合理回报,则无论其教育劳务收费是否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则民办学校均应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其次,如果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或者出资人不要求合理回报,则可以视同公办学校享受不征税优惠,但也并非就是不缴纳企业所得税,不缴纳企业所得税的范围仅限于财政拨款、经批准收取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收费;第三,如果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或者出资人不要求合理回报,则财政拨款或者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收费则应当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三,民办学校的非学历性教育收入应当缴纳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对于非学历教育收入(主要是指进修班、培训班收入)的营业税和所得税,要区分公办还是民办学校。如果是公办学校(政府举办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其非学历性质教育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则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如果是民办学校,则需要缴纳按照规定缴纳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从这一规定看,民办学校的非学历性教育收入,应当缴纳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第四,民办学校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
对国家拨付事业经费和企业办的各类学校、托儿所、幼儿园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财产所有人将财产赠给学校所立的书据,免征印花税。显然,民办学校如果不属于国家拨付事业经费和企业办的,则需要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
第五,民办学校应依法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严格地讲,个人所得税是学校专兼职教职工的纳税义务,并不属于学校的法定纳税义务。但是,学校作为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的支付者,又是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无论是民办学校还是公办学校,均有义务在支付报酬时,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并扣缴个人所得税。关于这一点,民办学校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对于与学校签订劳务合同的专职教师、管理人员或者工人,应在支付工资时(按月),依照《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严格按照“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的政策口径,按月减除免征额(2006年起为1600元)后,按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并扣缴纳教职工的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第二,对于未与学校签订劳务合同的兼职教师、管理人员或者工人,应当在支付劳务报酬(按次),按次减除免征额(4000元以下为800元,超过4000元减除20%,按20%的税率计算并扣缴纳兼职教职工的劳务报酬个人所得税。第三,如果专兼职的教职工纳税人拒绝学校为其代扣、代收税款,学校应及时向税务机关报告,由税务机关直接向纳税人追缴税款、滞纳金。如果学校未及时向税务机关报告,导致国家税款流失,学校作为扣缴义务人,应当承担有关法律责任。
三、民办学校如何防范税收风险
税收作为国家依靠社会公共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在形式特征上具有鲜明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作为民办学校和民办教育机构理应按照国家税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依法履行规定的纳税义务。
但办学毕竟不同于办企业,无论是要求取得合理回报还是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民办学校都是一个社会公益性事业,而不是真正意义上营利组织,所以,作为民办学校更应当认真研究税收政策,防止税收政策理解错误所导致的风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第一,慎重决策是否需要合理回报。根据教育税收政策的有关规定,如果民办学校不要求合理回报,实际上与公办学校的税收待遇是一致的,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可享受不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待遇;如果民办学校要求合理回报,则应当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当然,按《实施条例》规定,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待遇(具体的优惠办法尚未出台)。从这个意义上分析,是否要求“合理回报”,是民办学校出资人应当根据办学宗旨和目的,慎重考虑的问题,正确选择“是否征税”,规避税收政策的导向风险。
第二,规范纳税流程。民办学校应规范财务管理,严格按照税收征管规程办理有关纳税事务。在办学之初,注意主动办理税务登记,及时接受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和纳税辅导,享受纳税人所应有的各项税收权益。在办学过程中,无论是否有纳税义务,应及时办理纳税申报,主动接受税务机关的纳税评估,及时纠正自己在税收处理上的错误,规避税务稽查的行政处罚风险。
第三,严格会计核算。在办学过程中,应当规范使用票据,正确进行会计核算,注意严格区分不同收入来源,防止产生不必要的税收支出,规避因为财务管理所导致的税收风险。按税法规定,学历性教育劳务收入免征营业税,而非学历性教育劳务收入应当缴纳营业税和所得税,如果民办学校在会计核算上模糊不清,税务机关可能依照税收管理的有关规定,从重征收税款,导致会计核算的税收管理风险。
第四,正确处理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目前大多数民办学校主要靠高薪吸引教师,而由于教师对税收的认识尚未达到一定高度,他们比较注重眼前自己实际收入,所以不少学校往往靠减少个人所得税负担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总额,以保证教师队伍稳定。有些学校做假帐对付税务部门,有的在账面上降低教师工资,以实物充抵,等等,这实际上加大了学校的税收风险。笔者认为,学校应正确处理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一是合理选择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结构,提高吸引度,兼职教师工资的个人所得税免税减除额是800元,专职教师的劳务报酬个人所得税免税减除额是1600元,一般情况下,后者税率也比较低,所以,专职教师的税收负担低于兼职教师,如果有些已没有固定职业的教师长期在学校兼职,税收负担
显然重于专职教师;二是严格区分工资性收入(工资、奖金、福利)和教师科研经费之间的界限。有些学校将实质上的科研经费连同工资发放,导致了工资收入虚增,增加了个人所得税负担增加;三是严格区分教学设施投入和工资之间的界限。有些学校为了加强保管责任,将笔记本电脑等学校正常教学设施直接发给教师个人,成为教师个人资产,使得教师实际收入虚增,个人所得税负担自然增加;四是严格纳税责任。个人所得税是教职工的纳税义务,教职工达到纳税标准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所以学校不应越俎代庖,代为履行纳税义务,或者事先不明确纳税责任,使学校承担潜在的个人所得税风险。
第五,正确处理征纳纠纷。目前税务机关正按“规范执法、降低征税成本、提高征收率、社会满意”的要求开展税收管理工作,所以,在出现税收征纳纠纷时,民办学校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的要求,先执行税务机关的税务处理决定,然后向上级机关申请税务行政复议,或者依法提起税务行政诉讼,一般纠纷会得到妥善处理。如果学校在出现税收征纳纠纷时,企图依靠政府干预、讲人情、软硬兼施等非法律途径来解决,往往可能贻误战机,错过法律规定的救济时间,最终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第六,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境内、境外组织和个人捐资助学的优惠政策,例如:用于举办民办学校这一公益事业的捐赠物资可减征或免征关税政策;企业和个人对教育事业捐赠,可在其缴纳所得税前扣除一定比例。另外,不少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定的财政返还政策,以补偿学校。所以,学校应当争取社会各界的经济援助和政府的财政支持。
第五篇:高考百科:公办学校、民办学校与独立学院
高考百科:公办学校、民办学校与独立学院
列入招生计划的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独立学院都必须是经国家批准或备案的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学校,教育部定期公布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学校的名单,不具备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学校不能纳入国家统一招生。所谓的公办大学,是指由国家举办的学校;民办高校是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则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属民办性质。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民办学校的学生与公办学校学生的待遇是一样的,但一般学费高于公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