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革某支部服务经济社会的工作实践与启示
近年来,民革**支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履行职能,群策群力,支部连续三届荣获民革全国先进支部称号,2005年又被民革中央委员会评为“民革全国社会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开拓出“以有为促有位、有位更显作为”的参政议政的生动局面。
一、主要做法
1、强化履职意识。从成立之日起,民革**支部就将每月的15日定为
支部活动日,每年都召开成员所在单位的中共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反映,主动加强与成员所在单位的沟通协作,对履职意识强、业绩突出的成员,支部积极向中共党组织推荐,在支部浓厚“比学习、增意识、强作为、出成效”的氛围。
2、构建履职机制。对支部的重要工作、重大事项、组织的重大活动,支部都主动向县委请示汇报,争取县委重视,对有关意见建议,主动向政府反映。支部建立健全了联系沟通、议事决议和办理落实机制以及联合调研机制,这些制度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支部工作的开展。
3、搭建履职平台。一是创建“**诗社”,成为联谊县内外各界人士的桥梁和纽带。二是组织专题调研,每年都选择一至二个县委重视、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建言献策。三是开展扶贫帮困,每年确定一个行政村作为扶贫对象,支部以捐资希望工程、技术下乡和“结对扶贫帮困”形式进行帮扶。四是参与招商引资,引进资金、技术和项目,全身心服务**经济发展。
4、增强履职本领。按照“有一定代表性、有较高政治素质、有较强履职能力、有较为突出贡献”的“四有”标准,把好支部成员的“入口关”。同时,通过自学、辅导、知识竞赛、案例分析、撰写论文、外出考察等方式,不断创新支部学习形式,丰富支部学习内容,提高支部整体素质和履职本领。
二、主要成效
1、统战基础进一步夯实。民革**支部现有35位支部成员中,既有经济一线的,也有教育、科技战线的;既有创业的“弄潮儿”、也有德才兼备的“为师者”。成员中担任省政协委员1人、市人大代表2人、市政协委员3人、县人大常委1人、县政协委员11人(其中常委5人)、担任特约监察员、检查员、审计员和教育督导员的达20人次。2002年以来,成员中提拔为副县级的3人、副科级以上的4人。2004年,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周铁农到**调研时,称赞民革**支部“小支部大活动,小支部大作为”。
2、参政议政效果显著。近三年,支部提交提案和建议100多(个)条,其中优秀提案10个,调研报告20篇,被省、市转发4篇,以县委、县政府名义转发10余篇。支部提出的发展沼气工程的建议,引出了“**县列为全国沼气建设试点县”的成果;支部提出的“合并部分乡镇”的设想,被县委、县政府采纳实施,当年就撤并三个乡镇十个村,每年节约行政经费200余万元。
3、群众和社会反响较好。支部成员中先后有2人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9人被评为全省先进工作者,18人被评为市先进工作者,22人(次)被评为县先进工作者。正如**县一位领导所说:“民革**支部在全县有相当高的知名度,支部同志个个作表率,人人树形象。”
4、创出了特色。支部老主委、县政协原副主席、现年84岁高龄的卢位梂老人,于80年代初创建了**诗社。现在,**诗社已遍及**每个乡镇,诗社社员达3700余人,其中中华诗词协会会员56人,省诗词协会会员65人,**县也因此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中华诗词之乡”。
三、几点启示
1、县委重视、政府支持是前提基础。**县委将民主党派工作纳入全盘工作计划,县委经常听取支部工作汇报,县政府多次召集有关部门专题协商支部的调研报告,县政协把民革**支部工作作为政协搞好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内容,县委统战部更是主动帮助解决支部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正是由于**县委、县政府倍加呵护民革**支部的成长,才使得民革**支部展露头角、大显身手。
2、加强自身建设是先决条件。民革**支部把提高整体素质作为增强支部活力的第一需要,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团结协作,发挥出核心作用。结合支部成员各自工作特点,支部在调动成员积极性以及发挥成员作用上不断摸索,总结推广经验作法,推进支部加强自身建设,促进成员尽责履职、履职作为。
3、找准切入点是重中之重。结合实际,民革**支部拓展了将全县工作大局与支部工作有机结合的思路,推出了以建言发展沼气为载体服务生态立县,以**诗社为平台服务旅游兴县,以送技术、建基地为途径服务林果富县等一系列举措。正是紧扣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民革**支部不断浓厚支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氛围,为成员施展才华、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舞台。
4、创新是不竭源泉和动力。在继承好传统、好作法的同时,民革**支部通过机制创新、方式创新、服务创新,努力争取党委重视、政府支持和社会各界的理解,为支部各项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现在,支部成员参加社会服务活动的机会更多了,反映意见建议和社情民意的渠道更畅通了,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的自觉性和工作热情也更高了,赢得了方方面面的交口称赞。
5、关键是抓好自身优势的发挥。多年来,民革**支部作出的每一项决策、推出的每一个举措,都以自己能够做、并能够做好为落脚点,不攀大求洋,不空谈妄为,从而使自己所做的每项工作既体现履职为民的特点,又发挥了专长优势,真正做到立足本职,着眼大局,有力出力,成效为实。
第二篇:行政服务标准化的实践与启示
行政服务标准化的实践与启示
调研快报
中共佛山市委党校佛山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
【编者按】为节省读者对文章的阅读时间,《调研快报》从本期起只刊登文章的主要观点及内容摘要,读者若要浏览全文,请登陆佛山市委党校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行政服务标准化的实践与启示
中共佛山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课题组
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是世界先进管理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关于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面标准的集合。在企业管理应用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收到了显著的效益,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和应用。近年来,国内外一些政府部门,为提高政府行政机关效能,大胆探索创新,把标准化体系导入公共管理。广东省的江门市与佛山市顺德区的勒流街道办事处两个不同级别的行政单位分别整体导入了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地方党政机关自觉推行的这种技术革新对解决当前行政机关行政效能的问题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对于推进公共管理创新,构建服务型政府有何借鉴意义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对江门和勒流推行行政服务标准化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行政服务标准化及其相关的概念
行政服务标准化是从企业导入到行政体系中来的。所谓标准指的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的秩序,对活动或者活动的结果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文件。由此可见,标准针对的是通用的和重复性的活动,而不是独特的例外事件。在行政服务中,也存在这样的活动,即不同的业务具有相似的流程或者相同的业务反复出现。对这些具有共同性和重复性的活动可以通过制定规则来规范,从而提高办事的效能和效率。标准化就是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发布及实施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这是一项持续性的活动,是一个不断改善的过程。
行政服务标准化就是对行政服务中出现的共同的和重复出现的行政服务及其工作过程制定、实施标准,并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和持续改进的一种有目的的科学活动。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归根到底,就是要增强政府工作的责任,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要巩固现有成果、构建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以破解服务工作中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的质量,营造良好的行政服务环境。
二、江门市政府部门导入ISO 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情况 2003 年十月开始,江门市在市直机关导入 ISO 质量管理体系。首先在市政府办公室开始试点,之后分批导入,稳步推进。截止到2008 年底,该市共有66个单位分三批全面完成了导入 ISO 质量管理体系工作。
在操作上,江门市直机关导入ISO 的一般做法是,聘请专业机构提供专业辅导,然后各部门组织编写规范性文件。如江门市政府办公室的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工作指导书”;江门市财政局的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服务规范”。虽然各个部门的做法不完全一样,但从总体上看,江门市直机关导入ISO 质量管理体系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一)领导重视,认识统一。江门市直机关导入ISO 质量管理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市长对ISO工作高度关注,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江门市直机关导入ISO质量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导入单位成立以“一把手”为组长的导入工作领导小组。为了统一认识,市委市政府邀请专业公司为各个单位的“一把手”讲解ISO相关知识,召开了三次千人动员大会,还组织主要责任人到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实地考察学习。认识上的统一为导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指导,注重实效。江门市委市政府将ISO导入工作的重点放在培育公共服务理念、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建立机关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上。市ISO办公室联合专业咨询公司分类对导入单位给予具体指导,各个导入单位“一把手”挂帅,全员参与,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在专家的指导下完成文件的编写,并以文件为依据组织实施。
(三)分批实施,稳步推进。江门市导入ISO的策略是分批导入,梯次推进。具体做法是“边探索、边总结、边推广、边提高”。2003年开始到2008年分三批,共有66个单位导入了ISO体系。
(四)强化监督,持续改进。ISO的精髓在于持续改进,满足顾客要求,行政服务更应如此。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对政府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再加上政策法规的变更与办公手段与技术的更新,行政服务只有坚持“持续改进”的原则,才能让群众满意。江门市许多导入单位基本上都能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优化业务流程,修订文件体系。
三、顺德区勒流街道办事处行政服务体系标准化的推行情况 勒流街道办事处 “标准化服务体系”导入工作始于2005年下半年,负责“勒流街道标准化服务体系”构建工作的机构为国际领先的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简称SGS),勒流街道办事处经过与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接触与协商,于2006年3月份签订初步协议。为了有效推进这项工作,街道办事处主任亲自挂帅,并委任了三名服务专员负责安排和进行服务标准的督导,直接向街道办事处汇报行政服务标准化的落实工作。
勒流街道标准化服务体系的导入工作经历了体系策划、文件编制及试行、体系运行与内审和审核验收等阶段。文件编制是基础性工作,是推行行政服务标准化工作的依据。为了编制出适合勒流街道办事处行政服务部门工作要求的文件体系,有关专家入驻勒流街道办事处,通过阅读有关法律法规,了解政府服务工作必须遵守的规制;通过现场观察和询问,了解办事流程;通过走访群众,了解办事群众的要求。在获取必要的信息之后,专家们与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起共同起草了《顺德区勒流街道人民政府服务标准手册》。手册包括通用服务标准和部门服务标准,其中,部门标准又分为办事流程和规范。在设计上,将办事流程绘制成流程图,在流程图的每一个环节下面标明相应的服务标准。这样一来,办事群众一目了然,既方便了群众办事,也有利于对服务结果进行评价。
行政服务标准化导入在勒流街道办事处部门中的经济发展办、城市建设管理办、农村工作办、社会工作办和宣教文卫办等五个办公室全面铺开。经过近3个月的试行之后,进入评审阶段。评审团由政府部门代表、企业代表、村居群众代表和镇人大代表组成。评审团的成员经过讨论,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例如:“工作流程需要的时间要进行公布。”“在服务窗口等多久才能得到服务,等候时间应该明确标出来。”等等。根据代表的建议,认证机构对根据各职能部门的职能范围制定出的9条服务承诺一一进行修正和完善。针对处理时间长的问题,承诺中提出,要“建立标准的处理时间,并提供案例处理状态查询,相关的标准处理时间由各部门分别公布。”同时,“对复杂和需时较长的项目和工作,责任部门需定时跟进和评估,并口头或书面通知服务对象。”反复的修改后,代表们最终拍板通过了服务标准和服务承诺。2006年8月,勒流街道人民政府服务标准顺利通过瑞士认证机构SGS的审核,并在总部注册。SGS授予勒流街道人民政府SGS服务标准化认证证书和ISO认证证书,勒流正式成为国内首个“国际标准化名镇”。
为了建立行政服务标准化的长效机制,勒流街道办事处主任委任了稽核员,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审核各个部门的服务标准及其施行状况;勒流街道办事处还聘任了“密查”稽核员,他们装扮成办事群众对行政服务进行密查。服务专员综合稽查员的稽查情况和办事群众的反馈信息就服务体系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向勒流街道办事处主任汇报,并及时进行整改。除此之外,根据SGS国际标准化认证的有关要求,标准化服务体系必须每年审核一次,最近的一次审核是在2008年7月完成的。经过严格的审核,审核组专家一致认为勒流街道办事处各个部门基本按照服务标准手册运行,各个指标符合年审要求。至此,勒流街道标准化服务体系连续两年顺利通过年审。为了更好的规划和进一步推动勒流区域标准化战略的工作,顺德区质监局与勒流街道联合在勒流街道办成立“顺德区标准化研究与促进中心勒流分中心”,并于2009年6月10日在勒流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
四、行政服务标准化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自导入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之后,无论是江门还是顺德的勒流,机关作风有了明显的改善,服务型政府建设初见成效。2007年年底,江门市ISO办组织对市直机关57个ISO导入单位就导入工作效果从服务理念、责任意识、办事效率、服务质量、内部管理、工作规范等六个方面进行测试,平均满意率为93.5%;2008年,“12345”政府服务热线全年共接入市民来电474772个,平均每天1297个,市民对热线服务的满意率达98%。勒流街道通过搭建政府标准化服务平台,用标准化和信息化提高社会服务效率,群众对政府服务的投诉明显减少。实践证明,导入标准化体系,把企业管理的理念和办法运用于党政机关的做法是成功的,效果是明显的。概括起来,行政服务工作实现了以下“六个转变”:
(一)施政理念——由管理转向服务。从管理到服务的职能转向,是现代性公共部门的重要表征。导入ISO质量管理体系,江门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理念与日俱增,实现了从“父母官”到“服务员”的观念转变。为更好地向社会提供便捷的服务,市政府引入ISO服务理念,先后开通了“12345”政府服务热线和民生热线,还向社会公布了市领导和市直部门主要领导手机号码,直接倾听市民诉求。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把“服务”的概念贯彻到政府运行的每个环节上。勒流街道办事处的行政服务部门为了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将服务流程与各个环节的服务标准清晰地呈现给人民群众。这种良性转变,体现出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自我完善。
(二)行政方式——由事前、事后管理转向过程管理。导入行政服务标准体系,加强了行政机关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了过程控制。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对每项工作“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都作了明确的标准性规定,较好地克服了行政服务的随意性,提高了行政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三)责任主体——由比较模糊转向比较清晰。在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中,岗位职责非常明确,责任主体更加清晰。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因此而得到强化,基本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凡事都有结果”。责任主体逐步实现了自我管理。
(四)服务质量——由间断改进转向持续改善。在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中,每一项工作程序形成一个由计划、执行、监督、反馈组成的回路,某项工作进展到那个环节,都有严密的跟踪,对出现的问题要立即进行整改,从而使得服务质量呈现出持续改进的特征,每一个环节的严格把关,确保了服务结果的质量。
(五)工作态度——由友好应对转向主动创新。长期的机关作风建设使得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在办事中基本上能够做到友好应对。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的导入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有时间限制,还有相应的服务标准。面对这种情况,要出色地完成任务,就要开动脑子,探求新的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六)绩效管理——由年终考核转向全程评估。在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中,绩效管理工作一改年终考核重结果轻过程、重感情轻实绩的旧貌,实现了绩效评估的数量化和日常化,提高了绩效评估的客观真实性和公平性。
经过几年的运行,通过对运行情况的综合分析,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在实践上还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体系设计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衔接不够,工作标准尚未完全统一。体系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有些部门或人员仍在体系之外。二是标准化工作与实际工作的契合不够紧密,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有些工作人员习惯于凭经验办事,遇到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就推诿,或者钻牛角尖,逃避责任。三是比较费时和耗财。行政标准化体系建设是一项持续性工作,导入、认证和年审都需要耗费相当的时间和费用。
五、行政服务标准化的几点启示
导入行政标准化体系是公共管理的创新,符合党中央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江门与勒流的做法对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以理念引导变革。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能否有效运作,关键在于施政理念是否真正转向“以民为本”。“以民为本”的服务行政就是要把社会公众的需求作为出发点,以社会公众的意志作为根本向度,倡导以公众和社会为中心的价值理念,确保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和社会共同利益。政府机关作为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应当以提高服务质量为己任,以社会公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行政绩效的最高准则。江门与勒流两地在导入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时选用了两个不同的版本,前者是ISO,后者是SGS。无论是那一种形式,其核心理念都是“顾客中心,持续改进”。
(二)以技术促进效能。行政效能的提高不仅需要先进的理念,而且还需要先进的管理技术。ISO 质量管理体系和SGS标准体系都是被企业管理证明了的有效的管理技术,将企业管理中具有通用性的管理技术导入到公共行政中来,借助技术手段解决行政服务问题,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从江门和勒流的实践来看,服务标准化技术对于解决公共服务问题同样是有效的。
(三)以范式保证交流。导入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各行政部门的行政服务具有了统一的范式。虽然各部门的办事内容有所不同,但基本模块是一样的,而且与国际接轨。在同一平台上,部门之间的信息与人员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
(四)以稽查强化监督。行政服务标准化设立双重稽查,一是公开的内部稽查,一是不公开的秘密稽查。稽查内容可以随机选取,稽查标准来自体系文件。这样就使得对行政服务的监督更加有效。
(五)以改进推动学习。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的核心原则之一就是“持续改进”,要求根据形势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不断地完善行政服务,以增强行政机关对环境的适应性。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的导入促使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不停地学习新的管理知识与管理思想,不断地提高为公众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本领。
服务型行政作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它要求政府在行政过程中实现主客体中心位置的转换,变管理主体中心主义为服务客体中心主义,以公众满意度作为公共行政的中心原则。
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作为公共管理技术应当服从并服务于体制建设,旨在承载体制变革的内容、弘扬体制变革的精神。因此,在学习与借鉴时重在突出“以民为本,持续改进”的理念,以先进的管理技术,不断提高行政服务的效能。
参考文献
[1] ISO 9001:2000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Requirements [2] ISO 9000:2000—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Fundamentals and Vocabulary [3] 陈新民.“服务行政”与“生存照顾” 概念的原始面貌[A].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4] [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5] Chen, C.K.Yu, C.H, Chang, H.C.(2005).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ustomer-oriented service activities in the Taiwanese public sector,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 16(7), pp.887–901 [6] Chen, C.K., Yu, C.H.and Chang, H.C.(2006).ERA model: A Customer-Orientated Organizational Change Model for the Public Servic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 Vol.17, No.10, pp.1301–1322 [7] Chen, C.K., Yu, C.H., Yang, S.J.and Chang, H.C.(2004).A Customer-Oriented Service-Enhancement System(COSES)for the Public Sector, Managing Service Quality, 14(5), pp.414-425 [8] Christian Korunka,C., Carayon,P., Sainfort,F., Scharitzer,D.,Hoonakker, P.(2003).Quality in the Public Sector from an Employee’s Perspective: Results from a Transactional Comparison,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 14(5), pp.541-552 课题组成员简介:
王 彦 中共佛山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柳士顺 中共佛山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副主任、博士 何伟强 中共佛山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副主任、博士 徐海波 中共佛山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讲师 课题执笔人:柳士顺
第三篇:民革师范大学支部2009年的总结和2010年的工作要点(初稿...
民革师范大学支部2009年的总结和2010年的工作要点(初稿)
一、2009年的工作总结要点:
200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民革沈阳师范大学支部,在学校党委和民革沈阳市委会的领导下,在全体民革党员的齐心协力的支持和帮助下,工作取得成效,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第一,组织支部党员给台湾木拉克台风风灾捐款。2009年8月中旬,台湾同胞遭受木拉克风灾。民革支部发起捐款活动,在暑假期间,共捐助800元交给了民革沈阳市委组织部。
第二,2009年10月份和12月份,民革主委金福,参加了民革市委会主办的纪念政协工作六十周年座谈会和民革党员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座谈会。并分别在这两次座谈会上作了主题发言。发、言题目分别是“风雨同舟六十载,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积极重视我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三,2009年4月份,支部金福,张华,宋智慧三位党员参加了民革市委会组织的,在苏家屯紫薇山庄召开的基层支部宣传工作骨干力量培训班,为其3天。
第四,在12月份,学校统战部组织开展的“凝聚统战成员工程,特殊党派活动日”活动上,民革支部以题为“突出特色,积极参政议政,努力为省,市,区的精神建设和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获得“工程项目”的一等奖。
第五,组织工作,在年末发展了一名新党员,音乐学院声乐专业 的李嘉教授为正式民革党员,市委会已经批复。
第五,在2009年年初,年末,分别获得民革市委会组织部授予的“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基层支部”两块牌匾。尤其是今年,支部在市委会的宣传工作中作出了一定的积极贡献。张华,金福,宋智慧分别获得今年的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奖励。金福获得参政议政调研工作协助奖励。
第六,参政议政工作取得成效。支部两位党员分别在市政协科技委,沈北新区的政协任职。分别提交的提案:张华的“关于在沈北新区建立示范幼儿园的几点建议”,金福的“关于积极推进沈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建议”等几件提案。其中,金福同志的题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沈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被收入政协沈阳市第十三届第三次会议大会发言材料文集中。产后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贾海洋的关于对汶川地震的灾民实施法律救助的提案,被中央《零讯》采用,因此被沈阳市委统战部授予参政议政先信息先进个人荣誉。
二、2010年的工作设想
第一,进一步做好参政议政工作,借助于民革市委会,市政协,民革辽宁省委参政议政工作委员会为平台,选择何时的调研课题进行调研,完成一个调研课题及其调研报告和提案的撰写工作;对有潜力的支部民革党员,进行参政议政基础知识辅导;
第二,给支支委,政协委员,新党员订阅团结报,完成民革市委会分配的任务;并促进支部学习。
第三,根据沈阳市委统战部的精神,与民革沈阳市委会,进行沟通,做好今年4,5月份的换届准备工作,计划5,6月份完成支部换届。支部争取五委制,做好支部党员的工作。
第四,将参政议政工作调研课题,与校统战不要求的“工程”和“党派日”相对应,力争做好该项工作,并留下必要的影音材料,作为汇报时候使用。
第五,组织一次有意义的旅游或联系活动,具体时间和内容再定。第六,继续做好入党联系人的工作,争取发展1-2名民革党员。最后,配合民革市委会和校统战部做好其他工作。
民革沈阳师范大学支部 2010年3月
第四篇:农行服务“三农”的实践与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农行服务“三农”的实践与启示
作者:王廖宝珠
来源:《海峡科学》2009年第05期
[摘要] “三农”工作一直是近年国家关注的重点。服务好“三农”是农业银行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该文就“三农”经济中的金融服务现状和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实践作若干阐述。
[关键词] 农业银行 “三农”经济 服务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发展“三农”经济迎来了大好机遇。怎样做好“三农”经济的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三农”经济发展。几年来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都明确指出,农业银行改革要坚持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原则,为此,农业银行把面向“三农”服务“三农”做为本行的基本职能和市场定位,坚持把服务好“三农”放在改革发展的首要位置,确立了面向“三农”的蓝海市场发展战略,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模式和路子。“三农”经济中金融服务面临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变革和金融体系、金融产品创新的强有力推动下,金融的市场化、商业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着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农村金融机构短腿、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金融产品单
一、农村金融教育滞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1 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缺失。在市场经济体系运行中,金融商业化运作,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各金融机构网点按照效益保本点测算,低于甚至略高于保本点的营业网点被大量撤并,出现农村金融服务“空洞化”现象,就比如网点最多、分布最广的农行,网点也主要集中在城区、经济开发区和发达乡镇,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十分有限,有的金融机构每年还有在撤并网点,大部分县域金融机构在乡镇一级没有网点,导致农村金融体系严重萎缩。
1.2 适应“三农”经济需求的金融产品少。由于机构缩减,缺乏竞争,长期以来,农村的金融服务产品种类单调,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种类很少,金融增值服务更少,存款仅是传统的定活期,贷款也仅限于传统的种养殖业,而对于农村中新兴的产业,农民新的需求,比如教育贷款、消费贷款、住房贷款等基本上没有涉足。农村金融缺乏个性化服务,服务手段简单粗放,只求量的增长不求质的提高。农民的金融福利水平很低,分享不到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成果。
1.3 “三农”经济金融信贷扶持呈现弱势现象。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基层营业网点大多没有贷款审批权,属于单纯的存款机构。县域经济发达的,则支持项目经济,吸收的存款大多通过系统上存流向城区,金融网点吸储融资的作用大于放贷促发展的功能。二是融资担保困难,金融
信贷都以有效担保为前提,而 “三农”项目基本上位于农村,其资产形态确认形式相对不配套,开展抵押、保证、质押等很难落实,特别是农村的房地产评估不便,估价不高,抵押登记收费高,有的金融机构不愿承办甚至规定不办理位于偏僻乡镇的房地产抵押贷款业务。三是农村信用环境欠佳,“依法借贷、依法还贷”的意识还未得到普及,加上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终身责任制,使农业放贷积极性降低。四是因为不确定性因素多,农业产业风险较大,农业保险尚不健全,信贷安全保障上存在不足,许多金融机构在贷款上持谨慎态度。
1.4 “三农”经济融资服务存在梗阻点。一是现有金融信贷产品、准入标准与流程,多是出于项目营销和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难以适应“三农”经济的特点。二是金融信贷产品支农效率不高,不能适应农业经济贷款“急、频、少”的要求。呈现贷款周期与农业生产周期特性不一致,即使获得贷款的农民也无法按农业的生产周期特性进行灵活周转使用,增加了借贷成本。三是利率政策没有优惠,融资成本高。“三农”融资渠道少,资金大部分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央行支农再贷款和民间借贷而取得的,为了抵御风险,追求利润最大化,其贷款利率大大高于基准利率且不断上浮。新时期“三农”经济的发展态势与特点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央提出了促进经济发展十大战略措施,促进农业发展摆在十分突出位置,在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长期积蓄内在力量的驱动下,农业、农村正以恢弘蓬勃的态势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呈现明显而积极的趋势。农业的生产条件、运行机制和功能作用明显变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正在加快,农民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农业农村正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
2.1 农业发生深刻变化。从生产方式上看,设施农业发展快速,科技贡献率稳步提高;从组织方式上看,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从运行机制上看,农产品流通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价格信号对农业生产的引导作用明显增强。
2.2 农业经济结构新一轮调整。在原来完成种养为主到种(养)-加工-市场销售的调整之后,新一轮调整突出了专业化和外向化结构,农业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农村的主导产业。
2.3 农村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农村城镇化明显加速,以乡镇企业和服务业为依托的小城镇建设加快,同时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资金投入,持续实施水利、农村路网电网改造、广播电视电信“村村通”等工程,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落实村级“六大员”补贴,加强涉农服务队伍建设,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等。
2.4 农民群体正在发生分层和分化。农民的就业方式、经营活动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单一务农的减少,农民收入构成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近50%,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80%左右。
2.5 农村社会组织趋于多元化。乡镇企业的产权关系和组织形式发生巨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快速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成为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和其他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实践和启示
2008年初,农总行党委确定了3510的发展战略,提出要大力开拓“三农”和县城蓝海市场。为了全面落实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农总行制定了服务“三农”的总体实施方案,于2007年10月开始在8家分行开展“三农”金融服务试点,2008年3月,又在6家分行进行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的试点。总的看,试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社会反响积极热烈,为全行面向“三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服务“三农”工作已进入全行推广阶段,农总行在试点总结的基础上又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实施办法,有力地推动了服务“三农”的进程。全行上下认真学习、加强领导、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推动服务“三农”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三农”金融服务内外部环境和条件不断优化的趋势,使农行发挥农村金融的骨干和支柱作用成为优势:
3.1 巩固和发展农村地区网点建设。农行服务“三农”经济的主要领域是:为农民生产生活、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提供金融支持,因此网点的建设必然与此相适应。按照农总行提出到2010年,县域网点保持在16000个以上的要求,巩固和发展农村地区网点建设,扩大对“三农”客户的服务覆盖面。一是要稳定网点总量,优化网点布局,视经济环境、业务需求情况适度恢复、增设和迁建一批县域营业网点。二是要完善网点功能,做好做强传统的存款、贷款、汇兑业务,开发针对“三农”经济和县城特点的金融产品,及时推出切实有效的服务品种和服务功能,将县域网点打造成具有较强的农户和小企业服务功能的综合网点。三是推广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型服务方式,在农民工较集中的乡镇,设置ATM、POS等金融自助设备,加大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的推广力度,培养农民形成新的支付习惯,逐步推进农村金融结算服务现代化。
3.2 做活农业产业化。一是要围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以涉农骨干项目和支撑企业为重点,打造专业化现代农业金融业务体系。二是重点支持治理结构完善、经营管理先进、财务管理规范、具有市场优势、产业链完备、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解决其技术改造、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季节性收购资金问题。三是要在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如向其上游产业的农户发放惠农卡,给予小额信贷扶持,对于从事农产品收购的供销大户给予发放收购贷款扶持,并可实行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保证担保的方式。
3.3 做大惠农卡业务。惠农卡是农行在金穗借据卡业务平台上研发的、服务于农户的综合性银行卡产品,它具有农户小额自助贷款、循环使用、生产消费“二合一”、资金汇兑、电子化缴费、各项财政支农补贴资金委托、划拨、兑付等功能,是农行服务“三农”的主要新产品,直接面向农村农民、服务农民的有效载体。农行在商业化发展进程中,大力支持了地方产业的发展,扶持了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并与地方构建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如特色农业、农场、“公司+基地”、“银村共建村”等,因此,发挥地方特色,依托特色渠道等途径做大做强“三农”业务,是农行大力发展惠农卡的独具优势。日前惠农卡的发行与授信工作正在全面展开,农行正以多功能的惠农卡连接“三农”体系,为农民提供消费、缴费、存取款以及农村个人客户小额应急贷款、保障医疗等需要服务,为政府提供向农民发放各类惠农补贴的金融平台等。
3.4 创新“三农”信贷担保方式。针对“三农”信贷担保难的问题,积极寻找新的担保途径,使“三农”信贷的有效支持成为可能。一是采取多样化的组合担保方式,加强与政府信用担保机构和专业担保公司合作,推广农户、小企业多户联保等担保方式。二是有效扩大抵、质押品范围,除房地产抵押、动产质押等方式外,还可创新林权质押、海域使用权质押、经营权质押、收益权质押等。三是条件成熟地区可以组建担保公司,如农户担保公司等,即由村或农户单独出资或村和农户联合出资成立的,为所辖村村民或入股的股东(会员)向农行融资提供担保的机构。
3.5 信贷政策上给予“三农”倾斜。农总行已推行适度分权的“三农”信贷业务授权模式,下沉信贷业务决策重心,分层次下放“三农”信贷业务审批权、县域客户信用等级认定权限和贷款定价权限等,农行各分支机构在利好政策下应充分运用“三农”信贷政策,加大支农力度。一是适度下放信贷审批权限,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给基层营业网点,更好、及时地服务于“三农”经济发展。二是合理设置贷款期限,以农业生产周期为依据,科学安排,多种贷款期限合理使用,如农业资源综合开发项目以中长期为主,生产流动资金可采用自助贷款为主等。三是对“三农”信贷实行优惠利率制度,还息方式灵活适宜,可按季按月,也可以利随本清,自
主选择,以减轻承贷主体负担。结语
农行服务“三农”工作正在试点和全行推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全面展开,发展和完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农行服务“三农”,正创造性地建设适应“三农”需要的服务机制,真正让金融服务贴近“三农”、贴近市场、贴近客户。发展“三农”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相信有全社会各个系统、各行各业合力支持的推进,在这个进程中,能够催生出更多惠及农业生产、惠及广大农民的金融服务“三农”的成功模式。
参考文献:
[1] 农业银行研究室课题组.农业银行面向“三农”的产品与服务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07,(12):
[2] 唐晓旺.农业银行回归农村金融的市场定位与路径选择[J].福建金融, 2008,(1):
[3] 冉锋.面向“三农”的对象与途径[J].农村金融研究,2008,(1):
[4] 廖青,何学斌,陈开榕.对农业银行县域支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福建金融, 2008,(2):
[5] 刘玉生.论县域经济中的金融支持[J].农村金融研究.2008,(2):
[6]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福建监管局课题组.福建银行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J].福建金融,2008,(6):
[7] 中国农业银行.金融服务“三农”政策读本[M].2008.
第五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与启示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与启示
摘 要: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各地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形成了不少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经验与做法,对这些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与归纳,无疑有利于各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工作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从而让广大人民更好地共享改革成果。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工作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10)05-033-03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所谓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为实现特定公共利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和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和基本的社会正义,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所必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一定阶段公共服务应该覆盖的最小范围和边界。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指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尽可能使居民享有同样的权利,享受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现阶段,在中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诚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那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直接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是中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决策,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
二、各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自十七大提出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目标之后,北京、浙江、海南、广东、江苏、杭州、成都、重庆、厦门、青岛、济南等地积极探索,形成了不少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经验与做法。其中,海南、浙江、广东还相继出台了全省性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行动指南和计划方案,为当地政府具体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引。其他地方虽然没有出台系统的文件,但却在一些专项领域做出了鲜有的成绩,亮点纷呈。如北京市朝阳区以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做法,江苏昆山以财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做法,浙江杭州以“打造和谐社会、共享品质生活”为目标的实践和探索,以及成都、重庆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任务的做法等等。根据实地调研和具体文献分析,笔者认为,尽管各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和做法还有差异,但仍存在很多共性,总结这些经验和启示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无疑有着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一)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政府工作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职责。综观各地实践,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基本上都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并已经达成共识,即把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与促进人类发展紧密相连,看作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内容,并将其作为政府重要职能之一一以贯之,成为各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如济南早在2008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其主要预期目标之一,公开承诺为群众办好12件实事,2009年又提出为民办9件实事,挺进民生工作的力度前所未有。借鉴各地经验,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真正落实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应成为今后各项改革的逻辑起点。
(二)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合理科学界定基本公共服务范畴。民生工程成为各地重点和亮点。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地方都是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来界定本地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的,而且基本上都是以民生工程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和亮点,真正做到了结合实际、量力而行。如北京,将基本公共服务划分为基本教育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就业服务、基本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公共安全服务等八个方面。杭州则以“打造和谐社会、共享品质生活”为目标,在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安全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海南和浙江两省更是重拳出击,在远景规划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七大、十大民生工程,为实现全面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莫定了基础,指引了方向。如表一:
(三)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消除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建设作为各项改革的首要目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消除城乡差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从各地实践来看,绝大多数城市都把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项首要任务而予以高度重视。其中,成都、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如重庆,为实现城乡统筹,采取了打破户籍制度,使农民工进城享受市民待遇、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建立以公平、公正为指向的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以及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多种办法。成都则在城乡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科技与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事项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除此之外,北京、济南、吴江、顺德等地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在此方面也提出了相关的举措,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四)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方法和途径,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向具体化、标准化和纵深化方向发展。俗话说得好,工欲普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措施是顺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武器。在调研中,我们看到,各地在如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上都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和路子,值得借鉴和推广。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北京市朝阳区的以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做法。在深刻把握中央精神以及具体任务的基础上,北京市朝阳区提出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三大原则,即人本原则、标准原则和成本原则,其中尤以标准化作为整个工程的核心,贯穿始终。其主要精髓就是对所有任务目标都进行量化和标准化测算,努力做到使人人都能平等享受公共服务。江苏昆山则采取了以财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做法,通过在财政支出以及财政体制机制等方面做文章,有力推进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其他地区如南京的以“政府之手”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圳罗湖区的强化第三次分配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做法,都值得我们学习。
(五)改革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制度创新确保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和市场参与机制,通过公共财政、社会组织、企业与家庭的合作,发挥和体现财政资金的公益性价值,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当前,各地均把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改革的契机,积极探索,在制度创新方面推出了不少有效的措施和做法。如浙江通过立法建立健全政府承担基本公共服务最终责任的体制机制,明确界定了各级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责任。杭州、海南
等地则在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纷纷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奠定了坚实的财力基础(如表
二、表三)。北京则重视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法律体系,仅在基础教育一项上就制定了10余件规范性文件,有力推进了基础教育的均等化。除此之外,在以公共财政制度建设为重点,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投资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等方面,各地也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如浙江就提出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积极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保障措施,以此来确保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共享成效。
三、几点启示
尽管各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做法各有不同,且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但从各地的经验和做法中,我们仍然不难得出如下启示,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以政府主导、民生为重、城乡统筹、制度保障为基本原则,使人民群众都能真正地、平等的享有公共服务。
(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以政府为主导。为社会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维护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是政府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利益主体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显现,这就更需要政府加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就业、公共医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安定。
(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以民生为重。解决民生问题,应当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切入点。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条件下,不同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利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和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不断协调利益关系、化解利益矛盾。目前,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卫生、教育、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这些民生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最终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故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以民生问题为重点。
(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统筹是当务之急。城乡一体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城乡差距扩大,与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直接相关。因此,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应自觉贯彻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更加关注农村建设,并且把城乡统筹作为我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核心环节,以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间的均等化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广州市农村的全面进步。
(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表面看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但实质上是一个政府职能转换、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建立的过程。因此,公共财政作为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主体、政府实现职能的经济基础以及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占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只有公共财政稳固强大,才能奠定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持。因此,必须不断探索与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注释:
①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的通知(粤府(2009)153号)。
②让人人享受平等服务――北京市朝阳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纪实[N].中国财经报,2008年7月28日。
③昆山财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昆山市财政局。
④⑦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的通知(浙政发(2008)51号)。
⑤我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情况调研[M].济南市政府调研室社会调研处,济南政报,2009(12)。
⑥⑧杭州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杭州市财政局课题组。
⑨海南省《关于大力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见)和《海南省2008-2012年重点民生项目发展规划》